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有效学习的引导策略

2024-10-24

幼儿有效学习的引导策略(17篇)

1.幼儿有效学习的引导策略 篇一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名句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诗,大多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检验,被公认为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经典佳作。它们是母语教育、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而古诗中那些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更是瑰宝中的瑰宝,沉潜于其中,往往使读诗吟词的人变得崇高、淳朴、博大、灵动起来。那么,如何让孩子们从小就沐浴着古诗文化,从古诗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拥有在诗意中成长的美好时光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使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古诗教学鲜活起来,灵动起来,让古诗真正滋润学生的心田,丰润学生的生命,就要重视古诗名句赏析的教学,而在课堂阅读中做到“言意兼得”是提高古诗名句赏析教学质量的保证。

“言” 不仅是指古诗的言语表达形式,如“五言”“七言”、修辞以及通过言语形式表现出的节奏、韵律等,还指具体的言语意思。从理解的角度看,它是教学的起点;从习得的角度看,它是教学的归宿。“意”指的是古诗创造的意境、意象和传达的情思、情感,它是古诗魅力之所在,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领悟的重点。古诗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得了诗词之“意”,才能谈得上让古诗“滋润学生的心田,丰润学生的生命”。

因此,古诗名句赏析教学让学生得言亦得意,既是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还是还原古诗名句生命魅力的需要,更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需要。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古诗名句,探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古诗名句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找准言意融合的切入点,在言意融合处悟言得意

对于小学生而言,要领悟古诗名句之所以为名句的秘妙,仅仅理解了古诗言语的表面意思,再让学生据此进行想象、悟情,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何在呢?因为古诗穿越历史走到今天,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太遥远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凭自己的阅历和心智还不足以走近古诗的语境和意境,难以自主地悟言得意。当然,教师的直接讲解也只能是使学生懵懵懂懂,最多也就“知其然”而已。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找准古诗名句中言意融合的切入点,再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言意融合处悟言得意,就会使古诗名句植入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精神血液。 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如果从字面上理解,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一叶孤帆越行越远,慢慢地,帆影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诗人的眼中只有了那流向天际的长江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诗句所表达的绵绵深情,最多不过想象出一个伫立江边遥望挚友远去,已不见了挚友乘坐的帆船的影子,却仍然久久凝望着挚友远去的方向不肯离开的珍视友情的诗人形象。如果教学中教师能够抓住“孤帆”“尽”“流”等充分体现了言意融合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走近诗人当时的情感世界,就能真正感受到诗句所承载的情之真、意之厚。一位教师精心设计了品“孤”、悟“尽”、“流”情三个教学环节,很好地引领学生在诗句的言意融合处悟言得意,不着痕迹地使这一经典名句沉淀于学生的生命体验中。

环节一:品“孤”

师:当时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从湖北武汉东去江苏扬州,沿江皆是繁华之地。李白伫立长江边,难道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呢?透过一个“孤”字,还让你看到、联想到什么?

(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师:是啊!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深厚的情感。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环节二:悟“尽”

出示背景资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两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良多。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推崇。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同学们,读了上面的背景资料,你们认为诗句中“尽”的是什么?“不尽”又是什么?

环节三:“流”情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在李白的眼里,这滔滔江水就是与孟浩然传输真情的畅渠。

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交流。)

同样,学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可以抓住言意融合的切入点“更”“无”等词,引导学生悟言得意。

2.幼儿有效学习的引导策略 篇二

一、身临其境, 亲身体验科学乐趣

很多科学现象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对于孩子来说, 实验室式呆板的科学研究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弄巧成拙的时候还会让孩子失去原有的探索积极性。心理学家认为: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愉快的状态, 其思维就会超常发挥, 接受外界信号的速度也会非常迅速。在教学活动一开始, 教师就有意识地改变周围已熟悉的环境, 创设新颖的孩子感兴趣的情境,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同时教师应力求了解孩子的原有知识经验、能力状况及兴趣, 以创设能引起幼儿情感共鸣的教育情境, 使孩子的心理处于兴奋愉快的状态。就小班幼儿对于科学活动的探索来说, 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 通过复杂的科学操作环节得知科学知识是不可行的。在科学活动《春天来了》中, 组织孩子到户外玩耍, 感受春天, 引发孩子主动思考。又如玩水活动, 是小班孩子非常喜欢的。有些老师怕孩子弄湿衣服、弄脏活动室, 只是让孩子观看自己操作。别忘了, 孩子是在游戏中成长的, 只有让他们动手操作了, 他们才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要点。活动中, 提供孩子各种工具, 启发他们思考, 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水宝宝搬家。孩子们陆陆续续开始尝试, 在活动中, 他们发现, 原来杯子、碗、罐头等都能够装水宝宝, 帮助它们搬家, 而一些没有底的工具确实是不能装水的。实验之前的纸船是被孩子们否定的工具, 但是在试验过后, 大家发现它也能帮助水宝宝搬家。孩子们喜欢这样的科学, 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原来科学就藏在我身边。

二、从兴趣着手, 选择事宜的科学探究活动

好动、好玩是幼儿的天性, 对每一种新事物他们总喜欢看看、摸摸、玩玩, 并问个为什么, 作为老师, 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我们必须保护幼儿积极探索求知的愿望, 支持幼儿因为好奇而提出的问题, 并给予及时引导, 从孩子的角度, 使之转为持久的兴趣, 还允许幼儿搞些“小破坏”。在科学活动《种蚕豆》中发现, 虽然大家不能很快观看到蚕豆的生长过程, 但是大家都非常积极地投入其中。有的孩子选择了水养, 把棉花浸在水中, 放上蚕豆;有的则是研究土养;还有的就放在容器中, 进行空气培植。蚕豆发芽至少需要一周以上的时间, 但是在活动中, 孩子们积极地思考了, 他们讨论哪一种培植会先发芽, 也讲述了自己的观点, 积极性非常高。数日之后, 看到蚕豆已经冒出小芽, 大家得出结论, 原来是水养的先发芽, 空气中的没有变化。但是又过了一些日子, 发现泥土中的蚕豆虽然晚发芽, 但是因为泥土养分充分, 蚕豆长得非常壮实。这是一个等待的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有趣及期待的过程。要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科学教育内容必须要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如, 幼儿在玩磁铁的游戏中, 教师让幼儿用磁铁吸铁钉、小刀、塑料扣、积木等, 让幼儿观察哪些东西被吸起, 哪些吸不起, 并让幼儿将这些东西分类, 如果教师问“为什么铁制品能被吸起来, 而塑料制品、木制品不能被吸起来?”就不合适了, 道理太深。总之, 科学教育要强调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让幼儿在自己的水平上, 以自己的方式学习科学, 只有这样, 才能使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

三、在科学教育中, 给幼儿充分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的机会

孩子动手能力逐日渐长, 到了大班, 孩子们能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探究学习。对于老师提出的质疑, 孩子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而且会主动地研究发现。他们会争论, 为了一个答案相互争执, 各自寻求答案。陈鹤琴说过:“凡是儿童能够做的, 应当让他自己做”, “凡是儿童能够想的, 应该让他自己想”。在组织大班的科学活动《会翻跟头的小胶囊》的时候, 我也质疑过, 胶囊会翻跟头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同样的, 孩子们对于这个问题也非常疑惑, 他们觉得在胶囊里放上东西就能翻跟头了。于是在活动中, 孩子们选择的物品各有千秋, 有泡沫粒子、有米粒、有红豆还有小铁球。在出示这些物品的时候, 甚至有孩子认为都可以使胶囊翻跟头。为了寻求答案,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操作探索, 连平日里上课总是走神的孩子也变得很积极。最后, 大家发现, 只有小铁球才能翻跟头的时候, 有些孩子兴奋不已, 有些却为自己猜错答案而懊恼。这样的操作, 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动手的乐趣, 从中学会了一定的科学原理———重心移动。即使在大班, 孩子们还不大理解重心移动的概念, 但是他们知道小铁球的滚动使得胶囊翻起了跟头, 而且只有事宜的小铁球才能使胶囊连续不断地翻。科学探索对于孩子来说真是一项有趣的活动, 所以孩子们总是非常乐意动手参与其中。皮亚杰认为, 儿童是在活动中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的。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 教师还要为孩子提供多种玩具材料, 提供充分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孩子在活动中学习, 在活动中发展。

3.幼儿有效学习的引导策略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 引导 学生 有效探究学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41-02

新课改已进行十多年,目前还存在着教师包办课堂的现象,过于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低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即便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放心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讨论,但却因为忽视学生个性的差异等,让部分学生不知所学,所学不知为何,失去了课堂的有效性。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统一的语文课堂很难达到让每一位学生学都有所得的效果。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高中语文的课堂应积极主动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做好合理的点拔、疏导,不断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的空间,也让学生获得自主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愉悦。而探究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从而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的整体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宽松的课堂磁场,让学生有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

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是现代课堂教学质量观的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生动的、活泼的、愉快的课堂教学情景,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尊重他们的意见。《荷塘月色》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让学生领悟朱自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体会作者笔下优美的荷塘以及淡淡的忧愁,单单依靠老师讲是很难让学生领悟并体会的,我们不妨在课前先投影几幅月下荷塘的图画,让学生先去感悟月下荷塘朦朦胧胧的意境;再展示几幅清晰的荷塘图景,让学生对两种图景进行对比,然后引导学生对两种不同图景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其自己发散思维,自由地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即使回答不正确,也不批评、不做过多的回应,而是用赞赏的目光鼓励学生去谈、去说,让学生感觉课堂是自由的、安全的。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思考中进行探究学习,在自主的讨论中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只要稍加引导一下,学生就会自觉地对作者在本文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情感进行探讨。也许在学生自主的讨论和探究下,会得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创新。而不是老师在课堂一开始的时候就包办,把文章思想、主题、情感等一并抛出来然后让学生再去看课文去学习。这样的课堂在教师的强烈“引导”下,学生没有了对问题进行探索的热情,自然就没有了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氛围,更不要说对课文的创新和进一步解读了,从而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构建宽松自主的学习课堂氛围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和策略。

二、建立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有“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理念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空间。这个空间的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让学生有“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理念,尊重他们的智慧、情感和志趣,尊重他们的个性品质和思维方式,尊重他们自我实现的渴望。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上出现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真正将教学的重心“教”转到“学”上来。教授鲁迅的《祝福》一文时,我们可以先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去大胆地去对课文进行解读,去读读写写,圈圈点点,说说评评;让学生有“课堂是我自己的课堂,自己的课堂应当自己做主”的理念,自己如何解读这篇小说应根据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自行去查找资料,自行地去学习,再把自己找到的资料与同学们一齐去分享,在分享的同时既获得快乐也获得知识。在分享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并产生猜想和假设,教师再适时地引导学生对一些猜想及假设进行探究性学习,并鼓励和支持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教师也要以完全平等姿态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和寻求问题的答案,真正体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让学生自主去按照学习的目的、重难点去探索去追寻。民主的课堂环境,学生才能自主地进行学习,也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

三、遵循协作的课堂原则,让学生有团队协作和分享意识

所有的学习都不应脱离团队,脱离了整体的学习是畸形的学习。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习,发挥团队作战能力,建立可靠的协作学习形式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学习能力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滕王阁序》是一篇读起来很好、讲起来很难的文章,我们不妨把文章分成若干部分,然后充分发挥团队协作和分享的精神,让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利用课外或课堂去阅读与分析,先通一通文意,再积累字词,然后去品读、欣赏其中语言之美,课堂上可先让小组长发言,各小组补充,然后把大家不同的观点或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这样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中让学生之间协作学习,不但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更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也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也使有意的学生聚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相互促进;还可以使一些平时胆子比较小的同学也得到煅炼的机会,促进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学习的形式使班中优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中层生得到了煅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和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说的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评价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学习、分享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探究学习更有实效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别人“填鸭式”地灌输的,而是要靠自己在探究实践中逐步生成的。但是,由于学生还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其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不足会让其遇到很多问题,对所遇到的问题无从下手,如课堂中过分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而忽略了教师课堂的主导作用,也会导致整个课堂出现一盘散沙的现象。因此,语文课堂既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但也不能忽视教师课堂的主导作用。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后之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时当众挥笔而书的《滕王阁序》,其文以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文如其人,景、情、事相互交融。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去赏析?一般的教学为介绍作者、介绍背景、读懂课文、落实字词然后分析课文。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操作?是老师讲解还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去掌握?笔者认为,这样一篇精彩的骈文我们不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主导下去学习、理解、掌握。教师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提示学生“作者生活在什么年代”、“作者有些什么人生经历”、“作者为何写这篇文章”、“你认为文章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的” 等,教师通过用主导性的语言来调控学生活动的进程与思维深度,教师多问非常重要,这样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便于教师发现其中的亮点和问题,并能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也能使课堂自始至终地围绕着教学目标、重难点展开;也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问题中去筛选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归整,从中筛选出那些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为有效。

五、巧设练习的层进梯度,让学生有拓展探究的空间

巧妙地设计课堂练习是创造智慧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巧设练习的层进梯度,不但可以起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得到拓展。如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翻译句子”,这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如在课堂练习中一开始就让学生去翻句子,可能会使学生“怕”起来;但如果先让学生去解句中的某一个虚词或实词,然后再到翻译句子,这样有梯度地设计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让学生通过梯度的练习,使每一种层次的同学均有练习可做,也使不同层次的同学有思索、探究问题的空间。再如,在诗歌鉴赏训练中,可先由课本的诗词入手,引导学生读懂再引导学生去赏析再到练习题目的解决,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探讨,让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及探究学习的空间。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探究学习是否有效要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与主体地位的学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及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仍需多方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董柏树.谈语文教学的探究学习[J].新课程研究,2011(3)

4.如何引导4岁孩子有效的学习英语 篇四

点燃孩子兴趣 有效培养综合能力

四岁之前的阅读,一般以绘本为主,辅以孩子喜欢的分级读物。四岁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如果前期听力输入不够,情境对应训练不够,则需要继续。四岁以上的孩子,在学习Phonics 的同时,要加大自主阅读的阅读量,尤其要重视加大同一级别的阅读量。如果四岁以上的孩子英语学习才刚刚起步,则可以几步同时进行,按照上一节所说的原版绘本亲子阅读三步曲,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先加大听力输入,同时培养英语阅读兴趣,然后开始 Phonics 的学习,进入自主阅读阶段。

不管是听歌、看动画片、还是阅读,最重要的是要点燃孩子的兴趣。孩子喜欢的就会主动去重复,重复的过程就是内在能力形成的过程。有了内在的动力,才会有无限的潜力。任何具体的做法都只能形成一两种能力,这些部分的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综合能力。在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做法上,家长都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但是不管怎么变,都要以保护孩子的兴趣为主线。兴趣为王,给孩子一个科学的轨道,孩子就会给你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

5.如何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好好学习 篇五

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

1. 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 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协助者。

例如《翠鸟》 —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 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 “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 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 、“锐利” 、 “像箭一样飞过去” 、“叼起” 等词句, 但不一定能找出 “只有苇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 这样的关键句子。

此时, 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 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 翠鸟到哪里去了?” 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 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 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 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 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 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

一般情况下, 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 感觉不太舒服, 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在课堂上, 我发现坐在最前面一个学生似乎有点不耐烦, 就急中生智地请他上台表演了一个节目: 课文中描写老鹰飞翔的一连串动作。我配音朗读, 他依次表演,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一个随意的安排,竟成为一个亮点!

6.幼儿有效学习的引导策略 篇六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但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总是重知轻能、重教轻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得到广泛的重视,并成为必要。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资源;知识创新水平和速度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和科技的进步,而这取决于教育发展水平和速度,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现代社会知识发展异常迅速,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更新知识的需要,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的公认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未来的文盲定义为“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面对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快速纷繁,“终生学习”已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学会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未来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讲话中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改革指出“让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一辈子负责,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校更是引发学习的地方”。课堂教学过程

要实现传统的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引领和点化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必须真正教给学生生存的本领,最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是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需要。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与快乐。面对新形势与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与时俱进。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1、理论依据

自主学习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活动教学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①、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的个性化,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学习要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学习要学会和掌握学习的方法;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结合。

②、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以宏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

性和谐发展和挖掘人的创新潜能为宗旨。它强调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

④、活动教学理论: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这种教学理念主张:活

动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发展的根本方式,以弘扬主体性教育精神为本,重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人格独立性;以丰富的活动方式,作为实施主体性教育的中介,强调“以活动促发展”,倡导主动学习。活动超越“教师中心”的桎梏,营建民主、互助、合作、和谐、愉悦和共鸣的师生关系;突破“知识本位”的局限,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整体素质发展为目的;在强调从“坐中学”向“做中学”转变,强调从“知识”向“能力”转变的同时,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2、实践价值

本课题研究立足农村,着眼于“自主学习”,着重解决小学生学习的动力问题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问题。

(1)通过自主学习的研究,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

去“生产”知识,发展能力。重视“个体”的尝试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在个性化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2)通过自主学习的研究,探索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个体学习为自主发展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3)通过自主学习的研究,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结合起来,优化教师行为,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由“接受学习”发展为“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创新性学习活动,注重自主和创新的统一,充分展示自尊、自信、自律这一进取性人格精神,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当前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的积极因素和具体问题,以便针对性地研究确定具体的策略。

(2)、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

(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4)、探索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使研究尽量地靠近目标, 我们采用“讨论—行动—反馈—调整”,即边研究边行动、边反馈边改进、边实践边总结、边收集情报、边修改方案的做法。

(1)、调查研究法: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等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观察分析和策略指导。

(2)、文献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借鉴外地的教改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准实验研究法:按照课题设计和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出对广大学生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训练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成功经验,从而促使学校各科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4)、经验总结法:在自主、创新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自主、创新教学资料,针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抽象、概括,得出科学性的结论,并撰写成论文和课题实验报告。

2、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2月——2013年7月)

①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完成实验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

②根据课题研究工作的需要,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组织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讨论、理解、熟悉课题研究方案。

③确定课题对象:横铺中学四年级45班、五年级43班全体学生。(2)、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

①主要任务:课题组成员按照研究方案全面实施研究工作,编制自主教学方案,开展课堂自主教学实践,做好记录、及时分析,定期参加课题观摩、交流、汇报;评定自主教学效果;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撰写研究论文,向课题组提交自己撰写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进行阶段测查、小结

②达成目标: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指导他们主动地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协调统一,通过行动研究建构“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③实施原则:民主、和谐、平等原则: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耐心辅导、热情关心、支持、尊重人格,不歧视,无偏见,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在情感方面先自主起来。其次,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励和督促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尝试自我调控学习的方法、节奏和进程;自主学习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氛围,体现自主、大胆放手让学生独自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读,自己

感受,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从中明白事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尽可能地摆脱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评价原则: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以激励的方式评价学习,应采取多样的方式:1)学生自己的评价;2)学生自己和老师的评价;3)学生自己、同学和老师的评价;4)学生自己和同学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3)、总结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

采用阶段评价学习与最后总结深化相结合,在实施阶段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课题研究,总结重点成果,汇编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教师研究论文和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形成课题研究的总结报告,申请结题。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研究论文:主要阐述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内涵、特征与作用、教学策略及方法途径。

2、研究案例:主要通过反思总结撰写反映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的思路操作方法的典型案例。

六、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与表达。

1、实验教师每一阶段写一篇教学反思,每一阶段一篇教学叙事案例,每年撰写两篇有关课题方面的研究性论文。

2、每位参研教师都应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的研究步骤及时撰写阶段总结。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有效课堂》教师论文集。(每年每个 实验教师推荐1--2篇)

4、构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有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5、撰写结题报告,制作优秀教学课例。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力求探索出构建语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统一的教与学的模式和与之相应的评价模式,将“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以此指导我校的常规教学活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八、实验管理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为加强对课题实验的研究领导和管理,切实保障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确定本校四年级45班、五年级43班为实验班,四年级46班、五年级44班为对比班。

2、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成立横铺中学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组 长:卢铝地(全面负责)

副组长:余炎忠(主持课题申报、开题、结题,并负责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有关研究、研讨活动,撰写课题实验报告并汇集出版研究成果,负责课题的管理与队伍培训及课题研究期间经费开支等工作。)

成 员:谢 勇、潘飞翔、刘 韵、卢 丹、何 燕(负责课题的实施,管理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收集实验资料与数据,撰写阶段

性实验工作的计划与总结、阶段小论文、制作优秀课例等)

3、立足实验,服务学生。这项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增强终身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繁重琐碎的无效劳动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时间对课堂和课外的教与学进行研究,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为了提高教师参与课内外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不仅对教师的研究工作进行量化考评,与教学检测挂钩,而且会不断引导教师加强科研幸福感,确保实验工作顺利开展。

4、增进交流,及时总结。根据课题管理办法,创造性地开展校本科研活动,做到围绕主题研讨,定期交流,及时总结,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引向纵深。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1)、思想保证

实验教师要加强学习,增强课改意识,不断强化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实验作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发展需要和事业来做。

(2)、人力保障

课题组成员都有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积累了较好的科研成果,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课题组主要成员为学校的班主任、教研组长及一线骨干教师,受过一定的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或训练,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流程,更难得的是这些同志理论知识广博,并且都能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全部胜任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3)、制度保障

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个课题的统筹规划和全面管理。课题组定期召开阶段反馈会议,及时调整工作安排与进程。组员定期向课题组汇报工作进程与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组同时也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督导,促使课题项目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有效开展和完成。

(4)、资源保障

课题组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教学,教科研等方面的资料,编制专题目录,索引,文摘,剪辑等资料,以多种形式为教师学习提供信息支持。

(5)、经费保障

学校领导思想观念先进,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特别重视基础方面的教学研究。在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能够拨付足额专项经费保证课题实验的顺利开展。

(6)、时间保障

我校每周三下午为教研组活动时间,其中课题研究是一项重要内容,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确保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用在课题研究上。

十、课题论证

1、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可行性和显著的成效性是我校进行这一课题的基础的前提。魏书生通过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总结完善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并通过在全国部分地区实验推广取得显著成效,充分证明了这一理论的先进性与可行性,这是我们研究和推广这一理论的原因所在。

2、我校对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方式进行了初步的实

7.幼儿有效学习的引导策略 篇七

关键词:主题活动,幼儿,主动性学习

21世纪, 伴随科技的日新月异, 主题活动应运而生, 成为新时代教育纲要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形式, 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主题活动是指在一个阶段围绕一个主题, 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实践, 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而我们现在所指的主题活动, 实为“探索性主题活动”, 强调传统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强调在全面提高幼儿基本素质的基础上, 着力培养主体精神;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主题活动的基本理念之一, 是主体教育的思想。要求在主题活动中, 应始终把幼儿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 让幼儿自主地、积极地参与, 动口动脑, 培养内在的动机, 激发智慧的潜力, 发挥个性特长, 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 我们需要从主题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整个主题发展过程中, 找出发挥幼儿主动性的有效策略。

一、从学习兴趣入手, 让幼儿参与主题设计

以幼儿对于学习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 设计并实施涵盖各领域的主题活动内容, 是主题活动有别于领域活动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直接经验, 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领域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 建构一个更贴近幼儿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活动形式, 是主题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这样的主题活动产生的教育作用, 更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主题内容设计是主题活动实施的重要方式, 必须坚持由幼儿自主生成主题的做法。幼儿不是因为活动存在而存在。主题活动的设计, 不应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 幼儿应该学些什么, 而是应该用心观察幼儿关心什么, 对什么感兴趣。

二、从家园互动入手, 让幼儿参与主题准备

主题活动实行全方位开放, 既然是幼儿自己选择的主题内容, 那么在开展阶段中, 我们同样可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 为每个幼儿的主动探究搭建平台, 满足每幼儿的个性需求。鼓励幼儿积极地互动, 通过收集、调查等手段积累知识经验, 然后进行一次集中交流。先低起点和低要求, 逐步培养幼儿的活动兴趣, 让其参与准备收集阶段, 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乐趣, 在实践中学习, 同时也能让幼儿在准备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这些做法, 促进了每个幼儿的积极参与, 各方面的能力也能逐渐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活动准备方面,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从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 知识准备。知识准备即收集信息。搜集信息是开展活动的重要阶段, 需要让幼儿亲自参与信息收集活动, 获取信息, 这样才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通常搜集信息可采用观察法、实验法、查阅资料法、咨询法、调查法等, 其中, 幼儿常用的方法是“咨询法”。信息收集后教师不能盲目采用, 需要集中交流, 与幼儿共同整理、分析, 去掉那些错误的或与主题无关的、次要的、琐碎的信息, 从中找到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信息作为活动的知识储备。

第二, 情景创设。情景创设指的是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幼儿的兴趣容易转移, 他们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兴趣转移。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 我们必须做好区域环境的创设, 投入与本次活动息息相关的各种材料, 从而来吸引幼儿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 区域活动也是幼儿个人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通过幼儿的参与, 也能让他们从中获得知识经验。

第三, 物质准备。活动要是缺少了材料, 就无法开展下去, 因此, 物质准备是主题活动最重要的环节。主要的准备途径有园部收集、家长收集。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收集材料”是件并不容易的事,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家-园”联系的工作, 只有“家-园”的紧密配合才能为活动提供丰富的物质准备, 从而让活动顺利开展。而链接家园互通的中介就是我们的孩子, 让孩子向家长传达主题活动的信息, 动员家长一同参与材料收集的行动中, 而这也是孩子相当乐意充当的角色。

三、从自由探索入手, 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各展所长

幼儿园主题活动重在过程, 要发掘幼儿潜能, 让每个幼儿在主题活动中都能各展所长。主题活动的形式减少了不必要的纪律约束。它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留给幼儿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鼓励与众不同的方法、思路, 教师不给正确答案, 而是让幼儿去自由探索, 寻找合理的答案, 避免了以往传统活动中, 统一答案、统一方法的弊端。只要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 那么, 即使在某个活动中没有充分完成, 这个活动也是成功的。

四、从形式多样入手, 让幼儿参与主题总结与交流

总结和交流是整个主题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结束部分, 它一方面有助于同行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 同时也使孩子们的研究得以提升。它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好机会, 也让无形的成果得到了部分的展示。当然, 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是多种多样的, 如报告会、辩论会、答辩会、擂台赛、小型展览会、角色游戏及表演等。

五、结语

主题活动是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环境, 让孩子们在宽松、自由地氛围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引发幼儿创造的意识, 开发创造的潜能。新课改下的主题活动让我们的孩子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主动合作、探究, 扎扎实实地学到知识和技能, 并且终身收益。只要我们能够合理地创造性的开展好主题活动, 定能促进孩子主动、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永平:《论幼儿园课程中的主题》, 《学前教育研究》, 2002年第6期。

[2]黄忠、钱玲娟:《幼儿园主题活动实效之对策探究》,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9期。

8.幼儿有效学习的引导策略 篇八

关键词:优化;区域教育;自主学习;培养;策略

一、实现以多元化材料做支撑

投放区域材料要融入不同的目标,包含特定的信息,引发幼儿的操作、探索行为,利用区域材料进行间接暗示和调整,从而达到调节幼儿活动的作用。我们除了要注重以往达成共识的材料的特性,还要注重材料的引导性、探究性、合作性与可变性,这将成为我们在材料投放的重点选择。

要想实现材料的探究性,就要有效地避免区域成为幼儿单一的活动场所,为幼儿投放适合阶段性成长的材料,这将有助于实现幼儿的单一学习转向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在探索区中,第一次教师可以放入保龄球、多米诺骨牌,让幼儿能够感知惯性的存在。第二次,教师就可以采用指派、被子,硬币让幼儿感受惯性的产生。第三次提供粗糙的纸板,在上面投放小车、小滑坡等等,让幼儿进一步去感知惯性的力量,感受摩擦、速度的关系。正是在不同的阶段,教师调整、增加活动材料,更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进一步探究,实现对幼儿认知的构建。同时,材料要具有一定的引导性,材料的引导性不仅仅是教师的语言指点,而是在材料中融入相关线索,使得材料具有引导的关键性质,体现出材料与活动的关联。例如在颜色排序的教育当中,教师如果可以有效地预见幼儿操作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准备好的作业纸中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纸片,这个时候,幼儿就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规律,在没有教师示范的情况下也能自主进行活动,真正实现利用环境对幼儿的教育。

二、以有效指导为核心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进程,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指导来让幼儿感受多种学习方式。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参与多种渠道的活动,以此来使得幼儿的思维得到强化,通过教师对幼儿认知结构的扭转,进一步走向有序,使得正确的结论得到深化和巩固。在区域活动中,要求幼儿在家长的帮抓瞎,去生活、网络和书中探寻幼儿所感兴趣的东西。活动时,幼儿自然就会将日常收集的经验运用到活动当中,他们探索的热情、兴趣也会由此被引发出来。区域空间的配置可以利用材料的丰富多样性,在环境的推动下,实现对幼儿自主学习的激发。例如在操作区,我们以“妈妈的生日”为主题来为幼儿建立活动场景,以此引出包装礼物、串项链等生活场景,幼儿在情景代入中自觉地进行操作,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中学习,进一步加强观察、交往、合作、模仿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得到了体现。

三、给予学生自主权

区域活动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区域活动将他们的注意力从教师身上逐渐转移到知识丰富的环境当中,并且教师也逐渐将自身融入到环境当中观察着幼儿。不要过多地去干涉幼儿的活动,让幼儿充分地享受自己的空间,支配自己的活动。活动中幼儿可能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需求,及时地帮助幼儿。如果幼儿的选择与学习的课程发生了偏离,这时教师可以友善地对幼儿进行建议,让他们学习一些难度较小的活动,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再做进一步的提示。教师要注意,提示的语气要保持温和与友善,不能带有过多的强制性。

四、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

孩子在幼儿园常常会出现不独立、不自信的特点,教师因为受到了专业训练,会在教育孩子上采用专业、科学的教育方法。例如通过鼓励、赏识孩子,来为孩子建立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总喜欢贬低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长处相比较,以至于他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总容易责怪和埋怨孩子。长期以往下去,他们会因为得不到家长的肯定而变得缺乏自信。在工作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对幼儿加强赏识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引导家长通过赏识孩子而为孩子建立信心十分重要。当然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要注重一些原则。首先要实事求是,不能随随便便地就给予孩子鼓励,要就事论事。第二,要全面地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一味地表扬而不给予批评,让幼儿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懂得荣辱。

五、优化教学策略

幼儿的学习过程,需要有主体性的发挥,在这方面,需要教师有充分的引导。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鼓励幼儿在学习时有一定的积极性,让幼儿参与到区域活动当中。实现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保护,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自由地去表达自己对美的看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区域活动作品的形式呈现出对生活和世界的间接。教师可以从中挖掘出一些素材,讲解给学生该怎么沿用这些想法。

结语:幼儿园是一个为幼儿提供学习、生活的场所一个良好的、温馨的幼儿园环境,可以让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其中的区域教学活动,需要严格以待,这样才能够确保幼儿成长于一格健康舒适的环境当中,并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幼儿作为祖国的花朵,是接受社会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对于幼儿的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教育工作深入研究,不断为幼儿的教育提供办法、策略,贡献出自己的热情、耐心以及探索精神。去鼓励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实现自主学习,让他们不断取长补短,不断地提升自我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立群,肖青梅. 公辦幼儿教育集团带动区域学前教育发展初探[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2:4-7.

[2]杨嘉艺,万媛,母小勇.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取向与“六元教育课程”——以苏南地区幼儿园教育实践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45-47.

9.幼儿有效学习的引导策略 篇九

学习的策略

抱由镇光明小学

王晓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自主学习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自主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具体表现为:

1、自主学习能激活、诱导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心态的形成。

2、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自主探究,可以更自觉、更深刻、更持续地掌握学习的内容,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自主学习能让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得到充分的形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激励下,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构建教与学的互动模式的教学方式。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就应该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激励机制,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我们的教达到不教的境界。下面我就根据我所设计的一节思品课来谈谈我在教学中所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 第二课 我们的校园

一、主题目标:

1、熟悉自己的校园,增进对学校的了解与亲近感。

2、了解学校中与自己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设施、设备等。

3、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校园探密活动。

二、活动准备:

1、结伴参观学校的各种功能室,猜一猜有什么作用。

2、多媒体课件、校园相片。

3、各种设施名称的小纸条。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策略一:激发兴趣)同学们,开学三个星期了喜欢我们的校园吗?我们都要在这所学校里度过六年的时间,我们都要共同爱护我们的学校,你对我们学样了解多少呢?你知道我们学校有哪些场室,这些场室各有什么用处,你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认识:我们的校园(板书课题)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思想品德教育的瓶颈所在也是兴趣问题,所以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问题至关重要。)

(二)“小小探密员”汇报,初步了解校园(策略二:学会探究)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给大家,让你们做一回“小小密探员”结伴去参观各种功能室,下请大家汇报一下。

生:我到了电脑室,里面有电脑,我看见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在电脑里画画,可好看了,我想快点长大,好快点到电脑室上课去。

生:我去了图书室,里面有好多好多的书,可好多书名的字我都不认识,我要好好学习,识多一些字,好快点能看懂图书室里的书。。。。师:这些小小的密探员真不错,了解了我们学校的那么的功能用室。不过我们学校大着呢,除了你们说到的这些,还有好多你们不知道的,想知道吗?

(此环节我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的心理,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校园的环境,从而对校园环境有所认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善于探究,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创新,这是未来具有竞争力人才所具备的关键素质。

探究是一个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是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知识。)

(三)一起看看我们的校园,深入了解校园(策略三:学会参与)

你们想参观我们的学校吗?现在我们跟着摄影师的镜头一起去参观我们的校园。然后分组讨论。

(四)深化扩展,进一步了解校园各地方的作用

1、课件出示图书室的图片

(1)来到这个地方,我们要怎么做?

(2)分组讨论:要安静,不能大声说话,拿放东西要轻。。

2、课件出示喝水处的图片

(1)来到这个地方,我们要怎么样做?

(2)分组讨论:要排队喝水,要做到互相谦让

(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我在教学前精心设计富有“参与”气息的课堂教案,此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分成小组讨论让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是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建构和应用知识;接受、内化道德、审美观念和价值;掌握思想方法,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自身的发展。假如没有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和内省,那么,道德观念的内化、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将是一句空话。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适时创设冲突情境,设置疑念,让学生去讨论,去合作,在情境冲突中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创设冲突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五)紧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看看我们的教室里有什么?出示写有教室物品名称的条子,先由学生对照实物贴一贴

2、玩游戏:把写有校园设施名称,使用情景的条子分给学生。由一名学生介绍他纸条上的内容,与情景或设施对应的学生起来做朋友。

3、集体评议。

(六)画校园,表现自己对校园的爱

1、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多媒体上展示学生的画,让该生说说自己画的内容。

(七)课外延伸:试着和同学一起找找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

10.幼儿园有效课堂的备课策略 篇十

一、活动目标。

1、要重视体现不同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目标中要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2、核心目标是否突出?是否关注了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避免目标大、空、泛的现象,教师要尽可能细化目标,要能实实在在量化,可操作、指向性明确。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表述。

4、表述时最好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为主体即主语是幼儿,一定要避免几个目标表述中主体混淆不清。

二、活动准备。

一般要分两个层面表述活动准备:

第一层面:知识经验准备,这是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的储备,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基础,我们常说的“在幼儿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找到幼儿最近发展区实施教学”等教育理念就是指的这些。

第二层面:物质材料准备,这是实施本次活动的物质材料,如教学具、必要的媒体手段、环境等。我们很多老师往往会忽视第一层面的准备。

三、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要以幼儿发展为主,以幼儿发展为本;要适应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重视教学资源的运用和学习氛围的营造,为幼儿营造基于资源的学习氛围;注重幼儿多元化的学习反思和经历,探究、体验、感受多种的学习方法;要善于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要重视生活化、实践性、开放性的练习或实践活动;要体现教学的一种民主氛围;要体现适应当时教学背景和教学实际情景的教学机智。活动过程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方式方法等过程体现。它是落实教学理念、活动目标的具体过程。活动过程分为几部分包括:

开始部分是一个活动的导入部分,起到引起兴趣、温故知新等作用,教师也必须重视教学中开始部分的设计。优化课堂导入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承上启下,温故导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设疑置问,启发引导:媒体演示,直观感知;妙引材料,激发兴趣;创设情境,鼓励探究等。

基本部分为落实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提升相关知识经验、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一般可分1――若干个环节进行。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两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高潮:优化教学高潮: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设计一系列连环递进的问题;使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巧妙设置疑念;二是优化衔接过渡:优化衔接过渡;以旧引新,复习过渡;由此及彼,联想过渡;启发引导,疑问过渡;归纳导引,自然过渡。

结束部分是一个活动的总结、提升环节,也是情感价值观升华的环节,我们切忌虎头蛇尾、草草结束。优化课堂结束有几个方式:承前启后式;练习检测式;归纳总结式;拓展延伸式。

教学过程设计除了应注意以上几个问题之外,还应该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流畅。我们首先确定好教学过程几大部分若干环节。这好比一个人骨骼或一篇文章的框架。框架定好后还需用条理清晰、规范流畅的书面语言进行表述。首先每个环节的标题表述主体要统一,其次表达格式(思维方式、话语系统)要基本一致,其三表述语言要具体优美、指向性强(最好能与目标有效衔接)文字表述也有规律可循,一般是前半句为采用的教与学的手段、方式,后半句是预期达成的目标。教学过程中标题表述切忌格式不统一、层次不清晰。

每环节有了清晰流畅规范的标题后,我们还应重视过程性教学语言的预设。过程性教学语言包括:教师的教学提问:启发思考的指导性语言;对幼儿操作、回答、表现、表演后的积极回应(鼓励、引导、提升、启发);为每个环节的衔接过渡设计的语言等。

11.有效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探索 篇十一

一、激发幼儿自主“探”

教师适时的刺激,会使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问题来自主体验、自主发展。如:在自然角中,几个幼儿围着盛有蚂蚁的瓶子在数蚂蚁有几条腿,他们数来数去怎么也数不清,于是互相争论起来。他们看到老师也饶有兴趣的在看,于是就问:“老师,你说蚂蚁有几条腿呀?”我装作难为情地说:“哟,蚂蚁太小了,我也数不清,要是把蚂蚁放大就好了。”听我这么一说,他们马上就想到了放大镜。有个小朋友跑到科学区拿来放大镜,把小蚂蚁放大后,仔细地观察,才发现蚂蚁有六条腿,头上还有两个触角等等。这次活动后,他们对放大镜的兴趣又浓厚了起来,后来,他们又捉了一些小蚂蚁、小蜘蛛、七星瓢虫、西瓜虫等小昆虫,用放大镜观察他们的样子,他们怎么吃东西等等,了解了许多昆虫的指示。老师适当的激发,引导幼儿去探索、发现,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活动。

二、观察分析引导“探”

《纲要》中说,老师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是幼儿是否能在活动区域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有的教师以为幼儿进行活动区活动,教师可轻松一点,其实这是错误的。幼儿在游戏时,教师首先要学会观察,发现幼儿活动的兴趣点,即幼儿喜欢的游戏主题、内容、玩具材料有哪些,幼儿为什么喜欢?他们在游戏中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其次要了解幼儿活动的水平以及不同幼儿在活动中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指导幼儿活动,并提出新的活动目标方式,将教师的目标转化为幼儿的内部需求。如:教师在拼插区中发现,幼儿特别喜欢拼插飞机、汽车、大炮,但都是平面的,部分幼儿因插不紧而常常失败。于是,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耐心插紧每一个小零件,然后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启发幼儿想办法在平面拼插的基础上拼插立体物体。如“将两架相同的飞机连接在一起”,在原有的飞机上加厚等。

三、参与游戏模仿“探”

对幼儿游戏进行有效指导,教师应与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作为游戏伙伴隐性指导,运用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而不是用“你应该这样”“你必须这样做”等命令式、控制式的语言。如:小班幼儿对娃娃家比较感兴趣,但不会抱娃娃,有的提着娃娃的腿,有的拽着娃娃的头发。老师发现后,就来到娃娃家说:“我是娃娃的阿姨,今天来看看娃娃长胖了没有。来让我抱抱娃娃吧?”老师一边接过娃娃,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多可爱的小娃娃呀,我要轻轻地抱,让娃娃的头枕在我的胳膊上,轻轻托住娃娃的腿,不能拽伤……”老师示范后说:“今天我还要上班,我要走了,你们自己照顾好娃娃吧,再见。”然后幼儿就很自然地模仿老师的动作,轻轻地抱娃娃了。幼儿的年龄、生活经验、技能等相对缺乏,老师的参与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还能使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更加丰富。

四、交流分享激励“探”

区域活动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幼儿进行交流、讨论,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共解难题,提升经验,这是区域活动的重要一环,它为幼儿提供了充分表现、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激发再次探索的欲望。

1.交流分享

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孩子相互讲述自己高兴的事情。如:“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玩得这么开心?”也可要求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创新的玩法,如:“使用了哪些新的材料?”“和以前的玩法有什么不同?”说说自己是如何与同伴一起学习的,碰到困难双方是如何解决的。让幼儿在交流中知道哪些是快乐的事,哪些是不快乐的事,并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一环节,一方面让幼儿充分回忆了操作中碰到的种种问题,让孩子将新的认知提升为经验;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孩子喜欢交流、愿意共享的需要。

2.讨论激发,解决幼儿矛盾

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困难或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对一些困难或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幼儿的进一步思考。如:“为什么餐巾纸很快就浸透水,而硬板纸就不容易浸透水?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为了使下次游戏玩得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这些问题提出就能激发幼儿进一步主动探索的愿望。以及幼儿在与同伴共同游戏中的争吵矛盾,老师要积极调解,维护游戏的正常、有序地开展。比如,学生在棋类游戏中,一方指责另一方犯规,幼师要耐心听取双方的描述,判断到底是谁的错,做公正的裁判官,培养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认知习惯。同时,缓解双方情绪,使学生投入愉快的游戏中。在其他游戏中出现意见不同时,可让双方互相借鉴,实现观点的融合。

3.提点启发,促进幼儿自主探索

叶圣陶说,不重在教,而重在引。随着教育形式的转变,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人,更多的是要给孩子引导方向,让幼儿在启发下出现思维火花。教师给幼儿提出建议时,可以用“不妨试试”和提问式的表达,或者暗示法等,激发幼儿相处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通过建议幼儿改变原有步骤或规则,激发创造思维。

总之,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的一种教育载体,更符合《纲要》精神,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活动区要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环境,教师如何设法引起幼儿的活动动机,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使每位幼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的区域活动更好地为幼儿服务,仍是我们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实践、探索、积累经验,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尊重孩子,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区域活动更具科学性、时效性,充分利用区域活动这一平台,让活动区切实成为孩子们的又一位导师。

12.如何有效引导幼儿进行讨论 篇十二

一个好的话题往往能激发幼儿表达的愿望, 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自然而然也就愿意向大家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一个不成功的话题就好似竹篮打水一场空, 工夫是费了, 但是却没有什么收获。一般来说, 讨论的话题分为以下几种:情感交流型、问题解决型、分析评价型、理解记忆型等。

情感交流型的话题主要是让幼儿阐述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表达寄寓于某个事物或某件事情中的情感。这类话题若能够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或者幼儿有过亲身体验, 他们往往能够畅所欲言, 乐于让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而这类问题在幼儿之间也容易达成共识。

相对来说, 问题解决型和分析评价型话题容易引起幼儿之间的差异, 也容易激起“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因为幼儿的发展水平、生活经验不同, 他们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式也不同。理解记忆型问题引发幼儿讨论的空间要小一些, 这类话题往往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检验的一种口头方式, 在引发同伴之间的讨论上也不如其他话题来得容易。但是, 相对于其他几种话题来说, 由于理解和记忆的标准相差不大, 因此不容易导致幼儿间的分歧。由此看来, 从话题本身来涉及讨论, 有一个适宜度的问题。有些话题对于引发讨论要容易些, 有些则不容易;有些话题对于产生争论要容易些, 有些则不容易。因此, 教师在运用讨论法时应视情况而定, 斟酌多方面的因素选择讨论话题。

二、讨论要有的放矢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 讨论是为语言教育目标服务的, 讨论的方方面面应该与语言教育目标相关, 能够促进语言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 讨论前, 教师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如讨论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应该如何来组织讨论?如果讨论是为了引发幼儿的生活经验, 就应该在活动前为后面的活动作好铺垫。

三、讨论要兼顾全体幼儿

在讨论过程中, 由于幼儿的性格、气质各异, 有的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 敢想敢说;有的幼儿不喜欢发言, 喜欢把事闷在心里。当善说者机会越来越多、寡言者机会越来越少时, 讨论就成了部分幼儿的“话语霸权”。有时候, 一次活动热闹非凡, 但仔细观察, 你会发现发言的就是固定的那几个幼儿。因此, 在讨论中, 教师要给予不喜欢发言的幼儿以格外的关注, 努力让所有的幼儿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当个别发言时, 应该有意识地多给他们机会, 锻炼他们的胆子;当小组讨论时, 应该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 了解他们的想法, 避免他们在小组中成为一个“旁观者”。对于部分喜欢发言的幼儿来说, 发言是一种习惯, 大事小事难事易事他们都觉得要有自己的声音, 但是当别人发言时, 他们往往不会认真对待, 甚至压制其他人的意见。因此在讨论中, 教师也要提醒他们:虽然有自己的看法是难能可贵的, 但是应该多倾听同伴的意见, 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此外, 要灵活对待讨论中幼儿生成的内容。由于幼儿年龄小, 思维常常不连贯, 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容易想到哪就说到哪, 有时反而忽略了讨论的关键问题所在。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要视情况处理。如果幼儿生成的内容跟语言教育活动和讨论问题完全无关, 而且属于幼儿的个人经验, 教师应该提醒幼儿抓住重点, 说大家正在讨论的问题。如果幼儿生成的内容具有教育价值, 并且激发了大部分幼儿的兴趣, 教师就应该打破自己设计好的讨论程序, 灵活地将幼儿的讨论内容引导到自己的教育目的上来。

毕竟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成人不一样, 就算成人考虑再全面, 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幼儿的想法、观点来自于他们的本真世界, 发源于他们的内心感受, 是最天然、最可贵的教育资源。在日常生活的随机语言教育中, 幼儿生成的内容也是教师教育的宝贵财富。如幼儿对汉字非常感兴趣, 有的幼儿就问:“汉字是怎么来的?”教师接住这个“球”后, 把问题抛给全班幼儿, 结果幼儿有了“象形字”、“甲骨文”等不同的答案, 并对汉字的由来和演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特意组织了“有趣的字宝宝”这一讨论活动, 让幼儿在说说讲讲中加深了对汉字的认识。

四、尊重幼儿的想法和意见

讨论中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意见, 避免讨论成为教师的“独角戏”。由于教师和幼儿教育关系中本身的不平等——教师是知识经验较多者, 幼儿是知识经验较少者, 因此, 对于幼儿的想法和意见, 教师容易从成人的角度来考虑, 以成人的标准来判断对错。而这种做法自然影响了教师对讨论的处理。与幼儿一起商讨事情时, 教师有时会把自己以为合理的想法强加于幼儿;当幼儿说出很有创造性的词汇、句子时, 教师往往觉得这是不可理喻的;当幼儿阐述自己的看法时, 教师往往要武断地进行纠正……其实, 当教师对幼儿的发言枉论对错的时候, 也是扼杀幼儿智慧的时候。幼儿会在心里揣摩教师需要的是什么, 然后再发表言论。这样, 他们就不是从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心灵来体验问题, 而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看待一切, 这种讨论而来的千篇一律的发言往往可以赢得教师的赞赏, 但却失去了幼儿的童真和智慧。这种讨论名为讨论, 实际上不过是教师的“独角戏”而已。如在小班谈话活动“寻找绿色”中, 面对教师“绿的小草像什么”的提问, 有的幼儿说“像针, 细细的”, 有的幼儿说“像线, 长长地绕在地上”, 还有的幼儿说“我看到一个小草像花一样”。在幼儿的眼里, 小草是线、是针又是花, 它跟成人眼里的小草是不一样的!如果教师片面认同“像针, 细细的”说法, 必然会使其他幼儿的想象和表达积极性受到扼杀。

总之, 讨论法的核心是引发教师和幼儿之间、幼儿和同伴之间的互动, 让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接纳对方,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这种互动应该是平等、民主、公平的互动。只有这样, 才能使讨论法的作用落到实处, 才能让幼儿在你言我语中共同受益。

摘要:目前, 学前教学的探究主旋律为提供幼儿自主、探究、合作, 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引导。有效合作学习是提升活动主体参与率、开拓情感交流的重要方法, 而讨论也是合作的一种方式, 更是推进主体学习的有效方式。本文就从选择讨论话题、讨论方法及注意事项几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有效引导幼儿进行讨论。

13.指导幼儿绘本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十三

靳红

新《纲要》中指出:“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培养已被纳入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作为儿童早期阅读材料的新生力量——绘本,以其出色的创意、联想,幽默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深受孩子的喜爱,并且绘本阅读对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开拓孩子的想象空间、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新西兰儿童文学研究学者罗西·怀特说:“绘本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读到的所有的书中最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儿童时代的感受,也将影响他长大以后的想象力。” 绘本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绘本作为教材,为提升幼儿阅读能力服务的教与学的过程。然而很大一部分教师在绘本教学活动中侧重了讲故事的过程,忽略了绘本教学的互动过程,缺乏对提问的形式、内容、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大多数的时间里幼儿处于被动了解绘本故事的状态,不利于幼儿的拓展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那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绘本教学呢?

一、幼儿绘本阅读选择策略

1.选择高品质符合幼儿情感体验的绘本。

加拿大学者培利·诺德曼认为:“绘本文字讲述的故事要情节变化起伏,有悬念和猜想,文字宜浅显易懂,符合幼儿的言语特点;图片要能够完整表达故事,呈现出故事情节、角色、气氛和主题,幼儿能通过自主读图猜测故事大意。”幼儿文学的三大主题为教师选择绘本提供了有益借鉴。比如以爱为主题的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等;讲述动物生活的《可爱的鼠小弟系列》、《999个青蛙兄弟》;体现幼儿生活经验的《大卫,不可以》、《忙忙碌碌镇》等。

2.选择与年龄和个体特点相适宜的绘本。

绘本应该本着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不同进行选择。小班的孩子可选择画面内容简单、文字尽量少或者没有的绘本;中班的可以选择画面主体明显、画面文字短而少的绘本;大班的要选择以人物故事为主,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绘本。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阅读的速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老师不能按统一的标准进行界定和要求。

3.选择适合亲子阅读富有想象空间的绘本。

这类绘本的角色形象鲜明,主体突出,故事情境性强,而情节变化性小,有较明显的线索。因为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着太多的幻想,所以幼儿绘本作品就应该是充满梦幻的,可以让孩子们随意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幼儿进行不断地想象和猜测,进行思维的挑战。亲子阅读是一个轻松惬意的享受过程,对于孩子来讲,最关心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好吃的;二是好玩儿的。依照孩子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好玩儿、有趣的主题的绘本。

二、幼儿绘本阅读的指导策略

1.运用多媒体画面,突出情感体验,激发幼儿与生俱来的诗意和浪漫。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多媒体在绘本教学中的运用,让绘本中飞扬着的图画给予了孩子更加充分的想象空间,引导着孩子进入美丽的意境中,从而使绘本教学更加优化,更加生动。恰当地利用多媒体可以把认知的对象由难变易,由枯燥变生动,由抽象变具体。同样,教师的语言魅力和自身情绪感染也极其重要,而这也是多媒体所缺乏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依靠多媒体的形象和直观,而应该合适的选用,巧妙的利用,达到“优用”的目的。

2.设计游戏方式,引导幼儿体验阅读的快乐。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因此早期阅读应该是幼儿与教师或同伴一起玩耍的一个游戏。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教师指导可在阅读中设计一些游戏参与的环节,一方面减轻幼儿阅读过程中的疲倦感,另一方面增强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如在《猜猜我有多爱你》指导中,教师引导设计“投股子”的游戏,将兔妈妈和小兔子的故事情节的故事片段图片贴在“股子”上,让孩子通过抛“股子”增强幼儿阅读的积极性。

3.绘本阅读与相关领域的整合。

整合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当语言和艺术、科学、健康、社会等其他领域相整合,绘本的审美意味就更浓了,教育效果也更为突出了。如绘本故事《熊叔叔的生日party》是通过小动物为感谢熊叔叔为大家造桥的事准备了很多礼物去熊叔叔家过生日开party,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请小班幼儿为熊叔叔做生日蛋糕(涂色)。结合了美术活动的绘本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意义了,孩子们也在绘本故事创设生日party的热闹情景中愉快地学会了把物体涂满的涂色技巧。再如《老鼠娶新娘》选用一段唢呐演奏导入,营造了浓郁的民族风俗气息,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结合音乐活动的绘本直接把幼儿带入到故事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增强了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

14.探讨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十四

一、教材选择多源化,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

1.选材源于幼儿生活。在选择教材时可让孩子与教师共同收集喜爱的音乐,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他们快乐的源泉。如暖和的春天来了,孩子们去春游踏青活动时,看见树上、草地上可爱的蹦蹦跳跳的小麻雀,跟着后面追它,想要抓住它,这时就将孩子们集中起来,和他们玩一个有趣的小班歌唱游戏活动《两只小鸟》,将两只手的大拇指扮成小鸟,边唱边玩,在轻松的环境中,孩子们学会了歌曲,快乐地游戏。

2.选材源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音乐,切合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幼儿就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小班幼儿的生理发育以及认知水平都比较低,音乐教材应选歌词朗朗上口、音域较窄、节奏简单的。小班幼儿较易理解与之生活情趣有关的歌词。如《我爱我的幼儿园》,在学习这首歌曲时,就能够与自己的认知条件相符合也能够朗朗上口。音域方面:耳听的发生器官出于生长发育状态,声带短小而且柔嫩,小班年龄段的幼儿一般可以唱出5—6个音,即c1—a1听起来最舒服的音是在e1—g1之间,儿童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

二、过程设计精心化,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音乐活动的设计是音乐教育的前提。而幼儿学习动机是与活动的新颖和趣味密切相关的。音乐活动形式的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幼儿努力就能达到目标,从而获得更大的快乐。

1.认真分析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认真分析和处理教材,才能吸引孩子。如《欢乐颂》第二教时,可按照名曲原来的强弱处理,但若老师简单地说第一句唱得轻一些,第二句唱得稍微响一些,那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不会留下很深的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向幼儿描述这样的一种意境:天空中白云飘过是静静的,因此要唱得轻一些;树上小鸟在叫,因此要唱得稍微响一些;而草地上的花儿点头,小草弯腰又是没声音的要唱得轻些;而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唱歌跳舞肯定声音很响,帮唱得响一些,快乐些。把这样的一个意境带进孩子们的脑海,孩子们兴趣很高,且自然而然地按照处理的要求唱,教学目的也在游戏中完成了。

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当幼儿的学习兴趣产生之后,就能有效提高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音乐游戏活动《拉拉勾》中,设计幼儿模仿情景表演和对唱的形式,让幼儿身临其境进行演唱,不仅提高了幼儿对演唱的兴趣,还有效地增强了幼儿对歌曲内容中《拉拉勾》对比性理解,使幼儿产生了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学活动的效果。又如音乐活动《好娃娃》,该作品音域较窄,歌词简明易懂,可只采用歌唱和动作表演的方式学习。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主题鲜明,结构工整,节奏短促跳跃,在引导幼儿学习时,可采用创编图形乐谱进行打击乐演奏的方式参与感知、理解和表达作品。

三、师幼互动多样化,让幼儿真正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

随着近年来幼教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越来越受到幼儿园教师的重视。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组织与实施部分已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1.情感互动,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情感是影响幼儿情绪情感的主要因素。如小班音乐欣赏活动《摇篮曲》,在教学开始环节,教师可用十分柔美的声音范唱,轻柔的动作哄“娃娃”睡觉,营造一种温馨、恬静、优美且具梦幻色彩的氛围。当幼儿接收到教师传递给他们的这种情绪信息时,也会很自然地轻轻抱起自己的“宝宝”,俨然自己就是作品中周身散发着深情和浓浓爱意的“妈妈”,情不自禁地沉浸在这种充满温暖的音乐情境中感受、体验并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所以,在音乐活动中,教师理智地调控自己丰富的情绪情感,才能与作品的思想及幼儿的情绪体验达到同一频率,师幼才会产生认识、思维和情感上的共鸣,使幼儿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

2.角色变换,创建适宜的师幼互动。而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变换,因音乐活动的特点有了新的特质和内涵,它不仅要求教师根据教学活动需要经常变换自己扮演的角色,还需要教师从教师或扮演的非教师角色中退出来。如在创造性音乐活动《跳舞毯》中,教师可这样处理角色退出:先带幼儿做动作——依然带幼儿做动作,但时常停下来观察幼儿的反应——有帮助地使用“小老师”——及时隐退,大胆放权,独立使用“小老师”——不用“小老师”,偶尔用语音、体态进行暗示性帮助——再次退出成为旁观者,或退到和幼儿一样普通参与者的位置,与幼儿共同享受在跳舞毯上自由创编节奏和动作的快乐。教师这一连串随幼儿能力不断提高和掌握熟练程度的增加而进行的角色变换,使教师成为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调控者,胸有成竹地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走向,有效推动着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进程。

15.幼儿同伴冲突引导策略的实践研究 篇十五

一、现状分析

(一) 分析教师解决策略的方法。

通过对随机观察和随机抽取的冲突案例的分析, 我们发现教师在引导幼儿解决同伴冲突时, 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分为三种类型:

1.权威控制型

(1) 强制命令

教师从便于管理出发, 要求幼儿服从班级规则、服从教师命令, 停止冲突行为。这种情况下, 教师情绪相对平稳, 但是态度强硬, 往往以眼神暗示或大声呵斥来提醒幼儿遵从, 具有强制性。

(2) 权威裁定

教师对冲突行为进行主观判断, 裁定冲突双方责任, 决定冲突解决方法。即教师以权威自居, 裁决谁是谁非, 代替幼儿思考并选择冲突解决方法。

2.敷衍对待型

(1) 简单安慰

即教师不问原因, 仅仅依据幼儿的情绪反应判断弱势一方, 给予简短安慰以稳定其情绪。这种方式往往出现在冲突中有幼儿哭泣的情况下。

案例:盥洗时间, 小朋友在排队喝水。突然凯凯大哭:“都是你, 你干吗抢先, 我的水撒了。”奇奇:“谁叫你这么慢, 我渴了。”老师听到哭声急忙走过来问明情况, 说:“好了, 凯凯没关系, 别哭, 老师帮你把水擦干。”又对奇奇说:“你也做得不对, 下次要耐心等待, 记住了吗?”

(2) 推迟处理

即教师在收到幼儿告状求助信号后, 不采取帮助行动, 仅向幼儿传递“稍后处理”的信息, 利用自己的权威影响力给予“告状”幼儿心理支持。这种类型的解决策略一般发生在集体活动过程中, 教师因忙于组织集体活动而无暇顾及处理冲突。

3.建议指导型

教师根据冲突情境, 向幼儿提出解决冲突的建议。即教师作为冲突解决的主导, 提供冲突双方相对都可接受的方案, 并指导幼儿掌握类似冲突情境的解决策略。

案例:表演角传来了哭声, 老师:“怎么了?”

牛牛:“老师, 勋勋一定要让我当大灰狼, 我不肯, 他抓我。”

老师:“勋勋, 是这样吗?”勋勋气鼓鼓地点点头。

老师:“勋勋, 你强迫同伴还抓人是不对的。快道歉!”勋勋气鼓鼓地照做。

老师:“牛牛也不哭了, 这个故事里有大灰狼的角色, 你们可以轮流扮演这个角色呀, 老师看看谁扮演得最像, 能够表演出大灰狼凶横的样子好吗?”两个人无奈地点点头。

(二) 分析教师引导语言。

另外, 我们对搜集到的案例随机抽取了十四个, 把案例中教师的引导策略分积极、中性、负性语言进行了统计:

1.统计前准备工作

(1) 明确积极、中性、负性策略的定义

积极:教师发出的行为体现明显的平等、尊重、关心、喜爱的倾向;

中性:情感相对比较平淡, 不做任何判断和评价。

负性:教师的语言、行为中带有明显的不满、厌恶, 甚至恼怒、烦躁、愤恨。

(2) 明确统计标准

案例中教师的一句引导语为一个策略, 并用相对应的符号进行标志:积极语言:☆中性:○负性:△

2.对案例进行引导语言分析统计

小结:分析统计说明, 大多数教师用负性的引导语言解决孩子之间的争抢冲突, 中性和积极策略比较少。

二、幼儿同伴冲突的引导策略

我们搜集了一些书籍和论文进行了学习, 如《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我的批评 (表扬) 到哪里去了》、《孩子, 请把你的手给我》、《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等等, 提炼了一套引导策略, 一共有六个步骤:

(一) 阻止伤害行为。老师看见小宇气呼呼地在旁边

在幼儿发生相互伤害的行为时, 教师应冷静地接近, 阻止伤害性行为发生。具体方法:一是运用内部对话增强自身的信心:“这是孩子一个重要的交往技能的学习时刻, 我一定要支持!”二是接近幼儿时, 注意自身的身体语言:蹲下来, 冷静的音调、抚摸、拥抱等肢体语言。

(二) 共情。

当幼儿处于负面情绪的氛围下, 很难冷静地思考问题, 教师如急于给孩子解决问题, 他们也听不进去。这时, 我们需要做的事是帮助他们把这种负面情绪表达出来,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理解、支持与关爱。这样做有利于幼儿平复情绪, 冷静地看待问题。可以用的语言有:“我知道你很难过, 很生气, 但是用打人、骂人的方法是不行的。”“我知道你肯定很想要他的汽车。”……当幼儿的身体放松, 停止哭闹, 声音的语调变低、柔和, 然后再解决问题。

(三) 搜集信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和幼儿都必须弄清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因此倾听双方的想法非常重要。教师要用平和的语言、认真的态度鼓励幼儿讲述, 可以通过问幼儿“发生了什么?”来收集整理冲突的细节。

(四) 重述问题。

在开始解决问题时, 幼儿常常情绪十分强烈, 急于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 通常语言都是断层的、不连贯的。教师必须以中立、冷静的方式重复幼儿表述的信息, 这样, 幼儿可以聚焦于一个或两个最相关的关键问题。如:“所以问题是……你们都想成为第一个/你没听清楚他的歉意。”

(五) 给予解决方法。

在这一步骤中, 教师必须鼓励幼儿想出解决的方法, 也可以把问题抛给其他同伴, 集体解决。这时, 教师只需简单地问幼儿:“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当幼儿提出建议, 并且权衡解决方法时, 他们正在获得解决问题及因果思维的经验。

(六) 进一步支持。

这一环节, 可以采用两种策略, 一是用鼓励性语言:“你们已经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相信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就用不着老师了!”让幼儿认可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良性循环。二是观察幼儿, 看看幼儿选择的解决方法是否起作用, 如果未起作用, 幼儿还是存在消极情绪, 教师应该做好进一步支持的准备。

三、结果分析

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实践, 教师的理念和行为是否有变化呢?我们随机抽取一个观察案例, 针对“如果现在遇上类似情景的冲突是否有更合适的引导策略?”“这样引导的理由是什么?”等问题, 进行案例的二次分析, 以对比教师前后两次的分析:教师是否真正能帮助幼儿消除不良情绪, 积累交往经验, 提升交往水平。

(一) 案例再分析解读, 改善教育行为。

为了能直观地看到教师理念和教育行为的变化, 我们选取了一个教师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小结: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 案例初次解读中, 教师虽然关注到幼儿的情绪, 让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但是还不够放手, 处于控制状态。二次分析解读中, 教师显然意识到了问题, 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根据孩子讨论的情况予以暗示和建议, 引导步骤清晰, 切实帮助幼儿积累交往的经验和方法, 真正做到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 切实提升幼儿的交往水平。

(二) 制定表格进行自检和他评, 关注日常生活的巩固运用。

为了观察教师在带班过程中是否将策略内化到日常教学行为中, 我们组织教师随机进班, 相互观察, 并制定表格进行记录, 更客观地还原教师处理争抢冲突时的真实状态。我们还随机抽取一份案例, 检验教师使用策略的情况:搜集的案例采用的策略

幼儿争抢行为案例积极观☆察1322%

冲突者14:个菲菲和小中宇性○带班教15师:小二班26%教师观察者:陈老师时间:11.负2性△3052%

小结:教师运用的积极语言明显比使用负性和中性的多, 说明教师在处理问题时的情绪、态度和语言更倾向于积极状态。

(三) 对比统计。

我们把教师进班观察记录的案例整理在一起, 对案例中的引导语言进行量化统计, 与学习前的量化表做对比。

争抢行为案例统计量化表对比表:

小结:根据图表可以看出, 教师使用积极性语言频率大幅度上升, 能有意识地采用正面积极的语言。另外, 从二次搜集的案例上看, 教师非常关注幼儿的情绪, 并能信任幼儿, 关注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累交往技能经验。总的来说, 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的尝试, 教师的教育行为和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善, 切实提升了教育水平。

四、反思与展望

本研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研究方法, 增强了教师反思和实践的能力, 同时深刻地理解了“平等、信任和尊重”的内涵, 改善教育行为, 切实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今后, 我们会完善我们的研究, 继续运用有效经验, 并在全园推广, 切实提升教师有效引导幼儿解决矛盾冲突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海姆.G.吉诺特.孩子, 请把你的手给我[M].北京:京华出版社, 2010.4.

[2]阿黛尔.法伯, 伊莱恩.玛兹丽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3]王芳, 葛列众, 主编.我们的批评到哪里去了[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1.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Z].2001.7.

16.在引导中提高学生有效反思的策略 篇十六

一、在点拨中让学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

学生认知过程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生在点拨中质疑、释疑,逐步掌握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是教学难点和重点,产业为什么要转移是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的关键,进而是理解产业转移的本质、形式和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为什么要转移?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的材料中找到答案。纺织业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工业革命时期最先实现机械化生产。生产效率高,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依靠纺织业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在18世纪80年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英国的化学、采掘、冶金、机械制造等工业逐渐崛起,纺织业逐渐衰退。到19世纪,法、德、美国的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纺织业又转移到日本。到20世纪中期,日本的产业升级,纺织业又转移到我国沿海的青岛、上海等城市。到20世纪90年代,纺织业又转向我国内地。上海、青岛等沿海城市的产业则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被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所替代,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二、在激励中让学生思维触角延伸到更高层面

学生的深入反思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激励,反思是一种收获,增强联系实际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能力。如学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时,让学生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18~19世纪,欧洲出现殖民高潮,大量欧洲人涌向南美洲、北美洲、澳大利亚、南非等新开发的土地,出现所谓的“淘金热”。试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2.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存在着“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大量人才流向东南沿海地区。试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3.印度、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活水平也不高,为什么这里还有大量人口分布?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得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国家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等)。那么为什么说“在某种特定的时间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这时让学生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角度分析下列两种现象,一种是许多留学生学成后不愿回国,而在国外生活和发展;另一种是早期流落国外的华人、华侨总想“叶落归根”,纷纷回国定居。

三、在启迪中让学生自解有悖常理的矛盾

教学中先指出不合“情理”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做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真正进入探究状态的动力。一旦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就会产生一种心理的不平衡感,它会驱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学习才有可能成为一种主动的过程。如学生在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图”中发现在北纬300度附近亚欧大陆的西岸是热带沙漠气候,而亚欧大陆的东岸成为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为让学生自解矛盾,充分利用认知工具——图表,设置如下问题:

1.出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解释为什么我国降水夏秋多、冬春少?

2.中低纬度大洋东岸洋流性质,寒流、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3.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的大气运动特点及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这样的认知探究过程,不仅使旧知识更加清晰、牢固,而且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学会了新知识,从而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重组改造,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对此问题分析的关键是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机制。某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分布规律、特点由其形成因子所决定,学生对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就有一种新的理解。太阳辐射决定了热量带的分布,在地球表面形成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和寒带五大类型;大气环流中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控制决定着降水和气温的差异,如地中海气候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下垫面状况的不同影响着一些局部地区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四、在引导中帮助学生验证假设

提出“假设”的问题,对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能促进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突出问题意识,拓展视野,深化思维,培养其想象力、探究能力,演绎出新的观点。这种“假设”的问题适合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进行相应的指导,还要提供必要的合适的资料,如利用黄赤交角的影响判断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引起的各种地理现象及其变化,为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出示“黄赤交角示意图”、“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五带分布图”,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面积的影响。

2.黄赤交角的变化对直射点移动速度的影响。

3.黄赤交角的变化对北回归线以北各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

4.黄赤交角的变化对全球各地(赤道除外)昼夜变化幅度的影响。

通过系列假设问题探究,使得学习的过程从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变为自主学习的过程,并获得如下知识框架:

引导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而是把思考权、发言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体验过程。教学中要把握“引导”的度量衡,根据教学内容、认知风格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评价的作用。问题的针对性、启发性、吸引力直接影响着探究活动的成败和效率,只有“引导”的积极性、科学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主体学得有序、有法。

(李树民,无锡市北高级中学,214045;赵怡、冯婷,无锡市第一中学,214000)

17.幼儿有效学习的引导策略 篇十七

浅析有效家园合作策略

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辛店镇第三幼儿园 孙聪慧

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摘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在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幼儿发展的成败。因此,家园合作已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受到各方面的极大关注。本人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家园合作操作策略:平等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一、平等合作,增强家长参与家园活动的热情

家园合作首先要求合作的双方即教师和家长要有平等的态度,任何一方居高临下的指挥者的态度都会让另一方退缩。这就要求教师应把自己看成是与家长一样的儿童教育的主体,两者是合作伙伴,共同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教师有责任唤起家长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积极合作,参与家园活动。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刚入园幼儿的家长,对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不了解,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有初步的认识。

1.出好《家长园地》。《家长园地》墙报是教师向家长通报信息的重要窗口,我园设置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卫生保健”、“家教知识”等形式多样的栏目,而且每周都及时更换内容,家长可以便捷地了解到孩子近期将要学习的内容及需家长配合的事项,因此

深受家长们的青睐。

2.充分运用网络。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进入千家万户。我班的班级网便是向家长、社会宣传的很好渠道之一。在班级网上,我设立了“娃娃之星、娃娃天地、娃娃画廊、生活花絮、教师风采、家长留言”等专栏,还建立了幼儿个人发展档案,个人发展档案里的照片都是教师抢拍的幼儿活动镜头,我及时上传每个幼儿最新的活动照片并及时汇报取得的进步,这些内容备受家长关注,点击的次数也最多。

(二)参与教学,转变角色

家园合作还要求教师唤起家长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

1.指导家长做一个观察者。孩子入幼儿园后,家长特别想看到孩子在园的表现,我班每学期组织一到两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方便了家长们了解。活动前,我发给每位家长一张观察记录表,让他们在活动时随时记录孩子的表现。记录的内容包括:教师对孩子的关注程度、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情况等等。最后请家长对活动作整体的评价,并提出建议等。这种参与式的家园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家长观察孩子的目的性,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改进教育方法提出了依据。同时,让家长做几回“观察者”,也有利于家长了解教师的专业技能,从而激起信任感、敬佩感。

2.邀请家长做一个志愿者。我班经常组织幼儿走近自然,走入社会。由于班级人数较多,给外出活动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每次的外出活动都会邀请几位全职妈妈参与到活动中来。她们就像教师一样,带领着一组孩子,一边参观一边讲解,还时时处处

提醒幼儿遵守活动的规则、注意安全等。由于家长的参与,每次外出活动开展得都很顺利。而且通过此类活动,家长一方面看到了教师对每一位孩子倾注的爱心,也知道了教育孩子需要耐心、专业化的技能等等,这些都给家长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家长体会到教师工作的艰辛,从而更加尊重教师,同时也缩短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鼓励家长做一个主讲者。我班经常组织家教沙龙,给家长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家长根据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以及所遇到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是争论、辩论。在活动中,家长发言积极、讨论热烈,教师也平等参与,通过争鸣来共商对策,及时将当月出现的问题相互讨论、解决。教师也预先准备好话题,大家共商对策,一起解决家庭育儿中的疑问。

(三)重视沟通,形成合力

有句广告说得好:“沟通从心开始”。只要用心去沟通,就能取得家长的信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有很多,如在接送孩子时及时反映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通过班级网中的留言版、电子信箱等,谈论一些家长不愿公开的话题;每月的教师评语栏中汇报孩子该月的学习、生活情况;还可通过电话、便条、家访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表现,让教师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以及所处的家庭环境等,教师与家长的教育从而产生更大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资源共享,拓展幼儿全面发展的空间

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儿园教育,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家庭的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家长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育儿经验,不同的专业

知识与职业背景,不同的家庭环境都为幼儿园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咨源。

(一)图书、玩具、资料的共享

不少家长为孩子购买了许多图书、玩具,希望孩子能拓宽知识面。可是有的家长由于一些原因,常忽略了对孩子的指导,许多孩子胡乱地把书搁在了一边,有的甚至把书撕掉或折成纸飞机,当起了玩具。这样一来图书的教育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同时幼儿对家中的玩具也容易玩厌而丢弃一旁,造成浪费。为此,我班特别设置了一个图书角和玩具区,规定每周请幼儿自带一本心爱的图书或一件喜欢的玩具上幼儿园,这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各个幼儿家庭中丰富的图书、玩具资源,又可以促进幼儿合作、共享等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因此,图书、玩具、资料共享能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家长特殊才艺的共享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经常利用家长的各种社会经历、爱好、职业特长等优势配合幼儿园教学。如教师节到了,我们请来了在特殊学校工作的家长,他用手语向小朋友打招呼,令小朋友特别地兴奋。从特教老师的表演及介绍中,幼儿了解了残疾儿童的一些学习生活情况,并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又如请在银行工作的家长表演数钱;请做厨师的家长表演做菜等,这些都让幼儿了解了社会职业的丰富性,也激励了幼儿从小爱学习、练本领,立下长大为社会服务的志向。

(三)优秀育儿经验的共享

家长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教师,对幼儿的发展,尤其是个性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总结

出了一些育儿经验。我们便通过家长会让家长各抒己见,倾谈各自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教训,以便取长补短,让大家在热烈的气氛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优势互补,创新家园活动的合作方式

家园合作对教师和家长都是一个共同受教育的过程。对家长来说,家园合作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对教师而言,家园合作可帮助自己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改进教育方法。随着家园合作的广泛实施,家园合作的形式也越发新颖。

(一)娱乐联谊会

在节假日,我们还尝试搞全园性的“娱乐联谊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开设多种娱乐项目,如智力竞赛、操作实验、自由表演等,每班都安排一至两种游戏活动,家长带着孩子到各班去自由参加,达到寓教于乐、愉悦身心的目的。活动令家长与许多的教师有了充分的交流、合作的机会,共同鼓励孩子完成游戏活动。

(二)家庭互助组

上一篇:家庭的贫困证明怎么写下一篇:房地产企业报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