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2024-09-09

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共17篇)

1.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激励性评价提出更高也更符合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的要求。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恰当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可谓一门艺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用激励性的评语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课堂评价重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的课堂评价提倡的是强化激励和反馈的功能,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的潜能,认识自己拥有的自信。让我们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用爱心正确评价。让我们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用心上课用情交流。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情感激励。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那么就会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维,用心学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宽容的理解,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激励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气氛,对学生错误不加指责,而是报以善意的微笑,让学生悄然领会自己的错误。这样做,既能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要有积极、合适的表情,而不是单调的一种表情。例如,在学生朗读时,读到紧急关头,老师也要带着焦急的神情:“你们看,他读得多好啊,情况好危急。”如果读到悲伤的语句,教师应该带有悲伤的表情:“是啊,好可怜的孩子啊,我们在你的朗读下,看到了可怜的孩子。”再如,读到开心的语句,教师应该面带笑容,充满激情:“太棒了,谢谢你给我们带来欢乐!”

二、宽容学生,激励学生成长

教育部长周济在教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要使学生发展,教师应结合学校组织的各项阳光体育运动和其他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比如,在班级里适时进行“体育小明星”、“小歌唱家”、“小书法家”、“小博士”、“小音乐家”等的评比,不仅会促使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能对自己的优点充满自信,而且这种自信心一定会波及到他(她)其他方面的表现。人都有向好的心理,在这种自信心的驱使下,相信这些学生在别的方面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教师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感激,都是评价,它像一丝花香、一股清泉沁人心脾。这种评价,简便、直接、有效,虽然没有量表,也无法记载,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态度,是个体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倾向。老师、同学、家长给予的激励最能激发学生的自信,一句赞美的言语,一个激励的眼神,一次关爱的动作行为,都可能会使学生在跌倒时爬起来,走向美好的未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亮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予以肯定与赞赏。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再见了,亲人》一文时,一位平时成绩较差很少发言的学生举了手,于是我就让他读,他声音响亮的读了一段话,我及时给予了评价:“你很勇敢,能大胆的站起来读书,我们希望能经常听到你响亮的读书声。”我又叫了一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读了这一段话。我给他的评价是:“你的声音真好听,可以当播音员了,希望你继续努力。”课堂上教师具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但回答问题的学生直接得到鼓励,而且其他学生也会跃跃欲试,这样的评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自己学习的状况,知道了自己努力的目标,也感受到了老师关怀后的温暖。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并逐渐由后进生转向优等生。

四、激励评价,张扬学生个性

在个性化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决不能再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地达到同一理想的高度,决不能再吝啬和善的面容与赞许的目光,取而代之的是对他们充满个性的激励与赞赏,充满阳光的.关爱。即便是一点微不足道、瞬间即逝的闪光点,我们也应该给予更旺的火苗助燃,扬起他们的自信。尤为对那些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发展较慢的学生或个性内向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特别的关爱。可邀请其他的同学一道,共同伸出友爱之手,给予他们热情的鼓励与帮助,改“及时评价”为“延时评价”,创造各种机会,允许宽限时间或向他人求助,使之逐步获得成功。这种个性化的评价与鼓励,不仅能燃起他们学语文的热情,促使他们扬长避短,不断进取,更能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语文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励性评价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同时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首先,鼓励学生自评。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如:引导学生设计自评卡进行自我评定。其次,鼓励生生互评。让其他学生在倾听与交流中进行比较和判断,可以提出疑问,请发言者解答。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通过互动、讨论、碰撞后形成对评价结果的共识。经过生生互评,被评价者都会高高兴兴的接受对方的建议,也有少数学生坚持自己的看法,不断陈述自己的理由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教师评价。教师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积极鼓励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2.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二

一、结合课堂教学的激励策略

一般情况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由于缺乏生动性、丰富性以及灵活性, 必然使得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困难。但是, 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开展的情况来看, 教师可以灵活地创设许多生动的情境, 进而有效地解决传统课堂教学的困难。不过,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果只有情境教学, 而不注重教学活动的科学、合理与激励, 必然会导致学生产生虚幻情境的现象。因此, 我们必须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进一步使情境教学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如在开展小学信息技术中的“字体编辑”教学时, 我们就可以采用以下激励策略进行教学:在教学课堂中, 教师可以采用结合情境教学的激励, 即首先展示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 然后再把一幅效果普通、甚至比较差的作品展示给学生, 让他们产生比较鲜明的对比以及巨大的反差, 最后, 由教师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以及激励的语言, 比如如果让你出某期黑板报, 对于其中的标题你会选择哪些字体呢?还有你知道这些字体是怎样编辑出来的吗?你会编辑吗?有没有学习编辑这些字体的兴趣呢?等等。

二、激发学生兴趣的激励策略

在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只有教师真正掌握了学生的爱好与兴趣, 才能因势利导, 进而把学生的爱好兴趣逐步引导到学习中来, 才能不断增强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必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 讲解知识、演示操作等都必须要注意学生的爱好, 要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 使教学活动吸引学生。比如在开展“电子表格基本操作”教学时, 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名人的档案资料信息, 即姓名、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爱好等, 然后展示给学生, 教师再作一些正面引导, 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 使用电子表格对所收集的名人有关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类与操作。这样,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电子表格的操作。

三、针对教学目标的激励策略

由于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明确性, 因此在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 必须针对教学目标实施有效的激励策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习的有关知识、技能, 科学、合理地组织、安排给学生一些与之有关的学习任务, 并通过循序渐进地完成这些任务来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善于思考。但是, 教师一定要注意所安排的任务必须紧密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面对实际生活的激励策略

我们知道,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当前, 很多学生之所以没有学习的兴趣,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他们并不清楚学习的目的与作用。因此, 在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以前, 我们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与作用, 进一步让他们了解信息技术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关系。这样, 不仅可以很快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可以解决他们不知学有何用的疑惑。在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 需要我们特别注意把计算机基本知识、信息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逐渐把抽象转为具体, 把复杂转为简单, 通过形象生动的实际生活事例来解决学生的畏学情绪, 进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五、融合其他学科的激励策略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需要我们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起来。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抓住不同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 进行合理的引导, 从而激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激情。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独特优势, 使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其他学科的教学实际中, 并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但是,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复杂的理论以及机械的操作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或畏惧情绪。因此, 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必须充分运用其他学科进行辅助教学, 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而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 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因为这样容易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 我们必须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 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只要我们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积极有效地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探索创新, 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 准确把握有效激励的原则和方法, 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关激励策略, 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教学效果也必然会得到改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唐佐寿.信息技术教学的激励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 (7) .

3.比较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三

[摘 要] 比较是认识对象间的相同点或相异点的逻辑方法。比较法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将相同、相似、相异、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对比的方式分析其异同。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的开始阶段,在此阶段,有效运用比较策略,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数学的定义和数学模型的本质,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发展思维。

[关键词] 比较策略;情境创设;概念学习;计算教学

一、巧用比较策略

1.冲突发生比较,引发学习需要

认知冲突会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巧用对比,让课堂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在苏教版“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中,创设熊大和熊二比赛抓花片的活动,请学生当裁判员。第一场比赛,出示课件(图1)让学生快速地说出花片数量并比较。第二场比赛,出示课件(图2),学生们也能快速地说出花片数量并比较。在学生学习兴趣正浓时,准备为第三场比赛做裁判。随后出示课件(图3),让学生在杂乱排列的花片中比较数量,并思考。

运用情景创设,巧用比较策略,激发学生思考。当杂乱的花片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后,学生将前两次的比赛和第三次的比赛进行对比,思考问题的源泉,认识到对应摆放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铺垫。同时,有强烈的视觉对比冲突和思维碰撞。

2.联系新旧知识点,进行知识迁移

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要找出旧知和新知之间的连接点,运用比较的教学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创设全班52人去游乐园的情境,出示:游乐园车票,每人41元,门票每人115元,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游玩的有趣情境能引发学生共鸣,开放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思考。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车票一共要多少元?门票一共要多少元?让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列式计算41×52。通过组织学生笔算和评析,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引导学生解决第二个问题,计算出115×52。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比较计算方式的不同之处,引出课堂内容。教师在加强新旧知识的比较时,可让学生学会笔算技能。

二、善用比较策略

数学概念较为抽象,数学课堂需要优化概念教学过程,善用比较策略,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达到概念教学的最佳化。

1.关键处比较,凸显本质属性

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提升到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個整体的几分之一。可设计四次对比案例。

第一次对比:复习1个桃子的二分之一,再建立2个桃子的二分之一。之后比较辨析:孙悟空两次分桃,得出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这两个二分之一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第一次的对比是新旧知识的对比,通过首轮比较过程,能够准确地区分新旧概念的不同,进一步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

第二次对比:抛出问题“孙悟空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有学生认为用二分之一表示,有学生认为用四分之二表示。学生通过分一分、涂一涂的操作方式,思考各自认为更合适的方法。通过第二次对比,明确将果盘桃子平均分成2份,用二分之一更为合适。在重难点处用对比辨析的策略,使难点有效得到突破。

第三次对比:出示把4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对比辨析:孙悟空同样是分4个桃子,怎么起先得到的是二分之一,而现在得到的是四分之一呢?通过第三次的对比,让学生明确同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有效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

第四次对比:出示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把16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甚至把一堆桃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引导辨析:每次桃子的总数不同,每次分得桃子的个数也不同,为什么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在对比中,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进一步认识到分数的分母、分子是与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相关,和桃子的总个数、每一份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化,头脑中原本较为模糊的分数概念逐步清晰。

在概念建立的关键处,教师要充分运用比较策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阶段,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和辨析,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过程趋向完整、深刻,深化对概念的建构。

2.易混处比较,有效建构区分

数学中有许多知识是学生学习时容易混淆的,用比较的策略能清晰有效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和方法。如教学“面积的认识”时,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的活动感受物体的面,再通过比一比的活动体会物体的面积大小,从而引出“面积”这个概念。紧跟着出示一条橡皮筋,用两只手把它拉成一个长方形状,让学生找一找这里有“面”吗?刚开始个别学生可能受思维的定势和“周长”这个概念的负迁移,绕着皮筋的边线指一圈。通过辨证,学生可明白边线一圈是“周长”而不是“面积”。另外,通过观察思考去了解边线围成的“面”,从而体会面积的实际含义。出示顺口溜“周长一条线,面积一大片。”学生在边摸边读儿歌的活动中,对比“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明确“面积”概念的本质属性,建立正确而又清晰的“面积”概念,活动中可多层次多方位地完善面积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实用比较策略

计算内容在小学占的比例很大,而计算课的特点,则决定了“比较”是此类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1.操作后比较,提升数学思维

如在教学“十几减九”时,学生列式13-9。引导学生思考:你想怎样算?学生通过操作小棒、讨论交流,得出多种算法。第一种是用数的方法,分别进行减法运算。第二种是将13分成10和3,先从10里减去9,再加上3,得4。第三种是将9分成3和6,先从13里减去3,再减6,得4。第四种是联想9加几等于13,因为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最后让学生交流,在对比中,学生会发现数的方法计算起来比较费时且不方便,从而更愿意选择后面几种方法。而有一些20以内数字进位加法掌握得好的学生,更喜欢“做减法相加法”这种既好又快的方法。在算法多样化时可用“比较”策略,使算法得到优化,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

2.练习时比较,培养学生数感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计算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决定了“比较”策略的实效性。

如教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课”中,出示图中的算式:先让学生在计算前估算左右两组中得出数量最大的题目,学生通过对比,汇报估计的结果。再让学生通过计算,进行纵向对比。对比左边一组三道题,明确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的不同;对比右边一组三道题,明晰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口算方法的不同。在比较中,使学生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口算方法可达到条理化、结构化。最后再次挖掘练习的功能,让学生对图中算式进行横向对比,提醒学生在计算时要看清楚运算符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横向对比时,对于优秀的学生还可以提问:第一行左边一道题+30,右边一题-30,两道题的答案相差了几个30,就是相差几,其他两行呢?这样的对比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

4.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四

摘 要: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对于新型教学模式适应当前发展形势尤为重要。随着教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娱乐和游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新模式,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当前游戏教学的相关概念为主要概念,分析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也希望能够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小学数学;应用思考;探索实践

目前正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游戏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它也反映了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游戏教学不仅可以正确训练学生学习数学,数学知识可以接触实际生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营造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游戏化教学使数学课程的学习变得生活化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加注重生活化。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可以对他们周围的一些东西有很大的兴趣,如果数学知识使用一些游戏并结合实际生活,学生会对学习有更多兴趣,氛围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容易和印象深刻学生学习知识。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游戏进行简单的数字加减法教学。围绕学生制作一个圈子,每个代表1到9之间的不同数字,老师给出说明,而这两个数字加起来就可以成为一个组。例如,如果老师说7号,那么代表2和5,3以及4,还有1和6的学生就可以组成一个组。这种形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也有吸引力,这对小学生的数学教学质量起着一定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在游戏设计中保持灵活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灵活的思路为游戏设置,不能重复使用同一种游戏,因为随着知识的丰富和学习,同一个游戏将无法全部应用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有一个比较新颖的想法,游戏的设置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注意游戏的设计,合理使用一些可以使用的教学资源。学生思维更灵活,被新事物吸引。新颖灵活的游戏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制造新的游戏理念,提供更加灵活的游戏和理念,让学生感到新鲜,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够达到游戏教学的重要性。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自己的组织和协调角色,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掌握自己的学科定位,在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的过程中,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游戏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游戏应该严格按照顺序进行

在设计课上,游戏中的老师要承担指导作用,对于游戏和秩序的原则必须严格控制,让每个参与的学生都应严格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结束后应该评估和学习也要严格遵守。在制定游戏规则时,教师必须确保游戏的完整性和适合性,并确保与所教授的知识完美匹配。在游戏教学之前,应该让学生确定游戏规则,让学生能够理解规则和顺序,让学生了解游戏顺序的重要性,?学生之间进行协作,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和团队精神,这样的能力可以让游戏顺利运行。而且,游戏和知识应该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教授知识,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游戏结束后,教师必须对游戏过程中的优劣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分析,对游戏过程中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评论,鼓励优秀的学生,对表现不佳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批评。此外,在课堂上设置游戏时,教师必须首先澄清游戏的目的。游戏在课堂上并不像一般的学生,他们的游戏之间很有趣,以教学为目的主要侧重于游戏中的教学,因此将教学作为主要目的,并且只是扮演一个简单的游戏辅助功能。小学数学通常对学生来说很无聊,学生学习乏味。与游戏相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因此,游戏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过程,即通过游戏完成教学任务。

三、比赛的时间是定时的

所谓游戏化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每个班级都会玩游戏,而不同的知识学习则不同。有些知识内容适合于游戏教学,但有些知识不适合。因此,在不同的教学知识内容中不适合使用游戏进行教学,是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和教学任务做出适当的安排,看看能否更好地利用游戏来完成教学目标,玩游戏不能盲目设置。多元化的游戏也很有必要,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是一个活泼活跃的年龄层,对于未知事物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好奇心。如果同样的事情重复出现,学生们会感到无聊。这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游戏中,教师一定要分析游戏的类型,并且经常去创新新游戏,让新老游戏交叉教学,这样也可以让学生保持新鲜感,让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概念知识的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你抽我猜”等游戏。一名学生描述了这个概念或者画出了这个概念,其他学生则做出了猜测。这类游戏对学生也很有吸引力,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论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授的知识对我们做什么进行正确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李朝红.探讨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9):50.[2]马梅莲.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35):159.作者简介:

5.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五

一、转化在小学数学计算中的应用

1、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2、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3、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

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5、在四则运算中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二、转化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中应用

1、将平行四边形通过煎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转化成长方形,进而推导出其面积计算公式。

2、一般将三角形、梯形通过拼凑法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并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当然也可以通过剪拼法将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是对课本教学内容的拓展,难度相对高一些。)

3、将圆通过剪拼法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其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圆转化成三角形等推导面积计算公式,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4、把圆环剪拼成近似的梯形,推倒出面积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难度很高,也不容易理解,适合于在数学活动课中进行。)

三、转化在立体图形体积计算中的应用

1、把圆柱体通过剪拼的方法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推导出体积计算公式。

2、将圆锥体转化成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推导出体积计算公式。

3、将不规则形体转化成规则形体计算出体积。

四、转化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如四(2)班一共有45名同学,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男生有多少名?把女生人数平均分成5份,男生人数有这样的4份,全班人数一共有9份。这样就转化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4/9,进而就能算出男生人数。

6.谈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篇六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教学已是必不可少的了。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们常说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教学材料,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变有意注意,为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轻松的、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多媒体教学有效的为我们提供了这教学一手段。本文就自已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多媒体教学在新授课中运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成功的教学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是很高的,多媒体教学是我们的好帮手。恰当地运用多媒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使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个动画讲授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这样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心里。如:我在教时间单位年、月、日时,问一同学“你今年几岁了?”“同学们说说,他过了几个生日?”接着放小明过生日大屏幕问:“小明今年12岁了,这是他在过第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不知道”“不知道没关系,等你们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会明白的。”接着讲授新知识,同学带着这个迫切想知道的愿望也就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传授新知识时,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的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二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节,过去我们上这里时总是强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长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概念。利用多媒体颜色线条闪烁各种图形的边长,长方形式相对的两条边用同种颜色的线条飞入,正方形的四条边用一种颜色的线条飞入,帮助学生理解。在练习、总结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如何,要通过练习检测才知道,巩固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智能的基本途径;又是动用知识智能的重要手段,是任何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在这时候,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积极探索,紧张学习,都比较疲劳。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画面。就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如:二年级在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们可出一组题目,“智慧老爷爷”想考考我们学的怎么样,好吗?他请我们参观“动物园”,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大家数数看:熊猫有8只,小白兔有4只,天鹅有16只。提问:熊猫是小白兔的几倍?天鹅是熊猫的几倍?天鹅是小白兔的几倍?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在复习、练习课中的运用

复习、练习课是指巩固已学过的新知识,简单的方法就是再现学过的知识,并通过做练习,背公式,背定义,甚至大量的作业,强调一些技巧,造成过度的训练。似乎只要学生多做就会自然而然的会了,信奉“熟”能生“巧”。曾经有人这样说过“熟”能生“笨”,“熟”能生“厌”。我也有同感。由于课内外时间总量是有限的,超量过度训练,使学习差的学生为完成作业而疲于奔命,只能就事论事,无暇顾及有效地反省。也会使学习好的学生长久地停留在此阶段,客观上延缓了上升的速度。它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机会。而多媒

体教学,它收入信息多、快,节省了时间。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前把复习、练习的知识制成课件,精心设计课时计划,如:复习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背法则,做练习,不准确的再做。这样有的学生会认为很难算,不想做;有的学生会认为我会,不想听,不想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针对这一情况,我是这样做的,把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苹果队、香蕉队)进行比赛。把这章内容,设计三组题目。第一组是问答题:请苹果队说说三位数的乘法法则?说完香蕉队的同学评判。并用多媒体反馈,闪烁“低、高、哪一位、末位、那一位、三次、加”。香蕉队说说,除数是三位的除法法则?苹果队同学评判。说完闪烁“前三位、除数小、前四位、哪一位、那一位、商、每次余下的数、除数小”。第二组是对比练习:58×476,297×206,248×450,87535÷427,479880÷870。看哪一组同学做对的多,抽出几个同学的在展示平台上展示,请同学说说错误的原因,并闪烁它们区别所在。第三组是思考题,出示乘法和除法的填充竖式,看哪组的同学先做出来。一节课下来,同学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三、多媒体教学在活动课中的运用

活动课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从学生的活动经验出发,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在“玩”中“学”,“学”中“玩”。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提高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数学活动课,它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都能最大限度开发智力。多媒体技术及设备能再现声形,图文并茂,我们在数学活动课中使用这一手段,无疑会收益更大。如:巧拼图形,发展想象。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课,为了训练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我就制作一组由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组成物体,投影在大屏幕上,看这些图形象什么?如:鸡、船、树、狗、交警、亭子等。然后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在大脑中想象出来,并说出用什么图形,表示物体的哪一部分。让他们自已拼,看谁拼得多,拼得好。有的同学就拼出了人、鱼、汽车、不倒翁等。

7.激励教学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高等学校的学习,由于没有了中学阶段的升学压力,多呈现出放任自由的状态. 而大学数学在高等学校的学习中又常常被认为是最枯燥、最难以攻克的一门学科,多数学生没有很高的学习兴趣,甚至有很多学生畏惧、反感学习大学数学,放弃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 因此,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育心理学中,激励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做过一个研究: 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只能发挥其能力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而一个受过激励的人可将其能力发挥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可见,激励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激励教学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技巧

( 一) 大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学数学,由于其独特的知识体系,且略显枯燥的特点,被多数学生认为是最不易学好的学科,因此,大学数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就略显尴尬了.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过程中,对教师的评价,往往是以是否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做了多少科研工作来衡量的,多数教师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传授知识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接受程度等. 事实上,教育的本质并不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点,如何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一类问题. 学生没有兴趣,就不会主动地去接受,更不会主动地去深入探索,即使在听、在学,也只会因为考试、考核等一些原因被动地接受能使其拿到高分的一小部分知识,这不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有些教师可能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对学生兴趣以及主动性的培养又缺乏好的方法,久而久之,就只能把“激励”二字放在教案本的教学目标中了.

( 二) 大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激励教学法的原则

1. 激励要注意因人而异

人们带着自卑的情绪去做某一件事,往往是畏手畏尾,唯唯诺诺,甚至不敢尝试,相反的,带着自信的情绪去做相同的一件事,会主动地调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积极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绪,及时运用激励教学法对自信的学生给予肯定,并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其体会到更大的成功; 对自卑的学生给予鼓励,利用其自身的优点,先帮助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建立起自信,从而达到更高的目标.

2. 激励要注意方法和“度”

激励不单单是奖励和鼓励,适当的惩罚也可以达到激励的作用. 比如学生因为粗心没有完成好一个题目,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提示以后做题要细心,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找几个同类型的题目重新练习一次,不仅能加深对错误的理解,还能体会到教师对其的关心. 但是,惩罚要注意方法,惩罚不当或惩罚过度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运用奖励或鼓励时同样需要注意方法和“度”,奖励要注意公平,完成同一目标的学生都应该得到奖励,否则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厌恶情绪,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奖励过轻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而奖励过重又可能会让学生产生自满的情绪,失去了进一步提高的欲望,因此,奖励要注意“度”.

3. 激励要注意时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学生的负面情绪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不要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更不要等到学生完全放弃了才去激励. 同样,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要及时给予肯定,不要等到过去了很久才来表扬,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容易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

( 三) 大学数学教学中激励教学法的运用技巧

1. 目标激励法

明确的奋斗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我们在教学初期应先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再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立个人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既能达到这个目标,又能通过加倍的努力超越这个目标,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一次次的成功后获得成就感,不断地超越自我.

2. 环境激励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像教育活动的策划者,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组织课堂活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条件.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首先考虑如何创造一个能让学生感到轻松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我们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对每名学生表现出的关心、理解,会大大降低他们的消极情绪,在教学中强调学习的过程和自我实现,而不过分强调学习的结果,会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焦虑,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卸掉心理负担,大胆地想,大胆地说. 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接受,积极地挖掘自身的潜能.

3. 竞赛激励法

8.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八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合作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05-01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其实是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其主动学习的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教学中我们予以重视、科学运用。

一、科学建立小学小组,为合作教学打好基础

由于不同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认知能力,在班级上也会体现出不同的学习状况。小组合作的初衷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实现全面发展,所以在组建学习小组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遵循科学的引导原则,以便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另外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以免小组之间出现过大的差异,影响其他小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组建立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重视各个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学科学习任务,为合作教学做好引导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为了更好的体现出小组合作的意义,将学习的任务“全部下放”,让学生自己找重点、攻难点,由于小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显得漫无目的,严重浪费了课堂时间,阻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只有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有重点、有目标,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这样就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也能够体现出教师对于课堂的有效引导作用。

三、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当好合作学习引导者

我们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想要做好数学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是重要的一环。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设。当然问题不是简答的提问,也不是简单的计算,在创设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问题情境的科学构建,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引入,以便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比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配考场”、“制作礼品盒”等情境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同样是有余数的除法,在答案上却会有较大的区别:例如在分配考场的时候多余的人也要占用一个考场,而制作礼品盒的时候剩余的材料则无法使用,计算结果也会各不相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合作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思考、运用,让学生在彼此交流、矛盾的过程中进行辩论,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综合认知。

四、创新合作交流模式,善于培养学生协作意识

9.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九

摘要:一位优秀的教师懂得如何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激发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激励 兴趣 中学数学 学习效率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人做出努力行为,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能力相当的学生会取得不同的成绩,甚至能力差的学生可能比能力强的学生成绩更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激励的程度和效果不同所致。一般来说,学生的成绩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能力,二是动机激发程度。他们的关系可表现为: 学习成绩=能力x动机激发程度 从式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其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的乘积,能力越强,动机激发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在这两个影响因素中,能力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其提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而动机激发则是较易变化而且可以控制的因素。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成绩与动机激发程度成正比,能力稍差,可以通过激发工作动机来弥补。在学习中,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取得较高成就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或内驱力。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激励调动起人的积极性。能力再强,但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激励,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数学教学中激励原则:

首先,激励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进丧失进取心;对成绩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很重要。

其次,激励要做到奖惩适度。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激励效果,如果学生在上数学课无精打采、开小差、不交数学作业等等,可以给惩罚,但惩罚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等;惩罚过轻会让学生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学生数学成绩提升很快或者考试考得很好,可以可以奖励。但奖励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

再次,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学生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犯同样错误学生应该同等处理,不要应为好生就可以优待或者特殊等等。

第四,激励要注重时效性。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比如某某同学在数学全国竞赛中获得名次,应即使表扬,不要等到该比赛过了几个月了才来表扬。学生的积极性早也大打折扣了,对于表扬无所谓了。

三.激励在数学教学中具体运用

第一,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不能单纯地讲授课本“死”知识,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究,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在数学教育中采用——榜样激励。榜样激励,也叫做典型示范,就是通过榜样 〔先进典型)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有了榜样,使得大家学有方向,赶超有目标,而且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号召力大。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课实现的目标,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由消极学习到积极学习。对于学生达到目标可以进行表扬或者奖励,让学生有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如果达到目标什么表扬或者奖励都没有,会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丧失信心,难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于达到目标。

第四.开拓学生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要求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比如,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它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特别是,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参与,最终达到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不仅仅局限用于企业,激励鼓励员工的行为动机,使员工做出努力行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可以广泛运用到机关、学校、劳动人事等部门的管理领域。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1..苏东水主编.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0.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十

南花枝中心小学

殷艳芸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新媒介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模式。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 的学校教育中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原始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取而代之的 “计算机+投影”,虽然能够较好地呈现声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但也存在着缺乏交互性与操作不便等缺陷。而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化 教学工具,不仅能够更加全面而多样地展现各种教学资源,而且为课堂教学中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本论文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深入分析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并依据实际情况,设计建构了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以此进一步印证: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小学数学课程相融合,对建构和谐高效课堂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电子白板;交互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1.抽象性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中一门十分基础的学科,其本身具有极高的抽象性。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最具基础性的学科之一,它的抽象性不仅体现在数学概念上,还体现在数 学方法以及大量的符号和公示上。在小学学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的罗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心智上的局限往往会成为学生理解抽象数 学问题的障碍,以致对数学失去兴趣和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数学原理进行更为直观、具体地呈现,并通过白板的交互功能实现多样化的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创造,带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2.逻辑性

数学学科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众所周知,数学是由定理、概念、公式、符号等按照特定的逻辑规律而组成的具有严密知识系统的科 学,具有很强逻辑性和系统性。小学数学作为数学教育的起始阶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各个知识层次之间有着环环相扣的内在联系。假若学生对 于已有知识没有充分理解和掌握,那么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习得。因此,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应注重对于学生学习难点的突破,并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帮助学生 深入理解知识点间的内部联系,从而使学生形成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

3.实用性

数学同样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来源于实际生活,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方法和工 具。诚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一样: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仅要从已有的生活经 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 程,而且要真正理解数学中的实用性、研究性的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工作原理与主要功能

1.交互式白板的基本工作原理

交互式电子白板主要是由计算机、电子白板、投影仪等硬件构成。电子白板的工作原理有激光跟踪原理、电阻感压原理和红外原理等几种类型。使用激光跟踪原理的白板上端两侧各有一激光发射器,白板启动后,激光发射器发出激光扫射白板表面,特制笔具具有感应激光功能,从而反馈笔的位臵。使用电阻感压原理的触摸式交互式电子白板相当于一个触摸屏,这种用于人机交互的输入设备是用手指或笔触及屏幕上所显示的选项来完成的。其内部有两层干压 膜,当白板表面某一点受到压力时,两层膜就会在这点上造成短路,电子白板中的控制器能够迅速检测出受压点的坐标值,并经过USB或RS232接口送入计算 机,完成整个人机交互过程。使用红外触摸屏工作原理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其触摸屏的四周布满了呈一一对应关系的红外线接收管和红外线发射管,由此形成了一张由红外线布成的光网,当有物体 进入红外光网阻挡住某处的红外线发射接受时,此点的横竖两个方向的接受红外管接收到的红外线的强弱就会发生变化,设备通过了解红外线的接收情况的变化就能 知道何处进行了触摸。

2.交互式白板的主要功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它既继承了传 统黑板教学的优点,又整合了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和可操作性。它的出现为课堂教 学架设了一个多方参与的互动交流平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多元智能。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交互式电子白板应具有以下功能:

交互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多功能智能交互平台,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与此同时,交互式电子白板中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及生动鲜活的教学内容也有助于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教学主体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及时交互。

书写与编辑的功能:交互式电子白板继承了黑板的书写功能,同时又改进了多媒体投影只能进行展示的缺陷。白板上的按键能够有效地代替计算机键盘的功能,电磁 笔既能替代鼠标进行操作,又可以代替粉笔进行书写编辑。在课堂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使以往单一无趣的板书文字与手绘图形变得缤纷多彩,又将图片、声音、视频等教学资源灵活有效地进行呈现,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另外,教师利用白板笔进行的及时圈点、标注以及勾画也为学生把握 重点知识、理解难点内容提供了便利。

记录存储功能:在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教学中,课上的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的智慧结晶都将随着黑板的擦拭而消失无踪,即使进行了及时的记录,也不能完整 地反映出课堂教学的整个思维过程。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强大的存储功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能够将出现在白板上的任何内容都存储至硬盘或移动存储设备,供 师生之 间共享,也可以将内容利用网络传输发送给学生,方便学生课后学习或作为复习材料。

连接功能: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实现与互联网相连接,从而拓展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实现资源共享。

特殊功能:聚光灯功能、屏幕渐显功能、放大镜功能、回放和导出功能等。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创设合理情境,提升学生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师生互动交流的 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者。[6]正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生积极参与课 堂教学,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其抽象性、逻辑性和实用性的三个主要特征易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以致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将交互式电子白板用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将严密的逻辑系统清晰化,使静态的数学概念以声像的形式进行动态呈现,构建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情境,从而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热情。

2.呈现思维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的讲授占据主体地位,从数学概念 的导入、分析、归纳、总结都是由教师一手操办,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主体。特别是针对特定 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剖析、讲解,但仍收效甚微。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悉心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思 考,学生的思维模式往往停留在对知识的习得和理解而非直接参与知识形成的具体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印象不够深刻、理解不够到位。

众所周之,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由众多的数学符号、公式、概念、定义组成。这也就决定了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7]鉴 于小学生在心智方面还不够成熟、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的客观实际,小学数学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对思维过程的具体呈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 问题、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去。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我们可以将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的图形、画面,而且还能动态地演示它们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在 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活动。在以互动方式展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实现教学难点的有 效突破。

3.实现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实现自主学习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新课标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总体要求,也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所以从小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十分重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存储、回放功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及时 的查漏补缺、复习巩固,从而培养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督促 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学习。

11.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直观;教学策略

一、关于“几何直观”概念的界定

几何直观运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生动、直观,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直至对以后各阶段的学习都有深远影响。

我国将“直观几何”纳入为新课程改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10个核心概念之一。新课改后在几何直观的教学方面对教师有如下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意识,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运用几何直观对一些抽象难懂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将复杂问题简单形象化。”[1]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仍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数形结合能力、看图和识图能力等同于几何直观能力,这显然是对几何直观的误解[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几何直观的阐释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由此可见,几何直观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一切能够转化为图形的问题。这里的“图形”也可以广义理解为一切可视化的物质,例如图形、模型、符号、行为表达等等。本文从数形结合、实物模型、动手操作、数字建模四个方面简单阐述直观几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二、阐述“直观几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数形结合——直观推导策略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数以形而直观,形以数而入微。”因此,数形结合的解决问题方法在几何直观理论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数学问题一般比较抽象,直接让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图形与几何的形式去描述或分析就显得比较具体和形象化,小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著名数学家Hilbert在其所著的《直观几何》中就提到:图形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描述和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并能提高对所得问题结果的理解和记忆能力[3]。可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合适的图形和几何推导出数学问题的真正原理,让学生理解到所学内容的本质内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解决行程相关的题型时,如果学生仅在脑海中去思考,非常难以理清题目中所隐含的逻辑关系,所以教师在解析该类题型时引入线段图去转化题内的数学量,从而学生对问题的推导思路就显得非常直观。利用数形结合——直观推导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对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二)实物模型——直观明理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几何直观的阐释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不能狭义地将“图形”单纯理解为平面图形,应延伸为一切可以将数学问题直观化的视觉信号,甚至其他感官或思维信号。在对学生进行几何直观能力的培训中应用实物模型去描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抽象的问题感受更直观,认识更透彻。

如刚接触数学的学前儿童在进行十以内的简单加减法运算时常会想到利用自己的手指进行计算;史前人类在藤条上打结进行计数。这些都是在运用实物模型(手指、藤结)来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缺乏概念的直观是空虚的,缺乏直观的概念是盲目的。”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合适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去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将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本质的认识,对所运用的数学原理有透彻的理解。具体的实物模型选择是灵活多变的,可以是几何直观教学教具、讲台上的粉笔、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等等,只要是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实物都可采用。引入恰当的实物模型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明白数学原理、公式。

(三)动手操作——直观促思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儿童本身具备善于动手的性格特征,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并优化该性格特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动手操作可以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动手操作和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几何直观的深刻内涵,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筛选应用以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十公重视直观图形的作用,学生如果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以几何图像的形式展示出来,再对其进行分析将使得解决问题的难度大大降低。如圆柱侧面积的计算,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制作好的纸质圆柱体交给学生,让学生沿着圆柱的高剪开,然后再将上底和下底剪下来。这样圆柱的侧面很直观的以长方形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容易想到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即为所得长方形的长×宽,也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运用动手操作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让学生能够多角度、深层次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数字建模——直观感受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用现代化设备教学使授课内容显得生动、直观,各种软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互动;应用多媒体授课系统将抽象的数学课程制作成各种便于学生感受、分析、理解的数字模型不仅丰富了授课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便于对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将图形位移和旋转的幻灯片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多媒体中生动、直观的图片可以很快理解什么是平移和旋转,两者之间的区别也能够深入的把握。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所学知识联系到自身实践活动中去,自发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高创新和思维能力。这样的培训使教师真正的起到引导作用,而学生发挥极大地自主能动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三、关于在教学中运用“几何直观”意义的论述

几何直观将数学问题中的原理、概念、数量关系等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将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与图形甚至图形之外的一些事物产生联系,两者之间进行互换、渗透[4]。几何直观不仅能够生动的描述数学问题,更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去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开阔解题思路,为学生多角度地展现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本文所述的教学策略去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而且有利于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使小学数学的学习从单一走向多样,从简约走向丰富。对于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解释莫如华罗庚先生在《谈谈与蜂房结构有关的数学问题》一书所讲的那样清楚了:“数无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涛请.周初小学数学几何直观的误区[J].小学数学教育,2015,1(2):88-89.

[3] 陈文芳.小学数学几何直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25-28.

[4] 李贵宗.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谈[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声卷1),70-71.

作者简介:

12.浅谈激励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二

一激励的方法

1.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的教学活动是多边活动, 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只有在浓厚的民主氛围中、轻松的情境下, 思维才会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追求新颖、争强好胜、渴望成功的心理,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问题意识”是衡量主体性的重要标尺。没有“问题意识”, 就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 更谈不上创新。学生能提出问题, 表明他进行了独立的思考与分析。产生问题的过程, 就是体现主体性的过程, 也是创造性发挥的过程。

2. 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融境于教,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依据教学内容, 常常通过设疑问、设障碍、揭矛盾, 创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质询,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对知识处于“心欲求而不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承认学生差异, 重视体验性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的热情。心理学家认为, 学生之间的差异几乎是绝对的,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学生的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的不平衡, 都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 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要求学生, 而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提出不同的要求, 通过目标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以适应学生的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

3.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在多思考上面, 这是发展性的思维活动。教师把问题提出后, 应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有更多体验、感悟、实践的机会。不要为了追求教学模式的完整, 使学生的参与活动成为过场。

二激励常用的类型

1. 目标激励

设置切实合理的学习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目标必须实事求是,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既不能让学生感到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又不可让学生觉得轻而易举、唾手可得。要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这个能力, 但必须为此付出努力。当然这一目标也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所以, 目标设置必须切实合理, 切忌空洞。

初中生的学习目标是发动、维持与引导学习的动力, 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因此, 教师要把明确的发展目标铭刻在学生心上, 引导他们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激励学生的目标有大有小, 大目标可以是一个学期、几个月完成, 小目标可以是一节课完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愈明确, 学习积极性愈高, 学习的潜能越能发挥, 学习的效果也愈佳。如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这样来激励学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知识, 聪明的同学肯定能专心听讲、很快学会的!”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之下自然会精神振奋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的。

2. 参与激励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确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学习热情。特别对于一些学困生, 渴望参与又害怕参与是一种矛盾心理, 所以教师应帮助其克服这些心理矛盾, 鼓励其参与。例如, 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经常发现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不用心、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要瞅准对象, 向其提出难度适当的问题, 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用鼓励表扬的话语, 激发学生做出正确的回答, 使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这样做, 学生会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

3. 情感激励

这是密切师生关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如今的教师不应是一脸师道尊严, 如今的学生也不会是唯唯诺诺。课堂上,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用语, 以便沟通师生感情, 特别是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那样:“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的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例如, 学生回答问题时, 能专心听完, 要有耐心, 不要因为学生答案的不准确而立刻打断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发现学生的点滴成绩和微小进步, 并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 特别要鼓励有独到见解的学生, 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4. 比较激励

比较往往能得到差距, 从而产生勇气。教师如果善于抓住时机对学生的状况进行比较, 那么, 学生不甘落后、好胜心强的特点将会发挥较大的促进作用。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发表意见, 再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作以比较引导, 从而是学生对争论的内容深刻理解。如对作业出现差错的学生就可以委婉地说:“你要是能像××一样做得又对又快那该多好啊!”这样学生肯定能从比较中看出差距, 获得前进的动力。当学生同他本人以往相比有所进步时, 教师应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三结束语

总之, 教师巧妙地运用各种激励, 可以唤醒学生学习的潜能, 激发学生的斗志,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3.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十三

思维可视化的运用在国外已经比较成功,研究内容涉及思维可视化的内涵、结构和特征、评析标准等诸多方面。我校目前处于引进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对思维可视化的专题研究还不多闻,本文将从思维可视化的内涵,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绘图的策略、应用的注意问题几方面做初步研究。

一、思维可视化的定义

思维可视化是用来组织和表象知识的工具,它一般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再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注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思维可视化能够构造清楚的知识网,便于学习者对知识结构的掌握,有利于发散思维可视化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设计的工具

思维可视化的运用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支持与帮助,通过思维可视化老师能够更清楚地呈现知识的结构,更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可视化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与整理,突出教学重、难点,将教学中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出来,简明扼要地表明概念的逻辑性,呈现概念的主体地位以及相关性,以便学生发现概念间的区别与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

(二)创造思维可视化的工具

思维可视化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创造的过程,学生拥有较为宽泛的想象力,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出符合条件的思维可视化。在思维可视化的创作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很多的思考,在头脑中会萌发各种新颖的想法,而且在构建成自己的思维可视化之后与他同学的作品比较时还会有新的想法出现。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知识整理的工具

新课程标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知,使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在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表面看起来毫无关联,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把它们关联在一起的就是“数学思想与方法”。贯入了思维可视化的教学让学生从散乱的机械式学习,提升为注重思想并充满主动探究活力的有价值学习。

(四)教学反思的工具

思维可视化有利于师生对教学活动成果进行反思。学生通过创作思维可视化可以发觉自己在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的不足。如,所学重点概念掌握的是否牢固,知识的理解是否透彻等,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学习的自我导向性,因而使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和认知水平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在师生共同创造与修正思维可视化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对掌握的不足之处,反思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发现教学环节的薄弱之处,为教学的改进提供了更有利依据,学生也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可见思维可视化的绘制能使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创作思维可视化的方法

怎样让学生掌握思维可视化的创作策略呢?我认为,让学生掌握思维可视化这个学习方法,要有“识图—制图—用图”三个阶段。

(一)识图——了解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对部分小学生来说有些陌生。大量实践表明,要让学生认识思维可视化,了解思维可视化的作用,能够看懂思维可视化,因而产生学习创作思维可视化的乐趣。比如,在复习整、小数的概念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创作了以整、小数知识思维可视化为要点,采用心形链接实现交互,让学生依据思维可视化自主复习。

(二)制图——逐步形成概念图

制图,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难度也比较大。创作一个完整且合理的思维可视化,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制图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各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级关系。

指导学生创作思维可视化的步骤: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概念。②让学生将概念写于心形纸上。③引导学生理解各概念间的联系确定各纸片摆放的位置。④将步骤3搬移到纸上。⑤用喜欢的符号连接各概念。⑥逐一理解线段两端概念间的关系并用适当的语义词注于。⑦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理解思维可视化,进一步完善思维可视化并做评析。

(三)用图——灵活运用概念图

经调查研究,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可视化的学生,知识的时间保持比用死记硬背学习的学生时间要长,而且知识面也比用死记硬背来学习的学生广,且更很好解决实际问题。1.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可视化促进知识归纳与整理

思维可视化,就是将零散的知识点按其内在的关系联合在一起的,绘制思维可视化,就是将这种内在的关系用思维可视化的形式更清楚的表现出来。学生对知识促进有效的归纳整理,使知识结构更清楚。2.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可视化促进知识表达和合作学习

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可视化促进分析,说一说思维可视化中各个概念的含义及各概念间的联系,以增深对概念的了解,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创作的思维可视化。3.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可视化进行评析和自我评析

在学生创作的思维可视化中,老师可以更好把握学生的对概念的了解水平。在利用思维可视化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同学创作的思维可视化促进评析,帮助同学发觉问题,从而发现自己对概念理解不透彻之处,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点。

在 “识图—制图—用图”过程中,学生积极乐于参与,分享成功经验,与同学们交流,在比较中矫正思维可视化偏差,不断完善认知结构点,提升数学素质,创作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

四、运用思维可视化要注意的事项

(一)“严谨”不等于“束缚”

制图严谨,就是创作时,方法上要满足思维可视化的结构特性,内容上要精确、简单。因为概念之间都有关系,所以一定要精选出连接的概念及认真考虑连接词.严谨性是数学的最大特性,力求用词精准与精练。

(二)“自主”不等于“放任”

自主,就是学生依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经过独立思考建立的思维可视化。因为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对思维可视化的了解、创作也截然不相同。思维可视化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然学生自主运用思维可视化并不等于老师放任自流,使学生自己绝对性独立地随意完成,老师要积极的指导并且要对学生的思维可视化作业予以评析,指导学生构建更好的思维可视化。

五、结束语

思维可视化作为课堂教学的策略,并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法,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策略,有利于学生的有价值地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学。

14.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十四

作者:赵霞

来源:北京东方之星学前教育机构

上传时间:2016-12-27

上一期的全景数学专栏中,我们谈了数学与绘本之间的联系,以及绘本可以使数学变得好“看”、好玩、好学、好教,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于绘本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存在诸多困惑,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如何使用数学绘本。

绘本的阅读方式

绘本的阅读有多种方式,有些是以幼儿兴趣和关注点为导向的阅读,有些可以是教师发起的,有目的、有引导性的阅读。以下几种阅读方式供教师根据幼儿情况灵活使用,老师也可以开发出其他阅读方式。

1.自由阅读——指幼儿自发、自然地翻看。

绘本不是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才叫“在课程中使用”。面对绘本,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它是一个阅读材料,所以当绘本自然地出现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就是对幼儿最好的暗示与引导。在自由(自选)活动时,有的幼儿取了数学绘本来读,教师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或语言来鼓励幼儿继续阅读。比如,《梯工厂》是一个关于测量的绘本故事,当幼儿自主地阅读《梯工厂》时,我们可以告诉幼儿“那些毛刷头太可爱了!”“你们想不到那些梯子是由什么做成的!”来激发幼儿继续阅读,而不必要求幼儿一定要去理解其中的数学概念与目标。

2.欣赏阅读——指教师引领下的完整阅读。

欣赏阅读主要由教师和幼儿一起逐页、完整地翻看,并由教师读出每页的文字。老师的朗读可以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以加深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使故事内容更为生动、情节更为连贯、数学目标更为明确清晰。欣赏阅读可在任意的时间段进行,每次尽量完整地读完一本绘本,实在读不完可以要求幼儿一起记住页码与情节,找时间完成阅读。比如《多咪!多咪!你在哪儿?》中,我们可以通过语气、表情甚至是动作模仿,或者通过记情节、记人物、记页码、记某句话、甚至是某个数字等方法,来让幼儿记住读到了哪页,等等。这样可以让幼儿养成完整地读一本书的意识与习惯。

3。理解阅读——指对阅读内容有目的地深入理解与分析的阅读,有时会通过“重复阅读”来实现。

一般来说,任何艺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即我们能够看的到、听的到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深入的理解阅读使我们能够去想象和体会那些在形式上没有完全展现的内容。包括用自己的思维、想象,去了解、连接那些在被分隔开的画面之间内在的关系,理解故事情节、人物情感以及其数学意义。在有意识地进行理解阅读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同时画面中的信息、画面外的内容的延续与想象,都可以作为引发观察、引发问题、引发思考与讨论的“点”。比如《花开了花落了》这本书中画面表现的是花开花落的数量变化,而在画面与画面之间是我们看不到的时间流逝,我们在深入阅读的时候,就可以把描述、形容时间的词句加入进来。如:然后、过了一会、后来、过了一阵、几天后、到了夏天、秋天过去了、天渐渐地冷了„„等等。

4.数学式阅读——围绕某个数学目标而进行的重点阅读。

数学式的阅读要求能发现阅读内容中的数学现象,找出或提出数学问题,探寻数学问题的答案或者尝试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结果。数学式阅读不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可以在随时在某个环节之间的空闲时间里,进行个别、小组、集体等范围的引领阅读。比如,在《多咪!多咪!你在哪儿?》中,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多咪是妈妈的第几个宝贝?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如果是大班末期,我们可以问幼儿:11这个数字比10以内的数大还是小?在这里,11为什么是最小的?)妈妈找不到多咪的时候会怎么做?妈妈在衣柜顶上找到多咪的时候,已经数到了几?

数学绘本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绘本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是以绘本为载体的,借助故事情境、线索及绘本中隐含的数学内容来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那么如何有效使用绘本,既能充分发挥绘本的功能与价值,又能达成我们的数学目标呢?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教师在开展数学绘本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了解绘本所表达的数学意义,明确活动的数学目标,并紧紧围绕数学目标来开展绘本活动。

绘本中涉及的数学目标往往不止一个,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说,能够领会和掌握的难度也有所不同,我们不能期望在一次活动中实现绘本中渗透的全部目标。例如《多咪!多咪!你在哪儿?》这个故事中渗透唱数、l0以内不规则点数、序数以及空间方位的认识、用方位词描述等目标,这些内容并非通过一两次数学教学活动就能全部达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有所取舍地确定绘本教学活动的目标,并挖掘绘本中与目标相关的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幼儿通过阅读、讨论、动手操作来逐渐达成目标。

2.尊重绘本本身的故事性、完整性。

数学绘本活动不同于其他数学活动,它让数学将变得更加有趣而美丽。所以,在使用数学绘本时应发挥绘本独特的故事性、情境性等特征,不应割裂或片面地来使用绘本。有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忽略幼儿对绘本的兴趣与阅读欲望,在幼儿津津有味的阅读过程中让幼儿中止甚至结束阅读,拼命将幼儿的兴趣转移到教师要教授的学习内容上来。实际上,数学绘本的故事性比较强,前后内容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如,例如,《井里的青蛙》中青蛙到底被救出井了吗?《梯工厂》中毛刷头们是怎么做梯子的?《蜗牛岛》上的小蜗牛们最后到了它们想去的地方了吗?《舅舅来了》中小鸡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舅舅„„这些都是幼儿在阅读中想去探究的,所以我们鼓励在绘本教学过程中,要给幼儿完整、连贯阅读的机会,首先满足幼儿对绘本本身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索其中的数学概念。有时候,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某个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正是在阅读过程中完成的。

3.用多种游戏形式,带领孩子体验绘本的价值。

在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围绕绘本来设计一系列延伸性的活动,帮助幼儿巩固绘本中的数学目标。例如可以将《多咪!多咪!你在哪儿?》延展为角色表演活动,教师扮成猫妈妈,所有的幼儿扮成猫宝宝。猫妈妈可以带猫宝宝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自己找地方躲藏,在“找”与“发现”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用方位词描述位置,以达成巩固空间方位的教学目标。在游戏过程中还可以让幼儿按顺序排队,从而渗透点数、排序等概念。

4.将绘本阅读与操作相结合。

数学是操作性的,很多时候幼儿通过阅读并不能完全掌握数学概念,需要借助动手操作来突破对概念认识与理解的局限。例如《井里的青蛙》《梯工厂》都是为了帮助幼儿体验非标准测量的方法,然而阅读并不能代替幼儿亲自动手用非标准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所以在这类绘本活动中,教师应适当考虑提供一些合适的材料,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在阅读与动手中加深对非标准测量单位、方法、工具的理解和掌握。

15.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运用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需要以教材为中介, 师生共同配合来完成, 并且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加以辅助。而这个过程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因此恰当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是关键。新课程改革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正确地运用教学策略, 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才能达到改革的目标。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误区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 接受能力有限, 数学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大的难度, 因此, 许多教师把数学课堂转为题海战术的课堂, 要求学生做大量重复的试题, 以取得高分为目的, 这样的方法是在应试教育下的应对模式, 很显然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现在的小学课堂依然是填鸭式课堂, 教师源源不断地灌输知识, 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培养出的学生也是缺乏独立思考, 只会做题的机器, 这种情况下学生会逐渐失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对于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来说是不利的。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教是外因, 是条件;学是内因, 是根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因此,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数学趣事趣题, 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兴趣。只有先让学生爱数学, 喜欢听数学课, 才能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和数学素养。课堂上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 在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认知活动中, 要保护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 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不尽完美或者是微不足道的见解, 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丝丝甜美。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在教学中倾注情感

教学, 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去教, 更要求学生去学, 是双向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 因此教师需要倾注情感, 带着感情去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 教师的感情具有更强烈的感染作用, 这种感情应该包括对学生的热爱, 对教学内容的热爱。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当教师带着感情教课时, 教学质量最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高, 教师的任务也相对减轻。因此在教学中倾注情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的言传身教, 身体力行对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为今后培养对于工作的责任感也是很有益的。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包含有很多可挖掘的思想教育的内容, 教师应该认真备课, 研读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 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思想情感。

(三) 图形、言语辅助教学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语言和眼神进行的, 语言是交换双方意见的工具, 在数学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同时,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还应该结合图形, 直观地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知识, 这种形式可以使得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 更能够把握好教学内容。另外, 教师还可以采取画出图形, 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等方式, 然后让学生把图形表示的意义表达出来, 这样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 贴近生活实际,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做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贴近生活经验,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这样学生学得的知识记得牢, 认知充分。例如, 在教学“17÷4=?”这道有余数的除法题时, 教师可以联系课堂实际,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可以把西瓜切成17份, 让学生把这17份西瓜平均分成4份, 在亲自动手实践中理解余数的概念, 结果是学生无法均分。教师问:“每个学生分到几份?”学生答:“每个学生有四份, 还多出1个。”这时教师就可以接着说:“像分西瓜无法均分一样, 除法题也不是每道题目都可以得到完整的结果的, 有的像分西瓜一样多出来了, 这个“小尾巴”就是余数。”在这样绘声绘色的描述中, 学生很容易记得清楚, 在实践中学习了知识, 何乐而不为呢?

(五) 加强合作, 自主探究

所谓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利用学习同伴的力量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包括同桌间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等形式。为了使合作学习免于形式, 课堂中特别强调“合作小组长”的培养与利用, 要在课堂中大力推广“小组长制”“小组学习制”“作业互批制”等新的课堂教学策略, 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会合作学习。这种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 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 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强调和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策略之一。

(六) 关注学困生成长

由于在农村的学校, 存在着许多留守儿童, 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困生对基本的知识必须了解、掌握, 并在此基础上弥补知识缺陷, 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为其向中等生的转变打好基础。帮助学困生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教师要关注学困生, 每节课上给他们充足的表现机会, 对于他们不懂的题目要耐心进行解答;第二种方法是实施一对一互帮互助活动, 可以让一个优等生帮扶一个学困生, 在学习上相互帮助, 在生活上相互照顾;第三种方法是教师引导学困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使其逐步在学习上得到进步。

总而言之, 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还有许多, 笔者在这里也就不一一说明, 只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 注意思考, 勇于探索, 一定可以更多的、更好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新绵.如何培养小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0 (S2) .

[2].李爱华.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方法[J].双语学习.2007 (08) .

[3].刘艳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04) .

16.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十六

一、激励学生写出最真实、最自然的习作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大纲》也指出:“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鼓励他们“我笔写我口”,表达建立在“真实体验”基础上的真实感受,这种书面表达才是我们所要求、所企盼的。教师如果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目光、成人的尺度去评价学生作文,学生只好为满足教师的要求,为赢得好评,硬生生编出一番假话、套话来哄骗老师。“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语。”这是《课标》对小学习作大的要求。

求真知,做真人。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并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审美指导,让学生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有了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学生的作文才能真正做到求真求实,写出真情实感。

二、激发兴趣并采用多种方式展开评价

老师在作文批语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兴趣,因为学生的作文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所以他们强烈地期待得到老师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或热情地赞扬、鼓励,或诚心地帮助、指点。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要用赞赏的眼光去批改,并通过作文批语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学习上的动力,心理上的平衡。

无论是成功或失败的作文,老师在写批语时都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分别给予指点,并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用笔跟学生“交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自信。例如可以采用这样的口吻给学生的作文下批语: “xx同学,或许x、x自然段之间插入一句过渡句,也许会更好。”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人为的拔高小学作文的要求,为学生作文取得成功人为设置障碍,在平时的作文中,尽量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还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基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在给学生评分时对学生作文水平进行具体分析,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对每个学生进行前后对比,进步了我给予表扬、鼓励,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的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的不同个性有充分的认识,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不搞一刀切,让每个个体的写作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对于一部分处于“饥饿”状态,学有余力的同学要适当提高要求。对少数力不从心、作文能力较差的同学要降低难度,积极评价,多鼓励,少批评。

同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我们可以尝试着逐步地把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单一的教师批改模式,变为教师与学生面评面改,选取某个学生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师生当面互相讨论、修改,在修改中遵循“多就少改”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为他们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喝彩,对于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互相讨论、耐心启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或者学生自评自改、同学互评、全班评讲……总之在整个评讲过程中,让学生们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坚定他们学习作文的信心。

三、广泛交流,开拓写作的环境

皮亚杰认为:儿童从自我中心解放出来的重要途径是与同伴发生交互作用。因为与同伴交往中,儿童才会把自己与别人的观点比较,从而认识有别。同时,也正是与同伴交往中,才开始摆脱权威束缚,相互尊重、协作。

同样,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文也不光是语言学习的需要,更是为了他们能够健康自然地宣泄感情,以及和他人的沟通,从而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并在沟通应用中培养他们良好的交往习惯,并且提高他们应用语言文字的意识等。

首先,必须为应用文训练开拓应用的渠道和机会。教师可以利用假期让学生给老师写信,开学后教师可以布置假期书信展,让他们交流五彩的假期生活,互评书信的优劣,推荐最佳书信……其次,我们要想尽一切方法提倡学生用学会的作文本领去干预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小学生的作文应用应当是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可以鼓励他们在家庭、班级、学校、社会等四个不同的层次尝试模拟的和实际的运用。可以为学生的作文应用开辟多种渠道,只要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的一切可能的办法、形式、机会,我们都没有理由放弃。

17.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十七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泸定桥小学

黄艳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追求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同时,课堂上出现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表面上看图文并茂,配有音乐、视频等,呈现快速,全班学生兴致勃勃,场面热闹。教学过程看似轰轰烈烈,其实收效甚微。我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例出发,对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以下观点:“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将学科与多媒体技术有机整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感官刺激的多样性,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正确取舍课程资源”。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有机整合 刺激的多样性 正确取舍

小学数学课程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和老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

作为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数学课堂教学重新认识。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加课堂容量,事先在课件上准备好要用的例题、图形、文字,甚至于一些解答步骤、操作过程,上课时按照实际情况逐个亮出,避免传统教学中抄一题讲一题,或者提前抄在小黑板上,所有题目全部亮相,没有针对性的弊端。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节省大量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练习,保证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 多练。

一、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学科特点与多媒体技术有机整合

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媒体的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针对教学内容,考虑选用什么媒体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多媒体具有许多优点,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课件,更能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突出它的优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许多问题是语言和文字难以直观表达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采用多媒体往往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解决植树问题中的“两端都要种”、“一端种,一端不种”、“两端都不种”这三种情况,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容易混淆,可以用幻灯片的直观性模拟小路旁种树,展示出这三种种树方法,并且可以把这三组植树动画与线段图整合、表格间任意切换、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反复区别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利用多媒体感官刺激的多样性,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提供的外部刺激、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教师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时切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而传统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他们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融于数学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以由公式计算,但桔子、苹果、土豆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由“乌鸦喝水”引发学生的思考:放入土豆后杯子里的水会被挤出一部分,挤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和土豆的体积有什么关系?然后课件展示(量杯中的水原来为200ml,放入土豆后水为350ml)接着提问:土豆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土豆的体积就是水面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

2、强化感知,突破疑难时切入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运用多媒体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首先由学生动手剪、拼,学生用三种方法(剪成两个梯形、一个梯形一个三角形、一个五边形 一个三角形),通过平移、旋转,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熟知的长方形,再由学生汇报展示给全班同学,找准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通过观察、讨论、归纳这几种方法的共同之处,进而发现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进而推导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在此基础上作一定的拓展延伸,在两条平行线之间逐个展示等底等高但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有的端正、有的倾斜,还有的特别倾斜,以不同的颜色填充各个平行四边形,逐个出现,几个平行四边形展示完后,在视觉上给学生造成错觉。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这几个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点?然后进行验证,这几个形状各异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最后推导出结论:等低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成功地辅助教学,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愉悦而兴奋的心理状态,接受视听信息,很快能够理解,并用简洁语言描述,准确找到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拓展能力。

3、模拟操作,深化理解时切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以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中用多媒体演示,先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绿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别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飞出来”(还剩下一个虚圆圈)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方法进行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在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找准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通过演示,步步引导,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推进,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帮助学生悟出圆面积计算公式,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

三、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正确取舍课程资源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不仅与多媒体本身的表现能力有关,还与学生的学习愿望、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关,运用得当,事半功倍,运用不当,事倍功半。

1、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是评价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课件的设计应为“辅教”转变到“辅学”上来,把学生放臵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应着力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教师的思维方式。所以,制作课件必须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多媒体教学绝不是全堂多媒体演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知识的反馈环节,注重师生间的交流。课堂上教师在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时适时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2、要处理好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设备,对它的使用也是有局 限性的,主要表现在多媒体技术表现手法的局限性和教材资源的可用性两大方面。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一旦采用了多媒体技术,那么就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进行培养,也就是说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不能达到多元的要求,所以必须慎重选择,科学利用。另一方面,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的局限性。例如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学目标是学习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提高计算能力,已有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对此利用传统教学媒体,在黑板上划划标标,再让学生说说练练就能很好地达成目标。如果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反而显得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再比如,有些数学课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有些数学课是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为主的,有些数学课是以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为主的……对此,虽然不能给每节数学课一一区分清楚,但是我们能够从教材内容中找出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侧重点,只有目标明确了,我们才能够做出合理的取舍。

综上所述,随着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广泛应用,我们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真正使多媒体成为我们教学的得力助手。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考请给我一些时间作文下一篇:学生住宿工作以及学生住宿网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