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环保产业发展报告

2024-06-13

上海环保产业发展报告(精选8篇)

1.上海环保产业发展报告 篇一

音乐产业在上海的发展总结以及未来的发展

上海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上海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窗口迅速发展。随着1995年中国成为wTO观察员后,上海文化对外交流频繁,尤以音乐演出为主。随后,跨国公司纷纷入驻上海,全球四大唱片公司也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和办事处,进一步促进了上海音乐全球化进程。上海市各领导阶层也非常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在2005年发布的《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中明确本市创意产业重点发展的五大领域: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形成了一套独具上海特色的创意产业分类系统。第二年,中共上海市委制定的《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发展产业集群、构建城市群的方向,完善布局结构。并且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工业建筑,规划建设一批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园和劳动密集型都市工业园。近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又编制 了《上海市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创意企业落户创意产业集聚区,并加大对创意企业的扶持。针对音乐产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为其“走出去”发展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与资金支持,如:音乐产品出口鼓励,国内企业与海外公司合作鼓励,以及奖励国内音乐企业参加国际音乐会展。同时为健全音像市场,加大了音乐盗版打击力度,国家重新修订了数字版权法,音像产品管理条例等。

在2008年上海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项目中,郊区农村将建设近千个农家书屋,并为其提供充足的音像电子产品与视听播放设备,加强了音像市场向郊区的发展。随后2009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音像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推动北京、上海、广东等产业集中度高的地区建立音乐创意产业基地(园区),促进民族音乐产品的开发、创作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为上海音乐产业园区发展奠定了基础。

技术改革:引发音乐产业扩散布局趋势 音乐产业的创新离不开技术的创新,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的实现提供了便利。受到现代高科技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影响,音乐产业布局正发生改变。互联网技术革新,网络商务模式出现,使得许多音像经营店数量急剧减少。从MP3.com提供最早的网络下载服务,到PZP第一个在线音乐业务开始,数字音乐的在线业务不断发展。在线音乐收费模式的出现,以及MP3音乐设备的出现,是对实体唱片销售店的重创,福州路上大的唱片公司不再出现,许多唱片都寄在新华书店里售卖。许多电子设备产品普及,录音棚也不再像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样唱片公司独有,简单录音设备也可由电脑替代,制作唱片的过程受地点限制越来越小。除了一些知名唱片公司总部布局在卢湾区、静安区、徐汇区、虹口区、闸北区和黄浦区一带外,唱片生产制作普遍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信息技术依赖性增强。

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变化不仅是对音乐创作、音乐器材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整个音乐产业的布局结构。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实体经营店数量减少,布局对地点的依赖性减弱,音乐产业呈扩散布局趋势。

以原创内容为核心 聚合较完整产业链 上海欲打造“东方音乐梦工厂”

2010年7月16日,随着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音乐制作中心的开启,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又翻开新的一页。向世界展现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方向,推动亚洲音乐产业与世界音乐产业的发展融合,让曾是远东地区流行音乐中心的上海再次成为全球音乐界瞩目的焦点。

背景产业集聚区沟通中外

曾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远东地区流行音乐中心的上海,如今以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新身份吸引了全球音乐行业的目光。正如中国音像协会会长于永湛所说:“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音乐名城:上世纪初,中国现代音乐在此孕育;100多年前,我国唱片业在此发端;60年前,新中国唱片业在此建立;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已占据音像业的半壁江山。”今天,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更将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来自全球的音乐“海漂”。

2009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音像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运用市场机制,集中优势资源,鼓励和推动音乐产业集中度高的地区建立音乐创意产业基地(园区),促进民族音乐产品的开发、创作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2009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上海新汇文化娱乐集团建立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这是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首个国家级音乐产业基地。

音乐产业集团应当依托上海音乐和出版的整体优势,站在上海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建设文化大都市的高度,按照“统筹规划布局、择优重点推进、加速协同创新、促进集聚发展”的思路,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自主创新与引进借鉴、重点突破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整合海内外各种优势资源,积极推进音乐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旨在通过整合新汇集团在发展音乐产业方面的各种优势资源,形成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建成以原创内容为核心、聚合较为完整产业链的音乐产业集聚区;引进国内外的创意、制作、经纪、代理、咨询、教育、营销等机构,打造“东方音乐梦工厂”,推动中国音乐作品“走出去”。

思路多元化内生循环发展

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会努力将音乐创新与技术、商业融为一体,每年产生一批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原创音乐作品,形成音乐出版产业的海派新特色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带动和促进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我国音乐出版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探索成功之路。而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音乐制作中心这个平台将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来自全球的音乐人,满足全球音乐产业间的相互交流。

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主要功能涵盖10个方面:音乐人工作室和音乐公司集聚中心、音乐教育中心、音乐制作中心、音乐演出中心、音乐(数字)出版中心、音像制品集散中心、唱片展示中心暨中国唱片博物馆、音乐传媒中心、音乐版权交易中心,以及音乐产业融投资中心。同时,基地以虹口区辽宁路46号为原始支点,在徐汇等区开发形成入驻园区,使原创音乐的影响力最大化。

深刻把握产业需求,充分考虑功能完整:按照音乐产业的专业技术需求和配套设施需求,前瞻性地统筹、规划、设计基地的功能结构和建筑形态,尽可能地在有限的空间内保证功能的完整,并满足较长期发展的需要。抓住产业上下游环节,突出基地核心优势:坚持发展上游原创环节与下游营销环节,形成核心导向型、专业中介型、配套服务型等人才和企业的集聚,促使基地走上优势循环、自我积累的良性发展路径。依据产业发展规律,注重开发次序节点:依据音乐产业发展规律,处理好发展速度和实际效果的关系,争取实现关键项目和重点任务优先突破、推动“一基地,多园区”辐射发展的目标。推动基地多元发展,建立良好产业生态:加快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整、特色突出、多元发展的音乐专业功能服务体系,构建中外企业分工协作、良性互促的基地内部产业生态,打造基地多元化内生的循环发展机制。

展望音乐创意产业新高地

建设亚洲一流的音乐制作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最具吸引力的音乐综合业务服务平台、中国最具活力的音乐创作平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原创音乐作品传播平台、中国最大的音像制品展示和销售平台、中国专业音乐版权授权交易平台、数字音乐出版的实验平台、音乐表演与时尚休闲相融合的生活平台和各种音乐人才的培养平台,是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平台建设的目标。

对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发展,希望上海市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继续对基地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希望新汇集团作为音像业的骨干企业和总署重点扶持的音像企业之一,充分依托上海的天然资源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合力,不断创新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服务环境,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希望新汇集团抓紧、抓实主园区落地工作;力争打造以原创音乐为核心,主业突出、业态完备、产业链完整的音乐产业集聚区;希望海外业界热切关注、支持基地发展,并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带来优秀的经验、资本和产品。

音乐出版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建设,可以充分带动上海,乃至长三角流域的音乐产业发展。希望基地努力成为音乐创意产业新高地,揭开上海加快发展音乐产业的新篇章。

本章小结:上海音乐产业发展历经百年,音乐产业空间布局受到文化、市场、制度以及新技术等多方面影响,经历了三大阶段变化,企业间网络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整个音乐产业空间格局具体表现为三阶段的变化。阶段一,音乐产业集中分布于市区且与区域外联系较少,偶尔有琴行和唱机店与区域外建立销售关系: 阶段二,受到战争等多方面原因,许多企业面临改组整合,音乐产业中各行各业数量急剧减少;阶段三,在新时期背景下,企业数量集聚增多,产业空间格局体现出新的特点,市区与郊区以及区域外的企业联系更加紧密,产业布局体现为市区内特定范围的集中和郊区的扩散。

参考文献: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声音—纪念中国唱片100周年.》

茵明杰,巫景飞,何大军《.MP3技术与美国音乐产业演化.2005》 中国新闻报2010年7月26日

杰弗里·赫尔.《音像产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上海环保产业发展报告 篇二

创意产业是一种主张创新、个人创造力、技能水平和天赋、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支持与推动新兴理念、思潮和讲究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的经济实践。

在21世纪全球创意产业的交响乐中, 响起了上海的雄浑乐章。上海这个屹立在太平洋东岸的国际大都市,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互动中, 探寻着这个城市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跨越的独特途径, 而推动这一跨越的载体, 就是新兴的创意产业。

一、上海创意产业发展规模结构:

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分类目录》标准推算, 2008年, 上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56.98万人;实现总产出3304.8亿元, 比上年增长14.1%;实现增加值780.11亿元, 按可比口径计算, 增长11%, 增幅高出同期地区生产总值1.3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 对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核心文化服务进出口额为16.69亿美元, 主要包括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两类。2008年, 上海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3.38亿美元。印刷品实现进出口总额2.90亿美元, 同比增长29.33%, 贸易顺差0.66亿美元;其中图书、报纸和期刊的进出口额分别为6367.65万美元、492.22万美元和597.66万美元。

2008年, 上海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78.03亿元, 比上年增长10.1%, 占全市文化产业的61.3%。在文化产品、设备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302.08亿元, 比上年增长12.5%, 占全市文化产业的38.7%。

二、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主要特点:

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带动文化相关产业实现较快增长

2008年, 在国内消费市场保持强劲增长的大环境下, 以居民家用视听设备为主的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加快更新换代。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业的销售实现快速增长, 从而带动了文化相关产业实现了较快增长。

2、网络文化服务成为文化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应用的全面普及, 互联网已经成为居民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以互联网内容服务为主的网络服务业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 成为上海文化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3、大众性、商务型文化服务业成为上海文化服务业的主要支撑行业

上海是一个拥有1888万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特大型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民收入的提高, 与市民文化消费密切相关的大众型文化服务行业, 如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 以及以广告和会展服务为主的商务型文化服务业成为上海文化服务业的主要支撑行业。

4、文化服务业生产力率显著高于文化相关产业

2008年, 上海文化服务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71万元/人, 比文化相关产业高19.2%, 业高于全市13.96万元/人的平均水平。

三、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环境

1、时间上, 上海面临2010年世博会的巨大机遇

世博会的举办将直接对城市服务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直接促进上海创意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世博会本身所属的会展经济, 广泛涉及上海创意产业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重点行业领域。

2、空间上, 广阔的长三角腹地是上海美丽的后花园

推动区域合作, 加快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已经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各地创意产业企业可发挥各自优势, 扩大多层次、多渠道合作, 推进创作、创造、制作、营销、展示、传播、交流等环节的、一体联动, 在拓展创意产业市场空间延伸创意产业链方面形成共赢。

3、人才凝聚方面, 上海努力争创创意产业人才高地

上海放宽引进创意产业人才标准, 降低创意产业人才来沪门槛, 大力引进中高端人才, 为其发展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 因此, 一大批创意产业领域的机构、企业及人才、资金迅速向上海集聚, 加快形成上海创意人才高地。

四、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创意产业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制定长远发展战略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 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 抵制不正当竞争、侵权等不良行为,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为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创意产业需要实行产业集聚战略, 提高园区基础结构建设, 进行区域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要实行产业集聚战略, 集群中的企业既合作又竞争, 刺激相关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创新发展, 并带动周边地区资源协同发展。园区的良性发展, 需要具备良好的效率基础结构包括公共服务、运输、电讯等, 以及现代创意基础结构包括研发设施、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法等, 以保证园区成为极具竞争力的创意产业集群。

3、创意产业需要加强市场机制, 构筑完整的创意产业链

组建完善的创意产业链, 强化各国园区企业的分工协作与规模, 促进创意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 更有效地整合和延伸产业链, 将艺术家的创意成果转化为企业家的经营资源, 实现创意市场化和产业化。

4、创意产业需要实行品牌聚焦战略, 建立园区和企业的特色品牌

品牌概念化是使园区被大众认识, 占据特有的市场空间;价值多样化是开发新产品, 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实现品牌产品的销售最大化。

5、积极培养专业人才, 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3.上海临港新城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篇三

关键词:临港新城; 产业集群; 行业协会; 港口管理局

中图分类号:F293;X32文献标志码:A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ingang New Citys

industrial clusters in Shanghai

SONG Bingl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Maritime Univ.,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Lingang New City in Shanghai effectively,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Lingang New Citys industrial clusters in Shanghai is put forward by analyzing the great importance of introducing corporate operation headquarters and setting up trade associations. There are three major tasks for the Lingang New City yet to be accomplished: firstly, to merge the New City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 and Nanhui District Government into one entity; secondly, to involve Shanghai Port Administration Bureau in making loc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thirdly to utilize and manage the commercial land resources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 Lingang New City; industrial cluster; trade association; port administration bureau

0 引 言

海运产业集群的发展依赖雄厚的海运资源或要素、健全的海运功能、高度密集的相关产业以及纵横交错的产业网络.又好又快地建设上海临港新城(以下简称临港新城),对加快上海“四个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建设,促进现代海运物流服务业及相关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上海海运产业总集群的子集群,临港新城的建设有其独特的一面,结合区位和人力资源优势,临港新城需要在产业集聚模式、行政层次架构和政策导向方面予以完善和创新.

1 临港新城概况

临港新城从功能上划分为主城区、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和综合区5大城市片区,同时,还规划泥城、书院、万祥和芦潮港4个城市社区.其产业发展目标为:建设以现代装备产业为主体的国家级现代制造业基地、以物流产业为核心的国际生产服务业枢纽和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城市生活服务业集聚区,形成集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研发服务、出口加工、教育培训和城市生活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临港新城依托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机场,毗邻洋山保税港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明显的区位优势以及开放的政策支持,辐射上海及整个长三角地区,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1.1 阶段性发展目标

首期启动:进一步推进主城区和物流园区首期建设步伐,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园区建设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有效推动重点城镇的建设改造,为临港新城的全面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近中期(2003—2010年):初步形成生活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和布局合理的以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港口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新城,人口规模从现在的15万增加到40万.

远期(2010—2020年):基本实现规划目标,成为上海东南地区最具集聚力和发展活力的中等规模的滨海新城,人口规模达到60万.

1.2 规划的产业布局

临港新城以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发展目标,将297 km2的规划区作整体考虑,整合中心区(主城区)与产业区关系,实现功能协调与环境融合,并将规划范围内的现有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与产业区形成综合组团,加强中心区和产业区的辐射能力.[1]

2 产业集聚模式选择与行政机构调整

2.1 城市产业集聚模式分类

按城市产业结构和运作机制划分,新兴或发达地区吸引和维持产业集群发展的高锁定效应模式共有4种,即:马歇尔式产业区(Marshallian Industrial District)、枢纽式(舵轮式)产业区(Hub-and-Spoke Industrial District)、卫星式产业平台(Satellite Platform)以及国家拉动式产业区(State-anchored District).[2](1)马歇尔式产业区.其特征为:地方小型企业在工商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经济规模较小,不利于大型企业的形成;区内企业之间交易额巨大,并有长期合同和承诺.马歇尔式产业区的特征与生机源自当地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资源.

(2)枢纽式(舵轮式)产业区.主要企业或设施发挥区域经济的轴心作用,其供应商和相关活动像舵轮把手那样围绕轮轴展开,其特征为:个别大型纵向一体化企业占主导地位;核心企业虽然经济规模巨大,但对本地区依赖性不强,而与区外供应商、客户和竞争对手之间联系广泛.

(3)卫星式产业平台.其特征为:总部设在区外的大企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经济规模巨大;区内供需双方交易极少,主要投资决策由区外总部制定;主导企业与当地供应商之间缺乏长期合作协议和承诺,但与区外的交流十分频繁,资金、技术、专业人才和各类商业性服务大多通过企业总部从区外获得.

(4)国家拉动式产业区.其特征为:国家公共事业和其他非盈利性大型机构或设施(如军事基地、公立大学等)占主导地位;国有企事业单位周围集聚众多的供应商和客户,公用事业的经济规模较大;主要投资策略由政府机构制定;政府机构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有短期合作和承诺.

上述4种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表明,在特定条件下,中小型企业的创新、企业与地方协调体系的融合以及国有或跨国公司的进入与扩展都能强化所在地区的锁定效应,使其保持并扩大区位优势.

2.2 临港新城产业集聚模式

现代城市往往融合多种产业集聚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模式会逐渐向另一种模式转变.尽管4种模式各有吸引不同生产要素的优势,但对外部经济变化冲击的承受能力因地、因时而异.

目前,上海产业经济按空间结构可分为以宝山与金山为代表的国家重点投资产业区,以金桥、虹桥、外高桥和张江为基地的卫星式产业平台,外国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云集,其余区域更接近于马歇尔式产业区.[3]以东海大桥和洋山深水港区1期工程为开端,临港新城的建设具有以国有投资为主、外资参与和集聚为辅的鲜明特色.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前提下,临港新城首先被刻上“国家拉动式产业区”的印记.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制造企业和物流服务企业进驻,临港新城“卫星式产业平台”的第2特征也逐渐显现:这些外资企业的总部往往设在上海市区或海外,主要投资决策由区外总部制定;外资企业与当地供应商之间缺乏长期合作协议和承诺,但与区外的交流十分频繁,资金、技术、专业人才和各类商业性服务大多通过企业总部从区外获得;地方文化特征很难形成;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的提供、税收减免以及项目招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强化临港新城的产业集聚和横向合作,积极引导“头脑在外,手脚在内”的卫星产业平台向企业决策总部和主要生产基地双落户的枢纽式产业区过渡,是临港新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的建设加速推进的同时,适当建设一批符合企业运营总部或区域性研发中心落户需求的现代化商务楼势在必行.

2.3 临港新城行政组织的现行结构及其完善

上海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责为:制定、修改和实施临港新城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行政管理的具体规定,办理临港新城有关行政事务的归口管理事项;负责临港新城投资项目和土地使用的审批;负责临港新城基础设施和建设工程的行政管理;负责临港新城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认定;协调上海海关和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行政管理部门对临港新城企业的日常行政管理等.管委会下设6个职能处(室),即:办公室、综合计划处、规划土地处、建设管理处、城镇协调处和经济贸易处.

根据2003年12月发布的《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4],临港新城总体规划由上海市规划局会同管委会、上海市南汇区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共同组织编制,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管委会与上海市南汇区人民政府联合组建的土地储备机构储备土地,委托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港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前期成片开发和管理,由上海市南汇区人民政府负责动迁管理.[5]可见,管委会与上海市南汇区人民政府在临港新城建设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并不平衡.临港新城投资项目和土地使用的审批由管委会负责,而攻坚难度较大的动迁管理任务由上海市南汇区人民政府承担.在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有关行政部门之间工作配合不协调在所难免.管委会与上海市南汇区人民政府应当合并,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率.

2.4 港口管理局管辖范围与港口功能区域的拓展

由于各国港口的管理体制不同,港口管理局的管辖权力和管辖范围也有很大差别.多数情况下,港口辖区范围由国家立法或地方立法确定,反映各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港口的重视程度.在欧洲大陆国家、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授权港口管理局在较大的辖区内行使土地使用权与规划权.如根据美国纽约和新泽西州有关法律的规定,纽约和新泽西港口管理局的管辖区域为以自由女神像为中心、半径为25 km的范围,港口管理局有权对辖区内的土地进行规划和使用;比利时安特卫普港总面积约14 km2,而水域面积只有2 km2.

长期以来,我国对港口的认识仅停留在港口的运输功能上,因而,港口辖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货物装卸、堆存和运输,极少用于优化港口的其他功能.如上海港航政管辖区长达241.1 km,其中,包括长江口段106.5 km,黄浦江段66.6 km和杭州湾北岸从上海市南汇嘴至浙江省平湖金丝娘桥68 km,而实际港区陆地面积仅为6.6 km2.[6]由于市政需要,黄浦江两岸的港区多被市区道路分割,很难统一规划和使用.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工程无疑为上海港最终摆脱黄浦江两岸狭长作业区的束缚以及寻求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极好的历史契机和严峻的制度挑战:一方面,上海港口行政区严重滞后于港口功能区的局面将得到有效改善;另一方面,上海港口管理局应当在方圆逾90 km2的临港新城中充分发挥应有作用,但在现行的临港新城行政管理体制中,港口管理局参与产业发展决策和专业管理的功能并未得到明显体现.结合欧美主要港口城市的发展经验,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临港新城的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港口管理局在规划编制、政策拟定和产业发展导向等方面的参政议政作用.

3 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

除正确选择产业集聚模式和改进行政机构设置外,临港新城亟待认真考虑研究以下政策导向,以确保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3.1 产业用地战略储备和弹性经营

临港新城主产业区总面积为101.6 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为57.1 km2.随着产业不断集聚,临港新城首先面临土地资源稀缺的问题.有关部门应科学、缜密地制定用地规划,保留一定的土地资源供中远期发展之用.鉴于一些城市在招商引资开发初期存在着过低估计土地投入的短视行为,荷兰鹿特丹港在引导产业落户过程中的做法值得借鉴.

鹿特丹港是个庞大的工业综合区,拥有适于出租的土地逾5 000 hm2.鹿特丹港务局掌管着2 000多份土地租赁合约,其2003年度土地租金收入达1.73亿欧元.鹿特丹港的土地租赁合同并非通过公开发盘的形式订立.鹿特丹港务局的土地租赁价格表(推荐价格表)每年随通货膨胀率变化作相应调整,每隔5年对租赁价格表作重大修改.

根据鹿特丹港务局的规定,对港口服务依存度不同的租赁客户(见表1)享受的租金率不同.非临港产业租户的土地租金率较高(以2004年为例,非临港产业和临港产业租户的年土地租金率分别为9.51欧元/m2和7.58欧元/m2),因为非临港产业租户不能为港口创造港口使用费等额外收入.而对于临港产业租户,租赁价格也按土地种类(即是否紧靠岸线以及道路交通是否便利等)确定.

通过定期出租和回收土地,能够确保临港土地资源或区位要素随市场变化实现价值.显然,政府部门实施“地主港”模式,制定向海运相关产业适当倾斜的土地租金标准,能够积极引导和推进海运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临港新城可积极探索实施土地使用权“出租”(“地主港”模式)和“买断”并举的路子,达到有效控制和调节土地资源利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

3.2 港口产业的兼并集中以及战略合作

港口及其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对促进临港新城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正确引导港口区位要素的有效配置,确保港口网络不同节点的无缝连接,上海市人民政府鼓励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横向兼并或资产注入等方式,与长三角地区的港口产业群建立资本纽带,以临港新城为中心构建物流产业网络.在建设资本运作方面,既可采用国有资产控股形式,也可采用中外合资形式.

与兼并收购相比,企业通过战略合作更易寻找合适的新伙伴、新市场和新资源,从而巩固其竞争地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后,实物环境(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的共享以及组织文化氛围(市场信息系统、司法程序和文化认同感)的融合能大大降低企业综合运营费用,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显然,作为港口及其相关产业集群的地理中心,临港新城的市场信息平台和海洋文化高地的建设刻不容缓,其中,整体搬迁至临港新城的上海海事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亟待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步伐.

在港口网络带中,主要港口在物流和经济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拥有对整个网络的支配优势.一方面,其他节点依托港口;另一方面,港口对其他节点的依赖度加大.对于上海市来说,鼓励港口网络各节点的分工合作极其重要.如何大力提升洋山深水港区集装箱码头和临港物流园区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外高桥港区、沿黄浦江旧港区和江浙港口群的配套作用,是今后上海港口管理局以及有关单位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

3.3 加强商业信息沟通和行业协会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经济发展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社会目标,就有必要在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经费上不依赖政府、责权利相结合、既非行政机关又非企业单位的组织,即行业协会,一方面向政府反映企业利益与要求,影响政府决策,另一方面将政府的决策精神和政策导向传达给企业.行业协会还应向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对外合作与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信息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来越高.信息搜寻成本主要包括寻找足够数量的交易伙伴以及了解其地址、产品设计、质量、可靠性等方面的成本,即制度经济学上的发现价格成本.

企业可通过自身组织力量搜寻或向专业公司购买等方式获得信息,见表2.

假设企业之间信息传递需要收费,则通过专业信息公司获取信息付出的费用相对较低,因为对于同样的信息,专业信息公司只产生1次搜寻成本.在信息搜寻方面,行业协会拥有与专业信息公司相同的成本优势,即只产生1次搜寻成本.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签订1个长期合约代替一系列合约,这样,信息传递更加便捷、经济.

临港新城开发初期,产业集聚度迅速提高,但同行业企业之间以及跨行业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尚未确立,严重滞后.因此,在吸引资本和企业进驻的同时,临港新城应同时吸引行业协会的派出机构落户,或建立本地区专门的行业协会,其主要功能为:(1)经政府部门授权和委托,参与制定行业规划,对技术引进和投资开发项目进行前期论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组织贯彻实施行业生产;组织科技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应用;(2)创办刊物,发布信息,开展咨询,组织人才、技术和职业培训;(3)组织展销,开展行检、行评和宣传,促进质量监督工作;(4)规范行业行为,同行议价,维护公平竞争.

4 结 论

毗邻洋山深水港区的临港新城具有发展海运业及相关产业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洋山保税港区的运营为临港新城的产业集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何更好地建设临港新城既是上海建设四大国际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亟待研究的课题之一.分析表明,正确选择产业集聚模式、科学调整行政结构、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及适当提高上海港口管理局在临港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参与度,值得有关部门重点关注.

(注:2008年10月,上海市港口管理局与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合并为上海市交通运输与港口管理局.)

参考文献:

[1]上海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 上海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EB/OL]. (2005-11-01)[2008-08-10]. http://rsrc.shou.edu.cn/rczp/020.doc.

[2]MARKUSEN A. 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 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J]. Economic Geography, 1996, 72(3): 293-313.

[3]宋炳良. 关于梯度推移中的区域“黏性”分析[J]. 外国经济与管理, 1999(6): 9-13.

[4]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EB/OL].(2003-12-28)[2008-08-10]. 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1494/node12654/node12656/userobject26ai978.html.

[5]上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修改《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的决定[EB/OL]. (2008-07-03)[2008-08-10]. 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2407/node18924/userobject26ai15365.html.

[6]屠德铭. 2000上海港口统计年鉴[K]. 上海: 上海港务局, 2000: 7.

4.上海环保产业发展报告 篇四

一、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产业的代表

20世纪世纪 90年代以来 , 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 , 商务成本的提高 , 都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 导 致一些传统工业的衰退和外移.城市发展必须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方向.作 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创意产业 , 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它渗透到各行各业 , 可 大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 如产品构思 , 设计 , 造型 , 款式 , 装满 , 包装 , 商标 , 广告等 , 无一不凝结着一 定的文化素养 , 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一个好的创意能带来新的附加值.而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力 可以推动产品热销 , 为产品拓展市场开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和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 , 应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 , 而创意产业 可以看作是上海 , 特别是中心城区最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的典型代表.从国际经验来看 , 人均 GD P 突破 5000美元后 , 现代化进程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 , 经济发展主要依 靠自主创新 , 提高产业附加值.上海政府提出未来几年 “ 要建立支柱产业 , 新型产业和都市产业构成 的新型产业体系 ”, 创意产业不仅是新型产业 , 更是都市产业 , 它完全可以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上 海中心城区商务成本居高不下 , 明智地选择追求激发文化竞争力的产业和行业 , 才可能在未来发展 中立于不败之地.有鉴于此 , 选择若干地块 , 大力发展创意产业 ,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及趋势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 , 信息化 , 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 产业的发展也呈现了新的特征 , 产业的集群化 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便指出 :产业集群已超越低成本优势 , 成为吸 引国际资本的主导力量.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 ,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 , 在地 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

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 日益激烈的新趋势 , 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 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 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难以相比的.近几年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已引起我国政府和业界的关注 , 各地都涌现出一批产业集群 , 有政府 规划扶持的各种产业园区 , 也有民间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 , 其集群 化趋势也非常明显.目前 , 我国北京 , 上海 , 广州等大城市都已出现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 上海已有 18个创意产业基地 ,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效应.这些创意产业基地以其灵活的运作机制 , 强大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 多样化的经营业态等特色 而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亮点.三、上海创意产业基地的发展特征

1、依托大学 , 发展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特殊的基础设施 , 其中高品质的大学 , 研

发机构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 , 依托大学发展创意产业园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 上海已有的创意产业基地中 , 杨浦区赤峰路的城市规划 , 建筑装潢设计一条街是依托同济大学土木 建筑专业的人才技术优势而集聚起来的产业基地 , 长宁区天山路以时尚艺术 , 服装设计 , 品牌发布 为主要特色的时尚产业园是依托附近的上海市服装研究所 , 东华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 院而成立的 , 分别位于天山路和乐山路的天山软件园和乐山软件园也是借助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技 术和人才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其中 , 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是上海形成最早 , 规模最大 , 发展最好的 创意产业基地.在从同济大学校园中穿过的赤峰路上 , 目前聚集了 500多家建筑设计及相关产业 , 年产值超过 十亿元 , 吸纳各类就业人员近万人.赤峰路经济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 , 与同济大学密切相关.首先 ,赤峰路现代设计街是从校园经济演变而来 , 其入驻的企业中有 80%是由同济大学的师生创办的 , 他们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同济大学的金字招牌迅速打开了市场.其次 , 同济大学为现代设计产业 提供了丰富的优秀人才资源.在赤峰路上 , 不仅很多企业的创办者是同济人 , 而且高级技术人才 , 打 工者 , 甚至律师 , 监理 , 中介人 , 软件设计者都是同济人.再次 , 同济大学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巨大的市 场.同济大学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 , 他们担任着建筑 , 规划这个领域的政府官员 , 或建筑设计企业的 CEO 及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本身就是市场和市场中介.因此 , 赤峰路上的设计企业所接受的设计任 务 , 有 80%来自上海以外地区 , 分布之广 , 覆盖面之大 , 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2、改造旧厂房及仓库 , 创立创意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的业界 , 创业者大多年纪较轻 , 他们往往把城市中的逐渐被废弃的旧厂房和仓库作为创业的基地 , 将其改造成充满性格的创意基 地 , 为城市的老厂房 , 老仓库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昌平路 990号和 1000号原是上海窗钩厂和上海航空设备厂 , 现在是上海新型广告动漫影视图 片产业基地;建国中路八号桥原是上海制动器厂厂房 , 现为时尚创作中心;东大名艺术中心原为上 海储运公司 , 最初是德令洋行仓库 , 建于 1925年 , 如今艺术中心内圆柱顶端的编号还清晰可辨仓库 的痕迹.这些由旧厂房和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创意基地 , 有些经由商业公司的包装 , 如建国中路八号 桥 , 被财大气粗的设计公司租用 , 略显奢华;有些则纯粹是追求一种 LO FT生活方式① , 如东大名艺 术中心 , 虽张力十足 , 但有些青涩.从产业集聚的角度上看 , 这些创意基地所依靠的是单独的厂房和仓库 , 在地理空间上延伸扩大 的余地有限 , 因此很难形成更大的规模.它们零星散落在城市的中心地带 , 各具特色 , 通过历史与未 来 , 传统与现代 , 东方与西洋 , 经典与流行在这里的交叉融会 , 为城市增添了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 景观.3、利用旧厂区 , 培育创意产业园区.与上述零星的厂房和仓库不同 , 由于原来工业生产的集约性和

系统性 , 上海市内也有衰落或废弃的连片的厂房和集中的库房 , 它们形成了城市的旧区 , 为创

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条件.国际上很多重要的创意产业区都和旧区重建有关 , 如英 国泰晤士河南岸 , 柏林的哈克欣区 , 温哥华哥兰桂岛 , 日本北海道小樽运河 , 纽约的苏荷等.在上海 , 泰康路 210弄这片老厂房建筑原是轻工业食品机械厂 , 春明都市园区原是一家建于 1932年的老纺 织厂 , 而杨树浦滨江七幢产业园原来更是集中了中国最早的工业化造纸厂 , 第一家工业化制糖厂 , 第一家城市自来水厂及煤气厂等等.由于这些旧厂区占地面积相对较大 , 因此产业集聚的效应也比较显著.泰康路艺术街如今就云 集了与视听艺术相关的中外小企业 160多家 , 集聚区经济发展也比较成熟.春明都市工业园区入驻 了 60多家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 , 目前已成为上海最具规模的现代艺术创作中心 , 也培育出了上海 一个有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品交易市场.杨树浦滨江创意产业园第一期改造工程已经完成 , 但若要将 沿江十几公里的老工业带发展成文化创意及休闲园区 , 还需要长期细致的规划.虽然目前此类园区 的发展水平不一 , 但是它们却是今后打造上海 SO HU②的基础.旧式建筑 , 保留着城市人文遗存.把城市旧区改造成充满活力和个性的文化创意园区 , 唤醒了

人们的怀旧情结.这种对人文 , 对历史的召唤 , 有弥足珍贵的社会意义.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 , 不仅 利用了现有建筑创造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 , 而且还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工业老厂房 , 老仓 库运用新的模式设计和改造 , 为历史的留存注入了时尚 , 创意的元素 , 使保留的旧厂房成为现代城 市景观的新景象 , 也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的形成 , 是城市历史与未来承接的良好典范.4、依靠传统布局 , 建立创意产业基地.依靠传统的布局 , 在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

创意产业基地 , 也是上海发展创意产业的途径之—.黄浦区河南南路 33号的上海城市广场 , 最近已 经辟为上海市旅游纪念品产业发展中心.首期有 15家专门从事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公司进驻.这些 公司大多是业内的知名企业 , 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师.该中心所处的豫园商圈 , 历来 是上海旅游中心和小商品 , 旅游纪念品的展示及交易中心.有了这样的周边环境 , 该创意产业基地

不仅可以提升上海旅游纪念品的层次和质量 , 而且其设计创意可以迅速走向市场 , 同时增强自身的 影响力和辐射力 , 进而形成创意与交易的良性循环.5、开辟新区 , 创立创意产业基地.旧厂房 , 旧仓库或传统社区为创意产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 但却不是必要条件.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便是利用

开发区的优势 , 全新打造的创意园区.该基地以影视制作 , 游戏软件 , 动漫制作等为主要产业导向 , 并建立相关的中介 , 展示及版权交易平台.此外 ,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分院 ,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 , 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分院等文化艺术类院校的进驻 , 也为该创意基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意和人才.与其他创意产业集聚地相比 , 该基地不仅地域广阔 , 空间延伸的余地很大 , 而且还有大学及科研机 构的支撑 , 因此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四、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集群优势

1、集聚区内产业业态完整 , 竞争力提高.集聚区内一般汇集了众多的相关企业 , 它们形成了完

整的产业业态 , 构成了产业链.泰康路艺术街云集了与视听艺术相关的中外小企业 160多家 , 如画 家工作室 , 设计室.画廊 , 摄影室 , 美术馆 , 演出中心 , 陶艺馆 , 古董店 , 时装展示厅等 , 这些企业以创 意设计为核心 , 涉及视觉创意设计的各个领域 :建筑设计 , 服装设计 , 产品设计 , 室内设计 , 广告设 计 , 礼品设计 , 广告摄影 , 陶艺设计 , 环境设计 , 动漫画设计 , 家具设计 , 图案设计等 , 并通过展示来吸 引客户

和公众 , 每天都有各类展览和表演 , 包括各类书画 , 收藏 , 摄影 , 造型展示和时装 , 音乐 , 歌舞 表演等 , 令艺术街显露引领时尚的风范.赤峰路现代建筑设计一条街已经形成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为塔尖 , 林同炎李国豪工程咨询 公司等一批公司为塔身 , 一大群小公司 , 工作室为基座的宝塔形建筑设计产业.这些国营 , 外资 , 中 外合资 , 私营等企业 , 每年都有几千万平方米的建筑设计任务 , 不仅有建筑设计 , 规划设计 , 而且有 建筑装满 , 图文制作和建筑模型制作 , 另外还有咨询服务 , 中介机构和环保产业等 , 形成了以科技建 筑设计为主体的经济带.集聚区内的企业由于聚集在一起可以大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一方面 , 产业集群内众多的企业 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 , 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 , 一些互补产业则可以产生共生效应 , 集群内的企业因 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另一方面 ,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 既有分 工又有协作 , 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联 , 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 , 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集群 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此外 , 产业集群内高度聚集的资源和经济要素处于随时可以利用的状态 , 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 同时也提高了资源和经济要素的配置 效率 , 达到了效益的最大化.2、促进信息和人员的交流及创意商品化.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为主要内容 , 以创意为核心 , 而

创意的土壤便是多元文化的共生.在集聚区内 , 来自不同国家 , 不同文化 , 不同行业的艺术家互相交 流 , 各个门类的创意设计和信息互相渗透 , 互相提供机会 , 形成了互动共生和竞争.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人 , 而且是开放的 , 流动的 , 具有多元化视角和思维的人.人的 多样性带来文化的多样性 , 而文化创意正是在这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 碰撞中产生的 , 这也为文化 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动力.创意产业集聚区

为人员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 艺术家们可以聚集在一 起 , 相互交流 , 共享信息 , 相互启发.文化产业集聚地大都分布在中心区域 , 既是创意生产的核心区域 , 同时也是市场交易中心.这 里的工作室功能已经超越了艺术创作 , 既是一个个规模不小的艺术工厂 , 又是各种艺术活动登台亮 相的展览与交易场所.由于靠近市场 , 而且企业间互补性强 , 具有信息密集 , 技术创新 , 基础设施共 享等便利.例如 , 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 , 泰康路的商业气氛与日俱增 , 文化市场日臻活跃.艺术家从 事艺术创作 , 而艺术展示机构又为他们提供了展示 , 交流以及交易的平台.各门类的艺术设计和配 套的服务性设施 , 又为来宾和内部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 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艺术社区

和活跃的文化市场.3.集聚和辐射功能强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都位于旧厂区 , 外部环境宽松 , 可塑性强 , 企业运 营成本低 , 产业集聚地具有很强的吸引同类企业入驻的能力和良好的成长性.同时 , 创意产业基地 也成为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赤峰路经济带的形成 , 越来越多的新办企业看好这一区域 , 而且其他区域的建筑设计企业 还不断向这一地区涌来.虽然在过去的一 , 二年间 , 赤峰路的办公用房增加 2万多平方米 , 但目前办 公用房还是缺口 2~3万平方米.同时 , 建筑设计产业带动了周边的文化娱乐 , 餐饮 , 房地产等产业 的发展 , 目前赤峰路上有超过 10%的企业为服务性产业.同样的效应在泰康路上也可看得到.泰康 路首先吸引了画廊 , 工作室 , 文化中心等艺术机构 , 紧随其后的是商业产业如餐饮 , 服务业及文化娱 乐产业 , 并且推动旅游 , 租赁业 , 房地产业等行业联动发展.如今 , 泰康路早已不是单单的艺术街 , 它 已经成为闻名上海的具有融合历史与现代 , 中西方多元文化交汇特色的都市时尚和旅游休闲场所 , 街内茶室 , 酒吧 , 咖啡馆 , 服装店比比皆是 , 泰

康路已经成为一个集学习, 创新 , 制作 , 交流 , 展示 , 营 销 , 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五、上海创意产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1.加大集群规模效应.上海的创意产业群刚刚起步 , 其渗透和辐射力还不是很大.从业者大多 是艺术家 , 文化人 , 设计师 , 工艺师和拥有各种才能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具有创作的独立性 , 活动的 自由性 , 工作的灵活性以及领域的广泛性.更由于文化艺术的创作和业务活动一般是独立的个体活 动 , 有时又要前后工艺的配合或群体协作 , 不像一般生产及科学技术工作那样有规律和有秩序 , 带 有随意和松散的特点.许多文化创意产业的初创 , 往往又带有探索 , 试验 , 目标不鲜明的情况 , 从业 者多不拥有雄厚的资本.因此 , 需要加强园区建设 , 从而将创意人员吸引到园区中来 , 如促进生活和 工作相结合 , 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结合 , 创造多样化的宽松的环境 , 不仅有独特的本地特征 , 而且要 有国际化的特点.2.保护开发工业遗产.上海的一些创意产业基地 , 特别是那些以旧厂房和旧仓库为基础的 , 虽 然初具规模 , 但前面并非一片坦途 , 它们或多或少面临着商务性房地产开发的危险.全国大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 , 几乎无一例外地破旧立新 , 不加选择地对目标地块实施商务性 , 市场性整体开发 , 以求经济效益和数字政绩的大幅提升 , 缺乏文化追求.商务性 , 市场性开发容易实 现 , 而人文性 , 传统性遗存却是后天难求的.另外 , 人们一般认为只有那些大型的历史性建筑或是特 色民居才应该去保护 , 而产业建筑等是不值得留存的.因此 , 建立在旧工业基地上的创意园区很有 可能成为旧城改造及商务性开发的牺牲品.北京的 798艺术区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 , 而广州的小 谷围艺术村已经消失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从目前上海的创意基地来看 , 最有前

景的发展之路应该 是打造创意产业 , 而不是实施一般的房地产开发.捕捉那些创意产业群落已经生成的区域 , 它的运 作模式已基本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接轨 , 因此在这里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具有不容怀疑的意义.假如 另起炉灶 , 进行商务性房地产开发 , 则很有可能破坏已经成型的产业 , 得不偿失.3、大力培养文化经纪和经营人才 , 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在文化创意园区内 , 文化要形成产业 , 不但需要设计师 , 工艺美术家 , 创意策划人 , 还需要擅长将其 创意作品 “ 产业化 ” 和 “ 市场化 ” 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市场营销人才 , 即所谓的

“ 新媒介人 ” 阶层(比如艺术经纪人 , 传媒中介人 , 制作人 , 书商 , 文化公司经理等 , 他们对艺术熟悉 , 又有很强的商业运作能力 , 不仅能够

直接将艺术品推向市场 , 而且还能够促使创意向传统产业等多方面渗透 , 进而将艺术家的创意成果 转化为企业家的经营资源 , 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如美国的米老鼠 , 已向日用品 , 服装 , 玩具 , 文具等行业渗透 , 形成了十多亿美元的产业.同样 , 英国的辣妹 , 日本的凯蒂猫 , 韩国的流氓兔等也 都发展了相当规模的产业.而我国大多数创意成果都未能形成规模化的产业.究其原因 :一是未能

集聚创意力量 , 不断地去发展 “ 故事 ”, 积累这特定的 “ 文化资本 ”.二是缺乏运作创意成果的经营人 才和联系文化与产业的文化经纪人.因此 , 加快培养和引进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类专门人才 , 尤 其是高级人才 , 是十分必要的.4、倡导主流文化 , 发展亚文化.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 政府部门要 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 , 倡导主流文化 , 提倡两个文明.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内的亚文化精神 , 要抱有宽容的态度 , 促进其发展.所谓亚文化 , 是相对于 主流文化而言的 , 是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文化现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艺术家经常追求先锋前 卫的艺术风格 , 而文化创意园区通常也是城市中

最具备亚文化精神的场所 , 这也与 LO FT生活方 式密切相关.对此 , 要允许其存在 , 引导其发展 , 以创造多元文化的氛围 , 激发创意.5、打造自我品牌 , 注重创意产业发展本土化.分析上海现有创意产业基地的产业业态可以发

5.上海环保产业发展报告 篇五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资金申请报告

(封面)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国内外产业领域发展现状和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3、产品(业务)市场需求分析(包括产业前景、竞争分析、项目优势及核心竞争力)

第二章 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4、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涉及项目承担单位的所有制性质、主营业务状况、人员情况、近三年资产状况(总资产、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等)和经营状况(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银行信用等级等。项目单位技术和设备等基础和优势。

5、项目承担单位各股东方的基本情况

主要股东方的所有制性质、人员情况、资产状况和经营状况。

6、人员和团队基本情况

领军人物及技术管理团队的简历和主要成就。第三章 项目建设方案

7、项目建设目标和建设规模

包括产品生产纲领和产能规模,主要产品技术指标和特性;

平台类或服务类项目应明确项目平台建设的主要功能,技术性能、新增和提供服务内容、服务或盈利模式,服务人次、规模。

8、主要建设内容

包括研发环境、生产环境、测试环境、配套条件等建设内容;产品和工艺(应用)技术方案、项目技术研发(科技攻关)内容、创新点和优劣势分析;设备和软件选型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详细的设备、仪器和软件购置清单等,分别列出:名称、型号、单价、数量和总价)。项目技术研发主要内容。厂房(机房)选址和环境条件、总体布局及建设工程等内容。第四章 项目实施基础条件

9、项目技术来源和技术基础

包括技术来源、前期研发及中试情况、知识产权及专利情况、知识产权规划与保护方案、技术与工艺成熟程度、产品和技术先进性、成熟性、技术鉴定情况、涉及特殊领域或产品研制的项目需简述获取行业准入、产品生产经营许可等情况。

10、项目实施基础条件

项目选址、是否新征土地,利用原有土地情况以及相关落实情况、项目规划、环境保护落实情况和环境影响风险及对策、项目水电气通讯交通等配套条件落实情况。

第五章 项目计划进度和考核指标

11、项目的建设周期和达产计划

12、项目实施的阶段考核目标和时间节点安排

13、项目的考核指标(技术性能指标、产业化目标、知识产权指标等)

第六章 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14、总投资估算

总投资估算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含土建装修改造、设备购置、软件IP购置)、工程建设其它费用(含研发费、测试化验费、设计费、配套费等)、不可预见费估算和铺底流动资金;如在建项目需进一步列明已投入资金和新增投资,以静态投资估算,减少期利息不计入总投资;应列出各费用工程量、估算标准和依据。

15、投资使用计划

说明分投资使用计划,并列表表示分年投资额。应有投资计划及资金筹措表。

16、资金筹措和贷款偿还方案

说明项目总投资和新增总投资所需全部资金的资金来源与落实情况,同时应附上相应的各来源渠道的证明文件,如自有资金应提供银行存款证明、银行贷款提供贷款承诺函等。

17、拟申请资助设想:拟申请资助金额、用途和用款计划。第七章 项目效益和风险分析

18、收入、成本和费用测算:项目盈利(或服务)模式,项目产品(服务)售价及销售收入、项目产品(服务及运行)成本测算。

19、项目财务效益指标:项目建设经营期各:和累计各项经济指标,包括:销售收入、利润、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应有项目现金流量表。

20、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21、项目风险分析:涉及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投融资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等。

第八章 获得或正在申请国家和地方资助的情况

22、详细列明项目承担单位已获得和正在申请的各项国家、地方各渠道资助情况,包括项目名称、支持部门、支持专项类别、支持资金、项目起止年月、进展情况,与此次申报项目的关系。

第九章 项目合作情况

23、项目在产学研用(包括产业链上下游及用户等)方面的合作计划与方案。

24、项目实施有无合作单位,有合作单位应说明合作方、合作方式、各方在项目中承担的责任、义务、涉及的相关知识产权、资金和权益分配等,应提供相应的合作协议。

第十章 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相关附件材料

一、项目承担单位营业执照、法人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均为复印件)

二、项目承担单位近两年有效的审计报告或相关财务报表(包括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

三、涉及固定资产投资的需与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建设内容、投资规模等基本一致的审批、核准或备案(根据项目不同类别适用其中一项)批准文件(在有效期内且未超过两年)

四、新增土地需提供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与项目承担单位相一致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如利用现有土地,需提供土地使用权证明材料;如租赁用房,提供租赁协议和出租方房屋土地使用权证明材料

五、能评批复(根据项目用能情况适用不同文件和流程)

六、知识产权和前期科研成果证明材料,包括权威机构认证或出具技术检测报告、专利证书、项目技术来源协议书等;证明项目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的相关检测、检索报告、用户应用证明等(专利受理书或专利证书超过10项,请列清单并提供关键核心专利复印件)

七、项目资金证明文件,包括:自有资金证明材料(银行存款证明,原件);银行承贷证明材料(各银行分行以上机构出具的固定资产贷款承诺书)文件;其它资金来源证明文件

八、项目承担单位法人代表签署并加盖公章的对申报项目资金所有提交资料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九、如项目涉及新增土地或新建建筑等需规划部门批复的建设内容,应提供与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建设内容等相一致的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

十、环保部门出具的与项目承担单位主体一致的且包含项目建设内容、投资规模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十一、有关部门出具的产品生产许可文件等(复印件)

十二、如有合作单位提供合作协议书

十三、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及通知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6.上海环保产业发展报告 篇六

2016上海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制造领域)项目指南

(一)基于物联网的居民小区电梯安全公共监管应用示范

通过搭建开放服务平台,满足不同厂家电梯接入要求,为监管部门、小区业主、电梯制造商、第三方维保单位、小区物业等各方提供服务。通过电梯控制系统协议采集电梯状态、楼层、运行方向、开关门、指令、故障等信息;通过小区无线组网技术来实现电梯接入;利用电梯控制器逻辑判断是否困人,并及时安抚被困人员、通知处置人员;自动记录急修、维保工作时间。项目建设期完成500台电梯接入或50个小区以上的接入量,相关方利用该平台,对电梯安全、质量、服务等形成业主自发监管、政府部门监督、商业模式支撑运营的新模式。

(二)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监控应用示范

面向城市交通设施(遂桥、机场等)、地下设施(人防、管廊、桩基等)、地标楼宇、消防设施等的建筑结构、设备、人员等的安全运行,利用智能传感器、北斗高精度定位等技术自动采集结构响应、周边或内部环境、能源使用等状况,联结成网进行数据传输和协同,结合后台建筑信息、灾害等模型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具有实时检测、智能分析、及时预警、应急响应等功能。申报项目需具备初步应用基础,提供应用单位合作协议。项目执行期内需实现1000个感知点联网运行。

(三)物联网精准医疗服务应用示范

聚焦骨科、心血管等某个应用领域,基于介植入医疗器械,开展精准医疗全程服务应用示范:远程连接介植入医疗器械、手术室诊疗设备、可穿戴设备等,动态采集患者二维医学影像及各项体征数据,重建三维病变等个体模型,实现术前个性化订制手术方案、术中远程指导、术后随访跟踪,在患者、手术医生、远程医生及医疗器械研发人员等之间实现患者个体医疗信息共享,项目建设期服务量达到千人次。

(四)“互联网+LED照明”应用示范

重点支持开展“互联网+LED照明”应用示范,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布置基于物联网、传感器、微基站、显示屏等集成创新的LED照明系统,提供促进城市公共安全、防灾减灾、改善民生等公共服务功能,申报单位需至少在2个以上区域完成100个点的照明系统布设,建立完善的后台运营管理平台。

(五)基于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智慧康复服务应用示范

面向智慧康复、医疗服务、社区服务、移动电商等重点领域,以CARF标准与理念,基于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建设以患者为中心,以康复为核心,连接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康复服务平台;支持多种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对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康复治疗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CARF体系认证医院服务向社区的延伸;至少在2个医院实现示范应用,对每家医院提供不低于1000个患者的康复服务能力,远程对接12个以上的社区医院。研究远程康复医疗、健康管理等健康物联网保险商业模式。

(六)城市智慧停车应用示范项目

在本市代表性区域,推进城市智能停车应用示范项目建设。选择部分道路停车场,利用无线射频技术(预留电子车牌功能接口)、高清摄像、光电设备、地磁感应等信息技术,对停车设施进行智能化、互联网化改造,实现停车位动态数据实时联网发送,集成多种支付方式,试验预约停车与错峰停车等模式,有效提升老百姓出行体验和停车场使用效率。项目实施期间,项目单位试点改造不少于10个道路停车场、1千个停车位,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并完成一份相关产业推进研究报告。

(七)高铁运行安全物联网应用示范

针对影响高铁运行安全的多种外部环境因素,研制低成本、无源或可长期值守感传一体化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前置设备,开发异元传感信息融合与应用智能处理技术,建立不少5种场景、7大类可能引发重大危害的外部警情事件模型,构建高铁外部环境综合影响因素实时监测预警管理系统及应用示范工程。申报单位需提供铁路主管部门或用户合作协议,项目执行期内需实现1000个感知点联网运行。调研制订铁路物联网一体化应用规划。

二、公共服务平台类

(一)智能产品测试验证公共服务平台

面向智能硬件创业企业和借助智能硬件转型升级的传统企业,建设一站式智能硬件测试验证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硬件测试平台,含射频性能、电磁辐射、电磁兼容、空间性能,电气安全等;软件测试平台,含软件稳定性、兼容性、信息安全等;用户体验测试平台,含互操作性能、功耗等;主流智能硬件相关行业认证,含蓝牙BQB、NFC、EMVco、Wi-Fi、Zigbee、Homeplug、Qi认证等。承担方要求具有中国CNAS、美国A2LA实验室管理体系认证资质、并具备上述检测认证能力。项目期服务智能硬件行业客户30家,产品型号不少于90款。

(二)AM-OLED测试验证公共服务平台

围绕AM-OLED新型显示产业链,重点开展AM-OLED关键材料与器件功能特性综合测试分析与验证,提供柔性AM-OLED等前沿新技术支撑,AM-OLED显示屏产品使用耐候性与安全性检测评价,建立2项以上相关器件与关键材料的测试方式与规范,确保平台的开放性与第三方性。申报单位应具有CNAS等相关认证资质。

三、产业化类

(一)面向智能可穿戴设备应用的超低功耗SoC芯片研发和产业化

支持面向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的应用需求,研发高集成度、超低功耗的32位SoC芯片,主频不低于1GHz、待机功耗低于1mW,支持Android、Android Wear、Linux等操作系统;申报单位需提供客户意向协议,项目执行期内芯片累计销售数量不低于100万颗。

(二)智能化高清视频编解码SoC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 支持面向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等平安城市建设应用的需求,研发智能化高清视频编解码SoC芯片,支持高清千万像素CMOS传感器,集成高清智能视频分析引擎,支持人脸检测,背景去除功能,误检率低于5%、漏检率低于10%;申报单位需提供客户意向协议,项目执行期内芯片累计销售数量不低于200万颗。

(三)智能移动终端的显示驱动芯片研发和产业化 支持面向智能移动终端的显示应用需求,研究开发AMOLED、WVGA及以上高分辨率的TFT-LCD等显示屏幕的驱动芯片,申报单位需提供客户意向协议,优先支持与本市显示屏幕生产企业合作的项目,项目执行期内芯片累计销售数量不低于500万颗。

(四)移动智能终端的存储控制芯片研发和产业化 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安全应用需求,支持基于国产CPU和自主安全密码算法的高性能、高安全、高可靠的存储控制芯片。最高支持128GB的存储容量,存储数据最大纠错能力72比特,具有数字内容保护功能。申报单位需提供客户意向协议,项目执行期内累计销售不低于1000万元。

(五)面向智能家居应用的指纹识别传感器研发和产业化推广

面向智能家居市场,研制高性能、高集成度、低功耗的市场主流智能家居门锁芯片、传感器及系统,完成可支持活体检测的大面阵、超轻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新型指纹识别传感器和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申报单位需提供客户意向协议,项目执行期内累计销售收入不低于2000万元。

(六)AM-OLED关键工业成品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支持高性能的AM-OLED工业成品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鼓励材料配套企业与面板企业对接合作。申报单位需提供与应用单位合作意向协议。

(七)LED照明下一代光电集成系统开发与产业化 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下一代光电集成系统开发与产业化,鼓励研发集成化驱动电源、基于COB方式的整体系统级封装等集成创新。项目执行期内实现不低于1000万元的销售收入。

(八)基于立体视频显示融合的LED屏研发与产业化 支持基于立体视频显示融合的大型LED显示屏研发与产业化,鼓励立体视频研究、控制方式模型、系统架构的建立与完善的集成创新。项目执行期内实现不低于1000万元的销售收入。

(九)面向行业应用的移动智能终端研发和产业化 针对金融、物流、医疗、教育等行业领域对于移动智能终端应用需求,研制具有自主操作系统、支持多种支付方式、安全可靠的移动智能终端主机,提供射频、基带、应用处理器、存储器等核心主板硬件和软件的解决方案,完成行业应用智能终端研发并实现产业化。项目执行期内累计销售收入不低于1亿元,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不低于5个。

(十)智能手机4G+多模多频射频前端模块研发和产业化 支持应用于智能手机的4G+多模多频射频前端模块研发,产品集成不同模式及频段的射频功率放大器芯片、射频开关芯片以及功率控制芯片,能适配主流厂商的3G/4G基带芯片,覆盖目前2G/3G/4G各频段。申报单位需提供客户意向协议,项目执行期内芯片销售不低于500万颗。

(十一)大规模智能AC/AP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基于互联网+发展与广告、零售、银行、通讯等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构建集AC/AP设备与云平台于一体的大规模智能无线解决方案并实现产业化。通过完整掌握AC/AP设备+云平台模式软硬件核心技术,集成云AC及统一网管,实现对无线网络的安全自主可控;采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运营数据和用户商业数据进行分析,开拓wifi无线系统持续可盈利的商业化新模式。

(十二)汽车LED智能大照灯系统开发与产业化

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LED智能大灯系统开发与产业化,鼓励高亮度、高可靠LED光源集成模块、LED智能大灯光学系统、LED车灯智能控制系统等集成创新。优先支持与整车厂已有合作的申报单位。项目执行期内实现不低于1万套的销售。

(十三)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器匹配、标定工具链的研发与产业化

研制满足第三阶段及以上油耗标准、国V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发动机电子控制器的匹配、标定工具链,具体包括:温度、空燃比等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OBD(在线故障诊断)工具、CAN网关、车载ECU(电子控制器)测试工具、ECU下线检测工具等。实施周期内需完成1000套及以上销售。

(十四)乘用车自动变速电子控制器的研发与产业化 研制关于乘用车的新型高效自动变速器的电子控制器,提升复杂工况下的适应性和可靠性,涉及范围包括: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控制器(DCT)、机械式变速器的自动控制器(AMT)、液力耦合自动变速控制器(AT)及无级变速自动控制器(CVT)等。实施周期内需完成1000套及以上的前装销售规模。

(十五)基于开源Linux车载操作系统应用的车载终端及其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

支持QT,HTML5,OpenGLES等多GUI编程工具的人机交互界面开发,系统支持Native应用程序和Web应用程序的安装、更新、删除。需满足本地和远程系统差分更新以及对车辆CAN总线数据的实时读取和保存。利用车载中间件对系统功能进行可裁剪和可扩充开发,以满足各类服务应用和二次开发需求。项目执行期内需完成不低于1000套的前装销售规模。

(十六)基于视觉计算的全景环视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

支持基于视频采集、视觉传感、视觉分析等技术的全景环视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实时展示行驶车辆四周360度的3D场景,规避驾驶盲区,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项目执行期内需完成不低于1000套的前装销售规模。

(十七)行业可穿戴设备研发和产业化

面向物流、装配、维修等工业物联网应用,研制指环、眼镜等可穿戴设备,符合特定行业应用场景对交互性、功耗、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取得相关行业认证,能大幅降低操作难度、提升操作效率,具有百亿美元规模的市场空间。申报时需提供行业领军用户的合作协议,项目期销售1万件。优先支持应用自主创新芯片、传感器或操作系统的项目。

(十八)新型智能传感器研发和产业化

面向化工环保、燃气、PM2.5、VOC、扬尘或基础设施等监测需求,支持智能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优先支持与本市传感器芯片工艺平台合作的项目。申报时需提供行业典型用户的合作协议,验收时需取得产品应用行业认证,实现销售100万元。

(十九)宽带光接入局端核心芯片研发及产业化

研制兼容EPON /GPON /XGPON1 /10GEPON/10G以太网的多模光接入局端芯片;集成媒体接入控制、流量管控、报文智能处理、智能网络处理等功能;单芯片支持16端口EPON /GPON /XGPON1 /10GEPON/10G以太网接口;单芯片支持160G的无阻塞转发处理能力,本项目芯片在项目周期内实现发货量不低于6000片/年。

(二十)WiFi测试仪器研发及产业化

研制高性能的硬件测量平台,研究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的关键技术和测量方法,完成支持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的Wi-Fi测量仪器的研发,实现对全系列无线局域网标准测量的支持。实现Wi-Fi测试仪器的商用,实现销售或租赁Wi-Fi测试仪器50台,产值超过1000万元。

(二十一)高可靠性全网通智能终端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对接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开发支持所有网络制式的高性能智能手机,支持移动、电信、联通的网络,向下兼容五模、三模,扩展兼容4.5G网络。支持和采用国产芯片方案,集成创新的硬件技术和工业设计,搭载有自主研发的智能操作系统并在底层管理、APP权限等的信息安全、传感辅助、智能识别等应用和交互上具有突出的创新特点,实现软硬一体化的研发和服务并实现产业化。项目执行期间达到年产量100万台,申请发明专利3个。

(二十二)汽车智能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为保障城市行车安全、缓解交通拥堵,研制智能行车记录仪,利用大光圈、超大广角镜头及大像素超灵敏图像传感器技术,解决夜间拍摄和死角拍摄等痛点;利用视频、惯导等多元传感器信息,实现实时智能化的车道偏移预警和前车距离监测等功能;利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对交通状况及驾驶人行为进行分析。项目执行期内实现销售100万台。

四、课题研究类

(一)2017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研究2016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国内以及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全球及我国集成电路市场、技术、知识产权等发展现状和趋势,探讨产业发展环境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并对未来三年全球、国内及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二)2016年上海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态势研究报告 研究分析国内以及上海在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概况及技术分布,对图形处理器(GPU)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重点领域的专利分布、发展趋势等进行细化分析,提出行业专利发展的措施建议。

(三)工业控制领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及研究 研究分析国内目前工业控制领域关键集成电路产品发展现状,并对标《中国制造2025》详细梳理出智能制造领域相关的工控芯片产品需求和发展方向,在对比国外龙头企业的产品情况以及上海产业基础上,提出行业发展的重点产品和方向。

(四)信息产业新兴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通过剖析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梳理和筛选出当前国际信息产业中的若干新兴技术重点领域,从技术发展路径、最新技术进展、主要技术瓶颈、未来市场前景、领先企业创新动向等方面,深入分析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

(五)OLED相关材料检测、纯化发展趋势研究 研究国际、国内主流材料工艺技术状况,分析发展方向,探讨在OLED相关材料工艺过程中减少成本的方法,以本市现有材料产业为基础,提出可行的研究方向。

(六)车载电子信息开放架构体系及相关车联网发展模式研究

根据汽车智能化和新能源化的发展方向,研究基于开放式架构的车载电子体系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突破现有车载信息服务模式,探讨构建基于一体化交通的车联网发展新型模式;分析智能交通与车联网下的海量交通数据结构,研究新架构体系和模式对区域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影响。

(七)支撑物联网、车联网、M2M、视频监控、短距离通讯等应用领域的通讯技术发展研究

分析国内外物联网、车联网、M2M、视频监控、短距离通讯等应用领域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各领域业务的发展对当前无线通讯网络的压力以及对未来通讯技术发展的影响和需求,研究面向各重点领域业务发展的无线通讯技术策略,提出能够支撑各行业应用的高能效、大容量的无线通信技术方案。

(八)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面向物联网、汽车电子、智能硬件等重点领域的应用需求,以打通产业链和价值链为目标,根据创新型、替代型产品分类,研究针对性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提出具体推进举措。

(九)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相关情况研究 针对电子信息制造业不同领域,选取若干典型企业,结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国家有关法规、政策,深入分析企业研发活动。

五、首轮流片专项资助

根据《关于本市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沪府发„2012‟26号)的相关规定,支持本市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首次利用本市集成电路生产线实现线宽在65纳米及以下的工程产品流片。附:项目指南解释人:

一、示范应用类

(一)~

(三)、(五)、(七)贺 奇,23112611

(四)姚斯霆,23112680

(六)俞俊鑫,23119432

二、公共服务平台类

(一)(二)

三、产业化类

(一)~

(五)、(十)

(六)~

(八)、(十二)

(九)、(十一)、(十九)~(二十一)

(十三)~(十六)、(二十二)(十七)、(十八)

四、课题研究类

(一)~

(三)(四)、(九)

(五)(六)

(七)(八)

五、首轮流片专项资助

7.上海环保产业发展报告 篇七

上海, 作为我国第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区 (1979年) , 同时也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 其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产业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进程。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 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既是提高社会福祉、促进经济增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 更是营造代际和睦、人人共享的宜居社会环境,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策略。 本文将对上海老龄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现状进行分析, 借鉴国外的理念和经验, 提出个人的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上海老龄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 庞大的老年群体和多样化的需求是上海老龄产业发展的基础。据最新统计显示, 截止2010年12月31日, 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31.02万人, 占总人口的23.4%。300多万老年群体的服务和用品需求是庞大的。 值得注意的是, 从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看, 户籍老年人口中60~69岁的老年人为166.69万人, 占老年人口的50.4%。据预测, 从2013年起, 本市新增老年人口中80%以上将为独生子女父母。大量增加的“年轻”老年人, 有知识、思想观念新、充满活力, 他们的上一代多数有了稳定的社会保障, 下一代则已踏入工作岗位, 全无后顾之忧, 普遍拥有十分充裕的可支配财产, 他们的消费意识和生活需求多样, 他们不仅是老龄产业庞大的消费者, 也是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可开发利用的积极资源。

(二) 上海经济结构调整和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为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创造了条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型城市, “十一五”期间, 上海的经济实现了迅猛的发展。2010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16872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 达到了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生产总值5000到1万美元的水平。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上海的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 老年人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老龄事业长足发展。为制定上海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扶持引导老龄产业发展, 建立完善老龄产业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和老年用品、服务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上海老龄产业的发展现状

老龄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产业, 它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而出现的新兴产业, 是为老年人提供特殊商品、设施和服务, 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 其中包括老年人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的, 具有同类属性的行业、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上海是国内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 但老龄产业的发展却长期滞后于老龄化。进入21世纪, 上海市政府积极关注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加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同时, 上海的老年旅游和老年教育等领域稳步发展, 为老年人开设的各类旅游业务方兴未艾, 社会各界、社区为老年人开设的兴趣教育课程丰富多彩。

三、国外经验的借鉴

以日本为例, 数据显示, 日本60岁以上人口的消费占消费市场的比重从1980年的13%, 到2000年已达到24%, 到2010年上升到36%。老龄产业在日本真正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并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他们的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本身都相当发达, 但同时, 支持老年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也是逐渐趋于完善的, 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也给我们带了许多借鉴和启示。其相关政策主要分成三大类:

(一) 政策扶持。

税收政策调节、为老龄产业发展提供中介服务、为老龄产业的从业人员提供倾向性的福利待遇、制定老年人优先政策等。

(二) 资金资助。

主要是政府运用低息贷款、政府津贴、政府拨款等方式。

(三) 运行监管。

加强政府的有效监管和调控, 促进老龄产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不同时期, 不同需要, 制定不同发展规划, 引导老龄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四、上海发展老龄产业的对策和思考

发展老龄产业就是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 来进一步推进老龄事业的发展。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 互为作用。

积极培育老年消费市场, 引导老年人崇尚积极、健康、充实、快乐的生活方式, 在拉动老年人各层次消费的同时, 扩大社会内需, 增进消费和投资, 同时也能不断促进就业, 有利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全局增长。

(一) 理念先行———正确认识老龄事业发展与老龄产业发展的相互统一又相互作用的积极意义。首先, 要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提高老年群体的购买力。第二, 要转变观念, 扩宽福利资金补充渠道, 使福利投资主体逐步由国家、集体单一投资转变为国家、集体、企业、社团、个人、外资等多元共存。第三, 政府定位从对老龄事业的大包大揽中解脱出来, 转向总体规划、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第四, 要坚持需求导向, 以老年群体的需求与愿望, 和社会管理的要求出发, 积极探索多种经营模式, 大力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在相互作用下健康发展。

(二) 引导推进———发挥政府在发展老龄产业中的引导推进作用、实现老龄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基于老龄产业微利性的特征, 以及当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客观现实, 政府引导对产业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养老服务供给,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养老机构, 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为老服务, 逐步扩大社会力量参与的范围, 制定管理办法和服务规范。

五、结语

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 面临着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和养老保障压力增大的挑战。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 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有利于应对老龄化挑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看, 老年人参与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从满足其基本需要来看, 是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开发利用老年人力人才资源来看, 又是应对老龄化挑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老龄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 需要政府制定政策、营造环境、整合资源, 专家学者积极研究论证、出谋划策, 企业家以及全社会的共同推动。让我们开拓思路、求真务实, 开创老龄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为不辜负广大老年人的期望, 提升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雪薇.论政府在我国老龄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生产力研究, 2011

[2].左小蕾.老龄产业迎来巨大机遇[J].今日中国论坛, 2011

[3].张之望, 王海鹰.老龄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改革开放, 2010

8.世博会与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化发展 篇八

[关键词] 世博会 会展产业 产业集群

会展产业已成为上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促进社会建设的新兴产业。而随着我国加入WTO过度期结束和CEPA的全面实施,上海对外交流和重大活动日益广泛、参与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资源重组和配置更加深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接的需求不断增长,这都对上海会展业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加快发展会展业是贯彻上海市政府所提出的“两个率先”和打造“四个中心”的重要举措。

一、上海会展产业发展现状

上海会展产业呈现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和品牌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会展数量、面积飞速增长,质量大幅提高

在2004年全市5大展馆均告满座,其中规模达到5万平方米的展览会16个,比2003年翻了一番;全年上海会议、博览、体育赛事、文化节庆共有360多个。2004年第一季度召开的国际性展览会达到68个,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

2.场馆建设大型化、智能化

2004年3月,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6、7号馆和室外场地扩建工程完工后,其展览总面积超过了12万平方米,成为亚洲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展览馆,这就为上海地区举行大型展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硬件支持。

3.基本形成了华交会、工博会、跨采会、模具展、汽车展等名牌会展

其中中国国际模具和设备展览会、国际林业展、国际包装展、国际食品展、国际家具展、国际酒店展和上海汽车展等8个展会已通过国际展览联盟UFI认证。

4.会展项目移植活跃

外国会展企业充分利用世界性业务网络,将一些国际名牌会展项目移植到上海。德国法兰克福、慕尼黑、汉诺威、杜塞尔多夫等国外知名展览公司在上海先后举办了199场展览会,其中50多个是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国际展事。

5.经营主体壮大,结构多元化

24家主办展览公司成为行业中坚力量,资质开放后,一大批民营展览企业从后台走向前台,涌现出一大批中外合资展览公司、外商独资展览公司等。至2003年底,全市在工商局登记的、经营范围包括“会展”、“展览”、“展示”或“展销”的公司有近8000家。

此外,为了提升会展产业。2000年,专门成立了推进会展产业发展的PCO组织——“上海国茂会议服务有限公司”。并在此基础上,2001年在软件方面与国际惯例接轨,政企联动,拓展公司业务能力,使其影响力不断扩大。2002年,又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为企业培训专业人才,提供会展企业配套服务,组织能力不断提高,此时的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中心城市之一。

二、世博会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助推器

会展产业集群可理解为大量会展企业及相关企业(或组织)按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形成具有地方根植性的区域集合。会展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会展集群并非简单的会展产业集中,而是由分布在某地及周边城市、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会展企业共同组成的网络组织。

1.世博会促进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的形成

按照波特的理论,产业集群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社会、地理和经济条件,以及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上海会展产业发展基础上,世博会的举办将为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①世博会为会展产业提供了集群化的契机和空间条件;②世博会提供了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市场条件;③世博会为上海会展产业的集群化提供人才、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知识条件。

2.世博会加速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的繁衍扩张

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的繁衍就是集群的成长、扩展和“集群效应”的积累过程,也是吸收“世博效应”的辐射过程。世博会的举办将加速对上海会展产业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吸引新的企业加入,延伸上海会展产业边界,促使众多会展企业或边缘企业基于共同利益和目的,形成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和互相信任的集群组织。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的繁衍扩张可以根据上海会展产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地理位置上的临近性实现与长三角会展产业的资源共享和功能互补,充分利用世博会带来的辐射效应,既方便上海会展产业享受集群规模增加而放大的外部效应,又带动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

3.世博会推动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发展

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发展就是突破产业集群的地理空间限制,利用稳定的合作关系和现代技术(如电子商务等)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会展产业集群网络。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发展包括两个方面:(1)通过世博会,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会展产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2)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与世界著名会展集团和跨国公司合作,参与国际会展产业价值链分工,开通国际会展绿色通道,提高国际会展与上海会展合作效率,引进国外金融资本、知识资本、管理经验、会展产业竞争机制等增强上海国际会展市场的开发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基于世博会的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根据世博会不同阶段和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理论,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应该采取以下发展模式:

1.世博会举办之前,选取政府主导模式

上海会展产业发展须满足世博会规划要求,由政府统一规划协调,避免规划无序、竞争恶化和错失发展良机等弊端。政府在举办世博会前的较短时间内有效地促使大量会展企业集聚,形成以世博会为核心的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区域。

2.世博会举办之中,选取政府引导和产业自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刚形成的上海会展产业集群较稚嫩,协同基础不牢固,发展目标不明确,缺乏正确的集群发展战略,产业协会组织和行业标准也不成熟,需要政府指导和协调。此外,会展产业集群的延伸和集群“亚中心”的建立,也需政府的规划和指导。上海会展产业与浙、苏等地协同发展,同样需要政府扶持,打破行政区的禁锢。另一方面,上海会展产业集群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应积极与国内外会展企业合作,参与国际竞争,走自主发展道路。

3.世博会举办之后,选取产业自主发展模式

此时上海会展产业已完成了世博会的各项服务,形成了产业自我发展的机制和集群氛围,政府应转变职能,成为“服务者”的角色,减少行政干预,把工作重点放在为会展产业集群创造优良的法律和政策环境,让上海会展产业集群自由组织发展,以有效提升产业的竞争力,顺利完成产业集群的升级。

四、“世博效应”和“集群效应”的共赢

会展产业的“世博效应”包括:(1)世博会给上海会展产业带来的经济收益;(2)促进会展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相结合,形成现代都市会展旅游业,并沿着旅游产业价值链推动会展产业收益的扩散,“行波效应”(Ripple Effect)显著;(3)世博会后续的“黄金效应”无法估量;(4)世博会对于建设上海会展品牌,提高会展企业素质,降低会展产业商务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等都有不小的贡献。

能量的释放和发挥作用都需具备一定条件,“世博效应”也是如此。会展产业获得“世博效应”的条件:(1)创造“世博效应”辐射的渠道,并减少效应释放的阻力;(2)会展产业充分吸收“世博效应”的能力;(3)会展产业向其他产业传递和放大“世博效应”的联动能力。

而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发展能保证上述条件。首先,集群促使会展企业相互靠近,建立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和相应的行业制度,使会展产业形成一个要素配置合理、畅捷、舒适的高效整体,能与世博会各相关业务领域在大范围、深层次和高水平上结合,形成“世博效应”的联网辐射格局。其次,不同会展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专业技术和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生产成本,促进企业之间的高度分工,提高生产灵活性和竞争能力。产业集群溢出效应非常显著,围绕世博会开发出系列化、特色化的会展产品,可以吸引国内外参展者和刺激会展消费,有利于新企业、新商机的形成。最后,会展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能凸显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会展集群产业关联性强,可以实现“世博效应”在不同产业间的传递,获得连锁收益。

上海位于长江之首,世博会与会展产业集群的相互切合,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带动华东,辐射全国。

参考文献:

[1]陈来生:《会展经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

[2]龚平赵慰平:《会展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

[3]王缉慈:《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上一篇:公司送给员工的生日祝福语下一篇:小雨伞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