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趋势(共12篇)
1.移动趋势 篇一
2018年移动支付趋势分析
对于支付行业来说,大起大落的2017年已经过去,迎来了惊心动魄的2018年。开年大戏,就是各方解读央行圣诞节发布的296和242号文,规范条码支付,当然还有281号文,强调断直连,规范创新支付业务。以如此方式开年,注定了2018年对于支付行业来说,也不是平凡的,那么在2018年将会发生怎样的事呢?不妨大胆的猜测一番。关注监管带来的产业新机遇
在强监管之后,支付机构们大呼业务开展愈加困难。然而强监管之下,是另一种生机。296号文规定,使用静态条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央行的限额,让支付巨头有些措手不及,对于固态码收单是较大的打击,但是这也促进了动态条码显示设备、智能POS等设备的产业发展。
另外,在288号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优化企业开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要求,银行必须强化企业开户管理和风险控制,在2017年的监管中,不少银行因反洗钱不力被罚,其中对企业开户风险控制不足是一大原因。但文件同时也鼓励银行将人脸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嵌入开户业务流程,作为读取、收集以及核验客户身份信息和开户业务处理的辅助手段。此外,在2018年,最热门的话题应该是断直连了,央行要求2018年6月30日前所有支付机构和银行需要接入网联。296和281文件也重复要求不得直连银行,不得支付机构互转。直连的生意做不了,网联和银联的辉煌时代要到了。
第三方支付账户的金融属性将增强
银行账户拥有较高的金融属性,可以在除了大众支付场景以外的场景使用,比如ATM提现、公司对公账户。而第三方支付账户,其实更多只是一个用于消费的账户,央行对此限制较多。2017年,对于第三方支付账户的使用界线,爆发了一次标志性事件——兰州银行微/支二维码ATM提现业务被叫停。兰州银行试图通过微信和支付宝直接进行ATM提现,这样方便了普罗大众,但违规就是违规,不能以任何理由得到宽恕。未来,第三方支付账户的金融属性将会逐渐增强,首先是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正在逐渐增强,银行账户功能强大是国家对银行的监管足够强,必要时候可以通过银行进行国家金融调控。从用户角度来说,银行账户拥有身份证、U盾、当面开户等各种安全保障,安全等级跟上的情况下,应用场景会更加丰富。在这方面,2017年5月,支付宝和财付通被央行罚3万,“罪名”就是账户实名制不达标。在第三方支付账户监管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其可拓展的场景也将提升。
其次,2017年支付行业最为关注的事应该是网联的进展了,第三方支付已经是中国特色,第三方支付所集合而成的网联更是世界独有。从股东成员上来说,除了央行嫡系部队占据了37%的股份,支付宝和财付通领头,其他支付机构占据了63%的股份。209号文要求,到2018年6月30日,所有的支付机构和银行将接入网联,网联建成之后,将会为支付机构争取更多政策话语权。所以,以银行为主要股东的银联和以支付机构为主要股东的网联,打起来不是正常的吗? 二维码与NFC在交通支付的技术优劣将分出胜负 在2017年,交通支付可谓是移动支付大战的焦点。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先后向交通领域推出了二维码支付方案,并且迅速的落地,许多行业回顾2017年交通二维码支付的发展,都表示完全没有想象到速度会如此之快,就连银联也有个别项目,推动银联二维码落地交通领域。与二维码技术不同的是,NFC技术虽然在2017年也在银联和手机厂商的推动之下拥有较好发展,ODA技术和Pay方案等方案均有实际落地,但NFC的推动仍然较为缓慢,这不仅仅单指2017年,而是对整个技术发展历史的描述。2017年,二维码支付在交通领域的基础场景搭建基本完成,NFC交通支付也进入了部分城市,二者的技术优劣之战已经开打,比如杭州地铁,既支付宝支持扫码,也支持闪付,通过各种Pay过闸。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项目运营的不断深入,用户对应用和技术的选择将会有一个结果。目前扫码过闸已经出现了APP故障无法生成(福州地铁)、二维码支持闸机过少(杭州)、联机支付方式下线(乐清)等问题,而NFC方面也出现了上海地铁应用“Metro大都会”要求关闭功能的情况。两种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创新方面,NFC有银联的ODA和联机预授权,二维码有通过双脱机和蓝牙实现快速过闸。二维码有用户基数,有用户习惯,NFC有更加快捷的体验。用户会选择谁,这都很难说,或许2018年会有答案。笔者更趋向于NFC,坊间传闻,OPPO、Vivo已经完成了对NFC支付项目的测试,上线是随时的事,终端不足的问题有望解决。当然,NFC和二维码在交通领域的使用会并存,只是交易笔数的比例上会有胜负。生物识别的信息安全防护将凸显
在移动支付时代,信息安全变的愈加重要,徐玉玉等系列事件的全民关注,让电信诈骗成为了这两年的焦点名词。随着监管的加强,技术的升级,产业链各方对信息安全的重视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但信息安全也不仅仅是数据上的安全,更是生物信息的安全。在2017年Face ID的大火,就如当年苹果刚开始应用Touch ID一样,人脸在身份认证上的应用开始普及。与此同时,移动支付与生物识别的结合也更加密切。各种无人零售方案、网络认证方案、银行服务、APP好像没个人脸识别系统,都要被时代所抛弃一般。许多用户为了尝鲜,同意了各种用户协议。然而由于所谓的商业“风口”鼓吹,普通用户较少关注生物识别信息的泄露严重性,而更多的灌输其唯一性、不可篡改性特征,以致于误认为非常安全。
2018年1月16日,宜宾公安网安专场新闻通气会上,通报了一起通过破解支付平台“人脸识别”进而窃取资金的案件,在业内掀起渲染大波。生物识别的确具备比较高的唯一性、不可篡改性,但是一旦被泄露,用户自身也不可修改。如果一个人走在路上,不法分子通过人脸识别设备,就可以知晓你的地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资产等信息,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
在经历了2015年指纹识别的普及,2017年人脸识别的大火之后,很可能2018年成为生物识别信息安全防护的重要一年,生物信息泄露的“徐玉玉事件”可能在今年出现吗? 当然,随着货币数字化,信息安全都将是未来支付行业的重点领域,只是生物识别的信息安全会在所谓的“风口”期,显得更加重要。
聚合支付行业大变革,洗牌、出海、增值服务
聚合支付在2017年经历了大起大落,受到了央行的认可,但也遭到了“捧杀”,因为聚合支付确实为商户带来了价值,但同时违规问题也不断出现。217号文之后,支付通道缩紧很多聚合支付服务商感受到了来自政策的压力。随后的281、296号文重复强调着断直连,让整个支付行业趋于正规,聚合支付未来很难有“灰量”。“90%以上聚合支付都是二清。”在2017年,支付行业对于聚合支付有着这样的共识。在行业正规化的背景之下,2018年的聚合支付将迎来大变革,曾经大量依靠“灰量”生存的聚合支付服务商将被洗牌。此外,如何在正规玩法之下,为商户提供有价值的增值服务成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问题,贷款理财、分期、电子发票、营销、行业应用、广告、非敏感数据等服务将成为聚合支付服务商的服务拓展重点。
此外,整个支付产业在2017年见证了支付巨头出海声势的浩大,拥有实力的聚合支付服务商也正是在这一年,积累实力准备在国内支付产业监管趋严、薄利化趋势之下谋求出海。在2018年,有更多的聚合支付服务商将加入出海的行列当中,其中也不乏拥有支付牌照的机构。此外,在最近央行公布的2018年监管重点中也有提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方向,未来也必将有更多政策利好。无论市场还是政策,支付企业出海都势在必行。
银行系移动支付将迎来政策红利期
银行做移动支付,似乎都是以旁观者的角色存在,早期的NFC与2.4G标准之争,到后来的二维码与NFC之争,再到二维码政策开闸,错失了二维码支付拓展的黄金时期。而到2017年年末,一系列的政策执行之下,对银行的各种利好开始呈现。首先是账户分类管理的优化,最近央行发布了《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这将推动Ⅱ、Ⅲ类户成为个人办理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小额消费业务的主要渠道,极大的释放银行的金融业务潜力。
其次,296号文对固态码进行了500元限额,对于银行的相关NFC支付产品有利好,银联近期还发布了《商户小额免密免签业务运营指引》,将小额双免的单笔交易额度提升到1000元,单日提升到3000。这一抑一扬,对银行的移动支付产品有较大利好。最后,在聚合支付方面,由于拥有资质,不存在“二清”风险,此外拥有自身账户体系和较强技术积累,银行推聚合支付产品具有天然优势。在推聚合支付产品的同时,聚合自身移动支付应用,在收单和支付场景搭建方面有双重利好。清算市场迎来变局之年
断直连是近期的热门话题,央行209号文规定,2018年6月30日全部支付机构必须接入网联。而最近的296号文条码支付规范则规定,在2018年4月1日,支付机构必须断直连。愈演愈烈的断直连监管之下,是清算机构之间的明争暗斗。银联最近发布新一代无卡业务转接清算平台,与此同时还召开2次非银行成员机构业务沟通会,较为高调的为断直连而努力。网联新春也发布了一系列平台数据,有对外宣布自身拥有断直连技术能力的姿态。另外,央行曾经认可的也拥有清算资质的农信银,密切的与财付通、支付宝进行洽谈,参与断直连大业。
此外,境外卡组织万事达与Visa也持续关注着中国清算市场的开放,为了进入中国市场,甚至不惜成立合资公司。在2017年年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态:全面开放我国支付清算市场。相信,在2018年,外卡组织进入中国将迈出较为实际性的一步。
银联、网联、农信银、Visa、万事达…在央行对支付机构断直连的强压之下,2018年清算市场竞争将尤为激烈。区块链的非虚拟货币应用席卷金融支付领域
2017年,比特币等去中心化虚拟货币成为了全社会的焦点,随之而来的是商业对相关区块链技术的关注。在禁止ICO、关闭数字货币交易中心等一系列的政策打压之后,大部分泡沫被打压,区块链在虚拟货币中的应用热度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区块链技术如何与传统商业进行结合,其中也包括金融支付领域。
蚂蚁金服、招行、上海银行、民生银行、清算协会等极具代表性的企业和机构,或是公开相关项目,或者表达相关言论,都认可区块链在金融支付领域的应用,以解决传统技术难以企及的问题。近日,官方媒体人民日报还特别专题报道了区块链,承认其技术对市场的积极意义。其中对于区块链在金融支付当中的应用还如是说:“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间的对账成本及争议解决的成本,显著提高支付业务的处理效率。”
可以预见,在虚拟货币泡沫破裂之后,区块链在金融支付领域的应用将在2018年获得长足发展。
关于支付行业的未来,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2.移动趋势 篇二
手机市场演绎春秋五霸
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趋势是终端,终端日益的变化会导致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本质的变化。终端市场在今年开始演绎春秋五霸,在春秋五霸那个特殊的时期,没有谁是霸王,今天乙方刚刚退场,我方就登场,各领风骚几十天,市场进入独特的演变格局。
在这五年当中,从2010年诺基亚的黄昏到接下来2011年苹果熟了,Android以no logo的方式发展了,到2012年手机没有领导品牌,2013年手机进入无品牌时代,到了今天进入了春秋争霸时期。在整体格局的演变当中,手机的保有率是所有互联网应用的基础,保有率市场的格局还是常见的三星、苹果、华为、小米、联想。但是,从历史来看这个格局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一个极其深刻的变化。
在2011年国产品牌手机保有率只有22%,从2012年2013年,到今年正好突破了50%。这标志着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开始进入国产手机市场。以华为、小米、联想为核心已经突破了两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信息。
国产手机攻坚战
众所周知,在对这个市场进行模型建构时,国产手机的发展历程是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占领城市。今天它已经开始占领。但是是全方位覆盖的占领方式吗?国产手机在低端手机市场上是非常广的覆盖,到今年达到了88%;在中端市场快速渗透,由原来的23%涨到50.9%;高端市场占比却极低,只有2.5%,这就是整个国产手机发展的态势。
春秋五霸到底是怎样的格局?从新机市场占有率角度看,2011年的新机市场占有率是四六开,国产手机是四,外国品牌的手机是六。到今年是五五对四四,已经翻转过来了。
五霸主要指三星、苹果、华为、小米、联想,这五个品牌占新机市场占有率的75%以上,但是有趣的是这五个品牌在2014年没有一个品牌占有率超过20%。谁也不知道到底谁未来是真正的第一,但是谁都有可能成为第一,如今已经进入一个不断的靠自己的创新才能发展起来的时代。
小米虽然跻身五霸之列,但也存在一些风险,不难发现,小米的竞争对手跟联想的一样,可以跟苹果竞争,也可以跟三星、联想、华为竞争,跟谁都争就会面临四面的敌人。这说明,细分市场是小米未来发展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华为的扩散态势极好,2014年在人群特性当中,华为的用户在三四五线城市有峰值,一线城市也有峰值,这是历史难得的机遇,一定会乘胜扩大他的发展态势。至于联想,基本的态势就是反苹果,无论是用户还是外形,苹果反过来就是联想。这五霸造就了非常惊人的市场份额。
摘“星”尝“果”
这个市场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三星市场份额的骤降,同时华为、小米、联想的市场份额快速崛起。五霸的原来之首是三星。三星的特点是全面覆盖,在不同年龄层、消费水平差距、机型大小的要求上,三星一应俱全。但是现在这种市场当中尚未出现全覆盖成功的案例。即使在诺基亚时代最强势的时期也做不到完整覆盖。三星的全覆盖战略导致了它市场份额的严重下跌。在这一轮当中,三星丧失了年轻人,但是它对中年人的稳固是惊人的。所以,如果三星保住中年人的市场细分,会有非常好的未来发展态势。
通过总结发现,苹果手机用户实际上一直是两个群体,一个群体是传统的技术红颜群体,另一个是果粉,如今它只是年轻群体在扩大。在Android市场上,屏幕大跃进已经到了7寸,那么苹果真的是要继续坚守吗?刘德寰教授通过推算预测认为,苹果一定会出大屏,那么,出大屏后会导致什么现象呢?10%的人会抢夺iPhone大屏手机,它能带来什么呢?实际上它抢了三个小苹果,一个是传统的技术红颜,一个是年轻的果粉,最后一个是摘“星”尝“果”族,即抛弃三星,开始要苹果。
最后一个群体到底对其他手机带来了什么?从防流失、夺用户、担风险进行推演,我们看到,这能够为苹果提供3.9%的市场份额,而苹果发起了这场战争的直接后果是让所有品牌下降,下降过程中三星最受伤害。苹果虽然发起了战争,但也没有超过20%,他不过是五霸当中最先想称霸的那一个,但是市场布局并不会有大的变化。苹果的iPhone大屏手机推出,真正伤害的实际上是OPPO、步步高等,而华为、小米、联想等受影响比较小。
归一化
第二个趋势是归一化。很多人认为身边的设备越来越多,这是不真实的。
首先,单机用户比例三年来持续提升,即人们用的设备越来越少。第二,重要的APP的使用开始逐渐归一化,以内容为核心的产业如新闻、产品、团购、网购会激烈竞争,而服务类的APP会逐渐归一,趋向稳定。人们已经由广泛涉猎各种APP到选择经典,也就是说移动互联网实际上已经开始越来越传统了。第三,可穿戴设备炙手可热。但是,研究的结果显示可穿戴设备有可能是一个幻觉。人们确确实实对这些时尚的东西比较关注,但是手机来了之后,还有多少人戴手表?真正在用的时候,在手机上有可能实现就意味着可以少带一个。人们外出的时候,有六成的人只带手机,行业期待的可穿戴设备实际上97.2%的人认为是累赘。可穿戴设备是细分化、功能化的,但是,可穿戴设备不一定可以像手机这样为所有人所用。
3.中国移动营销趋势 篇三
6月26日,亚洲领先的移动广告平台安沃传媒发布2012年上半年《品牌广告移动营销报告》。安沃传媒综合半年来在安沃平台投放广告的上百家品牌广告主,超过235亿的智能手机广告展示量,涉及数万APP应用,超过8000万智能手机用户,形成这份2012年上半年《品牌广告移动营销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安沃传媒品牌广告的数量已经占到总广告量的57.83%。广告金额占到62.97%;开发者对品牌广告情有独钟,超过六成的APP开发者愿意加载品牌广告,移动营销领域正在向品牌广告靠拢。同时,安沃传媒宣布其获得了国外多家知名VC联合投资的1200万美元B轮融资,成为获得B轮融资的国内移动广告平台之一。
安沃传媒总裁郭伟表示,2012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一年,智能手机和应用下载的快速增长使得移动媒体正在成为大众媒体的一员,品牌广告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占据移动广告市场的半壁江山。
开发者加载广告的态度
手机应用下载规模从2009年的1.35亿次,激增到2012年的109.59亿次,移动媒体正在使一切都在应用化。各类APP开启了移动营销时代,成为移动互联网第一人口。Native APP、Web APP、Hybrid APP,形式丰富,功能强大,组合灵活。
对比其他手机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移动应用媒体在到达率、随身性、反馈速度、表现形式、分众能力、互动性等指标上具有优势。
超过六成的APP开发者愿意加载品牌广告,近6个月来加载品牌广告的APP每月都在增加,并保持高速增长。其中,阅读、游戏和多媒体软件是目前搭载品牌广告的APP主要类型。
开发者加载广告,让许多拥有大量用户的APP获取收入,让许多不想花钱的用户免费获取APP,两者各取所需。
但报告同时指出,出于用户体验的考虑,有超过三成的APP开发者不愿意加载广告,其中iOS系统不愿加载广告的比例明显高于Android。目前,Android系统开发者90%加载广告,而ios系统开发者加载广告的比例为55%。在对开发者的问卷调查中,62.7%的开发者愿意加载广告。33.4%的开发者不愿意加载广告的原因,主要是对现有广告形式和广告单价不满。
此外,开发者在Android和iOS平台上的收入增长都非常迅速,但iOS的增幅更大。
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情况
目前,智能手机用户的地区分布从广告流量上看,北京与广东持平,均为12%左右。加上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前六名共占约50%。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的上升势头明显,2012年5月比上一年12月的点击量有较大幅度提升,而广东下降幅度最为明显。
报告指出,不同地区用户的广告点击率与经济发达程度成反比。广告主认识有误区,台、港、澳和北京、上海用户对广告的接受度已经饱和,点击率排在最低的五位,反而不如经济欠发达地区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用户对品牌广告有新鲜感。但这意味着智能手机品牌广告开始走向普及。
在智能手机用户的收入与使用频次方面,智能手机用户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活跃度、高黏性的特征。安沃传媒覆盖智能手机的用户中,iPhone使用者中高收入人群(8K+)较多,Android覆盖人群广泛,各类收入人群比例较均衡。就整体用户而言,高收入人群(4K+)占比高。
其中,90%以上的用户每天使用多次(3+)含有安沃广告的应用。用户使用智能手机高峰集中在非黄金时段。用户访问高峰期在14点到18点和23点到零点,与传统媒体的重合度比较低。用户使用时间的高峰为:微博类平缓上升晚上最高,导航类为中午和傍晚,影视类为中午和晚上,阅读类晚上最高,游戏早、中、晚的比例都比较高。
此外,中国移动接人率明显下降,正在失去大批智能手机用户。Wifi的接入率有很大提升。而中国电信借助Android系统千元合约机,中国联通借助与iOS系统苹果合作,二者得到了更大的终端接入份额。在品牌广告中,用户点击次数最多的为数码产品与汽车,其次是化妆品与生活资讯。
品牌广告主的投放情况
目前,iPhone 4仍是iOS系统品牌广告投放的主战场,而Android系统中三星与HTC成为主要设备品牌,智能手机分辨率与屏幕尺寸与品牌广告的点击成正比。在品牌广告端,iOS的广告投放数量略低于Android,但Android的投放金额是iOS的近三倍,iOS的单支广告投放金额不大,仍处于试水阶段。Android的APP品牌广告投放数量和金额在iOS之上,这与iOS实际的营销价值不符,iOS的品牌广告投放价值被严重低估,潜力巨大。
和当前业内的普遍情况不同,此报告中的品牌广告投放数量、流量和金额都高于业内广告。
从品牌广告投放数量看,电子商务、教育、汽车、医疗、洗化占据了前五名,但从金额看,3C数码虽然投放的数量不大,金额却占到了第一位,其他依次为洗化、电子商务、汽车和教育。这是因为部分3C数码广告主在尝试投放后,感受到移动广告良好的效果,加大投放力度,导致单支广告金额大幅上涨。另外,移动广告以banner为主主的广告形式过于单一,是许多品牌广告没有投放的重要原因。品牌受众对创新的广告形式较为接受,HTML5、全屏、传感器技术组合方案,让品牌广告主非常期待。
目前,电子商务、汽车、数码和教育等品牌广告主构成了APP品牌广告投放的主流,但很多品牌广告主仍处于试投阶段。
移动广告的衡量方法
报告特别提到了“安沃系数暨N+理论”,这一理论是基于安沃传媒服务众多品牌广告主,根据广告实际投放的结果总结出来的。通过案例分析和投放数据,安沃传媒发现在品牌广告主的广告展示过程中,在投放量级和用户类别一定的前提下,展示效果(转化率)的数据往往是一个固定数值,打个比方就是只要广告展示次数达到一个数值,就能促成一次点击转化。但该数值不是一个恒定数字,而是根据投放前提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被视为“N”。安沃传媒认为,在客户预算一定的前提下,其投放数量和效果可以根据数字“N”倒推算出结果,从而在投放之前就有一个量化的效果预估。报告显示,在统计的15个行业中,娱乐业的N+系数最低,为1.5次;金融和会展业的N+系数最高,为5次。安沃系数给广告主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在投放移动广告时合理分配费用,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4.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篇四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是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本”,即运营商提供无线接入,互联网企业提供各种成熟的应用,移动互联网被称为下一代互联网web3.0。比如dropbox,uDrop这类应用就是典型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移动互联网的六大发展趋势:
人民网研究院29日发布中国《移动互联网蓝皮书》,认为移动互联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它仍处在发展的早期,“变化”仍是它的主要特征,革新是它的主要趋势。未来其六大发展趋势为:
一是移动互联网超越PC互联网,引领发展新潮流。有线互联网(又称PC互联网、桌面互联网、传统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早期形态,移动互联网(无线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未来。PC机只是互联网的终端之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已经成为重要终端,电视机、车载设备正在成为终端,冰箱、微波炉、抽油烟机、照相机,甚至眼镜、手表等穿戴之物,都可能成为泛终端。
二是移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融合,催生新的应用模式。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正在呈现出新的特点,平台和模式都发生了改变。这一方面可以作为业务推广的一种手段,如食品、餐饮、娱乐、航空、汽车、金融、家电等传统行业的APP和企业推广平台,另一方面也重构了移动端的业务模式,如医疗、教育、旅游、交通、传媒等领域的业务改造,
三是不同终端的用户体验更受重视,助力移动业务普及扎根。,主流的智能手机屏幕是3.5-4.3英寸,发展到4.7-5.0英寸,而平板电脑却以mini型为时髦。但是,不同大小屏幕的移动终端,其用户体验是不一样的,适应小屏幕的智能手机的网页应该轻便、轻质化,它承载的广告也必需适应这一要求。而目前,大量互联网业务迁移到手机上,为适应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不同操作系统,开发了不同的APP,HTML5的自适应较好地解决了阅读体验问题,但是,还远未实现轻便、轻质、人性化,缺乏良好的用户体验。
四是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多样化,细分市场继续发力。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网络、终端、用户等方面已经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不盈利的情况已开始改变,移动互联网已融入主流生活与商业社会,货币化浪潮即将到来。移动游戏、移动广告、移动电子商务、移动视频等业务模式流量变现能力快速提升。
五是用户期盼跨平台互通互联,HTML5技术让人充满期待。目前形成的iOS、Android、Windows Phone三大系统各自独立,相对封闭、割裂,应用服务开发者需要进行多个平台的适配开发,这种隔绝有违互联网互通互联之精神。不同品牌的智能手机,甚至不同品牌、类型的移动终端都能互联互通,是用户的期待,也是发展趋势。
六是大数据挖掘成蓝海,精准营销潜力凸显。随着移动带宽技术的迅速提升,更多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接入网络,加之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带动,中国移动互联网也逐渐步入“大数据”时代。目前的移动互联网领域,仍然是以位置的精准营销为主,但未来随着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数据挖掘的不断深入,针对用户个性化定制的应用服务和营销方式将成为发展趋势,它将是移动互联网的另一片蓝海。
【温馨提示】
5.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篇五
在5G技术应用以后,全球范围内的数据流量可以提升到现阶段的1000倍,并且实际吞吐量可以在100GB/S/km2以上。
3.2互联网设备规模大幅增加
预计2040年左右互联网设备可以达到500亿到1000亿个,是4G移动通信的100倍左右。3.3用户速率得以提升5G用户在一般情况下的速率在10Mbit/s左右,如果有特殊需求可以达到100Mbit/s。
3.4稳定性得到提升
5G移动通信会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服务,缩短通信时延,提升网络可靠性。3.5减少网络耗能5G移动通信更加注重绿色、环保、低碳,因此会有针对性的应用节能设计理念,提升网络耗能效率,如果和原来能耗相同的情况下,这些足以满足用户1000倍流量的需求。
4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不仅会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还能提升通信网络稳定性,进而促进其他相关领域发展。因此文章对5G相关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薛迪.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16):17-18.
[2]马丁洁.基于SDN和NFV的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分析[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5(20):58-58.
6.移动趋势 篇六
针对矿山机械破碎机、移动破碎站、建筑垃圾处理设备等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在效率上还有产品本省的质量有过高的要求,一帆公司生产的移动破碎站是采用受料、破碎、传送等工艺设备为一体,通过工艺流程的优化使其具有优秀的岩石破碎、骨料生产、露天采矿的破碎作业性能,可通过不同机型的联合,组成一条强大的破碎作业流水线,完成多需求的加工作业。其设计先进、性能优良、生产效率高、使用维修方便、运营费用经济、工作稳定可靠,相对于各类固定式破碎站而言,移动破碎站犹如一个可以移动的中小型破碎加工厂,期工作效率和运营成本均优于同级或者更高级别的的固定式破碎站。
针对市场的需求变化,一帆公司生产的液压驱动履带式移动破碎站不断满足市场需求,自主研发的全液压驱动履带式车用底盘行走的移动破碎筛分设备。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造型美观,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高性能破碎机系列,全液压驱动履带式车用地盘,与破碎机一体化的高性能给料机,振动筛、皮带机,筛下皮带机、破碎机一体化的车载安装,车载式电动机及控制箱一体化。履带式移动破碎站广泛适用于路桥建设、城市建筑、冶金、能源等部门,进行破碎、筛分等作业。
7.浅析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趋势 篇七
相对于通信领域的传统话音业务、数据业务而言,移动增值业务从诞生起,就和SP(服务提供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无论早些年移动增值业务的风生水起,还是近些年移动增值业务所遭遇的发展瓶颈,一路走来,移动增值业务都在诉说着一个个SP的兴衰发展史。一方面,SP作为重要的参与角色,为移动增值业务快速启动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大的提升了用户对于移动增值业务的接受程度,满足了用户使用移动通信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也使得各大移动运营商发现了这一潜在的收入金矿;另一方面,政策和法规的滞后性,使得SP有一些灰色地带的空子可转,直接侵害了用户的利益。使得用户对移动增值业务逐渐的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尤其是一些非正规手段的使用,使得一些SP一夜之间暴富。这些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涸泽而渔。不利于移动增值业务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历史开始讲述,和广大读者一起探讨移动增值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
2 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
2001年开始,移动短信增值业务进入雪崩式的快速发展阶段,几乎所有的SP都赚得盘满钵溢,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依靠增值业务从濒临摘牌的险境奇迹般逆转,股价一路高歌,几大专业SP(空中、美通、华友世纪等)也得以陆续在NASDAQ上市。
然而从2004年6月份开始,中国移动加强了对旗下3P的监管力度,SP短信业务收入快速下滑,原先高效的推广方式和推广渠道再也不能带来令人满意的收入。短信SP开始第一轮的洗牌,没有核心优势的小型SP纷纷出局,短信增值业务领域哀鸿遍野。2004年开始移动彩信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不少SP把业务增长的希望寄托在彩信业务身上,同样,2005年初中国移动对彩信加强监管的计划措施使SP们收入锐减,2005年底中国移动对免费的WAP门户不再发送用户手机号码,并且规范了订购关系只能来自于移动梦网。这些监管手段的出台促使了移动增值业务市场泡沫的破裂,小型的SP纷纷倒闭或被兼并。2009年工业信息化部开展了集中整治手机黄色网站的活动,一些长期游走在政策灰色地带的SP纷纷倒掉,一个长期不为人所知的“黄”色价值链从此被斩断。
随着国家依照WTO开放市场的进展,电信业务市场不久后将会对国外资本开放,而移动增值业务将会是国外资本进入的第一前沿市场,国外大规模资本的进入将会更加加剧国内增值业务市场的竞争,中小型的SP会受到最大的挤压。
SP们如何才能在移动增值业务行业获得长远的发展?移动运营商应该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如何进行价值链的重建?这些问题都一一的摆在了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面前。
3 运营商的角色
运营商作为通信市场的主导者,理应在移动增值业务领域发挥主要作用,担负着构建增值业务价值链、制定市场准入机制、监管市场参与者行为、合理分配参与者利益所得等责任。
纵观国内各大移动运营商的情况,目前在增值业务市场面临以下3个方面的挑战:
(1)缺乏开放和成熟的价值链形成机制。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语音业务所占的业务收入比重日益下降,而以SP业务为代表的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日益壮大,在3G时代,移动增值业务领域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争夺的焦点所在,但是目前的市场参与主体还是以SP为主,各类产品规划和营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SP进行推进,缺少对整合行业的长远发展规划;
(2)对市场参与者(主要是SP)而言,缺乏强劲的业务开发推动力和业务推广渠道。随着移动增值业务的规模日益发展,相关的国家主管部门对运营增值业务的SP资质审核越来越严格,移动通信市场的SP准入门槛日益提高,这样就会导致一部分拥有优质增值业务内容的CP(内容提供者)由于无法获得SP经营资质,而无法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增值业务服务,而一些进入较早的SP坐拥极为稀缺的“壳”资源,不思进取,无心对业务进行优化,浪费了大量的市场资源。
(3)对用户而言,缺乏方便的业务使用手段和消费信任度。随着技术和市场成熟度的发展,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增值业务体验,满足了用户对资讯生活的迫切需求。随着增值业务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推出的业务种类日益多样化,用户对如此丰富多样的业务内容常常无所适从,难以甄别,无法快速便捷的订购真正所需的增值产品。
基于以上的现状,我们认为运营商有必要重塑移动增值业务领域价值链,梳理市场参与角色,提升产品质量,提升用户服务水平,改善用户感知,培养用户使用习惯,推动移动增值业务的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具体的做法有:
(1)构建移动增值业务门户,统一发展思路。纵观目前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移动增值业务的收入份额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运营商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构建移动增值业务门户,通过对移动增值业务的统一化展现、统一化推广,一方面可以节省各类增值业务在传统营销渠道的推广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门户的宣传和推广,可以扩大各类增值业务在用户层面的受众规模,直接拉动用户的使用需求。互联网领域的搜狐、新浪、腾讯无不体现了门户对业务推广的拉动效果。包括现在电信运营商主导建设的“移动商店”、“天翼空间”、“天翼星空”,以及各大手机厂商主导建设的APP Store都是基于此类设想。
(2)优化产品构成,激励产品创新。在运营商的统一规划下,优化各类移动增值业务的产品设计,成立专业化的产品基地,对前沿技术和应用进行孵化。快速进行产品试点、快速形成产品卖点。联合社会力量,发挥专业特长,集中优质资源,全力开展产品创新。目前各大移动运营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设阅读基地、动漫基地、视频基地、音乐基地等,就是体现了这种思路。
(3)加强监管,重获信任。相对于SP,运营商在品牌推广和营销服务上有着先天的优势。一方面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用户资源,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良好的口碑,用户对运营商有一定的品牌信任度;另一方面,运营商应该对SP进行强力监管,对任何涉嫌欺骗用户的行为“零容忍”,清扫增值业务市场内的害群之马,获得用户的信任,增强业务品牌对于用户的黏性。最终方可实现移动增值业务领域的长治久安。
4 SP需要做什么
由于行业的特点,目前SP的产品均没有太大的差别,几乎所有的SP都在做笑话产品、两性产品、交友产品,都提供图片下载、铃声下载等业务,营销方面大部分公司都把心思放在对运营商的攻关上。由于产品对最终用户没有强有力的吸引力,订购关系规范化以后,不正当营销手段带来的业务收入泡沫必然要被挤掉。现在市场竞争正在逐渐变得激烈,市场的竞争已经由公关方面实力的竞争开始转向包括产品、营销、渠道、价格等在内的全面能力的竞争,可以预见在未来移动增值业务市场中能够获得优势地位的必定是那些培养起核心竞争能力的SP。
SP如何培养核心竞争能力?
(1)打造特色产品内容。产品内容实力是移动增值业务的核心能力。增值业务市场将真正进入到“内容为王”的时代,SP必须在内容开发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目前不少有实力的SP已经开始了在特色内容服务方面的拓展。华友世纪收购飞乐唱片、华谊音乐、岩浆数码,打造数字娱乐内容方面的优势。美通积极进军娱乐业,与电影、电视内容供应商合作,开展“美通院线”等新业务。
目前移动增值业务市场的重心在娱乐方面,随着市场的深入发展,尤其3G时代无线数据传输速率的提升,移动增值业务将会走向娱乐和行业应用两个市场并重发展。这些行业应用将会为移动增值业务带来崭新的发展机会,具有行业优势的SP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发出行业应用,没有行业优势的SP也可以与具有行业背景的IT公司结盟开发行业应用产品。
(2)培养领先的市场营销能力。随着市场的成熟以及竞争的加剧,市场营销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和手段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SP产品内容的加强以及实际用户规模的扩大将会带来对SP品牌形象以及产品品牌形象的需求。
竞争者的增多将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价格也会成为营销重要的竞争手段。目前的营销局面下,用户处于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用户并没有能力完全比较各家SP的产品以及价格。在用户需求真正激发,营销信息完全展示的情况下,相同产品的价格将会成为用户订购的重要选择因素。因此,促销组合等优惠措施将会大行其道,价格方面的竞争将会极大地考验SP的运营成本控制能力或者单个用户的ARPU值挖潜能力。
(3)培养成本领先的运营优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发展新用户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甚至会出现发展新用户短期亏损的现象,这就需要做好用户的长期运营工作,除了直接推广的产品需要具有粘性能够长期粘住用户之外,还需要做好相关联产品规划开发工作,提高单个用户的ARPU值。在充分掌握用户特征数据的基础上,SP应做好针对性的产品规划和开发,配合运营商更好地引导移动增值产品的发展。
5 小结
总而言之,今后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将考验运营商的掌控能力、SP的产品实力,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只有在产品内容、市场营销手段等方面找准自己的定位并由此建立差异化优势才能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一帆风顺,而用户也会伴随移动增值业务的日益成熟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便利。
摘要:近年来移动增值业务以强劲的增长速度、快速的市场渗透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移动增值业务为运营商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拉动总业务收入的生力军。与此同时,一个基于移动通信的信息服务产业应运而生,形成了以基础电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SP)、内容提供商(CP)和各类应用开发商等共同组成的新兴产业。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移动增值业务的需求也逐步呈现综合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在当前背景下,各种网络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根本目的都是提升服务和业务能力,其关键就是实现业务的融合与统一。
8.辐射——国内移动学习的趋势 篇八
“2011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漫延的一年。”在几个月前的CSDN盛会上,李开复博士如是说。而作为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一项核心应用,移动学习正在国内呈现出“辐射”的趋势:一方面,国内超过9亿的手机用户、3.5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70余万的Wifi站点为移动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形成用户终端的多维度辐射;一方面,“泛在学习”概念的兴起,教育改革和国家开放大学工作的开展,为移动学习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多角度辐射;而另一方面,以“云计算”、“3D虚拟教室”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远程教育应用,也正在为移动学习开启教学内容和互动方式的全新辐射层度。
那么,当这种“辐射”成为多维度、多角度、多层度的时候,究竟什么才是“移动学习”?国内的移动学习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才能够更好地满足远程教育、开放教育新形势下的发展和需求呢?
我们认为,移动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本身就是E-Learning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不能把移动学习定位成取代传统的远程学习,而应把它作为整个远程学习体系的一部分来看待。我有过一个比喻:把E旋转90度,就是M。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移动学习的辐射,其实也就是现代远程学习体系的辐射,这两种辐射是相互交融的,并不存在所谓的辐射领域界定或先后关系。因此,与其说移动学习的发展推动了现代远程学习的发展,倒不如说是现代远程学习体系通过移动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补充。
但这里要强调一点:对于我们常说的技术革新,比如云计算,虽然是移动学习发展的支柱,但并不能构成国内移动学习发展的基点——过度追求技术革新只会导致国内的移动学习走向高端化和狭隘化的极端。基更博士曾在他的论文中强调:“对于远程教育而言,成功的教育技术,不是那些本身具有适合教学特性的技术,而是已经达到了广泛普及的技术。”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因为实际上,当我们试图涉及移动学习这一领域时,我们发现自己面对的是国内广大的手机学习者。而国人庞大的手机数量、收入条件,以及手机终端的使用现状,就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内移动学习必须遵循“就低不就高”的辐射原则。
9.移动趋势 篇九
关键词: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趋势
时代的进步带动了通信行业的高效发展,基础的数据流量正以几何级数在增长,只有建立更加高效的智能业务才能实现通信技术的高速高质发展,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开启了移动通信的新时代。
1第5代移动通信基本内涵以及研发背景
1.1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基本内涵
由于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还处于研发和试用的阶段,虽然没有清晰的定义,但是多数国家对于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都是“是整体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Gb/s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总称”,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将无线通信技术进行再次的技术演进,并集中开发补充性的智能技术,实现更加便捷的网络社会服务,同时将无线接入技术再次升级以满足客户差异性的需求[1]。
1.2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背景
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以客户的基础需求为蓝本,进行智能化自主网络的建设,要对基础数据流量进行高频的增长,从而促进整体用户数据速率得到有效提升。另外,欧盟METIS还指出,要实现入网设备增加100倍,电池的基础续航时间增加到8-10倍,会利用超高频段进行移动数据的室内全覆盖。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在整体技术发展进程推动下诞生的,将综成多业务和多技术形成整体化的融合型网络,不仅能满足各种基础业务的需求,也能最大程度提升广大用户的消费体验。
2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征以及核心技术分析
2.1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基本特征
(1)基础能耗降低。随着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的普及,不仅是基础重工业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也要实现基本的绿色低碳以及能源的节约。而未来运行的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就将极大地融合节能设计,综合减少基本的能耗需求,真正实现优化的绿色通信发展[2]。
(2)基础可信度提升。通信技术的发明就是为了使人们的交流和互动更加便利,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将最大化实现基础的在线服务,实现了应急通信以及工业信息系统的高价值场景需要。不仅实现了基本时延的缩短,也强化了整体通信技术的可信度,能对基本信息安全进行优化升级,实现终端服务可信度的大幅度提高。(3)频率利用效率提升。随着时代的进步,通信用户量将越来越多,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能保证利用基础的演进以及频率倍增技术进行频率的升高,也能实现整体压缩技术的有效升级。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整体频谱效率能较4G技术提升6-10倍,真正解决了大流量带来的频谱资源缺失的难题。
(3)基础速率的数值提高。从数值上分析,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对于基础峰值速率的提升非常巨大,较之4G技术提升了至少十倍,并对特殊化的通信场景进行了集中数据处理和应用升级,实现单连路内速率达到10Gb/s,甚至一些传输要求特殊的速率能实现100Mb/s[3]。
(4)基础流量提高。对于用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基础服务质量和基础流量的使用,未来五年基础数据流量将大幅度提高,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能实现整体吞吐量的升级,真正运行过程中更能满足100Gb/s/km2以上的吞吐量。另外,物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发展也带动了通信技术的新要求,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能实现支持设备的数目增加。
2.2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核心技术
(1)多天线媒介传输技术。在众多基础技术之中,多天线媒介传输技术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将实现二维到三维的转变,保证整体信号从高阶输入输出到规模化的阵列发展,真正实现整体频谱利用效率的提升。不仅能支持多用户波束的智能化,也能有效减少用户之间的无效干扰,能从根本上优化无线信号的覆盖性能[4]。
(2)高频段信号传输技术。传统的工作频段使得频谱资源十分拥挤,因此,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优化运用高频段信号传输技术,并集中运用毫米波元器件,真正实现高速短距通信,能充分满足基础容量和传输速率提高的要求。
(3)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一直被公认为是提高频谱基础效率的最佳技术,不仅是实现两个方向信号的基础传输,也能实现通信双工节点的接收和发射,真正满足了高效的信号传输以及免干扰。另外,较FDD技术和TDD技术而言,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能突破资源的使用限制,呈现更加灵活的资源运用。
(4)D2D技术。客户容量和数据传输信息的增多,对于中心式基站的传输方式提出了挑战,在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中将运用设备间直接通信技术,实现设备间的直接通信,有效拓展了原有的网络连接结构和接入模式。不仅提升了基础信道的质量,也提高了数据的速率,降低了整体的时延和能耗。D2D技术也能实现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并积极提高了整体链路的灵活度和基础网络的`可信度,在提升整体通信效率和质量方面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5)新型网络架构技术。新型网络架构技术是依据现有的基础网络条件进行技术的革新,充分融合了集中化处理、协作式无线电结构以及云计算框架体系的新型技术,真正实现了绿色无线网络架构模式。新型网络架构技术能最大化的减少干扰以及能耗,并提高整体的频谱效率以及优化智能化组网的动态建设[5]。
10.移动趋势 篇十
移动支付发展趋势清晰 2014年大规模爆发确定 线上走向线下最关键的环节:支付。智能终端在全球的快速普及已经是一个毫无质疑的事情,以前很多无法实现的功能和应用逐渐得以完善。智能手机上现在挤满了各种传感器,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十分便捷,O2O(线上走向线下)的过程中对移动支付需求强烈。我们认为远程支付将有效引导用户消费习惯,促进支付环境的成熟;近场支付是未来大规模普及应用的关键。
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分析:我们认为银行、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将是产业核心的推动者。目前来说,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和银行之间还未到达直面竞争的阶段,跑马圈地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对于银行系来说:移动支付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对于运营商来说:移动支付是一件乐于去做的事情;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移动支付是一件积极去做的事情。
在各种近场支付的实现方式中,从产业链支撑、安全性和便捷性等多个角度来看,NFC无疑是移动支付中近场支付实现的最佳方式。二维码、刷卡器支付和声波支付等方式将局限于少数应用场景。NFC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终端相对较少,但是从趋势发展来看,我们认为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能够实现“蓝牙式”的普及方式,现阶段高端手机基本带有NFC这一功能,运营商、银行和终端厂商都将是NFC普及重要驱动力。也正式由于运营商积极的参与,安全芯片的位置将放在SIM上,从而决定了NFC-SIM必然是主流模式。运营商大力发展的趋势已经确定,中国移动初步确定2014年移动支付亿级用户的目标,我们判断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会大概率跟进,带动产业发展的快速进步
11.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三) 篇十一
[关键词] “魔码” 点读笔 增强现实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2-0025-06
1 增强现实技术的简介与应用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以下简称AR),是使用信息技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补充和增强,让用户感受虚拟事物、信息与现实世界重叠的二维世界。也就是说,AR并非制造一个沉浸式与现实隔离的虚拟化世界,而是让用户体验到虚拟和现实在同一个空间的结合。
自上世纪70、80年代诞生以来,AR技术已经在军事、工业制造、电子游戏和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R技术再度火爆起来,并且更加普及。
AR的基础是现实世界,却可以突破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内容,丰富我们对于信息的获知体验。在移动数字阅读领域,许多智能手机应用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结合现实的场景、物体,如纸质出版物,通过AR技术增强阅读体验。比如,在报纸基础上,通过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对纸质出版物增强视听觉体验;在书籍基础上,通过点读笔扫码识别码,对纸质出版物增强听觉体验。
增强现实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结合虚拟化技术再来观察现实的方式,契合法国社会学家福柯所描述的“镜中自我与真实自我不可分离”,而形成的虚实交融的“异托邦”。
2 基于“扫码”行为的两种增强现实模式的比较研究
目前,在移动数字阅读领域有多种AR应用。笔者选择报纸“魔码”和点读笔作为研究对象,二者所代表的“扫码式”AR目前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2.1 研究对象
2.1.1 报纸“魔码”
二维码是一种条码技术,存储的信息量大,并能整合多媒体信息。且易于制作、成本低。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对二维码进行扫描识别。二维码经历过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05—2008年,《北京晚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辽宁日报传媒集团、潇湘晨报社等都进行了探索。这一时期,二维码的主要作用是让用户通过手机扫描报纸版面上的二维码标识,跳转到报纸的手机WAP网站,阅读报纸指定版面的相关新闻和广告资讯,并开展互动。2006年世界杯和2008年奥运会,使这一新技术第一次大面积应用于平面媒体。但在2008年之后,报纸二维码应用逐渐陷入沉寂。
第二阶段是从2011年4月开始,《每日商报》《华西都市报》等媒体再次推出报纸二维码应用。这一阶段报纸二维码应用的兴起主要是因为3G技术的发展,降低了用户接入网络的成本;智能手机的普及提供了硬件基础;同时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迫使传统报业不得不寻求数字化转型,而二维码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这一阶段中,《华西都市报》开发的报纸二维码产品,主要有报纸二维码、手机扫码应用“魔码”、“魔码”内容三个部分。用户通过手机移动应用“魔码”,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来获取网络内容资源,增强报纸上的文图新闻的体验。这一过程,使得虚拟内容和现实内容相结合,实现了增强现实(AR)。
目前,《华西都市报》的“魔码”发展相对成熟,同时也有一定影响力,自2011年诞生至今,“魔码”已经从《华西都市报》一家使用发展到目前四家报业集团使用,在报纸二维码应用中最具有代表性。
2.1.2 点读笔
点读笔是基于光学图像识别技术和数码语音技术开发而成的阅读和学习工具。其技术原理是先将图书上的内容通过OID进行编码,并用特殊的印刷技术将编码印刷到特制图书上,然后用户用点读笔扫描图书编码就可以进行识别并播放相应语音。
目前,点读笔主要应用于幼儿早教、会展、旅游等行业。
用户在使用点读笔扫描图书内容时,点读笔发出的声音内容和被扫描书本上的内容相结合,通过这一过程实现增强现实。
2.1.3 “扫码”类数字阅读增强现实模式
对比以上两种增强现实的模式,不难看出,虽然是应用于不同领域(报业、图书出版业),采用不同的硬件(手机、点读笔),实现不同的媒体(多媒体、音频为主),报纸“魔码”和点读笔在本质上都是通过“扫码”这一交互方式来实现移动数字阅读增强现实体验。
无论是手机“扫描”报纸二维码,还是光电笔“扫描”OID码,都要经过“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
首先将内容编码成虚拟内容制作成图形码,然后将图形码印制到现实内容上。当用户使用硬件来扫描图形码时,触发了解码过程,虚拟内容被解码,实现AR。
所以本文将以上两种模式归纳为“扫码”式增强现实,并以此为比较研究的出发点。
2.2 研究方法
对于移动数字阅读中的增强现实这一主题,主要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市场—产品”的角度来分析这两种“扫码”式的数字阅读增强现实模式,并进行比较。具体而言,即从市场情况、用户需求、产品功能、用户体验和内容资源五个维度,对魔码和点读笔这两种增强现实方式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对移动数字阅读中的增强现实这一主题做出探索。其中使用了杰西·詹姆斯·加瑞特(Jesse James Garrett)提出的用户体验要素模型作为用户体验的分析框架。
2.3 研究内容
2.3.1 市场情况
A 点读笔
目前主要应用于幼儿早教、旅游、会展等行业。其中,早教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我国有近70万所中小学校,大约3.2亿中小学生,其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学生约两亿人,早教行业面临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据教育部门统计,当今家庭教育资金储备占全部家庭收入的30%—40%左右。除了传统的商场超市、家电卖场、IT卖场以外,新华书店和电子商务网站也是点读笔的主要销售渠道。从2004年开始,点读笔的品牌逐渐增多。近一年来点读笔基本处于平稳增长的态势(搜索淘宝指数2011年7月—2013年7月点读笔的搜索指数与成交指数可得)。
nlc202309021043
B “魔 码”
“魔码”的主要功能是增强报纸的阅读体验。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报业正面临着衰落和萎缩。
作为报纸行情晴雨表的广告行业的变化也反映了这样的趋势。2012年,传统媒体的广告投放量下滑,业内称之为报业广告的“第三次低谷”。据CTR研究数据表明,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报纸广告刊登量明显减少。与2011年相比,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主要报纸广告收入预计都有15%—20%的下滑幅度,广东地区的下滑幅度甚至超过30%。
2012年1—9月,报纸是传统媒体中广告投放唯一下降的媒体,降幅达8.2%;据慧聪网的研究报告,2012年1—5月,全国报纸广告按刊例价计算为397.8万元,下降了5.1%。
在发行方面,2012年各地都市类报纸征订均遇到较大困难,其中家庭订户迅速减少,报业的发行结构受到打击。都市类报纸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消费品,家庭消费品广告也是都市报的主要广告来源,家庭订户大量流失,对报业有着重要影响。
2.3.2 用户需求分析
(1) 用户特征
A 点读笔
对于一些产品来说,购买者和使用者是同一人群。而对点读笔和一些同类的教育产品,使用者和购买者是不同的群体。因为作为使用者的儿童没有购买的经济能力,家长扮演了购买者的角色,家长却不会去使用点读笔。
所以点读笔的用户由两个不同的群体构成,分别是购买者——家长,使用者——儿童。
购买者——家长。家长作为购买者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目前中国2—7岁群体的父母,90%为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的人群,有较高的文化素质,重视教育投入。同时,这部分人群工作较忙,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对孩子进行亲子教育。而且由于自身英语水平相对不足,无法提供有质量的英语辅导。
使用者——儿童。作为使用者的儿童,年龄较低,无法使用复杂的产品;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同时喜欢互动性的产品。
B “魔 码”
“魔码”被报业推出的初衷是,利用智能手机进行扫描图形码来增强报纸的阅读体验,促进报网融合。所以“魔码”的真正用户是拥有智能手机的报纸读者。
以《华西都市报》为例,2011年12月的一项关于“魔码”用户调查显示,18—35岁年龄段的用户占到81.93%,大专以上学历的用户占到96.38%。
这部分用户群体比较年轻,受过较高程度的教育。同时,这部分群体也是上网人群,他们能够使用许多数字媒介作为信息来源,报纸并不是他们最依赖的媒介。
(2)用户需求
从上述用户特征出发,分析不同于用户群体的用户需求。
A 点读笔
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辅导,所以家长群体有早教的需求。家长需要一款产品,能够代替他们在无家长辅助的情况下对儿童进行教育。
根据儿童这一群体的用户特点,儿童需要一款简单易用,有直接的互动行为发生,能够吸引注意力和兴趣的产品。
B “魔 码”
“魔码”用户群体的主要需求是增强阅读报纸时的体验,获得纸质报纸不能提供的多媒体信息。
《华西都市报》推出“魔码”的初衷是:促进报网融合,覆盖更多人群,实现报纸的立体化传播。
理论上,年轻受众对“扫码”这一新奇的交互形式会产生兴趣,“魔码”让报纸同时具备手机移动和海量信息的功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年轻受众移动化、多媒体的阅读需求。
2.3.3 产品功能
(1)功能列表
A 点读笔
市场上点读笔的主要功能基本相同,分为点读功能和独立功能两个模块。点读使用指的是点读笔通过点击内容发声这一核心功能,这一功能需要和特制的点读书本配合使用;独立使用功能主要指脱离点读书本,点读笔独立完成的功能。
以一款型号为vt-2103的外研通点读笔为例,主要功能有:
点读功能:即点即读,跟读对比,翻译查词。
独立功能:MP3播放,U盘存储,自动关机。
B “魔 码 ”
“魔码”的移动端产品是扫码应用,以《华西都市报》为例,《华西都市报》在ios和安卓平台上的扫码App叫做“魔码”,主要有扫描功能和魔码汇两个功能模块。
扫描功能:
我的“魔码”(消息,相册扫码,收藏,订单,分享,系统设置及其他)。
启动扫描:点击“启动扫描”,将报纸上的二维码置于镜头下,手机就可以播放多媒体内容。
历史记录:扫码的历史记录。
魔码汇功能:
天气日期:查看日期,还可以通过切换城市,查看成都、武汉、贵阳、大连四个城市的天气。
新闻窗:点开查看所在地热门新闻。
同城活动:所在地同城活动概览。
影讯:所在地电影院线情况概览。
折扣:所在地商场折扣信息。
轻松一刻:笑话。
(2)主要流程
通过分析点读笔的功能,总结了两个产品主要使用流程。
A 点读笔
阅读—发现待扫描处—点击扫码—发声
B “魔 码”
阅读报纸—产生进一步了解信息的需求—打开魔码App—启动扫描—扫码—载入播放内容
2.3.4 用户体验
杰西·詹姆斯·加瑞特提出了用户体验要素模型,这个模型最初是针对网站提出来的,并把网站分为信息型平台类产品和功能型平台类产品,两者分别关注的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帮助用户完成任务。事实上,该模型目前被广泛运用于互联网产品和媒介产品的分析中,并不局限于网站。
nlc202309021043
在这个模型中,他将整个产品的开发过程分为五个层面: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在这五个层面上探讨用户体验 。
战略层关注的是来自企业外部的用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产品目标,即一个产品能满足用户哪些需求,并且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范围层描述了一个产品所具备的功能和特性。对于功能型产品,范围层意味着功能规格:对产品的“功能组合”的详细描述;而对于信息型产品,范围层则意味着对内容需求的详细描述。
结构层是指产品所包含功能的组织结构。在功能型产品方面,结构层意味着交互设计,定义系统如何响应用户请求。而在信息型产品的一侧,结构层意味着信息架构,即合理安排内容元素促进用户理解。
框架层进一步提炼了结构层中形成的产品目标和需求。无论是信息型产品还是功能型产品,框架层都包含信息设计:一种促进理解信息的表达方式。对于信息型产品,框架层还包括导航设计;而对于功能型产品,框架层还包括界面设计。
表现层关注的是最终产品的感知呈现。无论是哪种产品,表现层关注的都是为最终产品创造感知体验[1]。
笔者将利用这个模型来对比研究点读笔和“魔码”。因为点读笔和“魔码”均是被用来实现增强现实这一功能的,所以二者均属于功能型产品。
(1)战略层
A 点读笔
从产品所对应的两个用户群体——家长和儿童看,点读笔的出现基本满足了双方的需求。
对于家长来说,点读笔可以通过儿童自主操作,让儿童在阅读书本时获得听觉的体验。满足了家长节省时间和进行亲子教育的需求。
同时,点读笔使用方法十分简单,十分新奇。满足了儿童好奇心,也迎合了他们对简单工具的需求。
B “魔 码”
虽然魔码具有移动化、多媒体的特点,但是实际上很难满足年轻受众对新闻阅读的需求。
一方面,年轻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大量信息,“魔码”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必要的信息来源,同时相比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资源,“魔码”的内容显然贫乏;另一方面,这部分用户对“魔码”的接触多半是出于好奇心,随着扫描二维码带来的新奇感递减,他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小。
目前很大一部分“魔码”扫描出来的结果多为广告图片或视频,信息价值不高,难以引起用户兴趣。
报业制作“魔码”的初衷是希望魔码成为报业打造立体传播的载体,打破印刷行业时间和载体的限制,从而实现阅读模式、新闻生产和经营模式的变革,促进报网融合。但是“魔码”很难真正满足市场上年轻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无法获得用户,也就很难真正实现报业对“魔码”所抱的期望。
从战略层来看,点读笔的出现迎合了市场需求、建立了商业模式,巨大的需求也使得相关企业通过这一产品在市场上获取了相应的利润;而“魔码”的推出,更主要是报业在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自己求变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和市场需求脱节,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商业价值。
(2)范围层
A 点读笔
点读笔的功能分为点读功能和独立功能。其中满足市场上家长和儿童主要需求的是点读功能,这项功能实际上是和印有OID码的点读书本一起实现的。
首先,点读功能将家长从给孩子讲故事、教英语的任务下解放出来,生动的故事与专业的发音也给早教提供了保证。
同时,点读功能操作简单,反馈直接的特性使得儿童能够十分轻易地使用点读笔,“点—读”的参与式反馈也能够调动起儿童使用的兴趣。
一些独立功能,如MP3、录音等并不是点读笔的主要功能,更多地是作为语言学习工具的附属功能。
B “魔 码”
“魔码”的功能主要有扫码和魔码汇。
扫码功能使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这一动作,接收到多媒体信息,增强阅读新闻的实时体验。
但是目前带有二维码的“魔码”新闻仅仅占报纸所有新闻中很少的一部分。以《华西都市报》为例,一份报纸中平均只有五则魔码新闻。这意味着读者并不能自由选择新闻内容来增强现实,只能体验报纸规定好的AR素材。
而魔码汇这一功能,虽然汇集了一些新闻和便民信息,但是这些内容用户可以从网上获取,魔码汇也并非在魔码App的首页展示,而是一个二级菜单内容,这样更减小了用户使用的可能性,所以很难实现报业所期望的成为门户的目标。
从范围层来看,点读笔的功能设计重点突出,集中在“点读”上。
“魔码”的重点功能扫码,却不能让用户自由选择扫码的内容,内容限制使这个功能的效用大打折扣。寄托报业门户希望的魔码汇功能可用性不强,在范围层上,“魔码”功能多而不精。
(3)结构层和框架层
A 点读笔
点读笔实质是一个扫码和发声工具,设计为硬件,采用了用户非常熟悉的笔状外形。笔状外形自然地伴随着“点”“划”的交互行为,将扫码的AR行为以一种用户熟悉的方式组织起来,交互简单,“点—读”的反馈方式也十分直接。
B “魔 码”
“魔码”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的App应用,设计为软件。虽然“魔码”的扫码功能理论上可以实现读者的增强现实体验,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扫码的效果受制于网络环境,在没有良好网络的情况下,“魔码”的功能会受到很大限制。
同时,从“魔码”的流程来看:阅读报纸—产生进一步了解信息的需求—打开“魔码”App—启动扫描—扫码—载入播放内容,这个流程中步骤太多,影响了交互体验。用户的行为缺乏反馈。
在结构层和框架层,点读笔得益于自身笔状的外形,并将扫码变为用笔点这种人类熟悉的交互行为,而且硬件产品化的设计更方便地实现销售;而“魔码”只是移动应用软件,难以获得用户付费使用,且因为移动网络状况的不稳定性和步骤的复杂性,扫码功能不能提供良好的交互体验。
nlc202309021043
(4)表现层
视觉是否乱杂,混淆了主要功能。
A 点读笔
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点读笔都采用了卡通形象,一些规模较大的点读笔厂商甚至与知名的动画,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进行合作,将点读笔外形制作成动画人物形象,从而吸引儿童用户。
其中主要点读功能的按钮一般十分明显,放置在笔身的突出位置,方便使用。
同时,点读书籍无论是少儿读物还是语言教育,均采用卡通化的设计。
B “魔 码”
主页面设计界面简洁,启动扫描按键放在中间,突出了“扫码”的主要功能。
整体色彩风格统一。
视觉层上,不同商家的点读笔外形有较大差异。但是书和笔均采用卡通造型和鲜艳的色彩,针对少年儿童进行设计。“魔码”的视觉设计仅仅达到较为统一的层面,缺乏设计感,并没有针对特定用户进行设计。
2.3.5 内容资源
A 点读笔
点读笔行业采取了一种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方式。一家硬件厂商往往会和一家出版社进行合作。来为自己的点读笔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
通过软硬件整合,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B “魔 码”
“魔码”的内容主要分两种,一种是“魔码”新闻,即报社针对一些新闻制作的多媒体内容;另一种是“魔码”广告,即将广告内容制作成“魔码”,用户通过扫描“魔码”阅读广告内容。
“魔码”新闻的内容资源均来自于报社的采编。以《华西都市报》为例,报社采集了一些新闻的多媒体素材,然后制作成二维码印刷到报纸上。
“魔码”广告内容来自于报社和广告主的联合制作。这也是“魔码”的主要盈利方式。
3 总 结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幼儿早教本身就是一种刚性需求,同时市场潜力很大,点读笔的出现充分迎合了这种市场需求。纸质出版物的增强现实设计,针对了需求最迫切的部分,重点突出了“点读”这一核心功能,在 “听”这一感官的增强上做到了功能稳定,流程简洁,增强了用户体验。
点读笔生产厂家将点读这一增强现实功能硬件化、产品化,通过联合出版社,做到了软件产业和硬件产业的整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和稳定的盈利模式,使得整个点读笔行业不断发展。
而报业的“魔码”,并没有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用户的特征,产品功能看似很多,重点却不突出。扫码功能受制于网速和素材质量,体验难以保证。作为软件产品,“魔码”很难获得付费用户,依赖于报社的持续投入,本身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因此,虽然都是“扫码”型的增强现实模式,相比点读笔已经成熟的产业形态,“魔码”在产品用户体验和盈利模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特别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产业链。两相比较,可以对纸质出版物的增强现实应用提供以下建议。
3.1 增强现实要从充分条件变为必要条件
纸质出版物增强现实的产品,应首要考虑用户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对于“魔码”来说,报纸本身已经提供了足够多的内容,“魔码”还在不断地为用户提供额外的内容。在目前新闻内容泛滥、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媒介应该致力于读者获知信息效率的提升、有价值信息与用户需求的匹配,而非简单去做“报纸可以看视频”这样的叠加。无论给读者增加多少信息,始终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须。
点读笔是纸质出版物增强现实的成功应用。在产品设计上,放弃了对书刊读者整体层面的考量,将产品针对群体减少至儿童、学外语这些特殊人群。在这些人群里,由于其特殊的需要,增强现实应用便不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
3.2 增强现实需要突出重点,反次为主
纸质出版物增强现实应用,分为两部分:出版物部分和增强现实部分。“魔码”与点读笔的设计思路,其实在根本上是不同的。“魔码”是报业所设计的“转型”产品,希望在纸媒为用户提供纸质内容外,还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音频、视频、文字等多媒体内容。但是,追根溯源,“魔码”是为了报业的发展,寄望将报纸读者“平移”至移动互联网。
点读笔的生产者,基本没有纸质出版物背景,如做教育器材的诺亚舟、教育培训的洪恩、便携电子设备的纽曼。因此,点读笔设计初衷便不是为了延续纸质出版物的发展。通过点读笔的设计,生产者反过来整合纸质出版物资源。
表现在产品形式上,报业的“魔码”是“买报纸送‘魔码’”,点读笔则是“买笔送书”,主次完全不同。作为报业附属品的“魔码”,还承担了报业“转型”的历史责任,负担沉重。而点读笔一开始就以自身为主,致力于为用户特殊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体验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一旦成为用户群体的必要需求,用户就会购买点读笔持续使用,进而持续购买配套点读书的纸质出版物。
3.3 增强现实需要硬件产品化和系统产业化,形成产业链
点读笔是成功的纸质出版物增强现实产品,通过硬件产品化的系统产业化,形成了清晰的商业模式,打通了产业链。与出版社形成合作,只需增加点读笔的销售即可获得收入,将增强现实这一功能转化成了盈利。但“魔码”则局限于软件,没有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式,产业链无法打通,难以形成盈利。
面对移动数字阅读的契机,纸质出版物均在思索自己的转型路径。点读笔与“魔码”,恰是提供了两种不同思维下转型的模式,也印证了不同思维带来的不同结果。纸质出版物不仅要看到移动数字阅读的机会,将移动终端与自身产品结合,而且更需深入思考结合的主次关系、需求定位、模式创新。
注 释
[1][美]杰西·詹姆斯·加瑞特著;范晓燕译.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2.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 篇十二
1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是由网络设备制造商、移动终端制造商、软件平台提供商、应用软件提供商、内容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环节构成, 是集硬件、软件、内容、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生态体系。如图1所示。
1.1 移动终端制造商
以i Phone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终端引爆全球市场, 引领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性能的持续提升和种类的不断丰富, 不仅为移动互联网创造了服务载体, 更是助力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发展, 智能终端的种类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目前广泛使用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外, 电子阅读器、车载导航、智能电视、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游戏机等移动终端被越来越多地开发和使用, 在丰富移动互联网发展内容的同时, 也扩大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空间。
1.2 运营商
运营商网络的不断提速、使得大量对速率和宽带要求比较高的内容应用得以快速发展。3G、LTE、宽带、wifi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移动互联网的价值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环境保障。但是, 传统通信业务需求日趋饱和, 移动互联网和增值服务发展滞后, 导致运营商沦为产业链中价值含量最低的管道提供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 运营商必须重新定位自身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的角色和位置, 完成去电信化改革,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
1.3 软件平台提供商
软件平台是一个相对比较宽泛的概念, 包括终端操作系统、浏览器、中间件、应用开发环境和应用商店等。软件平台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核心部分, 是产品和服务实现价值的通道。苹果和谷歌正是因为掌握了这个通道, 才实现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形成全新的产业生态体系, 占据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位的高端。平台模式的出现, 大大拓宽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其商业模式的侧重点, 已经从桌面互联网的只强调内容, 升级为构建终端、内容和应用的商业生态体系。虽然, 还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 但可以肯定的是, 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不会再是单一的“前向收费”和“后向收费”, 而是向着多元化收费模式演进。
1.4 应用服务商
应用服务是用户与移动互联网接触最直接、最充分的部分, 是用户体验移动互联网价值的最重要环节。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彰显, 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日益丰富。基础应用包括IM、LBS、SNS、WEB浏览、移动搜索、NFC等, 内容应用包括视频、音乐、游戏等, 生活工作应用包括移动办公、电子商务、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不断地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带来便利的同时, 传统PC端的内容和应用也再逐步平移和延伸到移动互联网上。
2 移动互联网产业结构演进趋势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00年12月1日, 中国移动开始实施的“移动梦网”计划。但是, 由于通信网络、终端设备和商业模式等问题, 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始终处于萌芽期阶段。直到2009年1月7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向国内的三大电信运营商颁发了3G牌照后, 移动互联网产业才有了质的变化, 产业发展不断提速, 产业结构演变逐步深入。
2.1 多参与主体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持续的快速发展, 巨大的市场空间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纷至沓来, 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结构也将被越分越细。除了运营商、终端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外,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软件企业、信息服务企业, 甚至新媒体、电商等也将不断的涌入移动互联网大潮中。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多, 移动互联网产业结构将会变得更加丰富, 也更加复杂, 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也会愈来愈激烈。
2.2 跨界融合
传统产业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延伸拥有巨大潜力, 为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带来更多机会, 也为传统企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空间。移动互联网业务与传统业务的跨界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在移动互联网发展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路径不断增多、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和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的新形势下, 突破既有领域, 主导产业链条的整合与重构, 形成基于多领域的资源整合能力, 确立科学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是移动互联网企业率先确立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2.3 平台化竞争
运营商、终端制造商和应用服务提供商等充分接入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上下游, 在价值传递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增值的事实已充分显示出移动互联网趋于平台化的趋势。未来, 移动互联网企业间的竞争, 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 更是平台之间的竞争。谁的平台优势明显, 谁就能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 提供更多、更好的应用和服务。
3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3.1 产业链和平台趋于融合
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发展, 需要包括电信运营商、终端制造商、互联网企业和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广泛参与, 建立清晰合理的产业链体系。同时,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与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终端平台等各种平台进一步开放和融合, 从而促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创新。
目前, 全球移动互联网巨头企业纷纷进行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不断瞄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与内容领域, 频频拓展业务领域和并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3.2 移动应用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 移动应用的创新和淘汰的速度将不断提速。即时通讯、移动浏览器、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移动应用商店、移动安全服务、移动搜索、移动社交网络、移动视频、移动办公、移动医疗、移动教育、移动交通、移动游戏等娱乐服务、移动广告, 以及还有很多现在无法想象或者技术尚未成熟的各种应用服务都将陆续出现在移动互联网上, 并呈现多元的发展趋势。
目前, 移动应用的主要发展趋势有:一是随着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 (NFC) 、射频识别技术 (RFID) 在智能移动终端上的应用, 移动支付成为应用企业、用户共同关注的发展方向;二是移动社交网站通过开放API的形式进一步加强与第三方移动应用开发商开展深入合作;三是移动安全企业将提供包括杀毒、防恶意软件和网络安全软件等的移动安全应用, 以及包括安全信息、设备监控和防盗等相关服务。四是移动应用商店领域将随着腾讯、百度、360等传统的互联网龙头企业的加入, 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五是未来用户的许多活动都将基于位置服务展开, 如购物、就餐和娱乐都可以在生活和工作的附近进行。
3.3 商业模式不断创新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实质阶段, 技术、网络、终端、用户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盈利的商业模式呼之欲出。以苹果为代表的“终端+服务”的商业模式是目前较为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 它改变了传统游戏规则中终端制造企业只能通过制造环节来获取利润的固定模式, 通过构建面向双边市场的应用平台将互联网体验完美移植至移动终端。此外, 搜索业务将随着智能语音和穿戴式设备发展, 逐步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支点;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屏幕的变大和流量资费的降低, 移动广告的效果和接受度将大幅提高;移动游戏与社交网络服务有机结合, 越来越吸引用户的兴趣和时间, 用户的付费意愿加强;移动支付国家标准已经出台, 技术环境成熟, 促进移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未来潜力巨大;移动视频可以很好的移植PC端的广告植入模式等都将陆续的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的商业模式。
3.4 与传统行业加速融合
近年来, 移动互联网凭借系统建设运营成本低、附加值高、产业拉动力强等特点, 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发展, 并逐渐渗透到每个行业中, 推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 打造出更具活力的移动互联网经济。
移动互联网融入企业应用管理, 移动互联网改变传统行业的运营模式。此外, 利用GPS和LBS位置服务预约出租车;在旅游或出差途中利用手机预约机票和宾馆, 查询景点信息和当地天气等;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信息采集设备, 进行远程医疗、教育等;在手机等移动终端办理金融业务等。
参考文献
[1]祁晓清, 付忠.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应对之策[J].通信企业管理, 2014 (1) .
[2]余晓辉.移动互联网发展与展望[J].现代电信科技, 2013 (12) .
[3]李伟忠.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探究[J]现代商业, 2013 (33) .
【移动趋势】推荐阅读: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07-19
移动营业厅是移动公司的窗口09-12
移动即时通信随着移动和互联网的深入发展10-09
移动公司经验06-29
移动自我介绍07-20
移动短信09-17
移动公司物业方案06-22
中国移动面试06-28
数学游戏移动火柴08-09
移动支付调查问卷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