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

2024-12-18

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共10篇)

1.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 篇一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反思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了食物和氧气,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被人体吸收后,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组织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了前面知识后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因此《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的学习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了,这部分内容既与前面所学内容相呼应,也为下一章的学习做铺垫。

关于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的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上课时他们知道的和想问的问题较多,在上课前,让他们把自己知道的表达出来,既有利于让老师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又让他们有展示自己课外知识的空间。另外,让他们在课前把自己想问的问题提出,既了解了他们的知识渴求,吸引他们,又避免上课过程中提问打断老师的讲述。

在知识点的讲述上,由于都是专业用词,所以让他们自己看书,看录像归纳,没有特别的探究活动,可能在培养探究能力方面,本节课有所欠缺。由于中途插入较多的生活知识,引发学生提出大量生活中的血液知识问题,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课堂没有调控

有关血管的`内容,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方案时,注意从学生的日常输液、验血、诊脉等身边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制了各种形式的血管模型,对于学生理解不同类型血管的结构特点不同有一定帮助。存在的不足,相关的中、西医知识了解有限,有些内容没能展开和涉及,使学生感到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还有距离,这方面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本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非常重要,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获取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做这个实验时,学生往往比较快地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并容易满足于这一点而不再深入比较不同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前可以先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本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这个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实验中,教师应注意做到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小鱼尾鳍的末端,这个地方容易找到毛细血管,它的内径只容许红细胞单行通过,便于识别。然后,边观察边缓缓地移动培养皿,以便根据血流的情况分别找到小动脉和小静脉;二是注意提醒学生应经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让鱼鳃始终保持湿润,以便使小鱼少受伤害。如果时间过长,可以把小鱼放回鱼缸,另换取一条小鱼观察,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有关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和自己动手操作形成认识、发现问题,学生探索的欲望强烈,主动性强。教师主要是以指导为主,通过学生的思考后,进行总结和归纳。选用的是猪的心脏,其灌水效果可能不太好。值得注意的是,准备的灌水工具不宜过长,否则容易直接从动脉插入心脏。

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容易产生枯燥感。本节课教学采用了扮演导游的游戏方式,通过介绍途径的景点以及其间发生的事件,使学生在游戏中,熟悉了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学生比较欢迎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教学效果较好。与此同时,通过视频录像,进行加以描述,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主要是课堂节奏把握控制,引导要得当,否则容易偏离正题。

有关血型和输血的知识,学生们的学习兴致很高,课堂上设计了好几种实验方案,用他们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实验结果,看着满满一黑板的图文和一张张自

豪的笑脸,作为老师,我由衷佩服孩子们的聪明、自信和敢于表现自我的精神。虽然是一个建议活动,但通过这个平台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而且在活动中增强了交流、合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他们收集了不少资料,知道无偿献血有许多好处,不少同学很想参加,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自然而然地产生。

通过教学反思,给我的启示是:多创造机会让同学们去思考、去动手、去表现,你会发现他们的价值,并且通过集体的智慧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2.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精选)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特点;(2)能够掌握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3)明确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强调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相互合作;(3)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模块的第2章和第3章的内容分别是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本章和第5章的内容都属于细胞的功能。第3章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大致的功能,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其中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而这种功能与膜的结构有关,这样进入本章的第二节内容,能进入膜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否相同,这正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可见这节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另外,本节内容又与本模块第五章的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以及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2、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2)图表数据的解读

3、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

(2)图表数据的解读

4、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一杯清水及蓝墨水。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现场演示向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学生)说出这是物理上的扩散现象;

(教师)大屏幕展示教材P60”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图片”;(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针对二者的不同点(是否通过膜)进行引导,除了水以外,很多种物质都可以做跨膜运输,进入本节课的“问题探讨”,屏幕展示教材P70“问题探讨”部分的图片,图示的物质是否都能进入细胞呢,如果能他们进入的方式是否相同呢?点出课题——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生)通过观察,完成问题探讨中的3个问题。注意:教师注重引导,特别是第二题,一定要强调题干中的“无蛋白的脂双层”,引起学生注意该结构与细胞膜的区别,进而回答此题。另外“问题探讨”中第3道讨论题,应该充分重视。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中已说明Ca2+、Mg2+能跨膜运输,而本节“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结果显示这两种离子不能通过脂双层,学生可以就此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并结合已有知识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意识到生物学的各知识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并自然的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2)、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教师)列举实例,放映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动画演示过程,引导学生注意物质运输的方向与细胞膜内外该物质的浓度关系。

(学生)观察并总结自由扩散的特点:由高浓度到低浓度(或顺浓度梯度)(教师)举例补充,除了氧气和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一些物质也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学生)学生归纳这些物质的特点:分子小,一些脂溶性的物质

(教师)进行引导: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它们不能自由的通过细胞膜,那么他们是如何进出细胞的呢?导入

2、协助扩散

(教师)动画演示协助扩散的过程

(学生)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并总结其特点。

(教师)大屏幕展示教材P71图4-7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示意图

(学生)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完成“思考与讨论”部分的三道题。

设计意图:

1、通过实例讲解自由扩散,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2、用动画演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

3、通过完成“思考与讨论”,强化学生对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种物质运输方式特点的理解,增强比较学习法的认识;

4、通过分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过度:从物质运输是否需要能力入手,用比喻的方法以“逆水行舟”为例,给出被动运输的概念。同时大屏幕展示教材P71表4-1,导入本节课的第二部分“主动运输”。3)、主动运输

1、特点:

(教师)动画演示主动运输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浓度梯度、载体和能量三方面归纳特点;

(学生)仔细观察并同前面两种运输方式比较,归纳出主动运输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2、意义:

(教师)展示教材P63资料分析中的图片,并进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说出主动运输的意义。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

2、联系已有知识,形成知识系统;

3、通过完成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解读图标的能力,加强对主动运输的理解。过渡:载体蛋白虽然能够帮助许多离子和小的分子通过细胞膜,但是,对于像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的运输却无能为力。那么人体的白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碎片及衰老的红细胞,这又是怎么进行的呢? 4)、胞吞和胞吐

(教师)大屏幕放映胞吞和胞吐的过程动画,并作简单介绍。(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与细胞膜的什么特点有关?另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进一步联系分泌蛋白的形成及生物膜系统。

设计意图:这部分知识虽然是教材中的小字部分,但是也教学中也不能忽略,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画,让学生了解胞吞和胞吐的过程及意义。3、小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归纳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果时间允许,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可以将比较的项目由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实例等方面进一步延伸至曲线图。

4、目标测试题:

(1)教材P73基础题:

①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

B.大分子有机物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内,并且要消耗能量;

C.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既不需要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

D. 主动运输发生在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物质时,既要消耗细胞的能量,也需要依靠膜上的载体蛋白。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 B.水分进出细胞是通过自由扩散;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D.大肠杆菌吸收钾离子属于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设计意图:这两道题设计的非常好,我认为应该引起师生的重视,其所考察的内容基本上已经辐射到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 ①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 ②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实例; ③ 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胞吞作用。

结构特点与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方式密切相关。

3.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 篇三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授课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授课班级:高一(*)班 教师: 授课时间:2010年*月*日

教材: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初中生物学的内容,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跨膜运输的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物质的跨膜运输是学习细胞内环境平衡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在这节课上提供给学生较多的直观材料,帮助其降低学习难度。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可见本节所属的章节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物质的跨膜运输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与区别,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异同,胞吞和胞 吐的概念。制作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异同表。

三、【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课前让学生进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其原因的兴趣,从 而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在授课过程中,老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 生说出自己的认识,既能够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 生的知识现状,以便老师传授知识。

四、【落实课程标准】

本节课要实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标准是: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举例说出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过程以进行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 及异同

五、【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2)(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能力。2(解读示意图 概念图 坐标图等图表。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合作。

2、通过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a.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主要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定义及区别。

b.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c.图表数据的解读(2)难点:a(主动运输 b.图表数据的解读

七、【课前准备】

(1)教师搜集与物质进出细胞相关的资料图片。

2)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做细胞的吸水失水实验,并分析原因。((3)教师准备一杯清水及蓝墨水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九、【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识

教师展示细胞膜模型,提问细胞膜的结构成分和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内 容,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结构成分,使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

(2)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现场演示向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学生说出这是物理上的扩散现象,教师 接着在大屏幕上展示教材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图片,学生通过讨论 比较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针对二者的不同(是 否通过膜)进行引导,除了水之外,很多种物质都可以做跨膜运输,进入本节 课的问题讨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3)提出问题,引人入胜

在这节课的学习之前,我先提出几个问题,请你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这节课的内 容。

1、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 萄糖,对此该如何解释,3、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 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呢,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新知识。(4)新课程讲授

1、被动运输——自由扩散

由刚才的小实验中引出自由扩散的概念,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接着展示自由扩散的动画,向学生提问“这里看到都是些什么

物质进入细胞呢,物质是顺浓度转运,还是逆浓度转运,大家再仔细观察,载 体蛋白在这里发挥作用了吗,”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老师说“对了,自由扩 散是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可以告诉大家它也不需要消耗细胞内的能量,自由扩 散的动力是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转移。例如CO和O进出红细胞,取决 22 于血液和肺泡中该气体的浓度差。那大家想一想,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自由扩 散的速度呢,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下面我们用横坐标代表浓度差,纵坐标表 示运输速率。绘制一个自由扩散的坐标图,你们会发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讨 论,做出回答。学生答“分子的大小、溶解性、膜两侧的浓度差等都可以影响。自由扩散的速度。膜两侧的浓度差越大,扩散速度越快。”

2、被动运输——协助扩散

老师提出问题:“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等,不能自由地通过细胞膜,如何进入细胞膜镶嵌,”引出协助扩散。老师:“在被动运输方式中,除了有自 由扩散之外,还存在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协助扩散啦。现在给大家2min时间阅 读课本,待会找位同学上来试着填写这个表格,大家就在下面填写。” 项目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膜外、膜内浓度高低

是否需要载体蛋白 是否消耗ATP 实例 老师展示协助扩散的动画,学生通过看书和观看视频填写上述表格。老师安排学 生绘制协助扩散的坐标图,说出协助扩散的特点和影响其速度的因素。学生回答: “协助扩散需要有载体蛋白。载体蛋白的数量、类型、膜两侧的浓度差、分子的 大小、溶解性等。”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得出协助扩散的概念:进出细胞的物质 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

3、主动运输

师: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是不是水就不能往高处流呢, 有例子说明一下吗, 生:有,例如获取地下水时,采用的是用水泵抽 到地表。

师:很好,那么在生物体内物质可不可以逆浓度运输呢,下面我 们就来学习主动运输。例如,水生植物丽藻的细胞液中K+浓度比它们生活的池 水高1065倍,其他多种离子的浓度也比池水高得多。看P71页的表4-1,那这 些离子为什么能逆浓度运输呢, 生:离子进入细胞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

师:老师通过视频展示物质主动运输的过程,提出问题“主动运输的特点是什么,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是什么,耗氧量与主动运输的速率是什么关系,请 大家用坐标图的形式来表示。

生: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有:载体蛋白的数量和种类、细胞呼吸的速率(耗氧量)、浓度差等。”

学生作出坐标图。

师:现在我们就根据主动运输的特点来归纳出主动运输的概念。生: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 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师:那么,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最大区别在哪里, 生:是否消耗能量。

师:那主动运输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呢,例如,当我们处于青春期时,经常都会吃些富含蛋白质之类的物质,因为这类物质富含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这类物质通过什么方式吸收呢,它的作用是什么, 生:是主动运输,主动地吸收生物体所必需的物质。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资料:人们通常所说的“苯”实际上是一个系列物质,包括“苯”、“甲苯”“二甲苯”。苯化合物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可以引起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也被医学界公认。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甲苯或二甲苯,会出现中枢神经麻醉的症状。苯的运输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出细胞的。那这里说明主动运输起到什么作用, 生:主动运输,主动地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物质。小结:师:我们来归纳一下主动运输的意义: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 和微生物中,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需要的营 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4、胞吞、胞吐

师:胞吞和胞吐是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 先是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 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

主要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大家一起来回答是哪3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了3种 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代表例子又是什么,影响它们运输的因素又是什么,现在大家可以看看黑板的这个表格回忆一下,课后还要认真复习。”

列出关系表

项目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细胞膜两侧浓由高浓度到低由高浓度到低由低浓度到高度差 浓度 浓度 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蛋白 是否消耗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代表例子 水 氧气 甘油 葡萄糖通过红葡萄糖 氨基酸 乙醇等 细胞膜 通过小肠上皮细 胞

十、【板书设计】

项目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细胞膜两侧浓由高浓度到低由高浓度到低由低浓度到高度差 浓度 浓度 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蛋白 是否消耗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代表例子 水 氧气 甘油 葡萄糖通过红葡萄糖 氨基酸 乙醇等 细胞膜 通过小肠上皮细 胞

十一、【作业】

1、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决(A)A 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 B 细胞膜上甘油载体的数量

C 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 D 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

2、实验表明,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颉氨霉素(含12个氨基酸的脂溶性抗菌素)时,K+则可以通过膜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这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是(B)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饮作用

3、对细胞膜的选择性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C)A胆固醇 B多糖 C蛋白质 D磷脂

4、下列哪些物质进出细胞时与细胞中的核糖体和线粒体密切相关(B)?尿素通过细胞膜

?人的红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 + ?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原尿中的Na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A ?? B ?? C ?? D

5、海带细胞中碘的浓度比海水中碘的浓度高很多倍,但仍然能吸收碘,原因是(C)A 海带细胞能够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收碘

B 海带细胞膜上运载碘的载体多,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

C 海带细胞膜上运载碘的载体多,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 D 海带细胞不断消耗碘元素,细胞内碘的浓度不断降低

4.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 篇四

小树也要打点滴

在复习“水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这部分内容时,我将自己在网上看到的一组图片用大屏幕展示给大家,同学们都震惊了,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难道树病了吗?”“树生病也要打点滴?”......我马上进行引导:“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概是病了吧”。“真的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我见过一则报道说是树木在移植过程中树根受到损伤,营养根本就跟不上普通的树,所以为了提高树的成活率,就必须要像人一样给树打点滴,让它们强身健体。”“说的太好了。”我及时的给予了肯定。”“你知道点滴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树木生活需要的营养液”。“对”。“假设你是医生的话,应该将营养液注射到哪里呢?”我又进一步发问。“木质部”。“不对,应该是树皮”。“树皮的什么结构中呢?”“是韧皮部中。”

5.《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教学反思 篇五

本节青年教师汇报课在高二(10)班进行,讲课内容为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第一课时。

这节课所讲内容为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所以开课要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上一章学习的是细胞的基本结构,本章基于上一章的学习深化认识细胞膜的结构及其功能——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第一节为物质跨膜运输实例,重点内容有三部分,1、渗透现象;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3、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三部分内容相互关连但又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部分内容渗透现象是以水分子的扩散现象为基础,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在讲解中可在此基础上引导讲解。主要内容有:

⑴半透膜的特性:水分子等小分子可以通过,蔗糖等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⑵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⑶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

⑷原理:当溶液浓度A>B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B流向A;当溶液浓度A

⑸渗透作用的结果:水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进行双向扩散。从宏观观察,水分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直到达到动态平衡。

这部分内容相对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一些生活实例,使学生能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并在课件中配有相应的动画以加深学生对渗透作用这个抽象概念的认识。

第二部分内容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部分内容在第三章学习细胞的基本架构——细胞膜的时候已经有所涉及,讲述是可在之前基础上逐渐加深,学生学习时由浅入深。请同学们回忆细胞膜制备的实验,并在此理解渗透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实验现象。主要结论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动物细胞的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细胞的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的浓度。

第三部分内容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在理解了前两个知识点后,再学习植物细胞的之比分离与复原便不再非常抽象难懂了,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植物细胞的哪部分相当于半透膜?”,学生自主讨论并给出各种可能性,教师再介入引导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生物探究,及其基本步骤。主要环节有:

⑴观察现象: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的现象

⑵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一些吸水和失水现象,深入思考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与本小组同学交流。最终确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⑶作出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

⑷设计实验:你所作的假设即使是有依据的,也仅仅是一种推测。这种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验来检测。

⑸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将每一步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⑹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分析结果与你的预期是否吻合,是否支持你的假设,最后得到实验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组织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生动形象在实验中插入了想过的动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学设计 篇六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前两节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特点, 本课是在了解前两节的知识基础之上,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蛋白质多样性的相关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根据观察提出问题、尝试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

2、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3、通过讨论与思索、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严密分析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类比法,辅以图解、多媒体课件讲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通过物理学校实验导入: 运用课件展示:物理学扩散实验

通过教材中的问题与探讨,阐述细胞膜与人工膜结构的区别,进一步探讨物质扩膜运输的方式

二)(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

阅读课本70---71页,通过小组合作,回答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些?

(三)师生互动,拓展拔高

1、分别展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动画,分析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

(1)自由扩散:

结论:自由扩散的过程中,物质运输速率和浓度差成正比,扩散速度受浓度影响,不需要载体协助,不消耗量。 (2)协助扩散:

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协助扩散的物质运输速度与物质浓度成正比关系,超过范围后协助扩散过程物质运输速度受载体数量限制。

(3)主动运输:

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主动运输的物质运输速度与物质浓度成正比关系,超过范围后主动运输过程物质运输速度受载体数量或能量的限制。

2、通过比较三者的异同,引导学生联系细胞所生存的环境中的物质浓度以及细胞的需求,尝试说出主动运输的重要性。

(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方式)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回忆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得出胞吐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吞噬掉病菌的吗?展示动画。

强调: ①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②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

③穿过0层膜。

(五)课堂小结

六、练习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方式

1、被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实例: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实例: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7.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案 篇七

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器官,也称为拟器官或亚结构。其中质体与液泡在光镜下即可分辨,其他细胞器一般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方可观察。细胞器(organelle)一般认为是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微结构或微器官。但对于“细胞器”这一名词的范围,还存在着某些不同意见。细胞中的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内质网、中心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它们组成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使细胞能正常的工作,运转。

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一)双层膜

1线粒体

(1)结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其内含有少量的DNA与RNA,可复制

(2)功能:进行的主要场所

2叶绿体

(1)结构:其内也含有少量的DNA与RNA,可复制;

基质中含有酶,基粒中了有酶还有色素

(2)功能:进行的场所

(3)存在:绿色植物的和幼茎皮层细胞

(二)无膜结构

3中心体

(1)存在:动物和低等中

(2)功能: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4核糖体

分类(1)游离型核糖体:合成胞内蛋白(血红蛋白,与有关的酶)

(2)附着型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消化酶,抗体,一部分激素)

单层膜

5内质网

分为(1):分泌蛋白的加工合成及运输

(2)光面内质网:合成糖类脂质等有机物

6高尔基体

(1)中:进一步对分泌蛋白加工,分类和运输

(2)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7液泡

(1)存在:中

(2)功能:调节细胞内环境;充盈的液泡可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8溶酶体

(1)其内含多种水解酶

(2)功能:消化分解细胞中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练习题:

1.小陈在观察成熟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照片后得出如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双层膜

B.核糖体附着在高尔基体上

C.内质网膜与核膜相连

D.液泡是的细胞器

答案:B

解析: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

2.在下列细胞中,含高尔基体和核糖体较多的是()

A.肌细胞

B.汗腺细胞

C.神经胶质细胞

D.胰腺外分泌部细胞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高尔基体和核糖体的功能。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含两者较多的细胞必定是分泌蛋白质类物质的细胞。胰腺外分泌部细胞能分泌胰液,其中含多种消化酶,属蛋白质。而汗腺细胞也有分泌功能,但其分泌物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等,无蛋白质。肌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无分泌功能。

3.根据细胞的功能推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心肌细胞比血红细胞具有更多的线粒体

B.胰腺细胞(能产生消化酶)比心肌细胞具有更多的高尔基体

C.汗腺细胞比肠腺细胞(能产生消化酶)具有更多的核糖体

D.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比衰老的细胞具有更多的线粒体

答案:C

4.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膜、叶绿体的内膜与外膜、内质网膜与小肠黏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B.所有的酶都在生物膜上,没有生物膜生物就无法进行各种代谢活动

C.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都是一样的,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D.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不会互相干扰

8.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 篇八

在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章内容时,学生感到的难点是心脏的结构和血液的运输。在复习这章前,我对学生做了细致的了解。最容易混淆最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心脏的空间结构。例如:心脏可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名称很好记忆,就是不能把名称和心脏的空间位置对应,怎样处理呢?我觉首先必须指导学生分清楚上、下、左、右、前、后的概念。

例如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把自己的左手方向定义为左,将自己的右手方向定义为右。但是在观察心脏的时候左右正好是相反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体的心脏图描述的是一个正对着自己的人的心脏,而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都将左手的位置定义为左,右手的位置定义为右,很容易和生物上的结构图混淆。应当改进为指导学生观察一个正面面对自己的人的心脏(比如就像是观察教师的心脏),这样这个人(如教师)的左手方向即定义为左,将其的右手方向定义为右,所他的左手方的即心脏的左,右手方向即心脏的右。因为他是和自己相对的,所以学生自己的左就图中的右。这样左右就显而易见了。

9.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 篇九

介绍了人类对植物气味的认识与利用研究状况;概述了对气味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取样及化学结构鉴定的仪器分析技术;评论了植物气味物质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作用及其检测手段.

作 者:郑华 李文彬 金幼菊 金荷仙 作者单位:郑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昆明,650224)

李文彬(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100083)

金幼菊(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生物实验中心,100083)

金荷仙(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临安,3113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

10.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篇十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外界气体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过程 教学重点: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外界气体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过程; 教学难点:

外界气体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过程;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过程中膈肌的运动;

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外界空气会由呼吸道会进入到肺部,再会经由肺部进入到人体的组织细胞。但是,为什么外界的气体会进入到肺部呢?外界气体进入肺部后,又发生了一些怎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教材。一.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说一说肋骨间肌肉、嗝的变化与胸廓变化的关系

2.看看书P49的演示实验,想一想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3.游过泳的同学一般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刚下水的时候,如果水超过胸部,你会感觉到呼吸有些吃力。这是为什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的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综合这几个例子,你能否得出胸廓扩张与呼吸的关系吗?

二.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1.气体进入肺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 解疑合探:

1.小组内交流自探成果。2.教师出示展示和评价分工。3.各小组按分工展示和评价。4.教师作必要点拨。

1.吸气时,膈肌、肋肌收缩,胸廓扩大,肺部增大,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呼气时,膈肌、肋肌舒张,胸廓缩小,肺部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2.肺泡的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你吸气时,许许多多的肺泡像小气球似地鼓了起来,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这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吸的过程排出体外。质疑再探:

1.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想想看,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 2.氧气由外界进入,最终被人体的组织细胞利用,需要经历四个阶段: 1,吸气,含氧气较多的空气进入肺;

2,由于气体扩散原理,氧气由肺泡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 3,氧气随血液流经全身;

4,由于气体扩散原理,氧气由血液进入到组织细胞中,最终为细胞利用。师:请一位同学参照以上四点,说出二氧化碳最开始由组织细胞产生,到最终排出体外要经历的几个阶段。

生:1,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合成二氧化碳;

2,由于气体扩散原理,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进入到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中; 3,二氧化碳随血液流到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

4,由于气体扩散原理,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最后由于呼气,被排出体外。3.气体由肺泡到达血液中,要穿透几层膜?由组织细胞中到达血液,要穿透几层膜? 生:分别是3和4层。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吸气时,膈肌、肋肌收缩,胸廓扩大,肺部增大,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呼气时,膈肌、肋肌舒张,胸廓缩小,肺部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二 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比较

吸入气体:氧气含量高,二氧化碳含量少;

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含量高,氧气含量少; 三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氧气穿透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最终进入全身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穿透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中,最终排出体外; 四 气体扩散原理

气体总是由气压高(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浓度低)的地方 五 氧气最终被组织细胞利用所需经历的四个阶段 1,吸气,含氧气较多的空气进入肺;

2,由于气体扩散原理,氧气由肺泡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 3,氧气随血液流经全身;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下一篇:第四季度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