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事业部实施方案

2024-09-12

三农事业部实施方案(7篇)

1.三农事业部实施方案 篇一

藏区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成效及问题研究

摘 要: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是国务院对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农业银行落实面向“三农”市场定位的重要体制保障。如何认识其改革成效以及推动其进一步深化改革不仅是农行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分析了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效果,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三农金融事业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是国务院对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农业银行落实面向“三农”市场定位的重要体制保障。2008年,农行天祝藏族自治县支行被确定为首批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县域支行之一。多年的改革试点成效表明,农行在藏区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在探索商业化金融服务“三农”新模式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一、改革试点现状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系河西走廊门户,是建国后周恩来总理命名的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9镇10乡176个行政村,有藏、汉、土、回等16个民族21.68万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37.70%,是全国藏族地区人口最多的县。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8.98亿元,是2008年的1.72倍,年均增长17.8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199元,是2008年的1.55倍,年均增长12.39%。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2年末,农行天祝藏族自治县支行各项存款余额达171561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58196万元,2008年以来,存款、贷款年增幅分别达40.32%和38.13%。人均实现利润51.32万元,较2008年有大幅度提升。惠农卡发卡由2008年的0.31万张增加到2012年的5.27万张,激活率达95.18%;惠农卡授信总额净增加7323.44万元,通过惠农卡贷款余额2603.37万元。2012年天祝县又被列为双联惠农贷款重点县之一,至2013年一季度末,发放双联惠农贷款达2.9亿元。

二、改革试点成效

(一)完善“六个单独”运行机制。单独资本管理机制。实行单独经济资本管理后,将经济资本和规模控制相结合,以资本约束县域支行风险增长。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型业务,调整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使三农金融部经营管理行为符合约束要求。

单独信贷管理机制。改革试点后,县支行拥有法人客户(含小微企业客户)单笔1000万元(含)以下低风险信贷业务审批权限;个人信贷业务拥有100万元(含)以下的个人质押贷款审批权限,上级行已核定授信额度的个人客户单笔200万元(含)以下的业务审批权限。建立了“三农”信贷审查审批通道,使“三农”客户“进得来、贷得到、得利快”。

单独会计核算体系。一是上线核算系统。三农金融部上线核算系统,实现了全行范围内三农金融部财务报告分摊规则和编制流程的统一化、标准化。二是报表效率提高。单独核算后,县支行的财务报表出得更快、算得更准、管得更细。三是精细化核算。通过管理会计、成本作业等方式,按涉农、非涉农以及不同行业、产品等,对事业分部财务信息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定量分析,推动由“干了再算”的盲目发展向“算了再干”的科学发展转变,做到心中有底、经营有数,实现了三农金融部小账与全行大账“分得开、算得准、说得清、信得过”。

单独风险拨备与核销机制。一是单独风险拨备。农总行制定下发《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部贷款减值准备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县支行各类贷款业务的减值测试模型及风险拨备增提标准。二是单独呆账核销。农总行制定下发《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部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试行)》,调整中小微企业和涉农不良贷款的核销追索时限,将批量核销的适用范围,从自然人单户5000元扩大到2万元,法人单户5万元扩大到了10万元,并简化了核销手续,缩减了审批流程。三是风险防控措施跟进。上级行对县支行全面实行了风险经理派驻,严格实施产品停复牌制度,对农户贷款等重点业务开展风险专项治理,确保县支行合规经营,“三农”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单独资金平衡与运营机制。一是全额资金管理。农总行制定下发《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部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部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三农金融部实行全额资金管理。二是健全资金运营机制。在全行统一的资金清算体系、统一的资金转移定价、统一的IT系统基础上,县支行资金实行“来源全额集中、运用全额配置”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建立清晰、客观、公允、透明的资金运营机制。三是确保县域资金“本土化”。由于三农金融部信贷计划实行了单独管理,城区行信贷计划可以调剂用于县支行,但三农部信贷计划不能反向调剂用于城区行。

单独考评激励约束机制。改革试点后,建立了差异化的员工激励机制,将考评对象确定为网点、部门和员工三个层级,制定并建立了以绩效为核心的多维绩效考评工作体系,充分调动工作人员服务“三农”的工作积极性。

(二)服务藏区农业经济能力增强。结合藏区实际,认真梳理并清晰反映了当地特色产业、主要资源特点和同业发展状况,描绘了全县主要资源和特色产业详细的生态图谱,明确了“三农”业务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2012年天祝县农行总资产19.88亿元,在金融市场资产总额占比第一。2008年至2012年农行贷款分别为2.31亿元、2.81亿元、3.86亿元、4.48亿元、5.82亿元,呈现逐年递增态势。

(三)服务藏区“三农”经营活力得到提升。涉农贷款投放快速增长,2012年比2008年增加14342.88万元。农户贷款投放力度逐年加大,2012年比2008年增加8578.26万元。农户小额贷款投放增势强劲,2012年比2008年增加3663.5万元。

(四)服务藏区“三农”基础更加扎实。结合藏区实际,标准化装修改造所有营业网点,创新、营销并推广的“三农”产品达30余种,先后布放ATM机5台、POS机35部、转账电话76部。建设金穗惠农支付系统,开展POS机使用、超级网银等专题培训10余次,使农牧民“足不出村”可以办理业务。

(五)事业部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2012年营业收入4888万元,较2008年增加2681.37万元,年均增长30.78%。净利润较2008年增加2088.99万元,年均增长52.76%。经济资本回报率由2009年38%上升到2012年95%。经济资本机制得到贯彻执行,回报率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三、改革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支持及资源配置仍然不足。农业及“三农”客户的弱质性决定其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在税费方面享受的优惠有限,“三农”业务中仅有几个业务品种有税费减免;2012年存贷比例33.92%,在资金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优惠政策效率明显低下;在资源配置、费用安排、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面未给予倾斜,对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的投入有限是改革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农牧区金融服务供给能力较弱。2012年末,全县人口密度为30.32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的现实,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和经营成本产生较大压力。目前,全县能够向农牧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有农行和农村信用社,而农行的服务网点仅有6个,其中,农牧区网点只有2个。基层营业所存在人员少、素质低,又人员老化,难以满足现代金融业发展要求,金融供给能力较弱。

(三)信贷产品创新乏力,抵押担保机制不健全。目前,县域农行的信贷产品基本上是全国一个标准化模式,同样的信贷准入条件在天祝藏族地区无疑是门槛过高。金融产品创新存在法律制度障碍,如农村土地牧场承包经营权、林权及日光温室和养殖暖棚等不能作为有效抵押物。据了解,为涉农企业提供的信贷产品对大多数本土企业要求过高,产品适应性不强。

四、推进和深化改革试点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巩固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成效。通过继续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调整理顺三农事业部管理与经营运行机制,充分考虑藏区“三农”经济的发展现状,城乡收入差别大,以及金融业务的高风险、低收益多方面因素,财税政策方面应进一步加大“三农”业务税费减免力度;推行按上年末涉农贷款余额的增加额进行奖励的机制,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三农”信贷投放的积极性;扩大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的奖励范围。人民银行可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在资金来源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同时,要加大三农金融事业部建设的持续投入,加快藏区县域三农金融事业部建设步伐,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创新“三农”信贷产品,加大支持力度。结合天祝藏区县情况,大力创新信贷产品,积极探索信贷支持“三农”的新模式。加快建立农牧民动产、不动产以及经营权的抵押登记、交易制度。重点支持种植养殖业的“产业户”、生产加工的“规模户”、有品牌优势的“龙头户”以及长期合作的“信用户”,切实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三)拓宽藏区金融供给渠道,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一是不断增强金融供给能力。要进一步拓展藏区资金来源渠道,在农牧区增加营业网点。二是加大电子基础设施建设与设备投入力度。在所有网点配备自助存取款设备和网上渠道交易设备,同时,要提高自助设备的使用效率,减轻柜台压力。三是加大牧区支付结算工具与普及力度。要从最易让牧民接受的转账电话和银行卡做起,延长服务“三农”的半径,为农牧民提供快捷便利的资金结算服务。

(四)大力优化和改善藏区金融生态环境。一是积极发挥政府在践行金融生态环境创建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在创建金融生态环境中要积极有为,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建设诚信政府,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二是要依法构建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要坚决制裁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严肃审理涉及金融债权的案件,依法保障金融债权,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三是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惩戒与激励约束机制。以《征信业管理条例》出台实施为契机,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程绍杰.论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的制约因素[J].吉林金融研究,2012,(1):60-62。

[2]郭浩达.扎实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J].中国金融,2012,(10):13-15。

[3]蒋超良.扎实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N].金融时报,2012-03-02。

[4]李瑞红.县级三农金融事业部运作机制待完善[N].金融时报,2012-04-19。

[5]李常武,刘音妤.稳步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 谱写服务“三农”新篇章[N].金融时报,2011-04-12。

The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ilot Reform of Tibetan Rural

Finance Division and Problems

――A Case of Tianzhu Tibetan Autonomous County in Wuwei City

XU Yupeng

(Wuwei Municipal Sub-branch PBC,Wuwei Gansu 733000)

Abstract:The reform of the rural finance division is the explicit requirement put forward by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share-holding reform of Agricultural Bank,and is an important system guarantee to implement the market positioning of Agricultural Bank for farmers,country and agriculture.How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the reform and promote its further deepening is not only the only way that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must pass,but also the key to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Taking Tianzhu Tibetan Autonomous County in Wuwei city as an example,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form effect of the rural finance division of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and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Keywords:rural finance; rural finance division

责任编辑、校对:王若羽

2.三农事业部实施方案 篇二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它是一项基本国策。众所周知,党中央多年一直用“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安排布置“三农”工作,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也把此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积极采取措施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一国情,决定并赋予了电网企业服务“三农”,为农村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幸福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农电,作为农村基础设施之一,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电力在“三农”服务中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所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不言而喻。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电力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保障了国家电力能源供应,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电力的需求。目前,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发电能量和电网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多年来,国家电网公司肩负起发展农电事业的责任,始终坚持一切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认真贯彻电力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的“三为”服务方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农电事业发展,以实际行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通过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农网完善工程、“户户通电”工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农村生物质发电工程、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农电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农电面貌焕然一新,有力地助推了新农村建设。

毫无疑问,农电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经过这些年的积极努力,农电事业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农电服务水平、农村安全用电水平和用电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农网建设与改造,使农村电网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使农村电网布局更加合理,电力的供应有了可靠保障,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充分满足了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生产用电需求;广大农民的用电需求得到了保障,带动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家用电器全面进入农户家中,农村用电能量快速增加,促进了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践行服务承诺,服务好“三农”,广大农电员工始终站在了服务的最前线,数不胜数的农电员工克服了施工任务重、服务范围广、工作条件恶劣等困难,始终坚守在农电一线,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将光明献给大地,将真情和温暖输送到百姓心中,在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实践证明,农网科技的进步,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农网智能化的建设,新农村典型供电模式的推广,农网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水平的提升,有效提高了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这些成绩令人倍感鼓舞,这些经验值得深刻总结。建设新农村,全面服务“三农”,仍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发展农电事业也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今后,国家将加大力度推动“三农”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这一形势,必然对加强农网建设、加强农电企业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刘振亚总经理在公司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会议上,提出“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我们只有坚持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才能为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发挥更大作用。“十二五”期间,抓住国家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时机,加快建设以坚强为基础、智能为特征的新型农网,是农电工作新的目标任务,是实现农网与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电更好地服务“三农”的有力保障。

3.三农事业部实施方案 篇三

捷、手段设备先进、技术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备的土肥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已在全省形成。

一.推广体系及科技队伍现状

截止到2008年,全省九个市(州)中,长春、四平、通化、白城、松原、延边等六个市(州)有单独设立的土壤肥料工作站,吉林、辽源、白山等三市从事土肥技术推广工作的科技人员则隶属于本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省县级单位中,只有九台市设置了独立建制的土壤肥料工作站,其余各县(市、区)的土肥科技推广人员归属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全省现有土肥技术推广人员690名。其中高级农艺师以上科技人员227名,农艺师276名。

在实际工作中,土肥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十分注重与吉林农大、农科院等涉农单位搞好协作,充分利用省内外科研院校的技术优势,通过横向联合为全省土肥技术推广工作做好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

二.基础设施建设

建国后全省土肥系统有过二次较为集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一次是伴随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全面展开,每个县级单位都建设了土壤常规化验室。但随着土普工作的结束,后续资金匮乏,这些化验室绝大部分也随之停止使用直至报废;第二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土肥系统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重点加强县级土肥基础设施和检测手段建设。截止2008年末,全省所有农业县(市、区)都完成了土肥专业化验室的改扩建工作,61个土肥专业化验室基本可满足现阶段全省土肥工作的需要。

省级化验室也于2007年9月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机构审查认可,晋升为“农业部肥料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长春)”。

三.主要工作成就

1.开展了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此次普查规模巨大,成果显著。基本查清了全省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土壤类型、面积、分布及理化性状,土壤主要障碍因素等。出版了《吉林土壤》、《吉林省土种志》、《吉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专题研究文集》及市、县级《土壤志》共56册,出版编绘各种图件6万余幅。

2.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目前,一场大规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正在全省轰轰烈烈展开。仅2008年,全省就累计采集、测试土样30.9万个,化验分析132.2万项次,完成各种肥料试验1571个,发放施肥技术指导卡136.6万张,指导配方施肥面积3320万亩,增产粮食6.52亿公斤,节省肥料7.1万吨,农民增收节资12.10亿元。

3.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一是每年在中部雨养农业区推广土壤蓄水保墒技术1000万亩,在西部干旱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1500万亩;二是建立起一批示范区,幅射带动节水技术推广。协助前郭、乾安两县建立了具有国际领先、国内先进的720公顷现代农业膜下滴灌示范区,在伊通、洮北、梨树、大安4个县(市、区)建设节水示范区20万亩。三是在全省建立52个省级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点,为领导决策和农民耕种提供科学依据。

4.强化肥料市场监管。首先,依据《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和《吉林省肥料管理办法》严把肥料市场准入关;其次,每年对全省肥料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的检查覆盖率达95%以上,有效净化了肥料市场,优化了市场环境。另外,积极开展肥料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四.进一步发挥土壤肥料技术的优势

1.积极开展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工作。一是促进《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早日出台,使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尽快步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二是全面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三是积极参与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标准粮田建设等项工作。

2.探索新的耕作制度。随着大型农机具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建立以协调水肥关系为目标的新的耕作制度成为可能。大垄覆膜、保护性耕作、宽窄行轮作、垄侧栽培、深松深翻等都是不同种植区域新耕作制的主要技术模式。要在不断探求的基础上,加大对新耕作制的示范推广力度。

3.旱作节水。水是制约我省粮食生产的“瓶颈”。要充分利用各种项目组合,扩大节水示范面积和影响,积极探索在大面积推广情况下推广节水技术的有效运行机制。

4.农业节能减排。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损失,降低了污染。因此,要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的长效机制,保持全省每年推广面积在2500万亩以上。要积极引导农民积造施用有机肥,积极探索农民积造施用有机肥的有效运行机制。

4.三农事业部实施方案 篇四

浙江省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是其经营战略、经营目标和经营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前,银行事业部制作为欧美商业银行主流管理体制,在专业化和独立核算激励方面发挥越来明显的优势,国内商业银行随着流程银行改革推进和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深化,开始逐步引入这种先进的经营管理体制,增强应对金融全球化的竞争能力。农行正值股改上市的关键阶段,为切实解决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历史性难题,农总行毅然决定推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这是农行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全新尝试,也是落实科学发展、深化股份制改革的重要实践。

农行推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战略意义

(一)提升农行竞争力的内在需要。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总分行管理体制逐渐出现了一些弊端,为适应市场需要,调整农业银行组织结构已显得必要:一是业务发展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农行已发展成为产品多样、网点众多,经营实力大幅增强的特大网络型企业。总分行制模式难以保证全行业务有效运转,客观上需要调整组织结构,以保证一级法人意志,实现全行业务的高效率运作。二是绩效管理的需要。目前绩效管理总体还比较粗放,离精细化管理还相差较远。管理链条过长,业绩评价以分支行为主体,缺乏对部门、岗位、产品等方面 精细的成本收益核算,造成经营责任行长一肩挑的现象,对各业务职能部门缺少有效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使员工缺乏工作的压力和动力。三是专业化经营的需要。对于市场前景好,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实施专化业经营,农行产品众多,有必要对特色业务进行专业化经营。

(二)加快农行股份制改革的战略需要。在工、中、建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革之后,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收官之战”的农行改革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推进农行股份制改革工作,必须要在坚持商业运作原则下,把服务好“三农”放在改革的重要位臵,构建面向“三农”的有效治理机制和运行体系。当前,农总行正在实施县域金融事业部制改革,选择浙江分行作为改革试点,依托浙江分行在人才队伍、管理水平上的领先优势,积极探索农行统筹城乡、发展县域、服务“三农”的有效模式,逐步构建发展县域和“三农”业务的组织机构、政策制度体系,对全行推行事业部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省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按照总行事业部改革总体部署,农行浙江省分行于2008年6月选择金华分行启动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并于10月份在全省铺开。目前全省事业部组织架构基本搭建,运行规则进一步明确,业务和管理边界逐步厘清,单独核算体系初步建立,精度和准度不断提高,资源配臵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加快实施,信贷和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县支行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分部整体运行有序、顺畅、高效。

(一)建立事业部组织架构,理顺业务管理关系。

1、搭建组织架构。组织体系建设是事业部制改革的基础工作。为保证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我行首先从组织机构改革入手,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定位。按照“管理委员会+事业分部+支持中心”的模式,分步搭建了“分层管理、权责清晰”的事业分部组织架构。省分行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三农金融事业分部管理委员会,成立农村产业金融部、农户金融部,同时在有关职能部门设立“三农”人力资源管理、“三农”考核评价、“三农”信贷管理、“三农”会计核算、“三农”风险监控5个中后台管理中心。各市分行参照省分行成立“三农”前台部门和中后台支持中心,将全省53家建制县、市支行纳入事业分部,作为事业分部的基本经营单元,形成了以管理委员会为决策主体、以农村产业金融部和农户金融部为营销管理主体、以县域支行为基本经营单元、以中后台部门为支撑的经营管理模式。

2、理顺管理关系。事业分部组织架构建立后,我行按照事业分部管理和流程银行要求,实施“条线管理、单元经营、重心下沉、单独核算、正向激励、有效约束”的运作模式,按照“体现股改方针、利于明确职责、便于核算考核、符合战略导向”的原则,以地域为界,对事业部业务管理边界进行细化划分。一是将53个县支行纳入三农金融部管理,将17家贫困县转区和县域经济特征明显的县转区支行比照事业部管理,允许享受事业部信贷等政策,承担服务“三农”工作任务。二是总行、省行直管的大客户,以及省辖市直属集团在县域的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公司客户,由公司大客户部门牵头营销。三是房地产开发,包括经营性物业贷款业务实行专业化管理,由房信部门牵头营销。四是垂直管理的系统性事业单位,由机构部门牵头营销。其余由三农对公部门 负责营销管理。五是个人业务按地域分别由个人金融部和农户金融部承担营销管理。六是其它业务:如国际业务、银行卡、电子银行等,由相关产品部门按照全行一盘棋、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根据原有模式由产品部门对三农金融部分支机构提供服务,并开展产品交叉销售。七是在城市的涉农企业,由三农部门确定名单牵头营销。无论牵头在县域还是城市,按属地原则分别做好功能落地、客户关系维护。

3、明确议事规则。厘清业务边界的基础上,明确部门职责,落实责任人员,明晰报告关系,推进事业分部组织体系高效运作。在金华试点中先后探索并制订了《“三农”金融分部管理委员会议事规则》和《“三农”金融事业分部业务管理办法》,突出“三农”金融管理委员会作为决策主体的职能发挥,并实行全体成员议事制度,明确了议事原则、范围、程序等内容。同时,理顺和明晰了事业分部业务管理流程,并对“三农”业务的经营目标制订、费用管理、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考核激励、报告和督办等作了规定。

(二)构建独立核算体系,完善单独考核机制。

1、建立财务核算体系。我行依托业绩价值系统、运用成本分摊还原等方法,对事业分部的独立核算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框架内,通过制定还原规则和分摊规则,实施“统一还原、二次分摊、多级汇总”的事业部独立核算模式。在支行层面,把县支行作为完整的利润中心,财务成果核算以业绩价值管理系统(PVMS)数据为基础,并把应由支行承担但集中在二级分行核算的财务数据和不良资产数据,统一还原到支行核算。在省、市分行本级层面,财务成果核算通过系统计价,将前 台部门和中后台支持部门内部收益和成本实行内部分成和二次分摊,即中后台支持性部门向前台经营性部门分摊,前台经营性部门再向网点具体产品分摊,最后按照产品条线逐级汇总部门和机构成本。在分摊规则的设计方面,借鉴作业成本原理,根据成本性态差异、作业成本动因差异、部门工作职责差异,制定合理的分摊标准和规则。

2、细化成本分摊和收益分成规则。在前期核算运行的基础上,我行把抓实财务基础管理和研究细化内部计价、部门及产品收益成本分成规则,作为提升核算准确度的两大突破口,通过制定成本核算实施细则,规范最底层的财务成本归集,如规范系统合约操作、实施支行费用逐笔列支等操作,确保系统录入的财务明细数据真实准确,通过推进业绩价值管理系统部门、产品相关参数设臵的合理化研究,提高系统核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试点初期,我行在差额资金管理体系下,探索实行相对独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资金管理模式。

3、改进三农考核机制。我行三农绩效考核基本架构以效益-发展-风险为主线,在指标设臵上,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突出客户结构优化调整,加大中间业务考核力度,关注不良资产源头控制,引入客户增量目标,加强同业比较,从关注结果性指标向过程和结果并重,突出三农金融部战略导向和工作重心,促进县域的竞争力提升。同时增设有效惠农卡发卡量、惠农卡授信户数等惠农特色产品指标考核,加快推进服务“三农”的业务载体建设。并将“三农”业务考核指标与行领导工资挂钩,切实加大考核力度。

(三)加快信贷决策下沉,强化信贷风险管理。

1、实行分层次的信贷授权管理。按照总行信贷授权管理要求,扩大县域支行业务权限,实行分层次管理:第一层次:对事业部中经营规模大、信贷管理水平高的支行如乐清、绍兴县、义乌,由省分行直接授权,比照所在二级分行相应业务品种权限及额度执行;第二层次:省分行明确可转授事项、但须二级分行转授权的6家支行,由省分行规定可转授的审批权限范围与额度,具体由二级分行转授;第三层次:贷款规模在20亿元以上的其他经济强县支行,在授信审批权限(较大)内,由各二级分行转授。第四层次:其他具有发展潜力支行,其授信审批权限(一般)内,由各二级分行转授。第五层次:其余支行。统一授信业务审批权全部集中于二级分行。

2、加快信贷体制改革和流程改造。在市分行和少数规模特别大的县域支行设立了信贷业务审查审批中心和贷款独立审批人;对县域信贷业务只采取直接审批与会议审批两种方式,不搞合议审批。所有县域一级支行和符合条件的二级支行均实行上级行统一派驻独立审批人制度;落实总行针对“三农”业务出台的相关信贷政策制度,结合我行实际,出台实施细则或实施意见;积极探索完善符合浙江特点的信贷政策制度体系,增强在信贷准入、授权、担保等方面政策适用性

3、强化风险控制。努力完善县域客户的准入风险评级体系,加快推广行业授信与单个客户授信相结合的授信管理方法,积极推行贷款十二级风险分类体系,探索建立贴近县域市场信贷业务定价模式和风险补偿机制。实行贷款运作各环节的主责任人与经办责任人制度和新发生不良贷款问责制度,不断加强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专门制定了《“三农”贷款风险监测管理办法》,强化风险监测,对“三农”新发生不良贷款,严格问责。落实清收责任,特别对1000万元以上不良贷款大户,按户分解落实清收任务,加强清收考核。同时,加强内部审计,根据三农业务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的需要,由内控合规办负责县域及“三农”审计工作的计划、组织以及日常管理,以合规检查督导为主,重点加强对有关“三农”业务各项制度、产品和业务流程的合规性审核、评估和检查。

(四)优化资源配臵机制,推进支行综合改革。

1、建立资源保障和配臵机制。一是在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方面,单独编制事业分部的经济资本计划、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其他计划等综合经营计划,并结合县域情况差异,实行区别对待,体现综合经营计划对“三农”业务发展的指挥棒作用。二是在经济资本和信贷计划管理方面,单独设臵事业分部、县域支行的经济资本和信贷计划管理明细账,突出对县域计划单列管理,在省分行下达市分行经济资本及信贷计划同时,单列下达县域计划,并由二级分行具体配臵至县支行。对义乌、乐清、绍兴县等支行,省分行实行计划直管,单列配臵。三是在财务资源配臵方面,对事业分部及县域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县域费用、固定资产计划单独核定,确保人员费用和运营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实行收入费用率管理,并根据全行三农工作重心专门配臵如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等战略费用。在今年全行费用零增长控制的情况下,2009年上半年我行在事业部辖内县域支行投入费用合计8.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22亿元,增长6%。

2、加强县支行分类管理和重点推进。实行县支行分类管理,制定《县域支行分类管理办法》,通过明确发展路径和目标,实施 分类指导,分层经营,对不同类型支行给予适当的配套资源和政策倾斜,实施严格的目标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支持县域支行加快发展:对总行重点推进的18家县支行加大政策倾斜,对其中义乌、绍兴县、乐清等三家规模大、效益好的经济强县支行,按照“资源配臵单列、业务流程扁平、经营权限扩大、管理归属不变”的管理方式,实行穿透式管理;选择一批实力较强的县支行作为省分行重点推进行,由省分行安排资源投入,支持其提高经营效率、提高市场份额,提高涉农和县域业务的创利能力;对于经营环境一般,经营能力相对落后的行,通过“找准路径、突出重点、有效支持、特色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帮助其把握发展机遇,改善薄弱环节,奋起直追,逐步消除资产业务边缘化的问题。

3、推进支行综合改革。明确县支行经营定位,明晰责任利益边界,探索建立符合县支行发展需要的三农金融部授权管理制度,优化县支行资源配臵、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系统改造县支行管理流程,简化冗余环节,优化劳动组合,切实提高县支行自主经营、自控风险和有效服务能力。探索对重点集镇二级支行的经营权限、机构升格、资源配臵、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创新,对全省二级支行统一评价,分类指导,提高同业竞争力。

深化改革中的难点和问题

(一)经营理念转变难。

1、对推行事业部改革的深层次意义认识不到位。没有摆正服务“三农”和推进股份制改革的关系,将重视“三农”工作简单地视为应对政府及监管部门对农行股改上市的要求,忽视了对于改革农行相对落后的管理体制、实施蓝海战略、把握发展机遇 的重大意义,对于事业部改革是农行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思想上不够重视,执行中重形式不重实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不足等问题。

2、对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认识不到位。对新时期“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中蕴藏的商机研发不够,市场定位、客户定位停留在传统的老“三农”,认为服务“三农”没有前途,认为做“三农”业务是完成政治任务,认为做好“三农”服务就是放权加降低门槛,而忽视了县域发展和农村改革蕴藏的机遇,片面放大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忽略了二者之间的统一,助长了工作中畏难、等待情绪的滋长,影响工作的效率

3、对城乡统筹发展认识不到位。认为城市业务与“三农”业务是相互排斥的关系,是简单的反哺支持关系;认为主攻“三农”就要忽略城市,做强城市就要放弃“三农”,协调运动能力不强。忽视了城市和县域业务存在很强的互补性,无法做到统筹兼顾,政策上,忽视城乡的现实差异,实施一刀切的政策措施,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城市业务跟不上同业领先者的步伐,县域份额逐步缩小的局面。

(二)管理边界确定难。

1、事业部范围界定尚未完全涵盖服务“三农”要求。从浙江情况看,目前事业部的范围包括建制县、市辖区内的支行,仍有相当一部分原属贫困县转区的市辖区支行、县域经济特征明显的市辖区支行相关支农任务较为繁重,例如金华的金东区、杭州的萧山、余杭等,由于未纳入事业部管理,相应的政策方针、管理要求难以及时落实。另外对于城市涉农的业务管理范围的界定尚不完全明晰,容易导致相应的业务管理真空。

2、事业部内外相关部门职责仍需明晰、呼应机制尚未形成。包括三农金融部前台部门和城市板块前台关于牵头营销和功能落地及关系维护之间的职责分工;三农金融部前台与中后台支持中心的呼应机制;三农金融部与信用卡、电子银行、国际业务等部门相关的产品交叉销售及管理的职责分工;办公室、信息技术、内控合规、法律、监察、保卫等后台支持和行政管理部门支持事业部工作职责等都需进一步完善。

3、报告关系未完全理顺。按照试点要求,三农金融事业分部总经理实行垂直条线汇报;分管三农金融事业分部的副行长在本行行长的领导下授权开展工作并及时汇报;前台客户部门接受上级行的业务指导,三农中后台部门在向本级事业分部总经理报告工作的同时,按条线向上级行报告。在具体实践中,由于报告关系复杂,存在多线汇报等情况,容易导致政出多门,影响决策效率。

(三)业务边界划分难。

1、内外部业务划分标准不统一。三农和城市业务区分的维度较多、标准不统一。在划分的维度上,既有按区域划分,如农村即县及县以下业务属三农业务,地市以上及辖区为城市业务,也有按业务性质,如农林牧渔业、农业产业化等属三农业务,另外还有按户籍性质,如农村户口为农户,相关业务属三农业务,而居民涉及的相关业务为城市等。由于“三农”本身的涵义广泛,促使在业务划分上标准很难统一,容易导致相关数据统计和业务管理上的存在交叉现象。

2、系统支撑跟不上。事业部制对数据支持系统有着很高的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中心和管理信息系统是对事业部实行 有效管理的基石,而要完成彻底的事业部制改革,必须有集中化的、强大的数据平台支持,把分散在各分行的业务经营数据和核算信息进行整合和归并,建立以事业部为核算主体的有效的预算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和分析评价系统,但目前我行尚未建立。

(四)组织职能落地难。

1、三农金融管理委员会落地难。以试点行金华分行为例,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虽已建立,但决策制度、例会制度、工作督办制度、管理报告关系等治理机制尚不完善。另外,目前三农金融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大多为市分行行长、各主要部门负责人兼任,独立运作和独立决策的作用不明显,专业化的管理职能落地较为困难。

2、中后台支持中心的职能落地难。事业部的中后台管理中心落地于全行的六大职能部门,对职能部门的团队建设和运作效率提出很高要求。目前在总行层面,并成立了专职的处室,负责三农中后台支持工作,但在省、市分部层面,尚未有具体的要求。省、市分行中后台中心具体职能及岗位职责等制度尚不完善,缺乏专职管理团队和人员。中后台支持中心对三农金融部的人力、财务等资源单独配臵和安排的运作模式不够统一和规范,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事业部财权、事权的划分。

(五)经营机制创新难。

1、权责利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待优化。目前事业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围绕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正在逐步形成,已出台了三农金融部单独考评办法,但尚未形成全面的考核体系。在激励方面,对事业部内前台部门、中后台管理中心的综合绩效考评机制尚未建立,各级分部及支行的综合评价、等级管理制度体 系尚未形成,三农金融部岗位体系、员工绩效考评体系和薪酬分配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三包一挂”贷款机制需加快探索。在约束方面,事业部资本约束机制急需建立,与业绩挂钩的机构升降格、高管职务和薪酬、收缩业务范围等约束政策尚未明确,县支行经营授权停复牌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2、围绕服务“三农”和价值创造的资源配臵未能真正到位。从试点情况看,虽然试点方案中明确了“三农”金融事业部的资本管理、经营计划、资金管理等,但落实在口头上的多,单独编制试点县支行经营计划、信贷计划、财务费用的很少,部分试点行的经营资源与其经营贡献相比,甚至占比下降。此外,对于如何围绕服务“三农”和价值创造这两个核心,切实加大资源倾斜,形成单独配臵和高效配臵的运作模式,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包括对于如何单独安排三农金融部财务资源,对三农金融部财务预算、费用管理、固定资产投入以及工资等方面缺少细化和明确规定;对于实施提高三农金融部的成本收入比、实行适度倾斜的费用配臵和工资资源配臵等政策缺少可行的配套落实措施。

3、包括内部价格转移、板块利益分享的单独核算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在事业部单独核算机制建设方面,全国各试点行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摸索了很多有效的经验,但仍不完善,突出表现在:缺乏全国统一的内部价格转移体系,易导致核算的结果可比性较差;无法实行全额资金管理及核算;三农和城市板块、三农金融部与产品部门利益分享机制等均尚未建立,需进一步完善。

4、制度安排与“经营下沉”的指导原则有矛盾。当前的业务流程设计、评级指标设定、授权授信管理等整体上脱胎于城市业务的痕迹明显,还未能完全建立有别于城市业务的一整套适应 “三农”业务特点的信贷制度,有难以操作之处;对“三农”客户覆盖面不足,对县域房地产、产业化龙头企业、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农村物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个体工商户等新型农民客户群体尚未做出新的制度安排;制度规定弹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基层行自主创新空间有限;同时客户准入门槛偏高,经营重心下沉、流程简化的要求未完全落到实处。

5、统分结合的产品研发机制尚未建立,存在与市场脱节现象,产品整合和推广力度不够,缺乏通用性产品和开放的技术平台,同时各级行对“三农”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认识仍然不足,难以及时发现和挖掘其中的有效金融需求,没有建立上下呼应、内外呼应的产品研发市场响应机制。

(六)风险经营与管理分离难。事业部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职能相对分离,总部负责整体风险管理政策制定和对事业分部的风险控制,分部负责具体业务经营,从而在分权体制下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制衡机制。由于我行目前的主业仍是信贷业务,而信贷业务经营的核心是信贷风险的计量和管理,在现阶段信用风险量化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的情况下,信用风险管理和信贷业务经营很难实现有效分离和制衡。同时由于事业部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事业部缺少与其他部门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

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已发生深刻变化,农行树立和发挥农村金融骨干和支柱作用将面对信用社、农发行先发优势、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政策优势和工、中、建行体制优势的竞争和 挑战。因此加快农行服务三农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迫在眉睫。上半年,银监会发布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下称《指引》),首次对一个银行职能部门的改革作“指引”,对事业部的组织架构和治理机制做出专门规定,从营运资本、风险拨备、财务核算等方面对农行的“三农”金融事业部提出差异化的监管要求,彰显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重要性。农行要加快深化改革,发挥事业部制体制机制优势,切实做好服务“三农”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握好“三个”关系。

1、要把握好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三农金融事业制部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事业部为组织体系保障,更好地推进农行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有机统一,要深化和推进事业部改革,必须正确认识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面向“三农”是国家赋予农行首要、基本的要求,也是农行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商业运作是充分挖掘“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机遇,遵循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实现高效、持续发展。二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既要想到服务“三农”的责任,又要想到持续发展的要求,既要看到“三农”业务的潜力,又要看到“三农”业务的风险,本着服务、发展、责任并重,完善组织体系,创新经营机制,实现三农业务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2、要把握好改革创新和制度机理的关系。改革创新和认清、把握制度机理的基本目的都是围绕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既要强调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业务的科学发展,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资源、要空间,同时要坚持改革创新要受到制度机理的约束,通过深入研究和把握制度运作机理,在科学的制度机理框 架内,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推进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加快县域经营机制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

3、要把握好统筹城乡和双线经营的关系。统筹城乡是指要运用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注重发展县域业务,同时也要加快城市业务发展,城市和县域业务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要充分发挥城市业务对县域业务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发挥县域经营优势对城市业务的支持作用。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要牢牢把握统筹城乡的原则,不能因为事业部改革而将城市业务和县域业务相对立,要正视城乡的现实差异,正视城市和县域业务在经济环境、产业特点、政府财政、服务对象、金融需求等多方面的差异性。要坚持双线经营,依据城乡差异情况,在基本制度框架和机理一致的前提下,推行城市一套打法和县域一套打法的“一行两制”的差异化经营。

(二)立足县域、统筹城乡,科学定位三农业务。《指引》设计的三农金融部是以县域为维度设立的事业部。要立足各自的区域经济特点和“三农”经济呈现的新特点,实施立足县域、统筹城乡、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

1、市场定位要以县域为基础,城乡统筹发展。从区域划分情况看,我行县域业务比重占绝对优势;从事业分部管理范围界定看,我行的一级支行多归属县域管理范畴。所以,我们的市场定位要以做大做强县域市场为基础,做到城乡统筹发展。

2、业务定位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中心,各项业务协同发展。目前,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传统的基础农业项目已逐渐退为农民增收的非主流渠道,个私经济、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以及农村 工商业已迅速崛起并占据了“三农”经济的主流,农村经济多元化、农民居民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农民的金融需求越来越广泛。针对其金融需求的变化,服务三农的业务定位要坚持县域业务和城市业务并举、本外币业务协同发展、资产负债中间业务联动发展。

3、客户定位要突出重点、拓宽覆盖面,发挥比较优势。立足大农村、着眼大农业、服务大农民,把县域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商贸物流业、农村服务业、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我们服务三农的核心客户资源,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家庭农场主、农业龙头企业合伙人等这批“新农民”做大做强。

(三)下沉重心、分类指导,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规范三农金融分部管理委员会运作方式,进一步明确事业部前中后台部门职责。

2、探索中后台管理中心的运作模式,对省、市级中后台管理中心确定专管的副总,并设臵专门科室,配备专门人员,确保管理中心职能落地。

3、进一步完善独立核算体系。从业绩价值系统维护完善和分摊规则深入研究、财务归集做实规范等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做好系统的架构调整、部门变更、产品定义等系统维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成本分摊、利益分成等核算规则的统一工作;认真做实财务归集的基础工作,确保系统数据准确。

4、细化和完善信贷计划、经济资本管理、财务资源配臵、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评、风险管理等办法,统一三农金融部业务计划单列考核、资源单独安排管理模式,强化事业部条线垂直 管理,发挥专业化经营优势。

5、深化信贷审批体制改革,推行决策重心下沉的“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经营模式,建立分层审批制度;按照分类指导的要求,对部分“三农”业务相关信贷政策制度实行适应性调整,出台分类指导的信贷政策。

6、探索事业部扁平化改革,加强重点县支行推进计划,对区域范围较小的省级事业分部试行省管县改革。

(四)客户为轴、效率优先,加快业务整合改造。如何利用自身特色打造县域农行在同业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做大做强县域“蓝海”市场,是我行“三农”事业部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创造我行县域的比较优势,其产品创新与整合、业务管理流程急待跟进。

1、建立客户分层服务模式。按客户层次不同设计不同的产品和流程,如农户最好是吃快餐,对其设计的产品最好是通过柜台就可直接办理,可以惠农贷记卡产品取贷农户小额贷款,对贷款需求在5万元以下的、符合准入条件的农户凭身份证件即可办理;对最好吃自助餐的个体工商户和最好能享受包厢服务的高端客户,则通过金融产品套餐和一对一服务等模式,以满足其不同层次客户的金融需求。

2、树立以“大三农”为概念的产品设计理念。产品创新是事业部成功的根本。对“三农”类产品,除“绿色家园”贷款外,针对传统“小三农”概念的产品多,对“大三农”概念的产品较少,其实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县域支行,工业反哺农业也是支持“三农”,在产品设计,不能把思路停留在传统的农户上,而要立足纳入县域事业部制的所有县域来设计产品和操作流程,并给予不同 地区的县域一定的产品研发权。要进一步加快县域金融产品创新,围绕现有产品整合、新产品研发开展工作,尽快建立与县域客户特征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品服务体系,打造服务品牌。

3、构建大后台服务大前台的综合营销体系。实施事业部营销体系改造,强化前台营销职能,将省、市分行机关作为大后台,支持县域和城市前台板块。实施县域支行职能调整,要逐步从管营合一转为以营为主,强化县域支行作为事业部经营单元作用,积极推进县域支行综合改革,探索对重点集镇二级支行的穿插式管理,将现行一级支行大量的后台监管人员、检查人员、后勤保障人员通过内部流程的改进、服务外包等方式移至市分行和社会服务机构。

(四)效益联动、机制推动,共建服务“三农”平台。与工、中、建相比,农行虽然没有股改的先发优势,但有县域事业部制改革的先发优势,如何使县域事业部制改革的先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我们认为在深化县域事业部制改革的同时,既要搭建好内部的服务三农平台,也要借船出海,加强与政府部门、金融同业、社会中介的合作,共建服务“三农”的大平台。

1、构建金融同业和社会中介的合作平台。在加强渠道建设,深化银企、银政合作的同时,积极探索与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邮政储蓄、担保机构等金融同业的合作,拓宽双方合作领域,使双方的客户资源、渠道资源、信息资源等朝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扩大我行服务客户的半径。

2、建立“三农”金融服务平台。(1)进一步充实客户经理队伍,迅速壮大县域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经理队伍,要把具有良好素质的员工选聘到客户经理岗位,提高县域客户经理占 比。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客户经理考核机制,实施更为直接的客户经理业绩量化考核,把业务量与绩效工资分配挂钩,充分调动客户经理工作积极性。(2)加快县域网点转型,在调整布局的同时,加大对县域财务费用和固定资产投入,改善网点硬件和形象,增强网点服务能力。(3)加强县域电子渠道建设,加大自助机具投入和布放,逐步建设电子银行服务“三农”平台。(4)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强化“三农”业务培训,提高网点服务“三农”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

3、建立银政合作的“三农”风险补偿平台。针对三农业务风险较高的实际,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合作部门的支持,共同建立“三农”业务风险池,用于弥补创新业务可能造成的信贷损失。如实行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待遇,建立财政担保基金,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和差别利率政策等。■

课题组成员:包纯正、李 骑、余菁菁、陈荣林

5.三农事业部实施方案 篇五

张占勇:四川省分行营业部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交流)

派出行及职务:青岛市分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

作为农总行确定的“46112”重点城市行,四川分行营业部既肩负加快城市业务发展实现“横向进位,纵向提升”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提高服务“三农”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光荣使命。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市场定位下,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笔者结合该部的区域经济环境、业务发展现状以及当前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等就下一步的工作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大力拓展县域市场,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基本实现了县域业务较快、平稳发展,不过,与经营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四川分行营业部虽然三农业务在系统内同比占比份额有所提高,但相对于同业、城市业务,距离打造县域主流银行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市场份额占比较低、与城市业务相比成为“短板”、有效发展能力不足。

目前,由于该部对县域支行存贷款、中间业务等经营指标采取的是由专业条线分头下达、逐级分解的方式,偏重于对计划完成率的考核,而对“46112”重点城市行的考核则要求在注重计划完成率的同时更注重兼顾市场份额的提升。从而在实际操作中,两者之间往往存在脱节现象,未能把对县域三农业务的考核真正嵌入整个城市板块的考核体系。

政策、产品与市场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该部农户小额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产品,主要是适合普通农户及个体工商户的标准化信贷需求。在与区域资源、行业特色及客户特点相结合方面还有一定欠缺。此外,该部国际业务市场份额较低、客户结构不尽合理,本外币业务联动发展不够充分。不仅国际结算客户结构散、小,而且由于缺乏大中型进出口贸易企业,贸易结算总量难以突破。

在人员配置上,“三农”业务人员存在不足。以该部蒲江支行为例,截至2010年末,该行办理农户小额贷款授信3781户,授信总额11054万元。但受客观条件限制,该行仅有6名客户经理从事小额农贷工作,人均管户630户,管理难度较大。同时,该部县域网点的功能发挥和价值创造能力也亟待提高。据统计,该部106个县域网点中,只有61个网点设有独立贵宾服务区,尚有45个网点仍未实现功能分区。

提升三农及县域市场竞争力需要实施份额目标管理、推进产品服务创新、加强渠道服务体系和员工队伍建设。

推进思想观念更新,增强大力拓展县域业务的主动性和紧迫性。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引导县域行牢固树立“面向三农,拓宽视野”的理念,并从改变对县域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入手,通过加强产品组合服务与流程优化创新,使农行成为县域先进金融产品的推广者与提升金融服务层次的主导者。

实施份额目标管理,强化资源配置的撬动作用,夯实县域市场主流银行地位。要用足用好总行“46112”重点城市行优先发展战略相关政策,改变现有考核模式,将三农业务条线考核纳入城市板块考核体系之中,对县域行在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收入实行份额目标管理,突出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等指标在资源配置中的激励引导功能,引导县域农行突出发展低风险、高回报的业务,实现风险收益最大化。推进产品服务创新,完善县域金融产品服务体系。要突出发展零售业务,狠抓高中端个人客户存贷款业务、批发商上下游客户开发。以金穗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为重点,继续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合作。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抵押、林权抵押和收购资金贷款“封闭运行”等担保方式。加大研发具有区域特色农行特色、符合市场需要的金融新产品。

强化国际业务营销,发挥本外币一体化经营优势。要优化现有客户结构,立足存量挖潜,强化信息搜

集,对辖内优质大户明确目标客户名单,逐一制定营销维护方案。强化考核激励和目标份额考核,在外贸企业授信、贸易融资流程优化、担保措施等方面研究改进有关政策,做强、做大国际业务。

加强渠道服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强化网点建设对服务转型的支撑,优化县域网点布局,推行网点文明标准服务导入,抓紧落实中高端客户名单制管理,加大对网点无法覆盖发达乡镇的自助设备布放力度,延伸网点的服务能力。同时,建立健全全方位、常态化的网点服务检查工作机制,采取日常检查、客户满意度调查和“神秘人”检查制度,对网点经营和服务质量实行动态监督。

6.农委三农惠民生的实施方案 篇六

为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机关效能,把“四位一体”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细则落到实处,顺利完成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优势主导产业扩面、特色园区提档等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推进“668特色工程”实施,市农委决定开展“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三农惠民生”行动。根据我市“三农”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参加行动的各位专家,要俯下身来,深入村组场圃,走进田间地头“传经送宝”,真正和农民结对子,交朋友,访民情,解农困,帮农忙,分农忧。各部门要积极营造服务氛围,激活服务平台,拓宽服务阵地,畅通服务渠道,拓展服务方式,强化服务效果,要参照实施方案,“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强大合力,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我委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百名农业专家技术过硬、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的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统筹本次行动和其他经常性工作,形成委统一组织牵头,分片区组织实施,合力推进行动的工作格局,开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行动开展要紧紧抓住“一个核心”(转变工作作风让农民满意为核心)、做到“两个确保”(确保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确保工作实绩突飞猛进)、注重“三个创新”(及时发现并总结下田头期间农民创新形成的农业管理模式、农村组织经营模式、农业发展模式)、抓好“四个提升”(深入一线,确保实现服务对象的农业科技水平新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能力新提升、农业安全保障水平新提升、农民技能素质新提升)、突出“六新六化”(“六新”即顺应发展新要求,确立发展新思路,推动发展新跨越,构建发展新格局,提升发展新水平,开创发展新局面;“六化”即现代农业项目化,项目农业园区化,高效农业特色化,特色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产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市农委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监督,及时调度,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全体下田头专家应千方百计宣传中央省市各项惠农政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传递各类供求致富信息,促进产业园区提档和主导产业扩面,推动全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主要内容

1、精心组建专家团队分片区乡镇成立八个专家服务团,每个服务团农业专家13-14名,要求具备较高的粮食、瓜菜、花卉等生产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农村工作实践经验,熟悉农技推广工作和能满足广大农民的技术需求,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身体健康,能承担服务对象的技术指导任务。经过市农委及专家服务团确定的农业专家在各位团长和副团长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2、深入一线传经送宝八个专家服务团要深入村组场圃、涉农企业、产业园区、田间地头,面对面进行交流指导。要主动把中央、省及我市发展高效农业、主导产业扩面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村组干部、园区老板、致富能人、科技示范户等服务对象宣讲,调动其发展高效农业及进行主导产业扩面的积极性;要及时将经过精心筛选的各类项目申报信息、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向服务群体传递辅导;要精选适合本地设施化栽培和高效栽培的名、特、优、新粮食、设施瓜菜、花卉等优良品种进行推介;精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指导讲解,如西瓜育苗及嫁接技术、西瓜保护地栽培技术、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大棚辣椒高产栽培技术、大棚毛豆高产栽培技术、大棚黄瓜高产栽培技术、大葱高产栽培技术、大白菜无公害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瓜田间作套种技术等。通过一线服务,力争达到如下成效:培育指导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办好一批事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事、解决一批农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落实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推广一批农民欢迎的先进适应技术。

3、创新思路指导培训按照“积极指导面上农业生产,着力推进园区提档升级,狠抓优势主导产业扩面”的总体要求,坚持“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服务便捷高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活动。

(1)技术指导。技术指导要把田头指导作为工作重点,与推进“四位一体”政风行风工作细则实施相结合。专家指导员在农作物生产关键季节(如播种、育苗、生长期等)到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帮助园区、待扩面户、科技示范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专家技术指导员每月到田头指导达到5天(次)以上,累计田头工作时间达30天(次)以上。专家指导员与接受指导的单位和农户要建立经常性联系,并可通过电话、“三农”热线12316、发送电子邮件、短信息等形式对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服务,达到及时、便捷、高效。

(2)综合培训。“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三农惠民生”行动实施过程中要树立大培训、大服务的观念,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接受指导的产业园区、示范户和辐射户的科技水平和素质。根据农民需求,在粮食、瓜菜生长时期,到每村集中办班,在集中办班的基础上,利用放科技电影、播放光盘、多媒体教学、排演节目等形式进行培训。培训要把满足园区及农户技术及信息需求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开展全方位培训,实行专家服务团科技培训与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农业创业培训有机结合,大班和小班相结合。整合农干校培训资源,编印百名专家下田头专用提档、扩面、高产高效栽培生产技术资料,改变分期编印分发的资料不利于农户保管的实际问题,进行装订成册,产业园区、待扩面村组、科技示范户一户一册。

4、强化平台拓展阵地充分发挥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作用,通过联办节目、开办专栏、有奖征文等形式,大力宣传各项惠农政策、农产品供求信息,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

(1)强化电视媒体的.宣传服务平台作用。市农委和电视台联合开办《百名专家下田头帮农忙》栏目,按农时预先排定专家,根据农民急需、反应及时、田头讲解、突出实效的原则,及时宣传报道专家到一线为农民解决的各类有代表性的农技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制作、播出农民关心的有针对性、代表性的各类涉及农业政策、供求信息、产业规划问题,各位专家均在第一时间现场讲解,形象生动,突出时效。节目内容在电视台滚动播出三次后,分别上传政府网、农业网。

(2)拓展新闻媒体为政策、技术宣传阵地。行动开展期间,市农委和《市报》联合开办专栏宣传介绍惠农政策、致富信息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同时,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新闻中心举办“特色产业园区提档、优势主导产业扩面”有奖征文活动,邀请部门领导、农业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种养大户为园区提档、产业扩面进言献策,共同描绘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蓝图。

5、实行“物化技术”补贴参加“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团”的各科室(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争取以物化技术形式对进行指导的示范户进行适当补贴,调动广大科技示范户学科技、用科技、传播科技的积极性。

6、开动脑筋组织活动为推进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实施,确保取得实效,扩大行动影响,提高产业园区老板、科技示范户和下田头专家的积极性,各专家服务团可以依据情况设计“自选动作”,适时组织开展园区提档建设竞赛、科技示范户主导产业扩面竞赛、瓜菜生产节本增效竞赛等活动。开展相关竞赛活动的专家服务团及时向市农委汇报,由市农委组织专家组对竞赛情况进行评比,对获奖人员、单位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专家服务团依据组成人员和服务乡镇实际,还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三到位”、“四个一”等有意义的活动。各“自选动作”方案、效果要及时上报市农委。

7、发放填报两个《日志》把农委编印的《专家服务团服务日志》、《专家下田头技术指导日志》发给服务团领导和技术指导专家。两个《日志》的记载情况要规范,并能相互印证,其内容要及时、客观、真实,不得弄虚作假。(《专家服务团服务日志》见附表三、《专家下田头技术指导日志》见附表四)

四、计划进度

1、组织发动阶段

20xx年7月底-8月初,在市农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制定相关工作制度,设计“规定动作”,确定下田头专家人选、片区分团、专家分组、团领导就任,成立监督考核专家组,遴选产业园区、涉农企业、科技示范户等;因地制宜确定下田头要宣传的政策、信息、技术,专家服务团制定工作方案,设计“自选动作”,制定下乡人员、时间、服务内容规划表,编制技术指导规程,编印技术资料;市农委下发《专家服务团服务日志》和《专家下田头技术指导日志》到专家服务团,召开“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三农惠民生”行动动员会等。

2、下田指导阶段

20xx年8月-12月,走进涉农企业、产业园区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单独访谈等形式了解意见和建议;进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对产业园、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和政策信息服务;兑现“物化技术”补贴;开展以产业园、示范户为重点的各类技术培训,在生产关键季节和时期召开现场会和组织观摩,进行高产高效竞赛验收评比等。

3、总结验收阶段

20xx年12月底,开展对百名党员专家下田头服务团绩效评价,根据平时检查和抽查情况、园区提档效率和扩面进度推进情况、政策信息技术指导产生效益、两个日志记载情况、参加电视报纸节目质量、有奖征文刊登数量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对服务团和专家进行排名,奖优罚劣。收集和整理行动资料,形成工作总结,完善验收材料。

五、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三农惠民生”行动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把开展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全委关于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委党委成立“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三农惠民生”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各单位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开展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与搞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系,要把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与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切实做到一体抓推进、一体抓落实,努力以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推动各项工作,以各项工作的新进步检验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的成效。对本次行动开展过程中形成的让农民满意的工作机制、服务方式,行动告一段落后,要长期坚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服务效能。

2、强化督查指导。各专家服务团要结合实际,认真制定行动方案,做好“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按照序时进度抓好组织实施。要加强工作调度;及时了解掌握面上工作开展情况,加强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的指导,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定期研究解决问题。市农委将采取分团、分片区召开座谈会、经常性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了解行动进展,通报行动开展情况,推动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扎实有效开展。对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得力的单位和个人,市农委将及时提出批评,责令限期整改。

7.三农事业部实施方案 篇七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 全省供销社系统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即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变, 从单纯购销业务向综合经营服务转变, 从单一供销合作向多领域全面合作转变, 逐步成为经营性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作用不断体现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010年, 全省系统共实现销售总额375亿元, 比上年增长15%,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6%;利润总额达4.1亿元, 增长30.2%, 年均增长36.8%;所有者权益达60.3亿元, 增长28.1%, 年均增长43.8%;与此同时, 累计化解了143.8亿元的历史债务。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服务“三农”水平明显提高。全省供销社系统充分发挥自身点多面广的优势, 加快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积极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不断提高服务“三农”水平。2010年, 全省供销社系统售给农民的放心农资106.8亿元, 约占全省市场份额的50%, 为城乡居民提供的优质日用消费品66.4亿元, 为农民销售农产品52.7亿元。目前, 全省供销社系统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消费服务社3100多家, 带动农户近20万户。

(二)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突破。通过不断深化改革, 积极推进改制重组, 着力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 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逐步增强。2010年底, 县以上社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的达30%、比2005年上升14个百分点;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34家, 比2005年增加19家。特别是省联社狠抓本级企业股份制改造, 多渠道筹集4.7亿元资金注入直属企业, 初步构建起“省社理事会—社有资产经营公司—投资企业”管理体制, 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改制以来, 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2010年销售额达45亿元, 比2005年增长60%;利润7600多万元, 增长116%;销售化肥占全省市场份额的20%, 销售农药占全省市场份额的30%。公司的发展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大幅溢价引入广东中科白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6家战略投资者, 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为公司上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 推动联合合作成效明显。以“新网工程”建设为中心, 集中资源、盘活资产, 切实做大做强社有企业, 大力推动系统联合合作。省联社整合本级人、财、物等资源, 改制重组了农资、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和再生资源四个省级经营平台, 并通过“行政力推动、市场化运作”方式, 打破层级和区域界限, 引领带动系统联合发展。

(四) 履行社会职责积极有效。打破了“供”、“销”的传统定位, 打造新型经营服务平台, 拓宽服务领域, 积极履行社会职责。一方面积极开拓农产品进超市、进社区的便捷通道, 主动参与平价商店建设, 努力平抑物价、保障农产品供给。2010年通过“农超对接”实现农产品销售约10亿元。另一方面大力探索开展综合服务, 促进城市社区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如广州市白云区供销社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和自办经营性服务双结合, 把服务网点延伸到街道社区, 基本覆盖全区18个镇 (街) , 开展了代办记账、代理牌照、职业介绍、教育培训、居家养老等业务, 为广大企业和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

多措并举, 加快发展, 推动全省供销社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进入“十二五”规划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 全省供销社系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必须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优势, 把农产品供应链条上生产、物流、市场各个节点有机连接起来, 整合资源, 创新机制, 加快推进“农超对接”和建设平价商店的步伐, 推动全省供销社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 以抓好“农超对接”、建设平价商店为重点, 努力提高服务城乡水平。今年的全国“两会”有两个热点:一是通货膨胀, 二是收入分配。温总理答记者问时就讲, 通胀问题是国际性的, 主要是输入性通胀, 但从国内来看, 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大推手。广东去年的物价涨幅虽然比全国低, 但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也是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蔬菜的涨幅达到22%以上, 拉高了价格总水平。怎样降低价格、平抑物价?解决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过快问题就是平抑物价的重点和要害。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主要在流通环节, “农超对接”、建设平价商店就是减少流通环节、平抑物价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例如, 天禾农资公司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模式, 农资经营通常是从生产商那里拿到货, 中间要经过很多供销商和批发商, 然后才到门店和老百姓。而天禾把中间的供销商、批发商都省掉了, 直接从厂家进货到门店, 节省了很多流通环节, 农资供应可比市面上每吨便宜100元左右, 而且货真价实。事实上, 发展“农超对接”、建设平价商店, 不是政府拿钱去垫价格, 而是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 通过减少流通环节达到降低价格的目的。这样, 采购的时候农民收入没有减少, 而低价格却很受老百姓欢迎。

实践证明, “农超对接”、建设平价商店, 既是解决物价上涨的重要举措, 也是供销社发展的重大机遇, 希望供销社要加快转变观念, 切实从农资为主打转变为农资和农副产品并举, 充分利用“农超对接”、建设平价商店这个契机, 把供销社系统做大做强。重点要抓三条:

第一, 要把推进“农超对接”、建设平价商店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俗话说, 龙头一动, 龙尾就摆。这个龙头就是“农超对接”的平价商店。平价商店一建, 那些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都到这里来卖。因此, 要把推进“农超对接”与建设平价商店有机结合起来, 将供销系统符合条件的超市及经营网点纳入建设范围, 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既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供给、稳定市场价格, 又提升供销社系统市场竞争力, 做强做大龙头企业。

第二, 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要增加数量, 另一方面要提高质量。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多, 要通过建立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来引导农民种蔬菜等农副产品, 保证平价商店的供给, 为“农超对接”打下基础。在数量增加的同时, 在质量上也要寻求突破, 就是要引导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农超对接”、建设平价商店这个龙头, 来带动农户这个龙尾。

第三, 要大力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销售终端。要加快改造、提升现有物流设施, 特别是农产品冷链系统和仓储运输设施建设, 调节农产品淡旺季供需矛盾, 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 提高对超市的配送效率。特别要按现代连锁经营模式, 加大对广东供销社系统网点资源整合改造力度, 打造农产品销售网络终端。对此, 为了支持供销社推进“农超对接”、建设平价商店, 省政府决定每年支持“农超对接”5000万元、平价商店建设1亿元, 共1.5亿元, 一定三年, 合计4.5亿元。

(二)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切实提高管理水平。要坚持加快改革发展与防范风险、强化管理并举, 努力增强发展活力。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企业改制重组, 形成主体明晰、产权多元、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 为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体制基础。二是加快建立完善内控机制。要完善财务资金、项目投资、资产处置、收入分配和廉政建设等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狠抓落实。同时要健全企业经营决策机制, 抵御市场风险。三是进一步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各级供销社要继续与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商, 争取相关政策, 解决好全省系统剩余历史债务, 化解风险、卸掉包袱、轻装上阵。要积极主动与财政、国土、人社等部门研究落实土地确权和职工养老保险等相关政策。

(三) 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 积极转变发展模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城乡一体化的新要求, 在注重提升传统业务的同时, 积极介入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 真正形成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要大力开展联合合作, 打破资产分级所有、分散经营的瓶颈, 进一步促进优质资源向骨干企业集中, 形成一批有品牌影响力、有市场竞争力的系统或行业龙头企业, 成为引领系统发展的主导力量。像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这种有条件的社有企业, 还要积极争取在资本市场上市。

(四) 以班子和队伍建设为抓手, 确保供销合作事业健康发展。要选好配强各级供销社班子, 把懂经营、会管理、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供销社领导岗位上来。要选好配强社有企业班子, 扎实推进社有企业出资人代表、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加强教育培训, 不断提升员工队伍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建立健全与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 形成干部职工想干事、干实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进入“十二五”规划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 全省供销社系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必须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优势, 把农产品供应链条上生产、物流、市场各个节点有机连接起来, 整合资源, 创新机制, 加快推进“农超对接”和建设平价商店的步伐, 推动全省供销社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上一篇:简爱读书笔记一百字下一篇:高峰论坛会议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