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箱管理制度

2024-06-23

急救箱管理制度(19篇)

1.急救箱管理制度 篇一

急救箱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确保公司员工在工作期间,遭遇突发意外伤害事故、中暑、急性疾病时,能在第一急救时间获得必要的急救药品及急救器具,特制定本制度。2范围

适用于车间、部(室)急救箱的管理 3定义

急救箱:指配备在各车间、部门的必要地点,为急救处理可能发生的轻度人身伤害事故、中暑、急性疾病而常备的药品与器具。4职责分工

4.1车间、部(室)职责

4.1.1负责本管辖区域内急救箱的日常管理。

4.1.2负责指定急救箱管理员对本车间、部(室)的急救箱进行专人管理。4.2急救箱管理员的职责

4.2.1负责管辖区域内急救箱的日常检查与管理工作。

4.2.2负责定期对急救箱药品与器具进行清点及处理,对使用的药品与器具进行登记,填写《急救箱药品与器具领用登记表》,并注明使用原因、人员、时间、数量等。4.2.3负责检查药品的有效性,发现过期的药品,应及时清理并退回公司办公室作危害废弃物处理。

4.2.4负责药品和器具的及时补充。对药箱内缺少的药品和器具填写《急救箱药品与器具增补申请单》及时领取、补充。

4.2.5负责定期对急救箱进行清洁,对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用急救废弃物进行回收。4.2.6急救箱管理员须经红十字会紧急救护培训、考核取证,以确保正确处理突发伤害。4.3环保安全部职责

4.3.1负责全公司急救箱药品与器具需求的汇总与申购。

4.3.2负责每月对全公司的急救箱进行检查,填写《检查情况表》,交部门领导与公司安全环保部,作为对部门职业卫生工作考核内容之一。

5急救箱药品与器具配置 5.1急救箱药品配置

针对常见的轻度伤害与疾病,一般急救箱药品配置包括:

5.1.1预防轻度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刺激:川贝枇杷糖浆、氯霉素滴眼液。5.1.2防暑解热与胃肠道不适类:藿香正气液。5.1.3擦试消毒类:碘伏、棉签。

5.1.4止血包扎类:创口贴、无菌医用沙布、胶布、绷带。5.2急救器具:止血带

5.3各车间、部(室)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配置急救药品与器具,上述之外的其他特殊需求,需申请同意后方可配置。6急救箱配置数量

6.1急救药箱配置数量按照一个工段一个药箱的原则进行配置。各车间、部(室)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或减少配置。各车间、部(室)填写急救箱配置数量并注明摆放点,公司办公室编制急救箱一览表进行统一登记管理。

6.2考虑夜班等特殊时间需求,公司调度室配置一个急救箱。7本制度从2015年1月1日起执行。

2.急救箱管理制度 篇二

第一条为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 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 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 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 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和人员。

本办法所称院前医疗急救, 是指由急救中心 (站) 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 (以下简称急救网络医院) 按照统一指挥调度, 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 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第三条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 统一组织、管理、实施。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保证院前医疗急救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

第四条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规划和指导全国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监督管理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和实施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监督管理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二章机构设置

第五条院前医疗急救以急救中心 (站) 为主体, 与急救网络医院组成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共同实施。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按照就近、安全、迅速、有效的原则设立, 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管理。

第七条急救中心 (站) 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设置、审批和登记。

第八条设区的市设立一个急救中心。因地域或者交通原因, 设区的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未覆盖的县 (县级市) , 可以依托县级医院或者独立设置一个县级急救中心 (站) 。

设区的市级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县级急救中心 (站) 并提供业务指导。

第九条急救中心 (站) 应当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医院专科情况等指定急救网络医院, 并将急救网络医院名单向社会公告。急救网络医院按照其承担任务达到急救中心 (站) 基本要求。

未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 任何单位及其内设机构、个人不得使用急救中心 (站) 的名称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十条急救中心 (站) 负责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指挥和调度, 按照院前医疗急救需求配备通信系统、救护车和医务人员, 开展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救治、监护。急救网络医院按照急救中心 (站) 指挥和调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区域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 合理配置救护车。

救护车应当符合救护车卫生行业标准, 标志图案、标志灯具和警报器应当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有关规定。

第十二条急救中心 (站) 、急救网络医院救护车以及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的着装应当统一标识, 统一标注急救中心 (站) 名称和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

第十三条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为“1 2 0”。

急救中心 (站) 设置“120”呼叫受理系统和指挥中心, 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120”呼叫号码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院前医疗急救呼叫电话。

第十四条急救中心 (站) 通信系统应当具备系统集成、救护车定位追踪、呼叫号码和位置显示、计算机辅助指挥、移动数据传输、无线集群语音通讯等功能。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 定期组织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开展演练, 推广新知识和先进技术, 提高院前医疗急救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能力与水平。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 根据行政区域内人口数量、地域范围、经济条件等因素, 加强急救中心 (站) 的应急储备工作。

第三章执业管理

第十七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应当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操作规范、诊疗指南。

第十八条急救中心 (站) 应当制定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规章制度及人员岗位职责, 保证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规范服务和迅速处置。

第十九条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医疗救护员。

医师和护士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

医疗救护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前, 应当经设区的市级急救中心培训考核合格。

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考核、聘任等方面应当对上述人员给予倾斜。

第二十条医疗救护员可以从事的相关辅助医疗救护工作包括:

(一) 对常见急症进行现场初步处理;

(二) 对患者进行通气、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初步救治;

(三) 搬运、护送患者;

(四) 现场心肺复苏;

(五) 在现场指导群众自救、互救。

第二十一条急救中心 (站) 应当配备专人每天24小时受理“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受理人员应当经设区的市级急救中心培训合格。

第二十二条急救中心 (站) 应当在接到“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后, 根据院前医疗急救需要迅速派出或者从急救网络医院派出救护车和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不得因指挥调度原因拒绝、推诿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第二十三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 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

第二十四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做好“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受理、指挥调度等记录及保管工作, 并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相关规定, 做好现场抢救、监护运送、途中救治和医院接收等记录及保管工作。

第二十五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费用, 不得因费用问题拒绝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第二十六条急救中心 (站) 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现场救援和信息报告工作。

第二十七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不得将救护车用于非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除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外,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二十八条急救中心 (站) 应当按照相关规定作好应急储备物资管理等相关工作。

第二十九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向公众提供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科普宣传和培训, 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和能力。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的设置管理工作, 对其执业活动进行检查指导。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发现本辖区任何单位及其内设机构、个人未经批准使用急救中心 (站) 的名称或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 应当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并向同级公安机关通报情况。

第三十三条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发现下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未履行职责的, 应当责令其纠正或者直接予以纠正。

第三十四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对本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等情况进行管理、培训和考核, 并依法依规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处理等。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六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使用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七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根据情节轻重, 依法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撤职、开除等处分:

(一) 未经批准擅自使用“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或者其他带有院前医疗急救呼叫性质号码的;

(二) 未经批准擅自使用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

(三) 急救中心 (站) 因指挥调度或者费用等因素拒绝、推诿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

(四) 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所称医疗救护员, 是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四批新职业情况说明所定义, 运用救护知识和技能, 对各种急症、意外事故、创伤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施行现场初步紧急救护的人员。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所称救护车, 是指符合救护车卫生行业标准、用于院前医疗急救的特种车辆。

第四十条在突发事件中, 公民、法人和其他单位开展的卫生救护不适用于本办法。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3.院前与院内急救链接的管理 篇三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500-01

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湖地医疗中心1989年推出无缝医疗机构管理理念以来,这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部分医疗组织中得到了程度不同的初步实践,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过去院前,院内急救衔接存在严重“断链”现象,未来急救模式应实行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衔接,即信息连接、专业技能、管理制度相接的立体“大急救”理念.我院急诊科通过开通绿色生命通道、急救医护小组,实施“无缝隙”院前、院内急救模式,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1】。

1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该体系有三个部分组成:院前急救、急诊科急救和院内急救。目前这三个部分所构成的急救链中各个环节的衔接再实际工作中比较薄弱,容易形成短板效应。我院急诊科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急救医护小组,制定应急抢救程序并严格执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实施“无缝隙”院前院内急救模式,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2 院前急救

再整个医疗体系中,院前急救室急诊医学的首要环节,其质量将直接影响整个急救服务的效果,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缺一不可。院前急救原则以维持生命与对症治疗为主,其目的是利用现有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救护伤患者,降低死亡率,提高成功率。早期、及时、准确、有效的救治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病人生存质量的关键。

2.1 呼救受理、调度

呼救咨询指导,合同指挥(记录患者信息,按流程分流调度)

2.1.1 呼救受理:我們面对的大部分是农村病人,电话求救时地址簿详细,病情不清楚,情绪又激动,有时是路人打来的求救电话。这就要我们护理人员接听电话时,保持沉着冷静,文明用语,态度和蔼,是病人或家属从电话声中就能感受到你对他(她)的安慰和希望,从而说出详细的地址、病情和伤亡人数。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启动院前急救应急预案,有效调动院前急救资源。

2.1.2调度:我们接到求救电话问清情况后,立即派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根据病情尽可能携带符合病人急救的药品和器械。

2.2 现场急救

2.2.1 观察现场,保证安全。

2.2.2 病情评估。

2.2.3 实施抢救:保持气道开放通畅,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开放静脉通道,加压包扎,止血,固定骨折部位等。

2.2.4 及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

2.3 登记

急救车转运途中救护,对于每一位患者都要有一份转运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转运地点、时间,病情初步诊断,转运风险知情同意并签字)

2.4 院前院内协调联系、协同抢救。

3 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

院前院内的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链式结构

3.1 通信调度指挥

危重病患的病情及时向院内的急诊科或其他科室通报,做好预备工作,如气管插管的准备、呼吸机的准备等。需手术的病人直接送往手术室。

3.2 病患的转运和安置

快速、准确、安全的送达医院的急诊科,并实施进一步救治的相关操作,如洗胃机洗胃、吸痰等。

3.3 病情交接

将患者的病史信息,救治经过(包括使用的药物、器材、患者在转运途中的病情变化)与院内的医护人员进行交接签收。

3.4 器材设备的交接、互换

暂时不能或取下困难的器材设备可从接受科室得到补充,同时履行必要的签收手续。

4 效果

4.1 能够提高院内医护人员与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省抢救时间。

4.2 界定好交接双方的责任,避免因交接不清导致的纠纷。

4.3 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5 体会

5.1规范的院前院内急救链接的流程是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是降低医疗纠纷差错的核心【2】,每一位急救患者建立详细的救治资料,包含患者的初始状况,救治经过,对应的各项诊疗、护理、处置相关人员的签字记录,院内的各项处置措施的内容时间以及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签字,作为医护人员的举证材料。护士长定期与随机抽检交接材料,并把检查结果作为考评的依据之一。

5.2以病人为中心,实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是院前院内急救链顺利衔接的前提只有对患者全程护理负责的服务意识,完善护理的内容。

5.3院前院内急救链的紧密衔接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早期及时准确有效的救治对于危重患者尤为重要,建立无缝衔接,赢得抢救时机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率和抢救成功率,采用绿色通道模式可以让院内急救人员提前准备,当患者抵达后能及时采取有序的救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沈洪.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4.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篇四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院前急救设施齐全,人员配备管理,利于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

急诊科一般情况下的院前急救过程控制。

三、职责

1.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督促配置救护车上院前急救所需的设施及药品。

2.有医务科、护理部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救护工作所需的医生、护士。

3.由护士长、护理责任护士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并经常保持救护车箱内的卫生。

4.由出诊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工作,并做好记录。5.救护车司机要熟悉本区交通情况,保持车况良好,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

四、工作程序:

(一).救护车设施策划及配置:

按《基本医疗管理制度》的救护车设施要求配置所需设施及通讯器材,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申请、领用。

(二).值班人员准时接班,熟悉了解上一班的救护情况,坚守岗位,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

(三).值班人员接到派车单后,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在5分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有关救护车的工作程序见《救护车的管理制度》。院前急救内容: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时,对患者应有高度负责精神,应立即检查患者,动作迅速,处理果断,根据病人情况可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回医院进一步抢救,转送过程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有3个以上的重伤者,应迅速报告科主任是否增援。

1、现场急救:目的在于挽救和维持基本生命,减轻途中痛苦和并发症,强调对症治疗。

①维持呼吸系统功能(包括吸氧、吸除痰及分泌物,呼吸兴奋剂,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等)。

②维持循环系统功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除颤,有生命危险的心率失常的药物治疗等)。

③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急性脑血管病的处理,预防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治疗、控制癫痫等)④急性中毒、意外处理事故。

⑤脑、胸、腹、脊柱、四肢以及其他部位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⑥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

2、途中救护:

①合理转运分流患者,但对转运伤病员要求快速安全。②为避免突然刹车时造成车内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受伤,患者的担架应该很好固定,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应该使用安全带和抓牢扶手,患者在车内应根据病情采取坐位、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

③四肢骨折的患者,给予外固定防止颠簸;脊柱骨折的患者卧硬板,以防止脊髓损伤;昏迷呕吐病人,将头侧向一边,避免呕吐时窒息;疑有颈椎骨折的病人,以颈领固定之,避免加重或造成高位截瘫。

3、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后,如患者已死亡,应详细询问患者家属或在场人员,了解发病情况及既往病史,做好记录,并明确通知其家属或在场人员。死亡原因证明由司法部门出具。

4、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时要听从急救指挥中心、交警、公安人员的调度安排,保护有法律纠纷的现场。

5.急救、备用药品管理制度 篇五

为规范管理各科室急救、备用药物,保证临床用药需要的同时避免药品积压,依据《药品管理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急救、备用药品种、基数审核。

各科根据疾病特点确定所需药品需求量,建立合适药品贮存基数,由科室负责人提交备药计划,报医务科和药剂科共同审核,由医疗主管院长签批。

(二)急救、备用药的存放

1、实行“一目了然”管理方法:药品分类定位放置,通常将使用频率高的药物放在第一层,使用频率少的药物放在最上一层。

2、所有药品贮存盒(瓶)外标识清楚,便于清点,标识内容:药品名、剂量、单位、基数量及有效期。

3、基数药品使用标志:基数药品未使用时正向,使用后反向放置,便于提醒及时补充,各班清点时一目了然。

4、凡抢救药品,必须固定在抢救车上或设专用抽屉存放加销,定位存放,专人管理,定期检查。

5、科室护士长为所在科室药品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定期全面检查科内药品,防止积压变质(如发生沉淀、变色、过期等),标签模糊或经更涂改则不得使用。值班人员每天对科室所有药品数量进行交接清点。护士长不定期抽查并每月全面检查1次,对于效期小于6个月且科内使用量少的药品,及时退换并详细记录。

(三)急救、备用药的领取、补充流程

1、急救药品的领取进行登记,记录上应清楚地记载药品的名称、批号、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等基本情况及使用后补充药品的名称、生产厂家、批号等内容。

2、药品使用按“领新用旧”原则,杜绝科室药品管理不当或更换不及时造成安全隐患或不良后果,坚持旧批号药先用的原则。

6.急救站工作管理制度 篇六

1、急救站建设符合《河南省急救站(中心)建设基本标准(试行)》;

2、遵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一系列法规和中心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领导配置、职能部门监管、相关制度和职责建立及各类救治预案体系建设完善;

3、负责完成指令的院前急救任务。接到120出车命令,迅速出动救护车及随车医务人员完成现场救治、途中监护、安全转送等一系列院前急救工作;

4、遇有重大灾害、伤害事故等群体性伤病事件,服从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统一管理和120指挥大厅的指挥调配,组织车辆和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展开救治;

5、急救站实行首诊负责制和二十四时应诊制,有与工作量、功能任务相匹配的专业人员组建的院前急救医疗队伍并相对固定。急诊进修医师和实习医生及实习护士不得单独行使院前急救职能;

6、严格执行有关急诊和院前急救方面的各项流程标准及技术操作规程;建立急救医务人员的培训制度,提高急救业务水平;

7、急救站必须对接、转、送的急、危、重伤病员采取紧急抢救措施进行救治。要注重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有机结合,严

格执行医疗技术服务标准,规范病人的转运接收,做好后续治疗和专科治疗工作,努力提供优质急救服务;

8、配置的急救医疗抢救设备、通讯设施等,要及时保养、维修和更新;

9、严格执行急救车辆管理制度,保持值班救护车辆车况良好,接到指令后,必须立即派出救护车,值班救护车应当专车专用,不得执行非急救任务;

10、执行报告反馈制度,按规定做好急救医疗资料(包括院前急救病历等)的登记、汇总、统计、保管,并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心报送急救信息;

11、提供科研平台,积极开展院前急救科研工作,在院前急救工作中注重经验总结,不断提升院前急救服务水平;

7.急救箱管理制度 篇七

1 临床资料

2002年2月至2006年5月我院共接诊治19712人次,由于采取传统的药品管理方法,护士出诊时因药品物品不到位发生纠纷3例,(1例未带氧气,2例未带担架),投诉5例(均为抢救时不熟习药品位置而取用药品时间长引起满)。

1.1 规范救护车药品物品

我院有4辆普通型救护车,按照《河南省卫生厅普通型救护车配置规定》执行。每辆救护车共有药品38种92支,物品58种94件。车内药品原则上按急救物品“五定”管理。

1.2 责任制管理

我科共有16名出诊护士,每辆车有1名责任护士负责,任期为3个月,16名护士每年都有机会当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每周对救护车的查对。其内容包括药品的种类,数量,剂量,有效期,备用状态以及仪器的充电,保养及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当班护士,同时以书面形式记录检查的问题,夹在救护车交接本中。但同时责任护士也要值出诊班。

1.3 严格交接班

救护车药品根据护士班次实行每日2次交接,由接班护士和交班护士共同查对。交班者读基数卡,接班者查对药品,物品。药品不挪用,外借。出诊后由当班护士立即补充,不可以任何原因拖延或等待下次出诊时再把药品拿上车。接班护士只负责查对药品的品种剂量数量及备用状态,不负责查对有效期(由责任护士负责)。查对结束后交接班护士双签字。

1.4 救护车药品物品实行统一管理

(1)品种数量统一,每辆车的药品品名数量品种都一样,严格按照省卫生规定配置。

(2)基数表统一,根据药品配置建立统一基数表。

(3)药品在救护箱内放置的位置统一,如盐酸肾上腺素5支放在急救箱第一层第一至五格内,那么4辆车都是这样放置。无论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更改。

(4)药品种类放置顺序统一,我科把救护车药品分为九大类,如强心药,呼吸兴奋剂,升压药,止血药,解毒药等,每类药有2种甚至多种,那么这类药必需放在一起,它们的位置始终不能改变。

(5)药品摆放方式统一,药品按有效期先后顺序从左至右放置,长效期放在左侧,短效期放在右侧[1]。

(6)取用药品方法统一,抢救病人时从左至右取用,先用短效期,后用右侧长效期[1]。

(7)每辆车毒麻及高危药品标志统一,如10%氯化钾注射液每辆车都用红色标帖,但必需与同剂量的针剂分开放置,以防混淆。

(8)每辆救护车药品在失效前3个月由责任护士统一到药房更换。

(9)为防批号在反复交接班查对时摩擦掉,药品在上车前统一用透明胶粘帖。

1.5 定期对出诊护士进行药品使用方面的测试

在采取上法管理的基础上,定期对16名护士测试救护车用药的熟练程度,随机抽取护士考核其对急救药品的查对时间及盲取时间及盲取准确率。同时据此作为护士工作质量考核的依据。

2 结果

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急诊共接诊23572次,药品物品完好率始终在100%,院前抢救病人用药方面未发生一例纠纷及投诉事件。护士在交接班及查对药品时明显时间宿短,盲取准确率高。

3 探讨

(1)传统的救护车药品管理虽然按“五定”(定专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数量品种,定期检查维修,定期消毒灭菌)执行,但存在一定的蔽端,首先在专人管理方面,院内急救物品可派一名长白班护士专职管理,每日能够查对,严把急救药品质量关,保证急救药品的完好率。但院外急救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如救护车内药品有限,出车时间不固定,出诊率高,药品使用频繁,出诊护士到院后需及时补充药品,不可能固定一名白班护士专职补充药品,那样只能增加工作中的环节,易出现漏洞。实行责任制护士管理后平均每3个月由4名护士分别管理4辆救车,全科护士每年每人参与管理,对自已在院外急救工作中针对救护车药品管理方面也是一个提高,及时监管救护车,每周定时查对,能够发现救护车药品中存在的问题。引全科护士的注意,增强了工作责任意识。通过管理规范了救护车药品,杜绝了药品乱仍乱放私自挪用外借,药品过期变质浪费等现象,保证了药品的完好率,方便了了院外急诊抢救病人的用药。其次由于我院出诊率高,有时救护车刚返回医院需立即再次出诊,出诊护士无法对上车药品按有效期先后顺序放置。责任护士管理对车内备用药品物品的完整情况心中有数,在每周核对时可根据药品了解失效期,并据此放置。因此每日交接班或出诊后上车补药时护士不需要查对每支药上的生产日期[2]。责任护士的查对可以随时发现问题,确保药品基数齐全,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2)严格的交接班是救护车完好率的前提。院外急救药品的交接应等同于病房内重病人的床头交接班,院外急救工作的特殊性,急救药品的管理相对于院内急救要求更高,首先救护车参与的是院外抢救,急救药品物品数量有限,如果未处于备用状态,抢救病人时无任何补救措施。先前的救护车管理,仅仅是值出诊班护士接救护车,多数性情况下交班护士不参与当场交接,护士急救观念差,院外急救意识淡薄,责任心及主观意识差。救护车药品无人监管,多数情况下出诊后不及时补充药品,而是等待下次出诊时再拿药上车,结果出诊时丢三落四,应该上车的药品未上。之前的一例纠纷就是因为早晨交班时单人接班,而需马上出诊,结果出诊班护士忘记拿氧气袋,病人突发卒死而引起家属的不满。单人接班时间长,特别是在早交班时也是出诊的高峰,因此双人交接既节省时间也有利于出诊抢救。

(3)救护车药品物品的统一管理有许多好处。(1)首先有利于护士交接班,出诊班护士无论接任何一辆车都对车内药品物品品种数量位置十分熟习。即使特殊情况下换车修车护士也不用担心车内药品物品的备用状态。(2)使用方便,先前救护车药品未按上法统一管理,每辆车摆放都不一样,药品物品散在存放,杂乱无序,给使用时的查对工作增加了难度.统一管理后的分层分序按种类放置,使护理人员对车内一切药品物品一目了然,便于大家记忆,抢救病人时明显缩短了护理人员的取用时间。(3)救护车内统一的摆放及使用方法(按有效期从左至右放置,从右至左使用),保证了药品的有效期,杜绝了药品过期变质等现象,避免了药品浪费,保证了药品质量。

因此,“120”救护车药品物品的管理,不仅为护理人员抢救时带来方便,更为抢救病人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机,消除了护理安全隐患,杜绝了护理纠纷及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救抢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救护车管理方法。方法 实行救护车药品九统一,设立责任护士,按病区重病人床头交接方式实行救车药品物品双人交接。结果 保证救护车药品物品100%完好率,杜绝纠纷事故,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120”救护车,药品物品,管理,探讨

参考文献

[1]邵培双.急救车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8,15(8):71~72.

8.急救箱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急诊急救;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57-02

现阶段,国内许多医院的急诊急救科仍然处在发展滞后的局面,呈现出一种脏乱,忙碌的状态,许多医院由于设备不够先进,医生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导致急诊急救科的医疗救治条件较差,对于情况紧急的病患,医院很难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救治,可能由于急诊室的滞留耽误病情,所以这些突出问题就有可能会带来社会的不满。

1 国外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

急诊医学的发展是迅速的,急诊作为新型学科其发展不容小觑,而医学进步以及社会群众需求是促使急诊医学产生和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急诊医学与临床医学并重,但对急诊医学又要求更加的严格,现代世界各国都逐步认识到急诊急救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完善急诊医学体系,提高医学设备先进性,高效完成急诊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德国急诊急救管理现状

德国最早提出创伤急救网络,在1884年的时候就已经提出针对意外创伤的意外保险,德国相关机构成立专门的部门评估创伤的严重性,由此来分级别的得到相应的保险补偿。由此而创建的意外创伤急救网络,通过收集德国医疗机构创伤患者的医疗情况和出院时间,分析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比如在急诊室内,重症监护室,救后护理阶段的治疗情况,可以相应的得出在不同急救时间下,可以采用不用的急救方式來对患者进行救援,提出不同的急救方案和诊疗措施,帮助急救管理的更好实施。

1.2美国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

随着美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内的汽车数量的增加导致出现意外伤亡的人数增加,由此使美国认识到急救医学对于医学领域的重要性,1972年美国正式承认急救医学这一新兴学科,并相应颁布其完整的医疗体系法案,美国对急诊接收患者的范围是针对创伤病人的,并对其分为三个等级,根据患者创伤程度的不同来提出不同方案来进行急救。

1.3日本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

日本对急救医院有明确的标准,只有具备急救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医生,医院内配备心电图、输血以及进行抢救工作必需设备的医院才能够接收急救患者,急救医院的告示统一贴出,且是三年一更新。对于具备不同设备的医院,只能接收其相应程度的患者。另外日本对急救医学教育实行普及教育,每年9月9日作为全国基本急救措施的普及日,对于急救医学的教育比较重视实习诊疗,设立专门的培训基地和实习地点,帮助急救医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1.4法国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

法国的急救医疗拥有先进的院前急救医疗体系,主要是医疗救援车内配有先进的急救医疗设备和急救专业技能医护人员,主要负责医疗指导和分配,加快急救时间,在车内对病情严重的患者进行救援接触危险。重视急救每一阶段的教学,从诊断、治疗、去向进行教学和培训,加强医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2 国内急诊急救管理现状

急诊科医疗质量的好坏对于整个医院的综合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且急诊救治的成败对于医院的名声也非常重要,我国是自1983年颁布的相应急救医疗法案,对急诊急救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建立了独立的急救科室。

2.1组织模式

我国的医院急诊急救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组织模式,就目前来说主要存在三种,分别是通道型模式、半自助模式和自主模式。第一,通道型模式对急诊医生的专业知识要求不严格,并且不利于急救医生在专业技能和实践方面的进步。限制了急救人员对患者救治全过程的实践。第二,以内科为主的半自主模式,主要是针对内科的急救,一般内科重病患者进行急救可以在急诊科进行手术治疗,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抢救,这样就对急诊内科创造了很好的学习和实践进步的条件,但是由于手术条件的限制,外科急救发展得不到突破。第三,自主型模式是比较综合内外科共同发展的模式,有较高的抢救成功率,这样也就对医学急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基地,提高了急诊的水平。

2.2仪器设备和科室设置情况

我国急诊医学的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凡三级医院的急诊科都配有呼吸机、除颤仪、洗胃机等等各种急救情况所必需的设备。对于科室的设置必备的有抢救室、手术室、观察室等,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配有实验室。但在我国二级以下的医院很少有手术室,以及胃镜等必备的仪器。

2.3人力资源情况

我国急诊科室人员的设置情况也存在三种模式,其一是独立型,就是说急诊科室的医护人员是固定的,负责急救患者的所有阶段,包括接收、诊断、治疗和去向等;其二是半独立型就是说在急诊科室有一部分的医护人员是固定的负责抢救和护理工作,剩余部分人员是轮流来急诊科室诊治病人和负责流水病人;其三是轮流型,这样的急诊科室没有固定的医护人员,主要是各科室有人员负责急诊的患者,没有固定留在急诊室的医生。对于全国的急诊医院,只有百分之三十七是有固定急诊医生的,护士一般各医院都是固定的。

2.4医疗管理情况

我国医院的急诊急救科室主要实行的是首诊负责制,各医院的规章制度多数存在交班、会诊、病历书写规范等制度。现在有部分医院还对重大抢救和突发事故的抢救措施和紧急预案没有明确的要求,同时一些医院还存在急诊暴力的现象,在社会造成的影响非常不好,同时急诊的人才培养制度还不够成熟,医院对于急诊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够重视。

2.5继续教育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急诊医学产生和发展都是比较落后的,其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急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建设,我国还需要设立急诊医学专业来弥补教育管理体制的不足,壮大急诊医师的队伍,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

3.我国急诊急救管理的问题

3.1管理体制不健全,职责不明确

在我国大多数的医院急诊急救科室现在还不能够成为独立性的科室,当危急情况出现时,可能由于会诊、诊断不明确,相关科室之间互相推脱的现象就会导致患者不能在最佳抢救时期进行急救,加重病情的发展,最终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3.2抢救设备简陋,功能落后

急诊科室就是争分夺秒的跟时间赛跑,但是现在由于急诊科室的设施不够成熟,急诊科室内没有相关挂号、缴费的设施,需要跑到门诊收费取药,很不方便。同时,医院急诊科的设备也比较落后,并且必需设备还不够齐全,如果需要还要去相关专业科室去借用,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3.3人员配备参差不齐,急诊队伍不稳定

目前在急诊科室的医生并没有固定的专业团队,有大部分是医学院校毕业实习生在急诊科室轮转实习,并不是急诊专业毕业的学生,临床经验不足,在工作中很难系统规范的去处理。国内许多的急诊科室都作为是青年醫生的实践培训基地,对于急诊科室没有达到足够的重视,造成其队伍不稳定,也不够专业。

4.加强急诊急救管理的对策

4.1完善体制,健全急诊工作体系

首先医院应该做到对急诊科室足够的重视,急诊工作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医院综合实力的评估,加强急诊急救管理和建设,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在急诊科室有明确的首诊负责制度和抢救制度,在交接班、会诊、处方病历的书写规范等方面也要不断完善,避免产生医疗纠纷事件。从急诊科的方方面面共同着手,争取实现急诊急救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合理化。

4.2合理配置,提高急诊医务人员的素质

医务人员首先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以治病救人为根本目标,重视服务意识,常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另外急诊科室医务人员还需要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和急诊专业知识,积累临床实践经验,加强危急时刻的应变能力以及队伍的团队合作能力。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进修,提高科室的综合能力。

4.3加大投入,完善急诊配套设施

硬件设施的完善是促进急诊科室快速发展的最有效手段,需要加大投入,将缺少的必需设备补齐,落后的设备进行升级。在急诊科室中首先应该具备诊断所必须的检查设施,在患者诊断的过程中及时准确的得出结论,便于后面的抢救处理。同时合理的布局急诊室的各个房间,设立抢救室、手术室、观察室等,其分布要使病人从诊断、检查、治疗能够顺利快速的完成。此外,急诊科室要有自己独立的信息系统,方便流水病人的全部诊疗过程,简化医务人员的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急诊科室的综合医疗质量。

结语

我们可以从本文的国内外现状发现,对于医院急诊急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针对我国医院急诊科室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来加强急诊急救的管理,使其更加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但是急诊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新型学科,要促进急诊急救管理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总之,强化管理质量,加强人才培养,不断地促进医学急诊急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侠. 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

[2]欧阳晟. 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综述[J]. 中国当代医药,2009,23:137-138.

9.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篇九

1、院前援救医务人员认真作好院前援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 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 100%,并经常保持救护 车车厢内的卫生。

2、值班人员接到呼救电话后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在 5 分 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

3、出诊执勤时,对病人应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到达现场应立即检查 病人,动作迅速,处理果断。

4、根据病员情况可就地抢救,待病情好转后再送医院。若病情允许 应尽快将病员护送回医院进行抢救。

5、出诊医生到达现场后,如病人已死亡,应详细询问病人家属或在 场人员,了解发病情况及既往病史,做好记录,并明确通知其家 属和在场人员。出诊医师不能开具死亡证明。

6、援救出诊途中不准擅自改变救护对象,若新出现的救护对象病情 确实危急,须经科室同意后方可改变。遇有救护车辆损坏或交通 事故不能行驶时,应及时向科室或 120 指挥中心汇报,请求另派 救护车。

7、转送过程中,出诊人员应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 遇危急情况时,可送就近医院抢救,任何医院不得以任何理由拒 收病人。

8、详细填写院前急救病历及完成急救处理的措施,力求完整、清楚、准确、扼要,送转医院急诊室后应作详细交接。完成援救出车任 务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返回后及时作好补充抢救药物、更换 物品等工作。

10.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 篇十

(1)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第一文库网服务理念,一切围绕病人的健康为中心,实施人性化服务,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耐心细致的做好各项工作,提高病人满意度。(2)强化急救意识: 时间就是生命,要突出一个“急”字,出车、救治必须争分夺秒。在紧急情况下,护士可在医师下医嘱前先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以争取抢救时机。如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吸痰、止血等。(3)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使护士了解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责任、强化意识,减少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护理纠纷的发生。对病人履行告知义务,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病人,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可行性措施。(4)提高应变能力:院前急救没有规律,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出诊护士要忙而不乱,随机应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 5)强化院感意识: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发生传染病后按要求要做好隔离救治、自身防护和上报工作,对救护车和污染物品进行终末消毒,有效地提高护理安全性。(6)加强护士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和仪器设备的使用如除颤器、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等;掌握急救药物的剂型、剂量、作用、副作用和观察要点;了解常见急症的临床表现、救治原则和护理要点,能熟练配合医师完成现场救治工作。

2. 2 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的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根据院前急救存在的安全隐患,结合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建立了各项制度,健全了出诊人员岗位职责,使每位护理人员明确职责并认真履行。

2. 3 救护车的急救物品做到“五定”

定数量品种、定点安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定期检查维修;药品品种齐全,定位、定数,交接清楚,有登记;急救仪器性能良好,做到完好备用。

2. 4 规范护理记录

在发生护理原因所致的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时,规范的护理记录,有利于举证、保护护士和病人的合法权益。护理文件书写应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合法等原则。出诊记录、抢救记录必须按规定书写,与医师记录要一致,因抢救急危病人未能及时记录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h内据实补记,并注明抢救时间和补记时间。

[ 声明:或引用本网内容请注明“转自(或引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www.chkd.cnki.net”字样 ]

11.急救箱管理制度 篇十一

【关键词】医疗急救中心;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引言

急救中心是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包括抢救治疗、医疗急诊与急救监护等功能。现阶段,随着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逐步发展,急救中心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出现种种弊端,而采用先进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则可以有效解决出现的弊端。

二、医疗急救中心财务管理的特点

急救中心财务管理具有院前急救收费特殊性、多样性、监管困难及部门不协调的特点。具体地说,首先,急救行业因其流动性较强,收费过程经常在救护车上完成。随车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救助服务后,向病人或家属收取费用,这与医院固定窗口收费截然不同,不仅收费项目不同,而且医护人员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掌握收费标准,造成收费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救护车作为流动型抢救室,各种病情都有可能遇到,加之行政主管部门对不同院前急救收费项目的批复标准不同,造成急救车收费情况较为混乱。再次,急救中心收费票据通常使用人工填票的方式,在随车医护人员收费后,再交给财务部门进行审核,这就造成了信息反馈不及时,增大了财务监管的难度。最后,急救中心由车管部门、急救科和财务部门共同管理,容易出现管理混乱、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

三、医疗急救中心财务管理的现状

急救中心作为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基本步入会计电算化阶段,严格落实财务部、卫生部对预决算管理的要求,全面落实信息化管理。不过,现阶段不少收费管理工作还采用手工操作,信息化程度很低,不仅基础数据搜集不到位,而且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不仅如此,急救中心财务管理系统尚且缺乏针对性。虽然急救中心应用了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但是其本身特点造成了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不能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以及财务信息化系统的信息孤岛等现象。同时,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导致信息流通滞后,信息化系统逐渐被孤立。长期处于孤岛状态,使财务部门无法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在卫生信息方面实时共享,造成信息收集与医疗信息不能协调处理。

四、医疗急救中心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1.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为人工记账、整合,但是这种方法操作繁琐、过程复杂,容易造成信息更新不及时,严重时还会影响信息传播速度,造成急救中心无法获得实时财务信息情况。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硬件、软件性能飞速提升的当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趋于完善,各部门可以通过网络相互连接,共享资源;财务信息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系统云平台及时获取财务资源情况,将数据整理汇总,为急救中心财务管理提供支持。

2.实施多部门协调管理

财务信息化管理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共同维护,不能只依靠财务部门管理。如若只由单位上报财务支出与收回,财务部经过记录、整合,会造成欠缺财务费用使用详情,财务信息部门之间传递不及时的情况。为此,应遵守多部门协同记录、管理的原则,及时更新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再由财务部整合信息,使管理效率达到最大化。

3.健全急救收费制度

急救中心收费制度与医院的窗口收费不同,急救收费大多在救护车上由医护人员收取,而医院则能够通过收费窗口将财务信息及时输入到管理系统内。由此可见,急救过程中收费显得杂乱无章、管理混乱,而财务信息化管理则可以改善急救收费机制的弊端,实际意义重大。对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给救护车配备先进的笔记本电脑或者平板电脑,适时传输病人信息,入院后根据系统记录收取相应费用,做到整个财务流程数据全面,从而避免了手工记录造成的财务信息混乱现象。

4.加大财务信息监管力度

传统急救中心财务信息管理,采用手工书写票据,经常会造成票据填写不全、内容记录笼统等问题,进而造成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急救中心收费情况,对每笔医疗费用的归属不明确,导致财务信息管理与急救中心的运作不匹配,财务管理混乱。所以,需要利用先进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措施,监控财务信息,做到财务制度透明化、规范化。比如,急救车医务护理人员在接到任务后,便可立刻登陆系统填写基本信息,并在电脑中留取备份,打印电子票据,交给病人或家属,使收费管理更加有序。

5.提高财务人员信息化素质

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同时,应加强对财务人员信息化素质的培训工作。急救中心的领导要以身作责,建立财务信息化管理思想体系,提高管理效率。为提高财务信息化素质,不仅要明确财务及收费人员的职务功能,而且要制定详细的收费制度。同时,要聘请专业老师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教导财务人员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及时更新、升级信息化管理体系。

五、结语

急救中心引入财务信息化管理是医疗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管理系统来对急救收费情况进行实时监督、管理,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财务信息的透明化、规范化,达到规范急救中心财务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婷,徐蕾.浅谈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策略——以医院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

[2]李亚微.医院财务信息化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2).

12.急救实验室学生自主管理问题探讨 篇十二

关键词:急救实验室,开放性管理,自主管理,激励理论

医学专业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场所体现在实验室方面, 这既是学生综合素质强化的有效途径, 同时对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也有积极影响。现代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核心发展趋向表现为实验教学开放性模式的实施, 这对于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医学专业学生面临着学习负担重、学习任务紧的形势,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处理,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是医学专业课程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前急救实验室学生自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就学生自主管理的实施路径提出了一些看法。

1.当前急救实验室学生自主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主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轮岗制的实施实现了学生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机会均等化, 作为一个小集体存在的管理小组可借助共同管理的方式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然而, 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指导的结合使得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够借助课外开放时间将教师的现场指导及场外指导落实到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当中。自主管理在急救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落实难以保证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觉性与纪律性, 甚至可能发生各种突发状况, 比如实验设备丢失、设施电源未关闭以及卫生状况较差等问题, 这些都是自主管理需要正视的问题。

2.急救实验室学生自主管理的路径

(1) 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在开放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落实是对自主管理理念的有效运用过程, 其中对整个急救过程的思考、分析和完成是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考验, 在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当保持足够理性的态度, 提高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大多数情况下急救工作的实施都是较为危急的, 因此对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只有具备相关的“慎独”品格才能更好地处理和应对急救工作。

(2) 开放性实验教学环境的营造。在以往教学管理模式当中的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可替代, 加之实验性质的单一以及综合性特征的缺乏, 这就使得整个教学管理过程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性特征的呈现。开放性教学环境的形成突出了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 且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在学习主动性形成的过程中问题解决及操作能力的培养也得到落实, 这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急救工作的理解。此外, 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生可依据病案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对模拟情境进行演示操作, 更好地完善自我在急救工作中的角色安排, 通过实景训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对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形成也大有裨益。

(3) 突出激励理论在自主管理中的应用。开放性实验室中学生自主管理的落实中学生及干部群体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是对传统自主管理模式弊端的一种改进, 激励理论在学生自主管理中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有利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从激励理论的实施角度分析, 激励的前期可采用目标激励和文化激励的方式, 而团队激励与情感激励则较适用于中期激励, 荣誉激励与竞争激励较为适用于激励理论的后期。无论是外部动机的激发还是内部机制的构建都是急救实验室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方式, 这对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拓展影响深远, 是对自主管理效果的优化过程。

综上所述, 急救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理念的落实使得学生的思想意识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 这是对实验室培训理念的一种凸显, 因此切实提高急救实验室教学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除了开放性教学环境的营造之外, 激励理论在学生自主管理中的落实对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升也有积极影响, 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张静, 井杰夫.浅谈护理实验室开放对实验人员的素质要求[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09) .

13.急诊急救培训与考核制度 篇十三

一、日常急救培训等工作:

1、熟悉环境:科主任带领新员工熟悉工作环境、工作制度、抢救流程、各种急救设备及药品。

2、业务培训:

1)高年资的医生或专业人员对医师以下的员工及新员工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吸痰器等使用进行培训。

2)科室主任自行安排本科室医生及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急症项目培训。

3、急救意识培训:科主任及护士长不定期组织参加值急诊班的全体医生及护理人员进行急症及意外伤害的讨论,以增强急救意识。

4、急救设备保养:急诊科由专人负责对心电监护仪、吸痰器等定期进行充电和检查,对各种急救药品效期定时检查更换、保持各种急救药品齐全;保持急救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二、科内急救考核:重点考核科室所以医务人员。

1、环境熟悉程度:医政科在新员工试用期、见习期满后,对科室及周边

环境的熟悉程度进行考核。

2、急救意识考核:进行模拟急救现场,重点考核医 护人员急救意识、应答质量等。

3、反应速度考核:对医生(护士)受理呼救后赶往患者所在地的时间进

行量化考核。

4、携带药品及器械:对医务人员外出携带的急救药品和器械与病情关联

性进行考核。

5、急救质量考核:依据《急救技能培训及考核要点》进行急救质量考核。

三、科内急救考核

1、必考项目:徒手心肺复苏、吸痰技术操作规程等。

2、其他考核内容:《科室医生必须掌握的急症诊治》

四、考核方法:

1、科内急救考核:侧重考核急救意识、反应速度、急救措施等方面,具体内容有:考核人员在某预定点打求救电话,考察医务人员是否询问地址、主要病情、是否留下打电话人的联系方式,是否进行简单指导;从接到电话到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所用时间,医生到达以后对其采取的急救措施是否恰当,携带的急救药品和器械是否得当等。

2、科内急救考核:

1)考核内容:依据科室制定的《科室医生必须掌握的急症诊治》进行

逐项考核。

2)考核对象:除副高级职称(含副高级职称)以下的所

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

3)考核时间:具体时间考核时间由科室安排;

4)考核人:科室主任及护士长为具体考核人;

五、奖惩:

14.院前急救车的管理 篇十四

一、救护车管理

1.车辆管理:急救车执行包干责任制,即每部车固定1名司机负责管理(包括车辆的行驶、燃料的补充、清洁和保养),指定一名责任心强的司机担任组长,负责每日检查各救护车的性能状况,使救护车始终处于最佳功能状态,以保 证行车安全。每日检查完毕后向科主任和护士长报告车辆状 况。救护车停放于专用停车格,设专门车道,以保障每次出诊时能顺利出车,保证出车速度。

2.救护车消毒:救护车是一个特殊的抢救场所,救护车上的所有抢救仪器设备,不仅要保持各项性能完好,还应该维持它们的清洁状态,严格按照贵重仪器设备的三级保养制度对各器械物品进行擦拭、消毒、浸泡、保养;出车回院后及时清除车上的垃圾,以保持车内整齐清洁,并 及时进行空气消毒。

二、救护车内物品 1.急救设备的配备

①急救仪器:多功能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吸引器、起搏器、静脉输液泵、注射泵、电子血压器、简易呼吸囊、担架、颈托、夹板、胸带、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全套用具、氧气瓶、急救盒、氧气袋、快速手消毒剂、各种型号的输液管、留置针、注射器、输血管、采血器、一次性给氧管、吸痰管、输液护贴等。

②急救药品:晶体、胶体液,心、脑、呼吸系统等专科 急救药品,中毒、创伤、心肺复苏等药品,保持种类、数量齐全不过期。

2.救护车内物品管理

15.急救箱管理制度 篇十五

1 存在问题

1.1 急救药品管理

1.1.1 无基数表

数量不规定, 无基数表, 用后不能及时补齐, 造成药品准备不足, 耽误抢救用药, 延误抢救时间。

1.1.2 药品过期

不能按有效期先后使用, 补充药品在盒内乱放, 无近期远期顺序之分, 使用时随拿随放, 以至有些药品过期, 抢救患者时才发现, 或护理部质控组检查时才发现, 有些不常用的药品放在柜内从不查看, 不及时更换, 造成过期现象。

1.1.3 剂量

药品剂量与基数不符, 如盐酸地塞米松針, 急救柜内规定数是5mg/ml, 用药后补充回来的却是2mg/ml, 误导医生用药, 使用时极易引起差错。

1.1.4 不熟悉药物名称

部分护士只对药品别名熟悉, 而对化学名称不熟悉, 或与相近名称的药物混淆, 导致药品核对或用药时出现错误。

1.1.5 各种标识不统一

存在药品名称标识不清, 不易找到, 药品安瓿上有的是失效期, 有的是有效期, 造成护士理解错误。

1.1.6 未做到认真查对和登记

管理人员未做到认真查对甚至不查对, 为了应付检查登记本质量弄虚作假, 不查对急救物品就在登记本上写上查对无误, 造成药品多少不一, 与基数不符。

1.1.7 未做到班班交接

平时只是周查两次, 期间有人用药后不补充, 下一班也不知道, 以致于找不到责任人, 造成药品补充不及时。

1.1.8 未做到专人管理

管理人员不固定, 造成责任心不强, 人人都不重视, 管理混乱, 药品只有人用而无人补充, 即使用后补回来的药品也不放在柜内固定地方。

1.1.9 管理人员素质差

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积极性不高, 意识淡漠, 对重要性认识不足, 造成管理混乱。

1.1.1 0

有些医生或护士只图方便使用或进行口头交接, 用后不补充, 给管理人员管理带来困难。

1.2 急救器材

1.2.1 器材保管

做不到五定 (定数量, 定点放置, 定人保管, 定期检查维修, 定期消毒灭菌) , 仪器生锈损坏, 配备物品不完备, 不清洁, 放置不规范, 导致使用时手忙脚乱。

1.2.2 物品不能分柜固定存放

清洁物品与一次性物品不能分开放置, 物品不固定, 使用后不能归还原位。

1.2.3 补充不及时

物品种类多, 尤其是小物品如棉签、砂轮、针管等用后不能及时补齐, 耽误下次使用。

1.2.4 医务人员对抢救仪器不熟悉

对仪器使用不熟练, 功能不掌握, 甚至不会使用, 例如:护士对抢救包内物品不熟悉, 对心电监护仪功能不掌握, 不会使用, 使用时出现错误, 延误抢救时机。

1.3 检查过程中存在问题

有制度落实不到位, 病区护士长每周查一次做不到, 有时由于工作忙, 检查不及时, 督促不到位, 长期以往造成护士对急救物品管理意识淡漠。

2 对策

2.1 固定数量规格

全院统一建立物品基数表, 由各科根据急救药品使用情况和急救柜样式上报急救药品、器材基数, 由护理部统一审核制作急救器材和药品管理一览表, 一览表根据各科急救柜情况, 分层使用, 有上中下三层和上层、下左、下右之分, 每层固定急救物品名称、数量、规格, 过塑后发放给科室, 放在急救柜内, 放置规范, 各科不得随意变动。检查或交接班时查对名称、规格、数量, 以便补齐, 方便使用。

2.2建立交接班登记本和药物使用登记本

做到班班交接, 及时补充, 交接班登记本和药物使用登记本均以表格形式制成, 交接班登记本内容有日期、时间、药品名称、数量、规格、物品名称和数量、交班人、接班人签名。这样可以一项一项查对, 防止交接时遗漏。每班使用药物要登记在药物使用登记本上, 登记内容包括日期、时间、药品名称、剂量、用法、使用人和补充人签字, 这样可以增加责任心, 便于查找责任人, 不丢失急救物品。

2.3 药品存放

药品要放在原盒内, 并有有效期远近之分, 远期的放在盒的左边, 近期的放在盒的右边, 让科室人员熟悉存放方法, 方便管理使用。不常用的药品专人管理人员要认真检查失效期, 即将失效的药品与药房提前更换或在抢救柜内用红笔做标识, 提醒大家注意。

2.4 剂量

补充药品时开医嘱医生和拿药护士共同注意剂量补充准确, 如药房没有同剂量药品, 补充过来要做标识。

2.5 急救物品固定位置

护理部根据急救柜情况进行了分层, 规定物品种类, 固定放置层次, 药品按基数表固定顺序, 以方便快捷使用。

2.6 培养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业务学习时间, 学习药物有效期、失效期、化学名称以及仪器功能及使用等内容。达到人人熟练掌握。教育全科医务人员非抢救情况下不得使用抢救物品。

2.7

做到五定, 专人管理, 护士长要指定责任心强、素质高的护士管理, 管理人员最少每周检查两次并登记。不得弄虚作假、敷衍了事, 各种抢救器材要及时补充, 及时清洁, 消毒、定期检查维修、定点存放。

2.8

病区护士长检查落实到位, 每病区护士长定期检查每周至少一次, 检查问题要落实到位, 检查结果要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并跟踪结果。

2.9

加强法制教育,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日常工作中要有法律意识,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及时准确对急救物品检查登记, 并将各种登记本保存两年以上,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势必造成举证困难, 甚至举证失败, 也就是说, 虽然护士在护理活动中无过失, 但由于登记缺陷, 就可能改变护理记录的法律凭证作用, 在医疗纠纷中护士同样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

3 讨论

护士是临床急救物品保管和使用的直接责任人, 护士对物品的掌握程度, 责任心的强弱, 直接影响临床急救物品的管理和使用质量, 而急救物品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已不是简单的护理工作质量问题, 其潜在的护理事故, 差错或纠纷, 无论是过期药品还是保管不当效价降低的药品, 一旦用于人体重者危害生命, 轻者损害患者的健康[3,4], 同样抢救器材的不足, 会延误抢救时机, 将导致抢救失败。我院经过一年的急救物品规范管理, 做到了统一制定急救物品固定基数表, 按照基数表使用物品及时登记及时补充, 班班交接登记, 急救柜内物品放置规范, 固定位置, 专人管理, 定期消毒灭菌, 定期检查维修。全体护士责任心增强, 通过业务学习掌握了急救药品有关知识和仪器功能及熟练使用, 急救物品的管理更加科学化, 规范化, 制度化, 保证了临床患者抢救,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争得了抢救时机, 提升全院抢救患者质量, 提高了成功率。同时也提升了我院的护理管理质量[5]。

关键词:病区,急救物品管理,问题,对策,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姚雪芬, 李爱霞, 徐芬.急救药品与器材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国疗养医学, 2009, 18 (2) :106.

[2]田丹生.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4) :66-67.

[3]吕翠萍.病房药品管理中的护理差错隐患.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6) :67.

[4]王书杰, 史宇翔, 蔡大伟, 等.防止门诊药房医疗纠纷的有效方法.医药导报, 2006, 25 (3) :271-272.

16.急救中心:辨识晕厥 现场急救 篇十六

辨别晕厥与类似急症

辨明晕厥与类似疾病的区别,对于晕厥的急救很重要,以下列出几种类似急症的鉴别方法,供参考。

昏迷:意识障碍通常持续较长时间,恢复较难,而晕厥经适当处理常可自行恢复。

眩晕:主要感到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常伴有恶心、呕吐,而一般无意识障碍。

癔病:发作时可有屏气或过度换气、四肢乱动、双目紧闭,发病前多有精神刺激,病员虽不语但意识清楚,多见于年轻女性,用暗示疗法(如注射生理盐水)常可奏效。

癫痫(俗称羊角风):发作时意识丧失,发作持续时间与晕厥相似,典型表现为阵挛性和强直性抽搐,面色由苍白转青紫再变红,可伴有咬舌、尿失禁。

休克:临床上晕厥与休克并无明显界限,其鉴别主要在于休克的早期意识仍清楚,常出现焦虑不安、呼吸浅快、皮肤苍白湿冷、脉搏快且细弱,常有脱水、失血或感染病史。

现场急救

晕厥的现场急救原则是查明病因、清除诱因、尽早治疗,具体而言应采取以下措施。

1. 立即将病员放平,松开紧身衣扣,并将双下肢抬高,呈头低脚高位,以利于畅通呼吸和增加脑部血液供应,同时查看病员呼吸和脉搏。

2. 让病员处于空气流通处,立即掐人中、中冲、合谷穴,另可让病员嗅氨水,有助于病员恢复意识。

3. 清醒后,如有条件,可饮热咖啡一杯。如果怀疑晕厥和低血糖有关,可适量饮糖水。

4. 晕厥好转后不要急于站起,以免再次晕厥。必要时由家人扶着慢慢起来。

5. 如发现晕厥时病员面色潮红、呼吸缓慢有鼾声,脉搏低于40或高于180,则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所致,应及时拨打120,以免贻误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小心预防

晕厥发生多有诱因,情绪紧张、疼痛、过度疲劳、看见出血及处于闷热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之中、空腹等都可能诱发。避免上述诱因和加强体质锻炼有助于预防晕厥的发生。为防直立性晕厥(直立性晕厥发生在人们快速坐起或站立时),睡眠时可将枕头抬高,以利于晨起时血压调节,坐起或站立动作宜缓慢,防止脑部血液突然快速流向躯干而出现脑部暂时缺血缺氧;为防排尿性晕厥(多见于老年人,这是由于过度紧张时,回心血量减少),平时不要储尿过久,尽量避免站立排小便。没有心脏病的年轻人,晕厥通常并不严重,不留后遗症,因此过多的诊断性检查和治疗是不必要的。然而在老年人,晕厥发作可能与一些心血管疾病有关,需要慎重对待。

小贴士

人中:人中沟上中三分之一交界处。

中冲:中指指端的中央。

17.急救药品及器械管理检查标准 篇十七

科室:

检查日期:

检查者:

得分:

项目

检查内容

分值

扣分标准

扣分

急救车

30分

1、有急救车示意图,并按照要求摆放,标识清楚,清洁整齐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2、药品字迹清楚,标签醒目,无破损、变质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3、药品标明近效期,距失效期小于6个月与药房联系更换,以确保药品质量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4、各种物品、器械完好,处于应急状态,用后及时补充和维修(电插板、血压计、手电筒、呼吸气囊性能完好)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2分

5、封存要求:用统一封条封存;注明封存时间;封存者双签名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急救器材40分

建立仪器、设备和抢救物品管理登记本,做好使用登记及保管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仪器、设备和抢救物品呈完好、备用状态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氧气装置

1、标识清楚(有氧、无氧标识明确,定位放置);“四防”(防震、防火、防热、防油);清洁整齐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2、装置齐全、处于备用状态,氧气筒内氧容量符合要求(压强≥0.5Mpa)。开、关符合要求

未处于备用状态、无吸氧管扣3分。其它一项不符合要求扣2分

3、湿化瓶干燥保存,在有效期内,每日更换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吸引器

1、标识清楚,定位放置,清洁整齐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2、吸痰器性能良好,连接正确,处于备用状态。贮液瓶干燥保存,用后消毒,吸引管终末消毒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2分

3、吸痰病人床边吸痰物品齐全,注明启用日期、时间,在有效期内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其他30分

1、抢救制度健全,护士熟悉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并落实

现场提问或查看,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2、保障抢救物品使用的制度与流程,护士熟练掌握

现场提问或查看,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3、护士熟悉抢救药品的剂量及用途

现场提问,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4、护士熟练使用和保养各种急救物品及器械,对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有处理预案及措施

现场提问或查看,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5、急救物品、药品按要求三班检查,有登记,签全名;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并签名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6、五定管理:定点放置、定人管理、定品种数量、定期检查、定期维修

18.急救绿色通道制度 篇十八

为了急危重病人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抢救,我院急诊科开设并实施急救绿色通道,制定急救绿色通道制度如下:

1.急救绿色通道基本原则:对急危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优先治疗的原则。

2.急救绿色通道范围:所有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病人或预见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各类急危重病人。

3.对开放绿色通道的病人,检查、手术、住院实行全程护送服务。

4.急诊科值班医护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在病人到达5分钟内实施抢救。急诊科呼叫院内抢救会诊,原则上10分钟内到达。

5.重大抢救报告科主任.必要时报告医务科,晚上报告总值班。组织院内抢救小组进行抢救。

6.开放绿色通道方法:白天可由科主任、护士长签字直接开放,夜间当班医护人员汇报总值班后开放。需住院病人:白天汇报医务科,晚上汇报总值班。

7.对绿色通道抢救的病人,急诊医生必须尊重家属知情权,及时报告病情变化.需发放病危通知时,做好书面签字。

8.为保证抢救的及时、有效进行,对绿色通道抢救病人需要实施各类有创操作时,急救医生按照国家的有关归定和实际情况,可以先操作后补谈话的原则实施。

9.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延误急危重病人的抢救。

19.急救箱管理制度 篇十九

1 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档案信息的安全需求具体表现

1.1 数据的机密性

院前急救电子病历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过程, 或供其利用的特性。病历数据机密性是患者个人健康状况隐私保护的要求。

1.2 数据的完整性

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病历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 入侵者不能用篡改数据来替代。

1.3 数据的有效性

院前急救电子病历信息系统能自动记录进入电子病历系统的任何操作 (如录入、修改、查阅、复制、维护和监控等) , 记录操作人员相关信息并随病历一起保存。

1.4 数据的可用性

可被授权访问者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当需要使用时可否被存取的信息。例如, 在网络环境下拒绝访问或者网络和相关系统的正常运行遭到破坏都归属于对可用性的攻击。

1.5 数据的不可否认性

验证数据和信息的来源, 保证合法用户给出数据信息, 防止发送方否认数据的发出, 同时防止接收方否认数据接收。

1.6 数据的访问可控制性

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当医务人员登陆系统后, 访问控制即应根据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区别划分。根据电子病历使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对病历调阅者按照不同权限区别对待。总之, 对每一位前来访问的用户, 在访问时根据访问者的权限和需要满足其最小需求, 对其他部分进行严格控制。

2 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档案信息安全机制问题分析

2.1 身份认证机制

连云港市院前急救现在采用用户名/密码的方式进行身份认证, 这种认证方式安全级别较低, 不足以保证系统安全, 存在易被攻破的安全隐患。譬如, 用户为了方便记忆常常使用安全级别不高的纯数字组合, 或生日、电话号码等特殊数字作为密码, 由于密码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容易被驻留在内存中的木马程序或网络中的监听设备截获, 造成密码泄漏, 电子病历信息也就容易被访问或篡改, 对院前急救电子病历信息系统数据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2.2 数据传输机制

电子病历的其中一个优点是可以进行空间上的病历信息交换, 为此, 需要将病历信息转换为标准的交换格式在网络上传输。目前急救中心采用的传统传输协议, 传输通道未被加密, 电子病历系统主要是在中心局域网上进行, 信息内容的安全取决于传输过程是否能保障信息安全, 一旦安全不能保障, 病历信息就有可能被破坏。

2.3 数据存储机制

目前, 电子病历信息要求保存的期限较长, 使得病历信息数据非常庞大, 就实际情况来看, 所有患者信息不可能存储在一个服务器中。作为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 不但要长期保留患者信息, 还要在发生各种突发情况时, 要保证病人信息的完整性, 随时能做到快速取用, 因而建立分级存储结构, 实现海量存储和实时存取的统一。对以往的电子病历信息要做到归档存储备份, 对需要调用的电子病历信息能够采用恢复联机状态工具。在系统发生突发状况断联后, 能够可以将信息数据恢复至故障前状态, 将故障的破环性降低到最小。相比较传统纸质病历, 电子病历在后台数据库服务器上的保存方式具有可复制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 使得电子病历更容易泄密, 而且难以发觉。这样的一系列特点要求我们对目前的院前急救电子病历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存储措施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保密要求, 应该逐步完善现行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的存储体系及备份方案。

3 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建议措施

3.1 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首先, 要加强院前急救相关人员信息安全工作专项培训, 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 明确分工, 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认真履职;其次, 要着力于建立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的技术安全保障体系, 根据院前急救工作实际情况, 结合各项法律法规条例, 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措施, 制订出相应的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

3.2 采用加密技术

加强病历系统及相关数据自身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防止从外部将数据进行破析。例如加强身份验证:保证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登录并使用数据库, 从而保证机密性。具体来说, 在监管层面, 对医师等级权限进行设置, 强化监管制度, 对查阅、输入和修改电子病历要有严格的等级授权, 为了保证相关文件在存储与传输过程中不被恶意的第三方截获与篡改, 可以使用特定软件将病历文件加密保存。同时, 将每位医师修改病历的过程痕迹也以加密形式保存在服务器上, 同时建立安全日志保存在数据库中。

3.3 使用第三方数字证书认证技术

数字证书认证技术是保证网络传输安全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正在逐步被推广和使用, 也正被广大使用者所接受。它是有效预防信息被删改的一种常规保障手段, 它通过发送验证消息的方法使接受方具有鉴别真伪的能力。目前, 认证方式的形式多样, 以数字认证中的数字签名举例来说, 应用数字签名技术需要建立相关的一整套公钥基础设施 (PKI) , 从技术层面保证网络身份认证、信息安全和过程监控等问题, 可以作为安全基础平台服务于电子病历系统。PKI是一个集合一系列相关内容, 实现基于公钥密码体制的公钥身份证书产生、应用、验证等功能, 作为安全设施的最基本内容, PKI通过提供各项安全服务, 以确保电子病历数字签名的安全需求。

3.4 引入第三方监管、存储机构

应当逐步引入独立于医疗机构和患者之外的第三方监管、存储机构, 对院前电子病历系统的服务器进行更加合法有效的监督管理, 强化院前电子病历的后台服务器的安全, 保障电子病历的有效法律证据性。同时, 采用定期异地备份保存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数据信息, 可以在医疗纠纷中作为第三方参考数据, 从而降低发生医疗信息违规操作的可能性, 保障院前急救电子病历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电子病历档案管理体系是院前急救档案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病历信息安全则是制约电子病历档案管理体系的重要因素。当前, 构建完善的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档案管理体系需要从人员配置、制度管理以及技术手段等各方面进一步完善, 从而保障院前急救电子病历信息的安全性, 加快实现院前急救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摘要: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是院前急救档案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录院前急救管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 以急救诊疗信息为主线, 集成患者基本信息、关键诊疗信息等信息资源 (文件记录) 的数据集。信息安全是制约院前急救电子病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采用加密技术, 第三方数字证书认证及第三方存储是较好解决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档案信息安全需求的有效技术手段。

关键词:电子病历信息,安全需求,安全机制,安保措施

参考文献

[1]夏美华.电子病历档案的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3, 24 (2) :61-63.

[2]李少玲.电子病历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医疗, 2011, 30 (18) :143-144.

[3]肖静.医院信息系统全面实施下的电子病历归档存储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 2010-04-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规范 (试行) [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0.

上一篇:关于切实做好“五一”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下一篇:微博的正能量励志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