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2024-06-18

新农村建设推进村(精选15篇)

1.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篇一

城郊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宁国市西津街道办事处凤形山村地处宁国市西郊,自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我村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总体要求,结合城郊村实际,抢抓机遇、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坚持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06年我村被确定为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村,并先后成功接待了国家发改委、周边县市等多次参观考察,得到了充分肯定。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城郊村作为承接城市和农村的中间地带,必须因地制宜,牢牢把握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机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突出发展这一主题。要紧紧抓住城郊村的区位、交通、信息、人流、物流以及人才等优势,打好“五张牌”。一是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品蔬菜、优质水果种植,培育养殖大户,推进农业的综合开发,当好城市的“菜篮子”。二是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城市建设及工业开发区建设,都给近郊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要抢抓这一机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三是主动发展工业经济。城郊村地处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区位优势凸显,成为中小企业竞向投资的沃土。要在服从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加大招商引企力度,全力优化服务环境,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四是要全力发展旅游经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工作压力的逐步增大,近郊旅游休闲已成为一种时尚。城郊村要抓住这一契机,要立足村情实际,挖掘旅游潜力,着力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的新的有效载体。五是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要积极盘

活力村级资产,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采取公开招标、公开竟拍、合作开发等有效方式,用足用活村组预留地资源,发挥“酵母”作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第二,要抢抓城市拓展机遇。城郊村作为城市拓展的重点区域,要抓住这一机遇,全力改善村庄环境。一是要精心抓好中心村建设。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结合村级服务半径,本着有利于集约、节约土地,有利于方便群众办事,有利于盘活村级资源,有利于呼应城市拓展战略的原则,认真制定村级建设规划。尤其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居住习惯,开辟农民集中居住区,指导农民统一建房。同时,完善集中居住区的总体功能,硬化区间道路,建设公共绿地,着力改善居住环境。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农民公寓房建设,更好的节约和利用土地资源。二是要切实做好偏远村组的村庄整治工作。对于边远村民组要在村庄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下,以硬化村庄道路、建设环卫设施为重点加强村庄整治。特别是要打破目前城郊村普遍存在的农民无序建房,乱搭乱建等影响市容的突出问题。同时,要培养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探索建立村庄环境保洁的长效机制。

第三,要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城郊村直接面临征地、拆迁、安置等实际问题,各类矛盾错综复杂。要创新管理服务模式,主动应对新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新矛盾。一是要规范户籍管理制度。要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在维护户籍管理相关法律的前提下,探索建立符合城郊村实际的户籍管理制度,减少因户籍管理混乱带来分配上的各种矛盾,努力实现城郊村各项分配公

平、公正、公开,合情、合理、合法。二是完善各项权属登记。要按照《物权法》和《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各类承包经营权,完善宅基地、自留地相关登记,避免因权属不清带来的各种矛盾。三是要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切实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真落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四是深入开展关爱互助活动。要结合城郊村贫富悬殊相对较大的实际情况,开展“扶弱济困献爱心”活动,使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都能感受组织温暖,共享改革成果,推进社会公平。

第四,要增强村民就业能力。由于城郊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如何提升失地农民就业和再就业能力,是城郊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一是要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对城郊农民开展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开展再就业培训。要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依托“阳光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有效载体,强化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增强失地农民转产转岗能力,引导失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实行动态管理,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第五,要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城郊农民素质相对较高,民主法律意识相对较强,管理服务的任务更重,必然对村级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切实抓好村班子建设。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严格执行村级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相关制度,坚持村务党务公开、联组包户等有效载体,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推动

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二是认真抓好骨干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村级妇联、共青团、民兵、治保、调解等各类配套组织,并经常性开展活动,充分发挥配套组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同时,要适应城郊村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及时优化组织设置,依托中心户,推进双向带动和服务承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

2.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篇二

1 高起点规划全域

聘请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系统编制《生态中心村建设规划》、《土地治理规划》、《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其中生态中心村建设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将白寨构筑成为“一心、一轴、一带、多区”的布局结构。“一心”:规划在用地的西南部形成一个集行政、商贸、医疗、娱乐为一体的城镇公共服务中心。“一轴”:指由沿河商业构成的商业景观轴。“一带”:指沿东风渠绿化形成的滨河特色风貌带。“多区”:以居住为主的新建现代居住示范区、旧村改造后的传统风貌居住区和特色风貌居住区。计划用5年时间, 将白寨村与周边的北油村、高庄村等13个村合并, 中心村面积2160亩、人口1.5万人, 配套建设学校、医院、超市、邮政、银行、公园等服务设施。建成后, 现有13个共占地5000亩分散居住的行政村农民将集中到2160亩的功能齐全新社区, 通过土地复垦开发整理, 可净增耕地2840亩。

2 高层次谋划产业

立足于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中道公司在白寨中心村配套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发挥现代农业对农户致富的带动作用。一是中法现代环保生态养猪厂, 企业引进法国种猪繁殖、饲料生产、肉制品加工以及沼气发电一体化技术, 年可出栏20万头生猪。项目总投资6.8亿元, 年销售收入8.6亿元, 利润1.8亿元, 创造就业岗位900个, 并可为1500户家庭提供沼气, 被列入邯郸市“一号富民工程”、“农业产业化系统工程示范项目”。二是万亩双高示范基地。借助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力量, 建立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努力使基地内粮食产量亩增产200公斤、增收300元。三是建立蛋鸡繁育基地。建立企业引导发展小型农户蛋鸡养殖的模式, 实现饲养户饲养小型蛋鸡每只每年增收10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四是绿色蔬菜种植。公司租用农民土地统一建设高标准设施蔬菜大棚, 发展500亩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 提供就业岗位1000人。同时积极谋划拓展产业链条, 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力, 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提高农民收入。

3 高标准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规模建设的优势, 集合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等各路资金, 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2008年12月, 富民新农村建设公司在白寨村开工建设起步区新民居项目:项目占地204亩, 总投资6亿元, 其中基础设施3亿元、住宅3亿元。资金来源主要是公司自筹、农民认购、政府支持和银行贷款等, 公司先期投资8000万元用于启动区新民居建设、地下管网和基础设施建设, 县财政拿出340万元硬化了三纵三横共六条街道, 高标准建设了东风渠进桥村。白寨村新民居项目列入河北省新村新民居“十百千”工程示范村, 并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工程项目带动村镇规划实施试点村”。截至目前, 近120套燕赵新民居主体全部竣工, 6栋多层单元楼180户正在有序施工。

4 培育新型农民

公司从村情实际出发, 为农户精心定制了“三个一”文化套餐 (一张卡、一份报、一个中心) 。一张卡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 由公司出资为全村群众垫付新农合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一份报就是公司为每户订阅一份报纸, 每三户为一个小组, 分别订阅河北农民报、河北科技报、邯郸晚报, 并明确专人为组长负责组织交流学习。一个中心就是建设高标准的村民中心和文化广场。村民活动中心占地32亩, 总投资160万元。村民中心新建楼房两层、房屋40间, 集办公、农民素质培训、娱乐、休闲于一体, 目前主体工程已竣工。通过帮扶共建和定制套餐, 把民营企业先进文化、经营理念、技术项目向农村流动, 变过去的单纯帮扶送钱、送物“输血”为激活农村主体细胞、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变过去单纯送技术、送项目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从而实现民营资本、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5 创新管理体制

在实施白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曲周县富民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 租用农户土地或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使白寨村和周边共13个村的土地成方连片, 集中建设良种培训基地。公司以中法生态养猪项目为引领, 发展饲料、肉制品、防疫、运输等相关产业, 发展成为农业“龙头”企业, 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并为他们承担市场风险, 保证农民能够稳定、持续地增收。这样一来, 曲周富民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主体, 通过整合企业资本、技术和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源, 实现了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创业水平。

6 建好新班子

富民新农村建设公司法人王孟堂曾担任白寨村委员会主任, 有较好的群众工作基础。曲周县委、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创新管理制, 把公司和村的带头人合二为一, 县委组织部委托乡党委任命王孟堂为兼任白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这样做坚定了富民新农村建设公司的决心, 也为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公司与村支部共同谋划建设规划, 重大事项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 充分听取村民意愿和建议。现在, 全村群众逐步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形成村企共建的浓厚氛围, 为今后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摘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基本指导方针。邯郸市曲周县白寨村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 探索出了一条“公司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一企带一村, 联建新农村”的创新模式。主要特点:一是改造传统农村为公司化经营的新农村, 实现农村公司化;二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企业。这一运作模式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人才缺乏关键问题, 加速市场中企业资金、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社会公共服务要素向农村流动, 有序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有利于从体制上打破城乡界限, 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对加快转变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篇三

今年,吉林省将加大新农村建设推动力度,再启动建设1000个推进村。

吉林省新农村建设是2008年由试点阶段转入深入实施阶段的。当年共启动省、市、县、乡4级推进村1055个。完成改造农村泥草房2.54万户,建牧业小区121个,新上农业开发项目1241个,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环境综合整治项目3615个。省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共带动各方面投入24.6亿元,放大效应为1:12.3。

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2009年,吉林省提出新农村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环境综合整治、干部培训等重点工作;强化完善组织领导、政策支撑、帮扶机制三大支持体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入破解各类矛盾问题;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按照省、市、县、乡四级驱动的要求,2009年全省将再启动建设1000个推进村。其中,新增省级推进村100个。到今年底,全省启动建设的村镇数量将达到3233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3以上。同时,为提高基层干部综合素质。激发各地、各部门新农村建设热情,将继续实施万名村干部培训。省里奖补资金保持在1200万元左右,重点用于先进地区推进村项目建设补助。

4.新农村推进村表态 篇四

表 态 发 言

——XX县XX乡XX村

各位领导、同志们:

XX乡XX村被确定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村以来,我们乡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了全乡群众的广泛关注,这是继我乡创业村被确定为试点村以后,又被确定的一个省级推进村,这对我乡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我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整体升位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为了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生活质量,我们必须科学决策、统筹安排、扎实工作,有条不紊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下去。

一、营造浓厚氛围,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即有短期目标又有长期行为,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级组织单位包扶的机遇,发挥乡、村两级的协调能力,广泛宣传和动员,多争取项目和资金。并且要发动全村乃至全乡群众进行新农村建设。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努力、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推动机制;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乡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主

要任务和具体目标,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更加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科学制定规划,合理指导各项建设稳步推进 我们要着眼长远,结合本村情况,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即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又要体现群众的意愿、意志。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事情抓起,同时要做到新农村建设与总体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相促进。要在全乡范围内达到以小促大、以点带面的效果。重点实施八项工程:一是农田水利工程。突出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沃土工程。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机构。三是科技兴农工程。加快种养业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整体化,抓好农业科技示范户、示范园区建设,发展渔业养殖,加快稻米加工业的发展。四是生态工程。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加强耕地草原和源地保护,搞好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加强屯间绿化美化,村屯绿化率达到30%以上。五是饮水工程。完成本村361户,1600口人安全饮水工程,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六是康居工程。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支持和引导农民加快泥草房改造工程,农村砖瓦化住房普及率达到100%;加快有线电视网改成工程,农户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100%。七是能源工程。以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

清洁能源,推广沼气、秸杆气化等项技术,让农民充分享受清洁能源为生活带来的好处。八是人居环境整洁工程。XX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要重点突出整洁村容村貌,下大力气解决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畜禽乱跑等问题,做到柴草粪便出村、厕所干净、人畜分离、畜禽圈养、庭院整洁、道路平整、开展村屯绿化、栽植花草树木、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争取年内完成3000延长米封闭式排水沟工程和路灯安装工程,以及7500米屯路硬化建设工程。为了完成上述入项工程,我们要积极争取上级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方面扶持资金,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落到实处,发挥效益。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还要不断积累和总结创业村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且同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新农村工作扎实有序进行 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需要所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为了把这项关系民生的大事抓好,我们全乡党员、干部、群众都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自觉行动起来,为新农村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为此我们成立了由乡村两级人员共同组成的工作领导组织,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运作、保障等项工作,已经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村

5.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篇五

庙湾村在全县“一点二线三片” 脱贫奔小康发展布局中,处于战略支点部位,按照特色发展、绿色繁荣、民生改善、村容整洁的总体要求,经过3年努力,不断实现“产业新、环境新、家园新、风尚新、农民新”,使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努力建成全县脱贫奔小康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先进村,2011庙湾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是:

一、产业发展呈现新特色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经营模式,着力推进产业大发展。招商引进鹤峰县荣盛农牧业公司为龙头带动产业大发展:一是投资500万元的尽头湾生猪养殖场已完成近100亩的场地平整,并带动“五岳生猪养殖场”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获得政府扶持10万元、年内可出栏生猪达400余头、赢利可达20万元。二是获低产田改造项目投入,在全村一、二、三组连片发展核桃、油茶各500亩,带动了村民产业大调整的积极性。三是投入20万元建成大棚蔬菜基地30亩,调动了村民科技种菜和发展蔬菜的意识。四是紫云宫庙宇复建已完成规划、设计、勘测,并进行了工程奠基议式。通过一年的努力,庙湾村呈现出了生猪养殖、蔬菜、核桃、油茶、旅游五大产业新特色,并奠定了较好基础。

二、村庄整治显露新面貌

按照政府补贴与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庙湾村积极争取政府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积极调动村民的主动性,全力实施村庄大整治。一是迁村腾地特色民居一条街基本建成。在政府捆绑投入116.8万元和农户自筹50万元的基础上,历经五个月建成16栋特色民居住宅楼房、完成了街道基础工程。特色民居一条街基本建成,效果明显。二是民居改造整体性焕然一新。政府扶持30万元和农户自筹近60万元的投入,全村完成50户木质房屋正立面改造和楼房顶层加盖民俗特色木屋的改建,形成了以三组为主的一道亮丽风景。三是环境卫生整治逐步具备条件。政府投入13.8万元在全村建成垃圾收集池55口,并正争取环保部门的环境卫生整治的硬件投入。已逐步具备环卫整治条件。

三、基础设施建设出现新热潮

6.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汇报材料 篇六

一是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大力整治村容村貌。自开展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以来,***村党支部认真领会上级的各项指示精神,深刻体会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要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舒畅的生产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和主题实践活动。经过认真研究,村两委决定投资700多万元,在村大街两侧改建商品房9600多平方米,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发展小城镇建设。刚开始,有10多户村民不愿拆迁,严重耽误了规划的进程,村两委先后召开20多次会议,两委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经过30多次耐心细致的做工作,终于做通了不愿拆迁村民的工作,涉及拆迁面积2300多平方米,把原来破旧的小平房改建为高楼商厦,这样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活跃了小城镇市场,还增加了村民和集体的经济收入。截至到目前,该村50多栋商品房已全部售出。同时,村两委投资20万元,协调有关单位,把村北到村加油站700多米的泥路和从村小学校到园艺场3500多米的泥路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村两委还投资30多万元,为幼儿园建成了新教室,添置了娱乐游戏玩具等;投资了80多万元改建了全部小学的校舍,新盖了九间教室、添置了微机和多媒体教学设施。

为了给广大村民提供一个舒畅的环境,村两委设立了中心大街等6处垃圾堆放点,把全村划分5个卫生区,安排村干部负责管理,每月10号,村委会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对卫生不达标的区域限期整改,并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冬天下雪,村委会雇铲车推雪。大街由村委会每年拿出4000元,安排5人专职负责清除。村两委每年发给每户村民两袋面粉、两灌液化气。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给面粉两袋、500斤取暖煤,每月发60元生活费。投资18万多万元改建了敬老院,派专人负责孤寡老人吃、穿、住、病等问题。村两委还出资160万元为50岁以上的村民办理终身养老保险,计划3—5年30岁以上的村民全部也给办理终身养老保险。

二是着眼长远,注重结合,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年,村委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每年计划改建楼房7000-10000平方米,预计可收入350万-800多万元,再加上每年葡萄基地交的地租和村民承包田、各企业交地租款等,村委会每年预计可收入500万-1000多万元。同时,村委会还计划把村委会东一排楼房卖掉,在村委会院西面盖上四层楼房,一二层作为商品楼房出售,三四层作为村委办公使用,把现在村委会办公的楼房作为老、中、青年人学习、娱乐场所;计划在邮电局西面建起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场,拉上电灯,加强广大村民精神文明建设。为了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使老年人晚年有一个幸福的生活环境,村委会计划3-5年内建上一所3000多平方米的老年公寓,只要是老年人把房子交给集体,就可以到老年公寓去住,老年公寓内设有娱乐场所,健身场所,村委会派专人护理。……

7.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篇七

一、农家书屋建设及存在的问题

赤峰市松山区共有14个乡镇244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4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6万,80%为农业人口,典型的农业大区。国家文化部在2005年全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将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各级政府部门今后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现状,松山区2009—2010两年争取项目资金,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1个;社区文体活动中心28个。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农家书屋或草原书屋)各244个,一次性配备图书1750册,加之专业技术部门(如农、牧、林、水、卫计等)捐赠,书屋藏书达到3000—6000册,与赤峰市图书馆联合设立流动图书馆6个。14个乡镇文化站都设置了2个全额事业编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然而,还存在很多问题:文化设施设备被挪用、工作人员也是身兼数职。加之建成后没有维护经费和活动经费,器材设施破损,有的场地被挤占,书屋的图书、书报刊得不到补充与更新,加上疏于管理,大量图书外借未能及时归还,甚至因合并搬迁遗失。大部分乡镇图书室尤其是农家书屋已不能正常开放,基本处于停闭状态,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快改变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荒漠化倾向,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重大任务。

出现以上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领导重视不够、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少、缺乏科学的管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大一部分农民的读书潜能没有激发出来,学习意识淡薄,也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农民文化生活现状

农民素质高低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关键。我区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农民业余生活要么在家看看电视、聊天凑热闹,要么打牌、喝酒,老年人更是孤独寂寞,网络还没覆盖到农村。一年一度的“文化下乡”活动远远不能满足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致富已深入民心,“谁掌握了科技、信息,谁就掌握了财富”的理念已成为村民致富的共识。因此,一年一度的科技下乡活动成为了乡镇集市的一道亮丽风景,但是这仅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村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这些都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和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村的需求。因此,基层政府“必须花大力气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三、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农家书屋建设可分为两部份,一部份是传统图书借阅、咨询服务,另一部份是“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网络信息化服务,两者互相支撑互为补充。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面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把农家书屋建设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2009年,松山区人民政府,就将“‘文化共享工程’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纳入区惠民工程,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建成“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1处,乡镇、村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分别为21处、15处,与市图书馆联合设立流动图书馆6处,初步形成市级中心馆图书配送网络,但这仅仅是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加强区图书馆的建设,逐步成为本区中心馆,上联市级馆,下联乡镇、村,成为文献、信息交流中心,全面推进农家书屋建设。

四、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服务职能作用

为了使农家书屋正规长效发展,提高农家书屋专业化管理水平,区图书馆承担起统一管理的责任。对管理员定期培训、辅导,对书屋的图书、期刊统一分类、编目。为了有效提高图书的借阅率,松山区图书馆编印了《农家书屋精品图书导读》捐赠给农村的学校,供学生借阅,让学生带动家长读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对基层服务点加强管理,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使农民通过网络可以了解最新农业资源,有效调整生产结构。

农家书屋的职能:一是弘扬科学精神、移风易俗、遵纪守法、;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二是要提高农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生态家园的意识;三是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农家书屋应最大限度的为农民提供服务:一是根据村民读书需求,提供图书、期刊,培养农民读书的兴趣和习惯。二是以农家书屋为基地,依托基层服务点加快农村最新生产信息与产品的供销信息畅通。三是举办各类培训班、印发科技资料,图片展等,努力营造一种学科学、懂法律、讲文明的良好氛围。四是加强农家书屋之间的资源共享,更有效地为村民提供多形式、多内容的服务。

总之,农家书屋的建立,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8.乡亲促进会助推新安村新农村建设 篇八

新安村基础设施薄弱,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但村里走出了许多“骄子”。据了解,该村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115位,他们当中有的是博士、硕士,有的是介业的厂长,经理,还有三位出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2006年4月2日,新安村1900名村民欢欣鼓舞,历年从村里走出去的37位“游子”从全国四面八方回到家乡,自发组建了“新安村新农利建设乡亲促进会”,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献智献力,发动全社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安村乡亲促进会做了有益尝试,据了解,在外创业的“游子”们“自带干粮”,有组织有规划地服务家乡建设、促进农村崛起,此举在安徽省尚属首次。

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献计献策,讨论通过了章程,选举了会长,促进会设立四个办事机构,搭起了聚集社会力量、建设家乡的架子,促进会下设规划设计组、生产发展组、招商引资组、劳务输出组、文化培训组。确立了六项任务:协助描绘新农村蓝图,帮助进行建设规划设计,帮助调整发展思路,协助招商引资,提供技术和人才等信息,进行相关技能培训,

“大家都想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作点贡献,可是一直没有一个渠道来实现这个愿望,这次组建乡亲促进会,给大家搭建了这么个平台。”新安村新农村建设乡亲促进会会长周连山说。当天上午,新安村乡亲促进会的组建大会在新安小学的操场上召开,乡亲促进会成员与100多位村干部、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研究发展难题,共商发展大计。河海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博士周继凯此次加入乡亲促进会,担任规划设计组组长,为家乡作贡献的热情很高,他说:“我希望把我的专业特长、信息资源及时服务家乡建设,我们村首先要进行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逐步投入。展开各项建设。”为此,周继凯和村十部一起对村里的现状进行勘察、分析,并入户听取村民对村庄规划的想法。

周连山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艰苦的工程,为防止会员们回到各自工作岗位后一些具体的工作难以开展,我们制定了会员定期沟通、交流、汇报制度,并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保持密切联系,让促进会真正为新安村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

通过促进会的牵线搭桥和村党支部的不懈努力,2006年5月,萧县企业家王庆习在多方考察比较后,决定到新安村投资,支持新农村建设。截至目前,王庆习累计投资650万元,在该村先后建成了饲料加工厂、养猪厂、颗粒农家肥厂等企业,解决了3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9.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九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乡××村辖8个村民小组,共1216人,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有石灰石、木材和毛竹三种主要资源。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该村自被定为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村变面貌为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抓好农民教育和培训及

班子建设,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规划和引导,凝聚工作

合力

一是制定发展规划明任务。坚持打“生态”牌,走特色路,深入调研,集思广益,认真制定《××村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和《××村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确定12个经济发展项目和4个社会事业项目,细化了该村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目标及任务。二是加强挂钩帮扶促引导。坚持农民为主、干部帮扶建设新农村原则,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组织乡村干部深入村组帮扶新农村建设,加强对示范村建设工作的指导;组织村里制定简单实用、便于操作的《村规民约》,包括制定“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村道养护、庭院保洁等制度,引导村民切实加强自我管理,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合力及维护村容村貌整洁的自觉性。三是完善工作机制聚合力。建立健全乡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全方位督查和严格奖惩等工作制度,形成挂片领导牵头、工作队挂点抓落实、主要领导督查、村民自我管理、责任清晰明确的良性工作

机制,推进“挂钩示范村”新农村建设。

(二)努力培植新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针对该村“无区位优势、无集体积累、无村办企业”现状,经过深入了解、考察及多方征求意见,明晰“资源兴村、企业强村、项目带动、全面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一是大力发展瓷土加工业。立足该村瓷石土矿蓄积量较大的资源优势,出台鼓励村民和社会群众参与探矿的优惠措施,加大瓷石土矿探采力度,目前与合作者达成开发意向,预计到年底可开采瓷石土矿3万吨,该项目可增加村集体收入4万元。二是大力发展高优特色农业。立足山地资源丰富优势,引导群众发展毛竹种植、建立毛竹丰产示范片120亩;引导农民改造低产油茶林300亩,发展牛、羊等山地养殖100头。立足高山气候优势,种植高山云雾茶20亩、种植牛奶莆、黄花远志等中药材40亩;此外,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反季节蔬菜80亩。三是大力发展竹木加工业。

立足1200亩的竹木资源优势,利用民间资本兴办竹木加工厂,现已投入4万元完成竹木加工设备引进和安装。通过以上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新产业,预计年可增加农民收入人均1000元。

(三)培育新型农民,促进乡风文明

一是加强农民技能技术培训。利用县农函大、乡农技校、村文化站,组示范点,适时举办毛竹种植、反季节蔬菜、高山放养、油茶林改造等培训班、现场会,并由乡农业服务中心人员进行经常性技术指导,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目前,累计培训掌握一定技能的农民250多人次;全村共建立高山茶、毛竹、反季节蔬菜、油茶、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基地6处。二是加强思想道德与文化建设。把农村思想道德文化体系建设纳入村级年度工作考核目标,积极开展“塑造农村新风貌”主题活动和破除封建迷信、禁止赌博、优生优育等宣传活动,促使社会主义新风尚蔚然成风。大力推行殡葬改

革,遗体火化率100。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积极发动全体村民开展卫生整治,完成水沟清淤整治公里,拆除旧房2座560平方米,拆除废弃的猪舍、厕所17处;发动乡直机关3个单位投入资金50万元装修办公场所和沿街公共设施的改造,投入资金3000元在全村新建临时垃圾堆放点5处,并着手实施××村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工程(计划投资8万元);继续完善村级道路硬化建设,计划硬化角落村道公里(计划投资15万元);此外,投入资金3万元完成了村部办公场所的装修。四是关心困难群体。安排低保户17户,月发放低保金680元;及时发放救灾救济金万元帮助受灾群众开展灾后自救,安排1户困难残疾户建设“安居工程”。五是重视农村教育。组织实施“留守学生关爱工程”,基本实现了适龄儿童“零”辍学率目标。

(四)加强班子建设,促进管理民主

10.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篇十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乡西南部、距乡政府20公里,辖11个自然寨,15个村小组,总户数449户,总人口是1619人。其中拉祜族814人,占总人口的48.8%,汉族185人,占总人口的11.1%,佤族670人,占总人口的40.0%,其中党员46人,分8个党小组,预备党员4人,入党积极分子7人,无党员空白点。

全村国土面积42.02平方公里,退耕还林面积1078.7亩,荒山造林面积1945.6亩,森林覆盖率63%。平均海拔高度1362米,年平均气温19.3度,年降雨量2067毫米。其中,水稻、甘蔗、茶叶、蚕桑是本村主要经济作物。

全村还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546平方米,有教职员工8名。目前整个行政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69人,其中小学生119名,中学生50名,全村建有文化室7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今年县粮食局支助村委会10500.00元人民币,各类办公用品等。

二、全年的工作情况

1、加强学习,树立形象,为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一是注重政策理论学习。努力掌握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学习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思路,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重点关注农村工作和聚焦“三农”;二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基础知识学习,向书本学,向行家问,向农民朋友请教,尽早的适应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需要;三是狠抓作风纪律建设。工作队的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树立良好的形象,用严格的组织纪律和朴实的工作作风赢得农民朋友的支持、理解和尊重。

2、调查摸底,了解现状:为科学谋划新农村建设工作,我深入走访农民,开展调查,详细了解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共走访调查43户,117人次,对全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为全面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广泛宣传,统一认识:在认真听取了乡村主要领导关于乡情、村情后就驻村入户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传达市委、市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此外,还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的“强农、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提高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思想认识,极大地推动了广大村民搞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信心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4、农业生产方面:本村今年耕地面积5551亩,其中水田1261亩,旱地4290亩,比去年增长了15.2%。

5、经济方面:2009年本村收入308万元,比去年增长9.1%,人均收入961元,比去年增长12.6%,人均有粮453公斤,比去年增长3.1%。

6、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莫汉挡墙一道共42.6立方,村小学学生宿舍及教师办公用房一栋及300平方米的场地一块,下芒糯人畜饮水工程已经完成,新村公所302.75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及团结,下芒糯两个整村推进项目正在实施。

7、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经过努力,今年我村广播电视接收器共完成154台,覆盖率为34.9%。

8、“冬农”开发工作:油菜种植面积821.1亩,其中党员示范地86亩,小麦200亩,其中农田50亩。洋芋30亩。

9、林业工作:今春以来,通过认真宣传发动,严造防火声势,在村委会全体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防护下,至今没有发生过重大火灾。

10、社会治安工作:维护稳定,大力宣传安全防范意识及禁毒教育知识,打好禁毒人民战争,巩固本村“无毒村”成果。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1、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群众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和新技术难度大,致使我村的经济增长的快慢受到制约,起步慢各项社会事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2、由于群众基础薄弱,深挖、管排、积水等的修建资金欠缺,修建沙石路面的工作建设有待于上级给予支持和帮助。

四、未来工作打算和计划

1、经济方面:甘蔗现有面积1776亩,目前冬植高海拔优良品种120亩,计划春植下田、山地共320亩。茶叶现有面积800亩,其中无性系5亩,计划培训一批种植、管理、加工技

术人员。做好油菜后期管理及跟踪技术指导。

2、规划落实明年造林(西南桦)2500亩及核桃300亩。申请米那,南拉一二组间伐思茅松及下芒糯小组砍伐西南桦指标。

总之,在今后新的一年里我还需要更加努力学习,改变以往的工作方法、态度,并且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

11.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篇十一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认识误区;统筹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37-02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农村建设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农村建设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是解决三农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然而,农业生产率发展缓慢造成的问题日益凸显。产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必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是确保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有文化、懂科技和管理的农民必定能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尽管最近几年全社会对农业的投入在不断增多,国家对农业的发展也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但是对广大中西部地区包括贫困地区来讲,还是传统农业。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特别有限。而农村的一些配套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目前都不是很完善,教育和社会保障也很不完善,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新农村建设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农村,而关键为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虽然增加了,但与城市居民的相对收入差距却一直在加大;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超过了改革开放之初。过去城乡收入差距是2.6比1,而现在将近是3.4比1。农民的收入问题折射出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系统的扶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建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一是狭隘的新农村建设观。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存在把新农村建设仅理解为完成特定的建设。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如果不从本质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很大程度上的无效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二是片面的新农村发展观。在许多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许多人认为只要治理好三农问题,也就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确,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三农占有重要的部分,但如果片面追求问题的解决,就可能陷入因果颠倒,治标不治本的误区。如果农村的法制建设和其他规范系统的体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那么三农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和实质的解决。因为在新农村建设中,依靠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例如合理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资源平等配置的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以及保障这些制度实施的法制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本质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是机械的新农村发展观。各个农村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历史传统和社会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应对。各地需要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政策、不同的农村发展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践。任何事物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性和特殊性,遵循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一要妥善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有的地方领导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只抓经济很少考虑文化的发展,形成重经济而轻文化的普遍现象,导致了很多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处于滞后状况。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会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带来很大的阻力。固然,经济的发展可以大量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并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然而“文化,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摇篮,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必定会制约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1]。只有协调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2]。

二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把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制度创新,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调整城乡发展战略,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把重点放在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实现城乡在政策上平等、国民待遇上均衡和基本公共服务上均等,最终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把全面研究城乡这一整体,认真梳理城乡存在的问题,全面统筹加以解决。

三要加强政府引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处于主体位置,他们对农村发展推动作用的大小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程度。因此在实践中,既要发挥政府引导和支撑作用,更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就目前新农村的建设实践来看,大多数是政府组织、政府投资,以行政推动的方式展开,农民的参与程度非常低,造成工程质量和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十分低下。因此,必须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四要合理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些地方不切实际地求新,一味地盖新房,修新路,修建水电工程,使得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充分分配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做到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发展并重。为使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得到更好的建设,应该进行一定的结构调整,成为实现现代农业的关键手段。一是要以扶持行业里的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给农民带来增收。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把建设农业和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结合起来,加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4]。

四、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是夯实经济建设这一基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适应乡村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充分发挥地方经济优势,积极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鼓励民众创业工程,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与此同时,加大惠农富农政策扶植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着眼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保障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自给自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五位一体”为原则,积极构建新型农村经济模式。不断完善征地制度,使广大农民确实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受益。不断减小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障碍,真正实现城乡生产生活要素等价交换和资源共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是打好创新这张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农业集群发展模式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实践农业集群和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选择性、针对性地发展区域性经济。加大农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创新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应加大引导力度,积极探索其发展规律,不断挖掘其内在价值,把握其独有特点,不断深化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超越。同时,要注重原始创新、集体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农业集群创新。

三是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状态和整体水平。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向农村的倾斜,同时建立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增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完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确保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机会;积极营造良好的农村精神文明氛围,增强农村的整体竞争力,将社会上的人才吸引到农村广阔的土地上。不断推出面向农民、服务农民的重点惠民工程,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技术上的帮扶工作,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网络,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在农村生根发芽、全面发展。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现实的需要;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基本实现转型,这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尽管现代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给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多发展契机。如果能抓住战略机遇,积极推进政策和制度的创新,调动社会全方位的资源,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就会顺利推行并达到理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7,(1):40-43.

[2]徐晓红.切实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J].党政论坛,2006,(9),13-15.

[3]秦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1):37-43.

[4]郑良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128-131.

12.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篇十二

从上面来看, 该村的孩子在享受学校的教育资源方面还是令人满意的, 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可能就出现一些问题了。

在2010年7月7日, 本人带着自制的调查表在凉亭村有初中学生的家庭进行了逐一走访, 在此过程中受到了各位家长和学生的热烈欢迎, 在走访的过程中顺便发放调查表。这次调查是成功的, 发出调查表51份, 回收51份, 并且在和家长与学生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了农村中家庭教育一些现状, 从他们的交谈的热情和神态上中看出了他们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强烈关注。

一、调查结果

在本人的调查中, 重点调查了父母帮助孩子学习的情况。根据本人的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认为父母在学习上很有必要给予自己以帮助, 据他们反映, 进入初中后, 课程数量的增大, 课程深度的提高, 学习任务的加重, 让他们普遍感到很吃力。他们迫切的希望父母在学习上面给予指导, 在学习目标上给自己掌舵, 特别是当他们遇到一些知识搞不懂时, 觉得甚是着急。在学校还好, 可以问问老师或同学, 一旦放假回家后, 他们就很希望父母能够给他们讲解讲解。

事实上百分之七十一的父母在学习目标上还是可以帮助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在学习方法上, 能给孩子帮助的就大大降低了, 从调查上来看, 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孩子表示父母能助孩子一臂之力。当问到父母能否在一些知识点上予以讲解时, 这个结果更是创历史新低, 大多数家长是几乎不能够给孩子讲解的, 只有百分之十一的孩子表示能够讲解。

当问到如果在家有知识不懂, 而你的父母又不能帮你会怎么做时, 绝大数孩子表示很无奈, 他们表示如果是假期比较短的话, 他们可以等到上学后问问老师或者同学, 如果假期比较长的话, 他们只好听之任之了。

二、产生的原因

1、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 这是主要的原因

当然这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是由历史和特定的时期决定的, 这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就我所了解, 在35~42岁的人群中, 大部分都是初中文化和小学文化, 高中文化的寥寥无几, 他们中最普遍的文化程度就是认识比较常见的汉字和一些感性的知识, 加上在农村, 什么计算机之类的东西对于他们就大多数人来说, 根本就没有接触过, 对于一些理性分析的知识更是无从谈起。从这个来看, 出现上面的调查结果就很正常了。

2、从本质上来说是经济不够发达所引起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城市里, 有的家庭里父母的文化素质可能并不太高, 但是由于城市里的经济相对比较发达, 教育资源比较丰富, 很多文化父母不一定有, 家庭教育也有可能不到位, 然而他们可以享受城市里的良好文化资源, 。在农村里, 经济欠发达, 虽然学校的资源还是令人满意, 但是出了学校的大门, 各种文化资源跟不上, 所以在这一方面就很难满足的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了。

3、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考虑有忽略的地方

本人也是生活在凉亭村。曾亲眼目睹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新农村开始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的全部过程, 在此方面感触颇深。就本村而言, 该工程的重点是把力度放在了经济建设和提高农民的居住条件上。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可能就忽视了, 这就造成公共的教育辅助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当然这在新农村建设的初期是没有错的, 但是当新农村建设达到一定的层次和高度的时候, 家庭教育的问题就不能不考虑了。

三、解决方法

俗话说:打好底子筑高楼。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底子, 是教育的基础, 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然而在农村里, 家庭教育却面临严峻的问题。家长文化素质、思想意识的高低, 家庭的社会人际关系, 制约着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孩子一出生就会无可抗拒地接受家庭教育多种因素的渗透和影响, 并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精神世界。毫不夸张的说,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个性、人格, 影响他们的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

凉亭村是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既然凉亭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 我想在其他的村里面这个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甚至有过之而有不及。所以说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文化素质过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某一个特定的阶段, 必须要将这个问题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因为新农村的建设就是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 从这方面来讲,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功解决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和谐程度的高低。

那么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1、从长远来看首先就得发展经济

前面也讲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第二点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只有经济建设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经济建设才能创造出各种所需的物质, 只有经济建设保证良好的家庭教育, 只有经济建设才是解决途径的根本,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种所需的资源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虽然在短时间内父母的文化素质不可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但是如果农村的资源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的话, 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2、不能忽略家庭教育

当然, 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搞经济建设的过程同时, 也应该去充分整合资源, 把本村可以挖掘的人力资源好好的利用起来。从而弥补村子里的其他的教育资源不够发达的现状。那么一个村子里有哪些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呢?

(1) 大学生资源。在一个村子里面, 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大学生。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 初中的一些知识他们还是有一个比较前面的了解。本人在这一方面的体会也是颇深的, 本人在暑假的过程中就曾辅导过一些初中生, 他们的一些知识看一眼就觉得轻车熟路。这些大学生相对于农村中的人群来说可以算是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了, 所以说这是一块潜力很大的资源。然而这些大学生在放大假的时候都想去找一份工作, 或想获得一些社会经验, 或想获得一些经济效益, 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会在放大假的时候去外地打工。这对于他们所在的村子来说, 这是一个很大的资源流失。所以在新农村的规划的过程中就可以把这两方面考虑进去。怎么规划呢?在放寒暑假过程中, 把这些大学生组织起来, 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报酬, 组成本村的一个服务团, 去为当地的初中生讲解他们所不懂的知识, 这样, 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就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了, 同时这也可以满足当地的大学生的某些需求了, 可谓是一举两得, 两全其美了。

(2) 当地的退休的老教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源。老教师在退休前就积累了渊博的知识, 在退休后难道要让他们把自己所积累的渊博知识都尘封起来?。另一方面, 这些老教师退休后的生活可能就有点单调了, 他们自己也想找点事情去点缀一下他们的退休后的生活。如何让退休人员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也是关系到社会和谐高低的重要因素。这样, 如果把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和老教师的生活的单调两方面“嫁接”起来, 是不是会生成一颗十分美好的果实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新农村建设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如果把本村的一些老教师也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文化活动中心, 把目标重点为孩子们讲解各种知识上, 老教师们为孩子讲解讲解知识, 孩子们陪陪老教师度过单调的生活, 为他们每一天的日子注入新的活力。这样一方面也弥补了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的现状, 解决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丰富了退休老教师的生活, 让他们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这就是一颗美好的果实, 目前这种措施已在武汉的一个社区实行了, 效果十分明显。

(3) 网络资源。在城市里网络可以说是相当的发达, 大部分家庭都是电脑用户, 但在农村里使用电脑的用户就低多了。从这方面来看, 农村的教育资源就少很多, 就像是一个人少了一条胳膊, 做事总是感到力不从心。事实事实上网络资源是上面所说的资源中最广泛的, 网络资源极为丰富, 传递方便、快捷, 通过网络, 我们可以查找和下载的教学资源信息, 并且它用起来很有针对性, 哪里不懂问哪里, 那么在新农村建设的特定时期。面对家庭电脑用户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在村支部活动室添置几台电脑, 并派专人进行管理, 如果有孩子需要用电脑, 先进行登记, 然后再进行使用, 这也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部分缺失的好途径。

四、结语

十二·五规划战鼓已经擂响, 将又是一个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五年。凉亭村, 这个大别山里的明珠也将绽放出应有的光芒, “夸父逐日”、“与天地竞”, 愿凉亭村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在创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的同时, 也能将家庭教育这样的问题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 让“学有所教”, 那么到下几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凉亭村将展现她更全新的一面。“晴空一鹤排云上”, 愿凉亭村, 这个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将以“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激情去向国家级示范村进军。

摘要:当前, 正处于“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在政府的大力投资下, 在各级各部门的鼎力支持下, 新农村建设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如火如荼的进行, 农村的状况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新农村建设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现状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是否存在一些被人所忽略的地方呢?是否有些缺失呢?为此, 本人特地在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英山县石镇凉亭村就家庭教育方面做了一次调查。

关键词:凉亭村,家庭教育,父母,帮助,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13.蓝山县毛俊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篇十三

蓝山县毛俊镇毛俊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毛俊村村民来自12省72县市,共103姓,846户,3386人,素有“湘南百家姓第一村”之美誉,现有常住人口5000余人,耕地1260亩,山林3200亩。近几年来,我村投入1300多万元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0年全村年产值1.3亿元、人平纯收入8600元。富民产业快速发展。种植香芋460亩、葡萄240亩、优质水稻400亩、优质蔬菜60亩,造林3200亩;建设竹木工业园一个,发展竹木制品企业46家,年产值9000万元。从事建筑工程、货物运输等二三产业1220人。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集体拥有3200亩集体山林、45个临街铺面、一个客运站、一个竹木工业园和一个自来水厂,2010年村集体收入230万元。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兴建了休闲广场、沿河风光带、村文化站、自来水厂、文体活动中心和卫生室等。规划建设居民住宅新区25.6亩,已完成“三通一平”。清空心房120间,硬化村内道路6公里,实现全村硬化,整修排污道2350米、灌溉水沟3000米、河堤640米。乡风文明日益显现。成立了篮球队、龙狮队、腰鼓队,文体娱乐活动广泛开展。每年举行“文明家庭”“卫生示范户”等评比活动,使村民在思想上树立了“争创文明”意识。民主管理意识增强。制定了民主议事制度,村集体资金收支情况由理事会进行监督,村两委班子勤政廉政,2010年被评为全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今年,我村计划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500万元,规划8米宽道路1.2公里,硬化道路800米,绿化道路1.5公里,争取护砌河堤1公里,整修农田水渠800米,新建住宅小区房屋40套,在工业园引进竹木加工企业2家,实施危房改造10户。

14.小金乡小金村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 篇十四

小金乡小金村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

2011年,我乡把小金村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村,从村庄整体规划、村内道路硬化、路灯安装、改厕、修建垃圾台等方面着手,力争在年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使小金村整体面貌得到较大改善。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乡党委、政府把小金村新农村建设作为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民生来抓,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结合小金村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二是明确责任,稳步推进。小金村村道硬化、广场建设已经全面完成,目前,改厕工作正在加紧实施。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我们通过现场讲解、图片展览等方式向群众介绍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惠民措施,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与配合。

15.推进新农村建设应注重生态文明 篇十五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应注重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1. 农村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课题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就在于:农村要逐步走上城镇化的道路, 要在原有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基础上朝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的生活质量日益改善的方向转变。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正是确保这种转变目的得以实现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是解决三农问题、保证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需要, 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根本保证。

2. 农村生态文明问题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 农村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 农民利益受到极大损害, 农村社会稳定受到巨大干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逐步地、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瓦解着农业的基础条件, 破坏农村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一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降低农业生产能力。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为环境要素的不可逆性转变甚至崩溃, 这些变化会导致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在内的所有农业生产领域的生产能力出现下降, 并且在短期内很难恢复。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 水污染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用受污染的水浇灌农作物, 轻则造成农作物中毒、产生病虫害、农产品品质下降或变坏, 重则导致农作物死亡, 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 甚至使一些地区农业生产遭受毁灭性打击。渔业作为农业的另一个重要生产部门, 水污染对其的危害是最为直接的。长江流域部分农村的池塘、湖泊和水库在受到污染后, 所产的淡水产品产量减少, 品质下降, 甚至还出现了大面积水产品死亡的事件。二是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危害农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环境污染和破坏威胁农民的饮用水、食品安全, 导致多种疾病发生, 危害农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据调查, 目前全国农村有6 300多万人饮用水含氟量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 长期饮用高氟水, 轻者形成氟斑牙, 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 甚至瘫痪;中国农村饮用苦咸水的人口有3 800多万, 长期饮用导致人体功能紊乱, 免疫力低下。由于牲猪规模养殖大量排放污水, 我市一些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源不同程度出现了污染, 抽取的井水散发臭味, 水质逐渐下降, 给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影响;情况的持续加剧已经使一部分村民产生了外迁的念头。环境污染诱发并加据社会矛盾, 影响农村稳定。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突出表现为集体上访、投诉、示威、堵路、堵桥及械斗, 造成经济损失增大, 干群关系紧张,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据湖南某市环保部门介绍, 每年发生大约1 000起左右的农村污染事件, 引发的矛盾与冲突呈不断升级态势。尽管尚未出现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事件, 但各级政府绝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应当未雨绸缪, 早作准备。

二、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滞后的原因

1. 市场经济体制亟待完善。

生态文明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源于市场体制本身不完善。具体从生态环境资源优化配置来看, 市场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其一, 生态环境资源由于产权不存在或不安全, 导致人们的预期不足, 引起广泛的短期行为;其二, 生态环境资源没有形成市场或市场竞争不足, 没有价格或价格偏低, 使市场价格机制在发挥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上表现不出或不完善;最后, 环境资源利用及影响是一个长期过程, 不确定性和短期计划会使人们在依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活动中, 过分追求眼前利益和当代人利益, 而忽视了长远利益, 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可能带来的不可逆后果, 造成了生态文明建设滞后。

2. 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目前, 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低, 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 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于相当多的农村居民来说, “生态文明”仍然是一个并不热悉的词汇, 生态文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是非常明显的可以看出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错误的消费观念。比如说使用难以降解的一次性方便饭盒、使用污染严重的单冲程摩托车、使用廉价的含磷洗衣粉;受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 至今还有砍伐林木用作炊事燃料的情况。另据权威统计机构的研究分析, 超过1/3的农民不知道农药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65%的农民不了解青蛙、灰喜鹊等虫害天敌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知识, 84%的农民超过规定标准剂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此外, 农民环境保护法制观念薄弱也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虽然近些年来,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不断宣传, 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有所提高, 但部分农民和乡村干部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 把被发达地区或者中心城区淘汰的污染严重的企业作为招商引资项目盲目引进, 允许城区产生的建筑、医疗等垃圾转运进入自己的山林和田地进行堆放、用来填河、填湖, 将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倾倒在本乡山林之中, 未作任何无害化处理, 随意露天堆放, 生态环境忧患意识十分欠缺。

3. 生态环保管理体制不顺。

中国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构成, 主要负责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乡镇一级普遍都没有设立行使环境管理职能的机构, 通常由一名副乡长分管, 设一名兼职的环保管理员。随着中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国土、规划等实行垂直管理以后, 兼职的环保管理员名存实亡, 乡镇及村组的环保工作陷入停顿, 而各市县环境行政部门由于中心城区环境管理任务繁重, 工作重心都以中心城区为主, 也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管理, 使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相对薄弱。这种城乡二元化环境管理格局尚未发生改变, 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另外, 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 农村乡镇可支配的收入有限, 难以承担治理环境所需的工作经费。另一方面, 全国各地的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多年来主要使用在城区内大型公用设施和大中型重点工业污染企业上, 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老企业污染治理方面, 对郊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也局限在城乡结合部的环保项目上, 几乎没有什么其他投入。加之国家和地方对城郊环境治理方面并无任何特殊优惠政策, 导致郊区环境治理和环境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或根本没有投入。

4.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

在资源稀缺条件下, 生产方式是影响生态环境能否持续得到保护的决定性因素。资源集约型的循环生产方式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 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外生力量;传统的粗放式生产则作用完全相反, 有时还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加剧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上升和收入增长的目标驱动下, 农村的化肥施用量正在逐年增加, 化肥已经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中国化肥用量就占世界总用量的1/3强, 位居世界之首。同时, 中国也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 农药是造成面源污染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从1990年起, 中国农药生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而且, 中国使用的农药中高毒农药品种仍占相当高的比重。长期、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 导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受到严重污染。每年春夏之交, 蔬菜生产进入病虫害高发季节, 蔬菜用药次数增加, 个别农户在蔬菜上使用禁用农药, 违规使用限用农药, 导致蔬菜农药残留检出超标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我省各地每年都有因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引发的中毒事件, 有些甚至导致了群体性中毒事件, 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威胁社会稳定。

在盲目追求GDP的口号下, 许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能耗高、污染重的化工、造纸等企业, 存城镇中难以立足, 利用农村环境管理力量薄弱和农民致富心切, 纷纷下乡进村。因此, 乡村企业多为电镀、印染、造纸、化工、炼焦、炼磺和制苯等重污染行业。从企业本身的情况来看, 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 乡村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无力承担污染治理费用。此外, 中国乡村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哄而上, 没有配套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 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 呈现“多、小、散”的格局, 布局不合理, 不利于污染集中治理。目前, 乡村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1%增加到45%, 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应注重生态文明的对策思考

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 农村、农业和农民作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受害者;另一方面, 农民、农业作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部分制造者。因此改善和保护农村环境要对症下药, 针对产生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寻求综合对策。

1. 引导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积极探索农村生态观念的树立, 其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实现农民和农村干部从传统单纯追求农业的经济产值向追求农业生态价值观念转变, 从而树立农村新的生态价值观念;实现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型和农村教育方式的更新, 对农民形成生态文明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民自身生态意识的强弱对整个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 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的位置, 使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并成为自觉行动, 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转变;倡导生态消费模式,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科学、社会活动中深入人心, 人人参与生态家园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教育, 要根据不同地区, 不同人群的特点, 因地制宜, 实施不同的教育。

2.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 唯一的出路就要求我们转变和创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将生态环境概念纳入农村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中, 控制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农村经济增长过程具有“无污染、无公害、无损于子孙后代”的三无标准, 达到有利于人类、生态和自然平衡, 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和有利于生产和消费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有利于”长远目标。目前中国农村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方式即小农生产方式, 在技术水平、生产规模、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诸多方面都已很难达到目前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很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已经到了必须进行变革的时候。这就要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一些地方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行“生态家园”的复合经营模式, 以及建立健全清洁农业体系 (即无公害农业体系、绿色生态农业体系、有机农业体系) 等都取得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

3.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在现阶段, 中国的生态环

境保护依然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各级政府及其相关的职能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履行职责。然而, 中国的环境保护在一些官员眼中一直是发展中的次要问题, 为了所谓政绩, 一些地方以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GDP增长数字, 造成环境日趋恶化, 人民的健康受到影响, 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一是城市各级环保部门要逐步把工作重点从中心城区扩大、延伸到郊区乡镇。要将城市近郊及边远乡村地区纳入全市环境保护规划范围, 确定郊区环境保护的目标、措施及实施步骤。改革目前环境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城市各区环境管理机构, 可建立直属市环保局的环保派出机构, 对外来污染企业要从环保“三同时”管理上严格审批把关, 防止污染转移。加强郊区农村环境监察和污染控制工作, 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投诉、污染纠纷等事件要加大现场处理和督察力度。扩大城区环境监测的范围, 掌握郊区的环境质量现状, 为有针对性地提出环境治理的措施提供科学的数据资料。二是还应考虑在理顺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前提下, 坚决实行生态环境质量地方行政领导责任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对本地各乡镇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推动各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对于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良好贡献, 使辖区生态环境在任期内得到切实保护或者得到明显改善的行政领导, 要给予应有的表彰和奖励;对于违反生态环境保护的同志, 要依照法律法规严肃查处, 情节特别严重的, 应追究其法律责任。三是各级财政要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对流域、重点企业以及影响面大的污染要优先争取列入市、区治理计划。采用污染企业为主, 市、区、乡镇适当补助的方式积极治理污染。并通过项目申报, 向国家和省里争取环保资金, 解决流域性污染问题。

农村生态文明制约农业持续发展、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扰乱农村社会稳定、加剧三农矛盾, 从而严重妨碍与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因此, 要多方面积极寻求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综合对策, 既要求政府大力宣传, 各职能部门加强管理, 也要加快农村居民认识上的进程, 以实际行动落实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建设一个风光秀丽、宁静和谐、兴旺发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朱孔来.论建设生态文明[J].中国环保产业, 2006, (8) .

[3]田启波, 赵蔷.文明范畴辨析[J].江汉论坛, 2003, (11) .

[4]刘俊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6, (11) .

[5]胡伯项, 胡文, 孔祥宁.科学发展观研究的生态文明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 2007, (3) .

[6]邵超峰, 鞠美庭, 赵琼, 陈书雪.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路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9, (2) .

上一篇:丑奴儿/采桑子,丑奴儿/采桑子姚述尧2,丑奴儿/采桑子的意思,丑奴儿/采下一篇:大学里如何成功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