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精选8篇)
1.论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 篇一
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探析论文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国际金融业发展、变革与创新的角度看,我国银行体系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在12月1日之后金融业对外资全面开放的形势下,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将空前激烈,如何迅速缩短我国银行的差距、增强竞争力成为理论界与银行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社区银行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将就我国发展社区银行路径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社区银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定义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的机构,其资产从少于1000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的机构。参照国外社区银行功能并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我国建立的社区银行是指资产为5亿元以下,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运作并为当地居民或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成本低、个性化金融服务的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发展社区银行的意义重大。
1、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遭遇融资“萎缩”。具体而言,中小企业由于抵押物相对不足、财务报表不完备,加之容易隐瞒甚至制造扭曲的信息,导致大银行因不能了解其经营能力、经营状况及贷款所投向的项目的情况,对其贷款更加谨慎。而社区银行以服务社区为宗旨,与商业银行相比,其资产规模较小,组织层级也相对简单,信息反馈的期限较短,经营决策较灵活。此外,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对区域内客户的情况更为熟悉,易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所以,根据信息优势假说(information advantage hypothesis),社区银行更易于解决贷款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和了解客户收入变动、支出状况等有一定保密色彩的个人信息,这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可能性,因而,相比于大型商业银行,社区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中就有比较优势。比如,作为“准社区银行”的台州市泰隆城市信用社,一直以民营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努力发挥在地缘、人缘、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自1993年成立以来,“泰隆”累计发放贷款350余亿元,其中90%以上投向当地的民营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末,在“泰隆”有贷款余额的客户有3865户,户均贷款仅70.8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户有2745户,贷款金额合计6.73亿元,分别占贷款户总数及各项贷款余额的89.06%和24.61%.
2、促进金融服务水平和协调社区发展。发展社区银行可以刺激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市场化改革,增强竞争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同时,根据“共同监督”假说(peer monitoring hypothesis),在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由于社区银行典型的区域性特征,为了区域内大家的共同利益,合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之间会实施自我监督,有利于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信用习惯,推动社会信用状况的改善。另外,社区银行强调对社区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实现社区发展的政府、市场及社会的自治互动,形成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新局面。具体而言,社区居民和单位可以利用其在社区银行中的股东或是社员权力,通过社区银行的资金投放项目参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服务项目开设、服务内容确立的集体决策,实现社区建设与管理中的群众自治性作用(王欣欣,)。因此,通过社区银行基于信用的产品设计以及对社区改善和发展活动的实践参与,可以推动社区信用建设和协调社区发展。
3、有利于优化银行体系结构,降低系统性风险。根据产业组织理论,CR4≤40%为低集中度,40%≤CR4≤60%为中集中度,60%≤CR4≤80%为较高集中度,CR4>80%为高集中度。从资产的市场集中度看,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可以算出,截至20,包含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CR15)的市场集中度为68.5%,其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169321亿元,市场集中度(CR4)为54.1%;而负债的CR15和CR4分别为68.4%和53.4%,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不足,仍然处于寡头垄断状态。毋庸置疑,这种银行体系结构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和经济健康发展。而社区银行的适当发展将会有利于改善银行体系结构,进而分散来自经济与金融层面的冲击(王欣欣,2005),从而分散由于银行机构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同质性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换句话说,设立社区银行可以分流过度集中于大、中型银行机构的社会资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资金市场,进而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
4、为居民提供投资渠道与增值服务。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水平很低,加上有关的金融产品创新严重不足,造成我国居民的投资渠道比较有限,而居民手中的资金非常宽裕并且有较强寻求保值增值的欲望,迫切需要开拓创新投资渠道。从这一方面来看,社区银行的发展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大银行的“大城市、大企业”的战略相反,除了主要为社区居民和社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外,在网点布局上更加注意拾遗补缺,填补大银行退出后的空白,多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发展。此外,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贷款时,很关注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的历史和家庭的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个性化的因素对还款能力的影响,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个性化服务,与此同时,社区银行实行多元化经营,它必将会吸引各种有利的资本进入以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推行业务创新,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从而有利于为居民提供较好的投资渠道和资金增值服务。
5、可以有效地遏制民间非法金融的蔓延和发展。近年来我国民间融资有很大发展,对地方金融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原因除了一些地区市场化程度和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以温州为例,据中国人民银行监测,在年10月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提高法定利率水平后,温州银行业一季度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2004年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高于法定贷款利率0.27个点的上调幅度),民间融资有较大盈利空间外,关键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银行,很大一部分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培育和发展社区银行,可将民间融资纳入国家正规的金融渠道之内,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提高民间金融的规范化、组织化和机构化,防止民间金融的边缘化,逐步消除金融结构的二元化,降低潜藏的金融风险。
二、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路径探析
20世纪90年代,欧洲掀起了一场“社区银行服务运动”(Campaign for Community Banking Services),主要有新设社区银行、共享分支网络(Shared branch)、利用分支机构和特许经营(Franchises)等渠道,而澳洲的社区银行主要采取分支机构模式、代理模式及电子银行模式。我国发展社区银行必须从当前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途径有:
1、由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新的社区银行。新组建股份制社区银行容易明晰产权,其公司治理结构相对比较完善,市场定位目标也比较明确,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方面也会比较灵活。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社区银行,同时也要十分关注退出机制的建设,真正实现“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民营银行资本由于强烈趋利动机可能导致过度扩张,加大金融风险;股东控制社区银行容易发生获取关联企业贷款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以降低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尤其是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这就形成不同的发展社区银行的条件,必须区别对待以提高效率,一般来讲,应该先进行试点,然后再全面铺开。例如可以考虑将浙江省的温州、宁波、台州和福建省的泉州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作为试点,然后择机推广。一般情况下,允许达到法规规定的各项条件(如资本金额、股东人数、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合规的章程等)的自然人或企业法人组建社区银行(应宜逊,2005),考虑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资本金应在1000~5000万元为宜。
2、将现有小型金融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以城市信用社为例,城市信用社在长期与中小企业接触的过程中掌握了充分的客户信息和决策经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贷款风险,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我们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对其实施规范改造,鼓励优秀民资入股,优化股权结构,改造成以所在社区的中小企业和居民为服务对象、按股份制原则进行经营管理的社区银行。另外,农村信用社由于市场变化正亟需要转型,可以通过适当的资本结构优化和机构整合,促进农信社重组,逐步改造为产权明晰、按市场化运作的社区银行(翟建宏、高明华,2005)。关键在于经营机制的转变、机构布局的调整和规模效益的实现。另外,由于各个信用社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应该区别对待,最好是先进行改造试点,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推行改革,促进社区银行的健康发展。浙江省在这方面有所探索,201月,经宁波银监局批准,浙江省第一家完成增资扩股、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城市信用社——象山县绿叶城市信用社正式挂牌运营。绿叶信用社改造后的资本金从过去的526.9万元增长到1.39亿元,资本充足率远远超过法定标准;在新的股权结构中,法人单位17家,均为民营企业,自然人32个,过去参与投资的行政事业单位全部退出,单体投资者最高占有股权比例为10.79%.
3、在部分邮政基层机构基础上进行改造,组建社区银行。据邮政储汇局统计,到203月末,我国邮储存款余额达到1.48万亿元,占居民存款总额的10%,在全国拥有3.6万个网点,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2/3以上,而且,邮政储蓄65%的资金来源于农村,而几乎90%以上的资金都通过转存央行或者以协议存款的方式转存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途径,实现资金从农村大量向城市的逆向流动。这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农村金融发展,甚至有可能使得邮政汇兑业务畸形化,以服务于邮政储蓄业务的利益冲动(钟伟,2004)。随着《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的通过,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工作即将进入实施阶段。因此,可以适当考虑基层邮政储蓄机构的社区银行化。具体思路如下:在民营经济较为发达、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由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及邮政部门进行协商,将个别条件较好的邮政县支局作为试点,先由权威资产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评估,然后,以公开、公平的方式对其资产进行招标出售,需要说明的是,管理部门必须对各招标单位或个人(一般为民营企业法人或独立自然人)先进行考核、选择,严格把关,“交接”之后,要进行适当引导、监控。
4、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成社区银行。根据央行调查统计司的调查推算,目前我国民间融资规模为9500亿元,占GDP的6.96%左右,在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地下金融的间接融资规模大约相当于国有银行系统的1/3.另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调查测算,2005年末的民间借贷资金规模为450~500亿元,作为一种自发的民间资金运作方式,温州民间资本规模超过了3000亿元,其原因主要是正规金融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不足。另外,有证据表明,与现有银行机构相比,一些地方从事资金交易的非正规金融的经营效率更高,并且对当地小企业创业贡献更大。所以,通过正确引导使非正规金融走上正规化、合法化道路;通过组建社区银行将民间闲散资金组织运营起来的意义将十分深远。两年前,温州成为全国性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在农信社改革和利率浮动改革方面凸现了示范效应,如今,我们亦可考虑以其作为发展社区银行的试点,具体操作方式为:先试点设立1家,由市政府明确一个主管部门,组织、鼓励和引导市辖内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发起,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明晰权责,将民间资本纳入金融体系。在这一过程中,监管部门要首先对“发起人”进行很好的选择,一般选择经营良好、实力雄厚、社会知名度高、信誉好的企业,股份应当较为分散以防止因一股独大破坏“社区银行”的运营、管理。
2.论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 篇二
社区银行 (Community Bank) 是以居民社区为依托, 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运作, 为当地小企业、居民提供方便快捷、成本较低、个性化较强的金融服务的小型商业银行。社区银行源自美国, 在美国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成为美国银行体系的主体。
美国社区银行能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生存与发展, 是因为在目标客户、服务品种与经营区域上, 采取了与大银行形成互补的差异化市场定位策略, 形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
(一) 定位优势
美国社区银行主要是为小企业主、农场主以及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服务。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为社区银行带来了集中经营的优势, 能更全面地满足目标客户群的各种需要, 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 在小企业和社区居民金融服务市场方面保持优势。
(二) 信息优势
美国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当地市场, 在获取当地客户的信息方面具有大银行所没有的优势。因此, 社区银行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大银行而言较小, 风险识别能力较强, 使得社区银行在当地开展的信贷业务中能获得比大银行更大的安全赢利空间。
(三) 地区优势
大银行由于跨区经营, 资金来源与运用在区域上并不匹配, 为追求经营效益, 通常是资金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而社区银行则将本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 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
(四) 机制优势
社区银行由于资产规模较小, 组织层级也相对简单, 从金融产品开发、产品投放市场到产品信息反馈, 整个过程可以在较短的期限内完成, 管理人员可以据此及时做出经营决策, 灵活应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最大限度地提高顾客满意度。这种机制的优势在信贷决策上表现尤其突出。由于信贷审批链条短, 做出信贷决定相当迅速, 能很好地满足小企业及个人的资金需求, 而这种优势是大银行所不具备的。
二、发展思路
发展社区银行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完善我国银行结构体系, 改善金融生态, 缓解县域经济的资金虹吸现象, 解决农村金融困境, 改善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难的问题。目前, 社区银行在我国尚处于理论探索、实践尝试阶段, 如何借鉴国外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 探索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模式, 是当前金融改革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发展我国社区银行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 合理定位
1. 从所有制性质来看, 定位于民营经济。
十八大报告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明确提出, 将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发展民营银行有利于打破金融领域国有垄断现状, 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 构建以国有控股大中银行为主体、民营社区银行为补充的金融体制, 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 合理配置金融资源, 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2. 从经营区域来看, 定位于县域。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近年来, 城市金融机构密集设立, 城市金融市场成为竞争激烈的“红海”。与此同时, 在股份制改革后, 工农中建等银行更加注重经营效率, 从农村大量撤并网点, 农村金融市场成了相对缺乏竞争的“蓝海”区域。社区银行作为小银行, 无法与大银行争市场、争客户、争资源, 只有在大银行无意设立网点或已退出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求发展, 填补金融空白, 拾遗补缺,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上站稳脚跟, 求得发展。
3. 从经营业务来看, 定位在小企业贷款及个人零售业务。
大中型企业拥有硬信息, 银行可以从公开途径获得, 只要耗费较低交易成本即可对贷款项目进行准确评价, 达成贷款契约。而大多数小企业及个人不拥有硬信息, 银行要获取软信息, 就需要在信贷和其他产品的长期提供过程中收集。社区银行专注于社区, 贴近企业、贴近居民, 在软信息的收集上具有地缘与人脉优势, 减少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交易成本。而且, 社区银行更加了解社区企业和居民的金融需求, 能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因而, 将经营业务定位在小企业贷款业务与个人零售业务, 有利于发挥社区银行的经营优势。
(二) 有效监管
1. 严把准入关。
银监部门要根据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环境、农村金融服务状况和金融监管资源配置情况, 合理确定社区银行设立地域和数量的计划, 严格市场准入标准, 按照成熟一个、审批一个的原则, 严把市场准入关, 确保社区银行的准入质量。
2. 加强公司治理监管。
银监部门要督促社区银行按照“股东参与、简化形式、运行科学、治理有效”原则, 因地制宜建立市场导向、职责明确、制衡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要在产权结构、组织设置以及管理方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以保证社区银行有内在自我监督和为社区企业与个人服务的动力。
3. 加强内部控制。
社区银行要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建立覆盖全部业务、岗位和人员的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存款、贷款、投资、会计等业务的业务规定、业务流程及操作规范, 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委员会等内控机构的作用。
4. 强化风险监管。
银监部门要督促社区银行根据小法人机构的特点, 加强合规风险建设, 构建有效合规机制, 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和组织机构, 制定并执行防范风险的制度办法, 设置合规风险岗位, 切实防范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操作风险。
(三) 优化环境
1.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创造平等竞争环境。
存款保险是指当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或失去清偿能力时, 为保护全部或部分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而借用保险形式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存款保险是国家金融安全网的重要部分, 在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 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稳定存款者信心, 防止悲观预期转化为挤兑行为, 起到金融风险“消化器”作用。当前我国国有银行的信用隐含的是国家信用, 银行退出时由国家承担银行的退出成本, 代替了存款保险的功能。国家信用对国有商业银行提供隐性支持具有一定的正效应, 它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支持了国有企业;但也有负效应, 使得金融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之中。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 社区银行缺乏最后的信用保障, 无法与国有银行竞争。只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才能增强存款人对社区银行稳定经营的信心, 维护社区银行的信誉, 为社区银行提供与大银行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2. 健全法律体系, 提供法律保障。
美国的《社区再投资法》、《小企业法》等为社区银行的生存定位提供了法律保障, 值得我们借鉴。《社区再投资法》规定, 每家经营存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必须对其满足这个社区的信贷需求的请求记录在案, 而且要求银行监管机构对每家金融机构的记录进行定期评估, 并且将评估结果作为审批该机构申请增设存款分支机构、开展新业务甚至金融机构之间并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而《小企业法》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而制定的, 根据该法设立的小企业管理局。促进商业金融机构向小企业融资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定针对小企业的各种优惠贷款条件;建立贷款担保二级市场;指定优先向小企业贷款的银行 (通常是社区银行) ;为小企业融资提供履约担保服务。
3. 提供政策扶持。
为了鼓励社区银行对小企业贷款, 可采取贷款规模与支持措施相挂钩的政策, 对小企业贷款达到一定规模的社区银行, 地方政府可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 中央银行可降低社区银行存款准备率, 增强信贷投放能力。
(四) 改造与新设并行
1. 将农村信用社改造为社区银行。
无论是从资产规模、服务区域还是服务对象, 农村信用社都具有社区银行的鲜明特征。农村信用社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 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信用社不断增加涉农贷款投放, 大力支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了支农资金主渠道的作用。
农信社改造要从产权入手, 在原有社员入股的基础上, 广泛吸收当地的农户、个体工商业者、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 还可吸收外地与外资企业的资金,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此基础上, 着力构建符合小法人特点的公司治理机制, 加强流程银行建设,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符合现代农村金融企业要求的经营机制, 打造现代农村银行制度。
2. 由小额贷款机构升级转型。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 不吸收公众存款, 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 是支持“三农”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 小额贷款公司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在解决小企业和农民贷款难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2006年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以来到2012年12月末, 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080家, 贷款余额5921亿元, 全年新增贷款2005亿元。
小额贷款公司虽然发展迅速, 但在经营上仍受诸多因素困扰与制约。表现在:一是公司性质未被明确定位。除浙江已经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为农村金融机构外, 其他省份目前还没有明确, 导致其税负水平较高, 削弱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能力。二是融资能力有限。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规定造成资金来源极窄, 容易产生后续资金不足。三是大多数小额贷款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存在大股东绝对控股的“家族化经营”, 公司内部缺少有效制衡机制, 加大经营风险。为此, 将小额贷款机构升级转型农村社区银行, 一方面, 小额贷款机构有着多年的当地运营经验, 对当地的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比较熟悉, 对农村信贷市场和农民客户也有深入了解, 已具备社区银行的经营基础;同时, 通过转制为银行, 能扩大资金实力, 加强管理,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促进小额贷款机构的健康发展
3. 由民营资本组建新的社区银行。
允许达到法规规定的各项条件 (如资本金额、股东人数、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合规的章程等) 的自然人或企业法人,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社区银行, 真正实现“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组建社区银行, 可先在个私经济发达、民间资本较为充沛的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试点, 待取得经验并完善法规后, 再全面推行。然后再全面铺开应当先进行“区域试点”, 然后全面铺开。
摘要:目前, 社区银行在我国尚处于理论探索、实践尝试阶段。本文认为, 发展我国社区银行, 应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 并从国情出发, 合理定位、有效监管、优化环境, 改造与新设并行。
关键词:社区银行,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励岗.美国社区银行制度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J].南方金融, 2005 (10) .
[2]王爱俭.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3]孙安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小额信贷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32) .
[4]文禹琦.民营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中国商贸, 2012 (20) .
3.论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 篇三
【关键字】中小企业;关系型借贷;社区银行
一、社区银行的定义与经营特征
(一)社区银行的定义
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其中的“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既可以指一个省、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大致银行资产为 10 亿美元——把资产在此标准之下的称为“社区银行”。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定义归纳总结出,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
(二) 社区银行的运作特点
社区银行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都有良好的发展,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本社区,经营机制比较灵活,社区银行在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银行之所以有别于大中型银行,是因为有其特殊的一面,具体如下:
1.资产规模微型化
社区银行严格按照市场化经营,努力服务于中小企业及区域内的居民,不盲目追求大项目、大企业,不以扩大资产规模为主要目标,因此社区银行经营规模呈现出微型化的特征。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统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1 年,美国共有社区银行 7000 多家,营业网点超过 5 万个,资产规模在 10 亿美元以下的社区银行占全美银行总数的 91%。
2.资金运用社区化
单一的组织形式和服务社区的宗旨要求社区银行在资金运用上保证本社区经济发展的需求,社区银行的资金来源于社区,同时又全部用之于社区,其资产负债业务均在社区内。社区银行的这种哪里取“财”,投向于哪里的做法是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在资金运用上呈现出社区化特征。
3.市场定位差异化
社区银行作为区域性组织,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就要自始至终坚持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不能走与大银行相同的“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同质化发展战略。更加的注重本区域内的中小企业、社区居民的金融需求,其机构设置、网点布局要更多注重补充空白,丰富金融机构的层次。
4.运营资本多元化
社区银行的运营资本主要来源于社区居民和社区中小企业。从资本来源上来看,包括自然人、法人资本在内的多元化资本运作,为社区银行产权明晰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提供了原始保障,可以有效的规避关联交易和圈钱行为等风险。
5.信息获取对称化
社区银行植根于社区并在社区中发展,对于财务制度不健全以及可供抵押的物品不多的中小企业,能够有效获取企业包括信用状况在内的各种“软信息”,因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资本运营的安全性。社区银行依靠这种人缘地缘上的信息优势,不仅能够以降低实际交易成本,保证其可持续发展,还能以信用为基础,提供给企业和个人更多的融资业务。
6.经营决策的便捷和丰富
社区银行本质上属于区域性银行,组织结构的层次简单,因而社区银行做出贷款的决定非常便捷、迅速。而大型银行需要多层次的内部审批程序,且审批决策者对相应的融资方缺乏足够的信息了解,贷款审批流程繁杂。由于社区银行贴近基层,从而更为广泛的了解社区企业和居民各自不同的金融需求(姜新雷,2008)。通过对市场的细分,可以提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从而使自己的经营更具特色。
二、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分析
(一)社区银行竞争力的核心——关系型借贷
在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时,由于一些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以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银行需要针对目标企业制定一系列评判标准,目的是降低可控风险,并以此做出是否发放贷款的决定。关系型借贷的主要作用就是缓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 促使银行与企业尽快地建立起良好的信贷关系,消除信息不透明的影响。以使抵押资产不足、信息不透明、无法提供硬信息的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由此可见, 关系型借贷理论的开创与发展解决的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二)社区银行在关系型借贷上的信息优势
社区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关键就在于关系型借贷。关系型借贷围绕软信息的生产和运用来构成,因此,研究社区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优势,归根结底就是研究社区银行在软信息处理方面的独特之处,而这对于我国支持社区银行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贷款可得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捷,2005)。基于信息视角,可以认为社区银行在关系型借贷上具有软信息收集、软信息传递以及软信息使用这三大方面的优势。
1.软信息收集方面
4.论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 篇四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控制和监督环节,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加强银行公司治理,如何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银行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从而为银行机构增加价值并促使其高效率、高质量地运转,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银行治理结构和内部审计的关系及商业银行内审理念的演变出发,针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对商业银行内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从财务型审计转向增值型审计的必要性和增值型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实现方式。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财务型审计 增值型审计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环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完善银行治理结构也是国际银行业今后的一种趋势,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公司结构的治理。如何创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和模式,以更好地发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银行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从而为银行机构增加价值并促使银行机构高效率、高质量地运转,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一)银行治理结构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公司治理的一般架构是建立在因分散的所有权结构而引致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基础上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及其他代理问题,以实现公司价值(尤其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包括以董事会建设为核心的内部治理机制和以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并购市场、经理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外部治理机制。商业银行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其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治理框架符合企业公司治理的一般性。良好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对于包括银行在内的公司制企业都很重要,但是和一般公司不同,银行治理结构更加强调银行内部治理,如银行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银行的平衡制约机制、责任机制等。原因在于:(1)根据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原理,银行业市场结构普遍处于不完全竞争甚至寡头垄断的格局;(2)商业银行独特的资本结构使得债权约束作为外部治理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对银行的作用甚微;(3)银行并购成本的巨大限制了并购机制这种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4)由商业银行的特殊地位及银行危机的传染性和巨大破坏性所决定的商业银行严格的外部监管制度,在相当时期内是一个确定的外生变量,使得商业银行自身无法突破这种外部政策和法规来进行经营和管理创新。
因此,外部治理机制在商业银行治理体系中不能发挥主要作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中应更注重由内向外,而内部审计制度就是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
(二)银行治理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新要求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简称“巴塞尔Ⅱ”),巴塞尔Ⅱ在原来的基础上将最低资本要求、资本充足性的监管约束和市场约束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三大支柱,更加强调银行自身的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同时对银行风险也做了重新划分。
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宣布,各方代表就《巴塞尔协议III》的内容达成一致。根据这项协议,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由目前的4%上调到6%,同时计提2.5%的防护缓冲资本和不高于2.5%的反周期准备资本,这样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可达到8.5%-11%。此外,《巴塞尔协议III》对商业银行使用敏感性高的资本计量方法规定了许多条件,在未来发展中商业银行若想符合新协议的监管要求,必须重点防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建设。
(三)商业银行现代内部审计理念及发展趋势
作为银行业的监管部门,巴塞尔监管委员会早在2001年就曾专门发布了一份报告《银行内部审计和监管当局与审计师的关系》,报告阐述了银行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所有银行建立一个常设的独立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并提出了内部审计指导原则。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内审报告,内部审计的范围应包括: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审查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评价方法的应用有效性; 审查和管理财务信息系统,包括电子信息系统和电子银行服务;审查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审查保护资产的方法;审查银行与风险估计相关的资本评估系统;审查已经建立的系统是否遵循法律和监管要求、行为准则和政策、程序的执行情况;评价经营活动的效益和效率;测试交易和特定内部控制程序的功能;测试监管报告的可靠性和时效性等。
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从财务型审计转向增值型审计的必然,相比将重点放在查错防弊的财务型内部审计,增值型内部审计更有优势:(1)增值型内部审计把为组织增加价值作为,使内部审计工作更靠近企业的价值链.并通过“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与发现风险为企业减少损失”来实现价值增值;(2)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职能从传统的监督、评价职能发展为保证与咨询服务,减少不增值的审计业务,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增值目标;(3)增值型内部审计服务重点在组织内部扩展,并通过以客户为中心,主动根据组织需求开发新的审计服务产品、项目,以增加价值生产能力;(4)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现模式主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经营目标为起点,重点关注管理者的风险评估,并以此决定内部审计的程序与方法技术;(5)增值型内部审计形式从审计人员单向检查、独立验证转向审计与被审计方双向互动的参与方式,通过“参与式”审计策略使审计过程达到双方良性互动,全面提高了被审计者的风险控制与自我评估能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在经历了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到财务审计的演进过程后, 虽逐步建立起一个日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但是,与完善的银行业公司治理标准相比, 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审计理念陈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重心仍是合规性审计,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尚无过多涉及。内部审计业务仍停留在传统的查错防弊及对财务活动的监督检查上, 局限于查处一些具体违法违规问题,只注重检查会计凭证、报表等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业务操作是否合规、合法等,缺乏对信贷资产质量、风险责任、经济效益进行事前和动态的审计和监督, 更缺乏对银行内部管理结构、内部控制状况、各岗位业务规范状况等做出事前的总体评价和建议,真正意义上的审计咨询活动在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并不常见。
(二)内部审计体系不合理,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
内部审计体系是以“在银行高级管理层领导下开展稽核监督工作”为主要管理模式,而非由董事会或监事会及其下设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大多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报告,而不是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内部审计独立性差,缺少权威性,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审计流于形式。
(三)内部审计技术落后,内部审计手段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基本上是账目基础审计, 主要采用详细审计或依赖于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法。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业务都要通过计算机完成,银行业务方式的变化使得部分内部控制环节向客户端发生了转移, 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也形成了新的挑战。然而我国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运用得不够,并且在利用计算机审计过程中,存在不评价计算机系统、不测试数据真实性、就数据审数据的现象,审计技术方法的陈旧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
(四)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监督能力有限
人员配备不足,在目前我国银行业,除少数金融机构的内审人员占全部员工比例达2% 这个国际水准之外,大多数只有1% 左右,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且内审人员的薪酬激励和在行内的地位也相对偏低,并且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不高,专业胜任能力相对不足。
三、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和模式的实现方式
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实现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对银行业越来越严苛的内审要求、建设现代银行制度和市场化公司治理机制,就必须在内部审计的制度和模式中加以创新和完善,以增值型审计为发展目标,实现内审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增值作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途径有两种:一条是减少组织损失;另一条是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作为商业银行,其“增值”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一)服务型增值实现模式
服务型增值模式主要是包括咨询和鉴证两大服务内容,咨询服务主要通过对组织治理、风险管理、控制程序等银行活动的分析评价,向银行内部成员提供改进工作的
建议与咨询服务,从而帮助银行内部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提高其工作质量的功能;鉴证服务主要通过审计行为保证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或治理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通过提供组织的运转效率实现内部的增值价值。依照《银行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原则及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特点,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评估系统的机能及可靠性来确认服务和提供具体的建议以支持这些系统的设计咨询服务来发挥作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培训、参与风险管理、实施质量保证措施、支持业务流程再造、经营流程改善、辅助战略规划等多个方面。
(二)控制型增值实现模式
内部审计的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管理控制。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独立的检查和评价活动,衡量和评价其他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的功能。控制型增值模式主要是强调对风险管理的控制,旨在保证商业银行按所设定的目标经营,确保遵守银行内部的政策和持续监测作用。主要内容包括:系统评估控制环境,对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评价管理层执行控制过程的有效性;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执行审计委员会的欺诈分析和特别调查。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作用除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这些“硬控制”之外,还涉及到组织的“软控制”,也就是组织的“高层基调”。随着商业银行经营外部环境日益变化,组织的高层基调等“软”控制对组织是更最重要的东西,风险管理的实施要以遵循为基础,公司的治理要围绕风险管理而展开,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增值功能。
(三)评价型增值实现模式
审计人员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对所检查的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例如:决策、计划、方案的确定是否符合实际;各种活动是否依据授权并遵照既定的程序、标准进行;是否正在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既定的目标;各种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是否恰当;资源是否正在经济地、有效地被使用等。评价体系可以设定为制度建设评价、制度执行评价和制度保障评价三大部分。制度建设评价,属于内部控制健全性的评价范畴,主要评价银行制度建设是否健全,制定的经营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制度执行评价,属于内部控制遵循性评价范畴,主要评价内部各部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制度保障评价,主要是对内部监管保障部门职能履行情况的评价,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状况,衡量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程度和有效性,指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上的缺陷、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从而找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将其改进建议报告给银行管理当局,督促内部机构落实,最终实现银行的价值增值。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及其金融创新业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如何依照《巴塞尔协议III》完善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是应对市场竞争和提高监管水平的基本要求。为此,我国商业银行构建增值型审计模式制度,应当从如下方面着手:强化内审理念的转变,将“财务型审计”
转变为“增值型审计”;发展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创新内审方法和手段,提升商业银行内部增加价值的创造力,提高审计质量;拓宽审计服务渠道,为商业银行增加价值提供环境保障;加强内审工作资源的整合,建立健全科学的审计规范,为商业银行增加价值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罗瑟(美)(倪卫红等译):《四个革新型审计部门的增值方法》[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版。
2、王光远、刘秋明:《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2)。
3、周志宇、徐龙华:《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现状、趋势和启示》[J],金融会计,2003(5)。
4、杨轲:《新巴塞尔协议的创新与中国银行业的对策》[J],金融会计,2004(4)。
5、孟建军:《论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及实现途径》[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5)。
5.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篇五
摘 要
“治理”范畴是近几年政治学、社会学、城市学广泛重视和应用的范畴。社区治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多元权力对社区治理的参与,最终实现发扬民主、整合资源、促进社区建设的目的。这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也是发扬民主的过程,同时也是社区建设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公民参与是社区治理的本质要求,它既是新公共服务理论在社区建设中的实际运用,又是我国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同时也对社会伦理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社区健康、和谐、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现状分析,针对问题产生原因及表现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
6.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 篇六
袁凯丽
摘 要:近年来我区正在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社区矫正工作对于我们来说还属于一个新事物。如何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汲取试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反思试点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挫折。本文从实施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入手,综合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地区在开展社区纠正工作和我区监外罪犯专项检查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区国的社区矫正提出一些设想。
关键词:社区矫正 非监禁刑 行刑社会化
社区矫正也被称为社区处遇,是相对于传统的监禁刑而言的一种新型的刑罚处罚机制。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是那些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较轻的罪犯,说明其危害社会的可能性较小,再犯的可能性较小。按照两高两部的《通知》要求,社区矫正的对象主要是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或由人民法院和监狱管理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以及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或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且正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通过实践证明,社区矫正不仅有利于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促进社会治安秩序的良性循环,而且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减轻国家的行刑成本。它是刑罚理念由监禁化向非监禁化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对罪犯人权的保护,是一种人道的处罚机制。
一、社区矫正的施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施行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
(一)刑法谦抑思想和刑罚经济原则。刑罚作为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应当是正义之罚、文明之罚。{1}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刑罚制度经历了重刑主义到轻刑主义的演化进程。古代的刑罚制度中,肉刑,死刑的适用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执行方式也充满着残酷和血腥。近代刑罚制度中,监禁刑成为普遍适用的刑罚,死刑的执行方式也采取了文明的方式。发展到现在,刑罚体系又从以监禁刑为中心,转变为普遍适用非监禁刑。建立以社区矫正为中心的刑罚体系,所体现的刑事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对于罪犯给予人道主义的处遇。这种价值取向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的刑罚观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刑罚具有惩罚性,但是刑罚的目的不是宣泄仇恨,刑罚的目的是改造罪犯、预防犯罪。轻刑主义比之重刑主义更为人道,也更为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从根本上有利于维护社区安全。以社区处遇替代监禁手段改造罪犯,更容易达到促使罪犯悔改向上、重新融于社会的目标,同时减轻了国家在刑罚运作上的投入和负担,更符合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原则。
(二)犯罪学上的标签理论。“标签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并迅速成为犯罪学领域的主流理论之一。{2}该理论运用互动观点来解释犯罪行为之形成过程。根据此理论,违法者一旦被贴上“罪犯”的标签,就会在其心灵上打下耻辱的烙印,产生“自我降格”的心理现象,进而顺应社会对其的评价,“违法”甚至会被“合理化”而演变为行为人难以改变的生活方式。将罪犯判刑入狱无疑是最深刻的 “标签化”过程,代之以社区矫正措施可以减少因这种“标签化”带来的负作用。
(三)行刑社会化思想。行刑社会化是指尽可能对罪犯适用社会化的刑罚,对于必须监禁的罪犯也要尽可能多的让其接触社会,而社区矫正就解决了行刑社会化而去寻找过度性处置、半社会性处置方式的困难。社区矫正可以使不需要、不适宜监禁的罪犯在社会上服刑,而使监禁的罪犯或不需要继续监禁的罪犯得以施展行刑社会化的平台。社区矫正可以使罪犯尽可能多的接触社会,使罪犯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有利于罪犯重新回归社会。
二、从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取得的成绩来看,施行社区矫正制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犯罪人更好的改造和回归社会的需要
1、社区矫正可以祛除在监狱中执行刑罚的弊端,有利于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符合刑罚教育功能
(1)社区矫正可以防止罪犯的交叉感染。
执行监禁刑的罪犯在监狱里会相互影响,通过对犯罪技术的交流,有可能在犯罪技术上互补,所以历史上有人称“监狱是犯罪的学校 ”,而把罪犯放在社区来服刑即可避免罪犯之间长时间的交流,避免交叉感染。
(2)社区矫正可以削弱罪犯在监狱服刑所产生的孤独感,增强罪犯的社会责任感。
采用社区矫正的方式,罪犯与社会没有脱离,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使罪犯能实际的感受到来自亲属、朋友的关怀和照顾,消除孤独感。同时在社区中服刑,他既是服刑改造,又为社会劳动,既受执行机关的管理,又受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这有利于增强罪犯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2、社区矫正可以使刑罚对罪犯进行“因材施教”,体现对犯罪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结合。
社区矫正的出现使不需要、不适宜监禁或继续监禁的罪犯有了更有利的执行场所,而使需要监禁的罪犯在监狱内能够充分的利用刑罚资源。社区矫正和监禁刑的并行使特殊的罪犯得到了自己需要的教育和改造,这样能更有针对性的实现罪犯的教育改造,体现了刑罚的特殊预防。监狱对广大群众来说就是高强、电网,罪犯在监狱内服刑的具体情况一切都是陌生的,最多也只是从电视、电影等媒体中知道一些表面现象。然而社区矫正使社会上的群众能够清楚的看到罪犯服刑的全过程或具体经过,这对群众特别是对潜在犯罪人来说就是一座警钟,体现了刑罚的一般预防。
(二)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解决监狱拥挤,节省国家资源的需要
据统计,至2002年底,我国监狱押犯总数已高达154万余人,超过我国实际关押能力28万人,超押率为22.22%.另外,通过对山东、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和宁夏6个省(自治区)的24个监狱进行调查,罪犯人均居住面积占5平方米以上的仅占13.1%.而《犯人生活卫生管理办法》中规定,对在押犯应保证其人均生活设施面积在5平方米以上。所以我国监狱人满为患,并且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而过度的增长使监狱爆满,监狱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罪犯的心理受到不利影响,从而影响罪犯的改造质量。从1982年到2002年监狱在押犯人从62万增加到151万,增长率为150%,而同期人口增长比率为20%,国家对监狱系统的财政拨款从1992年1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08亿元。而社区矫正可以大大减少监狱人口,缓解监狱压力,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另外监狱人口的减少使财政的压力也得到了缓解,从而节省国家资源,这是符合刑罚经济思想的。国外有资料证实社区矫正是最经济的刑罚方法,加拿大联邦矫正系统1992-1993的统计,可以看出社区矫正的费用大大低于执行监禁刑的费用。下面是犯罪人每人每年费用:妇女矫正机构为91753加元,最高警戒监狱为70236加元,中等警戒监狱为42155加元,最低警戒监狱为36227加元,平均值为47760加元,社区矫正中心为28269加元。(平均值为每名犯罪人的平均费用仅仅包括与矫正机构的运行有关的费用,而不包括与假释有关的费用、矫正工作人员的训练费用、矫正管理机构的费用和加拿大矫正公司运行费用。社区矫正中心主要关押执行日间假释的罪犯,它是按照最低警戒度监狱的标准设计、建造和管理的。){3}
(三)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完善我国刑罚执行体系,落实非监禁刑的需要
从刑法典的内容来看,我国非监禁刑的种类比较齐全,机构合理,但基本上都是以公安机关作为主要的执行机关,实际中由于公安机关将打击犯罪作为工作重点且警力有限,对非监禁刑的执行很多的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结合此次专项监外罪犯专项检查情况来看,监外罪犯脱漏管情况严重;同时公安机关在执行非监禁刑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帮教措施,监外罪犯再犯罪的比率较高。可见现行的非监刑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与刑法确立非监禁刑的目的相违背。而社区矫正是由公、检、法、司、社区工作人员和社会志愿者等共同执行,这就能使非监禁刑落到实处。
(四)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建设更好的教育和挽救未成年罪犯的方法及有效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需要
实施社区矫正制度更有利于对未成年罪犯的矫正,在教育和挽救未成年罪犯的方法上增加了社会实践这一课或直接在社会上服刑,把单纯的说教拓展为多种方式综合运用,使他们增强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未成年的心理素质和理性认识能力较差,但可塑性较强,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让未成年罪犯在社区中服刑,从事公共事业,让其在健康的社会环境里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接受积极的教育感化,对其心理的成长无疑是积极的,有利于他们树立自尊、自重的心态,让他们彻底悔过自新,回归社会。社区矫正是吸收社会各种力量来参与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活动,形成政法机关、社会机构、家庭、受害人多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合力,强化特殊预防功能。实施社区矫正让未成年罪犯在社区中接受教育,可以使其他未成年看到未成年罪犯服刑的具体情况,这活生生的现实就是一条警戒线,强化了一般预防的功能。
(五)建立社区矫正制度是发展受害人、社区、刑事司法系统与罪犯之间的建设性关系的需要,适用恢复性司法的需要
1、社区矫正为罪犯弥补受害人的损失提供经济来源、精神安慰
罪犯可以利用社区服务或社区服务以外的时间劳动获得报酬,从而实现对受害人的经济赔偿。即使无力赔偿罪犯也可以在社区中形成一定的公共基金,可以用于国家赔偿,缓解国家一定的财政压力。
2、社区矫正可以为刑事司法系统节省资源,改变刑事司法系统的自身形象
社区矫正的行刑成本严重低于监禁刑行刑成本,并且社区矫正在刑事审判时较普通刑事案件省去了好多环节,节省了刑事司法系统在刑事执行时所耗的费用。社区矫正的执行活动有助于改变受害人、罪犯、社区公众对刑事司法系统的态度和观念。
总之,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寄希望于有关的法律法规尽早出台,为社区矫正提供充分的依据。对于各地区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应尽快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樊凤林:《刑罚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2}刘知音 《如何借鉴国外社区矫正经验,做好我国社区矫正工作》
{3}狄小华 《罪犯心理矫治导论》北京 群众出版社
{4}康树华《社区矫正的历史现状与重大理论价值》法学杂志
7.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经济学分析 篇七
1 我国社区银行的需求分析
1.1 社区金融需求的发展有利于社区银行的发展
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民间社区金融业务获得蓬勃发展。据2010年统计资料, 我国民间资产达36万亿元:居民储蓄由1978年的210亿元激增到2004年的12万亿元;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4万亿元, 资本外逃保守估计5.5万亿元, 假设股市一半的流动市值和保证金为私人所有, 为1万亿元, 房产总价值13.5万亿元, 民间资产远多于国有资产, 这些巨额的民间资产是发展社区银行的重要资金源泉。根据央行2004年度对民间融资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一些地方的民间融资规模已经占到当地存款余额的6.92%~8.2%, 贷款余额的12.37%~14.66%, 国内生产总值的8.88%~10.53%。”另据央行2011年的一份报告推算:“我国民间融资规模为9500亿元, 占GDP的6.96%左右”。民间融资在我国一直存在, 目前, 我国农村尤其是沿海地区农村, 民间融资甚至支撑起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这些民间社区金融活动的飞速发展十分有利于社区银行的发展社区银行这一“草根银行”符合社区金融发展这一要求, 可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不同社区不同禀赋有针对性地为社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 以满足社区的金融服务需求。
1.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在较长时期内会一直存在,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别。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 城市和农村金融服务上的巨大差别, 对于金融服务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而大型银行统一的服务和信息处理方式很难满足多样化的社区经济发展需要, 这就为地区性的社区银行发展提供了机会。我国目前银行机构密度、信贷服务机构的人口覆盖率和企业覆盖率都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许多国有银行撤出的地方已经成为被金融机构遗忘的角落。而且现在国外银行进入中国, 它们也没有向边远地区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社区银行可以担负起这一任务。
1.3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所占比例仍与其在经济中的贡献很不对称, 其融资渠道主要是内源性融资、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融资, 仅有1.3%来自资本市场。以乡镇企业贷款为例, 2004年年末, 乡镇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为8069.2亿元, 仅占金融机构各类贷款总额178197.8亿元的4.5% (1) , 融资难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社区银行即使不能真正了解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 其他同地区的中小企业也会提供较真实的信息进行相互监督。因此, 社区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确实存在大型银行难以比拟的优势, 这为其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1.4 个人金融服务需求的迅速增长要求金融服务同步发展
当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正逐步从以家用电器消费过渡到汽车、住房、旅游等高档消费, 且由积累消费向信用消费方向发展, 这说明我国居民的第三次消费革命已经到来, 消费者贷款和个人金融服务开始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居民消费具有额小量多面广的特点, 大银行的标准化信贷产品很难满足这一要求, 为了规避风险往往要求严格的抵押担保条件, 抬高了居民信贷的门槛。另外, 我国居民普遍对能提供传统服务的银行更为信赖, 而对于证券公司等非银行机构存在更多的怀疑。贴近社区的社区银行不仅能够比大银行更好地满足居民个性化消费信贷要求, 而且能够挖掘和引导社区居民的消费信贷, 释放我国居民的消费潜能。
2 我国社区银行的供给分析
2.1 政府为社区银行提供宽松的经营环境
我国正在为社区银行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不仅允许国内社会资金参与社区银行建设, 还允许国外金融结构参与社区银行的建设与发展。
2.2 社区银行在业务提供上拥有明显的优势
目前我国社区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不是很充分, 借鉴国外社区银行比较成熟的经验来看社区银行在提供金融业务上的优势表现在:
2.2.1 人性化服务, 彰显自身魅力
大量的社区银行除了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外, 还支持当地的公益事业, 为社区内的低收入群体提供帮助。在信息化时代, 尽管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利用互联网完成自己的金融业务, 但依然有众多的客户习惯于同银行职员面对面地接触。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贷款时, 评估的不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 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还会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的历史和家庭的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个性化的因素, 将充满人性化的金融服务 (bank on the personal touch) 提供给自己的客户, 让其感受到真诚与温馨。
2.2.2 经营效率高, 获利颇丰
国外有关研究表明, 银行业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 即小银行位于平均成本的递减区间, 中型银行位于平均成本不变的区间, 大银行则位于平均成本递增的区间, 这意味着小型银行的效率高于大银行。社区银行不仅在服务收费上较大银行低 (据美国有关机构2001年的统计, 美国的社区银行在支票账户等服务的收费方面较之大型银行要低15%左右) , 而且据200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公布的有关数据, 社区银行无论在资产回报率方面, 还是在不良贷款率上均优于大银行。
2.2.3 信息成本低, 存贷两旺
由于社区银行将自己的服务对象定位于本区域范围内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 因而在与其长期的交往过程中能收集到很多诸如客户的品质、性格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软信息”, 这使得社区银行在信息上相对于大银行而言具有比较优势, 这也是社区银行的关系型贷款业务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总之, 社区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是很激烈的, 大银行的很多优势还是会挤压其生存空间。社区银行能否站稳并持续发展, 能否在此过程中体现它的特色与优势与它是否能准确把握自身市场特点息息相关。希望这些分析研究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居民金融需求问题、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与完善的问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摘要: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中小企业和居民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方面, 社区银行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本文从我国社区银行的需求和供应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用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居民个性化金融需求的困惑, 为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我国社区银行,需求分析,供给分析
参考文献
[1]徐滇庆.民营银行试点势在必行[J].中国金融, 2005 (15) .
[2]叶望春.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3]巴曙松.社区银行能否成为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突破口[J].现代管理科学, 2002 (7) .
[4]常永胜.定位理论与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J].企业经济, 2004 (6) .
[5]林毅夫, 李永军.发展中小银行,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J].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2000 (10) .
8.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与对策性建议 篇八
【关键词】城市银行;经济环境;资本结构;发展战略
1、引 言
商业银行,创办之初即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城市居民”为成立宗旨,随着近年来不断发展,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银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指导思想的城商行的到来能够为中小企业带来新的曙光。该研究能够分析就当前银行业创新有哪些新特点,未来商业银行如何继续发展,以及介绍在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我国商业银行总体发展现状
从1995年我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到现在,城商行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式经营到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转变,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国内城商行的发展特点,可以将城商行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艰难起步阶段、努力调整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处置不良资产、补充资本金、计提拨备,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城商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渐成为国内银行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3、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经营区域单一
目前绝大部分的城商业银行经营都在单一的城市范围内,这种经营布局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限制其发挥作用。因为,单一城市经营使商业银行的业务都集中在该区域的优势部门和优势产业上,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都集中在少数部门和行业,一旦这些部门和行业出现问题,我国商业银行也必然承担风险。
3.2金融市场占有率偏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也在进一步加快。但由于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起步较晚、还处在发展初期,所以基础较薄弱,其规模仍然属于中小银行,在整个金融市场中,市场的占有率仍偏低,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各方面的差距还很大,缺乏在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
3.3市场定位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与其它银行的竞争一直都是在低层次之中,相当部分的商业银行置发展规划、经营成本、金融法规于不顾,与其它商业银行进行恶性竞争,比如抢地盘、争储源,对自己应该发展的一些业务却置之不理。而且也不注重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基本客户,没有针对客户的需求扩大业务,有些商业银行甚至以违规的方式吸引客户,扩大自己的业务规模,求得生存与发展。这种作法反而使自己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3.3内控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建立独立的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专职从事全面风险管理的风险经理也配备不全,银行内部的授信管理部门、资金运营部门、内部稽核部门都无能力承担独立、权威的风险管理职能。
4、我国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4.1 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机制
现阶段商业银行的股权分配是进行资本结构优化过程中需要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股权结构能够使银行治理结构得到不断的完善,进而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体系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首先,需要加快股权的分置改革,在发展过程中使股权结构过于集中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这样就可以做到同股同权和同股同利、同股同权。其次,对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董事长以及总经理生成的机制必须要规范起来,要使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之间能够相互的制衡,同时还要对强化外部董事以及独立董事机制进行强化,不断加强银行的组织形式。最后还要实行股权多元化,尤其是引进海外战略资本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一是改变了中国银行业原先单一的股本结构。海外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引入,对银行公司治理起着积极作用。尤其对于一些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引进外资和民營资本不但可以缓解资本不足,而且还通过银行资本的多元化,改变地方政府干预银行经营、公司治理形同虚设的局面。二是进一步增强了银行资本实力,尤其是对于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商业银行作用更是突出。三是帮助中国商业银行顺利实现IPO,提升市场价值。优质境外投资者的战略加盟,直接提升了境外资本市场对中国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改革发展的信心。四是境外战略投资者一般是大型国际性的金融机构,银行经营管理经验丰富。中国商业银行在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时基本都签有业务合作协议,有利于提升中国商业银行技术及管理水平。五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均有制度性禁售设计,所购股份一般有3年-5年锁定期,避免了其投资行为短期化。
4.2 准确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市场定位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市场定位要准确,不要和大银行争市场、争资源、争客户。你定位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你的客户是中企业、小企业、微个体,市场要往下做,市场要定位是说你这个银行应该是拾遗补缺的市场补充者,其次才是竞争者。首先是补充者,市场定位要准确。比如说全世界最成功的小额信贷银行之一墨西哥的肯帕特莫斯银行,墨西哥人口1400多万都是不充分就业者和失业人口,他把市场定位在这儿,进一步细分,把客户群定位成妇女,他的市场定位就非常成功。
美国社区银行完全依托在社区,把客户定位在社区里的中小企业和居民,它的市场定位很准确。所以美国的金融体系是多元化,经济体系也是多元化的。市场定位准确是构成小额信贷业务成功的因素之一。
其次产品设计要非常得细分,而且要细分到极致。比如美国的社区银行,美国中西部是农业区,社区银行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设计系列的贷款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肯帕特莫斯银行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主要的产品,贷款产品和增值服务,这样它的市场非常细。最后发展小额贷款,小额贷款业务成功在于它的信息优势,比如银行人熟、地熟、事熟,对社区的经济发展和人都非常清楚,所以它才能够成功。信息优势就是说信息的对称性,这样银行就敢给大银行所不敢贷的人发放贷款,即使是软信息,它也能够有效处理。这是它能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小结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将回归到正常增长形态,由于监管政策的变化,金融脱媒的发展,中国商业银行业必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银行业赚钱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容易,真正考验银行创新能力的时机很快就会到来。因此中国商业银行业机构能够进行清晰的战略定位,实施差异化战略,建立符合自身要求的创新机制,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开拓新的产品,在现在经济环境下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农;发展我国跨国银行的充要条件分析[J];计划与市场;2011年02期
[2]尚教蔚;中国跨国银行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3]桑艳玲;我国发展跨国银行的前景浅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论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推荐阅读:
我国社区银行与关系营销研究09-01
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07-11
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10-17
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07-06
论比较教育依附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09-07
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06-08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07-05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06
我国社区社会工作发挥作用情况08212-05
论我国食用菌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