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鉴赏人物形象(9篇)
1.初中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词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解答古诗词歌鉴赏形象类题型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词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难点】:如何鉴赏人物(景物、事物)形象及解答相应题型的方法与技巧
第二课时
一、古典诗词中常见人物形象
(1)英雄: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如:卢纶的《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就描写了一位将军的形象。诗中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当中去了。首句着一“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突出了将军的高度警惕。“夜引弓”的“引”字,让人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结尾写箭入石中,写将军之神勇、射术之超群。
再如: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表达了自己矢志抗金,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塑造了一位爱国主义的英雄将领的形象。
(2)羁人: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
如:元朝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3)思妇: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这类诗歌中思妇思念的对象一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一是为征战而远征等。
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属于第一种情况,全诗描写了主人公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前两句描写主人公的“不知愁”,而第三句转折,由“忽见陌头杨柳色”,使少妇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伤感场景,引出“悔教夫婿觅封侯”。“忽”最准确鲜明地描写了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
(4)隐士:多描绘隐居田园的人物形象,体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如: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正是体现了诗人对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过山村清幽明丽景色的描写,我们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诗的境界清澄透明,玲珑剔透,恰似一泓秋水,其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歌于诗情画意当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5)征人:这类形象多在边塞诗中出现,有写得慷慨激昂,也有写的怨恨不平,反战思归的。
如:卢纶的《塞下曲(其三)》: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本诗描写了威武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6)悲士:多是写功业难成,报国无门的感慨。
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写出了一位渴望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但又不被赏识的悲士形象。比如陆游的《书愤》
二、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别术语: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⑧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2.学案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篇二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2、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答题三步骤并规范组织答案
(二)学法指导:
(1)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方法一:一颦一笑总关情,言行肖貌要留心 正面描写:
(1)外貌描写:容貌、衣着、姿态等(2)神态描写:面部表情
(3)心理描写:情感、心理活动(4)动作描写:动作行为
(5)语言描写: 对话和自问自答
方法二:缘景明情品意象,侧面描写来衬映 侧面烘托:
1、注意环境(时间、天气、地点、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起到的作用。尤其注意意象在诗中的含义,理解这些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2、注意次要人物对人物塑造的作用;注意对比反衬等手法 方法三:知人论世细推敲,巧看注释获信息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2细看题目,巧看注释。
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思想抱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2)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步骤一:说特点
人物形象描摹:特征(遭遇)+身份。
人物身份:游子、思妇、将士、官吏、隐士、文士等
步骤二:析诗句
分析描写方法,结合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识别依据。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等);侧面衬托(环境渲染、反衬等)
步骤三:明作用
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步骤三可根据题目要求以及诗歌本身灵活作答,有时可以省去)答题框架:
①本诗(词)塑造了(特征)的(身份)的形象②通过(描写手法)写出了(译重点诗句),体现了人物(特征)③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框架灵活使用)
(三)且做且思、边学边练(1)课内复习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请分析概括周瑜的人物形象。
步骤一:本词塑造了一个()的()形象
步骤二:词在上片通过()描绘了()的情形为英雄造势;
词在下片通过()写出周瑜的();通过()表现了
周瑜的(),通过()表现周瑜的()。
步骤三:诗人塑造周瑜英雄形象表达()的情感。(2)方法练习
方法一:一颦一笑总关情,言行肖貌要留心
采莲子
唐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人物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步骤一:本诗塑造了一个()的()的形象。步骤二:通过()描绘()的情形,体现采莲女()的特点;通过()写出采莲女被人发现
行为后羞涩,体现她()的特点。
方法二:缘景明情品意象,侧面描写来衬映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步骤一:本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步骤二:诗歌前四句通过()写出()体现
了陆鸿渐()的特点;后四句通过()
()了陆鸿渐()的特点。
步骤三: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
方法三:知人论世细推敲,巧看注释获信息
鹧鸪天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移戎州安置,至元符三年(1100)得赦,在蜀地流徙五年余。这首《鹧鸪天》,就是戎州安置时答蜀士史应之之作。
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步骤一:诗中塑造了一位()的()形象
步骤二:诗通过()刻画他()的行为,展现他()的形象;诗人发出“付与时人冷眼看”的感慨表现了他()的形象。
步骤三:借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3)小试牛刀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四川卷)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智老,“儒先”叶天经.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步骤一:诗中塑造了一位()的()形象。步骤二:诗歌通过()描绘出()的情形,体现出诗人()的特点;
通过()描绘出()的举动,体现诗人()的特点;
通过()写诗人()体现诗人()的特点
步骤三:省略(4)作业巩固
调笑令·渔父
苏轼
渔父,渔父,江上微风细雨。
青蓑黄箬(ruò)裳衣,红酒白鱼暮归。
归暮,归暮,长笛一声何处。注: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简要分析词是怎样刻画“渔父”形象的?
(四)知识积累
(1)形象的概念及分类
诗歌形象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形象分三类:
1、人(抒情主人公自己和作者塑造的形象)
2、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3、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2)常见的诗歌人物身份类别 ①隐士:
1、古隐士(伯夷、叔齐、范蠡、谢安、陶渊明、“竹林七贤”等古代知名隐士);
2、虚拟隐士(樵夫、渔夫、钓叟、野老、村夫等)。②官吏:
1、贤臣(诗人塑造贤臣形象多来干谒达官显宦或表达渴望英才济世之情);
2、小吏(诗人塑造小吏的形象多为自己,且多表达身处官场下层的无奈以及对百姓的同情);
3、酷吏(诗人塑造酷吏形象多揭露现实丑陋以及对百姓的同情)。③女子:
家庭内:妇人(游子妇、征人妇、商人妇、贤妇、弃妇等);少女形象。家庭外:宫廷女性;娼妓乐妓;神话女性。④将士 将军:(智勇双全,英勇善战的将军;纵情享乐、腐化无能的将军)士卒:(以身许国、骁勇善战的士卒;境遇凄苦,厌战反战争士卒)⑤文士
儒士:服饰特征(纶巾鹤氅、穿深衣、戴章甫、簪笔、木屐等)狂士:(阮籍、嵇康等)
⑥游子、农民、商人、侠客、市井小民等(3)常见人物形象特征
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热爱自然、超脱世俗、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志趣高洁、饱读诗书、高雅脱俗、悠闲自得、旷达闲适、怀才不遇、潇洒俊秀、(儒士、隐士)
清高孤傲、不慕权贵、傲岸不羁、抗争世俗、慷慨愤世、豪放洒脱、狂放不羁(狂士)矢志报国、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献身边塞、勇猛剽悍、英勇善战、慷慨愤世、忧国忧民、饱经磨难境遇凄苦,厌战反战、思念家乡(将士)
清正廉洁、建功立业、同情百姓、残暴冷漠、贪污腐化、忧国忧民(官吏)
3.古代诗歌鉴赏之 人物形象 学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把握人物形象的常见类型
3、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 学习过程:
一、例题引入
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先分析一下诗歌中塑造的形象,再去做题
二、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 专题辅导 和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三、鉴赏指导
(一)、具体要求: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鉴赏角度——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三)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 专题辅导 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四)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五)例题分析: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2、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3、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专题辅导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提供以下参考答案,让学生评判得分(同学A)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闲适孤傲的形象。
(同学B)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同学C)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同学D)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同学E)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四、现学现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9全国卷Ⅱ)(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土蕃军队七万多人。
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专题辅导
五、常见艺术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六、智勇过关:
1、分析诗中“蓑笠翁”形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专题辅导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3、分析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4、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长干曲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专题辅导
七、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总观全词,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做简要赏析。答
2、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答:
4.鉴赏古典诗歌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及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2、了解有关人物形象的命题方式和解题策略
3、关于人物形象的解题和命题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纳
1、人物形象的类型
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苏轼的《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中的词人是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地吟啸徐行的仕人形象。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这首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2、常见人物形象的类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8)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形象。如杜甫的《兵车行》、曹操的《蒿里行》等作品通过战争给人发带来的不幸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批判。
9)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10)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11)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的《定**》。12)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3、怎样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关键字词,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有时须联系诗人的相关背景,进行合理的想象。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再如《高冠谷口招郑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结合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愕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以看出,郑愕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二)、真题展示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访 隐 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 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3、(20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答案:(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命题方式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
2、答题策略
分析步骤:1)什么形象(一个名词);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几个修饰词);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 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如:
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分。参考答案:
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相看两不厌,孤独但乐得清闲,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 衷 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四)实战演练 1.2011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三四两句与一二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一二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三四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高度和谐统一,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2.2011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 ;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补充注释】
⑴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一位和尚。
⑵苕溪: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经余杭、杭州、湖州等地,进入太湖。⑶西庵:智老所居。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禅伯:形容智老精于禅学。
⑷北栅:天经所居。亦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儒生:形容天经精于儒学。固穷: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⑸纶巾鹤氅: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参考答案】
(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3分)(2)答案示例:
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5分)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点 绛 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问题: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分析: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玉 阶 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问: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个思妇形象。萤虫飞回休息,夜已经很深了,主人公借着缝制衣服来打发时光,表现对爱人的思念。诗人借思妇这样一个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答案: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容易写错的字一览表(注:括弧内是正确用字)
1.安祥(详)
37.重迭(叠)
73.粗旷(犷)
109.蜂涌(拥)2.甘败(拜)下风
38.渡(度)假村
74.针贬(砭)
120.复(覆)盖 3.三步(部)曲
39.防(妨)碍
75.震憾(撼)
121.复(覆)灭 4.食不裹(果)腹
40.幅(辐)射
76.凑和(合)
122.松驰(弛)5.泊(舶)来品
41.一幅(副)对联
77.脉博(搏)
123.家俱(具)6.按步(部)就班
42.天翻地复(覆)
78.迫不急(及)待 124.欣尝(赏)7.指手划(画)脚
43.言简意骇(赅)
79.既(即)使
125.迷(谜)团 8.一愁(筹)莫展
44.气慨(概)
80.追朔(溯)
126.精萃(粹)9.穿(川)流不息 45.一股(鼓)作气
81.草管(菅)人命 127.偶而(尔)10.哈蜜(密)瓜
46.悬梁刺骨(股)
82.娇柔(矫揉)造作 128.善(擅)长 11.挖墙角(脚)47.再接再励(厉)
83.萎糜(靡)不振 129.迁徒(徙)12.一诺千斤(金)48.老俩(两)口
84.沉缅(湎)
130.打腊(蜡)13.不径(胫)而走 49.黄梁(粱)美梦
85.名(明)信片
131.蒜苔(薹)14.做(坐)月子
50.了(瞭)望
86.默(墨)守成规 132.颂(诵)读 15.不落巢(窠)臼 51.爱(艾)滋病
87.大姆(拇)指
133.人材(才)16.烩(脍)炙人口 52.杀戳(戮)
88.沤(呕)心沥血 134.座(坐)落 17.洁白无暇(瑕)53.痉孪(挛)
89.凭(平)添
135.雾淞(凇)18.死皮癞(赖)脸 54.美仑(轮)美奂
90.出奇(其)不意 136.精减(简)19.兰(蓝)天白云 55.罗(啰)唆
91.修茸(葺)
137.增殖(值)20.鼎立(力)相助 56.蛛丝蚂(马)迹
92.亲(青)睐
138.蹚(趟)水 21.磬(罄)竹难书 57.一如继(既)往
93.弦(旋)律
139.装祯(帧)22.入场卷(券)58.鬼鬼崇崇(祟祟)94.膺(赝)品
140.发韧(轫)23.声名雀(鹊)起 59.金榜提(题)名
95.渲(宣)泄
141.夜霄(宵)24.笑咪咪(眯眯)60.走头(投)无路
96.寒喧(暄)
142.元霄(宵)25.常(长)年累月 61.趋之若骛(鹜)
97.竭泽而鱼(渔)143.九宵(霄)26.公诸(之)于众 62.终身(生)事业
98.滥芋(竽)充数 144.萤(荧)光 27.谈笑风声(生)28.人情事(世)故 有持(恃)无恐 30.额首(手)称庆 31.旁证(征)博引 32.饮鸠(鸩)止渴 33.打破记(纪)录 34.名符(副)其实 35.灸(炙)手可热 36.宁缺勿(毋)滥 终生(身)受益
99.世外桃园(源)名不符(副)实
100.脏(赃)款
不能自己(已)101.迴(迥)然不同姿(恣)意妄为
102.弹(殚)精竭虑 雄奇俊(峻)拔
5.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教案(定稿) 篇五
【教学目标】
1、明确常见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2、掌握小说人物形象题的解题步骤;
3、学会运用鉴赏人物形象的答题模式。【教学重点】
归纳解题步骤以及规范人物形象答题的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文言文阅读专题的复习,从这节课起,我们进入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引出考纲——小说——小说的人物形象
二、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得出人物描写的方法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肖像描写 侧面描写:环境、对比、衬托等
三、高考真题展示(08浙江)《乌米》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作者是如何刻画“我”的形象,并分析其作用。(6分)
(2009年宁夏海南卷)《孕妇和牛》12题: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6分)
(2010年安徽卷)11题: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5分)(2010年江苏卷)《溜索》13题: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的形象。(6分)
得出高考常考的题型:
⑴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⑵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⑶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四、作业情况分析
讨论学生答案得出答题步骤
1、审清题目要求(具体、概括、分值)
2、划出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全面)
3、根据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形容词)
4、合并同类信息(避免重复)
5、完成书写(分点、简明、通顺)
五、当堂巩固练习
六、比较两道题的答案 明确答题的两种模式 模式一:分点简析式
①„„表现了XX„„;
②„„表现了XX„„;
③„„表现了XX„„;
……
模式二:概括式
XX是一个()()()的人(职业、身份)。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板书:
小说人物形象
6.诗歌鉴赏形象鉴赏说课稿 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形象鉴赏中人物形象》
考点阐释:2012年考纲对此部分的要求是,能够鉴赏作品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又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考情分析:高考对人物形象的考查近三年都有涉及,2012年安徽卷、湖北卷、江苏卷均有考查,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学情分析:通过多次的考试情况看,诗歌鉴赏部分得分率都比较低,学生对此类题的信心不足,对诗歌阅读量小,缺乏正确的语感分析,复习的时候应有清晰地方法和思路的指导。因此在一轮复习中,对于形象鉴赏,我们又进一步细化为景物、事物、人物的鉴赏,以强化学生基础,加强解题的针对性。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准确规范答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答题的规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作者情思,引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分析、全面准确概括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答题规范性。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感受,以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再进行研讨,让学生们自由交流,从而生成新知。
然后是构建,让学生总结归纳,形成系统。最后拓展,对知识进行迁移巩固、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过程:
我们的常态课堂模式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一、自学质疑环节:(主要放在专用自习或课下)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这样,老师在上课之前通过看作业就能够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点突破,学生也能带着问题有效学习。
本节课自主完成三首诗歌鉴赏题,均选自2012年高考真题:
1、《最爱东山晴后雪》中诗人的形象。
2、《送邹明府游灵武》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
3、《梦江南》中主人公形象。课下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
二、展示探究环节:(课堂)展示交流小组答案,学生相互评价,互动探究,大胆质疑。这一环节最能活跃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这一环节本节课设计以下四个活动: 活动一:
小组展示《最爱东山晴后雪》的答案。对照订正答案,班级评议,归纳答题步骤。活动二:根据答题步骤,各小组订正二、三题的答案
活动三:小组展示二、三题答案,对照参考答案班级评议,小结分析人物形象的具体方法。活动四:小结本次课内容。
三、精讲点拨环节:(课堂)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点拨,这样的精讲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这进一步明确分析人物的方法和形象题答题步骤。
四、迁移应用环节:(课堂)及时巩固学习效果,形成技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2011四川卷《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诗人的形象特点,作为迁移试题。
五、反思反馈环节:学生反思此项学习的问题,易错点,总结整理反馈。
六、小结归纳环节:小结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步骤。
七、课后巩固环节:2010年福建《访隐者》赏析“隐者”的形象和《军城早秋》中的形象。
在具体实施七个环节的过程中,每个知识点的情况不同,环节会略有不同,但总要以依据具体情况,追求最高的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思考,有最切实的收获为目标。
为做好以上七个环节,我们平时做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 一是学教案的准备:一轮复习的学案中,包含此知识点涉及的相关知识,将这些提供给学生帮他们构建知识体系。典例导引选题要精,力选2012年高考题,突出引导功能。迁移巩固训练选题难易适当,有梯度。二是熟悉学情的准备:学教案做到有发有收,有收有批,有批有评。在充分了解学情的情况下,课上才能直击要害,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减少课堂上教学时间和学生精力的浪费。
教学预期:在积极热烈的课堂环境中让学生愉快地学得知识。借助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学生思维,增大课堂容量,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尽可能大的表达空间,培养表达能力。
7.鉴赏诗歌的形象 篇七
1.了解诗歌中常见意象;
2.学习如何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学习内容:
(一)鉴赏意象 一.【考点解读】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二.【常见题型】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2、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例:(200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三.【解题秘笈】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本词上阙的景物有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残春之景。
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这首词应是一首伤春之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词的上片写残春之景,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参考答案:
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附:常见意象特征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8)松,坚贞高洁。
(9)莲,“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二)鉴赏意境 一.【考点解读】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二.【常见题型】
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例:(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三.【解题秘笈】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山居即事》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2、概括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而《山居即事》中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
3、剖析作者思想。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山居即事》一诗根据诗歌幽寂澄淡的意境及诗人的风格可以体会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简而言之,三步可概括为九个字: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三)练习巩固:
一、(07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夜独坐(节选)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 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二、(06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流水 白云)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三、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四.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1 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
答: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功名未就,展转反侧的愁思(答出“辗转反侧”即可得分)(每问1分)
(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1分),而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唉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作出了出色表达。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3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洞霄宫:在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是道教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此诗的颔联是写景的诗句,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至少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答:
(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
答: .[答案](1)①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画。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②生机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③强烈对比。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④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⑤俯仰相衬。“碧潭”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等空阔自然。
(2)结尾一联,用意点出题目的“宿”字。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⑴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的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蕖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⑵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⑶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七、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暮春回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答: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诗的前两句用了渲染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2)答:诗的后两句,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你可以看出“卢岵山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
8.诗歌鉴赏‘景物形象 教案 篇八
一、考点说明
二、常见题型
题型一:意象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1、什么是意象?(见金榜)
3、通过意象特点准确把握诗人寄寓的情感
每拿到一首诗。都要先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诗中的景与情属于哪种组合方式?这四步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其中的关键是意象特点的把握,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通往作者情感世界的路径。
客观物象本来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对其“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的主观情感。而诗人“着我之色”往往体现在某些景物描写的修饰语上,正是这些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我们如能注意相关的修饰语,准确理解其表达作用,对正确解读诗歌将会事半功倍。
(1)把握意象前的形容词
藤、树、鸦、桥、道、风、马,然后再找出这些物象之前的修饰语:枯、老、昏、小、古、西、瘦,如此一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2、积累一些特殊的意象,领悟其象征意义(见印发的复习材料)
很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中写到的景物:藤是干枯、毫无生气的,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噪鸦,桥是少人经过的孤桥。道是荒凉废弃的古道,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落照图,作者那份凄凉悲苦的心境也就不难把握了。又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修饰“山”的“万仞”和修饰“城”的“孤”字,似乎让人看到在苍茫天地之间,在戍边将士内心的凄凉由此便可直接抵达人心。
(2)关注描写色彩的词语
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则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满山对比强烈,由此即可感知作者内心的乐观与昂扬。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采用极为明快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烂,使情感表达得透亮而热烈。王维雨后那深红浅红的花瓣色泽柔和可爱,雨中碧绿的柳丝笼罩在一片若有若无的烟云中,袅娜迷人,有如一幅工笔彩绘的图画,而诗人那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安详恬淡的心境也就跃然而出。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营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3)重视描写动态的词语 群山包围之中,彳亍着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写尽了环境之孤苦,意象色彩的冷暖也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说来,枫叶火红,漫江碧水清澈,再加上白帆点点,整个画面色彩绚丽,《田园乐》中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更是绘形绘色:
诗句中,某字因用得贴切、精彩而使全句生辉者,谓之“诗眼”。如果我们稍加留意的话,不难发现,在古诗词中充当诗眼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动词。如韩愈的名句“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字,就把暮春时节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则通过搁浅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诗人无奈无言而忧伤的情怀。又如李煜但作者“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失去了自由被拘囚于这深院的作者眼中,秋不正如自己只能常常埋藏于内心的万般愁绪一样,被牢牢地深锁于这小小院落之中吗?
(4)注意诗中表示数量的词
诗人有时会在诗句中运用一些表示数量的词,这些词除了表示数目之外,通过诗人的精巧构思、妙手点拨,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字具有了奇妙的效果,这也是我们把握意象的一个方向。如岑参《山房春事二首》的“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三两家”把昔盛今衰、兴亡无常的感慨包含于其中。齐已《早梅》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一枝”,可谓点睛之笔,生动而准确地点出了梅中之早梅的超越领先的不凡神韵。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虚写的约数,两两相对,突出了眼中所见之景:“七八个”稀疏的星星挂在天边,“两三点”晶莹的雨珠洒在山前,极富表现力地描绘了夏夜乡村清新在岸边的小船描绘出了一幅悠闲落寞的景象,透过一个“横”字,的《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清秋”当然是“锁”不住的,幽美的景色,传递了作者轻松喜悦之情。
此外,还有一些拟声词、重叠词等,如“唧唧复唧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对强化诗意的表达和增强语言的韵律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阅读时也应该是我们关注的要点。
4、典型示例
金榜第62页
应考策略题二 《山居秋暝》
链接高考1:(2010年天津卷)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1)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链接高考2:(2010年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5、实战演练:
课时提能演练四 2(1)
题型二:意境题
1、什么是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
2、常见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答题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5、典型示例: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2)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壮阔雄伟的气势。(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从而表现了诗人不畏风雨的开阔胸襟和万丈豪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6、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请简析这首诗的意境以及作者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空气明净清新,原野格外空旷,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2)营造了清幽秀丽、明朗清新的意境,(3)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7、掌握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情、景结构关系辨
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表达主题。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二、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明)夏完淳《即事》: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而篇末“一片月临城”的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上述诗词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三、融情于景(移情入景),情景合一
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它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又可叫作“移情入景”。这样的诗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史上不乏融情于景,达到情景合一,水乳交融境界的佳构妙篇。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融情入景的例子,不局限于通篇的情景合一,更多的是一句之中的情景合一。如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脉脉无语之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并非花鸟不可爱,“恨别”是写情。一句中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又如宋之问只是诗人忧国忧民,所以说“花溅泪”、“鸟惊心”。“感时”、《度大庾岭》:“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诗人用南飞雁比喻自己流放岭南的心情,用岭上梅花抒发自己的乡思。又如李白《太原早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上句写远在边城太原作客的心境,下句写思念新居安陆的情怀。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景有限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就能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俘,远而不尽”。情、景内在联系辨
一、情、景正衬
情、景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一)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二)以哀景写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二、情、景反衬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一)以乐景写哀情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俞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天景色的描绘,透露出漂泊异乡强烈思归的感伤。再如韦庄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之句,写尽了江南风光之美及生活之闲适,但反衬的却是作者亟欲归家而不得的悲哀,“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二)以哀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9.高考语文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篇九
一、常见的考点 1.诗歌的形象 2.诗歌的语言 3.诗歌的表达技巧
4.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二、鉴赏诗歌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谈谈你对诗中“凤凰”形象的理解。(6分)(2010年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译文:
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
(1)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参考答案:诗人笔下的“凤凰”生活在林中,朝饮醴泉,夕栖山冈。高鸣九州,颈望八荒。适逢秋风,羽翼摧藏。恨处非位,孤独无奈苦闷,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诗人借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三、答题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第一步:把握形象特征
外在特征:外表状态、身份类属、处境际遇等 内在特征:思想性格、精神品质、志趣追求等 第二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
②
四、诗歌形象的类型
(1)人的形象鉴赏——本节课学习目标(2)物的形象鉴赏(3)景的形象鉴赏
第一类:人的形象鉴赏
1.答题步骤:
这首诗(词)塑造了(描绘了)一个 处境际遇 + 思想性格 + 身份类属 的形象
2.补充理解:
1、思想品格包括:外貌、语言、行动、心理
2、身份属性:游子、思妇、迁客、骚人、戍边将士、隐士
五、示例:简析下面这首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菩萨蛮[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絮飞,离人犹未归。
分析
1、处境际遇:独守空闺
2、思想品格:寂寞惆怅,思念丈夫,切盼夫归。
3、身份属性:思妇
参考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独守空闺,思念丈夫,切盼夫归,寂寞惆怅的思妇形象。(注意答案要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处境际遇,二是思想性格特征,三是身份属性。)
六、实战演练:阅读下面一首词,你从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鹧鸪天[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夕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此词为作者被贬黄州时所作。分析
1、处境际遇:被贬黄州
2、思想性格:悠闲自适、超然俗务、百无聊赖。
3、身份类属:迁客(诗人自己)
参考答案:这首词描绘了一个被贬黄州,手拄藜杖缓步游赏的闲居者(或“隐逸者”、“贬谪者”)形象。(2分)表达了诗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趣,又流露出百无聊赖、得过且过的无可奈何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用心
爱心
专心
注意:下面这类型题目必须回答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七、巩固练习一:请对诗中的“将军”形象作简要分析。
塞下曲[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答案:诗中塑造了一个技术高超、镇定、警觉、神勇的将军形象,表 达了诗人对将军的景仰之情。
有的诗中的人物形象既不是诗人自己,也不是诗人以外某个特定人物,而是虚拟出来因寄所托的某一形象。对此类人物形象的鉴赏,要深入把握其寓意。答题步骤:
1、这首诗(词)塑造了(描绘了)一个(际遇+思想性格+身份属性)形象
2、+诗人以此自喻+寓意(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或感慨)
八、巩固练习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对诗中“剑客”形象作简要赏析。
剑客 [贾 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参考答案:诗中的剑客经历十年磨练,终于练就了高超剑术,踌躇满志,急欲施展。诗人以剑客自喻,表达了诗人曾经寒窗苦读,满腹经纶,对自己的学识才能非常自信,急欲施展才华,干一番大事业的心志。
诗人写物,绝不会为写物而写物,通常是借物喻人(或自喻),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理想情趣,志向追求或对生活的某种感悟认识。因此,对物的形象的鉴赏,除了理解其形象特征之外,重点应落到寓意的把握上。
第二类、物的形象鉴赏
诗人笔下的诗人托物寓意
诗中描绘的+物+物的特征+ 诗人借物喻人
诗中的诗人以物自喻
诗人托物明理
诗人托物象征
+寓意
表达诗人……情感(追求、理想)
表明了……生活哲理
象征了……人物或精神
❀归纳答题步骤:诗人笔下物+特征+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什么感情(表明了什么哲理)
其中“物的特征”又包括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外在特征:外表状态,处境际遇
物的特征
用心
爱心
专心
内在特征:精神品格、思想性格
志趣追求(拟人)
示例五:阅读下面一首词,谈谈你对词中“梅”的形象的理解。
咏梅[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物的特征 外在特征:
生长在荒僻之处,寂寞开放,无人欣
赏,备受风雨摧残
内在特征:
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始终保持芬芳高洁的品质,终生不渝。寓意: 表达了诗人虽遭排挤打击,但仍然坚持操守,终生不渝的心志。
参考答案:诗人笔下的“梅”生长在僻静荒远处,孤独寂寞愁苦,还时常遭受风雨摧残,但它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始终保持芬芳高洁的品质,至死不渝。诗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虽然备受排挤打击,但仍坚持操守,终生不渝的心志。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马诗[李 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中的“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合成一问:请简析诗中“马”的形象)物:马
物的特征:
雄骏威猛、气势如虹,渴望驰聘疆
场,建功立业。
寓意:表达诗人渴望施展雄才,建功立业的心志和眼前不被赏识,徒叹奈何的感慨。
参考答案:诗中的“马”威猛雄骏,渴望驰骋疆场,一展雄才抱负。诗人托物寓意,表达自己渴望施展雄才,建功立业的心志以及眼前不被赏识、无可奈何的感慨。
示例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简要概括一下你对诗中画眉鸟形象的认识。
参考答案:⑴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地飞翔。⑵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第三类:景的形象鉴赏
一、把握景物特征和情与景的关系(常用衬托)
用心
爱心
专心 景物特征
明、暖、动
欣悦欢畅(正衬)
凄凉悲苦(反衬)暗、冷、静
凄凉悲苦(正衬)
欣悦欢畅(反衬)
二、把握意境的概念和类型。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一致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叫“意境”。
常见的意境类别有:恬淡闲适,清新自然,明丽鲜艳,雄浑壮阔,苍茫辽远,悲凉凄清,萧索冷寂,古朴安宁,生机蓬勃,热烈奋发。不同的意境就会烘托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景物形象的鉴赏常从意境的角度命题
示例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日暮 [杜 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释:这是作者流寓夔州期间所写的一首诗。阅读全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描写牛羊、风月、石泉、草露等景物,描绘/勾勒了一幅乡村日暮图,营造/渲染了悲凉凄清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思乡念亲、晚景凄凉、悲凉抑郁的情感。(注意归纳意境的答题步骤)
(1)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3)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用心
爱心
专心 [示例四](05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2)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3)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2010年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答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用心
【初中诗歌鉴赏人物形象】推荐阅读:
古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导学案解读11-05
初中诗歌鉴赏及答案08-11
初中现代诗歌鉴赏12-05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分析09-10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11-14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学生用)11-11
2018名师语文专题卷《古代诗歌鉴赏( 形象 、语言 )》09-01
望初中诗歌10-28
初中成长的诗歌06-24
初中青春礼赞诗歌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