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春天散文(共11篇)
1.那个春天散文 篇一
我时常怀念那个春天,那个春天似乎特别漫长,长到我能仔细的看着每一种花慢慢的绽放,长到我能安静的观赏每一个饱满的芽怎样抽出新叶,长到淅沥的春雨似乎一直在心中轻轻的下着。
那不过是一个平常的春天,和每一个春天一样,不一样的不过是我放慢了匆忙的脚步。
原因始于我的车子坏了,于是每天清晨爱人送我上班,下了班我就搭乘公交车回家。有时不忙,就不紧不慢的步行,穿过人流,车流,行走在道路的最边侧,最边侧都是绿化,大大小小的,宽宽窄窄的,都是我熟悉的植物。我不用再注视那些车辆和人群,也不再被他们所包围,而是被我熟悉的喜爱的植物们吸引。春天的它们,比任何时候都美丽,每一个萌芽,每一个花蕾,都强烈的吸引着我的眼睛。
从迎春绽开第一片花瓣,整个春天开始噼里啪啦的沸腾起来,各色花儿争先恐后,次第开放。
连翘急急的爆出大片金黄,黄灿灿的向迎春示威,玉兰不急不缓,紫的淡雅,白的纯净,在春日下高傲的仰起脸颊,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贴梗海棠把她的通红藏在绿色的叶片下,美人梅不管,自顾自的连花带蕾张扬盛放。满树的梨花,昨日还是满满当当的花骨朵,今日已是一树繁花,纯纯的干净的白,一直白到人的心窝里,迷醉了人的眼睛和心灵。紫叶李白色的小花,只有在最繁盛的那一刻才散发出逼人的气势。接着来的是榆叶梅,重重叠叠的花瓣,娇嫩的让人垂涎,而盛放在枝头的碧桃,红的通红,粉的粉嫩,白的纤尘未染,拉开她长长的花期帷幕,盛放在街头巷角,绿地公园,每一个地方,都能看见她灿烂的容颜。
不会停止,春天还没有一半,花儿争相次第在春的舞台起舞。再看那樱花,早樱早早开放,晚樱也不晚,从羞羞垂着头的花蕾,到渐渐展瓣的盛世娇颜,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樱花园中,流连忘返的人们,举起的手机、相机,捕捉下相映红的花儿与人面,都是要留下这春的美好。西府海棠,绿叶红花,灿烂一片,怒放时,你的心也会随之怒放,轻飘飘飞上枝头。
远处的丁香,在一场雨后与紫薇一起吐露出它们的花蕊,紫色的花儿簇拥在一起,远远看去,如一层紫雾漂浮。
金银木的花如白色的蝴蝶,一朵朵,一只只,细细的触角,展开的翅膀,翩翩落在花枝上。那么,是谁爬上了栅栏与白墙,泄下一片花帘,挨挨挤挤的,你争我赶的,在阳光下开出一大波色彩来?喔,是蔷薇,白的,红的,粉的,花的,就这样猝不及防的一下子灌满你的眼睛。你想要拥抱吗?不不不,它的刺会让你清醒;你想要投入吗?不不不,那一片花的海洋是汪洋给每一个人看的;你嫌它们吵闹吗?那么好啊,来看花圃中花大色艳,雍容华贵的牡丹与芍药吧,每一朵都雍容着静默,每一朵都华贵着高冷,让人看不够,亲不够。
这些花儿,与树上枝上的新叶相映着,与地上的青草与野花成趣着,与河里的流水相伴着,把春天装扮的份外美丽。还有大片大片的宿根花卉,鼠尾草,鸢尾花,非洲菊,香石竹......哪一个不让人沉醉,哪一个不让人迷恋,沉醉在春日暖阳下,迷恋在美好时光中。
整个春天,我都是在这样的状态中度过的。放缓的脚步,为每一朵花驻足,为每一片新绿欣喜。这一个春天,给我太多的惊喜,给我太多的回忆,给我太多的生活中已经好久不曾有的感觉。
直到现在,我时常怀念那一种感觉,怀念那一个美的,鲜艳的,明亮的,清新的,迷醉的春天。
本文作者:宋昌敬(公众号:山石榴)
2.知识分子的那个春天 篇二
1978年3月18日,北京。
下午3时,38岁的青年数学家杨乐与5000多名科技人员一道,迈进了人民大会堂。这座庄严的国家殿堂,已经很久没有向他们敞开了。自“文革”以来,这是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第一次步入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刚刚复出工作的邓小平,在当天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说,“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
这句今天听来再平常不过的话,在当时让很多科技人员激动不已。年逾花甲的南京天文台台长张钰哲听完,流着泪感慨道,过去知识分子被当作异己,现在成为“领导阶级”的一部分,终于成为自己人了。
30年后,杨乐仍对那个春天记忆犹新,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听完小平同志的讲话,不少老科学家都由衷地表示,自己迎来了第二次解放。”
国家科委原副主任吴明瑜,曾参与了邓小平在科学大会上讲话稿的起草工作。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句话虽然只有十几个字,但字字千钧。在这背后,是我们党对知识分子政策几经变化的曲折历史。”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知识分子们经历了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再到“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的过程。
“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吴明瑜还清楚记得,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教育工会”成立的情形。
那时全国刚解放,各地的工人纷纷成立工会。这股潮流也吹进学校,那么,教师是不是也该成立教育工会呢?“教师也靠工资生活,属于工薪阶层”,吴明瑜说,后来,政府也批准了教育工会的成立,“教育工会的成立,事实上说明政府承认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吴明瑜说。
但在当时,政策上对知识分子与工人并不一样。
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出身于地主或资产阶级家庭,用当时的视角,他们受的是资产阶级的或旧式的教育。因此,在建国后,他们的阶级属性被定为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就成为对待知识分子的一项基本政策。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多次说“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他们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在随后的1955年肃反运动和1957年反右运动中,很多知识分子受到打击,被当成“教育和改造”的对象。
当时,中共党内有不少高级领导干部,不同意毛泽东的看法。但由于毛泽东极高的威信,他们不可能从根本上纠正这一错误政策,只能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保护知识分子。
前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干部罗伟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在反右运动中,全国有几十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仅北大、清华这些学校就有几百上千人被卷进去。这让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的张劲夫感到很为难,要开展科学工作,就要团结科学家,又怎么能打倒他们呢?
张劲夫反复考虑后,向周恩来、聂荣臻建议,在反右运动中要保护自然科学家。周恩来做不了决定,说这要请示毛主席。毛泽东听完张的意见后说,张劲夫你很大胆啊。张劲夫说,这些老科学家都是“国宝”,不能不保护。
后来,毛泽东同意了张劲夫的意见。1957年9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自然科学方面反右派斗争的指示》。这份指示说,对于那些有重大成就的自然科学家和技术工作人员,除个别情节严重非划不可者外,应一律采取坚决保护过关的方针。
1957年6月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曾昭抡、钱伟长、华罗庚、童第周等五位科学家的署名文章《对于有关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很快,这份意见被批判成“一个反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
不久,曾昭抡(时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长)、钱伟长(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分别被他们所在的高等教育部和清华大学划成右派,与费孝通、黄药眠、陶大镛、吴景超等一起,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右派“六教授”。
但华罗庚(时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所长)和童第周(时任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所长)却在中国科学院逃过一劫。罗伟记得,科学院领导只是找二人谈了谈话,让他们做些检查,但一律不划右派,不搞批斗。这与张劲夫有意识地保护是密不可分的。不仅如此,张劲夫还专门找到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请他不要定钱伟长右派,因为当时钱伟长还兼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副所长,但蒋南翔没有听。
曾昭抡、钱伟长头上的“右派分子”帽子,一直到1980年才得以脱去。
“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1962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会议在广州召开。
会议原定讨论新的科学规划,但在讨论过程中,话题逐渐集中到知识分子的政策问题上。
吴明瑜也参加了那次会议。据他回忆,周恩来在会上做了一个讲话。在讲话前,周非常谨慎,事先在宾馆里查阅了很多资料,还与身边的人商量,该如何回答提问。
最后,周恩来在讲话中说,知识分子虽然从事的是脑力劳动,但与体力劳动者只是分工上的不同,也是为人民服务,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但他同时也强调,知识分子不能忘本,虽然现在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了,但过去接受过资产阶级的教育,还需要继续改造。为了说明不忘本,周恩来还打比方说,我出生在绍兴,成长在淮安,所以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就说是江浙人。
周恩来的话让在场的科学家们很高兴,著名声学家马大猷兴奋地说,“听完总理的话,如坐春风”。
随后,陈毅副总理又在会上,做了著名的“脱帽加冕”的讲话——给知识分子脱去资产阶级的帽,加上无产阶级的冕。他说:“有些人说,我们跟共产党走了12年,共产党总是不相信我们,还是把我们当成外人看待。这样下去怎么行呢?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你们是人民的科学家、社会主义的科学家、无产阶级的科学家,是革命的知识分子,应该取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今天,我跟你们行‘脱帽礼。”这一番讲话,感动得在场的科学家热泪盈眶。
但在当年六七月的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否定了周恩来和陈毅的讲话,刚刚脱下的“资产阶级”帽子又重新戴在了知识分子的头上。
“文革”时期,对知识分子实行的错误政策越演越烈。
物理学家何祚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当时,科技人员被强制要求参加各种政治运动,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被迫中断。”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360名职工,被打成“特务”的竟然有142人之多。当时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的杨乐回忆说:“差不多所有从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都被怀疑成派遣回国的特务,接受审查,不同程度地受到压制,甚至是迫害。”
在那段特殊的时期,知识几乎成了罪恶,知识分子几乎就是罪犯,被打入社会底层。杨乐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在“文革”期间,正常的学术职称评定全部被取消,基本上没人提及,因为“它被看成是一种带有侮辱性的称号”。
“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
1977年,邓小平复出工作。吴明瑜说:“他一上任,就自告奋勇地抓科学和教育工作,说不抓科教,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并积极推动科学大会的召开。”
据当时在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工作的吴明瑜回忆,邓小平在那年7月正式复出前,曾于5月12日和24日,分别约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方毅、李昌,以及王震、邓力群、于光远谈话。在这两次谈话中,他都强调,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要在党内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邓小平选择的这个突破口,就是科学技术。”吴明瑜说。
邓小平整顿科教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1977年8月4日至8日,他邀请全国30多位科教界的知名人士,包括吴文俊、邹承鲁、马大猷、王大衍、周培源、苏步青等,举行座谈。会议形式很随意,邓小平和科学家们围坐成一圈,气氛也非常活跃,大家畅所欲言,还不时有人插话。会上,邓小平再次提出“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的观点。他说,无论是从事科研工作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
在这次会议之后,有关部门就开始筹备全国科学大会。吴明瑜等人被安排为邓小平起草在大会上的讲话稿。如何写好这篇讲话,让吴明瑜等人费了很大的脑筋。他们感觉,再仅仅说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已经不够了,“是不是可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做些阶级分析?”吴明瑜提出。
当时负责大会筹备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童大林,了解到吴明瑜等人的想法后,建议他们研究一下马克思在剩余价值论中有关知识分子的论述。于是,吴明瑜他们马上搬来26卷《马恩全集》,逐一查找。最后发现马克思在书中,多处提到技术工人、教师和艺术家,并对他们的阶级成分做了分析。
马克思在书中写道,在工厂,一般的技术人员既是专家,又是雇佣劳动者,他们参与了创造剩余价值,受工厂老板的剥削。教师在学校教书、歌唱家在剧院唱歌,同样也是为学校老板或剧院老板卖力,受他们的剥削。“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是看一个人在社会经济生产中所处的地位,来判断他的阶级地位。马克思从来不用世界观来分析阶级,世界观分析阶级是分析不清楚的。”吴明瑜说。后来,吴明瑜等人把马克思的这些话,都引进了邓小平的讲话稿中。
至于,在讲话稿的起草过程中,到底是谁最先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吴明瑜把这归功于“大家集体讨论的结果”。他们在分析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阶级成分时,考虑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大部分来自于劳动人民家庭,接受的又是新中国的教育,怎么反而变成资产阶级了呢?因此,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客观实际上,吴明瑜等人都得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的结论。
邓小平很满意,也很喜欢这句话。他看完为他起草好的讲话稿后说:我看写得很好,文字也很流畅,多半都是我讲过的话。
不过,很快这句话就在中共中央引起争论。当时,汪东兴看了这篇讲话稿后批评说,我看这个稿子马克思主义水平不高,譬如,毛主席所说的知识分子要改造世界观,就应该谈一下嘛!汪东兴还特别指出,“对知识分子要团结、教育、改造”。方毅、吴明瑜听完后,就请示邓小平,是否需要做些修改。邓小平十分干脆地回答:“一个字也不要改!”
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就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两天,中央负责宣传工作的一位领导打电话给方毅,说邓小平的讲话稿有两处需要修改,一是一处标点,二是把“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修改成“我们已经有了一支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队伍”。
接完电话,方毅马上与吴明瑜等人商量。大家都认为,第二处修改是“偷换概念”,原来的意思是从整体上界定知识分子为工人阶级,修改后的“一支”又占整个知识分子队伍多大比例呢,10%,20%,还是30%?方毅认为,修改得这样含糊不清,就是想把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的政策模糊掉。于是,立即向邓小平汇报。邓小平听后说,第一条意见接受,第二条不改。
这样,科学家们才在随后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听到了那句令他们激动的话,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解放。
3.那个春天作文 篇三
初夏季节,外面已下完阵雨,地面上还是湿漉漉的,天色已晚,打开窗户,阴面吹来凉爽的风,依稀可以嗅到雨后的湿润气息,其中夹杂着花和树叶的香味,沁人心脾。抬头仰望天空,望着那空阔无边的天空,那深深的橘红色,仿佛随时会再一次降落雨滴,这样深邃的天空,我不曾见过,忘我之间,思绪竟飘到了那年那月那日,那个值得我留恋的春天……
那个春天,我去了那个田野,田野中尽是麦地,绿色的小麦,茁壮地生长着,那大片大片的小麦,是生命的希望。田野空旷无边,想到范仲淹曾说过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心里顿时晴郎了……
还记得,在那个空旷的田野,我并没有大声的嚎几句,不只是因为,这不是山,没有回音,这不是楼,没有景色,还因为,我心中的烦恼,既挥之不去,又呼之不来。
躺在麦田上,抬头仰望天空,那几片厚厚的云彩,遮挡住了我的视线。天上的阳光灿烂,照耀大地,照耀在这绿色的麦田中,照耀在我的身上,照耀在,我的心中,那片最柔软的地方,给了这片空旷的田野,它,带给了我希望。
4.那个春天真令人难忘 篇四
—题记
在人的生命中,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仿佛就等在我们的生命中,在一个适合的地点与我们巧然相遇。总会经历一些事,他们仿佛就是上天注定,在一个合适的时候降临。而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那个令人难忘的春天。
那个春天,天那么蓝,树那么绿,水那么清。街上有嬉戏玩耍的孩子,有正在放风筝的少年,有跳交谊舞的中年人,有闲聊家常的老人。一切显得那么平常,那么普通,而就在这时,大地震动了起来,不幸发生了。
就是那个春天,5月12日的下午14时28分的那一刻,所有温馨的画面被废墟所替代,所有的欢声笑语顷刻间变成了撕心裂肺的哭喊,所有的幸福,快乐幻化成为泡影。但是在那个令人难忘的春天,中国人没有倒下!中国没有倒下!
那个春天令人难忘。小学生林浩在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和老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双手搬开一块块石头,救出自己的同学;年轻的女老师米兰在意识到地震发生时,先让自己的学生跑到安全的地带,再三地检查教室里没有学生时,她才准备离开,而一切都太晚了,米兰老师再也没能看到她所深爱的学生们;那位年轻的母亲双膝跪地,用手掌支撑着身体,你可想到?这一奇怪的姿势的下方正庇护着一个幼小的生命;那条“宝贝,如果你活着,请记住,妈妈爱你。”的短信,曾让多少人潸然泪下?
5.在那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作文 篇五
第四天,离开家的第四天了。雨还在断断续续地下着。父母没有找他,他们只是单纯的以为她只是任性的出去玩几天就回来。他身上的钱也所剩无几了。他明白,她这样下去,她会饿死街头的。即使这样,她也不愿回家。
第十天了,阳光明媚。她像乞丐似地坐在路边,不,是乞丐中的乞丐。在这十天里,天知道她发生了什么,而沦落成现在如此模样——鼻青脸肿,衣服破烂不堪,连只鞋子也没有,加上一个“金发狮王”的发型上还有几只苍蝇给她的悲惨奏乐。她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了。这个社会好复杂,复杂的只有离开才能得到安宁。
他回家了,家里的一切都没有变,他把自己的浑身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她来到河边,河边一对母子正在赏花。小男孩跑过来,对着她说“姐姐,这些花好漂亮啊!和你一样。”她笑了,心想,这也许是她最后的笑容了吧。他简单的与小男孩交谈了几句,就被他母亲拉走了,妇女口中还嘟囔着:“别跟陌生人交谈,要是你不见了,我可不想和那对夫妻一样。”他顺着妇女的目光望去,她看见了自己的父母。母亲在前面目光游浮不定地看着,揪着一个又一个的路人询问,父亲则在后面默默的跟着。
她跑过去紧紧地拥抱着母亲,眼中只有泪水不断涌出。母亲哽咽地说:“没事就好”父亲也紧紧地抱着她。
自从她回家后,父母几乎没有吵过架了,他也开始懂事了。十天中的苦难,度日如年,十年的苦难啊!但她不后悔,因为,是春天让她认识到世界之复杂。那个春天,是她人生的转折点,那么苦涩却又那么甜美。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苦难,怎能长大?
她相信,万物复苏的春天,会给他希望,给她坚强。
6.雪花那个飘飘散文 篇六
情人节这一天竟然真的下了雪。
我不知道是我想对了还是天意如此。还是天意吧。
雪花飘飘,天意如此。情人节来到中国不容易,被国人接受更不容易。而面对着这么多的俊男靓女,苍天有情,就会飘飘雪花。雪花是鲜花,是情人泪。
昨天几个男人要吃饭,问了几个饭店都没有座位,原因是情人节都预约了客人。我们面面相觑。我知道这个都市历史上就非常的摩登,俄罗斯风情一直贯穿着始终。男人敢扮最靓的发型,女人敢穿最短的裙子。俄罗斯的大列巴小伙子都啃不动,老头却嚼得津津有味。下班的时候雪已经停了,可是熙攘的人群和过往的车辆,堵塞了各个路口。路灯照耀下的匆匆的脚步和灰蒙蒙的傍晚以及路面的积雪和湿润的气息弥漫在这个古老城市的街头。我就有了节日的感觉和向往的欲望。我的脑海里温馨的蜡烛和绚丽的鲜花簇拥在一起,座椅上酒精烧红的脸和水汪汪的眼睛点燃了酒店的激情。不,这座城市在这一刻都沸腾起来,人们此刻释放的欲望的火焰已经超过了春节燃放的礼花。我的眼前五彩缤纷,我的耳畔叮当作响,我面前的楼宇街道醉了一样在摇晃。这是我以前认识的情景吗。我问自己。
我们喜欢把葡萄酒叫色酒。它是相对白酒而说的。现在人们又喜欢把色酒叫红酒。我一直认为中国的`酒就是白酒。我琢磨红酒在我们这个国度里为什么流行。法国拉菲在中国的消费已经超过本土的产量的十几倍。随着很多统计数字的出现,比如我们的婚外情人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几十,我们的离婚率上升率很高。这些男女之率的上升和红酒消费率的上升是成正比的。也就是情人越多,红酒消费越高。红酒已经是调和男女性情的重要的连接之物。想想看,浓浓的粉红色的葡萄酒倒在高脚杯里,记住,一定是高脚杯。酒液在杯底沉淀,如一汪秋水;随着一只玉手的摇晃,红色的酒浆就在巨大的杯子里旋转。这叫醒酒。沉睡在酒窖里的百年激情,在摇晃里舒展开来,和着主人的血液在哗哗的萌动。洋人的拥抱和接吻以及各种姿势的动作在顷刻间幻化出来,如魔幻般的屹立在男女中间。哦,西洋的生活和着酒浆来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喝的是红酒,产生的是情人,度过的是节日。只有到此刻,我们才明白了国人把葡萄酒叫色酒的伟大意义同时我们也佩服着国人的智慧。就如没有玫瑰和巧克力就没有情人节的联络暗号一样,没有红酒也就没有情人节的冲动的魔鬼。
雪花那个飘飘,情人节来到。无论男女,都不希望这一天孤独。他们等着短信,等着电话,等着敲门声。很多失落的人,是女的就邀请女的去看3D电影,自己同伙吃一顿饭;是男的就陪着老婆坐一会,显示自己的忠诚。我无意间在收音机里听到了关于情人节的来历。听完之后,我沉思良久,不由得感叹一声。原来西方的情人节和中国的端午节来历是一样的。西方人在纪念一个教堂的教士,她为了赋予每个男女的爱而献身;我们的屈原不也是投江自尽的吗。我们因此而纪念获得了对国家的忠贞;西方人因此而纪念获得了对人类的爱情。也许我的比喻牵强了一点。我是想说,我们的教育是以国为重,西方竟然是以情人为重。
7.我们那个年代散文 篇七
孙女就要回家了!她前几日就已经来电话了,说今天下午就可以到家。老王家的老两口儿在家门口闲聊着,说是闲聊,其实老两口儿又担忧又兴奋。
老奶奶满脸迷惑说:“老头子,你说,咱孙女今天下午能到家吗?上海离咱家那么远。”
老爷爷摇着手里的蒲扇,躺在竹椅里,胸有成竹地说:“能,咱孙女不是说了吗,坐高铁,高铁可快了!”
“那有多快啊?我们那个年代,去湖南都花一天时间哪!”老奶奶还是不放心。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高铁,我们去湖南还都是双脚走着去哪!当然要很久啊!”
“也是,我们那个年代,哪能和现在比?”老奶奶放宽心了。
老爷爷却陷入了深深的回忆:“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几条马路,连马车都少,去哪都是靠着一双脚翻山越岭……”
“是啊,我们那个年代,半夜就得起床,为的是能够在天明之前赶到县里,卖点家伙换个毛把钱。”老奶奶也开始回想“我们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
那个年代,出门没有车,甚至没有路,全靠双脚翻山越岭。吃的是粗糠野菜;穿的是灰黑旧布……天不亮就起床干活,砍柴、割草,中午顶着烈日也不休息。晚上还没有点,天黑了吃完饭,家里没活就可以去屋外乘凉,隔壁邻居拿个小板凳坐在一块吹牛聊天讲故事,那个时代啊,虽然辛苦,但是不孤独哟。
落日就要跌进西山头,淡淡的云霞已被抹上“夕阳红”,像是小姑娘羞红了的脸,逐渐在天边蔓延。老王两口子日思夜想的孙女踩着落日的余晖,兴高采烈地如约到家。可把老两口儿乐坏了。自从孙女去外地工作,一年才回家几次,每次回家也只是待几天又走了。每次孙女说要回来,老两口子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她坐高铁快点回到家。
“娃子,坐高铁真的好快的呀。我还担心你今天回不到家呢?”老奶奶眉角乐开了花。
“奶奶,可快了,几个小时就到咱县里的高铁站了,现在都通车了,从县里回来也快。”
“是哟,我们那时候从家里走到县城都要八个小时哪。现在好了,通车了,又快又方便。”
久别重逢的祖孙三人,总有说不完的话语,每个人都想把亲情流淌着的思念一一道来。天色已晚,夕阳西沉,洒下了最后一抹留恋的喜悦。袅袅炊烟从灰色瓦砾的缝隙间一跃而出,灶台里跳动着兴奋的火苗,锅前,孙女拿着锅铲,轻轻地翻动着属于家乡的.味道。
“还是家里的饭菜好吃,上海的饭菜相当甜,老是放白糖,腻啊。”孙女嚼着蔬菜,甜蜜地撒娇。
“那就多吃点,家里虽然没什么大鱼大肉,可吃着舒心。”爷爷也眯起了眼缝,早就听孙女抱怨上海那边伙食不好吃。
“不要大鱼大肉,蔬菜才最健康哪。”孙女倒是说实话,家里的蔬菜吃起来踏实又健康。
“现在啊,生活好了,倒不怎么爱吃鱼肉了。我们那个年代,吃肉吃不起,一旦有一点好菜,就觉得特别好吃。”爷爷奶奶又想起那个饥饿的年代,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对啊,这年头,不怎么想吃肉类了,食物多样,吃的水平也高了。”
那个年代,是怎样的年代?孙女无法体验,也无法体会。从爷爷奶奶的只言片语中,她只知道,那个年代是贫穷的,是饥饿的,物资匮乏,吃不饱也穿不暖。每时每刻勒紧腰带干活,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好在,每当爷爷谈起他们吃过饭后,邻里就在一起聊天,爷爷总是一脸怀念的样子。奶奶说,他们饭后在家里缝缝补补,但家里人多,热闹,现在啊,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工作,家里就剩下几个老人,偶尔几家还有个小孩,落得个冷冷清清。邻里也不常走动了,大家都坐在家里,自个儿看看电视消磨时光。以前啊,这邻里之间,就像一家人一样。
每当想到这,孙女就特别难过,她懂得空巢老人的孤寂,她也体会过留守儿童的心情。毕竟,她小时候也是留守儿童。那时候的她说,一定不要去外地工作,离家近一些,回家方便。可是,当她长大了,开始理解这个社会,在贫穷落后的家乡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趁着年轻,想出去看看世界。听别人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车水马龙的街头,灯红酒绿的夜晚,琳琅满目的商场,甚至形形色色、摩肩接踵的人群……一切的一切勾起了孙女的好奇心,她想亲眼去看看,到底有没有这般繁华和夸张。爷爷奶奶自是相信孙女看见了那个缤纷繁华的世界,孙女的电话里说:“这里很大,房子很高,人很多,没有山坡。”当然,孙女没告诉他们,那里车很堵,没有绿水,也没有蓝天。那些冰冷冷的建筑即使装饰得五颜六色也还是铁青着脸。那灯光闪烁的夜晚远远不及繁星眨眼的家乡。听爷爷说,他们那个年代,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星星更多。
好在孙女没忘记小时候的孤独,只要有时间,她一定会赶回家陪陪爷爷奶奶,听他们说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是啊,爷爷奶奶年纪大了,现在最需要的便是陪伴和倾诉。
清晨的阳光透过木格子窗户悄悄潜入孙女的房间,不忍打扰昨日奔波的她。小时候的她特别喜欢看阳光光线里跳舞的灰尘,它们仿佛是小精灵一般,上下舞动。书上说灰尘是没有生命的,可在阳光里跳舞的它们就像拥有鲜活的生命一般,尽力在阳光下展现最美丽的舞姿。孙女很喜欢一句话:即使卑微得宛若尘埃,也要在阳光里尽情跳舞。她在追求人生舞台的聚光灯,虽然,她也知道,会付出代价,可不登上这个舞台,连配角都不是。
8.那个少年的散文 篇八
偶然我
遇到了一个冷冷的少年
孤单的坐在桥边
一个人就一个人
在那河之上静静的抽着烟
正如我偶然般看见他一样
他看见了我
他淡淡的淡淡的
对我说:哥们,聊会。
我遇到了一个冷冷的少年
冷冷的眼神让我心颤
我坐在他的旁边
他低着头叹气般的吐了一口烟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我不知道该怎么问
冷冷的少年寂寞的抽烟
我在他的旁边看着他那迷茫的眼
他静静的开口
我静静的听
他说,昔日的河流再也映不出我的影
今日的夕阳如此忧愁却无昨日般美好
匆匆而过的人谁有肯停下那急促的步伐
谁愿?你愿意吗?
愿意
我低低的说突然
我憋了一眼河
只看到一片浑浊
曾经的河
如今的河
冷冷的少年身旁
坐着一个冷冷的我
两个人冷冷的坐在天之下
冷冷的看着远方
远方是否有幸福
远方是否有天堂
最温暖的怀抱在于你
而你在何方
他冷漠的说着
我冷漠的听
猛然间我看到他那眼底的`伤痕
那醉心的忧伤
偶然间我遇到了
一个冷冷的少年
在那河之上
在那天之下
那个冷冷的少年
曾冷冷的看着这个世间
对着这冷冷的世间
暗自神伤
我曾呆呆的看着这个少年
这个孤单的少年
这个冷冷的少年
9.那个女孩很漂亮散文 篇九
思绪回到六年前,也许是七年前,那个时候应该是高中吧。
她就那么出现了,很简单,一个普通的学生本来就没有什么出众的,但在我眼里她很特别,很有味道。不像电视剧里小说里演的那样,有钱还美眼神还萌。
我感谢她,因为她充实了我的青春。
在此后的数年里,我时常想起她,有时候又想不起她,在过后的时间里我连她的样貌都模糊了。只是依稀记得她出现的那个冬季,我的心都化了。
那时候很傻,会为了她去整堆的人群里挤着帮她打开水,会为了她意外的感冒紧张到窒息,会因为她没来而惶恐不安,后来连她的喜怒哀乐都是自己的了。
和她有很多的话,什么都聊了个遍,天文地理吃饭穿着,什么都说尽了,但有一句话我没告诉她,我喜欢她。
在合适的年纪做该做的事儿,但我没做过,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
我能想到最冲动的事情,就是我逃过课,并且去网吧打过游戏。除此之后,我循规守矩,哦,还在那一年写了我人生的第一份检查。
我的人生就好像是剧情里演的那样,平凡地走完自己的一生。不起眼,包括爱情也是,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波涛汹涌。
在喜欢她的日子里,我哭过,沮丧过,甚至自暴自弃过,也忘了理想,也忘了去努力做一个最好的人。
我在空旷的`操场大吼,在黑暗的角落不言不语,我拒绝所有试图把我拉出来的人,并且狠狠伤害了他们。我得罪了一些朋友,并且用情绪伤害了一些与我不相干的人,他们是无辜的,而我那时失去理智了。
我时常在想,我是怎么喜欢那个女孩的?也许世界上很多的事情是没有理由的,包括喜欢也是。但我不太甘心,努力地回忆,仔细地想,终究想明白了。
她是一个漂亮的人,而我曾经是一个肤浅的人。如果时间回到过去,给我一个选择,让我决定是否要喜欢她?我老实的说,我不知道。
10.那个盛夏没有果实散文 篇十
米倪不唱,可是她早恋。这是个极严重的事。
伍老师阴着一张压缩饼干似的脸说:咱们班的有些同学过于早熟,你们才多大,懂得什么是感情?
我知道喜欢一个人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喜欢冯唐,超级喜欢,甚至我跟我同桌说的话里有百分之八十都在说冯唐。我同桌的眼神很特别地瞅我,她说:卡卡,你该不是喜欢上冯唐了吧?
怎么会,怎么会呢?我像个初次上台的.演员那样很紧张地假装生气了。
我看到过米倪跟那个高个子的男生在校园里走,米倪的目光甜甜的,说话的声音好听极了,嗯,就像莫文蔚的歌,是喜欢和忧伤。
伍老师继续说:还有,咱们班的录音机课间放点积极向上的歌,再不就别听,有那工夫出去做做广播体操不也放松一下胳膊腿吗?
天哪,我们跟伍老师之间哪还叫代沟啊,简直就像是隔着一条银河。
没有歌听的课间,我们就八卦,说米倪,同桌说:米倪平时多文静啊,怎么会早恋呢?我白了她一眼,我说:文静跟早恋有什么关系啊?同桌说:米倪学习还比我好呢,真是没天理。我再白她一眼,你倒是不早恋,你的时间都睡觉还不够呢,看把你忙得,睡眠时间都不够十六小时了。
这回是同桌瞪我了,她狠狠地掐我,说:咦,你怎么做起米倪的辩护律师了?
我不吭声,好一会儿,她又问我最近怎么不提冯唐了。
放学路上,米倪走在我前面。她有些心不在焉,前面来的卡车差点撞着她,气得司机开门骂她。她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我走过去,拉开她。我们站在路边,她说:卡卡,喜欢一个人有错吗?
路边的便利店里放着那首《盛夏的果实》。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喜欢一个人没有错,错在我们放错了季节。
我跟米倪成了好朋友,她说:如果我管不住自己,想去找他,你一定要拉住我。我点头答应了。
那个男生站在教室门外等米倪,我出去告诉他:如果喜欢,要等到秋天,生长在秋天的爱才会结果。
我说这话时,冯唐从我身边路过,他看了我一眼,然后面无表情地走进了教室。我的心怦怦跳得厉害,我跟那男生说的话语无伦次起来。
放学值日时,冯唐塞给我了一张字条,要我放学后去阶梯教室见。坐在阶梯教室的最后一排,冯唐说:我听到你说的话了。但是,卡卡,我想告诉你,我喜欢你。
我的两只手握在一起,手心冒冷汗,心里却是欢喜的。半晌,我听到自己说:我知道,我也一样。但是,青春很短,夏天也很短,一转眼就过去了,如果我们在路上流连着不走,将来,我们会后悔的……
太阳落山了,阶梯教室里来上自习的人越来越多,我很平静地走出阶梯教室。
隔天的班会课上,伍老师又唠叨起早恋的问题,他说这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我听说咱们班两个成绩很好的同学又在给我来盛夏的果实……
若是从前,我一定会羞愧得抬不起头来。可是,现在,我不会了。
我这边平静了下来,米倪倒出事了。她跟那男生离家出走了。当然,没走多远,两天后被家人找到带了回来。
米倪转学了。转学那天,她来学校找我。站在学校门口,她脸上的忧伤清晰可见。她跟我说其实他们之间本来没什么,可是老师家长轮番地找他们谈话,他们便想反正都这样了,不如爱一场,结果伤痕累累。
我很想抱抱米倪,我从米倪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另一种可能,如果我一味地走下去,或者我会是另一个米倪,好在,我跟冯唐止住了。
青春是一列轰隆隆日夜不停的火车,我们不能留恋路边的风景就中途下车,我们要等到适合结果的季节才做出爱的选择。
米倪走后,我写我跟米倪这段故事的作文居然被伍老师在班级当成范文念了。他有点激动,他说他从前太小看我们的自律能力了,他说,每个人都有青春岁月,那种感情很美,只是别过界。
11.写给那个自己散文 篇十一
正月还没过完,浉河边已是一派草长莺飞、杨柳依依的明媚春光。驱车前行,窗外一闪而过的都是养眼的景色。很想靠边停下,恣意地大饱眼福,然而电话却是一个接一个响起,只得继续前行。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感觉时间不够用了。
依稀记得n年前的一次国庆小长假,一直宅在家里,不想下楼,不愿出门。慵懒地趿着拖鞋,悠哉悠哉地靠冰箱里的存货度过了整个假期。
这样的日子竟是越来越模糊了呢!如今的我,40又4,中年妇女,却是整天忙个不停。本就是一个得过且过、用时尚点的话来说很佛系的人,知足常乐、胸无大志,最喜慵懒而悠闲的生活。不知不觉中,却成了整天忙碌、脚不沾地的女汉子。
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状态的呢?
或许是那年寒冬,每日凌晨骑着摩托车接送孩子,以致他患上鼻炎,并愈来愈严重时,突然冒出买辆车的念头开始的吧!
或许是那次回母亲家,看到她佝偻的背,听到她说腰疼得不能走一步路,必须得做手术的时候开始的吧!
或许是听到同事们谈论起买的新洋房开始的吧……
总之,开始感觉肩上有老有小的责任,开始感觉身边的人越来越比自己強的自卑,我的心再也无法平静。
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于是一下子忙碌起来。人,只要肯努力,总是会有收获;反之,想要有收获,必须要努力、要付出!
几年过去了,依然在忙碌着。为了生存,也为了内心升腾的各种欲望,忙得欲罢不能。
可是,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阵阵悲怆凄凉袭来,我不知道如今的状态是好是坏。内心深处的声音告诉我,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然后另一个声音又在冷笑着说:你不付出,又怎能得到你想要的生活!
不知不觉,已经适应了这样忙碌的节奏。每天都排的满满当当,每天都有事情忙碌。即使躺下了,脑海里也有着操不完的心思。曾有个朋友对我说:你的每一次付出,都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当你老了,回忆起一生的岁月,定会欣慰自己没有偷懒。这是一句典型的鸡汤语。然而这样的鸡汤,时不时还真得给心灵灌上几口。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人在修行,天在打分。我本想当个学渣,混个几十年,逍遥一世,入土为安,足矣。可岁月的沧桑如一根不留情的教鞭,鞭策着我摒弃懒散,努力做个好学生。学霸是不敢奢望了,那些都是人生的大赢家!我只愿能当个中等生,踏踏实实,完成“上有能力孝敬父母,下有本事养育儿子,中能和朋友爱人相互提携”这几项必修课的作业,就别无他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