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病毒”

2024-07-05

我们都是“病毒”(共18篇)

1.我们都是“病毒” 篇一

爱情,无伤,美好呈现,点点滴滴,都是那么美丽。出现彩虹般的色彩,点缀星辰格局,感叹爱情的优雅格调,多么完美。岁月即使是浸泡在水中,也会出现爱情的提示,感觉深爱此处,无悔。依靠在霓虹灯的巷口,等待一种缘份降临,爱情脚步,拉开帷幕。

爱,无悔。恋,无罪。我们都是90后,拥有属于自己的爱情,拥有七情六欲。对爱充满无限遐想,很想偶遇帅哥或美女。走在街头,穿梭在路上的俊男靓女应接不暇。街道,一种活跃气氛。

爱,无伤,恋,无悠。我们都是90后,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拥有思念并存。对爱充满无限思念,很想思念初心或芳心。走在街道,漫步在街角思念芳心优美闲逸。街头,一种爱情偶遇。

爱,充满无限希望,遐想之间,感叹爱的灵妙。

我们都是90后,爱笑,笑出我们快乐,纯真。闲逸的日子里,拥有我们的笑容,我们是新一代的“笑星”。微笑,面对人生,静美年华,就应当微笑面对,灿烂笑容 充满笑容之花。

我们都是90后,爱宅,宅出我们自然,宅家。宅在家的日子里,拥有我们的情感。我们很想淡去,出现在喧哗街道,体验偶遇乐趣。

我们都是90后,爱幻想,幻想我们未来,天真。悠闲的日子里,拥有我们的未来。幻想自己未来如何?(对未来幻想而描绘 点滴都是那么纯真。)

我们都是90后,爱逛街,逛出我们喜爱,喜感。喧哗的日子里,拥有我们的专业。逛出自己逍遥。(逍遥无比,心无伤;繁华街道,唯独自由)

2.我们都是“病毒” 篇二

隔空操控

2015 年5 月29 日, 在谷歌开发者大会中, 谷歌先进科技与计划部门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技术———隔空操控。 该项技术允许用户在不触碰屏幕的情况下, 只需做出一定的手势, 即可在屏幕上实现滑动、捏合、点按的操作, 从而控制智能设备。

如此炫酷的背后, 都是Project Soli微型传感器的功劳。 Project Soli微型传感器依靠的不是各种加速度传感器、 摄像头、红外线感知手指的运动, 而是会发射出一种60GHZ、波长5 毫米的无线电, 你可以亲切地称它为“谷歌的小雷达”!

通过这种极高频毫米波, Project Soli微型传感器能捕捉到动作、距离、速度等信息, 从而实现对手机的隔空操控。 值得一提的是, Project Soli微型传感器的感应误差能够精确到毫米。

谷歌打算将Project Soli微型传感器运用于可穿戴设备中, 比如智能手表和谷歌眼镜。 在搓搓手指就能调节亮度、 音量的未来, 是不是也意味着, 苍蝇都能控制我们的手机呢?

全息眼镜

2015 年1 月, 微软发布了一款名为Holo Lens的全息眼镜。 你可以把它当作谷歌眼镜的升级版, 但它的功能确实强大到爆。

Holo Lens就像一个投影仪, 拥有两个全息透视镜头, 负责把光线投影到用户的眼球后方, 诱使大脑把光看作真实存在的物质。Holo Lens不需要借助手机, 可以独立使用。

在发布会上, 微软演示了Holo Lens在生活中运用的场景。 用户佩戴全息眼镜后, 能够看到各种全息图像, 虚拟的狗狗、虚拟的家具、虚拟的平板电视……这些虚拟的图像是随时生成的, 所以用户只要使用简单的手势, 就能调整图像的大小和方位。 最难能可贵的是, 全息眼镜并不是提供一个完全虚拟的环境, 而是把虚拟影像叠加到真实环境当中。 用户戴上它, 可以一边走路, 一边和朋友聊视频, 一边还能在厨房的墙壁上观看足球赛事, 甚至于它还能把客厅变成荒凉的火星表面。

在此, 免费送一句广告词给微软, “只要戴上Holo Lens, 世界就在你眼前。 ”

Wi-Fi充电

2015 年5 月, 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成功地测试了一种新型充电技术———用WiFi信号充电。 如此一来, Wi-Fi将不再是电量杀手, 而是变身为电池救星。

尽管Wi-Fi信号无处不在, 但设备能利用的能量, 始终来自发送数据的无线频率。 普通无线路由器发送数据的频率是间歇性的, 并不具备充电条件。 为此, 研究人员修改了无线热点和路由器, 当一个信道不发送数据时, 它就广播噪音, 以确保信号的连续性。

在Wi-Fi供电系统工作时, 无线路由器负责传输电能, 再由一个定制化的传感器, 收集路由器发出的射频, 并将其转化为直流电。 当这种传感器集成在手机或平板中, 就能为数码产品充电了。

无线路由器既可以充当无线电源, 又可以作为普通的路由器, 提供Wi-Fi信号。 与现有的无线充电必须把设备插在无线充电底座上不同, Wi-Fi供电系统可以“隔空”为8.5 米远的电池充电, 终于可以玩手机和充电两不误了。

虚拟跟车

2015 年1 月, 捷豹路虎发布了其研发的最新驾驶辅助技术。

通过“360 度城市虚拟风挡”, 捷豹路虎解决了开车时的视线盲区问题。 研究人员在车内的每根车柱上各安装上一个屏幕, 并在外部安装了摄像头。 当车辆转向、超车或途经交叉路口时, 左右车柱将会自动产生透视效果。 这时, 汽车就好像一个360 度的全景镜头, 使驾驶员对周边的行人和车辆一清二楚, 以最大限度地杜绝意外的发生。

此外, 城市虚拟风挡本身就是一个大荧幕, 只要联网, 就能够提供从油价到可用停车位的各种信息。 更神奇的是, 捷豹路虎研发团队正在开发 “虚拟跟车导航”技术。当选择目的地后, 前风挡上就会投映出一辆汽车虚拟的影像。 司机只要跟着这辆虚拟的汽车, 在无须查看路标、街道名称的情况下, 就能轻松地到达目的地。 这样的飙车利器, 你猜, 将来《速度与激情》剧组会不会考虑也来一辆?

3.我们都是99% 篇三

当选原因

事实上,“我们都是99%”被选为2011年的最热语录很具有代表性。因为美国社会都在从不同角度反思经济危机,将“占领华尔街”作为2011年的一项重要内容。

活动开始于2011年9月17日,3000名左右的美国人在炮台公园集会,宣称要“占领华尔街”,以抗议政府和金融体制中的贪污和腐败。不过,他们没有取得成功,至少没有取得地理意义上的成功。

抗议者们被阻止进入华尔街,继而在祖科蒂公园(Zuccotti Park)附近建立大本营,这个公园就在纽约曼哈顿城下。在占领行动的第一周内,大约300人在外扎营,他们喊出了自己的宣言——“我们都是99%”,对美国现行的这种“对金融业特殊关照,却让其他人承受结果”的体制表示抗议,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一个月内,占领运动就蔓延到美国和全球的多座城市。

现在“占领华尔街”已经被美国主流媒体列为美国有史以来影响最深远的十大运动之一。有人将其原因归咎于所谓的“仇富”,或者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当中诸多不满的一种发泄。其实,整个美国社会关于华尔街的种种罪恶的陈述有很多,也不仅仅始于2011年。不过,直到经济衰退对美国富有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打击出现极大不均衡的时候,关于华尔街罪恶的指责则愈演愈烈。

美国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有接近1400万人找不到工作。根据2011年底“议会预算办公室”发布的报告显示,从1979年到2007年,美国最富有的1%的家庭税后收入增长了275%,而最贫穷的20%的家庭税后收入仅增长18%。与此同时,首席执行官们的收入和华尔街的奖金制度却大幅反弹,奢侈品零售商的销售也再次暴涨。这些都是参加“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抗议者们指出的事实证据,他们宣称自己代表了“99%”的民众。

何去何从

笔者采访到的占领者中,发现其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当中有些人疯狂,有些人持理想主义,有些人则纯粹是把活动当成了行为艺术,有些人是为自己生活的种种不满找一个出口,但是也有一些人把“占领华尔街”行动当成了人生中改变历史的重要时刻。单就这些行为背后的成就而言,“占领者们”为其涂上了乐观主义的色彩。他们互相鼓励,告诉其他人也告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以便让行动能够继续下去。

但同时,很多人感到不能继续,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要去往哪里。一方面他们觉得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参与的每一个人都是领导者。而人们也对这些“占领者们”有很多抱怨,比如,“他们到底想干什么”、“他们翻来覆去就是在重复着相同的口号”。而发生在占领行为中的如逮捕群众、将群众逐出抗议者据点甚至警察暴力事件,也都在给前景不明的占领行动火上浇油。

很难说,“占领华尔街”是否会产生长期效应。

华尔街占领者们宣布2011年11月17日为“群众行动日”,以纪念此次他们将“占领”持续进行了两个月。

“占领者们”推崇美国“黑人自由运动”领导者之一的Ella Baker,因为她曾经说过,“我们需要关注群众的领袖,而不是关注领袖的群众”。事实上,“占领华尔街”到底能持续多久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的声音已经让全世界听到。

4.我们都是可爱的 篇四

由于自转,离心的张力向外伸展,便有了风、有了浪、有了板块挤压,出现了高山,出现了岛屿,出现了海底的深沟;由于公转,离太阳时远时近,形成了冷热、炎凉,出现了四季更替。

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水,所以海洋是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方,水气能伸展到的地方,就是生命足迹所能到达的地方。我们呼吸的空气,其实就是气化了的水,它只是水不一样的形态。

因为适应力的差别,有的生物喜欢浸泡在水里,所以它们把家安在了水里,比如水里的鱼虾;有些生物喜欢住在水边,一来取水方便,二来也可以过一过陆上觅食的生活,所以他们水陆两栖,比如青蛙、鳄鱼、还有人。只不过后来有的人住得离水远了,没有机会经常下水,就蜕变成了旱鸭子。

穿衣吃饭是人对活着方式的选择,所以人们学会了裁衣和种地。一些生物没有这方面的追求,所以千万年来它们一直赤身裸体。不懂得照镜子,所以不必要害羞,这是其他生物的过人之处,它们就用自然提供的食物休养生息,从来不担心生活会欺骗自己。在这一点上,人无法企及,只能靠无休止的努力来谋求永远不可能实现的自我满足。

人是自视很高其实却很伪善的物种,它们心智发达却全然不守正道,满口的仁义礼让,全都为了掩盖贪婪与张狂。凡与利益有关的地方,它们从不驻足旁观;就连它们之间经常讲的“一切都可商量”,其实也是满口胡言。

如果真的诚实守信,谁会把战火烧到别家的门前?如果真的良心发现,谁又会在弱者的身上夺走他们活着的尊严?

不是不相信公理,也不是不希望天下和谐,但人制造的公理大多离谱,所以最好把它丢进无人问津的垃圾里。

我们的星球自古就有自己的`公理,不为舜生,不为尧亡,甚至没有人的时候它也存活了数十亿年。没有是,没有非,没有对,没有错,没有高贵,没有贫贱,没有你的,没有我的,只有“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

这是多么平和的世界,可惜,我们走错了方向,不进天堂,进了地狱 。

5.我们都是英雄诗歌 篇五

那时英雄的时代

不是英雄的崇拜

我们都是英雄

安平的盛世

早已将悬在头的剑磨钝了

我们心中的剑

依旧锋利着

可斩断名利的追求

荣辱的执念

只为抚剑后的对酒当歌

我们会有满腔的愤怒

可让双眉如剑

冷眼如电

我们会用酒水洒怒火

但求千杯一醉

再梦三国

我们也是英雄

看多了温酒的曹操

听腻了叹息的周瑜

更寻不到何处抚琴的陆逊

那时,寂寞如潮水般

在我们胸中澎湃

我们都是英雄

虽不能生在三国

却在心中开辟了新的乱世

让我们一起

用一颗无比坚定的心

6.今天我们都是女神 篇六

三月春风,轻盈拂过,宛如窈窕淑女,欲语还羞。不禁让我想起了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一句情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女性的温柔在他的笔下是如此的传神,同时林徽因也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新时代新女性的那种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女性。

今年三月八日,是第108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这是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定的节日。女性是伟大的。我们毛主席有一句名言:“妇女能顶半边天。”孙中山也曾满怀深情地说过:“这世界如果少了女性,就会失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七十的善,百分之百的美。”所以,任何地方少了女性,都是不完美的。

有人说,在深圳地铁几乎都是男人的天下,但我们逐渐能够在各个工种都能望见女同志的身影了,到处都挥洒着女同志的汗水。她们不惧艰辛,做些和男人一样的工作,很好的说明了女生也是能够做和男生一样的工作的,而且女生还会比男生多了一丝细心和耐心,多了女性的加入能够把工作做到更好,更精致,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她们在各个工班里透露出特有的严谨、细致和智慧的气息,体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相信这在深圳地铁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更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也有人说,在深圳地铁的女生都是小公主,男生对女生都十分尊重,而且十分绅士。是的,本人也有幸身为深圳地铁的女同胞当中的一员,我能感受到身为一名女性的该有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在这天,无论我们是否还穿着工服穿梭在车站、机房、轨道等等的工作地点上,我们都是最美的女神。不妨放下给自己披上的那层盔甲,感受一下三月里属于我们那份特定的温暖,晒一晒那最温柔的阳光,我们就是三月里最美的那道风景线。

7.我们都是普通人——《刘琳》导读 篇七

小说开篇伊始,“我 ” (魏红玉) 邂逅陈仲鸿,才有了后面情节的展开。如果叙述者魏红玉不在火车上,如果没有遇到陈仲鸿,如果魏红玉对刘琳不感兴趣……所有的假设只要有一条掉链子,有关刘琳的故事也许就无从知晓。

此文本正是通过陈仲鸿和魏红玉共同讲述和相互回忆,读者才知晓了刘琳身世全部,了解了悲情所在。小说的悲情是真实的,刘琳离家外出在酒店打工时,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可是,幸福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第二年回家考试。考完试就遇着之前追求她的那个男人。男人知道她考上大学,在夜里放火,烧了她们一家,用的是汽油,把几间房子浇了一圈。她奶奶,她妈妈,都在那场大火里死了,她父亲重伤,浑身没有皮,手指关节因为皮紧不能弯曲,几乎身上所有关节处都需要动手术切皮松弛,且做一次两次还不能解决问题。她除了伤了脸,还伤了腿和脚。我见着她那时,她的父亲还需要天天推拿活络筋骨,那样子难以自食其力,刘琳为了医药费只好带着父亲出来打工。”后来父亲去世,刘琳变疯,陈仲鸿积极为她治疗,略有好转,再后来,她自杀了。细读后,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真实。如果说刘琳发达了,成了高级白领,那倒成了一篇编织白日梦的通俗小说。

刘琳的故事的确能产生震颤的效果,丰富了文本的文学性。可是,天下小说中比她命运悲惨的故事多的是 ,为何独独言说此小说呢?窃以为,此文本是一篇隐喻之写。刘琳只是一个符号,并非鲜活的个体,因为她内心活动,包括其内心的痛楚并没有被旧海棠发掘出来。回望此小说, 其间的所有人物都只是一个不留痕迹的过客,如当年一同在酒店工作的几位都是如此,他们最后的下落处境都没有交代。在作者看来,没有交代的必要,只要把刘琳的一生写透即可。

《刘琳》 并不是为帝王将相作正史,而是聚焦普通人、小人物,这些小人物身上也蕴藏着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因此,刘琳的一生是我们所有普通人生的写照,她的身世就是普通人世的隐喻。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名人、伟人毕竟是少数,前者生活的沉重和苦痛与个人生命体验紧密相关,而后者则是与时代命运、民族前途紧密相连的。所以, 《刘琳》 中的刘琳没有被作者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当属理所当然。如果说刘琳是“这一个”,为何作者没有写出其生命的痛感呢?如果把刘琳换成张琳或王琳什么的,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无变化, 文学意义还在其中。

我们普通人来到世上走一遭,有多少人被他人关注呢?生灵降临又消亡,一茬又一茬,又有谁去记述?刘琳是因为魏红玉上了火车才被陈仲鸿提起的。此前,刘琳已被魏红玉忘记。如此表述,就道出了生命之痛。 人活在世上,犹如一粒尘埃一样渺小,那么,怎么让这颗尘埃被记住, 则是 《刘琳》 存在的价值和写作意义。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书写生活的苦难和沉重,还必须化解生活的苦痛。 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情感淡漠了么?非也。且看 《刘琳》 中的刘琳不是被他人惦记么?陈仲鸿不是曾悉心照顾过她么?以至于后来,陈仲鸿把魏红玉当成了刘琳。这么写来,就有了温情 。 小说起笔 是低沉的 , 说 “我”是扫完墓回深圳才遇见陈仲鸿。 为了目睹刘琳,“我”在陈仲鸿的带领下,仅看到了刘琳所在的小土堆。 生命易逝,生命已逝,但生者对她的情感却剪不断、理还乱。那么,小说精神的复杂性尽显矣。

8.“我们都是男/女性”? 篇八

这些来自惯性思维的男性话语,实在是女艺术家的噩梦。它的背后(也许连评论者本人也未意识到潜意识深处的这种歧视)的涵义是: 女性的智慧是矮人一等的,你现在是矮人中的高人,很快就会脱离这种状态了。正是这种矮人一等的女性艺术的处境,使得许多女艺术家产生自我的焦虑,没有勇气面对自身的女性气质,下意识地认为作品“像男的”是一种最高境界(至少也要是“中性的”)。

女艺术家都为与奥姬芙相同的问题而困扰: “我对于别人总是把我看成‘女艺术家’而非‘艺术家’这件事一直感到苦恼。”这样的焦虑肯定是有来由的。奥姬芙进一步说道:“当一个女人唱歌时,别人不会期望她唱得像一个男的。但是当一个女画家画了什么与男人不同的东西,他们就会说:‘哦,那不过是个女人画的画而已,她成不了什么气候’。”

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压力与焦虑,后来被称为“美国女性艺术之后”的奥姬芙,一直拒绝与女性主义艺术联盟。也正是这样的压力和焦虑,促使她在画了一系列的超大花卉(被定名为具有“女性气质”的代表作品)之后,转身去画纽约。她后来说:所有的男性都反对她画这个题材。他们说“连男画家都画不好这个题材”。奥姬芙没有理会这些话,她画了《月亮照耀下的纽约》,并将之在她的个展和其他的展览上展出。最后,作品大获好评,而且立即被艺术市场认可。

许多女性作者也与奥姬芙一样,不愿意基于性别差异被划分到“女艺术家”这个限定中(尽管这个事实并不说明她们排斥和厌倦女性主义)。她们感到“女艺术家”和“女性艺术”这样的词汇含有一种微妙的歧视因素,并且,大大地妨碍了她们的作品得到更深入更广阔的评判和发展。或者说,她们感到被置于普遍状况之外的一种孤立的对待。有时候为了突破这样的限定,她们会竭力抹去自身和作品的性别色彩。正是这样一种对自我的遮蔽,使得一些女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不由自主地扮演花木兰角色,或者寻求一种雌雄同体的障眼法。

上一世纪中期的女艺术家李·克雷斯纳,被自己的社会处境所困扰(无论她怎样努力,她都是著名艺术家波洛克的妻子,她的作品都会被掩盖在丈夫的光芒之下)。始终被当作某人的小女人使她后期在自己的作品上签名为“L.K”,也许她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障眼法,来抗拒对波洛克太太这样一种身份的限定。她至少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来“走出波洛克的阴影”,找回真正的自我。克雷斯纳有许多年做的努力难度颇大: 既要在相同的领域里拉开与著名的艺术家丈夫波洛克的距离,又要使这一距离不至于被划入女性艺术的领域。其方法之一是开始使用一种中性的签名或拒不签名,以免被别人认为 “是个女人的作品”。方法之二与奥姬芙相同:拒绝加入女艺术家的联展(时至今日,这都是许多女艺术家排斥性别划分的一种反抗方式)。为此她甚至毁掉了自己个展上的作品,以期彻底地抹杀自己,以免被排除出与男艺术家并驾齐驱之列。

如果我们看看艺术文学史上少数“幸存者”的状况,就会发现以上两种方法屡试不爽,真可谓:古有花木兰,今有女艺术家。从小说家乔治·桑到维多利亚时期的女画家罗莎·邦荷,从革命者秋瑾再到抽象画家克雷斯纳。外表和内心的女扮男装,都表明了她们心比天高却身为女性的尴尬处境。为了进入男性艺术圈和男性艺术史,为了与具有创造性的男人实现精神对话,为了实现理想的两性平等,必得先使自己变成一个卧底角色。放弃自己的女性特征,以求与男性平起平坐。

维多利亚时期女画家罗莎·邦荷所画的《马市》,是女画家中少有的表现男性世界的作品。为了配合和进入这个男性世界,她本人也男装打扮。在她的《栖息之所的王者之风》中,她更是表现雄性动物世界中的强者力量。通过对动物的描绘她寻求独立、自由和个人特色,寻求一种与传统女性角色不同的革命性的身份。在那个时代,这一切却只能表现成一种“男性化”的装扮和表达,一种竭力与社会规范的女性气质相反的特殊性(基于同样的目的,乔治·桑也采取了这样的掩护角色)。她以此来摒弃那些会束缚住她的社会性制约。为此她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而且被评论为“伪装男人”(因为按照传统的艺术定义,所有强有力的表达都属于男性化)。

最糟糕的境遇和暧昧的身份认同一直伴随着女艺术家: 当你被贴上“女性气质”标签时,你就被归类于次一等的女性艺术中,这时类似于奥姬芙的焦虑产生了。你开始竭力抹杀自己的女性特征,强调中性的表现。当你表现出超性别或男性气质时,另一种焦虑开始折磨你:你正在变成男性气质的赝品,一个“无性”的艺术家。更进一步的暗示就是,一个“无性”的女人。于是,你开始强调自己艺术尤其是生活中的“真正”的女性气质。

男性的他者眼光既欣赏你的女性气质,又真心的贬低它。女性既想超越“被看”的位置,又恐惧因表达女性意识而再次落入被规定的地位。我们随着他者的眼光变得游移不定,无所适从。这个问题从一九五一年克雷斯纳的个展直到这个世纪初的女性艺术展,看来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前不久看见艺术杂志上一位男性艺术家在称赞他所欣赏的一位女艺术家时说: “最高明的理论家也很难从她的画中读出‘女性特征’和‘性别问题。’”不管这位女艺术家的初衷是否如他所说——为了不往女性艺术这个话题上“凑热闹”,但这位评论家似乎已然将“女性特征”和“性别问题”视为一个低一等的艺术话题了。

在最近接受的一个访谈中,我接触到同样的问题。一位男性诗人说女诗人都是靠写女性主题立身扬名的。因此女性诗歌的成立是依附男性话语权的。在这个采访中也谈到男诗人称赞女诗人写得好的时候,就说她写得不像女诗人。这些意思都透着女性主题的诗歌是次等的诗,不像男人的诗就不是好诗。如果说,过去的女诗人写女性主题,是因为没有话语权,那么,如果有了话语权,我们就可以像男人那样写诗了,也就是说,写真正的“好诗”了?这就像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在《自相矛盾和进退两难:妇女作为作家》中提到的“女画家症状”,她在一九六○年时,听一位男画家这样说到对女画家的态度: “当她画得不错时,我们称她为画家,当她画得不好时,我们称她为女画家。”由此想到,花木兰立功受封是因为她女扮男装,圣女贞德以女人之身去打仗,就只有被烧死了。这个问题对这个世纪的中国女诗人和女艺术家是否仍是个没有过时的问题?

四十多年过去了,在中国,我仍然听到类似阿特伍德提到的来自男性话语的评价和称赞。因此高明的女艺术家似乎也一直在试图摒弃女性气质,但有时又不得不利用它。当代女艺术家林天苗在访谈中,针对评论指她的作品比较“女性化”时说:“女性作品分好几个层次。有一个层次,因为自己是女性,所以她要告诉别人她是女艺术家。比如用自己的生理特征来做艺术,用月经—生殖器告诉别人她的观念。我觉得有些人做得好,我很喜欢,就我本身而讲不太喜欢这么做。还有一种人,她做东西你完全看不出她的性别,她的语言方式跟男人一样。还有一种女性,用她自己的感觉和生活经历去做作品,用她的个人方式来关心和发现。”林天苗的这番描述概括了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基本形态。林天苗在访谈中没有说到她自己属于哪一个层次,显然她把自己定位于最后一类女性。

在中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降,不但是女艺术家,包括女性艺术史研究者或女性艺评家,都忌讳使用“女权主义”这一符号(作为折衷,也作为正名,现在普遍称为“女性主义”)。在一个仍然以男性利益为主导的社会,当一个女权主义者意味着这样一种勇气:有时你会被妖魔化为“无性的男人婆”这样一个人人害怕沾边的称呼。所以,“没有必要针锋相对”和“对事不对人(男人)”的女性观,是具有本土特色的策略。虽然无奈,却也有效,至少可以保证我们(女性艺术)不会自绝于男性社会(这个男性社会不仅仅是指男性,也包括被男性意识所左右的女性)。因此,在艺术中看不出性别,在生活中具有“女性气质”,这样的身份认同也许就此成为中国女性艺术家的美梦。女性艺术的先驱者之一路易斯·布尔乔亚曾经说:“从某方面来说,我们都是男/女性(Male/Female)。”道出了女性艺术家雌雄同体的渴望。男性审美中心从古到今,从东到西都把“伟大”的艺术定义为宏大、理性、形而上和气势磅礴的标准。感性的、纤弱的、个人特性的女性气质被视为艺术中次一等的标准。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罗丹和卡密尔对雕塑的不同理解:卡密尔的观点是“在艺术中,最为重要的是准确地表达运动”;而罗丹认为,“运动的重要性仅仅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物体本身以及它的比例。卡密尔的观念是自文艺复兴以来,所有艺术大师最不关心的问题(在当代,这个问题显然早已被颠覆,卡密尔的悲剧也在于她早生了一个时代)。而罗丹的观点是传统雕塑已成定论的美学准则,任何试图超越这种准则的努力在当时都是徒劳的。为此卡密尔付诸一生心血的作品,不被当时的主流美学势力所看重。有些艰苦创作出来的作品如被认可,又会被不公平地算在罗丹的账上。正是这样的标准让一个才华卓越的女艺术家,最终被关进疯人院。就像我曾经在《当男权遇到女权》一文中所说:“说到底,伟大的标准已被拟定,而且作为文化惯性,多年来已被当作约定俗成的准则被接受。因此,在这一固有的权力空间之外的女性艺术,也就天经地义地被置于之外了。”这样的惯性标准的确会左右着女艺术家的艺术观,使得较具野心的女艺术家在创作时,不得不面临着遮蔽自我,以期与高等级的艺术融合的意识。

9.《我们都是小图形》教案 篇九

2、感受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并能够关注周围的图形。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认识一些常见的图形。

2、材料:神秘袋4个(内藏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儿歌《我们都是小图形》。

【活动过程】

一、神秘袋里猜图形——感知并表达常见图形的基本特征

(本环节设计意图:能够运用已有经验及触觉感知猜测一些常见的图形,并尝试用语言表达图形的基本特征。)

1、导入:今天我请来了一些图形朋友,但是它们可淘气了,一个一个都躲进了神秘袋里,待会请你们来摸一摸、猜一猜。

2、请幼儿从神秘袋里摸图形

——出示神秘袋1,提问:你觉得这个神秘袋里可能是什么图形?说说理由。

猜测:圆形;摸上去圆圆的。

——出示神秘袋2,提问:这个神秘袋里也有一个图形,摸上去感觉怎么样?

猜测:长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的。

3、小结:神秘袋里躲着不同的图形朋友,它们说:“我们都是小图形,我是小圆形,四周圆又圆。我是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我是长方形,我有两条长长边,两条短短边。我是小梯形,我有四条边,两条平平边,两条斜斜边。(看着PPT进行小结)

二、肢体动作变图形——尝试运用肢体动作表现常见图形的基本特征

(本环节设计意图:在第一环节了解常见图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大胆想象独自一人或与同伴合作运用肢体动作表现出图形的基本特征。)

1、师:现在我们和小图形来玩“图形变变变”的游戏,你们想玩吗?玩游戏,有要求的哦。

2、幼儿游戏“我们都是小图形”

——第一次游戏

(1)提出要求:①我会念咒语,神秘袋里跳出什么图形,请你马上找个空空的地方变图形。②记住哦,可以用你的身体,你的小手,你的脚来变。

(2)幼儿游戏:引导幼儿一个人来变图形。

(3)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可以手指圈一圈,小手碰一碰,手臂抱一抱,嘴巴张一张变出圆形。

——第二次游戏

(1)提出要求:

①两个好朋友一组,在前面场地找一个空空的地方站好。

②当听到老师念“咒语”,并且从神秘袋里跳出什么图形时,两个好朋友就用身体动作变出这个图形。

(2)幼儿游戏:两人一组游戏,引导幼儿用不同肢体动作变出相应的图形。

(3)教师小结:原来两个朋友合作可以变出好几个长方形。

总结:孩子们,和图形朋友一起玩游戏很开心,我们一个人动动脑筋,能变出许多的图形来,我们与好朋友一起合作也可以变出很多的图形。

三、图形宝宝捉迷藏——感受生活中的各种图形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图形宝宝捉迷藏的游戏,让幼儿在生活常见物品中感受图形,并了解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1、师:现在神秘袋里的小图形又和我们玩捉迷藏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都藏在哪儿啦?

2、出示图片

幼儿欣赏生活中隐藏的图形。

10.我们都是平凡人 篇十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啊,他是中国人的救星,解放了中国人民。但这不也是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才出这么一个人。如果每个人的梦想都实现的话,那么中国可真是人才济济了。这可能吗?从儿时那双坚定的眼睛到现在随遇而安的无奈这不都是事实吗?时间是个好东西可以冲淡一切。

小小的心有大大的梦,可这毕竟是梦。

平凡的我们只想过平凡的生活,什么都会过去,成功的人不可能活几百年,失败的人也不可能只活几十年。实现梦想的毕竟是少数,是的,毕竟是少数才显得重要。我等毕竟是平凡人,普通人,忠于本职的人,兢兢业业。

11.我们都是房奴 篇十一

刚刚过去的“金九”和即将到来的“银十”,房地产市场又引来了新一轮的争论。“中国楼市会不会有新拐点”“房价会跌还是会降”“地价与房价是什么关系”这三个问题,就可以催生上百位经济学家和房地产专家、上千档电视节目、上万篇文章、博客和帖子。这是房奴的吉时,还是购房族的梦魇?

其实,有房子不等于幸福。房子甚至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但房子成了结婚的必要条件,成了摆在大街上的硬通货。湖北卫视《结婚进行时》节目中,同是孝感长大的适婚男女在武汉相遇,她的一句“你有房子吗?”便封杀了他的全部表现空间。她不问“你有才华吗”“你有梦想吗”“你有爱好吗”“你有事业吗”“你有传奇吗”“你有钱吗”。她在他回答“以后会有的”之后便迅速失去谈话兴趣。她没有错,他很受伤。

未购房的人不一定买不起房子,他们或许只是:不买二手房,不考虑郊区和远环城区,不想用小户型过渡,不住女人的房子,不能放弃高性价比,不能接受高额物管费,不能没有小区配套,不想用过半的月收入供房,绝不回老家买房。

以前,房地产商卖房子的广告诉求是“家”;剩女找男人的广告诉求是“爱”。现在,房地产商卖房子的广告诉求是“领袖、高端、少数男人的专利”;剩女找爱的目标换成了“有房子的男人”。

房子买来干什么?以前都是用来住的;现在,买得起房的人是用来炒的,买不起房的人是用来结婚的。以前,房子就是存在感;现在,房子就是安全感。以前,买房没想过会被拆迁;现在,被拆迁之后要补钱回迁。以前,自己买房全家人住;现在,全家人凑钱买房供自己住。以前,朋友会送匾额祝贺你乔迁之喜;现在,朋友热烈地讨论你房子买得精明还是吃亏。

房价会跌到你买不起的程度,因为你贪婪地杀跌、恐惧地再等待、跑得比CPI慢;也会涨到你买得起的程度,因为你贪婪地追涨、满足丈母娘需求、跑得比CPI快。

你担心售楼小姐能看出,你根本买不起她正要带你去看的豪宅——虽然最后你会买下比广告上起价高一千元(每平米)、比心理价位高十万元(总价)的房子——但你并不如想象中的内心强大。

你是否被傲慢的保安、体面的售楼小姐、金碧辉煌的大堂、美轮美奂的样板间、称王称贵的广告词吓住?结果,要么连看的勇气都没有,要么乖乖接受高昂的价位。你不知道,保安在此的年收入买不起这里的一平米,售楼小姐的佣金来自于你的决定,大堂作为公摊面积是由你埋单的,样板间是专业公司为视觉而非为生活实际定制的,广告词是写不好文章只敢堆砌形容词的广告文案写的。

无概念,不成房地产:最贵的地叫地王,最贵的房叫楼王,建得最晚的江景房叫绝版江景,建得最高的市区楼叫城市地标,人最多车最吵的叫双地铁交汇,挤在写字楼中间叫CBD精英专属领地,在老城区叫传承千年文脉,远离市区的叫生态奢华,户型小叫实用,户型普通叫成熟人居,起个洋名叫欧式,中式叫古典中国,混搭式叫新亚洲之美,又大又贵叫府邸,又小又贵叫豪宅,精装修叫“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毛坯房叫自由境界。

买房不是一种投资行为,也不是一种消费行为,而是一种世界观。与房子相比,行动不便的垂老双亲,更有资格被称为不动产。

买了房,你会很快遗忘万事在一房或一室一厅搞掂的租房日子。之后,房间再多你也觉得不够:除了夫妻主卧,一间儿童房,一间客房,这是普通人的心理需求。要求再高点,男人想要一间书房,女人想要一间化妆间,照顾小孩的保姆就住在工人房。要求再多点,男人想要一间视听室,女人想要一间衣帽间,为双方父母各提供一间客房以备不时之需,这是市区房;郊区再多一套江景房或观景别墅更佳。奇怪的是,你不会将此视为贪心或不环保,你会视之为提高生活品质。

有三位迷恋酒店不买房的名人,设计时装的可可•香奈儿,《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号称“身价10亿不买房,每月12万住宾馆”的唐骏。你若也是“酒店控”,从事创造性工作或精于投资,当然可以做第四人。

房子、电视和电脑都很重要,你不会认为电视和电脑代表着人生意义和价值,但你可能这么看房子。等你买了房,你会发现它根本不值得你为它陪上那么多的青春和每天的10多个小时。当然,那些为了买房和装修而离婚的人,更能明白这一点。★

12.我们都是“病毒” 篇十二

在当代, 文化的乱世同时也造就了艺术写作的乱世, 这种混乱我们可以在过去20年中出版的各种版本的“世界艺术史”中明确感受到。艺术史写作一片混乱, 充满着相互抵牾着的观点与证据。无论是John Onions许诺的“世界艺术史研究” (World Art History Research) , 还是David Summers那本希望在全球跨文化视野中探讨西方现代主义之兴起的《Real Spaces》, 都不得不在每个出发点上陷入无休止的理论争执和解释之中。

在文化多元的全球视野中, 在艺术市场与体制的跨国运做中, 日益频繁的交流使共享同一个文化资源成为可能, 然而, 问题在于, 面对这一知识资源的却是文化身份各不相同的价值主体。在多元文化语境中, 没有人能够在缺乏一个共同的知识-价值基础的情况下写作?所有的词语、概念都有着多重语境, 总体叙述已不复可能。艺术系统成为一个“众语喧哗的话语现场”, 这里是否蕴含着一种重建“协商的价值空间”的方式。艺术总体理论的书写和艺术全球史书写伴随着的族群主义的泛滥, 在这种情况下, 艺术批评的要务难道仍然是“寻找和确立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吗?或许, 这个共同的知识基础的要害并非是共同的艺术资源, 而是要建构一个认同的空间。那么, 问题就在于如何在这个认同空间的建构中规避越来越虚伪无聊的“认同的政治”。

伴随着后殖民主义话语大行其道, 身份-认同长期以来是国际艺术理论界热切讨论的话题。“identity”和“difference”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都知道, 一个语词的意义建构, 基本上来自它在语言系统中与别的词语的区分。这就有点像数学一样, 存在着一个纯粹外在的意义结构。例如, 1之所以是1, 只是因为它不是2或3, 1的意义就是在这样的差异化系统之中被建构起来。当然, 我们去看硬币的另一面的时候, 就会有一个把经由外在关系建立起来的意义内在化的过程, 这就是我们说的“identity”, 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意向性的概念。

身份认同包含着差异 (与众不同) 和同一 (集体性) 两个矛盾着的方面。它其实是针对个体面临的不确定性的集体性保障, 并且, 表面上共同的集体的身份认同, 是永远完成不了的边界划定所产生的后果与影响。在我们这个迅速被私人化、个体化、媒介化和全球化的世界上, 正如Jock Young所说的:“正是因为共同体瓦解了, 身份认同才被创造出来”。在今天, 现实被分化了, 社会与日常生活呈现为一系列争端, 现实被解构为一幅不同观念相互冲突的镶嵌画。意识形态在日常化的同时破碎了。而艺术及其批评陷入漫无边际的话语权力之争——女权主义或男权主义的, 西方或非西方的, 是白人的或黑人的, 是同性恋的或反同性恋的……这个由身份政治以及后殖民理论所阐述的现实可以被看作是由中心-边缘、可见-遮蔽构成的一系列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运做。身份政治是非革命性的, 在身份政治意义上对政治正确性的追求只是表现为对革命姿态即弱势立场的投机和争夺。这种政治的虚假和病态在于, 在这个伪革命情境之中, 中立就是无立场, 就是右派, 反动派如反女权、反反种族主义实际上是缺席的。于是, 艺术的政治被简化为立场之争。这种典型的“意图伦理”使新社会运动重新落入了一种独裁式的革命逻辑。我们要问的是, 在当代艺术的创作和批评实践中, 除了一言难尽的“公正”和一望可知的“权力”, 身份认同还能够给我们什么?

事实上, 多元文化主义与身份政治依然是以一种虚假的“表述/代表”机制为其原则的。这种文化上的表述机制与政治上的“代议制”一样, 是一种表述-代理-中介制度。通过舞台化的代表会议, 通过对抗性的辩论与表演, 现行代议制度以其合法程序将公民的政治生活简化为“二者之间的选择”。然而, 可选择性却仍旧不是民主, 因为选择总是在二者之间, 非此即彼。况且, 在这种现行的权力结构之内, 无论是对权力的认同还是反对, 无论站在争执的哪一方, 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成为“被代表者”。我们不得不成为政治主体, 同时也无可避免地成为某物之“代表”。就艺术创作和批评而言, 无论是女权主义还是男权主义, 无论是西方还是非西方, 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中心还是边缘、主导的还是被压抑的, 都是迫使我们成为代表/代理人的程序。然而, 我们需要追问的是:艺术家为什么必须有所代表?一种非代表性的艺术和民主政治是否是可能的?

在符号、话语和意义全球流通的今天, 文化疆界和前沿都已经改变, 作者和读者不断漂移, 共同体被不断瓦解和重构……, 我们更多的时候要去发现并且讨论一种现实的内在边疆。这里说的“内在边疆”绝不是超“民族-国家”意义上的进一步的分化, 因为身份和所谓“文化主体性”是可以无穷划分下去的。我们界定了中国, 还可以界定北京, 界定北京还不够, 可能还要界定朝阳区或者美术馆的文化主体性, 被认同的主体可以不断被分化下去, 身份的认同和差异化可以细到家人之间, 这是完全可能的, 这正在变成现实。在今天, 真正的文化边界其实是在我们的心里, 在我们的思想结构中躲藏着一个怪兽, 它的名字叫“卡美拉”。

当代艺术及其批评是难以理清的一团乱麻, 同时又是一面破碎的镜子。在今天的批评语境中, 表象之镜已经破裂, 我们再也无法抵达镜子的中心或边缘。无论在所谓的“西方”还是中国, 摆置在我们面前的首要图像是表述之镜内部的裂痕——那是意识形态的内部边疆。我们从这面破裂的镜子中看到的, 不再是完整如一的现实, 而是彼此交叠穿插的现实之切片;但是, 这破碎同时又是一个不断解构、重组的过程, 一个多义的图像建构的过程。

13.我们都是木头人 篇十三

首先杜老师让我们先想好自己一会要摆的造型,随后问道:“都准备好了吗?”大家异口同声:“好了!”游戏这便开始了,杜老师一声令下:“3、2、1、木头人!”喧闹的班级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就像一片流动的海洋被瞬间冻结了一样!这时,如果你从外面走进来,你会感觉自己仿佛来到了机器人展览馆,各种可爱搞笑的造型映入眼帘。我忍不住偷瞄大家,在我肢体不动的情况下眼珠子左看看右看看:学霸周子琪完全丢了平时的淑女形象,摆了个老虎要大口吃人的造型,差点让我笑出声。瞧,我们男神陈辉扬的Poss多优美,闭着眼睛一个手张开紧贴着耳朵,仿佛沉醉在自己的音乐世界。看,金泰民挺有创意,用了几支铅笔挂在手指上,就像那金刚狼一样帅气。我的Poss就更霸气了,我摆了一个冲击波的造型,只可惜我的波还没发出去就被老师定了型!哈哈......此时真是想笑,同学们各种奇怪的造型数不胜数......

此刻的教室里鸦雀无声,仿佛就连根针落下来也能听到声音。杜老师提醒:“还有10秒游戏结束,大家坚持哦!”“老师,我坚持不住了!”袁晓同学噗嗤一笑举手投降,失败告终!还剩10秒,我一定要坚持住,心里一直默念“坚持”二字。“8、9、10,本轮游戏结束!”杜老师最后宣布!终于熬过了这漫长的最后10秒,大家都松了口气!就这样好玩的游戏我们开心着摆着自己喜欢的Poss玩了3遍。老师让我们回去写篇作文来记录下我们开心的美好瞬间!

14.我们都是美德少年作文 篇十四

“美德少年”,首先我想从这四个字入题。

“美德”即美好的德行。一时间脑子里闪出太多词汇,善施、乐助、勤恳、慎独、奉献等等。又不禁迷惑起来,何为美德?四川雅安地震,退休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是大爱,是美德;武警官兵累到瘫软在地,席地而睡,是责任,是美德;最美妈妈,最美教师,奋不顾身,是勇敢,是美德……美德似乎离我很远,但这只是“似乎”。八十里拉练,乏了,累了,同学拍拍肩膀,说:“嘿!哥儿们,comeon!”是扶持,是美德;考试不满意,老师说:“没关系,下次好好表现。”是信任,是美德;无意撞到同学,匆匆一句:“哎呀,同学,对不起。”是礼貌,是美德……美德看上去很远,实际无处不在。

美与丑总是并存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所以我更愿意把美德理解为“美化德行”。让帮助多一点,让善良多一点,孔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我却不这样认为。作为少年,我们无法“济天下”,可我们也不能“独善其身”,要从小事做起,善人就是善己。

再则,关于少年,我便立马想起《少年论》中的铿锵字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与“国家”,想必很多人也曾像我一样想过——我,一个少年,能为国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些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大的概念,大概会在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在联合国大会中出现,多么庄严肃穆的七个字啊!有我们,才有未来的千万家,未来的一个国。“少年”不仅仅是一个年龄属性,更是一种责任。想到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毛爷爷“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纵然我们还不是伟大的人,可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美德少年”,我确实有些不敢当。这四个字太庄严,太厚重,我的肩膀不知能否承担得起这四个字!我是个普通的`少年,没有什么光辉事迹可言,我只是做我认为该做的事。每一场考试都认真对待,分数不是最高,却尽力而为;每一次捐款都积极参与,捐得不是最多,只愿能尽我之力;每位同学都真心相处,没有什么大恩大德,只有些嘘寒问暖;我不能养家糊口,但我却能体谅父母那颗“养家糊口”的心;我受过表扬,挨过批评,依然明白老师们的含辛茹苦;我没有太多的奖状与荣誉,可我有无限的热情和笑脸。

或许只有这样理解我才觉得我是个“美德少年”。

15.我们都是“杯子控” 篇十五

粉笔杯

这是一葛款大胆又富有创意的马克杯,它和普通马克杯最大的区别在于采用类似黑板材质制作而成。只要有一只粉笔和足够的想象力,花花草草、珍奇异兽、漫画人物……这款粉笔杯有足够的实力激发你创作的潜力。如果是替别人准备的饮品,还可以在杯身留下贴心的问候、提醒,或者是一句特别的话语。

忍者马克杯

喝热饮的时候,如果不配点什么点心,是不是有点无聊?所以有贴心的厂商发明了“有口袋”的忍者马克杯。倒好饮料后,可以顺便放几块饼干到“小口袋”里,在加倍温暖你的胃的同时,摄取更多的卡路里以轻松度过严寒冬季,不过,千万别让小小的忍者马克杯背负上让你长胖的“罪名”了。

单反镜头杯

这是一款毫无破绽100%仿真镜头杯,以1:1的比例制成,包括光圈等各个细节都一模一样。它采用不锈钢内胆杯,精致的细节,在专业镜头上能找到的一切,都可以在这款镜头上找到,甚至连配套的镜头盖都有,不仅可以用它来隔灰挡热,也可以用来当做放置饼干的小餐盘。

自发热杯子

寒风呼啸,在最寒冷的一月这款自发热杯子可就派上用场了。把热饮装入杯中,当它开始渐渐变冷的时候,按动杯子两边的黄色“耳朵”,少顷,饮料就能魔法般地再次热起来。

纽扣杯子

这是来自INV/ALT的纽扣杯子。这款杯子可谓杯子中的“百变星君”,在杯身的纽扣扣上手柄让它变成矮矮胖胖的可爱马克杯,或者扣上杯脚让它成为高挑动人的高脚杯,杯子与杯子还可以相互扣起来,像极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早安马克杯

来自设计师DamionO’SuIlivan的创意,早安马克杯会让每个被逼起床的人顿时精神百倍。这款表面有热敏感涂层的马克杯,平时就是一张呆头黑面的苦瓜脸,一旦有热饮注入,便逐渐变成上下分明的黑白“混血儿”,最后变成一张朱唇明眸的灿烂脸庞,一天的好心情从此开始。

藏着动物的杯子

乍看之下,这就是一款普通的马克杯,能藏着什么秘密?这款外表朴实的杯子比常见的马克杯要大许多,捧在手中很有分量。杯子共有三款,每款杯子的底部都藏着一只可爱的小动物,有熊、狐狸和猫头鹰。随着饮品慢慢被喝完,小动物会探出脑袋,直到露出全身,十分可爱。

自动搅拌马克杯

16.读《我们都是90后》有感 篇十六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但是都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90后。

这一本书最令我感动的文章是《柔弱的肩膀勇敢担当》,文中讲的是一个13岁的男孩,他叫马鹏飞家住辽宁沈阳市于洪区鸭绿江街道上和奶奶住在一起。在马鹏飞8个月大的时候,她的父母都去了一个地方,从小失去父爱和母爱的他,从不放弃生存的希望。然而在他5岁那年他的奶奶又因为糖尿病发作导致双目失明,他一夜之间成了一位大人。照顾着双眼失明的奶奶。不久奶奶又患上了许多的病,但他从不泄气,在20xx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学校要捐款,他一下子捐了50元。这50元是他和奶奶一点一点攒一下来的,学校不收,但是他说:“这次大地震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一个小女孩连父母都没了,而我还有我的奶奶,钱可以在攒,而那个小女孩却需要父母我们不能给她,但是我可以将这些钱都给她的。”学校收下了这一笔钱。

原来我一遇到困难就要父母帮忙而现在不会。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出差去临安了,我住在外婆家中,早上我要去上学了,可是路途遥远,外公有坚持送我去,可是我怕外公会累的,所以我只好乘公共汽车。妈妈经常对我说社会上的`坏人,我十分的紧张,不过也有一个是世南小学的,我跟着他终于顺利抵达学校,我为自己能一个独立来学校而感到高兴。

17.我们都是赶路人美文 篇十七

我直到高中,才真真切切地来到市里。那一天我记得很清楚,我爸扛着棉被,我提着行李,坐上了去往城里的公共汽车。那时候的公共汽车一天只跑两趟,位子不多,拥挤不堪。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了市区,刚下汽车,我没有多少兴奋,甚至有些沮丧,我看着热闹的车流和穿着光鲜的人群,再看看我和我爸那灰头土脸的样子,我像受了刺激一般。

高中三年我渐渐适应了城里的生活,不再像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外来客,我努力把普通话说得标准,改掉了我刚来时的乡音,我妈也再没有给我买从集市里讨价还价来的廉价衣服,其实这些我不在意,只是爸妈说,出门在外,总要穿得像个样子。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去了省城,其实路途并不遥远,我爸硬要送我。我爸从没出过省,他说省城还是自己年轻的时候来过,现在早已经是另一番模样了。我爸依旧扛着棉被,我提着行李,不一样的是,以前问路的是他,如今问路的是我。

我爸把我送到学校,在食堂吃了中饭就要回去。我把他送到坐汽车的地方,他把身上的钱塞给我,叫我好好学习,没钱就问家里要。车开走后,我望着这个偌大的陌生世界,周围都是父母和孩子的面孔,望着远去的父亲,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

大学四年我努力学习,也努力赚些零用钱,圈子也只是局限在学校,或者说省城。我从没想过旅游,怕旅游回来身上的钱又不够下个月的伙食。记得有个老师上课的时候说,你们一定要在读大学的这段时间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一定会是你今后人生的一段珍贵的经历。听老师这么说我特别想出去走走,想看看外面的风景,想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经历种进心里。但最后我还是没去,因为我确实没钱,却又需要钱过日子。22岁的年纪,足迹却还停留在原点,说实话,那时候我确实很沮丧,但是我始终没有后悔。

后来我又考上了研究生,学校在离家两千多公里的西部,我当时想,我终于要远走高飞了。这一次,我独自一个人提着行李,挥手告别父母,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这座陌生却又让我欣喜的城市。在这里,我第一次坐了地铁,我尽量装得像经常坐的样子,想想都觉得特别可笑。如今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两年之久,再过一年可能又要离开了,下一个目的地在哪里,我也不知晓。

就像歌里唱的:因为你不知道,你也不会知道。其实比旅行更像旅行的是人生,我们都是赶路人,在每一个节点都要去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可能这个世界你也不曾想过,它不需要你去规划,去计算路程,去想该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它就是你人生的一段旅行,而这段旅行远比其他的旅行更深刻,更怀念,有时候也更苦涩。

18.我们都是“苹果粉” 篇十八

Fans在英语里的意思是偶像的崇拜者。如今,人们称苹果手机的崇拜者为“果粉”。现在“果粉”们已经俨然形成一个社会阶层,把iphone6称为“爱疯6”,把什么东西都折合成“几部iphone6”的等价物。让一种完全由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的手机反过来制约人的自由,并且对其顶礼膜拜,看来人们还真是有些“爱疯”了。

不仅如此,由筷子兄弟献演的《小苹果》,一首广场舞神曲,居然登堂入室,踏上了全美音乐奖的舞台,和泰勒·斯威夫特、碧昂斯同台。尽管有人质疑,这是一场“买奖假唱”的作秀,但是,这首神曲还是风靡大江南北,无论是大妈大叔还是帅哥萌妹,到处都在跳《小苹果》。2015年开年,又爆新闻,一位音乐学院毕业的、在学校因为“苹果肌”被同学送了外号“苹果”“po”姐的女孩和朋友们将《小苹果》改编成《打脸歌》演唱,歌词是抒发年轻人压力的内容。结果又爆红了,据称民歌版《小苹果》的播放量超过了1700万次。

其实,苹果并不是火在现代,它从古代就很“火”。在古代的故事中,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一个苹果砸醒了牛顿。

第一个故事是说夏娃的。在《圣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上帝创造了亚当、夏娃之后,将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中,过着幸福的生活。上帝嘱咐他们,不可以吃园中智慧树上的智慧果(苹果)。但是,蛇却引诱夏娃吃智慧果。夏娃经不住蛇的诱惑,就吃了“禁果”,而且也给亚当吃了。两人吃了“禁果”,忽然眼睛明亮了,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感到羞耻,就用树叶遮住了自己。上帝知道此事后,将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犹太教、基督教相信亚当的罪传给后世子孙,称为“原罪”。

第二个故事是讲牛顿的。牛顿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据说,有一天他坐在树下,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着了,由此顿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两则故事都与苹果有关。

笔者为扇痴,尤好扇面涂鸦,自题自画,以为修身养性。其中,一扇面题曰:“黄瓜大头为传宗接代,苹果内损为保持尊严;黄羊叠跳见舍生取义,乌鸦反哺报养育亲恩。谁说动植物缺情寡义,它们的悲壮足令人类汗颜。”是说黄瓜和苹果久放,黄瓜会将水分营养集中于头部,以使它的籽粒成熟;苹果如果没有外力破坏,它宁可从里面烂掉也要保持形象的光鲜美丽。笔者有一篇论文,名曰:《红苹果从里面先烂》,即是用《周易》的理、象、数,来剖析我国先哲们所说的“物必自腐,然后虫生”的哲学道理的。

一个小小的苹果涉及到了《周易》,进入了《圣经》,启发了科技发明,又火爆乐娱歌舞。如此广泛地进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能说它不神通广大吗?不信?就在您的爱车内,您会无师自通地摆上苹果,不为别的,就是为“平平安安”——那又是一种傩义了。

话说回来,苹果毕竟还是一种水果,主要功能还是供人食用的。

苹果是蔷薇科落叶乔木,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是果品中的大家族。苹果属植物有35种,其中有20多种原产于中国(又称绵苹果),其余为西洋苹果。西洋苹果原产于欧洲、中亚和西亚一带,果实多汁耐储,中国苹果原产于新疆一带,果肉柔软,但不耐储藏。

中国苹果的祖先在古代称为柰。柰是林檎的变种,今天在甘肃和新疆还能看到其野生种,在当地称为绵苹果。一般认为,这与原产于中国的沙果、槟子等有一定关系。

沙果又称花红,古称林檎,今日仍有栽培。笔者幼时常吃沙果,因苹果价格昂贵,除了年节外,很少能吃上苹果,而沙果则价格便宜,是家家用来哄孩子玩的玩具和零食。槟子与此类似。

林檎在中国古代又称理琴、来琴、文林果、频婆果。此外,中国各地还有许多野生的林檎变种,如山荆子、海红(俗称小海棠果)。海红是山荆子与海棠的杂交品种。这些林檎演变成为柰、频果,最后演变成为今天的苹果。

我国古籍中有关柰的记载不少。《汉武内传》曰:“仙药之次者有圆丘紫柰。”《洞冥记》曰:“有紫柰大如斗,甘如蜜,核紫、花青。”《洽闻记》曰:“凤林关有灵岩寺,每年七月十五日,溪穴流出圣柰,大如盏。以为常。”《真诰》曰:“夏禹诣钟山,啖紫柰,醉金酒,服灵宝,行九真,而犹葬于会稽。”葛洪《西京杂记》曰:“汉初修上林苑,群臣各献名果异树……白柰、紫柰、花紫色绿柰。”

《晋书》曰:“成帝时,先是三吴女子相与簪白花,望之如素柰。传言天宫织女死,为之著服。至是而后崩。”梁·谢瑱《和肖国子咏柰花诗》曰:“俱荣上节初,独秀高秋晚。吐绿变衰园,舒红摇落苑。不逐奇幻生,宁从吹律暄。幸同瑶华折,为君聊赠远。”之后,明代王世懋的《学圃杂疏》(1587年)中,最早出现“苹果”一词。

西洋各地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开始栽培苹果。1871年由美国传入中国,在山东烟台再植。后来又有日本苗木输入,山东、辽宁等地开始成为有规模的商品栽培基地。直至现在,渤海湾地区仍为我国的主要苹果产区。据1986年的统计,中国的产量为426.4万吨,当时名列世界第四位。

中国产的苹果主要分早熟、中熟(早秋苹)、晚熟(晚秋苹)三大品种。

早熟的有白粉皮(雪苹、粉皮),果型中等,果皮青白色,肉质柔软、味淡,产于山东。

黄魁(白毛、大黄皮),果型大小不均,果皮黄绿色,果肉多汁,味稍酸,产于辽宁、山东。

伏花皮(虎皮、黄花皮),果型中等,果皮黄绿色,果肉甘甜汁多,酸甜适度,产于辽宁、山东。

彩苹,果型小,果皮色彩鲜艳,上红下绿,果肉味淡汁少,不耐储藏,产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

祝光(伏祝、伏香蕉、美夏),果型整齐,肉脆甜汁多,甜酸适度,原产于美国,我国辽东、山东、河北都有栽培。

中熟的有红玉(东洋红、满红、锦红),果型中等,果皮深红色,果肉细脆,初采时味酸,储存后味甜清香,原产于日本,我国辽宁、山东、河北都有栽培。

nlc202309031731

金冠(金帅、黄元帅、黄香蕉),果皮姜黄色。果肉细脆,汁多香甜,略带酸味,耐储藏,主产山东,现各地广为栽培。

红元帅(红鼎、红香蕉),果型大,果皮深红色,果肉汁多,味香甜,不耐储藏,产于山东、辽宁、河北、陕西等地。

红星(新大王),果型大,果皮紫红色,果肉多汁香甜,有浓厚香味,耐储藏,主产山东烟台、青岛等地,为红元帅改良品种。

晚熟的有青香蕉(白龙、香蕉),果皮青绿色,果肉初酸后甜,有香气,耐储藏,主产于山东、辽宁,全国各地广有栽培。

鸡冠(红鸡冠),果皮黄绿色,背面暗红色,果肉细密坚硬,酸味强。该品产量高,易管理,主产于山东、辽宁等地。

印第安(甜香蕉、忍冬、甜蕉),果皮青绿色,肉质细密坚硬,甘甜汁少,耐储藏,原产于美国印第安纳州,我国各地广为栽培。

国光(小国光),果皮黄绿色,常有暗红色的条纹,果肉硬而汁多,初熟时酸味浓,储藏后甜味增加而酸甜适宜,耐储藏,主产于山东、辽宁、河北,全国各地广为栽培。

秦冠,果皮深红色,果肉柔软汁多,酸甜适口,耐储藏。本品为金冠和鸡冠的杂交种,由陕西培育成功,现各地均有栽培。

苹果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水果,也是最大众化的营养丰富的水果。国外有句俗话叫“每天吃苹果,医生远离我”。我国北方民间也有“饭后吃苹果,老头赛小伙”之说。可见苹果是国内外群众公认的保健品之一。

据测定,每百克苹果肉中约含蛋白质0.4克,糖分15克,脂肪0.5克,能量约146.5千焦至276.3千焦。含维生素A原0.08毫克,维生素B1 0.01毫克,维生素B2 0.01毫克,维生素C 5毫克,烟酸0.1毫克。此外还富含微量元素钾、锌、钠、镁等。

中医认为,苹果甘,微酸,性凉,归脾、胃经。有生津止渴,清热除烦,益脾生泻之功效。可生食、绞汁、煎汤、熬膏或作酱。在餐饮中,也可做成拔丝苹果和酿苹果入馔。

近年来私家车多了,人们为避免酒驾,在餐桌上喝白酒的少了,代之以不含酒精的饮料。独流的一家醋厂就推出了苹果醋健康饮料,在宴席上推杯换盏,既有气氛又健康时尚。

吃苹果虽好,但不宜过量,吃多了会导致腹胀。糖尿病患者和心肾功能较差者尤宜少食。吃苹果最好不要削皮(皮中富含能降低胆固醇的果胶)。老朽二十余载养成了一个饮食习惯,就是每天早上空腹吃一个苹果,自我感觉良好,至少从不便秘。得此“秘诀”,不少学生仿效,结果很多人施之不灵,不是不适就是腹痛。看来,养生之道要“顺四时而适寒暑,节阴阳以调刚柔”,饮食要因时令不同,体质不同,因人而异,千万不要被人忽悠了。

总之,吃对了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水果,竟然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影响,我们不得不为之惊叹:苹果,奇葩也,真不愧为水果界的老大!

(下期预告:盛开鲜花的餐桌)

上一篇:运营面试自我介绍范文下一篇:办公地点调整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