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精选16篇)
1.浅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一
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越来越走进我们的日常教学。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容量,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因而在培养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适应新课改等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力量。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没有兴趣,上课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在讲述奇妙的二氧化碳时利用媒体播放意大利的死狗洞、由干冰制造的云雾缭绕的舞台、人工降雨的情景,学生就会对你所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疑问。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至于讲授时间过多,学生练习、巩固的时间不足,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消化一节课的内容,其难度可想而知。课堂上掌握不了,在课后就要花大量时间去复习、巩固,这无疑就是增加学生课外负担;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可以把一节课的知识要点、形成过程、及针对性习题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操作小小的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眼看精美的教学图片,一边耳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还可以通过大量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这样既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也增加了课堂容量,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备课效率。
备课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关键活动。学校教学过程的重点在课堂,要想教好课,关键是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课前,把课上要做的一切准备好,上课的时候才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我认为,备课要做到“四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自己。备教材就是深入了解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本身;备学生就是心里有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备教法就是针对不同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备自己就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调动自己的情感。
信息技术如此重要,去思考和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广大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帮助各科教师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二、拓展培训渠道,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首先,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让教师从观念上内更新,理解整合的内涵: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师资现状,确定培训内容:即: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最后,提供展示平台让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设氛围,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2.浅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二
一、提供鲜明生动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全方位体验英语文化, 实现趣味学习
由于平时学习英语单词是英汉语对照学习, 久而久之, 学生便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那就是无论单词还是句子先用汉语思维, 再把它译成英语, 这样既浪费时间, 又不利于学习地道的英语, 容易出现像“I by bike go to school.”之类的中国式英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可让学生的思维在声像的冲击下直接用英语思维, 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可在多种感官的协同配合下进行大容量的学习。在高中的英语教学中, 通过运用大量声象进行练习, 学生对这些单词、句子的了解会更透彻, 更敢于开口。利用多媒体课件也有利于课文的整体教学和主题的深化。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碰到许多由于缺乏背景知识或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而产生的文化“休克”现象。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增强世界意识, 无论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还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都是有好处的。但异国文化全部靠老师来讲解显然是不够的。笔者就经常鼓励学生们自己去获取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例如, 通过网络学习, 学生们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关圣诞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等的资料, 这不仅能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而且某些方面还弥补了教师教学的短缺。所以对学生上网盲目封堵是不妥的, 关键是如何引导他们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去运用, 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学会自主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 可以扩展学生们的视野, 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英语是一门语言, 是用来交际的重要工具, 是一种交流手段。英语的学习不是仅仅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了。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了一些特别的现象, 一些同学的综合学习能力并不是很好, 但是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却异常活跃, 并且能够为同学们指点迷津, 通过观察, 笔者发现, 这些同学往往有着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且注重日常的应用, 经常浏览一些英文网站与英文书籍, 久而久之, 英语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就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工作中, 引入了这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到有关的景点时, 我就跟着学生的思路, 学生说到哪种景点, 我就同步用电脑显示书上的相关文字来进行学习, 有些是书上没有的。这样教学就体现了一种灵活性, 而不是死板地按照书上的描写来学习, 课堂气氛也就显得异常活跃,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以问题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网络多媒体为手段, 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在教学设计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 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互相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 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广泛的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教材和课堂学习的不足。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薄弱点, 选择性地进行学习, 如可以有的放矢地利用教学软件进行补缺补漏 (通过对某一段反复播放) , 或大胆利用网络环境锻炼口语。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使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英语学科涉及古今的社会、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而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是有限的。因此, 在英语学习中开展协作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环境基础, 在教学环保时, 不同的地方相差很多, 学生虽然很有兴趣, 但对此类信息缺乏系统的了解, 因此我让班上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 上网找寻与环保有关的学习资料, 小组成员各显神通, 利用网络资源, 进行资料收集和组合分类。又如在讲解莫泊桑的小说“Necklace”时, 我就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让同学们分别排演剧本, 然后比较到底哪一个小组表演得最好。在表演时, 要求同学们用英语来进行对话演出, 这样同学们就能在英语的语言氛围里体会文章的用意与意义。同时, 英语的学习氛围, 不仅锻炼了表演人的英语口语水平, 而且还提高了同学们的英语听力, 破除了原来英语学习应用两张皮的现象。总而言之, 在英语课程中, 学生们在协作学习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能独立思考又可相互交流, 能够获得做人与求知的双得收获, 有利于实现高级认知技能、情感交流以及人际交流技能的育人目标。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帮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学习英语
创新能力和信息实践能力是信息社会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在原有教育教学条件下, 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和简单应用, 往往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英语教材中有些内容涉及自然现象, 许多学生感到抽象, 一时难以理解。光靠教师口头讲解没有用。于是教师就可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辅助同学们理解内容, 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进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学生们的英语创新能力提高了, 就能够面对未来更高一层次的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 从而在总体上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3.浅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自主学习;信息技术教学;重要性
中国分类号:G434
初中信息课程是一门新型的学科体系,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计算机使用的兴趣和意识,并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简单操作,从而应用和实践于其他学科。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想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树立新的教学模式,颠覆传统的教学理念,让自主学习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有力载体。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多抱着上网、聊天、玩游戏的观点。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转变教学模式,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案。使学生从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首先,应采取多样导入法,一个好的导入,会成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及参与的热情。如媒体导入,人类是视觉动物,如果以一种媒体的方法导入,势必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游戏导入,初中生仍是长不大的孩子,内心充满着童真,如若设计多种游戏进行导入,让学生参与其中,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主动的探究学习内容;情境导入,为学生设计多种情境,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其跟着自己的教学模式走,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采用新型的授课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总是一成不变的按着自己的思维走,总是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因此,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应采取多元化的授课模式,如团队交流,老师辅佐;勇于发言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更好的掌握和接受信息技术。
(二)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如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作为教育者,我们清醒的知道,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人类知识如尽其数的传授给学习者。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和突出接受和掌握,而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和探索,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和记忆的过程。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中,教育的任务则应从使学生学到知识变成培养学生学到知识的模式。提倡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究、搜集分析整理资料、获取新的知识,激发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热情,提高其学习的效率,从而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
二、提高自主学习能促进信息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所以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需要我们更好的去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应用这门课程,首先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其自学能力,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简单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鉴别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使其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将信息技术与实践密切相连
在教学课程中,要对学生强调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重要性。老师可向学生适当的布置课后任务,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将信息技术与理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情况和掌握程度而定。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每一个任务中都应包含着新旧知识。这样,学生在接受任务后就会主动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什么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这些问题就是他们所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使学生将信息技术与实践真正的结合在一起,并体现教师为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自主学习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
(一)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正确定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局限于讲授法,新的教学过程则应定位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新的交流模式基础上,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主学习对教学的正确定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用新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减轻教学的压力。学习的实质是主动构建,以助其形成符合自身条件的学习模式,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而不局限于某一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发挥學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我们需要培养全方位的素质人才,“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能交给学生书本上的东西,而无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只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是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学习,不仅能减少教学的压力,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还能体现出教学为服务这一宗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学活动是让少数人参与还是多数人参与,在同一层次参与还是不同层次参与。自主学习的不断发展,为信息技术教学开辟了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虞丹丹.初探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29).
4.浅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四
新密市实验小学 龙建敏 【摘要】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要主动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会运用网上最新的资料来辅助教学,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来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弥补传统音乐教学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不足,使学生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更乐意进入“音乐王国”。【关键词】
利用多媒体,化难为易,优化新课程 利用多媒体,激趣引情,体验音乐美 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
【正文】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进步,作为高科技产物的CAI引入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是势在必行。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不仅要有这种观念,同时还应主动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会运用网上最新的资料来辅助教学,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来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 弥补传统音乐教学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不足,使学生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更乐意进入“音乐王国”,从而开发学生的智慧,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使音乐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让音乐课堂更闪亮。
一、利用多媒体,化难为易,优化新课程
音乐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整合,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欣赏课《渔歌》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认识并熟悉巴乌、筝、笙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播放每一种乐器演奏的MIDI音乐片断,然后利用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 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欣赏课《渔歌》的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作过这样的尝试,听 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乐曲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 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欣赏《丰收锣鼓》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多媒体课件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人们敲锣打鼓,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第二遍,我放慢了速度,学生听后发现,欢快,喜庆的情绪没有了,乐曲变得面目全非。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又如,欣赏《彼得与狼》时,轮到哪种乐器吹奏,就在屏幕上出现这种乐器,如单簧管、圆号等,既让学生欣赏了乐曲,又听辨了演奏乐器的音色,认识了不少乐器,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在视、听中进入一个具有美感的理想教学环境。
二、利用多媒体,激趣引情,体验音乐美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善学,成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亮点问题。而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音乐、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授唱游课《我的家在日喀则》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西藏,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我将歌曲与有关西藏风土人情和美丽风光的画面剪辑成小影片,课前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让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律动进课堂。欢快的音乐和美丽的风光立刻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学会唱后,出示新密风光图片让学生用《我的家在日喀则》的音调创编歌曲并演唱,然后我利用电脑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全班欣赏,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又如《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少儿歌曲,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网络把有关蒙古大草原、那达慕盛会等风光制成课件,再配上二胡独奏曲《赛马》,在导入时,先问学生去过蒙古没有,想不想亲自去感受一番,然后点击鼠标,放映画面,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色呈现在学生眼前,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仿佛正骑马扬鞭奔驰在茫茫大草原上,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感观上吸引学生的眼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
学生接受教学信息是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象,它是根据作曲家的感受及理解,通过音高、速度、节奏等专业术语创作而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来理解深刻的艺术形象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恰当的运用多媒体网络则能缓解这个难度,通过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帮助学生对作品进行更深的理解。使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印象更加深刻,很快把学生带入到音乐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有很多乐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从抽象到直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授“八分音符”时,我通过“小兔分瓜”的画面,在屏幕上演示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八份的过程,并在每份上标上相应的节奏符号,让学生形象理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含义,这样一来,学生仿佛在欣赏一则童话美术片,使之眼到、耳到、心到,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起来的音符时值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又如在学习音乐知识上行音阶与下行音阶的区别时,我制作了一个动画,首先制作了八个台阶,并在每一个台阶上写上与其相对应的八个音阶(do re mi fa sol la si do),再制作一个小圆球,并对小球进行了动画设置,当鼠标点击小球时,小球会自动由低到高跳上去,同时奏出do re mi fa sol la si do这八个音来,再配上老师的讲解:“同学们,音是有高有低的,如果音的排列就向小球上楼梯一样,由低到高的排起来,就叫音的上行。”然后再次点击小球,小球就会从高音do一直跳回中音do。“这就是音的下行。”通过演示,学生从无形到有形直观了解了音的“上行”与“下行”有何区别,很快掌握了这一乐理知识的学习。
《冬夜静悄悄》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此前,学生很少接触过分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部和谐、音高、节奏准确,我用多媒体网络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学唱时,轮到哪个声部就播放那个声部的伴奏,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唱歌曲。最后,在合唱时,还可以配上动画 MTV,指导学生看着画面,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意。再如,教学《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中的难点节奏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大鹿》中的后十六节奏以及表现小兔求救心切的乐句;《两只小象》中的四分休止符、《小小摇篮曲》的衬词等,我在电脑上用闪现、移动、颜色变换、放大显示等方法来教学,提醒学生在演唱时注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大都喜欢动画片以及各种小动物。在欣赏管弦乐《狮王进行曲》这首乐曲时,我播放了一段《狮子王》的动画视频,那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每个孩子都深深被视频中情节所吸引,通过动画情节的直观教学,使学生过渡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孩子们表演出色,讨论激烈,整堂课处在兴奋、快乐的氛围中进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优秀的少儿歌曲,几乎从五六十岁老人到十来岁的红领巾都能唱出那熟悉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我借助多媒体,首先是迷人的画面:在平静的湖面上,一只一只小船满载红领巾,轻巧荡着的双桨,湖面上荡漾的微微波纹,优美的歌声扬起来了......一幅迷人的画面将大家的情绪激发起来了,我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分析歌曲,第一段为副歌,第二段为二部合唱,全曲用错落有致的节奏,悠扬起伏的旋律,淋漓尽致地从一个侧面表现生活美,表现中国少年儿童的幸福。有声有色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从情感上产生共鸣,真正达到了音乐教学中“以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感情”的目的。
5.浅谈信息技术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摘要: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课程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政治课教学是通过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思想品质、道德修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信息技术在政治学科中的应用为更好地体现师生互动,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媒体的运用,寻找鲜活的、生动的材料,结合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丰富本学科的教学材料,对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会有较大的促进。
一、多媒体教学改变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文字,传播。在政治课教学中,目前仍有不少教师采用“概念--定义--知识点”,即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型教法,教学效果较差。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可以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创设特定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导入新课与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七年级思想政治《珍惜无价的自尊》一课教学中,我在上课一开始就用多媒体展示1997年7月1日0时香港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举国欢腾。并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问题,解释一下这种尊严和快乐是怎样产生?学生通过观察生动、直观的影象,被画面上庄严、激动人心的场面所震撼,此时学生容易得出答案,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在政治课教学中,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课上慷慨激昂一讲到底,而学生却昏昏欲睡,教师偶尔提问题,学生无言以对,效果很差。而采用多媒体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生动情境,学生则乐学、易学。如七年级思想政治《感受法律的尊严》一课中,我在分析“我们身边的规则”时,先给学生播放录相片,在马路的十字路口井然有序的情景和交通混乱的场景,然后启发思考: 这种现象对你有何启示?此时我给学生时间进行课堂议论,以梳理录相中所反映的情景,从日常我们身边的规则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从中分析得出,有规矩、守规矩、懂规矩十分重要。由于我用录相片展示的具有社会代表性实例,创设的情境和问题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发言踊跃,课堂参与积极,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传授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东西,在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之后就变得形象生动,易于接受了,随着教学手段的的现代化,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对教学方式可以重新处理,它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课下学生利用媒体搜集查找资料,扩展了知识范围,学生依托网络在时空上超越了课堂范围,加快了知识的增长与更新的速度,并建立起与教师平等的自我学习方式。如八年级思想政治《世界文化之旅》一课中“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个重点教学内容是通过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找、搜集、调查等方式学习到的。通过参与实践,亲身体会我国传统节日的隆重、热烈,以及上网搜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和表达的文化内涵。然后自由发言,畅谈感受。通过学生亲历实践活动,自主选择,动手动脑,探究发现问题,获得直接经验,培养锻炼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实践性、体验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种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多种能力。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多媒体教学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容器,这种教学观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教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这种被动学习的习惯中将会泯灭。新课程倡导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去主动追求知识,学会学习。因此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播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首先,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如八年级思想政治《多元文化地球村》一课,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方式。备课阶段,组织学生参与教师备课,提出相关预备知识和讨论题。将社会生活问题与知识点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交流观点、发表评 论的平台。
其次,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一课中,我将中外文化不同之处通过课件的形式在生活、交往、礼仪等不同方面进行对比,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存在的差异和怎样正确对待文化差异等问题进行讨论。宗旨在于学生自行寻找、构建个性化的学习。
四、多媒体教学更新了教师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整合,观念转变是关键。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信息量大,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密切,而教材上的知识比较抽象,材料容易陈旧、过时,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造成理解的误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不拘泥于教材,及时更新知识。要放弃“我教学生什么,学生就能学会什么”的观念,教师要相信"真实的知识是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眼的学习活动获得的。教师充分利用媒体,寻找鲜活的、生动的材料,结合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丰富本学科的教学材料,对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会有较大的促进。联系学生实际认识水平,着重于引导和分析,坚持课堂互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6.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篇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幼儿教育的手段和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特别是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唤起幼儿的真挚情感,激发幼儿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多媒体技术以幼儿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式,开辟了幼儿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天地,展示出了多媒体教学软件技术的独特魅力。多媒体鲜艳的色彩,生动、形象的图像,很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我们借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孩子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为孩子的发展思维创设空间;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具有具体感性的立体信息的动态情景,直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幼儿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控制能力差,加上从小接受的新奇事物又比较多,呆板的图片、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它能使幼儿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动力,引起他们的注意,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能积极思考问题,探索创新。心理学表明,3—6岁幼儿往往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不稳定,并伴随情感进行。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幼儿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所以,为幼儿营造轻松、活泼、自由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富有艳丽的色彩、流动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形象的配音、逼真的音响效果具有其他传统教育手段所不能比拟的独特魅力。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形象化语言,极大地刺激了幼儿的感官,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主动地进行探索,激发思维想象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所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活动,无疑是给教学注入了活力,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深深地吸引着幼儿。例如,小班数学《形状拼拼乐》活动中,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为生动有趣的教学软件,整个活动以图形和与小朋友们做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每当屏幕上唱着动听的歌,带出各种色彩鲜艳的几何图形,拼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时,这色彩丰富、富于变化的视觉画面,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欲望。又如安全教育课件《家庭用电安全——这样做对吗》中,引题的素材颇受孩子们的喜欢,运用媒体出示形象生动的老爷爷对幼儿各种用电方法提问的场景,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使幼儿能进入自觉的学习状态,爱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甚至连平时表现内向的幼儿也变得活跃起来,这种效果往往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那么如何使多媒体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育作用呢?
第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效果。
如果能在活动前调动幼儿的求知欲望,激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那么在学习起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以往的课堂上,老师们更多的是依靠简单的挂图,色彩变幻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兴趣,显然是很不够的,有了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为幼儿创设犹如“身临其境”的情景,从而激发探究兴趣。同时能帮助幼儿进入角色,唤起表象,让幼儿爱说,激起他们想表达的兴趣。例如:我们在小班开展语言活动“动物妈妈的袋子”时,当幼儿看到显示屏上出现形象生动、富有动感多媒体用的小动物,如:袋鼠,树袋熊等,都情不自禁地模仿各种小动物走路的姿态和叫声,并很快知道各种动物的名称,以及它们的“袋子”的作用,将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幼儿构建了通向语言的桥梁,幼儿的学习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幼儿思维活跃,乐于表现,促进了幼儿的语言学习和科学认知。又如《你的家,我的家》的课件中,教师把房间的图片展示出来,幼儿可以直观鲜明的看到每个房间的布置和功能,在活动中幼儿有了说和玩的机会,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减轻了幼儿学习时的负担,优化了教学效果,而且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学中玩”和“玩中学“的新理念。第二、运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新知识时,总会碰到一些教学难点,幼儿不易理解和掌握。恰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将绘本中的复杂事物或抽象问题进行分解、综合,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使幼儿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化难为易,有利于幼儿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加深记忆,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帮助幼儿在其自身与知识内容之间建立可体验的事实材料。例如:在《小红车嘟嘟修车记》的活动中,通过多媒体演示了损坏车辆进行修车、洗车、打蜡的过程,幼儿所积累的经验被激活,他们兴奋地谈论着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相互议论使他们知道了车子坏了要去修车厂维修,修车厂的技工会把车子清洁干净并且打蜡保养,促使他们对车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第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这时,多媒体显示了它的优势。利用其声像结合的整体性特点,可以在活动中模拟甚至再现故事情景,使幼儿不自觉地进入情景之中,使幼儿不断地利用现有经验去探索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如:在课件《坐车子》中,我在动画课件中设置了不同的问题,“马路中间汽车跑的时候小朋友能过马路吗? ”“小朋友坐车的时候要系安全带吗?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并且有的幼儿还主动在美工区域活动中尝试设计了一些关于交通安全的标志,老师对于这种做法也是给予支持鼓励、肯定、欣赏的态度。7.浅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七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互联网方面的优势, 促进班级中的沟通、 交流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管理中, 班级管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现代社 会完全进入“网络时代”, 网络已成为传播的主流工具, 班主任应适应网络时代学生的需求, 走在学生前面并把班级管理内容与之有效结合, 开辟班级管理新局面。
1.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搭建沟通 平台, 畅通班级沟通渠道
加强班级管理, 以心待人、以情感人, 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要管理好自己的班级, 必须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要树立师生平等、共同提高的意识, 采用适时交流、沟通的方法, 及时激励学生, 只有这样, 师生间情感才能得到升华。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中, 传统的手段有很多的局限性, 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则可以使沟通交流显现出低成本、高效率、适时性等特点。
例如通过搭建班 级BBS交流论坛、QQ群等沟通交流平台, 可以实现了教育信息、家庭信息互联互通。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络化沟通平台, 将学生在校情况及时通报给家长, 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化沟通平台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给老师, 从而使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同步, 共同形成教育合力。网络化沟通平台也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搭起了一座桥梁, 为师生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
1.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搭建网络 平台, 开展学生日常教育工作
在班主任工作中,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班级教育, 把网络对学生的巨大诱惑转变为网络对学生教育的巨大作用, 能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例如通过建立班级微博、班级网站等班级展示平台, 这样学生就能把对教学情况的反馈, 对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的感悟等展示在平台上, 有利于班主任实时动态掌握班级情况, 制定更好的班级管理方案。另外, 通过QQ等也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这里教师能用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激扬文字, 探讨人生。教师们也因此而拥有和学生之间更深的师生 感情, 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使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言行具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班级管理工作更加容易开展。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字化方面的优势, 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 学校管理与教学现代化的基础,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班级管理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班级管理, 具有很强的优势, 其不但能使班级管理信息化, 更为高效的班级管理提供了保障。
2.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 能够轻松实现班级成绩管理的科学化和 系统化
利用数据库、Excel等软件进行学生成绩管理, 可以更好地掌握班级中每位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 便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例如:在每次检测后, 传统的分析方法基本是通过百分制等进行直观的比较, 这种比较方法既不客观也不科学, 因为无论用百分制比较单科成绩还是比较总成绩, 之所以说不科学, 主要原因是在非标准正态分布下, 由于分布不同不具有同一测量尺度, 分数不具有可加性和可比性。在运用Z标准分的标准正态分布下 (均分为0, 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 , 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因而用Z标准分作出的评价具有客观性。通过标准分等分析手段, 进行科学全面数据分析, 这在利用传统的成绩管理方式中是基本不能实现的, 因为其中涉及了较为复杂庞大的数据计算, 用人工或计算器基本无法实现, 但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通过使用Excel等软件中的统计功能就能轻松实现, 并且还能通过图表分析等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
2.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 能够轻松实现班级常规管理的动态化
传统的纸质台账式的班级常规管理, 既不便于保管, 也不方便查询分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通过教育管理软件或Word、Excel等软件进行系统管理, 能更好地实现班级管理的信息化、动态化, 也更利于存档、查询。班级管理信息化后, 通过管理软件, 就可以快速地分析、统计班级所有学生的情况, 及时把握班级的动态发展。
总之,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模式。在班级管理工作中,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班级管理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 更具规范化和科学化。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班级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它将给班级管理带来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8.浅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八
一、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提供了先决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现代教育技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应用的发展,利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才发展起来,原因就是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普及以前,缺乏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想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强调情境的重要性。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能产生更加逼真的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基于网络的教学环境,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这一切,都得到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支持。正是如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趋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条件也就日趋成熟。
二、信息技术是深化现代教学改革的技术基础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革新传统教学、实施现代教育技术,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首先,综合多媒体电教室、多媒体CAI网络教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备课室、校园网等综合型信息技术设备,其功能强大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深化现代教学改革的硬件基础。其次,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收集、获取学习资源、学习素材,是深化现代教学改革的软件基础。要切实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革新传统教学,就要自主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并将多媒体资源应用到教学中。各种学习资源、学习素材的获取,包括图形、图像、动画、文本、音乐和配音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得到了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信息技术为深化现代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和软件保障。
三、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典型教学模式离不开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现代教学模式下,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它们的教学环节如下表:
比较三种教学模式,可见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强调“协作学习”对学习意义的建构,重视信息资源的设计,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的培养,最后要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三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具体表现在:
1.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习情境的设置受多方面的制约,如场地、设施和经费等。而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下,丰富的资源可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信息,多样的表现形式可使学生受到图文声像等立体感官的刺激,开放的环境可使学生在网络上随时得到和同伴交流的机会,友好交互的界面和功能强大的网络学习资源可使学生更方便地掌握网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2.信息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选择没有过多的约束,学生围绕着学习目标可以自主地进行学习,自主地选择教学资源,学习主动性很强。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融入自身的兴趣和特长等个性化因素,他们会积极探究、会用自己独特的眼光选择问题的切入点。这样,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世界,获得更多的信息。
3.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所关注的重点不再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把现实工作和生活与知识点密切联系起来了,使教学更加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生仿佛置身于处理问题的最前沿,在这里没有过多的限制,没有老师过多的督促,学生可以利用快捷的电子邮件、BBS等与他人进行远距离交流,这种“戴面具”的交往方式可使学生在平等、宽松的社交环境中尽情展现自我。这种和谐探究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4.信息技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借助现代网络和通信技术,学生可以采用网络QQ留言或网络论坛的方式进行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小组对个人的评价,老师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做不定时的评价。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应用是多样化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只是其中的一种。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交互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主要的是让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自主开发。但实际上,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局限于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把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工具,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研究和典型课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呈现出新的亮点,学校教育应该研究这些问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搞好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9.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九
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中心校 余美庆
摘要: 在新的世纪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个重要标志。我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的平台,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速度、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从教17年以来,我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下面谈谈我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教学。
1、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提高预习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这一环工作要抓住做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例如教学部编版的小学语文第二册中古诗《赠汪伦》时,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诗人李白,对于李白孩子们很陌生,也不知道李白为什么写下这首诗以及桃花潭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一连串的问题阻碍了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这时如果通过网络查找,取得相关信息,孩子们课上学习显得特别容易,能理解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运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朋友中,孩子们也学习向朋友表达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自己心中有数。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2、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有效突破重难点
2.1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生命的课堂,是孩子感兴趣的,是孩子特别需要的,只有课堂里的学习方式真正发生内在的改变,学习才会变得非常有意思。
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坚持学习的时间不长,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我们用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例如在拼音教学时平舌音和翘舌音难以区分“z”“zh”、“c”“ch”、“s”“sh”,我把字母中的“h”变为红色孩子们很快就能区分字母的区别,并把字母中的“h”设为闪烁孩子们被这一动画吸引,从而把孩子们的目光转到课堂上来,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识字教学相对比较枯燥单调的,要达到提高识字教学效果的目的,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识字教学更是如此。打破“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把握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了勇于创新。教学时我利用信息技术多采用一些游戏方式,如让孩子比赛谁摘得苹果苹果多?用变魔术的方法教学“口、日、田、目、中”,孩子们对信息技术手法感到十分新奇,纷纷举起高高的小手。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就好。
2.2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有效延伸教学空间
小学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内容又很难感知,我们可以应用现代媒体来缩短学生的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和知识的局限,思维能力还处于起始阶段,对一些抽象的东西难以理解,而运用电化教学来播放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来感知,这时可以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索里面的奥妙。
例如教学人教版的小学语文第九册中《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为历史,孩子对历史背景缺乏了解,对爱和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很难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景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圆明园美丽的景色 昔日的圆明园-原创-高清视频-爱奇艺http://)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再让他们回到课文中,配上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加以朗读,使课文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皇家园林”的辉煌。而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怎样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的?在学生了解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后,通过放映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百度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段http:///programs/view/3Kz5maj5pFE/让学生突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文章相对单薄的内容,我们通过视频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
3、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更加体现学生自主性
课改中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不仅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师给予学生捉鱼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部编教材第二册《四个太阳》一课中,文中小男孩画了四个太阳,我选择一个太阳教学,让学生习得方法,另外三个太阳孩子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一个太阳学习,孩子们立刻兴趣高涨使学生由被动不情愿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和反馈性的不足。同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潜在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思维品质。
有人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只有我们教师在实践中,认真地去研究、探讨、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牢记“扬长避短,发扬光大”的宗旨,真正理解和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真正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神奇和巨大潜力,使其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200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2、巢宗祺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张成《发展性教学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29):98-98.
10.浅谈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
静海第六小学 石岩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断丰富和改变着传统教育环境,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结合,使美术课堂教学产生了质的飞越。在教育领域中,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制的教学课件,已经深入我们的课堂活动中。它能够创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提供了非常形象、生动的表达工具,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的学,这样可以很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在备课环节中运用信息技术
我们老师知道,要想上一节生动的美术课,光靠课本上的一些有限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查阅大量的课外知识和有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他们不知道的知识,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起来才有情趣,才有激情。
1、课前搜集资料及素材
美术是一门特殊学科,这就要我们在课前搜集材料做准备,美术教学的备课应该以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文字为内容,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寻找大量的图片,然后配上声音、视频、动画和文字资料进行制作、整理。
2、制作美术课件,优化课堂环境 我们可以制作多种多样的美术课件,把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声音、动画、文字衔接起来,让课件优化教学内容,把我们平时不可能在课堂上展示更多的实物,通过照片扫描制作成图片,可以根据课堂需要给图片加以修饰,让课堂变得多姿多彩。
二、在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
多媒体教学是辅助美术教学的,它必须正确的表达教学内容。通过投影、录像、音乐、图片、动画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创设一个气氛活跃而内容以丰富的课堂。
2、生动直观的示范,展现演示过程和方法
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多种媒体的集成性,图文声像并茂,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绘画和制作的步骤、过程、技能、技巧等,可供学生模仿和练习。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能提供抽象原理、典型事物与现象的演示,解释其特点和规律。对于教学中的难点,教师略加以引导、归纳,便很容易突破。
三、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中,通常可以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与操作练习,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应该恰当的运用信息教育技术,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总结、概括,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得到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研究分析的方法,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四、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宽思维空间,诱发想象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合理的运用与思维训练内容相适应的电教媒体,使感官接受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创造完美的外部环境,对学生思维进行思维训练无疑是最理想的教学模式。
五、发挥教学网络化优势,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的根本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如今网络化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师生青睐,其强大的交互功能使教师与学生的单独对话成为可能,教师可以随时与学生个别沟通,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各抒己见,即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调动了其积极性。
在美术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具有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是检验教学效果标准的基础,技术性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艺术形式为科学性和技术性服务的。三者有机结合能够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体现出无穷魅力。
11.浅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十一
关键词: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合作,顾名思义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合作”已經越来越体现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合作已经成为了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需要。
一、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1.社会发展需要合作学习。达尔文说:要是没有为数众多的可敬的观察家门辛勤收集到的丰富资源,我们的著作便根本不可能完成。而当今时代更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在当今社会中靠个人力量是根本不可能取胜的,团队的通力合作才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合作是人类取得进步的必然途径,时代需要合作,国家建设需要合作,各行各业要在激烈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紧密的合作,这样就更需要具备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人才。
2.素质教育需要合作学习。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把学生组织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平台,形成积极合作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们共享学习的艰辛和欢乐。共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3.现代教育理念需要合作学习。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已经不是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承的模式,现在已经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加注重自我的学习。现代教育的任务已经由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知识技能转变为培养学生拥有多种能力,特别是要使学生成为“学会学习”的人,只有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才能成为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就是古人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1.小组合作建设的合理性。建设合理的学习小组是合作学的前提,所以在安排合作小组时,我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安排6人一组。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综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组内有男生、女生,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各2名,座位的排布是优秀生居中(通常是正副组长对坐),中等生和学困生同学在两边,这样优生与优生可以随时交流,优生与学困生也可以随时进行交流。
2.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做好内容的定向引导。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即在学生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说明这一节课研究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学生准备好哪些素材,并为学生制定好一个活动报告单,便于学生在对学习材料探索的过程中搜集整理有关的数据、信息。例如:在学习“插入图片”这一节内容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插入图片的种类,再决定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索不同插入方式的效果。教师为每一组学生提供不同样式的图片,之后明确每一组的学习任务。
3.教师的“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并适时、适当的给予技术指导。在学生分组合作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各组的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学习的进程也将不一样。为了更好地调控学生的分组学习,教师首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到各小组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通过观察和适时的提问,收集反馈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加以组织和指导。
4.合作学习之后一定要有经验交流积累的环节。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相关的方法来找到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可以让他们先在组内交流,然后觉得哪种方法更为科学、简便,再引导其进行组间的交流,这样就培养了他们组内的合作精神,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组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一定层面上又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组织能力:信息技术课有其特点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多动手,老师尽量少讲、精讲,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处理困难问题的态度。
5.教师要做总结评价。合作学习重在过程评价,激励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教师要尽力让学生感受、体验成功和收获的乐趣。所以,在重视学习过程评价的同时也要重视学习结果评价。教师此时的语言尤为重要,一定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委婉的语言点出不足并提出可行的改进意见。
三、合作学习的目的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1)中职信息技术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探究、主动发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更多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2)通过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学相长;提高学生与他人共事的能力,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培养他们的合作与集体意识,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3)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中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合作学习体现了教育方式的多元化,突破了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多层面多角度地体现了“新时期”课堂本应具有的活力。
12.浅谈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二
一、运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进思维的活跃, 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如能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通过生动活泼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和极富动态的文字来刺激学生的感官,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 我们的课堂将会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的提高。如, 笔者在教学《海燕》一课时, 通过课件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先播放海水撞击岩石的海浪声, 随着音乐旋律跳动, 屏幕上出现了苍茫的大海。忽然海面刮起了大风, 狂风汹涌翻滚, 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一只海燕疾速地飞翔。一会儿海燕的翅膀碰着海浪, 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云霄, 边飞边叫喊着。海鸥在大海上面飞蹿着, 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海岸边一只只企鹅畏缩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峭崖底下。乌云越来越暗, 越来越低, 向海面直压下来, 海浪一个连着一个朝岸边汹涌而至。这时突然雷声轰鸣。看完画面之后, 学生们对大海变幻莫测的景致有所了解, 还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勇敢赞叹不已。这时, 我顺势导入:“同学们看到了海燕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却依然高傲地飞翔, 你们有何感想呢?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 海鸥、企鹅的表现如何, 你们又有何感想?描写特定环境下的海燕、海鸥、企鹅、乌云, 作者想说明什么?”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 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 明确学习目的,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 创设意境, 渲染阅读氛围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能增加课堂的形象性、可感性, 让学生轻松进入文章意境, 感知文字所描绘的具体形象, 体会语言文字透出的美感。
在教学散文《荷塘月色》时, 如用多媒体展示一片荷塘美景, 并配上一段与内容相吻合的音乐, 那《荷塘月色》的美景就能具体可感, 学生就能将文字的美与画面的美交融在一起, 更能将散文读得更煽情、传神。
在阅读诗歌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 配以动态的画面, 进行阅读。如《再别康桥》可将“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潭”等画面, 配上音乐依次播放, 让学生先进入诗的意境, 再来阅读诗的内容, 学生就能身临其境地朗读这首诗歌, 并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三、运用信息技术, 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能将教师难以表达的事物、现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图像、行为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 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 笔者依次播放愚公召集全家来商量铲平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的会议的动漫画面;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上山去挖山的动漫画面;邻居京城氏的寡妇那七八岁的儿子也跟着他们去挖山的动漫画面;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挖山的动漫画面。在学生欣赏动漫画面的同时, 笔者提出问题:“文中一共写了几个人物?有几个人参加了挖山?”欣赏完动漫之后, 检查提问, 然后笔者分析、讲解课文。如此一来,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文章的内容, 并对愚公移山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然于心。
四、运用信息技术, 强化记忆
学生成绩的好坏关键在于记忆, 记忆对语文学习尤为重要。在通常情况下, 学生要提高记忆效果, 除了集中精力、勤学苦练之外, 很少有其他的记忆方法。那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果呢?笔者认为, 要提高学生记忆效果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做到眼、耳、口、心四到。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无法或很难做到这一点, 现在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比如, 在教学说明文《赵州桥》一课关于赵州桥的结构时, 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先在屏幕左方将赵州桥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 在屏幕的右方展示赵州桥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但顺序是乱的, 要求学生用鼠标将赵州桥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在赵州桥画面上标出来, 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赵州桥结构的记忆。
13.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三
摘 要: 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音乐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教学设施是实现音乐课程目标的保证。本文通过阐述信息技术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论述了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音乐教学 作用
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课件,形象生动的音频、视频让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使学生玩中学、乐中学、动中学、学中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文化。
信息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信息交互的技术。同时,信息技术能以直观的、新颖的、变化的画面与动画展现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最有很大的吸引力,让学生更容易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感官认识对学生脑部记忆产生直观影像。通过实践,我认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如今,大量的R&B、爵士、哈韩、哈日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流行音乐称霸的今天,学生已经接近于痴迷的程度,如何引领他们走进音乐课堂、品味那精
彩的人生成为音乐教师首当其冲的问题。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在课堂中,信息技术教学能方便地将丰富多彩的动态事物带入课堂。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创设情境,加强审美直观性。
【案例一】
在讲授《小鸟,请到这里来》一课时,歌词中写道“这里树木长成排,这里草地像绿海”。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歌曲情绪是热情、愉快的,我请学生思考:“到底是怎样美丽的景色吸引小鸟到这里来?”学生反应热烈,我再通过一组景色图片加上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伴奏,让学生直观感受地体验到本单元“青山绿水”的主题。这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心情怎么样?学生在声像并茂的影像中,很容易理解歌曲情绪。
【案例二】
《五月的夜晚》是一首匈牙利民歌,音调纯朴简洁,起伏委婉,颇具特色。在教学中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匈牙利风光。在导入时,先问学生你们了解匈牙利吗,想不想亲自去感受一番,然后点击鼠标,放映画面。欧洲的春天要到五月,轻纱迷漫的景象展现在学生眼前,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仿佛看到五月的夜晚白雾缭绕,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二.促进学生知识拓展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一首歌(乐)曲旋律的形成,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而且是乐曲思想的发展和表现。小学生因为年龄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色彩和声音有着非凡的敏感性,他们能够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营造的氛围中,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的形象。采用信息技术音画结合的优点来欣赏音乐,或在音乐课件中选择相应的音画创造意境。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美丽的画面和清晰的声音设置情景,使他们身临其境,从中体会音乐的高低、长短、快慢、顿连、忧喜等等,再进行想象和加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激发学习音乐的热情。
【案例三】
在上《跳柴歌》这一课前,我让学生们到网上去查一些海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看看海南地区的黎族有何特点和著名的活动。接着让他们通过这些信息理解歌曲的情绪。最后请学生们进行讨论,对于他们回答不全面的地方,我再加以提示,请学生们先思考后回答,最后总结。这节课的气氛十分活跃。一些学生列举的海南民俗连我也不知道,因此不但学生的知识面有了拓宽,也让我获益匪浅,这堂课的效果非常理想。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教育学家勒纳特和杰费里曾指出:“学校教育的作用之一,应当为学生进入现实世界做准备。这种准备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新知识的能力。”«音乐课程标准» 中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
学音乐课程中,要求3~6年级能够即兴编创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教师可以通过一段舞蹈视频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和思维,并通过观看舞蹈了解一些基本的舞蹈知识及舞蹈特点。
【案例四】
《我的家在日喀则》是一首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藏族歌曲,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舞蹈创编环节。首先,我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藏族舞蹈的视频,了解藏族舞蹈的特点。接着,我引导学生,了解完藏族舞蹈的特点了,你是不是也可以为《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创编一段舞蹈呢?这样的律动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特性,而且帮助他们感受到了乐曲的内在特点。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用舞蹈展现出音乐形象,可以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好似身临其境地畅游在艺术的殿堂里。我们可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努力创造各种意境,让孩子们运用形象思维去想像。让孩子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架起心灵与音乐的桥梁。
四.总论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资源丰富等特点,为教学服务。要加强对学生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
总之,将信息技术运用进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意义重大,它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弥补了课本教材的局限性,为学生终生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值得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努力去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纪明明:《素质教育,我们该如何面对》,音乐天地 2006.3;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3]祝智庭:《信息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
14.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四
陈欢 张奕艺
【摘要】探索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立体教材建设的新路,为新课改开发出一套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学语文教材。本文从时代背景、整合的意义、整合的构想方面进行了论述与阐释,并以实践探索的例子证明了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可行性、实效性与新颖性等。【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立体教材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更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要进行极大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更改变了人的学习与发展的环境。教育改革如何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挑战,以优化教学,提高质量,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正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
我们知道,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只凭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教学。由于教学媒体的单一,教学手段的落后,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严重不足,为语文课堂教学开 辟了广阔的天地。它有利于创设教学情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现结合我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信息资源和课件服务于教学谈点粗浅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声像、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效果,课堂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再现或创设课文情境,使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并且形象生动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例如利用课件执教朱自清的《春》时,既设计了配乐配画课文朗读,又有从网上下载的作者资料、图片,还用FLASH动画制成的春景图,再加上实景拍摄的春色图,让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上课时,学生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心灵感受着,多感官的刺激,声形并茂的形式,把学生带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中,既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又如在讲授《荒岛余生》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荒岛上的生活艰辛,我们可以找来电影《荒岛余生》,并播放了片段让学生观赏,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皇帝的新装》本来就是一篇活泼的童话,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连环画,让学生根据连环画叙述故事,这样枯燥的文字,也因此生动了起 来,学生也更乐于参与。
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从无兴趣向有兴趣转化,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发挥了其积极性、主动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语文阅读重视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但是现行语文读本由于受呈现形式的局限,往往不能将文章的内容以最为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阻塞”。而借助教师、家长空洞的讲解往往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文本中涉及到的一些事物、现象等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积累不多的、比较贫乏的知识,都可生动地、具体地、直观地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想象提供帮助,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充分发挥阅读主人翁的精神,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时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像是学生和课文间架起的一条快速道、一座立交桥。
例如在阅读《赤壁怀古》时,由于学生对于内容没有直观的接触感受,所以学生对词的感悟总是有所欠缺,让他们觉得既能了解一些却又无法深化体会。为了真正建立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我找来了与赤壁和苏轼有关资料制作成课件,并用《三国演义》主题曲作为背景音乐,通过生动直观的影像介绍。学生终于对文本思想内容有了 独特体验。不少同学甚至主动多方面查找课外资料,形成了高效率的课外延伸。仅仅是简单的一个小小的多媒体课件就使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体会发生了如此之大的改变,不能不说这是信息技术的功劳。
三、利用信息技术,减负增效,获得双赢。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著名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声形并茂,图文结合,动静搭配,情景交融。给学生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和信息互动,这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无效劳动,节省教学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特别是一些抽象难懂的文章,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更显出其优越性。
例如《月亮上的足迹》,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有许多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还能让抽象的描述变得更为直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就下载了“神州七号”的发射过程,以及阿姆斯特朗等利用仪器在月球上拍摄的图片,这些资源的展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课也上得轻松,效果却比单纯的讲解要好得多。因此,对于美文、说明文等某些课文而言,多媒体的直观手段确实是一种成功的帮助,它的出现解决了学生缺乏实际的现场感,难以把握抽象理论这一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它展现出来的生动直观的课堂教学实例远比教师口头描述精彩、完整,大大便利了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时效性。同时,教师也从枯燥烦琐讲解中解放出来,获得双赢。
四、运用信息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中,经常要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这些内容,以前都是仅靠教师的口头介绍,而且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节省时间,教师在介绍这些资料时,往往是“精兵拣将”,精简了再精简,学生得到的是不够全面的知识。现在就不同了,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有影片、音乐、录音、动画、图片等)来生动、形象、全面的解决这些问题。例如讲《林黛玉进贾府》,在分析王熙凤这个人物时,就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分析王熙凤形象的资料。同样,在分析作品语言和主题时,也相应地提供了一组资料。方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对文本作更深刻的理解。又如教《中国石拱桥》时,课前要求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同学们在教师布置的任务驱动下,纷纷行动起来,从网上收集、下载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当然,同学们收集资料的同时,老师也查资料,下载资料„„在我们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收集到许多相关资料,如石拱桥的特点、石拱桥的历史、石拱桥的传说、石拱桥的图片、最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等。这些资料既使课堂内容充实,又加大阅读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再说,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如下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 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显然这是个不低的要求。让学生把大量的课外书籍都买回家是不现实的。信息技术中的电子图书库,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读课外书难的问题。电子阅读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阅读方式。在线阅读,学生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非线性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主题的课外读物,开阔视野,增加课外知识的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语文课程中,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以便最佳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潜在优越性,激发学生乐学、好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并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传统的学习环境重新构建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更先进,学习内容更丰富,这样的教学是培养21世纪综合型人才的摇篮,它使语文教学更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南国农《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中国电化教育,2007-1。
杨晓宏、贾巍《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7-2。
况姗芸《课程论坛中的交互行为促进策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12。
15.浅谈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 篇十五
1 了解创新信息, 培养创新意识
1.1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要求, 也是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与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 从教学的实际与学校教育所要达到的实效方面来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的成绩的提高。随着新课标的改革的不断推进, 考试的形式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创新, 不仅在教材中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的内容, 而且在考试试题的题型上, 也更加注重考核学生的灵活性、创新性、探究性等方面的能力。例如, 在高中数学的高考考试中, 就更加注重了题型的多种解法, 而不是像以往的局限于一种, 这就是要求学生有创新性的具体体现。所以, 如果积极进行创新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一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帮助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其次, 在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在学生时代就培养创新意识, 为他们今后出到社会上能立于不败之地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 创新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教育,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才会从根本上提高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
1.2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设备让学生了解创新信息
现在网络信息技术设备有很多, 也就是说, 只要能通过该种设备连接网络了解最新的创新方面的信息的, 都可以利用。例如在学校, 很多都开设有计算机信息科目, 计算机教室里的可以连接网络的计算机就是可以让学生了解与创新等有关的信息的设备, 那么就要充分地利用计算机信息科的学科优势,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前几分钟或者课中、课间, 可以让老师统一控制教室里的电脑, 然后找一些与创新方面有关的信息给学生看,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提高他们的兴趣,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家里或者在假期, 学生基本都可以接触得到网络计算机或者手机等硬件设备, 又或者是高等教育的学生, 现在应该每个都有一部手机等信息技术设备了, 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优势条件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2 促进课外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
2.1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探究学习必要性
不同于课堂教育, 创新教育不应该受到教室的空间与上课的时间的限制, 在现有条件下, 学生的课外兴趣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也可以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一部分, 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为学生的课外兴趣小组的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方法, 例如信息技术类的设备、科学方法等, 其本身还可以作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探究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课外兴趣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形式有很多, 比如机器人组装小竞赛、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课题探究等, 在探究的过程中,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课外兴趣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课外兴趣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首先要做到的第一步, 就是要学校的领导老师要有足够的重视, 必须要认识到课外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重要作用, 也许在近期这种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但从长期来说, 这种作用是显著的。其次, 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兴趣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这是成功进行的重要因素, 虽然在整个的探究学习当中, 学生应发挥其主体能动性, 进行自主探究, 但是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可以在探究的课题选定、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 在实际的探究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探究。此外, 要做好学生课外兴趣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总结工作, 可以在探究完成后老师组织学生在班级上积极交流, 以小组派代表的方式在班上发言、总结, 教师再进行一定的分析归纳, 鼓励学生的创新探究活动, 以促进学生今后积极进行这样的探究式创新学习。
3 创新教学形式, 提高学生创新探究兴趣
3.1 创新教学形式
信息技术的内涵很多, 主要包括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因而应用的形式也很多, 这就可以帮助教师创新教学形式。例如通过多媒体设备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名师的视频课, 这也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形式, 只有让多学生多了解外面的世界, 体验不同的上课方式, 才会拓宽学生的眼界,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具备诱发创新的因素。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本身就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 是现在信息时代下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兴趣。
3.2 提高学生创新探究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创新教育课堂教学中课件的使用。这就需要重视教学课堂课件的制作, 不仅在课件的播放动作等形式上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要在内容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 要结合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 另一方面还要进行一定的补充、拓展。此外, 现代化的学校一般都具有像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等信息技术化的多功能教室, 要充分发挥这些教室的作用, 经常轮换着在其中上课, 让学生产生创新探究的兴趣。
3.3 联系实际, 促进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或者学生, 尤其是对于创新教育来说, 不应该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而是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培养学生注重细节、注重生活中的小事的习惯, 再把生活中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结合起来, 例如学生在听到校园广播里播放的某个先进人物的创新事迹从而受到启发等。
4 结语
在目前的信息化时代中进行创新教育,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结合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教学的特点, 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设备, 建立校园创新网络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促进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等途径来提高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应用的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促进创新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秀莲.浅谈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2008 (12) .
[2]黎加厚.创造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J].电化教育研究, 2002 (2) .
16.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六
一、现代教育需要信息技术
众所周知,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信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社会各个部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生存与发展。例如,一个企业没有信息,就如同一个瞎子、聋子,不能对市场需求等信息作出反映,导致竞争失败,甚至被淘汰。另外,最重要的是有了大量信息我们该如何去处理,如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决策失误。
什么是“信息处理”?它对教育教学有什么影响呢?信息处理就是指为了准确、高效的完成某项任务,对各类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要包括明确任务目标,分析问题与需求,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制订方案,优化等环节。这是一种科学的系统化,工程化的思想方法,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符合一般事物发展规律的。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个人的教学方案或教学部门的总体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问题是我们所身处的这个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我们面临的学生个性更加突,并趋于多元化,现代的信息技术就是利用各种先进的方法、设备、制度、人员等到参与信息处理全过程的一门技术——即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它使得信息处理更加合理和高效,因此现代教育离不开信息技术。
二、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使其在现代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在有种观念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信息技术,把两者等同起来,我觉得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后者是前者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的,专门研究利用计算机等先进设备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利用。纯粹的计算机在不确定因素较少,环境变化不能大的情况下,对大规模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并制订方案的效率较高,也就是说在条件较稳定的情况下,它对信息处理中的实施阶段参与度较高,有较大的帮助,换句话说,它的优势是“计算、操作”,而非“分析、思考”。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是一门可操作的技术,正如前面讲到的,它更是一种在逻辑上科学的、严密的思想方法,是符合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规律的,不是只研究某环节或阶段的技术,是一门完整的过程技术。它除了要有先进的设备,更要有合理的方法、正确的制度、优秀的人员协调发展。这种范例在我们教育部门还是很多的,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设备,可由于管理制度的欠缺,使用的紊乱,以及没有合适的人员操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充其量作为“打字机”和收发通知的工具。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内在规律,扬长避短,使其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劳技课程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在根本上与劳技教学规律与劳技课程新标准中的功能、内涵是一致的。二期课改中劳技学科的功能定位在从原来的劳动教育逐渐向技术教育转变,重制作,强调设计和手脑互动,强调参与技术全过程的实践,能根据问题需求,去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形成方案,并在制作过程中加以改进,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应摆脱原先“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摆脱那种老师怎么做,学生跟着怎么做,依瓢画葫芦的教学方式。“参与技术全过程的实践”详细的说就是,让学生参与者从接受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开始,经过明确需求,信息收集处理,直至方案形成并优化的整个技术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某个环节,例如 只参与产品制造等。
由此可见,技术过程就是从实际应用出发,对各类情况和信息进行处理后,得到较佳方案的過程。与我先前讲到信息处理过程是一致的,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质量、效益等意识正是信息技术所追求的,是符合信息技术科学规律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目标都把它割裂开来,不应该重应用,轻过程,而应利用其优势,合理的与教学结合起来,是我们真正“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现在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许多教师局限于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写写漂亮的教案,或是上课时“多媒体”教案的演示。对于这个问题,我曾听一位学校领导这样说道:在教学中,不能纯粹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多媒体”的应用应着眼于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和不能达到的领域……。真是一语中的。一枝笔,一张纸同样也可以写出精彩的教案;没有“多媒体”,许多老师不是照样上出有内容、有深度的课,不要把“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停留在那些表面上“花哨”的事情上,要用其长,而非取其短。前面提到,计算机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在于--处理大规模规范的信息的效率较高,还有在Internet高度发达的今天,获取信息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它的缺点同样明显--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较慢。而在课堂上我们面临的是许多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和需求可能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计算机无法象人脑那样及时做出回应,尺也有所短,计算机不是万能的,要不然还要老师干吗?
那么我们应怎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处理设备为教学服务呢?前些日子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是上海市郊有一位教师一次无意的将自己的e-mail地址告诉学生,刚开始时该学生将一篇未及时完成的作文通过e-mail交给老师,这位老师认真的批改并在网络上与该生交流,逐渐这件事在学生们中间流传开来,更多的学生与这位老师在网络上交流,将自己的作文,将其它作业和其它不是作业的文章,甚至于思想情况在网上与其交流,这位老师都仔细认真做出回答,并且了解了许多在课堂上、学校中不一定掌握的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很大,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涉及的面很广,对它的使用不要拘泥于课堂上,况且这也非它的所长,比如说,我们可利用高度发达的Internet能更及时的获取教学信息,参与更广泛的教学交流,使自身学识的发展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还可在教学管理上发挥其优势,例如利用数据库建立学生档案等,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信息迅速高效的特点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算、分析,得到一些理性的数据,作为教学实施的参考之一。还可以利用网络加强于学生的、家长的联系,解决一些可能面对面难以了解的问题,等等。
或许以上想法还不太成熟,总之,信息技术涉及的、可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因此它也作为教学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我们不要局限在某一方面使用,要在多环节利用,使它真正的发挥优势,提高教学效率,为教学服务。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浅谈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09-30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6-24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2-21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0-30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12-21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9-05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1-03
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08-14
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9-10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