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培训法

2024-06-27

对话培训法(8篇)

1.对话培训法 篇一

先培训怎样与员工对话

发布时间: 2005-2-6 10:15:00 2003年的春夏之交,因为非典的影响,一直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国内高层经理人才培训市场在蓦然之间似乎冷却了不少,形形色色的飞行培训考察团消失了,大张旗鼓的做一场广告、拉几个跳槽最多的经理人、请一两位顾问就凑一场的“论坛”、“讲座”、等等在一时间也似乎都沉寂了下来,然而就在这种似乎平静的表面上,另外的一种竞争形势却浮出了水面——一些真正的培训大亨打着不是培训的幌子已经悄悄地与国内的另一种形式的“企业”开展了一种新的合资方式,如果说,2003年的中国高层经理人市场还存在着2.5亿美元份额的话,在2006年可能要增加到几十亿美元的市场绝对是国际企业获得利润的一个新的战场。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高层经理人才经入了“内外炮制”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锅炉里边,我们有必要了解,他们将要加热用的劈柴、佐料是一个怎样的货色?

北大国际与西门子已经共同签署了‘精英管理人才联合培训’项目。这是因为西门子公司特别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在我们知道的跨国公司中,西门子公司是最能够留住人才并培养人才的公司。我想这是西门子公司成功的秘诀。”

当然,知道了这种成功的秘诀并不代表就能够完全地复制下来,这需要一个复印机的存在,很明显,北大国际希望借自己的这个“壳”来承接西门子的一些“芯”的功能,北京大学国际MBA项目有机会与西门子公司共同举办精英管理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应该是一个好的开始。

——林毅夫

为何有54%的中层经理要跳槽

记者在对北大国际MBA的刘旭杰副院长的采访中,提出了一个企业内部到底有多少人还在“安分守己”的问题,到底还有没有这类型人才呢?“答案当然还是有的,但确实是已经为数不多,”刘旭杰拿出了一份由北大国际所作的调查结果,“这是前不久,北大国际MBA项目和世界最大的猎头公司光辉国际一起作的一个中国企业管理人才的调查。“从职务上来看,调查者在副总裁以上也就是说是企业高层的占了66%的比例,其他是31%。在这个调查中,我们特别惊讶地发现,在关于企业人才方面90%的被调查人的企业在今后三年不具备足够的管理人才储备,以便于来应付入世后的挑战,这个比例是相当惊人的。”

“关键的一条还在于,在调查当中有54%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今后二年有可能或者很有可能会离开公司,就在这些很有可能要离开的人当中,90%的人是属于部门经理和地区经理,实际上是属于中层管理人员,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会离开呢?刘旭杰分析,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八成的人是因为企业没有建立起可以让员工可以长远发展的计划,也有的认为,企业缺少一个好的、有效的评估系统,从而使自己的成绩难以有效地被上传下达;其次是一个职务调整空间的问题,相当多的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机制极端的不健全,只有进入没有退出的,这导致了中层经理的灰心。从而萌生去意。

关键要培训员工的岗位感觉

这种大多数经理人要跳槽的事情在诸如西门子这样的国际公司看来应该是以一种什么情况呢?作为一个100多年的企业,西门子又将告诉将要走近他们合资的培训班的企业家们什么样的知识以通过它们的培训而缓解或者是减少这种危机呢?

已经在西门子全球人事总部工作了33年的副总裁Goth先生谈到,“在3月18日的早上,我和我的一些人去了一家中国的公司——联想集团。在吃中饭的时候,联想集团人事部门的主管问我在西门子公司工作了多长时间,我说工作了33年。他问我为什么在西门子公司工作这么长时间。我回答,我呆了33年,因为这个公司给了我超乎一般的广阔的各种各样的发展的机会,所以我看不到任何要离开这个公司的理由。我可以从一个技术领域到另一个技术领域,可以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所以我没有辞职的原因。我认为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好的领导和发展的一个机制,如果没有领导和发展体系的话,你个人的发展可能就会失败,这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更难。我们的领导和发展体系在各国都是适用的。

所以,我深信今天一个企业当中他的领导层的素质已经成了一个企业最具有竞争力的因素。一个公司有足够的钱你就可以买到专利、许可,但是你买不来你员工的动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必须由你自己来做。从员工的角度来讲,一个公司的员工与你的竞争对手员工相比,积极性更高,他们更善于为公司做出贡献,你的公司和竞争对手相比,你就有了竞争优势。

那么,什么才是企业当中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呢?“当然是一个公司的领导层了”,Goth回答的斩钉截铁,当然了,我们也不能仅仅去做一个公司的领导层这样的一个架构,我们还需要有一个非常明晰的结构和系统。西门子的这一套人工体系是唯一成功的体系,西门子这套体系确实作的非常成功。我们这套体系的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和员工的对话,主要指的是白领的员工,跟白领员工对话在我们体系中是一个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且我们的每一次这样的对话活动结束之后,我们都会把对话结果的文件放在人力部门存档。

在这样的员工对话当中最典型的问题是什么,对话的内容是什么,从最基础的角度来讲第一个问题就是工作岗位的问题,员工工作岗位的内容和工作岗位中的责任,这一定要用书面的形式写出,而且要员工同意。如果一个员工不同意他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的话,他就会犯错误。

这个特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和精力。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这个员工对话当中,要包含的内容与下个财年要完成的工作目标达成一致。而且重要的是,我们要和员工讨论他将何时完成一年前定的目标,一定有一个设定目标和检查目标完整的机制。无论是员工实现了指标还是没有完成,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对这个原因必须讨论,尤其是对没有完成目标的原因加以讨论。我们这种员工对话首先主要是谈他们工作岗位,和岗位上的目标,并且把目标放在日常工作当中。

培训与员工谈跳槽的技巧

在国内,很忌讳的一个话题就是老板与员工谈跳槽的问题,如果是员工主动与老板谈的话,老板会认为你实在要挟他:“有你是五八,没你是四十,缺了你,地球照样公转;”而如果是老板主动的话,员工会认为这是老板在发出信号——“你可以考虑卷铺盖走人了,只不过,老板是提示一下,如果你主动辞职,也许更体面一些。”这种相互揣度的含蓄美在中国破坏了企业内更好的一些沟通。那么,德国的西门子是如何跨过这一道关口的呢?

Goth在仔细地思索了一会之后,似乎深有同感,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员工的未来和迁移做一个双方的讨论,这一点联想集团也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我作为一个上级怎么看待我们员工的迁移或者是跳槽。对他们一年期,二年期甚至更长期的一个规划,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和员工讨论他的未来,讨论在他的将来的发展当中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任职地区上有什么机会。在这样的问答当中双方都应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员工个人有自己考虑问题的角度,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一个上级对一个员工说你应该到广州去工作,员工的想法是我更想到上海工作,而不是广州或者是北京,这样就会出现矛盾。所以我们应该与员工达成一个清晰的意向,这要比讨论员工的年薪更重要。

于是,在管理层对于员工的迁移的看法以及在员工对自己未来的期望两个方面就产生矛盾,矛盾的解决就是要调和:在员工未来的发展中他必须有一个什么样的技能,他要在今后学会一些新的技能,还是他需要加强的技能,这个员工怎么样加强管理方面的培训和学习。不向我们员工提供一个他在他的工作环境之内如何去发展、如何去工作的这样一个想法,他们就会离开公司,如果你给他们加薪10%—15%左右,也许他们能留住1年左右,但从长期的角度他还是要走。怎么办呢?企业就要开始对他按照员工的意愿培训他!

在我们员工对话最后一点绝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在对话中双方要决定年薪和加薪的幅度是多少,当然这也是跟业绩联系一起的。我们把所有员工对话的内容放在一起,然后由经理层来做一个评估。为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计划,员工需不需要到外面去任职,还要看一看我们需不需要把员工从一个团队调到另一个团队。我们把一个员工从西门子汽车的团队调到信息团队,这是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调动,使得相应员工可以进行新的挑战,这样我们就可以为员工制定出一个良好发展的计划和脚步。如果管理人员在这方面做的对的话,一方面有益于公司,一方面有益员工的发展。

我们有这样领导和员工发展的体制,这里的体制不能是一个秘密的体制,必须要整个公司都了解这样的体制,全公司都应当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企业内坚持不懈的作各种与此相密切的培训活动。

培训证书

只保证比别人无更多劣势

记者:中国有很多国外名校MBA,如哈佛、沃顿的MBA回国来工作,国内的MBA项目也是如火如荼,西门子公司作为一个一流的国际公司,你们在招聘员工时是如何看待哈佛及当地毕业生的?

Goth:你有了一个MBA证书是你的一个重要的激励,增强了你个人的竞争力,但是绝对不是一个保证。和MBA同样的重要是员工的个性,是个人的能力,所以建议不要带着这样的态度去看MBA,只要有一个MBA证书就大功告成了。你的目标是要成为中国最好的MBA项目的话,至少从竞争的角度来讲,这个项目许多特点,和别人相比是没有任何劣势的。

有一个欧洲非常有名MBA的教授我跟这样说,世界各地MBA的都是一样的教科书。那最重要的就是你有了MBA的证书之后,你是如何运用你的知识。我在招聘MBA的时候,我会觉得他个人的简历有一些光彩,基本的一个了解是这个人很聪明,否则他就不会成为最好的一个MBA项目的毕业生。一个员工在公司内部的发展,他正常的发展的趋向有三个组成部分。首先是学习教育,其次是体现出业绩,第三个是提升。一个员工无论他有什么样的背景,他把工作做砸了,不论他是北大的MBA还是哈佛的MBA,他都将被炒鱿鱼。

记者:我想了解一下在西门子发展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的一些困难,譬如企业内一个很重要的部门经理,忽然被别的企业挖走了,这样的话企业应该怎么面对这种事情?

Goth:刚才我谈到西门子公司,每年在员工对话的程序结束之后要做一个管理层的评估,我们对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要在管理层评估体现出来,最后西门子全球总公司的一个完整的评估要整合在一起。

在整个公司全球的角度来讲我们已有一套非常明晰的体制,我们做出300个左右的关键性功能或者关键性职位,如果在这300个关键性职位上换人的话,新的人员必须得到总公司的批准,同时我们也研究在我们的公司内部,有哪些人是有潜力将来是来接任这300个关键的职位。对于这部分人的发展和培养,我们总公司始终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内外部培训来密切考验的。

2.对话培训法 篇二

语文教学既要尊重并坚守历史、维护经典固有的价值, 又要符合并体现现实、拓展其现实意义, 更要站在当下去理解、阐释其内涵, 诠释其与时俱进的当代性。结合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实际, 本文认为对于这类经典作品的教学应该把握好三个对话原则:与历史对话, 以尊重历史为前提, 回到历史情境以达知人论世之效;与现实对话, 以传统透视现实, 体现传统的现实意义;与当下对话, 结合当下文化背景, 同经典文本作话语联系。具体而言, 笔者将以与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的三重对话为案例来阐释原则的可操作性。

一.与历史对话:鲁迅笔下的阿Q

鲁迅写《阿Q正传》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1) 。作品中的阿Q身上有着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和近代以来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畸形心理, 是鲁迅“眼里所经历过的中国的人生” (2) 的浓缩。

阿Q质朴愚昧, 靠着出卖劳力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他刻板守旧, 凡是不符未庄传统的都认为是错的;他排外拒新, 赵老太爷的儿子进洋学、剪辫子, 他“深恶而痛绝之”;他捍统卫道, 尊奉“男女之大防”。阿Q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是对自己失败的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 自欺欺人的变生活中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胜利, 麻醉于对自我瞒骗带来的心理满足中, 这就是鲁迅笔下的精神胜利法。

鲁迅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着种种表现形式: (1) 盲目尊大以自足。阿Q社会地位低下, 想与赵老太爷攀本家被打, 便说“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将自卑的痛苦转化为盲目的自负从而获得自我满足。 (2) 麻木健忘以自慰。阿Q碰到无法转化的痛苦, 就干脆闭上眼睛忘却它, 所以他会健忘到跑去看自己求爱遭痛打后导致的热闹场面, 麻木到被判死刑还在遗憾圆没画好, 临刑前还在想着如何去博得观众喝彩。 (3) 自轻自贱而自得。被打败了, 阿Q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 反因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而得意;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 竟然自打嘴巴, 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4) 化丑为美以自欺。阿Q头上的癞疮疤是闲人们取乐的材料, 对此他只能怒目而视, 实在无奈时便自欺欺人地变丑为美, 以癞为荣。 (5) 欺负弱小以泄愤。面对强者, 阿Q总被欺压、凌辱;面对弱者, 他又成恃强凌弱之徒。他被王胡打败, 遭假洋鬼子棒打, 就欺负小尼姑转嫁痛苦;他受赵太爷的迫害, 丢了生计, 就迁怒于小D发泄不满。

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 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就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讨的热点, 见仁见智中不乏精辟解读。譬如对“精神胜利法”的分析, 在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 是从阶级论的角度分析的;而在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 是从人类学的角度评价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相关研究成果, 但中学语文毕竟不是学术研究, 不能让繁多的理论混淆了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的原始面貌。而与历史对话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 阿Q形象的意义和精神胜利法的内涵。不过, 多数老师教鲁迅的作品就止步于此了, 没有与现实联系, 更是与当下脱节, 造成了学生难以理解乃至越发疏远作品的现状。

二.与现实对话:形形色色的阿Q们

鲁迅曾希望自己的著作“和光偕逝, 逐渐消亡”。然而近一个世纪过去了, 阿Q精神非但没有消亡, 反而在当代这块土壤中衍生、变化为面目各异的“阿Q”们, 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生活中的阿Q。生活中的阿Q常自欺以自慰, 欺人而自满。自欺者乐于自我逃避和安慰:吃了亏的人说:吃亏是福;后进的人说:枪打出头鸟;受人欺负的人说: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被炒了鱿鱼的人说:我把老板给炒了;挨了整的人说:等着瞧吧, 早晚有一天……他们总能找到理由逃避自身的不足, 安于逆来顺受, 甚至不惜以自虐自残的手段自我解脱。欺人者常是小权小富在手且身怀横蛮暴虐之性之人, 但凡遇到有求于己或是弱势者便欺而快之:官场上的办事遭遇冷淡与设卡, 职场上的小鞋与暗算, 有车族对无车族生命的漠视, 老板欺压员工、老师体罚学生, 城管逼迫小商贩, 甚至连个小区守门卫的保安都要欺负一下外来的人员等等, 足见此种欺人而乐的劣性之深。

心理学中的阿Q。阿Q精神中所包含的幻想、健忘和妄自尊大等, 在治疗人类心理失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幻想、健忘、低估别人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无法消除的苦恼时借以自我解脱和自我护卫的手段。因而阿Q精神成了“国际通行”的医治心理疾病等辅助手段。例如美国近年来兴起的“诉苦电话”, 让那些心中有苦没处说的“美国阿Q们”有个发泄情感的地方。又如日企中的“出气室”, 凡心中有气无处发的工人或职员, 都可以入室对上司的仿真模型拳打脚踢, 怒骂泄愤。

网络中的阿Q。网络红人芙蓉姐姐相貌气质平俗, 大学期间遭遇车祸, 曾休学欲圆“北大梦”未果, 考研三次皆失败。生活中的打击和学业上的失败, 激发了她对成功的渴望。当现实与理想的差异所造成的郁痛无法疏解时, 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成了她麻醉痛苦的灵丹妙药。于是, 我们就看到了芙蓉姐姐在网络上盲目自信、妄自尊大、惊世骇俗的言论和表演, 这些举动引发的关注和追捧, 带来她“成功”的自我麻痹。其实不光是芙蓉姐姐这样的焦点人物, 那些在虚拟世界中引领话语的论坛版主, 生杀予夺的游戏英雄, 光鲜权重的群会佬大们, 何尝不是一个个生活中的平凡人逃避现实的不济, 沉迷于网络中寻求自我尊大的成功快感呢。

艺术中的阿Q。2009年春晚小沈阳以其自轻自贱、自我矮化的形象特征一炮而红。他那怪异的女人装扮, 夸张的表情和猥琐的“娘娘腔”, 是无法与李玉刚扮相佳绝、唱腔婉转、身段优美的反窜表演相匹敌的;自我丑化式的表演也不同于西方职业小丑单纯以生动的表情和可笑的举止逗乐观众。还有无数混迹于酒吧、茶馆、演艺厅的“小沈阳”们, 不惜抛弃自己作为“正常人”的人性人格, 以近乎疯癫的“丑角”方式来突显自已, 以此博得观众一笑的低俗表演方式, 可以说是阿Q精神的艺术化, 而观众们也只是享受着他人自我作践带来的廉价快乐。

以上涌现于不同生活时代不同社会领域中的阿Q们, 就是经典作用于现实的体现。伽达默尔认为经典的意义在于:“其所言不只是关于过去的叙述, 不是仅仅作为需要阐释的事物的证明, 而是对现在说话, 似乎它是特别为我们而说的……”, 鲁迅作品历久不衰的魅力就在于其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意义和价值。与现实对话有助于学生去发掘他们身边社会中的阿Q现象, 让他们意识到“经典”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三.与当下对话:阿Q精神的当代阐释

阿Q精神本应随着旧社会的解体而消亡, 为何在当代又大放异彩呢?一种精神能否在一定时代立足, 往往是由那个时代的特性所决定, 我们应当赋予阿Q精神当代内涵来加以解读。

当今社会面临的是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高强度的工作竞争所带来的压力, 因而人们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来抚慰求而未得的不甘和承受竞争失败的痛苦。那么在面临挫折或困难的时候, 我们大可学学阿Q换一种心态, 对自己多一些鼓励与肯定, 包容与释然。尤其是对于那些心理承受与控制力弱的人来说, 阿Q精神更是一剂灵丹妙药, 有助于他们疏导压力、平息执念, 不至于因失去理智而做出偏激行为。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说, 阿Q精神对心理治疗和社会和谐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当然, 在我们认识到新阿Q精神在当代社会产生积极意义的同时, 也应该清楚了解新阿Q精神与自贱 (贱下) 精神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二者决不能混为一谈。奴颜婢膝以求名利的庸俗世人;贱下凌弱以获快感的卑劣之徒;哗众取宠以博出位的网络贱客;自甘轻贱以迎合观众的艺术小丑……都体现了旧阿Q式的自贱 (贱下) 精神。而新时代阿Q精神应是一种自励式的精神胜利法, 它带给人巨大的精神力量, 让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在失败中追求成功, 在苦难中坚持微笑。它体现的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 身处逆境时不抱怨, 不消沉, 客观看待一切并实现自我调节。

与当下对话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思维, 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应得到发言的权利与机会, 在讨论与辩驳中, 培养他们的反思、批判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而全面地了解阿Q精神的内涵, 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其本质, 做到辨其糟粕, 学其精华, 让经典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在与经典的三重对话中, 同历史对话是文化财富的积累过程;同现实对话是文化财富的运用过程;同当下对话是文化财富的反思过程, 充分利用三重对话原则对文学作品进行渐进式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就能更好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深厚内涵。同样, 对于鲁迅及其经典作品的教学如果能做到立足历史, 联系现实, 反思当下, 就能排除时代阻隔, 直面各类流行文化的冲击, 体现其不朽的时代风貌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大江、孙颖:《从阿Q形象浅谈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 《作家杂志》, 2008年第10期。

[2]巫春华:《略论精神胜利法的自我教育功能》, 嘉应大学学报, 1998年第五期。

3.对话培训法 篇三

关键词 生活对话法 政治教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26-02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根据这一理念,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新教材不再主要按照学科逻辑,而主要按照生活逻辑,并辅之以学生心理逻辑和学科逻辑建构,它分别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为主题,以相应学科知识为支撑,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所遇问题,按照“感受生活、理解生活、适应生活、反思生活、创新生活”的逻辑顺序和学习的认识顺序建构教材。这一新变式对我们提出了现实问题,新课程到底该怎么教。《经济生活》编者,华南师范大学陈友芳教授认为“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是学习经济生活的三部曲。因此,围绕生活逻辑这一主题是政治教学的题中之义和应有之举。

一、发现生活,坚持生活立意,启动互动对话

发现生活就是要从自己的周围世界出发,从中发现真实可靠的感情素材,并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具体地讲。

(一)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真实而复杂的,生活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比如高中思想政治以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生活主题模块作为教材内容,这样的课程安排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有利于师生就这些内容展开对话交流。例如:

在讲授高一的《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这节课时,在预设过程中考虑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于政府职能了解不多,甚至可能还会有误解和偏差或抵触情绪。如何达成新课程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了解、理解并支持、相信政府,绝不是写在白纸上的几行黑字那样简单。因此,我把教学设计定位在: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观看两会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体悟”政府面对困难和挑战所做出的果断决策。其间,设计一个开放的互动环节“总理,请听我说……”,使课堂教学进入了高潮。

因此,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的对话教学设计,意味着教学要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盈而丰富的生活,意味着教学要对身边的社区资源、学生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和切实关注。这一点也正是我们思想政治学科性质的内在要求和体现。

(二)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

从本质上来说,儿童(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以其固有的天性为依据而展开的,本身没有直接社会性目的的自由生活。但后来,这种自由生活却在其成长过程中被成人或社会越来越多地赋予了外在的社会性目的,表现在教育中,就是出现了以“成人生活”取代“儿童生活”的典型现象。于是,教学渐渐失去了儿童生活的自然自由的本性,变得越来越“成人化”,最终让学生厌烦甚至俱怕,于是,厌学、逃学和弃学之事屡屡发生。这一现象已在教育领域引起了深刻的反思。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课堂设计正是这一反思的体现。

二、理解生活,解剖理论逻辑,实现全面对话

(一)以导问促成理解

问题是以具体化的材料进行本质性的探求,旨在引出逻辑性结论。这种问题至少要引导学生进入两个以上的思考層次。譬如,在上公开课《事物是变化发展》时,就注意到提问的作用,一开始,就从同学们都正在开设的信息技术课作为提问的突破口、,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讲发展的概念时注意到用层进设疑式提问:

(投影)第一:能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换成“〓”,为什么?

第二:能否把“低等生物→哺乳动物→类人猿→人类”中的“→”换成“←”,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设计简明,通过思考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到发展的概念。这种方法受到听课老师的肯定。

(二)以对话促成理解。对话以话题为依托,往往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展。前者是合作性对话,后者是对抗性对话,两者都有利于思维活动的展开,分享抽象带来的成果。比如,在分析综合探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时,巧妙地创设以下辩论或讨论话题,“金钱是好是坏”“郭明义身上的什么让我们感动”“罪恶是金钱惹的祸吗”“人生可以追求享乐吗”等,通过不失时机地引导点拨,自然得出正确的金钱观等理论观点。

三、参与生活,还原生活本意,升华对话效果

毛泽东指出: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参与生活情境,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情境对话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往往出现“泛对话”“空对话”“假对话”等现象,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是没有实效,因此,我认为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情境,还原生活本意,升华对话效果,功夫在课堂外,具体地讲:

(一)强化自我对话,促进自主学习

课后,一方面由学生自己针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课后练习和测试,巩固基础知识。练习的类型多种多样,并附有答案及错解分析,便于学生随时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通过测试题学生可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诊断、评价,检测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练习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自由选择练习的内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运用自学、探究和对话获得的新知识,尝试着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发散性练习、探究性试题。如进行社会调查,写作小论文和自我设计等,将课内和课外联系起来,以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推动学生与社会的对话,培养实践能力

常言小课堂、大社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对话的材料,把对话引向社会,让学生去查阅、询问、探究。在这一流程的运行中,教师在推荐或提供相关的有用资源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跟踪性指导和监督。以布置对话的主题为突破口,从而引导学生去进行有效的课外扩展性阅读,通过课外的阅读来了解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我们要努力做到在有效对话中放飞,净化和丰富学生的心灵,从而切实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4.对话培训法 篇四

反复观看了《如何教小学生学习功能交际用语》的学习资料后,教学目标中提到的此番观点: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因此交际既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功能交际用语的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它对于学生形成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实现真实有效的交流是功能交际用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令我印象深刻,感触颇深。

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已有七、八年的时间,教学理念中一直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培养,始终坚持自然拼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但总是苦于口语教学的束手无策,通过本次学习我将自己的几点想法归纳如下:

1.坚持好自然拼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识词的能力,掌握标准、正确的发音。

2.加强听力练习,先听到的才能张口说出来,我们应尽量让孩子们多听英语会

话,让他们模仿地道的发音,语调。

3.将小学英语交际性会话专题进行汇总,随着学习进程不断加强练习、巩固。

我习惯性的在课堂开始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一个自由的“free talk”内容多以学过的功能句为主,例:Hello!Girl.How do you feel today? Are you happy? What’s on your desk? How many pencils do you have? May I have one?....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可以不失时机的回顾已学功能句的使用,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这项工作一定要坚持好,所学交际性会话也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掌握的口语表达也会越来越多。

4.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氛围,我们每个单元的复习课都有本单元所有功能句的汇总练习,我会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设计好复习课的计划。让复习成为交际用语的练兵场。此外还要坚持学生们喜欢的英语剧表演,孩子们喜欢我为他们做的头饰,道具,并且总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领悟短文故事的含义。有交流酒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当我们受到启迪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我们的课堂也会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

5.公务员法培训笔记 篇五

一、公务员法的重要性及其意义简介

概括为几句话:

第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法

特色:

1、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2、党管干部;

3、七类机关(党委 政府 人大 政协 民主党派 法院 检察院);

4、公务员的主管部门是党委组织部门及政府人事部门。

公务员法2005年4月27日颁布,2006年1月1日起施行,有18章107条。

第二两个条例的有机融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第三 公务员法有明显三个特点

1、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作为公务员制度原则写入公务员法;

2、公务员不搞政治中立,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3、公务员不搞两官分途。(国外分为 事务官 政务官)

第四 公务员法四大新的理念

1、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务员权利中增加了公务员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公务员在工作日以外加班应当予以补休;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应当享受津贴;国家将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公务员因公致残的,享受国家规定的伤残待遇。公务员因公牺牲、因公死亡或者病故的,其亲属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

2、体现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义务在先,权利在后,九项义务,八项权利;义务增加一项,对公务员的纪律、要求增加,权利压缩淡化;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要求;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3、公务员合法权益保障(申诉增加到八项;由原来的一级申诉上升到可以提出再申诉;机关因错误的具体人事处理对公务员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4、官本位淡化(公务员由一类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三类,专业性强、辅助类职位实行聘任制;淡化干部两个字;公务员工资由结构工资改为职务与级别工资,级别工资由15级升至27级)

第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五大不同

1、名称不同(国家公务员指政府机关公务员,公务员扩大到七类)

2、立法层次不同(严肃性、权威性增大)

3、条款不同(条例18章88条,公务员法18章107条)

4、公务员范围不同(政府一类机关扩大到七类机关)

5、主要内容有所不同(管理原则有所不同,公开、平等、择优,监督与保障并重;考试录用办法不同;工资结构不同;考核内容不同,德、能、勤、绩、廉;奖励增加集体奖励……)

第六 公务员法有六项功能

1、选拔配备功能(职位任免、升降、聘任、交流这些管理环节)

2、更新(新陈代谢)功能(录用、交流、辞职辞退、退休等)

3、监督调控功能(公务员权利、义务、惩戒、回避)

4、保障功能(合法权益保障,享受工资、保险 公务员享有申诉的权力,这个权力是受法律保护的,这也是其他事业单位没有的)

5、开发功能(过培训、交流、锻炼使公务员尽才尽力。培训里面有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知识培训、知识更新培训。新录用公务员进入队伍都要进行初任培训。已经提拔

为领导干部的培训是任职培训。对有专门专业要求的要进行专门知识培训。对所有公务员都要进行知识更新培训。

6、激励功能(包括考核、奖励、职务晋升。激励就是要把公务员所有的能力、水平都激发出来,把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考试要点

一、综合1、什么是公务员制度?

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公务员进行依法管理的统称。

2、什么是公务员?

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3、公务员法是何时颁布,何时实施,几章几条?

2005年4月27日颁布,2006年1月1日实施,共18章107条。

4、公务员制度应坚持什么原则?

党管干部原则

5、公务员管理坚持什么原则?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坚持监督约束和激励保障并重

6、公务员指哪几类机关?

有7类: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民主党派、法院、检察院

7、公务员任用坚持什么原则?

任人唯贤、德才兼备

8、公务员有几项义务、权利?

9项义务、8项权利

二、相关配套法规要点

1、公务员职位类别分哪几类: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

2、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3、哪一层次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主任科员以下。

4、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1年

5、新录用公务员有哪三种情况不得被录用:

受过刑事处罚、曾被开除公职、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的其他情形的6、公务员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7、公务员考核内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

考核内容是德、能、勤、绩、廉,重点是绩。

8、公务员考核分为哪几个等次: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

考核不称职要降低职务层次。

9、公务员职务实行:委任制、选任制(通过人大选举),领导成员职务实行任期制。

10、公务员在机关外兼职经过批准能不能领取报酬:不能。

11、公务员奖励分为哪几类: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公务员集体可不可以奖励:可以

12、公务员处分分为哪几种:

警告(6个月)、记过(1年)、记大过(1年半)、降级(2年)、撤职(2年)、开除

13、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能不能晋升职务和级别:不能。

14:公务员交流方式为哪几种:

调任(不是公务员调入公务员队伍担任领导职务)、转任、挂职锻炼(上挂、下派)。

15、公务员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要被辞退。

公务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被辞退:(一)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三)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

16、公务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提前退休:

(一)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的;(二)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三)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的。

17、公务员对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公务员对哪些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提出复核和申诉:

(一)处分;(二)辞退或者取消录用;(三)降职;(四)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五)免职;(六)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七)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八)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

18、公务员实行什么样的工资制度?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

19、什么职位可以实行聘任制?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

20、公务员培训分为哪几类?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更新知识培训

三、参照公务员管理

1、什么样的事业单位可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

2、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分为哪两类:一类是党委组织部门的委任,叫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总工会、妇联、共青团、文联、科协等);另一类是公务员法106条所规定的。

6.《人民调解法》培训材料 2 篇六

一、《人民调解法》的立法背景

二、制定颁布《人民调解法》的重要意义

三、《人民调解法》与1989年《人民调解条例》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四、《人民调解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五、新法有哪些进步、特点和规定?

六、司法行政部门应如何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七、如何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组织?

八、怎样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九、如何规范人民调解活动?

十、怎样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与其它纠纷解决方式的衔接机制?

十一、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下面我就每一个问题进行逐条讲解:

一、《人民调解法》的立法背景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人民调解植根于“息诉止讼”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独创的化解矛盾、消除纠纷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现代人民调解制度萌芽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完善,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 前,全国共有人民调解组织82.4万个,人民调解员494万人,形成了覆盖广大城乡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多年来,人民调解组织每年调解的各类矛盾纠纷都保持在数百万件,仅2009年就达到767.7万件。由于人民调解具有扎根基层、分布广泛、灵活便捷、不伤和气等特点,在解决纠纷中具有独特的、其他纠纷解决方式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预防和减少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

制定人民调解法是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客观需要。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早在1954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就颁布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1982年,人民调解制度作为人民群众自治的重要内容被载入宪法;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有力推动了人民调解工作的不断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民间纠纷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人民调解工作的范围也随之扩展,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诉讼等纠纷解决方式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人民调解原有法律制度在许多方面都需要通过立法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为了使人民调解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及时化解纠纷、增进人民团结、巩固基层政权,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司法部在认真总结人民调解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草案送审稿)》,于2009年4月报请国务院审议。2010年5月,国务院第11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人民调解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0年6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人民调解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委员们普遍认为,制定人民调解法,有利于人民调解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很有意义。会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公开向社会征求对人民调解法草案的建议,收到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共2871条。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根据委员和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对草案进行了反复研究修改。8月2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对人民调解法草案进行了第二次审议。8月28日,出席会议的152名常委会组成人员,以143票赞成的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以下简称《人民调解法》),同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4号主席令,公布《人民调解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首部《人民调解法》正式出台。《人民调解法》经人大常委会连续两次审议即顺利通过,反映了立法机关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人民调解制度的广泛共识。

二、制定颁布《人民调解法》的重要意义

《人民调解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系统、完备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律,全面确立了人民调解制度。它的颁布实施,在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和人民调解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制定颁布《人民调解法》,对于全面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人民调解法》以宪法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系统地规范了人民调解的性质、任务和原则,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和人民调解员的选任,人民调解的程序、效力,人民调解的指导和保障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民调解制度,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支撑。在法律位阶上,从国务院行政法规发展为一部国家法律;在规范内容上,从《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的17条,发展为《人民调解法》的六章、35条;在规范完备程度上,从专门规定人民调解组织的法规,发展为全面规范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备法律。《人民调解法》的制定颁布,指明了人 民调解工作的发展方向,全面提升了人民调解工作法律地位,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制定颁布《人民调解法》,对于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民调解法》巩固和坚持人民调解的本质属性,保持和发挥人民调解特有的优势和作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充分肯定了近年来人民调解工作发展、创新取得的成果,把人民调解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总结上升为法律规范,为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人民调解法》亮点突出、特色鲜明,许多制度具有创新性:明确了司法行政机关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体制;确立了乡镇街道和其他新型人民调解组织的法律地位;规定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经费保障制度;明确了人民调解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制度;明确了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确立了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人民调解法》的制定颁布,全面提升了新时期人民调解活动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必将有力推动人民调解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制定颁布《人民调解法》,对于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及时有效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人民调解的基本任务,也是《人民调解法》的立法目的。《人民调解法》肯定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形式,贯彻了“调解优先”的工作原则,突出了“第一道防线”的基础性作用,为发挥人民调解的政治优势、社会优势夯实了法律基础,有利于实现法治基础上的社会和谐。《人民调解法》的制定颁布,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的社会认同感,营造全社会支持人民调解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处理民间纠纷中的优势和作用,使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人民调解法》与1989年《人民调解条例》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一是《人民调解法》完整地规定了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调解程序、调解协议四部分核心的内容,全面地确立了我们国家的调解制度;二是首次确认了人民调解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机制;三是《人民调解法》对调解工作的保障给予了空前重视;四是进一步明确了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和司法确认制度,法律的效力大于条例。

四、《人民调解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本法共6章,35条。第一章总则(第1—6条),第二章人民调解委员会(第7—12条),第三章 人民调解员(第13条—16条)、第四章 调解程序(第17条—27条)、第五章调解协议(第28—33条)、第六章 附则(第34—35条)。

第一章 总则(第1—6条)

1、人民调解的定义:

第二条 本法所称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

2、调解的原则:

第三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二)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三)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3、无偿调解:

第四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

4、组织设臵

第五条 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的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的人民调解工作。

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进行业务指导。

5、经费保障

第六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 人民调解委员会(第7—12条)

1、调委会的性质:群众性组织(第7条)

2、调委会的设立和组成:村、居委、企事业单位均可设立 委员:3-9人,主任1人,必要时可设副主任若干。应有妇女成员(第8条)

3、委员产生和任期: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任期三年,连选连任(第9条)

4、经费保障:村委会或居委会提供(第12条)第三章 人民调解员(第13条—16条)

1、任职条件:

1、公道正派;

2、热心人民调解工作;

3、具有一定文化、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

4、成年公民(第14条)

2、行为规范:偏袒一方、侮辱当事人、索取收受财务、泄漏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行为,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予以罢免或者解聘。(第15条)

3、保障措施:误工补贴;因公致伤致残生活困难,政府应提供必要医疗生活补助;因公牺牲,配偶子女享受抚恤和优待。(第16条)

第四章 调解程序(第17条—27条)

1、当事人申请或调委会主动调解(第17条)第十七条 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可以主动调解。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

2、受理后,指定1-N名 或当事人自选;征得当事人同意后,邀请其亲属、邻里参与(人性化的规定)(第19条)

3、调解中,坚持原则,明法晰理,主持公道、及时、就地进行(第21条)

4、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第23、24条)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一)选择或者接受人民调解员;

(二)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者要求终止调解;(三)要求调解公开进行或者不公开进行;(四)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一)如实陈述纠纷事实;

(二)遵守调解现场秩序,尊重人民调解员;(三)尊重对方当事人行使权利。

5、其他事项

第二十五条 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发现纠纷有可能激化的,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有可能引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纠纷,应当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 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第二十七条 人民调解员应当记录调解情况。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建立调解工作档案,将调解登记、调解工作记录、调解协议书等材料立卷归档。

第五章 调解协议(第28—33条)

1、协议书的制作:书面和口头(第28条)第二十八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以制作调解协议书。当事人认为无需制作调解协议书的,可以采取口头协议方式,人民调解员应当记录协议内容。

2、协议书载明事项:

第二十九条 调解协议书可以载明下列事项:(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纠纷的主要事实、争议事项以及各方当事人的责任;(三)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内容,履行的方式、期限。调解协议书自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人民调解员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之日起生效。调解协议书由当事人各执一份,人民调解委员会留存一份。

3、效力:具有法律效力 司法确认

第三十一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当事人履行约定的义务。

第三十二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三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第34—35条)

五、新法有哪些进步、特点和规定?

我将这部法律总结为“876”即:八大进步、七大特点、六项规定。

(一)八大进步

一是进一步坚持和巩固了人民调解的群众性、民间性、自治行的性质和特征。人民调解是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项制度,这一属性及定位是人民调解工作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长期以来人民调解工作保持强大生命力、深受群众欢迎的根本原因。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设立、组成和任期、制度)

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人民调解员的任职条件、选任方式、行为规范和保障措施。

四是进一步体现了人民调解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五是法律确认了人民调解与其它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机制。(第十八条 第二十六条)

六是进一步明确了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和司法确认制度。这是近年来人民调解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这部法律首次通过立法确立了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是运用司法机制对人民调解给予支持的重要保障型措施。

七是加强了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保障。八是进一步筑牢社会矛盾“第一道防线”

(二)七个特点

*村居委会应设立调解委员会 *政府应支持和保障调节经费 *确立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 *调解协议是有法律约束力的 *明确规定人民调解员的条件 *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就地进行 *明确与其它调节形式的衔接机制

(三)六项规定

当事人有权拒绝调解或要求终止调解 人民调解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 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任期三年可连任 人民调解员不得泄露当事人个人隐私 人民调解员会无偿为民调解各类纠纷 通过两条规定对调解员的工作进行保障

六、司法行政部门应怎样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人民调解工作必须接受人民政府的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必须臵于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指导之下。只有加强指导和监督,才能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正确方向,保证人民调解工作依法、规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人民调解法》规定,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的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人民调解工作。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进行业务指导。

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是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人民调解法》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责,对司法行政机关依法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引和规范。司法行政机关通过研究制定有关人民调解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规划,提出具体任务和措施,并负责督促、检查和落实。二是加强对人民调解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指导。根据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指导,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三是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业务培训是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手段,要制定完备的培训规划,明确培训目标、任务、人员、内容、方式方法和经费保障等,并精心组织、定期实施,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和调解能力。

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进行业务指导。基层人民法院的工作,特别是其民事审判活动与人民调解工作关系密切。赋予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进行业务指导的职责,能够发挥基层审判机关的优势,增强业务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人民法院的业务指导,主要是引导当事人向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依法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依法开展司法确认等与其审判职能相关的工作。

七、如何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组织?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基础和战斗堡垒。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并使之有效运作直接关系着人民调解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效能的实现。《人民调解法》明确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并对其设立、构成和制度建设等作出了规定,为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组织形式。《人民调解法》规定了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不同形式及不同要求。一是村(居)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这里的“设立”是“应当设立”、“普遍设立”;二是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三是乡镇、街道、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根据需要可以参照本法有关规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多种形式的人民调解组织可以更好地适应化解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矛盾纠纷的需要。不同形式人民调解组织的具体任务有所差别,但它们的性质都是群众自治组织,并且应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构成。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至九人组成,具体人数可根据需要由设立单位自行确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其设立单位推选产生,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使人民调解委员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人民调解委员会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若干人。从有利于纠纷解决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妇女和各民族成员调解相关民间纠纷的独特优势,《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妇女成员,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应当有人数较少民族的成员。

人民调解组织的工作制度。主要包括岗位责任制、例会、学习、培训、考评、业务登记、统计和档案管理等基本工作制度。另外,为保障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开展,根据工作发展和实际需要,还应当建立其他相关制度,例如,调后回访制度、纠纷排查制度、纠纷信息传递与反馈制度,等等。

八、怎样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人民调解员是人民调解工作的具体承担者,肩负着化解矛盾纠纷,增进人民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光荣使命。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妥善化解矛盾纠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调解员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

人民调解员的构成。人民调解员包括经推选产生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民调解员两类。村(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居民会议推选产生;企(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组织推选产生。近年来,各地在完善选举方式的同时,普遍实行了聘任制,采取公开招聘、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等办法,将辖区内懂法律、有专长、热心人民调解工作,被群众认为公道正派的人员充实到调解员队伍中来,使人民调解员队伍构成更加科学,调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员无论是推选产生还是聘任产生,两者只有选任方式的差异,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权利、地位平等,作用同等重要。

人民调解员的任职条件。人民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担任。鉴于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在人民调解员的选任条件上,应侧重其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等。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在于人民调解员得到群众的信赖、认可和信服,在于工作热情、奉献精神,在于政策水平、调解技巧等。为了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人民调解员的行为规范。在调解过程中,人民调解员应当做到坚持原则、公平公正,文明调解、廉洁自律,保护当事人秘密、尊重当事人权利。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有偏袒一方当事人,侮辱当事人,索取、收受财物或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以及泄露当事人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情形的,由所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并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推选或聘任单位予以罢免或者解聘。

九、如何规范人民调解活动?

人民调解是在各方参与下,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化解矛盾的复杂过程,科学、规范的调解程序对于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人民调解法》在第四章对人民调解的程序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一方面对调解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严格标准,保证了人民调解工作依法规范进行;另一方面,又充分体现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凸显了人民调解不拘形式、便民利民的优势。

调解的启动。启动是人民调解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在人民调解的启动上,《人民调解法》规定,既可以由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也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主动介入调解纠纷,还可以由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无论何种方式启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当事人不拒绝调解。

人民调解员的选择。选择适合的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是调解活动的重要一环。由当事人信任的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能够较快地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因此,在人民调解员的选择上,《人民调解法》规定,既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需要指定一名或数名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也可以由当事人选择一名或数名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同时,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人民 调解员还可以邀请当事人的亲属、邻里、同事或者邀请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经验的人员及有关社会组织、社会人士参与调解。只要是对促成调解有帮助的人都可以参与调解,目的是更广泛地发挥群众工作优势,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人民调解工作中来。

调解的实施。调解的实施是人民调解活动最重要的环节。为了使人民调解活动依法规范进行,确保调解工作的质量,《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员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坚持原则,明法析理,主持公道。调解应当及时、就地进行,防止矛盾激化。调解员调解民间纠纷要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耐心疏导,在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提出纠纷解决方案,帮助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至于调解的具体方式,可以根据纠纷的不同情况和当事人的意愿,灵活多样,如直接调解、间接调解,单独调解、联合调解,公开调解、不公开调解等。

调解的终结。对调解的终结,《人民调解法》规定了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调解不成。调解不成主要有当事人拒绝调解、提前终止调解或者当事人未能就调解协议达成一致等情形。对于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二是达成调解协议。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调解活动即告终结。在人民调解协议的形式上,既可以制作书面形式的调解协议书,也可以采取口头协议方式,由人民调解员记录协议内容,两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怎样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的衔接机制? 我国现行的纠纷解决方式除了人民调解以外,还有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诉讼等多种方式。在各种纠纷解决机制中,人民调解是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人民调解法》 制定过程中,充分总结了几种解决方式之间互相衔接、互相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化解社会矛盾的经验,在充分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对人民调解与其他机制的相互衔接作了程序性规定。

人民调解启动中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的衔接。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需要更多地采用调解方法,强化、健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尽可能地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在进入司法渠道之前通过政治优势得到化解。《人民调解法》第18条规定,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可以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引导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来解决这些矛盾。

人民调解实施中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的衔接。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对于有可能引发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纠纷,应当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告。对于调解不成的纠纷应当终止调解,根据案情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人民调解协议达成后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的衔接。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十一、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人民调解协议是当事人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平等协商、互谅互让达成的纠纷解决方案,也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形成的解决纠纷的法律文书。在实践中,人民调解协议主要依靠人民调解的 社会公信力、道德约束力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当事人的诚信意识,由当事人自觉履行。同时,人民调解协议也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调解协议的生效。经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签订书面的调解协议书;另一种是达成口头协议。调解协议书自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人民调解员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之日起生效。口头调解协议自达成协议之日起生效,人民调解员应当记录口头协议的内容。

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为了引导公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慎重地处分权利,使调解协议得到有效履行,《人民调解法》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这一规定,明确了人民调解协议在法律上的效力,履行调解协议不仅是当事人的道德义务,而且是其法定义务。同时,《人民调解法》要求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当事人履行约定的义务。

7.对话培训法 篇七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借力点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尚停留在观赏化上课、消遣性阅读的被动学习状态, 缺乏主动性与探索性, 以致课堂内教师按部就班喋喋不休而学生低头玩手机或昏昏欲睡。 对此需要反省, 因为的确缺少鼓舞人心的课堂。 现在的学生“已没有多少人怀着对文学的酷爱而走进文学的课堂, 而大都出于拿学分、应付考试、获学位的目的。 同样, 作为从教者———文学课的教师, 也多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 而对于课堂教学的内涵以及备课的深度和广度则较少有人刻意追求, 这能算作是合格的文学课教学吗? 我们面临着许多困惑[1]”。 近些年的国学热潮, 使不少学生的学习心态受到影响, 甚至冲动地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肤浅,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没意思, 学习动力下降, 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程深处, 正如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所归纳的小说“熏、浸、刺、提”的作用一样,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也应从审美唤起与接受的角度设计教学如何影响人、引导人、改变人[2]。 如在教学中通过方法的启迪、理论的批判、材料的发现、情绪的激荡、审美的浸漫、前沿的冲刷, 让学生的思维状态一上课就被震唤激活, 从而不注意地开始关注, 迷茫地发现方向, 枯燥地体验到美感, 肤浅地觉察深度。

(一) 文化精神的启迪。 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人文价值失落与重振、信仰体系崩解与重建的过程中, 进入大学阶段的同学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矛盾, 产生各种有关个人命运或时代发展的困惑。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现代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为时空相对接近, 对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人格与经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人物都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启迪。 在课堂中着眼学生的人文精神状态开展教学, 常常能达到醍醐灌顶的效果。 如蔡元培兼容并包的风范, 鲁迅反抗绝望的清醒, 郭沫若狂飙突进的精神, 巴金浊世求真的自省, 老舍运化苦难的幽默, 沈从文返归乡土的质朴, 史铁生省察世界的透彻……这些现当代知识人的文化生活态度及他们的作品中不同的世界, 常常能带给学生巨大的精神冲击。 这样, 通过讲授中国现当代作家及其作品, 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人文修养与现实问题, 重新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让学生原有的观念惰性受到冲击,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实质上, 能激发学生思维的课堂常常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课堂、突破成规的课堂, 教师只有带领学生从精神文化层面、思维方法路向等方面不断超越, 才能使课堂具有前行的魅力。 比如, 十七年文学中的政治表现问题一直是被学术界批评, 上课时, 就可以就此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何当时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其研究呈现出政治化特别突出的特点? 强调社会政治因素对于文学的决定作用, 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后来产生什么后果, 为什么知识分子如此反感? 是那些类型的知识分子反感? 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待作家作品、思考文学现象的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锤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构建独立精神。

(二) 审美情感的激荡。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审美愉悦的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 尤其是要突出文学性, 使学生一次次受到审美情感的激荡。中国现当代文学包含丰富的内容, 如思想、文化、历史、哲学、艺术、宗教, 等等, 但这些终究是通过文学加以体现的。 现在很多文学课程, 差不多变成思想课, 变成方法论课, 变成历史课, 变成政治课……几乎被整得没有文学性, 并且几乎已经成为常态, 学生自然听得昏昏欲睡。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根本属性是审美的, 授课内容如果不能与听课主体发生美学共振, 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政治、历史、社会思潮等, 当然可以适当涉及, 因为任何文学的周边及其理论的抽象勾勒, 的确会在某种程度上深化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们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对作家作品本身具体的体认。 文学课堂里如果一味被知识论视野和机制化倾向主导, 那么文学中固有的生命体验、个性情怀、诗意想象、审美创造……势必在机制化的知识体系建构中日渐丧失。 对文学的过度知识化梳理与对教学过度程式化的设计, 带来的只能是文学课堂的枯萎、扭曲和偏离, 无疑会直接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难看到, 现今不少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 或者成为各种时兴不时兴的中西理论的跑马场, 或者被编织为一张张由纵向的文学史脉与横向的文学知识点构成的知识大网。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解与评价, 基本是建立在对要点化的课堂笔记与概论化的文学史教材的识记上。 看教材, 背笔记, 应付标准化的考试, 成为大学中文系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忽视文学审美属性的教学与缺乏审美体验的学习, 无疑会窒息这门课程的生命。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中, 需要有深刻的理论阐发, 但更应回归文学本位, 引导学生直接感悟作品,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陶冶。 强调文学课堂的美学特征, 就是要改革课程教学, 让学生体味到纯正的文学趣味, 回复本真健康的天性。 那种忽略个体阅读的感受和快乐、缺乏丰富而鲜活的感性材料的教学, 势必不能使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 生命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 不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

(三) 现代技术的辅助。 与时俱进地在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引进多媒体技术, 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合理调配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数字媒体教学资源, 通过技术与艺术交互, 优化情境, 营建声色谐和的教学世界。 比如诗歌教学课堂把诗歌朗诵作品链接进来, 把作家作品相对应的图片、 音乐穿插进来, 这样学生在听觉、视觉的多重体验下, 能更好地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复杂的情绪、独特的美学风格等。 只要明确现代技术只是一种合理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滥用, 那么通过适当的数字技术或多媒体教学手段, 把教学内容处理得更加符合文学本身的特点, 无疑有利于营造文学氛围, 加快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 拓展学生的审美触觉, 提高课程教学效益。 相对于传统的口头讲解、粉笔板书的二维教学方式, 多媒体辅助的多维教学能使上课形式更加新颖, 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 课堂承载量更加丰富, 课堂时间使用更加有效。 这样, 随着学生的专业兴趣更好地被激发, 就会瞬时打破传统课堂的单调与沉闷, 增多师生双向互动的频率, 把课程学习的思考与对话引向深入。 现今,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相关的电影、电视、音乐、戏剧等数字化声像资料已经十分丰富, 如果放弃不用, 就会使本课程显得与现实脱节, 如果直接搬用则会失去专业课堂的水准, 较好的办法是既要使用它们, 又要高于它们, 这样专业课堂就有了直接关联当下生活的关切力量, 一旦学生感受到专业课堂对现实发言的魅力, 就会对这样一门课程产生全新的认识, 从而加倍投入。

(四) 前沿热点的吸纳。 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当下的贴近性, 使得与它相关的文学热点问题常常比较多, 并且文学的发展及其学术研究的推进本就是日新月异, 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应该站在学科前沿、关注热点问题, 积极吸收当代学术的最新成果到教学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前沿与热点问题, 常常是课程教学很好的引爆点, 需要好好利用。 由于课程教材的出版周期很长, 使得很多课程教材常常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如果固守教材成见, 不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 就会使教学失去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气。 课程教学备课本应广纳博取,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近些年来新的学术成果, 以及其他有关的文学史实与现象, 进行认真选择, 把那些确有重要教学价值的文学热点现象、新学新知带进课堂, 既能拓宽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的深广度, 又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训练进一步思考回应现实问题的能力。 当然, 并不是凡是新的就是好的, 必须进行必要的筛选、改编, 课堂教学不能将堆砌新材料、罗列新现象等同于吸纳新的创见。 在教学中, 必须严格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吸收近期文学现象、文学作品及其研究成果, 主要是为了重构课程, 使课堂教学能找到新的突破点, 以便借助使用新的材料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学习深层。 如关于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重写文学史”思潮、“重返八十年代”、鲁迅作品退出中学教材、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羊羔体”、“梨花体”与“余秀华诗歌现象”, 等等, 这些先后出现的热潮、 现象与争论, 如果加以处理之后合理引进课程教学, 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提高学生鉴赏批评文学作品与辨析文学现象的能力, 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 而且能挖掘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潜能。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法

(一) 深掘法。 这是一种深度探究式教学, 一堂课能不能成功, 很多时候就看能否在已有的基础上推进一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 较少文字与语言方面的障碍, 因此常常被一些人轻视。 加上现在资讯方便快捷, 学生可以在一定层面查阅自学相关内容, 于是一些人纠结去课堂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否还有必要。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教师还一味重复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作品与史料, 讲学生已经懂得的理论知识, 则往往会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陷入被学生当场屏蔽的境地。 所以, 很多时候学生选择听课与不听课不是毫无有道理的, 恰恰需要教师反思。 因此,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要想引起学生的持续关注, 关键在于课程教学有没有不断超越过去的专业深度, 比如, 引导学生突破屏障, 教给学生研究、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 指导学生辨别什么才是真问题等。 前面已经谈到,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材多年不变的现象是存在的, 但不能容许教学滞后不变, 浅尝辄止、因循守旧不是教学应有的精神。 本科教学既要立足教材, 吃透教材, 又要挖掘教材, 跳出教材, 拓展深化, 提炼出新问题, 尝试新角度, 摸索新方法,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推进教学深度较好的办法是递进设问,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上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用设问的方式梯次展开和推进, 以教师为主导, 但重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问答,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有关教学内容。 设问掘进, 关键在于能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为此, 需要用心选取能体现教学目标的文学作品、史料、现象进行精心组织。 既要考虑审美性, 又要兼顾文学史知识;既要考虑思想性, 又要兼顾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文体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文学史问题、 理论问题具体化入到作品的阅读和分析中, 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一般性的消遣性鉴赏。这样, 即使教学课时不多, 也能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体验、思考与延伸, 既获取文学知识, 更丰富审美感受, 既受到专业的训练, 又提高人文素养。

(二) 展扩法。 包括横向扩展, 纵向贯穿, 实质上是属于归类联通, 一般所用专题式教学就多属这种。 如讲乡土文学、左翼文学的变化就可以联系“底层文学”“草根文学”来讲, 利用其间的相似性与跨越性, 打通学生的视界, 勾连书本与生活, 这样课堂教学面貌自然会有所改变。 另外, 以文学作品选带文学史的教学也多属这种方法。 但是这个方法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要有宏观架构, 围绕教学任务线索清楚地把必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节点串联起来, 甚至把中外文学、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等相关内容调动起来;二是要注意在细节上下工夫, 作为教学内容的作家作品可以放到有关的文学史、甚至中外文史哲的网络中审视, 但最后必须落实到对具体文本的细致剖析上。 也就是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地开展教学, 所有审美的、知识的、理论的东西都落实到具体作家作品的讲析中。 这样既有格局, 又有血肉, 空间开阔, 主题集中, 授课效果预期就不会太差。 但这个办法最忌讳的是宏观上散乱无边, 细节上空洞无物, 这样的课堂就算是毁了。 这种归类联通方法现在很多高校文学课堂其实都在用, 因为专业课时缩减, 迫于课时不够用循序渐进地铺开, 此法能快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既有弹性能扬长避短, 又能避免与教材重复照本宣科, 但常见的问题是, 由于涉及面很大, 限于教师难以投入足够的备课时间, 加上各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很难在框架与细节两个方面都达到理想的状态, 最终变成常见的点面难以兼顾的蜻蜓点水式教学。 实质上, 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也可以看做是一种专题扩展法做成的教材, 是展扩法课堂教学的书面化。 其获得好评的学术个性就体现在以一种个人化的观念贯穿整个当代文学史, 算个大专题[3]。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这样获得高度评价的教材, 也是难以兼顾太多, 该书重视作品分析, 但所选作品数量很少;具有明确的学术观念, 但观念维度单一;宏观方面也显单薄, 作为学术研究参考书很好, 但当做本科阶段入门教材则显得综合性不够。 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复杂面向, 不是由一两个专题构建得起来的, 需要很多不同主题、不同角度、不同线索的专题进行立体编织。 所以, 对于入门的本科生而言, 以教材顺序为基础开展教学还是相对比较稳妥, 通过对重点作家、代表性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 点线面结合, 分别理清, 循序渐进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较为清晰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网络, 比较适宜。

(三) 讨论法。 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之后, 可以开展讨论式教学。 讨论常常是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热点展开, 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 深化专业认识。 讨论既可以是课堂语言层面的讨论, 又可以是课堂思维层面的碰撞。 在学习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作家、作品, 在碰到一些现实的问题等时, 都可以适时开展教学讨论。 如对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民国机制问题, 对郭沫若、莫言等作家成就的评价, 对《子夜》、《极花》等作品的讨论, 对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影视戏剧改编, 等等, 都可以视情况进行讨论。 采用讨论法教学, 课前准备、课堂控制、课后拓展都很重要。 课前最好让学生分成小组, 针对讨论对象搜查资料, 各小组先自行讨论形成初步意见, 然后在课堂上由教师主持开展正式讨论。 课堂讨论对教师要求很高, 教师既要能在专业上给予学生讨论及时的指导, 又要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艺术, 能较好地控制课堂走向与课时使用。 并在课后留一些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业、阅读资源, 让学生得到继续拓展。 这样课前布置问题给学生思考, 设置一些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通过资料收集学习, 然后组织课堂讨论, 各抒己见展开判断分析, 最后由问题讨论递进到中国现当代作家全人与作品全文的把握, 按照这样一个思路, 活学活用, 实现学习目标。 如有需要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各阶段的表现, 给他们打分作为平时成绩。 要注意的是, 也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讨论法教学。 讨论法实施主要有三个条件, 一是教学内容要适合, 有讨论的空间;二是相关资料方便学生查找搜寻; 三是学生专业水平与教学内容难度匹配。 讨论法另一个问题是要注意组织安排, 如确定讨论重点, 掌控进程, 适时指导。 否则, 在有限的课时里会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而导致目标难以实现, 比如出现学生发言零散, 甚至冷场而讨论不起来; 或学生热闹, 但老师缺乏有力指导, 很少实质收获;或任务过多、目标不清、讨论超时等问题。讨论课是一种难度很大、要求很高的课型, 需要充分准备、严密的组织和高超的水平。 事前几周就公布要讨论的内容, 安排学生提前了解作家、阅读作品、关注问题、搜集材料、整理思路并写好发言提纲, 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点拨并控制进程, 尽量扩大学生参与面, 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四) 释疑法。 实质是指一种反馈式教学, 以课内教学助推课外学习。 受课时限制, 通常课内讲授篇目数量较少, 为了弥补阅读量的不足, 教师最好开拟一份数量合适的课程参考书目, 让学生课下阅读, 并要求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或鉴赏批评, 作为平时作业。 这一点其实不少老师做过, 但基本也止于此。 对于课外指定书目的自由阅读, 视学生阅读的困惑情况, 可以每2-4周定期举行一次课内集中答疑教学, 既授之以“鱼”, 开解疑难, 清除障碍, 又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在答疑过程中, 教师从专业角度给学生指点困惑, 讲解有关学习和研究的方法途径, 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利用材料, 提出思考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反馈式教学实质变成引导式教学, 这不但能扩展文学学习的空间, 更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 将答疑提升为专门的双边活动课来开展教学很有意义, 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专业问答激发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挖掘学术研究的潜能, 这种“阅读-思考-问答-再思考-再阅读”循环的过程, 既能帮助学生建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制, 又能较好地发挥文学教育的学科优势。 释疑, 自古以来就是教学的核心工作, 重视学生的课外专业阅读并建立正式的答疑机制, 以文学作品为基点构建起学生的文学史框架, 让学生从文学作品阅读进入学理思考, 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 实质上, 文学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日常的专业兴趣, 答疑教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一种助推,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启发式教学和专业能力培养, 在答疑过程中, 通过为学生开列进一步阅读的书目并指导阅读的先后次序, 教给学生检索技巧并提供有关网络资源与文献资料线索, 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资讯并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等, 无疑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审美感受, 积累文学知识, 丰富文学心灵, 提高文学素养, 树立文学史观, 提高自学能力, 奠定良好的学术研究基础。

(五) 写评法。 或者叫写作评论训练教学。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 更多时候, 学生能写一篇优秀的评论要比获得标准化考试的高分有意义得多。 提高学生文学批评的能力, 包括文学感受力和判断力, 需要拿出一定课时安排中国现当代文学评论写作, 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与看法, 这种综合性训练, 不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要求, 更是切入文学作品和文学史学习的最好方式。 根据学生的基础, 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学评论写作教学, 给学生以一定方向性的写作引导, 但不必求得整齐划一, 每个学生可就特别有感受、有疑问、有兴趣的点入手写作, 能长则长, 能短则短。 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有感而发地开展写作训练, 综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感悟、鉴赏和评论作品的能力。 写作训练可以逐次推进, 由小感受到小论文, 由小论文而大块文章, 以独立见解的表达为驱动, 学生常常会自然而然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 开始的时候, 宜推荐学生进行小切口写作训练, 鼓励围绕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主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锻炼阅读、欣赏与分析能力, 在不断完善写作的过程中, 获得自我表现和自我成就的满足感。 这样的写作教学, 有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建立, 一旦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水平明显提高, 就会产生自我激励, 学习的良性循环就会形成, 学习就有了持久动力。 在鉴赏评论写作教学的基础上, 可以视条件进一步分别进行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教学。 根据前面基础, 一方面可视情况给水平高一点的学生一些培养目标, 比如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要求, 让学生将原来发现的问题继续深化下去, 形成研究论题, 写成学术研究论文, 做成文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 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 可针对喜欢文艺创作的学生开展系统的文学创作指导, 鼓励开展文艺创作与投稿, 培养未来写手与作家。 事实上, 本科学生中有不少人已具备一定的专业批评研究或创作潜力, 只要及时引导, 注重平常的积累和训练, 他们就可以做出成绩, 甚至成长为作家、诗人或文学研究学者。 这些年, 在教过的学生中, 已有部分学生或出版过诗集、小说, 或发表过学术论文, 或出版学术专著, 相信这种情况在不同的高校都不罕见。 当然, 我们必须承认, 对于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而言, 评论写作教学的工足量是很大的, 面临教学时间不够等困难, 并且如果把教学向课外延伸就常常缺乏制度的保障。

总之, 只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运用切实可行的策略, 就能够激活课堂, “减少教师催逼学生学习的必要,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其相关的因素, 而且能激发学生最有益的、最富创造性的潜能发展。 最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们逐渐成为一个愉快的欣欣向荣的学习共同体”[4]。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对中国现当代生活的认知、感受、思考和想象, 既有作家个体的经历、情感和思想, 又有时代、社会的精神和特征, 更有独特的文学个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该立足文学本体, 在作品与文学史及其相关学科广袤的空间之中展开, 点与面结合, 经典性、人文性与审美性结合, 多角度、多维度地发掘体会其丰富的内蕴。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应该是开放思维的课堂、 平等对话的课堂, 只要合理运用体验式、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综合采用数字多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 相信就能够营造愉悦而专业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个性化的审美思维,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 只有让学生找到扩展自己、锻炼自己、确认自己、表现自己、提升自己的学习机会与空间, 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也才算真正实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程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3 (5) :28.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 (二) [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884-885.

[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精华版, 第2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8.中国人的败家子培训法 篇八

所谓的“三代”并非一个确切的时限,只是讲富贵不能长久而已。有的可能当代、二代即衰落,有的可能四代、五代才衰落。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怪现象?许多人在分析研究,得出不少答案,本人认为,是社会体制与人的本性共同造成了这种现象。

中国的首代创业者都是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奋发向上,最终创下偌大家业;二代人目睹父辈创业的艰辛,受到父辈的教育影响,还能够守住家业甚至还有所发展。但三代、四代人则不然,他们从小享受父祖辈的福荫,倚仗父祖辈的权势,周围马屁精环侍,真的是心想事成。他们不但进取心消失殆尽,还有不少成了纨绔子弟,甚至成了“衙内”、“恶少”,横行乡里,为害一方,吃喝玩乐,无所不为。长辈又不注意引导,而是溺爱娇纵,这样他们不成败家子都难。

另外,我们自古以来的价值观造就了“家天下”意识,国与家不分,权位与财产在可能的情况下都要“下传子”。这种意识形态的形成也是中国富豪不愿投身公益事业的重要原因。

之前,北京大学要建高尔夫练习场,立即引起公共关系危机,最后这一贵族计划不了了之。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后,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宣布:目前国内最漂亮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将在厦门大学建成投入使用,2006级厦大学生都要上高尔夫球课,其中对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学生还是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高尔夫球。厦门大学认为这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

看看厦门大学的创举就明白:精英教育,就是要让几个专业的学生把高尔夫球当必修课。你到世界各国找找,其他哪个国家有这样的做法?这大概可以进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了。我们为什么能这样独步于世?因为我们对精英有与众不同的理解:精英就是人上之人,就必须接受享受人上之人的生活的训练。

以中国的国情,高尔夫是一般人玩不起的,是绝对的上流社会的运动。所以,不仅大学要建高尔夫练习场,上海等地的新贵们把六七岁的孩子也送到贵族学校学习高尔夫,惹得美国人把这种事情登到《纽约时报》上,让大家看暴发户的热闹。

美国百森商学院雷纳德·施莱辛格曾说,精英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成为精英,但是,美国许多富人特别注意不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富人,以防他们小小年纪就因为觉得有依靠而不思进取。但有些家庭的财富是盖不住的,比如豪宅、飞机、游艇等,怎么可以不让孩子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常常想尽办法,让孩子觉得这些财富和自己无关。

我一个朋友,不算有钱人,但她的父亲是一“常青藤”(美国8所著名高校组成的学校联盟)学校的前校长,丈夫是另一“常青藤”学校的终身教授,说她是文化贵族不算过分。她就坚持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她觉得私立学校容易在富家子弟中培养一种entitlement(大致可以翻译为“理所当然的特权”)。还有一些家庭,干脆自己掏腰包,让孩子去非洲、拉美、南亚的贫民窟当志愿人员。

美国的精英教育多种多样,也造就了许多失败的家庭。但是,被社会奉为主流的精英教育,特别是针对那些精英家庭的孩子的精英教育,所强调的一个基本点是如何去掉孩子意识中的特权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一切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挣来。而要成为精英,就必须有“领袖才能”。这种才能体现在和民众的沟通能力上。所以,精英教育强调的是如何了解下层社会,而不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玩。

我们的精英教育则正好相反:我们刻意培养的是人家想去掉的特权意识。高尔夫就是这种特权之一。我们强调的不是精英向社会提供什么服务,而是精英要在社会中享受什么。人家注重的是创造,我们注重的是挥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训,大概是因为很少有人这样做而变得格外珍贵吧。高尔夫课显然是有高度的前瞻性:它对那些大部分还一事无成的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先天下之乐而乐”,甚至是在天下皆忧时怎么自己独乐。这难道不是世界一流的培养败家子的课程吗?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中国永远无法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那是因为中国没有培养精英的文化精神。我看这是至理名言。中国还没有富,怎么富的门路也没有找到,但富了之后的挥霍之道已经被设计得如此精致。

难道这就是中国的未来?

上一篇:职业卫生情况汇报下一篇:我很幸运七年级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