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共14篇)
1.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一
课程改革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前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标准确实给体育课堂带来不少令人喜悦的变化,但当前改革中纯理论的东西过多,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东西太少,教师感到十分困惑,加上对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不到位,致使一些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理解和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把体育课程标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理念的说解痕迹,课堂上的探索过程中仍有机械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容易走入误区。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不知如何安排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标准给教师创造、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但有些教师对此感到茫然,虽然研究了体育课程标准,但并不知道该教什么内容,确定了目标但不知用什么教学内容来达成目标。体育课程标准虽然包含不同层次的水平目标要求,但也只是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差别;除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之外,教师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还缺乏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2]。教师不知通过什么内容教学才可以达到新课程要求的目标。
1.2 难把握“放”与“收”的度
体育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强调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和开展探究
性学习,教师普遍对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主体性“放”与“收”的度把握感到困难。一是放开了怕收不回来;二是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给聪明的、技能优秀的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舞台,但那些一般的、中等以下的学生却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三是教学中强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学习,但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不明确,如果教学中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进行所谓的主体性教学,学生想学习什么就教什么,放手让学生探究,又有了“放羊式”教学之嫌[3]。
1.3 运动技能、技术教学要求不明确
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时下不少教师在体育教学计划中只字不提学习运动技能、技术的目标和内容,只是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教学内容。“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技术的传授„„”中的“过分”是一个什么标准,教师到底要教多少或者要教什么样的运动技能、技术和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才是“不过分的运动技能、技术”?体育教师又如何判断什么是“不过分的运动技能、技术”和“不过分的运动技能、技术教学”呢?并且“不过分运动技能、技术”的评价标准和依据是什么,体育教师该如何进行评价?
1.4 大班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
体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教师主体性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个别教学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却降低了班级教学的整体效率,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
入[4]。由于对体育课程标准理念理解不到位,加上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目前我国许多学校体育教学无论在师资、场地器材、班级容量(尤其是经济不发达、欠发达地区每个班的学生都在60 人以上)都无法满足个别教学要求[5]。由于主观上解决不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造成当前很多学校,尤其农村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客观上严重阻滞对学生的指导、知识的强化训练和某些良好习惯的培养,在丰富、发展个体,个性潜能和素养方面,还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1.5 定性评价具体操作难
体育课程标准评价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状态,强调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6]。主张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度,还有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但由于态度、情意与合作精神这三方面的定性评价很难具体量化,因此教师对学习评价陷入两难选择的境地,学生“努力”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就应当合格,学生体能、知识、技能技术的量化评价是不是就应当让步呢?不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学习评价的导向性会把体育课程教学导向何方?学生的浮燥心投机心理会不会滋生蔓延呢?对策
2.1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实行“开放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教法单一,要求太多组织死板,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开放式教学是一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这种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真正的融入到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2.2 更新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应以“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基本出发点,既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本学科的新成果,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7]。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做到健身性和文化性相结合。
2.3 改进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应由单一的体能和运动技能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的内容有:体能、知识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合作精神、情意表现五个方面。评价方式也应由教师参与的唯一方式转向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结合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考虑到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2.4 加大课程和教材内容的选择自由度
主张在课程教材选择时,应当充分考虑各地的地域特点、文化特点、教育发展水平和办学条件。“允许选用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乡土教材和民族体育教材”,赞成“个别限定选择教材,因场地器材所限,也可被任意选择教材转换(如体操、足球等内容)”,主张“不占课时,教师可有意识地穿插在实践课中,进行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3 建议
3.1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达
体育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依据,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
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目标统领内容,在编写教案时应注意将目标放在第一栏,一般来说,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知目标,是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知识方面;二是技能目标,是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运动能力方面的;三是情感目标,是思想教育和个性培养方面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达要强调教学活动能产生具体行为的改变,即说明学生在本次课的学习后能学到什么,可能在哪些方面有新的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等。
3.2 适时变通课的部分
课的部分一般包括了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也有的将准备部分分成了开始部分和准备部分两部分来编写,它一般包括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目标,提供课的要求、安排见习生,进行队列队形操练等常规内容以及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部分。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实践部分的基本教材和专门性辅助教材以及有关理论知识和思想教育。结束部分一般为根据本课的运动量和教材练习后的需要,选择简单易行的放松活动以及对本课进行简单易行的小结,布置下次课的内容等等。课改后,上述的内容是可以变通的,例如以前在准备部分的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可编写在基本部分,我们亦可以将准备部分定为收心、热身,激发学生的兴趣等。
3.3 淡化运动负荷、练习密度、平均心率
在课程改革之前提出了应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预计课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为了达到预计的效果,往往加大练习的密度,提
高练习的强度,结果反而适得其反,给学生一种压力,认为上体育课就是要进行大强度高密度的练习,尤其是体质相对较弱的学生,就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这和改革纲要所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相违背。因此新的课程理念就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应淡化运动负荷、练习密度及平均心率,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练习强度及密度,从而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8]。
3.4 写好课后小结
体育课进行改革之后进一步强调了填写课后小结的重要行。课后小结是在每节课后完成的,是教案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一位老师均应在课后将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的优缺点以及改进方法,班级、小组之间的差异等简明扼要地填写在课后小结栏目内,便于教师不断地积累资料,改进教学,能使教学进一步地为学生服务。
2.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二
1.面对当前社会环境复杂, 家庭教育薄弱的新情况, 学校德育的主导功能出现弱化现象。出现了“5+2=0”的现象, 即5天的学校教育, 再加上2天 (双休日) 的社会负面影响, 其效果等于零。许多教师对此表现出十分无奈和不知所措。
2.“重智轻德”成为部分农村学校办学的“潜规则”。学校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 把智育作为硬指标、死任务, 学校德育工作“谈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局面, 这种潜规则带来的结果是“应考”挤占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的时间, 这种对考试的顶礼膜拜, 必然造成中小学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重智轻德”的态势, 导致德育工作的“边缘化”“口号化”。
3.农村中小学条件差, 教师编制相对紧张, “照本宣科、理论灌输”就成了多数“兼职教师”的自然选择;“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存在困难
1.家长日益“软弱”和“不合作”
由于家长教育观念有问题, 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表现在:一部分家长忙于农活, 无暇管教孩子, 认为吃穿是家长的事, 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有的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 娇生惯养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只进行智力投资, 不进行品行教育, 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部分学生表现出刁蛮、任性、懒惰、自我不合群, 所有这些现象, 使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2.德育工作不协调
农村中小学教师疲于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 “没有精力管学生”;有的缺乏教师责任意识, 只管教书, 不问育人, 也有的认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应该是校长的事情, 是班主任和政治课老师的事情, 客观上过重的精神负担, 主观上的“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造成了德育工作不协调的尴尬局面。
3.“重结论轻过程”已经演化成农村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无奈之举”
农村中小学整体办学条件仍然薄弱, 很难设立和维护完备的德育实践基地, “没有基地”也就客观上制约了农村中小学综合性道德实践教育的实施, 导致中小学生无法通过自主参与、亲身体验、自觉实践参与德育实践活动。另外, 学校领导也往往受制于学生安全的角度顾虑, 或囿于经费短缺的窘境, 实践基地、实践活动都处于“名存实无”的境地。
解决策略
1.构建良好的德育工作格局
(1) 加强师德建设, 实现“全员育人”局面
正人先正己, 育人先育己, 加强师德建设是有效实施德育的基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才有正确的育人观和人才观。
教师树立科学育人理念, “学会做人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全体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意识, 把德育工作任务、内容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做到课堂问题科任教师管, 班级事情班主任管, 遇到问题人人主动管, 倾向性问题全校齐抓共管。实现全员德育、生活德育、体验德育、情感德育新局面。
重点抓好班主任培训———班主任经验交流———评选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几个重要环节。每周一次班主任例会, 每月一次经验交流, 每学期两次班主任培训, 每学期一次班主任工作展示。班主任工作做到四勤:“眼勤、手勤、口勤、脑勤”。
(2) 办好家长学校, 实现齐抓共管
首先, 完善家长学校, 成立家长委员会, 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根据不同时期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 提高家长的教育技巧。其次, 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和培训会, 每学期, 无论多忙, 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 召开大型的家长座谈会, 改变以前传统座谈会的模式, 让家长与教师、学生、课堂、活动互动。通过参观学生的作品展, 家长看到了他的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通过校长的讲座, 教师代表的发言, 家长了解了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亲子活动、互动读书交流、互动大课间, 让家长感觉到把孩子交给学校是放心的;教师为家长讲课, 让家长感受到了教师的素质与艰辛。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 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或建议达到了家校理解、和谐、共识的目的。最后, “关爱后进生, 帮助学困生,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全体教师的追求, 因此, 各学科教师建立学困生档案, 制定帮扶计划, 家访、座谈、“开小灶”———建立家校联系卡, 同时对问题生、学困生、离异单亲家庭困难生进行个案跟踪, 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抚慰学生的内心伤痛、释放学生不良情绪、纠正学生偏执行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落实“百千万工程”, 利用节假日以行政村为单位, 对学生进行普访。
2.创新德育活动, 艺术化解德育问题
(1) 学校对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内容进行把关, 讲话内容立足学生实际, 使国旗下讲话成为教育学生的校会, 弘扬典型人事, 树正气, 压邪气。
(2) 大力推进了“书香校园”进程, 提高了图书、阅览室的开放率, 规范了班级图书角建设, 加强读书指导, 提倡办好板报, 鼓励师生共读、亲子共读, 营造学习型师生、学习型班级、学习型家庭的良好氛围。我校开展的大阅读教育, 实施了“走进国学, 诵读经典”工程, “诵读三字经”已取得成效。把读“三字经”设为校本课程, 把三字经嵌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做到课前读, 课中阅, 阅中悟, 然后朗朗上口成诵。目前, 正启动实施诵读“弟子规”工程。
(3) 以节日为契机, 强化德育。
(4) 对学生实行多元化评价机制, 除了科学使用《素质发展手册》和成长记录袋外, 大队部开展了系列“争星”活动, 学期末将评选出尊师星、诚信星、孝心星、艺术星、进步星、文明星, 并进行了表彰奖励。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努力使每个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增强自信心
3.利用德育资源, 搞好实践活动
建立和拓展中小学德育基地,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生活、爱社会的良好习惯, 在基地, 看现场、听讲解、感同身受, 印象更为深刻。利用寒暑假, 学校策划综合实践活动专题, 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去完成力所能及、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
4.注重细节管理, 抓实养成教育
遵循“低起点, 小台阶”的原则, 重点抓学生的养成教育。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贯穿在日常生活中。暑假, 提前两天开学, 进行小军训, 跑步、做操、演练上下楼, 清扫卫生。开学初, 围绕学生的学习习惯, 从十五个方面对2~6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教师根据学生现状,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学校就培养学生的“六个好习惯”, 制定了《新寨小学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实施方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把习惯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教师的常态教学中, 各科教师齐抓共管。在课堂教学中, 从细微处着手, 从学生预习、写字、朗读背诵、倾听、回答问题、坐姿、课本的使用等方面抓起, 在学生管理中, 做到了起点低, 严要求, 持之以恒,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抓好学生的习惯培养, 管好四个阶段:晨读、午阅、晚练、暮省。
以环境卫生为突破口, 实行“五定管理”及细微管理, 开展“我爱我校”活动, 让学生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一砖一瓦, 要求学生在楼内做到:轻声慢步, 养成“站不靠墙, 手不摸墙, 搬不碰墙”的良好习惯。
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困惑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关于课内阅读的困惑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一定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首位。小学生能力主要包括阅读欣赏和写作能力。语文素养学生文字素材在大脑中的积淀,以及以此而表现的语言表达水平。诚然,近几年社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表现于教学成绩,所以,绝大多数教师的出发点就是怎样提高学生的成绩?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从这一出发点错误,然而,不能因为这一目的忽略了语文本身作为文学的魅力,必须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有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惟恐哪篇文章落下知识点,把每篇文章分解许多知识点,逐一讲解,学生一字不差的记下,这样,导致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负担,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不喜欢听课,教师越上越没意思。因此,这一切产生了语文教学的困惑。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能力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放在第一位,还是将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必须抛弃应付考试这一思想包袱,挖掘每篇文章的精彩点、趣味点、价值点,提高语文课堂的品味,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给予学生如何欣赏一篇文章的方法,决不能讲解一些知识点,诚然,需要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知识点是有讲解探讨的。那么,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也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考试还是要准备的,解决这一矛盾是将上课时没有涉及到的课文中的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放在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以及总复习时以练习的形式呈现。以这一思想为指导来组织语文教学,效果很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成绩不错,提高教学效率。
二、关于课外阅读的困惑及对策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归结到一点,就是增加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大量的阅读,阅读书籍多了,阅读能力一定提高,欣赏能力一定提高,学生更加喜欢观察生活。久而久之,写作有话说了,有东西写了,有文词表达了。解决这一问题主要的就是解决阅读资源和阅读时间。当前,一般的学校学生多,阅读书籍少,有的些书籍学生不喜欢看,自买的资料几乎是零,硬性逼学生读他不感兴趣的书,效果极不稳妥。阅读时间少得可怜,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更不用说有多少时间拿出来让学生读书,有时候学生自己抽出的时间看书,被班主任发现也要被没收的。因此,这一切产生了语文教学的又一困惑。怎样从阅读资源和阅读时间两方面解决课外阅读问题?解决阅读资源,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书,选择学生比较喜欢读适合学生读的期刊,让学生自愿订阅一些刊物。例如:《少年文艺》、《小学生阅读》、《课外阅读》、《新作文》、《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小说选刊》、《创新作文》等。这些杂志学生非常喜欢阅读。此外,为了拓展阅读渠道,制作一个小书架,学生自愿捐出一些书籍,建立图书角,学生相互借着看。解决阅读时间问题,每周拿出固定的一到两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每次上课前让学生读适量的文章,进行有效的阅读。从长远利益看,远远高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课本知识上的学习效益。
三、 关于课件使用的困惑及对策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已经悄悄走进了课堂,课件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随着课件的使用,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困扰的问题: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现成的课件,确实精致,花样繁多,可是教师不修改,经过大脑加工,根本不好用,甚至会约束教师,影响教师的上课思路,不能正常发挥。无论是下载的,還是自制的有些可用可不用的,为了赶时髦,一律都用,浪费了时间,耗费教师的精力。例如:课堂教学探讨一个问题,这一问题完全可以直接说出来,制作课件就显得画蛇添足,大大浪费了时间,而且了学生的不良习惯,每次问题的答案制作到课件上,学生不动脑就等着教师给出问题的答案,不思考,讲述的过程不注意,时间一长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这一切产生了语文教学的困惑。语文课如何用课件?用不用课件?怎样用?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不用,不要在乎它的形式有多漂亮,必须讲究实际内容。例如:用课件检查字词是很方面的,利用极短的时间制作一张带字词的幻灯片,甚至有的时候连课文的标题也没有。课件的应用以节省时间、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为原则。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反思,远远不及这些,还有常规教学资料的困惑与反思、语文复习课的困惑与反思、语文作业设置的困惑与反思、语文活动课的困惑与反思等。为了让学生学得聪明一些,灵气一点,诚然,新课程所蕴涵的新思想、新理念,给予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带给了我们困惑。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与时俱进,以新课程构建理想未来,需要带着困惑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
四、语法不学,教师如何培养“语感”的困惑
小学语文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不仅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很多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注重能力的培养,不关注基础知识,不学语法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培养学生的“语感”,突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进行吟诵,运用阅读的语气感悟,通过学生,教师进行有感情的朗诵,对比产生共鸣;进行教学情境法,让学生感悟,通过教学内容,精心布置,使学生们融洽于情景之中。
参考文献:
[1]魏连爱.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改后面临的困惑与对策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5,20:30.
[2]田甜.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耿中辉.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师,2013,33:83.
[4]王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J]. 网友世界,2013,22:140.
[5]李超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J]. 青春岁月,2014,07:167.
[6]于宝生.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改后面临的困惑与对策[J]. 读书文摘,2014,20:167.
[7]师进福. 浅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学周刊,2013,35:192-193.
[8]郭宪玲. 浅谈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J]. 课程教育研究,2014,30:173-174.
4.浅谈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四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作 者:涂清华 学 号:50106010036 通讯地址:广西兴安县溶江镇初级中学 指导教师:徐赣丽
完成时间:二OO六年十月五日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内容摘要]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堪忧,许多学校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作文脱离生活,作文思维墨守成规,教师的作文能力普遍较低,几成痼疾。当今之计,必须提高作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敢于创新,破除套路作文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注重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促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
[关键词] 中学 作文教学 困惑 对策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费力不小,但收效甚微,这是人所共见的。其原因何在?却是众说纷纭。至于如何改进?更是莫衷一是。应该说,我们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都在积极的探索,大胆的实践,并能敢于创新。可以说,很多的看法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多的做法也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从多年实践的总体效应来看,无论是哪种看法,哪种做法,都未能得到大家的公认。本文将就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番具体的分析,并努力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当前部分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规律研究得不够。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舍本逐末的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比如,有的单纯以写作知识为中心,占用大量的时间进行“佳作理论加范例”的讲座式教学,耗时低效。有的不是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真体验、真感受,而是教给学生“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使学生丧失了写作个性与创新精神。有的设置流于形式的写作活动,不善于将学生的思维相向深入,调动不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写作动机等。其结果是作文课成为师生最头疼的课,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写了几年作文,到了中学毕业时写出的作文依然语句不通,表意不明,文章从头到尾假话、大话、废话连篇,内容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语言表达乏善可陈,这已然成为目前很多学生作文的共同状况。学生害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老师也怕教作文,这种窘迫的现状不 得不让我们担忧和深思。
纵观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明显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封闭式教学,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总关情。”“情”从何而来?它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敏锐的捕捉。一个含笑的眼神,一句朴实的语言,一个轻轻的抚摸„„无不洋溢着温馨;暖人的情感,它来源于作者对事件本身的认识、体验和思索。但在我们学生的作文当中,似乎感受不到这份情,而给我们的一个共同感受却是:酸文假情,不见真情实感。教师无论出什么题目,学生都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地“写出”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看了以后,说不上哪好,也看不出哪不好,甚至下个评语都颇感为难。就是让你觉得不对劲。细究起来,原来他们的习作都是胡编乱造出来的。而这样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当前的教学管理模式造成的。现在,我们许多的学校都实行封闭式管理,特别是我们的农村中学,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校几乎都采取封闭式的教学管理。学生生活贫乏,没有接触社会,对社会也就缺少了解。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能袭用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学生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此类奉命作文,学生的思想受到牵制,个性遭到制约。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依葫画瓢,奉命而作,无论是选材立意,安排结构,还是语言特色,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作文中不见了人,不见了人的真情实感,不见了人性的各种活动和表现。作文成为无源之作,毫无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这种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维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这样当然谈不上产生作文的兴趣。
(二)作文教学缺乏学法指导
作文训练,按理应是学生自己的事,但常常却是以教师指导为中心。多少年来,教师上作文课都是一支粉笔打天下。作文教学程序无非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评学生听,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教学双方心力憔悴,一方面,教师为命题搜肠刮肚,为批改埋头苦干,为讲评口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文抓耳挠腮,叫苦连天,总觉得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读批语索然寡味,听讲评昏昏欲睡。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一贯制,从无例外。作文题目老套的为数不少,有的作文题目从小学做到高中,从爷爷辈练到孙子辈,只字未改,“涛声依旧”。教师关在校园内教作文,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说明、议论,周而复始 的练,其结果收效甚微,学生越练越没劲。可见改革教学方法,变换作文训练形式,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
(三)学生脱离生活,作文缺乏灵气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呵,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目前,应试教育在我国依然成风,学生在升学的压力下,成天游弋于试题、答案的汪洋大海,生活的范围也仅限于寝室、教室、厕所和食堂,至于时下提倡最响的“减负”,也只能是说说罢了。电视不能看,报纸无法阅读,五彩生活无法领略,文娱活动几乎为零。即使同学间有鸿雁往来,也常常要受到限制——谨防异性骚扰动摇“军心”。有时连每周仅有的一节体育课、音乐课也要奉献给数理化,他们可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训练题。几近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其思想与行为被禁锢起来。缺少社会阅历,缺乏对生活深刻的认知与感悟,毫无生活积累可言,仅靠教师作文课上传授的几条“秘诀”,写作时怎能不抓耳挠腮,无病呻吟?这样的作文何来灵气可言?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即使强迫他们写出作文来,许多篇章也是面目陈旧,内容空泛。“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又何以对中学生作更高的要求?
(四)作文教学受教师能力的影响,缺乏激情的引导
世界上所有的艺术、技术的教育与传授,都是能者、会者教不能者、不会者。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经验都表明,教师以自身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品质对学生潜移默化,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样,一个激情满怀,充满文学气质的教师影响下的学生,怎么可能不热爱作文呢?作为语文老师,要适时适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以最轻松最快乐的情绪来引领学生步入写作殿堂。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知道不露痕迹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们走向成功,获得他们的尊敬和崇拜。但有很多的语文教师自己就没有生活的激情,更没有思考和创作的激情,更有许许多多的教师自己本来就不会写作,却一本正经地教学生写作文。而我们在要求学生写作的时候自己只是一个袖手旁观者,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实施的是“拿来主义”。这一点,已成了严重阻碍中学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二、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怎样把自己眼中所看,心中所想的东西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必然会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打上作者的主观印记,让读者感受到他的人性、人格、思想情感,感受到他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他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正如俗话说的“亲如其人”,可见作文与做人是密切联系的,这就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下文针对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出发,谈谈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几点对策。
(一)端正教学思想,强调作文的个性化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学双方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应付考试,以“考取功名”为目的,没有把真正培养能力、培养个性、培养创造性作为真正的教学目的的错误思想。这样的教学思想束缚了学生的个性的发挥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作文是最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性的活动,在作文教学中必须转变固有的不科学的作文教学观念,实施创新教育,积极构建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主动创造的激情与行动,并在作文中主动地表现自己。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
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是兴趣、信心。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而保持兴趣的持续,就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就要让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要做到这一点,第一是减少作文束缚,鼓励自由写作,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感受、体验深的事。同时,教师引导、宽容、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二是加强习作的交流,与其他同学分享成果。特别要鼓励学生往校刊、网络投稿,稿件一旦刊用,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成功的体验,对增强写作信心有莫大的好外。第三是培养习惯。这主要是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写随笔的习惯,读书看报随手记下自己的思考、体会。
2、鼓励自由表达,表现自我
如“写自己想说的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将这些要求具体化,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从社会调查、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通过作文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认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鼓励学生写创新作文
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最富有想像力,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解放他们的眼睛,解放他们的头脑,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品质和个性品质,智慧的火花就必将绽放。而通过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可以有效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同一题材多种解度。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确立不同的中心,写出不同立意的作文,从而找出更有新意的东西。第二,同一材料多种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根据同一材料,选择合适自己的文体去作文,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进行训练。启发学生对同一内容,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构思新,表达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写作顺序中可采用顺叙、倒叙、补叙等形式,在语言表达上,可运用不同的句式,修辞去生动的表情达意。
第三,通过形式多样的想象作文,可以有效的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是可以利用童话进行想像,使静物变动变活,会进行活动,会言语有感情。二是可以利用图画进行想像作文。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图画内容从不同的侧面展开想象。三是可利用拓展、推测课文进行想像。
第四,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某种暗示,使学生与情境之间产生种种的信息交流。种种暗示使学生灵感如潮,于是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沟通了,想像的彩翼张开了。刹那间,“心物交融”,激情便如开闸的洪水,倾泻于笔端。
因此,教师应当努力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在写作指导时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感染;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陶冶。
(二)培养写作能力,适应社会实际需要
个性化的实现,彰显人性,是时代的主流。要适应这样的社会实际需要,确实是要转变观念,切实培养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主要包括选材能力、思考能力、结构能力、言语能力、修改能力。在这五种能力中,言语能力是训练的目的,思考能力是写作关键,其他则是技巧技能。
1、培养学生学会观察
针对观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在生活中不断开拓观察范围,进而培养学生对事物因果联系的发现能力,培养观察中的审美能力。为了形成这种能力,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生活,让他们知道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可写性。这就要引领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诸如体制改革,国际风云等,还要关心身边的人和事,诸如家庭生活,邻里关系,亲朋交往等。不仅经常感受社会政治、文化动态,还要领略自然之美,培养爱国之情和环保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观察生活,分析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探究事物的实质明辨是非曲直。特别是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高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因而迅速捕捉,掌握有关的科学文化信息,就显得更加必要。总之,作文的知识储备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学生只有观察生活,才能储备写作素材,为建立自己的写作“资料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学会阅读
培养学生观察的同时,还要搞好阅读,扩大学生的表象积累和语言积累。叶圣陶指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意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有这种感觉,学生写作时,就会把头脑中丰富的表象和词结合在一起,进行图→文转换。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让学生从阅读中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认识生活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实也证明,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往往能从阅读过程逐步提高。因为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或其它读物时,总是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即使生活是何等的平淡与枯燥也能从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获得经验。因此,在学生无法与生活建立密切联系的情况下,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认识和感悟生活,积累作文的素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故而,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多涉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借鉴、继承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和优良的写作传统,来充实和提高自我的文学素养,使学生从经典文学作品中不仅看到古今中外的人文景观,通过这些文学窗口间接地了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概貌,同时也能受到思想、道德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3、教会方法,促进自主写作
教会方法就是授予写作基本规律和方法.如“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恰当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方法,都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写作。
(三)提高教师的写作理论水平,革新作文教法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提倡下水作文或半下水作文,也就是说学生写什么,自己先写,体验体验。如:命题合不合适,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有无模糊之处,会不会发生歧义;如何构思,怎么安排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怎么安排就匠心独到;有哪些精彩的思想,精彩的语言等等。涉猎的问题很多,深入下去思考、实践,写下来就会笔趣横溢。如此自己心中有底,文思涌动,指导学生就能灵活主动,开阔学生思路,指点学生迷津。
同时,我们在革新作文教法的环节上,具体表现为:
1、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指导
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指导学生写一篇作文,唯恐学生写作“跑 题”,于是一步一步仔仔细细,“手把手”地教学生写作文,但这样教下来,效果不明显,学生写作的激情没有提高。在这种困惑之下,教师们尝试了多种指导方式。(1)指导宜精不宜滥。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但不指导学生在写作中用何种观察方法;教育学生写作有顺序,但不指导学生选择何种顺序写作;指导学生明确领意,但不去指导学生理解题意,感悟题意;在学生写作受阻时指导,不让指导成为学生构思的定势影响。(2)指导要灵活,避免死板。指导的过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在习作中指导;可以开设精品作文欣赏课,以欣赏感悟代替习作指导;也可让学生指导学生,在探讨式的交流中共同提高;还可以尝试让学生“指导”教师,出示教师的下水文,让学生评议指导,学生此时便有了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就感,并在对教师“下水文”的评议指导中学会写作。
2、将批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作文批改亦称为作文评改。它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作文的优缺点,修改意见及努力的方向。它是写前指导和继续,也是讲评的基础,是师生沟通,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一直以来,批改就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教师们常把作文批改比喻为压在身上的一座大山,而且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教师单一的批改、粗略的批改,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效果不好。“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写了文章,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和决定。这样,学生自然会得益,会提高。为此,我们应该把批改作文的优先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3、教师对学生作文应要作出适当、适时的评价
讲评是一次作文训练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批改的延续、发展和提升。个别批改,统一讲评,既表明了作文后指导的两个步骤的衔接性,又表现了它们间的差异性。好的作文讲评,可以扩大批改的成果和效用,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和热情。
去掉我们惯有的作文评价原则,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讲评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对于水平低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适当表扬,对缺点不能苛求,更不能挖苦讽刺,而要满腔热情,帮其找出原因分析,以便今后克服。对于写得较好的作文,可以在课堂上朗读,让大家评论,还可以贴在班里,让大家观摩。总之,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鼓励好、中、差不同水平档次的学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到作文训练中。
总之,要想全面提高作文教学质量,除了学生方面的因素外,每个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概念,真正指导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根本上扭转语文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局面,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重视人文关怀,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①连瑞庆主编《形象思维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27-286页。
②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222-300页。
③张汝文,《慧眼学观察,妙笔绘美景》、《新语文活页》。
④于辉林,《以创新精神催开写作教学改革之花》、《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第41-44页。
⑤刘企华,《中考作文怎样得高分》,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⑥杨红樱,《落实新课程理念,探索作文教学之路》、《语文七~九年级培训手册》,语文出版社。
⑦名药,《中学作文教学问题及对策》,http:/web-yt/learn/Print.2006年8月26日查阅。
5.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 篇五
魏继征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而识字、写字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课改进入了第十个年头,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一观点已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其实它不仅是低年级学生的一个学习重点,而且是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学习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大家往往会被一些问题所困惑,从而影响了识字、写字教学的效果。
困惑一:学生学习的随意性大,怎样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 困惑二:如何区分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教学时应该如何把握尺度?
困惑三:专题识字课与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有何区别?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尝试——
一、把握目标,准确识字
(一)认清课型,把握重点
低年级有专题的识字课,如识字
1、识字2……,这类课型的重点是识字、写字、积累词语,短文或儿歌要以读为主,少讲或不讲,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背诵,积累语句。而由识字专题带出的课文《秋天的图画》《从现在开始》《窗前的气球》等,虽然在教学中也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但它是属于阅读教学课型。在低段的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毋庸质疑的,但如果整节阅读课中都只进行识字教学活动,或者在整节阅读教学中只进行对课文的学习,对文本的感悟,我就觉得处理不当了。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承载识字教学的任务,还担负着积累语言、朗读教学三大主要任务。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将识字、朗读、积累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识字为阅读服务,在阅读中进一步巩固生字,同时做好词句的积累,而不能将三者割裂。
(二)研读教材,区分认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低年级识字要“认写分开,多认少写”。人教版教材在每一课后面都安排了两类生字的学习,每一位语文老师在备课时都应该认真研读教材,区分清楚本课教学中哪些是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切莫胡子眉毛一把抓,加大了识字教学的难度。同时还要关注学情,注意在这些生字中哪几个字是学生难记的,哪几个字是学生熟悉的,在教学时就要重点指导记住那些难记的字,想出一些更好的、更巧妙的方法帮助记住它,而对那些熟悉的字不必花费太长的时间下功夫,这样才能提高识字的效率。
(三)明确目标,准确达标
会认的字只需做到“见其形读其音”,只要求能认识、记得住,带有音节读得准,去掉音节能认识,去掉音节换个地方读得来,在语言环境中不读错。不须过多的字形、结构、字义的分析,更不需要书写的指导。用崔峦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不抄,不默,不考。”
会写的字则要能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写得正确、端正,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只有对这两类字的教学目标了然于胸,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失、游刃自如。
二、创设情境,灵活识字
新课标除了对识字量作了明确规定外,同时还要求: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要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在设计教案时,要以各种活动和游戏为载体,创设恰当、丰富、有效的识字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识字情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一)创设字谜情境,在编中识字 低年级学生由于好动,好奇、喜新,课堂上利用这些心理特点,适当创设猜字谜情境,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时,可以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小朋友去猜,去读,甚至可带领学生进行谜语的创编,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如二年级上册《识字7》可以这样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动物朋友,它们是谁呢?咱们先来猜一猜,好不好?依次出示两则谜语:1.说它象鸡不是鸡,尾巴长长拖到地,张开尾巴象把扇,花花绿绿真美丽。(孔雀)。2.不识字,把字排,秋天去,春天来。(大雁)。学生自由读,猜谜语,借机学习生字:“孔、雀、雁”。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课,则可以通过猜谜语来巩固生字:1.小水珠落在舞台上(治)。2.看见一分钱(盼)。在学生兴趣盎然之际,借机引导学生能自编谜面让同学也来猜猜行吗?学生可能会编出“王家兄弟学文化(斑)”等字谜。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创设字理情境,在辨中识字
字理教学以字理解析为切入点,将一个个方块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使识字内化为自身需求。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它让学生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受到文化的熏陶,了解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文化内涵。全国第一届汉语拼音与识字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吉林省的一位老师在执教二年级上册《识字5》时是这样设计的——
小朋友们坐得真精神,看你们的眼神我就知道咱们班的孩子一定都很聪明!老师写一个汉字,考考大家,看你们能不能认识这个字。板书甲骨文“ ”字。在古代,甲骨文中的“多”字就是这么写的。古人把汉字造好后,在使用中又不断地修改完善。比如,这个“多”字就经历了这样一些字形的演变。(播放“多”字的字形演变)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道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识字5》就处处讲到这个“多”字。
字理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汉字是经历这样的演变而来的。在整个识字过程中,学生通过联想,把抽象的汉字符号和形象的图画加以联系,使汉字在脑中变得富有趣味性,更易于记忆,同时教师也达到了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创设图文情境,在赏中识字
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事物或者画面更具有吸引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教材教学特点,可以采用图画与文字同步出现的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做到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借画学词,赏画解词。如在一年级下册《识字3》生字中,“朝霞”和“碧野”是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其中包括“朝”、“霞”、“碧”三个生字。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选择图片欣赏学习生字词的方法。在课堂上,借助精美的图片,把一幅幅太阳刚刚升起,照耀着云彩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目光一下被吸引了,通过观察图画和适当引导,学生逐渐发现所有的图片都是早上,而且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这时,顺势引导学生,记住“朝”的字义。同样,借助碧绿的原野图片,让学生感受鲜明的色彩,引导学生知道“碧”是青绿色。这样,学生既感受到了词语的美,又理解了词义,当再次认读时,学生读得不仅仅是生词了,而是带有画面的词语。
(四)创设生活情境,在引中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自主识字。一年级上册《自选商场》教学片断—— 师:今天的语文课,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听说,那儿藏着许许多多的宝贝。同学们想不想跟我一块儿去那个地方寻宝?(课件出示:自选商场图)
师:这是哪里啊?——自选商场。(生齐读课题,师注意正音。相机进行“商”“场”两个字的学习)
上课一开始,老师就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场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识字。
(五)创设游戏情境,在玩中识字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游戏活动符合低年级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学生对游戏活动极易产生兴趣。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游戏,创编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在游戏中学会知识。1.开展竞赛活动
将游戏竞赛活动贯穿于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识字。如“手拉手,看谁朋友多”的扩词活动中,让全班学生一起为“雨”字找朋友,“雨点、雨衣、下雨、雨伞、风雨、雨水、春雨……”这足以显示出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还有走迷宫、摘果子、找朋友、猜生字等都是大家常用、喜欢的竞赛形式,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2.做对口令的游戏。
对口令游戏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同台唱戏”的形式,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显得更加和谐、融洽。如师说:拎拎拎东西的拎;学生答:明白,就是提手旁的拎。或者师说:我出桶;学生答:我对木桶的桶(师生互对口令)。然后让学生同桌练习对口令。全对的,给他大拇指表扬;错了的,教教他;又对又快的,送给他两个大拇指。
3.玩“扑克牌”游戏 “扑克牌”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喜欢的一种游戏,认知面广,几乎学生都会玩。移植到课堂中进行改良,便成为帮助学生识字的好帮手。即要求学生将已经学过的或即将学到的生字制作成扑克状的识字卡,课堂上组织同桌或前后位同学玩扑克游戏,边出“牌”边读出字音,不认识的或读错的先放在一边,谁先出完“牌”,谁就是“识字小能手”。而那些没有及时打出的牌上的字,学生可以及时请教同学和老师,把手中的牌继续打完。
(六)创设问题情境,在诱中识字
6.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六
化学新教材(人教版)中三个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
问题的提出:(1)无水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演示实验,若按教材所提供的方案操作,有如下缺陷:钠的用量不易掌握.若钠用量过少,产生气体速率低、量少,使上课时收集和验纯太费时,且不利于纯氢气的点燃;若钠用量过多,则产生氢气的速率过快而导致试管上口的橡胶塞,因压强过大而从试管口上蹦出(针头导气不畅),危险.因而教科书中的实验方案需要改进.
作 者:吴国权 作者单位:合肥市第七中学,安徽合肥,230001刊 名:化学教学英文刊名:EDUCATION IN CHEMISTRY年,卷(期):”"(12)分类号:G633.8关键词:
7.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七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困惑
1. 学生的思想认识不足。
2006年, 贵州财经学院进行了一次非中文专业学生应用文写作水平测试, 参加应用文知识测试和写作的近3000人, 合格率只有4.6%;参加申论考试的近2000人, 合格率只有2.8%。应用文写作对当代高职学生来说, 既是一门文化基础课, 也是一门素质技能课。它对学生表达、沟通和交际等能力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性强, 教学任务明确, 专业化的语言交流、文字交流能力对于提高学生沟通协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然而, 在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学中, 不难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 专业课才是学习的重点, 能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再加上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写作中, 已经形成固有的思维惯式。对应用文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没有严格的认识和区分, 甚至对应用文写作的特点、作用、意义等都没有明确的认识。加之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特点使得教学远远没有讲解文学作品那么生动有趣, 这就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和信心。
2. 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够。
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任务, 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门学科, 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能熟练地写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和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的常用的高职应用文, 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为学生未来职业活动打下良好基础。然而, 学生在学习中, 由于学习和生活经历的局限性, 使得学生在实践中练笔时, 感觉距离实际生活很遥远, 没有题材, 无话可说。写出来的东西很空洞, 毫无质量可言。学生在练笔过程中, 由于和实践脱节, 加上没有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 导致对自己写出的东西缺乏信心。
二、如何应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1. 教育开导, 培养自信。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就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培养他们的自信。教学中, 充分让学生认识并了解本学科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当代高职学生, 不仅要掌握坚实的专业技能, 还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这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是衡量一个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标准。同时, 在教学中, 多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尝试, 对他们的作品多加肯定, 并指出不足。这样, 学生在平时习作中就会建立自信, 为以后的教学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 加强学习, 逐步提高认识。
教学中, 应明确学习应用文写作课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各专业各类常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各类高职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格式与写作要求, 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能熟练地写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和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的常用的高职应用文, 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通过教学, 使学生了解各专业的职业流程和工作任务,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策划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加工素材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开发、建设和应用文写作实践中,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种高职应用文的写作和从事的职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寻找练笔机会, 反复训练, 提高写作水平。
首先, 要加强政治素养, 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实践证明, 作者政策水平高低, 直接关系到所写出的文稿是否符合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 是否符合组织意图, 这正是文稿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因此,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 要全面而不是片面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深刻地而不是肤浅地学习和掌握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加强政治学习, 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这样, 才能防止和杜绝文稿中出现政策性的错误。其次, 要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作者必须深入工作实际, 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应用文体写作的一项基本功, 是认识客观世界、获得信息、掌握客观事物规律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进行深入调查, 并进行科学的分析, 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同时, 应用文写作是为现实服务的, 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 写作时力求真实而客观地反映问题, 严禁虚构、夸张、不切实际。因此, 写作前, 必须围绕要说明的问题, 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准确掌握实际情况, 才能创作出合格的作品。第三, 要反复练笔, 提高水平。鲁迅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由此可见, 能力的养成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 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系统工程。急于求成往往适得其反, 要提高应用文的写作水平, 必须不断地练笔。多学习, 多动手, 在长期的训练中掌握写作的技巧, 把握规律, 培养朴实的文风, 使用准确简洁的语言, 这样就会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写作水平。
8.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 篇八
.课时数量不足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这也使得每一堂课的容量大大增加,现有的课时无法满足需求
2.高中历史教材结构和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高中历史教材普遍采用模块化的编排方式,如果教师每一堂课都是按照既定的“学生读—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顺序,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单调乏味,对历史课失去兴趣,没有了学习热情
3.高中历史教学与学习之间失衡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相比课改前的教材在内容上做了很大的改动,在难度、深度、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这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压力,造成了教学与学习之间的失衡高中教材涉及面很广,包括地理、物理、政治、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多了,学习任务加重了,记忆的时候很容易混淆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中还包含了许多专业知识,师生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综合利用,这样才能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
4.高中历史教学缺少实践
高中历史教师上岗前一般都会经历一个短暂的培训,但都是纯理论知识的培训,没有真正的实践指导意义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和课堂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一种既新颖又有效率的授课方式,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法
二、改进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老师的教学理念要转变
高中历史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熟悉新课程标准,做到与时俱进,在掌握历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理清教学思路教师还可对教材内容进行完善和补充,删除不必要的部分,尽可能地将课堂上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2.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衔接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简单,多偏向故事性的课文,而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体系采用中外历史合编的方式,每个模块由若干专题组成,思维跳跃性很强此外,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对专业性的知识要求不高;高中历史教学内容难度加大,对专业性知识要求较高,因此在初中教学过渡到高中教学的过程中,会有一个难度落差历史教师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逐渐提高难度,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3.对教学模块的改进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各个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楚,并且还要发现每一个单元的教学重难点,这样一来,就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更具代表性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有益于学生更好地吸收这些有代表性的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9.建筑企业外拓市场的困惑及对策 篇九
专业论文
建筑企业外拓市场的困惑及对策
建筑企业外拓市场的困惑及对策
摘要: 浙江省建筑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遇到很多困难,其巨大的发展潜能有待于进一步发挥,本文探讨存在的困惑,并提出解决办法,期望引起相关行业领导重视。
关键词:外拓市场,困惑,对策,蓝海
Abstract: zhejiang province building enterpris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ing out” strategy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but also met with many difficulties, the huge development potential needs to be further pla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istence of confus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expect caused relevant industry leadership attention.Keywords: exploiting market outside, confused, countermeasures, blue ocean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浙江省建筑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已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省建筑业企业在省外施工产值已占整个建筑业产值的60%左右,历年来首次突破50%。我省建筑业企业走出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大,步子越来越稳,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虽如此,仍存在一些困惑,影响着进一步的发展。
一、困惑种种
对外承包工程遇到“高、精、尖、”等施工难度大的项目,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方面缺少公司、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等的支撑,呈现出风险意识大于开拓意识,畏缩不前的现象
技术人员匮乏,中间管理层对“走出去”缺乏足够认识,职工恋家情绪浓厚,安于眼前、安于现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许多建筑企业依托房地产公司带动走出去,属于被动出击,没有长期稳扎稳打、建一个项目,赢一方市场的战略定位,属短期行为。
在外施工企业之间横向联系不足,相互之间信息沟通难以及时、有效,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流沟通平台,缺少牵线组织。对技术的交流、材料信息价的交流、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缺乏有效连横。如甲企业在办理某项事务中遇到障碍,乙曾有处理此问题的成功经验,则甲企业可充分利用乙的优势,共度难关。达到在外企业团结一致,携手共进的境界。须要抱成团,以抱团制胜。
对外地建筑市场操作流程不熟悉,缺乏经验。在不同的省份、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地方规定,不同省份、国家或地区间的政策规范、处事习惯等各有差异,如在山东施工项目,其保温做法明显不同于南方,在采暖方面的标准明显高于我们浙江,抗震设防裂度也有不同,许多在本地的习惯做法,到外地不一定适用。在这一方面,缺少有效的市场引导、技术引导,进入角色,造成工作被动。
一些企业自身资质与项目要求不符,自身资质存在偏低现象,而一些项目要求高于施工企业的资质,如一些二级企业去外拓市场,当地要求一级企业资质才能具备报名资格,望市兴叹。
总体来说出省施工企业在施工水平和管理水平还是超过大部分省外企业。虽如此,在引进当地技术管理人才、启用新生力量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有所顾虑,未能放手培养人才,壮大项目管理人才队伍。仅仅依靠子弟兵不足以扩大队伍。
政府为刺激施工企业开拓外部市场出台了许多扶持性政策,有效地推动了企业发展进程,然而在资金支持力度方面仍然有待提升。如无息贷款、贴息贷款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支撑。
二、对策
随着西部大开发、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机会就在眼前,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如何正确确立企业的经营思路和发展目标。调整思路,放眼世界,博大胸襟,立于不败之地。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建立对外承包项目障碍报告文映机制,以协会牵头,协助企业解决在开展业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建立重点项目和大项目的联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机制,与企业建立畅通的跟踪服务渠道,建立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技术服务机制,建立专家库,对对外承包工程遇到的难度较大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问题,及时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会诊,帮助企业制定可行的技术方案,建立健全对外承包工程专业人员培训机制,实施“培养国际仲裁承包人才专项计划”,充分发挥省龙头企业、科研院校专业优势,像黄埔军校一样,培养出一大片建筑黄埔军校人才。
企业要做大做强,关键在于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不仅培养专业技能,更需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好男儿志在四方的理念灌输,在工作、生活、待遇上予以充分考虑,使外出管理人员无后顾之忧,敢于冲锋陷阵,培养能征善战的队伍。
建筑企业在借助房开公司平台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向外扩展,拓宽市场,以点带面,蚕食市场,扩大企业覆盖面,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充分收集当地各类信息,建立信息库,及时将信息反馈回总公司或行业协会、只管部门,以便充分沟通。以建一个项目、赢一方市场的战略定位,拓展生存空间。
以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协会协办,建立协会直接纵横向交流信息平台,交流外拓市场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经验,互通有无,实现协会内部大联通。在此基础,充分发挥各协会优势,将外拓企业连结起来,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如QQ群、网络邮箱等,使在外企业能够互相交流沟通,抱成团,以团队制胜。三人成虎,虎虎生威,建立起自己的一方市场。
通过到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了解办事程序,已经历过的企业建立流程图,做好工作总结,以供后拓市场企业参考,建立起当地商会,以商会进行信息交流。商会组织召开会议,开设规范培训班,请当地专家讲课,学习当地相关规定,以适应当地市场。
行业主管部门应主动帮助符合条件的建筑企业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对外承包经营资格,对外成功劳务年营业额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在申请资质升级和增项资质时,有关部门予以支持和帮助。
积极引进当地本土技术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大胆培养启用学校毕业不久的新生力量,使他们成为主动力,提升企业的活力及创造力。积极参加对国内外市场的考察和认证,借鉴龙头企业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展经验,走自我发展等借船出海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对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获得国内银行的高额贷款,予以利息上的倾斜。低息或无息、贴息支持,以壮大发展企业。对建筑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会,办理各类认证,开拓新兴工程市场,境外投标等活动,予以中小企业国内、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等等。
我们相信,面对困惑,充满信心,以相应对策进行化解,一定能开拓出一片属于我们的蓝海。
10.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十
论文题目: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
论文内容主要涉及的学科:语文
学段:初中
作者姓名:周大勇
出生年月:1979年8月
性别:男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作者单位(全称):睢宁县龙集中学
学校意见:
学校印章
2010年12月22日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处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因此,要给学生个性化的写作作出相对公正的评价,教师就要经常坚持不懈的给自己“充电”“补充营养”,待到满腹诗书了,有容乃大,自然会形成包容万物的气象,自然会练就披沙拣金的慧眼;到这般境界再指导学生写作,才会由衷地引导鼓励学生去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取的。
关键词 作文 困惑 对策
正 文
俗话说: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其地位更为凸显。然而,长期以来,初中作文教学如同陷入重围的孤军,始终没有撕开突破口溃围。这不仅是语文教师的心头恨,也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眼中钉,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作为语文教师,面对这样的尴尬,着实赧颜。可以说对作文的恐惧感,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大面积存在的不争事实。
人们不禁要深思:作文教学怎么了?为什么师生谈作文而色变?缘何那么多初中生“嘴不能说,手不会写”?即使有幸升学的出类拔萃者又有多少人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呢?
其实,通过调查,不难发现,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处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老师改作文改得累得半死,而作文到了学生手中,学生则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评语,就把作文收进书桌抽屉,效果不佳。我认为学生的作文问题,主要有以下“五难” :
一是作文素材难。无源之水,难成江河。作文素材难几乎是所有学生作文的通病。日记虽日日记,但都是疲于应付;作文书也经常看,却只是觉对里面的故事有兴趣而已,而且都是看过就忘,大部分的学生根本不能把作文书里的素材很好的运用。
二是抒写真情难。在学生中流传一句口头禅:“平时睡大觉,写时显奇效。”学生手里有很多作文书。教师的作文题一出,学生手中作文书立马派上用场,东挪一段,西凑一句,或是直接根据教师的要求套公式似的写一些陈旧的东西,一篇拼凑作文便应运而生。试想,这样作文何来真情实感。
三是标新立异难。特别是刚进校门的初一新生,头脑里都有几篇“好”作文。当然,这是小学老师的“功劳”。因为背几篇好作文,考试时,一旦碰到类似的 题目,全文照抄,保证得高分。以至进了初中,始终摆脱不了小学养成的抄的习惯。比如只要是写老师的题材,就一律用“老师深夜了还在批改作业,两鬓又添了多少根白发,额头又深了几条皱纹”。
四是准确表达难。有不少同学认为,很多时候觉得心里有话说,但是一到笔下,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或者是心里想得绚丽多彩,写出来的话却是平淡干瘪。通过了解, 作文语言的贫乏是目前学生的最大毛病。
五是完整结构难。有的老师只让学生写作文, 给学生一个题目就结束了。,至于结构什么的,却很少讲。什么样的文章算是结构完整的文章,学生心里很模糊。要想有更完整的结构自然是很难的了。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我认为语文教师现在应该果敢地把自己从兼容并包的角色错位中解救出来,卸下作文肩上过重的社会负担轻装上阵,使其回归到表达鲜明个性的本位上去,“以我手写我心”,让学生在作文领域里充分展现自我,让写作更像“写作”一些。在做法上我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习惯是成功的基本保证。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首先,想要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就要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扩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另外,要重视艺术教育。以理想和美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艺术具有移化个体心灵,健全人格以及培养健康审美情趣的作用,而这一点又往往被学校教育者所忽视。同时,艺术教育尤其是文学欣赏又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学功底和精神底蕴。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可谓一举两得。可能有的老师认为这样会耽误自己的教学时间,殊不知这样做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比如可以在每一节语文课的开始五分钟时间进行美文欣赏,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无论是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还是提高艺术修养都有很重大的意义。
二、面向生活,重在积累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写作做到内容具体, 感情真挚, 条理清楚, 适当运用联想和想象, 以丰富表达的内容。要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要学会感悟生活,对生活要有独到见解、新的看法。只有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才会有积极的人生观,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为之感动。也只有热爱生活,才会热爱并且敬畏生命,才会怀有对整个人类(包括自然界)的同情心和悲悯心。这些,是写作的动力,也是作文具有深刻思想性的重要条件。其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游历),让学生多去体验生活,开阔视野,并进而形成其思想。在生活中去积累写作的素材。在积累上,建议学校有意识地开展各项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主动给学生积累可供作文的素材和语言。另外,还应鼓励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不是读过就扔掉了,而要用心去读。读到自己喜欢的文章或是片段应随时摘抄下来。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写读书笔记。哪怕是喜欢一首歌曲,也可以记下它的歌词,其实有些歌词写得很好,很值得同学们去学习。所以,无论记什么都可以,重要的是要学生养成习惯。当然,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精讲少析,强化诵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努力让学生走入文本。
三、激活思维,创新求异
应该让学生变换角度,确定多个重点,思维开阔,坚持训练,以提高他们思维能力。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什么是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认为,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纪,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有对学生的创新哪怕只是一点点的不同就应给予鼓励和包容,而不是扼杀。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都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曾经扼杀过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应该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基本是空白,所以希望语文老师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给学生鼓励和指导。
四、教师亦当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要让学生在写作中充分写出自己的东西,张扬自己个性,就要求教师自己要有渊博的学养。假如教师只读过鲁迅而从未接触过梁实秋,他就不可能了解除了峻厉深刻以外还有一种幽默奇警的风格;假如教师不知加西亚.马尔克斯为何人,他就有可能把学生带有魔幻色彩的作文判为胡思乱想荒诞不羁;假如教师没有好好拜读过卡夫卡的《变形记》,他就很难对学生模仿的“物化”类作文产生审美的共鸣„„
因此,要给学生个性化的写作作出相对公正的评价,教师就要经常坚持不懈的给自己“充电”“补充营养”,待到满腹诗书了,有容乃大,自然会形成包容万物的气象,自然会练就披沙拣金的慧眼;到这般境界再指导学生写作,才会由衷地引导鼓励学生去张扬个性,发展个性。
11.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十一
上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下联: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横批:写不出来
作文果真对孩子们来说如此痛苦吗?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状况呢?通过调查了解,我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平常积累的素材少;学生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教师训练不得法;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彻底解决初中生的习作困惑,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呢?下面,笔者谈谈这几年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结合课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他的意思是说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文章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不好作文与不善观察,不留心周围的人和事有关,教师要教会学生能通过课文的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例如,我教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时,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并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1.看一看: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2.闻一闻、尝一尝: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了解是不全面的。水果是我们经常吃的东西,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如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些水果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摸一摸:大千世界,水果品种繁多,它们的外表也不尽相同。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水果的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吃法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学生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不觉得难了。
二、组织活动,增进学生的表达欲望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生活如果单调枯燥,作文就无内容可写。作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不会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学生的作文应当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富有时代气息、时代色彩。为达到这一目的,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关心时事,还提倡学生多阅读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做读书笔记,写生活日记,积累大量的典型素材,让学生有感而发。
三、开展互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作文批改,都是由教师独自完成的,这不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教师应当适当安排学生在课堂上的修改活动,发挥学生动手批改文章的主动性。修改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自评、他评或小组评。就拿他评这种形式来说,我的做法是分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进行字、词、句的批改,内容包括:1.字体是否端正,卷面是否整洁;2.指出错别字;3.修改病句;4.修改标点符号。
第二步是进行选材立意方面的批改,内容包括:1.中心是否鲜明;2.材料是否切题;3.结构是否条理;4.语言是否简明。这样在课堂上批改作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厚。
四、表扬鼓励,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讲评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怎样把文章写好,从而使学生产生新的写作欲望和积极性。教师应该注意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优点和缺点的讲评,有着不同的心理要求。在讲评时,应该尽可能照顾到这种心理要求。教师讲评时要尊重学生,要通过讲评让师生之间的感情得到交流,一定要避免那种居高临下的批评和训斥。否则,学生一旦受骂,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就再没有写作的兴趣了。正因为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我所任教的班级,写作气氛浓厚,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文,而且写得较好。个别不会写、不愿写的学生,都能动笔写出像样的文章。
五、展示交流,激励学生获得成功
学生的习作一旦被认可,就会对练笔产生兴趣,而且希望自己的习作更多地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因此,教师应该把奖励当做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习作的空间。每次写完小练笔,我总要挤出时间让同学们在班上读一读、评一评。写得好的,有进步的,就进行表扬,加以赞许,然后贴在学习园地上展览。
1.作文园地和黑板报的使用。我筛选出较好的文章张贴到作文园地上,学生读后各自写感想、体会,指出其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再结合实际,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黑板报虽然容量有限,但也可以充分利用,设置“一周论坛”,邀请“坛主”撰稿,对社会、校园、班里发生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加以评论,字数不要求多,有观点即可,三言两语,短小精悍更好,培养他们留心观察生活,养成从社会中吸取写作材料,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
2.自编书刊和手抄报。学期初,让学生装订两本作文本,一本写原稿,交给教师批改,将修改后的文章抄在另一个本上,由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封面,自己选一个刊名,要求有较高的艺术性,能体现出中学生蓬勃向上的情操和健康隽永的情趣,有鲜明的个性风格。扉页上选取一句自己最喜欢的箴言,作为全学期作文写作的座右铭,并配以必要的装饰,如简笔画。设计一个目录表,要求形式新颖,全本的内容题目以页码标出,一目了然。
由此,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写作兴趣更浓厚了,他们自己创编的栏目加上绘画、设计等附加内容,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而且充分发挥了独立性与创造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审美能力,更是一种综合性的技能训练。
3.鼓励学生投稿。学生的作文变成铅字公开发表,是对学生作品的最大肯定与鼓励,将会激发他们写作的浓厚兴趣与强烈欲望。投稿对象可以层层深入,步步提高。首先,投向本校文学社,争取在校刊上发表优秀的作品。
事实证明,学生的文章一经发表,对他的鼓舞影响非常大,同学们争相传阅,先睹为快,家长对他的赞扬,会令其尝试到成功的莫大喜悦,由此激发他喜爱写作,不断写作的内在原动力,从而真正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水平,达到“我要作文,做好作文”的理想境界。
12.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十二
新时代背景下, 众多教师已意识到传统教学的弊端和漏洞,已经有意识地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改革。这一改革工作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背景, 也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但改革实践中,由于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资源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造成多数教师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产生困惑, 极大地制约教学改革工作。基于此, 本文在此分析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困惑及方向,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二、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
(一 )学生素质与能力是否值得信任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换言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 我国学生普遍缺乏较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学生不能独立自主且高效地学习。这就让教师开始思考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是否值得信任, 学生能否在课堂中发挥主体性, 并利用自身能力及有限条件进行高效学习。与此同时,我国当前教育仍受考试制度的限制,教师担心新课程改革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受这种困惑的制约,教师不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阻碍新课程改革。
(二 )教学资源能否支撑课程改革
另外, 我国现代教育起步较晚, 不仅体现在教育理念方面,还体现在教学资源方面。尤其是我国欠发达地区,课堂教学资源相对欠缺,教师能利用的仍旧是传统的粉笔和黑板。
相比之下,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需要利用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主动学习做支撑。因此, 部分教师的困惑是当前教学资源能否支撑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三 )实践与计划的强烈对比
实践情况与计划存在强烈的对比性, 让部分教师认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并不容易,极大地限制教师发展。
例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这种理念是针对小班教学而言的, 在减少教师工作量的基础上让教师转变教学重心。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 部分学校教师甚至要面对五六十名学生,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语文教师要制订教学计划,批改学生作业。因此,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个性, 更无法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方向
(一 )以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为基础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起引导和监督职能。因此,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决定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质量和效率,只有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基础,才能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教师能力的提高,才能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才能合理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才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具体来说,当教师能力与素质达到一定程度,教师才能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才能尊重学生的能力, 才能在教学中信任学生,并利用个人经验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二 )丰富教学资源
在此基础上,各小学应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就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让学校完善现代化教学设备,让教师拥有更多资源进行课程改革。
只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解放教师, 才能让教师更灵活地选择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更自由地学习和成长。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展示更丰富的写作资源,也可以给学生展示更多范文,让学生在借鉴中不断提炼写作技巧和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改革教学制度势在必行
首先,众多小学对教学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其中,实现小学教学是一个必然趋势。教师的工作需要从面到点进行改革,减少工作量,让教师拥有更多时间观察学生,并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此培养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发展性评价,利用先进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发展性评价的支撑下, 考试制度的“魔力”得到削弱 ,使教师的限制减少。同时 ,教师也能更全面综合地认识学生能力, 并以此为基础制订更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健康成长与发展。
再次,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应变化,注重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培养,考虑课堂的活力和学生取得的成就,而不只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衡量教师工作。
四、结语
13.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篇十三
兰西二中王萍
转眼间,我市初中全面推广使用与新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新教材已有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为此,我把自己以及同事们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批评.
困惑之一:阅读课中,究竟谁来主导探究?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刚刚脱离童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他们在实际的课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动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这样的肤浅层次,而很难达到课文的深层意蕴,更不要去奢望他们提出来一些视角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了.每当这时,语文老师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两难选择:讲,还是不讲?若讲,对一些正在思考且马上就要接近胜利终点的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一点强行剥夺他们思考权利和成功喜悦的嫌疑,显然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精神.而对另一部分不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正好满足了他们的“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可谓害处多多;不讲吧,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园围墙外乱撞而不得其入门要领,心中总是于心不忍,况且宝贵的时间也随着孩子们的叽叽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学任务眼看无法完成,又不由得让人心生焦虑.再说,就算是讲,又该如何确定介入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讲深了,不仅学生难以听懂,且属越俎代疱之举,似乎又走回了“满堂灌”的老路;讲浅了,对学生的理解又没什么实质的帮助.或许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同,在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中,主讲老师们经常会选择这样两种极端的处理方法:一种可以称之为“保姆式探究教学法”,即由于唯恐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在学生开始深入探究课文之前,教师就先明确地给出了讨论的问题或范围,以便让学生们的讨论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而且在讨论中还时不时“欲说还休”地给学生们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圆满地完成找到“标准答案”的任务.另一种呢,则恰好相反,或者可以称之为“放羊式探究教学法”,即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中始终以旁观者自居,任由学生有那里艰难地摸索,甚至于连教师作一下点评和总结的权利也彻底下放了.
困惑之二:古诗、文言文教学到底该不该逐句翻译讲解?
为继承和吸收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在我国的大中小学各阶段的语文课程中都涉及到一定量的古诗词和文言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及语言的变迁,加上初中生的语言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们对这类作品的理解相当困难.因此,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浅显要求,并重点强调了朗诵和积累教学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诗文的句意讲解的不够,造成学生对诗文中的语句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致使他们在后面的教学环节如作品主题的探究,课文的理解背诵,名言佳句的灵活使用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多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困惑之三:字词积累、病句修改之类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当如何进行?我在教学中发现,我所任课的七年级班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远未达到新课标中规定的“(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学段目标要求:有约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不
全也读不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声母和韵母,亦不能熟练地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写起作文来更是病句连天,让人哭笑不得.显然,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又以词汇的积累严重不足表现的尤为突出.而且,由于这种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更多问题的连锁产生,如学生的朗读能力很差,一段很短的现代文在给了相当长的时间预习后仍然读得结结巴巴,动笔写字就是“别字大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也曾希望从一些市、区两级的公开课中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但令我失望的是从这些公开课中似乎也未看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
困惑之四: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是否城市味太浓,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中小学的实际?
就目前我接触到的七年级上下册教材来看,其中设计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动手搜集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大量各种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光盘、录音磁带甚至于实物等,有的甚至还需要学生走上街头做实地调查……就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说,这样的要求无非是为了提高学生们利用现代各种传媒有目的的采集实用信息,以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有意地调动其社会参与意识.然而这些专家学者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即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而其中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相应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中亦有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试问,对于很多当地尚未接通宽带网络,连上一次城都很不容易的农村娃们来说,你让他们到哪里去上网查资料,又到哪里去搞什么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呢?更不用说让他们去搞什么野外探险活动了,就算孩子们想去,可他们的有那个时间和经济实力吗?可若是不搞这些上网查资料、做社会调查的准备活动,这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对于我们这类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同样感到头痛的矛盾问题.困惑之五:教学方法在改,中(高)考这个指挥棒会不会随之而改?
坦率地讲,尽管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已有多年,然而,在不发达的基本国情和升学、就业的社会环境重压下,应试教育还是客观存在的,个别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回潮之势.就我们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而言,究竟是应该以从国家和民许的发展的长远大计出发,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标呢,还是从个人和学校的短期利益和目标出发,以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行动指针?也许有人会对此提出疑问说:“难道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二者就不能结合起来吗?”的确,既能在考场上得到高分同时又能在生活中熟练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聪明学生是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那种虽然在考场上对答如流,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见了生人不敢说话,上了台面手足无措,写封书信辞不达意的孩子更是屡见不鲜.什么缘故?就是因为在某些僵化甚至已变成错误的高(中)考题型误导下,在一些教师的题山题海重压和浸泡下,他们早已从原本聪明伶俐的儿童变成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的书呆子.他们在一次又一次“标准答案”的打击下,早已失去了那颗敢想敢干,勇于探索的可贵童心,而变成了一个个只知盲从权威,不敢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两脚书橱”.再说说教师们,其实他们又何尝不知道那种狂轰滥炸式的题海训练对孩子们损害很大呢,但面对动辄教学实效(实际就是升学率)与职称工资、评先表模等个人待遇挂钩的压力,他们又能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正如中药之与西药:面对药效缓慢却治本的中成草药和虽有副作用却药效很快的西药,只想早是解除病痛的你会作出什么样的的选择?于是乎,你就不难
看到这样种种此类的怪现象:公开课上,大家争着谈论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们也争抢着讨论回答教师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好一幅红红火火探索新课程教学法的热闹景象.而其余时间呢,大家却是毫不相让的大比内功——你给你的学生做《名题精练》,我就让我的弟子啃《黄冈宝典》,一本不够?那就来两本.时间不够?那就加班补课呗!你中考不是总要考点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么,那我就把各册教材中的名篇名段一一点明划出 ,让学生们天天去背诵、默写,直到形成条件反射才算过关;你中考不是总要考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为主的阅读题么,那我就专门找一些历届中考中的精典文段来反反复复的练,还怕他们学不会如何对付这类问题?你中考不是以话题作文为时髦吗,那我就我的弟子们多买几本《话题作文大全》回来读读背背吧,说不定就能碰到原样的话题呢……至于其他方面嘛,那就管不了啦,只要学生们能考个好成绩就行了.如此以来,学生的语文素质怎能真正得到提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又怎能落到实处?这种现状和不明朗的中考命题改革方向,给我们一些准备以更大步伐推动教改深入的一线教师们深深的顾虑和疑惑.毕竟相对于已属纯熟的旧教法来说,新课程的教法探索面临的是更多的未知甚至是失败的风险啊!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的感受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我在这里就不在班述.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是如何探索解决的呢?主要的措施如下:
其一,转变角色,服务主体.“教师永远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对于我们每一个教师而言,我们始终不能忘了这一点:我们老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所谓的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前人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也是此理.在阅读课中,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叶圣陶语),激发和引导学生们去大胆而自信地去听、去说、去读、去写.也许,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想法很荒唐,也许他们的的表达很笨拙,远没有我们心中期望的那样完美,但只要是孩子们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下的真情实感流露,我们为什么不为他们的真实、坦率和勇敢的精神而喝彩呢?因为我们大人们再多的感受也取代不了他们的自己的体验,终究有那么一天,这些可爱的孩子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还有嘴巴去独立的观察、思考和说话啊!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为了个什么“标准答案”去剥夺他们思考的权利和自由,而应该多在如何给孩子们创造有利于他们打开思维闸门的恰当情境上下足功夫,把课堂的主人公角色还给学生.其二,分层教学,因势利导.由于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上的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避免教学中“一刀切”造成基础稍好的学生因要求太低”吃不饱”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要求相对太高又”吃不了”的不利局面,我在进行有关基础知识方面训练时,都会把这些知识点根据其难度大小进行一定的拆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要求,而对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则给予一些难度较低的要求.如对生字词的积累掌握中,我就要求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仅要掌握那些词语的读音和写法,还要求他们掌握这些词语的各种常见意思及用法,比如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等.对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仅要求他们会在读会写并知道这些词语的基本含意就行了,在学习文言文时也是如此.对那些基础好的学生,我不仅要求他们较为透彻地掌握课文的主旨和写作特色,我还要求他们把每篇精典的文章完整的背诵下来以积累语言材料;而对另外一些学生我只要求他们能基本了解文章的意思和特点就行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常会有意识地针对性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同时也会给出不同的要求.从而避免了课堂上为照顾全体学生而句句翻译费时又费力的问题.其三,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对于综合性学习中涉及到的脱离了农村实际的问题,我们首先统一对新课标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认识,认为这项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有它科学和合理的意义的,应该积极地实施.而对于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引起的教材内容不能全面适用问题,我们则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即根据我校的校情和学生们的兴趣灵活地使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或增或删,或加以适当变通.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原为“黄河,母亲河!”,考虑到我们襄樊地处秦岭秦岭以南,距黄河相当遥远,学生对之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盲目照搬肯定难以进行.于是,我根据我校地处汉江边的实际情况,将此次活动的主题改为“保护母亲河——关注身边的汉江”,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汉江江水流量与水质的变化,和调查对汉江水造成污染的原因有哪些等具体措施,从自己的身边去观察去发现现实的环境保护问题,从而使这项活动得以顺利且比较深入的开展了下来.使孩子们在锻炼了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环保教育, 增强了“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主人翁责任感.其四,奋勇当先,敢立潮头.面对势不可当的课程改革潮流,我和同事们不甘落人后,积极地进行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如力求把原本气氛沉闷,严肃的“讲”堂变成轻松欢快的“学”堂;变“我写作文是为了完成任务”为”我要写好作文显示我的风采”;把竞争和激励机制引入课堂以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想说、敢说;把多媒体带进课堂以有声有色、有形有貌的课件帮助学生达成对课文重点情节和场景的理解等等.同时,在摸索中,我们也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作为教师们教学指挥棒的中考考试内容及命题方式有作一些适当改变的必要,如能否进一步增加主观题的比重而磋少那些客观题的比重(如文言文选段由课内改为课外的,现代文阅读题目设计更偏重于学生主观感悟及创新表达而不是像现有的按图索骥)?能否在平时组织一些大型的市、区(县)级规模的作文、演讲或书法大赛,并将其获奖成绩计入中考总成绩以大大激发学生们写好作文和练好书法的兴趣呢?
14.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十四
语文教学一直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在中学语文教改以迅猛之势高速运行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教师,我在教改教学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产生了种种困惑。经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我终于发现:语文教师只有本身具备了
良好素质,才能从容面对教改,走出困惑,走向成熟。在语文教学中,我积极实践新课标理念,却因此产生了种种困惑:
(一)当学生已经形成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学习习惯,我该怎么办?新学期伊始,我带七年级语文。开始教第一课€€€€《忆读书》。我试着抛出一个问题:“我们读过许多书,也一定会有很多的感悟与体会,你能表述一下吗?”让我惊奇的是,除了空气在流动,学生们面面相觑,默默无语。而我,仿佛置身于无人的旷野:没有“对话”,没有“共享”;只有静默,只有冷场。是的,他们已经习惯了默默聆听,忽然改变,当然会不知所措。当一种习惯竟可以变成一种学习方式时,我不仅困惑,而且无奈。
(二)如何把握课堂的“放”与“收”?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又一困惑。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遇到了“放开”之后,无法“回收”的情况。在教学“三味书屋”部分时,我让学生把教室想象成三味书屋,一一再现书屋的陈设。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三味‟指什么?为什么要叫三味书屋?”一瞬间我目瞪口呆,十分紧张,不知如何接这个“烫手山芋”。更有学生提议:“老师,我们也来上对课吧?”不禁让我汗流浃背,不仅因为腹内草莽,而且是
课堂放开之后,学生扯得野了,我无法收场。真是既惭愧又困惑。
(三)在进行“综合性学生€€作文€€口语交际”的教学时,我有不知如何操作,难以驾驭之惑。新型的“综合性学习€€作文€€口语交际”课有别于传统的单一的作文训练课。它集口语表达、书面语言表达、综合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于一体,人文精神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三维一体”,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怎样于无痕处使语文的三个维度达到和谐统一?且综合性学习课涵养面广,涉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关于追“星”、戏曲、探险、民间采风、动物世界、古典诗词……真可谓包罗万象。每当上这种课时,我总是十分惶恐,不知如何把
握各个环节,也只有照本宣科,机械教学了。
(四)新课改下的文言文应该怎么教?我始终十分困惑。以前的文言文教学大抵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全文,反复强调重点的字、词、句的用法后,教学即可宣告结束。这与新课改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理念背道而驰。我在教学中发现,文言文有别于其它文体,它是一种古代文化的积淀,而学生对此却知之甚少。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会不会本末倒置、流于形式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三峡》的教学之中。在学生自主、合作的情形下,疏通了文章的字、词、句,品读课文,自译了课文。我也设置了一个创造性问题:学习了《三峡》后,你被它的美景所深深吸引,你准备哪个季节前往?请说出你这样选择的理由。学生们多元化的解答也令人满意,整节课在轻松、自主、快乐中结束。可问题是在课后出现的。课余,我问学生,“清荣峻茂”是什么意思?关上书本,几乎无人说清。再问其他的文言句子,也是一知半解。我不禁困惑:
新课改后的文言文究竟怎么教,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呢?
面对新教改中出现的种种困惑,我们该如何起步呢?我认为:首要的是加强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质,我们才能从容面对教改、面
对困惑、走出困惑。为此,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认真领会新课标内涵,实行教育理念的转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在重形式或重内容上左右摇摆,由此形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反复拉锯角力。如何看待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呢?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如《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等,以便更好地领会新课改的内涵。我发现,既不能重“工具性”,轻“人文性”;也不能重“人文性”,轻“工具性”。二者
应有机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苦练教学基本功。为了驾驭课堂时能收放自如,从教学设计、板书到教学语言,我每一个环节都认真揣摩。尤其注意在语言表述上下功夫,力求生动优雅、明朗亲切,能启迪学生思维,拨动学习的心弦。为此我专门研究了于漪、魏书生等名家的课堂实录,用心揣摩和领悟他们的语言艺术。此外,我还经常观看中央十台播出的《百家讲坛》,欣赏大师们奉献的一场场文学盛宴,努力从大师们的语言中汲取养分,锤炼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让自己的教学语言修养得到了提高。
(三)坚持业务自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提高自身素质十分重要。我认为,“活”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那么,博览群书的知识积累是十分必要了。因为,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满满的“一桶水”。我开始广泛地阅读哲学文化著作,积极与同行交流思想,探讨文化现象,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另外,在繁重的教学之余,我总是坚持课后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遗憾,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面对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我会在接受之后,融入自己的想法,设计出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学方式,使自己的教学具有个性的魅力。
(四)提高审美素养。语文教师不仅要能敏锐地发现美,出色地鉴赏美、评价美,而且必须能把发现、体验、鉴赏的美合乎语文审美教育规律地传达出来,形成语文教学美。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改发展的必然。我开始学习美学理论,对美的本质、美的基本特征、美的欣赏、美的创造等理论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我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欣赏活动,广泛接触五彩缤纷的艺术形式,敞开心扉去接受艺术的熏陶,竭尽全力去吸取艺术的营养。我开始懂得,各类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渗透极为显著,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画同源就是这个道理。我通过学习美学来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素养的目的。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素质之后,才能教学中起到桥梁的作用,把学生推向自主的平台,也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游刃有余的参与者。
我进行了以下实践。
(一)激活学生自主意识。课堂上,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且这种双边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我在教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时,先吟诵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创设情景,让学生沉醉在春的美妙之中。然后要求他们把浮现于脑际的画面用文字或图画表达出来,再与课文相较: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们兴致高涨,觉得“我能行”、“我很棒”。一扫往日的沉寂,开始积极地、主动地、快乐地学习。学生的自主意识复苏,我也成了快乐的引导者。
(二)合理把握教学中的“放”与“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好“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我深钻教材,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把握“放”与“引”的关系。“放”不是漫无目的放鸭子,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体验、实践、发现、发展的空间。我努力做到:凡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就先“放”了一下:让学生自由阅读讨论之后,说说自己的发现、欣赏的美句美段或感悟出的道理。有个学生就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什么父亲会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已经做好了”?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但没有回答,而是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是位中国父亲,他会怎么说?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有个学生脱口而出,他会十分恼火地说,你怎么跑那上面去了?别动!我抱你下来!我觉得这样的回答精彩极了。通过比较,同学们不仅弄懂了美国父亲话语里的潜台词,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甚至开始探讨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这样才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因喜欢而学,因学而发现,因发现而感受学习的快乐。课堂活跃,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我真正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三)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部分。要教会学生质疑,就要让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敢于对书本知识和老师所讲大胆质疑。我在教《木兰诗》时,有位学生提出疑问,认为诗中所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句不可信。理由是木兰的一双小脚,晚上洗脚时会露出来。我及时肯定了这位学生的质疑精神,对他予以表扬,最后,我们一起查阅有关资料,解答了疑问。要教会学生质疑,我们要先鼓励,后引导,让学生的能力在质疑中得到锻炼,我也体会到作为一个引导者的快乐。
(四)把语文学习的外延延伸为生活的外延,树立学生的大语文观。这种延伸,贯穿课内与课外。我在课内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真切更丰富的人生。领悟语文之美,生活之美。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我让学生课外阅读。因为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报刊杂志,都承载着各种社会生活信息。并让学生学会观察,练就一双慧眼,学做有心人,积累生活阅历。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拥有一双慧眼,学生才能感受到人灵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文化的灿烂与辉煌;才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对未来充满热烈憧憬和乐观、正直的期待;才能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生……或是春花,或是秋月;或是鸣蝉,或是冷雪……生活之美,语文之美在学生的笔端尽情流淌。记得有篇作文的题目是: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题旨精妙地阐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我十分担心学生能否把握主旨,结果是学生们的一篇篇精美作文,演绎出了精彩的生活、精致的语文……我也体会到作为参与者的成功与喜悦。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反思与对策10-28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及对策09-24
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30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06-25
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28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07-04
浅谈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06-25
小学语文现状及分析07-14
浅谈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09-06
小学语文误区及策略论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