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导入

2024-07-20

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导入(精选15篇)

1.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导入 篇一

加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语言是与文化紧密相联的.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既要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也要进行文化导入的`教学.本文旨在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途径,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作 者:左研林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英语系,四川,乐山,614007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分类号:H3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重要性 途径 问题

2.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导入 篇二

什么是语言?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说, 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由于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 人们开始注意到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人, 而人又离不开某个特定的文化, 所以必须把语言和文化联系起来。

什么是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下过这样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Cultural or civilization taken in its wide anthro-graphic sense, is that complete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s,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a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1]社会语言学家赫德森指出: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2]。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文化的写照。正是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另一方面, 文化是语言创造的动力和表达的内容, “制约着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方向, 从而使民族语言带上自己的文化特征, 形成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特点”[3]。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不能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还应扩大学生的视野,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 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 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 而且每每用错”, “而语言课堂就是联系语言和文化的场所。在中国尤其如此, 因为课堂是学外语的主要场所”[4]。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渗透有关的文化知识的教育。

2 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我国的外语教学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把教学重点置于语言知识的传输, 注重句法分析和难句分析, 对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因素缺乏系统性的导入和分析。我们知道, 言语交际是由句子的形式、内容和说话人的动机组成的, 受话人能否理会说话人的内容和动机,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该语言中文化背景的了解和熟悉程度。缺少这种特定文化的了解就会带来教与学的理解困难, 影响语言习得。例如, 美国人在打招呼时, 经常说:“Hello”, “Hi”。而中国人碰面时则经常说:“你吃了没有?”难怪一个到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听了用结结巴巴的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没有?我有钱!”因此在教一门第二外语时, 应同时介绍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 在语言能力培养增强的同时加强对背景文化的理解和熟悉程度。

3 文化导入的基本原则

一般而言,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 实用性原则。

文化导入应遵循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日常交际等具体情况, 选择恰当的文化内容加以导入。

3.2 关联性原则。

因为文化教学只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 因此课堂上所阐述, 讲解的文化点必须与教材有关。大学英语的每篇课文几乎都在某一方面同某种社会和文化背景相关, 因此教师应向学生详细介绍与此相关的文化内涵,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3 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由浅入深, 由现象到本质, 逐步扩大其范围。教师可以通过在初期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日常交际语, 然后由浅入深, 通过介绍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 词语典故等来引发学生对所讲材料的兴趣, 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目的。

4 文化导入的方法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了解中国和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差异, 把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在向学生讲授语言知识点的同时, 应传授与语言知识有关的各种其他知识, 如文化知识, 语用知识等, 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4.1 情景渗透法。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到达目的语国家, 亲身体验目的语文化。但是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 通过各种手段来模拟和展示具体的交际情景。教师可以利用电教、音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录像或原版电影等, 向学生展示目的语国家各方面的文化, 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日常交际等, 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感悟能力。

4.2 比较对照法。

认识文化差异是文化导入的基础。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核心, 对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如:中国文化以谦虚、礼让、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而著称, 强调个人服从集体, 以集体利益为重, 人们习惯于以这一传统的价值观念来衡量人们的道德行为、世界观以及人生观。而西方人则推崇个人进取精神, 讲究个人奋斗、个人隐私、个人独立, 以个人成功来衡量人生价值等。学生通过对目的语国家人们的日常行为及其生活方式与自身文化中的相应方面相比较, 可以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加深对文化交际得体性的认识, 从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及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4.3 阅读作品法。

阅读理解能力不仅包括阅读技能, 也包括对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英语报刊、杂志以及网上阅读的方法, 可以搜集积累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方面的材料。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尤其是阅读原版的英美文学作品, 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 是传统文化的积累。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对东西方社会、文化、行为价值观以及能产生那种文化的民族所具有的人文特色的理解, 促进中美之间、中英之间、东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此外, 互联网的普及是获取目的语国家最新信息的最便捷的方式, 通过网上阅读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更新。

4.4 外教指导法。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与外籍教师接触, 因为外籍教师能够以自己的切身体验生动地介绍其国家的文化生活、风土人情等, 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学到课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此外, 与外教的交往还可以改善学生的发音及语音、语调, 练就一口地道的口语。

此外, 教师可以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topics并且设置场景, 让学生进行情景对话。也可以带领学生排练英语节目, 让他们沉浸在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之中, 从而对英语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英语讲座, 介绍一些有过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

5 结论

总之,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应重视汉语和英语文化上的差异。作为英语教师, 必须导入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使之与语言知识相结合, 向学生展示目的语国家独特的社会风貌, 使学生在对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 避免一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语用失误, 从而正确地运用英语来进行交流,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十分重要。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 阐述了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及文化导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导入,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477.

[2]Hudson, A..Sociolinguistics[M].Cambridge:CUP, 1980.

[3]刘守华.文化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147-148.

[4]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 1998 (2) .

[5]肖德法.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6]杨宏.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7]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8]许宜良.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5) .

3.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初探 篇三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策略 探索

随着现代教育水平的逐步提升,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对于英语中的“文化因素”的导入,并通过对于基于“文化因素”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探究,让学生能够通过接受小学英语教育,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英语人文素养,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教学内涵探析

在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单调的追求进行对英语知识的灌输和传导,并没有对英语知识点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的发掘研究,导致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只是一知半解的完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结合“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对学生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桎梏,寻找合适的“文化因素”导入时机,将“文化因素”和小学英语知识点学习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在进行英语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英语文化”的积累,进而有效促进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小学英语“比较形式”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比较形式”所介绍的英语三种等级的形容词进行研究,并对“more”“most”的含义进行解读,从文化的角度,从“汉语的比较形式”和“英语的比较形式”入手,从帮助学生总结“英文文化”背景下的“比较形式”的研读入手,制定出相应的“比较形式”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的感悟到“比较形式”中所介绍的英文基本知识,进而有效提升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满足素质教育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

综合起来看,通过在充分的结合“文化因素”导入的实际要求,充分的结合学生的特点,为小学英语教学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文化导入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效率,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探析

1.优化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氛围。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探索过程中,充分的强调了对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氛围的创设。与此同时,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效率的提升离不开一个好的英语文化学习氛围的支持。因此,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研究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文化学习氛围,并以此为突破点,寻找良好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时机,提升学生的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英语歌曲《My father is a doctor》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该歌曲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于英语课程课程的审美疲劳。这就需要在进行《My father is a doctor》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让学生亲手进行英语的文化语境思考,让学生讨论“英语文化氛围下怎样表达自己对于亲人的热爱?”“英文歌曲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会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相应的英语教学效率也就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

2.重视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创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探索过程中,面对“英语人文教育”的实际需要,英语课程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实际特点,進行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创新。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诸如“课外阅读《书虫》等简单的英文读物”等方式,丰富小学生的英语阅读量,并通过阅读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加强小学生对于英文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小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英语课程中《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教学的过程中,英语课程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周末出行的来源是什么?”“你周末想去哪里玩啊?”。然后,学生就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于英文知识背后内涵的思考,并对背后的文化因素形成认知,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就可以通过对于周末的休闲背景的理解,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进行对于英文知识的深度理解,提升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探索过程中,按照“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氛围,创新文化语境教学方式等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有效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谷启楠.英语文学教学与研究中的三个问题[J].外语教学. 2003(03).

[2]赵厚宪,赵霞.论文化教学原则[J].外语教学.2002(05).

[3]严轶伦.全球化浪潮下英语教学中的本土化意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04).

[4]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07).

4.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导入 篇四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随着对文化与语言教学的深入了解,人们已经意识到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在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展从不同的层面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文化导入,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文化、观念文化和词语文化,使文化导入成为教学的组成部分,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与文化息息相关的交际能力.

作 者:张晖 ZHANG Hui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贵州遵义,563003刊 名: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年,卷(期):21(11)分类号:H319.3关键词:文化导入 文化意识 交际能力

5.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导入 篇五

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背景文化导入的问题探索

谈及英语教学,我国英语教师往往只想到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听、读、说、写、译几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在这样一种外语教学观念指导下,语言教学往往忽视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来孤立地教授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远没有达到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将就教学中如何导入背景文化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作 者:邓时莉 作者单位: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新疆,石河子,83刊 名:硅谷英文刊名:SILICON VALLEY年,卷(期):”“(7)分类号:G71关键词:英语教学 背景文化 文化导入

6.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导入 篇六

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时,适当的增加中英文化对比,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中英国文化的理解,促进英语语言的认知学习,还能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让其在对外交际中清楚表达相关中国文化元素,从而较少或杜绝“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实用英语综合教程2》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文化,教师在教授此单元时,不应仅仅拘泥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而应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积极督促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网路资源、影视作品等,拓展中英文化对比的广阔的空间,从而导入中国文化元素。比如在教授food and culture 一文时,在了解了西方的一些饮食习惯和禁忌后,教师可先分类给出一些中国文化元素的英文表达,如:big breakfast( 丰盛的早餐) ,light supper( 清淡的晚餐) ,soya - bean milk( 豆浆) ,deep - fried doughsticks( 油条) ,cold /hot dishes( 凉/热菜) 等,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组讨论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饮食禁忌,中国餐的上菜顺序等话题,然后进行中英文化对比。因为话题贴近生活,学生积极踊跃,有些维族和藏族学生也尝试着用英语表达了自己文化中的饮食禁忌,为课堂提供了鲜活的文化素材。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文化对比导入中国文化元素外,教师还可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分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进行中英文化,比如,中英送礼习俗对比,中英幸运数字对比,中英婚俗对比,英美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文化对比等等,通过课堂讲演,扩大中国文化元素的导入层面,从而使学生在对外交际中能对相关文化元素自信表达,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2. 2 拓展教学内容,导入中国文化元素

高职高专的英语教材在文化设置上基本采用“拿来主义”,围绕英语文化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高文化敏感度,适时适量的拓展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活动,导入中国文化元素,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中国梦”服务。《新视野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单元的其中一个教学重点是: 要求学生掌握first,second,then,after that 等描述过程的词的用法。教师可分配的练习任务虽然不少,比如网购的步骤,如何在图书馆借书,饭卡丢了如何挂失等等。但为了导入中国文化元素,教师可刻意让两三组同学准备如何包饺子的`话题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展示,然后再播放网上下载的如何包饺子的英文情景对话,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熟知了dumpling( 饺子) ,wrapper( 饺子皮儿) , filling( 馅儿) 等具有中国文化气息的词,学会了如何用英语描述包饺子的过程。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Learning English。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了英语学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后,算是达到了教学目的,但如果就此止步,就会使学生在面对“汉语热”的对外交际对象时因表达匮乏而导致交际低效或失败,何谈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水平,为学生导入一些有关汉字的一些表达,比如: spoken Chinese( 汉语口语) ,Mandarin( 普通话) ,the tones of Chinese ( 汉语的语调) ,character( 汉字) ,writing system ( 书写体系) ,stroke( 比画) ,classical Chinese ( 文言文) 等。根__据这些学生能比较容易总结出一些汉语的特点,对于汉语难学或怎么学也能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在双向交流的对外交际中,就能用简单英语表达象征中国文化元素的饺子和汉字,在一定程度上治疗“中国文化失语”症。

2. 3 利用影视作品,导入中国文化

一些反映中国文化的英语影视作品是活生生的语言材料,其题材广泛,语言环境生动真实,反映了一定文化区域的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是弘扬中国文化的媒介,也为教师进行中国文化导入提供了生动的语言材料,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作出了贡献。比如,在聊热点话题“中国梦”时,教师可推荐学生观看《中国合伙人》( 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让学生明白“中国梦”和“美国梦”具体到个体时,都强调个人的努力奋斗。在涉及到文化冲突时,可让和学生欣赏《刮痧》( The Gua ShaTreatment) 、《喜福会》( The Joy Luck Club) 、推手( Pushing Hands) 等体现了中西文化在人际关系、教育体制、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矛盾和冲突的经典影视作品,引导学生洞察其中的语言,并通过讨论、辩论、讲演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理解,从而实现中国文化元素的英文输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3 结语

7.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七

1、重形式轻实用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英语教育国,学生从上学开始便接受英语教育是基本教育方针,为培养国际性交流人才提供了丰厚的教育基础。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已经施行了很多年,教师已经习惯并且熟练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对于新型的结合人文文化背景进行教育的教育方法不能够很快掌握,有些甚至有排斥心理,所以导致我国教育在不发达地区仍然只注重升学率,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取应试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模式是专门针对考试的一种教育方法,只注重考试内容进行重点教育,而对知识的深度理解直至应用则不会有半点涉及,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我国的教育宗旨,是一种重形式而轻实用的教育模式,经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大部分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仍然采用这种教育方法。

2、应试教育理念仍然大范围存在

应试教育理念,在我国传统的教师队伍中根深蒂固,新型的教育方式不能够被顺利、快速地接受。从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就能够发现,对于一门外语的教育宗旨一般都是以实用为基础,不像物理、化学等科目,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被用到,但是外语作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依一门语言来说,从教育方式上就不能够与物理或者化学类似。一门语言的教学,应该时刻以实用为基础,最后才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而在达到熟练运用之前,还需要熟悉欧美文化背景,否则就会成为“中国式英语”,令国际友人不能够理解或者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但是纵观我国目前的英语教育模式就会发现,能够真正以实用为目的进行英语教学的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实在是太少了,除了几所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或者国际知名的教育机构之外,几乎就没有了,因为一是教育条件跟不上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就是具备丰富欧美文化积淀的教师也不多。然而这却是我国教育界的基本状态。

3、缺乏欧美文化背景积淀

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设施与合格的教师,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教育目前仍然只是着重于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五大方面,针对高考而设。学生接受了这种教育方式之后,只能够从卷面上运用固定的英语语法和句式进行答题,但是当被口头对话时,绝大部分学生会哑口无言,或者说出的口语错误百出,令人汗颜。因为缺乏口语练习的缘故,我国中、高等学校的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普遍低下。其实英语口语在学习的时候要比真正的句式简单得多,很多没有英语基础的小学生在收看英语教学读物几遍之后便能够模仿读物中的英语口语,并且说出来非常流利。而口语的教学,却不能够脱离一定的社会文化,语言脱胎于一种文化积淀,不同文化的人种在语言沟通方面经常出现错误和误解,比如我国崇尚儒家思想,为人谦虚谨慎是我国的道德体现,但是有些国际友人到我国国人家中做客时,本来非常丰富的一桌菜肴,国人却以谦虚为基础经常说“没有多好的菜,请慢慢享用!”这对于招待本国人是非常礼貌和到位的语言,但是对于国外人就会产生误会,他们会认为“既然没有用最好的菜招待我们,看来对我们不够重视……”这样就会产生误会和不愉快,但这却不是有心之错,完全是因为文化的不同导致,可见学习一门外语,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是多么可怕。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内容

1、价值观念与思维习惯的熟悉

在英语教学中因为需要注意英语文化背景的积累,才能够熟练、正确地运用英语,但是对于潜藏于一门语言背后的隐形文化因素,却不能够立刻被全部记住、消化,而这就需要从最重要、最根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和体会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经过对比进行记忆要比从头开始学习一种文化要快很多。

从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开始认识一种文化是最便捷的方式,很多文化中的固有现象、特别现象都有其原形存在,而这些原形通常都是由最原始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来决定的,所以首先在三观的高度上了解一种文化,那么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各种非语言表达方式

一种语言包括很多形式,口语占据绝大多数,但是配合口语的肢体语言也不能够被忽略,英语中很多肢体语言能够表达出口语不能够形容的一些意思和效果,这就像我国汉语一样,在进行对比学习的同时要结合文化背景深刻体会,从意识深处领悟每一种肢体语的根本意,并且熟练运用于交流之中。

一种文化不仅能够孕育一门语言,同时还会孕育出很多其他语言所不能够表达的方面,比如各种场合所应用的固定服饰、行为习惯、具有代表性的性格、人文主义情怀以及对自我的认识程度等等方面,这在学习一门语言并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时都要涉及到。

3、英语中各种固定的规范句式和表达方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起见,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产生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比如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到的招呼语、道歉语、告别语、电话用语以及请求等等,在书面语言方面,有各种固定的信函、便签等等固定格式和用语,这些语言方面虽然细微,但会经常被使用到,所以学生在以实用为基础的英语学习中,一定要将这种经常被用到的各种固定语放在学习的首位,先将这些简单并经常使用的语言掌握,然后逐渐进行深入学习,这才是正确的语言学习道路。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方法

1、适时对比法

在英语教学中,因为需要将欧美文化进行导入,就一定要注意导入的方式方法,以不能够引起学生厌烦和反感为原则和底线,在遇到英语交际与母语交际相似的地方,适时使用对比方法,将目标学习语言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因素与母语背景因素进行对比,将不同之处展示出来,让学生们体会到,这样才能够加深记忆,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会逐渐注意两种语言的异同之处,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寻找两种语言的异同并加以总结,这种学习方式是最有效并且也是速度最快的一种。

2、重点注解法

一门语言中经常存在某些用普通语言学习规律不能够合理解释的地方,这些特殊之处往往与隐藏在语言后面文化背景中的特殊事件有关联,在这些模棱两可的地方不能够囫囵混过,而是要将产生这种特殊语言形式的根本原因挖掘出来进行重点注解,要学生们理解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如何产生的,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打消学生的学习疑虑,同时还能够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理,对于学习英语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3、设置综合性的文化讲座

一门文化的导入,其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能够仅仅凭借对比或者注解来全部完成,很多普通文化内涵都需要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讲解,而这就需要学校以及教育机构设置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讲座,系统性、规范性地去讲解一种文化体系,让学生们在记忆当中全面了解一种文化内涵,融会贯通,这不仅需要固定时间段的讲解,同时还要有固定的疑问解决时间,让学生们提问,教师来作答,并且阐述原因,这样才能够真正读懂一种文化,也才能够从根本上学好一门语言。

四、结语

8.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导入 篇八

关键词:英语文化;英语教学;导入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40-02

进入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开始让学生接触生活用语,记忆大量词汇。但是单单这样不足以学好英语,要想学好一门语言,首先要了解这门语言的背景、文化、发展历程等等。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多地强调了“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及素质教育在教材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忽略了英语文化的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和渗透。同时,作为素质教育,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全方位体现该语言范畴的文化现象、文化特征。虽然对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龄、职业、信仰、思维等影响,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可以理解在欧美国家最常用的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安排得并不多,尽管有“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等等。但我认为仍不足够,英语文化中,常用的谚语还很多,而适合初中学生年龄认知的谚语也很多,如:“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Least said, sooner mended”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典故,在第一套人教版教材中,初中英语第五册曾有过的故事,简单涉及了所罗门这位智慧之王的故事,但这类的典故并不多见。根据年龄与接受力的因素,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多几个常见于西方文化中的典故文章作为了解和阅读材料的,如The garden of Eden, Noah's ark, The tower of Babel, Achilles' ,heel等。另外,在英语中,颜色的运用,特别在语言中作比喻和联想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我们在教材中见得也不多,如the green house, the White House, in black and blue……,因而我们在对话中,尤其在情景会话中,可以补充更多这类的内容:如in black and white, give sb. green light, in blue mood等等。

而受年龄和思维深度、心理因素的制约,委婉语、禁忌语和英语文体等在初中教材中极少出现是较正常的。在跨文化交往中,怎样才是有礼貌、怎样用适应的谦辞和敬辞同样很重要。虽然在教材中有出现,但仍要补充。尤其能结合现实中,中国人汉文化与欧美人英语文化在交往中出现的各种失误与冲突的材料,在教科书中应有充足的安排,这样的例子才有说服力和警示性。

在文化交际中,我们接触得最多的还是人,我们要更全面地了解外国人,必须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生观、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必须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和人民有大概的了解,在各种人物传记中,新旧版两套人教版教材所选的内容都非常好。人们从正面的、有积极意义和成功的奋斗经历的人物身上吸取其人生精华,因而在所有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如: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内森黑尔,(其名言为“我唯一抱憾的是:我有,且仅仅只有一次生命贡献给我的祖国”),反映普通人一面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的动人故事;发明家富兰克林;在丛林中因飞机失事而幸存,并顽强求生的德国女孩的故事等等。所有这些反映了历史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在教材中应适当补充现代著名的体育运动员、艺术家、政治家或社会以至为全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的轶事。所有这些材料,给在成长时期的中学生的心灵教育起着极大的积极的作用。人们可以分析其文化背景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中吸收其精华。

语言是什么,据《辞海·语言·文字》讲:“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跟思维有密切联系,是思维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没有语言,人类的社会生活无法维持。从它的结构看,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 语言承载着文化,是交际工具,体现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 。

文化是什么,概括地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它包括知识、信仰、宗教、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内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那么,我们的语言学习不也一样吗?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时地加入文化背景知识,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将是大有裨益的。2001年国家出台英语新课标,首次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列入教学目标当中。由此可见,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应于学习的重要性。

在开学伊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找来了CCTV5 《天下足球》栏目中经常播放的一首英文歌曲(因为我们班男生多,好多学生喜欢看这个节目,群众基础广泛)

YOU RAISE ME UP,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播放,并把歌词用投影放给他们看:

You raise me up, 你激励了我,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故我能立足于群山之巅;

You raise me up, 你鼓舞了我,

to walk on stormy seas; 故我能行進于暴风雨的洋面;

I am strong, 在你坚实的臂膀上,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我变得坚韧强壮。

You raise me up: 你的鼓励,

To more than I can be. 使我超越了自我。

在播放过程中,我向他们介绍这是一首英语流行歌曲中少有的立志加感恩的歌曲,刚开始的内心独白式的唱法打动人心,最后的合唱则气势磅礴,坚定有力,鼓舞人心。仅仅播放两遍,有的学生们已经在下面跟着小声哼唱了,配合音乐,我适时地激励他们,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在进入正常的英语课堂教学环节前,他们已经打起了精神,卯足了劲,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效率明显好于以往。

再如,在教到高二第5模块第2单元的主题时,我又找来了Jackson的环保三部曲HEAL THEWORLD, EARTH SONG,WE ARE THEWORLD, 由于歌曲太经典,很多学生都能跟着哼唱,整节课堂都很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当然,英语文化的教育不一定要以音乐的形式在课堂展现。比如在讲到第1单元Task里的万圣节HALLOWEEN这个词的时候,顺便向他们介绍外国节日的由来,及该节日的时间、庆祝习惯等,这样就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竖起耳朵来听课。

在WORD POWER的教学及阅读理解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英语习语的表达方式,这时更需要老师适时地补充英美文化,因为英语习语是多年来经过提炼的语言,短小精炼,风趣幽默,有着浓重的民族色彩,并且折射出丰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比如,我们中文说倔强的像头牛,而在英语中的表达则是“AS STUBBEN AS A MULE”(骡子),这则体现了完全不同的民族意识的文化特点。

9.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 篇九

一、日语教学的现状

任何语言都是自己所属民族文化的外部符号,都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换而言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各个民族的语言都打上了本民族精神文化的烙印。日语也是如此,它是日本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积淀,这中间虽然也有很多文明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汉语对日语的文字结构的影响,但是最终这些文明被同化,成为了日本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是以日文中的汉字为例,虽然有些字体和汉字一样,但是发音和内涵却发生了很大改变。学习日语必须立足日语所处的文化背景,否则只是单纯地学习日语的词汇语法等,永远深入不了日本文化的真正精髓之中,获得的终归只是日语的皮毛而已。我国目前在日语教学中就犯了只学其形而忽视内涵的错误,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获得只言片语的理解,但是真正接触日本核心文化后很茫然。如日本人见面很热情,动辄弯腰鞠躬,如果不了解日本习俗的人士看到这种场景会认为日本人都很有礼貌,但实际上这是日本礼仪文化的自然表现而已,就像欧美人士见面握手一样,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中国人如果对此不了解,用传统儒家思想看待这一做法,会觉得他们比我们更加崇尚礼节。因此,日语的学习不只是学习一些词汇语法,要真正精通日语,必须要立足于日语所处的民族文化背景。日语的教学也不只是关注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引入日语教学之中,让日语真正变成日本式的日语,而不是中国式的日语。

二、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日语文化导入日语教学,变中国式日语学习方式为真正的日语式学习方式,在今天的日语教学中非常重要:一是有利于学生真正学会日语,掌握日语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日语人才,为中日友好交往提供语言翻译人才;二是对中国目前的日语教学也起着很大的帮助作用。让广大日语教师采用更适合教学的充满日本文化气息的教学资料进行教学与研究,推动日语教学的不断深入;三是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只有走近日本文化,才能够真正了解它,并把它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取长补短,促进双方文化的发展,进而促进彼此的理解。综上,日语教学做好日语民族背景文化的导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既有利于进行日语教学,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让中华民族与大和民族真正进行文化的交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三、日语教学中做好文化导入的主要措施

(一)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性

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深刻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够为文化导入日语教学提供切实的帮助。下面是笔者列举的中日文化差异的案例:

首先,在庆祝民族节日方面,日本沿袭了很多中国古代的民族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日本的这些民族节日虽然与中国的民族节日名称相同,但是在具体的节日习俗上二者却差距较大。以中秋节为例,我国的节日文化内容是赏月、吃月饼,合家团圆,日本的节日习俗是供奉秋草,以祈求五谷丰登、家人平安,节日的隆重程度远不如我国,节日内容也很简单。其次,在饮食文化上,二者差异也较为明显。中国的饮食文化内容丰富,仅大家熟知的就有四大菜系,且各有特点,日本远没有中国这么多的菜系种类;在食物选择上,日本人更喜欢糯米饭团、生鱼片等清淡食品,中国人的选择与之相比更加丰富;饮食方式也不一样,以吃面条为例,日本人做客时,吃女主人做的面条一定要大声,以显示对主人的尊重,但是中国人一直强调食不言寝不语,这才是君子的做法。总之,中日文化之间有共性,也有很多差异性。了解这种差异性,对于我们做好日语教学很有必要。

(二)课前做好充分的资料整理工作,去伪存真

日语背景文化材料的搜集整理、去伪存真,是做好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环节。提前做好日文资料的整理与搜集工作,可以在教学开展时为我们提供很大帮助,节省大量的资料搜集时间。笔者在日语教学中曾经为学生讲授有关日本明治维新的灵魂人物坂本龙马的事迹,如果采用固有资料中的文字记述,既苍白无力,又没有什么新意。因此,笔者调查了坂本龙马的生平事迹,并制成了相关日语教学专题片《坂本龙马与他的船中八策》,学生通过自己观看视频材料,对坂本龙马的伟大功绩有了深刻的理解,很多学生第一次知道坂本龙马的伟大及其对日本明治维新做出的巨大贡献,至今日本政府在制定国家政策的时候还深受坂本龙马的船中八策精神的影响。

因此,日语教育工作者要花费大力气去搜集整理日本文化中的精髓知识,最好设立专门的管理档案,这样才能为以后日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奠定资料基础。

(三)课堂上立足于文化背景,穿插介绍日本文化

教师在课堂上用日本文化导入日本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日语文化所处文化背景的了解。

10.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导入 篇十

[论文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汇 文化 导入

[论文摘要]本文以语言词汇与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从词汇中的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谈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对文化导入的方式和途径作简要的论述,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因素,用以打破传统的以语言机制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帮助学习者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消除跨文化冲突 ,加深其对目的语的理解力。

近年来,由于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外交流的渠道打通了,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希望更深层次地接触汉民族文化。由于来华学习的外国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学生接受汉语的能力无疑受到了文化条件的制约,所以需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因素的导入教学。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熟练地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语言体现了思维的方式、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深度;而思维的直接产物是精神文化,思维的间接产物是物质文化,所以人类构建起来的文化世界基本上储存在语言之中。”[1]所以说语言几乎包含了所有文化积累信息,它成为文化整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

在语言中,词汇是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无不在词汇中得到最直接的反应,比如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心理因素方面、思维习惯方面、宗教信仰方面等等,所以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词汇上也就有了相对明显的显现。

(一)对应词汇空缺现象

对应词汇空缺现象,即某种事物或现象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反映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概念词汇不能在别的民族的语言中找到对应的形式。例如,俄罗斯民间特有的工艺хохолома,матрёшка 等如同中华民族的根雕、剪纸、脸谱一样是各自文化里特有的。

(二)理据性差异

事物的概念是人在构成词时创造的,由于不同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历史的发展状况、民族文化习惯、思维方式等不同,因此不同民族在认识同一件事物并给予其称谓时,在词汇层面上会显示出不同的创造。这种理据性“并不等于词的意义,它只是指词的原始意义形成的依据,如何选择,这正是民族语言的特殊性在词汇方面的一种反映。”[2]比如“baseball”和“棒球”,前者突出跑垒的特点,后者强调用棒击,取其功能特点。

(三)概念意义范畴不同

人们在描述一事物赋予概念意义时,会关注它的使用价值。不同的社会群体关注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概念意义就会各有侧重。英语和汉语中的称谓差异是最鲜明的例证:汉语中对于“姨妈,姑妈,婶婶,舅妈,伯母”等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划分细致,而在英语里只用一个单词“aunt”即可概括。

(四)联想意义的差别

不同民族的语言词汇负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当学习者接受母语以外的词汇时,“不能用母语的语言机制毫无把握地类推,必须全盘接受该词汇的概念意义和附着在该词语背后的那些看不见的背景信息……每个词的意义围绕着它的概念形成严密程度不等的„关系网‟,不同的语言关系网自然也不同。”[3]这里的“关系网”就是联想意义。比如汉文化中“喜鹊”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喜鹊叫,亲家到”,而在俄罗斯喜鹊是“爱嚼舌,传播小道消息”的讨厌鬼“Вcяkая copokа oт cвoero язblka пorибaeт(喜鹊都因最快而倒霉)”。

二、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式和途径

(一)文化导入的两种方式

一般意义上,对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来说,学习和使用语言是把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并非语言本身。特殊情况下,当语言作为学习的目的时,语言就变成了一种文化。所以文化导入有“文化内导入”和“文化外导入”两种,前者是在教授语言时让学习者感知目的语文化,“在文化的内导入中,语言处于上位,文化因素处于下位;语言学习为主,文化接触为辅;语言学习是显性的,文化的接触是隐性的;„导入‟应是排障为主,输入为辅,决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学习者此时是接触文化而不是学习文化。”[1]与文化内导入不同,文化外导入中文化是学习的目的,语言只起到一种工具承载的作用,这种方式的学习则更倾向于有意识地学习一种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以语言学习为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汉语的学习使母语非汉语学习者尽快地学会使用汉语进行不同层次的交际与交流,所以文化导入的方式以“文化内导入”为主。当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进入高级阶段,对语言富含的文化因素的需求量增加时,可以加强文化导入的比重,向“外导入”的方向倾斜。

(二)文化导入的具体途径

对于文化导入的具体途径,学界流行一句话“教无定法”,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对象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此仅作简要论述以作借鉴。

1.对比法。自觉对比法认为初学者在学习目的语(新第二信号系统)时是凭借母语(旧有第二信号系统)思维形式进行思考,母语是学好外语的前提,母语翻译则有必要介入到外语教学之中,在母语基础上学习目的语才能使这两种第二信号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相联系。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对比法进行文化导入,把学习外语的过程从自觉发展到不自觉。用母语讲解和翻译目的语,对目的语和母语中出现的同一对象不同文化心理进行对比。比如,答谢词中说“不谢”“没关系”是通用的,但是“不足挂齿”“客气”之类则带有中国谦虚色彩。

2.情境法。学习过程中借助幻灯片和声音刺激作用感官建立条件反射,同时认为大脑对语言的感觉和外部刺激总是做综合反应的。“人对语言的认识具有整体性,而且人的视觉听觉等感知能力也能对刺激形成整体反映,因此,语言教学需要从各个方位向学习者展示目的语,从而使学习者的感知能力得到整体运用。”[5]词汇教学的文化导入教学可以使用这种图片、幻灯片等图像跟语音配合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学过程中语言材料的完整性,利用图像和声音相结合共同刺激,引起学习者对于目的语的条件反射。比如,整理以前学过的关于某项文化的资料进行展示,让学习者猜词或进行讲解和描述。

3.阅读法。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在阅读中以学习者为主,进行特定的学习和操练,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掌握。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提前设计好阅读中涉及的文化词汇,保证需要掌握的词汇的出现频率,和词汇在不同的背景和上下文联系中的不同词义,让学习者在阅读中对词汇进行记忆和理解,在语境中体会、理解、接受词汇传递的文化意蕴并熟悉词汇出现的背景环境及应用规律。教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在自我阅读中验证词汇运用的规律和意义内涵,自觉增加词汇输入量。教师为学习者语言输出的渠道和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交际法。交际功能法强调学习者运用所学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提高理解能力,力求教学过程的交际化。教学中把新的词汇文化点在情境中引入,并在情景中操练,不对词语进行强行释义,而是在展示某个文化词语的同时,使用实物、图画、图表、幻灯、行为动作甚至表演来帮助学生理解,再让学生通过操练逐步类推并掌握词义。针对动作释义来说老师可以拟定主题一边说句子一边做出句子所表述的动作,让学生充分理解每一个句子所描述的动作跟句子在意义上的联系,进而在对这一系列句子意思整合中理解词汇的含义。在活动中运用课堂上的词汇,把静态的学习转化成动态,体现出语言的工具性。

三、结语

汉语词汇不仅仅是汉文化的载体,还是汉文化的结晶体,它传承了汉民族的古来文化,汉语有很多语言现象和词汇的语义内涵,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和特定文化背景相联系。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应该重视汉语词汇所负载的汉文化内涵及文化信息,把汉语词汇与汉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者深入地了解汉语和汉文化,熟悉地正确地运用汉语词汇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1.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十一

关键词:中职 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45-01

1 文化导入的理论基础

在外语研究领域,国内外的语言学者越来越重视文化因素对学习者及学习效果的影响。他们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了各种理论。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舒曼(J. Schuman)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 Acculturation model)。舒曼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第二语言习得,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是文化适应过程的一部分。学习者的语言熟练程度取决于其对目的语文化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也就是说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在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和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上的大小决定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程度。舒曼将社会文化因素视为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认为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融合程度决定着二语习得的成败。

2 中职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英语是国际交流语言,掌握必要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十分重要。对于中职生而言,英语学习更是必不可少。它影响到其今后的生活以及择业。然而,当前的中职英语教学效果一般,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欠佳,跨文化语用能力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对英语文化的教育。在小学和初中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过分地注重纯语言尤其是语法的教学而不注重文化输入。缺乏文化输入就会造成学生缺乏文化认知和影响相应的语言产出,导致语用失误频繁。因此,英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文化输入,帮助学生克服语用失误。

其次,在中职生的英语教学中,文化素养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方面。通过教学,学生除了懂得词汇、语法、语音等基本的使用规则外,还要了解相应的文化知识,懂得了文化知识才能在日常商务交流中根据语境说出恰当的话。中职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虽然比较薄弱,对英语文化知识知之甚少,但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却非常感兴趣。

因此,如果教师能在英语课堂中导入英语文化,有助于中职学生以下方面的发展。

2.1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得到激发

中专生英语水平不高。如果每次一上课,教师就讲授枯燥的语法结构,必然会导致他们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如果通过导入与英语语法、词汇、交际相关的文化知识,他们就会对课堂内容感兴趣,产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欲望,更容易接受语法等语言知识。

2.2 学生因中英文化习惯不同而引起的交际语用失误减少

语用失误是语用规则迁移所造成,即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时直接把自己语言的话语翻译成目的语,而不考虑这些话语应该遵循的交际规范,其结果是一种言语行为的施为之力在不同文化中失去作用。例如:Alex:“Oh,what a beautiful dress!” A Chinese student:“No,not a bit.You are joking.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在听到别人祝贺、称赞时,中国人常用“过奖”“哪里”“不”等自贬词语以示“谦虚”;而英美人则以“迎合”的应答式。这个学生的回答暗示答话人在嘲笑说话人不懂衣服样式的好坏,缺乏审美观和鉴赏力。他粗鲁的否定导致了别人的反感。其实,他应该遵守英美人的文化习惯,对别人的称赞表示感谢。

3 中职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方法

在这个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环境下,教师必须在课堂中渗透文化教学。具体实施中职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方法有以下方面。

3.1 用传授或活动的方式进行文化输入

除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英美文化概况、英语趣闻、英汉语的表达差异、英美名人轶事等外,在其他场合,例如在中职的文化技能节中,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此外,还可以利用学生对西方节日的好奇,如万圣节,组织相应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了解其风俗习惯。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3.2 利用英文电影、小说、故事、歌曲等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文化的输入

教师可以将电影或因特网上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精彩部分剪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学生就如身临其境,直接在现场获取鲜活的语言,体会精彩的外来语言文化。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看一些与英语国家有关的简明书刊或多听一些慢速的电台,如VOA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听说了解背景知识,提高阅读和交际能力。

3.3 在学习新材料之前,根据阅读的内容导入相关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并达到扩展这方面知识的目的

例如:当学生面对有关商务的阅读材料时,老师有必要对材料背后的风俗习惯、经济和人文知识进行导读。此外,在阅读课导入中,采用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事物作为阅读的起点,容易使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例如新闻类事物、娱乐类事物等。

3.4 教学中可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性来导入文化

例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打招呼的不同方式;对比不同国家对于称谓的区别;对比中英饮食文化的区别;对比不同国家与中国的时间观念区别等。让学生既进一步了解了本国的习俗,又了解英美人的风俗习惯,提高他们在以后的商务活动中的交际技能。

4 结语

文化导入是通过文化内涵来传递语言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目的。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忽略了对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就会错误百出。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对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风俗及生活方式深入了,才能准确地使用英语,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因此,中职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语言文化的导入,重视培养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正确使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勇.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3.

[2] 曾海燕.试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73-75.

[3]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编写组.英语(基本版1-4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周苏.语言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东南大学学报,2006(8):204-205.

12.浅议英语教学的商业文化导入 篇十二

1. 文化与语言差异存在的客观性。

中国人和英国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 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定义、比喻意义等语言观念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单体现在日常交际中, 在商业文化中尤为突出。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语言教学既要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 而且要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

2. 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导入, 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及商业文化适应能力。

进行适时适度地文化导入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的交际能力。

然而, 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 没能把文化教学与文化导入结合起来,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 受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二, 受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现代英语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 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 还要会通中西。然而, 现任英语教师中大多数文化功底比较薄弱。第三, 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 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

二、商业文化导入的原则与内容

1. 商业文化导入的原则。

(1) 相互尊重原则。中英两种商业文化都深深地带有各自民族的特点, 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商业文化的精华。这种态度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比较客观地以无歧视、无偏见的态度来对待商业文化差异。相互尊重原则是文化导入的基础。

(2) 相关性原则。这就要求所导入的文商业化内容应该与当前国际化的内容有关, 或者是商业交际的拓宽及延伸。文化导入教学以教材中的语言材料为基础, 尽可能在与语言教学同行之时超越教材。

(3) 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商业文化导入要注重与商业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 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 应该详细讲解, 反复操练, 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交流中做到学以致用。

(4) 循序渐进原则。语言学习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过程,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 商业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注意由浅入深, 由现象到本质, 逐步扩展其范围。

2. 商业文化导入的内容。

(1) 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商业伦理、企业文化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等。

(2) 词语的文化内涵, 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 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3) 干扰日常生活中交际的文化因素, 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 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4) 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 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三、英语教学的文商业化导入策略

1. 揭示商业词汇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传授商业词汇概念意义的同时, 有必要把这些词汇所蕴涵的商业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帮助、引导他们挖掘和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词汇的深层含义, 恰当地使用词汇。即使如Hello/Hi/Sorry/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 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 而是如何在商业交际中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 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 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 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2. 要创设对话的商业文化语境。

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商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制约。因此, 在上对话课时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商业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还应设置特定的商业交际环境, 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3. 挖掘语篇的商业文化信息。

在语篇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学习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技能, 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商业信息, 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 提高自己的商业意识, 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4. 教师的素质和角色转换。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 首先应丰富自己在商业方面的知识, 使自己具备较高的商业意识和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不仅要刻苦钻研语言知识, 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本国和英语国家的商业文化知识, 扩大知识面, 使商业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中得以真正实施。

5. 注意商业文化导入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合适的文化导入方法往往可以做到事半功倍。通常文化导入方法有下几种:第一, 注解法, 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第二, 融合法, 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第三, 实践法, 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第四, 比较法, 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第五, 文化讲座法, 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或某一专题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第六, 利用图片展示法, 此法可以展示说明某一个文化现象或具体操作。

参考文献

[1]李笛: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2)

13.浅谈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导入 篇十三

定南二小

钟伟兰(***)

英语对话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会话技巧,最终习得并自如地驾驭语言的能力的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对话教学应是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实践性交际运用和思想感情的体现。

一、预习对话,作好学习铺垫。

预习是对新课学习一个很好的准备,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对话前一天可给予学生预习的内容,给学生明确的预习目次;预习时,要求用“——”划出学过单词及句型,并读五遍,有“﹏﹏”找出你不能认读的单词或句子,并听录音两遍,后试着跟读几遍.最后借助工具书试着去理解意思。如:小学英语PEP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art B Let’s talk教学,在上课之前我先检查预习效果,学生基本能理解整个对话,并已能认读许多短句,如:clean the desks and chairs ,clean the classroom, clean the window,clean the board 等。为对话教学降低了不少难度。

二、以旧引新,巧设导语

小学英语教材的对话基本是以单元为整体,一个单元一个话题,每个单元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为此,每上一堂新课时,我都会努力寻找以前所学内容与本节课对话内容之间的联系,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用旧知识为本课新授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时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授内容上。如:在教学PEP小学六年级上册Unit 4 B Let’s talk时,我先让学生朗读背诵Unit 4 A Let’s talk,以及Unit 1A Let’s talk,然后再以师生之间我会话:Teacher:How do you go to schoo? S1.I go to school on foot.Teacher:Does S1 go to school by bike ? S2: No,she doesn’t.Teacher:Does S1 go to school on foot? S3:Yes, she does.Teacher: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 S4:My mother is a teacher.Teacher:Does she teacher English math ….? S4:No, she doesn’t.Yes, she does.Teacher:How does she go to school? S4:She goes to school onby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学生能很快的理解新授内容的含义。

三、描述挂图,感知对话。

挂图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个很好的素材,也是课堂上使用的一个很好的教具。看图能让学生从表面上去感知知识,初步在头脑里留下一个印象。我通常的做法是:四组对话图,一幅一幅地呈现,让学生看图提问并让学生自己回答,如: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Who’s this girl/boy/man/woman?这种问题学生都能问,也能答。(同时,我也有时允许他们用中文提问,但必须用英语回答)。并比一比看哪个组最会提问,最能回答问题。如,也是在教学Uint1.Part B.Let’s talk,学生就提出了他们以前所学的简单问句(What can you see?What colour is the board/desk/window?Who’s this boy/girl/woman?这一过程既能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句型,也为学生营造一个“我想说”的气氛。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检查对挂图的理解程度,好让教师顺利讲授新课。

四、带问题听录音,尝试理解对话。

对于缺少英语语言环境的大多数中国小学生来说,听是他们获取英语知识和纯正优美的语音语调的唯一途径。也只有具备一定的听力,才能听懂别人说的英语,才能使学生有信心去说,与别人用英语进行交际,才能保证英语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带问题去“听”,给他们一个“听”的目的方向,好把他们的精神集中起来,从“听”中理解对话。接着上面的例子,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Are they cleaning the classroom?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新单词,看图提问了解了对话大概内容,这样就容易听懂对话了。给予学生问题,就促使他们更认真地去听。学生听懂了,他们才有继续学下去的兴趣,才能进一步去理解对话和运用对话。

五、机械操练对话,深化重、难点。

在引导学生去提问、去听录音,初步理解了对话以后,我会让学生通过自己读,去读通对话,小组内操练去练习对话,进一步理解对话,然后再分角色扮演朗读对话。学生在尝试了“听”以后,已经尝到了一点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再次去尝试“读”,深化对话中的重点、难点,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六、创造仿真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由于教材接近生活实际,而语言又来源于生活。教师就可在课堂上创设仿真的情境进行表演。如打电话、购物等,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例: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Unit5 What would you like? 对话时,我就地取材,把教室当作餐厅,学生扮演顾客,老师扮演服务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水果实物或图画,并标上价钱,进行一场“就餐 ” 的表演(教师在演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句子.)。

S1:Can I have some rice? T:Sure Here you are.S1:How much is it? T: It’s one yuan.S1;Here you are.T:Thank you.Help yourself.教师通过手势、表情让学生领会你说的句子并自然配合表演。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觉得此情景很接近生活,而且表演起来更逼真。在师生表演几回后,我鼓励同学们大胆地来演服务员与顾客,最后评选出最佳表演奖。这时,同学们个个积极参与,人人踊跃表达。在短时间内便掌握了语言,真实地运用了语言。使同学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七、笔头练习,反馈掌握情况

通过笔头自测练习(配套练习册或教师自出题目)来反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要能口头表达出来,还要学会如何考试。因此在教学完对话之后,我经常会针对重点、难点、考点,让学生进行一些笔头的练习,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对话知识做题。

14.小学语文教学的导入语 篇十四

平舆县李屯镇小学

夏季红

入课语就是导入新课的语言,它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洁、生动、富有启发性、鼓动性、概括力和感染力较强的教学语言。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入课语的成功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激趣法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中采取激趣法,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集中精力学习。

如在上《马踏飞燕》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使用入课语:“一匹骏马在奔驰着,一群小燕子在空中轻盈的飞行着,突然,飞奔的骏马竟然踏在了燕子的身上,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学习了课文之后,请同学们来说说。”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书,期待老师的讲解。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激发出来了。

二、破题法

有些文章的题目即概括了全文的故事情节,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采用破题法导入新课,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做到对全篇课文主要内容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如:教学《将相和》时,教师直接使用这样的导入语:“将”指的是谁?“相”指的又是谁?他们为什么不和?最后他们为什么又和?他们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说明了什么?教师导入新课以后,学生即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把握课文内容。

三、情景引入法

情景引入法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录像、幻灯、故事、游戏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文章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所讲的环境氛围中,使学生情绪上处于亢奋状态,从而激情高昂地去学习。

如在设计《黄山奇石》的入课语时,教师首先就利用教学录像播放出黄山美景的优美画面:突兀的山峰、美丽的石头、如同仙人居住的环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一下子都把心思集中到了课堂上。

有时,利用做游戏或讲故事做情景引入,效果会更好。

四、设置悬念法

悬念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运用悬念法引入新课,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笔者就不赘述。

五、直触中心法

教师在讲解一篇新的课文时,首先把最能表现中心的部分提出来讲解,这就是直触中心法。这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掌握。

15.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导入探讨 篇十五

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 petence) 和社会能力 (social com petence) , 即文化能力 (cross cultural com m unicative com petence) 。也有人认为, 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使用这门语言的能力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 可见中外学者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随着全球一体化及资讯时代的到来, 社会上迫切需要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虽然学习英语的人数庞大, 各个高校的学生花在学英语上的时间及精力都是相当多的, 但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低下, 语用失误频繁。这确实值得语言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一方面是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过分地注重纯语言的教学而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 也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有关, 过多地强调了外国文化的学习。要使这种情况有所改善, 在英语教学中就需进行跨文化的导入, 以达到“均衡”发展。

我们的教育既要培养出会用外语表达外国的事物、文化的学生, 也应培养会用外语来表达我国的事物、文化, 向外国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 以达到在对外交流中平衡发展的学生。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跨文化导入, 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 从而使英语教学与实际应用不致于脱节。

2. 实施跨文化性英语教学方法及策略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 而文化教学远没有这么单纯。有人认为文化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文化, 即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及科技成就, 另一层次指的是“人们的生活”, 即风俗习惯、传统和社会组织。虽然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着重点不同, 但它们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是传递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 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 反映文化、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语言老师也必然是一名文化老师。然而,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文化教学又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它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 更多的是进行目的语文化的导入, 而一部分老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相当的了解, 实际不然。笔者认为, 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双向文化导入, 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

国内外学者都有诸多论述涉及语言教学的基本准则。比如, 我国的束定芳、庄智象提出文化导入必须遵守实用原则、阶段原则及适合原则。赵厚宪提出在外语课堂上进行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即认知原则、同化原则、比较原则及宽容原则。在双向文化导入的教学模式中, 笔者认为应遵循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

(1) 各国各民族文化都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积淀, 它们的形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英两种文化都深深地带有各自民族的特点, 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 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发展不均衡, 存在南北差异的情形下, 经济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广泛的影响力, 因此, 我们对待中西文化既不能自卑又不能盲从, 这种态度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比较客观地以无歧视、无偏见的态度来对待异族文化, 在经济与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 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完善与发展的问题, 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才能达到共同繁荣, 实现双赢的目的。所以相互尊重原则是双向文化导入的基础。

(2) 求同存异是关键。“求同”在文化教学中容易把握及实施, 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存异”却是我们应该侧重的方面。对比是我们了解两种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对待异于我们本民族文化之处, 我们首先需要认知、理解, 分清哪些是可接受的, 哪些是不可接受的, 对待其中的一些闪光点, 我们甚至是欣赏的。比如, 中国的许多俗语, 如“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劝说人们一旦结成朋友要终生保持, 但在英美文化中, 特别是美国人很少有人与朋友保持长期稳定的友谊关系。曾有人把美国人的友谊称之为“手绢友谊” (K leenex Friendship) , 即用完就扔, 意指功用性友谊。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人不重视友谊, 而是他们非常强调个人自身的价值, 强调自我意识而蔑视人际关系。这两种价值观念, 很难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判。如果我们缺乏对两种文化差异的认知, 必然会导致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错误, 必然会以我们自己的文化模式代替目的语的文化模式, 必然以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思考。

3. 文化教学应遵从的策略

在具体的日常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从词汇方面入手, 要注意词的意义及内涵,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挖掘词语的内涵, 有利于正确理解。如“white”在英语里的意思是of the color of fresh snow or com m on salt, 汉语译为“白的、白色的”, 但英语学习者对a white lie就不易理解。难道谎言还有颜色吗?当然不是, 它的正确意义是“不怀恶意的谎言”。同样, 许多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中的“白”字也感到费解。另外, 在某些场合下, 汉语中的“白”字指的是颜色, 但在英语的对应词中并无white, 如“白熊” (polar bear) ;“白蚁” (term ite) 。而且, 汉语中“白费事” (all in vain, a waste of tim e and energy) , “白痴” (idiot) , 其英语对应词都与“white”无关。这种现象, 英汉两种语言中俯拾皆是, 从词汇着手, 简单明了, 成效大, 能避免学生望“词”生义的毛病出现。

(2) 从习语的角度着手进行文化教学是卓有成效的, 因为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 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英汉两种语言中丰富的习语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 比如, 汉语中常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产生”, 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是“like m ushroom” (像蘑茹一般) 。形容“对事物无兴趣”或形容“文章、讲话枯燥”在汉语中说“味同嚼蜡”, 在英语中说“as dry as sawdust” (像锯末儿干巴巴的) 。对这种现象, 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收集素材, 进行比较分析的工作。

(3) 从社交礼节及习俗方面着手, 社交礼节是指某文化或成员在特定类别的交际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则与习惯, 英汉社交礼节因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很多人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 但在某些场合却不宜用please, 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 不说“please”, 一般都说After you;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时, 一般都用“H elpyourself”, 也不用“please”, 如此等等, 不是语言本身的字字翻译, 而是文化的信手拈来。

4. 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 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 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减少语用错误。文化创造力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一种主动从外国文化源泉中摄取新东西的潜能, 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和补充;有利于知己知彼, 不会使年轻一代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机械的死记硬背, 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要求, 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2) 。

[2]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2, (4) 。

[3]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研究, 1992, (2)

上一篇:普外科主任述职下一篇:美丽的树-环境教学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