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当前面临问题之我见(10篇)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当前面临问题之我见 篇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我见
资环学院 环科0902班邓玖林0120908270207
自从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踏入现代的步伐,中国一直处在各种势力的围追堵截中,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处处受打击,处处受排挤,我们的先人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的探索适合我国的发展模式,其中的最重要的当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奋斗历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并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随后就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下面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来进行阐述。
在建国之初受苏联的影响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50年代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它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样就压抑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的性,创造性,使得原本应该生机怏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先后经历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积极的反省,探索和实践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就要求我们突破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我们要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之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们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大发展的进程中要主义把握“好”与“快”直之间的度和先后顺序,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我们都应该好字当先,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无法回避的地步,两型社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事关国计民生和子孙万代的生存问题,因此不容忽视。
我们一直在追求小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发展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政治文明,这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发展这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战争中的一个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的政体,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挥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不同,他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参与选举的代表们可以是共产党员,民族党派人士也可以是无党派人士,这体现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由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多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能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值得骄傲的,现在我们是处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也已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党在建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的产物,它和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政治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国风再次世界民族之林引起一翻狂潮,这就是我们这一辈人的任务,我们要为此进行不懈的努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当前面临问题之我见 篇二
课程论文
学生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班级:应用化学班
姓名学号:梁占辉
20125052008 选课教师:盛勇 选课时间:周三下午
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解决社会矛盾,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着许多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主要表现为社会阶层矛盾。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我国现阶段的上述两个矛盾的表现形式以及内在关系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我国当前社会矛盾具体体现之一——社会阶层矛盾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催生出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同时,也使我国原来的工人阶级、人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发生了变化,社会阶层矛盾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首先,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的悬殊经济不平等既是阶层分化的物质基础,又是阶层分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报告指出,在我国目前十大社会阶层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收人水平是最高的,办事人员阶层和个体工商户阶层收人水平居中,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和产业工人阶层收人水平较低,而农业劳动者阶层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的收人最低。其次,政治地位变动和政治参与诉求不同社会阶层分化是民主政治化进程中的重要动力,由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导致一些传统的社会基础性阶层地位不断下降,许多职工认为自己政治上没有地位,他们普遍对政治宣传比较淡漠。
四、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三
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个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一个缺少文化的人只能称之为莽夫,一个缺乏文化的民族只能称之为蛮夷,始皇焚书坑儒,独尊法家,建立一个大秦帝国,孔子创儒家学派,支撑二千多年封建王朝。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如果要想成为经济强国,超级大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毋庸置疑,我们的经济繁荣很重要,军事实力增强也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中华民族能不能复兴,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等。我们需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十七届全会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可谓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发展。无论国家的发展,还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文化软实力可以释放出比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更强大的能量。
党的十六大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并列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我认为一个国家文化大发展,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不能纯粹靠文化的自发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特别是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和合理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今天谈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是:我们能够给世界贡献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建设和发展当代的文化。任何文化总是和其产生的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不同时代的人为了完成自己时代的任务、回答自己时代的问题,便形成了自己时代的文化。当今时代,面临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光荣使命。如何进行这一伟大实践、完成这一伟大使命,需要我们在理论上作出正确回答。这种回答就构成了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关键就是努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文化建设和发展需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应该合理的继承和弘扬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树大根深,散发着东方智慧和人性光芒,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有经济超越的成功先例,文化超越亦有可能。
4.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我见 篇四
耿乃立
(陕西省水利厅西安 7100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四个大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破解“三农”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考虑一下几点:
一、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激发劳动热情,才能更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进步,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
我国近30年来,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没有全盘西化,也没有按苏联模式,而是按照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切合实际的认识,搞独立自主的改革开放,搞计划控制的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人民劳动热情,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
我国将迈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全体人民的期盼和共同的梦想。此时,我们不能不想起8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是农村继建国后开展的土地改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再次给全体农民带来切身利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历史意义是十分重要而深远。联产承包的起源是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大包干”,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与人民公社制度相违背的。小岗人冒着很大风险签字盟誓,悄悄施行“大包干”,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迅速解决了吃饱肚子的问题。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才全面实行了人民公社制度向联产承包制度的改革。
今天我们谈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这里说的农民是广义的农民。我国是农业大国。不论总人口数量、分布面积、思想认识,还是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上讲,“三农”是中国的根本。目前的城里人,来源于农民,思想意识仍难以摆脱农民意识。只是城市发展了,只是城里人富裕了,只是城里的高楼大厦多了,并不能说明中国发展富裕了,只有广大农村发展富裕了,才是真的民富国强了。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既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也代表了全国人民的热切心愿,必将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
二、农民需要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梦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管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但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当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建设怎样的新农村,必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诉求。农村人希望住着安全、宽大、明亮的新房,用上电,看上电视,用上电话、电脑,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全年都可以很方便地洗上澡。冬天有安全的采暖,房子暖洋洋,无煤气中毒之虑。夏天最热的时候可以用上空调。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样样安全充足。希望衣服穿得更好些。家里农用机械和汽车,农村道路都得到硬化,雨雪天气也能畅通无阻。希望农产品收购价格高,希望非农产业赚钱多。希望有钱供孩子上学,有钱看病。农村学校、医院不比城里的条件和水平差距太大。还希望村子环境面貌整洁美丽,人畜粪便能很好地处
理,不希望看到污水横流、塑料袋子、废旧轮胎、玻璃瓶子乱扔,不希望看到苍蝇、蚊子乱飞,老鼠到处跑。希望河流不被污染,不焚烧垃圾和秸秆。希望村风和村民精神面貌好,邻里和睦相处,安全有序,无村霸、街霸、黑社会和邪教迷信活动。希望农闲时间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有外来的或自发的文娱活动和科普宣传,甚至年年可以旅游。希望有个安定团圆的家,希望长期在外打工,能不在担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句话,农村才是农民的永久家园,希望能建设一个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环境好,有钱赚,有钱花,精神充实,安定惬意的美好花园。
三、如何圆八亿农民的梦?
1、谁来圆八亿农民的梦?是要靠党的坚强领导和政府的精心组织,由农民实现自己的梦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大农村面广人多,不可能依靠国家投资来实现,不可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是要靠农民自己的劳动来实现。一盘散沙不行,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和政府组织。要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持久推进的工作机制,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对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作为检验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对班子考核和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公务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要是营造浓厚氛围,形成强大合力,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持久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有声势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引导广大干群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2、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群策群力,制定科学的、符合各地实际的、可逐步实施发展的规划。
要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各个阶段目标任务,并通过典型引路狠抓工作落实。一方面要做好规划部署。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村镇的角度出发,绕过发达地区村庄建设上走过的弯路,制定科学的总体规划、全面的实施方案,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科学确立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指标体系,妥善处理好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统一部署与分类指导的关系,做到既与总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又量力而行,与农村实际紧密结合,从人民群众最愿意、最迫切需要而又能做成的事情抓起,扎实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要抓典型做示范。要重点建设一些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示范点,认真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法,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局面。有人说西方一代人建的房子几代人使用,而我国农村不少地方一代人要建几次房子。农民在盖房子花的精力和成本最大,但问题也最多。在许多农村,农民盖新房盲目攀比,贪大贪多,不讲舒适、功用和长久性,造成村庄“摊大饼”式扩张,蚕食了大量耕地,占用了生产资金,浪费了大量发展资源,甚至因盖房而致贫。农村建设规划和管理,确实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必须坚持发展生产和建设家园并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钱不行。必须把发展生产和建设家园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必须统筹兼顾。新农村既是高效的生产区又是舒服的生活服务区,才能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但对一些资源贫乏、区位条件落后、经济基础差的偏远农村来说,国家的惠农政策对于改变现状仍然是杯水车薪,落到实处了也作用有限,更是应该把发展生产作为第一要务。国家要在政策倾斜、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技术扶持上真正做好文章,多做“输血”、“造血”的工作,让农民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扩大
短平快增收项目生产,提高农产品商品化、专业化水平。可在劳务输出作文章。应加快劳务网络建设,完善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建立技能培训、就业介绍、服务管理“三位一体”制度,有组织地开展劳动力转移,促使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健全农村信用贷款和担保体系,重点扶持发展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出口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带资金、带技术回乡创业,上项目当老板,发展民营经济,在致富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为家乡建设多作贡献。要加强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要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及综合服务型的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农产品现代营销方式,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创新农技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引导培育农村现代服务业体系。
3、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切勿一刀切,切勿强迫。
我国2000多个县区,地理位置、资源禀属、生产要素、经济水平,文化传统和群众的生活方式各有千秋,互不相同。从类型上看,既有城郊县、山区县,还有丘陵县、平原县和海岛县。从产业来看,既有工业县、农业县,还有林业县、牧业县、渔业县和矿产县。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有穷困县,也有富裕县。而且在一个县境内,各乡、各村的情况也存在不少差异。搞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寻,切勿搞一刀切,切勿靠行政命令强制。而是要加强不同层次的宏观指导、引导、宣传和管理,要指望发挥县、乡、村三级的主观能动性,在全国、全省、全市新农村总规划下,反复调研自身实际情况,汲取外地经验教训基础上,自行规划、自行实施、自行管理。
4、不要把农村当做城市建,不要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城市化。
城市与农村的功能不同,通常强调要缩小城乡差别,是可以理解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消灭城乡差别。新农村建设得实质性目标不是解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而是更好的协调二者关系。就像一颗大树,不能只要树根、树干,不要树枝、树叶,也不能全是树枝、树叶,不要树根、树干。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农村不可能像城市那样,用高楼大厦把人口高度集中起来,农村人赖以生存条件是广袤的土地、山川,这决定了新农村不可能当做城市建。试想一下,如果把农村人口都集中在县城,那么农民在每天外出劳动的过程中该是怎样的情景,本来只需5~1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达田间地头,现在即使称作高档汽车也许30分钟甚至1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还须耗费燃料,还要忍受交通拥挤。所以,新农村村镇建设,还是要在当前的布局基础上,为改善供水、供电、供气、采暖等生活条件,可以把过于零散的住户、自然村落予以适度集中,并辅以交通道路的补充完善等措施即可。还有,关于污水和垃圾问题,不能用现在城里的管理和治理办法,要结合农村特点,不一定强调统一处理,而采取自行处理、分散处理为主。粪便处理应结合沼气利用和改厕等措施考虑,没太大必要铺设污水管道系统,而是由各户在院落内建粪池,经自然发酵后,作为农家肥使用。在农村要尽量多地使用太阳能、风能,尽量用热水洗澡、洗衣,以减少化学洗涤剂的用量,避免污染环境。对含有洗涤剂的废水,应该采取分户收集、并调配相应的降解剂予以处理,以免污染水资源和土地。垃圾以各家各户建粪坑为主,予以解决,对塑料、玻璃、废旧轮胎等,要采取督促整理和收购的办法予以解决。对医院、厂矿等污染源,应以集中处理为主。
5、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县、乡、村三级。要以县级为龙头,以村组为落脚点。县级拥有很多的管理权力和智力资源,县级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设计师和指挥部。要结合全县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提出新农村建设规划,并且采取行政管理措施和经济刺激措施,指导村镇新农村建设。县级本身的建设,当然也在其中,但落脚点应放在村镇建设上。县级建设应作为全县经济枢纽的地位应该得到加强,但不宜作为农民集中居住区考虑。原则上应在农民原有居住地进行建设是最为切实实际的,不排除根据具体情
况作适当的集中和调整。
6、软件措施要跟上。强化推行村级民主管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要加大对农村软弱涣散基层组织的整顿力度,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切实做好村镇公益事业,不仅要注重公共服务,还要制定落实措施,以村镇自身为主,搞好公共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以巩固并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效果。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民主议事、民主管理制度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决策听证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加大普法教育力度,提高农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深入开展“平安乡(镇)村(居)”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做好群众来信来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发扬优良民风民俗,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采取评选好家庭、好儿女等活动,评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村规民标榜等模范等等措施。
四、几个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建设新农村,任务艰巨,现代色彩浓厚,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采取政策措施,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失时机地以用这一良好的人力资源,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县可以成立“知识青年支农队”,档案由县人事局管理并进行工作考核,计算工龄,正常进行职称评定,工资由县级以上财政发放,按城市户口管理。这些大学生与县人事局签订劳动合同,这就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有专家称,再过十年我国将因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力资源短缺局面。这样的话,就可以很大程度地缓解近10年的就业压力,错开就业困难期,从而缓解社会矛盾。十年后这些人经过在农村工作锻炼,将走向更好的、更理想的工作岗位。其中还有不少人,会在农村广阔天地找到合适位置,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将成为农村经济建设领头雁。
2、鼓励农民走出国门。
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少。中国农业中国农业用占世界7%的耕地, 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 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中国目前有农田灌溉面积5600万公顷。每年在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量的3/4,生产的经济作物占90%以上。在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占世界人均30%的情况下,我们的耕地灌溉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而在非洲,半数以上的土地荒芜,很多国家的水资源状况比中国要好许多,但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田灌溉率不足5%,粮食单产为中国的1/4~1/3,粮食长期依赖进口,蔬菜价格奇高。国家能否采取比照对企业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鼓励农民走出国门,从事农业生产?国家可把非洲的情况更详尽的介绍给农民,对去非洲创业的农民进行交通费用补贴,提供贷款支持,通过外交途径保护中国农民合法权益,要求农民办理人身意外保险。承诺对于应战乱或外交等原因造成农民投资受损情况下,减免贷款等等。这样的话,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可以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3、采取政策措施,吸引城里人来投资建房、来养老。
不能一味地搞城市化,将越来越多的人集中在城市,带来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缺水等等问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不高。应该打开双向流动、演化得渠道,这有利于合理调整城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随着老龄化社会逐渐来临,加上城市人口过分拥挤,房价高,消费高。到处是混凝土、到处是汽车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不少退休人员,在城里无事可做,只是以消费为主,很希
望住在农村老家养老。城里的挣的钱和退休金在农村消费,即绰绰有余。还可以吃上新鲜的蔬菜,自己还可以种菜吃等等。同时目前的交通条件较好,农村县级医院的水平尚可,如果有病的话,还是可以得到快速医治。
如果能在农村为这些人划定宅基地,由他们自己合法建房。他们在这里居住生活,按照当村村民进行管理。当他们因故返回城里时,房产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按照成本价转让给具备申请拥有宅基地的其他村民,如果当时没有村民要他们的房子,有所在县政府按成本价收购。这样的话,他们就不必担心房产无法处置,浪费钱财。政府把这些房子收购后,作为一种资源,可以再转让给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村民,也可用于扶贫,可用于照顾军烈属,可用社会福利和共用房屋使用。
这些退休来农村养老的人,可以对当地农民带来不可估量的良性影响。可以把城里的文明习惯带来,可以把知识、观念、信息,甚至是技术带来,还可以把钱带来,把更多的客人带来。可以为农村经济建设出谋划策,可以加强城乡交流,甚至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提供很大帮助。
这些城里人,来农村后,城里的房子就可以租售。为城市提供了更多房源,对于抑制城市房价可以起到重要作用。这些人把占用的城市空间和资源让给了进入城市发展的年轻人。各得其所,何乐不为?
后记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当前面临问题之我见 篇五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之我见
姓名
学号
院系
指导教师纪爱真
二零一三 年六 月日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之我见
1.绪论
1.1论文摘要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所以全面地、因地制宜地建设农村,振兴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尽管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障碍性问题。本文从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且通过各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2论文关键词
新农村 文化建设 解决措施
2.正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这一巨大工程的实施主体是农民,而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文化的建设是一个过程,须经宣传奠基、健康发展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且初见成效。但是,同时其还存在着一些障碍性问题,比如农村干群认识不到位、投入依然不足、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明显、现代意识淡薄、不科学和不健康现象的根治任务依然艰巨、农村辍学现象有抬头之势、农村题材作品不够丰富等等。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我的见解如下:
2.1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增加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考评分值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首先是要解决好县、乡(镇)、村基层干部,特别是党政正职的认识问题。认识到位,且有高度,文化工作才会有位置,才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从而解决好遇到的问题。因此,评价和选拔任用干部之际,组织部门应增加基层干部文化建设工作的考评分值,把重视和关心、完善投入机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和队伍建设、拓宽农村文化投入渠道和投入力度、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等纳入干部考核指标,从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发挥乡镇文化站基层文化堡垒作用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对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
2.2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设立县乡文化副职为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我国成型了选派科技副职的制度,但对富裕之后农民精神生活的提高却缺乏完善的领导机制。不可否认,按照分工,各级政府都有负责文化建设的领导,但由于其分工不仅于此,限制了精力的投入。随着农村富裕程度的提高,农民作为文化消费的主体,必须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可借鉴科技副职的选派制度,从高等院校或者省级文化、宣传和文联等有关部门选派熟悉文化建设的同志兼任县文.化副县长、副乡(镇)长。一方面,文化副职由于特殊的身份可以起到较好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文化副职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发出新的文化资源,从而出现一批农民所怀念的赵树理、柳青,创作出类似《创业史》、《三里湾》、《艳阳天》、《王贵与香香》那样贴近百姓生活,符合现代农民普遍希望和追求的生活状态的作品。
培训“村官”农村文化师资格农村文化是在长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并为广大农民恪守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是农民现代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体现。农村基层对农艺师等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较为重视。实际上,农村文化师是富裕后农村最需要的人才,肩负着农村文化管理活动并承担农村价值理念体系构建及其转化工作的重任。
现阶段我国对农村文化师的人才培养力度相对滞后,比如全国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大省河南,目前全省正式通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文化师仅有30多人,而且全部是企业文化师,这与农村文化人才需求产生强烈反差。因此,必须从3个方面努力解决好这一问题。第一,采取中短期培训的形式,分批对现有的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培养。第二,也是最切实可行的,就是在高等院校选拔立志“村官”事业的学生进行农村文化师素质的教育。第三,组织部门在选拔“村官”之时严把人口,把农村文化师的资格作为一项重要标准。
多渠道筹集经费,并改善投资渠道经费的筹集和使用是农村文化建设中最棘手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这两方面寻求解决:
第一,多渠道、多方面筹集。国家拨款、社会筹集和自身积累是筹集文化建设经费的主要渠道,而社会筹集和自身积累最具潜力可挖。社会筹集和自身积累都应围绕开发文化市场、兴办文化产业来进行,集体、个人通过联建、联办农村文化场所,开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活跃生活,共同受益。文化单位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达到“以文养文”,增强发展后劲的目的。为此,文化单位应该用好用足国家有关文化经济政策,千方百计开拓创收门路,扩大自身积累。对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应该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以吸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对有积极性的非文化企业,制定政策吸引其向文化产业投资。对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经过论证而大胆引进外资。
第二,改善投资渠道。国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资力度的逐步加大,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但在不少地方出现了挪用和挤占的情况。因此,为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对取得立项的文化建设项目,应由文化副职专管,由具备农村文化师资格的“村官”或者选派专人直接带资金进村监督建设的办法,既可减少中间环节,又可加快建设速度。
2.3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农村文化工作相对薄弱,农村文化发展与农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建设,群众无疑是真正的主体,因此,为缓解农民群众的文化饥渴,必须加快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和扶持、推动农村文化市场发展。
抓团队以推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广泛和普及在注重“送”的同时,采取鼓励与帮扶措施建立一支长期扎根农村基层的文化队伍,变“送”为“育”。在继续巩固提高乡镇文化站以及村办活动室这一主阵地,唱响主旋律的同时,以创建特色文化为主,重点抓住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的传统文化娱乐项目,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政府采购、培训、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村成立诗书画社、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个体电影放映队、民办剧团、演出团体等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和各类秧歌队、舞蹈队、器乐队、歌唱队、曲艺队等业余文化队伍。
可扶持有条件的各类走村串乡的农村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发展壮大,与城市文化下乡形成“两轮驱动”,从而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一批农村文艺骨干队伍,有效地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比如河南省宝丰县就培育了近千个民间演出团体,5万多农民演员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全国农村演出市场都占有一定的份额,演艺业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说明,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培养和提升农民综合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抓家庭以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当前农村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一台电视机、一份报纸这种被动的消遣休闲生活,开始追求可以交流、参与的主动式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文化生活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因此,应该开展涵盖文学艺术、工艺收藏、科技教育、园林园艺等方面的特色家庭评比活动,以此倡导农民开展健康、科学、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品位。比如浙江省景宁县76岁老农路福,在他目前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路福记事》、《土诗》、《太公造屋》、《素描时光一一个中国农民的劳动日记》和《甲乙收支录》5部书中,这位7O岁才开始写作的老人把自己的所历所遇、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逐日记录下来,汇集在一起,写出了真正意义上农民写的书。总之,要通过努力,让特色文化家庭成为农民的追求时尚。
2.4不断满足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求
农村的发展,最需要的是一种以开放思维、进取精神为支撑的新时代农村文化。农民需要学习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社会基本知识;需要有一种放眼国家发展,关心外部世界的思维;需要有认识个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重要的能力;需要培养法制观念、民主思想和公德意识,学会运用现代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理解一些社会矛盾的产生根源与解决途径。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引导和满足。
为农民搭建学习的平台要为农民渴求知识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积极引导和鼓励有经济实力的村建立适应农村文化发展、适合农民阅读的“农家书屋”,加大图书室的建设和开放力度;村村配置可以放映电影的多媒体设备,并不断更新电影资源;定期自印面向农民教育的资料并免费发放到户。
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文化活动挖掘当地历史事件,通过建村史陈列室等方式,提炼人文精神,使文明创建由表及里,从现状整治向提升文化内涵转变。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文化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农民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设施的作用。
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要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县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剧团等的服务重心要不断下移,积极为“三农”服务,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新服务的方式、机制。比如江苏省为了将乡镇文化站建设好、管理好、长期运行好,对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试行公有民营制、股份合作制、目标责任制3种体制。广东省开展了流动文化服务,把图书、演出等文化服务延伸到山区、农村。浙江、河南对文化下乡的制度化、经常化,结合文化下乡,大力培养农村文艺骨干,建设一支不散的文化队伍,进行了有益探索。
2.5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以促进经济发展,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农村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弘扬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就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各种市场主体前来开发,生产出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同时更好地为经济服务,其有效途径就是形成文化产业。
走集团化、规模化道路应该认真谋划,选准本地龙头文化产业,带动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比如河南省以黄帝、伏羲和子贡三大祭祖盛典为资源,开发或完善了炎黄文化节、中华姓氏文化节和浚县古庙会三大文化节日,开展与之相关的学术研讨会、笔会、歌会、摄影比赛和民间工艺美术、民俗表演、风味餐饮展示等活动,加强投资环境的对外宣传,直接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服务。来自淮阳县(伏羲太吴陵)旅游部门的数字显示,2007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亿元,占GDP的16%,特别是2008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一个月的太吴陵庙会期间,全县客流量达910万人次,门票总收入达到30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8亿元。
不断注入科技含量。以品位确保可持续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质量是其打开市场和持续发展的生命,因此应该及时清理那些陈旧、落后、粗俗和低劣的产品内容和形式。同时,在生产过程、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环节上不断增加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含量,注入知识和智力的新鲜因素。
加强文化产业管理队伍建设懂得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经营和管理,是其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但目前类似的人才极其缺乏,这也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或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该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加以重视。
2.6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但各种管理体制还不甚健全,精神垃圾仍然存在,有些地区还十分严重,对农村文化健康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
正面宣传,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农村文化市场,繁荣才能更好地净化,净化是为更好的繁荣。因此,必须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为方针,不能顾此而失彼。同时,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还需避免过分依赖刑事手段进行管理,更要综合运用各种宣传和教育手段抵消其不良影响,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
众的正常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体现党中央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的方针。
小 结
新农村建设涉及的问题很多,需要认真进行综合研究。从事农村工作或搞农村社会经济研究的很多领导、专家,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本人的观点很浅显,但出于对新农村建设得热情,还是想为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意见。如果所提意见能提到参考作用,或被少许采纳,就甚是欣慰。希望能得到一些批评意见。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篇六
【内容提要】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史,反复印证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国家性质决定的。近现代的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题,设定了中国近代以来各种思想发展理论、政治力量、社会运动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命运,规定了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基本路径。经过长期实践和反复探索,中国人民已经成功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历史和国情,体现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发展道路: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在这条道路里,协商民主扮演了重要作用,对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竞选民主 协商民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体现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是由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人民民主专政成为我国的国体。我国现阶段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其表现是: ①它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②它是绝大多数
人享有民主权利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统一;③它在成为全国政权后,担负着社会主义改造、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实现党和国家的总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四)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
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百多年来不断探索不断发展而来的结合中国国情选择的一条正确的政治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必须实践的一条重要道路,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必要抉择。
二、竞选民主与协商民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必须正确对待竞选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优劣,必须在理论上分辨竞选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正确性,必须在实践中结合中国国情正确地看待竞选民主和协商民主之间的关系。民主的实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竞选民主和协商民主都是其中重要的选择之一。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今天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之中,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目标、宗旨、原则、功能上有很多共同之处。
(一)竞选民主
竞选民主又称选举民主,即国家领导人的任免和国家大事的决定,采取投票的方式,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决定。由于它具有人民主权的本质含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由、平等的价值取向,对于饱受专制之苦的人来说,无异于久旱之甘霖,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它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血的代价;对统治者来说,随着社会分化加剧,非组织化的利益阶层和利益集团逐步形成,利益格局日趋刚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激活了人民的权利意识,以君权神授的等级制为核心的旧政治体制已无法控制社会运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竞选民主不仅具有统治合法性的通行证作用,而且能够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避免或减轻因管理失控所造成的社会震荡,因而也受到许多开明政治家的推崇。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本身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设置,都具有其先天的软肋和后天的局限,竞选民主也不例外: 首先,时间和空间上的运动性,使竞选民主很容易成为少数人玩弄多数人的工具。再次,竞选民主强调的是少数服从多数,它并不是尊重少数人权利的产物,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极容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
(二)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或称“协商(和)式民主”、“结盟民主”,指在一个国家内可以有多个以种族、语言或宗教分割的政治力量并存,但同时依然保持很大程度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主要是通过各个政治势力之间互相协商机制来取得的民主模式。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和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协商民主与选举(票决)民主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始终要体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一现代民主精神,并把它作为民主和法治的重要内容,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共同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我国,协商民主有其独特的优点。其一,政协组织的巨大的政治包容性是包括选举民主在内的其他民主形式所不及的,两者协同,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主权的本质;其
二、政协的界别优势可以弥补人大地域观念局限,条块结合,使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更加全面;其三,政协的专业人才优势可以为国家机关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并通过个人价值偏好的转移来形成共识,使决策更具科学性;其
四、执政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相互监督和政协对国家机关的民主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牵制少数人的专制和多数人的暴政。
(三)竞选民主和协商民主在我国的发展
竞选民主与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目标、宗旨、原则、功能上有很多共同之处,这决定了它们可以互相交融;两者的优势和特长恰恰是对方的局限与不足,完全可以互为补充,两者通过政治互动,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可以相得益彰。
在我国,竞选民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协商民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过党派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这两种制度在我国的日常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我国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当前面临问题之我见 篇七
在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而经济建设位于“五位一体”的首位,因为经济建设是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下面谈一谈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目标方面的看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建国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照搬苏联,从苏联学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计划期间,正是在这种体制的组织下,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了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任务的完成,这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改革势在必行。在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在之后又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世纪末,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2007年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当前面临问题之我见 篇八
2010年10月14日
中国性别比例失衡是性资源分配失衡的原因之一。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有5个省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甚至高达130:100以上。海南省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为135.64:100,居全国最高水平。
据此推算,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到4000万,这意味着平均5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20年后将有数千万男子面临光棍儿困局,这种测算并不是危言耸听。国际社会也在关注中国的性别失衡问题,不美国出版了一本书《光棍》,书中称人口性别比例不平衡问题将是今后中国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
专家分析,出生人口比失调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第二是社会保障体系滞后。农村中“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第三是国家在倡导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例如,就业歧视等问题仍比较严重。
刚过完25岁生日的佟飞宇,将自己的博客命名为“光棍”。这位“80后”一代的陕西小伙并不想过早谈婚论嫁,但父母却已乐此不疲地给他介绍女朋友。在父母的督促下,“找老婆”成为了佟飞宇生活中一个必然选项。然而让他苦恼的是:找老婆越来越难。其实性别比例失衡所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一、婚姻挤压问题。再过15到20年,一部分大龄男青年由于找不到对象,只能到下一年龄段的女青年中找。如此循环下去,“老夫少妻”将不再是个别现象。而年轻男性与年长男性之间争夺配偶发生的人口冲突就会随着人口的失衡而进一步加剧。同时,大量的未婚男性出于自身的婚姻需求,甚至会采用拆散已婚家庭组建新家庭的方式,导致了家庭结构的不稳定。
二、就业性别挤压问题。未来一二十年里,男性劳动力过剩,男性劳动就业将变得更为困难。到时候,找工作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的女同胞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也许不久的将来,会看到企业打出“限招女性”的旗帜来。
三、男女比例失衡还容易滋生各种社会犯罪现象,家庭和社会不稳定风险系数会不断增大。想象一个女性稀缺的社会吧:男人们凑在一起总是危险的,容易让人想到打架斗殴和杀人放火。而为了争夺女性发生的犯罪行为则更多地与性有关:买卖婚姻、拐卖妇女、性犯罪。据统计,中国的公安人员在2001年到2003年一共解救了4.2万名被劫持和拐卖的妇女和儿童。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当前面临问题之我见 篇九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主要是指()A.少数服从多数 B.一种国家制度 C.自由,个人解放 D.一种组织原则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A.民主集中制 B.坚持共产党领导 C.人民当家作主 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3.列宁说: “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这说明()A.文盲影响了他们实际参政议政的能力 B.文盲不能参政议政
C.文盲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 D.文盲与有文化的人不能享有同等参政议政和权利 4.我国的国体是()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A.工农联合专政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联合专政 C.共产党*** D.无产阶段专政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7.我国的政体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我国的民主党派是()A.执政党 B.参政党 C.在野党 D.反对党 9.政治体制是()A.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 B.决定政治制度的性质 C.人民民主专政 D.政治制度 10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A.加强党的领导 B.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C.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A.依权治国 B.依法治国 C.依计划治国 D.依方针政策治国 12.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A.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 B.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 C.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3.中国的人权问题应当主要由()和中国人民来解决。
A.联合国 B.国际人权协会 C.国际社会 D.中国政府 14.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以()作为共同的政治基础。
A.爱国主义 B.人民民主 C.社会主义 D.四项基本原则 15.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领导。
A.宣传 B.司法 C.行政 D.组织
16.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
A.国体B.政体C.国家结构形式D.政党组织形式 1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A.根本政治制度B.国家生活制度 C.社会生活制度D.权力分配制度
18.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
A.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 B.共产党是在朝党,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 C.共产党是主要党,各民主党派是次要党 D.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19.社会主义人权最首要的权利是()
A.政治权 B.生存权 C.经济权 D.自由权 20.我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是()
A.国务院B.最高法院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中央政治局 2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B.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C.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决定的
D.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决定的
2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全作的政治基础是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3.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A.基本方针 B.基本政策 C.基本方略 D.指导思想
24.1982年党的十二大制定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通过多种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D.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25.鼓吹在我国实行多党制的实质是:()
A.改善党的领导 B.否定共产党的领导
C.加大共产党的被监督力度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2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高原则是()
A.共产党领导
B.民主集中制
C.人民主权
D.少数服从多数
27.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D.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28.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属于建设社会主义的()
A.物质文明
B.精神文明
C.政治文明
D.生态文明 29.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
A.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D.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3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
A.执法组织形式 B.政权组织形式 C.行政组织形式 D.司法组织形式
31.为研究和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有关网站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城市进行了电话调查。在广泛进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这体现的执政理论是()
A.依法执政 B.科学执政 C.民主执政 D.理性执政 3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A.人民当家作主
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33.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
A.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证
B.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
C.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D.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34.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时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说明:()
A.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体现和保障
B.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和政治基础
C.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D.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都是对人民专政的工具 35.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A 无产阶级专政 B 工农联合专政 C 共产党*** D 农民大多数专政 36.人民民主专政最基本的职能是()A 保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B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 打击和镇压敌对阶级和敌对分子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 D 组织管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 3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A 民主集中制 B 共产党的领导 C 人民当家做主 D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38.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国务院
C 中共中央 D 最高人民法院 39.我国的政党制度是()A 一党制 B 多党合作制
C 多党制 D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40.实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A 有法可依 B 有法必依 C 执法必严 D 违法必纠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段专政,其原因在于它们的()A.领导力量是一样的 B.阶段基础是一样的 C.本质内容是一样的 D.历史任务是一样的 E.政权组成的阶段结构和专政对象是一样的
2.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A.发展民主 B.加强法制 C.建设服务型政府
D.完善民主监督 E.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3.马克思说:“权力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这表明()
A.民主建设不能脱离社会总的发展而单独进行 B.民主建设不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C.民主发展程度受经济文化发展条件的制约 D.民主建设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E.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模式
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健全社会主义制度。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
A.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B.必须逐步建立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必须完善民主监督,监察和审计作用 D.必须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 E.必须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5.在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这是因为()A.我国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 B.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长期存在
C.认清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要有一个过程 D.存在着剥削阶级和阶段斗争 E.我国人口太多 6.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E.民主集中制 7现阶段我国的民主党派有()A.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B.中国民主同盟C.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 D.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 E.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8.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C.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D.坚持三条评价标准 E.必须高速优化政权结构
9.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E.共同发展 10.政治文明主要包括()
A.政治思想 B.政治制度 C.行政管理 D.法制建设 E.经济建设 11.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
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B.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C.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D.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 E.克服官僚主义 12.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纠 E.懂法必守 13.西方“三权分立”中的三权是指()
A.立法权 B.司法权 C.行政权 D.审判权 1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特征有()
A.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进行友好合作的参政党 B.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政治基础
C.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D.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互为隶属
15.邓小平论述的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的三条标准是()
A.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B.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C.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D.看整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是否提高
16.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集中表现在()
A.领导力量相同B.阶级基础相同 C.专政职能相同D.历史使命相同
1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
A.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B.它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C.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它能使广大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直接行使民主权力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有()A.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人大、政协参与管理国家和参政议政 B.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派成员到对方担任领导职务
C.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D.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中的优秀人才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 19.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
A.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
B.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D.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E.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20.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
A.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B.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C.国家结构的特点
D.政权组织的特点和优点
E.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21.人民政协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民主监督主要是指()
A.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B.对国家工作人员提出质询、弹劾
C.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D.对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
E.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22.邓小平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列为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一项,并特别强调:“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条不低于其他三条。”这表明:()
A.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B.它是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C.必须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23.下列国家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 有:()
A.国务院 B.中央军事委员会
C.最高人民法院 D.国家审计署
24.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理论命题的涵义是()
A 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B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C 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D 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保证 E 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25.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 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这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定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实行民主集中制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原则
2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下面表述正确的是(ABCD)
A.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C.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D.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27.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是国家的根本法B.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制基础
D.现行宪法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好宪法,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E.现行宪法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好宪法,保障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8.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A、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B、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C、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D、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
29.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一变化体现了()a.政治文明的进步
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d.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e.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30.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理论命题的涵义是()
A.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B.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D.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E.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
3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在于()
A.经济基础不同
B.阶级实质不同
C.国家结构形式不同
D.宗旨不同
E.主体不同
16.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A.发展民主
B.加强法制
C.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
D.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E.维护安定团结 32.人民民主专政所具有的中国特色是()
A 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且在一定历史时期还有民族资产阶级 B 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C 在概念的表述上也有它突出的优点
D 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E 社会主义政权
3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A 最高权力机关 B 最高立法机关
C 最高司法机关 D 最高行政机关E最高监督机关 3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是()A 前者是国体,后者是政体 B前者是政体,后者是国体
10.地税部门建设和谐社会之我见 篇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强调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它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全党、全国上下整体联动,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和谐大家庭中人人献计、献策、献力,以全面建设“细胞和谐”来推进整体社会和谐,只有这样,建设和谐社会才不是一句空话。地税部门是建设和谐社会中重要的一员,如何履行好职责,发挥应用的作用,我个人认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履行地税职能,发挥“四员”作用,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支持经济发展,履行聚财职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当好“义务员”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充足的财力作支撑,没有财力作支撑的社会是空中楼阁的和谐社会,而政府的主要财力来源于税收,税收主要组织者是税务部门,所以,我们地税部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充分履行好聚财职能,当好组织财力的“义务员”,积级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源源不断财力保障。
其一,要竭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树立从经济到税收的“经济税收观”,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已任,充分发挥地税部门政策优势和信息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调研,积极探索经济增效、税收增收的新思路、新途经和新办法,主动为党委、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献良策、当高参、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和税收增长点,实现经济和税收可持续增长。结合竹山县经济实际,我们要围绕“工业兴县、项目强县、开放活县、生态立县”的战略,紧抓“把竹山建成基础牢固、特色鲜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电矿支撑的生态水电大县”目标,不断创新税收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快审快批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提高税务行政效率。用足、用活、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主动地为企业排忧解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升企业的市场竟争能力和规避风险能力,做强做大地税税源“蛋糕”,为完成市县分配的收入任务提供税源保障。
其二,要全力完成收入任务。完成收入任务是我们最大的政治,是地税部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各级党委、政府考核我们地税部门工作业绩的“度量衡”,所以我们抓任何工作都不能离开这个主线。在组织收入中要认真落实组织收入原则,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和寅吃卯粮,禁止越权减免税,确保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正确处理税源与计划的关系、征管与服务的关系。要明确收入责任,细化收入目标,管好重点税源、抓住固定税源、管住流动税源,实现税费收入稳步增长。
二、坚持依法治税,履行监督职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当好“公证员”
和谐社会总体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这里看出,要想构建和谐地税,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税收监督职能,当好“公证员”,首当其冲地要坚持依法治税,规范执法、文明执法、高效执法、阳光执法,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税收环境。
一是要严格税政管理。进一步完善税政工作流程,狠抓税政检查,加大政策管理和落实的考核力度,克服管理上的随意性。坚持减免税集体审批制度,严格执行减免税调查程序,实行“案头”管理,按照“谁报批谁负责、谁调查谁负责、谁批准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减免税台帐,加强各类减免税审批程序的监控与跟踪管理,使减免税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狠抓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的管理工作,建立分税种管理的评估体系,发挥导向指导作用,要根据不同税种的不同特点,制定出符合具体实际的管理措施,使税种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堵塞税政管理上漏洞。要建立税政、征管工作例会制度,按季召开税政、征管工作例会,探讨和收集征收管理、税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寻求对策加以解决,以提高征管质量和政策执行效率。对政府出台的有关涉及地税税收政策的相关办法、会议纪要、招商引资政策等,我们根据税收政策提出修改意见,对违背政策的,我们及时建议政府进行修正。要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和调研力度,实施“阳光税政”工程。
二是要强化执法监督。结合贯彻总局“二个办法、一个范本”及《若干意见》的要求,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权限,确定执法责任,严格过错追究,完善岗责体系,规范工作流程,使执法“两制”向纵深推进。加强对税收执法的有效监督,实现对税收执法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全面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查备案制度,适时启动网上考核,建立以执法质量为核心的执法考核体系和外部评议机制。加强对重大案件的集中审理工作,对税务案件实现督导制,点户审理制和回访制,对稽查局已结案件10%的比例进行复查、分析和评估,以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
三是要强化税务稽查职能。进一步发挥税务稽查职能拳头作用,震慑不法分子,理顺纳税秩序,按照“三年查一次、一次查三年”的标准,减少纳税人的检查次数;推行“查前告知、查中监督、查后反馈”制度,不断地规范自身执法行为;要以房地产、建筑安装、饮食娱乐、建筑建材、水电开发、矿产开发等行业为重点,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活动,改善税收环境,努力实现由普遍检查向行业检查、重点检查的转变和由收入型检查向执法型检查的转变,加大检查深度和广度,大力开展延伸检查,提高检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是开展税法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税收法律法规,重点加强税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职能作用的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曝光不法纳税分子,通过公开曝光,教育广大纳税人,震慑纳税人,营造诚信纳税光荣、违纪违法受惩的良好氛围;及时公示最新的税收政策,让纳税人第一时间了解政策、知晓政策,以提高纳税遵从度。
三、坚持以人为本,履行服务职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当好“协调员”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地税和谐,打造和谐地税需要构建征纳和谐,征纳关系和谐是和谐税收的关健,当前影响征纳和谐重要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向纳税人公示、送达、辅导税法的制度不健全,尤其是税法在执行中一些补充、优惠、变更规定,不少纳税人不了解,导致多纳少纳税款的情况时有发生,办税环节过多、程序复杂,纳税辅导、税收咨询不主动、不及时,税收法律法规的宣传渠道不畅等等。税收服务不到位,影响了与纳税人的沟通,造成征税人与纳税人信息和地位不对称。所以,地税部门要当好“协调员”,主动协调各方面关系,经常与纳税人保持沟通,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在前头;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自身角色与职能定位,顺应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牢固树立税收服务是税务部门法定义务和基本职责的意识,形成“感恩纳税人、尊重纳税人、关爱纳税人、善待纳税人”的风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税收服务。
其一,要建立健全尊重纳税人的制度。“赋税是政府的奶娘”,纳税人是政府公务人员的衣食父母,应该象尊重科学家、尊重英雄模范人物、尊重自已的父母那样尊重纳税人。尊重不仅要用道德方面来约束,更重要的是用制度来规范,否则,尊重纳税人将成为一句空话,健全制度要结合实际,要根据纳税人需求而建。
其二,要更新服务理念。要树立现代税收服务观,体现征纳双方法律地位的平等,尽力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服务与职责相一致,以新的服务理念来引导税收工作由满足征管需求为主向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全面推行税收服务向深层次发展。提高工作透明度,坚持办税八公开制度,实现“阳光操作”。
其三、要改进服务手段。要进一步推行多元化纳税申报,通过“一窗式”管理、“一站式”服务等形式,降低办税成本,要从深化管理和满足纳税人需求角度出发,减少管理层次,简化办税程序,缩短办税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实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政策咨询等的网络化,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方便快捷的纳税服务平台。经常举办各类培训班,对难点问题耐心细致地向纳税人讲解,以便纳税人正确贯彻执行。
四、扎实练好内功,提高构建和谐税收能力,在社会和谐建设中当好“服务员”
一个单位执行力高低,从某个方面来说取决于干部整体素质,一个人办事能力和服务水平如何同样也取决于干部个人素质高低。当前要构建和谐地税,提高干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能力,必须从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入手。
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业务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教育税务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断加强业务培训,使其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能,准确把握税收工作规律,提高税收工作水平。
二是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积级推行能级管理和竞争上岗,激发干部的学习热情,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搭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平台,大力营造愿意干事、能干成事的良好环境。要通过开展争当“优秀公务员”、“优秀税务工作者”、“工作标兵”等争先创优活动,激励广大税务干部学先进、比先进、超先进,形成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当前面临问题之我见】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08-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讲稿)09-11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07-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我见06-14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12
中国南海问题之我见10-06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专题九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人教必修三)11-11
中国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07-25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12-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