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简答题(7篇)
1.招聘简答题 篇一
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教育学
1.简述赞可夫提出的五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原则; 是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20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3.简述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a.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d.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c.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d.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简述学校产生的条件
a.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c.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地教育内容
d.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5.简述20世纪主要的教育学流派
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6.简述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a.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b.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c.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d.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e.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f.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7.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e.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f.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需要的人才;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不起决定作用。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e.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0.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对策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师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 d.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从而获得身心协调、统一的发展。
e.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选择适宜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11.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2.建立学制的依据有哪些?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经济制度;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人口发展状况;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3.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4.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师生关系
15.试述现代学生观。
A.学生是发展着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B.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16.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17.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1902年“壬寅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未实行。1903年“癸卯学制”,第一部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标志。
1912年壬子癸卯学制,蔡元培修订并颁布,第一次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18.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特色)“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19.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20.教师的职业素养 A.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B.教师的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C.教师的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D.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21.教师如何热爱学生?
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要全面关怀学生;要关爱全体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学生;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2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跨校合作、专家指导、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
23.简述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
A.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 B.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善于学习、恒与研究、勤与反思、勇于实践。
24.简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A.教师方面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B.学生方面
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教师。C.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的学习。
25.简述我国新(理想)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26.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7.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8.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中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 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实现(课程评价)
29.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学区的特征;学校的特征;校外环境
30.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材料;报告结果。
3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3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33.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34.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发展性原则)。
35.简述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以陶冶情操为主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36.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38.教师应如何备课
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2,下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39.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40.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1.简述布置作业的要求
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分量适宜、难以适度;
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作业要具有典型性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思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2.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3.简述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4.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
45.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开展社区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建立德育基地; 创办业余党校。
46.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7.简述班集体的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 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 共同的生活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
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
48.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9.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
有效的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建立学生档案; 操行评定。
50.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选择研究课题;教育文献的检索与综述;制定研究计划;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心理学
1.简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技法:头脑风暴法、系统探求法、联想类别法、组合创新法、对立思考法、转化思考法、检查单法。
2.简述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3.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4.科学概念的掌握应注意的方面 以感性材料作为掌握概念的基础; 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提供概念范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适当运用比较;
突出有关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正确而充分的利用变式; 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际中。
5.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6.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为的盲目性;
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 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7.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强化;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8.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遗传与营养、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主观努力。
9.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此施教;
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0.根据气质类型怎么做好教学工作?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11.简述学生优良性格的培养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
教育心理学
1.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的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发展;延迟模仿的产生。前运算阶段(2-7岁):早期的信号功能;自我中心化;不可逆计算;不能够推断事实;泛灵论;不合逻辑的推理;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自我中心化;可逆性;守恒;分类;序列化。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反思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3.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基本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1-1.5岁),发展任务: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发展任务:培养自主性;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发展任务:培养主动性;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发展任务:培养勤奋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发展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4.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习形式:接受学习是主要形式;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 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
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5.简述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斯金纳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照一定的程序编排和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是采用连续接近法。程序教学的原则:
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及时反馈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6.学生中心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
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是: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7.简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把人经历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因素。能力是稳定-内在-不可控;努力程度是不稳定-内在-可控; 工作难度是稳定-外在-不可控;运气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身心状况是不稳定-内在-不可控;外界环境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
8.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设置合适的目标;
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表达明确的期望;
提供准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有效地运用表扬;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9.学习动机的培养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受;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培养对学生的兴趣;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10.简述学习策略的种类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11.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
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个人效能感原则。
12.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特点; 原有的认知结构; 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定势); 学习策略的水平; 智力与能力: 教师的指导;
13.简述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确运用变式; 科学的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4.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记忆的效果 明确记忆目的;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有效运用记忆术; 适当过度学习;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1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6.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以及问题的特点也会影响问题解决。
18.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1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创设有力的社会环境; 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20.简述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他采用“道德两难法”进行研究,最典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他将道德水平分为三个水平:
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的到的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21.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式
有效的说服(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适当的奖励;
22.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23.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24.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做好课堂监控;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25.课堂行为的矫正
预防、非言语暗示、表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
26.心理健康的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协调; 性别角色分化; 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积极稳定; 人格结构完整。
2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小组辅导。
28.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加强学习;躬身实践;树立榜样;学会反思;努力做到“慎独”。
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 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 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
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范畴
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
4.08年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育政策法规解读
1.教育法规的功能
规范功能;标准功能;预示功能;强制功能。
2.教育法规的作用
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保障作用。
3.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 有损害事实;
损害行为必须违法; 行为人主观有错;
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4.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领导; 自觉增强法律意识;
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具体内容如下:教师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及其他各种法律、法规; 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5.教师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及表现特征
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入学权;参加考试的权利;随意开除学生。
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学生的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姓名肖像权、名誉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侵犯学生的财产权; 侵犯学生的著作权; 不作为违法侵权。
6.预防教师侵权行为的必要措施 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 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 建立全面的教育法律监督机制;
增强法制观念,宣传、普及教育法规; 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
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加强学生对自己法定权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7.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得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2.招聘简答题 篇二
由于八年级同学刚学习物理, 对一些物理现象, 不习惯运用物理的观点进行解答, 因此会有理说不清, 或根本不知怎样去说, 抓不住要点, 废话连篇, 往往只能做出正误是非的简单回答, 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一些解答规律, 将有利于初学者解答物理简答题。
对物理简答题的回答, 首先根据题设条件确定研究对象, 分析原来的情况, 再根据相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分析, 得出题中的结论。
如有这样一道题目: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 人就前进, 这是为什么?
多数同学只能做出这样的回答: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类题目都可用这句话回答, 但不完整, 没有物理分析过程, 我对本题的分析过程如下:
答游泳时人用手和脚向后划水给水一个向后的作用力, 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水同时给人一个向前的力, 人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就会前进。
又如:我们用铲子向炉子里送煤时, 往往铲子停在灶前, 而煤就自动地进入灶内, 这是为什么?
同样同学们在回答这类题目时也是一样的答案:由于惯性。也没有进行物理过程的分析, 不完整。我对本题的分析过程如下:
答:当煤在离开铲子之前, 煤和铲子一起向前运动, 当铲子受力停在灶前, 而煤由于惯性, 还要保持向前的运动状态, 因此便进入灶内。
我们在学了压强后也有很多这样的题目, 如:中医医生“拔火罐”的做法是:将一酒精棉球用镊子夹好, 点燃后在罐内烧一下, 然后取出, 迅速将罐扣在需要治疗的部位, 这时, 罐就会牢牢地被“粘”在皮肤上, 这是为什么?
同学们在回答时也会得出一个简单的答案: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答案也不完整, 也没有进行物理过程的分析, 同样我对本题的分析过程如下:
3.名著名篇简答题备考方略 篇三
一、设题类型。
1、人物对应型。考题出现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让考生指出这些人物属于哪一篇(部)作品;或者出示一些描述性的语句,然后判断它们写的是谁。如2009届如东高三语文期中调研考试卷:
下面所列为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部分),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贾府中哪个女子的命运。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④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⑤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2、词句阐释型。选取小说中内涵丰富的重要的词语或句子,让考生或理解其含义,或体会其情感。如2008年福建卷的两个简答题:
(1)下面是鸣凤跳湖前的心理活动,其中的“一堵墙”可以有哪些理解?
周围是那样地静寂,一切人间的声音都死灭了。她静静地倾听着,她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可是许久,许久,都没有一点儿动静。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
(2)请你谈谈下面画横线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这时,加西莫多重新抬起眼睛去望埃及姑娘,看见她的身子吊在绞刑架上,远远地在她的白衣服里作临死的痛苦的颤抖。随后他低下头去看看直挺挺躺在钟塔下面的摔得不像人样的副主教,他从心底里发出了一声呜咽:“啊!都是我爱过的人呀!”
3、情节概述型。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情节本就是为主题服务的,自然要紧紧地围绕主题。而情节精彩与否,便是故事是否能够出彩的关键。情节,必是十分特别和细致的,于是才会深入人心。2009年名著名篇的考查题虽然可能会考得更细更灵活,但整体应该会保持稳定,可能以情节的考查为主。如2009届如东高三语文期中调研考试卷:
《哈姆雷特》在写克劳迪斯谋杀老国王之后,还写了四重误杀。请说出这四重误杀中的任意两重,并说说情节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再如2007年福建卷的四个简答题:
(1)《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一个著名的情节,请简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
(2)《家》中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的?请简述。
(3)“关女儿禁闭”和“抢梳妆匣”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两个情节,这些均与那个梳妆匣有密切的联系,请简述梳妆匣的来历。
(4)《巴黎圣母院》中流浪人为什么攻打圣母院?此事结局如何?请简述。
4、形象分析型。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十部名著的许多人物已经成为文学殿堂中的不朽的典型,影响着一代代文学爱好者。因此,分析人物形象的简答题2009年也可能出现。如2008年第四期《新高考》:
试简要分析《老人与海》中对比在塑造老人硬汉形象上的作用。
5、手法探究型。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还可用到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夸张、对比等等。这些手法重在把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如:
《哈姆雷特》在人物的塑造上运用了人物间的对比衬托的手法,从而使人物的个性更为鲜明,请举出这样的两个例子,并作简析。
二、备考方略。
1、了解原著主要内容,把握艺术特色。
考试说明里明确提出要“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有些同学自以为是,以为读读内容梗概,记人物情节就可达到目的。这是一种对自己极不负责的行为,文学名著阅读必须通读原著,不能以读导读、梗概来代替原著的阅读,更不能用识记“作家作品”来敷衍名著阅读。2009年备考,简单通过归纳故事概要来实现复习的目的肯定行不通了。
2、古今中外对举,小说戏剧廉颐。理解识记结合。
十部名著包括七部小说,两部戏剧,一部诗集,涵盖古今,集纳中外。命题者一定会多方兼顾,精挑细选。2007年福建卷的四个简答题虽然都考查了小说,但可谓中外对举,古今共现。2008年江苏卷的两题,涉及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呐喊》,也是两个不同时代经典的顶峰与里程碑式的巨作。2008年福建卷的两个简答题一中一外,相互辉映。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的人物、情节,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熟知作品内容、关注情节发展脉络。特别注意细节与相似情节的比较,要避免人物张冠李戴,情节风马牛不相及等。
3、突出重点章节,关注典型人物,掌握答题技巧。
每一部名著都有相应的重点章节重点人物,这’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应考时,特别是最后时期,要凸显重点章节,突出典型人物,理清层次结构。就拿《红楼梦》来说吧,全书可以分为五大板块。作品的第一回至第五回,是全书的序幕,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其中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以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即所谓“万艳同杯(悲)”、“千红一窟(哭)”。第六回至第十八回为第二板块。从第六回开始,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为契机,全面展开了《红楼梦》的故事。这一板块的主要内容是秦可卿之死和贾元春省亲。第十九回至第五十回为第三板块,从四个侧面来展示贾府的生活画卷:一是以贾母为首的贾府的主人们穷奢极欲的生活;二是在一派温柔富贵的表象下贾府内部你死我活的矛盾斗争;三是比较集中地安排了宝玉与黛玉、宝钗三人之间的故事,写出了这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四是写了晴雯的不可辱以及鸳鸯抗婚等情节,既写出了这些女孩子的纯洁优美,更写出了她们的刚烈和抗争。第五十五回至第七十八回为第四板块,主要写了贾府已经走上了无可挽救的衰败之路,重要的内容有“探春理家”、“抄检大观园”等。第七十九至第一百二十回为第五板块,主要写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黛玉之死和宝玉、宝钗完婚;二是写贾府被抄的前前后后;三是写了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四是写宝玉出家后贾府的“复兴”。《红楼梦》共写了七百多个人物,其中称得上典型的也有数十人。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袭人、史湘云、妙玉、贾母、刘姥姥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这些典型的中心,矗立着贾宝玉的鲜明形象。在典型创造上,与贾宝玉互为呼应而处于同样重要地位的当属林黛玉。
4.广播电视台招聘考试简答题题库 篇四
1、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应遵守的原则有哪些?
答: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必须遵循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和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为:
(1)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应明白晓畅,易于接收、接受。
(2)广播电视新闻需要受众听得见、听得懂,便于耳听接收。
(3)广播电视新闻各构成要素都要求真实、准确,语言表达要准确。
(4)广播电视新闻所要表达的信息应相对完整。
(5)受众多样性需要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同时也要避免语言表达的简单化与庸俗化。
2、简述广播电视记者是如何获取新闻线索的?
答:广播电视记者获取新闻线索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渠道:
(1)政务渠道,又称官方渠道,主要是指各级政权机关及其行政事务活动,包括有关会议、文件、简报或有关政策和领导人讲话等.(2)生活渠道,是记者本人在现实生活和采访过程中的观察和积累.(3)受众渠道,是来自受众的信息.(4)传播渠道,即从其他媒介获得的信息。报刊、通讯社、网络、其他广播电视报道等,都可以作为新闻线索再发现的来源。
3、现场报道对记者的要求是什么?
答:进行现场报道的记者除了具备记者的一般素质外,还应突出具备以下几项能力:
(1)较强的现场洞察能力。现场报道中记者面对的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情况,记者必须通过观察现场、了解现场、快速掌握情况,尽快作出判断,及时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或知情人,当机立断进行采访,迅速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点进行报道。
(2)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现场报道很大一部份是通过记者在现场的观察、描述、评论结合真实生动的现场音响、画面向受众传达相关信息,所以记者品头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现场报道的质量的好坏。
(3)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现场报道中记者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未知和随时发生意想不到变化的新闻现场,记者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应对。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一方面是要更好地调动情绪,把握现场气氛,另一方面是要保持敏锐的现场应变能力,既充分发掘随时出现的新闻价值点,又能扬长避短、化险为夷,妥善回避不利于报道的突发问题。
(4)过硬的新闻业务能力。现场报道的特点是要求记者应具备采、编、播合一的素质,在现场能看得透,写得精,说得出。具体而言,要学习、掌握基本原理和应用性知识,还包括音像的采录、编辑、制作,器材的选择、使用、保养,音像数据的搜集、利用、保存,以及如何在各种新闻体裁和新闻节目中恰当运用有音像材料等知识和技能。
(5)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广播电视现场报道是一项团体协作的工作,记者应树立群体观念,做好自己岗位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和其他工作人员紧密协作。这需要记者对现场报道的整个工作流程、各个工作环节都有相应的了解,作到知己知彼的同时将自己的工作主动放到整个报道工作的大背景下,保持内容、风格、时机的整体一致性。
4、广播电视栏目设置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
答:广播电视栏目设置是指时间、名称、内容范围固定的信息传播单元。栏目的设置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首先是栏目的受众定位,也就是解决办给谁听谁看的问题;
(2)对新闻受众需求的把握,这是确立传播内容的依据;
(3)栏目的整体层次定位。它要确定栏目是针对一般大众,还是特殊需求群体;是专业化的栏目定位,还是普及性、通俗化的栏目定位;
(4)根据目标人群体的日常作息时间作出传播时段与时长的选择;
(5)确定栏目的特色与风格,避免与其他栏目雷同,确立自己的栏目个性;
(6)推敲和形成节目形式。此外还要注意协调与其他相邻栏目间的配合,形成长短时间、风格各殊的互补格局,以便提高传播效果。
5、与其他媒介新闻评论相比较,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是什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是电台、电视台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节目样式,具有突出的新闻性和政治性。与其他媒介新闻评论相比较,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更具时效性。这与广播电视节目诉传播速度快、制作工序较少、流程较短密切相关。
(2)平易亲切。广播电视媒介在新闻评论中一方面可以吸引广大受众参与评论,让受众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声;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评论的语言也更加通俗化、口语化。
(3)生动形象。广播电视媒介可以通过多样性的信息符号(声音、图像)交替背景、再现时空、营造气氛,使评论更加形象、生动。
6、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其他媒介采访有相同之处,又有它独特的一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电子传播手段的介入。带机采访,也就是用录音设备和摄像设备录取声音、画面等现场素材。
(2)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具有时间同步性。由于带机采访的特殊性,采访与部分报道同步进行,使报道在采访过程中体现,进而产生了“现在进行时”的报道形态。
(3)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形式。广播电视新闻中,新闻报道的形式与新闻素材的获取方式及采访方式密切关联。
(4)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更丰富。除了调查和传播者之外,人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记者同时也是受众面容新闻事件的现场引导者,记者通过提问、访谈交流等动态活动参与新闻的制作。
(5)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对于设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与第一个特性是相关的。
(6)对于电视新闻来说,采访需要团队成员间的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电视新闻采访是集体工作的产物。
7、简述电视传播的优势和劣势?
答:(1)电视传播的优势包括:
A、视听兼备的多元信息符号。相比其他媒介,电视可通过影像、声音、文字等传递更多的信息,更真实、全面、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B、真实再现,现场感强烈。电视凭借其特有的画面的直观性、听觉的直接性既让人“眼见为真”,又让人“耳听为实”,在真实再现新闻事件方面,电视具腹天独厚的优势。
C、时效性强。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的采制设备日益趋向小型化,大大提高了其传播效率,时效性也越来越强。
(2)电视传播的劣势包括:
A、电视传播存在着转瞬即逝、不易保存以及信息选择性差的劣势。
B、电视画面是感性的符号形式,不具备抽象性和概括性,长于展示而拙于阐释。
8、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用事实说话”是指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的方法具体包括:
(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典型事实必须是受众所未知的鲜活事实,必须是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新闻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物可托的。它们通过采录或摄录逼真地再现,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受众仿佛亲历其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恰当,会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
(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对它所下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来说明新事实的旧事实”。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有许多作用,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是通过灵活地使用背景材料,巧妙地表达记者的观点。
(4)借用同期声说话。同期声是指广播电视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报道中用同期声直接引用原话已经成为广播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
9、比较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不同之处?
答: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两者在传播内容、传播目的、表达方式上存在不同:
(1)电子传播手段的介入。带机采访,也就是用录音设备和摄像设备录取声音、画面等现场素材。
(2)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具有时间同步性。由于带机采访的特殊性,采访与部分报道同步进行,使报道在采访过程中体现,进而产生了“现在进行时”的报道形态。
(3)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形式。广播电视新闻中,新闻报道的形式与新闻素材的获取方式及采访方式密切关联。
(4)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更丰富。除了调查和传播者之外,人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记者同时也是受众面容新闻事件的现场引导者,记者通过提问、访谈交流等动态活动参与新闻的制作。
(5)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对于设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与第一个特性是相关的。
(6)对于电视新闻来说,采访需要团队成员间的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电视新闻采访是集体工作的产物。
10.新闻敏感来自哪几个方面?
答:新闻敏感来自高度的工作责任感;来自对形势、政策和报道思想的透彻了解;来自对情况、资料的积累和研究。
11.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把握那些方面的内容?
答:①要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②要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这是新闻宣传最重要的责任;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④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改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⑤要坚持政治家办报,这是实现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重要保证。
12.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①根本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为指导,自觉地、坚定不移地同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保持一致,积极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纲领。推动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②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③必须唱主旋律、打好主动仗;④必须贯彻团结稳定,正面宣传,善于并敢于回答群众面临的焦点、热点和敏感问题。
13.如何理解新闻工作要“用事实说话”。(10分)
答:(1)用事实说话,指在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巧妙地表达报道者立场与观点的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手法。(3分)
(2)用事实说话,关键在于不是通过作者的直接议论,而是运用精心选择的事实,运用事实的逻辑力量,充分而含蓄地表现作者的倾向与观点。它所表达的是无形的意见。(4分)
(3)用事实说话,寓情理于事实,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的要求,以及新闻应以事实的信息沟通达到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基本特征,因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新闻接受者,且更具说服力。(3分)
14、电视编辑是电视创作的重要环节。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请简述电视编辑这三个方面的含义。
答:一,电视编辑是将前期采访、构思、拍摄的素材镜头经整理后,确定编辑点和转场方式,把素材镜头组合编辑成节目母带,叠加字幕和图形,最后配加音响效果和音乐的处理,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二,电视编辑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形的创作活动;三,电视编辑是一种艺术形与技巧形结合在一起的工作。
15、电视编辑的基本流程包括哪些?
答:电视编辑一般包括准备阶段、编辑阶段、检查阶段,各阶段具有不同的工作内容。
16、简述电视编辑的含义。
答:一,电视编辑是将前期采访、构思、拍摄的素材镜头经整理后,确定编辑点和转场方式,把素材镜头组合编辑成节目母带,叠加字幕和图形,最后配加音响效果和音乐的处理,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二,电视编辑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形的创作活动;三,电视编辑是一种艺术形与技巧形结合在一起的工作。
17、简述电视编辑的过程及包含的工作内容。
答:电视编辑一般包括准备阶段、编辑阶段、检查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包括:根据节目的总体构思确定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选择符合节目的总体构思,确定节目的内容与形式,选择符合节目内容与形式的拍摄现场,组织现场拍摄,通过摄录获得所需要的图像和声音素材等。后期制作内容围绕着画面的组接来进行的有:根据总体构思对所拍摄的内容进行编排、画面的组接、特效及字幕合成、配音配乐配解说合成等。检查阶段主要内容:检查意义表述是否有问题和检查声音是否有问题。
18、从事电视编辑人员既是节目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传播者,又要了解与许多具体的电视制作业务和参与制作,那么请问:电视编辑制作人员的素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电视编辑人员要有良好政治素质、良好的个人道德情操、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第二:电视编辑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为观众服务的思想。第三:电视编辑人应熟悉与电视生产有关的各项业务。第四:电视编辑人员必须精通画面编辑技巧。第五:电视编辑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组织和社交能力。
19、简述电视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
答:第一:电视编辑人员要有良好政治素质、良好的个人道德情操、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第二:电视编辑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为观众服务的思想。第三:电视编辑人应熟悉与电视生产有关的各项业务。第四:电视编辑人员必须精通画面编辑技巧。第五:电视编辑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组织和社交能力。
20、电视编辑在电视创作过程中,主要指后期制作,那么后期制作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后期制作内容围绕着画面的组接来进行的有:根据总体构思对所拍摄的内容进行编排、画面的组接、特效及字幕合成、配音配乐配解说合成等
21、简述电视编辑的基本含义。
答:一,电视编辑是将前期采访、构思、拍摄的素材镜头经整理后,确定编辑点和转场方式,把素材镜头组合编辑成节目母带,叠加字幕和图形,最后配加音响效果和音乐的处理,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二,电视编辑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形的创作活动;三,电视编辑是一种艺术形与技巧形结合在一起的工作。
22、简述电视编辑艺术性的基本要求。
答:第一,必须根据节目内容需要来挑选镜头;第二,必须以最能传达出创作意图的方式决定镜头顺序;第三,必须确定镜头的长短和节奏以创作出预期的效果。
23、在画面组接时,对镜头景别和镜头长度的选取非常重要,请问组接时镜头长度如何确定?
答:三个要素:内容长度、情绪长度和节奏需要
内容长度:确定镜头总的要求是在一个镜头内,把这个镜头所该表达的画面内容表达清楚,从而保证观众有足够时间了解其中的信息和情趣。
情绪长度:情绪长度起着制造气氛,表现某种主观情绪的描写性镜头
节奏需要:节奏缓慢的段落,镜头要稍长些,快节奏段落中,镜头长度可短些,以造成紧迫感
24、简述电视字幕的种类。
答:(1)电视剧和电视专题片的字幕有:片名字幕、集数字幕、职演员表字
幕、介绍人物字幕、说明画面字幕、旁白字幕、对白字幕,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字幕,解释主题的字幕、唱词字幕、剧终字幕等等。
(2)电视新闻的字幕有:标题字幕、同期声讲话内容、内容提要以及介绍
人物身份等字幕;插入字幕可以报道刚刚发生的消息、预告节目以及节目调整、报时和插台标;整屏字幕常用来播报政令、声明内容等;在图文电视传送中字幕起到主干作用.25、电视新闻中常用哪些字幕形式?
答:标题字幕、同期声讲话内容、内容提要以及介绍
人物身份等字幕;插入字幕可以报道刚刚发生的消息、预告节目以及节目调整、报时和插台标;整屏字幕常用来播报政令、声明内容等;在图文电视传送中字幕起到主干作用
26、在编辑时,可以不考虑轴线的情况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不存在交流的人物。
2、静止的物体。
3、拍摄“圆桌会议’一类的场面。
4、拍摄四周布满观众观看的表演的场面,摄像机在众人圆圈之内设置机位。
27、相似因素是电视画面连贯性因素的一种,请问什么是相似因素组接?
答:
5.招聘简答题 篇五
1、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选编的原则
答:1)与教学目标相统一原则;2)科学性(健身性和安全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趣味性原则;5)与社会体育和地区体育特色相结合原则。
2、简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场地器材布置几点要求
答:1)场地器材的布局与使用要合理,可移动的器材应尽量向固定器材靠拢;
2)布置器材应符合锻炼卫生安全要求,课前应认真周密检查,严防发生伤害事故;
3)场地器材的布置要有利于练习轮换的队伍调动,有利于增加练习密度和适宜的生理负荷;
4)场地器材的布置便于教师对课的调控和辅导学生。
3、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注意事项
答:1)制定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形式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学段的特点,有所侧重和有所区别,重点考虑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情况。
2)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程度和本学科特点,在对学生进行终结评价的同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
3)在学生从事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各方面都很了解,客观评价必须建立在主观评价的基础上。
4)由于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能力不同,造成达到学习目标的时间不同。课程学习评价不单纯是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评价,更不是选拔精英,因此,可以允许学生选择和延时考试。
5)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方法要简单方便,易于操作。
4、开发和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注意课程内容的选取。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具备因地制宜的特点。
2)要注意更新理念,根据“身体心理心理社会适应”整体健康观进行课程设计,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要有助于 学生达成体育于健康课程目标。
3)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要注意结合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
4)把开发和利用工作纳入体育教研工作之中。5)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开发利用的管理督察和指导工作,将其作为评价学校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6)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开发利用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进行专门培训,并将其纳入学历教育和学历后教育的计划之中。
7)各地各校应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5、试述如何对体育设施资源进行开发?
答: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2)制作简易器材 各地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网等。
3)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
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网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4)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
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5)合理使用场地器材
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6、体育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体育教学的问题,确定体育教学目标,建立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法,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体育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体育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同时,它也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体育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如体育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目标、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之间的本质联系,并通过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使各要素有机结合以完成体育教学系统的功能。
7、体育教学设计过程的要素构成: 体育教学主体对象、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评价构成现代体育教学设计的五大要素,也是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共同特征要素。
8、设置教学目标的要求:深刻理解课程性质,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五个目标并重,充分体现身体练习为主的三维健康观;目标制订要具体、明确、有层次和可操作性;学校设置教学目标时,应考虑主体发展目标。
9、水平(学段)计划制订的基本要求: 考虑各领域目标实现的整体性、考虑内容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熟悉内容标准目标之间的关系、遵循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按“实践性、灵活性、综合性”原则安排教学内容的时数、对内容标准进行统筹安排。
10、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的要求: 预先确定各项教材的排列方法、每次课教材的安排要考虑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一学期教材的安排要处理好纵横关系、各项教材的安排应考虑季节性。
1、教案:它是根据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安排和要求,参照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并结合学生、场地、器材、组织教法、学法等实际情况制订的一节课的具体实施方案,它反映出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思想、业务水平、教学技巧和工作态度。课时计划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师备课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最终形式。
12、案例: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
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一般是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角度来描述,涉及学生是如何按照学校管理者或教师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步一步向前运行的。
1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从广义上来说,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14、现代体育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受到了挑战,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从而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发生了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调促进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过程。
15、教学设计的一般特性指的是什么?
答:现代体育教学设计应具有如下的一般特征性:体育教学的设计、开发、传递和评价是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之上的。创造性地分析、解决体育教学问题是系统理论的核心内容;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对整个教学体系环境的分析上。即从体育需要分析中确定问题,形成体育教学目标。不管选择什么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方法,只要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就行;)体育学习目标是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的,这就使师生双方对体育学习产生的结果都很清楚,便于学习者主动参与体育学习过程,并使体育教师对学习是否发生进行准确判断,为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可测定的标准;对体育学习者的了解是教学设计成功的必要因素。对他们进行特征分析是体育教学设计学习者和关注“学”的具体体现,必须强调体育教学设计是以体育学习者的学习为出发点的,关注的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体育教学设计研究和工作的重点放在教学策略的计划和媒体材料的选择与开发上,即如何实施成功的教学;评价是设计和修改过程的一部分。由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为了达到体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设计策略必须经过多次反复的试行和修改,注重形成性评价,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知识、技能、体能、情感、态度、习惯和能力的发展上。
16、体育教学过程的要素以及包含的内容是什么?
答:体育教学主体对象、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评价构成现代体育教学设计的五大要素,也是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共同特征要素。
17、体育教学设计者的素质能力的内容应包括那些?
答:一般素质的要求:头脑机敏、善于学习、乐于进行细致的脑力劳动;好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能分析复杂问题并能辨别关键因素;热爱体育教育事业,对工作有责任感,敢于做出决策并承担责任,具有排除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和能力;待人诚恳,关爱学生,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勇于改革和创新,并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较强的时间观念,能掌握教学设计进程。
专业性的基本素质要求:有较扎实的教育、教学、心理、传播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体育专长;一定的体育教学经验,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有较深的认识;熟练掌握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机能;具有科学管理的知识与技术。
18、试述水平(学段)教学计划制订步骤与方法。
答:1)认真学习和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水平四各领域水平目标提供内容和学校选教材的教科书(包括教材和教师用书),明确各项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分析这些内容与年级设置的关系,确定测定目标、难易等,考核项目和标准。
2)根据年级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提出和确定各学年的教与学要求。
3)计算学段教学总时间,按照教学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和本校的行政力,每周3课时,每学期一般不少于16周的教学时数,则全年为32周,96课时,三年累计288课时。适当留出2—3周作为机动时间(包括考试和学校活动)。
4)选择各学习领域水平目标四内容,预计时数比例。5)将各学习领域水平四内容及各学校教师自行选择的内容,合理分配到各个学期中去。
6)考虑学校场地器材实际条件,充分挖掘学校课程资源,保证选择内容的落实。
19、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有哪些要求?
答:1)确定学期教学目标,在学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确定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2)将学段教学工作计划中,某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抄录到进度表的相应栏目内。
3)根据全年教学工作计划中所规定的本学期各项教材的时数,计算出各项教材在本学期出现次数,计算时,以每次课安排两个主要学习内容为例,2课次等于1学时,如某项学习内容,教学时数为6学时,则所出现的课次应为12次。
4)根据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提出的要求,结合预先对单元教学计划的把握,先将本学期的考核项目和主要学习内容,按学习内容出现的课次,系统地安排到每次课中去,然后安排其他教材。因安排时考虑的因素较多,可先用铅笔记录,便于调整、修改。
20、案例的特征?
答:从总体上来说,案例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特征:(1)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一个事例;(2)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的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冲突;(3)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如,反映某一教师与某一学生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笼统的描述,也不应是对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4)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5)案例对行动等的陈述,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提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6)案例的叙述要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
21、案例教学的主要用途?
答:主要用途有:理解并掌握某一理论的原理或基本概念;了解实践中有关的典型事例;领会某些理论观念及道德两难问题;掌握某些教学及管理策略,达成思维的某些技能和习惯;扩大学生的想象力和视野;
22、案例教学所需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条件设施、熟悉学生、熟悉案例。
23、案例分析大致包括哪几个步骤?
答:确定问题所在、分析案例材料、产生备择方法、确定选择标准、分析和评价备择方法、形成行动和实施计划。
24、案例撰写的一般程序?
答:教师在撰写案例时,可以遵循下列程序:首先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性的案例,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对这个或几个案例进行写作上的分析;运用头脑风暴法,要求每位教师说出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中曾经遭遇到过的疑难或两难问题;把所有问题进行归类,汇总成不同范畴;教师分头撰写案例初稿,篇幅限定在2000字左右;举行案例会议,就所写案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
25、案例写作应注意的哪些问题?
答:第一:在案例写作时,每一位教师要注意正视自己所具有的
一些偏见。由于成长经历与生活阅历的不同,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时难免会形成对一定事物或人的固定认识,这种认识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在案例写作中,注意到这些态度、价值观的存在,既有助于澄清问题所产生的根源,也有助于读者把握涉及到的多种不同因素。第二:案例虽然要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情感,但不能陷于感情的宣泄。案例围绕一定的事件展开,写作者往往是事情的当事人,这样,一方面选择对自己情感有触动的事件作为素材,另一方面有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大肆渲染这种感情,使案例的问题重心转移到个人情感的层面上去。第三:在案例的写作中,要理清案例问题的性质。案例问题的性质是什么?是关于教学策略,还是教育政策方面的,如此等等。
26、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是相同的。
答:传统的课时教学计划频繁到使用“教学目标”这一概念,而《课程标准》中经常出现的则是学习目标。两个概念是否指的同一事件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的期望值,是教师期望通过教学达到的结果,而学习目标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奋斗目标,是学生个人的期望值。由此看来,教学目标是一种整体性的
期望,而学习目标则是每一个学生的期望。学生明确了这个学习目标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篮球基础,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基本技术进行练习。
27、单元教学和教学单元是相同的。
答:不同的。教学单元,是把一种教学内容的集合,即某种教材按教学顺序的集中排列,强调的是单元的概念,教学时可连续也可分散。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时间的集合,强调了教学的概念,即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组织一项或一组内容进行连续的反复学习,以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
28案例与其他教学材料是一样的。
答:案例同其他教学材料是不一样的:案例的来源、案例搜集的过程、案例的内容、案例的测评、案例必须适时等等。
29、案例在进行教学时,教师的准备工作同日常的教学工作是一样的。
答: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内容的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组织。
30、进行案例课堂教学,其过程同一般的教学模式是相同的。
答:是有区别的,主要有:课前准备、案例讨论前的“热身”、案例的讨论、结论
31、不管是新旧体育教材其体育教学观念不会改变的。
答:变化很多,主要有:强调促进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过程。
3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时应遵循那些原则?
答:体育锻炼方法虽然简单易学,但要想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提高锻炼效果,避免伤病事故,就必须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体育锻炼的秩序渐进是指在学习体育技能和安排运动量时,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进行。
(2)全面发展原则。在体育锻炼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身体机能的全面提高。如果只单纯发展某一局部的生理机能,不仅提高生理机能的作用不明显,而且还会对和身体机能产生不利影响。
(3)区别对待原则。体育锻炼时,还要根据每个锻炼者的年龄、性别、爱好、身体条件、职业特点、锻炼基础等不同情况做到区别对待,使体育锻炼更具有针对性。
(4)经常性原则。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效果才明显、持久,所以体育锻炼要经常化,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5)安全性原则。从事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都要注意安全,如果体育锻炼安排得不合理,违背科学规律,就可能出现伤害事故。
33体育锻炼前后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答:每次参加体育锻炼前,要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相应活动一下身体各部位,这叫准备活动。人体各器官的机能又有一定的生理惰性,准备活动是使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到活动状态,就是使人体的“后勤部”(血液循环、呼吸等器官)动员起来,发挥最大的工作能力。
在体育运动之后,要做好整理活动,特别是做放松动作和调整呼吸的动作(如深呼吸),能帮助补偿身体所欠的氧债,使呼吸和血液循环畅通,氧和养料供应充分,这样代谢产物消除也快,并有利于消除疲劳,使机体逐渐过渡到相对的安静状态。
34、说出侧向原地推铅球的技术动作要领,并画出一个铅球场地示意图。
答:1)握球:推球的手五指自然分开,将铅球放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根处,拇指和小指扶住球的两侧,手腕背屈。
2)持球:将球放在锁骨窝处,铅球紧贴 颈部和下颌,肘关节抬起自然外展略低于肩,投掷手臂放松。
3)预备姿势:握持好球后,侧对投掷方向,两脚左右开立比肩稍宽,左脚尖与右
脚跟在同一条直线上,右脚与投掷方向成90-135°,左脚与投掷方向约成45°,身体向右倾斜,重心在右腿上,左臂微屈置于体前,低头、含胸目视右下方2m-3m处。
4)最后用力:铅球出手角度:38-42°,球离手时手腕要用力,并用手指拨球。与推球的同时,左腿用力向上蹬直,以增加铅球向前和向上的力量。球出手后,右腿迅速与左脚交换,左腿后举,降低身体重心,缓冲向前的力量,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35、在弯道上起跑,你应站在什么位置上?如何克服弯道跑中的离心力?
答:在弯道上起跑,教师应站在扇点位置上。
为了克服弯道跑中的离心力,弯道跑时,整个身体向内倾斜,摆动腿前摆时,左膝稍向外展,以前脚掌外侧着地;右膝稍向内扣,以脚掌内侧着地,同时,并加大右腿前摆的幅度。弯道跑摆臂时,左臂摆动幅度稍小,靠近体侧前后摆动;右臂摆动的幅度和力量稍大,且前摆时稍向左前方,后摆时肘关节稍向外。
以便利用重心,产生向心力,克服离心力。从弯道进入直道时,身体逐渐减小内倾程度,放松跑2~3步,然后全力跑完全程。
36、根据新课程精神结合教学实际,你是如何加强学生学法指导的?
答:1)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2)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4)通过布置适当形式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以及对社会健康问题的责任感。5)发扬教学民主,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37、在投掷教学中,最应注意的是安全,你在实际教学中是怎样做的?
答:1)建立课堂常规,强化纪律教育。如:未经允许不擅自离开队伍,要求学生穿运动服上课,身上不能带有小刀等锋利硬物,不要佩带胸针等饰品,不要留长指甲等;2)上课前要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3)上课要听指挥、遵守纪律,严禁学生有嬉戏取闹、任性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4)准备活动要充分。5)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程
序、原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位置要严格限制,让学生远离危险区,严禁对掷,要告诉学生等同组同学都投掷完以后再统一捡回器材,或者安排见习生帮助,队伍中其他的人不可乱跑,抢掷。
38、谈谈你对目前中小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这一现象的看法。
答:长期以来,传统的中学体育教育模式主要是以竞赛体育作为主要内容;常规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与技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都是在教师的统一指令下,疲于听讲解,看示范,反复练习,而没有时间去感受和体验健身运动的乐趣,教学过 程过分的强调“统 一”、且教法“单一”,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对体育的兴趣,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无法谈起。这种片面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不注重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求。
39、说出上挑式与下压式传接棒的动作要领,并阐述其动作技术在比赛过程中的优缺点。
答:1)上挑式的动作要领:接棒人的手臂自然向后伸出,掌心向后,拇指与其他四指自然张开,虎口朝下,传棒人员将棒由下向前上方送入接棒人的手中。
优点:接棒人向后伸手的动作比较自然,容易掌握。
缺点:接棒后,手已握在接力棒的中部等第三棒传给第四棒时,只能握住棒的前部,容易造成掉棒和影响持棒快跑。
2)下压式的动作要领:接棒人的手臂向后伸出,手腕内旋,掌心向上,拇指与其他四指自然张开,虎口朝后,传棒人将棒的前部由上向直传给接棒人的手中
优点:每一棒次的接棒,都能握住棒的一端,便于持棒快跑。
缺点:接棒时,接棒人的手臂紧张,不自然。
更多题目请加入:
6.招聘简答题 篇六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科学模拟预测题及答案(简答题)一 简答
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案要点】
答: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日食的成因是什么? 【答案要点】
答: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太阳的一部分,于是形成了日食。
3、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要点】
答:雷电是发生在天空中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天空中的云,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当两块带不同种电的云相互接近时,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放电现象。放电时出现的电火花就是闪电,发出的声音就是雷声。
4、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答:植物的叶子中的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
意义: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养料和氧气。
5、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答案要点】
答:《沉与浮》一课“土豆沉浮”的实验程序,先放水与先放盐对实验的影响不大,因为不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管水与盐哪样物体先放,对溶解的盐水来说,它的密度都不会发生改变(最好先放适量的水,再根据需要多次放盐进行搅拌)。但对放土豆的先后时间就有一定的讲究,如果土豆提前放入水中,在调制(搅拌)盐水的过程中,时间一长,土豆有可能会被盐水浸润,由于盐水的高渗透作用,土豆内的水分可能会被盐水析出来,以至于改变土豆的密度,这样就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
7.高中化学简答题分解例谈 篇七
简答题看起来似乎不难,但要准确回答却不易,失分较多。学生在简答题中常见错误是:①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有关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不能回答出知识要点;②思维混乱,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表达不规范,不能用准确的化学用语回答问题。如何才能准确、完整、简练、严谨地解答此类题呢?笔者认为,除应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抓住答题的关键和要点、使用准确化学用语表述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此类题解法的指导。下面就以近年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类题的解答方法。
例1:80℃时,纯水的pH值小于7,为什么?
答案:水的电离H2O H++OH-是一个吸热反应。室温时,纯水中[H+]=[OH-]=10-7摩/升,因而pH=-1g[H+]=7.但温度升高到80℃时,水的电离度增大,[H+]和[H-]均大于10-7摩/升,故pH=-lg[H+]<7。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易混淆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生往往错误认为在任何温度下纯水的pH值都是7.80℃时,纯水的pH值虽小于7,但仍是中性的,[H+]=[OH-],这是不以温度升降而改变的。因为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随着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度增大,80℃时,水中[H+]和[OH-]均大于10-7摩/升,故纯水的pH值小于7。答题不仅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着重要求回答:“为什么?”不少学生仅回答“因为[H+]>10-7”,这只是pH<7的同义反复,由于没有回答出“为什么”而被扣分。不是他们不知道电离是吸热反应,而是答题时没有抓住要点。而答题中出现的[H+]>[OH-]、[H+][OH-]<10-14等错误,则属于基础知识的缺陷。
例2:当化学反应PCl5(气) PCl3(气)+Cl2(气)处于平衡状态时,向其中加入一种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平衡发生移动,在建立新平衡以前,PCl3中所含37Cl的百分含量比原平衡状态时是否会增加?请说明理由。
答案:加入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后,平衡向左移动,使PCl5的分解反应也在进行,所以,PCl3中含37Cl的百分含量也会增大。
分析:本题是用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学生关于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基本概念。动态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学教学反复强调的重点。题目没有直接问PCl5,而是问PCl3的变化情况;不是问建立平衡后而是问建立平衡前;不仅要回答是否会增加,而且要求说明理由。这样,把基础知识作了两次转换,答题难度加大。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变通性的训练。
例3:甲、乙两瓶氨水的浓度分别为1摩/升和0.1摩/升,则甲、乙两瓶氧水中[OH-]之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说明理由。
答案:在同一温度下,对于同种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浓度是乙瓶氨水浓度的10倍,故甲瓶氨水的电离度比乙瓶氨水的电离度小,所以,甲、乙两瓶氨水中[OH-]之比应小于10。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电解质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考生常常把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和对电离平衡常数的影响相混淆,造成错解。有些考生虽对“同一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这个大前提清楚,但要应用这一前提分析具体问题时,却显得思维混乱、逻辑关系表达不清。其实“答案”中用到的推理方法是我们思维中常见到的形式逻辑推理方法——“三段论”。除此而外,还有因果、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等思维方法在近年的高考简答题中均有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
例4:在25℃时,若10个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之前该强酸与强碱的pH值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答案:pH酸+pH碱=1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溶液酸碱性和pH值之间关系等知识的认识。25℃时,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说明反应中强酸的H+离子和强碱中OH-离子物质的量相等。令强酸中H+离子物质的量为0.1摩,1体积为1升,则强酸中[H+]=0.1摩/升,pH酸=1,强碱中[OH-]=1摩/升,强碱中[H+]=10-14摩/升,pH碱=14,因此,pH酸+pH碱=15。
解此题的关键是先要把一般关系转化成具体数值,再把由具体数值推出的特殊关系推及到一般。由于答题中涉及“一般→特殊→一般”这两个推理过程,因而增加了答题难度。类似推理方法的考查也出现在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中。
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准确运用化学用语和简明扼要说明问题的能力,是化学教学中应重视和强化的问题。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