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

2024-10-11

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精选20篇)

1.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

品德乃人之灵魂,之根本。人的思想品德则体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反映一个社会的性质。为此,《品德与社会》教育凸显其重要性。为了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责任重大,也义无反顾,乃事业之崇高。

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本学期,我们品社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根据学期初的教学工作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研活动,顺利而圆满的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自觉遵守师德规范,爱岗敬业。

我们品社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及业务学习,不迟到早退,在会上不做与会议无关的事情,并认真做好笔记;本学期认真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年轻教师踊跃参加了区组织的学科达标考核;全体组员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因材施教,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本学期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二、积极开展教研教学活动。

根据学期初教研组的活动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研活动,这学期我们开展了组内相互听课,听课后组内进行了评课活动,总结优点,提出不足及改进措施,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通过讨论、交流,听评课活动让我们每位教师的收获都很大。在区推门课前,我们每位教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在组内围绕自己的课题进行了交流,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方法,互相切磋,增强上课技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我积极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珍惜一切外出学习的机会,吸取新的教学理念,回来后在组内交流,以求与我们的工作融会贯通,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充实我们的教学水平,我们品社教研组全组教师为了增强上课技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在教研活动中注重切磋、交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备课

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吃透新教材思路,找准重点、难点,认真备课,写好教案。为上好课,我们常上网查资料,博采众长下载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视频、图片,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来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上课

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合理运用小组合作、调查访问等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开拓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切实地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简单的问题找学困生回答,让他们不断进步,从而使学生分析资料、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实现新课程宗旨,为学生将来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3、作业

每课的作业都要做到精而少,力让学生当堂完成。学生的作业格式要整齐规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经常面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

三、团结协作,责任心强。

作为教师,责任心是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良好师德的具体体现。我觉得这一点在我们组老教师身上深有体现,她们无论是当班主任还是教科任,都会很认真负责的去做,工作分配上,能顾全大局,为学校着想,即使有时发些牢骚,但唠叨归唠叨,干起工作来仍然一如既往,不愿拉下一个差生。我在品社教研组和老教师一起工作了五、六年了,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她们工作积极、为人正直,令人敬佩,我尊重她们,经常跟她们沟通、谈心,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每当一位老教师退休的时候,我的心里都恋恋不舍,我们组的老教师都很关心、支持我的工作,就拿值日来说吧,虽然我们组有值日表,但清洁办公室、打水的事几乎没用过我,她们经常对我说:“咱们组里有好多事都是你一人忙,我们上年纪了,想帮又帮不上,打水扫地的事就不用你惦记了。”虽然是简短的几句话,可每次听了都让我觉得心里暖融融的,在这儿我谢谢她们对我工作的理解、支持,我们的办公室很干净、温馨,经常得到光临我们办公室的其他组老师的夸奖,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工作起来也很愉快,这都归功于我们组的老教师。

在组内,我努力发挥组长的作用,以身作则,在与组内教师研究教学业务时,我毫不保留自己的观点,实话实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使我们的品社教研组形成积极、团结、向上的集体。

紧张忙碌的一个学期即将过去,我们教研组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每一位老师都能踏踏实实地工作,有值得我们欣喜的地方,也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品社教研组的全体成员会继续“勤学、善思”,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各项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工作。

最后,我代表我们品德与社会教研组的全体组员感谢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2.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二

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原来的思品、生活、自然等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则是在原来的思品、社会、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但它们又不是对原有课程的简单综合, 而是顺应时代要求, 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立体综合, 其结构形式看似松散, 实则严密。因此, 对执教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求极高, 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改革过去“教”教材的传统教材观, 改变过去一本教材、一本现成的教案就能基本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局面。教师必须用心吃透新课标, “用”好教材并以教材为媒介, 根据学情, 大量收集和掌握实时信息, 引领学生走入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对历史地理、人类生存环境进行观察、感受、思考, 师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 形成健康上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

过去的教学, 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主要以课堂讲解、理论灌输为主, 少先队德育活动为辅, 造成了课堂索然无味、学生厌倦心理严重、活动了无新意的局面。新课程倡导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授为辅, 一个单元为一个活动主题, 鼓励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究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针对本校6年级某班学生上网成瘾, 我们根据教材“走进信息时代”这一主题, 在完成教材的基础上, 跳出教材, 以“绿色上网”为话题, 鼓励并要求孩子在网上收集上网正反两面的例子, 结合身边同学的表现, 举办辩论会。这样一来, 很多同学加入了辩论团队, 找资料、制作图片、请教老师, 学生充分了解到网络不仅有游戏, 还有很大的学习空间, 学生时代不要沉浸网络, 圆满完成了引领学生健康步入信息技术时代的任务。

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加强了对学生生活的指导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内容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的理念出发, 落实到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的具体要求上来。以“食品安全”为话题, 我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正值广播电视网络等所有媒体都在曝光三鹿奶粉事件, 我们就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给出了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三鹿奶粉事件?许多孩子的回答非常负面, 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商业欺诈、充满陷阱的商品社会, 对食品安全充满了忧虑。我们设置了食品卫生监督人员查处三鹿奶粉公司的场景, 请学生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 扮演不同角色, 揣摩各方人员的心理, 体会不同角色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同时与语文课老师联手, 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食品与安全”的调查活动, 对食品安全、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制度和要求, 进行了全面了解, 培养了学生对在学习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了全新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将课堂单一讲授的教学形式改变为“课堂以活动为中心”后, 紧接着我们又在新课程实践中构建了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师生关系的问题, 即“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理顺了这两个问题后, 就从根本上将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我们告诉学生, 知识是呈几何爆炸的形式更新的, 必须不断学习, 才能跟上迅猛发展的时代, 我们应该也必须“共同努力学习”。有个同学课后找老师交流:

生:我能向您提个问题吗?

师:行啊!

生: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一位数学老师以故事引入新课,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小和尚, 小和尚说……”老师重复了多遍, 当看到同学的面部表情有些不耐烦时, 就揭题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可老师您, 每次一走上讲台就提学习要求, 还要我们端坐听讲, 您要我们与时俱进, 您授课怎么不与时俱进呢?

师:你真不简单, 发现老师授课方法单一, 还能大胆地向老师指出, 真勇敢, 老师下次一定注意。我们互相监督, 一起争取进步怎样?

3.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学生品德;塑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70-01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特殊性对学生思想品德塑造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因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教材选择适合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明辨是非,感觉善恶,促进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开展实践,知行结合,将教材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有机地结合起来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内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的知行统一教学,让学生能够结合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达到知行统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完成道德品质的内化。在人教版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和案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教师可以把握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以及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对具体事例的认识与实践中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教师不仅要把握住这类教材,让学生能够在课内进行自我实践,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外以及校外的实践过程中真正践行,完成知行的统一。如在《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勤劳节俭的教育,还要让学生愿意参加劳动真正做一个爱劳动的孩子。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树立学生中做的好的榜样,提高教学实效,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要进行劳动观念的教育,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劳动竞赛,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进行适当的劳动,比一比,赛一赛,成为劳动小达人。

二、注意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认知,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实践知行的统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不仅要在导入阶段形成开放性教学,而且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重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不仅喜欢上品德课,还能够将思想品德课上接受的教育与自身的思想品德进行对照,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要用引人入胜富有情趣的特定的教学环境,将学生的学习新课的兴趣很快地调动起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其他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时时参与讨论,达到知识的内化。如在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请你相信我》教学过程中,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搜集到的待人真诚言而有信的事例,展示给同学们,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信得过的人,接着教师可以用课件演示教材提供的场景让学生观看,并进行互动讨论,交流理解诚信的内涵。教师不能忽视的是,在课堂上要安排自我反思的环节,让学生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怎样成为待人真诚的人,怎样成为值得别人信任的人。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表格,将自己的诚信与非诚信行为添到表格中,努力让自己想成为让人信任的人,真正达到知行的统一。

三、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真正参与到思想品德课堂中来,完成思想品德的塑造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建合作学习小组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率真的环境中真实地坦露自己,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围坐式让学生在每堂课中都置身在合作小组学习环境中,也可以采用插秧式在必要的时候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合作的交流。如在《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生干部应该通过民主选举,懂的人人都有选举权,当干部只有为大家服务的责任,没有特殊权利。在活动一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合作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参照教材23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5年的学校生活,在小组中讨论自身喜欢什么样的班干部,而在模拟活动中,教师可以让组内每一位学生,参与“假如我当干班干部”的实践活动,在组内交流自身的竞选宣言,并且推荐最佳代表在班上代表本小组进行发言,并对其他小组的竞选宣言提出质疑,最后评全班评出最佳竞选者。需要注意的是,在合作小组的创建中要注意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习能力不同,思想品德具有差异性的孩子,放在同一个合作小组中,让大家参与讨论,共同完成思想品德的塑造。

四、开放性思想品德成绩的测试,不仅要测试教学内容,而且要测试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

在思想品德与社会的考试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不能仅凭一纸试卷来决定学生的品德修养,不仅可以尝试取消试卷考试,也可以在试卷考试的基础上进行品德测试,对于测试内容的选择要注意教学内容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強育人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把握学生的心理年龄,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真正达到思想品德的塑造。教师要让学生在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中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完成知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蔡传生,关于品生品社教材二次开发的障碍分析与对策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2]易艺萍,把握课程真谛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J],家教世界,2012年22期

4.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四

2013—2014学年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研工作总结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在我们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匆匆走过了。回首这个学期品德教研组的工作,我们品德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根据开学初期制订的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活动计划,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一学期来有让人会心微笑的成绩,但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

一、团结协作,共创辉煌

我们采用了集体备课制,每次备课组活动都由备课组长负责,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从书本上某一副图的的分析到教学内容难点、重点的把握,从教学方法的应用到学生学法的研讨,点点滴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倾注着教师们的真知灼见,发挥着集体的力量,体现着团队的精神。尽管执教品社的老师基本都不在一个办公室,但无论是在走廊上相遇,还是在中午就餐时,时时、处处都洋溢着团结互助,群策群力的气氛。有时老师遇到上课过程中突发的教学或学生方面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于是,我们教研组成员都会出谋划策,一起帮助解决教学问题和学生思想问题。

二、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本学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阅读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学杂志,如:《小学德育研究》。通过学习,老师们确立了新的教学观念,用课改精神统帅自己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三、转变角色,建新课堂

积极构建一种“阳光普照”式的课堂氛围,我们教研组成员也一直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中国孩子画完一幅画后往往会问:“老师我画得像不像?”,而美国孩子则会问“老师我画得好不好?”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回答像不像的问题是告诉我们:一种新型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发须从学生观、课堂教学观等方面进行改革。根据这点我们教研组的老师都觉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1、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气氛,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可以大声争辩。

2、理解童心,允许学生用自然带有童趣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

3、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使不同的学生在品社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亦是成功之母,我们为什么不给孩子多一些成功的收获呢?因而在平时的课上,我们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为了孩子提供一定的活动材料,给学生一双辨别事非的眼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这个学期,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虽然都是担任了语数教学,有的还兼班主任工作,但依然能在品德的教学中开创出一片美好的天地,有了一定的收获。

5.品德与社会教研计划 篇五

品社教研组

一、指导思想

依据教研室工作计划以及学校工作的布置,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我校品德课程教师队伍素质。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工作措施和要求

1、认真备课:

通过学习135教学模式,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设计出学生自学的提示,使其通过自学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自学结果,取舍讲述内容。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又可以将时间用于补充、深化教学重难点,从而充分体现课堂的时效性。

(2)备课时应设计出准确的课后练习,巩固学生的课上收获,真正实现堂堂清。

(3)青年教师备课时还应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及时地写出教学中有质量的反思,向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

(4)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以参与式备课活动方式为主,充分利用教师的集体智慧,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优化教学设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认真上课:

(1)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新的课堂文化:营造课堂学习的合作文化,倡导共建共享;营造课堂学习的对话文化,倡导对话与协商;营造课堂学习的探究体验文化,倡导感悟、发现与创新;营造课堂延伸的践履文化,倡导生活的再次回归,让践履文化改变学生生活的每一天。在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后,通过课堂的开放,课堂文化的营造,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真正体现课程的价值。

(2)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

(3)加强教研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展示,开展教学观摩,交流实施经验。并通过这样的活动充分展示不同教师的先进经验,同时为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并通过说课、评课等环节实现组内成员共同成长,共同提升的目标。

3、形成教研氛围:

(1)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园网建设,主动提供品生、品社的科学信息,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网上学习、交流等。

4、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继续读一本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并认真作好笔记,期末写出学习心得。

引导教师严格执行和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每个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及实施等,切实抓好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建设。

三、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周制定学科教研工作计划;学习135课堂教学模式,谈感受。

第二周集体备课。

第三周研究如何备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练习。

第四、五、六周组内听评课。

第七、八周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集中交流。

第九周期中考试,写试卷分析。

第十周五一假期。

第十一周教师基本功展示。

第十二、十三周观摩课活动,请教研员指导。

第十四周讨论如何制定复习计划。

第十五周请教研员解答疑难问题。

第十六周知识竞赛。

第十七周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交流经验。

6.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六

五年级 张寅静

忙忙碌碌中,半个学期过去了,开学至今,品社学科在教研这一块仍以一人之力苦苦支撑,尽管是兼职,仍然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教研工作。

1、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研究以精品与常态并存为研究思路,借助研讨,关注并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规范。以教学案例的示范和分析为载体,帮助教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常态课”为研究切入口,开展研究。从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层面开展研讨活动,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从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走向德育经验的提升,从有效教学方式的研究走向有效落实能力目标的研究。从活动作业的有效设计走向德育价值的凸显。真正使教师的教学感性与理性交融,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舞台。

2、加强对常态教学的研究。

提高常态课教学水平,落实德育教育功能。学科教师应进一步端正认识,深刻认识品社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上好每一节课 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和提高,使品社学科的教学内容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言行,真正发挥和落实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

3、梳理五年级品社教材第一册的知识点。

为了更好解读教材,便于一线教师能顺利开展品社课堂教学,本学期我围绕“三维目标”对教材第一册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通过梳理教材知识点,可以发现本教科书在设计具体内容和选择教学材料时,特别注意贯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融入到各年级的学习主题中,并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

4、组建一支品社学科教研团队。

加强品社学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了加强教研力度,本学期调整扩充中心教研组成员,以点带面,进行各年级各册教材的知识点的梳理;整理教案;收集课件及拓展资料;及时提供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帮助班主任兼课老师上好各自的品社学课。同时积极发挥中心组学科带头人、中心组成员、教学骨干教师等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培植学科骨干教师队伍,扩大优秀教师队伍,大面积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教研团队将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塑造“明理、博爱、雅慧、灵动”的童园学生形象为目标,立足学科,细化目标,课堂落实、善思慧教。

7.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 篇七

关键词:小学,角色,课堂,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 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 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 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 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 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 明辨是非, 感知善恶, 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 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1 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课堂虽小, 意义却大, 它使我们一步一步找到自己, 成为自己。” (刘铁芳语) 。课堂教学, 是学生获得知识、超越文本、体验情感、形成新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 因此,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追求个体文化新生命、达成个体创新的意义生成的世界。例如在《我想要我能要》, 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 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 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 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 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 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 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 进行亲身体验, 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 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 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再如上网, 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 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 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 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 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 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 表扬他们勤于思考, 善于辩论, 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 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2 加强实践, 知行合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 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 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强调再调查活动中, “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 对调查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因此,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也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走出教室, 走进自然、社会, 走进沸腾的生活, 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获取直接经验, 发展实践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道德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我在教学《追根寻源》的主题活动时, 组织学生从生活周围, 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中, 了解并收集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探究历史, 探究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 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在尽可能地通过建立现实和历史的结合点, 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距离的同时, 我们也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 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 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活动前, 我向学生提出调查活动的目标: (1) 查找有关反映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故事、传说、资料。 (2) 以“走进远古时代”为主题, 全班将收集和整理的资料、故事进行表演、交流。 (3) 出示图片, 刀更火种, 人拉犁, 车拉犁———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时怎样一步一步进步的, 也可以以此为研讨主题, 让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 进行探究。 (4) 让学生结合本地情况, 了解本地人们还有那些有关种植和养殖方面的经验总结。 (5) 学生以小组或自由结合组为单位, 结合自己所调查和查找的资料, 共同研讨应怎样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 推荐哪些食品, 讲解那些食品中的事故等。 (6) 查找中西方食文化进行比较;活动中, 学生置身与具体的场景, 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有的学生试着用石块敲打制作石器工具;用木棍试着模仿古人钻木取火;用一些旧牛皮纸, 报纸等试着做远古人类穿的衣服等;有的当“小记者”与周边居民进行“焦点访谈”;有的当“摄影记者”, 拍下了一张张照片, 进行分析。在教学中, 运用课内外相结合, 如与班队会相结合, 与举办专题讲演、故事会、营火晚会相结合, 还可以举办夏令营, 走出去请进来等结合。使我们品德与社会课成为一个平台, 学生在这平台上大显身手, 展示自我的选择性。使得这个平台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 由于有了学生亲身体验与实践, 开拓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行成。

3 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 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 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 体验社会生活, 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 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 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 让学生去接触社会, 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 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 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 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保护环境》中, 在课前调查时, 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 河水呈暗黑色, 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 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联合周边村干部, 开展了“碧水”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 掌握第一手资料, 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 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 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 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 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 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 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 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 尊重孩子的体验, 重视对孩子的行为导向, 把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在实处。因为只有知识、经验、美好的情感, 乃是智慧才是真正的人生获得。这才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8.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八

教学社会实践结合一、走进鄂温克,感受家乡新变化实践、体验之旅

1.矿山探究

走进现代化的立井雁南煤矿同学们异常的激动,他们还是第一次和身着作业服一线的矿工这么近距离的接触!看着他们乌黑的面庞黝黑的双手,孩子们惊呆了!就是他们这些最可爱的人,创造了今天大雁煤炭事业的辉煌。

2.科海遨游,感受家乡新变化

“鹤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同学们的实践基地,在这里,同学们看到了马铃薯淀粉生产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了解到了太多的科学知识!也被这里优良的企业文化深深吸引!他们惊讶地赞叹“科技的力量真强大啊”!

3.走入巴彦嵯岗,追溯文化之源

伴着鸟语花香,渐入草原。巴彦嵯岗苏木博物馆就掩映在这翠绿之中!这座博物馆向我们展示了巴彦嵯岗悠久的历史,以及生长在这里的历代民族英雄!同学们在这里流连、驻足、留影久久不肯离开!草原的孩子多么崇拜我们草原的英雄!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也一定会留下他们的辉煌记录!

4.五泉山之旅

山清水美的五泉山,是大雁镇的一处游览圣地。也是同学们了解家乡的必到之处!去五口泉眼旁品尝清冽的泉水,感受民族古老的传说,同学们激动极了,尝尝智慧之泉,再品品圣泉的水,寓意不同,味道好像真的不同呐!同学们不禁赞叹大自然神奇的造化,快看上面有元气洞!好凉呀!这树上为什么系着红丝带呀?同学们好奇极了!你说说我说说,知识带上想象的翅膀尽情飞翔!

登山火炬接力赛、沙滩拔河比赛在碧绿的草地上了开始。此时,在他们的心中有的是团结协作的默契,是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他们知道,今天他们一起竞技,明天他们要一起携手建设美丽的家乡。

二、两校学生手牵手,民族团结心连心,让民族团结教育绽放异彩

1.作为北京中关村三小的联谊学校,2009年六一节我校师生代表应邀进京参加56个民族小朋友“欢聚北京、祝福祖国”六一庆祝活动。走进了中南海,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温总理嘱咐56个民族的小朋友要让民族友爱永远传承。

铭记温总理深切的嘱托,为了更好的传承民族团结精神,我们策划开展了“牵手辉苏木鄂温克小伙伴,让民族友爱永远传承”活动。真诚邀请辉苏木中心校鄂温克小伙伴们走出草地,来到矿区与我校的师生共同学习、生活,同庆党的生日。

为了给南辉的小伙伴走出草原,筹集路费,号召各中队开展:回收废品积攒路费;师生旧图书、文具、玩具义卖活动筹集爱心基金的活动!

在大家的精心准备下,6月30日,辉苏牧中心校的师生走入我校,开始了2天的欢庆、体验活动。鄂温克小朋友身穿民族服装,走进班级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联欢,晚上住进汉族小朋友的家中,受到矿区孩子及家长的热情款待。

2010年6月在草原最美的季节,应辉苏木中心校的邀请,我校师生代表满怀激情与憧憬踏入草原,走进我们向往已久的辉河!师生们第一次走进鄂温克的发源地,感受大草原的壮阔,感受辉苏木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住进蒙古包品尝手把肉……民族团结手牵手;两校联谊心连心!民族情谊像辉河的水一样,清澈甘甜、源远流长!

实践过程是辛苦的,但孩子们的心底留下的是永远抹不去的民族伙伴手牵手的温暖、心贴心的幸福!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与牵挂!

三、用科技承载希望,让智慧放飞梦想

在科技教育工作中,班级科技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种植和养殖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种植和养殖活动,认识和了解了生活中的科学道理,提高了学生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同时,学生在种植和养殖活动中也提升了思想道德认识,自觉的养成科学生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實际,我们陆续开设了“科技三模”“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技幻想绘画”“节能环保设计”“科技小论文”“科技创新方案”等方面的辅导活动,师生一起在活动中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共同开创了我校科技教育繁荣的新局面。

几年来,我们先后参与鄂温克旗第一至第六届科技创新大赛,分别荣获科技创新大赛团体二、三等奖、学校模型展示二等奖、优秀组织奖;有6位学生的绘画作品分获呼伦贝尔市科技创新大赛二、三等奖;两位教师的科技教育方案荣获自治区第二十五届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而且其中一位教师荣获“第二十五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竞赛项目全国二等奖……

我们还成功地组织了“感受美丽的家乡”科技夏令营;“哈尔滨科技之旅”“大连科技之旅”“北京科技之旅”。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已经是我校学生寒暑假科技教育的一项有益补充。

四、开展“百棵大树进校园”活动

1.今年,师生自己动手共植树,丁香、佛头花、榆叶梅、云杉、黄槐、银叶杨等100多株,榆树墙70米。分期投入绿化资金2万余元,使我校绿化面积达到4971平方米。

2.开展了“我与树木共成长、百棵大树进校园”招标认领活动

学校通过竞标班级演讲的形式,结合班级对养护树木所做准备的条件、制定的措施确定竞标成功班级。

竞标成功后,学生为自己认领的树木挂上了爱心卡服务。此项活动,将学校的绿化、美化活动与班级学生自觉爱树、护树行为结合起来,既加强了树木养护的力度,提高成活率,又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校园绿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感恩教育开始

尊老爱幼,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日渐增多,溺爱造成了孩子的自私自利,一个个成为家长的小皇帝,缺乏责任感。面对这种现象,我们选择了走入高龄贫困老人家庭,关爱老人,学会感恩、传承爱心教育活动。田广仁、赵云富、吕华是大雁永安社区的三位孤寡老人,由于年事已高,又没有子女,都是依靠低保生活。我们组织学生对他们进行了慰问。

通过把实践体验与“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相结合,让课堂知识在实践、体验中融化,在感悟中提高,我的学生们增加了阅历,提高了品德修养,走出了一条实践育人,活动育人、感悟育人之路!

参考文献:

9.历史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九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在忙碌与充实中度过了。回顾学期工作,教研组在学校和各部门的领导下,大家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团结协作,加强学习,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新教学方法,大力推行导学稿的教学工作中去,改进和完善教学流程,钻研学法和教法,不断总结和反思教育教学工作。经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出色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现将教研组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不断学习,与人分享,打造学习型团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工作的特殊性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中学社思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涵盖了地理、历史、政治和思想品德的内容,需要教师不断的进行学习。针对我组的现实情况,除理论学习外,我们当前还回归学科教材,研究学科知识体系和课程标准,理解学科基本精神,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用自己不断的学习和苦苦探索去换取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了打造“学习型教研组”,我们把个人学习与集体分享结合起来,把分散学习和集中研讨结合起来。

在教研组活动中,对教师的教学进度、备课、学案、反思和超前备课的情况进行检查,通过常规的检查促进教师去提前钻研教材,提前研究适合课时特点的学案,确定教学重难点。负责学习分享的教师提前三天将材料上传到FXP上供其他教师学习,并且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交流。教研组还为每位教师准备了专用的学习本,供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进行摘记,在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或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同伴共同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所以教师学习的一种极佳方式就是听课。开出组内公开课15节,校级公开课1节,并且在听课后及时与开课教师进行交流,促进开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

二、以导学稿为主要教学手段,大力创新教法、学法。

组织编写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社会与思品的导学稿,并在教学中大力的推广。在导学稿的使用中不断改进导学稿的质量。做到每一节导学稿都能与学生的具体学情结合起来。

目前,初中社思学科的考试形式为开卷,在学业考试中的评价方式是划分“ABCDE”等级,这给我们学科推进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中学部组织的课堂教学模式展示课中,我教研组教师开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一课,充分展示了我们教研组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落实常规,以常规促有效 教师的教学工作,其实都是常规工作。把常规工作抓好、抓实,也就促进了教师工作的有效性。本学期教研组在常规落实方面,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几方面入手,做了如下工作:

1、学导学稿:

教研组教师根据要求,按照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精心设计导学稿,通过课堂活动的设计、课堂练习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备课组长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和检查超前备课的教案;主备教师要按照新课标和中考说明的要求认真研读教材文本,在广泛借鉴优秀教案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校学生情况的学教案,每位教师在上课前针对本班再对学教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力争“教学有创新、课堂有亮点”;对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闪光点、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记录、总结,形成教后反思;教后反思不少于教案总数的二分之一,每月要有一篇有质量的教学反思;七八年级教师的备课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夯实基础并适度拓展;九年级备课要严格依据《考试说明》的难度要求,精选练习,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2、上课:

探索和完善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大胆放手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30分钟,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3、作业:

作业做到了全批全改,学生对错题及时进行订正,教师在学生订正后及时进行二次批改。备课组统一作业,把握作业量,七八九年级作业当堂完成,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

三、师徒结对,教师在互相学习中共同成长

年轻教师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老教师学习新教师的新思路新方法。师徒每周互相听课一节,有记录、有评价、有反馈,师傅指导徒弟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本学期,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两位教师谦虚好学、踏实勤奋,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让我们看到了这两位教师的快速成长。

五、新学期的展望

一个学期过去了,新的学期即将到来。在这个学期的工作中,也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如:在集体备课中分工和目的不够明确,有时没有真正发挥出集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和落实的不够,有时还只是“有名无实”。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对教研组工作有一下几点想法: 第一,让教师的学习更加系统化,每位教师购买两本教育或教学专著进行学习,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与同组教师进行分享,这样本学期教研组七位教师可以有计划的学习十四本著作。

10.品德与社会总结 篇十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和教学目标。

本学科开设的目的我想应该是,让学生们明白,从他们出生就是一个社会人,社会即学校,学校即社会的道理,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们正确的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一个具有爱心,责任心,以及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在这本教材中,融合和了历史文化,和地理知识等很多百科的知识。比如,我们为什么叫“炎黄子孙”。讲了炎帝和黄帝的历史和功绩,使我和我的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更因为我们了解了我们的“根”!

在教学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了我们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造纸术的流程甚至是在当时卖纸的价钱。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这节课。

二、让品德课回归生活,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

在课程中,我们还学到了抗日战争。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大多数孩子都是将近出生在21世纪,所以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并没有我们这代人了解的更加透彻和深刻。所以在给学生们讲清楚抗日战争的故事后,再结合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开展了讨论。讨论李小龙为什么要学武术,为什么要在战胜对手后大声的说出,“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这些话。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平等又而激烈的讨论。丛中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了国家的强大,我们才能够跟好的过上幸福的生活!在这节课后同学们都被李小龙的这种爱国精神震撼了,都表示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争取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为孩子们将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打好基础。

11.小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准备;兴趣;设计;实践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以往陈旧的“一言堂”教学理念,把教师放在辅助作用的位置上。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巧妙地引导,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班级这个小社会里,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各方面的发展。

一、课前准备,有备无患

漫漫三尺讲台路,白笔黑板写春秋。教师的生命因学生而精彩,教师的生活因教学而充实。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精彩无限呢?备好了课,不见得会上好课,但是不备课,肯定上不好课。课堂的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就看教师课前的准备充不充分了。

备课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想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就必须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要根据教学实际组织教材,调整内容。对自己提供的教学内容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立足而不拘泥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并作适当的拓展。

不仅教师要准备,学生也须准备。每一节课需要学生准备些什么样的资料,要在课前预先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预习课文,收集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能在课上引发有价值的争论,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课上设计,激发兴趣

欧洲新教育学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不能让教学枯燥乏味,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一味的灌输已越来越被现代教学所摒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制作一些幻灯片,或是查找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或是播放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录像带,使教学内容具体形象,使课堂的形式千变万化,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师者的人格魅力来辅助教学。教师的修养、性格、知识的渊博程度,教师从心里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处理学生、事情的风格等等都是教师人格魅力的表现。学生会因为认可一位老师而爱上这门课程,对教师敬爱督促他们加倍努力。应用“爱屋及乌”的方式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课。

三、课后加餐,巩固提高

以学为用,课后的生活实践,是让学生学以致用的最佳机会。而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了解社会,将来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餐馆访问,社会调查等等,到现实的生活中去获得与品德和社会有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道德素质和社会观察、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自己知识的拓展和飞跃。

总之,要想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就必须要课前精心准备,让每一堂课都精彩充实;课上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艺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起来;課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12.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十二

一、诱情

知识的掌握, 认知的发展需要情感的催化, 情感是认知发展的手段, 它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 所以在开课时可采用生活中常见常闻的新颖的教学手段,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使学生好学、乐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还可采取设置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精美小奖品, 以鼓励积极的参与者, 运用这种方法可落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实效性和满足学生的虚荣心和好胜心, 在其次就是利用多媒体设置有诱惑力的课件辅助教学, 使学生身临其境, 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体验, 加之教师在课堂上绘声绘色的表演等, 都能起到引诱学生情感的作用, 使之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二、调情

当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以后, 教师的语言, 情感是联系教材与学生的一种纽带,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生动的语言, 充满的情感不仅可以准确地表达教材中的思想观点, 更能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之境, 推动感情的波澜, 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实物直观、模拟直观和语言直观来荡起学生感情的涟漪, 使其思想认识和感情得以升华, 所以在调节学生情感的同时, 教师自身的感情也应全心的投入, 这样通过师生心灵的互相碰撞,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使学生的探研活动落到实处。

三、稳情

当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调动时, 稳情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教师在授课期间的语言简述主要有导入语, 点评语, 总结语等。课堂教学的导入语就如戏剧中的“序幕”, 教师的语言描述就如春风化雨滋润“花儿”的心根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有的学生在听课期间有可能情感还没有完全投入, 有可能效果不佳, 这时就需要教师梳理, 稳定学生的情绪, 把新授课的内容进行画龙点睛的全面整理, 以便于辅助学生弥补听丢的内容, 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四、延情

课堂教学的内容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 必须被学生体验到、感悟到、思考到, 因此课堂学习的效果可通过作业的反馈来验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有了成功感时教师应注重学生情感的延续, 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扩展, 让学生充分调配自己的情感, 并将其落实到实际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之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13.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篇十三

一、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展开辩论会,学生积极性很高,多方搜集资料,派选正、反方队员,积极进行辩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更深地认识到了参加集体活动的好处。在学习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时,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让学生查一查、实地看一看培养学生动手搜集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道德对儿童的发胀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担负的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四、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

说道理,同学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关系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言行不一。

2、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品质、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14.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四

(一)注重指导,使活动能顺利操作。

对学生的指导,要从活动方法、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使学生先学会操作,再从操作的过程中学会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小组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探讨,培养了一种集体精神。但是,如果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巡视、不深入、不启发,只是在等待一段时间后要求结果,那么,这种活动就流于形式了。所以,活动前要有明确的要求,活动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选择地加入到小组学习中,收集学生活动的情况,对于不会的、偏离方向的,及时启发引导.学生的活动中,老师不是旁观者,或者说不介入,而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参加到活动中去,做好指导。

(二)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

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于社会》中“行行出状元”学习单元,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的学生的视野。

2、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

(三)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

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

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四)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

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 六年级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 四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 六年级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

★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 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15.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 篇十五

一、合理融入生活点滴, 树立面对生活的自信

每个小学生都会在生活中面临不同的困难和问题, 品德与社会课的开设就是要努力赋予小学生们更多的方法、勇气和意志。因此,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 老师一定要针对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授课, 以此来提升小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并将教学内容的价值真正延伸到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

比如, 老师在讲授《自画像》一课时, 首先可以让学生回答什么是自画像, 紧接着带领学生分析自画像的深层含义, 并让学生就自画像的含义来描述生活中的自己, 从而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这样, 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形成自我认同并增强自信, 同时也可以加强小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 改正以往的缺点, 从容地面对困难和问题, 从而追求更大的进步, 实现自我超越, 构建健康人格。

二、凸显学生集体成员位置, 感悟融洽美好的友谊

学生在校园中的每时每刻, 都在集体范围之内。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集体意识的重要性, 也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小学生从小要面对友谊, 今后要在社会上立足, 这些都与友谊分不开。

比如, 老师在进行《同学之间》的授课时, 可以在进入主题前, 询问学生:同学之间应当怎样相处, 应当如何处理同学与班级的关系等问题。如此一来, 学生就会踊跃发言, 通过他们的视角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当学生发言后, 老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学习,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而这种友谊也会转化成团结一致的动力, 来维护班集体的荣誉, 最终使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 使他们感受到友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获得团结的力量。

三、通过情景模拟彰显主题, 让学生构建规则意识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有不同的规则, 违背了规则, 将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遵守规则才能使生活更加稳定, 工作更加顺利。因此, 老师要通过品德与社会教学让学生们懂得规则的重要性及价值, 如此, 才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 使他们逐渐适应生活中的各种规则。

比如, 在讲解《我不耍赖》一课时, 老师可以让两个同学模拟生活中下棋的情景, 并模拟:没过多久, 两人就吵了起来。甲对着乙大喊:“不准悔棋!”乙也大声说道:“我没有!”两人吵得不可开交的情形, 进而让学生分析甲和乙吵架的原因, 老师便能自然地提出“规则”这一概念。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去发现规则, 去遵守规则, 并分析不遵循规则的后果。当然, 老师还可以结合一些必备的生活常识来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如可以拿出一些交通标识, 让学生辨认, 让学生回忆哪些场所会有相应的标识, 并让学生说出标识的含义, 让学生懂得规则对社会的重要性及对生活秩序的意义。

四、借助影像资料, 提升安全意识

生活中, 许多公共场所若管理不当, 则容易发生危险, 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 如何消除生活中的安全隐患也是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可回避的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才能使小学生茁壮成长。因此, 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 为学生安全意识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 《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 就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诸多危险源, 如水、电、火、煤气等。老师在讲课前, 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通过视频, 让学生进行发现和阐述生活中的危险, 然后让其他学生来补充, 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让学生意识到溺水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烧伤、烫伤可因电熨斗、电炉、热水、热油、蒸汽、爆竹等造成;有毒物主要包括鼠药、农药、鱼胆等。这样, 使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 将基本生活常识全面地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生活中重要的资源若运用不当, 也会造成很大的危险, 从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五、营造温馨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感恩亲情的存在

除了在学校, 小学生就是和家人在一起, 亲情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至关重要。老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感知亲情的可贵, 将亲情的理念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 孝敬长辈, 尊重老人, 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构建小学生完善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

譬如, 在讲解《家庭树》一课时, 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家人的照片并进行展示。老师还可以让学生猜测:“这里有温暖的床, 这里有丰盛的食物, 这里有新鲜的水果, 这里更有深爱你的人, 这是什么地方?”继而, 老师可以向学生传达更具价值的亲情观念, 比如要孝顺父母, 尊重老人, 要爱自己的家人。老师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问答, 比如,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爸爸的妈妈叫什么, 我是舅舅的什么人”等, 以此来强化小学生的家庭观念, 让他们懂得亲情的可贵。课时完毕, 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唱关于亲情的歌曲, 如《共同拥有一个家》, 让学生在歌声里体会每个人都是家庭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只要一家人相亲相爱、共同努力、共同呵护, 家庭树就一定会枝繁叶茂, 生机勃勃。

16.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十六

【关键词】健康 ; 安全 ; 重视 ; 素养 ; 活动; 自然灾害 ; 科学逃生 ; 体验 ; 鲜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64-01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之一,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健康、安全地生活的教学内容显得特别重要。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健康地活着生命才有意义,所以儿童的安全重于泰山。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孩子的生命关乎每个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稳定。1995年国务院7个部委联合发文,从1996年起,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让社会、学校、家长和广大中小学生重视安全教育。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有50余万人次的学生遭受意外伤害。美国儿童学会专家研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来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御能力,80%的意外伤害可以避免。

在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海啸中,一位年仅10岁的聪明小女孩凭借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知道威力强大的海啸将吞没整个海滩,她立即让父母提前发出警报,海滩上的游客全部疏散到了安全地带,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演绎了一段传奇故事。

在2005年,由中央电视台和公安部消防局联合举办的“寻找生活英雄,评选‘中网骄傲 ”的活动中,一个特殊的候选人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她就是年仅7岁的小女孩袁嫒。小袁嫒之所以会成为大众心目中的英雄,是因为她临危不乱,在性命攸关的时刻,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紧急自救知识,使得因煤气中毒而昏倒在浴室的父母最终获救。小袁媛的英雄事迹让人感动,更令人欣慰,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必需的自救逃生知识。

以上两个事例说明孩子的安全教育在生活中显得多么的重要。小学时期正是孩子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段,这一阶段针对其行为习惯的干预收效最为显著,是人生中接受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其良好安全素养的养成事关国民安全素养的整体提升,因为教育一个孩子,和谐一个家庭,文明一个社会。怎样让安全教育知识深入人心,让安全教育成为学校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让孩子们通过安全知识学习,牢牢掌握一些常用的安全知识,紧急自救或者救助他人。作为一名教师该怎样让安全教育課鲜活起来,更具实效性,让孩子在教师引导下,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进行安全知识的教学,让孩子主动学习,乐于参与,获得知识,从而提升孩子的安全意识和素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思。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区首席代表崔民彦表示,儿童的安全教育应该与孩子们的游戏活动融合在一起,并更多与他们的生活相结合,让儿童在玩中自己去体会什么是安全和危险,逐渐形成安全意识以及应对危险的能力。在美国,小学开设安全课就非常重要,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孩子们到消防部门进行消防知识的学习和实地演练。让孩子们集中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然后模拟发生火灾: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房间紧锁,让孩子们逐个练习如何最快打开房门逃生,如何最快打开窗户逃生,如何在漆黑一片中找到逃生出路,如何做才不会被浓烟窒息等。同时,孩子们每年都要练习如何在汽车发生车祸时,从车里逃生。演练场地有各种各样的大小汽车,摆出各种各样的颠覆姿势,孩子们在里面练习如何最快从汽车里钻出来,车门打不开如何办,没有工具砸窗户玻璃如何办等等。美国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都给我们启发和思考。

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去获得知识和道理,是学生品德内化最本质、基本的方式。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对周围的事情还不能做到客观、准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我们的安全教育课是不是可以理论与孩子亲身体验相结合,让孩子去观察、体验、感受,身临其境,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孩子主动的、自觉的活动,使孩子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让安全教育课鲜活起来。南朝学者颜之推:“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从而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防备能力,当遇突发事件时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得以运用,进行自救和施救他人。

让安全教育课的内容鲜活起来,更具实效性,教师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把教材上知识,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要求。教学的空间不能仅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要让孩子们积极参与体验活动,与各种社会环境相结合,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孩子的道德情感会不断加深、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知识不断积累,从而会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之一,让孩子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营造情景,创设环境,分组体验,在学生学习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的基础上,教师在操场上设置一条人行横道线,让孩子分组自己去找到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体验怎样看红绿灯,过马路,其他同学观察,发现问题,组内讨论,在老师引导下得到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和家长自愿者带领孩子走到校门口的红绿灯处,让孩子们自己过马路。孩子们带着愉快的情绪参加了体验活动,知道该怎样安全过马路,通过体验,孩子的安全意识增强,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培养。

在教学《当灾害降临的时候》的这课,为了让孩子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紧急情况下逃生或求助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孩子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孩子生活之间的通道。在2011年3月18日日本大地震发生时,教师就可提前结合六年级教材内容《当灾害降临的时候》进行教学,让孩子们通过电视新闻和网络资源,及时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瞩目惊心的画面,让孩子感到震撼,知道大自然有着自己的规律,人类无法改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依循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该怎样科学逃生,坚守生命。知道在不同的环境该采用不同的方法,特别是人群集中的地方,听从指挥,有序快速撤离非常重要。教师在体验活动中组织孩子进行有序的逃生演练,给孩子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孩子在教师引导下,很快正确掌握了灾难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17.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 篇十七

在以往的思品课中,教师往往疏忽了学生的自主性,这很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只有确立起学生的自主权,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让他们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锻炼,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才能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让学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认识,拨亮学生心灵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一)展开讨论,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应多进行议一议,讨论等形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二)判断正误,提高学生的识别评价能力

二、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

三、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情感转化后,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当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产生了行动动机之后,就要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

(二)自我监督,克服不良习惯

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

三、自我做起,终身受益

我发现许多学生只懂得接受长辈的爱与关怀,不知道关心别人,有的甚至从未想过回报长辈、体贴父母这一传统美德。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讲述父母爱我的故事。学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边,感受最深,因而发言踊跃,从理性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悔,让学生说说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关心体贴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18.品德与生活教研工作计划 篇十八

本年度,品德学科重点做好区域整体发展的谋篇布局工作、学科中心组建设工作、教师队伍情况调研工作、教材研究分类指导工作、学科基地建设工作、课题研究工作等。围绕教研室工作的总体部署,确立深化课改,服务课改,以课改推动各项工作展开的总体工作思路,建立“培训、实施、研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提高”的工作策略,充分发挥品德学科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能,努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二、重点工作

(一)做好全市品德学科谋篇布局工作

课程改革以来,我市品德学科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课程地位逐步确立,陈旧观念不断转变,教研方式突显创新,教师研究水平得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明显提高,学科课程的发展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认可。与此同时,品德学科发展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材研究实效的问题,学科在区域内整体发展的问题等。通过对多年来品德学科发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学科中心组一致认为,要抓住全市“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契机,着眼于学科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全市品德学科谋篇布局的工作。

(二)做好全市品德学科中心组建设工作

全市品德学科中心组成员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学科素养。我们一致认为,中心组成员能力的增强将大大促进学科的发展。为此,本年度将进一步思考学科中心组建设问题。要求中心组成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主动参加学校调研,主动进行教学实践,主动领衔课题研究,主动承担学术沙龙的主持工作,积极撰写能指导实践的论文。坚持中心组每二周一次的集体活动,将研究水平的提高作为衡量中心组成员工作情况的重要指标。积极吸引教学一线有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充实到中心组队伍中来。

(三)做好全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情况的调研工作

目前,全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主要呈现不稳定、专业化弱的状态。为此,本年度,我们将开展全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情况大型调研工作。采用问卷、访谈、分片分区研讨等形式掌握学科教师队伍现状,并认真分析完成调研报告,由此思考改善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

(四)做好品德教材研究分类指导工作

品德学科教材分主题呈螺旋上升的形态展现给师生。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对于教材的钻研存在很大的空间。同时,由于目前任课教师多为兼职,导致了对教材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局限,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我们认为做好品德教材研究分类指导工作十分必要。本年度,我们将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集中中心组力量,对教材进行更为合理的整合。首先将十二册教材进行重组,按内容重点进行分类,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提出各主题单元目标,每专题至少由三名教师进行课堂呈现,并将优秀教学方案整理成册,建设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在次基础上探索教学方式的革新和评价标准。从而逐步完善本市品德学科从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的完整的、可行的课程体系。

(五)做好品德学科基地建设工作

目前,全市品德学科有2所基地学校,他们分别开展基地学校研讨活动,发挥了引领和辐射作用。但仅有这2所基地学校是不够的。本年度,我们要求辖市区教研员在本辖区内确定2所学科发展情况较好的学校为区级学科教研基地。由基地学校带动区域学科发展。要求所有基地学校在组织管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发展绩效等方面成为表率。

(六)做好品德学科年会论文评比工作

二年一度的年会将在十二月召开。在此之前,我们将做好年会论文的评比工作。本次论文评比将采取匿名评选的方式,杜绝搞地区平衡的不良做法,努力做到公平、公正,确保论文质量,促进广大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

(七)做好品德学科课题研究工作

本年度起,我们将成立《区域性推进小学品德学科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小组,从优化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学科教学资源库这三个具体目标出发,进行调查研究、实践探索、理论提升,团结广大教师,最终实现促进全市品德学科建设的目标,力争使本市学科课程发展在全省名列前茅。

(八)做好校本研究的推进工作

加强教研组建设。目前我市各小学能按照要求组建学科教研组,但是由于任课教师同时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所以组员的流动性和变动性较大,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要求各校努力使品德学科任课教师相对集中与稳定,并能在每个年级确定一至两位青年教师作为学科骨干教师,组建校级教研组。品德教研组长在期初要制定好学期工作计划,平时经常对照检查,期末写好小结,切实加强品德教研组建设,以点带面,提高面上的课堂教学质量。

19.《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篇十九

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 基于应试教育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下, 教师强调教学任务的完成, 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 这些教学现状对于学生自学能力、良好品德形成都具有负面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教师应关注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 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动力的激发打下基础。并发掘小学高年级学生其年龄阶段活泼的天性, 积极向上的态度, 帮助形成独特的个性特点, 激发其创造与创新精神。

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首先应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建设。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而言, 学生只有信任与亲近教师, 才会听从教师的教学与指导。因此, 作为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 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发挥其人格魅力, 给予班级内学生关心及帮助, 使学生从心底里对教师产生热爱, 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 从而对《品德与社会》产生爱屋及乌的心理。其次, 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创设情境, 如通过角色的扮演、趣味问题活动的开展, 以及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江山多娇”一课教学:第一课时, 通过多媒体放映一张中国地形图, 带领学生观察地图颜色, 如不同的颜色代表的高度是多少?对我国主要地形地貌进行分析, 还可组织学生探讨我们生活的这个位置是怎样的地形?适合种植怎样的农作物?思考为什么称长江与黄河为母亲河?在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回忆去过祖国的哪些地方, 对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有怎样的感受?通过在教学中丰富情境的创设, 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好奇心的满足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1.学生之间。

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 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关于教学内容讨论与实践的机会, 促进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其年龄阶段, 对事物充满好奇, 乐于表现自己, 根据学生这一特点, 教师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如在人教版五年级的《请你相信我》一章教学时,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如:大家觉得在生活中都有哪些是值得我们信任的人?自己的同学朋友中有对你撒过谎的人吗?你自己有过说话不算话的行为吗?通过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 使学生意识到言而无信的行为会给对方造成不悦, 久而久之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在这种情感体验下理解诚信的内涵, 坚持以后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与沟通, 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 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理解更透彻, 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吸收。

2.师生之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 师生在课外的情感交流对促进师生感情, 提高教学质量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作为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 要对学生的生活习惯是否良好, 学生环境是否健康, 品德行为是否端正等加强关注, 对学生的不足要及时指出, 并帮助其改正缺点, 强化优点。结合小学生高年级阶段身心发展特点, 对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协调, 对每个教学环节做到细致开展, 认真整理分析, 以实现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顺利进行。

三、强化课程与生活的有序结合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其教学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许多内容都对当代小学生的真实生活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可以说是小学生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开展中, 教师要发掘课程优势, 立足于生活, 在课程教学中延伸出生活化教学, 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学习到课程知识, 运用课程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如在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教学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入手, 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可以造服人类, 但如果滥用, 也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危害。同时还可以开展一场关于“科技在我家”的调查活动, 请同学们举出家里面有哪些物品是科技不断进步的表现, 如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等。又如在《社会文明大家谈》教学中,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社会中的不文明现象, 如说脏话、随意践踏草地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文明行为会造成哪些负面影响。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 应当反省自己日常不文明行为, 认识到如何杜绝这些不文明现象的出现。通过立足于生活, 贴近生活, 将使品德教育更深地融入学生的脑海当中。

总而言之, 《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 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能力, 并将知识最终运用于生活之中, 帮助其获得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基于小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开展的课程教学, 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其教学的开展是为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同时对社会的发展规律加以认识。在当前教育形势下, 小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多都是围绕应试考试而开展, 教学过程多以灌输式、死记硬背式为主, 真正落实到小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上的内容很少。针对这一现象, 本文就对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希望为实现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充分理解与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

参考文献

[1]卢有林.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洋溢人文之美.[J].辽宁教育.2012. (7)

[2]霍鹏.谈小学《品德与社会》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衔接.[J].考试周刊.2015. (35)

20.如何改变《品德与社会》的地位 篇二十

一、利用教材,联系实际,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我在教五年级下册《蔚蓝色的地球》时,“蔚蓝色的表面,白云缭绕,就像罩着一层薄薄的面纱;海洋与陆地,轮廓分明,展现着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一文时,知道地球上“三山六水一分田”,虽然水资源很充足,但淡水资源很匮乏,特别结合今年我国西南五省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昔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即将干涸,教育学生平时要节约用水,特别是能够做到“一水多用”,例如我们的淘米水能够洗菜、冲刷马桶,水龙头小一点,及时关掉水龙头……并要求身边的大人一定要做到,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能做到,可是大人做不到,我该怎么办呢?”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去说服大人。(我们住在沿海地区,相对来说,水源充足,有些家长思想上不重视。)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不吃饭,让他们瞧瞧。”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二、结合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四年级下册《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一课时,我首先学习书上的内容,接着让学生说说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和地方特产,有的学生说,我们家乡有四A级风景名胜区《花果山》,那里有迷人的花果,享誉海内外的“水帘洞”,特别是《西游记》中孙悟空所经历的地点,在山中大部分有所体现。有的学生说,花果山风鹅,汪恕有滴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立志长大后,向我们这里才来的“村官”那样,为家乡作贡献。

上一篇:教育专业函授学习毕业自我鉴定下一篇:有偿家教问卷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