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说课稿

2024-08-05

《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7篇)

1.《曹刿论战》说课稿 篇一

一、教材分析

课文《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片段,全文简明完整地记录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由于曹刿的参与,造就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文章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政治上取信于民的远见和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从教材的编写意图上看,编者选取《左传》中的精彩片段意在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材注意到九年级下册的特殊性:作为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开篇它是对前几册内容的总结,有是前几册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习惯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篇课文本身剪裁精当,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积淀古代优秀文化。

基于以上几点,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掌握本课重要文言词语。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以上三个目标1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习本课的基础,2、3是本课的重点目标。三个目标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二、学情及教法学法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语文回归课堂,是新课程的理念。而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已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些基础,再加上本文课下注释详尽,情节引人入胜,故在本文的学习上采用自主合作的方法学习本文。教师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1、反复朗读课文,读通,读懂,背诵。

2、把握人物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3、合作探究课文思想内容。

4、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讨论。

三、说教学程序

(一) 激趣导入

1、列举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引出齐鲁长勺之战。

2、走进《左传》简介《左传》

生先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补充。(大屏幕显示)

(二)生一读课文 会读

师范读,生练读,齐读。

2.《曹刿论战》教案 篇二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刿论战》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出示课件)

曹刿()小信未孚()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品读课文

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b、与战争(战车)有关的词

如:“鼓”、“败绩”、“驰”、“辙”、“轼”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点拨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出示课件)

a、战前请见

衣食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

祭祀弗加……小信未孚……神弗福

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取信于民

b、从战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而望……可……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

c、论战胜故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

(2)学生讨论

(出示课件)

a、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c、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课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鲁庄公论何以战 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

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

战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无能

鲁庄公的“鄙” 战中:“将鼓”、“将驰”……急躁冒进

战后: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战前:取信于民

曹刿的“远谋” 战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战后:后发制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小结: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

教师追问:难道鲁庄公身上没有优点吗?

学生合作探究: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保持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

(2)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 角度分析。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枉然。)

c、从鲁庄公 “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创造性阅读

要求: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

2、教师归纳小结,文言文三步诵读法。

(出示课件)

认读……辨读文词,读出语感

品读……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创读……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3、拓展延伸

运用三步诵读法(认读——品读——创读),自读短文《曹沫劫齐桓公》。短文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的文言文读书方法。]

三、布置作业

题目:〈〈我看鲁庄公〉〉,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设计意图: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学生能鉴赏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曹刿论战》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循(biàn)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布置作业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曹刿论战》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

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

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

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

夫(fú)靡(mǐ)

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

⑴读准字音;

⑵掌握节奏;

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

《曹刿论战》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

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氛围。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3、小组竞读。

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

(可以四人一组,一人一段,一人评。)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⑵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⑷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⑸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译

1、学生个体自译。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解难。)

对与以下的重点难点字词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与老师之间互动解决。

⑴加粗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大小之狱

⑵判断句式:忠之属也

⑶省略句式:可以一战

⑷倒装句式:“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⑸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3、学生对照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第二课时

一、查

利用大屏幕中的题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是否真正理解。

1、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5、重点虚词;

6、重点文言句式

二、演

1、小组合作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寻找故事中可以想象的地方,增补情节,用白话文再现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三个场景人物人物活动

乡下曹刿乡人一次对话

宫廷曹刿鲁庄公战前对话

长勺曹刿鲁庄公战时指挥;战后对话

2、选择小组中三个同学上台来创造性地展现当时情景。

三、评

自由评说台上表演的同学,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点和当时的气氛。

四、探

学生根据对文本与课本剧的理解与感受来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1、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个什么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

2、本文中写人与写事上采用什么手法?

3、长勺之战胜利了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课堂小结谈收获

《曹刿论战》教案 篇5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2.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大意。

(2)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二)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三)再读课文,体会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课堂讨论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五.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曹刿论战》教案 篇6

【创新设计】

一训练重点

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

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步骤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

二: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

四: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

五:理读。(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清理,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习。我们学习《曹刿论战》,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3.教师示例:“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4.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教学步骤

六:背读。(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同学们先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式的朗读。

①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②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③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2.同学们背读。

3.用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创意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创意重点表现在教学中的“无提问”。

从“提问”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再就是“不问”,而“不问”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

但“无提问设计”的课是一定可行的——既然课堂教学中有“问”,也就可以没有“问”。但课堂上如果不提问,教学过程

不就散了吗?不会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朗读教学能够取而代之。本设计中的“正读、点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的教学流程就表现了这一点。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

于是,由于没有课中的提问:

就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师的调控下,课文由学生读准读顺读美,课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讲出来、析出来、品出来,这就充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认读、理解、质疑、辨析、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

这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这就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考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自己如何精要点示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

《曹刿论战》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ǐ)弗敢专也(fú)小惠未编(biàn)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二、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3.曹刿论战 复习 篇三

一、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形作动,独自享有

2.神弗福也:

名作动,赐福,保佑

3.公将鼓之:一鼓作气:

名作动,击鼓进军

4.忠之属也:

形作动,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5.又何间焉:

名作动,参与二、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肉食者谋之:

代词,指这件事

2.忠之属也/小大之狱:

结构助词,的3.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4.登轼而望之:

代词,指齐国军队

5.公与之乘:

代词,他

6.故逐之:

代词,他们

以:1.何以战:

凭借

2.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必以信:

根据

4必以情:

而:1.登轼而望之:

表顺承/修饰

2.再而衰,三而竭:

表修饰/顺承

其1其乡人曰:他的2公问其故:他

3吾视其辙乱:他们的乃:

乃入见:于是

战则请从:就

三、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战于长勺,倒装句

2.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3.必以分人,省略句必以(之)分人

4.可以一战:

省略句可以(之)一战。

5.忠之属也,判断句

6.夫大国,难测也。

判断句

7.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句

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省略句

9.何以战?

倒装句

10乃入见。

省略句

乃入见(庄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通假字: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孰视之:同熟,仔细

二、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闻寡人之耳者:

使动用法,使…听到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作状,当面

3.朝服衣冠:

朝:名作状,在早晨

服:名作动,穿衣服

4.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

5.私我也:

形作动,偏爱三、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问之客曰:

代词,指这件事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孰视之:

代词,他,指徐公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齐国之美丽者也/臣之妻私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6.数月之后:语气助词,不译

7.燕、赵、韩、魏闻之:

代词,代这种情况

而: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表并列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表顺承

3.窥镜而自视:

表修饰

4.暮寝而思之:

表修饰

5.时时而间进:

表修饰

以: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其:谓其妻曰:

他的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倒装句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判断句

3.皆以美于徐公:

倒装句

省略句

4.能谤讥于市朝:

倒装句

5.吾孰与徐公美?倒装句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7.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倒装句/判断句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倒装句

9.与坐谈。

省略句

陈涉世家

一、通假字: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適戍左渔阳:通“谪”,惩罚,处罚

2.为天下唱:同“倡”,倡导、发起

3.卜者知其指意:同“旨”

4.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5.将军身被坚执锐:同“披”,穿着

二、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法皆斩:法,名作状,按照法令,依法

2、天下苦秦久矣:苦,意动用法,苦于,以……为苦

3、此教我先威众耳:威,使动用法,使……畏惧,服从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作状,用丹砂,王,名作动,称王

5、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这里用作动词,用网捕

6、固以怪之矣:怪,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7、忿恚尉:忿恚,使动用法,使……恼怒

8、夜篝火:篝,名作状,用竹笼罩着

9、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作名,指铠甲,锐,形作名,指武器

10、诸郡县苦秦吏者:苦,意动用法,苦于,以……为苦

11、尉果笞广:笞,名作动,用鞭、杖或竹板打

12、狐鸣呼曰:狐,名作状,像狐狸那样

13、皆指目陈胜:指目,名作动,用手指,用眼看三、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

2、怅恨久之: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4、二世杀之:代词,他,指公子扶苏

5、固以怪之矣:代词,指这件事

6、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代词,它们

而:1、拥者笑而应曰:表修饰

2、夺而杀尉:表顺承

3、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

4、为坛而盟:表顺承

5、收而攻蕲:表顺承

以:1、扶苏以数谏故:因为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

3、以激怒其众:来

4、祭以尉首:用

5、杀之以应陈涉:来

6、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7、蕲以东:表时间方位的界限

乃:1、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动词,是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陈胜者,阳城人也。

判断句

2、吴广者,阳夏人也。

判断句

3、吾闻二世少子也。

判断句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判断句

5、项燕为楚将。

判断句

6、上使外将兵。

省略句

上使(之)外将兵。

7、吴广以为然。

省略句

吴广以(之)为然

8、然足下卜之鬼乎?

省略句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

9、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省略句

乃丹书(于)帛曰“陈胜王”

10、令辱之。

省略句

令(其)辱之

11、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省略句

倒装句

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

12、祭以尉首。

倒装句

13、士卒多为用者。

被动句

出师表

一、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以光先帝遗德

名作动,发扬光大

2.恢弘志士之气

形作动,发扬,扩展

3.亲贤臣,远小人:

形作动,亲近/疏远

4.攘除奸凶:

形作名,奸邪凶顽的人

5.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名作动,罚

6.此皆良实:

形作名,忠良诚实的人

7.庶竭驽钝:

形作名,平庸的才能二、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结构助词,的2.欲报之于陛下也:

代词

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恢弘志士之气:的4悉以咨之/愿陛下亲之信之:

代词,他们

5.先帝称之曰能:

代词,他

而: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表转折

2.可计日而待也

表修饰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表并列

则:1.则汉室之隆:那么

2.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就

以: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3.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以致

4.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

5.以告先帝之灵/以咨诹善道:来

其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他们

2以彰其咎:

他们的三、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断句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倒装句

3.试用于昔日。倒装句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倒装句

5.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倒装句

6.诚宜开张圣听。

省略句

7.此皆良实。

判断句

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判断句

9.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倒装句

10.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事之事。

倒装句

1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省略句、倒装句

12.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判断句

13.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判断句

曹刿论战

一、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形作动,独自享有

2.神弗福也:

名作动,赐福,保佑

3.公将鼓之:一鼓作气:

名作动,击鼓进军

4.忠之属也:

形作动,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5.又何间焉:

名作动,参与二、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肉食者谋之:

代词,指这件事

2.忠之属也/小大之狱:

结构助词,的3.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4.登轼而望之:

代词,指齐国军队

5.公与之乘:

代词,他

6.故逐之:

代词,他们

以:1.何以战:

凭借

2.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必以信:

根据

4必以情:

而:1.登轼而望之:

表顺承/修饰

2.再而衰,三而竭:

表修饰/顺承

其1其乡人曰:他的2公问其故:他

3吾视其辙乱:他们的乃

乃入见:于是

战则请从:就

三、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战于长勺:

倒装句

2.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3.必以分人。

省略句必以(之)分人。

4.可以一战。

省略句可以(之)一战。

5.忠之属也。

判断句

6.夫大国,难测也。

判断句

7.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句

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省略句

9.何以战?

倒装句

10乃入见。

省略句

乃入见(庄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通假字: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孰视之:同熟,仔细

二、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闻寡人之耳者:

使动用法,使…听到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作状,当面

3.朝服衣冠:

朝:名作状,在早晨

服:名作动,穿衣服

4.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

5.私我也:

形作动,偏爱三、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问之客曰:

代词,指这件事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孰视之:

代词,他,指徐公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齐国之美丽者也/臣之妻私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6.数月之后:语气助词,不译

7.燕、赵、韩、魏闻之:

代词,代这种情况

而: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表并列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表顺承

3.窥镜而自视:

表修饰

4.暮寝而思之:

表修饰

5.时时而间进:

表修饰

以: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其:谓其妻曰:

他的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倒装句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判断句

3.皆以美于徐公:

倒装句

省略句

4.能谤讥于市朝:

倒装句

5.吾孰与徐公美?倒装句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7.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倒装句/判断句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倒装句

9.与坐谈。

省略句

陈涉世家

一、通假字: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適戍左渔阳:通“谪”,惩罚,处罚

2.为天下唱:同“倡”,倡导、发起

3.卜者知其指意:同“旨”

4.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5.将军身被坚执锐:同“披”,穿着

二、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法皆斩:法,名作状,按照法令,依法

2、天下苦秦久矣:苦,意动用法,苦于,以……为苦

3、此教我先威众耳:威,使动用法,使……畏惧,服从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作状,用丹砂,王,名作动,称王

5、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这里用作动词,用网捕

6、固以怪之矣:怪,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7、忿恚尉:忿恚,使动用法,使……恼怒

8、夜篝火:篝,名作状,用竹笼罩着

9、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作名,指铠甲,锐,形作名,指武器

10、诸郡县苦秦吏者:苦,意动用法,苦于,以……为苦

11、尉果笞广:笞,名作动,用鞭、杖或竹板打

12、狐鸣呼曰:狐,名作状,像狐狸那样

13、皆指目陈胜:指目,名作动,用手指,用眼看三、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

2、怅恨久之: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4、二世杀之:代词,他,指公子扶苏

5、固以怪之矣:代词,指这件事

6、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代词,它们

而:1、拥者笑而应曰:表修饰

2、夺而杀尉:表顺承

3、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

4、为坛而盟:表顺承

5、收而攻蕲:表顺承

以:1、扶苏以数谏故:因为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

3、以激怒其众:来

4、祭以尉首:用

5、杀之以应陈涉:来

6、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7、蕲以东:表时间方位的界限

乃:1、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动词,是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陈胜者,阳城人也。

判断句

2、吴广者,阳夏人也。

判断句

3、吾闻二世少子也。

判断句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判断句

5、项燕为楚将。

判断句

6、上使外将兵。

省略句

上使(之)外将兵。

7、吴广以为然。

省略句

吴广以(之)为然

8、然足下卜之鬼乎?

省略句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

9、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省略句

乃丹书(于)帛曰“陈胜王”

10、令辱之。

省略句

令(其)辱之

11、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省略句

倒装句

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

12、祭以尉首。

倒装句

13、士卒多为用者。

被动句

出师表

一、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以光先帝遗德

名作动,发扬光大

2.恢弘志士之气

形作动,发扬,扩展

3.亲贤臣,远小人:

形作动,亲近/疏远

4.攘除奸凶:

形作名,奸邪凶顽的人

5.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名作动,罚

6.此皆良实:

形作名,忠良诚实的人

7.庶竭驽钝:

形作名,平庸的才能二、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结构助词,的2.欲报之于陛下也:

代词

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恢弘志士之气:的4悉以咨之/愿陛下亲之信之:

代词,他们

5.先帝称之曰能:

代词,他

而: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表转折

2.可计日而待也

表修饰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表并列

则:1.则汉室之隆:那么

2.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就

以: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3.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以致

4.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

5.以告先帝之灵/以咨诹善道:来

其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他们

2以彰其咎:

他们的三、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断句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倒装句

3.试用于昔日。倒装句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倒装句

5.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倒装句

6.诚宜开张圣听。

省略句

7.此皆良实。

判断句

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判断句

9.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倒装句

10.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事之事。

倒装句

1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省略句、倒装句

12.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判断句

4.曹刿论战作文 篇四

那一年是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就要向我鲁国进攻。我出于无奈只能应战。可我知道自己没有丝毫军事才能,又没有合适的人选来做我的军师。所以我想,此次出战只必定是飞蛾扑火,以卵击石,非亡不可。那时的我已绝望,只能埋怨上天待我不公成心和我作对。可就在这绝望之时,一个自称曹刿的人请求拜见,于是我便热情地款待了他。听了他的一席话后,我深有感触:最终能够称王之人,必定是一个取信于民的人。对于一个君主来说,百姓既是臣民,也是父母,忠于父母可谓孝,又怎能不受百姓爱戴呢?曹先生让我作战时别忘了他——这可是我最乐意不过的事了。真是寻求仙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此乃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啊!

次日,我们便一同乘车奔赴战场。面对齐军的众多人马,经仙师曹刿指点的将士们丝毫也不畏惧,矛盾具备只等令下。我激动不已,正要下令。军师立即阻断:不可。他看起来是那么胸有成竹而又神神秘秘,竖着耳朵,全神贯注地听着什么。咚——咚——咚——齐军鼓声未落,军师下令鼓——咚!咚!咚!这鼓声似乎比往常的更加雄厚有力,蕴含着什么。接着,我们便带领着军队冲向必胜的战场。战马、将士都变得异常勇猛。终于,齐军知难而退了。我正要下令去追,又被军师阻止了。他俯身看看,抬头望望才说:可以追了。我们才去追击齐国军队。

齐军已败,但对于军师战场上的言语我很不解,于是便询问他原因。他缓了缓说:作战,是要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鼓舞士气;第二系击鼓,士气就有些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他们的`士气低落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从精神上就打败了他们。大国往往是很难琢磨的,我怕其中有诈,可看到他们撤退时车轮的痕迹错乱,又见他们的军旗倒下,心中才有底去追击他们。

5.《曹刿论战》改写 篇五

庄公与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庄公要去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齐国击了三次鼓逅,曹刿说:可以了。齐国军队大败,庄公将要驱车追赶,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去看被齐军车轮压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然后说:可以了。庄公便下令追击齐军

打了胜战以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衰竭了。对方士气衰竭,我们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摸清他们的情况,害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辙乱了,旗子倒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

改写曹刿论战二: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要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并让一个姓李的人做军师辅佐作战。这个人根本不懂兵法,只是在一次鲁国和一个小国打仗时随口说了一个缓兵之计,结果误打误撞打败了小国,给鲁国带来了很大利益,就被鲁庄公立为宰相。

曹刿听说了这件事,心里想:让这种目光短浅的人来指挥作战,鲁国必亡也!于是不顾家人劝阻,一定要面见鲁庄公。曹刿进了皇宫,给鲁庄公行过大礼后起身就问:请问皇上您凭什么作战呢?鲁庄公说:吃的穿的一些东西我都不自己享用,一定把他分给别人。曹刿瞥了一眼在旁边惺惺作态的李宰相,心里想:就是因为好处给了这些当官的人,百姓的生活才会那么疾苦。他说:这些小的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一定按实数说。曹刿应道:只在小处守信用,神也不会帮你的。鲁庄公想了想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还是会按实情处理的。曹刿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可以凭此打一仗李宰相看情形对自己不利,再说下去可能自己军师地位不保,忙说:大胆刁民,你本一介草民,却敢对皇上评头论足,实属大不敬,犯了以下犯上之罪。打仗的事自有皇上定夺,你还没有资格插嘴。来人哪,把他给我打入大牢!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话觉得很有道理,看到曹刿被士兵带下去也很想阻止,却碍于宰相的权威,只好心里惋惜。

改写曹刿论战三: 听说强大的齐国又向弱小的鲁国发来战书了,一时间,民心惶惶,曹刿更是坐立不安。作为自幼熟读兵法的他,深通用兵之妙,他打算去助庄公一臂之力。历经千辛万苦,曹刿终于见到了庄公。此时的庄公正在心急如焚地召集朝中大臣商议御敌之策,听说曹刿求见,不假思索地就宣曹刿入朝。当布衣短裳、面目黝黑的曹刿出现在艳衣美服的朝臣面前时,大臣们都对这位农夫露出鄙夷之色。但曹刿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没等庄公寒暄几句,就直截了当地问庄公:臣早闻大王要派兵迎战,敢问您凭什么去作战?庄公马上回答说:吃穿住行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从来没有独自享用过,平时总要分一些给手下们,一点都没亏待他们,他们肯定效力于我!曹刿觉得庄公目光太短浅了,连连摇头说:这些只是小恩小惠,您分给了大臣们,而天下千千万万的百姓却没有得到,百姓不可能在打仗时配合您的。庄公想了想又说:祭祀时用的牛羊猪三牲,还有玉器和绸帛,我都不敢随便虚报数目,总是按实数有多少说多少,不敢欺骗上苍。曹刿暗笑他的迂,摆手摇头地说:对神明不说谎话,这种小小的信用不能受到神明们充分的信任,他们也不会保佑您打胜仗的。无奈的庄公紧皱眉头起身踱步,想了好一会儿才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不能一一弄清楚,但是我一定会按实情来处理!曹刿听了,长舒了一口气,满意地对庄公说:您能这样做,就获得民心了。得了民心,战争就基本上有了胜利的保障了!作战时,恳请大王让我陪您一同前去,我一定帮您打赢这一仗!

6.曹刿论战教案 篇六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③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他主动为鲁庄公谋划。又亲临战场,协助鲁庄公指挥,为战胜齐国起了重大作用。但课文标题的中心词是“论”字,可见课文侧重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表现曹刿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侧重记叙长勺之战的战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复述课文大意。

解答疑问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本文有几条线索?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

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三课时

一、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二、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7.课文《曹刿论战》教案 篇七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 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ǐ)弗敢专也(fú)小惠未编(biàn)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 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 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二、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上一篇:物流公司个人年终自我总结下一篇:零食店创业计划书完整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