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教案

2024-09-17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教案(精选10篇)

1.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教案 篇一

渔家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过程与方法

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简介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三、简介写作背景: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四、诵读古诗,畅谈体会:

(一)诵读(节奏

情感

意境)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学生读。

4、集体朗读。

(二)谈体会

指名学生谈

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朗读,来谈谈对本词的初步体会。

五、再读古诗,独立思考:

1、朗读词的上阕,说说词中所写的塞下那些秋景,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2、朗读词的下阕,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合作探究:

1、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渔家傲 秋思》中的哪一个句子?

2、说说诗中也写到了哪些塞外景象? 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边塞题材的诗词呢?

七、当堂完成:

背诵《渔家傲》

1、自由背

2、同桌互背

3、竞赛背诵

板书设计:

渔家傲

边声

千嶂

长烟

景交融

落日

孤城

思家忧国、壮志难酬之情

荒凉、萧瑟的西北边塞之景

由景入情、情2

2.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地背诵诗词。(重点)2.品味诗词,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及人生哲理。(重点)3.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难点)【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交流展示并完成当堂演练。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我国素有“诗乡”“诗国”的美称。远在黄帝时期就有著名的《弹歌》;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就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后期又出现了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两汉时期出现了“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氏父子和“竹林七贤”的诗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时代,诗作近五万首,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本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的王国。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把握背景。(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城南少陵以西,便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工部”“杜拾遗”。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韦应物(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其诗以田园风物著名,言语简洁,也有一些作品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有《韦苏州集》。

赵师秀(1170-1219),南宋(朝代)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人称“鬼才”。诗学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诗歌明净自然,同徐照(灵晖)、徐玑(灵渊)和翁卷(灵舒)并称“永嘉四灵”。仅有《清苑斋集》传世。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所作之词,语言清丽,手法委婉含蓄,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早期作品多写轻松悠闲的闺中生活,南渡后多悲叹身世。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朝代)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济南)人。21岁参加抗金起义,后率军南归,屡遭打击,郁郁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诗集有《稼轩长短句》。

(2)写作背景:

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延续7年之久,762年冬天,唐王朝军队先后收了河南、河北等地,在四川梓州过着逃离生活的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又惊又喜,写下了这首震烁千古的七言律诗。

②《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孝宗淳熙二年,词人在江西为官,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他登临造口时,联想起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抚今追昔,于悲愤中写下了这首表现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的作品。

2.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直至背诵,领悟诗意。知识板块二 品读诗词,深层领悟。3.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领悟诗意。(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

(3)赏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描写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听到政府军队打仗胜利,收复失地时的欢欣喜悦,意象极为明快、可爱。

4.诵读《滁州西涧》,领悟诗意。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前两句一写静,一写动,一句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彩,一句从听觉角度描摹了清脆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流露了诗人恬淡的情怀。

(2)赏析“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用“无人”说明渡口的“野”,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5.诵读《约客》,领悟诗意。

(1)前两句交代当时的环境和时令,它的具体字词表现有哪些?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2)“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是绝妙佳句,请说说好在哪里。

一个“闲”字把主人热切期待客人而客人却迟迟不来时的失望与无聊的情状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敲”一“落”,将主人的焦急、失落、无奈极为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6.诵读《如梦令》,领悟诗意。(1)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写一位贵族少女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曲折的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

(2)“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绿”指代叶,“红”指代花,这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叶子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花朵凋谢稀少,这是两种状态的对比。“红瘦”表明春天渐渐消逝,“绿肥”象征盛夏即将来临。这四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雨后花叶的神采。7.诵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领悟诗意。

(1)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控诉金兵入侵,对抗敌军民和西北故都表示了深切的怀念。下片用赣江水比喻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思想感情:是词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这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坚定报国的志向。

(2)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并说说今天人们引用它用来比喻什么?

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目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暗喻自己坚定的报国志向。现今引用比喻任何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说明了正义之心是不可战胜的。

(3)“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词人以此鸟鸣声作结,反映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暗喻了恢复大业难以实现、国事多艰的情况。这两句集中抒发了词人爱国伤时之情。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 了解作者,整体感知。(对应第1~2题)知识板块二 品读诗词,深层领悟。(对应第3~7题)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3.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教案 篇三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精选

助学指要

这篇短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短文记叙了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也隐约地显露了作者豁达的胸襟。文中写景简洁,但比喻贴切、准确,情与景自然融合。

学习本文,要默读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色,注意了解写作背景,从而理解作者的心情。

读读练练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给下面词语中加下画线的字注音。

藻荇()()松柏()

2.解释下面语句中加下画线字词的意思。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怀民亦未寝

3.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学常识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_____代文学家,号_________居士。

(2)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他的父亲___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合称为“三苏”。我们还学过苏轼的诗文:___________等。

二、整体理解

1.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文中写景的句子、抒情的句子分别是哪些?

三、课内语段阅读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免费下载网址

http://jiaoxue5u.ys168.com/

1.在序号④后补出文中描写庭院月景的诗句,并作简要解释。

2.文章第①句点明了夜游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第③句写____________。全文仅80余字,先记游_________,次___________,后__________。

3.简要概括文中的景物特点,并结合背景资料,谈谈你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理解。

四、课外拓展演练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①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②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③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④深了人意。余戏⑤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⑥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⑦洗笔泉,水极甘⑧,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⑨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⑩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游沙湖》)

注释①[相]察看。②[庞安常]人名。③[颖悟]聪颖,有悟性。④[辄]就。⑤[戏]开玩笑。⑥[异人]奇异的人。⑦[王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逸少是他的字。⑧[甘]甜。⑨[兰芽]刚长出的兰花幼芽。⑩[萧萧]风雨声。[子规]杜鹃鸟。[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满头白发而慨叹光阴易逝,其实人生也有返老还童的可能,就像这流水也能向西流一样。

1.第一段交代了沙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暗示了游沙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写游沙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写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笔墨描写了这里的典型景物。

2.用“全石以为底”中的“以”和“为”的意义或用法推断下列加下画线字的意义或用法。

(1)以纸画字(2)以手为口

3.找出文中的两个第一人称代词。

4.参考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得疾。

5.“君看流水尚能西”中的“君看”,与后面第30课中的“门前”不同,你知道为什么吗?

五、读后研习

课文的月夜之景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以“月亮”为话题,写篇写景的短文。

解压密码联系qq 1119139686 加微信公众号jiaoxuewuyou 九折优惠!淘

4.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让我们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朗读感知。

2、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3、品读鉴赏:

(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欣喜)(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

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 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的饮酒歌唱,想像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

这些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4)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4、小结: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学习《卖炭翁》

1、朗读感知:

薪(xīn)

鬓(bìn)

碾(niǎn)

翩(piān)

叱(chì)

骑(jì)

系(jì)

2、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3、品读鉴赏:

(1)思考:乐府诗主张诗歌应“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事而作”,那《卖炭翁》又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卖炭翁》一文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时、地、人、事、结果)

(2)理解文意、句意:圈画关键字词,学生分组研讨文章的词义句意;抽学生翻译句子,师生导拨。

(3)卖炭翁形象分析: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心理描写:“可怜身上„„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衣裳单薄却为炭买个好价钱渴望天寒的矛盾心理,“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动作描写:“伐薪烧炭”“哓驾炭车碾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 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4)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即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公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失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4、课堂小结:在这篇文章中,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卖炭翁的形象,通过他的遭遇,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宫市对百姓的巧取豪夺,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无奈。同时文章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憎恨。

四、学习《约客》

1、朗读课文

2、简介作者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绍熙进士,曾任筠州推官。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和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

《约客》选自《清苑斋集》。约客,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有来。

3、品读鉴赏:

(1)前两句写景,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在这样难耐的时刻,多么希望有一二知己相伴啊!然而“有约不来过夜半”,长时间的等待,等得心烦,只好“闲敲棋子”,敲的力量一大也就震“落”了“灯花”。

(2)结合诗歌后两句,发挥想像,在头脑中构建当时诗人的形象。(提示:从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等方面展开想像。)

4、诗歌内容:本诗通过写景,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无奈和凄苦。

五、课堂背诵指导与检查:齐读课文,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二、学习《如梦令》

1、朗读感知

2、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散文和诗歌都有成就。她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今人辑本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如梦令是词牌名。

3、品读鉴赏:

(1)本词虽短短几行,却也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词人在昨晚尽情饮酒一醉方休,到了今晨一夜浓睡后仍未消尽酒意。她揉揉惺忪的双眼,问她的侍女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当待女回答她“海棠依旧”时,她却道:“应是绿肥红瘦”。

(2)请同学运用想像和联想,用自已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要示: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

(3)有人认为本词是一首“惜花词”,传送出词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的性格。你认为呢?为什么?

明确: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4、词意小结

本词以白描开头,结句着色浓艳,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及其雅致的性格。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写法上比较别致。“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

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

三、学习《书江西造口壁》

1、朗读感知

2、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其作品艺术风格多样,收集在《稼轩长短句》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选自《稼轩长短句》,菩萨蛮是词牌名。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当时,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住在赣州。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和郁孤台有相当远的一段路。诗人把这首词书在造口的石壁上,是赴任所书,还是后来游经此处所书,不得而知。据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山勿 太后(高宗的婶母)从洪州(今南昌市)沿赣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劫掠,情形极惨。四十多年后,作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方写下了这首诗。

3、品读鉴赏:

(1)诗中上片“行人泪”“可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2)上片刚说“可怜无数山”,下片却又说“青山遮不住”,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这是下片紧承上片,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4)本词最后一句如何把“愁“与“鹧鸪”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鹧鸪有何喻意? 明确:“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4、赏析诗词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入侵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王朝的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住人们对中原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末尾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这也是诗人的心志。“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下阕内容表达了作者哀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受难,愤慨南宋统治者不抵抗侵略和自己报国志愿不能实现的真挚感情。

四、朗诵诗歌。

5.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教案 篇五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夫如何()决眦()钟qing 水何dandan ..山岛songzhi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荡胸生层云()造化钟神秀()自缘身在最高层....()决眦()水何dandan .

2、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抒写诗人远大抱负的诗句是:。(2诗以言志,杜甫在《望岳》中的“,”。就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二、诗歌赏析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个意象的寓意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困难。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睛前的困难吓倒。

望岳 唐 杜甫

专心

爱心

用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 望 ”字,二是诗句中的“ 会当 ”一词。(2)这首诗中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钟”两字,历来被人称道。请你选择其中一字分析好在何处?

“割”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阴阳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钟”字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上,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的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这是如实的记事写景。天刚蒙蒙亮,诗人便登上破山,来到了兴福寺。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阳光铺洒在寺内外郁郁葱葱的林木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看到这一切,诗人感到心清目爽,诗兴随之而生。“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旁长满了翠竹的羊肠小径,蜿蜒曲折,一直伸向幽深处。参差错落的禅房,掩映在蓬勃茂盛的奇花异木之中。这一联写了竹林、小路、花木、禅房,描绘出一个美妙幽寂的环境。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放眼望去,初升的阳光,在草木山石间相互辉映,许多色彩斑斓的山鸟在花间枝头蹦跳着,鸣唱着,显得是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令人羡慕。傍山丛林之中,有一水潭。水清见底。微风吹过,泛起一层层波纹。俯身下望。倒映的山光天色中,又添进了诗人的身影。随着水波的颤动,诗人顿然生

专心

爱心

用心 出一种了悟之感。此前积蓄萦绕在心头的无数尘俗杂想荡然无存,自己已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难分彼此了。

颈联写山中鸟儿与人都陶醉在秀丽的山光水色中,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万籟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尾联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隐隐约约的悠远之音更突出了山寺的宁静。诗人觉得一切似乎都停止了,身边乃至整个世界是那样的清净,只偶尔还能听到仿佛是天外传来的一两声缓慢的钟磬声。此刻,诗人的心灵完全得到了净化。得到了安宁。

通观全诗,我们看到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操、审美心理,与禅宗有着紧密的联系。自南朝宋末,佛教禅学派的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由古印度天竺来我国传法以后,禅宗便在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渐渐渗透开来。禅宗重视现世的内心自我解脱.尤其注意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小事中得到启示.从大自然的陶冶欣赏中获得超悟。在诗歌中,常常是通过清净、恬淡,幽寒、旷远的景物,创造出一种寂寥,宁静,超尘脱俗的意境。常建这首诗.是一首题壁诗。所题为佛寺掸院,所咏是寺中景物,表现了一种幽静空寂的氛围,并以此实现心灵的超脱顿悟,达到内心世界的自我平衡。联系作者的生平来看,常建一生“沦于一尉”,仕途很不得志。辞官归隐后,他对社会现实也并没有完全忘却。在他的写边塞题材的诗歌中,就常常流露出作者对世事的感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这些再来读常建的山水田园诗,就会发现,他寄情山水,正是企望能以此排解内心的苦闷,摆脱尘俗的干扰。应该说,《题破山寺后掸院》同样也是作者这种心境的反映。专心

爱心

用心

七年级30课《诗五首》练习题

执笔人:石爱民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景兼写时令的句子是:。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托月传情,寄托对朋友关切之情的句子是:。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运用想象,把明月人格化的句子是:。

4.《江南春》中描写春天辽阔在大地的句子是:

5.楼台亭榭在烟雨中掩映,时隐时现的句子是:。

6.《登飞来峰》中写山高塔高的句子是:。

7.《登飞来峰》中通过写雄鸡高唱,红日喷薄而出来写山高塔高的句子是:。

8.《登飞来峰》中包含站得愈高,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的哲理的句子是:。

9.《登飞来峰》中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类似的句子是:。

专心

爱心

用心 10.《登飞来峰》中鼓舞后人要有创新精神的诗句:

。11.《望岳》中运用设问总括泰山全貌的句子是:

。12.《望岳》中乍看到泰山时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的句子是:

。13.《望岳》中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形象的句子是:。

14.《望岳》中由远观而近看,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的诗句是:。

15.《望岳》中产生登山远望的诗句是:

。16。《望岳》中表现诗人渴望登高的雄心斗志的诗句是:

。17。《望岳》中既富含哲理又最负盛名的千古名句是:

。18。《望岳》中蕴含着作者热爱祖国河山感情的句子是:

。19。杜甫在《望岳》中用:“

”来表现出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0。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21。《望岳》中诗人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

。22。《观沧海》中写观海地点的句子是:

。23。《观沧海》写水波摇荡和同岛高耸的句子是:。

专心

爱心

用心 24。《观沧海》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25。《观沧海》写诗人想象的句子是:

。26。《观沧海》中表现作者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的句子是:

。27。《观沧海》中表现作者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28。《观沧海》中诗歌和乐时附加的句子是:。

29。运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写一段50字左右的话。

30。运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一段50字左右的话。

31。运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一段50字左右的话。

32.默写诗《望岳》、《观沧海》。

答案:

专心

爱心

用心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溪.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6.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7.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10.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1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1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1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小。1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8。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1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专心

爱心

用心

2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8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9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他们不怕困难,不畏谗言,为真理而战,为正义而战,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总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0在学习上,在事业上,我们都要精益求精,勇攀高峰,要胸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

31杨柳依依,同窗好友离别在即,不必忧伤,不必叹息,将友谊珍藏心里,相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共同期待我们再次相聚。

八年级语文校本练习古诗三首(参考答案)

命题:嵇银干 审核:陈生 班级 姓名 学号

二、基础知识

3、给加点字注音。夫如何()决眦()没马蹄()白...沙堤().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荡胸生层云()造化钟神秀()自缘身在最高层....()

5、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抒写诗人远大抱负的诗句是:。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燕报春的句子是:。

(3)诗以言志,杜甫在《望岳》中的“,”。就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二、诗歌赏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孤山寺 ”起,到“ 白沙堤 ”终,以“ 早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最爱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专心

爱心

用心(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登飞来峰

朴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个意象的寓意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困难。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睛前的困难吓倒。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 望 ”字,二是诗句中的“ 会当 ”一词。(2)这首诗中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钟”两字,历来被人称道。请你选择其中一字分析好在何处?

“割”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阴阳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钟”字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上,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 拓展阅读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诗人用一“燃”字,写出了山花 灿烂 的特点。

(2)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与《望岳》一诗有什么不同?

专心

爱心

用心 《绝句》表达了 诗人思归又不能归的伤感之情;《望岳》洋溢着青年诗人蓬向上的朝气与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

专心

6.九年级语文版诗词五首赏析 篇六

十一、《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描绘塞外景色,以“征蓬”“归雁”作比,侧重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不平。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劲拔和坚毅之美,“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是被王国维称为 “千古壮观”的名句。”

中心: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难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政治上受排挤而体现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十二、《泊秦淮》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两个“笼”字将轻烟、寒水、淡月、细沙四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蕴涵了哪些丰富的内容? “犹”字,意为“还”的意思。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听歌的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担心国家前途的危机意识。

4、《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中心:本首诗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目生情,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讽刺那些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上层人物。四

十三、《无题》

1、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是运用双关和比喻的手法,“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巧妙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一写景句对于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作用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景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中心:抒写别离的感伤和别后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四

十四、《浣溪沙》

1、赏析“夕阳西下几时回”

作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2、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说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识。流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这两句词一是惋惜新花落去,二是庆幸旧燕归来,非常深切委婉地表达了对时光生命和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眷恋,语气情调柔媚和婉,具有十足的词味。

3、赏析“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和“徘徊”

一个“独”字突出了词人形影相吊,孤寂冷落的感觉,更表现词人惜春、怀旧、惆怅、感伤的复杂心理活动。“徘徊”一词,将词人对美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中心: 通过惜春表达词人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1、从词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追忆过去的时光?从“去年天气”“旧”“几时回”可以看出。

2、这首词是怀人之作,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从“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可以看出来。3、“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落寞孤独。4、这首词多处运用对比,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1)“新”与“旧”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喝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2)“去”与“来”的对比,“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5、这首词通篇写景,但字字皆情,这种种情又似乎难以确指,根据你的体会,你认为词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6、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优美的画面。

7、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8、这篇短小的令词,既有伤春惜时之意,又有思友抒怀之情,词的上阙写景,下阙抒情。

9、请依据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本词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美好的事物必然会消逝,在消逝的同时,又有美好事物的出现,生活不会因其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10、“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伤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伤别,这两句融合全篇,其作用是将景物与人事紧密联系,景中寓情,其中又比较委婉含蓄地抒写了伤别怀旧之情。

11、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用现代散文语言改写过来。盼到了春来,盼来了花开,可是,好不容易才开的花,转瞬间,有的萎谢,凋落,任人如何珍惜,也无法把它留在枝间。这一份无奈,就像挽不住日落,唤不回青春一样,春来了,又有燕子飞来在画梁上筑巢,看它修补旧巢的样子,似乎这本是它的家。它,可能是去年就住在这儿,与自己共处半年的那一只,又回到旧家来了!

十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悲伤。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表现出一种乐观旷达。

2、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关于祝福而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惟愿离别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表达了他能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达观思想。

中心:这首词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表达了词人对人生“悲欢离合”的豁达胸襟以及“但愿人长久”的美好愿望。四

十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赏析:“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泪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泪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得感慨。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

3、赏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即”、“便”二字都表示短时间,重复使用,就更准确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渴望还乡的急迫心情和想象之中归途的神速。一个“穿”字形象地写出了巫峡地势的险窄和水流的急速。一个“下”字具体地反映了我国从西向东,由高而低的地形。一个“向”字直接点明了洛阳是诗人的最终目的地。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面前。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中心: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抒写了诗人听到军官收复失地后的欣喜和迫切还乡的心情.四

十七、《滁州西涧》

1、这首诗写了什么景?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隐蔽沉静的野草生长在涧水边,岸上茂密的树林里有黄鹂啼叫。傍晚带雨的春潮流水更急,无人问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横摆。给我们营造了恬淡幽静的意境。

2、这首诗除了写景,有其他寄寓吗?

寄托了诗人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因为诗人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也是个关心人民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所以最后两句表现出诗人好像要在急剧变化何的忧伤。

中心:表达了诗人想在急剧变化的潮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无所作为而无可奈何中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四

十八、《约客》

1、赏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这两句用平易畅达的语言,描绘出江南夏夜的常见之景,表达了一个孤寂者深夜等待客人,客人不至的特殊感受。

2、赏析“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这里面有急,有所气,有失落,有无奈,都在无意的敲中流露出来。堪称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中心:全诗通过写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无奈和凄苦。四

十九、《如梦令》

1、赏析“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充分表现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的性格。“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中心:表达了诗人在少女时代对美好事物的关切,以及对闺中生活的怀念。以景衬情。

十、《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1、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既是感慨,也是控诉。“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言简而意深。

2、赏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向西北方的汴梁(北宋都城)望去,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了视线。此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3、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也是诗人其志。

4、赏析“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是诗人直接表露自己的心迹。“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中心:抚今追昔,表达词人忠于南宋抗金的决心。情景交融。五

十一、《关雎》

1.赏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开篇起兴。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2、赏析赏析“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四、五章用起兴手法,表达了男子要用琴瑟和钟鼓来亲近和取悦心爱的女子,实际上是想象着把心中的姑娘娶回家门的情景。

中心: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五

十二、《蒹葭》

1、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第一节用起兴的手法,用茂盛的芦苇和结霜的露水引出歌咏的对象“所谓伊人”,可惜的是自己喜欢的人却在“水一方”,被河水阻隔着。

2、赏析: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第二节用茂盛的芦苇和结霜的露水起兴,写“伊人”在河的岸边。

3、赏析: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由苍青到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抒情主人公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的写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寂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是何等的焦急和惆怅。

4、描写诗人所在的地点,有何作用? “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和抒情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出来。

“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相见心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5、赏析: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通过芦苇、白露秋霜、秋水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意境。

中心:抒写对所爱慕人的深切思念,表现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心情。写景与抒情的融合。五

十三、《黄鹤楼》

1、赏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所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2、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

3、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写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中心:抒写了思乡的愁绪。用典故,借景抒情。五

十四、《钱塘湖春行》

1、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2、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

用乱花浅草来写西湖早春的美景。“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出事物在发展变化之中。写出早春小草生机勃发,春花美丽鲜艳的特点。

3、诗中从哪几个字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时令是早春。

初、早、渐、新、才

4、请你从“争、啄”两字入手,对“几处早莺争暖树”作简要赏析。

“争、啄”字充满形象感,极具表现力,用动态写出了初春的鸟儿唧唧喳喳飞来飞去争抢阳光、啄泥衔草的热闹场景,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5、色彩美是本诗的一个突出特点,请举例说明?

绿杨阴、白沙堤”碧水、白云、黄莺、紫燕、红艳的花、嫩绿的草。

6、全诗最能体现“春行”这一主题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在《钱塘湖春行》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表现春天花草茂盛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中心:描绘了刚刚换上春装的西湖春意昂然的景象,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借景抒情、语言浅近平易、结构巧妙(首尾呼应)五

十五、《相见欢》

1、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即使有千丝万缕的离愁,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是离别愁情,这离愁别恨的另一种滋味,不是常人所体验到的。采用倒装句式兼用比喻来形象突出离愁别恨的深重。这几句话直抒作者的亡国之愁。2、赏析“剪不断,理还乱”

在本诗中比喻离愁纷繁难解;现在人们常用这句话来比喻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情难以解决。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纷繁的离愁比作千头万绪难理的麻丝,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愁肠百结的烦乱。3、“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表达了诗人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真实感受,是饱含辛酸、极其痛苦的伤心之语。

4、赏析“无言独上西楼”

此句自画形象,“无言独上”,隐寓心中愁思郁积,摄尽凄婉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更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中心:抒发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哀愁别绪。﹙风格是缠绵悱恻﹚ 五

十六、《江城子·密州出猎》

1、本词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2、词中对出猎场面的描写,突出了词人何种形象? 这首诗描写出猎,场面壮阔,气氛紧张而热烈,表达了词人狂放快意的情怀。

3、作者在本词中,使用了“孙郎射虎”、“冯唐持节”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以孙权自喻,显示自己过人的胆略和勇气,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受到朝廷重用,有机会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愿望。

4、这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请从思想感情或写法上进行赏析。

思想感情上:通过描写出猎场面,表现了作者渴望亲临战场,英勇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写法上:上阕写出猎场面壮阔,下阕写豪情,感情奔放,气概豪迈。

5、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诗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6、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句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射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尽显豪放气概。

中心:表达了词人急于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雄心壮志。用典故﹙风格是豪放雄壮﹚

十七、《行路难》

十八、《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蕴含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描写什么?作者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这两句借景抒情且语义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抒发对国家的眷恋和对前途艰难渺茫的惆怅之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路渺渺。“家何在”“马不前”表现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3、赏析“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两句表明自己为国上书、冒死进谏的心迹,抒发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可见诗人虽遭贬却不后悔的光明磊落的胸襟、刚直不阿的形象。

4、“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尾联沉痛而稳重。韩愈用蹇(jiǎn)叔哭师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中心:抒发了诗人忠而获罪的悲愤和老而弥坚的勇气,显示了韩愈刚正不阿的人格。

十九、《咏煤炭》

1、赏析“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表达了诗人爱国忧民的思想以及甘愿为民出力献身的心迹。煤炭虽然深深地埋藏在大地之下,却蓄积着太阳般无限的热能。在严寒的日子,它给人们带来温暖的春意;在阴森的夜晚,它为人们驱散沉沉的黑暗;为了百姓的温饱,它不惜烧尽自己来加热鼎彝。这勇于牺牲的煤炭,恰是于谦一生最好的写照。

2、赏析“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这两句象征意义丰富,寓意那些甘为国家利益而自我牺牲的人乃国家之根本,民之福星,又含朝廷必须依靠臣民的忠心,表明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决心。

中心:表达诗人爱国忧民的思想及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托物言志。六

十、《虞美人》

1、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两句以“一江春水”为喻,使抽象无形的愁绪有了载体,变得形象可感,写出了胸中忧愁的无边无际、无穷无尽。“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两句以问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中心: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

六十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说说“了去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指收复中原,统一祖国。

2、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首句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词人悲愤焦灼的形象,渴望早日奔赴杀敌前方的心态便跃然纸上。宝剑的寒光闪耀在醉后的灯下,军营的号角吹响在梦中。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词人选取前方将士宴饮和阅兵这两个场景,出语雄壮悲凉。

3、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可以看出。

4、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诗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5、“可怜白发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6、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紧凑有力渲染战争浓烈的气氛。“秋”点明的是秋高马壮的时候,秋字更添肃杀之气。

7、辛弃疾说这首词是“赋壮词”,试结合词的内容,从题材或思想感情或语言风格等方面说一说其“壮”在何处?

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为勇猛、雄健;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是“赋壮词”。

8、你觉得这词中哪几个词语或句子特别富有表现力,请举例说明。

(1)“沙场秋点兵” 五个字紧凑有力,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我们仿佛看到,威严的将帅正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披坚执锐的战士神情肃穆,随时准备去各敌人撕杀,一个“秋”字,点明季节,更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2)“可怜白发生”一句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词意急转直下,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尾,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其中“可怜”二字极为沉痛,表现出极大的惆怅和愤慨。

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作者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8、“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两句选择快马、强弓两件典型事物,用比喻的修辞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感觉方面)两方面,既描摹了战争的惊险场面,也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愿望。

7.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

3.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导学过程:

一、读课文: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二、利用工具书,并结合注释和上下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三、整体感知

1. 概述课文大意。

2. 解释下面的加点字词。

(1)①举(     )②曾(   )③作(   )④出(    )⑤恒(    )

(2)①畎亩(      )②是人也(    )③空乏(    )④衡(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③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四、探究研读

1. 用原文回答。

① 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② 阅读第二段说说历史上承担“大任”的人之前经受了哪些痛苦的磨练?这种磨练跟他们带来了哪些益处?这些人在思想上经受的磨练是什么?

③ 作者针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什么?

④ 根据全文作者归纳的观点是什么?

2. 选文第三段通过一正一反的论证,阐明了怎样的道理?

8.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教案 篇八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悸j :因害怕而心跳得很厉害。招徕l i:招揽,招引(顾客)。富丽堂皇:豪华美丽,有气派。贿hu 赂:用财物买通别人。

忌讳: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文中指受影响最大的意思。应酬ch u:交际往来。不讲逻辑:指感情用事。

巾帼: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女子。耿耿于怀:事存心头,不能忘怀。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明白。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二、相关背景: 关于作者

秦文君,1954年生于上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1982年起开始发表处女作,迄今已出版作品四百万字左右。

主要作品:《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天棠街3号》、《属于少年刘格诗的自白》等。

《男生贾里》、《开心女孩》等近十部作品在海外出版,译成英、德、日等国文字。《女生贾梅》、《小鬼鲁智胜》、《宝贝当家》等十余部小说被改拍为影视作品。秦文君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电视剧飞天奖、台湾中华儿童文学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台湾九歌文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秦文君的小说风靡校园。她的作品被誉为“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灵之作”。她最大的心愿是以少儿为本位,不断开掘艺术潜能,把优秀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小读者。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课文以中学生的视角、心矿局描述了当代少年初涉人世的感慨。阅读时应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学习本文流畅、清新的语言特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文章脉络

故事按发展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课文已采用隔行的办法将四个阶段分开。第一阶段,主要事物是选举学生会干部。

第二阶段,主要事物是墙外的噪音使同学们无法安心上课,关键时刻鲁艳青挺身而出,呼吁尽快搬走售货铺,最终将此事办成。

第三阶段,主要情节是林武翔被砸伤,贾里等人一下子由英雄变成了受人指责的“罪魁祸首”。

第四阶段,故事的结局。贾里得到爸爸的鼓励,终于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三、写作方法

⑴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点。

⑵语言轻松活泼、幽默俏皮,极富生活气息,多用儿童化的口语写成,读起来清新、明快。

四、重难点导析 ⑴关于鲁艳青这个人

鲁艳青非常有责任感,很热心,也很有魄力。当噪音干扰了同学们上课而且迟迟不能解决时,她挺身而出,大声呼吁,终于把问题解决了。她不因为自己落选而闹情绪,还批评鲁智胜为她助选,她不计前嫌,亲切地称呼贾里为“校友”,还主动帮助贾里他们解决难题。鲁艳青是当代中学生中的优秀代表。

⑵学校校外的噪音的解决

鲁艳青和贾里他们一起起草了告全校师生书,校报全文刊登了这篇文章,这事引起了强烈反响,师生们联名写信,校长也签了字。后来报社又派人来调查,并摘录了这封信,终于,店铺搬走了,校外噪音问题解决了。

【类文品读】

一条清澈的小河,一条泊在岸边的渡船。

我立在船头,一身蓝色的衣服倒映在水里。船身开始晃动,船老大拿着一根竹篙上来了。一个背着书包的圆脸少年站在河埂上朝老人大声问:“老爹,没钱能上船吗?”

头也不抬:“没钱坐什么船,笑话!” 竹篙一点,小船离岸而去。

孩子像当头挨一棒,孤零零地站在岸上。离得老远,我看见孩子两眼睁得溜圆,牙帮骨在不停地挫动,两道小刷子似的眉毛紧紧地蹙在一起。忽然,他把衣裳一脱,连同书包擎在手中,“哧溜”一下滑进河里。

秋风秋水,他受得了吗?一股同情的潮水从我的心上漫过,想喊,没喊出声。那孩子举着衣服、书包,踩着水,一摇一摆地向河当中游去,黝黑的脸蛋冻得乌青。撑船的老汉愣愣地望着,忽然大叫:“孩子,上船,快上船!”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孩子好像没听见。

船撑到孩子眼前,孩子使劲把头别过去。

“上船吧——别冻坏了。”老人似乎在哀求,“钱一分也不要。”

孩子不理他,依然向前划。落满彩霞的河水被孩子的臂膀切割成一块块五彩的锦缎,那手中的花格子衬衫像五彩的花瓣,黄黄的书包真像花瓣中的花蕊。

好一朵开在浪花丛中的奇葩!好一个倔强的少年!终于到了对岸,泥鳅一般蹿上了堤埂。阳光在他的脊背上滚动,像一条条刚出网的银鱼在蹦跳。他把衣裳一套,捡起书包,飞也似的跑了。河边的沙滩上,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像一条无限延长的省略号。

后来,我打听到了,那孩子考取了对岸的中学,那天是开学的头一天。

有趣的是,以后我每次过河,只要赶上学生上学放学,总会看到那个圆脸少年在河里游来游去,数年后,少年居然从这条小河游进了大海,成了一名游泳健将。他给撑船老人来过一封信,称他是他的启蒙教练,要感谢他。

可惜老人已长眠在河边的沙丘里,没看到这封信。

1、简要概括撑船老人和渡河少年的性格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一股同情的潮水从我的心上漫过,想喊,没喊出声”,想一想,“我”为什么没喊出声? 3.文末画线的句子“他给撑船老人来过一封信,称他是他的启蒙教练,要感谢他”,想一想,少年为什么称老人是他的启蒙教练?

4.写出文中你认为最优美的一个句子,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老人:爽直,善良。少年:倔强,有志气。2.通过少年的神态和动作,“我”看到了少年倔强的性格,知道自己喊也没有用。3.如果不是当年老人的“没钱坐什么船,笑话”这句话,少年也就不会踩水过河,不会上学放学在河里游来游去,也就不会练成游泳健将,是老人的话刺伤了少年的自尊心,无意中为少年创造了成才的逆境,使少年发愤立志,不断进取,最终坏事变成好事,所以少年称老人为启蒙教练。(意近即可)4.略)

用心

爱心

9.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背诵五首诗词曲,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二、重点和难点:

1、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四、教法手段:朗读、指导;讨论、探究

五、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3、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六、教学设计:

第一

一、导入新课:

第一首是唐诗。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课文选的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也是传诵不衰的名篇。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文化品味,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疑问探究:

1、诗的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

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作者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的朋友,有的已去世,有的和自己一样被贬官,对他们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

《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

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官,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

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

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它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四、学生自主学习《赤壁》、《过零丁洋》:

1、《赤壁》中运用的曲笔有哪几层含义

《赤壁》是杜牧的一首咏史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尤其巧妙,不是承接上句,去感叹赤壁之战的壮观,也不是直接去赞叹前代英雄人物功业的宏伟,而是假想赤壁之战的另一个结局。这是极妙的曲笔。从中可以体会到这样的含义:

第一,诗人从反面落笔来写,推想如果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则整个历史态势就要发生变化,它强调了这次大战的重要性;

第二,诗人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他对这次大战的历史思考,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间接地描写战争胜负的转换和历史形势的变化,用东吴两个美女受侮辱的命运来暗示东吴失败的结局,生动形象而意味深长;

第三,这两句诗颇有调侃的意味,诗人似乎过于强调东吴取胜的偶然性,周瑜不正是借助东风,才出尽了风头,成为一代风流吗 其实,诗人在这里只是曲折地表达出自己那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叹尽在不言中了;

第四,它似乎还包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的意思。

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诗的首联叙述了自己被起用以来历经的百般磨难,颔联进一步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境遇,颈联则将颔联所表达的意思进一步加以渲染,这样,在前三联充分渲染的基础上,诗人在尾联将诗意推向了高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的尾联“正气凛然,掷地有声,成为几百年来鼓舞和激励后人反抗压迫、反抗掠夺斗争的名言”。它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土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如果说前三联气氛是悲愤的话,尾联就可谓雄壮;如果说前三联的基调是沉郁的话,尾联就可谓高昂;如果说前三联读来令人怆然生悲的话,尾联则感人肺腑,气贯长虹,催人奋进。

五、小结: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表达了他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赤壁》虽为咏史诗,也是借题发挥,反映出作者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解。

3、《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为

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六、课堂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背诵第一、二、三首诗。

七、板书设计: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 上 见 赠

禹 锡

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咏史诗。反映出作者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解。

零 丁 洋

天 祥

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明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八、背景知识: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风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第二

一、检查背诵:

二、导入新课: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中秋月夜为题材吟诗赋词,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苏东坡同样以中秋月夜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清朝词论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余

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

三、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这首词,领会词的内容。

2、展示思考题: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3、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四、疑问探究:

1、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

2、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

[说明]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说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说明] 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既然如此,就不必悲

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说明]以上问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鼓励有不同见解。

五、自主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学生反复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说明]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最后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慨:兴亡百姓苦。一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

同样给人民带来灾难。作者的认识难能可贵。

六、小结: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作者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作者爱旷达乐观的胸怀。

2、《山坡羊 潼关怀古》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慨:兴亡百姓苦。表现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曲。

2、研讨与练习一、二。

八、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上阕: 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 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 养 浩

意踌躇: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10.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教案 篇十

一、复习导入

提问温庭筠《望江南》和李清照《武陵春》的背诵情况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总结:词后来发展到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投影出示本节的学习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三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感情。4.赏析名句,学习表现手法。

二、豪放派简介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可见豪放的作品当气度超拔,不受羁束。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 “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他还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颇引人注意。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于狂怪叫嚣。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总目》),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三、解析《渔家傲》

1.导入

前面我们所学的表现范仲淹政治理想的散文《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4年(1040年),还在塞外征战。作为有政治抱负的范仲淹,面对荒凉和艰苦,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2.欣赏朗读,然后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3.作者及背景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继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陕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他一

生为官清廉,关心民生疾苦。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这首词是作者在西北边塞军中所作。词中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及战士们的思乡忧国之情。

4.理解大意

塞外的秋天一到,风景就与中原大不一样了。大雁南归,对边塞地区没有一点留恋之情,军中号角一吹,四面悲凉的边塞声随之而起。群山连绵,层峦叠嶂,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于长烟之上,落日余晖之中,城门紧闭。

边关与家乡相距遥远,思乡之情如何来解?只好借酒消愁了。还没有立下战功,如何回家啊。月光皎洁,满地如霜,远处不时传来悠扬的羌笛之声,使戍边战士思念故乡,无法入睡,面对浊酒一杯,映着将军花白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

5.欣赏品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总写西北边塞地区到了秋天,风景与中原大不相同。下边各句分叙这个“异”字。一写大雁南飞,二写边声四起,三写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衡阳雁去无留意”,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表现了塞下风景之“异”,也暗示了将士思乡之情。“四面边声连角起”,这一句既渲染了边地时刻防备敌人的气氛,更将边地风景之“异”具体化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上片通过景物描写,写出边地的荒漠、凄凉和边塞将土时刻御敌之情。

“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图”,渲染出西北边地的荒漠,也暗示出边关将土们的思乡之情,同时还写出了他们时刻备战以防不测(立志报国)的特点。

“浊酒一杯家万里”,极写边关与家乡相距遥远,思乡之情如何来解?只好借酒消愁了。“浊酒”可见生活的艰苦。“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是引用典故来抒发报国之志,写出了作者为国立功的远大抱负,同时也是对戍边将土的激励鼓舞。“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写实。月光皎洁,满地如霜,远处不时传来悠扬的羌笛之声,使戍边战士思念故乡,无法入睡。将士们本来是想像东汉大将窦宪那样报国逐敌,立功而返的,可是宋朝对外却忍辱求和,抗敌战争常常失利,不断地割地赔款。

因此,范仲淹虽戍守边疆多年,威名远扬,却不能实现报国壮志,壮志难酬,这怎能不令他感慨万分?“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结句以生动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下片主要写边防将士戍守生活的艰苦与思乡、报国之情。6.梳理总结

借景抒情: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上阕写景:衡阳雁去、边声连起、千嶂孤城、长烟落日——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下阕抒情:家万里-归无计,羌管悠-霜满地,燕然未勒,不寐-白发-泪——抒发思乡报国之情 词的上片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塞外边关图,这幅图雄浑沉郁,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主题。

下片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得作者的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现,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四、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

1.欣赏朗读,然后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共享文名,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 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理解大意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4.品读赏析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师生互动】

结合注释,明晰讲讲下阙中运用的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表现作者希望朝廷能重用他,给他建功立业报效祖的机会。◇“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作者期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5.师总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五、研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欣赏朗读,然后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3.理解大意

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曼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4.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渲染了浓厚的战斗气氛,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从军中用餐、演奏军乐、检阅军队三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军营生活。表现了词人豪迈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既展示出一幅壮阔的画面,又渲染了悲壮的气氛,同时表露出作者壮心不已和杀敌报国的昂扬斗志。

上阕着重描绘了幻想中的军营生活,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了想象中的战斗场面,前句写骑马驰骋,后句写弯弓射箭,从形象(视觉)和声音(听觉)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极其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的激烈紧张,表达了自己能够驰骋沙场而冲锋陷阵的强烈愿望和战斗激情。“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了自己凯旋而归,了却心愿的快感,表达自己恢复中原的壮志,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最高点。“可怜白发生”。诗人从想象的幻境回到眼前的现实,从激昂豪壮跌落到深沉痛苦。这既是对岁月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也是对统治者重用奸佞,排斥、打击主战派的愤慨,表达了对朝廷屈膝投降、苟且偷安的强烈不满。

下阕是描写想象中的战斗场面,表现作者壮志未酬的极大悲愤。

5.为什么辛弃疾写《破阵子》是赋壮词?

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6.辛弃疾在小序中标明是“壮”词,实际上是以“壮”写“悲”,“壮”是怎样表现的?“悲”是怎样表现的?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品从开头到“赢得生前身后名”,基调是豪壮的,但最后的“可怜白发生”,陡然由壮写悲。其次,此词的核心句是“可怜白发生”,无论前面“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举动,还是军营的雄壮声势,杀敌报国的宏大理想,都是在衬托“可怜白发生”的严酷现实,在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因此表面看来,作者心雄志壮,豪情依旧,其实,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悲愤。

六、比较探究:三首词的异同

(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答案提示:

(1)《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3)总体分析: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七、布置作业

上一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下一篇:太阳能汽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