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名著读后感

2024-10-28

傅雷家书名著读后感(精选11篇)

1.傅雷家书名著读后感 篇一

傅雷家书名著读后感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赤子孤独,意味着他内心宁静,娟然如拭,褪去聒噪,独伫一隅,竭心所务。这也是傅雷―――一位真君子所秉承的(对自己翻译、写作事业),并劝诫其子所秉承的。

傅雷可以说是一位极严苛又执著的父亲。只要对孩子有所裨益之处,他总不遗余力,亟待探求。他对于文学的理解是颇有意思的,他常常提到“浪漫底克”一词,比如对于李杜二人写意的探讨,极为客观地讲:“写实可学,浪漫底克不可学,像李白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所谓曲高和寡,积雪的山峰也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令人听了耳目一新,其思想可见一斑了。更有对王国维《人间词话》探讨――从文学的墨采过渡到通透达观的人性灵的思索。其中论述的,不是传统理论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而是求真务实,庄重严谨地发表个人言论。这是不大容易的,更是鲜有的!如同揽去翳朽,决疏土石,剥离云漫,忽而打开一个新世界。又有“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样的洒脱之感。然,精神的`自由非身行的自由。身行若自由,其人格必举力维艰,但精神自由则弥足珍贵地在崇朽的天涯里灼烧悦气,升腾为新征程。究其根本,这甚而是自身严谨理智,追求真理的人格。

傅雷告诉傅聪:“我是你的一面忠实的镜子。”这面镜子用自己的一生履行责任,促成一位惊艳世界的祖国艺术家的诞生。做人,是一切无关乎性命的开始,集思想,理智,才智于一身。上升家国,不惮烦琐,如此成仁。云书寄,馥馥情。云书中母亲的语言细腻流露,更显一份急不可待与热烈。信中时时有感叹号出现,语言短促有力,一气呵成,无不透露这份爱更似丝细针线,缝隙绣得,淙淙流水。

傅雷说“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生活中友人繁多,自然,欢聚免不得如火如荼。老子也说“上善若水”。的确,水,泉眼清冽,翕忽澄澈,云之浮,溪之流,之声与耳谋,清冷冷状与目谋。或在氯簧较拢或于偃没石前,何之悠!何之迥!水利万物,万物融水,是何天籁!心灵也为之而触震,是否昔日与友人过于近密,适得其反?定要改勉!做傅雷般真君子,若水般万生。

亲情如水,岁月如梭,既然我是你的舵工,自然要用力划桨,就算平静得一泓湖水搅起万丈波澜也要渡济。让我做你的舟楫,通往河岸那边的谷地。父母之爱子,则是何地何时均要为子而虑计。正因为父母的严苛职守,子女方可闯出天地,觅得归处。思之怆然,更觉傅雷夫妇二人在文革中死之毅然,决绝!

总而言之,青山萦回,读《傅雷家书》,顿觉颢气俱存,盈于天地之间。是何人的气节?还是须做人的品性?抑或良知知识分子的中国味道,只得生生斟酌矣。

2.傅雷家书名著读后感 篇二

傅雷 (1908—1966年) , 1908年出生于江南望族, 因出生时哭声洪亮, 长辈们便以“雷”为名, 以“怒安”为字, 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艺术鉴赏家兼评论家。傅雷还是一个严格、尽责的父亲, 在儿子傅聪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 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 这些家信编汇成册, 就是著名的《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可以说是一部能比较真实全面了解傅雷先生的人品、文品、学识的第一手翔实资料。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 甚至可以说是其毕生重要的著作, 因为这是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 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的苦心孤诣, 也体现了傅雷的思想。在傅雷看来, 艺术表现的动人, 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从与儿子傅聪书信的内容来看, 他提倡做一个艺德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正如他给傅聪的信中所说:“先做人, 次为做艺术, 再为音乐家, 终为钢琴家。”另外, 傅雷是一位良师, 指引着傅聪在艺术道路上正确的前进, 不厌其烦地为其排忧解难, 在学习方面提出了很多正确的建议;也是一位益友、知己, 与傅聪语重心长地倾心交流, 互相鼓励, 共同进步, 展示了他无所不通的艺术思想。

《傅雷家书》是一部文学著作, 更被人们推崇为“艺术学徒的入门向导”, 傅雷对儿子孜孜不倦的教导和对艺术修养的要求, 不仅造就了傅聪, 而且造就了更多的艺术青年, 使其在艺术的道路上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傅雷用他艺术的心灵、理想的境界、自严自尊的人格和他睿智的思想家的内涵执著追求播撒爱的种子。

二、从书中“学”钢琴

(一) 论乐理与礼仪

在信中, 傅雷多次强调除了要练习钢琴技巧, 更要注重加强对乐理方面的学习, 他认为:“……琴的问题一时急不来, 而且技巧根本要改。乐理却是可以趁早赶一赶, 无论如何要有个初步概念……”现在社会钢琴教育的一个弊端, 就是只注重对钢琴技巧的训练, 而完全忽视了对乐理的掌握, 以至于问起乐理方面的问题一概不知。傅雷注意到这一点, 认为一切都应以理论为基础, 进而再谈实践。他还认为一个艺术家要把自己的感情“升华”, 最好的手段就是作曲, 他在信中说道:“……可惜你没有早学好写作的技术, 否则过剩的感情就可用写作 (作曲) 来发泄, 一个艺术家必须能把自己的感情‘升华’, 才能于人有益。”此话的目的就是帮助傅聪整理一些心情, 用音乐使自己走出苦闷。

“……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 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这是傅雷在1954年8月16日晚给傅聪的信中所说的一段话。傅雷对傅聪平时的不良习惯进行了批评并使其改正, 比如在别人家里脱去大衣的时候也要摘下围巾;和别人特别是师长或老年人说话的时候“手要垂直, 人要立直”;在饭桌上吃饭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举止, 手该如何放, 不要使刀叉掉在盘子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出台行礼或谢幕的时候“面部表情要温和, 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这些繁琐的礼仪细节完全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也想到了“一切都是要使你更完满、更受人欢喜”。

(二) 论上台紧张

在家书中, 傅雷多次与傅聪谈到了上台紧张的问题。紧张, 是在上台演出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 也是很多人最难克服的。关于这一话题, 在1954年9月4日的谈话中, 傅雷就对傅聪比赛紧张进行了分析, 认为“场面太严肃”, 也是由于没有试琴的原因, 最后结出一个结论:“……今后你切须牢记, 除非是上台比赛, 谁也不能先去摸琴, 否则无论在私人家或在同学演奏会中, 都得先试试触键与踏板。”第二次谈论紧张是在1954年10月22日, 当时傅聪离比赛还有3个月的时间, 可能是压力太大, 产生了紧张的心理。傅雷是这样回应的:“对付你的精神要像对付你的手指一样, 时时刻刻注意放松。”除了这一点, 还让傅聪“多想想人生问题, 宇宙问题, 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 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 结果身心反而舒泰, 工作反而顺利!”对待紧张问题, 傅雷从演出技巧和人生哲理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大难题, 给我们提出了最有效的办法, 让我们受益匪浅。

(三) 论演奏技巧

在乐器演奏的音色、音强、音质方面, 傅雷就“柯子歧送来奥艾斯脱拉与奥勃林的Frank Sonata”, 根据自己的听觉感受, 进行了对音色、音强、音质等方面的分析。他通过对小提琴、钢琴及两种乐器的合奏, 提出了好与不好的地方, 他在信中说道:“第一印象是太火爆, 不够Franck味。Volume太大, 而melody应付得太粗糙。第三乐章不够神秘味儿。第四乐章violin转弯处显然出了角, 不圆润……钢琴也有一个地方, tone的变化与上面不调和……”傅雷又和别的演奏家演奏的作品进行了对比, 显出了他的修养与对钢琴的了解。通过他对此方面的分析, 可以看出傅雷对音乐方面了解的深入, 傅雷的这种对艺术的一丝不苟及追求完美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1954年11月17日的信中, 傅雷去音乐学院听了一场苏联钢琴专家的个人演奏会, 除了对演奏效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之外, 还对其教学与傅聪进行了交谈, 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不合理。 (一) 背谱的快慢, 人各不同, 与音乐才具的高低无关;背不出即不上第一课, 太机械化。 (二) 改正不许看谱, 也大可商榷。因为这种改法不够发挥理智的力量, 学生必须在理智上认识错的原因与改正的道理, 才谈得上‘消化’, ‘吸收’。”并且十分想知道傅聪对这种教学方法的看法。

对于情感、技巧和音乐三方面的处理, 傅雷在信中说:“中国哲学的思想, 佛教的理想, 都是要能控制感情, 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 使他们如醉如狂, 哭笑无常, 而你自己屹如泰山, 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 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 才是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是傅雷的观点, 也是音乐存在于世的最终意义, 而现在的很多钢琴演奏者在演奏曲目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只注重个人弹的如何, 像弹琴的机器一般, 从不带半点感情, 使音乐变得那么枯燥乏味, 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关于技巧方面, 傅雷在信中说:“音乐主要是用你的脑子, 把你朦朦胧胧的感情 (对每一个乐曲, 每一章, 每一段的感情) 分辨清楚, 弄明白你的感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你弄明白了, 你的境界十分明确了, 然后你的技巧自会跟踪而来的。”“……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 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 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 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 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多么深刻的语言, 多么深刻的教训, 给现在的艺术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在艺术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 阐释了艺术的真谛。

在信中, 傅雷就傅聪在弹琴时的表情和动作方面也进行了讨论。当时傅聪在弹琴时的动作和表情过于剧烈, 傅雷

WENJIAOZILIAO

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并以李斯特为例加以说明, 他说:“传说李斯特在琴上的戏剧式动作, 实在是不可靠的;我读过一段当时人描写他的弹琴, 说像磐石一样。”最后做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唯有肉体静止, 精神的活动才是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当今的钢琴演奏家也有很多在表情和动作上过于夸张的人, 导致了很多钢琴初学者的盲目崇拜,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融入到音乐当中, 而并不是做几个表情和动作才算融入进去, 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每一个音符, 理解作曲家赋予这首曲子的真正内涵。

(四) 论文学与音乐

中国音乐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恐怕很多人都不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傅雷在1954年12月31日晚的信中就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解说, 他认为:“加泛音的唱才有音乐可言, 后人把泛音填上实字, 反而是音乐的大阻碍。昆曲之所以如此费力、做作, 中国音乐被文字束缚到如此地步;都是因为古人太重文字, 不大懂音乐;懂音乐的人又不是士大夫, 士大夫视音乐为工匠之事, 所以弄来弄去, 发展不出。”如果不对文字和音乐的历史有相当了解和深厚的积累, 是很难做出这样的评价的。这封信足以说明傅雷对中国音乐史学及其文学知识功底的深厚,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把音乐与文字拿来对比, 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傅雷在音乐上的造诣除了上述的方面之外, 还对古今中外音乐家和作品风格, 对外国音乐术语, 以及肢体的动作、哼唱对弹琴所起到的影响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其专业程度让很多专业的音乐人士都自叹不如。傅雷渊博的知识深深地影响着傅聪, 像指路标一样指引着傅聪前进的方向。

三、结语

傅聪在回忆《傅雷家书》时, 说了几句这样的话:“我觉得‘家书’的意义最简单来说, 就是我父亲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价值, 就是这个东西, 人活着就是为了一个精神的东西。这个精神价值包含了很多东西, 东方的西方的, 是一个很博大的精神价值, 可是绝对不是物欲横流的世界。有时候我对这个世界感到很悲观, 我父亲其实也是, 你们看‘家书’可以看出这点来。可是, 只要我还活一天,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还是干下去, 坚持我的这种理想, 坚持我的追求, 坚持我的精神价值。”

《傅雷家书》由傅聪一个人的精神食粮演变成今天我们大家的精神食粮, 那些坦诚的语句, 循循善诱的教导, 让我们鼓起了勇气, 挑战我们的梦想, 让我们懂得了精神的力量是不可磨灭的。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真正解读艺术、解读钢琴, 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一个人, 怎样做好一个人。

摘要:《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对他们的两个孩子——傅聪和傅敏写的一本家信编摘, 书中主要和傅聪围绕艺术与人生来进行讨论, 让傅聪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本文从这本书中提到的钢琴演奏及其教育方面入手, 学习傅雷是如何与傅聪共同讨论这一问题的。以本书为镜, 对我们的学习和做人具有借鉴作用。

3.世界名著《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份家书包含了多少爱,而傅雷则在儿子出国学习到成家,写了上百封。傅聪就在傅雷夫妇这样的教育下,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许多家长急切的想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往忽略孩子的想法,说不通讲不过就“打”,使孩子更加的厌烦学习,恨不得想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一个像马云那样的成功人士,但家长的教育方式正确吗?“打”“骂”常常会成为教育孩子的常用方式,用不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没有用心沟通,很容易使自己的孩子步入歧途。

有好的教育方式为何不去尝试呢?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用恰当的方式去教育吧!

4.《傅雷家书》名著导读 篇四

 《傅雷家书》首先讲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

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 《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傅聪)的.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

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 《傅雷家书》的评价:(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傅雷毕生翻译各类作品(30)余部,如(《约翰·克利斯多夫》)、(《高老头》)、《艺术哲学》

等。

 《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七千多字。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

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

 “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 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回忆儿子的往事这

件事;因回忆儿子往事而快乐,因儿子离开父母,只能靠回忆来寄托思念之情而惆怅。 作者写道:“你这次在宜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作者说这话的原因是什么?儿子变成了朋友

 从本文语言特色考虑,填入横线上的应是下面哪一句?简要说明理由。

(1)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

(2)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应选第二句。第二句与全文语气、口吻相一致,态度谦和,语气亲切,像和朋友谈心一般。 家书反映出傅雷对两代人如何相处的一些看法。回答下面问题。

(1)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青年人应该理解长辈的情感,尊重老人的意见。

(2)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哪些弱点?

长辈应克服落伍、迂腐、不够耐心、不太讲究说话技巧等弱点。

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7000多字,是一本“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是父子的真情流露。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

5.傅雷家书名著备考手工整理 篇五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作者简介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于20世纪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四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演讲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1966年的一个晴初霜旦,翻译巨匠傅雷愤然辞世。9月3日凌晨,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君而去。其双方双双自杀身亡,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4部,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人物性格特点

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和国家有着无私的热爱,有良知,正直,为人坦荡,秉性刚毅。

傅雷夫人(朱梅馥):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同时也是个热爱祖国的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不因有父亲和哥哥的光环而骄傲。

傅雷家书名言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傅雷家书内容简介

《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这本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傅雷家书》获得过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及至目前,20多年间它的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这足以证明其影响之大。《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是可以使我们更好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更值得父母和孩子读一读。本书为书信体。

《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主要人物形象

傅雷老师的爱子情深,管教有方。看过全文,犹如跟傅雷老师对话一样,一个生动形象的傅雷展现在眼前,似乎傅雷就是我的父亲,在对我进行谆谆教导。对傅雷老师最深的印象是他对儿子的告诫,从字里行间里面体现出了老师对儿子的疼爱。傅雷老师的《傅雷家书》我更体会到了,一种中国传统的但又包含先进的思想。我很欣赏傅雷老师告诉儿子的学习方法,但我不是很喜欢傅老师对儿子情感的宣泄,与刘庸老师相比,傅雷明显得比较含蓄、保守。

主要艺术特色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爸爸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傅雷家书》百分之百地体现了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纵使以如此傅雷的思想。是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

精彩片段

一、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二、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三、傅雷的嘱咐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四、母亲的关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体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

要说还是母亲的心细,父亲在儿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亲在最细微的地方——儿子的感情问题着手,给儿子一明确的道路方向。告诉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那里。我们也应接受傅雷妻子的教训,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重点,明白自己的任务以及道路和方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把握住方向的分寸。这样有助于我们成功。

五、傅雷爱子心切

6.傅雷家书名著读后感 篇六

1、积累词语和精彩的语句。

2、整体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把握融汇贯穿于两封家书中的主旋律──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

3、理解第一封信的内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4、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第一封信中“坚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与风格,感知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望;在读中品味语言,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胜不骄,败不馁。

[教学方式]

1、将两则家书联系起来思考。第一则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则家书,写于儿子成功之际,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消沉时,要坚强;成功时,也要坚强。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坚强的,故将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两封家书结合在一起看,联系起来思考更具启发性──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强。

2、让学生在读中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形成自己对课文内容和表达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

3、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营造交流的氛围,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对课文进行积极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倾诉对象、倾诉方式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两封家信。板书:傅雷家书两则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如:傅雷是谁?给谁写的?写了什么内容?……)

二、简介傅雷及傅雷家书,出示学习目标

1、先来认识一下傅雷(多媒体展示)

2、展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多媒体出示为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

2、默读课文,思考:这两封信分别针对儿子什么情况而写的?写这两封信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学生交流

四、深入理解第一封信

1、师范读课文,思考:傅雷是怎样劝慰儿子的?用横线画出来

2、分析:开头用什么称呼,为什么?

说一说你画出的句子,并说出你的理解。

文中有两个比喻句,找出来,并说明其含义。

3、从信中来看,傅雷希望儿子做一个怎样的人?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坚强)

坚强是什么意思?

4、从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五、小结:

从第一封信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学识渊博、感情细腻的慈父。傅雷的信如和风细雨,款款安慰消沉痛苦的儿子,那么第二封信中傅雷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时,又对儿子表达了怎样的期望呢?下节课我们在来学习第二封信。

六、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7.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七

1.《傅雷家书》作为一本书籍存在的同时,应该也是一种智慧的存在,它揭示了一种家庭教育的核心——交流。它的魅力就在于充分地表现、展示了交流所能带来的积极影响与作用,展示了傅雷如何将自己的成功带给下一代。是一本值得学生、家长读的书。——叶良辰

2.如果《傅雷家书》真的有一种迷人的魅力,使它一版再版,那么我想应该是它体现的中国教育的未来。如果稍微深思,便明白这是一种极其完美的家庭教育方式,试想哪个家庭可以将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推进到如此深度?对话的确可以,但是的确,羞于启齿、难以表达的事情多之又多,而书信是很理想的方式。又有几个家长能坐下,拿起笔,缓一缓自己谋生的雷厉风行,用饱含深情而徐徐书写的笔写下那些真心话?在坐立难安时,不妨静静坐下,读一读这本书。——赵日天

3.在一个同样平静的午后,我读完了这本书。我的心情异样的不平静,只为想为这本书叫一个好!为什么称这本书为一本好书?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傅雷这个人。傅雷曾这样说道,“一个知识分子不善于思考,不勇于思考,感觉不灵敏,好奇心不强,就不称其为知识分子,更谈不到钻研学问。何况思想懒惰与感觉麻痹还牵涉到遇事认真负责的问题,从而牵涉到人生观与世界观。”从字里行间确凿自信,坚定无比的态度,可见他为人有自己对学术的独特的见解,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已经很难得了。更难得的是,我在《傅雷家书》中看到的是他对子女传授这样的独特的见解,他对人生的理解,他对艺术的理解。在于长子傅聪谈音乐时,傅雷这样说道,“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这是怎样的人能说出的人生见解,对傅聪的冲击又有多大?可以想象,傅聪的成功有他父亲的多少功劳。比较幸运的是,这种家庭间私密的传授有幸可以被编辑,出版,从而让我们看到。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几次放下书去想,用书信传递的智慧,是否传递了给我?也许有几分吧?这便是傅敏编辑此书的理由,这便是读书的理由。这便是,我此刻写下这些的理由。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不妨看一本有意义的书,《傅雷家书》就是这样完美的选择。——叶良辰

内容简介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对我们学生来说,更值得一读。(根据需要,两篇不同的可以整合成一篇,两张用一篇没什么的,如果非要两篇,在分割线那里截开)作者简介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1] 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这个完全可以用两次)

好段落

8.《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八

——读《傅雷家书》有感有一本书,可以装进无限的牵挂。有一本书,可以装进无限的父爱。它就是《傅雷家书》。

当我每看完一封傅雷和傅聪这父子的书信时,总有温馨的画面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我品读的次数最多是傅聪在演奏会上演奏成功时,傅雷给儿子的那封信。信中有这样的一段,“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上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和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看到这时一幅画面定格在我的脑子里。一个小女孩骄傲地站在领奖台上,台下的一个角落里,一名中年男子正看着那个小女孩。他的神情比他自己得奖还要高兴,一只翘起大拇指的手在他的胸前。

还是那个中年男子轻轻推开小女孩卧室的门,看

看小女孩依然在学习,便说:“累了就休息一会,要劳

逸结合,不要累坏了自己。”这是一幅温馨的画面。它

是在我看到那封信时涌现的。“我只担心一件,一天十

二小时的工作对你的身心压力太大。“我断定你现在没”

有一天练十二个小时的必要。”

又有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当我读到

这句话时,又是一幅画面浮现出来。仍是那个小女孩,她面前也仍是那个中年男子。但这个画面不是温馨的,而是严肃的。“你应该尊敬你的长辈,不应对他们大嚷

大叫,这是极其不礼貌的。”男子对女孩大声说道。女

孩惶恐地点了点头。

那个女孩不就是我,那个中年男子不就是我的爸

爸吗?几个画面的呈现,让我知道虽然傅雷和爸爸是

不一样的父亲,但所表达的父爱都是相同的,都是深

厚的父爱。在书信中,傅雷对儿子演奏会的成功,给予肯定。

而当我获奖时,爸爸给我竖起的大拇指,同样让我感

受到了爸爸对我的鼓励。傅雷在书信中不仅仅关心对

儿子的学习,而且又担心儿子的身体状况。而当我学习时,爸爸一句关心的话语难道不透露着爸爸对我的爱吗?傅雷作为傅聪的父亲,朋友和讨论者。和他在音乐,并在举动,礼貌各方面提醒他。而当我的做人

方面出现问题时,爸爸严厉的批评随及而来。虽然傅

雷和儿子是在书信里,我和爸爸在生活中。但都可见

父亲对教育儿女的细心程度,和那比海都深的父爱。

我这只小船,需要父爱那样的大海。因为如果没

有了大海,我将无法航行。而父爱这片大海,也同样

需要我这样的小船。因为如果没有了小船,他将毫无

生机。

9.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九

第一,“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是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孩子年龄多大、地位多高,在父母眼中永远是孩子。而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通讯、网络、媒体高度发达,但是众多的为人子、为人女者,却不愿与自己的父母交流、沟通,听不进父母意见。喜欢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形成逆反心理,其实,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条件,更何况是与自己的父母呢?

第二,“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做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唐朝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物质生活贫乏,书信作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被视为至宝。今天书信的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渐减弱,有了更为方便的联系媒介――电话、网络。可是有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其中不乏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平时很少给家长报平安、交流思想;唯一使用电话的时候,就是囊中羞涩、伸手向父母要钱之时,真让人不可思议!

10.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十

我读完傅雷后感觉到了,原来世上还有会如此恶毒的父亲,他怎么会把自己的孩子搞成那样,但是我们再回头想一想,傅雷这个人在很小的时候丧父并没有在儿时感觉到过家的温暖。

到后面傅雷等他儿子离开后,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还给他的儿子写了一封长信,但是有好几个月没有回信,傅雷表示非常自责,到最后付聪也给他的爸爸讲讲述清楚了,他之前写过一封长信,只是因为在路上弄丢了,并没有送到,到后来富磊努力的去学习,富聪这个时代的话语,他也在后来换位思考着,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不对的都会去反思,我感觉傅雷是一个会换位思考,去学习的一种人,最后傅聪并没有受到傅雷的影响,做了一个很温和的父亲,他并不会因为一些小事就会去打骂他的孩子。

11.名著《傅雷家书》心得及感想优秀 篇十一

一九五四年,傅聪赴波兰学习钢琴,出国后他与父亲傅雷就有过许多通信。一个文学艺术翻译家竟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造诣,还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凭这些,傅雷万里之外殷切地注视着傅聪,设身处地预想着聪在要走去的道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情景,设计着如何对待。

儿子出国后不久,傅雷陷入了沉思,便回忆起小时侯对傅聪十分严格的施教有些太狠了,信中傅雷向儿子道歉:“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看了这三封信想必儿子更激起了对过去的恶魔如今的天使的他的复杂的感情,有恨却早已被爱所掩盖。从此就一定会刻苦学琴,别辜负了父母的爱和自己的梦。

到波兰后,儿子勤奋练琴,水平有大幅地提高。各地的乐团和交响乐队纷纷邀请他参加音乐会。儿子的`演奏,老爸聆听得透彻又全面,全面又真实。每次听完儿子的演奏,千言万语就全涌到了笔上。

上一篇:创新挂职工作下一篇:孝道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