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农业 拓展生态旅游 促进农民增收(精选13篇)
1.发展特色农业 拓展生态旅游 促进农民增收 篇一
平泉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平泉县立足食用菌、设施园艺、畜牧业等特色农业产业,以产业富民为切入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壮大特色园区规模,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在花卉张国廷的花园里,百余亩万寿菊景象绽放、枝繁叶茂。据老张介绍,现在市场上的鲜花供不应求,每天20余人的当地雇工都要工作7、8个小时进行采收。
农民张国廷说:“每天从早晨5点半开始摘,一天能摘10吨左右,一吨8000块钱,估计能采到上冻之前,收入还是不错的,种万寿菊是群众增收的好路子。”今年以来,平房乡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的支持鼓励农民发展万寿菊种植,由于花期长、管理粗放、而且产量高,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全乡共种植万寿菊2000多亩,年可为农民增收800万元。并以平房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也纷纷发展起了万寿菊种植,全县种植面积近万亩。
为延伸产业链条,平房乡积极引进总投资1.08亿元、占地100亩的万寿菊深加工项目基地。该项目分颗粒加工、饲料加工和色素提取三条生产线,目前一期工程完工,正在组织收购鲜花。
平泉县合众菊花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树均说:“项目投产后,年可加工万寿菊10万吨左右,这样平泉及周边的鲜花我们都可以回收加工,提高万寿菊的经济价值。”
平泉县县平房乡副乡长杨涛说:“我们积极支持农民发展园区,我们给予补贴、水电配套、技术指导等,同时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企业,使当地农产品在本地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基地加农户加企业”的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县发展各类农业园面积5.5万亩;食用菌生产总量增长1.4亿盘(袋),发展设施园艺面积4.6万亩,畜牧大户增加1240户,农业产业化产值经营额达到28.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值的78.9%;三大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3417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1.1%;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8%。全县新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37家,新增加工能力30万吨。
2.发展特色农业 拓展生态旅游 促进农民增收 篇二
1 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武宁县总人口39.15万, 其中农业人口30.8万。国土面积3 506.6km2, 耕地面积42万亩, 在全市乃至全省来说都不能说是农业大县, 但武宁农业产业的发展却不拘一格, 独辟蹊径, 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常规农业发展日益稳固
2012年, 粮食总产量实现了七连增, 单产逐年提高, 农业总产值达20.216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 000元。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已达43.56万亩, 总产量15.05万t;棉花总面积1.725万亩, 总产2 383t;油菜种植面积12.14万亩, 油菜籽总产1.14万t, 生猪出栏22.64万头。
1.2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
目前, 全县粮经比例已调整到了60.9∶39.1, 名特优农产品和优良畜禽品种所占比例上升到90%, 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98%, 油菜杂交化、“双低化”上升到100%。全县已建成蔬菜、茶叶、吊瓜、蚕桑等农产品基地35个;共发展吊瓜6万亩, 果业6万亩, 中药材3万亩, 蚕桑0.63万亩, 茶园0.909万亩, 商品蔬菜种植3.9万亩, 其中蔬菜基地2 976亩。
1.3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加强
全县已发展生猪养殖加工、中药材加工和蔬菜加工等加工型农业企业22家, 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4家, 江西省新光山水开发有限公司已成功申报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另外, 全县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12家, 家庭农场7家, 其中部级示范社1家, 省级示范社13家, 涵盖了粮食、果业、农机、蔬菜、生猪、家禽、蜂蜜等产业领域, 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引领, 企业与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互利双赢局面。
1.4 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壮大
全县围绕自身独特的山水生态资源优势, 全力打造“山水”牌, 积极引导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精心培育了新光农业生态园、阳光照耀29度假村、九岭桃源谷、鲁溪洞、九岭山休闲中心等一批休闲农业景区, 其中新光农业生态园等被评为全国、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目前, 全县仅农家乐就有162家, 休闲农庄9处, 休闲农业园区5个;经营面积达38 669亩, 资产总额达41 290万元;从业人数7 280人, 其中农民就业人数5 768人, 占总从业人数的79%;2012年接待120万人 (次) , 休闲农业总收入6.2亿元。2012年, 武宁县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县, 目前正在努力打造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另外, 全县大力扶持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28个, 建成无公害基地24个, 认证绿色有机食品2个。全县的“健人”牌橡子丝条获省级农产品品牌, 武宁“地元”牌工夫红茶荣获国际茶博会金奖、绿茶获国际茶博会银奖。
1.5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日益完备
近年来, 通过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 基层农技体系已实现“网”全“线”连, 管理规范, 人心稳定, 并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基层农综站办公楼, 配置了办公电脑、科普投影仪等一批先进设备, 极大地改善了农综站的办公条件, 提高了服务质量, 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54%以上, 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8%、优质稻面积达到95%以上。全县还依托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 以农村种养大户和返乡农民工为主要培训对象, 重点推广应用农村农业实用技术,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力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科学、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据统计, 2013年通过阳光工程已累计培训农民1 310人 (次) , 举办各类培训班58期, 赠送光盘、书籍6 820本 (册) , 免费发放种子 (苗) 等价值达3.8万元。
1.6 农业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全县通过认真实施好农村沼气、标准粮田、阳光培训、测土配方施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巩固退耕还林等农业项目, 大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 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并积极探索, 大胆试验, 鼓励农民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全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5.78万亩。全县还实行农业生产资料准入制度, 加强农资、种子、农药、化肥、兽医等市场管理, 有效防止了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现象。
1.7 惠农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做到了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走样、不缩水、暖人心,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13年, 已监督落实粮棉油补贴资金2 439万元、能繁母猪保险已理赔36余万元、农机补贴资金148万元、完成农村沼气建设819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320户。
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总的情况看, 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但是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2.1 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 尽管各级对农业工作高度重视, 不断加大基础投入, 实行了重点扶持, 但是农业作为一项弱势产业, 基础条件相对较差, 投入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同时, 现在农村经济薄弱, 农民自有资金有限, 加之金融部门为降低风险, 对农业资金投放比较慎重, 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缺乏投入, 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乏力。
2.2 农业产业化发展较为滞后
当前全县农业生产仍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主要靠一家一户分散自主经营, 生产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缺乏信息及技术方面的指导, 农业品种结构单一, 产、供、销脱节等现象普遍。从全县整个面上看, 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还难以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要求。虽然已经注册了一些农副产品的商标和标识, 如“健人”牌橡子粉丝、“地元”牌工夫红茶、“口口甜”甘蔗、“幸福山”西瓜等, 算得上是小有名气, 但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上规模、有档次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 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 多数合作社的内部机制不健全, 运行不规范, 管理不到位。
2.3 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加
近年来, 农产品价格有所回升, 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但是, 随着良种、化肥、农药、农膜、油品、饲料等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农业的比较效益受到冲击。虽然国家免除了农业税, 实行了粮食直补等多项惠民政策, 但由于补贴数额较少, 相对于各类农资价格高涨的实际, 只能说是杯水车薪。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当前, 全县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很完善, 经费不足、职能弱化、年龄老化等问题比较突出。同时, 全县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发展相对滞后, 基地与市场、产与销之间缺乏有效的载体, 难以实现农业产品的有效增值, 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依然存在。
2.5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 农村劳动力结构已出现了新情况, 60%以上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很多村庄出现空心村的现象。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年人、妇女, 由于受文化素质、劳动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农业生产基本上满足于种了、收了, 解决了吃饭问题, 谈不上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更谈不上农民增收问题。
3 对策与建议
根据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要实现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应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
3.1 进一步抓好常规农业生产
这是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和讲政治、顾大局、做贡献的必然要求。一是决不放松粮食生产。要着力在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上下功夫, 大力建设粮食高产示范片, 努力实现丰产丰收, 确保全县粮食生产八连增;二是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蔬菜方面要以调整品种、品质结构为重点, 大力发展蔬菜基地建设, 全面推进产品升级;畜牧方面要巩固提升生猪产业, 突出发展家禽, 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 加速品种改良和引进。努力提高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所占的比重。
3.2 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一是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发展一批像新光农业开发公司、泉口山核桃香榧、船滩凯利丝业、为民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泉口丰田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等经济技术实力雄厚、市场影响力大、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不仅要给予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扶持, 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健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农旅结合, 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 形成一批休闲农业特色品牌。要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自身优势, 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 特别是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要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集中培育蔬菜、畜牧、果业、蚕桑、吊瓜、茶叶等产业体系。三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大力实施质量兴农和名牌发展战略, 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形成符合标准要求的种养模式, 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不断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份额, 叫响“武宁产”这个大品牌。努力建设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 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现代产业体系。
3.3 进一步探索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 依靠过去旧的、分散的农户家庭开发模式已很难进一步推进全县农业的发展, 必须探索和发展新的模式。一是支持和鼓励农业种养大户发展。通过制定大户奖励扶持政策和加大技术支持力度, 引导一部分有实力的种养大户发展壮大, 在武宁县形成一批有特色和实力的“农场主”、“庄园主”式的农业开发大户。二是加大农业生产基地开发。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 促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投资基地建设, 把闲散劳力吸收为产业开发员工, 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式”基地开发。三是组建专业合作组织, 实现联户开发。采取鼓励措施, 引导各乡镇、村组建专门的产业合作组织, 实行统一的品种规格、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的销售服务, 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 集中扩大基地开发。
3.4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的命脉, 切实抓紧抓好。一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保证农业日常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上, 每年应列出专项资金, 重点扶持农业重点建设项目, 推进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要高标准实施农业项目建设。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等目标, 积极争资、争项, 更加积极主动地谋划好、实施好、监管好项目。三是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要积极支持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提高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 推进全程农业机械化工作。
3.5 进一步提高科技兴农力度
一是要建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基层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体系, 要在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方面加以落实, 调动其积极性, 促其全心全意为农业服务。二是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培训等载体, 加强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 以各种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为载体, 重点培养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 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批农村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能工巧匠, 让农村中各类人才在农业经济发展和建设中大显身手、有所作为。三是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要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 加强和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农业科研机构的联系和沟通, 积极转化、推广和应用农业最新的科技成果,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6 进一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3.发展特色农业 拓展生态旅游 促进农民增收 篇三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专业优质农业经济发展
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过重,是新世纪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事关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全局。千方百计扭转农民收入连续下降的趋势,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应对国际竞争和挑战、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般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文明辐射农村的现实途径。农民进城打工可以获得现金收入,直接支持农业建设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同时,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等于增加农业人口人均资源占有量。可以使经营农业的人口收入增多。两方面同时起作用,对促使农民增收、减少城乡差别是极其有效的。从全国整体上看。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与收人构成有很大关系。在工资性收入高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高,同时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小。例如,我们选3个典型省份2002年的统计数据相比较:江苏省是发达的省份,农民纯收入为3979.79元,工资性收入1993.74元,占全部纯收入的50.1%;河南处于中游水平。农民纯收入为2215.74元,工资性收入567.07元。占全部纯收入的25.6%:云南是落后省份,农民纯收入为1608.64元,工资性收入286.17元,占全部纯收入的17.8%。同时。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水平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05、2.82、4.50。根据这些宏观数据。似乎可以确定,家庭经营收入的上升空间并不大,促进农民增收的捷径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
然而,根据我们对河南省洛阳伊川县农村的调查。发现对于一些贫困山区,情况并非如此。
一、外出打工,并没有使农民脱贫致富
我们于2006年12月,采取抽样调查和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洛阳伊川县的两个典型村一老虎窑村和云水村。其中,老虎窑村是全国贫困村,本次调查获有效问卷95份,覆盖人口453人,占总人口(673)的67.31%。人均纯收入(不含财产收入和转移收入)692.56元;云水村有效问卷40份。覆盖人口178人。占总人口(350)的50.9%,人均纯收入(口径同上)1895.72元。从村民外出打工的情况看。老虎窑村常年外出打工的有73人,占劳动年龄内人口的32.2%,而云水村常年外出打工的有33人。占劳动年龄内人口的28.4%,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云水村的户均劳动年龄人口和户均外出务工人口略高于老虎窑村,然而二者的人均纯收入相差了1100元。通过调查其纯收入构成。我们发现二者的差别主要源于家庭经营收入,见表2。
我们将调查数据同河南省的平均数据相比较,发现老虎窑村和云水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所占纯收入比例均高于河南平均水平,而且越是贫困的地方,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例越高,这似乎和全国的整体情况背道而驰。其中。老虎窑村村民无论是工资性收入还是家庭经营收入都低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但急需提高的应该是家庭经营收入。
二、影响村民工资性收入的因素
老虎窑村、云水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人均月工资为481.02元和503.77元,其工资水平相当低。这些打工人员中,有五成是在本县工作,其中,以在煤窑、石料厂居多,五成在本县外的城市或者外省工作。煤窑、石料厂对所需农民工技能要求不高。劳动强度大而且工资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本县外以至外省打工的村民。则成了我国现阶段庞大的流动人口中的一部分。流动人口以低收入为主。根据2004年全国6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登记流动人口收入情况仍可以粗略地看到,流动人口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90%以上,其中有接近45%的流动人口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并且。河南洛阳、甘肃兰州、四川成都流动人口收入较低,月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比重分别占69.18%、67.29%和62.92%。
老虎窑村、云水村村民文化程度比较低,初中及以下分别占所调查人员的93.68%、84.62%。并且大部分没有受过技术培训。即使到了大都市。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难以找到中、高收入的工作。这种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
就老虎窑村、云水村的实际情况比较而言,老虎窑村村民面对贫瘠的土地,仅仅依靠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更加难以维持生计,许多村民只得接受一些报酬很低的挖煤、采矿的工作,一年利用农闲时节在附近矿厂干上三四个月,这是老虎窑村村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低于云水村村民的主要原因。
三、发展“专业、优质”农业,是洛阳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路子
老虎窑村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而云水村则不同。云水村虽然也是一个山村,但其优先发展了大棚蔬菜、养鱼业,其家庭经营收入远远高于老虎窑村。我们考察了云水村种植有经济作物(包括养鱼)的农户和没有种植经济作物农户的收入情况,见表3。
从上表可以看出,云水村经济作物(包括渔业)给村民带来每人1070.48元的纯收入,每户纯收入增加4763.64元;由于种植经济作物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工资性收入较没有经济作物(或渔业)的农户每人减少641.30元,户均减少2853.79元。整体来说,种植经济作物(或渔业)的农户人均纯收入提高429.18元。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云水村没有种植经济作物(或渔业)的农户来说。其工资性收入明显高于同样没有经济作物的老虎窑村。究其原因,是因为云水村村民多了一个选择的余地:即有机会在搞家庭多种经营还是外出打工之间做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而老虎窑村的村民劳动力大量闲置,打工成了唯一创收的出路;尽管外出打工的人数不亚予云水村的村民,工作时间和工作收入却相对较低。就本例而言,外出打工,还不如在村里创业。根据农业专家的意见,虽然老虎窑村的自然条件略次于云水村,并且不像云水村那样濒临黄河,可以发展渔业。但因地制宜,可以发展林果业、放牧式养殖业等。我们认为,对于像老虎窑这样的贫困村,与其鼓励村民一窝蜂地外出打工,还不如鼓励村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家庭经营收入,让农民可以在打工和搞家庭经营之间做一合理安排,让那些更加合适的人出去打工,这样才有助于增加人均工资性收入,有助于使村民脱贫。
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要重视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组织科技人员开展服务“三农”活动,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养殖业、林果业和高效农业,不仅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如河南省在2005年10月以来。组织开展了万名科技专家服务“三农”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一位台湾学者曾提出,在未来10多年,大陆的城市化率达到50%-60%就可以了。我们要根据我国发展实际,不要片面追求和攀比城市化的比例和低水平就业的数量,要真正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和就业水平,优化就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不仅鼓励农民到城市就业和在本地城镇就业,还要鼓励农民在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乡村的方针,组织科技人员和大学生等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之中,帮助农民发展致富。实践证明,在城市化进程中,鼓励和帮助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是优化就业结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又一重要途径。
4.发展设施农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篇四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镇设施农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近几年来,我镇紧紧围绕“政府推动、科技示范、市场引导、群众自愿”的发展思路,以城市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设施农业建设初露端倪。截至2005年底,全镇设施农业面积1000余亩,其中连片5亩以上钢管大棚面积380余亩,仅2005年新增钢管大棚200亩。全镇形成了以大棚蔬菜为主、大棚避雨葡萄和暖棚家禽养殖为辅的设施种养格局,***等村已成为大棚蔬菜示范基地。
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应用领域日益广泛。设施农业由最初的单一种植蔬菜发展到目前的蔬菜、水果、畜禽等种养领域。二是设施规模逐步扩大。设施农业由原先的一家一户分散发展到联户连片成园区、基地。三是设施档次明显提高。近几年新发展的大棚90%以上采用了钢管结构,起初发展的毛竹大棚自然逐年淘汰。与此同时,全镇推广喷滴灌栽培2965亩,大棚管理机械31台,果蔬分选机械8台,建造低温保鲜冷库3座,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处理站1座,设施农业先进装备已逐步得到应用。
二、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加强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为加快我镇设施农业建设步伐,鼓励、引导本地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在市政府连续出台设施农业补助政策的基础上,镇政府每年也相应制订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农机补助政策,并在村干部和种植大户中加以广泛宣传,以此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据统计,近三年中镇财政用于补助钢管大棚及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达70余万元,其中直接用于补助钢管大棚建设的资金超过53万元。
2、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为设施农业生产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我镇自2003年起连续三年共投资近2000万元,开展了三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共计改造中低产田26000亩。二是分年实施河道疏浚整治工程,每年选择1条以上的镇级主干河道和6个重点村的三类河道进行疏浚整治,从而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3、加强技术培训,做好服务工作。镇农机、农技部门相互配合,做好发展设施农业方面的服务工作,近几年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外出参观学习,邀请有关专家为农民现场授课等形式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三年来,累计举办培训班10余期,培训农民1000余人次。同时,相关设施农业建设村发动村干部、村民组长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做好设施农业发展动员工作,并在土地流转、贷款等方面加强服务,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为设施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建立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户的作用。通过引导和扶持,在**等村建立了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并涌现出一批设施农业大户,如***村***、***村***等人,他们在发展设施农业种植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带动本地农户从事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帮助解决其他农民在设施农业生产方面遇到的技术难题,及时为农民提供农用物资、各种市场和品种信息,真正起到了设施农业的领头雁和带路人的作用。
三、设施农业发展的成效与体会
1、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露天农业向设施农业、传统作物向精细作物调整的步伐,带动了蔬菜、水果和家禽养殖产业的兴起,种养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增加,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以果蔬种植为主和家禽育肥为辅的设施农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局部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优化了种养结构,丰富了种养种类,提高了经济效益,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从而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蔬菜和水果种植、家禽养殖,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
4、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设施栽培的经济效益要远高于露地栽培。据对***、***等村大棚种植户调查,2005年每亩大棚蔬菜纯收入1.0—1.5万元,大棚水果纯收入1.8—2.0万元,分别是露地种植同类作物纯收入的10倍和15倍。据此推算,2005年我镇设施栽培可为农户增收800万元以上,增收效果明显。
5、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设施农业对品种、栽培、管理的技术要求更高,农民在搞大棚种植时主动要求学技术、用技术、请能人,一些农民还把相关技术组装配套起来,有效促进了自身劳动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左邻右舍和周边农户的示范辐射作用也不断增强,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四、今后设施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5.发展特色农业 拓展生态旅游 促进农民增收 篇五
别必雄
2009年第5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天门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大力扶持,规范管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较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基本特点
——发展速度快。天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近几年发展明显加快。2007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2家。2008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1家,比上年增加79家;社员总数2000多人,带动农户2万多户,联结基地面积10万多亩。
——覆盖范围广。天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领域从个别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发展到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加工、运销、冷冻贮藏、农机服务等多个方面;服务范围已由生产环节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诸多领域;从开始仅提供一项或几项服务发展到实行产加销综合服务。
——组建形式多。天门市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多类型、多样化发展。有的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如天西农民菊芋专业合作社,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海力菊糖公司创办;张港花菜专业合作社,依托鑫天农业有限公司创办。有的是农村能人或大户创办型,如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红雨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分别由科技示范户宋宏林、养猪大户李宏一领头创办。有的是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型,如万场瓜果专业合作社,由黄潭镇万场村委会牵头组织创办。有的是跨村合作或联合办社型,如志鹏农机合作社,由净潭乡范围内所有农机大户联合创办。
——规范程度高。目前,天门市10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全部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都经过主管部门确认备案。在市经管部门的指导下,各专业合作社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章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主要作法
——加强领导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政府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好的生产经营难题。天门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提出“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成立了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责任。同时,建立了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加的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加强服务指导,促进合作社快速、规范发展。
——制定政策促发展。天门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对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在资金预算上,市财政设立了专项预算资金,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交流、成员培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在税收政策上,对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按照有关规定,给了优惠照顾。在信贷投入上,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扩大经营规模等所需的贷款给予相应支持和优惠。
——培植典型促兴办。为了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发展,天门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工程”,一个产业办一个示范合作社,着力抓好示范合作社的培育、指导和宣传工作,产生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良好效果。
——强化培训促规范。天门市充分利用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结合农业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对广大农民开展合作经济知识、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培训。去年市直业务主管部门专门举办了2期专业合作社培训班,重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促使他们规范运作。
初见成效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为其成员及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扩大经济规模,促进了技术、信息、资金、品牌、市场等资源的共享,使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问题,保护了农民利益。如岳口镇兴达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社员统一订购鱼苗,确保了鱼苗质量和价格,及时收集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生产、协助社员销售,社员普遍反映入社后有了安全感,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
——开拓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构建营销网络,开辟销售渠道,保证了成员正常生产,产品销售畅通。如张港花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和玉牌”花菜品牌,主导产品花菜除销往国内市场外,还出口俄罗斯、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张港花菜合作社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花菜种植5万多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花菜种植基地,仅此一项每年为1万多农户户平增收2000元。
——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及时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如鸿远马铃薯合作社引进“大西洋”马铃薯,请中国农科院、河南省马铃薯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为种植户讲授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要点,并为每户社员制定了一张生产技术流程表,注明了需施肥、施药、防病治虫的时间,统一开展技术指导,统一施肥、施药,统一机械收获,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的水平。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将千家万户联系、组织起来,另一方面与农业龙头企业紧密联系,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在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发挥着纽带作用,成为调节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的重要力量,较好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的提升。
——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种苗,统一供应农资,强化生产过程管理,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商品率,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如蒋场镇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与蒙牛集团合作,蒙牛集团派人予以技术指导,严格按标准和要求组织生产,在全国奶牛市场受到“三聚氰胺”影响的时候,天门市的奶牛养殖不仅基本未受冲击,而且鲜奶收购价比平常上涨了0.2元/斤,养殖户每户增收近2000元。■
6.发展特色农业 拓展生态旅游 促进农民增收 篇六
促进农民增收
----大坪油菜花:党旗下的“金黄”事业 嵩县大坪乡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乡、工业弱乡、财政穷乡,探索一条合适的经济发展路子一直是道难题。近2年来,乡党委、政府根据现实需要,加大了种植油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今年成功举办了油菜花节,形成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成为了大坪乡发展的一条好路子。
油菜是主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为了响应“5A嵩县”创建,带动大坪乡乡村旅游,更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大坪乡党委政府认真宣传,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油菜产业发展,为农民无偿提供优质高产油菜种子,全乡油菜种植面积达到万余亩,今年,随着大坪乡“远方香花油菜花节”的宣传与开展,清明时节,油菜花盛开,游人络绎不绝,对嵩县经济发展和旅游业产生了良好促进作用。大量游客来到嵩县,使客运、饮食、住宿、土特产销售等行业收益增大,相关旅游消费收益大大增加。如农户将家中的农产品拿出来销售,价格比平时要高,也都能卖光。
2011年,小麦平均亩产300公斤,在河南收购小麦的价钱是每斤0.9元,;油菜亩产250公斤,油菜籽收购价是每斤2.5元。大坪乡油菜花成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张文化旅游金名片,也成为外界了解大坪的一个重要窗口。发展油菜产业,举办油菜花节,为我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对活跃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促进油菜产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7.发展特色农业 拓展生态旅游 促进农民增收 篇七
一、加强工作指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1. 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 引导农民走合作之路。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也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则是在专业生产基础上由农民自发组织而成的互动性经济组织。要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 教育引导农民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自觉地走合作之路。通过合作, 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解决家庭经营中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的问题。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全方位的工作, 使农民真正懂得合作的目的, 合作的形式和合作的要求。
2. 指导合作社加强内部管理, 规范运作。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运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强化指导。首先要指导合作社设立大会, 明确合作社成立的宗旨和目标, 制定完善的合作社章程, 依法定程序确定合作社组织机构。其次要指导合作社完善内部管理, 建立起以民主管理、民主决策、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为重点的制度体系, 形成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第三要指导合作社完善成员大会、成员代表大会制度, 把合作社真正建成全体成员共同的“家”。第四要指导合作社搞好盈余分配, 坚持按法定的分配原则分配合作社盈余, 切实保护每个合作社成员的利益。第五要指导合作社做好合并、分立和解散的各项工作。
3. 指导合作社依法开展经营服务活动, 最大限度地满足成员的需求。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合作社发展与建设的关键点, 做好指导工作。要指导合作社从实际出发, 结合当地资源和自身特点, 选准经营项目, 按市场规律搞好经营活动。要帮助合作社建立起依法诚信的经营理念, 使合作社在市场经营中站稳脚跟。要指导合作社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 在生产资料采购、生产技术指导、产品贮藏与销售, 信息提供、资金返还等各个方面, 解决成员在生产经营中自身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困难, 降低成本, 增加收益。同时, 通过良好的服务, 建立起成员与合作社之间的紧密关系。
4. 指导合作社做好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
资产和财务管理是合作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是合作社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指导合作社建立完善的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 明晰产权, 明确国家扶持管理适用范围, 处理好国家、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关系, 要指导合作社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做好财务核算工作, 建好账, 记好账。坚持财务公开, 自觉接受每个成员监督。
5. 指导合作社做好盈余分配工作。
合作社盈余分配关系到每个成员的切身利益, 是合作社增强凝聚力的关键所在。要指导合作社依法进行盈余分配, 科学界定出资与入股的界限, 兼顾各方利益, 妥善处理各种问题。避免或减轻因成员出资差额较大而对盈余分配产生的影响, 保护每个成员的利益。
二、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1.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增加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 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和培训服务, 培育新型农民;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 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开展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实施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各级政府投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资金可优先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增强其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要整合使用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和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 优先选择规模大、产业化程度高、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设立专账, 按照法律和相关规定管好用好财政扶持资金, 确保专款专用。
2. 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 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 如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产品免征农产品增值税, 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 免征印花税等。要认真全面落实这些针对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 不打折扣。
3. 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
金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 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或贴息。探索成立专门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担保机构, 重点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问题。农业保险公司积极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 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抗风险能力。
4. 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向产销一体化发展。
支持合作社进行农产品加工、贮藏、销售等生产经营项目开发, 合作社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而成立的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专营店、连锁店、专业市场等。
5.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创造品牌和农产品安全生产活动。
农民专业合作社创造的自有品牌, 凡获得省、市级以上著名商标, 带动农民增收, 拉动产业化发展效果显著, 政府应该给予一定奖励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品牌宣传, 有关新闻单位和媒体, 要在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要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而进行的各项活动的指导和支持工作。对合作社提出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等申报项目, 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各个环节上加强指导。
6. 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聘任高级管理人员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
大学生应聘到合作社工作的, 工资可由财政给予补贴。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
7.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联合社。
各相关部门要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出发, 做好登记和备案工作。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地区、跨行业加入联合社。
三、积极开展服务活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1. 做好法律、政策的宣传、普及工作。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一部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 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保障。有关部门应该抓住法律实施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 主动提供法律宣传服务, 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及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作为重点内容。精心组织, 统筹安排, 采取多种形式, 继续广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工作,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到基层、到农户, 进一步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环境。
2. 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排忧解难。
各有关部门, 都要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帮助合作社排忧解难。要积极为农业大专业院校、科研院所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牵线搭桥, 解决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在合作社与优秀管理人才之间建立信息沟通渠道, 为合作社招聘人才拓展空间。要积极做好合作社产品直接进入城市大型超市、在城市建立连锁店、直销店等试点工作。采取支持、补贴等办法, 动员和组织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洽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产品市场。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信息平台、交易平台, 及时提供各种政策和经营信息,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 做好培训工作,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按照分类指导、分组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 制定培训规划, 大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人员及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培养造就一批有政策理论水平、掌握业务工作本领、热心合作社事业的辅导员队伍。
四、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1. 各级政府都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上升到现代农业制度建设的高度来认识, 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列入各级政府工作日程。
要力求做到一把手过问, 分管领导主抓, 主管部门具体抓, 有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格局。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职辅导员, 具体负责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2. 继续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工作, 带动和影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要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 培养、挖掘一批管理规范、带动力强、产业发展规模大、农民增收显著的典型, 及时总结, 并加以推广。抓好省、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 推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3. 建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考评机制。
市、镇两级政府要将指导、扶持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列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 建立以农民入社率、农产品销售比例和农民增收幅度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 对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4. 坚决制止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乱行为”。
要认真清理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类收费项目, 坚决制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 严禁平调、侵占、挪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树立维护合作社利益就是保护农民利益的观念, 积极维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权益, 对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收费项目要及时坚决取消。
8.搞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篇八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体措施
1.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强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保持了农业连续丰收、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好形势,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农业生产开局良好,但在农业连续丰收、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情况下,有的方面、有的地区对“三农”的关注度有所减弱,忽视农业的倾向有所抬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需求萎缩、价格回落,部分农产品出口受阻,加上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内需减弱,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农业生产效益下滑,农民工就业数量与收入出现“双下降”,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困难加大。农产品生产是保证市场供应的基础,也是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一旦出现滑坡,几年内难以恢复。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当前要在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按照远近结合、内外统筹、区别对待的原则,进一步采取更加有针对性、更强有力的举措,加强市场调控,扩内需、促出口、稳价格,推动农业生产调结构、上水平、增后劲,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发展;通过保就业、重民生、促增收,维护农村稳定。
2.农业产业化发展硕果累累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农业产业化得到了较快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大促进农民丰产增收,走产业化道路已是必然。例如:沧州市孟村县通过优化农业增长方式,重点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该县在领导高度重视下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成食品(河北)有限公司”的建立更加推动了该县的产业化步伐,实现了带动农民增收的目标。
2.1“大成食品(河北)有限公司”坐落于孟村回族自治县高寨镇,是台湾大成集团投资大陆的第十个“肉鸡一条龙”项目。大成食品(河北)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总投资5.4亿元,占地525亩,项目包括一座具有国际标准、亚洲最先进的日屠宰16万只的肉鸡加工厂,一座年产24万吨的饲料厂,两座16万套的种鸡厂和一座年产鸡雏3000万只的肉鸡孵化厂以及现代化的熟食品加工厂。“大成”刚落户孟村时,全县肉鸡、蛋鸡总存栏量不足10万只,县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推广肉鸡养殖,现在全县肉鸡存栏量已经达到65.9万只。带动孟村及周边县市4000多规模养殖农户。一般情况下,雏鸡放养到养殖户,45天可以出栏,一个养殖户每年可以养殖五到六拨鸡,每只鸡净利润2至3元。这一富民产业的发展,不但加快了孟村农业产业化进程,拉长了畜牧产业链条,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2.2经省有关部门批准,日前孟村大成食品有限公司成为清真鸡定点屠宰企业。据了解,这是全省首家清真鸡定点屠宰厂。大成食品(河北)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孟村“肉鸡一条龙”项目,通过“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推动养殖业快速发展。如今,大成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160多户,养殖能力90万只,年出栏500万只。在全市范围内,服务大成公司的肉鸡专业合作社已经有12家,覆盖孟村、黄骅、吴桥、盐山、东光、沧县、南皮等县(市),带动4000多个规模养殖户饲养大成“合同鸡”。
孟村县围绕着自己的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扎扎实实往前推进,用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引领周边县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农业产业化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是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工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具体如下:
3.1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立足于本地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具有当地农业特色的乡镇企业,通过“龙头+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多渠道宽领域地为农民开辟新的就业路径,促进农民增收。
3.2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各级政府提供政策、资金和环境等多方面的支持。要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协调,发挥部门作用,形成合力、扎实推进;要树立和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理念,坚持走“以工促农、工农互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3.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支柱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科技、信息、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支持,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优先扶持和发展一些优势明显、品质优良、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使之规模不断扩大。
3.4培育产业、建设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形成有市场、有规模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大规模的农产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从地方资源、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素质等实际出发,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市场空间大、资源后备优、经济效益高的农产品作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专业户、专业村、专业镇等群体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生产基地。
3.5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结合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组织农民进行培训,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3.6建立利益连结机制,联动农业产业化。合理稳定的利益关系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要通过合同、契约或章程等方式,合理确定各方责、权、利,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各服务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农民的利益;要鼓励产销联合,大力发展和完善“订单农业”,推行并规范产销合同制,積极鼓励和提倡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保护价和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利益互补;要积极探索建立以股份制为主体的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4.结束语
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更容易、更广泛地进入市场,让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更多分享农产品生产、加工与流通所带来的增值和效益。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静,杨爱婷.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创新探析——以宜宾市为例[J].青年科学.2010,(01).
[2]俞言琳,杨杰,赵妤.谁捧“火”了新疆红枣[J].中国林业.2010,(01).
[3]田祥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绩效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4]徐贻军.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9.发展特色农业 拓展生态旅游 促进农民增收 篇九
中共德宏州委 德宏州人民政府
2010年德宏州农业农村工作紧扣促进发展保民生保增收主题,以强势推进特色产业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势高位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达60.6万吨,同比增长11%,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实现大灾之年粮食大丰收;完成农牧渔业总产值61.45亿元,同比增长9.9%;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368元,同比增长19%;完成中低产林改造60.65万亩,占州计划的100.8%。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一、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坚持强基础增后劲不放松,在大旱之年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一是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全年共完成水利投资4.4亿元,以麻栗坝水库、回龙河水库、芒林水库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21万亩,使全州农田有效灌溉及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58.21万亩;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5.69万人的饮水安全;新建防渗渠道364.54公里,完成中低产田改造7万亩和22个耕地占补平衡项目5128万亩,新增耕地3.41
统产业播种面积稳步增长。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200.44万亩,同比增长10%;茶叶总面积35.6万亩、总产值达24307.2万元,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2010/2011年全州甘蔗面积达到84.01万亩,预计实现甘蔗总产410万吨,生产食糖49万吨;完成冬季农业开发面积101.3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7.6亿元。二是快速推进生物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抓好特色产业原料基地建设,采取一系列关键措施,保证了计划的圆满完成。首先,由州委常委每人负责一个生物特色产业项目,每个产业项目制定一个具体的政策文件,州人民政府与各县市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责书,把任务明确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其次,把强化督查作为有力的工作方法,将特色产业纳入20项重点督查工作之一,制定了《德宏州发展生物特色产业督查办法》,成立了发展生物特色产业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了强有力的督促检查机制,使特色产业督查形成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每个月都有不同级别的州级督查组在各县市进行督查,对推进今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强化技术措施,实施良种良法。针对各个特色产业对种植节令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对今年的任务确立了保时、保质、保量的“三保”措施,保证种苗质量、种植质量和技术服务质量,保证在最佳种植节令完成种植。2010年共完成生物特色产业种植任务51.75万亩,超额完成下达任务 45.5万亩的113.4%。第四,抓示范带动,启动了生物特色产业高效示范基地建设。为加强示范引导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全州启动了国家高山油茶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一批国家和省州示范基地项目,建设面积近
主创新开发的“后谷咖啡”、“迪思坚果”、“红瑞柠檬”、“遮放贡米”等品牌声名雀起、享誉省内外。尤其是咖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预计可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亿元。
四、抓科技创新,构筑产业发展智力支撑
为构筑产业发展强大科技支撑,全州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和创新工作,建有水稻、玉米、柠檬、橡胶、马铃薯5个国家级农业综合实验站,咖啡、柠檬2个国家级品种资源库和后谷咖啡院士工作站,在全省州市中位居前列。有4家龙头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5名学科带头人进入省创新人才培训计划,专利授权达157件;通过省级审定的德宏生物特色产业优良品种32个;完成绿色食品认证企业7家,面积14.8万亩,产量5.9万吨;完成无公害申报单位4家,认定面积51.68万亩,产量128.27万吨;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家。麻竹、西南桦标准化种植、加工技术通过国省验收,西南桦、澳洲坚果、咖啡、德宏水牛和石斛产业的发展规模、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油茶嫁接技术正在申报国家专利。实施咖啡、柠檬、生态茶、澳洲坚果等特色产业培育项目4个,建立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4个,面积3430亩。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新型合作经营机制4家;兴办各种农业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251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65个,各类专业协会50个,合作组织成员1.99万个,带动农户6.67万户,实现经营收入4.68亿元。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云南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建立州院、州校合作机制,一大批合作项目正在实施中。以生物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农业产业化科学持续循环发展新格局正在全州形成。
低,尚不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条件,“三农”历史欠账多,资金缺口大。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传统优势和新兴生物特色产业建设仍未形成规模发展,基地建设不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落后、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低、带动力不强等问题,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四是扶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全州现有贫困人口仍占全州农村人口的43.3%,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繁重艰巨。
10.发展特色农业 拓展生态旅游 促进农民增收 篇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黔党发〔2009〕1号精神,现就加快我市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2008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结合六盘水实际,克服了重大雪凝灾害的影响,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好成绩。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84.16万吨,同比增长2.43%,连续六年获得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35元,同比增长16.5%;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加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还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对农村发展的牵引力减弱;农民工返乡回流,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市场消费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提高,而农产品价格上涨期望不大。要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全面分析把握形势,紧紧抓住阶段机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粮食生产滑坡,防止农民收入徘徊,防止农村发展减速,努力保持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9年“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跨越发展”总揽工作全局,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十字方针,着力加快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提高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粮食总产量增长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农业总产值增长7%,农业增加值增长6%,肉类总产量达到10.5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8万人。
一、着力加快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大种植,生产优势特色农产品。坚持以良种为龙头,以工程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粮食生产。实施好粮食增产工程和10万亩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组装配套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提高作物单产。重视抓好秋冬种生产,加大冬闲田土开发力度,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374万亩以上,产量达到85.84万吨以上。马铃薯产业要取得新突破,完成种植面积180万亩,亩产量达1250公斤,总产量达225万吨,总产值达15.75亿元。销售马铃薯60万吨以上,商品率达26%以上。加强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建设200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完成30万亩蔬菜种植任务,亩产量达2000公斤以上,总产值达6 亿元,新增建设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加快老茶园改造步伐,提高新茶园建设标准,主攻富硒特色,整合茶叶产品品牌,新增茶园面积1万亩。
尽快恢复市农科所(或组建市级马铃薯研究所,加快良种选育推广,力争组建市马铃薯组培中心,建成水城县马铃薯快繁中心,加大力度支持盘县马铃薯快繁中心搬迁工作。
发展大养殖,提高畜牧业比重。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完成盘县、六枝优质肉猪基地,水城优质家禽基地,六枝、钟山良种猪推广和水城县良种禽推广项目建设,启动水城县冷坝优质肉牛规模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好六枝、盘县、水城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加强品种改良、饲草种植、疫病防治、规模养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大力推广良种、良舍、良料、良法综合配套技术,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良种畜(禽比重,提高工业饲料入户率和农作物秸秆的科技处理利用率,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新建牛改点26个,种植优质牧草5万亩,建成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10个,年出栏商品肉牛50头的规模养殖场(小区10个。积极帮助农户发展畜牧养殖业,全市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130万头、38万头、22万只和500万羽,分别增长10%、7%、20%、和8%;出栏分别达100万头、6.8万头、10万只和523万羽,分别增长10%、12%、12%和10%。实现肉类总产量增长1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以上。
发展大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粮食、畜产品、马铃薯、生姜、辣椒、饮料、茶叶的精深加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监管力度,协助搞好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信息咨询和资金信贷等工作,推动市级龙头企业达标升级。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协会,引导条件具备、实力雄厚的农民专业协会发展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批农民经纪人,发挥他们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的纽带作用。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和申报注册工作,积极参加省内外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强水城县兴龙精淀粉有限公司的基地建设,年产马铃薯淀粉4500吨,加工鲜薯3.15万吨,产值2000万元。六盘水市中心机械化屠宰厂增加冷鲜肉分割销售,年屠宰生猪15万头,总产值2.5亿元。水城县奔牛食品有限公司屠宰肉牛5000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六盘水永恒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加工精米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加大对苦荞、中药材、茶叶、生姜、调味品、木材加工等生产企业的帮扶力度,力争产值均增长20%以上。
发展大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建立健全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地市场和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认真执行“绿色通道”政策,确保鲜活农产品运输畅通。加强对现有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的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营造良好交易环境。建立主要农产品直接进入市中心城区的直销市场,研究对策重新启动双水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建成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重点,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建立农产品信息季度发布制度。实施现代新农村流通网络工程,扶持供销系统建设以村级为单位的农资配送联锁经营网络。培育一批骨干流通龙头企业,2010年前发展省级
农产品流通企业1家。发展一批消费品、农资连锁经营店,2010年前完成改造和新建500家乡村消费品农家店、150家乡村农资农家店。扶持一批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企业,2010 年前,发展2个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企业,其食用农产品的销售比例达25%以上。建成一批标准化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化的大中型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14个,其中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8个。建立一批配送中心,2009年改造和新建2个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5个农资配送中心,消费品、农资产品连锁配送率达60%以上。建设3个以上特色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以芸豆、干姜、马铃薯、苦荞等产品为主,力争年出口额达100万美元以上。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兑现好中央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的政策,完善补贴办法。把增加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化肥淡储贴息资金落实到位。提升农民消费水平,开展“家电下乡”活动,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和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予以直接补贴,财力较好的地方可安排适当资金购买家电赠送贫困农户。围绕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对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达到一定规模、且效益明显的种植大户予以奖励;对养殖出栏肉牛50头以上,猪500头以上,羊500只以上,家禽10000羽以上,且科技含量较高的养殖大户予以奖励;对销售达到500万元或利润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奖励。
推进农业机械化。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农具机补贴的机遇,把加快我市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工作。在适宜地区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加大机械化对畜牧生产、蔬菜和马铃薯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购机补贴额度,实施好烤烟、茶叶、马铃薯等生产机械化项目,及时足额兑现各级农机具购置补贴。完成机耕面积39万亩,机灌面积18 万亩,机械化育插秧面积0.2万亩,马铃薯机收面积0.5万亩。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根据农时季节,开展农业适用技术普及培训,培训人员42万人次;立足产业发展,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训人员5000人,颁发“绿色证书”4500
名。开展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6000人。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500人,其中:农民初级技工培训500人,普通农民工培训800人,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3200人。开展贫困地区干部培训5200人。开展农机操作手和农机干部培训10000人次。
促进农民工就业。内外联动,多措并举,最大限度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落实好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措施。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信息引导,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保护农民工权益,拓宽农业外部的“增收之道”。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尽量稳定本地工矿企业的就业岗位,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就业容量。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施以工代赈坡改梯工程3000亩,配套小水池建设3470口。实施退耕还林建设基本口粮田13340亩,省级土地出让金建设基本农田500亩。实施烟水配套工
程7.7万亩,加强工程管护运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8万亩,其中中低产改造0.7万亩,小流域治理1.1万亩。抓好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实施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展12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1.8平方公里,解决农村11万人的安全饮水困难。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认真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1.03万亩,实施石漠化治理51.88平方公里。认真落实国家关于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还林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落实管护责任,认真查处各类森林违法案件。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高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性。以林业生态为主体,加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提升林业产业体系功能。
加快小城镇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科学规划产业发展,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小城镇发展,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在强化市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的同时,扩大红果、平寨等县城建设规模,加快柏果、响水、玉舍、郎岱、老鹰山等重点城镇建设步伐,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推进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进入小城镇就业服务,增强小城镇的产业辐射和人员集聚功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
严格保护和建设耕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先补后占,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证占补平衡。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坚决制止占用良田好土建房行为。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农民通过施放石灰、种植绿肥、秸杆还田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办好“水、电、路、气、房”五件实事作为重点工作,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修建水池水窖10000口,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积极做好农村安全饮水、大型灌区、双桥水库等重大项目的申报立项和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农网完善化工程建设,解决农村1237户无电农户的通电问题,提标扩容,全面落实城乡电网同网同价政策。抓住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公路投资的机遇,加快农村公路、客运站点、码头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增加通达里程,开工建设通乡油路200公里、通村公路500公里。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步伐,建成沼气池20000口。开展秸秆固化气化试点,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开展棚户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903户。
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提高投入强度,加大推进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惠民工
程。创建180个农家书屋,建设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放映农村电影1.3万场次,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和地域历史文化,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
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农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两基”成果,在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覆盖面。大力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实施送课下乡和送教下乡,开展以强带弱、以城带乡的帮教活动,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强新农合资金监管,推进信息化管理。2009年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00元,参合率不低于95%,参合农民实际住院总补偿水平不低于45%。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疗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
加强农村人口计生工作。巩固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基层基础网络建设,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倡导婚育新风,大力开展关爱女孩活动,逐步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加大对流动人口和孕产妇的跟踪管理服务力度,提高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努力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
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农户基本增收门路和提高贫困人口基本素质“三个基本”为目标,完善联系大城市对口帮扶、机关党建挂钩扶贫、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三种”方式,着力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按照国家新的贫困标准,做好农村贫困人口档案管理,加强扶贫政策体系调研。继续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48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8万人。
四、加快改革创新,增添发展活力
立足区域特点,凝聚力量重点突破。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立足县情、农情,因地制宜,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加大力度,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取得成效,率先突破。把六枝特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试点,把盘县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试点,把水城县作为产业化科技扶贫试点,把钟山区作为城市支持农村的试点。各地要研究对策,细化措施,取得实效,推动当地“三农”工作有新的起色。
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制,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践探索和总结,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上取得新突破。以11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为重点,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因地制宜、缺啥补啥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力度,为指导
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典型经验。各地要注重整合资金,优化产业布局,集中力量打造出一些 亮点,搞好典型示范。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认真落实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 各项措施,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推进农 户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 提高集约化水平;推进集体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 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 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 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
模经营。引导农民 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单户经营向联户经营转变,由小规模生产向大户承包、能人 承包转变。因地制宜做好外出农户的土地流转工作,防止土地撂荒。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认真贯彻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建立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 投向农村的激励机制,对涉农贷款定向给予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扩大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地区性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规范和 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发展的社会责任。坚持农业银 行为农服务的方向,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新建 32 个乡镇农村信用社经营网点。深化农村其他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定完善各项后续配套政策。继续深 化农村综合改革,力争3年内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推广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 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改变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重建轻管现象,改革管理体制,实行“谁 使用、谁受益、谁管理”,探索“以水养水”路子,加强工程管护,保证长久效益。建立健 全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体制,县级财政要将县乡泥路和村公路的管养费用按 要求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五、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强化农村工作职责。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 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强化党委 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 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提高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 进农村社会和谐的水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和拓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全面落实基 层组织建设工作责任制,加强以村支书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整合资源,抓好村 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培训工作。加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力度,注重从致富能手、复退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做好在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和 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城乡党 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严格目标考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政绩观,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 责任制度,认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三农”目标考核工
11.发展特色农业 拓展生态旅游 促进农民增收 篇十一
关键词:特色产业;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03-1
1 出台政策措施,扶持特色产业
针对抚松“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实际,抚松县委、县政府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认真审视县情,依托资源,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研究和探索切实可行的特色发展之路。先后出台了《抚松县关于推进人参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抚松县蓝莓产业发展规划》、《抚松县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抚松县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财政每年列支扶持资金1800万元,用于种植基地、品牌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科技创新等补助奖励。使全县农业产业重心转移到了参、莓、菌、药等几个特色产业上来。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色产业、旅游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
2 依托资源优势,向内挖潜增收
虽然抚松县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有3亩,但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并不低,农民增收结构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家庭经营收入占86%,但山区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特色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2.1 做精做强人参产业,提质增效
作为“中国人参之乡”,抚松人参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始终位居全省前列。针对参地资源紧缺的实际,抚松县积极研究和探索发展非林地栽参、林下参、人参精深加工,确立了发展精优参业之路。通过举办人参节、人参产业高峰论坛、成立人参研究博士后工作站、万良长白山人参检测站等,实施质量立县、品牌兴业战略,在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升质量、强化品牌上下功夫,实现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2012年末,全县人参留存面积达到1221万平方米,全县有一半以上的农户从事人参种植,人参种植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60%以上。
2.2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多元增收
以北方药材集散地建设为契机,通过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规范农民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2012年全县新增特色产业面积5.3万亩,粮食作物、瓜菜作物、经济作物三元种植结构比例达到38∶23∶39,培育出了人参、食用菌、灰苏子、返魂草、龙胆草种植及加工等多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如:木灵芝每亩纯收入4.5万元左右,远远高于普通作物的收入,全县特色产业可为农民增加收入约1.8亿元。
2.3 进一步发展特色养殖业,生态致富
充分利用20.6万公顷的天然草地,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林下猪、肉牛、林下鸡及梅花鹿等无公害养殖。目前,全县林下猪饲养场发展到43个,年出栏4万头;肉牛饲养场发展到50个,年出栏3万头;梅花鹿饲养场户发展到90个,年饲养量1万头;中华蜜蜂放养量达到1.1万群,年产蜂蜜4000吨;发展沟系养蛙,年捕获商品蛙达2000万只。
3 依托项目建设,拓宽农民就业空间
3.1 发展旅游经济,增加农民就业岗位
随着万达等6家投资团队,420亿元巨资打造的长白山国际度假区项目不断推进和滑雪场、高档酒店群等业态的投入运营,以及修正药业、未来趋势矿泉水、参龙科技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成,为农民围绕旅游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机遇,极大地拓宽了农民的就业空间,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2.1万个,农民人均年增收约6700元。
3.2 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创造就业机会
认真落实“三化”统筹战略,立足长远,编制规划。通过大力招商,落实项目,积极推进长白山支点城市建设,鼓励农民宜商则商、宜工则工,让更多的农民从二、三产业中获得收入。
4 搭建平台,增加农民就业岗位
4.1 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创造就业岗位
进一步完善、规范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金融服务网点、农特产品检测中心、宾馆等便民服务机构,努力营造发展商务经济的良好氛围,广聚客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是亚洲最大的人参交易市场,2012年该市场水参、干参及系列产品交易总额约为70亿元。在人参市场这个平台的拉动下,全县的人参产业快速发展,日上市交易人数迅猛增加,旺季时每天近2万人次,有10万余人围绕人参交易平台进行人参种植、加工及销售。市场所在地及周边村屯的多数农户均以前店后厂的模式经营,成规模的门市经营店达180家。随着交易平台的规范和完善,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年增收4500元,市场所在地的万福、万兴等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万元以上。
4.2 搭建劳务平台,营造就业机会
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解决用工日益增加的矛盾,县政府投资建设了抚松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抚松县就业服务中心,每季度召开一次企业、农民招聘对接会。
5 创新经营模式,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有针对性的建立特色基地,实施订单农业。2012年全县实现订单甜玉米、灰苏子、蓝莓等共计3.2万亩,依托兴禹食品、林海雪原、天祥蜂业等龙头企业带动,实现产加销一体化,使农民有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和增收来源。
12.发展特色农业 拓展生态旅游 促进农民增收 篇十二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一)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 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生产, 提高生产力, 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体制创新, 它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生产发展情况, 以共同利益为基础, 把农民组织起来, 围绕主导产业共同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 从而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既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 也有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有力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二)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是促进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民主、民管、民受益”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其重要的运作机制。因此,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管理民主的重要保障。
(三)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通过农民自已的联合与合作,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延长农产品增值环节, 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农产品增值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按交易量返还利益分配机制, 将增收利润的绝大部分返还给成员, 较大地增加农民收入。
二、萝北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情况
萝北县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38家, 出资总额1515万元, 入社成员1928名。虽然萝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较晚, 仍处于初级阶段, 但许多合作社成立后, 在带动当地农民的生产与经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森农有机大豆专业合作社目前主要经营产品是高蛋白有机大豆。三年来, 合作社为社员引进优质品种180吨, 推广种植面积3万亩, 总产量6800吨, 总产值达到2362万元。萝北县新春玉米专业合作社主要业务是以加工玉米为主, 销往佳木斯、鹤岗、伊春市、绥萝两县, 日销售成品粮十吨, 日产副产品12吨。每日纯效益1760元, 2009年预计年效益可达52万元。团结镇新垦村木耳专业合作社2009年生产木耳菌包20万袋, 木耳总产量1万千克, 社员总收入43万元, 社员纯收入20万元。社员人均增收1.28万元。
三、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措施
(一) 抓好培训
萝北县积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员培训, 努力提高其管理者的素质。于2010年初对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和会计人员进行了培训。在培训中重点讲解了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重大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管理程序、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讲解、会计制度讲解、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条例等。
(二) 配合市站做好专业合作社的调研工作
县农经站组织专人参加市站组织的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活动。积累经验, 探索适应萝北县农村的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 进一步推进了萝北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 积极申报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人员名单和示范社的评选活动
向省绿色科技研究会申报拟扶持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名单。向上积极申报好的合作社进行示范社的评选。通过评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四) 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萝北县自从2007年3月开始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 利用有线电视、广播进行宣传, 使合作社法深入民心, 家喻户晓。同时, 县委、县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十分重视, 政府部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 一方面采取“政府搭台, 能人牵头, 农民唱戏”的方式促进发展, 另一方面做到支持而不干预, 引导而不强迫。
(五) 统一规范管理
对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县农经管理总站组织人员对合作社进行认真检查, 统一规范管理。凡是正式成立的合作社要统一登记备案。统一要求做到“八有” (即有办公场所、有挂牌、有章程制度上墙、有领导机构、有值班人员、有账
本、有会计员、有统计人员) , 按部门要求及时报送各种报表。
(六) 努力争取资金,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县农经管理总站积极与省业务部门联系, 积极申报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2007年、2008年两年共争取省财政无偿补助资金45万元。这些资金的争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七) 严格审批程序
县农经管理总站与县工商局联合办公。由县农经管理总站初审, 初审合格后再申报县工商局进行复审。县农经管理站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登记管理条例要求去审批申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报单位要求其退回重补, 直到手续健全为止。通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进一步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 对合作社的认识不够到位
通过实践我们了解到, 一些乡镇和村干部只知道抓中心工作, 认为合作社工作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可有可无, 根本不管不问, 对本辖区的合作社发展情况一概不知。平时也不学习有关的法规, 一遇到具体工作就不知所措, 不去研究放任自流。
(二) 许多合作社刚组建, 对合作社运行不熟悉, 管理不规范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制度基本上都有, 但不健全和完整, 有的合作社缺少财务制度, 有的缺少财务人员。有的合作社虽然有制度但也没有很好的执行。
(三) 合作社成员素质低, 业务水平有限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部分是农民, 文化水平低, 缺少市场经济必备的知识和发展合作经济的经验, 相对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较弱, 驾驭市场能力较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
(四) 合作社规模小, 而且地区发展不平衡
合作社投资总额多为100万元以内, 有的只有几千元, 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同时成员多为十人以下, 没有达到带动大多数人致富的目的。发展地区以团结镇为中心, 现已有十六家。其他乡镇分布的很少。
(五) 等、靠、要思想较严重
依赖政府支持的思想严重, 有些成立起来, 纯粹是想要政府投入, 自力能力较弱。有些合作社成立后不好好研究生产、经营问题, 因此, 有些成立后不知道干什么, 应如何干。
(六) 农民合作社之间缺少有效的联合
多数合作社社员都是集中在本村或本镇范围, 业务也只是在本村或本镇范围内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缺少沟通和相互合作、规模效益差, 优势不能得到互补, 造成低级竞争和恶性竞争。
五、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一) 要充分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视合作社的发展
要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高度重视齐抓共管。乡镇和村级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并将工作纳入重要议程。乡镇和村级要成立领导组织, 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此项工作。认真抓好抓出成效。要不断研究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 加大扶持力度, 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宽松的优惠的政策环境
农经管理部门扶持有一定规模、效益好、机制健全、管理规范的专业合作社, 提高他们的综合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工商部门为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提供便利;税务部门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减免专业合作社的税收;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为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乡镇农经中心、农业技术服务站要主动为专业合作社提供政策、科技、市场信息等服务, 指导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工和运输, 支持专业合作社申报认证无公害产品,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才, 经营人才的培训工作, 着力培养一批业务精, 素质高的管理队伍。
(三) 引导规范发展。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 对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组织和制度规范重点是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运行机制, 明晰产权关系, 规范内部管理, 对一些具有条件的专业协会通过引导变成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 培育典型, 规范运作
要培育典型、优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把缺少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整合, 避免恶性竞争。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合作社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建设要求, 健全合作社制度, 完善运作机制, 规范运作行为。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水平。合作社之间也可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 依照专业发展的要求, 打破地域、行业等限制, 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 如延伸产业链,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实现规模效应, 不断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有效增强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及对市场与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
(五) 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
13.发展特色农业 拓展生态旅游 促进农民增收 篇十三
杨晓舟牟 访
党的十七大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循环农业经济是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生产模式。它是基于生态学“良性循环”原理,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运用并按系统工程方法组织的建设具有整体、协同、循环、再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但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体系的构建,生态农业正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基础。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特征与目标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倡导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己的产业体系,由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生态城市等构成。循环农业经济的基本内涵是:运用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统筹谋划,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及消费过程的产生链整体结构,实现链网内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和农业生产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和破坏最小化。
(二)循环农业经济的特征 循环农业经济一般遵循“3R”特点,一是REDUCE, 1
即“减量化”;二是RESUE,即“再利用”;三是RECYCLE,即“再循环”。因此,循环农业是一种“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可再生资源”的运行模式。可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使农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循环农业经济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农业活动中参与循环的产品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的主体互补互利,共生性很强。二是在农产品生产中,注意化肥、农药的施用,强调食品安全。三是农业的主副产品在消费完后回归大地。四是能有效保护土壤和水资源。五是污染排放物能得到较好的处理。
(三)循环农业经济的目标 将循环经济引入农业领域,实现农业产业系统生产的效益最大化和危害最小化,达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相融的理想状态,目的是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农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从根本上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的减量化甚至零排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农业经济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 生态农业建设,既可创造发展农业生产力,高效利用环境与生物资源,也是稳定及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保证循环农业经济健康运行的条件。是利用农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解决工业生产中的“源”和“汇”,使区域生态系统的产生和投入得到平衡的有效途径。
生态农业建设强化产业化,其目标就是构建农场的良性循环经济结构。农场的生态农业建设就是把整个农场区域内的产品生产链条相互连接,形成原料到产品,废弃物变原料的产业相互交织,资源高效利用,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的清洁
生产网络。其目的是将某一产业的废弃物转化为另一产业的原料,一个产业的部分产品,将成为另一产业的原料,形成生产链网,其功能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区域的少废弃物或无废弃物生产,改善环境质量。将分散的各自独立的产业如种植业和养殖业,加工业与农业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构成一个规模性的具有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
(二)生态建设充分体现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准则 循环农业经济以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农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生态农业采取不同农业生产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如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等,都是实现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实现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已经规模化推广。
生态农业建设加快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丰富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农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十分重视实现从“能源耗竭型”经济向“能源再生型”经济的转型,生态农业建设中要注重风能、太阳能、地热能资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经验与技术,不仅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也可经一步推进可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
因此可以这样讲,循环农业经济与生态农业建设相辅相成、相互包涵,两者处于统一体之中。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批示:我赞成这样的观点,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循环农业经济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是面向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加快农场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
(一)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增加农场职工收入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场的产
业升级,提升农场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场的生产发展。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使普通职工农户转变为多种类型的专业户,进而增加职工收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生态化,既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工业品农药、化肥的过度依赖,降低生产成本。
(二)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可以有效解决农场的就业问题 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产业化,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类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场就业机会。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场闲置劳动力就业。
(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农业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资源可以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农业循环体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同时,绿色农业、绿色消费、绿色环保是当今农产品生产的时尚和潮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能够提高各农场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持农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为农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循环农业是生态化的农业,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场农业资源的保护,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投入结构,进一步保护农场耕地等自然资源,扼制掠夺性经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在农场农业生产中推行清洁生产,遏制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与机械作业,避免更低污染,土壤质量下降,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五)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促进农场环境的改善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对农业和农场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对农
场土、水、肥、药、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场种、养业产业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及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真正实现“吃干、榨净、回归大地”,是农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四、促进农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而我们农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一)健全促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 集团公司在资金的投入、项目的安排、金融贷款等方面,应向循环农业方面倾斜,既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动力,也是引导循环农业迅速发展的方向。
(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综观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经验,主要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更规范,有法可依。通过立法,让各农场了解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全社会推行循环农业的途径和方向。
(三)重视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研发技术支撑体系是构建循环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企业是技术的创新主体,农场可通过科技规划,对科技资源的配置进行宏观调控,加大科技投入,组织进行技术课题攻关,研发出适合农场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
(四)积极推广循环农业经济的试点经验农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借鉴近年来循环工业已有的发展经验,根据农场实际工作情况,开展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试点工作。
(五)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为农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循环农业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涉及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但目前人们在观念上认识不够,应进行宣传,大力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促
使农场职工自觉参与到循环农业发展的行列中来。
五、结束语
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的农业发展模式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和社会综合发展领域的落实与体现。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出了一个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资源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必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高效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正是发展农场循环农业经济的最佳实践模式,也是提高农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每个农场具有自身的特殊自然环境,土壤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弱,土壤退化和变劣问题突出,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紧缺,作物病虫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劣势环境资源,是每个农场面临的问题。所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农场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首次写入党章,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农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重视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农场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场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握机遇,振奋精神,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科学谋划,团结建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不断推动农垦事业局面又好又快发展,在新世纪的宏伟蓝图上,为和谐农场的构建绘下精彩的辉煌新篇章。
【发展特色农业 拓展生态旅游 促进农民增收】推荐阅读:
公务员申论热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08-02
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和农业生态文明10-28
以特色打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11-17
特色农业发展总结11-24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10-31
发展沼气,促进县域循环农业经济快速发展10-10
特色发展发言稿10-04
做好农业项目管理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