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共13篇)(共13篇)
1.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 篇一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本篇课文属人物篇,主旨在于通过阅读课文,启发学生从文中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这几方面入手,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我把分析人物写法、走进人物心理作为重点来设计,并且在课堂上安排了练笔和讲评,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教材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描写景物时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刻画人物时采了细致的外貌、语言描写,把对人物的赞扬蕴含于语言、外貌、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品味和分析语言,从而体会出老人悠闲自在、豁达开朗、质朴的生活态度,并明白作者向我们揭示的道理:只有热爱生活,知足才能常乐。教学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和分析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并结合天游峰的图片,让学生深刻感受天游峰的险、陡,为后面体会老人工作的艰辛做好铺垫。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老人的生活和工作,从而体会老人令人敬佩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黄山云海图片)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许多名山
风景秀丽。你曾游览过那些名山秀景呢?
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在途中,我们还会认识一位老人呢!
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齐读)
二、预习反馈、确定目标。
提纲:
1.出示生字词,识记难读难写的字。
褪色 扫帚 瘦削 沏茶 打量 宿鸟 黝黑 武夷山 扑棱棱 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炯炯有神 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2.理解重点词语(如:顶天立地、望而却步„)3.课文主要内容汇报。4.武夷山、天游峰的相关资料 5.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方面的收获?(鼓励学生发表对课文的独特感受)6.学生自主质疑,确立探究主题。
三、自主尝试、合作探究。
1.出示自主合作要求: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他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求:一边读一边把文中描写扫路人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体会,体会深刻的在空白处简单做做批注,如果有问题在旁边做出标记。
2.读完的同学快到小组里去交流
把你读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提出来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把体会深刻的地方跟他们交流。
四、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小组读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简要说说感动的原因。
(一)预设:外貌描写
1.我觉得这位老人很朴素。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师:哪些词语最能说明老人很朴素?
如:“褪色”可见这套衣服他已经穿很长时间了。
2.我认为老人身体很健康,心地很善良。
“精瘦”、“瘦削”、“黝黑”这几个词语可以说明: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变黑,是长期扫路锻炼的结果„„
3.师: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第一次是概括地写,第二次详细。)
师: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第一次主要写了穿着,第二次却很细致地描写了老人的眼睛、眉毛、脸色。那这两次描写的内容能不能颠倒过来呢?再读读这两段话。4.生自由读第3节和第8节。
感受: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所以这时候只能从衣服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二)预设:乐观工作,热爱生活
1.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从这段话中,我觉得老人很乐观,不怕苦,不怕累。
师:他一天扫一个来回,多么辛苦,而他却说不累,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老人到底累不累呢?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以理说明。
2.出示:“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这句话写出了天游峰很高很险。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3.“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这句话中的“终于”、“好不得意”也能反映出天游峰很高很险。
4.“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问:哪些词语具体写出了天游峰的高与险?
“顶天立地”、“九百多级”、“一千八百多级”、“层层叠叠”这些词语从正面写出了天游峰的高与险。
“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些词语写了游客们登天游峰时的反应,从侧面写了天游峰的高与险。
(2)学生练读
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游客们登天游峰时个个是有备而来,轻装上阵,然而攀登了一阵后,个个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有的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老人累不累?
5.请大家都来读读这一节,体会一下老人的辛苦。(学生练读)师:你能读出老人工作的艰辛吗?(指名读)
评价: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不由得倒抽了一口气,这位老人太不可思议了!他的工作太艰辛了!
6.学生发表不累的观点——他不怕辛苦,把扫路当成乐趣。(1)谈感受:这叫以苦为乐。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多么乐观的老人,多么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学生练读,读出老人的乐观。(指名读)
(3)再次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7.师:老人的第二段话也一样令人感动
(1)出示:“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这位老人是一位热爱大山、热爱山中生活的人。
(2)他舍不得走的原因是什么?
这里的山好、水好、空气好;他热爱大山,热爱自己的工作„„
(3)我们来读读老人的话,体会老人对大山的情怀。
(三)预设:充满自信、豁达开朗、1.“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从这里可以看出老人的自信。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作者相信他能活百岁。
出示: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板书:豁达开朗
2.热情好客:第四自然段,我感受到的。他与作者素不相识,却向招待老朋友那样,引作者进屋,为作者沏热茶„„
(1)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开朗感动了作者,让作者永远记在了心里。请大家再读读“我”与老人的对话,让我们也来真真切切地感动一回。
(2)学生练读,分角色读。
3.出示:“这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问:这笑声到了驻地就没有了吗?(引导学生感悟扫路人的精神)
师: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并把它永远记在心里„„
五、拓展练笔、升华主题。
1.对这样的一位老人,我们敬佩之余,一定还有很多的感慨。请把你心中的千言万语浓缩成一、两句话写下来。
2.文中就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深入刻画了人物,使得这位乐观开朗的扫路老人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练笔:请模仿这样的方法写一段话。4.学生练写,交流评议。
六、链接阅读、升华情感。
1.主题阅读丛书《风雨彩虹》
2.同学们,俗话说,知足者常乐,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位扫路的老人身上得到启发,做一个对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人!让
我们再一次齐读——天游峰的扫路人。
七、板书设计:
年过七旬
乐观开朗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每天扫上扫下
工作负责
30年后„„
自信豁达
热爱生活,知足常乐
教学反思:
教学本篇课文,我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伊始,我先谈话揭题,让学生知道本文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接着,通过学生汇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质疑问难环节让学生大胆提出自读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体会课文的内涵。
我觉得利用“六环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小组活动成为课堂的重头戏,先学后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说”为“我要说”,“你要讲给我听”为“我要讲给你听”,让语文课堂活力绽放,灵性闪耀,呈现出勃勃生机。
2.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 篇二
《天游峰的扫路人》写的是作者在攀登天游峰时遇到一位扫路的老人, 通过与老人交谈, 深刻地体会到了老人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对老人深深的敬爱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 能熟练、流利、饱含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朗读训练, 感受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 感受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 从字里行间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
感悟文中老人朴素的言语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体会天游峰的“险”
(1) 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的生字词, 并且仰视了这高而险的天游峰, 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一组容易读错的词语, 指名读、齐读。
(2) 天游峰有什么特点?哪一位同学可以将文章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读一读。 (板书:高险)
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 我真的好像看到了这高而险的山峰, 可作者却无意欣赏这迷人的山景, 而对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精读感悟, 了解扫路人
(1) 同学们, 了解一个人我们可以“听其言, 观其行, 察其貌”, (板书:言、行、貌) 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这三大步骤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2) 交流: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对主人公的外貌描写, 你发现了哪一句?
(1) 出示:“我循声迎了上去, 及至到了眼前, 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生交流:这是一位简朴而又精神矍铄的扫路人。
过渡:因为可以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 因此同学们能够品读这句外貌描写。真不错!文中还能找到描写老人外貌的语句吗?
(2) 出示:“借着淡淡的星光, 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 面色黝黑, 淡淡的眉毛下, 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这是关于老人肖像的描写。借助这段外貌描写, 大家又可体会到什么?
师生交流:这是位瘦削、面色黝黑、双眼炯炯有神的老人。
指导朗读:让我们大家一起通过朗读来再次认识他。
指导看图:从老人的神色中可以看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他爱自己的工作。
我很奇怪, 同样都是外貌描写, 作者为什么将其一处放在第三小节, 一处放在第八小节?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过渡:是啊, 作者对这位老人能常年坚持不懈地坚持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 这位扫路人不仅仅是一位扫路人, 他非同一般, 作者第二次是怀着浓浓的敬意来悉心打量这位老人的, 他们都交谈了什么呢?我们再来听听老人的心里话。
(3) 出示:“不累, 不累, 我每天早晨扫上山, 傍晚扫下山, 扫一程, 歇一程, 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生交流。
(4) 出示:“按说, 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 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 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 而且还有花鸟作伴, 我能舍得走吗?”
师生交流:这是位热爱工作, 热爱大自然, 热爱劳动, 热爱武夷山的老人。
指导朗读:要求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出这位热爱工作, 热爱大自然, 热爱劳动, 热爱武夷山的老人形象。
过渡:听到这里, 我———
(5) 出示: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 我再来看您!”
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对老人充满了敬意)
课文中的哪一个词语最能反映“我”对老人的敬重之情?
同学们, 30年后老人多大年龄了?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 人能活到70岁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更何况100岁, 从中你又能读出什么?
师:是啊, 30年后老人已经是一位百岁老人了, 作者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作者希望眼前这位自信、豁达的老人能够长命百岁。
过渡:那么老人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6) 出示:30年后, 我照样请您喝茶!
师生交流:这是位什么样的老人。 (板书:自信、豁达开朗)
我们再来读一读, 感受老人的豁达开朗。
师总结:三段简单的语言描写, 寥寥数字, 却将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的形象鲜活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赏词析句, 体会作者的“情”
(1) 课文最后这样写“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 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这笑声真的能持续到我的住地吗?究竟是什么伴随我回到住地?
(2) 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记住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品质!
(3) 作者用他富有真情的语言, 平实的描写, 为我们形象地勾勒出了一位老人的形象, 让我们同时接受了一次心灵的熏陶。相信大家学到这里, 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人生, 一定会生出发自内心的感悟, 请大家用一句话把它写下来,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四、总结课文
五、作业设计
想象练笔:30年后的某一天, “我”又重游天游峰, 走在银丝一样的阶梯上, 耳边同时传来“哗哗”的声音……请你借助以上的文字, 展开丰富的联想, 写一段话。
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片段评析 篇三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
生:“九百多级石梯”说明它是很高的,“银丝”“飘飘悠悠”说明它是很险的。
师: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险”了,那么,谁能把我们带到那高而险的天游峰上去呢?(生读)
师:怎么样,听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险”吗?
生:我觉得不够险。
师:是啊,听他朗读,只好像把我们带到了六百多级台阶,谁能再读得更险一些?(生再读)
师:读得有进步,如果在读时能强调出“险”“银丝”“飘飘悠悠”“断掉”“抛”这几个词语,读得会更好。(生再读)
师:看来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天游峰的险。这么险的山峰,怎么会有一位老人在这打扫卫生,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这位扫路人。
【片段二】
师:自由朗读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语句,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天游峰的高、险。(生读,但语气很平淡)
师:天游峰的高险你可能还没真得见识过吧?(放天游峰的图片,欣赏完图片)
生:天游峰真高。
生:天游峰的石梯真陡。
师:我们走进课文,欣赏作者是如何又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来展现天游峰的高和险的。
生:我从“第一险峰”“银丝”“飘飘悠悠”“仿佛”“断掉似的”这几个词语感受到了天游峰的石梯很细、很长、很陡,从而看出天游峰很高、很险。
师:你能抓住重点词语去品读,这是非常好的一种理解课文方法。
生:一个“抛”字让我感受到石梯好像没有一点份量。
师:一字写出,境界全活,你读出了“抛”的够味。
生:“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这句中的破折号让我看到了天游峰在整个武夷山中所处的地位和这座山峰的独有的特点。
师:你真会读书,从一个标点符号也能读出隐藏在背后的文字。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几句,为什么我们读起来会感到特别生动呢?
生:“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这一句作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让我读起来,感觉像是石梯真的再动,真得很险。
师: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让文章增色很多。我们今后在写文章时,希望大家也能学习运用这样的手法来描写你眼中的事物。
生:我从“终于”一词读出了作者爬上天游峰后的得意,这也可以看出天游峰的高和险。
师:你能抓住作者的心理来品读课文,很好。如果说前面两句是直接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这最后一句是什么描写?
生:侧面描写。
师:同学们,从这短短的三句话,不仅读出了天游峰的高和险,还读出了文字背后体现的写作方法。相信接下来的朗读一定会更精彩。
【反思】
比较两种教学方法,可以看出两位老师都有指导学生朗读的意识,都能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去品读相关语句,能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去理解,去读书,但第一位老师的教学暴露出我们通常课文中易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细节设计不够精细,没有层次性。怎样让细节设计凸显层次性呢?
1. 朗读指导不能平面化。第一位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缺乏真切的感悟,并没有由“感”而生“情”,但是我却将自己主观的读书感受强加于学生身上,这样的读书指导是无效的或效果很低的,学生全无读的兴趣,只是怀着“老师让读我就读的心理”。而第二位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学生出现的朗读平淡现象,教师不是急于求成,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走进文字,走进画面,在画面中感受,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在一步步的设计中,情感也就加深了一层,把读真正引向深入。
2. 评价语言不能泛泛化。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判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老师的评价不能令他满足,不能引导他做进一步深层次的思考,就有可能禁锢他的思想。在第一位老师的教学评价语就缺少针对性,过于单一,朗读指导轻易地“滑”了过去。第二位老师就特别注意到了评价语的个性化、针对化的使用,面对学生精彩的话语,灵活的进行着肯定性的评价,并发现学生话语中生成性的要素去引领学生朝新的层面去探索,力求让每一次的评价都能真正起到鼓舞学生去学习去探究的作用,真正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言语习得能力。
3. 写作方法不能忽视。在第一位老师的教学一点都没有涉足写作方法上的指导,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读句子,学生自然读不出深层的意思,读不出理趣。第二位老师在引领学生理解文意之后,进一步地让学生品词析句,想想为什么这样写,好处是什么,这就对学生进行了有意识的渗透写法的训练。而学生的精彩发现证明他们完全有能力学得更好,只要教师能够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创造思维发展的情境,学生就能尝到学习的乐趣,就能学生得积极主动,学得有效果。
4.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重难点、关键】
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难点:能通过朗读,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关键: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拉近距离
二、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问:谁来自信的告诉大家,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师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2、齐读课题。(留悬念:初看课题时,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写景还是些人的?让我们走进文本探个究竟。)
3、出示生字:褪色(shǎi)打量(liang ) 不禁(jīn) 扑棱棱(lēng)气喘吁吁(xū) 瘦削(xuē) 似(shì)的
三、“亲历”天游峰,畅谈感受
1、师配乐《迷情仙境》朗读句子,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你最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所感受到的天游峰?
(1)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2)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2、出示天游峰图片,指名说。哪些词语提示了你?
(师相机板书:高、险)
3、指导朗读相关语句,读出天游峰的高与险。
四、“接近”扫路人,积淀情感
1、过渡:作者有幸顺着这根银丝上了顶峰,虽然“心里好不得意”但却无意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而是对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
2、出示小黑板:老人外貌描写
(1)指名读(相机更正读音)
(2)你“听”出了这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哪些词语给了你提示?
(褪色→质朴 炯炯有神→健康慈善→善良)
(3)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位善良、朴实、健康的老人?(举手的齐读)
3、聪明的学生一定发现了,作者不仅描写了老人的外貌,还从动作、语言、神态三方面刻画了老人的形象?
a、要求:(1)快速浏览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
(2)同桌互相交流:争取找全找准
动作:“引进→沏茶”感受老人的热情好客。(烟是介绍信,茶是连心桥,老人的一杯浓茶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
神态:“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悠然地”体会老人的豁达开朗。
语言:“不累,…好山好水看一程”→乐此不疲;
“按说,…我能舍得走吗”→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自信
b、指名回答(进一步接触老人后,你发现了老人还有哪些品质?读出相关的语句)
师板书:豁达开朗 自强不息
4、天游峰高大险峻,年过七旬的老人,每天负责打扫石阶,他的工作到底累不累?
5、小组合作探究,开展现场辩论会。
正方:累 反方:不累
6、师小结:老人本身的工作其实是很辛苦的,但是苦中有乐,因为热爱大山,热爱自己的工作,他把扫路当成了一种享受,一路扫来,风光无限,泪在身上,了再心里,身累心不累。
五、模拟情景对话,感悟文旨
1、引读:多么乐观的生活态度啊,作者忍不住紧紧抓住拉人的手说:
——“30年后,我再来看您。”
老人是这样回答的: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2、师:30年后,老人已是百岁寿星,如此自信的老人,谁有信心将他的品质通过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
3、配乐《寂静山林》,师生合作朗读
出示小黑板:
“您老有60岁了吧?”
5.《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篇五
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在课堂导语的设计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这课时,开篇就布设疑阵:同学们去过武夷山吗?哪里有一处景色极秀丽的地方……(板书;天游峰)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包揽天游峰的美丽风光。不过在一路的游览中,我们还要和作者一起去认识一位可敬的老人――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扫路人)而且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与这位老人成为朋友的。巧设悬念,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在指导《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的朗读时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引导学生。情感低沉、缠绵柔缓采用个别读,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激昂、热烈的文字,采取集体诵读,体会节奏的奔放美。。这样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读出扫路老人的精神之美。
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的第7小节写了游人攀登天游峰的不易及扫路老人打扫天游峰的艰辛。这时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出示天游峰的插图,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当时作者的内心,从而更加突出扫路老人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充当一个主持人的角色。问题的设计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落实,更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自主合作解决一些主要问题,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至于“他是哪里人”、“他就一个人吗”、“他的工资收入有多少”等等,则放到课外,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语文,增长知识。
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不仅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们不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为他们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其中,在讨论“老人累不累”、“环境美不美”与“三十年后是否能喝到老人的这杯浓茶”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发表不同的观点。例如,一个学生说:三十年后,我们能喝到老人的这杯浓茶。因为老人豁达开朗,加上天天坚持锻炼,他的身体非常健康,再说,现在我们国家的百岁老人也越来越多。另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喝不到。因为老人生活艰苦,加上他本来就瘦,可能营养不良,况且七十岁了,还要干这么重的体力活,他能吃得消吗?
6.《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 篇六
(一)复习导入
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朗读,通过学习,对天游峰的扫路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并且自然过渡到明确任务环节。
(二)明确任务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现在重新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完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完善要求学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预习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增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填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热情好客、朴实、健康、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天游峰的高与险;去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填(乐观)的扫路人,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适时问:“老人累吗?”
孩子们即时答出:“累。因为他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联系上文,天游峰有九百多级,而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怎么会不累呢?”
还有的学生会说:“不累。虽然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但他认为扫路当成是欣赏风景,充分体现了他的乐观。”
然后,我出示天游峰高与险的句子:“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以前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读完后,我这样问:“天游峰高吗?究竟有多高?”
学生回答:“天游峰有九百多级。”
我继续引导:“是啊,九百多级,教学楼一楼的楼梯大约有20个台阶,那么就相当于45层楼那么高。”
这时我出示天游峰的图片,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天游峰的高与险,反衬出老人的乐观。
而后,我再引导学生朗读老人质朴的语言,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发生共鸣。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方法。
……
(四)整合提升
在班级展示完成以后,教学重、难点已经落实。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行整合,从整体上感知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并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周围,发现生活中的“扫路人”;同时,也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学习扫路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
(五)品读感悟 读写结合
新课标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假如我们满足于课堂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假如这位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请你为他写一份颁奖词,颁奖词要言简意赅,字字有力,能感动别人。”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7.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 篇七
师:你最钦佩的人是谁?谁能说说?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阿炳,他在双目失明、父母双亡、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不忘自己的初衷,完成了《二泉映月》的创作,了不起!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刘翔,在奥运会上,他为中国人增了光。
师:是啊,扬眉吐气,壮我国威,谁敢不服气!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我爸爸,他会说好几个国家的语言。
师:同学们钦佩的人大都是一些名人或者是自己熟悉的人,可是有一位作家却对一位偶然相逢的扫路人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先从学生最钦佩的人入手,展开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最钦佩的人。当学生沉浸其中时,笔者引出文章的内容:作者对扫路人产生了敬佩之情。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因势利导,感悟“品”的伟大
师:刚才大家读了课文,你觉得扫路人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钦佩?
生:“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扫路人却要一级一级地扫下去,太令人钦佩了。
生:那层层叠叠的石阶,连游客们都感到大汗淋漓,吃不消,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把它们打扫干净,太令人敬佩了!
生:70多岁是许多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好好休息的年龄,可是扫路人还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这种精神太令人敬佩了。
生:我觉得对老人来说,让游客看到干干净净的台阶,让游客高高兴兴的,就是最大的心愿,平凡而又朴素,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师:说得多好啊,平凡中见伟大,正是因为扫路人的付出,才有了众人的愉快心情。此时此刻,你想对扫路人说些什么?
……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就是从扫路人令人敬佩的地方,引导学生品读,在学生咬文嚼字、细细品味的过程中,自然领悟了扫路人的伟大。接着,笔者又以“你想对扫路人说些什么”掀起了学生学习的高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品词析句,感受“言”的魅力
师:听了这么多,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扫路人,请大家朗读“我抬头望了望……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读完以后,请大家说说自己有什么疑问。
生:“我”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
生:因为“我”太惊讶了,扫路人竟然是在这样陡峭的台阶上工作的,“我”感到太惊讶,太震撼了!
师:说得不错,如果把“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改为“太令人惊奇了“”不禁惊呆了”行不行?
生:我觉得“不禁倒抽了一口气”这句话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惊讶与震撼。
生:因为“不禁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
师:是啊,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多个词语、多种方式来表达,我们只有走近它,才能真正习得其精髓,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8.读《天游峰的扫路人》有感 篇八
是呀,正因为老人的那份自信,那份乐观,也正因为老人的那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每天早晨,上山――)(每天傍晚,下山――,一上一下――)而不觉得累,“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老人把他的工作当成了一种――享受,在辛苦的工作中寻找――乐趣。正是老人那份豁达开朗的心胸使他能在工作中发现乐趣;七十岁了却舍不得离开(喜欢这里雪花泉的水,自家种的――呼吸――有花鸟作伴)。正是老人那份豁达开朗的心胸使他能在生活中享受甜蜜。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这一切是因为老人有爱,对大山的――爱,对工作的――爱!)因为有了这份爱,再大的工作量,他――不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不累;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不累。这样的人生态度就叫――豁达开朗,正因为他的豁达开朗,所以他才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是呀,不累,不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中包含了老人多少的辛劳,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累在身上,乐在心里,多么乐观的老人,多么乐观的生活态度!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打动了我的心,还感染了一批批读这篇文章的读者。
9.《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篇九
1.两次外貌描写
第一处: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第二处: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两处外貌描写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是值得玩味的。
先说同:“精瘦”“瘦削”。
再说异。①第一次是偶遇,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所以仅仅写了老人的衣着和整体的大概印象:精瘦。第二次是惊讶之后的打量,所以将老人与众不同之处刻画得具体生动。
②前后两次外貌描写,语句中藏着作者对老人的不同态度,第一次是萍水相逢,第二次饱含着了解以后的敬佩,尤其体现在“黝黑”“炯炯有神”等词汇中。
尤需要老师进行点拨的是: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由外而内,由表及里,逐层展现老人的精神风貌,热情、爽朗、豁达、自信,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既不显得很突然,又不显得很虚假。这,就是人物外貌描写的艺术。
2.三次对话
第一处:“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第二处:“您老有60岁了吧?”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第三处: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鲁迅说:“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这些对话中可以教的就是:“删掉了不必要之点”从而“推见每个说话人”。
老人的三句话,集中表现了他的豁达、开朗。但这个“豁达”,是需要和学生仔细扒一扒的,不能是贴个标签。爬山是很累的,联系第二节和第五节,就能知道,70岁的老人自然累。但是,他能够把“累”丢在一边,看到“累”以外的美。人生中肯定有很多不如意,很多累和苦,像老人那样把苦和累看淡,去看甜和美的一面,这就叫豁达。扫路人的收入肯定不高。喝山里的水,吃大米饭和青菜,这样的生活清苦。有多少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清苦的生活,在老人眼里,却能那么诗意,这就叫豁达。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100岁的人毕竟少,这一点,老人自然明白,这就叫豁达。非常容易令学生想象的是,作者与老人相处了那么久,他们的对话肯定不止于这3句。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3句?从而让学生明白语言描写要根据人物性格,有所选择,凸显人物性格,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这样教有个明显的弊端就是对文本内容的割裂,人为造成了学生对作者情感线索理解的难度,也容易让语文教学陷入过于理性地审视,缺少了语文的情趣。比如第二次外貌描写是穿插在第一次对话之后的,正是有了这次对话,“我”对老人的了解已进了一层,所以才有“仔细打量”。换句话说,人物对话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也是有作用的,这样教就忽视了这一作用。第二个弊端是,所有的内容仍然是纸上谈兵。最好还能有一个针对外貌描写或对话描写的训练,比如对习作的修改,比如对类似文本的鉴赏。总之,落实到运用中了,才能称之为能力训练。
作者| 田小秋
公众号:时间的流里
★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 天游峰的扫路人二年级作文500字
★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及教后感
★ 语文教学反思简短
★ 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 教学反思语文
★ 《揠苗助长》语文教学反思
★ 高考语文教学反思
★ 《黄果树瀑布》语文教学反思
10.《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前谈话 篇十
师:听说我姓什么了吗?
生:孙
师:对了,孙悟空的“孙”
谁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事?
生: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
生:孙悟空能降妖除魔。
……
师:我感觉我们同学的`知道真是丰富啊,知道得真多!
刚才听同学们介绍了我孙家名人孙悟空的本事,你知道我孙家还有哪些各人?
生:孙中山
孙膑
孙权
孙武
……
(师分别插几句简介)
师:感谢你们对我孙家这么了解。
你贵姓?你也介绍介绍你们家的名人。
……
学生在介绍过程中也加了“我们家的”几个字,感觉特别自豪!
师:刚才同学们也讲了自己家的名人,真可谓名人辈出啊,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名人都是从什么人开始的吗?
生:普通人。
引入: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写普通人的文章。
11.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前说课 篇十一
时间:2011年4月11日 地点:六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何书萍、于军、张利、李红
一、何书萍说教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攀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及学生的学力等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针对课文特色,我在设计教案时是这样思考的:
第一,从复习关于天游峰的描写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再次感受天游峰的巍峨险峻,景色优美。然后创设问题情境:作者无意欣赏天游峰的巍峨险峻,景色优美,却对一位扫路人情有独钟,这究竟是个怎样的老人呢?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也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设了一个探究主题。
第二,学生带着问题自主研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老人的句子细细地研读,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听听同伴对自己朗读的评价。然后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导交流,边交流体会边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是:运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讨、合作学文,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更使学生在交流中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
第三、拓展说话写话:说说自己面对扫路人,最想说些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
二、同组老师说课 于军:
1、不要为了讨论而讨论,小组学习可以看课堂实际情况而定。
2、课文内容比较多,朗读的人次不要太多,尽量不要齐读。
3、课文中心一定要把握在对老人自信豁达的品悟上。
张利:
1、学习天游峰的险峻时,可以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把握练读,感受天游峰的险。
2、可以找一些关于天游峰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
李红:
12.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 篇十二
郑丽娜 潍坊市潍城区芙蓉小学 语文 六年级
教学课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材分析:
此文是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朗读为突破口,从天游峰的高、险及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入手。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地读书活动,这样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精神风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学难点:能通过朗读,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题设疑。
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课前请同学们了解了武夷山、天游峰,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老师也找了点相关资料,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出示资料。我们来欣赏武夷山的美景(演示天游峰美景的图片),看了这美景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读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预测天游峰很高,爬到山顶上的人会感觉像是在天上游览。“扫路人”可
看出课文是写人的。与此同时同学们的脑海中会产生很多问题,带着问题阅读能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过关(课件出示)同桌互查,全对的得到☺奖励
颇有 褪色 扫帚 瘦削 说罢 黝黑 武夷山 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半途而返 炯炯有神
(重点指导:“帚”是翘舌音;“削”是多音字,在这儿读“xue”)2.课文过关:(课件出示)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检查课文的2、3、7、8、10自然段。要求:能够正确、流畅朗读课文。做到以上两点的得到☺奖励。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主、合作探究(自己先思考,然后再与小组成员合作探讨)(课件出示)
1.自读课文,请用“——”画出文中描写天游峰的词语、句子,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你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你用波浪线勾画课文的相关词语、句子,并做好批注。
四、交流汇报
1.句子: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
(这一形象的比喻“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具体的数据“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侧面烘托出“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多角度的展现了天游峰的“高、险”的特点。)(课件出示天游峰图片)
先体会出天游峰的特点“高、险”,再读。数字要重读,“抛”稍拖长,“飘飘悠悠”节奏慢一些,“望而却步、半途而废”等词重读。
2.“从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瘦削的脸,面色黝黑,„„炯炯有神的眼睛”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朴实、健康、慈善、有精气神的老人;从“引我进了他的小屋”“沏了一杯茶浓茶”
可以看出真是一位热情好客的老人;“不累,不累„„”“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摇摇头,伸出七个指头„„”“喝的雪花泉的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从语言、神态方面,可以看出这是一位自在悠闲、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人。(课件出示老人形象)
(先说感受再读,读出老人的悠闲、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
再读课文3-12自然段,体会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同时想想扫路人这份工作辛苦不辛苦。
五、小辩论:天游峰扫路人的生活究竟苦不、累不累?
分正反方,先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再结合生活中的体眼、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六、写一写
清扫天游峰的石阶这份在平常人看来平凡又辛苦的工作却让老人如此喜欢、留恋,70多岁了依然舍不得离开,多么让人感动呀,你写一段话赞美一下老人好吗?(可以模仿课文的表现方法。)
七、拓展阅读《主题丛书》
阅读《挑山工》,你觉得挑山工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画出相关语句 课后反思:
13.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以及感悟“老人工作到底累不累”中体会到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悟到老人身上的品质特点
教学策略:品读赏句 先学后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师:能用上一个成语来形容吗?
3、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武夷山第一险峰-----天游峰 ------幻灯出示图片
4、这是一组游客登山时的图片
5、语言描述:文中的“我”终于登上了 ,心里好不得意。
因为,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板书: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6、过渡:天游峰高大险峻,作者通过天游峰赞叹了一位令人敬佩的天游峰的`扫路人。学习写人的文章,要注意研究哪两个方面的内容?(人物品质、写作方法)
师:很好,同学们关注到了学习写人的文章的学习方法。
二、出示自学导读,导学
1、过渡:这也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出示自学导读① 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划出有关语句,细细体会,简单地写下阅读感悟。② 思考:为了表现扫路人的特点,作者抓住了描写人物的哪些写法?
3、引导交流
师:课文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哪些方面来描写扫路人的?
生: 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
(1)、学习外貌描写部分
A、①谁来读读描写扫路人外貌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板书:朴素
③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一位朴素的老人?*“褪色的衣服”“精瘦”“运动鞋”
*我们往深处想一想: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
④可见,无论是“褪色的衣服”“精瘦”“运动鞋”,都非常准确地反应出老人是扫路
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这么一句话,但是作者用词多么的准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
B、①还有描写扫路人外貌的句子吗?
②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板书:慈善 健康 有精神
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C、文章学到这,老师有个问题,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
提示:联系上下文思考作者在什么情况下描写的?
(2)、过渡:到底老人的哪些话语让作者产生了敬佩之情,让作者带着深深的敬意打量着他?
①、指名说,幻灯出示
②、同学们,你们觉得老人真的不累吗?真的一点都不辛苦吗?
③、生汇报:
师引导
继续汇报:
引导:
同学们,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这位老人,为什么在第 段中还写了游客?它有什么作用吗?(反衬天游峰的高,反衬老人的形象,像这种写法,我们叫反衬的写法)
师:,文中还有哪句话可以说明老人热爱他的工作?
师:指名读,齐读,你从中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豁达开朗)
师:“我能舍得走吗?”这是个什么句?这句话换种说法就是(生:我舍不得走)
师:两个句子的意思都一样,哪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更好些?
小结这一小节:
(3)、正是如此,作者内心里对他涌起了一股深深的崇敬之意,幻灯出示句子“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同学们,30年后,老人多少岁,从老人的回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老人的乐观自信)
(4)我们从描写老人语言外貌神态的句子读懂了他身上的这些品质,哪个句子描写了老人的动作?从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板书热情好客)
(5)学完了课文,你在老人身上看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自强不息)
(6)结合板书小结全文
4、总结写作方法
a) 分角色朗读3—12自然段
请大家再来读读3——12自然段,把这位热情好客、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老人记在我们心中,也把作者的的写作方法记在我们脑中。
【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推荐阅读:
导游考试天游峰英文导游词12-05
最美指路人06-09
暑假两天游作文400字09-24
师德征文做好引路人07-11
相见欢天涯路人500字作文12-10
我的引路人作文300字12-23
做好学生引路人演讲稿12-24
引路人作文550字_初一作文09-25
感恩有你人生引路人作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