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精选8篇)
1.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一
用心用情贴近员工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2012年××公司工作会对××酒店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如何继续保持酒店良好的发展势头,促进酒店持续和谐发展?笔者认为,抓好员工队伍思想建设,维护员工队伍稳定显得较为重要。
用心,时刻关注员工的冷暖温饱
树立员工观念。首先要做到统筹兼顾。酒店现有员工××人,分别来自××、××、××等地,结构参差错杂,生活习俗迥异。为此,对待老员工应以诚相待,以心相待,充分尊重他们意愿;对工作勤奋,业绩良好的要加大培养力度,增强其归属感,使其成为酒店的中坚力量;对家庭有困难的员工,依靠公司采取逐步退出方式,让其回到居住地就近就业,建立可进可出的循环用人机制,以吸引更多的青年和具有酒店经营管理专长人员来到酒店。再次要注重维护员工利益。坚持优先解决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员工生活福利待遇,强化员工主体作用,减少员工流失率,在工作中发动员工、组织员工、依靠员工,凝聚干事创业的合力。
建立工作体系。全面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机构,要坚持“四个同步”:党支部的调整设置与经营业务部门同步考虑;党支部负责人与部门负责人同步安排;党务工作机构与酒店经营管理部门同步设立;思想政治工作与酒店安全经营工作同步开展。
用情,时刻改善员工的冷暖温饱
注重“四个结合”。注意把握“四个结合”: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普遍教育和个别帮助相结合,肯定成绩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正常教育和开展各种有益活动相结合。紧密围绕酒店经营中心,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敬业、勤业、精业、奉献”的职业道德观,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掌握好灵活性,真正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团结宽松的工作环境。
注重以情留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基”是人心。温暖人才能激励人,凝聚人才能振奋人。当前酒店员工的工作竞争、精神压力加大,社会环境价值趋向复杂,所以对员工较过去更加需要真情的呵护、温情的关心。牢固树立“员工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工作观念,从小事入手,有针对性的制定系列关爱员工和激励员工的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和收入,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增强酒店与员工的情感,促使员工自觉把真心捧给企业,与企业同舟共济。
在酒店稳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员工思想工作只能强化而不能淡化,员工利益只能维护而不能损害,员工思想疏导工作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只有坚持不懈用真心、用真情时刻关心关爱员工,牢牢凝聚员工队伍的精、气、神,才能切实促进酒店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2.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二
一要牢固树立干群平等的工作作风。
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地位、职务和工作性质差距,必然产生不同的心理。如果企业各层次员工之间不能在思想、语言、行为上相互融合,消除隔阂,企业内部就难以和谐。基层党组织要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应克服特殊化的思想倾向,树立干群平等的工作作风,放下架子,深入基层,以平等身份与员工相处,尊重员工,虚心听取不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与基层员工之间的互融、协作关系。要以“企业员工都是企业主人”、“相信员工、依靠员工,一切工作为了企业和员工”为基点,更多地从心理层面理解和关心员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淡化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的名利思想意识,使员工正确对待职务差别、岗位分工,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思想、语言、行为同化于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目标,为企业的发展尽职尽责。
二要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是衡量企业内部协调程度的重要因素。基层党组织要始终把员工根本利益作为企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用和谐理论协调企业内部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企业内部环境。应尊重员工人格和权益,尊重员工的自由发展。制定各项制度应严中有情、情中有严,充分体现和保障员工的利益,特别要注重保障弱势员工的利益。要着力解决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员工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思想,凝聚人心,用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文化理念和准则规范行为,促进企业内部和谐。
三要对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及时疏导和化解,心病要用心药治。
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时,如果不加以调适与疏导,就会产生不良反应,导致不良后果。各级基层党组织要注意和加强对员工心理上的教育和疏导。一是要正确引导员工注意自我情绪的调节。使员工们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一个比较科学、客观的认识,寻找有效的、适合自己的放松和排遣方式,掌握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二是要善于消除和排遣员工不良情绪。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发泄方式;偶尔的聚会、聚餐也会使员工之间得到很好的沟通,融洽彼此关系,不满和误解得到宣泄;谈心更是可以使不良情绪得到释放。特别领导与员工的谈心活动,除了可以使不良情绪的员工满足心理上的、“倾诉、宣泄、交流和安抚”的需求外,对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忧虑、困惑等也可以进行恰当的疏导和帮助;从而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的新平衡。
四要引导和培养员工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
第一,要加强员工素质培养。在抓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注意抓好员工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一种“平和、勤奋、敬业、向上”的健康心态。当前企业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时期,我们有幸身处企业发展的洪流中,首先应该感谢企业给予了我们机遇和机会,需要我们心态平和地报效企业,在这大好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没有理由不去努力工作。另外,还要善于引导员工经常进行自我批评,多发现自己的不足,多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寻找自身的差距,从而保持平和的心态,立足岗位,勤奋工作,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自觉养成积极、务实和理性的成熟心态。第二,要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包括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几个方面,员工的心态是会因环境随时随地变化的,稳定只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因此,要十分注意尽可能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即使有的环境条件无法改变时,也应该让员工懂得: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因为,和谐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第三,邀请心理专家到单位以“快乐工作、和谐生活”为主题的心理咨询辅导和定期举办拓展训练活动,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减除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五要搞好员工职业生涯设计。
开展职业生涯设计, 规划员工的成长道路和发展未来, 对促进内心和谐大有益处, 是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更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现实的需要。在为职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时, 基层党组织应根据新员工、中年员工和老员工三类人员来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新员工一般希望能较快地做出贡献, 想通过在承担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迅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要给他们机会和创造空间, 使他们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中年员工一般能独挡一面, 对于他们, 企业要充分信任, 大胆地将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新的工作任务交予他们, 要通过提拔晋升, 使其职业通路畅顺。老年员工处于职业后期阶段, 退二线和退休问题必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大量事实表明, 退二线和退休均可能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 对企业的工作也会产生影响。在这一部分人的职业规划上, 要注意做好细微的思想工作, 既要发挥他们经验丰富的优势, 安排他们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又要对退休等事宜给予细致周到的计划和管理。在职业生涯设计规划的具体实施上, 基层党组织要首先分析员工的理想型职业选择和现实型职业选择。两者的距离越近, 双方的冲突就越小, 应注意规范化进行, 逐步建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机制, 建立劳资双方长期平衡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实现员工个人抱负与企业长远发展的和谐发展。同时要通过绩效考核方式发现职工价值的生命周期。职工价值的生命周期一般为2年, 如果某员工上任一个岗位2年有余, 通过考核还不能胜任工作, 在通常情况下, 该员工不会再在此岗位上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如果某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2年且绩效考核业绩突出, 要让其发挥更大价值, 就应早点给他换上有更大责任并有更大权利的岗位, 让他开始新的价值生命周期。如果某员工价值的生命周期到了, 若不给他换岗, 时间一久, 员工就会逐渐失去拼搏的激情, 产生惰性。
参考文献
[1]、胡华伟, 浅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促进员工心理和谐, 思考与探索2008年9月23日
3.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三
一、把握企业员工的心态,抓动向,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
(一)理解、服务、爱护是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向企业党组织反映职工的愿望和要求,同时,要向职工耐心细致地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彼此沟通,互相理解。坚持对职工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消极因素: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的影响。坚持进行改革教育,引导职工正确对待企业改革,支持、理解和参与企业的改革,坚持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和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要为企业经济和建设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一定的教育方法和艺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员工成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认识。一要理论联系实际。二要典型示范,树立榜样,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只要我们注意引导,用典型示范,人们就会向先进人物学习,像先进人物那样去做。三要以行为感染人。教育者首先应受教育,只有教育者本身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高尚的情操、模范的行为,做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才能以自身的行为和人格力量感染受教育者。
二、做好企业员工政治思想工作,要更新思想观念、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效能力
(一)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研究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在充分理解,互相尊重的基础上,通过情感的交流,使职工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
(二)创新要突出重点,把企业改革中的热点、难点、疑点作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攻点对待。青年创新创效活动是引导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企业技术改造、管理和实践,能够充分地把青年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企业改革发展。在企业中,大部分员工工作在生产一线,他们最清楚生产存在哪些薄弱环节。要通过创新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勇于创新的能力,通过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技术交流、课题攻关等活动,最大限度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三、“以人为本”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和谐发展
(一)采取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员工,这就决定了企业要认真地下功夫去分析掌握每个员工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变化情况,从而做到真正了解人。在我们企业的员工中,由于年龄、思想觉悟、地域差异、文化程度等的不同,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采用的方法、手段也应该是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分析员工中各种不同的思想状况和变化情况,而要做到真正了解人,就得深入基层,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努力解决员工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员工的思想、心理、情绪,进行思想变化的因素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和特点,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教育和做工作,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二)紧密联系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公司生产经营实际、改革和管理实际、员工的思想实际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理解员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思想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生活,这是新形势下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办法。只有关心群众,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群众;只有把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善于从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才能增强企业思想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把思想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由于我们坚持把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了首位,目前已拥有职工200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52人,中级技术人员167人,初级技术人员526人,中层管理干部69人,拥有环锭纺20万枚,气流纺3000头,其产品已覆盖了江苏、浙江、山东、及省内地区的400余家客户,先后有授权专利20项,年均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创利税5000万元。先后荣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南省棉纺织行业经济效益排名前十名单位”, “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单位” 等荣誉称号。
4.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四
林州市民政局
在林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市的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各类民间组织迅速成长并日益壮大起来,它们在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截止目前,我市共有民间组织147个,其中社会团体66个,民办非企业单位81个,涉及教育、劳动、科技、体育、农业、商业、文化、民政、中介服务等多个领域。五年来,共注销民间组织15个,撤销9个,法人变更登记18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严格登记,强化监督,促进民间组织规范管理
1、抓好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民间组织体制建设。我们认真贯彻执行民间组织实行双重管理的政策法规,经常主动与业务主管单位沟通情况,督促业务主管单位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管理,指导民间组织建立民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办事制度,形成了登记机关与业务主管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局
面,切实加强了对民间组织的管理。
2、开展民间组织管理专项执法检查活动。民间组织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抓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民间组织的违法行为,打击非法民间组织,确保民间组织的纯洁性。为营造良好的民间组织发展氛围,根据国务院和民政部《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我们多次会同纪检、公安、工商等部门与业务主管单位密切协同,对全市民间组织进行执法集中查处活动,依法取缔了“世界民建自富基金总会”等非法组织,有力打击了非法民间组织,进一步规范了民间组织行为,起到了教育、警示和威慑的作用。
3、落实收费许可,规范社团涉企收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进一步规范我市的社团收费工作,我们按照省市要求,对社团会费收取作了明确规定,严格要求收费的社团认真履行会费标准制定和修改程序,严格执行会费收支公开制度,严格实行收费许可制度,严格民间组织票本专用制度。同时,在全市社团中开展了清理和规范社团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使社团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多和滥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减轻了基层和群众负担。
4、对民办学校的民事主体资格进行了变更。按照民政部和
省、安阳市要求,对全市50个民办学校进行了个体变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进行了变更,为保护其合法利益提供了保障,对9个未办理变更手续的民办学校依法进行了撤销登记。
5、举办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培训班。为贯彻落实财政部、民政部“关于认真贯彻实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通知”精神和省市民间组织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我们会同财政局对全市民间组织的会计人员进行了新会计制度培训,使我市民间组织的财务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二、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
我们按照上级要求,在全市民办非企业单位中扎实开展了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我局被省民政厅表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组织奖”,林州市爱心幼儿园被表彰为“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先进单位”,林州市成品油协会等3个单位被表彰为“河南省先进民间组织”。
一是健全组织,加强协调,为扎实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提供组织保证。为加强领导,成立了林州市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制发了《关于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的通知》。二是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为扎实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提供制度保证。三是广泛宣传,-3-
全面动员,为扎实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确保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取得突出的社会效益和公益效益。
三、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加快全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步伐,几年来,我们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遵循边发展、边登记、边规范的原则,放宽登记条件,简化登记程序,走出了一条农户自发、企业自主、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路子。截止目前,全市共登记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26个,备案29个,涉及养猪、养兔、种子、饲料、沼气、农民用水、中药材种植、科技服务等多个领域,为推动全市农村专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领导重视方面,市里调整充实了由市领导任组长,各乡镇及民政、财政、农业、林业、市社、土地、畜牧、科技、税务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把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规范建设工作纳入16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目标考核内容,签定责任书,要求每个乡镇、街道每年要培育发展1—2个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专
业经济协会。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过程中,我们对提出申请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坚持实行登记和备案“两条腿”走路,降低准入门槛,减少批准筹办环节,坚持条件成熟一个,注册登记一个,规范管理一个,促进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
四、开创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新局面
做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将按照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强化服务,积极引导,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重点业务工作,力争行业协会改革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工作取得新的成效,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努力使各项工作走在前列,不断开创民间组织管理工作新局面,促进社会和谐新发展。
5.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五
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社会的理想目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和谐才有利于社会、从而也有利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从另一方面说,发展才会促进和谐、发展才会有真正的和谐。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提高有赖于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人
力资本的提高构成了社会和谐最可靠基础之一
新技术革命使现代社会的生产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取决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正式的知识被视为关键的个人资源和关键的经济资源。知识是今天唯一意义深远的资源。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即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没有消失,但是它们已经变成第二位的。”根据世界银行的报道,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人力资本已经构成了世界财富的64。凭借现代通讯技术,知识和资本快速流动从而引发了竞争的加剧,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必须在足够的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才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主动、得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本的提高构成了一个社会和谐的最可靠的基础。所谓社会不和谐是说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的利益集团的矛盾激化、出现了严重的冲突危及了社会的基本秩序,而矛盾冲突的根源最主要的是利益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解决利益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需要有分配制度的公平、分配机制的合理,但人力资本的提高则是这二者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首先,对个人而言,人力资本的提高使他有能力去竞争那些报酬较高的工作或职位并由此获得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会弱化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而产生的相对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并会更多地注重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种积极发展自我的努力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其次,对社会而言,人力资本的提高会使社会的生产效率提高,有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为社会中的低收入群体、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使不同的社会阶层可以和睦相处。人力资本的提高靠教育,所以在世界上教育被一些国家作为重要的社会发展战略,越是发达国家对教育越重视。
提高低收入和失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决定社会资源分配的主要是政治权力。国家控制着全部的社会资源,是唯一的利益主体,由国家计划、按照意识形态、通过各级行政机构履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和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职能,所以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多少、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的职业、单位、行政级别等,社会分化程度低,由利益分配引发的社会矛盾并不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资源分配机制逐渐地进行着根本性的改变,市场正在取代政治权力成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主要力量。市场经济使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元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的收入差距拉大,社会的分化加剧,社会的矛盾凸现。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化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益主体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如在城市中,低收入阶层主要是工人,导致他们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程度低。据2000年的一份全国性的调查显示,在岗职工的文化程度整体较低,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31年,大多数是初中、高中学历,明显低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后两者分别是13.86年和13.08年。与1992年的调查数据相比,大致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在岗职工初中、高中学历的人所占比例还略有上升,而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则略有下降。调查分析还表明,工人阶层在文化程度方面的同质性很明显。换句话说,在不同企业里,工人的文化程度都不高,都是初中、高中学历者占绝对多数。这在全国如此,在大连也是如此。国家统计局大连市企业调查队在我市对150户企业的经营者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职工人的技能和受教育水平低成为影响企业生产和经营发展程度最大的因素。在被调查的150户企业中,认为在职工人的技能和教育程度因素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产生了较大甚至严重影响的占被调查企业的53。在职工人的技能和受教育水平低成为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重要的内在制约因素,从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技能和受教育水平低的在职工人在竞争中明显地处于劣势,潜在地具有失业和被淘汰的可能,事实上在已经失业的人口中,技能和受教育水平较低者是绝大多数,据我市城市失业人员保障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340名被访的失业者中,小学及以下7人,占2.1,初中194人占57.1,高中113人占31.2,而大专以上26人,只占7.6。这些人职业选择的面窄、再就业的机会小,要改变现有的处境比较困难。
改变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的情况,提高低收入和失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是缩小收入差距、减小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推动大连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在理论上十分明确的问题,重要的在于要根据大连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从社会的需要出发,使教育能够收到最大的社会效果。
目前,大连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其他行业一样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后我们有条件争
取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
第一,市委、市政府重视。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大连市委九届十次全会上审议并通过《中共大连市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意见的决议》,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大连市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就使发展教育所需要的组织规划、力量发动、资源动员等有了保证。
第二,具有经济社会基础。近年来,大连市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攀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社会条件。
第三,全民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近年来,大连市一直在致力于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通过这一活动,广大市民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大大提高,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使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要促进教育的发展,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应特别注意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教育公平,为和谐社会构筑最坚实的基础。所谓教育公平最基本的是要使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就意味着教育资源要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倾斜。社会分层理论认为教育在社会分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分层结构的核心是基于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活动的范围和不同的社会机会、不同的社会资源。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们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具有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而较高的社会流动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其次,提高职业培训的效果,使受训者能够真正从中获益。社会中的贫困人口往往来自失业人员的家庭。帮助失业人员掌握或提高职业技术,使其能够再就业是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的最直接的方法。但是,有关方面虽然已经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效果却不够理想,目前全市职业技术、文化培训机构有1084个,结业人数45.3万人,在学人数50.6万人。全市乡镇职业技术学校96个,2004年培训25.8万人次。但据我市城市失业人员保障状况调查报告,在回答“参加职业培训后对今后就业能产生多大作用”一题中回答受过培训的135人中,认为作用很大的有29人,占21.5,认为作用一般的有66人,占48.8,认为无作用的有40人,占29.6。这说明职业培训的效果还不够理想。有关部门应该做好调查研究,科学地安排培训内容、合理地制定职业培训计划,使职业培训切实适应失业人员的需要,达到提高他们再就业的能力的实际效果。
最后,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所有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而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比如,政府的财力有限、教育资源不足,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所以,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办教育。教育是一种双向活动,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受教育者的努力。对于积极办教育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个人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给他们以物质和精神的鼓励,保护和提高他们办教育的积极性;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通过树立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学习有所成就的典型人物,激励他们献身教育、刻苦学习,在全社会营造起一个重视教育、重视学习的社会氛围。
6.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六
──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普通农妇刘女士出于好心搭载同村李老太太及其孙女,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致李老太太伤情严重。对此,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其经济赔偿却遭对方家属四次坚决拒绝。这一感人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公德之美,它犹如一股清泉,浸润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态势,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但随之而来的各种道德范畴内的问题却屡屡出现,社会上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出现了道德失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以教育为根基。当前,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主流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社会道德为代价,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题,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当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才能推动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更好地助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德以劝善,法以诛恶。要使道德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法律是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风向标,必须把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把道德规范体现到法律法规的制定之中,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扶正祛邪、惩恶扬善,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惟有如此,人们从善的信心才能得到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国家者,积人而成。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既是觉悟,也是义务,道德大厦的建设需要每个社会成员添砖加瓦。全社会都要讲公德,只有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才能积小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加强道德榜样的宣传,取中华传统道德之精华,去其糟粕,才能适应当今社会,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
7.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七
一、不平凡的县级工交企业60年历程
抚今追昔, 追寻工交企业60年的足迹, 沧桑巨变, 感慨万千, 可歌可泣。它们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大到强, 从强到弱, 从弱到困, 直至出现职能弱化、人员老化、观念僵化、产业边缘化、群体贫困化、身心疲惫化“六化”现象, 令人担忧。忙碌的现代人, 在灯红酒绿、吃香喝辣的时刻, 又有谁能提起、想起、惦记他们?也许只有从不平凡的岁月追忆中才能找回他们些许心灵的自信自强、自豪慰藉。以下四句话足以表达他们的心路历程: (1) 激情岁月, 历史贡献承载史册。曾经满怀豪情撑起公有经济的半壁江山, 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和现代化建设而全力以赴, 建设社会主义新事业的憾人情景, 所付出的巨大艰辛, 做出的巨大贡献都历历在目, 令人难以忘怀; (2) 艰难岁月, 改革成效功在当代。面对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新形势, 不等不靠, 与时俱进, 积极应对, 坚定不移地走改革转制求生存求发展之路, 舍小家顾国家, 舍小我顾全局的壮士断腕牺牲精神令人敬畏尊重; (3) 奋争岁月, 转型奉献利在千秋。积极投身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大浪淘沙中, “阵痛”的觉醒, 有的成为工业战线新型主力军, 有的自谋就业、自强新生。展现了产业工人永不言弃、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 (4) 执着岁月, 使命特殊, 催人奋进。面对不少经济困难的企业, 不少下岗和退休工人生活的贫困, 奋斗在工交战线的机关同志倍感揪心和责任重大、使命特殊。他们始终坚守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 公而忘私忠实地守护着公有资产大门, 千辛万苦、不遗余力地排忧解难, 千方百计地点亮困难工人的希望之灯, 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并迎来了改革成果惠顾的些许春风。“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执着坚守, 堪称国家干部的楷模。
二、困难企业职工生活贫困的成因
一是由于30年来各级政府以“抓大放小, 放开救活”政策主导中小企业的改革发展, 并逐步减少对此类企业的信贷等支持, 使历史债务沉重、冗员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没有下岗生活费的工人自谋再就业难且工作稳定性差, 收入低又不接济的微薄资金既要交高额的社保费, 又要维持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家庭支出, 必然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二是政策不配套, 改革同步性差。1998年7月退休金才执行社会化发放。此前很长一段时期, 政府重视不够, 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社保基金缺口巨大, 收支对抵的管理机制使不少人不能按时领到退休金, 致不少企业和职工消极应对, 放弃加入社保。而医改从2001年初才起步, 此时的企业已十分困难, 不少企业和员工只好放弃参加医保, 致两保尽失, 老年生活苦不堪言。
三、帮助困难企业职工摆脱困难的对策思路
1、提高认识, 更新理念, 切实增强帮扶困难企业职工的责任意识
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是开明有为负责任的政府, 是勇于拨乱反正、反省自律、因势善谋的理性政府。在新中国迎来60华诞, 庆祝祖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今天, 我们不能忘记、不该忘记那些有功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各阶层劳动者、奉献者。要尊重企业及员工曾热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为此流过汗, 甚至流过血, 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和劳力的历史事实, 肯定他们年轻时在计划体制年代乐意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而市场经济建立和培植完善中, 恰逢中年和退休, 不得已又选择了下岗自谋, 自强自立谋新生;新时期他们又克服了艰巨转型中“阵痛”困苦, 甘当不累赘社会的自食其力者, 默默地担当了社会转型期特殊的历史责任。他们跨越了两个时代、时势造化, 由满腔豪情的建设者、奉献者, 而今却成了心灰意冷的受损者、牺牲者, 各级组织应从反思中理性负责, 决不能再以“抓大放小、放开救活”为由, 片面强调市场机制作用, 任其自生自灭。要正视部分企业的停产关闭破产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社会变革必然引发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必须加以帮扶, 合舟共济共度难关。拉一马、帮一把、扶一程, 使他们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注重民生, 改革成果惠及社会并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新形势下, 应立即着手解决好历史上曾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而今天却沦为弱势行业、困难企业的贫困员工最基本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问题。总之, 为富当仁应成为责任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行动。
2、统一思想, 通力协作,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一个企业的设立, 需要许多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样一家企业的改革转制和退出市场, 更离不开各涉企部门、机构开明通达的通力协作, 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扶持。要努力倡导和树立“人人付出一点爱, 给予困难企业、困难职工多关怀”的社会新风尚, 积极营造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帮扶济困的浓烈社会氛围。作为企业主管部门, 要自觉克服等靠要思想, 振奋精神, 立足于自强自救、奋力拼搏, 把有限资产、资源的激活利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创造最佳效益, 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和职工的负担。
比如龙海二轻联社十几年来深得民心的改革转制成效就是一个例证。始终坚持“发展为要务、改革为根本、安定为基石、服务为宗旨、党建为保证、博爱为操守”的指导思想。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因势利导, 一厂一策, 能救尽力救活, 维持生产经营;确实救不活的, 采取“五该”办法加以应对。“该卖、该租、该收 (租金、各种商务欠款) 、该讨、该办 (安全、困难救济、历史遗留问题梳理、不稳定源头治理) ”。成效显著: (1) 历史银行贷款呆帐核销6530万元; (2) 21家企业6万m2厂房得到出租盘活, 年收租金260万元, 引入租户210户, 提供社会就业5200人, 产值2亿元, 税收500多万元; (3) 为3100名职工办理社保, 使2300名职工按时领到退休金; (4) 为医改前1053名职工办理了医保手续。
3、科学发展, 和谐并进, 多行惠民、利民、便民之举
对困难企业减负减压, 对下岗职工进行失业、低保和特殊困难救助是必要和应该的, 这些无疑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极大激发了产业工人克服困难和战胜危机的信心和勇气, 激励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如龙海二轻4200名职工, 从没有因生活的颠簸潦倒, 丧失意志而出现自杀等不良事件。但就当前最焦点、难点、热点的问题, 也是职工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仍然是社保医保问题。它事关丧失劳动能力后职工老年生活和幸福, 后顾之忧是人生必然未雨绸缪之虑。举例说明:龙海二轻系统, 由于历史种种原因原有1100名职工未能参加社保, 10年来, 我们不厌其烦、苦口婆心, 用心良苦。反复宣传发动劝助了542名职工全额自费加入社保, 累计缴费735万元, 目前已有213名退休工人按时足额领到退休金。最典型是钢窗厂一夫妇合年龄143岁, 每人交纳16875元, 每月领取250元起点退休金, 虽然5年后未收回成本, 现仍健在其乐融融。他们自愿交保买得三心:安心、放心、舒心 (公园老同志共叙闲情时, 有一种自豪感) 。许多人领到退休金都买喜糖送到企业和联社机关, 让大家分享他们的喜悦。
对关闭破产困难企业职工新一轮医保问题, 近期福建省政府已下发文件, 可望年底解决。但社保问题较突出: (1) 入保难, 必须年男45岁, 女40岁以下; (2) 收费高, 入保收费从1989年补, 每年3782元, 一次性要交7万多元; (3) 连续缴费未满15年不能办理退休, 要办理须补足中断的工龄, 人为造成不能按时办理退休 (如皮革厂一名男工, 男踩三轮车, 女是残疾人, 现不能办, 多次上访无果) 。 (4) 已入保职工收费标准偏高, 年交费达2028元, 不少企业无力支付, 单位缴费也由个人承担, 职工承受不了 (龙海二轻企业10家有代垫, 累计达600多万元) ; (5) 集体企业由于1990年以前工龄不能视同, 退休金偏低, 仅400多元。
8.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八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教育公平;企业
德国职业教育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双元制”引领、多种模式并存的格局,特别是“双元制”模式成为德国享誉全球的教育品牌。在德国,职业教育所受到的政府和民众的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了高等教育,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国家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促进教育公平
德国联邦政府提出的建立教育共和国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从根本上减少教育贫困,让教育惠及所有公民,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和谐。德国职业教育多年来的蓬勃发展成为德国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抓手。
德国小学学制是四年,然后学生分流进入职业预校(五年制)、实科中学(六年制)或文理中学(八年制或九年制)接受教育。德国主张根据社会分工的需求以及个人的素质、天赋、能力对学生进行分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够享有符合其天赋、智力类型和能力发展的教育机会。
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18岁以下的青年必须接受高中教育或职业教育。大部分的德国18岁以下青少年在完成了9年义务教育后(相当于初中毕业)选择了以“双元制”为主的职业教育。因此,初中后中等职业教育(相当于高中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在德国民众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一种与个人的能力、兴趣、爱好相适应,并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的岗位资格及就业能力,而职业教育正是以培养年轻人的这种能力为目标的,这保证了大多数未能接受普通教育的年轻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接受相关的职业教育。
可见,以“双元制”为主的德国职业教育正是由于为个体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实现了政府“为人人提供培训机会”的目标,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格局,对教育公平起到了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受到广大民众和政府的关注及支持。
二、提升国际竞争力
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德国坚持走“技术立国”之路,依靠出口“德国制造”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德国制造”之所以享誉全球,靠的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大批素质优良的产业工人队伍,尤其是“双元制”模式在大规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双元制”模式强调培训的实践性,主张在企业进行的职业实践操作与在学校接受的职业理论学习相结合,并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以学生在企业获取的职业技能和操作经验为主体,学生2/3的时间都在企业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劳动过程的导向来获取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学校在此基础之上实施专业教学,深化学生在企业培训过程中涉及的专业理论学习。
其次,“双元制”模式强调教学活动的职业性,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专业设置上,以国家认可的331个培训职业为基础;在教学内容上,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考试考核上,以“职业资格”为标准,通过考试的学生可获得国家认可的岗位资格证书。自2013年夏季起,德国把个人所获得的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教育能力水平逐步纳入德国能力框架,并颁发能力证书。例如,三年中等职业教育毕业文凭相当于四级能力水平;技师、技术员与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获得本科毕业文凭者相当,都具有六级能力水平。
再次,“双元制”模式强调企业办学的主体性,主要包括:法律主体——学生与企业而不是与学校签订培训合同;办学主体——培训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实训教师,2/3的教学时间都是在企业完成;投资主体——企业投入是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企业除承担其在培训期间产生的全部费用之外,还支付学生学习期间的生活津贴和社会保险。
培训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职业性和企业办学的主体性保证了毕业生所拥有的职业资格能够对应岗位的要求,并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双元制”模式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是企业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德国制造”所依赖的主要力量,被称为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为德国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世界曾经的第二贸易大国和全球第三发达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德国的职业教育实现了教育的公平与和谐,使教育在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第一,德国职业教育为所有人提供培训机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德国民众看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学习者智力类型的差异。德国70%的年轻人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这说明职业教育在德国民众中非常受欢迎。现行的331种培训职业使大部分没有上大学的年轻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天赋和兴趣的培训,获得职业能力并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不会因失去受教育机会而成为社会的问题群体,从而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谐和稳定。
第二,德国职业教育有助于形成社会和谐发展所需要的合理的人才结构。德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目标一致、互为补充、协调发展。30%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70%的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教育结构,形成了德国高等教育以职业教育为后盾、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智力产品的开发以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为支撑的局面,其多元化的人才格局符合德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第三,德国职业教育以学生个人内在的心灵和谐为基础,尊重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自由发展的要求。个人身心自由、健康、全面地发展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准。
第四,德国职业教育有利于推进教育扶贫与教育和谐。在德国,90%以上的选择职业教育的年轻人接受“双元制”模式学习。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选择“双元制”模式的学生每月都可得到培训企业提供的500~600欧元的生活补贴。此类生活补贴能够缓解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因此,德国职业教育从客观上起到了教育扶贫和促进教育和谐的作用。
第五,德国职业教育提高了就业率和企业创新能力。接受“双元制”教育的毕业生针对岗位要求接受职业培训,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而且职业生涯的适应期短,能够快速开始创造价值,因此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就业比较容易。此外,他们也比较容易成为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四、结语
德国的经验表明,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分工对人才的需求、受教育者的智力类型和个人兴趣,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所需要的多元化人才结构。就德国而言,年轻人中30%接受普通高等教育、70%接受职业教育的教育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如果高科技人才过多,就会超出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人才外流和人才浪费;同时,如果缺乏掌握精良制造工艺和生产水平的工人,那么科研成果就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产品和生产力。也就是说,科研成果世界一流,而产品无人问津,不能转化为社会财富,那么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就无从谈起。
【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荐阅读: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09-25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改10-11
员工素质与企业发展01-17
90后员工与企业发展12-20
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10-24
企业发展与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统一06-25
真正适合发展中企业的员工奖惩制度09-13
创建和谐企业 推动企业发展10-02
简析企业文化与企业和谐发展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