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优教教案(精选10篇)
1.《论语》十二章优教教案 篇一
《论语》十二章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过程与方法:
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1.板块式教学思路。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3课时
●第一课时●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章;研读前四章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1孔子及《论语》作品简介: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诵读感知: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明确: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方法与态度、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九章着重谈学习,后三章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最后教师再出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一箪(dān)食 四十而不惑(huò)不逾(yú)矩 曲肱(gōng)而枕之 博学而笃(dǔ)志
三、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前四章
1学生自由讲解前四章。
2齐读。教师小结讲解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如字音、语速、语调、停顿等。
3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待交流讨论。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之间质疑,教师加以点拨。
例如:第一章【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子: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曰:说。时:按时。习:温习,复习。亦:也是。乎:吗。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愠:怨恨,恼怒。”
本章理解: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只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5学生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并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明确:(1)孔子说:“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旁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诚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岁明辨是非,七十岁随心所欲,又不超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时,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做老师的。”
四、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学生自主阅读)
1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2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明确:谦虚:学而时习之。
独立思考、复习: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五、课堂小结
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前四章。
2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此题较为灵活,学生能联系实际略谈体会就行。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五至九章;继续研读有关学习方面的内容。
一、检查作业 1检查背诵课文前四章。
2考查句子的翻译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五至九章
1学生自由朗读五至九章。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如字音、语速、语调、停顿等。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准备交流讨论。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质疑,教师要加以点拨。
例如:【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 罔:迷惑。殆:有害。
本章理解: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5学生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并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明确:(5)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知道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
(7)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其中了!用不正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作为我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而跟从,针对他的缺点(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三、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学生自主阅读)
1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明确:进一步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2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明确: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课堂小结
这几章再次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五、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1背诵五至九章。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此题较为灵活,学生能联系学习实际略谈体会就行。如学习要谦虚,学习要“学”与“思”相机结合等。
六、拓展延伸
1我说《论语》,拓展知识视野: 孔子及其《论语》曾经长期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
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中以《论语》为第一部。
2有关《论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 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第三课时●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十至十二章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3交流:班上交流。
4请学生翻译十至十二章,其他学生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示例:【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笃:忠实,坚守。
本章理解:这句话讲的是做人要胸怀远大、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十至十二章翻译:
(10)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1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2)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小结与归纳
1本课时小结:
这几章强调了做人要志向远大、珍惜时光、不断拼搏。2全文总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四、拓展延伸
1这几章把“时光”“志向”“学习”与“仁”结合在一起。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表达观点及理由。
示例: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2创意表达。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在“成语”类记下: 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4孔子小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吕梁瀑布从高处倾泻下来,水声訇訇。这时孔子看见一位老者走了下去。孔子想那位老者可能是轻生,就急忙叫一位弟子去救他。可瞬间那老者竟又重现在百步之外。他白发飘飘,边走边唱,神行潇洒。孔子赶上他,虚心请教:请告诉我,您有什么秘诀可以对付这样的水流?老者笑道:“我只是随着旋涡进入,又随着旋涡出来,我让自己适应水流,而不是让水流适应我。”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学习和做人道理的简短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教学过程 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新课标语)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2.1.《〈论语〉十二章》复习教案 篇二
1.《〈论语〉十二章》复习教案
侣俸中学 陶鸿中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语文常识
1、语音文字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 不知而不愠(yùn)曾(Zēng)子 吾(wú)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 为(wéi)师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好(hào)之者 曲肱......(gōng)博学而笃(dǔ)志 .
2、作家作品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十二章》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成语积累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表示达到极点、(2)三省吾身:多次地反省自己。
(3)从心所欲: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4)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6)择善而从: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
二、常见考点
(一)词语理解
1、重点词语(1)学而时习(“实习”“演习”,“温习”或“复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3)吾日三省(自我检查,反省)吾身 .(4)为人谋(谋划,办事)而不忠(诚心诚意,尽心竭力)乎 .(5)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乎? .
(6)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7)不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8)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9)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0)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1)人不堪(忍受)其忧 .(12)择其善者而从(跟随,学习;采纳,听从)之 .(13)子在川(河,河流)上曰 .(14)逝者如斯(这,指河水)夫 .(15)三军可夺(改变)帅也 .(16)博学而笃(忠实,坚守)志 .(17)切问而近思(考虑当前的事)..
2、通假字(1)不亦说(通“悦”,愉快)乎(2)十有(通“又”,再加上,还有)五而志于学 ..
3、古今异义(1)学而时(古义:按时;今义:时间)习之 .(2)不亦君子(古义: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3)吾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省吾身 .(4)吾日三(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省吾身 .(5)温故(古义:学过的知识,旧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而知新 .(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为师矣 ..(7)饭疏(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食饮水 .(8)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9)择其善者(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善良的人)而从之 ..(10)匹夫(古义:普通的人,男子汉;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4、词类活用(1)学而时(名词作状语,按时)习之 .(2)吾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三省吾身 .(3)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4)温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旧知识).(5)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新发现).(6)好(形容词作动词,喜欢,爱好)之者 .(7)乐(名词意动,以……为乐趣)之者 .(8)饭(名词作动词,吃饭)疏食饮水 .择其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方面,优点)而从之 .
5、一词多义
(1)为 ①可以为(当、做)师矣 ②为(替)人谋而不忠乎(2)知 ①人不知(了解)而不愠 ②五十而知(知道)天命
③温故而知(得到,懂得)新
(3)乐 ①不亦乐(愉快,快乐)乎 ②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之者(4)而 ①人不知而(表转折,却)不愠 ②温故而(表顺承)知新
③曲肱而(表修饰)枕之 ④博学而(表并列)笃志
(5)其 ①仁在其(代词,它的)中矣 ②其(代词,他人的)不善者而改之
(二)翻译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了。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三)理解默写
1.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首都百姓喜迎八方来宾。《论语》中可以表达这种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认为“吾日三省吾身”的内容是: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对自我、对人生认识的句子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告诉我们在温习学过的知识中能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对弟子评价的句子是: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8.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三重境界)的句子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在贫困中保持乐观的句子是: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10.面对富贵态度的句子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对人生志向坚持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4.集中体现了孔子“仁”的儒家思想的句子是: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三、阅读理解
1、《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有讲学习乐趣的,也讲思想道德修养的,请分别列举二至三句。
(1)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3)讲思想道德修养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4)讲学习乐趣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风范,作为君子应该有哪些风范?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
君子的风范在这句话中主要是指有谦虚的精神,还要有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其实在这篇课文中到处有君子的风范。比如君子要有坚定地信仰,君子要有安贫乐道的精神,还有君子应该勤学好问。
3、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认为懂得从旧知识中获取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这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矛盾。前者强调的学习方法,后者是一种学习态度。前者是一个职业身份,后者强调为人相处。
4、《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散文的典范,就这十则孔子语录,说说《论语》的艺术特点。⑴篇幅简短,语言精练; ⑵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
四、拓展延伸
1、仿写:
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
示例:有勤才有曹雪芹“批阅三载”增删五次的壮举,也才有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红楼梦》
2、学与思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实际加以分析。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思考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我们读书学习中,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而光知道照搬全抄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没有自己的归纳整理用头脑的辨析也会疑惑不解,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3、孔子将“知之者”“ 好之者”“乐之者”进行对比,强调了成为“乐之者”的重要性,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从“知之者”变成“乐之者”?
示例:从“知之者”变成“乐之者”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学习的态度,在学习中试着去发现其中的乐趣,并以此为突破口,慢慢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的过程变成快乐的体验。
4、简答题(二选一)
(1)你喜欢哪一则?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2)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提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对学习要认真,要按时复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对人要热忱,要大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讲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学习方法,学习和思考二者不可偏废,“学”是基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学习态度的。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人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5、下面是一位学生对《论语》中句子的理解,请你仿照他的理解,写出你对《论语》中的某一句的理解。(要求:不得选择示例中的句子)(4分)示例:吾日三省吾身——多检查,多反省,方能突破自我不断完善。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可知,这道题要求我们根据示例进行仿写。分析例句可知,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理解拓展,因此我们在仿写时也要这样安排内容,选择自己熟悉的句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善学习,善思考,便可掌握知识,收获更多。
6、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谈你对哪一则语录感受最深。在学习上,你有哪些成功或失败的体会,不妨也用语录的形式写下来。(EJ课后习题)示例:我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感受最深。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影响下我们能更热衷于学习,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7、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课后习题)示例:我认为诚信很重要,特别是与朋友相处,我们更应该讲信用。诚信是与人交往的基础,只有诚信才能交到更多朋友,友谊也会越来越深。
五、中考题选
1、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2011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卷)
(抄写句子无错误,言之有理即可)
2、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2011年河北省唐山市卷)
(略)
3、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2012年山西省卷)
(正确默写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成语或格言警句)
4、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卷)
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开放题,能陈述自己的观点,语句通顺即可)
5、《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说说你的理解。(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卷)
“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意思对即可)
6、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2013普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7、结合文中孔子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2014年陕西)
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很敬仰他。
8、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2015·福建省泉州卷)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论语》)甲文:①作者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②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③作者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答出一点即可)
3.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 篇三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曲肱(gō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4.《论语十二章》的优秀教案 篇四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 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 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2.读出味道
温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3.指名读,正音。
4.配古典音乐读。
四、探究学习,疏通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词,逐词展开。
(2)根据语境,组词猜词。
(3)结合注释,记词说意。
(4)知词顺义,不要反推。
(5)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调整句序,添词成句。
2.用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五、结合自身经历说感受
1.这里面有关于学习方法的,有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有修身养性的,请你说说哪些是学习方法和态度?哪些是修身养性?
2.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应该如何学习,如何修身,这是“为学之道”“修身之法”。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意义。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说说哪一则论语对你有启发?
3.放到语言环境当中,灵活运用:
六、小结,背诵
5.语文七上教案12《论语十二章》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背诵课文。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导入新课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在华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结晶,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论语》,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接受一次儒家文化精髓的熏陶。文本解读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及要求:
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3.结合注释自学课文,分析本文所选每则的内涵。本文共十二则:
第一则:主要讲学习方法、态度及做人要有修养。第二则:讲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第三则: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引申为修德进学的阶段。
第四则:讲学习方法,说明“新知”来自“旧知”,体会、发现是关键。第五则:强调了读书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交代学习方法。
第六则: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赞扬颜回这个“安贫乐道”的典型。
第七则:讲在学习上要有谦虚的态度。第八则: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安贫乐道。第九则:谈学习态度,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第十则:感叹时光的流逝。
第十一则: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第十二则: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
二、研讨释疑 置?
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接着“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探究文意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 1
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2.“温故”与“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这一则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3.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具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奋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学的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中还有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在当今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怎样理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5.颜回“不改其乐”中蕴含着什么道理?
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三、字斟句酌 名句品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品味】这句话强调“温故而知新”这一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新知识、新体会、新发现,这种人可以做老师。因为他能够把领悟到的新知识传授给别人,别人自然地就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了。可见,做老师的条件中,知新更为重要。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品味】这句话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读书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从而使我们领悟到:“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 2
偏废。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技法赏析 写作借鉴
1.简述本文的写作特点。
(1)语言凝练,思想深刻。本课的一些语句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如:不耻下问、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道德修养。如:谆谆教诲,滋润心田。(2)口语化强,耐人寻味。此文采用了对话或摘言的形式,谈学习的方法、态度、(3)《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十二则中,九则直录孔子的言论,第二则和第十二则记录孔子弟子的话。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五语,所记述的言论,直起直落,仅提出观点或提出结论,并没有论据或论证。
2.本文的写作特点对我们的写作有哪些方面的借鉴?
本文几乎每一则都是格言,大多数还是警句,文中还出现了不少成语,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要深入体会,增加语言积累,提升文化底蕴,加强思想修养,为写作打下基础。
五、多元智能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出自《论语》的名言警句?请写出几个。◆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不要再追究。”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六、总结文本 感悟导行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美德更是亟待发扬。今天,我们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今后,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让我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优秀的儒家文化陶冶着我们的情操,让我们秉承先贤思想的精华,让传统美德蔚然成风,迎来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附板书设计:
学习是为了
更好的做人
布置作业
6.《〈论语〉十二章》巩固练习 篇六
一、按原文填空: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
6、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
8、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9、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训练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有朋自远方来
().(2)吾日三省吾身
().(3)学而不思则罔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5)四十而不惑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人不堪其忧
().(8)传不习乎
().(9)博学而笃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三、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表示热烈的欢迎。”
4《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论语》中的许多句子演变成了现在的成语试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句子,默写下来,并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学习态度的句子有两章,请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原文填空。
(1)亚奥理事会2011年10月13日宣布,南京市获得2013年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举办权。届时喜迎各国嘉宾,可以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这种喜悦:
,?(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3)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四、理解课文
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答:
2.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答: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答:
4.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答:
5.课文内容大多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答:
五、课内阅读
(2012·山西中考)阅读《论语》第一、四、五、七章,完成5~8题。5.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学而不思则罔()(2)思而不学则殆()..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8.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
7.《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篇七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二是心灵的语感很重要,这种语感并不在于教师语法的`精细分析,而是学生自主探究。三是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从而体验文言文的美。
学生初读,理清文章中的字、词读音,如“论”“省”等多音字,文中应该怎么读?理清文字障碍后自由读,借助教材中的释义能自译成白话文。然后分组讨论,每一章节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理解后,分组进行背诵比赛,背诵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如何停顿。学生自主进行归类学习:一是多音字有哪些?二是通假字有哪些?三是古今义有哪些?四是特殊句式有哪些?五是重点翻译的句子有哪些?六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完成课后第一题。”《〈论语〉十二章》作为这一单元的压轴文章,分段为章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三个方面,以语录体形式呈现,结构简单,句式精炼,但意境深厚,值得细细品读。
8.12《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篇八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成语、格言、警句 难点 理解每则语录的意义
1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识超市】
1、走近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相关知识: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一、自学导航
(一)自主学习
(教师寄语: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
学法指导:诵读课文,用斜线划分好前六章的停顿。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解释每章中加横线的重点字词,再理解每章的意思。第一章: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乎?有 朋 自 远 方 来,不 亦 乐 乎?人 不 知 而 不 愠,不 亦 君 子 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中的三句话各讲了什么。第二章: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 传 不习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中讲了什么。第三章:子曰:“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三 十 而 立,四 十 而 不 惑,五 十 而 知 天命,六 十 而 耳 顺,七 十 而 从 心 所 欲,不 逾 矩。”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讲了什么。
④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⑤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章: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中讲的是什么。
第五章:子曰:“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讲的是什么,阐述了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二、达标练习(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1、回顾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章的意思并背诵前六章
2、请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文学文化常识、词语解释、句子翻译。
二、自学导航
(教师寄语: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
学法指导:诵读课文,用斜线划分好后六章的停顿。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解释每章中加横线的重点字词,再理解每章的意思。第六章:子曰:“ 贤 哉,回 也!一 箪 食,一 瓢 饮,在 陋 巷,人 不 堪 其 忧,回 也 不改 其 乐。贤 哉,回 也!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
第七章:子 曰:“知 之 者 不 如 好 之 者,好 之 者 不 如 乐 之 者。”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第八章:子曰:“饭 疏 食 饮 水,曲 肱 而 枕 之,乐 亦 在 其 中 矣。不 义 而 富 且贵,于 我 如 浮 云。”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第九章:子 曰:“三 人 行,必 有 我 师 焉。择 其 善 者 而 从 之,其 不 善 者 而 改之。”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章:子 在 川 上 曰:“逝 者 如 斯 夫,不 舍 昼 夜。”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十一章:子 曰:“三 军 可 夺 帅 也,匹 夫 不 可 夺 志 也。”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 学 而 笃 志,切 问 而近思,仁 在 其 中 矣”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三
1、互动相关练习
9.《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2.朗读、背诵课文。3.研读前五段内容。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品。1.激趣导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
2.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智慧的语言。
二、诵读感知
1.范读:学生听朗读录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点击播放课文录音)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â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ãi)不知
是知(zhì)也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停顿间隔。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2.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 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3.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4.教学第四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5.学习第五则。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这一则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后五则。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3.拓展延伸,练习巩固。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背诵检查,提问前五则哪些是有关学习态度,哪些是有关学习方法,哪些是思想修养。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后五则。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6.教学第六、第七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贤人 齐:相同 焉:语气词 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示课件16)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以上两则讲述正确的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总之,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7.学习后三则,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本则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人们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探究第二句] 4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哲理:经历磨难,培养意志,成就大事。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探究第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小结:
这两句谈修身做人的道理:
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三、探究十则如何分为三类: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求知态度: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修身做人:(出示课件25)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语言积累。
(一)成语归纳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②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③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路程遥远。④死而后已:到死为止。⑤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二)重点文言实词
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一词多义
1.大家到文中找到有“为”的句子并和第五课中出现的相比较。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项为之强。为,因为。为之怡然称快。为,因为。以丛草为林„„。为,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可以为师矣。为,做。知之为知之„„为,是。仁以为己任。为,作为。
前三句中的为字读wâi,后面的读wãi。2.可以:
可以为师矣。可以:可以凭借。士不可以不弘毅 可以:能够 3.知
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温故而知新。知:领悟,知道。知之为知之知:知道 4.“而”的用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这六句中的“而”表承接。不译,或译为“然后” 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 学而不思则罔„„
这三句中的“而”表转折。可译为“却”或“可是”、“但是” 任重而道远表并列。“而且”、“并且” 5.“之”的用法 学而时习之。诲女知之乎。择其善者而从之„„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四句中的“之”是代词。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中的是助词,不翻译。
(四)通假字
不亦说乎:通“悦”,高兴 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五、拓展练习
请根据以下的环境或画面,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格言 根据提示回答: 1.看图回答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与“梅花香自苦寒来”以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同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与本文哪一则内容相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听故事,说格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六、教师小结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 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成为最畅销的经典解读。大家可以课后阅读《于丹〈论语〉心得》,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背诵课文。
七、作业布置
10.《论语》十二章优教教案 篇十
教材分析:《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论语》十二章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论语》十二章谈的是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论语》十二章保留了《论语》十则中的6章,新添了6章,分别是3、6、8、10、11、12章。从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方面上所占增加更多。因此,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学情分析: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前面接触的是《世说新语》两则,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尚且存在较大难度,而且学习兴趣比较低。
从学生基础分析:通过学生第一次的文言文学习,我发现我们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理解、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翻译能力。
德育目标: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为人处事的思想修养。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能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结合古汉词典和注释理解文意,勾画疑惑之处,提出疑难问题。老师准备U盘、ppt课件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教学过程:
1、导入(ppt展示孔子、孔庙等照片,让学生辨识,引导学生了解。)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â)乎 吾日三省吾身(xǐng)...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一瓢饮,在陋巷(lòu)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博学而笃志(dǔ)...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小组合作解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 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2 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小组内合作研讨)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第四阶段: 作业要求:(1)、完成课后习题2、3题。(2)、试背全文(注意停顿,不漏字,不加字。)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理解掌握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虚词。
4、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小组长汇报学生背诵情况。)
1、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2、准确翻译句子。(抽查学生,检验学情)(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找出文中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合作探究)(1)有朋自远方来。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2)不亦君子乎。
君子,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人的敬称。(3)五日三省吾身。
三,古义:泛指次数;今义:二加一所得的数目。(4)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从前。
5、一词多义。
(1)时:学而时习之(时常、按时)元芳时年七岁(当时)(2)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立志)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
6、文言虚词。(讲授法)
(1)而,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作为)
(3)其,回也不改其乐(代词,这)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其中)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延伸成语。(讲授法)箪食瓢饮(区别箪食壶浆)、川流不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等等。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第四阶段:作业要求
【《论语》十二章优教教案】推荐阅读:
12《论语》十二章教案09-11
10《论语十二章》教案09-16
论语十二章翻译10-29
论语十二章习题及答案09-22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01-07
部编本论语十二章课件10-28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答案11-07
四十二章经 演讲稿06-27
第十二章管理创新09-11
2022出境领队实务考试第十二章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