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里月的意象

2024-11-08

李白诗歌里月的意象(精选4篇)

1.李白诗歌里月的意象 篇一

李白的诗歌意象 月

内容提要:李白对月亮非常的喜爱,他在诗集中提到月亮的诗句不下三百处。他钟情于飘渺的“空中之月”是与当时的民间传统有关。中华民族习用阴历,人民的许多苦乐都是在月亮的照耀之下形成的,月亮是一切美的想象的总汇。正由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多端,给予李白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之与他那狂放不羁的性格与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相吻合,因此,李白与月亮一拍即合,共同开创浪漫主义月亮诗的新纪元。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着神奇色彩。

闻一多先生曾经根据“李白捉月骑鲸而终”的民间传说,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而又哀怨动人的诗歌——《李白之死》。虽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以李白的浪漫狂放性格,这样的辞世似乎更合乎人们的口味。他的出生,就已被神话为星精下凡,他的逝世,被说成是“江中捉月,骑鲸上天”就不足为怪了。就连他的妹妹都有一个“月圆之墓”的古迹,可见,李白本身就是一个浪漫神奇的化身。他的人生,他的作品,也就与充满浪漫色彩的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小组的成员将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分为以下几类

一、表现纯洁的童心。

李白对于月亮的感情并非一朝一夕的,当他还是懵懂孩子的时候就已对月亮产生浓厚的兴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李白的诗歌富于想象,几乎达到天真的程度。”②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在一个不识月的孩子天真的眼里,它就是一个亮晶晶的白玉盘,甚至是一个飞行在青云之上的瑶台镜。写得一片天籁,淳朴自然,平白如话,宁静中透出几分生气,这就是李白童年的缩影。他像儿童那样想象月亮跟随着自己一路从山上下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斛斯山人宿置酒》)“正由于他童心一样的天真,他才能够不受一般常识的限制,而保持着新鲜的想象力。“③李白的诗唤起了人们对于童年的回忆。

二、表现思念之情。

1、表现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的这首诗几乎无人不晓,从天真烂漫的儿童,到饱经风霜的老人,谁不喜欢它,吟诵它?虽然它是那么的质朴,那么的简单,不加一点渲染,不作一句说明,然而,却能勾出多少人们的思乡之情。在这里,诗人思乡的缘由是因为低头看见床前明亮透彻的月光,产生了错觉,误以为地上铺了一层白亮亮的冰霜,当他惊觉,举头看见挂在空中的那轮明月时,却令他想起了故乡的那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月亮就是李白梦中的家园,每每看见月亮,李白的游子思乡之情就尽溢胸中。

2、表现征夫思妇的眷念之情。由于月亮亘古如斯,而世事却变幻无定,所以月亮易于撩动人们的思念之弦。如《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描写了远在塞外的征人,见月,不由得思念起万里之外的故乡的情怀。而另一首《捣衣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一挂在长安城头的月亮,唤起了如千军万马的捣衣声,任那秋风怎样吹也吹不尽,妇女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3、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月亮也是传递诗人感情的信使,“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当诗人李白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不觉愁肠寸断。自此,李白与王昌龄分隔两地,幸好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李白要将自己的一片愁心寄予明月,伴随王昌龄走到遥远的他乡。诗人通过他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由于作者感情的外化,使得他描写的客体形象中往往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实际上是诗人在借客体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

三、描写超逸柔媚的月色。

(一))

自然界中的月亮,阴晴不定,忽圆忽缺,姿态万千,多少文人骚士为她而销魂,李白更是为她而疯狂。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更是美丽非凡。李白用他那举世之笔,描绘了一个个飘逸宁静的月亮形象,有圆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缺月:“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新月:“忆昨新月生,西檐若琼钩。”晓月:“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夕月:“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夜月:“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些月的形象各具情态,令人向往,令人遐想。

在皎洁月光照耀之下的景色,飘逸迷人,李白笔下的月景更是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构织出的月光世界多姿多彩,美不胜收。《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过天门山寄句容王主簿》中写道:“沧江溯流归,白壁见秋月。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描写了诗人在沧江之上饱览江水和白壁山的夜景,突出了秋月这一意象。

四、月亮是诗人理想的化身。“李白的一生都在追求“济沧生”、“安社稷”、“览明月”的远大高洁的理想。”⑥明月是李白高洁理想的化身,曾经写下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豪迈诗句。“沈德潜《说诗晬语》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⑦正因为李白有“第一等襟抱”,所以才写出“第一等真诗”。正因为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生性好月,才用“天上之月”来形容自己的理想抱负。李白一生,在政治上最欣赏的是鲁仲连,他在《古风》中写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辉。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其一,李白的恋月情结与当时的民间传统有关。在林庚的《唐诗综论》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原来中华民族由于习用阴历,对于“月”是具有特别深厚的友情的,农民的生产劳动要看着它,离乡背井的人们要看着它,元宵节时要看着它,中秋节时要看着它;吴刚伐桂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玉兔捣药的故事,它乃是一切美的想象的总汇。《吴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中国人民是多么熟悉于这个月,人民的苦乐都在她的照耀之下,它成为古代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日历,一个活的月份牌,所谓“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这一个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象,它是结合着中国人民感情的月,是被中华民族传统所丰富的月,一般说来,比西洋中的“月”的接触面要显得宽阔得多,这就是广泛意义的民族形式。①

由于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国文人对于月亮有着一种特别深厚的感情,月亮每每成了他们吟咏的对象。翻开诗卷,写月的诗句浩如烟海,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空明清幽的画面尽收眼底;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赋予明月以超越时空的灵性。

其二、李白的恋月情结与其孤独的心境有密切的关系。

李白是一个天才诗人,兼儒士、道人、游侠、酒徒、隐士于一身。他的一生,乐善好施,结交很多,然而他的内心却常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孤寂之感。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理想,企图以自己的美好理想改变现实,其结果却是理想的幻灭。于是,他把现实中实现不了的理想,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和愿望,力求在文学中得到实现。写下了一首《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飞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诗的开始就制造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氛围:在深秋的一个夜晚,庭院井畔的栏杆上虫声唧唧,月色如霜,洒在窗户旁床上的竹席上,发出寒冷的光。这是一个凄清的夜晚。孤灯一盏,灯光如豆。在这盏孤灯的床前,正坐着一位苦苦相思的恋人。在摇曳欲灭的灯前,这位相思者苦闷至极,便站起来,走到窗前,卷起了罗帷,推开窗子,只见一轮明月正悬在中天,他呆呆地望着月亮,心中一阵酸楚。那天空中的美丽的明月,不就是心上人的脸庞吗?可惜那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就象这轮远隔云端的月亮一样,可望不可即,可亲不可近,徒令人望月空叹!这诗中的主人公就是李白自己,明月是他的理想王国。

李白才华横溢,高傲不羁,常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孤独感。只好与诗酒月会友,以排遣心灵的苦闷和内心的痛苦。李白好诗好酒,天下皆知;李白好月,却要用心去体会。他有名篇《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写下了《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名篇。曾有人这样形容李白的孤独:自己独攀高峰,想找个伴,却发现人们还在山脚下“蠢蠢欲动”。使他产生

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这样的深入骨髓的孤独并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的,也并非言语所能表达的,或许只有天上之月能理解。所以说,李白诗中的月亮是诗人童年的伴侣,是朋友的信使,是故乡的亲人,又是知心的朋友。月亮本是无情之物,可是由于移情作用,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都外射渗透到客体形象里了,以拟人化使无情之物具有天真、可爱、忠诚、纯洁等人类的高尚品质。”⑨

怪不得,李白为了救起这落水的心中之月,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因为月亮没有了,他人生的寄托也就没有了。诗人的恋月情结在这里可略见一斑。

综上所述,李白与月亮是天作之合。月亮因为有了李白,显得更飘逸了;李白因为有了月亮,显得更传奇了。他们共同谱写了一首缠绵悱恻的人月恋曲。

注释: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页 ②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页 ③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2页 ④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 ⑤

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

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2.李白诗歌里月的意象 篇二

据《全唐诗》统计, 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月亮的就有400多首, 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 纵观李白所有的咏月诗歌, 在他的笔下, 月亮有各种形态的月、各种色彩的月、各种景物中的月, 各种地点的月、各个时节的月等等。在李白的咏月诗中, 月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像陶渊明的“菊”、陆游的“梅”一样, 成了诗人的化身。

一.“月”负载了诗人执着的理想追求

“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 然而李白诗中的“月”绝非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月, 而是借“月”传达诗人无限的情思和心绪。诗人曾有着“济苍生”、“安社稷”、“忧黎元”的远大政治报负和人生理想, 其诗中多次以大鹏自喻,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 ,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正是其远大的志向、报负的生动反映与形象写照。但是他那种“不屈己, 不干人”的平交王候的狂傲而张扬的个性导致了被“赐金放还”, 遭受到最严重的人生挫折, 但他却绝不因此而屈服。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他明白地宣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为坚持自己的理想绝不奴颜婢膝, 表现出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决绝的态度, 并坚持寻找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李白之所以选择明月作为自己感情交流的对象, 是源于他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与尴尬;他渴望功名, 却仕途坎坷;他追求自由却备受压抑;他向往人格平等, 却在森严的等级中举步维艰。月亮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 李白像古人一样也经常用月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 使其诗歌表现出一种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了见水中月, 青莲出尘埃”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 写水中月如青莲出污泥而不染的芳洁本性, 以比喻升公“济人不利己”的清廉的正直形象。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自己的人格追求。“含光混世贵无名, 何用孤高比明月” (《行路难》其三) , 劝人淡泊名利, 要善待他人和自身, 不要追求所谓清高等等虚名。他在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的同时, 追求的是一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

二.“月”渲泄了诗人无限的心悲情愁

李白生性洒脱不羁, 潇洒飘逸, 但在他的内心深处, 却潜藏着一股浓烈的心悲情愁。其实。自古以来, 多才、多情、多愁是中国诗人共同的个性特征, 而李白式的情愁表现得尤为突出。李白式的渲泄愁情不是直露的, 而是以委婉含蓄、深厚细腻的笔触, 对一些客观事象来进行渲染的, 月亮这一意象, 渲泄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万种情愁。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

这首诗借月下赋诗抒发内心的苦闷情绪。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 本是寂寞的, 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 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从“花”想到“春”, 从“酌”到“歌”、“舞”, 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 不仅笔墨传神, 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于自己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从表面上看, 诗人好像真能自得其乐, 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 可是还不止于此, 甚至连今后的岁月, 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 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 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妙在以孤独之苦写乐, 以乐映衬孤独之苦, 使其苦更甚。他先以“我”的孤独来写月, 再以月的孤独来看“我”的孤独。他面对空中之月独酌, 在这欲有人却无人相亲之际, 他以“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轻巧地把月亮人格化了, 使本不与他相亲之月成为与他相亲之月。然而, 月的不知饮酒, 意味着它的不知人间, 尽管李白表示“行乐须及春”, 透露出人生应该及时行乐的消息, 但在他与月的欢乐之中, 总让人感到有一些淡淡的、难以言状的悲愁。李白的人生孤独感是相当强烈的, 月的孤独, 让李白深悟了自我的孤独。

三.“月”折射了诗人深刻的哲学思考

“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阕, 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 。

全诗意绪万端, 随意挥洒, 处处脉络贯通, 精气回转。“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以自我的有限生命形式和月所代表的无限生命源流的对照的方式, 写尽了人世的短暂及宇宙之无穷, 这是全诗的核心。诗人从空间感受到时间感受, 将人与月反复对照, 又穿插景物描写与神话传说, 塑造出一个崇高、永恒、美好、神秘、奇妙的“月”形象, 以展示诗人孤高出尘的心灵。深奥的哲理, 化成了美好生动的形象意境。

月是美好的、永恒的, 人的生命同样美好, 然而生命的美却是短暂的、无常的。从短暂的、无常的生命中, 诗人领悟到了永恒是宇宙的一种基本形态。表明诗人已经能从个体生命的窠臼中摆脱出来, 放眼无穷的宇宙长河, 从中体验到一种超时空的永恒, 所以李白说“人攀明月不可得”。诗人又由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无常联想到历史的兴亡, 上升为一种历史哲学。“梁王已去明月在, 黄鹂愁醉啼春风。”《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这两首诗都是诗人游览各名胜古迹后的怀古之作。梁王已去, 六朝风光不再;苏台荒废, 当年繁华已歇;物是人非, 惟有江月不败。诗人抒发的是对物是人非、沧桑巨变与历史兴亡的深沉感叹。明月, 已成为目睹梁王、吴王由盛极一时的辉煌走向衰败、灭亡的沧桑巨变, 朝代更迭, 历史兴亡的见证人。明月依旧在, 而当年曾不可一世的梁王、吴王除留下其荒坟野丘外, 已化作历史的烟云散去。

四.“月”突现了诗人高超的创作艺术

在诗歌中, 诗人用不同的笔触, 塑造了不同的月的特点, 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创作艺术。“抱琴时弄月, 取意任无弦。” (《赠崔秋浦三首》其二) “抱琴”在月下弹奏本身就非常淡雅, 然而这些弹奏却是“取意任无弦”, 没有定型的曲调, 只是随意的弹拨, 这种宁静可以说是已经静到空明的境界了。“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这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 流露出的是诗人沦落天涯、眷恋故乡的那份深情。诗中以霜来形容月, 通过举头望月, 低头思乡的典型描写, 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清泉映疏松, 不知几千古。寒月摇清波, 流光入朱户。对此空长吟, 思君意何深, 无因见宏道, 兴尽愁人心。” (《望月有怀》)

月色欲尽花含烟, 月色如素愁不眠。 (《长相思》)

在诗中, 李白通过对月的宁静的气氛的塑造和渲染, 勾起人们潜意识的惆怅, 而又让人们于这种潜意识的觉醒中生出一种新的享受。

作为咏月的集大成者, 对其后的苏轼、辛弃疾、李商隐等人的咏月诗词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木兰花慢》、李商隐的《代赠三首》 (其一) 。总之, 从某种意义上说, 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的创作艺术表现了巨大的魅力, 在李白之后的中国历史上, 月亮与思乡情结、望月怀乡成为了中国文人所共有的心理情结。对于千万游子来说仍忘不了仔细品尝那月夜宁静下的思乡愁情, 只是没有李白那么细腻那么清彻罢了。

3.陶渊明与李白诗歌“鸟”意象比较 篇三

关键词:陶渊明 李白 “鸟”意象 比较

陶渊明、李白均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都有追求自由,回归自然的风格特征。在他们的诗中所用意象甚多,如陶诗中的主要意象有:鸟、风、酒、菊等,而李白诗中的主要意象为鸟、月、酒,本文试从比较陶渊明和李白诗歌飞鸟意象的形态与内涵的差异入手,寻究原因,更深入地认识他们的内心世界。

据《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注),陶渊明现存的诗文约140余篇,其中涉及鸟的诗句多达40余处,平均3首诗中就有一处提及鸟,统观陶诗中的飞鸟,能看到多种存在形式,如鸣鸥、黄鸟、燕、青鸟、灵凤、神鸾、精卫,但写得最为出色的是无名的“田园鸟”,如飞鸟、归鸟、晨鸟、高鸟、失群鸟、祥鸟、众鸟等,诗人并不细究飞翔的是何种鸟,而是以这些笼统的鸟的姿态出现,如“翩翩飞鸟,息来庭柯”(《停运》)。“翼翼归鸟,晨去于林”(《归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之一)。“晨鸟暮来还,悬车敛余晖”(《于王抚军座送课》)。“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饮酒》之四)。这些飞翔在清静而安宁的上空的“田园鸟”,最能体现他五官三休和飘然归隐的一生经历,以及爱好自由的高尚人格。“高鸟”象征诗人“大济苍生”建功立业的壮志,诗人在《感士不遇赋》中说:“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大济苍生”便是志士的胸怀。“羁鸟”,也是一种自喻,他把自己在十三年中断断续续的出仕,比作是误落网中的鸟,受人羁绊,不得自由。“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诗中的倦鸟,是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而塑造的,岁月流逝,陶渊明对黑暗政治的认识更趋深刻,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对仕途生活的厌恶也与日俱增。“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这“心”就是他想通过出仕来实现“猛志”之心,最后,在“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无比愤慨声中,带着“大济苍生”的未竟之志,经过几度矛盾彷徨后,“觉悟当年还”,象一只离林倦飞的归鸟,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田园,开始了新的更有意义的躬耕生活。随即,在他的作品中又出现了另一种鸟的形象——归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一种自由、解放、如释重负的舒畅心情洋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辞官归田,就象那挣脱樊笼飞回大自然的归鸟。

李白的诗歌飞鸟意象的构成内质及表现形态艺术地展示他的人生现状和心曲情愫。李白天性自然,喜好鸟类,尤其酷爱自由翱翔,不受拘羁的飞禽,他“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上安州裴长史书》),虽有些夸张,但可见李白对鸟的喜爱,以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为统计对象,发现李白诗文中出现的禽鸟更是不胜枚举,如鹏、凤、精卫、鸿、燕、鹤、鸳鸯等约60种左右,在如此多的鸟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凤鸟与大鹏,李白少时尝作《大鹏遇希有鸟赋》,中年后改为《大鹏赋》,去世前作《临终歌》曰:“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李白与大鹏的襟怀相同,大鹏“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李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冀“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售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大鹏志在千里,李白志在四方;李白与大鹏的气魄相同,大鹏之举,需待六月之息,而其一举,则“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学剑术,偏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上韩荆州书》)。李白在大鹏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大鹏赋》)。可知,大鹏象征了青年李白慷慨纵横、不可一世的宏大抱负,如果说大鹏鸟主要表现李白放旷的情怀,不羁的个性,那么凤鸟则暗示出李白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据统计,李白诗中仅以“凤”字单独构成的句子就有20余个,另有“孤凤”、“高凤”、“鸣凤”、“彩凤”等意象10个。如“凤飞九千仞”(《风古》之四)、“凤饥不啄栗”(《古风》之四十)、“仙人骑彩凤”(《拟古十二首》其十)等。

在这里,我们对二人诗歌“鸟”意象的生成过程及方式作一比照说明。

由于陶渊明所躬行的现实生活很平常且具体实在,所以衍射出的众鸟飞翔形象,实在具体,人们感觉这样的飞翔景象生动感人,但同时又感到这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毫无从天外突兀而至的陌生不适感,读他的这些诗,自然也能把握到诗人的心律脉搏。而作为盛唐才子的李白,才高自负,希望能建功立业,“方希佐明主,长揖辞成功。”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使之一生未能如愿以偿,长期的落魄使他自感壮志难伸,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追求而不得的襟怀使他复现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形象和对凤这一神话原型的运用赋予新的意蕴,由此形成了诗人的个性生活及心性变化就表现出强烈的虚幻性和缥缈性。这样,呈现在诗中用以自况的凤、大鹏等物象不仅在现实中稀奇罕见,它们的飞翔姿态与伴随场景也多由诗人想象而得,这是二人“鸟”意象特点的不同。

从文学创作的实际过程看,诗歌意象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移情效应而实现的。移神于物,寄情于景,然后使物我合为一体,以一个完整浑厚的艺术形象,传达着来自主客两方面的丰富信息,而完成这一活动的必要环节就是观物、兴感。就此一点看,陶渊明坚持于平凡的日常生活或驾车携友远游,或抚锄伫立地头,大凡都能以悠然闲适的心态去观赏外物,体验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以及心意状态,使他的大部分思维活动都能以观物览景开始,并以澄澈的心灵和宁静的心怀,走到山水鸟木之中,寓目入咏,即事兴怀,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随所感触,通过偶然性的契机创造审美意象。他的写鸟诗如“翩翩飞鸟,息来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停运》)“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饮酒》之四)都是对彼时彼地特定情景的描写,而鸟的意象内涵便在瞬间的“境与意会”中汩汩流出,而李白诗中的飞鸟意象的形成基本没有多少现实“观物”的过程,因为这里的诸如大鹏、凤以及它们的飞动多半都是人为的想象物,诗人不可能有直接观览的机会和条件,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李白以鸟自况没有经过“观物”过程呢?不是,他笔下的飞鸟形象其实也是被首先观览的结果,只不过这一过程不是现实形态,而是心灵形态的,是诗人对传统的关于凤鹏等鸟的理解和认真考索以后,再与自身的现实情状及心灵意动相迭印而产生形成的,一切“观物”和“感兴”过程都是在方寸之间完成,外界的物或景往往只是引起这一活动的刺激物,这又是陶渊明和李白诗中“鸟”意象形成过程或方式的不同之处。

由于意象的生成方式不同,他们的呈现状态也互相有区别,陶诗中的鸟虽主要以飞翔的姿态出现,但他们却飞得似乎从容,较安宁,就像一只引路的信鸟一样,不断牵引着欣赏者的视线,读他的诗歌,顿觉神清气爽。李诗中的鹏凤上下升俯,前后腾跨,其活动的时空天地以极大的跳跃和交错性,给人一种磅礴无比的气势,充分表现了主体的创造精神和奋斗意志。读他的作品,顿觉神气激荡。

形成陶、李诗歌“鸟”意象的形态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时代环境的不同。陶处于东晋后期,以后刘宋代晋,总的说来这是一个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向往个体自在的文人也很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所以陶渊明便在田园风光中养性守真,力保心性之真,平和淡远,而李白的大半生却是处于开放的盛唐时代,特别是一个文人们张扬个性,许多人跃跃欲试希望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时代,李白的那种强烈的主体自觉精神,是盛唐时代的精神反映,而神鸟凤凰和大鹏也是最能体现李白思想和个性特征的,并有着独特的时代和个性意蕴。其次是出身经历和个性之异。陶出身于名门望族,受过正规的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六经》及老庄,以二十九岁到四十岁,他过了十三年的仕隐乡间的生活,其间做过一些小官(如州祭酒、参军、彭泽令),使他对官场的黑暗有了深刻的体会,四十一岁后便坚定选择了隐居之路。总的说来他一生大体比较稳定,他以宽容心理求得自我与群体的两安状态,他只是希望自己是只自由飞翔的鸟,飘扬在他的田园上空。而李白出身于一个家族世系和行踪轨迹都难以明确的获罪流徙之家,小时所受的教育也比较驳杂,青少年时期便在蜀中四处游学,出蜀以后终日在长江黄河广大地区游历客居,很少有较固定长久的居住地。李白一生未实际任职当官,却有着“长安官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的宠极经历,生时便诗名遍天下,壮志未能实现,晚年又获罪流放夜郎。这一切使得李白形成了企望轹越古今,包荒宇宙,极端张扬个性精神的天真而又夸谈的性格特征,大鹏与凤也就成为了诗人的化身。

参考文献:

[1][清]曹寅.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袁行霈.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

[3]周振甫.陶渊明和他的诗赋[C].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裴斐 劉善良.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李白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李白撰 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M].

[7]房日晰.唐诗比较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8]詹瑛.李白诗论丛[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9]裴斐.李白十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4.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篇四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

010310100780

论文题目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姓名

张树新

指导教师

石海光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作者:张树新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容摘要]: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静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 键 词]: 李白 诗歌 月 亮 意象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的名篇佳句,千姿百态、数不胜数、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在李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处。月亮就如李白的知心好友“与人万里长相随”,“夜发清溪向三峡”的天然绝唱,“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情,“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思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月亮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众星捧月的文化意象。写月亮的诗歌更是数不胜数。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阴晴圆缺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 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一)月之思乡

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本土观念和回归故里的意识,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 ,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之作更是千古绝唱。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抒情诗中,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愁思不眠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抒发了深深的怀念故乡之情。诗中没有奇幻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巧华美的辞语,有的只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在一“望”一“思”中,就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一一表露出来。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皎洁的明月之上。自从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的千古名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在几个明月高照的夜晚中,无数漂泊孤寂的游子,面对那轮冷月在低沉浅唱,思乡之情就油然而生。即使是不经意间听见那哀声叹气的轻吟也是潸然泪下。而另一首 《峨眉山越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对家乡的思念,大都借月亮作为传递。对故乡有依依惜别之情,对故乡的月亮也念念不忘。看“峨眉山月”的山高月小,半轮秋月,显得特别秀美。然而又由于山影倒映,月亮显得更加明净。秀美明净的秋月倒映在晶莹碧绿的江水之中,这就比某处的月亮倒映在某处的江水中更加美丽,更加可爱。这是李白在峨眉山下所见的奇特的景色,倾诉了即将离乡的游子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峨眉山月是故乡的象征,也是李白感情的依托。无论是入深山寻访亲友,还是游侠漂泊,峨眉山月的身影总在诗人的心头环绕,徘徊„„在这里与其说是秀美明净的秋月使李白对家乡依依不舍,倒不如说是因诗人对家乡的万般不舍的眷恋使月亮显得更加清幽可爱,幽美秀丽。

(二)月之思情

李白的一生中最渴望的就是在边关建功立业一展雄才,然而它却命途多舛,终使他壮志未了。因此诗人便把自己这种浓烈的愿望写进了诗歌的海洋中,也许正是因为诗人有着这样强大的的理想与抱负,所以李白在边塞的月亮中少了些往日的凄凉的悲伤,反而多了一份侠士的豪放与奔放。如《塞下曲六首》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书未下,少妇莫长嗟。”

这首诗虽写边关征戍,但却无半点哀怨和惆怅。且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唐朝的强势以及战士们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

月亮本身就无情,但文人墨客们便赋予月亮无限的深情。或喜、或哀、或怒„„月亮的扑朔迷离使月亮成为表达情与爱的寄托和寄望,同时也是久守边关战士回归故里的依托与期望。当然边塞战士在李白浪漫的笔下并非全都是豪迈,也有久戍边关思乡的悲凉与哀叹。如《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一轮明月溶溶漾漾,出没云海间,万里长风浩浩荡荡,初度玉门关。这首诗用寥寥数语,便把边塞所特有的雄浑景象描摹出来。没有浓浓重绘,却将戍边生活描写得如在眼前。在征戍别离之苦,怀远之情,便在这一思一叹中,融入那苍茫的明月中。又如凄靡的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子夜吴歌》四手首诗之一,写的是秋天。但说的并不是一味凄凉。而是孤独远于超奇妙之意,给人以无际之感。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一种煎熬。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悲哀与凄靡。而此时的月亮便充满了殷殷思情,不解相思之苦。可见谪仙般的李白并未抛开凡间的痛苦,而是把自己游历凡间的人情冷暖、相思用其仙人之笔寄托这轮如灵魂似泪的明月中。从而使月亮成了悲伤的闺中思妇,成了痴情的军中男儿。而其《长相思》更是动魄心魄,《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此诗写尽了无数相思者的相思之苦以及对相思的执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在孤灯下饱受相思之苦的相思者对月亮长叹与诉说,月亮便成为相思者们心目中的美人,但是高高在上的明月而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即。因此只能用一声长叹来压抑着心中无望的相思。对美人的思念和渴望是无法控制的,仍是魂牵梦绕即使是摧心伤肝也在所不惜。上有青冥,下有渌水,都不能托付心中的那份痴情。天长路远,梦魂难到,于是,只能可把心中的那份相思,都寄托在那遥远的天边,可以一同共念、共思、共叹的月亮上。因此月亮不是本来的物像了,而是幻化无数相思者的美人。

有许多的月亮,在李白的笔下便化成了边塞战士思归的家乡,也幻成了闺中少妇的孤独落寞。征夫们的思乡之情、怨妇们的相思之苦,而然多情的李白并没有忘记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时的月亮是友情的化身,李白把对挚友的怀念和同情一起带走了,送给了远方孤独的朋友。把两颗相隔千里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便是李白中的月亮——有着凄美的思情,又有着誓言的执着。

二、月感

月亮有着极其特殊的时间感、空间感和运动感,月亮便成了怀才不遇文人骚客感慨惋叹的对象,也是对其心灵创伤的慰藉。李白堪称天赋奇才但却怀才不遇,使他显的特别孤寂与悲壮。月亮便是如此,在漆黑的夜空中,孤独的冷清,于是便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文人骚客们倾诉感叹的对象。李白更是把月亮当成了患难同行的挚友,诗人对月亮的感慨、哀叹、深思的诗也很多.(一)感慨生命

李白把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与顿悟也寄托在那一轮明月之上,揭示了月亮意象的哲理深度与维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深沉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真谛,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李白以独特的天才发现了明月意象的丰富、奇妙而精彩的用途,使中国古典诗词变得有灵性。在“明月”这一型类的月亮意象的作品中,如《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此诗是诗人无比神往真情的写照,也是诗人带有几分醉意的慨问。明月高高的悬挂在青天之上,总使人不禁生出无限感慨,当你无意追逐攀爬之时,它又会万里与你相随,呈现出依依不舍之情。从而启迪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对生命的感慨:人生是短暂而痛苦的,我们在其间有数不尽的坎坷之路、寂寞孤独。天赋奇子却不被所中用,建功立业更是无望。但他毕竟是李白,是天上的神仙。虽然统治者放弃了他的天赋奇才,可他却在诗歌国度里把自己发挥的淋漓尽致。即使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享受生命,但其中精神和理想却可以永远享这个世界。李白思想当中也有儒家的济世理想,但是在他入世的不如意后,诗人重新适应了现实的生活。在老庄道家的思想影响下,诗人去追求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境界,这首诗中也有美丽的神仙世界。然而人终究不是神仙,所以诗人就有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建功立业无成的忧患之感。此时千古不变的明月便成了诗人对酒当歌倾诉的对象。在月亮与酒的世界里,诗人可以找到无限的快乐。

其中《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强烈的人生孤独之感。作者先用自己的孤独来写月亮,再从月亮的孤独之中来看我的孤独。他面对空中的月亮独饮,他把月亮化身为人的形象,使本不与他相识之月亮成为与他相识之月亮。然而月亮却不会饮酒,这就意味着它的不知人间哀愁,所谓的相识也只是表面罢了。而此时只有月亮与影子伴随着他,但不能谈天内心仍是孤独的。正是这样,使他们彼此相连。我与月亮、影子三者结忘情之交,超脱丑陋的人士间尘哀,进入人与天和谐之中、找到了心灵自由之境。在歌舞的欢乐声中,总让人感到淡淡的忧伤和难以诉说的凄凉。影子是自己本身,所以能容易唤起诗人的种种遐想。诗人明明是自己独饮,却偏偏出现三人独饮。也许是诗人对生命独有的感悟吧。

(二)历史浩叹 岁月的沧海桑田,历史的年轮往返在淹没与流失之中,而又流在亘古不变的月亮之中,文人骚客们面对着月亮,大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物是人非之感慨。

李白是盛唐文化的天才诗人,李白的诗歌千古传唱,震撼着一代代人的心灵。而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就如同李白“诗仙"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璀灿夺目,灿烁古今。月亮,从古至今,用它独特的神秘指引着人类无尽的遐想。千古明月,默默的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勾勒出种种遐想。并从这千古不变的月亮中探索历史的演变和古人的情思。如《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凄冷的夜晚诗人登舟望月,遥想着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而自己却仕途坎坷。即使自己有旷世之才,也难一展才雄。就算有报国有心,也请璎无路,无奈间,散发弄扁舟,青崖白鹿间,将满腔真情遥寄冷月之中。诗人在思念古人的同时,也寄托了世间无知音的深沉感慨。

三、月景

诗人不仅赋予了月亮多情,还赋予它本身的纯自然之美,或淡雅、或幽静、或冷清„„表现的是一种几乎完美的意境之美女。(一)月之凄美

月亮的漂流,使人感到伤感伤情。月的圆缺,使人感到离愁别恨又极其凄美。在浪漫诗人李白的笔下,月亮有的时候是极其复杂的,有的时候是恬静的,有的时候是清幽的,但也有的时候是悲伤愁离的。他一首《春怨》中感情表达的就极为强烈。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月亮已悄悄地西斜了,烛已慢慢地燃尽了,但人却还未眠。体现了诗人对她们寂寞独居的惆怅、悲情渲染得浓烈而深沉。如花一般的青春年华,却在白马金羁远征辽东,就连落月飞花都可怜她们,看到他们的寂寞孤独。而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她们如花似月的美貌被无情的岁月所击打,使她们原本大好的青春年华都覆盖上了一层凄冷的美,更加显得楚楚可怜。李白以独特的奇才,将月亮的幽美之景,月亮的清冷与寂寞,呈现在古人和今人面前。使读之人感到悲喜交加,欲痴欲醉。

(二)月之幽静

月亮清幽而又可爱,闲静而又优美,因此诗人们借月亮的闲逸幽静来营造一种淡淡的仙境。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的诗中也有恬静优雅的意境,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湖五首·南湖秋水夜无烟》: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诗中描绘的是南湖秋月的景色,湖与月仿佛水天相连,从而激发了的诗人浪漫情怀。诗人以独特的想象把天边的月色和洞庭水域写的非常传神,抒发了诗人自在悠闲的心情。尤其是“且就洞庭赊月色”一句,这一个“赊”字,简简单单就把天上那一轮明月写到了人间,好像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表现的十分自然亲切,给人一种恬静之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曰:“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里的月亮既是淡雅的,又是忧愁的,在诗人现实的矛盾世界中,明月和自己有着心灵上的沟通。在李白的诗中谈到月亮景色的诗句很多。“海树成扬春,江上皓明月”、“绿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波光摇山岳,星影入城楼”等。有的是梦境和现实交织,有的是丰富的想像与神话传说重叠,用独特的浪漫性物我融合,营造出闲雅幽静,清幽可爱之境。

千古明月,默默地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就能看见世间的各种情态。月亮,从它被卷入中国文学殿堂开始,就牵系着历代文人的思想情怀。他们对高高在上的明月,有着及其特殊的情感,或思之,或念之,或怀之,或惑之,抒发着心中的阴沉,释放着自己对天地间、人生间的悲感情怀,寄托着对于人世间事世故的眷恋。月亮展示了孤独清冷、脱俗风尘的心里意象。李白的一生仕途极其的短暂、坎坷而又跌宕起伏,他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的痛苦悲愤。幸好诗人有一方心灵净土来安慰他,那就是月亮。他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能让诗人脱离尘世间喧嚣,寻求自己本质的心理。它是李白在不得志的时候一种倾诉的对象,也是李白理想化的空间。他把月亮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远离尘世和精神家园的寄托。在现实世界中,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李白免不了受到排挤、得不到重用。但在诗歌的海洋中,他可以用不计其数的名篇诗句,编织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这个世界给人一种清新幽美之感,更是诗人内心真实的写照。于是忽,李白便把他的离愁别恨、悲欢离合,以及他游历人世间的种种坎坷都融入了月亮之中。

参考文献

【1】葛景春 注《李白诗选》 中华书局2007年版

【2】郭漫《唐诗宋词三百首》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出版

【3】(清)王国维 著 《人间词话》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4】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上一篇: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计划下一篇:国家能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