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2025-02-03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共10篇)

1.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篇一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文,写的是李大钊的女儿李兴华对她父亲在被反动派逮捕之前到被害后的回忆。从中表现出了李大钊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坚贞信念和为革命。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思路清晰,设计合理。

整体性首先体现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这篇课文教学的难度较高,篇幅较长,生活背景久远,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主要训练点。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所以教师先带大家一起认识了李大钊,又从生字词入手检查了孩子们的在预习中孩子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王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重点句,以时间这条线让同学们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引导学生以时间段为突破口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划分,并教给孩子们运用小标题的方式来帮孩子们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品味课文让同学们找出令自己感动的描写李大钊同志言行的句子,并说出体会成了本节课的切入点,从而达到让学生体会李大钊形象的目的。

二、抓重点字词感悟句子,进行朗读训练,激发学生情感。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王老师重点把握描写李大钊言行的语句,然后组织学生读读议议,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词句意思,交流感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很准确的谈出自己的体会,并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老师抓住重难点词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进行朗读训练,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理解了重点词句再回到整体,再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孩子进一步认识首尾呼应这一写作特点。

三、拓展资料,升华情感。

最后王老师通过一个小片段升华了学生情感,加深了对李大钊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显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地进行阅读和理解教学,课堂教学非常完整。

本节课也有一些遗憾,课堂上孩子积极性不高,教学设计不够新颖,建议王老师能大胆创新,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在学习方法上能加以指导,能鼓励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孩子们准确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情感,教师还应大胆放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才会更完美。

2.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篇二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1、2】

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师:【出示课件4】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⑵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课件5】

埋头、军阀、避免、皮靴、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啃窝头、绞刑、捡起。

(3)理解词语。【出示课件6】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 [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三、默读课文,理清结构。

【出示课件7】1.标注自然段。(共33个自然段)

2、二、思考: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作者重点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害的事情。

3.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注释,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被害日”指什么?

【出示课件8】(板书: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4. 【出示课件9】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第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第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第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的沉痛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你还想起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文章,也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法呢?课后收集一下。

2、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深入学习。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采用倒叙的方式描写了哪些内容呢?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同志。

二、体会忠贞,学习品质。

1、分析被捕前和被捕时的句子,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把你的体会标注在旁边。【出示课件10-16】(板书:被捕前:局势严重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2.【出示课件17】默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李大钊同志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个句子、词语能看出来?请画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你的体会。

3.自主读书并思考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4.汇报交流,随机品读。

【出示课件18】“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出示练习:“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句话抓住了人物_________的外貌_________描写,说明了_________。

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出示课件19】“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出示练习:

(1)从“瞅了瞅”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

李大钊同志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2)“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是抓住了人物的_________描写,这可以看出_________。

李大钊同志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板书:被捕后:平静慈祥坚贞不屈)

三、体会沉痛,触动心弦。

1.过渡: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李大钊先生的写照。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四部分,并思考一下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20】

2.学生自主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画出相关句子。

3.汇报交流,(板书: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出示课件21、22】

出示练习:

我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板书:前后照应 首尾连贯)

4.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出示课件23】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③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④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⑤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5.【出示课件24】小结: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6.知识小擂台。

①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慈爱( )镇定( )占领( )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这样写的好处是()。

③“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中的“伟大的力量”是指_________。

④学了《十六年前的回忆》,我认识了一位_________的李大钊。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除了李大钊,你还了解哪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呢?

2.教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李大钊。让我们继往开来,把和平之花呵护得更好吧。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或者他写的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忠于革命 前后照应

被捕时:不慌不忙 首尾连贯

被捕后:平静慈祥坚贞不屈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词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二、走进李大钊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李大钊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中抓住“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等句段引领学生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篇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和外貌,体会人物品质。

2.查阅资料,加深对人物高尚品质的感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和外貌,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

查阅资料,加深对人物高尚品质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并核对课文。

2.回顾内容:课文按时间顺序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情?

二、品析人物,感情朗读

1.课文回忆的是李大钊被捕前后的故事,其中有许多对李大钊同志的描写,请画出这些语句,在有感触的地方批注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2.圈出重点词语,想象词语背后的故事,联系资料作批注。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语言: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①分析:

“坚决”一词看出不容商议。

“常说”可见母亲劝说的次数不少,父亲拒绝的次数也不少。

“现在是什么时候”,可见父亲知道局势非常紧张,他知道自己很危险,但是,自己生命是否安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在他心里永远是党和革命的工作排第一。

补充资料1: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危险?1927年初,中国革命进入了危急阶段。4月12日清晨,蒋介石终于露出其本来面目,从背后杀向革命群众。仅4月12日至15日,就有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

“我哪能离开呢?”反问句的形式更加反映了他坚定的决心。

补充资料2: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李大钊在极其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②引导体会:在当时的情势下,李大钊可以有哪些选择?李大钊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革命者?

引导思考:他本可以(),也可以(),甚至还可以(),但是他()。

(2)动作: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分析:

“不慌不忙”可见父亲镇定自若,心中有数。

“向外走去”表明父亲的动作没有一点迟疑,可见他早有准备,敢于直面敌人。

(3)外貌: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分析:

“乱蓬蓬的长头发”可见父亲已经受刑。

补充资料3: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

“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而且是在被百般折磨后的外貌描写。“平静”可见父亲已经接受一切,他的信念高于生命。“慈祥”可见面对自己的亲人,父亲仍然是从前的样子,这就是真实的父亲:忠于革命,热爱家人。

4.有感情地朗读。

(1)师:父亲说这话是慷慨激昂地说的吗?是严厉批评吗?是略带责备的劝慰吗?读的时候语气可以低沉一点,慈爱一点,语速可以慢一点。

(2)师:这句话中有两个连续性的动作,我们试着一口气连起来读。

(3)师:父亲“平静而慈祥的脸”给了“我”力量。试着用敬佩的语气读读,尤其是“平静而慈祥”可以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读。

5.学生交流其他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6.联系“阅读链接”,默读《囚歌》,再谈父亲的“平静”,感受其理想信念和牺牲精神。

三、交流资料,感受品质[来源:Zxxk.Com]

1.师:在这些描写中,你们感受到了革命先烈李大钊先生哪些高贵的品质?还有哪些资料让你们对李大钊先生有了更深的钦佩?

2.学生归纳,教师板书:对家人慈爱,对革命忠诚,不怕牺牲,镇定自若,视死如归。

3.师: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感受作者对父亲无尽的怀念和敬爱吧。(学生齐读开头和结尾)

四、交流资料,感受壮烈

1.小结课文:在作者具体生动的描写中,李大钊这位对家人慈爱的父亲、对革命忠诚的先烈就活在我们的心中了。

2.过渡: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说说你们了解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大家交流交流。(学生交流自己查阅的资料,说说了解的故事)

3.师:他们一个个都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让我们大声朗读《囚歌》,感受他们内心的坚定和崇高吧。(齐读《囚歌》)

五、布置作业,摘抄句子

归类摘抄文中描写主人公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

课时作业

一、给生字组词。

峻(严峻)(险峻)刑(苦刑)(绞刑)

避(避免)(逃避)执(执行)(执着)

二、选择合适的语气。

1.“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句话要用(③)的语气朗读。

①慷慨激昂 ②严厉批评 ③耐心劝慰 ④坚决拒绝

2.“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这句话要用(①)的语气朗读。

①平静镇定 ②紧张害怕 ③慈爱地安慰

三、思考填空。

课文从(语言)、(动作)和(外貌)等方面刻画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形象,表现了他对革命(忠诚)、面对危险(毫不畏惧)、面对敌人(镇定自若),面对死亡(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第二、三题从宽泛的感受到细致的体会,从说事件到聊细节,把学生一步一步带进课文学习中,因此我的两节课就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进行设计,在学习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渗透人物描写方法——具体而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第四题则是与语文园地学习密切相关的开头、结尾方式的学习,因此安排了朗读、感受、认识、摘抄四个步骤,在这样的四步学习中由表及里感知“前后照应”的好处。

4.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经典 篇四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_,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_用来_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5.十六年前的回忆反思 篇五

大横中心小学朱新祥

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引导学生领悟、分析、指导运用“前后照应”以及“对比”的写作方法上。通过学生反复地去读,自主感悟,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重点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一、设疑导趣

学习要靠自己思索而得。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该课教学时,我首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启发学生弄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主体,掌握学习方法。

二、质疑导思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质疑设疑,从而知道学生那些内容不理解,学习重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到李大钊同志被捕前的一个段落“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我先指名读,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总结;在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出“我”的惊慌,敌人的凶残,李大钊的沉着,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质疑导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析疑导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诱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疑问,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李大钊被审时,我让学生先看录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李大钊同志的崇敬之情。进而激疑,引导学生参与,继而探索。观看图象画面后,再让学 1

6.十六年前的回忆反思2 篇六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的经过,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及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抓关键语段,体会人物品格;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研读描写李大钊在法庭上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品悟人物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忠于革命事业的高尚情操。

难点是: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于习作之中。

本节课教学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很可能无法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结合我校开展的领袖儿童教育课题研究三模九步教学模式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创境引题。

我选择从“忆”入手,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首先让同学齐读课题,围绕“回忆”二字质疑:课文忆了谁? 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让学生在自读中圈出时间的提示语,按照提示语将文章分成四个大块,再归纳出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事,进而概括成小标题。即: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这样既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二、先学后教

课文较长,故事又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再加上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局势,对于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必定没有多深的感触。所以学习课文前,我一再布置让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事实证明,学生搜集的课外补充资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先学环节,我着重让学生抓住重点片段质疑,如在学习父亲被捕时的片段时,我让学生读后思考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在我的鼓励下,有的学生提出:李大钊为什么不先离开北京,出去躲两年再回来?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李大钊把书籍和文件都烧掉了,敌人还抓他?学生提的问题很好,我让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介绍李大钊的身份:共产党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是北京革命党区的领导者。家中的书籍和纸片烧掉是不想让敌人搜索到证据,为了不泄露党的秘密。但因为李大钊是革命党领导身份,所以无论如何敌人都要抓他。他能离开北京吗?不能。如果他逃跑了,就会有更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牺牲,所以李大钊是坚决不会离开北京的。因为被捕前和被捕时都是采用对比的手法进行描写的,让学生在读中圈点批划,抓住问题:“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重点研读描写李大钊言行举止的句子,书写自己的读书体会。然后再以“作者是如何表现出父亲高尚品质的?”这个问题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对比的写法。

在后教环节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内容“法庭上”时,文中出现了三处描写李大钊的关键语段,由于学生已经采用过圈点批划及写批注的方法,所以在齐读这一部分之后,我便让学生在默读中自己读划,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找到相关的句子,但写感受主要集中在第三处,针对第一处写感触的少之又少。那么,如何突破重点内容,感受人物品质呢?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在理解“法庭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我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产生语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课文。以指导学生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首尾呼应的句子比较明显,所以找出来并不难,之后,进行延伸训练,让学生同桌讨论,找出文中另外两处相呼应的句子。由于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这个延伸相对较难,只有极少数学生找到了两处,如果用幻灯先打出首句,再找呼应的句子,这样对班上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相对降低了难度,不至于让他们孤立于课堂之外。

三、展示反馈

7.十六年前的回忆主要内容 篇七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主要资料是什么?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回忆录。透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应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述了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8.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篇八

寻互助抓手,从培养质疑入手。本文最大的一个举措与收获便在此,从课题入手,质疑问难,存疑读书。(十六年前发生了什么事?怎样的事情让我十六年后还回忆?)聚焦内容提问,虽然不难,由于平时重视不够,学生还不是太会发问;趁热追击,在梳理课文结构后,根据黑板上的导图,再次引导学生质疑,这一轮难度提升,质疑互助,学文释疑。(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父亲为什么被捕?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父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师追问,除了关注内容之外,还可以怎么提问?生给出: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前后什么关系?显然提问者是有答案的,师继续追问,根据你知道的答案再提问,生马上给出:前后照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有了如此启发,问题质量在提升: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父亲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通过两轮质疑,给予时间,帮助梳理,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少讲真思,好!

提高值问题,尝试互助学习。聚焦文章写法,提炼人物品质的问题,正是共学好凭借。

共学一:前后照应写法的好处,互为补充,完整表达,强化写法的品鉴,从内容,写法,读者三个角度,层层深入,既为读,也为考;

共学二: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证据?学习提炼,互为补充,化零为整,既从片段中提炼,也从全文中关注。

共学三:生字词人人过关,第一课时,互相提醒的是易错音,形,偏旁,人人修改过关,第二课时,互相批改的是实时听写的情况,人人订正过关。

扎扎实实过基础,扎扎实实学阅读。

9.《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九

课题:

10、十六年前的记忆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战地、围歼、茂密、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细读李大钊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讨论。

2、结合背景资料,体会李大钊视死如归的精神。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作用。

4、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5、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2、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

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难点:联系当时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李大钊的收集李大钊的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刚过完清明节,清明节有什么意义?(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2、今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李大钊同志。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就课题质疑: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是谁在回忆?会议的是谁?回忆的是哪些事儿?时隔十六年了为什么还要回忆?

3、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的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4、学生如果了解的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

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2、1926年3月,割据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读通句子。

2、通过指名学生逐段读课文,检查生字认知情况。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划出质疑,课堂讨论识记重点词语的方法。

4、放课文录音。请同学边听录音边思考问题(课件出示):

(1)、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

(2)理解叙述、顺序

5、学生汇报交流。

二、小结:

(课文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捕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父亲烧掉文件、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了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离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人的无比悲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悟父亲形象。

2、感悟写法。

一、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

(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是对给你革命事业的信心)

二、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时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三、品系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哪些方面可以感受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可以感受到。)

A、(这里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设计三种解让学生选择A、小孩子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B、请同学们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哪地方可以体会到?(指名答)(从第一自然段:父亲说的话可以体会到。)(课件出示): 父亲坚决的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A、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

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有危险,也坚决不离开北京,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B、请同学们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反问句使句子更加强烈。)C、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四、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1、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两句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找出来这部分内容中描写人物神态的话(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

3、课件出示:(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

走。

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不行,为什么?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A、把“严峻”、“惯有”两个词去掉行不行? B、从“惯有”一词,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父亲平时对革命工作的态度)C、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了什么?

(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4、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对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的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请同学们找出来对比描写的句子。

先让同学在课本上勾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既要交流对重点句的感悟理解,还要交流、朗读体会。对学生认识模糊的老师要加以适当的指点或引导讨论,使学生对重点句正确深入地理解。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1)这句话是什么的对比?(指名答)

(把父亲烧文件的“我”提出的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

(2)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像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待亲人慈爱的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方面的统一。)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起到反衬的作用)

(2)同学们找出哪些对比描写的手法? 课件出示:“沉重的皮鞋声”和“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挤满”“像一群魔鬼”“每个人拿着一支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满脸横肉”、“冷笑”、“搜了一遍”„„

(1)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敌人的凶狠残暴、心虚。

(2)这样鲜明的对比,从反面衬出了什么?(指名答)

从反面衬出李大钊沉着、机智、临危不乱的英雄形象,也反面衬出了李大钊对敌人的极度的蔑视。

(2)请同学们还找出哪些对比手法? A、课件出示:“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B、这些词句是什么的对比?(指名答)(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C、这样写突出了什么?

D、引导学生回答:这样写突出了父亲处事不惊,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3)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及李大钊的临危不惧的敬佩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5、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请同学们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

(1)让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划出直接描写了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和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进行分析。(3)小组代表谈最感动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4)老师抓住学生回答后的关键之处,课件出示:

A、“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面,父亲人就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他那乱蓬蓬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

小结: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的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课件出示:

B、“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小结: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所

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不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第三课时

课题目标:体会开头,结构呼应的作用

一、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三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3、这是首尾呼应写法,内容上首尾连贯、前后照应。

4、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二、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内容上:

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的怀念父亲。B、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作者对父亲的怀念。(2)找出课文与下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A、工友阎振三一早在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指名答)(在军警中,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B、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入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C、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去一支闪亮的小手枪。)

D、4月6日早晨,妹妹换上新衣,母亲带他去散步去了。

(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了母亲和妹妹也被带来了。)

(3)说说前后照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这一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加深,是文章结构严谨,表达清楚。)

三、总结

听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

四、作业布置:

1、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鼓励学生运用前后呼应的方法。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五、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前后照应

被捕前

被捕时

忠于革命事业

法庭上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篇十

教学要求:

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学习本课对比描写方法的好处,并指导学生运用于写作中(小练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对比描写方法的好处,并指导学生运用于写作中。课前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好吗?一二组的同学请你们闭上眼睛,没有我的允许不能睁开眼睛,三四组的同学请你们睁着眼睛,下面我们要进行听写,我只念一遍,请认真听要求:请同学们在语文本第4行公整地写—“永远怀念李大钊!”请睁开眼睛(出示PPT及听写结果,将第一二组和第三四组的听写结果进行对比。)

(2)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请问课文按时间顺序回忆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二、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革命先驱?他的高尚品格是从课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扫读、跳读,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李大钊、敌人以及“我”相关的句子,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1、被捕前:态度变化,形成对比。

(1)局势的严重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烧文件、张作霖派人检查、工友阎振三的失踪。)

(2)父亲对待我和母亲态度变化的句子。(PPT展示:“不要了就烧掉了„„”、“父亲很慈祥,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怎么能离开呢?”)

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很慈祥的父亲以前和现在的态度截然不同,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7节,(重点指导学生读反问句,读出父亲严厉的语气。)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2、被捕时:父亲、“我”、敌人形成鲜明对比。

(1)指名读描写敌人的句子,看看敌人的表现是怎样的?(残暴、心虚)

(2)听到纷乱的枪声,“我”的表现怎样呢?(恐惧)李大钊的表现又怎么样呢?(不慌不忙、保持严峻)指导朗读重点句子——”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保持着他那严峻的态度......对他们没有仁和道理可讲的。”)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板书:英勇无畏)

3、法庭上:父亲、“我”、法官形成对比。

(1)“我”看到的父亲是什么样的?朗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从父亲的外貌可以看到父亲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2)从父亲的样子我们可以想象李大钊在牢里发生了什么事?看到这些我们的感受如何?

(3)面对我们的哭喊声,父亲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

(PPT展示:重点句子——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指导学生读。(4)师:父亲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父亲的表情是安定沉着的。

板书:安定沉着

师: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生: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正是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声而忧伤,相反,他用坚定、沉着影响亲人,让亲人化悲痛为力量。这体现了李大钊的什么品质?(板书:坚贞不屈)

学生再读,感受父亲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4、被害后:悲痛欲绝

过渡: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得到了一个„„这是多么令人悲痛欲绝呀!(煽情,营造氛围)来,同学们,请有感情读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三、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出示革命先烈的图片(PPT),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2、总结学法,进行练笔。

本文在描写人物上,抓李大钊、“我”以及敌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体会到李大钊是一个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者,同事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作业:小练笔

(PPT展示图片)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运用对比的写法,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比较,表达出你对两个人的情感。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英勇无畏 被捕时 忠于革命 法庭上 坚贞不屈 被害后 悲痛 欲绝

上一篇:赛龙舟初一作文800字下一篇:卫生保健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