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2024-12-04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精选13篇)

1.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篇一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请你结合具体实例简要阐述。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和学的活动所预期要实现的学生行为的变化,是教学过程所依据的指标,同时也是评价教与学活动的依据。因此其目标阐明一方面是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知识点,确定每个知识点要达到的学习水平等级并用行为动词加以描述,另一方面则是确定要训练的技能目标。在阐明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

教学目标和训练目标都要明确具体; 2)

便于测量和评价教学目标和训练目标; 3)

具有可行性,便于训练操作。

就语文教学这一块来看,参照别人的经验,我是这样来确定教学目标的: 第一,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分类分层表述。

确立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是一篇篇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独立的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包含着多种层次和多个要素,其间的关系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立体网络:从语文素养方面来看,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知识素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素养、思想感情的态度素养、方法技巧的策略素养;从层次方面来看,各类素养并不处在一个平面之中,而是有高低之分,共同构成了有诸多层级的“宝塔”。例如阅读能力就有认读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鉴赏能力——研读能力层级。有些意蕴丰厚的语句,不同能力的人阅读会出现不同层级的理解结果,教学目标只有将课文中的不同因素以及某些因素的不同层级反映出来,才能给人以泾渭分明、脉络清晰之感;如果不加分析,或者仅仅分类而不分层,必然是眉目不清,一团乱麻。

第二,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反映行为和心理的变化。

从本质上讲,语文教学目标是对一个单元、一篇课文或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行为和心理变化的预期。因而,教师要在教学目标中反映出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将有怎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表现,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等。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弄清楚内在能力、情感态度同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直接的和间接的);在此基础上力求通过描述行为的变化来反映心理的变化,使教学目标既不会抽象笼统,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因为对语文学科来讲,心理变化是根,行为变化是叶。俗话说“根深叶茂”,叶之茂也反映了根之深。语文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描绘“叶”的变化来反映“根”的变化的。

第三,语文教学目标的措辞必须明确具体。

模糊的语言必然使陈述的内容模糊不清,使用“认识、领会、把握”等抽象笼统的动词,是导致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含糊的一个重要原因,应避免使用这类动词。而“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复述、读准、默写、背诵、划分、使用”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能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可操作性强,便于观察和测量,应该在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多加使用。至于“辨别、区别、分析、比较、概括”等词虽反映内心活动但亦有相对应的外显行为的动词,可以使用一些。陈述教学目标的语句固然要简洁精练,但是必要的限制性词语不可随便省略。例如,对行为方式、活动条件、学习程度与数量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所需要的词语是不可少的。

第四,语文教学目标必须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应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之后,他们在智育和情感方面的变化。但我国大量公开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往往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在陈述教学目标时,仍然习惯于陈述教师应该做什么。“教学要求”陈述的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通过学习后的行为变化。如“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旧社会无比憎恨和愤怒的感情”之类。这些都是对教师行为的描述,是要求教师做什么,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操作,不利于教学结果的检测与评价。现在,广大一线教师在教案上也喜欢把这类教学要求写成“教学目标”,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影响了课堂教学任务的分析与教学行为的运作。笔者以为,教学目标必须陈述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学生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而不应该陈述教师的行为。

第五,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能够达到的,基本目标。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基本目标,是广大学生学习的底线,具有较强的可完成性。一般说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对学生学习的期望水平是所有学生无需特殊帮助都能达到的,是合格标准,并非优秀标准,它适用于基础教育的全体学生。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以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为原则,以保证所有学生平等地获得当代社会生活必需的语文素养,要求不能高,难度不宜大,应该以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当然并不反对部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起过这样的标准。

对于《荷塘月色》的教学目标。也许有人会问:你对《荷塘月色》的目标进行了几次修改,将你所修改的“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与“表现性目标”合并起来,怎么样?简单的合并不妥,应该进行适当的融合。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常常难以分开,像《荷塘月色》这篇文质优美的抒情散文更是如此。可以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容量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将两者整合起来。加上本来渗透其中的技能目标,经过整合过的目标则是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的统一体: 1.知识:了解作家作品,掌握生字新词。(内在心理变化,可以不写)阅读有关参考资料,陈述朱自清简况及其主要作品,其中包括“民主战士”、四一二与《欧游杂记》;会读会解12个词语,不少于10个。(外在行为自样例)2.理解:理解景物描写的美感。(内在心理变化,可以不写)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优美的语句,至少有重叠词与通感句:陈述其美妙之处,其中应有叠韵美与移觉美。(外在行为样例)

3.综合:掌握本文的情感情脉络(内在心理变化可以不写)。在朗诵与默诵的基础上,依据课文的自然顺序列出作者抒发的感情,并进行概述;其中应有“‘幻想超脱现实’与‘无法超脱现实’的矛盾心理”。(外在行为样例)4.运用: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内在心理变化可以不写)在确定文章感情脉络的基础上,选几段文字,其中应有第4至第6段;陈述笔下之景能够表达心中之情的理由,其中应有“抑郁苦闷,朦胧之间的协调美”。(外在行为样例)5.活动:体验与感受景物描写的和谐美。(内在心理变化,可以不写)课后举办一次“‘如刚出浴的美人’放在‘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之后,是否更好?”的辩论会,可以上台做辩手,也可以在台下做观众。(表现性目标)

2.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篇二

“每讲一课, 只要抓住一个主题, 将它里外讲清楚, 便是有用, 便有可观, 杂驳而概略是不能显精彩的, 也不能解决问题。”———著名哲学家牟宗三

看过了太多热热闹闹的表演课, 人们越发怀念过去那些老教师、专家朴实的课堂: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老老实实教书, 扎扎实实抓基础。于是乎, 现在“一课一得, 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呼声越来越高, 践行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么如何准确确定有效的微观教学目标, 做到一课一得呢?听了石景章老师的一席话, 拜读了其著作《求真务实的教学火花》, 结合自己20 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有以下感悟———

一、吃透教材, 找准训练点

找准训练点, 正确确定一篇课文有效的微观目标———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它挑战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对年段教学目标、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体系的全面了解, 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要求教师大胆取舍、狠心割爱, 不贪多, 不求全。那天我们研讨的课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白鹅》, 执教老师是我们四年级的一位年轻老师陈老师。陈老师将感悟“拟人、对比、反语和总分的构段方式”的写法作为训练重点。石老师认为陈老师的这节课, 语用训练太多, 课堂容量偏大, 建议将开篇的“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作为训练点———贬义褒用, 赞美式的总起句。将此做透, 并结合小练笔感悟此写法。因为贬义褒用的语言风格、总分的构段方式是本单元几篇课文共有的特点。

二、怎样找准训练点

1.善于揣摩编者的意图, 善于发现文本承载的绝妙语用之处, 正确把握学情。做到上述三点, 需要教师用心去发现, 需要时间的沉淀, 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我平时在备每一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前, 会有五看:一看单元导语;二看全单元课文和后面几单元的课文;三看课文中学习伙伴的话语 (文中泡泡语) ;四看课后习题;五看“语文园地” (尤其是“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特别指出, “我的发现”就是我们不应忽视的单元语用训练点) 。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单元导语的目标之一:“……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还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13 课《白鹅》一文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刻画它的高傲;14 课《白公鹅》一文围绕“……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从白公鹅走路的慢条斯理、争抢浅水滩的霸道表现其十足的海军上将派头;15 课《猫》一文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描述。园地中的“我的发现”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反语的表达效果, 说话和作文时加以运用。几篇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反语的幽默风趣是本组课文很好的语用训练点。教师若能紧扣这些训练点进行教学, 效果将大大高于预期。

又如五下的《桥》这篇课文。很多老师将理解老汉的神态语言动作作为重点来讲, 而石景章老师却将环境描写作为训练点。因为本文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高大形象。我记得我教《穷人》一课时, 教学目标主要定为:感悟环境和心理活动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 我引导学生回顾了五下学的《桥》这篇课文是如何描写环境的, 环境描写对烘托“老汉”形象所起的作用。这也是知识的迁移。

2.勤学习, 合理安排时间。准确确定有效的微观教学目标, 一课一得, 考验老师的智慧、业务水平。在20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很多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批改繁重的作业中, 没有更多地钻研教材, 没有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工夫, 颠倒了主次。因为没有吃透教材, 就不可能准确确立教学目标, 上课就会有极大的随意性, 教学效果差。其次, 现在很多教师, 尤其是中老年教师, 吃老本, 凭经验 (有时这经验还是过时的, 甚至是错误的) , 不关心, 不学习, 只是“埋头做事, 不抬头看路”, 不知道教育界现下到底在做些什么, 同行们在干些什么, 教学老一套, 教学效果差。

3.小学语文教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篇三

一、关于目标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问题

教学目标可以是一般的,也可以是特殊的。一般的教学目标显得笼统而抽象,而特殊的目标则是明确而具体的。对于学习活动的促进而言,特殊目标比一般目标更为有效。有研究指出,确立了特殊目标的学生比那些只有一般目标的学生能获得更高的学习成绩。因此,在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时,既要注意确定一般的学习目标,更要注意确立特殊的学习目标。

问题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没有把一般性目标和特殊性目标严格区分开来,使教学失去了明确的指向意义。语文学科综合性强,同一篇名作,可在小学教,也可以在中学教,还可作大学教材,区别在教学目标不一样,目的要求有高低之分、繁简之别。也正由于综合性强,从思想内容到篇章结构,从写作方法到语言表达,可教给学生学习的很多,因而要特别重视目标的特殊性。下面是一位老师制定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涵的道理。

②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比较句子进而理解文章中重点句的含义。

③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告诉学生要保护环境,否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家园,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一般目标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需要通过特殊目标的实现而得以落实。所以,在经过教育影响使学生基本树立一般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应精心策划学生学习的特殊目标。上述的三个目标中,第一、二项都是学生在小学阅读活动中应该达成的一般目标,几乎涵盖了学生所有的阅读阶段,不具备特殊性。特殊目标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的,结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可以是:

①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积累词语,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感情朗读中体会小村庄的巨变。

③从小村庄的故事中悟出蕴涵的道理。

在确定特殊目标时,既要针对教材的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只要学生作出选择或接受,就等于确立了特殊目标。这时,学生会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倘若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难确立自己的特殊目标,特别在小学生中更是如此。

二、关于目标主体性的问题

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师热衷的是教学方法。看到一篇课文,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教”: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观课者关注的也多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彩。在“教什么”和“学什么”还拿捏不定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不难发现,“基于教师教的学”仍然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在教师权威的强势引导下,慢慢地丧失了自我,丧失了兴趣,丧失了探究和质疑的勇气,最终成为了语文老师的影子。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仔细读读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会发现问题的症结:目标成为了教师的“专利”。比如某教学参考书关于课文《山中访友》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条:“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谁培养?显然是老师培养学生。如果在这一目标前加上主体,即可以明显看出其主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预期,所以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像这样的主体错误的表达方式还有:“使学生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懂得文章蕴含的道理”等等。目标主体误认为是教师,这样就会使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活动上,而不是集中在学生应该获得的学习结果上,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和目标的达成。那么,在目标的设置上怎样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呢?

1.坚持“以学为重,为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在目标的定位上多从学生的“学”考虑,学生应该得到什么。比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从学生学古文的角度思考,我所确定的目标为:学习古文,一般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明白,读得有味道,读得背下来,进而掌握阅读古代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己对学习古文的兴趣,打一点古代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在小学里学习古文,其目的主要是为学生今后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打些什么基础?我从三个方面为学生考虑:一是在读上列出四项指标,即读正确,读明白,读得有味道,读得背下来,这四项指标的导向明确,是学生必须要做到的,而不是简单模糊的朗读课文;二是在方法上强调要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三是从非智力因素上思考,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尝到快乐,进而产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如果从“教”的角度确定目标,即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可以看出这样的目标带有比较明显的强制性,学生失去了目標的主体性。

2.改变目标的生成与呈现方式。目标从哪里来?又怎样呈现?回答有如下几种:一是从“教学用书”中来,因为现行的“教学用书”中都写明了教学目标,几乎不要教师作什么思考;二是从教材中来,教材没有写明教学目标,但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凭借,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脱离教材;三是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来,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明确学习的目标。在上述三种生成方式中,我提倡后两种。

(1)让目标从教材中产生。现行教材已经实现了由“教本”向“学本”的角色转变,“导学”的功能十分突出。“导学”的功能具体体现在课后的“思考练习”上。如有些课文,课后练习题中包含着明确的教学要求,如《桥》,课后练习就有三项要求: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③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如,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找出来,和同学交流这样写的好处。这些要求都很具体、可操作,而且都可以检测,本身就具有教学目标的指向意义,就是学习本文的目标。

(2)在讨论中呈现目标。目标不应该“关在”教师的备课本里,教师应该把目标从备课本里“放出来”,并在黑板上加以呈现。仍以《桥》为例,在上课伊始,我与学生展开了如下的讨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桥》。(板书课题)。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理解课文内容;要积累词语,等等。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是我们阅读每篇课文都要达到的目标,那么结合本课的学习,我们要做什么呢?请大家看看课后的“思考练习”。

生:要读得有感情;要认识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要学习描写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我进行概括归纳,并板书在黑板的左上角:感情读,认识老汉;学习写,体会描写的好处。

这样,学习课文的独特指向意义立刻就出来了,而且被学生所接受,目标的主体性十分明确。

值得说明的是,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心中要有“大成”,即对教学目标要有整体的思考。这种思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学习的普遍性目标,也就是一以贯之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其主要的参照物是《语文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总目标”;二是具体学习内容的特殊性目标,也就是针对学习内容的指向性目标,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上的说明。

4.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篇四

教学目标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活的灵魂。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是教师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从事这一职业的最低要求。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即确定了一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什么。这一问题解决了,怎么学的问题及其他问题将不难解决。那么,教师该如何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根据是什么?我以为教师要在把握新课标、单元教学要求以及课后思考与练习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对课文的解读、理解,在综合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就能提出比较合适的教学目标。就像余映潮老师所说的那样,“一位语文教师如果对课文有独到的或者深透的感受,又关注到课文单元教学的要求,就能上出自己心中比较满意的课。”

以李镇西老师执教的《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我们先看本课所在单元的单元提示:

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无数先哲呼唤自由和正义,倾诉对艺术的深切感悟,诠释亲情、爱情的本质。虽然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里分别诉说着各自的事情,言辞或激烈,或平和,但是,对人类的关注确实相同的。

学习这个单元,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

课后思考与练习题:

一、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二、联系全文,讨论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三、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现在,我们在反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这一单元的单元提示和本课的课后思考与练习。显然课程标准和教材落实在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什么是爱情?二是分析重点句子,品味、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再来看,李镇西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这三个教学目标,分属两个大的问题,一个是对课文主题“爱情”的理解,另一个是写法、技巧问题。目标2和目标3是对“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的落实和具体化,也是李镇西老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所设置的教学目标。这三个教学目标非常清晰明白、简洁具体、实在,便于学生理解和达成。

我们再来看窦桂梅老师主题语文的经典课例《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单元提示:

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阅读本组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这段文字的一些信息,值得我们注意。“用语言进行交流”、“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仔细分析这些信息,不难发现它主要传递的信息就是:感受语言艺术,学习语言艺术,做到学以致用。

基于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教材安排了四道练习题:

1、先讨论怎样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再分角色朗读课文。

2、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燕子是怎样应对的?把晏子说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儿?

3、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语言是在交流,沟通中实现其价值的,因此语言也是富含言语情感的。在阅读中,一方面体味语言的涵义,另一方面又加深对语言、对文本的理解。其实,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文本感悟不断深入的过程。练习1就是引导学生去体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把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感觉,读出气势。在这种分角色朗读的创设情境中,学生自然就会“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对语言有了感受,自然就会体会到语言的妙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品味、体会,学生就能有自己的创见。可见练习2的设计显然是很确当的。“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思想的写照,在感受人物语言的基础上,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在分析的过程中,自然会被其精神感染、浸润。这是练习3 考查的内容。练习4则让学生思考晏子语言表达的效果。通过对练习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本课的训练重点:感受、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

窦桂梅老师对课文的理解:

《晏子使楚》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本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全文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本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材选入这篇文章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在此基础上,窦桂梅老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主题:尊重。

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相对而言是比较模糊的。它没有用具体、准确的语言来表述。教材在每一单元的单元提示里,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比较具体的细分,这是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的细化和落实。但是这种相对而言的具体化,细分到每一单元,再具体落实到每一篇课文里,又显得比较笼统了。这就需要教师在反复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挥个人才智,进行属于自己的创见设计,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进而上出自己满意的一堂课。

5.如何快速确定并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篇五

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

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生涯目标时不但要统筹考虑,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待,综合来说有以下四点:

1、明确兴趣与爱好

在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时,兴趣是主要动力,只有在自己内心不断涌动的热忱鼓舞下,一个人才能真正热爱自己准备从事的工作。当今的职业选择能够尽如心意的很少,在这种“就业难”的状况下,大学生不要因为畏惧就业,而放弃原本的兴趣与爱好。如果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能多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规划,并且全心全意的为理想奋斗,想要爱好与职业岗位兼顾,不是不可能的。

2、分析专业与所期待的工作是否相适合

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大学、选择专业时不能完全按自己的心意,在面对职业生涯目标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比较盲目,无所适从的心理。确定职业生涯目标时,最好优先考虑适合本专业的职业,这样可以免去很多烦恼,不会因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等问题而心生烦躁。

3、明确自身优势,分析自身劣势

人非完人,都有自身难以克服的人性缺点与能力弱点。在职业生涯目标选择与确定时,一定要看清自己的能力大小,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深入了解自我,根据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与机会,并结合自身实力考虑其合理性与成功概率。

4、分析社会发展状况

面对世间的千万职业,究竟选择哪一个,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爱好与能力,还取决于其行业自身的生命力。要力图寻求一个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有巨大生命力的职业。因此,在确定职业生涯目标时,一定要考察行业生命力。同时,选择职业生涯目标还应善于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对社会大环境做出分析。虽不能面面俱到,但也要有一定的广度,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的分布和需求情况,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形势,自己所选择的单位在未来发展中的情况及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市场占有率和发展趋势等,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目标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执行力的低下,比如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或是不能坚持到底,下面分别从时间管理、自我激励和策略路径三个方面来探讨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1、有效的时间管理

第一,分阶段目标。目标的分类有短期的日常目标(每日、周和月)、近期目标(1年)、中期目标(1-3年)和长远目标(3年以上)以及人生的大目标(以上)。大学生最好是为自己制定三年内的目标,大的目标可以分解为小的阶段目标,目标可以一步一步的设立和实现。

第二,紧紧的抓住今天。每天聚精会神的完成最重要的事情。把每天的事情分类,重要而紧急的事情要第一做,第二做的事情是重要而不紧急的,对于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需要思考为什么会紧急?最后是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可以暂时不做,避免占用时间和精力。

第三,实现的期限。给定一个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最后的期限,制定具体的时间表,并请亲友导师来监督自己,珍惜可利用的每一分钟,同时安排好放松的时间,保持大脑处于一个最好的创造性思维状态下工作学习。

2、自我激励

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表,并不能保证在期限里完成任务,因为有的人缺乏外界的压力,或是没有内在的动力,不会积极主动的完成一件事。一个人为了自发自动的完成一件事情需要自我激励,通过满足内心的需要来激励自己。

3、策略路径

6.确定语文教学目标 篇六

福建省三明 刘菊春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决定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对教学程序的设计、对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及对作业的布置。因为文本解读的多元性,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在实践中是个难点。怎样准确定位语文教学目标?怎样让目标中正而不偏倚、集中而不宽泛、明确而不含糊?下面就案例进行微观分析。

一、目标中正而不偏倚

【案例1】《看云识天气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

2.体会科普说明文的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特点。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读此类文章的基本能力),培养语言品读能力。

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丰富科学知识,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具体到这一课,应是通过解读课文,了解自然奥秘,积累文体知识,培养阅读科学小品文的基本能力。目标这样定位是准确的:“了解”而不是“理解”或“掌握” 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不是掌握气象的科学知识,“了解”,是为了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的逻辑性。不少老师明里暗里将教学目标之一锁定在“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上,结果上成“地理课”,丧失了语文味。

将说明文阅读课上成科学课而不是语文课,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忽略语言学习,致使目标出现偏差,在说明文教学中屡见不鲜。

【案例2】《大道之行也》(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 : 1 .背诵积累 .理解“世界大同”的文化内涵

目标的偏倚直接体现在教学上:老师检查学生口头背诵、自己口译课文后,大讲“世界大同”的文化内涵。对初中生而言,文言文接触少,背诵积累是必需,对文句的理解是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目标,无此,理解“世界大同”的文化内涵就是空话。再者,对八年级学生而言,理解“世界大同”的文化内涵是次要的,是拓展,是深度挖掘,教师应根据学情来确定讲否,学生程度好,讲,程度差,可不讲,重点应放在背诵积累和文句理解上。这样的教学目标如果改成如下的内容,是否会更好些呢? .背诵课文 2 .准确翻译课文 3 .积累古汉语词语 .理解“世界大同”的文化内涵

目标出现偏差,在古文教学中也较多,主要是文意理解、文化体验两者之间把握不准度,要么只讲文意,把语文课上得毫无生趣;要么花大力气讲文化,虚而不实。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首先必须是“语文的”,是侧重于言语表达式的学习,是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旨归的,才算中正。聚焦于“言语表达式的学习”并不排斥人文性、思想性。言语表达式的学习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使用语言的技术、技能、技巧问题,其中必然渗透着言说者的思想情感,在言语表达式的学习的同时,学生也必然接受作者心灵和课文内容的陶冶。文章内容的了解、理解是与“言语表达式的学习”相伴相随的,是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服务的。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要目中有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切合学情,才可能是中正的。

二、目标集中而不宽泛

【案例3】《鼎湖山听泉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3.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审美能力。2.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的目标,最大特点就是宽泛。

我们大致可将上述九条目标分为三个方面:1.诵读; 2.内容把握(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3.写作方法学习(构思方法、写景角度、详略安排、写泉声的各种层次)。诵读是解读文本的初步,是起点,不是目标;把握文章思路,领悟其中哲理,是必需,是为“语言学习”服务的,但还不是目标的重点,因为这种哲理可以在其他学科得到实现;“写作方法学习”最逼近“语文”,可是因为目标太多而泛化,等于没有目标。九条目标,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分条陈述,这样的教案书写格式曾被相关教育部门规定为课改教案的模式,要求老师们照此撰写教案,以致于在网上搜索语文教案,这样的“教学目标”大行其道。时至今日,不少教师仍是如此这般绞尽脑汁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课时教学目标,致使教学目标宽泛而不集中。

症结之一在于老师将课程标准的上位目标混同于下位的课时目标。华师大崔允漷教授曾撰文说:

“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教学目标;即使是教学目标,也有不同的层级:由学年/学期目标到单元/主题目标,再到课时目标。由于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清楚它的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把握住下位目标的基本定位。”

“尽管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但是教师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上位目标的格式,每堂课都按三个维度来陈述。应该把它当作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然后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与情景,来确定目标的重点。” 的确,教师要研究课时目标与上位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只是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要处理好三个维度的关系,确定目标的重点,三个维度融合在课时目标中,而不是机械地分列。这样,目标才不至于宽泛而不集中。

症结之二在于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无法准确把握“这一课”的重点,贪多求全,结果丢城失地。《鼎湖山听泉》最精华的部分就在第8段对鼎湖山泉声的描写,作者怎么写是学习重点,作者为了写好泉声,前边用了7个自然段,相当多的篇幅,为什么?不这样写行吗?这些才是教师“这一课”最该引导学生学习的地方。因此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为:

1.学习描写听觉形象,2.写文章学会铺垫(蓄势)即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研究课标,明确“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研究教材,特别是要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较好地把握文本语言学习的重点,确定语文课时目标才会集中而不宽泛。

三、目标明确而不含糊

【案例4】《一双手》(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2.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3.学习并发扬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基本准确,第3条是渗透在教学中的,不一定单列。可是,听完课,就发现目标的达成遭遇问题。请看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音乐《手牵手》为背景,同桌之间相互握手,感受同学手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

放声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惺忪、镐、老茧、垧、裹等)◆读书动笔

1.在你印象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给张迎善同志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精读研讨

1.梳理内容

2.讨论写法:课文从手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表现了手的什么特点? ◆拓展延伸

借鉴2009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写一段颁奖辞。◆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作文:为爸爸(妈妈)洗手

同桌之间相互握手,感受同学手的特点,以此导入新课,未尝不可,但要有过渡语如:“同学们感受同桌的手或小、或大,或温暖或冰冷,它们会让你产生

握一下就终身难忘的感觉吗?不会!但,有一个人,他的手让人握过之后,就再也忘不掉!这又为什么呢?”如果握手后硬生生开始学习课文,握手的环节就会变成多余,教学无效。

展示2009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两则,让学生仿写,这偏离此课的目标。颁奖辞的特点是用精致语言高度概括事实,与“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目标是不同的,而且写颁奖辞对该班学生而言属“高空作业”,不合学情(该班学生整体能力较弱)。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作文这一环节中,写爸爸(妈妈)的手,固然可以从课文得着仿写的启迪,但作文偏于写感受,它更多指向情感教育,教育学生感恩父母而不是“抓住特征表现人物”。况且,有的孩子父母的手没有特征,其他方面可能有特征,写手,限制了学生的写作空间。

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定位基本准确,可是实施起来,却三次走了岔路,并没有奔目标而去,这说明目标意识还不够强,明里明确,暗里模糊。

7.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篇七

一、根据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 结合教学实际, 制订教学目标

(一) 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1. 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所谓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就是不仅要知道它们的含义, 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

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 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

3. 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常这一条内容课本中是没有的, 常出现在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

(二) 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自然科学是实验性科学, 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 实验能力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自然科学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本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 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解释实验结果, 并得出实验结论, 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三) 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

要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 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 并能从中找出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解答考查这类目标的试题, 要求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 并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学生在阅读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 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 同时还要能读懂图示的物理意义以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

(四) 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自然科学, 必须懂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试题有的只需要物理、化学、生物其中一个学科的知识就可以回答, 有的则需动用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知识来回答, 尤其是以现实问题立意的试题, 因为现实问题常常是综合的。

二、更新教学观念, 改革物理教学

人与自然、社会发生的联系都是综合性问题, 创新综合的思路非常重要。知识点难度并不会比以往的要求高, 题目不深挖、不铺开, 但求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思维、信息处理及表达能力。于是本人觉得, 中学学科教育也不妨受此启发转换思路, 重视知识的梳理和融合, 鼓励课堂讨论, 增加实践机会。遵循高中教学大纲, 突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物理教学活动要注意与化学、生物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

三、注重课外知识的学习

物理教学必须联系实际, 在抓基础知识点教学的同时, 有意识地联系生活生产和科研实际, 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的资料, 组织学生课外阅读, 拓宽知识面。开设讲座, 讲物理史故事, 讲现代科技新成就, 如激光的广泛运用、全息照相的妙用、光纤在现代通信中的作用等, 既激发了学习兴趣, 又增强了现代意识, 提高了学生素质。

四、做好复习, 注重步骤, 讲求实效

(一) 整体规划教学, 打高考总体仗

1. 用80%左右的时间复习好本学科的知识, 物理学科要根据

学科的特点进行复习, 抓好“必修课”和“选修课”, 可根据江苏、浙江、吉林和山西四省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 适当选编一点必要的练习题, 但不要陷入题海。

2. 用20%的时间, 理化生三科教师坐在一起探讨, 哪些可以作为切入点, 分工合作, 编写一些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卷。

3. 考前留有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训练, 教给他们一定的应试技巧。

(二) 讲练并重, 精讲精练

要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 要“精讲精练”, 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1. 讲:

针对性要强, 除重点、关键外, 侧重讲单元练习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注意知识的综合点, 突出能力的培养, 培育应变能力。

2. 练:

以定时作业为主要形式, 让学生在解题的能力、速度等方面适应高考的要求。抓好运用知识能力的单元综合训练, 题目的难度、梯度应按照要求, 遵循教学大纲, 试题设计注重能力型和应用型。同时注意检查学生命题、解题、科学思维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

3. 评:

教师讲评练应突出重点, 重在指导。在讲课中, 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加大覆盖面的教材组织, 努力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同时要突出规范表达的训练指导。

(三) 组织专题讲座, 进行学法、解法指导

1. 读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重点地读书;读自己认为有缺漏的部分;读《高考说明》。

2. 总结:

8.美空袭“伊斯兰国”如何确定目标 篇八

“眼睛”

太空卫星、高空间谍飞机和一系列侦察机(包括载人和无人飞机在内)充当了美军及其友军的“眼睛”。这些装备能够连续数小时、数天跟踪“伊斯兰国”武装人员的动向。视频影像会和窃听情报及其他信息(包括地面间谍网络获得的信息)结合起来,为飞行员和指挥官提供“战场空间”的完整图景。

最新美军战斗机和轰炸机配备了精密相机和传感器,因此能够扫描地面的情况。这种侦察方式即使在数年前也是难以想象的。

曾在冷战期间声名大振的U-2间谍飞机眼下仍是负责监视作战区域的重要机型之一,而且现在装备了尖端传感器,能够提供精细影像资料。

E-8 J-STARS载人飞机改装自波音707,机身前部下方加装了一台独木舟形状的雷达。这款飞机备受指挥官器重,因为它能够跟踪地面车辆,并实时传回其他影像资料。

“全球鹰”无人机相当于U-2间谍飞机的“无人版”。虽然“全球鹰”执行的是相似的高空侦察任务,但是它的续航时间长达28小时,是U-2载人飞机的两倍以上。

“耳朵”

就在视频影像资料大量汇集的同时,卫星和特殊用途飞机还会充当联军收集情报的“耳朵”,用于截获通话和无线电通讯,即所谓的“信号情报”。用于窃听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RC-135型飞机。它能够从高空监听地面通话。

美国国家侦察局管理着一大批秘密间谍卫星,能够持续监听一片广大区域的电子信号。美国陆军的“特洛伊”卡车则配备了天线,能够迅速找出被截获通话的通话地点。

地面特工

除投入更多间谍飞机和卫星以外,美国情报机构往往会调动更多人力物力支援美军重大行动,包括派遣中情局准军事特工与当地武装力量开展合作。

2001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入侵阿富汗期间,中情局人员就为轰炸机充当了前线空管员,美国特种部队则会指导“北方联盟”战士打击塔利班。

类似的模式或许正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上演。配合轰炸行动的着弹点观察员会在中情局的授权下开展秘密行动。倘若果真如此,美国官员既不会公开证实,也不会加以否认。

9.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陈述 篇九

姓 名: 刘慧

科 目: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 任课老师: 段兆兵 任课时间:2010.2-2010.6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陈述

(课程与教学论,刘慧)

【摘要】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参照。一个合理的、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使课堂有序进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目前课堂教学目标仍存在的空泛性、片面化以及学生主体的缺失等问题,值得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目标表述性语言是教师实施教学依据的重要文本,在侧重行为目标的同时,表现性目标也是课堂教学目标应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教学系统环境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发展的总方向。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目标;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某一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状态。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目标的编写直接反映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判断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构思,以及对学生的身心变化的预期。在教育目的指导下,教学目的、学校教学目标、课程目标、课程单元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五个层次有机联系构成了教学目标体系。其中,课堂教学目标处在教学目标的最低层,是最具实践性、操作性和具体性的目标,它直接指导着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这里的行为是从广泛意义上理解的,包括思维、情感和外显的行动。当这样看待教育的时候,教育目标很显然就表征着教育机构试图在学生身上所引起的行为变化的种类。”由此可见,教学目标应该包括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成果,即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完整性。

一个合理的、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写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有利于全面指导教学过程,二是有利于教与学。

1.全面指导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不仅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起指导的作用,而且对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上有规定性的功能。一项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也就是教学目标—一落实的过程。因此,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对教学活动的控制,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避免盲目性。一个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保持课程方向的明确性,保持课程内容和活动的稳定性,防止个别人员对教学大纲另作随意解释。

2.有利于教与学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确切把握,有利于教师选用合适的教学材料,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编写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对学科教材内容有深刻的掌握,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合理的评价,这无疑有利于教师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策略。运用目标标准判断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教师切实了解学习者在学习上得与失,以便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

对于学习者来说,如果明确了学习目标,能更好地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确定学习重点,增加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性与积极性。

既然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向,因此设计教学目标需要剖析各方面影响因素,从而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与不合理性。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充分注意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以目标为统领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现代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或以教学内容促成目标的达成都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是

紧扣课程标准各项指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其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评价要求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起限定和指导作用。

教学系统环境因素。要对教学系统环境进行分析,如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社区和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期待、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等等,以使我们的教学能符合社会环境的要求。

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要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分析,包括他们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能力,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应确定学生还需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要达到培养何种能力和态度等。另外还须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如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认知结构的特点、学习风格等。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才符合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好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可分为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进行描述。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描述,体验性目标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目前的课堂教学目标由于没有兼顾两种目标的统一性,其设计体现出以下的问题。

1.学生主体缺失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其对象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但教师由于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认识不清,加之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仍常常不自觉地将教学目标的主体定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教育学生„„”的表述俯拾皆是。这些表述均以教师的施教行

2.表述虚泛

教学目标是依据课文所在的学段及单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与设计的。然而,许多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却走向了虚泛。如“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感受到作者豁达的心胸与气魄等”。这种空泛的表述使得教师无从了解学生这种情感的变化,只能凭借经验给予一定的评价,而这种评价也往往只具有概括性、普遍性意义,没有反映出学生的差异性。

3、表述片面化

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倾向于精确化表述,认为应该通过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表述课堂教学目标;一种倾向认为,精确化表述对于传统的知识技能方面目标是可行的,但对情感态度等目标未必恰当。笔者认为,过于追求精确化目标会导致机械化、简单化;过于模糊的目标又不利于其功能的发挥。在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时应结合两种目标表述的优势,做到既有一般性目标又有具体目标。

马杰于1962年出版了《准备教学目标》一书,此书的出版被视为“陈述教学目标中发起的一场革命”。在这本著作中,马杰提出了行为目标,指的是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行为表述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三个因素:一是行为因素,说明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什么;二是条件因素,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即要求目标陈述提供什么样的刺激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行为;三是标准因素,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指明学生达到什么条件才叫合格。行为目标最大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它主要指目标的可观察与可测量问题。现代教学设计所强调教学目标的可观察与可测量行,是基于对传统教学中目标设计含糊笼统问题的反思。一般性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易操作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教学过程的指导方面。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教师的教学是在该思想下进行的,一般性教学目标叙述过于模糊,教师在短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教学后没有具体的反思,自身与教学提升效率不高。第二,教师与学生评价方面。评价无论是过程或是结果评价都涉及到一个层次与标准问题,因此行为目标这种易操作、评价的优点就凸现出来。泰勒指出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应当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经验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指导的方式来陈述目标,既要指出

要使学生养成哪种行为,又要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这种教学目标的易操作性不仅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各学校乃至家长都支持行为目标的落实,因为在教学结束后可以确切了解学生发生了些什么变化,进步表现在哪?有什么还需改进?教师教学水平如何?笔者认为行为目标的提出其实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为一切都显得更透明化、竞争性也更强了,教师不仅考虑到学生教学后应该有哪些变化,还必须考虑到有多少学生产生了这种变化——教学面对的是每一个孩子,但每个孩子又各有其特点,因此这些目标又要具针对性的进行层次化,从而确定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自己工作的起点,合理地规定教与学的目标,安排教学过程和正确评价教学效果即教学活动中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目前,强调的行为目标主要集中对学生学习结果评价方面,其实,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具有指导作用,但对于这些方面的探讨较少。

行为目标同时招致了一些人的责难和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行为目标以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变化看学习而忽视了其内部能力倾向的变化,与行为主义的学习观一脉相承;另一方面,行为目标常常使教师们将自己的教学局限在可测量然而琐碎的目标上。这些目标虽然测量到了,但未必与学生的发展相吻合。基于行为目标的这种缺陷,在确定目标时,做到既看外显的行为,又能考虑到内部的能力倾向变化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加涅认为,当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学生是否已经获得了新的能力时,就可以去推测,方法是:在学习者应用此能力的具体任务中,观察符合要求的行为。对此,艾斯纳认为课程与教学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育目标,即教学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教学性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文化知识。它在课程与教学中是预先规定好的,这种规定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几项学习活动后所应习得的具体行为,如知识、技能。教学性目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共同的。这种取向也可以说是一种行为主义目标取向。但学生在教学中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不同于教学性目标的表现性目标,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这种课程目标从本质上说是内隐心理目标,运用生成性目标意味着教师要能够有效运用互动性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指导者,与此同时又要保证这些过程不流于形式,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它的模糊性很可能导致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无目标性”,最终可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流产。

有学者认为行为目标以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变化来看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其内部能力倾向的变化,从而强调生成性目标,而排斥行为性目标取向,笔者认为,行为目标其实就包含了外显行为变化和内显行为变化,其创造性目标或表现性目标其实就是内显行为目标,他们的变化我们不能直接观测到,但内隐行为变化总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不要仅仅去争论他的不合理之处,更重要的是拓宽对行为目标的认识,既然内隐目标不能直接观察到,那么知道目标是否实现的唯一方式就是推测这些内隐目标可能导致的外显行为,并通过观察相应的外显行为来评价学习的结果。

也就是说体验性目标的编写是目标陈述讨论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体验性目标可以采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理论来表述。它既反映学生学习的内部心理变化,也反映学习的外显行为变化结果。如由一般价值判断转化为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影响、区别、解释、评价等具体指标。利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对教学目标做出质的概括和量的规定。质的概括是指运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如“懂得”、“理解”、“掌握”、“领会”等。由于这些动词具有含糊性,学生的内在能力或情感的变化无法被直接观察到,所以要做出量的规定,即在描述了内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之后,再列举若干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具体行为样例。这样既可避免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及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可克服传统方法表述目标的含糊性。用这种方法陈述的学习目标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一般学习目标,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

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等;第二部分为具体学习目标,列出具体行为样例,即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

要进行可操作化的陈述,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概括性词语来陈述课文总的或一般教学目标,既要明确具体,又不能像行为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那样太具体,因为那样作容易肢解学习活动,只强调了相对简单的知识和技能成果,教学变成了训练。同时,又不能太宽泛概括。我们需要一个折中的框架,通过恰当的概括水平,把具体的事实和技能整合成复杂的反应模式,以便于我们展开教学活动和关注更为复杂的学习成果。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控制课堂教学,但若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人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可预先决定和操纵的机械过程,则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荣维东.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陈述[J].语文建设,2007年第2期.[2] 丁相平.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路与技术[J].教学与管理,2005年5月

10.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篇十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了解了教学目标,明确了学习方向,就能有效地调动各种感官相互协作,朝着目标迈进,并能不断地反馈、检查、矫正、调整、优化学习探索过程。否则,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盲目探索,无所适从,被动参与,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的揭示,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当然,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由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加之新课程的初中生物教材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在某些专题的教学前,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自学提纲,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提出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具体的思考问题:蚂蚁能“搬家”,小猫会吃东西,小狗会睡觉,动物的这些行为需要人去教吗?是不是出生之后就会的?“鹦赋学舌”是天生的吗?再结合课本中富有趣味的资料分析,让学生沿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课题去提出什么行为是“先天性”,什么行为是“后天经过训练的结果”。然后进一步思考“学习行为越多,对动物的生存就越有意义吗?”学生在足够自主的学习空间中,经过加工、组合、提炼,形成教学目标: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此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合作,共同确定出教学目标。通过适当方式,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方向性,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11.论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十一

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目标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是有目标而不尊重目标,比如学生不明白这节课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有的老师认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师的事儿,课堂教学也不需要把教学目标拿出来展示给学生看,这就造成了教学目标确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欣赏文本语言的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侧重于分析语言的优美、诗意;喜欢思维的教师,教学时把精力放在提问的难易程度上;关注生成教学的教师,注意力往往集中于学生的生成,等等。可以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上课之前,很少有老师考虑:教学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什么样的发展?不少老师在备课时,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师用书》,看《教师用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看有哪些名师上过这一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或教学设计,最后才跟教材匆匆地“见上一面”,这就导致教学目标失去了导向作用和考查功能。

有的老师认为,《教师用书》里呈现的教学目标是课程专家为我们准备好了的,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需要我们思考吗?别忘了,那是专家解读教材后确定的教学目标,仅供我们参考而已,它是不是符合你的班级,符合你的学生,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考虑。我们反对“教教材”,更反对“教教参”,教师应该静下心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才会为你的教学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南”。

2012年11月,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的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确定的四个研讨重点: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夯实识字写字教学、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呈现学生学习过程。其中,第一个研讨重点就是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在开幕式上,崔峦老师强调,这四个重点既是本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上课的教学要求和评课标准,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阅读教学研究的重点。目前,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问题,仍然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崔峦老师提到的“落实年段学习目标”的要求,就是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课标意识、年段意识、目标意识,使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的。而要吃准教学目标,首先应该明确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总目标,不同学段的阶段目标,教材中的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课型与文体特点。

那么,依据什么来确定教学目标呢?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一课为例,谈谈确定教学目标的思路。

一、依据学段目标确定教学目标

在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前,教师不仅要熟悉课程标准,还要对学段目标了如指掌。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中段的阅读目标共有9条,而以下5条尤其需要重视: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七颗钻石》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清晰有序的脉络,为我们讲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因焦渴而死之时,一个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而当她得到水后却几次让水给他人,使得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变化的故事。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力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至少要关注4个方面的学段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4.初步感受文章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由此,确定《七颗钻石》一课的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故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想象力。3.学习小姑娘美好的品质,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依据单元重点确定教学目标

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一段导语,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该单元的教学重点和编写意图,而这正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第二个依据。一篇文章,其内涵丰厚,语言精妙,涉及的语文知识点很多,但什么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什么是这节课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什么是需要训练的侧重点,需要根据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来定。这个单元的导语提示我们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你是否想到过回报父母的爱,“想到过为他们做点什么吗?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能给予真诚的帮助,献上一份爱心吗?”二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共同感受人间真情”。由此,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力。2.学习小姑娘美好的品质,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课后练习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还要考虑课后练习,因为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七颗钻石》一文的课后练习有三题,分别是:1.我要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这篇课文;2.让我们默读课文,一起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这个故事真神奇,我要展开想象讲讲这个故事。由此,教学目标就应该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认真默读课文,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力。4.展开想象,讲讲这个神奇的故事。

nlc202309030733

四、依据课文类型与文体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略读课与讲读课是不同的课文类型,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也不一样。教学讲读课文,需要学习字词、品词析句、把握内容,等等;教学重点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在文前的提示语中已有体现,其教学重点是运用在讲读课中习得的学习方法,把握文本内容、学习表达方式。文体特点也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我们不能把科学小品文上成科学课,也不能把人文性强的语文课上成品德课,神话故事要注重它的神奇性,童话故事要凸显它的丰富想象。作为老师,要深钻教材,充分把握文本特点,把文本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的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目标,从而体现出文体的特点。《七颗钻石》是一篇讲读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鉴于文体特点及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的浓厚兴趣,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基于学生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现“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力”。

五、依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

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教学目标也不止一个,把一个个教学目标都罗列出来,往往平分秋色,没有重点,没有主次,各个教学目标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于是就会出现目标多、花时多、效率低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教师分清主次目标,整合重点教学目标。当确定的教学目标精了,教学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那么,如何整合重点教学目标呢?基本思路是:首先,依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单元重点、课后练习和课文特点,拟定若干教学目标;其次,在若干教学目标中选定一个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的重点目标;最后,将其他教学目标渗透在重点教学目标中协同达成。如《七颗钻石》,教师在备课时可拟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默读课文,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力。5.展开想象,讲讲这个神奇的故事。6.学习小姑娘美好的品质,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这些教学目标,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可以把第2、3、4、6个教学目标整合为一个重点教学目标:在品读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力,学习作者描写水罐每一次神奇的变化的方法。教学时可以把品读水罐的一次次神奇变化作为重点,在品读过程中,必然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进行默读思考,品味重点词句和童话故事的丰富想象,感受小姑娘爱心的神奇力量,受到小姑娘美好品质的感染,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如此,《七颗钻石》一课的教学目标就可以确定为: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2.品读水罐的一次次变化,在感情朗读与思考中,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力,学习作者描写水罐每一次神奇变化的方法。3.展开想象,讲讲这个神奇的故事。

吴忠豪教授认为:“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学的核心问题。目标不清的原因在于不少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都是凭借个人经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练就一双慧眼,在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

(作者简介:朱瑛,现任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小学部常务副校长兼教学处主任,深圳市宝安区教师培训主讲专家,研究自主阅读教学多年,先后几十次面向市内外开课,二十多次应邀到省内外作讲座,在《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发表教学论文400多篇,其中1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近几年发表的课改论文有100多篇,均颇具影响。)

(责编 欧孔群)

12.怎样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篇十二

目标1:理解并能分析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五人)

目标2: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 (一人)

目标3:能抓住故事线索, 把握情节发展脉络。 (二人)

目标4:了解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 (一人)

目标5: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和夸张的作用, 培养想象力。 (一人)

目标6:认识本文讽刺假丑恶的思想意义。 (一人)

目标7: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段, 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妙处。 (二人)

目标8:合作探究故事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 (一人)

目标9:教育学生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 敢于说真话。 (一人)

目标10:能初步分析皇帝被骗的原因并体会现实意义。 (一人)

目标11: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 树立敢讲真话的勇气。 (一人)

目标12: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一人)

综观上述12个目标, 只有目标一被五位老师同时选中, 目标三、目标七各有两位老师选中, 其余虽也有相似点, 但毕竟不同, 大多都是孤军奋战。

应该说, 这12条目标都是由文章内容派生出来的, 每一条的确定都有其一定的道理, 但在两三节语文课堂上达成所有目标是不可能的, 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因此, 面面俱到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忌讳。那么, 究竟怎样确定一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点抓起:

1. 抓体裁。

体裁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 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和特点。因此, 让学生拥有一定的体裁知识后再去学习课文, 有助于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 进而登堂入室。关于童话, 学生在小学甚至学龄前就已经接触过不少, 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初中后, 《皇帝的新装》作为本学段的第一篇童话, 应该适当向学生讲一些理论知识, 以便于孩子们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比如什么是童话, 童话都有那些特点等。因此, 目标一的确定是非常必要的。而到本单元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则应将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当然, 也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涉及体裁, 有些体裁很常见, 比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学生已经反复接触过, 只选典型的进行归纳总结即可。

2. 抓典型。

典型是指一篇课文的独到之处, 有特色的地方。《皇帝的新装》课文较长,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 不容易一下子将脉络理清。因此, 应该引导他们“抓住故事线索, 把握情节发展脉络”, 进而培养他们“把长文读短, 把厚书读薄”的能力。所以说, 目标三的确定也是非常必要的。与之相比, 目标七“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妙处”则相对欠妥。童话与小说有所不同, 后者更注重人物刻画, 所以, 这一目标还是放到有关的小说中去达成比较合适。

无独有偶, 有一次听课时, 发现有的老师将“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作为《三峡》的教学目标, 心中颇不以为然。《三峡》选自《水经注》, 是为《水经》作注的, 原则上应该客观地进行描写和记载。虽然作者叙述生动, 文笔绚烂, 但搀杂个人感情成分是比较少的。也就是说, “情景交融”的手法, 在本文不能算是典型的, 不宜定为教学目标。而《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则都可以看成“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3. 现时意义。

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教什么样的课, 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尤其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 就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时时、事事站到“育人”的高度去进行教学。尽管在现在的语文教坛上, 不少人在反对“把语文课上成物理课、化学课、思想品德课……”要求“还语文的本来面目”。但笔者以为课文的文本意义一定要挖掘出来, 不管它是物理、还是化学、还是思想品德。惟其如此, 才不失语文的“人文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够只交给“思想品德”课, 具体到《皇帝的新装》这一课, 就完全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就“讲真话”发表意见:什么样的真话应该说, 而且要敢于说;什么时候则要讲一些“善意的谎言”、“美丽的谎言”。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法去解决生活难题。因此, 目标十一因为有“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在前而比较客观, 目标九则显得有点失真、矫情。

13.确定目标作文 篇十三

今天打靶时,老师先告诉我们一句话,“三点成一线,眼睛,准,目标就是三点。如果眼睛是题目,那瞄准和目标是什么?”我们陷入了沉思。

“瞄准是开头,目标是结尾。”不知是谁的声音飘进了我的耳朵,我点点头,老师随即说道:“很好,那什么是正文?子弹向目标飞的过程就是正文。每飞一小段就是一个铺垫,就像文章的一个个台阶一样。”

我们听后若有所思,文章的每一段每个字都有作用,都在为中心服务,就似一个个砖头,砌好通向中心的阶梯。

装了子弹准备射去,我扎个马步,单眼瞄准气球,周围的空气好似凝固,小汗珠也在手中出现。

“嘣!”子弹废除,老师可惜地摇摇头:“瞄准目标上方一点,手不要抖,放松一点。”我瞄准着“猎物”一只粉色气球,空气小心翼翼地流动,按下扳机,似乎听到了箭划过空气的声音。原以为还会落空,却没想到挺到了爆炸的声音。

我瞪大了双眼。难以置信!我竟然打中了!喜悦淹没了我,也让我意识到确定目标是多么重要!

虽然最后两发没有大众,但我明白了:只有确定目标,才不会跑偏;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心想事成,去中成功。

目标似一直兔子,只有确定猎物,就能射中它;目标似一块指路牌,只有确定了未来的芳香,人生之路才能笔直地走下去,目标多么重要!

上一篇:公司(企业)优秀员工表彰颁奖大会主持词下一篇:中外补偿贸易合同(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