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论文——吴明明

2024-10-29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论文——吴明明(精选4篇)

1.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论文——吴明明 篇一

大明宫地区位于西安市北部快速发展区域内,陇海铁路线以北,城市中轴线-未央路两侧,包括大明宫遗址及周边区域。现存的大明宫遗址是国务院首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指导下西安城市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阶段,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中对唐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和建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迫切需要编制规划以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促进古遗址的保护利用。

本次排水系统规划以“蓄清排污,达标排放,提高排洪标准,增强城市排水能力,形成畅通安全的排水系统”为指导思想。本次规划总面积为29.08平方公里,近期人口36.6万人,远期规划人口47.7万人。

1 排水体制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确定城市的排水体制。通常分为合流制与分流制两类。合流制又可分为直排式合流制和截留式合流制,分流制又分为完全分流制与不完全分流制[1]。

大明宫地区为旧城区,排水管渠部分为合流制,部分为分流制,现状排水管渠大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使用期超过30年的管道约占总数的40%以上,排水管网不健全,管网系统还很不完善,管道满流、溢流、渗流现象相当普遍。随着生活水平、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伴随旧城区的改造,旧有排水系统难以满足现有排水要求,必须进行改造。鉴于以上情况并结合西安市排水规划,确定大明宫地区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

2 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2.1 污水工程专项规划

2.1.1 污水量预测

Qh=a×Qj

式中:Qh———区域旱季污水量;

Qj———区域最高日给水量;

a———产污系数,取0.86

污水量预测一般通过给水量折算法来计算,如上式所示。依据《西安市大明宫遗址保护区给水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大明宫地区2020年最高日需水量为25×104m3/d,预测2020年污水量为21.56×104m3/d。

2.1.2 污水管网系统与污水处理厂

本次规划参照人口密度与人均污水量标准,并结合管网实际使用情况,考虑到旧城区管道堵塞、临接、混接等不利因素,设计污水主干管比流量取1.8升/秒·公顷、次干管和支管比流量取2.2升/秒·公顷对区域内污水管道进行了校核,保留了如未央路等满足设计流量和设计高程要求的污水管涵若干,拟新建如自强路等污水干管及次干管。这样既可以节省投资,又可以避免道路开挖造成的交通及环境问题。

大明宫地区污水规划属西安市排水规划北郊及西郊片区范围,分别为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分区、第五污水处理厂分区与邓家村污水处理厂分区。其中邓家村、第四污水处理厂已建成运行,第五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土建工作。本次规划根据污水厂地理位置与处理能力,结合管网规划情况,将区域内污水分流至以上三座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处理达标后排放。

2.2 雨水工程专项规划

2.2.1 雨水量预测参数

道路雨水管道系统设计暴雨重现期P=1~1.5年,综合径流系数ψ=0.65,大明宫遗址公园内ψ=0.32。集雨时间t=15min。采用西安市暴雨强度公式:

2.2.2 雨水管网系统与流域分区

根据预测雨水量,对区域内现状雨水管网进行了校核,保留了如工农路等满足设计流量和高程要求的雨水管网,废除了如二马路等合流砖涵,新建、改建如红庙坡等雨水管网。

大明宫地区雨水规划属西安市排水规划北郊片区范围,共包括四个雨水分区系统,分别为漕运明渠分区、西三线明渠分区、灞河分区:河分区。区域内雨水经管网重力或压力输送至各明渠、河流中。

2.2.3 雨水资源化利用

西安为内陆缺水城市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然导致用水量的持续上升,从而使城市缺水的矛盾愈加凸显出来。除了将经过深度处理的污水作为城市的一种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外,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也不失为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弥补城市缺水的一种有效途径。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城市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对补充涵养区域地下水资源、改善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城市雨水资源利用一般包括:储存利用、下渗等。下渗可通过透水地、透水沟、渗透管、渗透池和渗井等多渠道加大雨水对地面下的渗透。这样既可以减少地面径流,也可以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资源。储存利用可以通过利用现状及新建调蓄池,配以简单的水处理设施,然后将其提升利用,可用于城市绿化灌溉、厕所冲洗。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a.雨水储存利用措施

结合遗址公园景观设计沿道路修建一些植物种植池,公园道路上的雨水先进入种植池,当种植池达到饱和时,多余的雨水进入雨水管道,既可减少雨水径流,又可绿化环境;在住宅小区修建地下贮水池,将从屋顶、庭院收集的雨水,通过独立的雨水管道进入地下贮水池,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景观用水、绿化用水及道路喷洒用水;在大型建筑物屋顶修建蓄水池,截留雨水经过滤后可用于厕所冲洗用水及绿化用水。

b.雨水回渗措施

修建透水路面,可用透水砖铺设人行道及停车场,通过透水砖空隙吸收雨水,并在透水砖下面铺设碎石、沙砾等组成简易滤层,使雨水渗入地下;修建渗水井;将绿化带及草坪修建成凹式绿地,承接并回渗雨水。

3 存在问题探索

3.1 排水系统规划目标

市政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为划分排水范围、预测排水量、确定排水体制并进行排水系统布局。此外还包括确定污水处理程度及处理后污水、污泥出路。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排水系统规划只追求管网普及率及污水处理率,而忽视了处理后污水及污泥的出路问题。以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为例,其中水系统每日产量为5万方,原计划做为灞桥热电厂冷却水,后因其用量有限,致使中水系统被迫停产,造成了设备及资源的浪费。如果在排水系统规划时考虑回用水管网铺设问题,将回用水用于厕所冲洗水、绿化用水及部分景观用水,则将在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在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时,应将污水回用比例纳入审查条款中,并作为政绩考核内容。

3.2 雨水污染问题

当排水系统采用分流制时,应考虑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问题。可在管网末端建设蓄水池,经简单沉淀及过滤后再排入水体,对初期雨水污染产生削峰作用,以降低对河流的污染[2]。

4 结语

现代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应在追求管网普及率及污水处理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雨水及污水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将回用水管网铺设纳入其中,从跟不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摘要:以西安市大明宫地区排水工程专项规划为例,对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进行了探索,提出应在追求管网普及率及污水处理率的同时,加强雨水、中水的资源化利用问题。

关键词:排水规划,资源化,排水体制,雨水

参考文献

[1]张自杰.排水工程.环境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12..

2.城市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探析 篇二

1 工程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线外露现象严重

首先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管线不同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存在着众多不安全因素, 如给排水管线、燃气管线、暖气管线、石油管线等, 这些管线大多数都是易爆易燃载体, 然而人们对于外露、悬挂的管线司空见怪, 抱着无所谓的心态。但管理不善, 最终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在城市炽热的气候下, 管线容易发生爆炸, 不仅损坏城市建筑, 更会对道路、行人造成极大伤亡。

1.2 没有统一的规划标准

从外露的管线中可以看出, 市政管线规划状况, 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方案。为了经济利益各自为政, 暖气公司以供暖为目标, 天然气公司以供天然气为目标, 自来水公司以供自来水为目标, 这些公司没有统一的管理和指挥, 导致在管线铺设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规划路线进行。造成对道路和地下路基反复开挖铺设, 严重影响道路和地基的稳定, 使得地下状况极不稳定。这样往往发生道路坍塌、路基下陷, 如城市中出现了天坑。其次, 许多管线规划混杂在一起, 加重管线不安全的因素, 给维修过程带来很多麻烦。若不小心就会损害其他管线, 从而发生管裂、保障的危险。

1.3 执法检查力度不够

人们把管线铺设和开挖当作很正常的事情, 放松了执法检查力度, 事实上这种思想造就了各施工单位更加肆意妄为, 想怎么挖就怎么挖。人们对路面以上的检查执法力度很大, 如交通违章、建筑违章、垃圾污染违章等, 而对地面以下的执法检查却寥寥无几。长期性检查力度不够, 没有形成长期检查的机制。

2 综合规划管理建议及对策

2.1 建立和完善机制

由政府组建统一的管理部门, 统一规划城市的所有管线建设, 制定地下管线建设综合规划编制。地下管线的编制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 同时要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为城市的未来建设留有足够的空间。此外还要注重综合协调管线平面位置、间距以及管线与绿化、建筑物、道路等各方面的关系, 根据管线综合技术标准以及走向等, 确定既经济合理又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

2.2 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

政府组织具有管理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组成统一的管理部门, 管理部门应该对每一项具体的管线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管理, 明确不同管理部门的具体责任, 协调部门之间的具体活动。

2.3 加强管线规划管理

首先在统一规划管理部门的指导下, 逐步展开管线改造, 对历史遗留问题逐步解决, 坚决消除管线外露、悬挂的现象。为此我们要重新建立管线建设规划方案, 建立外、中、内三层管线规划渠道, 新管线取代旧管线, 从根本上铲除外露、悬挂的管线。改造后的旧管线及时清理干净, 因为深埋于地下或者悬挂的管线残留会污染水源和城市环境。其次, 将暖气管道和天然气管道、石油管道相分离, 也就是说各走各的线路。这些管道并排在一起会加重管线的不安全因素。另外, 将有污染的管线与给排水管线相分离, 以保证城市生活用水健康。

2.4 加强管线规划施工管理

充分发挥各管线的作用, 必须做好管线开挖、铺设施工质量, 争取一次性铺设到位。为此做好以下方面:1准确做好线路的设计与规划, 保障线路的正确性, 避免重挖重铺, 减少道路及地下的损害;2各种管线按照使用功能, 选取高质量的管材, 坚决避免管道生锈、腐蚀、污染、裂缝发生, 对于质量不过关的管道一律不准进行铺设;3严格检查施工过程和管材, 一旦发现材质有问题, 或者不能按照施工技术标准进行, 严肃追究施工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并给予相应处理和罚金。这样从源头上做好保障;4加强技术人员的现场施工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如关于弱电管沟的部分参数可以做以下控制:一般将管沟宽度控制在1.5m以内, 管沟厚度控制在0.60m以内, 管沟覆土按规范取0.70m, 弱电管沟埋深小于1.30m。考虑到弱电管沟的检查井一般较大及施工时与其他管线的相互影响, 弱电管沟与其他管线水平净距离至少为2.0m。各类管线技术人员是建设施工的总负责人, 因此对于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更高, 对于技术不过关的人员不准纳入管线铺设当中来。

2.5 合理控制地下管线的垂直距离

在地下管线的铺设过程中难点在于垂直距离的控制。根据不同管线的性质, 垂直距离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电力管、电讯管、煤气管、给水管、热力管、给排水管。电力管一般深为1.2m左右, 弱电管沟深为1.3m, 因此将煤气管、给水管覆土控制在1.4m左右, 而将给排水水管覆土控制在1.6m左右。理论上这样的数值规划能够有效地避免管线的交织和重叠, 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可能因为管径加粗而不能实现理论的价值, 为此, 需要技术人员根据施工经验进行合理的调整。对于没有垂直净距离的管道施工, 基本可以按照常规作业进行, 部分有特殊需求的管道, 可以适当进行加固作业。此外, 市政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市管道规划的时候, 应该确保电力管线同热力管线以及天然气管线的交叉处最小净距离小于0.5m, 对于超出这个数值的管线应该进行及时的调整。

3 结束语

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 要按照各自管线的作用进行, 坚决消除悬挂、外露管线;在铺设管道时, 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 并做好检查执法力度;对于不认真履行行业技术施工的, 要依法追究责任;做好新旧管线的衔接, 确保各管线的正常运转。管线工程是服务于人民的形象工程, 体现着城市的幸福程度, 因此各级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 严格执法, 做好市政管线工程的规划建设。

摘要:城市市政管线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是资源流、信息流的载体, 关系着人民的生产生活。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建设越来越离不开管线的规划。但是人们过于对地下进行挖掘, 造成地下路况严重受损, 也影响了管线的安全。

关键词: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

参考文献

[1]朱习章.室外直埋热力管道施工质量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研究分析[J].新材料新装饰, 2014, 9 (12) :439-439.

[2]吴为.市政室外给水管道工程的设计[J].建筑知识, 2016, (2) :43.

3.生态文明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探讨 篇三

1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建设基本情况

贵阳市中心城区城市排水工程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先后编制中心城区及各区排水工程专项规划,在规划指导下,城市排水工程建设取得较快发展,目前基本已形成从雨、污水收集→处理→排放与回用的较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

1.1 城市排水管网

目前中心城区建成主要排水管道总长已超过1000km,已建城市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建成率达到77%,其中雨水管(渠)道占36%,污水管(渠)道占到41%,合流管(渠)道占23%。

1.2 污水处理

2009年中心城区污水排放量56×104m3/d,中心城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全市最大的新庄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25×104m3/d)已于2009年12月底投入试运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总处理规模58×104m3/d,实际污水处理量40×104m3/d,城市污水处理率从2000年的零处理提高到2009年的71.4%。

1.3 污水排放与回用

目前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尾水均按照《贵阳市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规定水域划类要求进行排放。由于贵阳市中心城区位于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水岭上,地处水系上游,河道径流量小,目前污水处理厂污水回用主要以补充河道环境用水为主。

2 回顾与评价

2.1 经验总结

1)规划对城市排水工程建设指导与调控作用日益增强

2000年国务院批复《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在规划中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健全城市雨、污分流排水体制;确定污水处理应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贵阳市陆续开工建设小河、花溪、二桥、金阳、白云、新庄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前期论证、中期方案及施工设计中,规划多次参与讨论、厂址选择、现场勘查,建设业主及设计单位充分听取规划意见在各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排水工程专项规划中深入确定了南明河、小黄河、麻堤河、小车河、市西河、贯城河、松溪河、鱼梁河、小湾河、三江河、大关、麦架河、百花湖及金竹14个排水分区、的规划方案,规划覆盖了中心城区1230km2,服务人口220万人。

2)明确以水环境治理为平台、大力推进城市排水工程建设规划要求

贵阳市自2000年实施“南明河三年变清”、“南明河长治久清”等水环境治理工程,极大的促进城市排水工程建设,通过水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由2000年的零处理大幅度提高到目前的58×104m3/d,管网建设达到近100km,城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3)坚持水源保护与污水治理相结合的规划原则

贵阳市是一座山地城市,部分城市建设用地已进入水源地汇水区域,在对该区域进行污水治理、排水管网建设中,规划明确提出污水(包括处理后污水)应采取跨流域排放,确保水源地水源安全。目前金阳新区、花溪、龙洞堡、金竹地区的污水跨流域排放工程均已建成,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明显改善。

4)实施排水通道的规划控制与保护管理

在城市排水工程建设中,常因排水通道被侵占而导致管网建设困难甚至无法实施。自2001年开始实施严格排水通道规划管理,在建设单位申请规划审批时,涉及排水管网通道的建设物、构筑物必须退让规划断面两侧5m,并实行严格规划验收程序,从而确保城市排水管网建设的顺利进行。

2.2 当前主要存在问题

1)城市截污干线处于超负荷运行的问题突出

中心城区主要河流沿线建成的污水截流管(渠)干线部分段由于年久老化、设计标准低、雨污分流不完善等因素,常出现管(渠)污水溢流入河道的情况,不仅影响截污干线安全运行,污水入河对河道水质构成极大的威胁。

2)雨污分流排水管网的建设和完善还十分艰巨

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经过长期的建设虽已基本建成较完善的系统,由于排水管网建设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等因素,目前尚有部分污水无法截入污水管(渠),同时中心城区雨污混接现象也较突出,加之贵阳市多年降雨量在1189mm以上,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COD、BOD浓度偏低,导致污水处理厂净化污水的作用还不明显。

3)污水资源化程度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

贵阳市人均水资源量1 288m3,仅约为全国水平的1/2,属缺水城市。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的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基本以补充河道环境用水为主,处理后的污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还较低。

4)初期雨水治理的规划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城市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尤其是初期雨水对城市地表的冲刷形成的径流包含许多污染物质,有固态废物碎屑(城市垃圾、动物粪便、城市建筑施工场地堆积物)、化学药品(草坪施用的化肥农药)、空气沉降物和车辆排放物等,初期雨水也是城市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对河道构成污染威胁。

3 探讨与建议

生态文明的本质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排水工程规划最根本的宗旨“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其出发点与生态文明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在编制城市排水工程中始终要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追求的目标。

3.1 全面推进城市雨污分流排水体制的建设

城市排水体制的确定是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重要基础,城市排水管网、设施的布局和规模的确定与之密切相关,因此,在排水工程规划中应重视对城市排水体制的研究,一般城市排水体制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见表1)。

雨、污分流制建设虽然在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是具有卫生条件好、利于防止水体污染的优势,但还存在建设难、管理难、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对是否采用分流制还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城市排水工程其目的是保护水环境、消除水污染,建设城市雨、污分流制是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必然之路,结合城市发展可逐步推进城市雨、污分流建设,在城市新区应坚定不移的建设分流制,在城市老城区可先建设沿河、沿主要排水干线建设污水截流沟(管),再结合旧城改造逐步建设上游雨、污分流,并最终实现城市雨、污排水体制的建设。

3.2 实施管网统一管理和分级建设,有序推进城市雨、污分流排水体制的建设

城市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和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建设单位和管理单位多,建设协调和管理难度大,错接、漏接等问题普遍存在,使雨、污分流效果不明显。在管理上应由一个部门或单位作为统一管理机构,协调管网建设、保存管网资料等,在建设中实施城市建设部门主要负责城市道路雨、污管网、沿河污水截流管(沟)、主要排水干线的建设;小区、社区由房开单位、社区负责雨、污管网建设,形成分级明确、管理有力的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和管理体系。

3.3 着力推进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

污水回用的途径一般分为两种,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回用,小区、公建等源头污水回用。从理论上说,源头污水就近回用,减少下游管网、污水厂压力、减少投资无疑是最理想的,但由于源头污水水量水质不稳定、设施选址难、运行费用高等弊端。在近期应着力推进已建、新建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回用,其水量水质稳定、易于实施,能有效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小取用水库及河道的水量、减少对城市水体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开展雨水利用与初期雨水治理的规划研究

城市水体是调节城市气候、美化城市环境、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在规划中应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合理布局雨水集蓄设施、合理利用截流式雨污分流制截流初期雨水。使城市水体水面有所扩大、城市水体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4 结语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是指导城市排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编制中应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理念,结合城市发展,使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能有效指导城市排水工程建设有序、合理推进。

摘要:回顾与评价贵阳市城市排水规划建设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在规划编制中城市排水体制、排水管网建设与管理、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雨水再生利用和初期雨水治理等问题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排水体制,排水管网建设与管理,污水再生利用,雨水利用

参考文献

[1]山地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探讨[J].给水排水,2006(7):4-6.

4.南阳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 篇四

南阳中心城区绿化和景观资源丰富,构筑了“人”字形的绿地结构和“两脉交融,双人为天”的景观轴线结构。 白河作为城区内的景观轴线、生态轴和发展轴的突出地位,并以白河为发展主轴,串接城区其他内河,形成南阳独特的内河景观系统,给慢行交通系统出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1 慢行交通系统发展趋势分析

1.1 南阳城市发展具有慢行交通系统的适宜条件

南阳地处南襄盆地,属于平原城市地形,地势平缓适宜慢行交通系统较长距离出行。南阳城市空间布局采用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城市大部分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集中在4 km半径的通达范围内,满足自行车最远出行距离的要求。另外,南阳城市用地较为综合,居住、就业及公共服务等功能联系紧密,空间距离较短,十分适合使用步行及自行车的交通方式。

1.2 慢行交通系统仍将呈现较强的出行优势

根据南阳市交通需求分析,2020年城市居民出行结构中,步行和自行车的出行方式约占到51.9%。居民平均出行距离达到5.3 km,其中步行交通平均出行距离1.3 km,自行车交通平均出行距离3.8 km,规划期居民出行距离3.5 km以内的比例约占40%。由此可见,2020年步行及自行车仍是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重要方式。

1.3 慢行交通系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国家政策层面,从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等方面考虑,积极采取措施推广低污染、高效能的集约化交通方式,积极进行与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和健康有关的宣传活动,加强城市居民对改善非机动车出行环境的关注,引导和鼓励市民出行更多的采用非机动的交通方式。

2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内容分析

2.1 规划目标与原则

2.1.1 规划目标

1)2020年南阳中心城区居民慢行交通系统的出行比例保持在51.9%左右;2)建立便捷、安全、舒适的非机动化系统,构筑以人为本的行人交通空间;3)引导市民采用非机动化和“公交+非机动化”的出行方式。

2.1.2 规划原则

1)紧密结合规划市级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用地的分布;2)充分考虑与主要居住片区中心公交设施的紧密衔接;3)积极利用城市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4)全面完善行人交通设施功能,改善通行条件和非机动化环境。

2.2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2.2.1 非机动化系统构成及功能定位

规划南阳中心城区非机动化系统由城市特色景观非机动化通廊、城市慢行交通系统通道和城市重要非机动化街区组成。

1)城市特色景观非机动化通廊:依托南阳中心城区特有的内河水系和古城遗址,形成以美化城市环境、塑造南阳特色景观风貌为主,兼有交通联系作用的非机动化通廊。

2)城市慢行交通系统通道:结合南阳城市完善的道路系统网络,以满足城市居民交通出行需求为主,更加注重非机动化及自行车交通设施在空间上的保障。

3)城市重要非机动化街区:在市级商业中心区、城市公共活动场所以及交通枢纽等城市重点地区,组织区域慢行交通系统优先系统,增进城市活力和便捷行人出行。

2.2.2 城市特色景观非机动化通廊规划

以白河作为城市复合生态发展主轴,充分利用南阳城区内丰富的内河资源,并考虑旧城历史文脉的延续,规划南阳中心城区形成“一河串六脉、绿带环古城”具有南阳景观和历史特色的非机动化通廊系统。

滨河非机动化通廊:一河(白河滨水非机动化主通廊),六脉(南阳中心城区内的十二里河、三里河、梅溪河、温凉河、邕河、溧河六条主要内河滨水非机动化次通廊)。

环城非机动化通廊。依据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为发掘和弘扬南阳历史文化,规划在古护城河和汉代城池原址两旁建设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规划结合两条规划绿化带的修建,在绿化带内布设人行步道,形成环城非机动化通廊,使自然水体与绿地结合成为开敞的、供游人观赏的公共空间,体现南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古城风貌。

2.2.3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通道

根据城市主要景观风貌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以及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分布特征,规划形成“七横七纵”的非机动化主通道系统。七横:张衡路、天山路、建设路、新华路、中州路、长江路和黄河路;七纵:北京路、工业路、文化路、人民路、仲景路、独山大道和新华东路。

2.2.4 非机动化街及非机动化区

在市级商业中心区、城市公共活动场所以及交通枢纽等地区,通过建设非机动化街或设置非机动化优先区域,增进城市商业区活力,便捷行人交通出行。

2.3 慢行交通系统设施规划

1)人行道。

主干路横断面行人空间在4.5 m以上,其中城市中心区主干路非机动化空间在6 m以上,并且主干路应有2.5 m以上的行道树绿带。次干路横断面行人空间在4 m以上,其中城市中心区次干路非机动化空间在5 m以上,并且主干路应有3 m以上的行道树绿带。在道路断面设计中充分保障滨河景观道路的行人空间,规划滨河景观道路行人空间在6 m以上,并与滨江景观设施紧密结合,以利于营造宜人的亲水空间。

2)人行道无障碍设施。

按无障碍设计的要求,为残疾人提供人性化的道路设计和人行设施。清理道路沿线人行系统的障碍物,保障人行系统的通行顺畅。

3)行人过街设施。

除布局交叉口行人过街横道外,应合理布局城区路段人行过街横道。按照规范要求,城市主次干路上行人过街通道的间距宜为250 m~300 m;扩大行人过街信号灯的安装范围和数量,改善交叉口的行人过街设施和信号相位;当交叉口进、出口道车道总数达5条以上时,在行人过街横道中间设置行人安全岛。在人流、车流繁忙的路口、路段及行人穿越快速路时,建设必要的立体行人过街设施。

4)非机动化与公交系统的衔接。

完善公交站点周边行人交通网络,合理设置行人过街通道,缩短非机动化距离,提高非机动化系统的舒适性、通达性、安全性,增强公交吸引力。

3 结语

目前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建设逐渐引起各界关注,但其规划内容及技术手段尚处于摸索阶段。南阳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通过深入剖析南阳城市特性与气质,本次规划提出了适合城市自身发展、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完善相应的设施建设是支撑城市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需求,需要在规划设计、设施建设及运行管理各个层面转变观念。要紧密结合我国城市交通的现实,不断创新,用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管理促进节约型、人性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Z].2007.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阳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Z].2007.

[3]王秋平.城市自行车交通网络规划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4]魏晓云.厦门市步行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交通,2008(6):17-18.

上一篇:浔江小学教学常规视导整改报告下一篇:退役士兵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