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教案设计新课程标准

2024-09-12

《荔枝》教案设计新课程标准(精选14篇)

1.《荔枝》教案设计新课程标准 篇一

小学美术课程新标准教案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全日制美术课程新标准】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和学生生活的精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标准使用的原因内容性质作用

2.能够根据新标准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意见。

3.运用新标准的内容打自己当做老师培养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学生首次新标准因此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新标准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由于学生以往不知道新标准对心标准完全处于无知的状态所以让学生在本节课对新标准形成系统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采取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为学生塑造深动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的知识探究,了解知识加深理解,学法:在学生已知的能力水平,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以自主探索为目的学会合作交流,让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探索交流掌握新知识同时 了解自身不足。

教学内容:

导入:教师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往上美术课的时候有怎样的感觉是不是老想睡觉提不起精神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应为以往的教学方法用着些许的缺陷,学生对美术没有兴趣那么我们今天讲得课就是改革后的教学方法

讲授新课:由于学生对新课标没有系统的认识,所以开始就对新课标推行的原因便进一步教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初形象思维能力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三、设计思路

(一)完善体例,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二)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四)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四个学习领域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01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二、内容标准例如:

第三学段(5—6年级)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秦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53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本《标准》,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对心课标的内容进行仔细讲解,让学生了解新课标的课程性质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内容标准等内容,然后让其大胆、创造性地表现说出自己的观点感受发表自己对新课标的看法

课上实际练习: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让学生把自己当做老师运用新课标的内容上台演讲,实际联系,巩固知识。

归纳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出针对性的问题:

1体验是什么?

2学习了那些知识?

3有什么想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地位,让学生自主思索强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完成局部到整体的转化,归纳,建立自己的想法,拓展知识视野。

教学评价:

1、明确灵活运用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和个体差异评价法因地制宜结合使用促使学生有的放矢,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 和充分地照顾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情况,减轻学生的压力。

2、明确每次评价的内容,突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

3、在评价上坚持客观性,整体性,指导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不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2.《荔枝》教案设计新课程标准 篇二

因此,构筑有效教学与有意义学习的关系模式,即主题式教学与开放性学习的统一模式成为解读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要领。这一模式,具体表现在具体实施学案时:①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成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②发挥小组长作用。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指导者只是比学习者基础稍好一些,现在让他自己做小老师去教别人,他就会想如何才能教好同伴,这样给指导者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创造了机会。同时,在指导同伴练习时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激发自己在练习中更加努力、更加圆满地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③形成竞争机制:每堂课上,对每个小组的积极发言,教师都给予及时表扬、激励、评价。每天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上交,然后进行评比;每个小组的名字都是他们自己冥思苦想出来的,带着学生们的理想、誓言和集体荣誉感。这些,皆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

这种“合作”的方法,其实是通过教来促进学的过程。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地体验到课中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优生的培养,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事实也证明,学生们的合作探究能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人人皆是可塑造的优秀学生。

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练习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良好的练习设计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很有必要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新课程理念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地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练习设计。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小学数学练习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练习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關。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和方向(一)”时,可让学生练习画出“我的校园”地图,标明正北方向,标出各栋教学楼等主要建筑物,并找一找本班教室大致所在的位置。并在此课堂练习基础上设计学生家庭作业:画“我的社区”地图,要求标明正北方向,标出自家所在小区、主要街道及建筑物。

二、注重操作实践练习

数学活动经验既是数学学习的产物,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实践的基础。经验形成的途径一般说来,要经历:“经历、内化、概括、迁移”的过程。这首先需要经历,对于学生基本经验的积累是必须的。但仅仅有经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数学思维,将活动所得不断内化和概括,最终迁移到其他的活动和学习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材上的“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教师一定要重视。加强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小学教学急需加强的内容。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中“轴对称图形”内容时,可让学生练习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判断后拿出自己做的三角形小旗,对照这四幅图折一折,进行实验验证与交流。

又如,在教学完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后,让学生调查一些常见物品的重量,要求学生亲自掂一掂、称一称后作好记录:一瓶矿泉水、一个乒乓球、一个鸡蛋、一包食盐、一袋洗衣粉、一袋大米……。

三、练习设计要有坡度

练习有坡度,是指练习有层次性,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综合练习、实践练习、开放练习。

数学教学注重思维训练,教学内容特别注重变化,教学上要突出一个“活”字。学生对所学内容、解题方法要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人教版的新教材相比旧版本,相同内容的教学例题少了,但练习并没有少反而十分丰富。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的练习,可以对教材上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通过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练习的效率。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乘法分配律”内容时,要加强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及其变式练习。补充变式练习:189×101-189,27×187-5×187-2×187等。

四、练习设计要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不同要求,设计一些灵活性的、综合性的练习,只要求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五、练习设计要有趣味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时,可设计游戏练习,游戏规则:凡是座位号符合下列要求的,请站起来,看谁的反应快。谁的座位号是12的因数?谁的座位号是18的因数?谁的座位号只有两个因数?谁的座位号是5的倍数?谁的座位号是1的倍数?谁的座位号是奇数?……

4.荔枝蜜 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动的画面烘托跌宕的情思,从而表现出歌颂新生活及其创造者的中心思想。

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如何赞美蜜蜂的?又如何转而歌颂劳动人民的?

分析:首先通过写蜂蜜来间接赞美蜜蜂,如“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更多的是直接赞蜜蜂,如“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通过上述语句,歌颂了劳动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的高贵品质和崭新的精神面貌。

那么,作者为何说蜜蜂是“ 渺小”,却又是“高尚”的呢?这是否矛盾?不矛盾。“渺小”是指蜜蜂的形体而言,“高尚”指蜜蜂的品质。即“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作者通过视点转移的办法来完成两个事物的衔接。当我们参观“养蜂大厦”,赞颂蜜蜂,为蜜蜂的可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作者又将视线移向远方,“透过荔枝树林”展现出田野广阔的现实情景:“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这样自然地由蜂写到了人。

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间的共同点 ,赞美蜜蜂,也是歌颂广大劳动人民。蜜蜂在酿蜜,给人们带来清香、甘甜,农民“ 实际也是在酿蜜-- 为自己、为别人 ,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给人们带来“极好的东西”。这里作者采用点睛之笔,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作者在结尾处写自己在梦中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样就表现了作者向小蜜蜂学习,向劳动人民学习,为社会,为他人辛勤、忘我地工作的强烈愿望,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2.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文章的题目叫“荔枝蜜”,但是,荔枝蜜并不是本文着重描写的对象。作者从此生发开来,立意在赞颂酿造这荔枝蜜的蜜蜂,进而自然联系社会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全文的线索是“蜜蜂--荔枝、荔枝蜜--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蜜蜂写起 ,先交代出“ 我 ”对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时候被蜜蜂笺过,所以不大喜欢它。作者最终是赞颂蜜蜂、但开始时却表示自己不喜欢蜜蜂,这一开端是出人意料的 。这也就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一开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现生活”。作者决定把自己对蜜蜂的认识过程告诉读者 ,使读者同自己一道经历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认识的变化,一起感受,一起前进。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从化温泉,在这里出现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树。写荔枝树的密,是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记早晚”作衬。在这一部分,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转变,由“总不大喜欢”到“动了情”,由“总不怎么舒服”到“想去看看”。这种思想感情的初变,是由于“我”吃到了荔枝蜜,在此,作者充分发挥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宕开笔锋,从我想吃荔枝,但来得不是时候,吃不到荔枝,领略不到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际,吃到了荔枝蜜。荔枝蜜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酿造此蜜的蜜峰。由此将放出的“风筝”又收了回来,回到文章的主旨上。仔细品味,这段看似离题很远的文字其实是紧紧扣题的--吃蜜赞蜂,顺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自然段):写荔枝林中访蜂场,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我”由吃蜜动了情,为寻求生活的真谛 ,进而要去看看蜜蜂 。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进 ,也是文章结构上的一个过渡。作者先描绘了“ 我 ”参观养蜂场的情景,一进养蜂场 ,就见到了“ 出出进进 ,飞去飞来”的蜜蜂,“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是以人生来比蜜蜂,它包含着对蜜蜂的赞美 ,这一部分几乎全是叙事 ,其中大半是录写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 ,然而依然不减诗情 。深入蜜蜂生活 ,谈论蜜蜂的劳动 ,抒写自己对这小小生灵的情思。散文的笔是在画自然界的这一小生灵,但是,笔意却落在“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 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上。有了前面的走马看蜂、走笔画蜂 ,才使后面的“ 沉吟 ”有所依托,并且具有形象的魅力。“我”的“沉吟”,点出了诗眼所在:“酿造生活的蜜”。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只有一个单行:“ 这天夜里 ,我做了个奇怪的梦, 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意思是显然的,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参与“生活的蜜”的“酿造”,“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的愿望。

3.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

(1)富于诗的意境。

意境无非是意与境、情与景的契合物。散文意境营造方式的不同,是因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不同。一般来说,大致分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怀四种。其中,“以物喻人”和“借景抒情”最为普通,也最为重要。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形成和开拓意境时,往往采用“双线式”结构。这是因为,既然是“喻”,就有本体和喻体,两两相伴,或行或止,或沉或浮,文章的意境也就得以形成并逐层得到开拓了。比如《荔枝蜜》,喻体是蜜蜂,在文章中是明线;本体是劳动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线。双线平行发展,直至文章结尾,暗线才与明线汇合,文章戛然而止。但是,这种“平行”,并非几何学中的“平行”,它们在文中多次:相互撞击。每次相击,都在“物”与“人”相喻的中介物 蜂蜜(生活)上。这成为读者开启深远意境的钥匙。

是否可以说,“以物喻人”的散文的意境是本体与喻体的双线相“击”所成,其意境有较虽的模糊性,供读者补充、想象再造的余地很大,从而使人读来觉得余味无穷。

本文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有自己新鲜的诗的意境。这种意境是通过作者饱满的、探索生活的底蕴的内在情思表现出来的。作者没有向人们论述各种生活哲理,而是从“我”的眼前实景,展开想象,使自己主观的感情色彩与被反映的客观物象的特征取得和谐的统一,把读者从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联想,去感受,去作结论,去领会其中的生活哲理,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深刻感人的意境不是随便就可以写出来的,它靠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和驾驭各种表现技巧的能力。取材虽广,却不能杂乱,它必须统一于中心思想之下。只有这样,文章的意境才能展示出来。《荔枝蜜》在这方面是很注意的。经过作者的“再三剪裁”,精心构思,材料都与蜜蜂相关,与劳动相联,被“歌颂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幸福”这一主题所串通。

《荔枝蜜》先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图景:从化温泉“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还有像汪洋大海似的一片荔枝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青山绿水画”!在这饱含作者情思的背景里,蜜蜂“忙得忘记早晚”,勤劳地采花酿蜜。它热爱劳动,大公无私;然而它只能活六个月。蜜蜂把它短暂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人类。对此,作者抑制不住地抒发了赞美之情:“多可爱的小生灵啊2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作者把意和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炼出了这样感人至深的诗意。但作者的本意还不止于此。他看到了正在劳动的农民,这时,蜜峰的采花酿蜜,农民的劳动和那“青山绿水画”的背景交织在一起,从而把作品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我们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的。我们的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2)感情变化的描写。

人的爱憎感情都是有缘由的,这缘由主要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杨朔在《荔枝蜜》中具体地描写了“我”对蜜蜂从缺乏认识到获得认识,从不理解到完全理解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合情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来描绘它的大体轮廓:口尝蜜蜂劳动成果→眼见蜜蜂劳动情景→耳闻养蜂人对蜜蜂劳动和精神的介绍→心感蜜蜂伟大高尚→联想劳动人民→梦中身变小蜜蜂。

这个图示表明:作者以“我”对蜜蜂的认识发展为基础,逐步地、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同时,作者突发奇想,寓比喻于无形之中。写从化温泉:“四围是山,怀抱着一潭春水”。“怀抱着”几个字,多么形象隽永。写蜜蜂采花:“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好一片欢乐而紧张的繁忙景象,这不正像人类在春秋两季耕种、收获的大忙场景吗?描写荔枝蜜:“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这种无形的比喻是很高妙的。

(3)富有情趣的语言。

首先,叙述蕴藉着情意。文章一开头就将人们引入那并不惹人注目的一角:“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先激起感情的波澜,然后以充满童心的文笔,从容地叙述儿时一段回忆,天真、纯净而自然,隐含着作者对蜜蜂感情的转变。出人意料,引人入胜。其次,描写极为朴实。作者对养蜂场的勾勒,仅数语,却情景逼真:“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诗情浓郁的生活画面,加上“成群结队”“出出进进”“飞去飞来”“沸沸扬扬”四个短语组成的句子,不加修饰,自然而具体地表现出蜜蜂酿蜜时的繁忙景象,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特别是末尾一句点晴的议论,包含着许多动人的东西,叫人心驰神往。

《荔枝蜜》的语言特色之一是选字用词贴切、准确,表现力强。作者描写对蜜蜂的感情变化十分注意用词的分寸感。例如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对蜜蜂的感情是“不大喜欢”“不怎么舒服”,为什么不用“讨厌、憎恨、不喜欢、不舒服”之类的近义词呢?这就是为了在后边能更令人信服地写出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不大喜欢”“不怎么舒服”在表现对蜜蜂不喜欢的感情上,程度要比那几个词轻一些,感情转变的幅度自然也就小一些。用这两个词可以使后面写的感情转变显得更加自然可信。

《荔枝蜜》语言特点之二是句式的灵活多变。如文中几个直接赞美蜜蜂的句式,极尽变化之微妙。如:“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会觉得”这是直接肯定的语气,吐露出作者的联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是推测,然而又是以委婉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说不定”实质上是肯定,这是深情的感叹,意义的推进,作者已由“觉得”而情动于中了。

(4)浅中有深、淡中有味的风格。

杨朔的文章就好像是一个学识渊深而健谈的人摆家常一样,浅中有深,淡中有味;表面轻松自如,内里充实深刻;娓娓动人,平易亲切,寓深厚于平淡之中。《荔枝蜜》就是从平淡入手,而逐渐引人入胜的。先说一件儿时的趣事,既把要说的主要话题引出来了,又引起了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下文也都如此,看起来语不惊人,没有什么强刺激的、豪华的词语,从容安静,但是情趣不断,滋味可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但是咏赞蜜蜂的文学作品也很不少。今天我们学习的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赋予蜜蜂本能的活动以人生重要的哲理,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本篇的精髓,也是作者高尚的心灵独白,学习时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板书:荔枝蜜 杨朔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教学卡片、投影片均可)。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写法。

蜇了一下 啖 黑黝黝 蠕动 掐花 沸沸扬扬 倚着 不辞辛苦

疙瘩 提防 糟蹋 插秧 渺小 嘤嘤嗡嗡 酿造 朔

学生完成后明确。依次为:zh= d n y u r qi f i y c g dB d tB ch mi o y ng w ng ni ng shu

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的字。

黑黝黝 幻景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嘤嘤嗡嗡 沸沸扬扬 蠕动 稀罕 提防 渺小

高尚 小生灵

对以上词语的理解请参照有关资料和工具书,答案略。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让学生默读课文。默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对小蜜蜂的思想感情前后有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略。

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是:从总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蜜蜂,赞赏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是因事而发的。因为小时候被蜜蜂蜇过而不大喜欢蜜蜂。因为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树,喝到了香甜的荔枝蜜,才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因为参观了“养蜂大厦”,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却有限;从来不争,不计较什么,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夜不辞辛苦……),于是“不禁一颤”,发出了“多可爱的小生灵啊”的由衷赞叹。因为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联想到香甜的荔枝蜜和勤劳的蜜蜂,认识到劳动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进而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以表达自己喜爱蜜蜂,热爱生活,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难看出,文章是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中心思想的。

板书: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线索

(五)讨论:根据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大意。

讨论后明确:

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把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回忆小时被蜜蜂蜇引出不大喜欢蜜蜂;第二部分(2~5段):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想去看看蜜蜂;第三部分(6~17段):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赞赏蜜蜂,“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第四部分(18~19段):赞美劳动人民,表达了学习蜜蜂的愿望。

(六)布置讨论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简要发言提纲,以备讨论时发言。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鲜美、荔枝蜜的甜香、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动。从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2.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4.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为什么标题却用“荔枝蜜”?这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5.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中心的?

(七)就上面所布置的思考题进行讨论。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鲜美、荔枝蜜的甜香、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动。从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从结构上看,这几者有个层层铺垫的关系。写荔枝树的茂密,想到吃荔枝果,然而还不到荔枝的成熟季节,于是喝了清香甘美的荔枝蜜;由荔枝蜜的甜香想到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辛勤。由蜜蜂的辛勤联系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又是引出后者的条件。写荔枝林、荔枝蜜,为写蜜蜂作铺垫,写蜜蜂又为写田野中正在劳动的农民作铺垫。

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层层铺垫,正是为赞美蜜蜂,赞美劳动人民的勤劳。这样,不但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而且使得作者讴歌劳动人民的中心得以充分的表现。

板书: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2. 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开头对蜜蜂不大喜欢,喝了荔枝蜜,看到了蜜蜂的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见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创造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多么强大的感染力。

这样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感情变化的线索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讨论后明确要点:“渺小”是从蜜蜂是个小生灵,生命短暂来说的。“高尚”是指它勤无私的美德,它对人类的贡献来说的。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7段。

5.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为什么标题却用“荔枝蜜”?这个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以“荔枝蜜”作标题,一是因为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才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即由荔枝蜜引出叙述的中心。二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香甜的荔枝蜜是蜜蜂辛勤劳动的结晶;社会主义生活像荔枝蜜一样甜美,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是我国的劳动人民。

6.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荔枝蜜香甜和蜜蜂无私奉献的赞美,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讴歌为它付出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并表达自己愿意成为一名为新生活献身的普通劳动者的愿望。借物抒情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写荔枝蜜的甜美,令人想到生活的幸福,由“蜜”的甜美,想到它的酿造者--蜜蜂的辛勤,由蜜蜂想到“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最后写到自己也愿变成一只蜜蜂。这样,作者借对物的层层赞美,水到渠成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借物抒情是本文表现中心的一个基本方法。除此以外,还应注意到生动形象的语言所起的巨大作用。没有又浓又翠的青山绿水画,就引不出如同小山一样重叠起伏的幻景,也就很难表现出与“感情上疙疙瘩瘩”迥然相异的惊喜之情,而荔枝蜜的甜美也就很难产生对读者的巨大感染力。没有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笔触,就很难使读者和作者一道去分享生活的乐趣,很难使“生活都是甜的”这一点睛之笔不知不觉地渗入读者心田,并产生共鸣。至于写蜜蜂的繁忙令人肃然起敬,写蜜蜂的寿限扣人心弦,写水田农民的叠加画面使读者进入悠远清新的意境,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本文中心的表现也都是举足轻重的,应当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板书:

歌颂甜美的生活→歌颂生活的创造者→愿做生活的创造者→中心

7.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8段。

8.小结。

杨朔是一位有影响有成就的优秀散文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题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散文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他的散文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具有艺术魅力。

观察事物是写作的基本功。“看、问、想”是观察的基本方法。如作者在参观养蜂场的过程中:看到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的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新生活呢”。又如,文中几次写“我就问道”,“我又问道,“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我不禁一颤”(想到)等等。

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9.布置作业。

对周围某一事物认真观察之后,写一篇观察随笔,观察时注意反复思索,引发出一点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字数为500左右即可。

【板书设计】

荔 枝 蜜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

(感情变化)→线索

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 ↓ ↓

歌颂新生活→歌颂创造者→愿做创造者

(借物抒情)--中心

二、有争议的问题。

关于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要篇幅是写蜜蜂,但有趣的是文章的展开和归结都落在“我”的感受上。“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厌蜂--看蜂--赞蜂--变蜂”构成全文的情感线索。因而文章全篇突出强调的本不是蜜蜂(劳动人民)的精神,而是“我”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思想感情所发生的本质变化,这一情感变化才是文章叙写的侧重点。因而,描述“我”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变化或思想转变才是《荔枝蜜》的真正主题。

作为一个亲身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文艺工作者,一个有心为人民创作的革命作家,杨朔较早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思想上与劳动人民的差距。早在1949年,他就坦率地写下《我的改造》。他说,影响接近群众的“真正要害却在于我的思想”。自以为“搞文艺不同凡响”,对工农群众“心里多少有点自大”。在1953年一篇谈创作心境的文章中,他说得更明白:“爱是不能装假的。我有过这方面的痛苦,起初,我也到工农兵当中去,想写他们,可是我并不喜欢他们,我去了,搜集搜集故事,掉头而去,对他们漠不关心。但在生活里,在斗争里,我见到他们精神的高贵,行动的可敬,我的思想感情在党的教育下也慢慢得到改造,于是我自自然然地爱上他们了。”可见,杨朔在创作《荔枝蜜》之前对劳动人民的认识确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感情上由不融洽到融洽的转变过程。

因此,反映在作品中我们就不能说“厌蜂”仅只是艺术手法上的欲扬先抑,更不能说“变蜂”是一笔带过的做作之笔,应该说全文的主题正是靠它们来体现的。

我们还可以说,散文《荔枝蜜》的感情基调不仅属于杨朔个人,更属于产生它的时代,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新中国成立头十年,由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全面系统的贯彻,加之当时文艺界主要领导人如郭沫若、茅盾等的提倡,深入工农、深入生活、转变思想成为中国文坛的主旋律,许多作家到工厂到农村长期落户。这个时代是知识分子与工农兵合为一体的时代,杨朔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对与工农相结合中的感情变化做出真实的记录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自己也说:“我从思索中得来的东西,往往就是我将来写作的主题。”杨朔这种拿“主题做条主线”的创作方法恰好证明了《荔枝蜜》中“我”的“厌蜂--看蜂 --赞蜂--变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正是“与主题有关的生活”,是主题之所在。到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归纳《荔枝蜜》的主题:作者通过“我”对蜜蜂前后迥异的感情变化的叙写,描画了“我”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与劳动人民相结合过程中思想转变的心灵轨迹,表达出一代知识分子渴望与劳动人民化为一体的情怀。“我”的思想历程是一代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缩影。

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出处。

这句诗出自苏拭《吃荔枝》(又名《惠州一绝》),原诗是这样的: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苏轼对荔枝的无限赞叹。杨朔引用这两句诗,意在借以赞美荔枝这种佳果。

来自:中基网

5.《荔枝》教案设计新课程标准 篇五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的一般知识。

(二)使学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三)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四)让学生体会本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情趣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一)举例子。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等。

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二)比喻说明。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三)数字说明。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

(四)引用说明。

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

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

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我国著名的老科普作家。著有《中国植物图鉴》、《鸟类概论》等专著,以及《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二)课文说明。

教师:本文选自《生物学碎锦》,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板书:科学小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熟悉课文。

请2~3位学生依次朗读,教师随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读错的字。每个同学朗读后,教师均需对其朗读情况作三言两语的简要评定。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次”、和“第”均作次序讲。

(四)分析课文。

教师:下面分析课文。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问题。

大家考虑一下,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文章内容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

学生略作思索便会答出:荔枝的果实。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对它最感兴趣,同时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所以印象深。

教师:请同学看课文,然后不要遗漏地说出课文介绍详尽到什么地步。

学生看书、思考、作答。

教师明确:

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教师:课文除了上述内容而外,还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教师: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学生作答,教师明确:

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教师: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请问同学们,文章将后面的次要部分删掉行不行?

估计同学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圆满充分。

教师分析、明确:

不行。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

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删掉的。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分析,文章说明的重点清楚了。接下来的是层次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分析,估计同学们对文章的层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好,就把这个作业留给大家,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编写出这篇课文的段落层次提纲。另外,在课本上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五)列出本文的提纲。

1.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1~10)

(1)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

(2)荔枝的形态特点。(2~9)

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荔枝外壳构造

B.荔枝外壳的颜色

C.荔枝的形状

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荔枝的壳膜

B.荔枝的果肉

C.荔枝的贮藏

D.荔枝的果核

(3)荔枝的花。(10)

2.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11~13)

(1)荔枝的产地分布。(2)古代的荔枝书谱。(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3.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

教师:理清了文章的段落层次,那么说明顺序也就明了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6.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学设计 篇六

新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摘要我国从1999年开始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为主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订了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明确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1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贯穿于本次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也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化学教学设计包含理论要素,这是它与纯教育技术学的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区别。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要素包括教学理念、化学(教育)教学目标、化学教学策略等。(133)本文以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重点讨论新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过程。

关键词新理念 中学化学教材 教法 教学设计

前 言

以往中学教育出于单位时间讲述更多知识的目的性要求,往往倾向于灌输式教育模式,这样的模式中,教师多采取讲解的方法把知识填鸭式地塞给学生。但是,这样的模式中,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是需要帮助的客体。多少学生分心出神,教师没有关注;多少学生听不懂,教师没有调查。教师容易沉醉在自我世界之中。而事实上,化学教学是由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和教师的化学教学活动构成的,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认识活动,为达到化学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对教学活动进行认真细致的规划。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对于教什么,学生怎样才能学得最好作出深思熟虑的决定后产生的。那么,我们该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呢?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内容?又有哪些基本原则和要求?下面我们将重点讨论。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一、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

化学教学系统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与此相对应,化学教学设计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是:

(1)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主要解决课程教学的总体规划,制订课程教学的蓝图和宏观方法。它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和要求;

●根据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和要求规划、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

●构思课程教学的总策略和方法系统;

●确定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标准、模式和方法等;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教学计划。(2)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

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是对一学段(学期、学年)教学工作的阶段性规划。它是在完成课程教学设计后,在了解学校的学年(或学期)教育教学计划,通读和初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上学段(或学期、学年)的整体学习状况及学校教学资源和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对本学段(或学期、学年)的学科教学所作的计划和安排(见表6-1)。主要工作包括:

●考虑本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与前、后期教学工作的衔接与联系;

●根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规划,进一步确定本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的任务、内容(重点)、教学进度、基本工作方针和措施以及教学评价工作的要求;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制定本学段(或学期、学年)化学实验和实践性活动等计划;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出本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的计划。

表6-1 学期教学设计方案的格式 学年第____ 学期 班级: 教材版本: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方案 周学时: 上课周数: 总学时: 制订者: 制订日期: 1.基本情况和工作方针

①学生情况简单分析

②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

③教学内容简单分析

④教师施教的基本工作方针和主要措施

2.教学进度设计 3.实验设计 4.参观、实习设计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5.化学活动课(科学探究)设计 6.测验、考试设计 7.其他

(3)单元(课题)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教学设计是对一个内容单元(课题)教学工作进行的局部规划,是以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和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设计为依据,对一单元(课题)教学活动的系统设计,在比较分析教学内容和主体状态的基础上,形成如表6-2所示的内容。单元(课题)教学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确定单元(课题)的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或教学目标);

.确定单元(课题)的具体教学内容;

●确定单元(课题)教学的结构、策略和方法系统,包括怎样把握单元(课题)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怎样落实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划分各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师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等;

●确定单元(课题)的教学评价方案;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单元(课题)教学工作的计划。

表6-2 单元教学设计方案的格式 1.本单元内容和体系分析 2.本单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3.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可能性分析 4.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点

5.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或本单元教学目标)6.本单元的教学策略和主要措施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7.课时分配和教学方法

┏━━━━━┳━━━━━━━┳━━━━━━━┳━━━━━━━┳━━━━━┓

┃ 课序 ┃ 教学内容 ┃ 教学形式 ┃ 教学方法 ┃ 备注 ┃ ┣━━━━━╋━━━━━━━╋━━━━━━━╋━━━━━━━╋━━━━━┫ ┃ ┃ ┃ ┃ ┃ ┃ ┗━━━━━┻━━━━━━━┻━━━━━━━┻━━━━━━━┻━━━━━┛ 8.教学准备设计 9.其他

(4)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以课时为单位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在各层次教学设计中,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它是最具体、最细致、最深入的一项教师日常工作,其主要工作包括:

●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构思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方法;

.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

.准备课时教学评价和调控方案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课时教学方案,简称“教案”(又称课时教学计划)。

这四个层次的教学设计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在理解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注意区分。

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化学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设计的思想要科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要以科学、可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心理发展规律;要注意化学知识的逻辑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三者之间的合理结合;注意设计操作的规范性,做好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结构等没计。

2.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从整体、动态的观念出发去考察教学系统的各要素,设计各要素的功能、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构思教学活动;教学没计时要全面考虑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教学目标,不能有所偏废;注意综合集成先进理论、实践经验和新的创造,对教学作出最佳设计。

3.发展性原则

教学设计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出发,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重视过程和方法,又要兼顾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要;尊重学生个性,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体现学生的能动作用,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正确把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尊重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保证他们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5.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所谓最优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在特定范围、特定阶段内的最优。最优化原则要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如教学目标体系,教学策略、方法和程序,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进行最佳综合协调,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最优化”不等于“理想化”,要始终关注教学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际 6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灵活处理,保证教学设计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广泛的适用性,有推广价值。

以上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各具体环节和范围内,还应该遵守一些特殊原则。

三、化学教学设计的程序

分析和研究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可以发现其大致过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设计准备阶段。分析《化学课程标准》,分析学生、分析教材、了解教学资源。①学习研究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主张、结合化学教学实际进行选择、整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②调查、研究学习主体,客观、正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包括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兴趣、智力和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发展潜力和可能性等,还包括班级群体的班风、班纪。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客观标准和依据;③了解和研究教学任务;④研究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所在,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关键;⑤调查、研究教学条件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2)构思设计阶段。主要包括设计下列内容:①教学目标,②教学内容,③教学过程(指导理论选择、教学具体环节及教学策略设计等),④教学媒体,⑤教学测评。

(3)评估优化阶段。教学效果预测,教学方案评估与选择,教学方法的调整与优化。

上述三个阶段可用下面的教学设计流程图6-2来表示。

图6-2 教学设计流程图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图6-2中可以看出,一个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设计、达成教学目标的诸要索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而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教学设计的最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后一个环节是设计评价手段,衡量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为教学活动的反馈调控提供真实的信息。

图6-2还表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并非单向流程,而是一个循环系统。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但它同时又受到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评价反馈信息的制约。教学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往往是制定具体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合适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教学效果的评又为下一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反馈信息。

四、化学教学设计方法

化学学科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化学用语为工具,以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原则和指导,紧密联系基产、生活和社会实际,通过教学设计使教学活动更加合理、有效地顺利展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以上教学设计的流程分别讨论教学设计各环节中设计的方法和要求。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目标陈述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教学目标应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的变化,而不应陈述教师做什么,即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检验教学是否取得成效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明确、具体,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

③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学习目标的陈述,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什么,这是因为学生的认识和情感的变化是长期教育的结果,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很难说通过一次教学活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就一定发生了哪些具体的变化。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④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要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整合,协调好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整体,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总之,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切合教学实际,具有可行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时间,有些目标学生一次难以达到课标中所规定的学习水平,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可以在目标体系中多次出现,即先由较低水平逐渐过渡和提升到较高水平。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2)教学策略设计

化学教学策略是基于“如何教好,这样一个前提而展开构思的。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往往是由教师根据各种教学因素的综合认识和个人的教学风格而设计。所谓“教无定法”,面对水平相近的学生,不同教师对同一课题可能形成明显不同的教学策略,或同一个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去完成某种教学任务,也能取得相同的教学效果。

要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首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的分类。传统的化学教学就是化学知识的教学,对于化学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保持,在教学设计中应重点注意:①教材的组织与呈现;②促进知识的理解;③指导复习,促进知识的巩固。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必须以陈述性知识获得为基础,变式练习是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转化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策略分类,可根据学习结果和学习方式进行分类。根据学习结果分类的化学教学策略的设计内容主要有:化学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技能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理论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以及化学情意类内容的教学策略等。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根据学习方式进行分类的化学教学策略的设计内容主要有:基于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基于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及基于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等。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习类型和技能层次等教学因素来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考虑如何安排教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互动,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和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

(3)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该首先合理地设计学习主体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安排,即进行学生自主活动设计;然后再设计施教主体如何进行教和导,如何对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起辅助作用和支持作用,即进行学习支持设计。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把握好以下两点:

①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对象,学习的起点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弄清教学的起点,这个起点应该从教学对象即学生的起始状态出发,要对学习者学习的起始状态加以科学的分析,包括对学习者起点能力的诊断、学习者个人“生活概念”的分析以及认知方式的分析等。

②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产物,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深刻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应在明确课程标准中对有关教材内容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重点从分析教材的知识类型、分析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分析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等方面着手。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结合自身和学校的教学实际,才可能有好的教学过程设计。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4)教学媒体设计

化学教学媒体是化学教学过程中负载、传递化学教育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通常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

资料卡片

6-4 化学教学媒体的分类

教科书及其他教学印刷品

传统化学教学媒体直观教具:实验装置、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

教师讲授及板书、板画等

化学教学媒体 视觉媒体:幻灯、投影等

听觉媒体:广播、激光唱盘、录音等

现代化学教学媒体

视听媒体:电影、电视、录像、激光视盘等

系统媒体:语音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9.)

现代教学媒体是以声、光、电、磁等现代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为主要平台,由于它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特殊功能,在教学设计中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青睐。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运用已成为系统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任何教学媒体都只对某一种教学情境具有特定功能,不存在对任何学习目标和学习者发生最佳作用的教学媒体,因此教学媒体的选择必须慎重。有研究表明在教学中由于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不当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比不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更糟。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①教学任务因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因素。

②学习者因素:包括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思维特点、学习经验等因素。

③教学管理因素:包括教学规模、学生安排、教学组织等因素。

④媒体使用因素:包括媒体的硬软件设备、媒体的功能、操作等因素。

⑤经济因素:必须考虑经济实用性。

在这五个方面因素中,教学任务和学习者这两个因素最为重要,其中教学任务因素通常被认为必须首先给予考虑,因为他们与教学活动有着更为直接、密切的关系。当然,教学媒体在管理、使用、经济诸方面是否可行,也要予以重视和考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必须与新的教学观念相结合,不能仅是手段的变化和内容的增多,课堂上信息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可以说,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这些交流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没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有效的教学活动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因此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中,不可盲目地为追求时尚和现代化,要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服从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以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的功能。特别是在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中,不能简单地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取代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教学媒体设计中,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设计,要十分重视化学实验手段的应用,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育中的功能,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独特作用。

(5)教学评价设计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测量结果,对学生的行为变化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对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测量与评价贯穿始终,从教学活动开始到教学活动结束,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能力、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作出评价,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评价的策略。

(6)教学设计统摄与优化

所谓教学设计统摄是指对化学教学设计各个部分局部设计的合成与整合。优化则缇调教学实施追求的教学有效性和高效率。

在对教学程序各部分局部进行具体设计后,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教学各局部设计之问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达到教学设计整体的科学性和最优化。教学设计的统摄要求具体地处理好系统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力求使教学系统各方面协调、自然、高效地运转。因此,对教学设计各部分进行整合、统摄是教学整体设计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7.《荔枝》教案设计新课程标准 篇七

(一) 指导思想: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4.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二) 设计特色:

篮球模块分成4个子模块, 每个子模块涉及篮球基础的理论、技战术等诸多领域, 并根据不同的学习水平和难易程度不同而变化, 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在目标和内容标准构建中与初中教材相衔接, 同时注重每个模块内容结构的合理性、完整性, 注重学生主动性学习和教师创造性教学, 主要表现为教育性、科学性、主体性、探究性、应用性、发展性和完整性, 有利于高中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获取知识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一) 篮球是最受高中学生 (特别是男生) 欢迎的运动健身项目之一, 对多数学生而言, 在小学、初中对篮球基础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学习, 然而并没有进行过较为系统的掌握, 但篮球项目作为本地区初中升高中的必考内容和我校传统项目, 受重视程度较高。

(二) 教学本模块, 可能会遇到技术难掌握、意识难培养的问题, 同时会出现场地、器材不能充分满足的情况, 最为突出的是:1.学生对篮球运动模块认识不够, 不注重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 好高骛远;2.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造成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3.原先形成的一些错误动作、技术一时难以纠正等。

(三) 针对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 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 也相应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 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性学习等。

三、模块教学目标

(一) 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各种学练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并在此基础上能带动同伴进行体育活动, 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 明确篮球模块的具体组成成分及锻炼价值;掌握并提高篮球基础理论、基本技术、组合技术、基础战术配合和全队战术等若干领域并在实践中运用。提高学生跑、跳、投能力, 发展速度、耐力、弹跳、灵敏、协调等体能素质。

(三) 发展体能, 增进健康,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锻炼方式, 避免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

(四) 通过自主练习、教学比赛,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调控情绪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灵活、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品质, 使学生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正确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良性促进作用。

(五) 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以初中教学为基础, 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基本技术和基础理论, 完善技术体系;2.以投篮为中心, 培养与移动、运球和传接球等技术的结合能力;3.以运用技术为重点, 检验技术的掌握, 学习更接近实战的组合技术;4.以教学比赛为载体, 掌握基础配合、全队战术、组织与编排规则、裁判法等若干领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 教学难点:

1.篮球运动与篮球文化、运动健身的有机融合;2.“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的改观和方法选择;3.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与运用技术的衔接, 以及实战中的运用能力。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篮球模块由基础理论、基本技术、组合技术、基础配合和全队战术若干领域构成, 不同的内容, 其内容性质、特点各不相同。针对不同教学目标, 从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 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有不同体现, 主要有:讲解示范法、分层教学法、优劣对比法、区别对待法、创设情景法、暗示法等。

六、评价构思

8.《荔枝》教案设计新课程标准 篇八

一、新课程习题不必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

课程标准不从学科的角度追求知识的全面与完整,对于概念、规律不过分追求表述的准确性、逻辑关系的严密性,而是全面考虑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因此,习题设计在知识双基的要求方面有所降低,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求有所提高。

教学大纲的习题反映了对物理概念和实验现象的记忆要求,强调概念定义的背记和定义关键字词的是非判断,旧教材的课后练习是记忆型的、辨别型的概念填空题为主。而在新课程标准的习题设计中,对温度的概念不是停留在字面上,而是能够对常见的温度有一个较准确的估计。并有意留下空间,让老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分析和说明有关事实和现象,体现了新的课程价值观。

二、新课程习题设计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体现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过去学生主要以被动的形式学习知识,新物理课程强调科学探究在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的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懂得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新课程习题设计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体现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

例如:

(1)实验探究“烧不着的布条”。

(2)观察并探究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

(3)根据蒸发致冷的道理设计一个保存食物的装置。

(4)观察并探究高压锅的工作原理。

三、新课程习题设计要体现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它是为人类服务的;科技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制约;它给我们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学生不应只是学习单纯的物理知识,还应该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学生练习题的设计也应充分体现这一点。

9.《荔枝》教案设计新课程标准 篇九

节阅读课教学目标明确,能够根据学情来设计,切合学生实际。总体来说有:课堂以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以及视频动画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显,并进行分层阅读,整节课的教学策略都是以任务型教学为主,明确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的。中教师都有一些微技能的渗透,且不停提示学生解题技巧。体>注重学生的反馈(学生举手;利用不同颜色的字母卡).这一堂课是一堂实在,系统扎实,动静结合的英语课。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视频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视频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face=宋体>本堂课上,老师很好的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习得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老师成功地给我们上了一节优秀的示范课<她的成功之处有下面几点<整节课的教学流程非常的流畅这个环节老师首先是播放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是与教学内容有密切的关系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新授的内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而且能够强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S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整节课设计了多种的练习题型<而且各种题型的难度不一样遵循又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最后的环节< >老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课本延伸到生活>非常好>本课大教学设计构思精巧>体现师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大教学观念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及让学生观看的视频片段引入新课文,衔接自然。f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教师注重阅读技能的指导<通过分段阅读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技巧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教师注重细节能及时纠正学生的朗诵发音错误。在教学的最后>教师渗透了德育教育>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符合阅读课型教学模式。整堂课以任务型教学方式展开,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从课堂预设到动态形成。优点如下.从本课的整个环节来看,知识梯度由低到高,活动安排一环扣一环,环节紧凑步步深入,使人感觉思路清楚,便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教态自然大方亲切,具有良好的教师形象和个性魅力,有感染力。、新课导入新颖,紧扣新授内容,具有铺垫作用。老师采用的导入是一段动画视频一来令整节课气氛轻松二则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打下铺垫。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本节阅读课设计合理,课型特征很明显。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由于教师能以图片和视频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发。通过看完视频回答问题,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归纳和组织能力。阅读过程中,注意泛读和精读相结合,并及时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使得学生阅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读后,通常老师都会马上进入一个讨论话题,但老师敢于创新,穿插了一个听力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觉得,这个环节值得我学习。同时,值得肯定的一点是,老师课前能很好地备学生,在设计阅读练习题目时,能有梯度和由浅入深。猫和老鼠< 的卡通片视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个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教学;阅读题型设计层层深入

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加入阅读微技能渗透,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能注重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技能,在读后设计了讨论环节,能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它符合阅读课课型特征,教学目标完整,教学环节清晰且过度自然,通过完成一定量的联系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练习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效果良好。其中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是:段视频引入很好,很快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本节课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最后一个讨论环节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l老师的课符合阅读课型教学目标明确>各环节安排合理<容量恰当>以卡通人物引入<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能注意学生的反馈实行分层教学>教学知识能由浅入深并能突出重难点课堂气氛活跃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课为阅读课,课型设计符合阅读课的要求,也符合本校本班的学生特点。同时,它也符合新课程新标准的教学新理念。

一节课下来,教学过程完整,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练习内容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启发引导得当,学生学有所获,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有效的公开课。具体表现在: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视听结合,说写兼顾,容量较大,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知识传授方面,逐层深入,符合教学规律。提问面广,学生参与面大,师生配合。>最为亮点的是,教师能通过课文内容发掘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做到德育与教学同步。课前认真准备,认真研读教材,能根据学生实际,重整教材,设计有关练习的内容与形式。>有效组织课堂每个环节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欲。业的布置能体现出课堂的延伸

老师上的这节课阅读课型明显

教学设计和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内容设计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设计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流畅。阅读前以卡通片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为阅读内容主题做了很好的铺垫。在阅读解答时,能够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答案的支持句子,学生从而养成比较好的阅读习惯。读后的讨论拓展部分让学生得到思想上的提升,是本节课的亮点。在课堂中,学生反馈积极,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能、技巧,效果良好。

这本节阅读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适当。示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这一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课型特征明显,符合阅读课上课模式。宋体>设计的问题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学生做完所有练习后能很好地了解篇课文的内容。通过导入图片和视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很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能渗透情感教学。S 首先感谢老师能在短时间内勇于承担本科组本学期的第一堂公开课,并且她在备课、制作课件过程中认真、严谨的态度非常值得我去学习。作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设计符合初中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反馈形式多样(提问、举手、巡视、举牌),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体>宋体>善于追问,深化知识。体>讲练结合,能及时调动学生动手参与的积极性< 各老师评课意见,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10.《荔枝》教案设计新课程标准 篇十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首先是要找准切入点,即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然后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体现发展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等基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解题训练建模化和课堂小结图示化的教学设计策略,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有效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提问 民主 就有效教学理论而言,我们的前辈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具体落实上,我们发现还存在着普遍的不足。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衔接,并进一步发展我们的认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教学行为的实效性。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学校关于这一方面也在积极的参与研究,期中有一个省级课题《提升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行动研究》已经完成了中期评估工作,笔者作为课题组成员,可以说是其子课题《新课程标准下生物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也已经结题。

有效地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首要和重要环节。有效教学设计是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学生需求,确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式与策略,设计、实施和修正教学方案,评价及反思教学结果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和有效,关键是看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能否有效地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进步或发展。如何设计出上面所要求的教学设计,结合自己所教生物学科,这里就研究策略谈几点。

一、有效地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是开展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和基础工作。工作中,我们始终有一个信条:文本怎样研读都不过分!研读教材何时都不过时!它的扎实与否决定着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研读文本包括两个层面:个人研读和集体研读。其中个人研读是集体研读的基础,集体研读又是对个人研读的补充和扩展。研读文本我们努力做到:在挖掘教材内涵上下功夫;在教学资源呈现方式上做文章;在丰富教材资源上出实效(我们研究发现:教材资源中存在着许多空白和生长点,需要作一些补充和拓展,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例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一课,教材中只说明转录和翻译,学生通过教材对的学习,对其具体过程不能理解。在教学中,我准备了五分钟的动画资料,学生通过观看很快地了转录翻译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

二、有效地配置教学信息

每周我们组织一次集体备课,讨论教学信息如何配置,要实现信息配置的优化,要做到对教学信息量(包括实现教学目标所需信息量,可供传递的信息量,教学传播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力)、教学信息源(书本教材、非书本教材、教师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实现教学目标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等心中有数,在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对DNA分子的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理解不深,我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的小游戏,课堂上效果突出。

五、有效地设计课堂提问

之前迫于高考指挥棒的压力,每一节课的内容总是实现不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但随着高考的改革,新教材的实施,完全可以实现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所以如何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一环。这里简单归纳一下提问的原则和几个注意点:

(一)、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民主生物课堂教学设疑,重要的是善于设计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且能更加深人地探究所研究现象的本质的各种问题。亦即设疑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是关系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疑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设计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引导学生到思维“王国”去探求。

2、民主性原则

设疑的目的在于激发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素质。课堂设疑是否成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踊跃参与十分关键。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受到激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言之有理的不同见解。对此,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鼓励,造成一种愿意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的课堂教学气氛。

3、亲近性原则

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有不少的教师设疑,质量也很高,但往往效果不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学生臣服与教师的“威严”下,打不开思路。所以教师应极力营造一种轻松、积极、和谐的设疑氛围。古人云“进朱者赤,进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影响。在生物教学中,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过程中师生和谐交流及对话,同学之间和谐互助及竞争没,生物教学始终沐浴在和谐的春风中,让学生自然地进入知识的发生过程,自觉地进入学习角色,主动探索自然的奥秘,是现代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提问要注意的几点

1、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2、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映,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

3、注意反馈的积极态势。教师应始终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4、注意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11.《荔枝》教案设计新课程标准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作业特点;设计对策

传统的作业设计客观性太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知识掌握,忽视学生能力发展,过多考虑作业量的大小,忽视作业质的优劣;过多的单一化、机械性作业内容,生硬操练,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这些作业,过于枯燥、呆板,不但加重了学生负担,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能力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下的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因此,小学语文作业应具有以下特点:

1.主体参与的开放性

学生的语言作业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和教师合作完成。作业可以由学生参与设计,作业也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有安排的完成。通过开放,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只在其计划与整体环节指导上起帮助、引导作用。

2.形式的趣味性

作业形式应丰富、多样,增强其中的趣味性。例如:读、写、说、看、查找,或者绘画、表演、调查、采访、操作实践等形式,都很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

3.内容的综合性

作业应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一定的综合性。抓住学生爱表现、爱活动的特点,将理解、积累与应用、思维与表达紧密联系,将学与玩、学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科间的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的融合,益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内容的综合性还应体现在作业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变强调巩固、积累知识的作用,为强调知识迁移、提升,甚至起到知识的运用与创新的作用。

4.作业评价的丰富性

作业的评价应脱离甄别与选拔的阴影,除了教师的评价外,更应突出学生、家长参与评价。教师的评价也可以由简单的分数、优良等级高低评价,变得更丰富。如:促进师生了解与沟通的言语评价,富于鼓励性的红苹果、笑脸、大拇指、智多星等形象评价,也可以多种并用。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对策:

1.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语文教师应拓展学生阅读渠道,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边读,边做些笔记或写一点儿读书体会。如在教学了《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三国故事大有兴趣,一位学生在课外读了《三国演义》,用笔记下了诸葛亮三十多处神机妙算的事例。或者凭借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发挥想象力,让学生读中学写,读写结合。这样的作业可以是仿写、续写、改写等形式。例如在教学《咏柳》的古诗时,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学写古诗。

2.剪贴结合,增长才干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增长语文知识与才干。例如北师大实验教材中,汉字先入,拼音与汉字几乎同时起步,使学生才上学两个月就识字很多。这样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办“剪贴识字小报”,让学生在报纸、杂志、商品包装等废旧物件上剪下自己认识的字,并把他们按一定的意义摆成一张小报,这样就有了“我爱我家”、“美丽的校园”、“大商场”等主题鲜明的识字小报。既使孩子们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让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大天地中学会了识字。

3.玩写结合,寓学于乐

让学生在游戏中,在游玩中实际参与实际体会,再让学生将自己活动经历写下来,这样学生有话可写,写之有序。如让学生贴鼻子、拔河、游公园等等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4.引导观察,积累素材

教师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学生由课堂到课外,由学校到社会,多看、多听、多观察、多感受,积累学习语文的素材。观察可以分为有意观察和随意观察。有意观察即布置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某一事物,如课前布置观察小动物样子、生活习性,植物的样子、特点、生长过程,天气变化等等。

随意观察即鼓励学生平时多做有心人,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或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写一写观察日记。它将让学生着眼观察、动笔记录、用心思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5.以画促学,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变枯燥的读书、讲解为绘画、帮助理解与学习。这里可以画想象图,学生可依据对文字的理解,想象绘画,如学了《小站》之后,画一幅“小站图”;可以画方位示意图,如学习《詹天佑》时可以让学生画“人”字形线路;也可以画顺序图等等。

6.角色表演,情景再现

喜爱表现是孩子的特点。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孩子分角色的表演教材内容,或演课本剧,让学生更直接的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例如教学《群鸟学艺》可以分角色表演,教学《小英雄雨来》可以表演课本剧,它将是一种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它将比一切的语言文字更深刻。

7.学用结合,实践体验

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可以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浅化难点,学用结合。如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体验小老师、小记者、小播音员等角色,也可让他们参加养鸟、种花、制作等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在实践中会主动积极的了解许多问题。

8.查查找找,搜集交流

搜集资料,交流汇报是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它可以体现课内外、校內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例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后,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图片资料和有关保护黄河、介绍黄河、赞美黄河等的文字资料,然后再召开一次“情系黄河”的交流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求知,学会合作,培养能力,发展能力。

作业是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通过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凭借一定的作业形式与内容,伴随一定的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慧芳.浅谈小学语文如何优化作业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1(05)

[2]张智丽.语文作业有效设计浅析[J].文学教育(中).2011(02)

[3]刘青.浅谈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有效设计[J].新课程(小学).2010(09)

[4]周立群.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对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习作教学目标的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09(04)

12.《荔枝》教案设计新课程标准 篇十二

一、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活动的倾向,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 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充分考虑儿童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二、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层次性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的技能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的题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间所存在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背景和所学知识的特点,课堂练习设计要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有梯度,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

三、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重生活性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 数学来源于生活, 也必须植根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指出:“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而在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也指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所以,课堂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例如,在学习“ 多位数乘一位数”时,可布置如下练习:

1.2012年12月,京广高铁全线通车,已知一列动车有9节车厢,每节车厢有118个座位,一列动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学校组织去秋游,300个同学乘4辆汽车,前三辆各坐78个同学,第4辆车要坐多少个同学?

3.学校舞蹈社团有女同学18人,男同学17人,合唱社团的人数是舞蹈社团的3倍,合唱社团有多少人?

四、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指出:“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此,要注重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 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 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五、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创新性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对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总目标的具体阐述中指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创新性问题,或者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样,既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发散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13.《荔枝图序》教案 篇十三

一、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出示板书:

三、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板书课题:

《荔枝图序》白居易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 序;

(2) 白居易;

(3) 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 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来源:

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

向同学借资料;

查图书馆资料;

五、指导读课文: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 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 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 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5) 学生点评。

八、讨论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 讲方法.

九、设疑: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

十、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 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十一、总结:

今天大家品尝了鲜美的荔枝,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怎样读书,还懂得向别人介绍事物要按顺序:讲方法,别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会深刻。但愿这对你今后的学习和交往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唐 白居易)

身边的、朋友的、图书馆的

读书步骤:读通、读懂、读好

一 日

二 日

三 日

形 叶 花 实 朵 核 壳 膜 瓤 汁

整体局部 外 内 按顺序

14.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十四

张正阳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引用这一说明方法作用。

2.掌握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4.品读鉴赏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二、教学重点:

1.引用等说明方法。

2.本文的结构方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

2.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五、教学用具:

1.多媒体

2.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一张白纸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请同学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家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地方就是——海宁。他1901年出生于我们海宁的黄湾(在座的有没有来自黄湾的同学,你尤其应该为家乡出了这样的名人感到自豪,当然,我们每个海宁人都应该为贾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著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字词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给下面这些加下划线的字词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红缯zēng 紫绡xiāo 瓤ráng 醴酪lǐlào

龟裂jūn 绛囊jiàngnáng 渣滓zhāzĭ 萌蘖mãngniâ

四、强调引用这一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说明文这种文体,大家以前都接触过,比如说初中第三册上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隆冬话竹》等。请位同学用一两个词来表述一下你对这种文体最直观的感受。(平实、条理清楚、知识量大、单调、乏味、干巴巴)

那么,请大家看看我们这篇课文,你也有干巴巴的感受吗?(似乎没有)

当然,这同样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谁能告诉我这其中的原因。或者说,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改变了说明文一向单调乏味的状态?

(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典故)

我们学过许多种说明方法,可已掰着指头数一数,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较(对比);引言论(引用);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在我们这篇课文里,它更可谓独领风骚,大放异彩。

下面就请各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约2分钟)

总共大概有十二处之多,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探讨他们的作用和妙处。

五、由引用手法的作用入手具体分析文意

1.儿时质疑白居易《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投影荔枝干、当场剥开]

作用:以此引入话题,亲切活泼,符合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引用为后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2.练习形式: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见课件]

通过观看图片、原文等方式指出说明对象,进而概括出引用文字所在自然段的大意。知道了引用文字的用处,这一自然段说明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3.引用的作用

这些引用确凿可信,有极富韵味,给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六、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通读全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有的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引用的作用分析过了,有的还没有分析,但信息点也比较明显。请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其用“——”串成一条直线,写在课前请大家准备好的白纸上,字写认真些,写大些。

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历时最短的三位同学决出之后,我们将投影他们的阅读成果,由同学们评出一名“阅读能手”,他将得到由老师我个人赞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饱口福。

1.[实物投影仪投影]

参考: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品种(图谱)——移植——发展前景

2.展示教师概括的结构图。[见课件]

3.重点考察巩固:看图(荔枝的果实)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随堂练习

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八、布置作业(课外练习)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上一篇:领导干部述职述德述廉报告汇编下一篇:《农村普通高中理科有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