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的启示有感

2024-06-20

读曾国藩的启示有感(精选15篇)

1.读曾国藩的启示有感 篇一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这本书是一个朋友强力推荐的,刚刚开始只是粗粗的看了几页,后来我却是欲罢不能,每晚看到一两点,直至看完。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私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后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关于读书,曾国藩说:“吾不望世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出秀才”。世间流传久远的唯有知识和思想,读书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思想,形成思想。一个掌握了思想和方法的人,只要立志,干什么不能成呢?佛家云:“钱财乃五家共有”,老天夺之,他人觊觎,赌博,偷盗,败家子,只有知识和思想才不会与你共有。“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这是多么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啊!

曾国藩识人、用人培养人才让我也十分感动。他培养的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后起之秀,近代中国风云人物。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曾国藩很在乎人的正直品质。

今天我们处在信息和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曾国藩的时代离我们也远了,有人认为与时代脱轨了,可传统的东西真是愈久弥香。看完整本书后,我无法用一两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唐浩明先生查遍史料,生动客观地描写了曾国藩恢弘大气,跌宕起伏的一生。洋洋洒洒百万余字,浩浩荡荡妙趣横生,是一本的优秀人物传记。

2.读曾国藩的启示有感 篇二

读了《昆虫迷》《小女孩儿和小海豹》,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吗?你平时读书是不是也有许多想说的呢?让我们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写成读后感。(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习作5”)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滴水穿石”的故事!这不,我们前段时间就学习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令我深受启发。

这篇课文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八个字——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相信这八个字在未来的成长旅途中会给我们很多帮助。你们瞧,古今中外有所成就的人,不都是靠着这种精神,才能滴穿“顽石”的吗?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经过了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但他迷恋电学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最后来看一下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他在画室里挂着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正是因为白石老人每天坚持作画三幅,他的技艺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读了那么多,再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我真是自愧不如呀!

自从我上了一年级,爸爸就帮我报了一个书法班。我总共练了两年楷书,三年行书,可我的字还是写得不美观,还不就是因为我没有做到“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

别看这几个字写起来容易,可真正做起来比登天还难。

就拿上周来说吧,记得那天天气比较冷,我起得晚。书法班的上课时间是上午8点,可我睡到了9点多钟才起来。我心急如焚:“怎么办?怎么办?我迟到了,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同学们会不会嘲笑我?”随后,我转念又想:今天天气比较冷,估计有很多人没去吧,我不去应该也没关系。

自从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内心无数次问自己:“你为什么就是做不到这八个字呢?为什么人家做得到,你却做不到……”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可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同学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让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成就这八个字吧,这也是在成就我们自己啊!

(指导教师:戴秋飚)

教师点评

3.曾国藩家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篇三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 习惯 阅读 写作

在以儒家伦理为支撑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家庭教育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如“魏晋南北朝的学术主要在家族”,王羲之一家,卫夫人一家的书法成就就得益于家族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家训、家书,用来教诲子孙后代,较为著名的当推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以及作为传统家书巅峰之作的《曾国藩家书》。本文将从《曾国藩家书》入手,来探求曾国藩所提倡的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思想,以期为现代的语文教学谋求一些启示。

一.端正思想,养成良好的习惯

曾国藩有一个日课表,规定每日行为、学习的要求。包括:主敬、静坐、早起等生活习惯,读书不二、每日读十页二十三史、写日记“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早饭后作字等学习习惯,以及谨言、养气、保身”等养性的功夫。

国内外研究表明,影响学习的好坏上,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占20%,而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习惯占80%,其中习惯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即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终身学习的需求。语文新课标中也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上述可知,人们意识到了习惯之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学习始于培养习惯而终于养成习惯。

民国教育家刘百川先生认为,一个教师的角色应当有几种不同的角色,其中一个应当是家庭教师,家庭教师主要不是教知识,教的是行为习惯。在我们现代的语文教育中,往往忽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时连老师自己都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更不要提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了。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整个学段的坚持,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至少坚持一个良好的行为,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能养成了。这就要求每位语文老师要达成共识,致力于习惯培养的连续性,不至于换个老师之后就废弃不管了。

二.关于阅读

(一)阅读内容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是集经史子集为一体的大语文教育。古代的语文教材,是熔文史哲经为一炉的泛语文教材。”和现代语文教育不同的是,古代是大语文、泛语文的教育,综合性强,多是读四书五经整本书,属于书册阅读,而我们当下都是文选型的阅读,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文选型的阅读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不同种类的文学、文章样式,缺点就是对作者、时代的了解不够透彻。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在我们现代的语文教学中,应适当地引导有一定程度的学生进行整册书的阅读。

另外,在家书中曾国藩多次谈到经史的阅读,尤其是史书阅读,从史书中观得失利弊。现代教育分科完善,文史哲已经分为三门独立的学科,但是文史不分家的观念还是要继续保留,许多史书如《史记》、《汉书》的篇章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读史可以塑造使学生了解文学发展的时代源流,可以增加人的气质和气度,锻炼人的性灵,这对语文的学习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阅读的方法

1.“看书”与“读书”

“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二者不可偏废”从这两个比喻中,可以看出“看书”就是今天的略读,目的在于增长见闻,“读书”则相当于“精读”,在于找到文章精髓。略读与精读也有特定的对象,略读比较适用于史书的阅读,精读之书则多为四书五经之类。凡精读之书,“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注重反复的诵读与精思,培养语感,在读中品味情感,在读中领悟深意。

读,是一种口耳脑心并用的行为活动,《文心》中国文教师王先生曾说,“一个人得通与不通,往往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只须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可知道。”的确,在读的时候,不同的腔调、读法、语速可以看出对文字的理解程度,所以不光在判断时要看读,在理解文章含义时,更需“以读促解”。不止在中小学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多读,在大学课堂上同样需要琅琅的读书声。

(三)“猛攻”与“慢温”

“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曾国藩主张用猛火煮是前提也是关键,“一开始就要一字一句着紧用力,读懂、读透。”开始都没读懂,往下就难以进行下去了。“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重在强调,读书重在精思,而不可囫囵吞枣,要在经验不断增加、认知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再去理解不通的文字,做学问不能因求快而强记,“若蛮读、蛮记、蛮温,断不能久熟,徒耗日功而已。”

现代的学生,学生压力大,学习进度安排紧张,必然有一些知识点不能全部明白,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而这样的后果是知识点很快就忘记,或者考试完就忘光了。按照曾国藩的方法,对于自己不通的地方,要随时地回顾,直到自己想明白为止,而并非单纯地记忆。我们的认知是呈阶梯状的,必须循序渐进地求学问,不可越级行事,拼音的基础没有打好,就去复习拼音,笔画没有学好,就去学习笔画的规则,把基础夯实,才能走得更高,看得更远。因此,语文学习中必须注重基础,才能提高理解和认知能力。

三、关于作文

(一)重视书法的练习

《文心雕龙·练字》篇中有“心既托生于言,言亦寄行于字;讽诵则绩在宫商,临文则能归字形矣”,用来强调一篇好文章的音节和谐美与字形的匀称美同样重要。同样,在练习过程中,探求汉字的笔势、间架结构,领悟汉字的和谐之美,临帖的过程也是对美的接受的过程;练字时,“纯以神行,大气鼓荡”,“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乾坤二道并行,可修身养气。受桐城派文气论思想的影响,曾国藩认为“行气是文章的第一要义”,自然书法练习对于写作也是有所裨益的。

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在关于写作的评价里,也指出“对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我们往往过于重视作文的内容与技巧,而忽视了作文的书写训练,认为这无足轻重,或是因为汉字书写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步,这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抓紧书法的练习,更要让学生领会两者之间的联系。

(二)注重积累

作文与读书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家书里凡是谈“读书”的地方,大都涉及作文。“尔去年曾将《文选》中零字碎锦分类纂抄,以为属文之材料……或分类抄《文选》之词藻,或分类抄《说文》之训诂,尔生平作文太少,即以此代作字功夫。”11抄录《文选》等是为了积累作文的词藻和材料,从而为模仿前人优秀文章奠定基础。模仿是初学者的快速学会作文的捷径,模仿到一定程度自己作文便可驾轻就熟。他要求摘抄本随时携带,随时摘抄,在积累的同时也是在形成随时随地思考学习的习惯。

另外,熟读精思之后,做读书札记,记录自己的读书所得,也是作文积累的一种形式。“常常作文”即要经常练习写作,是在积累写经验。“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水滴石穿是积累的功夫,作文的功夫也在积累,要坚持读写作与“勤”的结合。

总而言之,《曾国藩家书》中的许多阅读和写作的思想和做法对现在的语文教与学有借鉴意义,当然其中的而一些缺点,如忽视口语的训练及不注重应用文写作是现代语文教学中应该改进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 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杨斌,选编.2012.

[4] 张艳漾.曾国藩家书中阅读思想的当代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14.

4.读《曾国藩》有感 篇四

古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又说“无欲则刚”,曾国藩处满清贵族排汉猜忌之中,以文臣见武功,我认为他正是奉行了这一准则。我佩服他的治军治乱的本领,“乱世用重典”,为此他赢得了“曾剃头”的恶名,斩杀有救母之恩的将领金松龄。他给我的启示就是规则必须执行,严惩必须达到目的,否则别用。我佩服他的激励制度,为了鼓舞军士士气,他亲授刻有曾涤生国藩制的腰刀,可后来因为发的太多,导致军中几乎人有一把,丧失了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善用激励,物虽轻,用得当,效果非凡,可激励太滥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后来腰刀太多已不起作用一样,“物以稀为贵”。

我更佩服他的教子之道,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能允许儿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所读的书籍,同意儿子不参加科举考试而选择近代科学数算等知识的学习,这是多么具有非凡胆识和远见卓识的决定,而我们今天呢,是否关注了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贵为王公大臣的他,是晚清唯一一位异性封王的重臣,他以“有识、有度、有常”的准则教育和约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样,早起,躬耕,亲自打扫庭院,要求儿子读书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不晏起,有规律,在他常年在外制办军务期间,也不忘常寄家信,嘱咐,指导家人和儿子读书。曾氏家族800多人,用后人评价“无一不肖子孙”,不得不让我佩服曾国藩的治家有方,文韬武略和高瞻远瞩的眼光。

关于读书,曾国藩说:“吾不望世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出秀才”。世间流传久远的唯有知识和思想,读书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思想,形成思想。一个掌握了思想和方法的人,只要立志,干什么不能成呢?佛家云:“钱财乃五家共有”,老天夺之,他人觊觎,赌博,偷盗,败家子,只有知识和思想才不会与你共有。“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这是多么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啊!

曾国藩受唐鉴的启迪,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明末清初顾炎武曾将自己每日的反省记录下来,取名日知录,自高中阶段度曾国藩后,自己也每天记录日知录,用于反省检讨自己。

曾国藩也给我“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启发。他的两句话我十分欣赏,“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老庄的精神,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老他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也不可过于强硬,否则在如今这个社会会让自己举步维艰;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虽然曾国藩也有被太平军逼得要跳水自尽的时候,可我从中看到的却是他的刚烈和坚强,湘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离不开他的坚强和坚持,“事无艰难,何来人杰”,他的老师的震耳发聩的话不仅支持者他在内忧外患,满清贵族猜忌和怀疑中克服重重困难,冲出重重绝境,也让我们明白在困难挫折,恶劣环境中该怎样去做,怎样生存下来。

曾国藩识人、用人培养人才让我也十分感动。他培养的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后起之秀,近代中国风云人物。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曾国藩很在乎人的正直品质。

综观曾国藩的为人之道遵循“静”“诚”“谦”“敬”“谨”五大功夫。“静”为“养心静体”曾国藩初踏社会,血气方刚。太平天国起义后,他到湖南办团练,动辄就职责他人,尤其与绿营的磨擦斗法,与湖南官场不合,还有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不静,他曾三次自杀,却自杀不成。此后他开始“静以修身”。他的做事之道一是儒家中庸思想,二是道家方圆智慧。他交相运用,因时而变化,应势而取合,做事不过分,亦不过犹不及,善于权衡利弊,拿捏分寸,圆融中有刚毅,严厉中有柔情。“志”,“恒”,“识”,“度”“退”是对他的思想的诠释“志”决定格局,态度决定高度,做事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并随时考验自己;“恒”, “一天一小步,十天一大步,专一不二”;“识”,器识为先,识量远大,不求近功;“变”,不拘泥于僵化的规则与方法,在宽与严之间拿分寸,在刚与柔之间变化手腕,把自强与圆融合一起,在优劣中妥当应变。“退”,他认识到创业难,守业更难,成大事者善于在利益上退让,勇于被对方超越自己。

5.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篇五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徐莺

以为《曾国藩家训》是和《傅雷家书》差不多的书。因此最初买《曾国藩家训》是为了希望能学一些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内容,以便在学校教育中弥补孩子们家庭教育的不足。谁知买回家粗粗浏览翻阅后却发现书中的内容与班中那些蓬头稚子的生活相去甚远。《曾国藩家训》多为曾国藩写给自己的弟兄的信函,说的是如何出世做人的大道理,与孩子们的生活差距太大,而且也实在是找不出什么写给年幼孩子的信。然而在失望的同时,我却意外地发现,这是一本值得成年人去阅读的书。

曾国藩,一个恶名与美誉参半,被章太炎评价为“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的显赫人物。却又是一个被年轻毛泽东佩服,被蒋介石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的特殊人物。暂且把他的政治功绩放在一旁不说,作为一代能善始善终的出世圣人,在他的修身之道、修心之道、劝学之道、交友之道、兴家之道中不乏精粹。

在书信的字里行间中,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勤字和一个谦字。修身需勤。每日两餐饭后要步行;兴家要勤,每日要多劳动,不可睡懒觉。读书要勤,每日要阅读书籍。修心要谦,不与他人争名利。交友要谦,懂得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兴家要谦,与家人相处要和睦。

身处于浮躁的社会中,这两个字深深地震撼了我。已经不知道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一本书了。这些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似乎在很早以前曾翻阅过,而在如今却已是尘封的记忆。

在书后的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在紧张而又忙碌的生活后,仍不爱摘下自己的面具。在浮世的繁华与喧嚣中弥漫了自负与虚伪。现在好象很流行自信,做什么事情都要自信,要懂得赞美自己,鼓励自己。好象说自己不会和不行是很丢脸的事情。于是悠悠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谦虚”被大多数人遗忘了。好象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应该紧紧跟着时代进步的节奏,更准确地说是应该走在时代的前面才不会落于人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谦虚的人更受我们的欢迎。因为谦虚中有一份真诚,有一份恭敬,有一份积极向上在其中。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我是否也做到了?我很惭愧。

而勤,离我好象更是越来越远了。喜欢睡懒觉,不爱运动,书柜中没有看过的书似乎是越来越多了。就连看这本书看的都是白话文翻译,明明原文在每一段翻译前面,却没有毅力去看。身体日益臃肿而脑袋空空,每天忙忙碌碌,但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却发现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很空虚。扪心自问,已经有多久做家务了,已经多久没有学习了。为什么时间长了大家都能容忍懒惰了呢?懒惰会让人失去斗志,会让人不思进取。懒惰是可耻的,每天教育学生要象小蜜蜂一样爱劳动,要爱学习。自己呢?是否也做到了勤奋吗?

6.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篇六

(一)床头的《曾国藩家书》自买来之日便被我放在一旁,无暇细品。恰逢所内开展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读书活动,便把这本书重新拾起来,细品一番,别有滋味。初读之时心情烦闷夜不能寐,翻翻此书,就仿佛和一位长者在对话,他的生活,他的苦闷,他的喜悦,从字里行间一点一滴渗透出来,让我有时拍手叫好,有时唏嘘不已,他在我最迷茫之时,给予一方净土与蓝天。

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他亦然,他的道德操守、他的满腹经纶、他在治家、治学、治军、治国上的独树一帜,对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警察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和思想导向是“忠诚、为民、公正、奉献、廉洁”,我觉得这两者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一是忠诚。在警察队伍中,忠诚二字是首当其中的。而曾国藩也在《皇恩浩益当尽忠报国》中提到:“父亲每次家书,皆教我尽忠图报,不必系念家事。余敬体父之教训,是以公尔忘私,国尔忘家。” 精忠报国在他父亲与他的眼中,是一种信仰与理念,“计此后但略寄数百金偿家中旧债,即一心以国事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安顿好家中大事,不为己利,以国事为重。

二是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人民衷心拥戴,才有了许许多多可圈可点的警民互助事迹。在现阶段的警察工作中,绝大部分也是依靠了群众才能把许多具体事务做好。在《寸心总不敢忘爱民两个字》中,他也谈到了为民爱民“吾自三年初招勇时,即以爱民为第一义。历年以来,纵未必行得到,而寸心总不敢忘爱民两个字,尤悔颇寡。”在《以勤与爱民回报君亲》中,他也提到“行军本扰民之事,但刻刻存爱民之心,不使先人之积累自我一人耗尽。”心存惠民,才有了后世曾氏的辉煌。

三是奉献。在除夕之夜留守派出所守护南来北往的旅客,已成一种甜蜜又心酸的别样滋味;当万家灯火星星点点时,那些灯火阑珊之处,总有人民警察时刻守护的背影。这些。都是警察的奉献。他在《谨记拼命报国侧身修行》中亦提及,“此次比以开府之任,而仍不令到人任,朝廷于此等处苦心斟酌,可感孰甚!吾兄弟报称之道,仍不外拼命报国,侧身修行八字。”书生从戎,以一己之力,奉献全部光辉,统帅千军万马,横扫半个中国,只为了一个风雨飘摇的清朝。

四是公正。公正的基本涵义包括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合法合理、程序正当、及时高效。在警察执法过程中,公正是一把秤,它将人放在一个平面上去衡量,再执法时大家都会依法依规行事,不至错乱。公正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他在《以八字诀为治家之道》中说:“余与沅弟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大约有八个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邻里,实施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治家依规,治国依法,法平公正,公正公平。

五是廉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一些歪理邪说在社会上流行。警察在正确行使权力时,就必须提高觉悟,坚定信念,锤炼意志,耐得住清贫。他在《愿以劳谦廉三字自惕》中说:“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家而已”,节俭、清廉、谦谨,是他对自己与家人所立下的规范,他身体力行,终身自奉寒素,清单度日。当他位居两江总督的高位时,其衙门的卧室却异乎寻常的简陋,床上铺的是草席,被子是村乡土织布,在他的《戒勿沾富贵气习》中也有“吾忝为将相,不值三百金,愿尔等长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

内有整齐思虑,外而敬慎威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初读一遍便有所感悟,愿再细细品读,必能感悟良多。

作者 覃虹燕 梧州南站派出所民警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二)宋苑霞

读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难在坚持和用正确的心态,想想这几年以来,确实为数不多的事情坚持下来了,掰指一算就只是吃饭和睡觉了。曾经多次计划要自己培养读书的习惯,最终都被看看手机,看看电视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果而终。也有多次躺在床上反省自己规劝自己“戒手机”“戒电视”,最终意志力战胜不了这病入膏肓的“手机癌”,要不是公司的这一规定,或许还是很难拾起这本书来。

这本书叫《曾国藩家书》全书共有373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书是用古文言文和白话文一体记述的。

对于曾国藩的印象已经很模糊啦,印象中是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中有记载。读这本书首先让我重识了历史,又增长了知识。读书时有益呀。

因为时间不长和读书的速度和技巧也还没有把握,目前此书只读至约三分之二处。但已经深深的被曾国藩先生的为人处事及人格魅力所折服。

首先说到学习,在那个科举决定功名的年代里,曾国藩在家书中劝慰诸位弟弟们“殊不知看书与考试全不相碍。彼不看书者,亦仍不利考如故也,不然,则年岁日长,科名无成,学问亦无一字可靠,无日不看书”.诚然读书不能使每个人必然成功,但必定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气质、生活环境、方式、接触的人和事,成功的机遇就在这些改变中。作为职场角色中的我们,相信读书也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气场来面对客户。清空杯子再注满,每日坚持读书。所以我也要把这个事坚持下去。

其次曾国藩对于家族的责任感尤为让人钦佩,这或许也是“家书”的由来,远在外为官,只有通过书信来联络和关心着家族成员的点滴。其中说到家和万事兴,治家的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意味悠长!提倡节俭,好习惯,家人勤劳、正气、家里上下都要做家务事等。曾国藩作为家中九兄弟姐妹之长兄,在孝敬父母叔父母都做了很好的典范。曾国藩更是用自己的事例总结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作为兄长对弟弟妹妹们,作为父亲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真的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榜样。检讨一下自己对于父母新的孝敬关心,对兄弟姐妹的关心关爱就太不够了!

第三就是为人处事,曾国藩告诫兄弟姐妹要向道德高尚有才华的人学习,不论年龄是比自己长的还是年龄比自己小的,拜他们为师,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事。这个也是我们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所需要的态度。凡事留有余地,雅量能容人。位居高官却常常劝导兄弟子嗣们要谦卑,不能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要低调,另外要礼待家丁,从要求家里人要做家务也可以看出,这些教育理念都是现代教育的典范。

书还没有读完,后面要继续习读。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三)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曾国藩无疑是其中最典型代表之一。他的道德操守,他的满腹经纶,以及他在治家、治学、治军、治国上的独树一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家书,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读《曾国藩家书》,却越读越新,每读一次,感受就加深一层。曾国藩深受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影响,在为学修身、治家教子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实现了儒家最高追求。这本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映。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心情烦闷时,翻翻此书,就仿佛与心灵的大师对话,默默的洗涤着自身道德的污浊,在迷惘中,守望着心灵的一方净土和碧海蓝天。

人要善于学习。曾国藩自幼善于学习,勤奋好学,二十八岁考取进士。他书生从戎,统帅千军万马,横扫半个中国,使得本来已经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又得以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期间虽然也有过挫折和失败,但他最终胜利了,真正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后来的人们说起他,脑海里浮现的首先是个统帅而不是一介书生。古往今来,又有几个投笔从戎的文人能如此辉煌?他的人生之路,确实很值得人们借鉴。

人要有顽强的精神。一是自强。曾国藩认为,担当大事,全在自强二字,能自胜者谓强,从自修处求强。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自强。二是坚韧。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他将奏折上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绝非文字游戏,而是秉性使然。在困境面前,他彷徨过;身处绝境时,他想过死,但他最终选择了坚持,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起死回生和东山再起。说性格决定命运,此话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三是勤勉。曾国藩不算天才,一生事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勤勉守恒所致。勤于修身,故得以被家族后人尊为楷模;勤于学业,故得以著作文章多卷;勤于事业,故得以建立奇功异勋;勤于教子,故得以使曾家代有人才。

人要有高尚的品质。人生在世,需要坚守的东西很多,生活最重要的莫过于节俭;为人最重要的莫过谦谨。节俭、谦谨,是曾国藩约束家人的道德规范。他身体力行,终身自奉寒素,清淡度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被他给剿灭的。可历史从来就只有成与败,一个历史人物的政治立场与他的道德操守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一个政治立场很“革命”的人,他的道德品质未必就高尚;一个政治立场很“反动”的人,他的道德品质未必就卑劣。这一点在曾国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是曾国藩对子女的最大期望。二是要有恒心和毅力。曾国藩认为,有恒心、有毅力是人生第一美德。一件事情不论大小、难易,只要持之以恒,那么做事情就好比是栽种的树木一样,树在成长却不知不觉。三是教育子孙戒除嫉妒与贪婪。曾国藩认为,嫉妒和贪婪的人以害别人开始、以为害自己结束。曾国藩家族至今近200年,却代代有英才,遍布海内外,我认为就在于其后人世代遵奉曾氏家教,教子有方,爱子有道。

7.读曾国藩的启示有感 篇七

所谓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就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取材于学生生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系。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内容才容易被学生掌握。理论虽如此,但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常常忘却这些基本原则。例如:原文提到“彩带击打气球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利用彩球及彩带进行抽陀螺、甩羊鞭的游戏”。乍一看,从理论角度考虑,这种设计可行,非常好,学生易于掌握技能。但是,真的适合本节课这批学生么?真的做到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么?

首先,我们知道本次优秀体育课展示活动是在湖北武汉举行,武汉从地理位置上属于南方城市,而“抽陀螺”游戏是在北方冬季结冰地方常玩游戏,估计参与本节课学习的学生(有可能是部分)未曾见过这些器材,更别提玩这项游戏了。

其次,这些学生都是城市学生,也许他们只能在电视上见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观景象,在这里采用“甩羊鞭的游戏”有点牵强。综上分析,原文教学设计与“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并不符,有纸上谈兵之嫌。

以上小文,笔者实无恶意对原文的教学设计评头论足,如果刨除学情考虑,原文提出的几点设计,绝对无可挑剔。笔者只是针对原文提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而小议,因为在日常教学设计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常犯类似错误:“设计很丰满,实践很骨感”、“纸上(空)谈兵”。

8.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篇八

读《曾国藩家书》,却越读越新,每读一次,感受就加深一层。曾国藩深受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影响,在为学修身、治家教子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实现了儒家最高追求。这本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映。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心情烦闷时,翻翻此书,就仿佛与心灵的大师对话,默默的洗涤着自身道德的污浊,在迷惘中,守望着心灵的一方净土和碧海蓝天。

人要善于学习。曾国藩自幼善于学习,勤奋好学,二十八岁考取进士。他书生从戎,统帅千军万马,横扫半个中国,使得本来已经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又得以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期间虽然也有过挫折和失败,但他最终胜利了,真正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后来的人们说起他,脑海里浮现的首先是个统帅而不是一介书生。古往今来,又有几个投笔从戎的文人能如此辉煌?他的人生之路,确实很值得人们借鉴。

人要有顽强的精神。一是自强。曾国藩认为,担当大事,全在自强二字,能自胜者谓强,从自修处求强。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自强。二是坚韧。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他将奏折上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绝非文字游戏,而是秉性使然。在困境面前,他彷徨过;身处绝境时,他想过死,但他最终选择了坚持,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起死回生和东山再起。说性格决定命运,此话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三是勤勉。曾国藩不算天才,一生事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勤勉守恒所致。勤于修身,故得以被家族后人尊为楷模;勤于学业,故得以著作文章多卷;勤于事业,故得以建立奇功异勋;勤于教子,故得以使曾家代有人才。

人要有高尚的品质。人生在世,需要坚守的东西很多,生活最重要的莫过于节俭;为人最重要的莫过谦谨。节俭、谦谨,是曾国藩约束家人的道德规范。他身体力行,终身自奉寒素,清淡度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被他给剿灭的。可历史从来就只有成与败,一个历史人物的政治立场与他的道德操守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一个政治立场很“革命”的人,他的道德品质未必就高尚;一个政治立场很“反动”的人,他的道德品质未必就卑劣。这一点在曾国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是曾国藩对子女的最大期望。二是要有恒心和毅力。曾国藩认为,有恒心、有毅力是人生第一美德。一件事情不论大小、难易,只要持之以恒,那么做事情就好比是栽种的树木一样,树在成长却不知不觉。三是教育子孙戒除嫉妒与贪婪。曾国藩认为,嫉妒和贪婪的人以害别人开始、以为害自己结束。曾国藩家族至今近2,却代代有英才,遍布海内外,我认为就在于其后人世代遵奉曾氏家教,教子有方,爱子有道。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青年员工应积极响应省行的“双基准”活动,提升道德水平与职业精神, “潜心静读、多读好书”, 感受文字之美, 在阅读中升华自我,为农发行在新常态下的发展凝聚青春正能量。

9.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篇九

因此也制定了自己的日课七条:

1.早起。冬春6点起床,23点前睡觉,午休1小时。

2.专敬。一是早起后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存在差距。二是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后再做下一件事情。三是保持精神振奋。四是时刻不间断琢磨从事业务工作。五是严以自律,公私分明,时刻与自己的私心作斗争。

3.谨言。一是正确领会领导意图,及时汇报沟通。二是背后莫论人非。三是不当众批评人。

4.保身。一是节劳。保持专注力,勿分散精力;中午午休,工作间隙运动10分钟。二是节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三是节饮食。不饮酒、不吃辣;早起一杯温水、一碗黑米粥;晚饭吃中饭一半并不吃肉;饭前喝汤。四是锻炼。早起做2次平板支撑、俯卧撑、下蹲各10个;下班后跑步30分钟及以上;每周打一次羽毛球。

5.研文。一是每天剖析一段或一篇文章,并记录纳入知识体系。二是不看任何参考资料、用手写文稿的方法检验学习成效。

6.读书留痕。一是读书不二。二是读不懂不往下读。三是每读一次书须做读书笔记。四是每月至少读两本书,每日至少读10页,每读完一本书须写读后感。

10.读曾国藩的启示有感 篇十

1 对传统标准的嘲讽

“谁又能对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妄加非议呢?排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后面的是大法官, 而大法官后面又是约克大主教。每一个人都必须排在某人的后面, 这是惠特克的哲学。”

《惠特克年鉴》 (Whitaker’s Almanach) , 是由英国出版家约瑟夫•惠特克于1868年创刊, 被誉为英国最好的年鉴和一部微型百科全书。收录的内容包罗万象, 包括各行各业的大事记和历史年表。这无疑为伍尔夫追溯传统和标准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伍尔夫对家长制所确立的社会秩序一直非常反感, 与她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她的兄弟们可以去学校接受教育, 她和姐妹们只能在家中, 从父亲的图书馆获得学识。传统标准和做法让她感觉极度不公正, 于是她在文学创作中以这种看似散漫的内省调侃抗议传统的尊卑等级制度。“确实带着些幻影的味道, 而不相信它们的人所得到的处罚只不过是一种非法的自由感时, ……我奇怪现在到底是什么代替了它们, 代替了那些真正的、标准的东西?……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 是它制定了标准, 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她对男尊女卑社会等级一直心怀鄙夷, 时不时对父权传统下确立的权威表示抗议。不过, 在这一问题上, 伍尔夫并不是悲观主义者, 而是体现了一种乐观的精神, 洞悉了社会发展变化本质。“据我猜想, 大战后它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幻影的味道, 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一样遭到讥笑, 被送进垃圾箱, 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

伍尔夫用意识流自由联想这样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创作手法来实现思想的解脱, 从传统的奴役中挣脱, 在更广阔的思域中创作, 作精神上的遨游。她批评《惠克特年鉴》, 实际上是在批评父权传统, 她的方式是平缓的, 像聊天一样。于是她构筑起来的看似温柔无害实则犀利的精神世界能让读者会心一笑。

2 对精神愉悦的追求

伍尔夫笔下幽默的调侃可以随手拈来, 所以追求语言的愉悦是因为受到想要精神愉悦的驱动。“不过, 我们也不妨注视墙上的斑点, 来打断那些不愉快的思想。”“我希望能碰上一条使人愉快的思路, 同时这条思路也能间接地给我增添几分光彩, 这样的想法是最令人愉快的了。”

“我”一心想追求愉悦的思路, 道出了思维的本质。思维是轻盈灵动的, 在冥想的状态下, 我们总希望自己飘浮在一个愉悦的世界里, 没有恼人的人、事、物掺杂进来。“木头是一件值得加以思索的愉快的事物。”“我”由木头想到了产出木头的树, 这棵树确实“勾起了许许多多平静的、幸福的联想”。清除了思想障碍物的“我”终于进入了一个愉悦的境界, 在此间没有任何令她不悦的杂质存在。在这个空间, 自然界的事物像一朵美丽的花逐一绽放它那独一无二的花瓣。

“小昆虫在树皮的折皱上吃力地爬过去, 或者在树叶搭成的薄薄的绿色天篷上面晒太阳, 它们红宝石般的眼睛直盯着前方, 这时候它们的脚会感觉到多么寒冷啊……”伍尔夫对自然的描述, 凸显了女性细腻的触感。应该说任何文学作品、文学流派, 都离不开自然, 现代主义作家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但是并不意味着和自然、现实脱节。在伍尔夫的笔下, 流露着对大自然和社会的密切关注, 自然以浮想联翩的方式逐一呈现, 别有风味。

3 对战争的态度

20世纪前半叶, 正是战争横行的时候, 对伍尔夫的精神和创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913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完成, 虽然同年4月《远航》被出版社接受, 但该书的出版由于一战的爆发而耽搁。1940年她在Mecklenburgh的家被炸。而从社会宏观视角来看一战让英帝国损失了95万男性, 150万人受伤。战后的英帝国, 经济和军事实力已无法称霸。 (Matar, 2014)

在《墙上的斑点》这部小说的结尾, 已经沉醉入完美境界的“我”正在体验一种自由驰骋的惬意, 可是她脑海中的影象在外在现实声音的冲击下, 急速消散了。现实回来了——一个男人的声音, 在诅咒单调无聊的战争。一个男性在诅咒战争, 这是启发思考的组合。战争的发动者是男性, 可是男性也同样是受害者。伍尔夫曾说:“想奴役别人的人, 他自己就是奴隶。如果我们能从奴役中解脱, 我们也就能将男人从暴政中解放。” (伍尔夫, 2001) 挣脱了传统束缚的女性才能真正帮助到男性, 两性之间才能真正实现平等。否则女性也只能坐在那里思索, 听男性无聊无益的抱怨。

所以, 伍尔夫极端关注的传统标准、战争和女性话题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在那个年代, 战争以难以估计的破坏力席卷了世界, 以不一般的速度推动了历史的进程。说来很有讽刺意味, 改变英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并不是伍尔夫所给出的很实用的建议“每个人每年都有五百英磅的收入, 有我们自己的房间” (Woolf, 1989) , 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如伍尔夫在《三枚金币》中所指出的那样 (王义国等译, 2001) , 正是由于英国女性在战争中的非凡贡献, 她们才有了投票权。战争的强行介入为女性社会地位带来了戏剧性的历史转变, 拉开了男性和女性新一轮历史对话的篇章。所谓的传统淡出了历史舞台, 《惠特克年鉴》中的数据不再让人惦记。目光转向当下, 新的标准正在形成当中。社会就这样迈着它稳健的步伐向前推进。可在伍尔夫看来, 要想阻止战争, 女性就应该作出相反的举动, 那就是对战争不闻不问, 而不是通过热情如火般投入社会劳动来支持战场上的男人, 毕竟这只是一部“荒谬的男性小说” (Woolf, 1989) 。

4 结语

生活总是由细节和事实构成, 这些细节和事实之丰富杂乱让人目不暇接, 也让人心生疲惫, 而在《墙上的斑点》中, 生命的常态被表现出来, 又与现实保持一段距离, 意境轻松升华, 生命的某些令人珍惜留恋的特征在瞬间定格, 被保留下来。有关我们人类命运和生活意义这一类问题是诗人想探讨解决的, 而伍尔夫笔下的“我”在思索这样的问题时, 就具备了一个诗人的气质和态度。 (王义国等译, 2001)

在小说中伍尔夫所揭示的是现实在思维空间的投射, 是一种悠闲的、俏皮的、戏谑的投射。她对传统标准的嘲讽, 对《惠特克年鉴》的态度, 对战争的态度, 对愉悦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正是以这种方式, 能为当时和后来的读者认可和接受。墙上的斑点象征着父权历史, 它就像一堵白墙上留下的令人讨厌的印记, 难以消除。“我”想愉悦地沉醉在自己的思想中, 可是总被这个斑点打岔, 结果就是在这个斑点的激发下, “我”的思维活跃起来, 如花一般地徐徐绽放, 展开了一段丰富的精神旅程, 可这个斑点却是一只蜗牛, 事情的真相竟然如此简单, 凸显了现实的苍白和贫乏单调, 讽刺意味不言而喻。伍尔夫以她独有的细腻敏锐的感官在孤独之时为世人留下这样一段内心独白, 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人的思想活动原来可以如此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在本应朦胧的思想中, 一派澄明之境溢出清冷的光辉, 这就是伍尔夫留给人类精神的福祉。

参考文献

[1]Matar, Hisham.The Unsaid:The Silence of Virginia Woolf[J].The New Yorker, 2014 (10) .

[2]Woolf, Virginia.The complete shorter fi ction of Virginia Woolf[M].Susan Dick ed (2th) .A HARVEST BOOK·HARCOURT, INC, 1989.

[3]Wo o l f, Vi rg i n i a.A room of one’s own[M].A H A RV E S T BOOK·HARCOURT, INC, 1989.

[4]伍尔夫随笔全集[M].王义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5]http://www.enotes.com/topics/virginia-woolf/critical-essays/woolfvirginia#critical-essays-woolf-virginia-further-reading

11.读曾国藩的启示有感 篇十一

在曾国藩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严格自律,毫不懈怠。他在咸丰六年九月写给儿子的信中说道:“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并且告诫儿子读书写字不可以间断,每天要早起,不能丢掉祖辈相传的家风。他本人更是如此,即使是在军队里,他也每天读书,记日记,练习书法。由此可以看出,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中,他都始终投入、专注,不断磨炼自己。联系到自己,自从大学毕业之后,距今已经十多年了,可是在学校学习期间保持的学习习惯现在基本都没有了,连日常的阅读时间都很难保证,更不用谈及深入的研读和思考,而且还会往往给自己寻找理由:工作太忙、事情太多、生活节奏太快……看到曾国藩在军队里都保持着读书写字的习惯,不禁汗颜。军队里,每天需要行军布阵、操练对敌,直面生死,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都能不改学习的初衷,静心入学;与之相比,我们现在的理由其实只是借口,学习不只是在学校中学习,更要融入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曾国藩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刚毅自强,坚韧耐挫。刚刚步入官场的时候,曾国藩棱角分明,只认理不认情,与整个官场氛围格格不入,得罪了不少人。有了兵权,他踌躇满志,却大意轻敌,多次大败而归。然而挫折并没有打垮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道:“然刚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他绝不妄自菲薄,以他刚柔平衡的人生智慧,不断超越自我,最终修身齐家,成为了治军治国之才。在工作生活中,特别是自己刚刚进入工作岗位,面临很多新问题新挑战,刚开始往往是凭着一股激情,时间久了,往往就会懈怠了,而且一旦在工作中遭受挫折,就容易否定自己、怀疑自己,变得不自信不主动。面对挫折、面对困难时缺乏足够的勇气,害怕自己会失败,其实犯的错误也好遇到的困难也好,都是提高自己的踏脚石,是自己能力水平进步的阶梯,没有人一直是一帆风顺,没有逆风起飞的勇气,哪会有在逆境中坚定胜利的意志和求得突破的能力。

从曾国藩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不忘初心,持之以恒。他有写日记的习惯,日写一记是他的常态,他毫不留情的剖析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对自己的工作生活进行梳理、改正、反省。他还要求他的弟弟们和他用一样的格子纸互寄家书,便于装订成册,每年都拿出来反复阅读,“其中好处,万不可忽略看过”。要做到不忘初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工作了已经是12个年头,现在回忆起自己入党、工作时那一刻的想法,想到的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讲话,明白了不忘初心的真正含义。不忘初心,入党时的誓词就是自己的初心;牢记使命,做好工作,勇于担当就是自己的使命;永远奋斗,克服困难、不断进步、有所作为就是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工作中、生活中,通过不断的反省自己,对照自己,才能让自己按照自己的初心和目标不走偏,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12.读曾国藩的启示有感 篇十二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中国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说家风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我认为曾国藩当数第一。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的家风是什么?读完《曾国藩家书》,我对他的家风深感钦佩。本书收录了曾国藩1500余封写给父母、兄弟和子侄的家书中的200封,资料涉及到修身、治学、治家、理财、交友、待人、为官和养生八个方面,毛主席曾说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注重进德修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正是读了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专心致志的治学原则。曾国藩多次在信中告诫诸弟要“平骄矜之气”“戒傲惰二字”,“不宜非议讥笑他人”.做人当自强,而不是与人争强。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古来如李斯、董卓、杨素者,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炯异寻常……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不与人争,不是不求上进,而是一种豁达,一种隐忍,一种自我保护。“勿各逞己见”不是没有主见,而是一种“谦谨”与宽容。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都说:学而优则仕,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能够处乐,能够处约,此君子也。”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规划和没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潜力。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在给父母的信中一再嘱托要教弟“以和蔼为第一”.从《曾国藩家书》中能够看出曾国藩对各位弟弟的生活极具关怀,小到他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从他们婚姻与、职业前程与家族祠堂修缮和坟茔改葬,无不一一挂在心上。帮忙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自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他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财等。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在青少年价值观念构成的关键时期,把握交友原则至关重要,交友不慎就会贻误自己的前程。

留物质财富于子女不如留精神家产,《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子女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

13.读曾国藩的启示有感 篇十三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不同人对作品的不同理解。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的主题是有差异的。这就是文学作品多解性和丰富性的表现。你的观点只要有理有据, 能自圆其说就可以。因为每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对作品进行思考。对《项链》的主题, 产生不同的理解也就很正常了。

我们在读《项链》一文中当玛蒂尔德经历十年艰辛, 终于还清了债务, 而她本人也由一个只会在梦想中痛苦的娇小美人变成了一个粗壮耐劳的女汉子之后, 莫泊桑由衷感慨地说 :“要是那时她没有丢掉那挂项链, 她现在会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 多么变幻无常啊, 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 也可以成全你!”

莫泊桑直接发表议论, 他采用这种手法, 是因为他想让读者明确一个认识 :人生是多么的变幻莫测呀!对玛蒂尔德, 作者的同情多于怨恨, 启发教育多于揭露批判。

靠着这个明确的议论, 我们对《项链》一文的主题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 :人生是变幻莫测的!在文章的叙述中, 玛蒂尔德的命运改变, 体现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和两件事件上。一夜欢舞, 十年还债。

先来说说一夜欢舞吧 :

从文章中我们发现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偶然的。并且这所有的“偶然”都是“极细小的事”, 但是就是这些偶然的极细小的事却使玛蒂尔德的命运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使玛蒂尔德为之疯狂的狂想一下子远去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大家看, 在玛蒂尔德命运的转变中,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玛蒂尔德的美貌, 也不是玛蒂尔德的聪明, 更不是玛蒂尔德的不懈努力, 仅仅是这些“偶然发生的极细小的事”。多么大的反差呀!这是对玛蒂尔德的嘲讽, 是对命运的嘲讽。嘲讽可以说是指向玛蒂尔德的, 其实也可以说是指向作者, 还可以说是指向任何人的。生活中我们周围不也有许多类似的事吗!特别是在现在在校的中职生身上有很多类似之处。他们中有不认真学习, 只想享受, 想吃好、穿好。如果家庭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他们就会做一些不高做的事情, 有的甚至走向犯罪。因此通过学习《项链》一文, 我们这些教育者要教育学生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不要被一些“偶然发生的极细小的事”影响了长久的发展, 甚至一辈子的幸福。

文章写到玛蒂尔德在十年艰辛之后, 她凭个人努力终于还清了巨额债务她坦然地对佛莱思节夫人说 :“你知道, 对于我们这样什么也没有的人, 这可是不容易的啊! ······不过事情到底终于了结了, 我倒很高兴了。”玛蒂尔德过度的劳累使她失去了美貌, 所有的梦想不复存在了, 她高兴什么?她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她高兴的是她觉得她自己终于决定了一次自己的人生, 完成了一次壮举。可是, 在假项链前, 她的壮举立刻变成了滑稽······

文章写到现在, 我们应该明白作者莫泊桑为什么在借佛莱思节夫人之口, 说出那挂项链是假的之后, 就戛然而止了吧?这是命运的巨大讽刺啊!为了一夜欢舞, 玛蒂尔德失去的太多太多了。她的美貌、她的聪明、她的激情、她的一切一切, 似乎伸手可及的狂想都破灭了。为了十年债务, 她付出了一切能够付出的, 但是最后却得知这一切只是为了一挂仅仅价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可叹呀!可悲呀!作者莫泊桑真是短篇小说的高手, 一挂假项链就消解了人生中最伟大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谁说努力就会成功?谁说奋斗就有意义?谁说付出终有回报?这真是对命运的彻底讽刺!玛蒂尔德能承受得了吗?玛蒂尔德还能有未来吗?既然这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没有了价值, 那么等待玛蒂尔德的只能是做行尸走肉或者死亡。

从玛蒂尔德身上, 我们深切地感悟到 :人生是多么的变幻莫测呀!

再深究下去, 我们看文章中, 作者莫泊桑把主人公玛蒂尔德描写成一位非常完美, 非常优秀的女人。身为女人, 该有的优点她都有——年轻美貌、聪明机智、勇于进取 ;甚至有的女人没有的优点她也有——勇敢、坚强、有毅力, 她还坦诚。然而, 莫泊桑又残酷地告诉我们 :决定这么一位优秀的女人的命运的不是她自己, 也不是她的一切优点, 而是那些可笑又可气的“偶然”的“极细小的事”。

我们应该从玛蒂尔德的身上学习到做人不能脱离实际, 空想、幻想, 爱慕虚荣, 可能一个偶然的极细小的事就会毁了你一生的幸福。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能够愉悦你, 能够感动你, 能够成就你, 也能够打击你, 所以, 不要轻易放过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

在当下这个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 信息爆炸的时代, 当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奔跑的时候, 当我们疲惫不堪地停下来却发现成功依然遥不可及的时候, 所得到的是更多的失落和焦虑。人人都渴望成功, 追求成功。对成功的清醒认识, 成功有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幻想快速成功、快速暴富是愚蠢的。任何成功都要付出代价, 但如果牺牲了一切, 那么这个代价便过于沉重了。要认识到自己的强项, 不爱慕虚荣, 不过分依赖别人, 学会欣赏别人, 脚踏实地, 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前进, 并在通往人生之旅终点的路上, 悠然地欣赏沿途的风景, 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 少些遗憾, 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摘要:由于读者的社会阅历、艺术修养和文化背景不同, 对同一部作品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和认识, 确认不同的主题。但是只要从作品出发, 言之有理, 就应当予以肯定。学会欣赏别人, 脚踏实地, 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前进, 并在通往人生之旅终点的路上, 悠然地欣赏沿途的风景, 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 少些遗憾, 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14.读钓鱼的启示有感 篇十四

荆门市沙洋县高桥小学五年级 周成琳

今天,我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了《钓鱼的启示》一课。读完这篇文章,我初步懂得了: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否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湖边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肥又大的鲈放回湖里,“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

当时的“我”面临着两个艰难的选择:一是把鲈鱼拿回家,享受已经得到的利益,但是却违反了捕鱼的禁令;一是把鲈鱼放回湖里,也就是放弃已经到手的好处,又实在有些不甘心,“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是啊,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会遇到与那条大鲈相似的“鱼”。学校里的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是去还,还是将错就错?拾到东西没有知道,是交给学校老师,还是变为已有?„„这些道德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真的是有难。

我清楚地刻,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干渴难熬的我向妈妈要了10元钱去买雪糕。我来到一个商店里,买了一支雪糕,当我付了10元钱后,匆忙中的售货员阿姨却找给了我18元钱。此时,我的心里一阵暗喜:“哈哈,我‘发财’了,阿姨多找了我10元钱,我可以买好多的零食吃了„„”

当我走出店门的时候,心里好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地跳个不停。此时,我想起老师和父母经常告诫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如果我把这不该得到的10元钱变为已有,还算得上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吗?于是,我毅然地返回商店,向售货员阿姨说明了情况,退还了那10元钱,售货员阿姨连连夸我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学习了《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回想起我那次退钱的事,我想,那10元钱不就是那条“大鲈鱼”吗?把那10元钱据为已有就是道德实践的“非”;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就是道德实践的“是”。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是啊,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放弃自己不该得到的利益或好处。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必须严于律已,自觉遵守道德标准,努力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15.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篇十五

如今社会的发展迫使我们告别了书信,同时告别的还有纸张独具的温情。读《曾国藩家书》感觉特别亲切,它让我们看到曾国藩的另外一面,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每一句话都感受得到作为父亲,兄长浓浓的亲情。曾国藩在困苦之境也不忘关心弟妹,是最好的哥哥;繁忙之境也不忘教诲子女,是仁慈的父亲;窘迫之境也不忘接济族人,是最好的亲友。

曾国藩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等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兄弟的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曾公对学习的重视。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物质极度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匮乏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这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中国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中国更强。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才是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素质的关键。

曾公在一封信中有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为兄弟们设立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诗到经,从读书到修身,详细至极。在曾国藩的家书中真正体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上一篇:说漫画哈哈镜作文300字下一篇: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