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

2024-10-06

如何让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精选8篇)

1.如何让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一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成果类别:论文)

作 者:李路云 职 务:小学语文教师 职 称:未评

单 位:望谟县乐旺镇乐旺中心小学 手 机:*** 地 址:贵州省望谟县乐旺镇乐旺中心小学 邮 编:552303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都得到了增强和体现,课堂改革已蓬勃兴起。但是不少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把握不准,常常在不经意间出现偏差。静观大多小学语文课堂,不凡有: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对学习不感兴趣,或同学议论纷纷掌声四起,更有甚者课堂中师生各做各的,这样的课堂学生收获很小。课堂教学应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教学内容的持续性和创新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可如何才能让小学课堂活起来呢?我想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持续性和创新性,让课堂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动态的、阶段性的、前瞻性的,也是持续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树立这个观点,要根据教学内容逐步朝着多元化、人文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在教学新知识时应结合故事、传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活力。

二、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而学生也习惯了跟在老师后面走的被动的学习方法,现在一下子把他们推到前面,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们存在等待心理,一时难以上路。但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领路人,又是一个普通的学习参与者,教师既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发扬民主,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只有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才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系《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鼓励学生自主发言,想象一下你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以此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调动学生想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就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题目,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之前,老师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四季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3、在教学中锻炼学生实践、探索、合作等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说出草船借箭过程(可以借助图画、表演形式),说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兴趣盎然读文,思考,有的自己勾画,有的同桌间互相谈论,气氛相当热烈。在汇报时许多同学条理清晰地说出了课文结构,有的在黑板上画出了草船借箭的示意图,形象易懂,。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让课堂活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着力采用多元参与的互动评价,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只有平等的对话,言语的沟通,心灵的渗透,才能使课堂充满“人情味”。才能使学生变得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用赞许的眼神、“你真行”、“真棒”、“好样的”等语言,来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课堂活起来。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让课堂活起来,我们的教学才越加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2.如何让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二

一、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使课堂“活”起来

1. 教师要对导入语和结束语精心编制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 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 “主旋律”引人入胜和“终曲”回味无穷。一堂好的语文课开头几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情境……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课堂教学结束时, 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作总结。通过这些方法, 课堂气氛活跃, 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 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学习效果。

2. 教出新意, 寻找切入口

设计出有新意的教学思路, 需要教师自我不断地发现, 不断地寻找契机。我的做法是紧扣文本, 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 优化课堂结构。例如我在教学《捕蛇者说》一文, 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直至熟读, 然后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追本溯源, 指导学生找出主旨句。如“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文章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毒”?哪一种最毒?为什么?教师抓住实质问题对学生启发, 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从教学内容入手, 让课堂“活”起来

1. 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使学生面临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必须与学生的旧知相联系, 使学生有可能去思考探索;但也有一部分是未知的, 使学生认识到旧知不够用, 激发学生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故乡》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以下情境: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而且对她有着深厚的情感,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儿时的故乡是怎样的?当学生在美好的回忆中品尝着对故乡的爱意的时候, 教师再设问题:作者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学生热情顿时高涨, 不由自主地学习了课文。

2. 设计开放性的话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教学内容, 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创造的空间, 促使他们去探究、去创新。因此, 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话题, 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会学生打破常规去分析思考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运用多种多样、灵活自如的教学方法, 让课堂“活”起来

运用多种多样、灵活自如的教学方法要注意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

1. 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想象, 激发学生思维欲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 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 激发其思维的欲望。例如教学《背影》一课, 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望父买橘”这一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 你如何构思呢?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情境问题, 学生学习情绪顿时高涨, 思绪也就“活”了起来。

2.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境, 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 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 我设计了能激发学生想象的话题:课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 让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那么, 倘若我们身处“百草园”之中, 会遇到哪些充满情趣的事物呢?请以我在“百草园”为话题, 展开想象的翅膀。问题一出, 学生纵情想象, 创造出许多奇妙而有趣的情境。

3. 注重课外题材的渗入

在以教材内容为主阵地的同时, 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而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的需要, 广采博引, 引进时代的“活水”。如开设“三分钟演讲”“即兴一首诗”等等, 同时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 并且每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

3.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三

初中生语文课堂教学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由此可见,要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一、努力培养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利用有效资源,收集信息,预习新课,主动思考。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在课前有所准备,他们就会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发现问题,然后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教师,通过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再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查阅资料,使正确答案浮出水面。比如,在学习《第一次真好》时,我就提前安排学生预习本课文,让他们在解决了字词,熟悉了课文内容之后,再进一步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再把不清楚的内容整理成问题交给我,我结合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再从词、句、篇以及文章进行解读,以便能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课前有目的地进行预习,一定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

二、利用问题载体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熟读文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摈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讲到底,唱独角戏的枯燥乏味,而是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使他们有机会发表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根据教学内容,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进行情境问题的设计:

(一)要少而精

问题虽然是学习的方法,但是教师也不能给学生一堆与课堂学习内容关系不紧密的问题。教师要研读、吃透教材,围绕重点、难点、疑点,提出有价值的,核心的问题,而且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有梯度地递进。例如,小说的贴入点应该是人物、环境、情节、细节。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给学生少而精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切忌随便发问、浅问,让学生的抓不住重点,影响学习效率。

(二)要有启发性

一个问题中如果没有启发性,那么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所以,设置问题不但要灵活巧妙、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还要能激起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思想共鸣,能让学生沿着问题打开思路,往内容的更深层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让学生在筛选出的信息中,找到问题的贴入点,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要有质疑

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知道,学生的知识积累参差不齐,对问题的认识难免产生分歧,这时候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提出一个有自己见解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思想,引发学生思考,调节师生之间的交流,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认真地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要进行课堂讨论,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让他们对知识点加深认识与理解。对个别学生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要视情况进行课后有针对性地讲解,使学生能彻底学会、学懂。这样有问有答的质疑性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要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就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不能把学生统一在一个思想中,一个模子里,让学生保持自己对问题的思想和见解。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能更好地合作交流,在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性格、爱好、学习情况的基础,根据互补的原则将学生合理地组建成小组,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提倡“咬文嚼字,议论纷纷”,特别是对重点词句或者意义深刻的句段,让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找到根据,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表达思想。比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我在教学时就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让他们自己寻找描述闻先生学者方面的事迹,然后重点讨论描写他研究古典文化的语段,让他们通过讨论说说自己心中的闻先生的人格魅力。在这样的讨论学习中,不但培养了学生个性学习的能力,而且让他们在互相启发、互相交流中受到别人智慧的启发,开启了自己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4.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四

这次李老师上的是郭沫若的《雷电颂》一课,非常成功!不管是朗读的指导,还是难点的突破,都处理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并将学习权真正交给学生,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心得。

一、善用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李老师的课堂,学习气氛非常好,跟自己平时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相比,感觉非常惭愧,因为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完全是由老师调动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也是老师给予的。李老师在第一诵读阶段采取的是先听范读1-4段,在渲染气氛的基础上,将这种情绪延续,“带着听读感受,深情朗诵后半部分”,这样的指令明确,意图也很明确,有听读,也有朗读,比单纯的听读效果要好。

李老师以学定教。传统的教学认为,深挖洞才能广积粮,教师讲得越多,越细,学生学得越好,实际上,这样做更容易造成学生思想的惰性,学生成了哑巴。以学定教,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主动参与,让学生燃气思维的火花。在教学《雷电颂》时,学生被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感动,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他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思想,然后再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而让学生对于文字主题的

二、善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发现他非常擅长并注重语言的运用,极其幽默。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活泼的授课方式,整个课堂欢乐愉悦,让我们听课老师也深深陶醉其中、乐在其中,很轻松。散文是抒情言志的,散文的教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李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这点!他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舍得“情感投入”,以浓郁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最后,诗人的爱国热情与老师、学生甚至听课老师产生共鸣。整节

课,李老师的声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虽然他没有范读课文,但他为此准备的视频朗读特别具有感染力,再加上他动情的解说,恰到好处的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读完,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正因为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也都富含感情地去读,用心地去体会,进入课文的意境,感受屈原那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善用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不能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李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动态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十分善于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正常的学习轨道。由朗诵表演时学生忘词的表现,自然过渡到“美文熟读应成诵”,当堂能成诵,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整个课堂实现了高效。这节课,从作者的简介、写作背景介绍到散文的象征、感情、写法的理解,胡老师都能设置成一个个比较容易理解、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把握。例如,“象征”这一表现手法,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难度,胡老师就先在屏幕上投出“象征”一词的概念解释,紧接着老师就把问题设置成这样:“屈原这是在呼唤风、雷、电吗?他实质在呼唤什么?”这样的问题,既浅显,又能解决“象征”这一表现手法的难点,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回答。

总之,语文教学像是一潭绿水,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保证有“源头活水来”,才能“清如许”!学习是为了发展,借鉴是为了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教学形式,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让情感在课堂中慢慢发酵 ——观《背影》有感

今天观看了高唐县赵寨子中学张绪敏老师执教的《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课,感受颇深。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从总体来说比较成功。

一.主要优点

1.播放歌曲,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

上课前,张老师播放了刘和刚的歌曲《父亲》,以此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张老师设计了三个具体清晰、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的三维目标:①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把握课文内容;②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③体味父爱的伟大,对父母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3.扣住亲情解读,注重情感体验。

《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语言朴实感人。本文最动人之处,便是人间亲情特别是父爱的美的体现。张老师紧紧抓住了这一点,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和学习情境、引领学习活动,并以父亲的爱和儿子的情来解读,使整个课堂都被浓浓的父子深情所包围、所感染,学生感受到了父爱的厚重和伟大,实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精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中提高。

在介绍作者时,张老师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在品读感悟这一环节,张老师设计了“找出文章中你喜欢或令你感动得句子,谈一谈你的感受。”可用:“我喜欢————段的————句。因为这一句————”的句式回答,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踊跃回答。之后他又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反复朗读、品析,层层烘托,达到情感的递进和升华。

5.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张老师讲解本课时,从领悟作品内涵、感悟父子情深入手,紧紧围绕“背影”这一文眼,设置问题,启发思维,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

这节课快结束时,张老师设计了“情感升华”这一环节,让学生的情感在感染中慢慢地发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关爱,还要善于理解别人的实际行动去关爱别人,我们要做一个爱自己,更爱别人的人。”最后他引导学生齐读结束语:“一个不懂得享受的人,他们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们感情是自私的。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此处结尾上升到中华传统美德上来,可谓锦上添花。

二.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尽合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的介绍以及字词教学等时间过长,占了近一半的时间,而后面对课外重点内容的分析有点过快。

2.教学设计太随意,没有注意一些细节。如课件上的“荷塘月色”写成了“河塘月色”,容易误导学生。教学设计上“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打成了“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那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3.本课读的还不够,老师讲得过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少。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不够明确,让学生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较少,合作学习中还有部分学生没参与到讨论之中。5.从“求实创新,便于操作”的要求看,还有待改进,特别是创新不够。从“追求模式,彰显特色”的要求看,做的不好,特色不明显。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上比较传统,还有待于改进。教师要面向全体、注重差异,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

2.本课读的时间应充足,读的方式还可以多样化,如教师配乐范读、听录音、齐读、散读、不同语气读等。老师要坚持“以读为美,以读为上”的原则,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积累字词,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要充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将课堂时间分配合理。

四.观课感受及收获:

通过观看张老师的《背影》一课,我在深挖教材、精心备课、课件设计、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启发。1.要用心感悟教材,挖掘教材,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背影》的基调是反映深厚的父子之情。上课时只有抓住这一中心点,其教学效果才可能好。

2.要让自己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新意,就要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使其如同一泓清泉,清澈明净,沁人心脾。

3.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也不能用集体讨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4.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讲得要少,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使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5.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对重点句子的品析要通过学生的感受加上老师的引导来完成。6.要用实实在在的基本功和真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全面参与到学习中来。

7.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们要允许遗憾的存在,但必须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写好“课后反思”。因为“课后反思”是一个很重要的补救和再提高的途径。

8.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思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天底下的父亲也都像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亲情的伟大。

总之,这堂课是一节成功的新授课。无论在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在学法的指导上,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整堂课教学思路开阔,步骤明晰,交流充分,手法多样,教学效果良好。他面对学生的疑问,毫不惊慌耐心讲解,以理服人。既走进课文,深挖教材承载的语文信息,又走出语文课堂,积极向外拓展延伸。

5.班班通,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五

如今,班班通教学已经渐渐在每所学校普及。“班班通”的实现,促进了我们语文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和不断更新。倍感高兴的是,通过班班通教学,农村的孩子们不仅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使一直沉默的语文课堂变得生机盎然,精彩无限。

一、巧用班班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运用班班通,把新型的语文课堂带进学生的视野,学生对图片、声音、图画、文本、动画、影视等感兴趣就是班班通运用起到的第一个效果。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为使学生领悟教学内容,感悟詹天佑的创新发明,我为学生播放了制作的动画片,看着生动形象的“中间凿进法”、“两端凿进法”和“人字形路线”的动画,学生很快进入了一个学习状态,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有关桂林风光。“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美景呢?”随着我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美丽的漓江” “我看到了造型奇特的大象。”„„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桂林。我同时还把我自己到桂林游玩的手机视频和照片呈现给学生,学生的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巧用班班通,既节约时间又可以把老师解放出来

黑板板书既需要课堂时间,又受黑板的限制不利于完整地展示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使用班班通,让黑板、粉笔“下岗”。语文备课最辛苦,工作量大,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不同,难以把握难以讲解。使用班班通,可以减轻语文老师的工作量。可以把节省的板书时间用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方便地学习思考训练,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更方便地指导学生学习思考训练。这样就能学习和拨导同步,能把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课堂时间的效益。不仅如此,而且使用班班通可以省去反复擦拭黑板的麻烦,减少“粉笔末满天飞”的次数,使教室变得更加整洁,使教学环境更加优美。

三、巧用班班通,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学生的理智和思维参与的过程。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去过颐和园,领略不到颐和园的美,而老师也不可能带学生到北京参观,单凭学生看书中的插图,根本就不可能对颐和园有清晰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已查找有关这篇课文的资料。另一方面,我利用班班通观看有关颐和园的视频及三维动画。这样在班班通的辅助下,学生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而我在设计课件时,也充分考虑了学生们主体地位,课文内容以学生的需求而点击出现,可谓时机适当,让学生观察画面谈感受,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发言也非常踊跃,纷纷谈了自己对课文的认识,并把自己课前找到的资料都派上用场。

四、巧用班班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上运用班班通设备,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所使用的课件一般都是图文并茂的,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教学时,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比较抽象,光凭老师的讲解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困难的,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将瀑布从高山上飞泻而下的景象做成动画,让学生观看,不用老师讲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五、利用班班通教学可以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我们用语言难以描述,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地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难点”,这时即使我们磨破嘴皮也收效甚微,而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把无声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因此利用班班通设备教学,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突破

六、利用“班班通”活跃课堂,实现师生互动。

“班班通”的使用,使课堂气氛轻松了,就某一问题互相提问,互相论证,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和双向交流的场所。老师也成为课堂中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了。有利于促进教师主导积极性和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七、巧用班班通,对培养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的作用

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习作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生平时不易看到的内容呈现在眼前,以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孩子们的心弦,然后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效果很好,也可以将特定的镜头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强化学生的观察训练。教学时,指导学生随着图像的播放,按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进行细致地观察,学生有序地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并展开联想。如教学以动物命题的作文,可选取对形态,动作,睡眠等的描写画面,按照说明顺序,重新组合,并给学生显示,使学生从中了解和细致观察其属性,从各种感觉去体会老师的指导,边组织自己的文章,他们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了作文,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非常得心应手。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的题材,促使他们现表象,逐步使学生克服了“望题生畏”的心理现象,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激动的状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把收集的零散素材通过生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一篇习作语言的运用与表达的精彩与否也是形成好习作的关键。我们可以恰当地运用班班通,帮助学生写出通顺优美的语言。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让学生对着画面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学生在说时往往是语言不连贯,这时我们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纠正补充,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形成较为连贯的语言。

我们也可以将学生熟悉的故事片,公益广告或一些优秀的例文,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欣赏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生动、优美、形象的语言。这不仅能使学生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形象,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能帮助学生学会迁移范文的结构、词语和写作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从模仿习作到自主习作。

八、巧用班班通,培养学生学习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但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的现象。通过班班通的引导,会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6.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六

阆中市柏垭镇高观中心校: 唐会容

田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应拓宽学生学习的途径和运用知识的领域,应注重科学、轻松的学习和现代技术的运用,以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正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它以其丰富多彩的信息,生动活泼的知识界面,化静止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不仅满足了小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一、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拼音教学

拼音字母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这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们传统的拼音教学,教师既教得累,学生也学得很苦。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与拼音教学结合起来,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一)设计动画情境,营造愉悦氛围

人教版教材在拼音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集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于一体。每一课都有一个配合字母教学的情境图,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图,指导学生观察、说话、激情,引出学习的内容。但是由于画面是静止的,刺激的强度还不能足以让学生进入情境。我在教学中,把情境图制作成为动画,画面鲜艳美观,动作精心设计,注意对象与背景形成反差,声音与音乐形成对比。这样,通过动画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无意注意就很容易地被唤醒,觉得学习拼音有趣、有情、有意,于是每天都期待着语文课的到来。

(二)运用动画演示,揭示拼读规律

拼音教学中,准确拼读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将字母读音与表音的图片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迁移,如“p”的发音与“猴子爬坡”的“坡”联系起来,我们还要开发更有效的手段来突破拼读教学的难点。

二、多媒体技术辅助识字教学

小学阶段有较重的识字任务,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当前小学实施的新课标语文中,每篇课文都有10到12个的识字任务,而现在的教学普遍存在着重机械记忆、重重复训练、学生学习枯燥无味、兴趣不高的现状,运用多媒体,把声、像、动画等信息引入课堂,则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还可以为他们展示汉字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从而解放孩子们的学习,提高儿童识字效率。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识字教学,是提高儿童识字效率的新方法、新途径。

(一)看视频,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之不如知之者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开了一个好头。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多媒体教学有色彩鲜明、生动有趣的动画形象。它可以把象形字的演变过程简单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在教学第一个汉字“日”时,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随着鼠标的控制,那圆圆的红太阳就演变成了一个色彩鲜艳的“日”字。学生看到这奇妙的变化,不禁兴奋地拍起手来,异口同声地说:“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了,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变化,使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具体可感。

(二)看动画,教笔画,正确识字书写。

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趣,易于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摹仿。一般生字学生都能自己分析字形理解字意,遇到难写、不易理解的字,则可以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识字书写。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鲸》这课时,在课的开始,有一位教师首先放了一段鲸的录像片,学生亲眼目睹了庞大的鲸在海洋中遨游的情景。用录像的形式激发情趣,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情境,带着他们来到了茫茫的大西洋海底,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了解须鲸吃食物的温柔和齿鲸吃食物的凶猛,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课文描写的情境。

(二)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在教学《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学生要真切理解课文内容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事先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这样就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

7.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七

一、融洽师生情感

课堂上, 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产生情感共鸣, 这样课堂才是真正的“活”。教师对学生应该倾注爱心, 关心和爱护学生, 多给予他们表扬和帮助。在课堂上充分发扬民主, 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跃跃欲试, 师生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 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进而喜欢数学, 可谓“亲其师, 信其道。”例如接过新班, 特别是接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初一新生班时, 要紧紧抓住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具有新鲜感的机会, 营造和谐的气氛, 交流情感。教师可用亲切的语言进行自我介绍:“从今天起, 我就是你们的新朋友, 以后就让咱们一起讲故事, 一起学数学……”之后, 可进行一些趣味题的游戏练习、数学魔术等,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度过数学课, 诱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好感。这样巧妙的安排, 为师生交往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促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二、理论联系实际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 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着开发利用。作为数学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 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乐趣, 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讲解“测量校园中旗杆和树木的高度”这一内容时, 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工具独立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可行的测量方案;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 并评选出设计独特且有较强应用推广价值的设计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 再由设计者对自己方案的设计思路和可行性进行讲解论证。这一过程对发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的能力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三、渗透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 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 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学生将会终生受用不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以身示范, 明确要求,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 还应将自己长期累积的学习经验与方法传授给学生, 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让他们自己学着发现问题, 注重过程, 解决问题。有人说过:一个有修养的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行动, 在一定的时机、一定的场合, 会影响一个学生一辈子, 就是这个道理。因此, 我在教学中, 首先指导学生如何预习, 如何估算、猜测、推断、计算与验算, 同时指导他们分析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如:在讲解“移多补少应用题”这一内容时, 不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 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 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 ”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践、交流, 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 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如在教学解应用题时, 我总是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 提出预习要求与目标。上课时首先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 怎么想的? 怎么做的? 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 进行学法交流, 比一比谁的方法好? 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 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 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 以促进学生智能发展为核心, 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 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从而更主动地学习、发展。

四、培养“好问”精神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 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 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 而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 这样很有可能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也是一个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养。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 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 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 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 让学生大胆地问。一次, 我在教学“数的产生”, 刚讲到阿拉伯数字时, 一个平时默默无语的学生低声地说:“阿拉伯数字是不是阿拉伯发明的? ”于是我热情洋溢地表扬了他, 也顺势解决了疑问。这个学生信心倍增, 在后来的学习中很有自信地提出问题。

五、开展激励评价

学生的数学基础各有差异, 课堂上如果教师只用“一把尺”衡量所有学生, 那么基础好的学生用不着怎样思考就能回答“好”, 他们就会变得浮躁起来;中等生可以达到老师的基本要求, 却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学困生却因总是得不到老师的肯定, 而对课堂产生厌倦之心。这样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显得索然无味, 死气沉沉。针对这种情况, 在课堂上我尽量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真正体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和“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数学教学理念。在对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学优生, 应有针对性地提出较高水平的要求, 除了完成课本上规定的习题外, 适量选择一些数学竞赛方面的书籍书, 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并要求学生对习题类型进行总结, 写出解题心得, 通过总结深入学习。对中等生, 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应着重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努力使一部分中等生向学优生转化。对于学困生, 主要在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教师精心细致地辅导, 结合大量基础题的训练, 打好他们的数学基础, 使一部分学困生逐渐向中等学生方向转化。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上课产生兴趣, 也流露出我对每个学生的肯定和赏识,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营造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八

教师能否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学生的情绪是否可以调整到最佳状态,一切都取决于导入。导入不一定要长篇大论,或许三言两语即可,或许只要一招一式。一切因时、因势,越是自然越好,愈是快捷愈佳。

贴近生活,幽默开场。文章无不源于生活,无不和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从生活中寻找话由,会很自然实用。我在教学《枣核》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

“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你来尝一尝……”,甜又香的枣儿你肯定吃过的,可是你是否品过枣核呢?傻子才会注意枣核呢,可偏偏有人就对枣核衷情,而且还品出了别样的滋味,别样的情感,这是怎么回事呢?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绕弯子,直接进入,显得简明利落。我在教学《松鼠》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

你喜欢松鼠吗?它可是一种机灵的小动物,漂亮,乖巧,驯良,让我们随布丰一起去看一看它,好吗?

故布疑阵,引起悬念。卖一个关子,吊一吊胃口,让学生满是期待,充满渴望,随着一步步的释疑、解疑,最终豁然开朗。我在教学《为你打开一扇门》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

门,我们很熟悉,出来进去天天开,但可能有一扇门,你还从来没有注意,这就是文学之门,请让我为你打开,好吗?

启动课堂的方式很多,一切贵在灵活,一切贵在自然,它体现出一个教师教学的智慧,自身的语文修养乃至生活修养,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教师,举手投足之间便会闪烁智慧的火花,随时随处都会表现出创新的意识。

二、穿针引线,榫严缝合

对于教师而言,每一节课都无疑是一篇匠心独运的精彩篇章,每一节课都是精雕细刻的完整的艺术品。所以教师要注意教学各环节的衔接,进行有效的过渡,以便使教学能高潮迭起,自然流畅,让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不妨这样过渡:

最忠实的老大臣和另一位诚实的官员的吹捧以及周围人们的赞扬终于让皇帝吃下“定心丸”,不仅促成了皇帝亲自去看,而且准备游行大典,那么,大典会出现怎样让人想不到的场景呢?让我们一同去看看!

如此就将学生的思绪自然地引入到“第二天的游行”这一课堂内容。

一课之中如此,课与课之间也是这样,甚至学段之间,学期学年之间也应该有所考虑,巧施匠心,以求获得对学生长远的影响。比如:

《春》的作者用如花的妙笔给我们画出了春的烂漫,显示了春的勃勃生机,那么,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又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他能和春的作者一样把冬写活,写的温情无限吗?

贵在穿针,巧在引线,虽然这一节课结束了,但学生盼着的却是下一节课的来临;虽然一个阶段过去,学生却感觉新一个阶段已经开始。如此,我们的教学才会是一篇做大的文章,才能进入一种理想化的境界。

三、言简意赅,评点得当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公地位,但并不排斥也并不忽视教师的作用。课堂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中还有一种重要作用——对学生活动给予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给学生以启发和鼓励。

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有所活动,或激情朗读,或精心写作,或热烈讨论。也许学生的回答不够完美,还有瑕疵,但只要有所付出,教师就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给予恰当的评点,以使其或总结经验,不断升华;或鼓起勇气,努力前行;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评点要恰当、要中肯,要充满热情和鼓励。既不过多溢美,虚伪做作,也不乏希望之光:

听她的朗读简直是一种享受,委婉处,如燕语,似莺声;高亢处,如奔马,似江流,真是美不胜收啊!

这位同学的分析丝丝入扣,环环相接,若是注意遣词的准确,用语的得当,更会让人心服口服。

即使贬斥,也应该是:对表现好的,有所警戒;对表现差的,给以鼓舞,使之无沮丧之心,力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言虽简而意无穷,包含期许,减少挖苦,要相信“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实际上,不独语文课堂,所有的课堂都需要评点,只是对语文老师的要求更高而已。

有时候,评点也可以让学生承担,自评也可,互评也可,小组讨论形成共同评价也可,都不失为课堂的一道风景。民主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竞争意识的引领下不断地上进,不断地实现超越。

四、准确选点,有效突破

活的课堂必然是充满创造的课堂,活的课堂也应该是高效的课堂,高效往往体现在准确选“点”,有效突破。

奇妙的克隆”奇妙在何处?为什么说“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你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烈日下”的祥子如何的干渴?“暴雨”中祥子怎样的艰辛?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由标题入手,引导阅读,步步深入,去探索和追寻,问题得解,疑虑顿失。

“余闻而愈悲”,“悲”在文中有几次?作者为什么要“为之说”?这又表明什么?

由关键词入手,抓住关键细叩问,必然循序而进,愈读愈明,愈挖愈深。

“点”要精选,“点”要有利于课堂的展开,有利于调动学生,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文本的分析。

五、结如爆竹,余音不绝

留一个美好的念想,存一份长久的记忆,拓一个宽广的境界。我在教学《台阶》一文时,是这样结语的:

台阶虽然是普通的,平凡的,但一个“高台阶”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也就成了父亲一生为之执着的东西。正是他的执着,他的坚韧,他的一步步踏实的做,终于,他多年的心愿成了现实,现在他可以“尽力把胸挺得高些”了,但作为一个朴实忠厚的农民,深藏于他骨子里的农民式的谦卑,使他无法从容应对突然而来的“地位”提升,以致于现出“尴尬”的情态。那“嘎叽”,那“惨叫”,有叹息,也有心痛。看他那“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的头颅,那“极短的”、“高低不齐的”、“灰白而失去了生机”的头发,我们的心岂能不微微的颤栗,我们会想到苍茫的天地下,那些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的辛苦,那些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挣扎,我们自然会觉出肩上的担子,背上的责任,不是吗?

结课方式也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即使无声,也能撼动心扉,如《最后一课》的那一挥手:散学了,你们走吧!虽是一课的结束,却是新的一课的开始,虽是一时的结束,却留下无尽的遐思,悠长的回味。

上一篇:学期教师个人总结下一篇:煤炭采样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