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整理

2024-09-11

中国新闻史整理(共7篇)(共7篇)

1.中国新闻史整理 篇一

第一章

1、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是开始管理王国内出版印刷事业的第一位英国君主。

2、皇家特许出版公司:为管制印刷出版事业,打击异教邪说,巩固王权,1557年,玛丽女王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委任状中规定:在英国,除公司会员及女王特许者外,其他人的出版行为,一律禁止。

3、星法院: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成立皇家出版法庭,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星法院。星法院完全成为压迫新闻自由的一个丑恶象征。4、1586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出版法庭命令,命令规定:(选择)

(1)一切印刷品需送交皇家出版公司登记,全部印刷商的印刷机械必须在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登记。(2)除了剑桥、牛津大学和伦敦市以外,一律禁止印刷。(3)除非得到教会同意,不再允许出版商申请登记。

(4)印刷商印刷任何刊物均须事前请求许可,否则处以12便士到49先令罚款或坐牢等项处罚。

(5)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对非法秘密出版物有搜查、扣压、没收及逮捕嫌疑犯的权力,并有权对其实施相应的惩处。

(6)特许出版商的学徒以1至3人为限,剑桥、牛津大学等地印刷所各限有学徒10人。

5、法国封建社会波旁王朝三大官报系统:政治性的《公报》、文学性的《信使报》、科学性的《学者报》。

第二章

1、手抄新闻:14世纪到15世纪,随着意大利沿海商贸经济的发展,商人对信息的需求变大,16世纪在意大利威尼斯出现了专业化的新闻从业人员,他们利用新闻信这种古老的媒介,借助当时最为先进便捷的交通工具抄录信息,分送各处,获取酬薪,史称手抄新闻,是近代报刊的主体,它的出现扩大了传播的规模和范围。

2、谷登堡贡献(事迹、名词解释):谷登堡是德国工匠,成功的制成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术,形成了由拣字、组版、填空、齐行和印刷还字等步骤组成的活字印刷工艺;同时他还制造了木制的、靠螺旋在印版上加压力的印刷机,代替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并印刷出版了著名的《四十二行圣经》等著作。

2.世界上第一份日报出现在德国的原因: 《新到新闻》

a技术原因:德国是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源地。

b环境因素:这时的德国四分五裂,长期的战争和黑暗的统治,使得德国成为欧洲封建势力统治最薄弱的地方,这为报纸的自由发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1615年,被称为“德国报业之父”的艾莫尔创办了《法兰克福新闻》周报,是近代报纸的雏形,也是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4、1656年,由里兹赫在莱比锡创办的《新到新闻》,这是德国,也是世界上的第一张日报。

第三章 1、1690年,哈里斯发行了《国内外公共事件》报,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份报纸。2、1704年,波士顿第一位邮政局长坎贝尔所办的半官方化地《波士顿新闻信札》,是美国新闻史上的第二张报纸。

3、曾格案件:曾格是纽约市的印刷商,创办了《纽约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总督的文章被捕,汉密尔顿为其辩护,指出:只有谎言才构成诽谤,每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实真相的自由。最后,陪审团不顾法官的阻挠,裁定曾格无罪。这一案件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北美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历史价值和意义地位:曾格案件是北美殖民地资产阶级和广大民众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政治独立的一支前奏曲,它鼓舞了殖民地整个新闻出版界、律师界等知识人士的反抗暴政的斗志,鼓舞可了殖民地民众自由独立的情绪。

4、詹姆斯·富兰克林的贡献:

(1)詹姆斯·富兰克林的首要功绩是:他为美洲报业摆脱专制的殖民地出版许可审查制度的羁绊,开创编辑、发行人独立的传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2)他对美洲报业的第二个贡献表现在报纸编辑业务上,最早在美洲使用了“讨伐式”的报道方式。(3)他对美洲报业的第三个贡献表现在他对报纸刊载文学作品的重视。

第二编 1、17世纪的弥尔顿、18世纪的杰斐逊和19世纪的密尔对“出版自由”这一原则的提出和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2、最先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树起“出版自由”大旗的是英国的约翰·弥尔顿。他的关于新闻自由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出版自由》。内容:反对专制集权的书报检查制度,要求公民拥有依据个人的良知自由地获取信息、陈述及辩论的权力。弥尔顿坚信,真理是可以肯定、可以辨明、可以被表达出来的。

3、在弥尔顿思想的基础上,西方新闻界逐渐发展和形成了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即“观点的公开市场”和真理具有“自我修正”的属性。

4、杰斐逊认为自由的报刊应该成为对行政、司法、立法三权起到某种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利”。杰斐逊关于新闻自由的思想:

(1)新闻自由在行使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认为世界上每个政府都有人类的弱点、腐化堕落的胚芽,为防止政府退化,必须由人民来监督,为防止犯错误,就必须通过报纸让人民中分了解公共事务。(2)深刻阐述了新闻自由对探索真理的的意义,认为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们打开所有通往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办法是新闻自由。(3)提出并积极努力为新闻自由立法。

5、密尔《论自由》在说明、阐述新闻传播领域内表达公民个人思想观点的自由权力之必要时,提出了四大论点:(了解)

(1)如果我们压制某种观点和意见,那么我们就我们所能看到的结果来说,就等于压制了真理。(2)错误的意见可能包含着为发现整个真理所必需的那一点点真理部分。

(3)即使大家接受的意见是全部真理,但是他们往往习惯于作为一种先入为主而不是在理性的基础上来加以掌握的,除非他们是被迫来维护这种真理。

(4)如果大家接受的意见不是常常和别人的意见发生争执,思想就会失去活力,对于行为和性格就不会起作用。

第四章

1、知识税:所谓知识税,也叫印花税,是18C初英国政府开始对报纸、广告、纸张等印刷品所征收的一种税金。它是英国政府继1694年皇家出版特许制度失效后所采用的一种通过经济手段管制出版印刷事业、压抑新闻自由的特别措施,历史学家们称之为“知识税”。

2、英国控制新闻传播体系的手段:(1)知识税的产生

(2)秘密的津贴制度(收买手段)(3)司法煽动诽谤罪。(18世纪时,英国刑法对于出版传播事业的司法处罚主要有四种罪名:叛逆罪、总逮捕状、煽动诽谤罪、侵犯国会特权罪)(4)报道国会新闻禁令。(国会这一封锁新闻消息的禁令和惯例,直到18C末叶经过约翰·威克斯案件后才被打破。)

第五章

1、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是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的代表人物。

2、伏尔泰提倡实行“开明君主制”,要求公民拥有宗教信仰、言论和出版的自由。(伏尔泰关于言论自由 的名言:“我坚决反对您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您说出这些字的自由权力”)

3、孟德斯鸠的代表作是《波斯人信札》和《论法的精神》。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提出“权利制衡”原则,导致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新闻传播事业“第四等级”地位的确立。

4、卢梭对启蒙思想运动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人民的“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和“主权在民”的思想。

5、法国大革命为人类奉献了伟大的《人权宣言》,该宣言的第11条款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时代传播体系的崇高目标、基本原则和思想灵魂。无论在当时看来还是在现在看来,都是最先进、最准确的关于新闻自由的规定。

6、法国革命派的代表性报刊是马拉的《人民之友》报;反革命的代表性报刊是罗儒教士的《国王之友》报;中立派的代表性报刊是庞库克的《箴言报》。7、1881年新闻法的确立,标志着法国新闻传播体制的最终确立。

第六章

1、亚当斯对美国革命的贡献:

(1)奠定了这场伟大的独立运动的理论基础。

(2)他把革命的独立观点,努力灌输到民众中去,点燃了革命之火。

(3)成立自由之子社;建立通讯委员会。这个宣传网络的“龙头”就是《波士顿公报》。

(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历史进程是在亚当斯等人的鼓动和操纵下展开的。(英国殖民当局称亚当斯等人为“木偶背后的提线人”)

2、迪金森对美国革命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在《宾夕法尼亚纪事报》上连续发表的12篇题为“宾夕法尼亚——农人来信”的系列政论文章。他被人们称为“革命的笔杆子”。

3、潘恩的主要贡献在于在革命时期发表了宣传小册子《常识》和《危机》。

4、争论-政党报刊的突出特征是;报刊相互间的党派谩骂。

5、独立战争之后,美国形成了两大政治派别集团:一是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派,其著名报纸是威廉·科贝特的《箭猪公报》;其二是以杰斐逊为首的反联邦派,其代表性报纸是本杰明·贝奇主编的《曙光女神报》。

6、“言论四法”的制订及取消——传播新体系的巩固。

第七章

1、“读卖瓦版”在日本最早见于大阪。它是一种不定期发行、单页出版的印刷品,用一种粘土烧制成版,印刷成页,其内容以社会新闻、市井消息居多,因沿街叫卖,故被人们称为“读卖瓦版”。“读卖瓦版”出自民间,制作和印刷者都隐姓埋名,是一种非官方的非法发行的出版物。

2、在幕府末期,出现了两种带有强烈近代传媒色彩的官方信息传播工具,这就是《荷兰传闻书》和《管板·巴达维亚新闻》。3、1871年1月创办的《横滨每日新闻》是日本最早的日报;1872年3月创办的《东京日日新闻》是东京的第一家日报。

6、“白虹贯日”事件:

1918年8月25日,全国84家报刊的记者云集大阪市,召开了“关西记者大会”,一致作出决议,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总辞职,要求切实保障新闻报道自由,拥护确立宪政体制。积极报道大会消息的大阪《朝日新闻》登了该报记者大西利夫的一篇消息,用于使用了日语中代表灾难之兆的“白虹贯日”一语,寺内政府以“这一消息暗示革命”为由起诉。结果是刊登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禁止发售,已售报纸全部收回予以销毁,相关人员被处理,大阪《朝日新闻》自此元气大伤,再也不敢提倡自由主义的言论自由论调了。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新闻史上最大的一次笔祸。

第八章

西德和日本“切除和植入”政策的制定

第九章

1、廉价报刊是19C30年代前后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种报刊类型,其基本特征是大众化、商品化和机器化,一些新闻史学家们因此把它称之为“机器的、群众的”报刊样式。

2、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便士报是1833年9月3日在纽约市出版的《纽约太阳报》,它的创办者是本杰明·戴伊。

3、《纽约太阳报》成功的原因:(1)明确的独立的办报方针。

(2)在报纸内容上,注意刊登生动有趣的新闻以吸引读者。

(3)在写作上,文字通俗,情节夸张,富有戏剧性,以小说笔法来撰写新闻,注重消息的“人情味”(4)在版面上,版面活泼,突出大字标题,进行煽情性的版面处理。(5)在发行上,以街头零售为主。售价低廉。

5、《纽约先驱报》是1835年贝内特创办的,它具有以下特点:(1)坚持报纸的独立编辑方针。(2)《纽约先驱报》的第二个特色是顽强的专业进取精神,首创商业“金融版”专栏。(3)对时效性的认识,独家新闻(4)煽情报道

6、格里利的《纽约论坛报》提出了“到西部去”。“正派的便士报”,“伟大的道德机关报”。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1)确立了报纸理性原则,在办报方针上摒弃了一半廉价报纸的三种做法:煽情主义新闻、不健康的医药广告和虚伪的政治中立。

2)重视言论,大量刊登鼓吹社会改革的文章。3)该报还注意广招各方面人才。

8、英国第一张成功的便士报《每日电讯报》。1855年斯莱创办原名为《每日电讯邮报》的报纸,利维接手后将该报定价减半,成为英国首批便士报之一,使《每日电讯报》真正崭露头角,成为第一张成功的便是报的是利维之子劳森。劳森是它真正的缔造者,也是英国新型廉价报业真正的先驱人物之一。其成功原因:

(1)在报道方面,注意社会新闻,报道公众感兴趣的所有新闻。(2)努力采写独家新闻,派遣干练记者赴国内外热点采访。(3)改革版面编排,采用大字多行标题,使之鲜明醒目。

(4)十分重视延揽人才,拥有英国一流的记者、作家、评论家。

9、新报人和新报业:)纽恩斯与《点滴》周刊

10、吉拉尔丹于1836年推出了法国第一份廉价报纸《新闻报》,从而成为法国廉价报刊事业的创始人。

12、政党—廉价报刊的比较:

(1)内容:政论政党报刊的主要内容不是普通的新闻消息,而是政论文章也即言论;廉价报刊的主要内容则是新闻,“新闻本位”几乎是所有廉价报刊的共同特征,在廉价报刊中,言论居于次要地位。(2)读者:政论政党报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上层的“智者”阶层;廉价报刊的读者则主要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中下层民众。

(3)发行方式和报价:政党政论报刊的发行方式是预定销售,由于预订费用较高,因此发行数量较小;廉价报刊的标准发行方式则是由报童沿街大声叫卖,而且售价低廉,每份一便士或略高一点,因而发行数量巨大。

(4)印刷手段:政党政论报刊时期,印刷技术还很落后,报刊印刷主要靠手摇印刷机;廉价报刊则依赖工业革命所提供的科学技术使用了以蒸汽为主要动力的印刷机器,大大提高了报纸的生产效率。

(5)办报主体:政党政论报刊的发行人一般是一些政客或接受政党、集团控制的印刷商,而廉价报刊经营者主要是独立的新闻专业人员。

(6)财政经营:政党政论报刊的主要财政来源是政党和利益集团的津贴,报刊以作政党喉舌为己任,不以营利为目的。廉价报刊的资金和利润全部来源于售报和广告收入,不接受外来津贴,保持财政独立。

(7)写作风格和版面编辑:政党政论报刊文章写作总是长篇大论、深奥艰涩、枯燥无味,其版面样式也是单一僵化、严肃呆板;而廉价报刊提倡写作“人情味”、戏剧化、短小幽默、机智风趣,版面形式活泼醒目,开始使用大字标题和新颖排版,以期方法吸引读者,击败竞争对手。

13.廉价报刊的基本特征:

(1)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政党。

(2)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3)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也称大众化报刊。

(4)内容上重视地方新闻、社会新闻及各种休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5)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6)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降低售价、扩大发行。

第十章

1、普利策《纽约世界报》成功的原因:

(1)普利策在前人的基础上大大发展了“廉价报刊”时期的“煽情主义”手法,尽力用耸人听闻的“黄色新闻”版面来满足广大中下层读者的阅读情趣。注意用生动的方式对重大的各类新闻做翔实而全面的报道。

(2)经常性的发动社会改革运动,“讨伐”时弊的不公,以期不断制造高潮,招徕读者,树立威望。(3)玩弄令人惊异的花样和各种推销噱头也是《纽约世界报》增加报纸销量的增长。

(4)广泛应用各类新闻图片、突出的打字标题,有时甚至是套红的大字标题、大幅的犯罪与色情照片、各种插图。

(5)创办独立编辑出版的星期日刊,借以吸引休闲时光中众多读者们的眼球。(6)报纸售价低廉、页码数多。(7)一个具有良好声誉的社论版。

(8)普利策特别注重网罗一流人才,物色与培养能干的帮手,把众多才华出众的人物集合在《纽约世界报》旗帜下——当然,这也是所有成功报刊的经验之一。

2、赫斯特与普利策的“黄色新闻大战”:1895年秋天,赫斯特通过购买了《新闻晨报》并将其易名为《纽约新闻报》而打入纽约报界。

(1)赫斯特并在多方面向《纽约世界报》发起了第一次攻击“黄色大战”。

他的第一个措施是用高价收买最优秀的报刊人才。二是,请来了他在旧金山最好的编辑人员,《考察家报》张伯伦被调到《纽约新闻报》担任总编辑。

(2)赫斯特发起的第二次攻击则是在黄色新闻报道上同《纽约世界报》展开全面的竞争。

(3)赫斯特采取的第三次攻击,方法是在采访工作上投入大量金钱,力图通过独家新闻击垮《纽约世界报》。

(4)赫斯特发起的第四次攻击是展开同《纽约世界报》星期刊的激烈竞争。

(5)热衷社会改革运动的报道也是《纽约新闻报》学校《纽约世界报》并向其发动反击的招数之一。3、1897年,赫斯特将著名小说家戴维斯与画家雷明顿送往古巴,挖掘新的新闻资料。

4、英国黄色新闻的代表人物是,黄色新闻大王哈姆斯沃斯(北岩爵士)。他创办了《回答》、全国性的日报《每日邮报》、黄色小型报纸《每日镜报》。

5、《每日邮报》成功的原因:

(1)哈姆斯沃斯分析了英国社会的需要与报纸的积弊,一改当时一般英国报纸只报道片断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做法,使读者看到社会完整的图像。

(2)哈姆斯沃斯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制定了满足新时代读者的新闻原则即解释、简洁、清晰。标题鲜明,版面新颖,扩大报道面,经常改进内容等。

(3)重视健全的报业管理。其弟哈罗德是一位优秀的报业管理人才,协助他进行管理。

《鲁宾逊漂流记》最早刊登于《每日邮报》

6、法国最著名的黄色报纸是《小新闻报》和《巴黎人报》。

7、日本的黄色新闻报:《万朝报》

8、黄色新闻:是一种大量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官刺激手法、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只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

9.黄色新闻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市场化竞争的追求高额利润原则日益成为新闻媒体的最高原则,以及西方新闻市场上不受任何限制的恶性竞争。

10、怎样评价普利策?

(1)作为美国新一轮新式新闻事业的领袖人物和现代报业的创始者之一,作为美国黄色新闻的始作俑者和一员先锋大将,普利策给人留下了一个棘手的评价印象。

(2)虽然现在人们对他的评价褒多贬少,但对他那个时代新闻传播事业中出现的种种重大缺陷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黄色新闻顽症的形成,普利策负有不可推卸的过失责任。

(3)普利策并不是一个纯粹商人,但他又是一个最精明最成功的商人。他有这一整套关于报刊的作用、新闻的意义、评论的价值等等的系统思想。普利策的这些思想富有浓烈的民主进步色彩。

(4)普利策的报业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圣路易斯邮讯报》和《纽约世界报》的发刊词中。他宣称《纽约世界报》将追求最高的理想。

(5)他不仅说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思想,而且还通过实际行动努力将这些思想付之于现实生活当中。(5)他干预社会生活,揭露伪诈不公的事例不胜枚举。

(6)普利策不仅以其民主报业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的新闻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也在新闻专业观念方面显示了其新式新闻事业领袖的巨大影响力。

(7)总而言之,他是一位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原则相混合的杰出人物。他坚信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之自由观念与原则,确切的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阅读趣味和不同阶层公众的阅读需要,并以现实的态度和丰满的手段满足了这些需要。

(8)在美国新闻教育事业方面,他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出资创办了著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大学,从其遗产中流出25万美元作为一年一度的优秀新闻、音乐、戏剧作品的奖励基金,就是著名的普利策新闻奖。

11、怎样评价赫斯特?

赫斯特在他漫长的88年之中,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矛盾的印象,并给批评或赞扬他的人们都留下了充足的例子。

(一)赫斯特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和巨大的影响力:(1)、赫斯特在报刊数目和 销路总数方面所建立的出版企业是世界上较大的。(2)、赫斯特在新闻写作和处理,特别是版面安排、标题和图片安排方面推行新方法,在新闻采集、新闻制作等新机械的使用方面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3)赫斯特在许多方面来说都是一个建设性的立量:他忠于美国,赞成实行普及教育和扩大人民的权力,他在漫长经历的个个不同的阶段,曾提倡并解决某些全国性的重要问题。

(二)尽管赫斯特创建了巨大的报刊集团,在美国的新闻史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众多批评他的人们也从以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了反对他的有力依据:

(1)尽管赫斯特的大型出版企业一度曾经是一个庞然大物,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什么惊人的成就。(2)尽管赫斯特有钱,有着庞大的报业舰队、出版公司,但他并没有用此对社会施加良好影响。

(3)尽管赫斯特曾把许多新的读者争取到报刊阅读圈里,但是他采用的那种惊人的黄色新闻手法实在不可取,他们所造成的灾害和后患远远超过了所造成的某些正面影响。

(4)作为一种建设性的社会力量,赫斯特并不是出自真正的内心支持下层民主力量。

(三)事实上,赫斯特评论中的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赫斯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能够敏锐了解世情的出版推销商。对经济利润的执着追求和自我狂妄是他报业生涯中最深层次、最为持久的原始动力。赫斯特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资本“报业财阀”,他深谙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做买卖的一切规则和细节,并以最大的热情投身于其中,而给世人留下了一个错综复杂、难以评论的矛盾现象。

第十一章

1.英国的《泰晤士报》被称为是“世界第一报纸”,西方新闻学者们也常常称其为现代新闻事业的“鼻祖”。《泰晤士报》创刊于1785年1月1日,创办人是约翰·沃尔特。

2、沃尔特第二对《泰晤士报》的改革(1)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开始实行一种独立的办报原则,率先在英国打出了报刊独立于党派之外的口号。独立原则:

一是设法建立起《泰晤士报》自己独立完备的海外新闻报道网络。1807年,沃尔特第二派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驻外记者鲁宾逊。

二是在经济方面,凭借广告和发行的收入做到了自给自足,摆脱了官方所谓的“自助”,赢得了经济方面的独立地位。

三是,在言论方面也越来越显现了独立原则。(2)在新闻写作方面,《泰晤士报》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提倡一种具有自身风格和文学价值的新式新闻写作。(3)《泰晤士报》在印刷方面素来领先。为了提高报纸印刷和发行的速度,不遗余力的研制和使用新式印刷技术。

(4)沃尔特第二之人善任、网罗精英,在他主持该报期间先后选择了两位出色的主编托马斯·巴恩斯和约翰·德莱恩。

3、威廉·霍华德·拉塞尔是《泰晤士报》首席战地记者,也是世界上被誉为第一位伟大的战地记者。

4、南丁格尔经《泰晤士报》的报道,成为报刊史上的第一位超级明星。5、1981年,默多克购得了《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和其他三个附属刊物的所有权。

第十二章

1、《纽约时报》原名《纽约每日时报》,雷蒙德创刊于1851年9月18日。

2、范安达时期《纽约时报》最著名的报道是对于泰坦尼克号的报道,和1925年1月24日对于日全食的报道(这是范安达指挥的最后一次报道)。还包括对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报道。

3、奥克斯时代《纽约时报》成功的主要原因:(1)高尚得当的新闻政策。(2)广泛详尽的新闻报道(3)独立公正的评论(4)报纸售价大众化(5)报坛精英荟萃(6)洁净美观的印刷质量

第十三章

通讯社是一种以批量采集、批量供应新闻信息及相关信息为主要职能的媒体。

1、哈瓦斯通讯社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近代通讯社的先驱。创办人夏尔·哈瓦斯先于1832年成立翻译事务所,1835年在巴黎将事务所正式定名为“哈瓦斯通讯社”。

2、英国路透社是世界上目前历史最悠久的通讯社。

3、三社四边协定: 19C50年代起,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三家通讯社就有过一些交换股票行情的双边协定,协议交换新闻并规定了各以本国为发布新闻的范围,后业务跨国,为确认既成事实和各自垄断范围。1870 年又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该协定以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地区。

4、三明治独家新闻:在布尔战争中,英伦三岛民众对马弗京战役极其关心,后马弗京城被英军解围,在布尔人中间的麦凯得到了这条消息,设法赶往东非边境,以五英镑的酬金请求一位火车司机将他已经写好的关于马弗京城之围已被英军解除的快讯送到马贵斯城英国东方电报公司的电报局去,为了慎重起见,麦凯坚持让司机吧电文折好,夹在这位司机的午餐,一块三明治面包中,后顺利送达,被称为“三明治独家新闻”。

5、合众国际通讯社是由斯克里普斯创办的和众通讯社和赫斯特创办的国际新闻社所组成。

6、美联社的前身是港口新闻联合社。

第十四章

1.报团:又称为报系,即报业集团,它是指一家报业公司在两个以上的城市同时拥有两种以上报纸的一种垄断性传媒经营组织形式(报业公司)。

2.斯克里普斯报团是世界上最早的报团(1)在报团的经营扩张与发展理念上,斯克里普斯有自己的一整套主张。他总是密切的注意报刊市场,在有发展前途的中小型城市不断创办新报,而较少购买别人的报纸。

(2)普遍采取了一系列面向大众的通俗化办报方针来赢得读者的欢心。

(3)在美国的中小城市发展自己的势力,所办报纸几乎都是通俗廉价的“大众化的晚报”。

第十五章

1.炉边谈话:广播史上最伟大的里程碑

1933年3月5日,罗福斯在危难中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面对奄奄一息的国家经济,面对迷茫恐慌的民众,面对攻击他的“新政措施”的敌人,罗福斯总统迫切感到在复兴经济之时首先必须振奋民心,鼓舞民众,向人民直接解释“新政”的纲领、意义和措施。他决定利用新兴的大众媒体,在广播中发表演说,直接向全体美国人民讲话。3月12、5月17日、7月24日、11月24日,罗福斯总统闲适随意的坐在白宫楼下的起居室里,在夫人的陪伴下,通过实况广播向千百万美国普通大众发表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演讲,这就是著名的炉边谈话,一个美国政治史和广播史上的伟大里程碑。2.“美国之音”创办于1942年,二战之中,对外广播。

3.爱德华.默罗把《现在请听》广播节目变为《现在请看》电视专栏节目。爱德华.默罗的电视实践活动在美国电视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4.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7.美国“七人联邦传播委员会”又称“联邦通讯委员会”简称为FCC 8.KDKA广播电台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电台,于1920年11月2日在美国匹兹堡开始播音。它是美国历史上最早获得营业执照并开始正式播音的广播电台。9.爱德华·莫罗,被称为美国广播界的宗师。10.广播之父:李·德福斯特。

2.中国新闻史整理 篇二

关键词:高校,新闻数码照片,采集,整理归档

照片档案以影像为记录方式, 真实、直观地再现了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动场景, 尤其是在占学校主导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历年历次重大活动、会议等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历史事件中形成的照片档案, 是极其珍贵的, 它们在今后的校史编研、科学研究、校史展览等工作中将发挥重大作用。因此, 档案工作者应十分注重对新闻照片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对其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 并且付诸行动, 结合本校的实际, 想方设法地尽最大努力将全校各类重要新闻照片收集齐全, 继而对其进行规范整理和归档。

一、新闻数码照片档案的采集

1.新闻照片归档单位的确定。把学校宣传部确定为全校照片归档的主要对口单位是多数高校的做法。对于一所发展成熟的重点高校来说, 其宣传工作也是做得十分到位的。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除宣传部负责全校性的重大新闻事件的宣传报道以外, 全校近80个二级单位均配有一至两名新闻宣传通讯员。各单位一旦发生了任何重要事件, 本单位的通讯员们都会第一时间撰写通讯稿, 结合新闻图片发至党委宣传部主管的学校新闻网后台, 经宣传部审核后进行发布。所以, 宣传部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全校各单位各部门重要新闻事件的照片资源。

然而, 档案部门如何利用好宣传部的这一资源, 做好照片档案的采集工作, 却是要颇费心思的。宣传部毕竟不同于档案馆, 他们的主要职能在于在上级方针政策指引下, 虽掌握着大量照片资源, 但是对于照片档案的全面收集和信息完善等方面, 在思想认识和实际操作上都显不足, 也无暇兼顾, 无法做到对形成的大量照片逐一进行认真整理、编号、录入信息等一系列完整流程的操作, 档案馆人员切不可坐等着别人来交档案, 而应主动出击, 想方设法, 用心去完成更为细致而扎实的照片采集整理工作, 这就需要档案工作者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心中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即一定要做好照片档案的搜集工作, 不让任何珍贵档案流失。

2.采集新闻数码照片的具体做法。

(1) 建立电子版数码照片档案的存储地址:在本地服务器新建几个一级文件夹, 分别以“学校要闻”和“校园快讯”、“创先争优”等命名, 将学校主页这几个栏目的每条新闻的图文信息分别下载后, 存储在这几个文件夹内。然后在其中以新闻发生的年度、月份、每条新闻标题逐级新建子文件夹, 新闻逐条下载之后, 再根据具体信息分门别类, 对号入座, 清晰地存储在相应位置。

(2) 新闻照片原图的采集和筛选。学校新闻网对外发布的新闻图片是被裁剪过后的、分辨率较低的小图, 且加上了“华南理工大学”的logo, 不符合作为照片档案的存储要求。我们所需要保存的照片档案是原始的、未被裁剪的、清晰度高的照片原图。可点击每条新闻标题下方的“图片下载”, 在弹出的窗口中, 输入档案馆工作人员在学校办公门户登记的个人账号和密码, 即可下载每条新闻的照片原图。各单位的通讯员通常会选择高清晰度、高分辨率、拍摄效果最好的照片原图上传至学校新闻网, 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在发布新闻时会结合该条新闻的内容, 从新闻的重要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对即将发布的新闻照片进行再次审核和筛选, 确保照片的质量。所以, 档案工作人员在面对各单位通讯员们上传的较多的照片原图时, 也无需多费工夫去做筛选工作, 只需要参照宣传部人员筛选出来的正式发布在新闻网上的照片去选择整理即可。

(3) 照片背景信息的补充完善。一张照片, 即使拍摄效果再好, 若对其中的信息一无所知, 那么也是一无是处的, 所以, 照片背景信息的标注相当重要。可分别点开“学校要闻”、“校园快讯”、“创先争优”等栏目下的每一则新闻, 那么该则新闻的题目、配图、文字报道、图片拍摄人员、文字撰写人员等信息均清晰呈现无余。为保证本条新闻的文字和图片等信息的完整和有效结合, 在每条新闻展开后, 点击电脑屏幕右上方的“工具”——“网页截图”, 利用这一工具将该条新闻从题目到图片和正文进行完整截图, 利用电脑剪裁工具将与这条新闻无关的周边信息裁剪干净, 然后将处理好的截图以jpg格式存储在本地服务器的该条新闻的相应文件夹内。新闻的网页截图将每则新闻的图片和文字报道紧密结合, 具备了照片档案所应有的全部要素。从文字报道中, 可以获取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经过、摄影者等信息。

二、新闻照片档案的整理归档

1.电子版新闻数码照片原图采集到本地服务器后, 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归档。下载至馆内服务器上的所有照片, 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进行有序保存。如前所提及, 首先新建几个一级文件夹, 如“学校要闻”、“校园快讯”等, 在一级文件夹下, 再按照新闻所属年度、月份逐级建立子文件夹, 然后给该月的每条新闻新建一个以该条新闻标题命名的存储文件夹, 将本条新闻的所有照片原图及相对应的标注有背景信息的图文结合的网页截图一齐保存在其中, 每张照片原图以该图的文字说明来命名。如此, 可使纷繁、海量的新闻照片得以清晰、有序地保存。

2.给存储在服务器上的所有新闻图片编档号、逐条录入档案管理系统, 并上传照片原图。按照《华南理工大学声像档案工作规定》, 依照实体分类法, 将照片类别分为视察与参观、校内外重要会议及活动、校庆活动、学校管理工作、教育教学工作、校友工作、科研工作、社团活动、校园景色、军训及文娱体育工作、外事活动、毕业生集体合影等。每一类照片分别对应一个实体分类号。如视察与参观, 其分类号为SX1212, 其中SX12为声像大类中照片档案的分类号, 若再要将每类照片区分开, 则以三级类目来注明。

按时间顺序, 将每则新闻的每张电子版照片和相应的图文结合的网页截图归入相应类别的案卷。先在档案管理系统中设立各个照片类别的案卷, 然后将存储在服务器上的新闻照片依次逐张添加到相应类别的案卷中, 每卷编一个案卷级档号。一般每个案卷放50—60张左右的照片, 每张照片编一个文件级档号。各个照片类别的档号分别按年度独立、顺次编制, 不与其他类别的照片交叉混编。在照片的文件级条目录入界面, 根据需要尽可能详细地设置相应的录入字段, 如序号、案卷级档号、文件级档号、照片题名、照片说明、拍摄者、拍摄时间、拍摄地点、照片人物、录入日期, 等等。录入者可以根据每则新闻网页截图中的文字报道内容查看上述所有背景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逐项录入到系统中, 信息录入越完备, 检索起来就越快捷。以每张照片的文字说明作为该条目的文件题名, 并在文字说明后加括号, 括号内打上该张照片所属的新闻标题, 这样就更为清晰地明确了每张照片的内容、来源和出处。每张照片的条目录入后, 将照片原图上传至系统中相应的条目下, 点击“看原文”即可轻松调阅电子版照片原图, 且对照片的详细内容一目了然。

3.将所有新闻照片刻录成光盘及冲洗出纸质版, 实行多套、异质保存。采集到的这种新型的数码照片档案属于数字电子档案, 不能为人直接识读, 其形成、传输、存储和利用都离不开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基于电子档案的这种特殊性, 为保证其安全, 我们将采集到的所有新闻报道数码电子照片, 实行多套、异质备份, 除保存一份在档案馆本地存储服务器以及逐张录入、上传至档案管理系统以外, 还刻录成光盘存储在库房的防磁柜中, 同时也冲洗一套纸质版放入专门的照片档案盒中保存, 这样就使所采集到的照片的安全保管有了多重保障。每张光盘刻录的照片内容、每卷纸质版照片与档案管理系统中所编的案卷内容相对应, 即同一案卷的照片刻录在同一张光盘上, 两者的档号保持一致, 可选用专门的光盘笔将档号书写在光盘表面的空白位置。照片纸质版和电子版的档号编制亦同此办法处理。

三、新闻照片采集、整理归档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档案馆应保持与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以及通讯员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比如在采集学校主页新闻照片的过程中, 会遇到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 需要随时与宣传部进行询问和沟通, 共同解决。如据不少高校档案同仁都反映, 这种照片采集方式很好, 可操作性强, 但对他们来说有一个问题, 即他们的新闻网站主页并未将照片原图上传以供校内人员下载, 档案工作人员也就无法通过这一途径获取新闻照片资源。这就需要档案馆与宣传部进行沟通协商, 共同商议出一个办法使档案馆能够全面获取学校主页发布的所有新闻原图。若发现新闻照片中有任何问题, 比如对个别照片中重要人物的姓名、具体事件的个别信息存在疑问, 档案馆也可通过宣传部建立的全校通讯员QQ群, 及时方便地与相关通讯员联系, 进行确认。

2.档案工作者要做有心人, 经常保持一种高度的职业敏感, 始终胸怀责任感和使命感, 主动做好照片档案的管理工作。面对工作困难不怨天尤人, 在对各单位归档的现实情况进行客观、冷静分析之后, 根据各单位实际作出正确的判断, 然后对症下药, 采取措施逐步地强化二级单位兼职档案员们的责任意识, 并主动、全面、扎实、细致地做好归档工作。平时应时刻关注学校工作动态, 关心学校发展大计, 尽量做到“眼观六面, 耳听八方”, 对于学校各方面信息做到了然于胸。如此, 可大大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中国书法文献的整理研究 篇三

◇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

学习和研究中国书法,离不开中国书法文献。文献浩如烟海,如何查找文献、利用文献、整理文献,是书法领域做学问的一件大事。曾经有位专家在讲“文献目录”课时说:这门课是教给大家“有限偷懒读书法”。读书哪能偷懒?但漫无目标的读书是做不好学问的,所以得讲究方法和懂得选择。

1、书法文献的范畴

“文献”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注释“文献”:“文,典籍也;献,贤也”文献在古代是指历史典籍和熟悉历史掌故的人,但在现代,文献的含义似乎已不包括“熟悉历史掌故的人”,而又远远不只是“历史典籍”。通常,文献是指信息或情报的载体,信息或情报是文献的内容。在艺术范围内,文献则指具有某种学术价值的专著、论文及有关档案材料,同时也包括具有历史价值和典范性的艺术品。

书法文献,从比较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应该包括历代书论、书史方面的专著、论文以及其它杂体文章(题跋、笔记、颂赞、书信等等),也包括一切我们今天视为书法艺术作品的东西,这些书法艺术作品的载体种类极为广泛,有甲骨、碑碣、竹木简牍、金属、帛、纸等等。相对于其他文史哲资料,上述文献可称为纯书法文献。无论是研究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还是风格史、批评史,都离不开对上述书法文献的掌握与了解。书法研究不可能仅仅面对纯粹的书法文献来作文章,还必须要时时利用书法之外的有关文献,尤其要对人文学科类的文献内容有较全面的了解及综合的研究。

在对书法艺术的有关课题进行研究时,我们实际上无法为所有的研究者提供一份纯书法文献以外的通用文献目录。不过,我们在讨论纯书法文献对书法研究的必要性的同时,不难举出若干例子,来说明那些成功的学术研究是如何既立足书法文献本身,又利用书法以外的文献来解决书法艺术的有关问题的,这对我们了解“书法文献”其边缘的宽泛性与书法研究中灵活广泛地利用其他文献材料的特点会有所启发。

纯书法文献是书法艺术研究过程中相对固定,具有核心作用的文献材料,它是我们解决书法艺术历史现象可靠性的基本依据。我们整理、研究书法文献,主要也是立足于这些材料,我们建立“书法文献学“(没有必要再去别扭地叫“文献书法学”)这一书法学下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在这些材料的范围内来讨论有关问题,进行有关研究的。

2、书法文献的整理

面对浩瀚的书法文献,首先遇到的是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方法问题。书法文献分为印刷文献(包括论著、手稿、抄本等)和实物文献。

通常,文献是按其内容特征来分类的。中国古代对于文献的分类研究成果,大都体现于目录学著作中。书法在历代目录著作及其他著作中被提及的情况是有所不同的。《后汉书》卷26第一次提到了“艺术”,这里“艺”指书、算、射、御;“术”指医方、卜筮。后来,艺术泛指各种技术、技能。“书”当然跟书法有关系,但又不同于后来的书法,这里的“书”,主要是指书写的技术与能力,与艺术活动还没有什么明确的联系。在中国,书法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没有被人们看作是一门艺术,在清代以前的目录著作中,书法或是归入图画,或是归入金石文字。直到由清代纪昀任主要编修官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子部中有“艺术”类,其子目为:书画之属、琴谱之属、篆刻之属、杂技之属,书与画虽在一起,但对于“书法”归属艺术这一点已经是十分明确了。清末民初邓实编《美术丛书》,包括书画、雕刻、摹印等类,书与画仍在一起,雕刻与摹印也是与书法有关的内容。1915年,蔡元培借鉴了西方艺术分类思想,在《华工学校讲义》中分别阐明了图画、建筑、雕刻、装饰、音乐、戏剧、诗歌的各自特点。由于在西方艺术分类著作中,从来没有书法一项,而当时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立地位也未确立,蔡氏在“图画”一类中囊括了书法,还是情有可缘的。丰子恺在1946年将艺术分为12部门,用一个字代表一门,即“书、画、金、雕、建、工、照、音、舞、文、剧、影”,这是将书法明确地定为一门艺术,而且将书法视为与绘画、雕刻、建筑、摄影、音乐等并列的独立艺术门类的目前所见最早的说法。他已经从书法的独特艺术品格和意义范畴上看到了书法应有的地位。

近三十年来,中国书法作为一项独立的艺术活动以空前未有的规模开展起来,围绕中国书法的各种学术研究当然也就全方位地兴起了。书法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是其中开展得并不十分出色的一项。但书法界在利用文献、整理文献方面并非毫无成绩。在利用文献方面,值得推举的是荣宝斋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书法全集》。这一“世纪工程”汇集了国内书法史论、书法文献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将先秦至清代的重要书家、书法作品包揽其中,分数十册出版,后又延伸到现代书法名家。这部丛书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它对书法文献材料的严谨分辩和详细考证,为读者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丛书并没有停留在对书法文献的整理这一层次上,还通过“评传”及有关研究性论文,对某一书家作全面的评析,对书家的作品风格作美学意义上的评介,对书家的艺术创作思想及其形成因素作多角度的审视。这样的评传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研究基础之上的,其学术水准自然也就相当高了。毋庸讳言,《全集》并非各集水平均等,亦能寻出误差,但总还是巨著之小疵。整理文献方面,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上海书画出版社《中国书画全书》为代表的各种规模的书法史论文献的汇集,以及以《中国美术全集》书法各卷、文物出版社《中国书法艺术》(未出齐)为代表的各种图集。《中国书画全书》可以说尽量收入了历代书论、书史、笔记等这些属书法文献中的印刷文献,但缺憾是无注释、无考证文字,虽经校点但无校记,且大量的历代法书题跋未收入;《中国美术全集》书法各卷与《中国书法艺术》各卷,也因规模所限而失收大量重要作品,特别是近年新出土书迹和民间书作(这一点在《中国书法全集》当然更在所难免)。文物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西泠印社等出的各种碑帖系列,虽供作字帖用,但也可视为对实物类书法文献的整理,因为较好的碑帖印本都在选拓本、做注释等方面下了功夫。二是编印不少工具类书,早年出版的如梁披云主编的《中国书法大辞典》,为我们检索书法的印刷文献和实物文献提供了方便,后来此类工具书出了不少,以“鉴赏辞典”、“图典”等名目编的书,其体例大多以时代先后编排,而杨泰伟编的《书法篆刻书目简释》(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的编排为:书法、篆刻、工具书三大部分,“书法”下分碑帖、论著,“篆刻”下分印谱、论著。印刷文献与实物文献分得很清楚。这本书目具体著录了书名、书写(篆刻)者、出版者、出版地、出版年月、定价、书家(篆刻家)简介、碑帖(印谱)简述、书法、篆刻著作简介,是延用了古代“提要式目录”(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写法,言简意赅,基本上汇集了1949年10月至1984年全国各地出版的实物文献印本和印刷文献印本及工具书,只是从今天看来,更丰富、更有水平或更有价值的大量出版物在1984年以后涌现,而1949年以前的书法文献也为我们平时研究所必需,就显得这本《书目简释》范围较窄,不敷实用了,假如能编一本规模较大,内容较全体例恰当的“书法文献目录提要”,那就有惠于书法研究了。

nlc202309030851

对于书学文献的汇集整理,近年又有新的进展。必须提及的是《共和国书法大系》和《新中国书学论文汇编》两部大书。前者由李一、陈政、任平主编,选录了1949到2009年间的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和优秀学术论文;论文分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批评和书法教育4部分,虽难以称作完备,但阅后可知60年书学主要成就;后者由中国书协主编,涉及内容面更广,某种意义上类似工具书的作用。

3、书法文献的整理研究方法

书法文献的整理研究方法,基本上脱离不了中国传统文献学中所指出的辑佚、辨伪、校勘、标点、注解、翻译、考证、编目等几项,但书法文献与一般历史文献有不同之处,书法文献中印刷文献与实物文献更有不同之处,除上述几项外,在整理研究中有时还会用到一些其他方法。

在书法艺术领域,面对印刷文献与实物文献要做的“辑佚”工作是很不相同的。印刷文献中“辑佚”往往是这样的情形:某一论著或某书目中提到前人曾有某某著述,于是我们可以从其他书的引文、节录及注解中的引文等材料中辑出,以补充某某著述的缺漏,或再现、部分再现前代某某著述;也可能反过来,先发现一些零散的材料,辑成后才考知前人有这么一部著作,或现在所见某书在古代曾出现过。

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老子》甲、乙本,内容不一样,书写风格也不一样。这对于传世本《老子》来说,其实是久已亡佚的古本《老子》的重见天日,对了解《老子》的原貌,研究老子思想不用说意义有多重大了。辑佚工作如能找到这类出土文献或流传有绪的文献珍本,当然所辑材料就比较真实可靠,但有些作者的论著却已经不太可能完全恢复原貌了,比如自唐以来不少学者著作中都提到王羲之有《自论书》、《笔势论》、《用笔赋》、《草书势》、《论白云先生书诀》、《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等论著,其实真正可信的王羲之著述原文一篇也没有留下来。所谓《论白云先生书诀》、《笔势论》显然是伪作,自唐代孙过庭《书谱》以来,不少行家对此已有定见,至今也还找不出其非托名之作的立足证据。其他所谓王羲之的论著,从语句行文来看与唐人书论相似,或疑为出于南北朝人之手,但从书学思想、批评观念来看,应该是与两晋时代相吻合的,可能多数表达了王羲之的原意。如果写一部严肃的书论史或书法文献史,上述论著就不能轻易地系于王羲之名下;如果写一部书法批评史,上述论著中有关思想的阐述与王羲之联系起来,当是有十分的理由的。由此可见,对前代文献中一些几经传抄改写的内容,也不可忽略辑佚整理工作,只是辑佚之外,还要辅之以考证、分析,有些显系托名之作,也并非无研究价值可言。

对于书法文献中的实物文献,其辑佚辨伪则另有一番学问。碑、帖,甲骨钟鼎、权量玺印、简牍帛书等的新发现,要靠文物出土和公私秘藏的公诸于世,这是研究者主观上想辑也辑不到的。严格地说,辑佚主要是对印刷文献而言,但实物文献的甄别、著录、研究工作是书法文献学份内之事,当然也与辑佚有所关联。最直接的关联便是:碑版书帖中的内容正是所辑该书家书学论著中的一部分,或为丰富该书家书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资料。

如果说对印刷文献的辨伪主要是从其思想内容、文体文风及版本流传上来考察其是否托名之作,那么对实物文献辨伪就既要用人文历史的方法又要用现代科技的方法。这种辨伪,通常包括在“鉴定”里面。一类实物文献是非纸张性的。如甲骨研究兴盛之后,河南安阳一带曾有人为图利而大量制作有文字的伪甲骨片,美国的“库方”(是两个人名字的缩写)所藏甲骨集就收了不少这种伪作;钟鼎彝器在近代亦有不少伪作。在科技测定手段十分先进的今天,确定这些东西的年代简直是举轻若鸿的事。在纸帛书法文献中,比较早的仿临之作往往很难鉴定。老资格的书画鉴定家能依靠多年的经验,丰富的知识见闻,用肉眼辨出真伪。这种“眼光”与感觉往往难以言喻,但若细加分析,其中的方法途径还是可以归纳出来的。对于书法作品,一眼看去当然能感受到它的风格和技法水平的大致高下。同时,纸质,墨色,印章及印泥色,款式装潢等都要一一分辩,是否与某书家之真作相符。考镜源流也是重要的方法。实物书法文献辨伪的难点在于有些伪作与真作时代十分接近,托名之作的技法水平也与原书家不相上下,或临摹得惟妙惟肖。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些伪作的鉴赏价值也很高,也不乏收藏价值,但从研究的角度说,其真伪还是必须辨明的。我们可以认为标明为唐代张旭的《古诗四帖》和颜真卿的《刘中使帖》能体现张、颜的书法面貌,但经许多学者考证,它们并非真迹,而是与作者时代相接近的人书写的,那么我们在利用这些材料说明他们的书法创作特点时,就要慎重而留有余地。由于书法本身的特殊性,这类甄别鉴定往往是牵涉到多学科的。如论争《诅楚文》的真伪,必须用古文字学来说明问题,论争《兰亭序》的真伪,又必须联系到魏晋玄学及王羲之的人生观,以及当时的文体文风等等。现代学者也不乏用科技手段来分析古代墨迹书作的,如曾在美国弗利尔博物馆工作的台湾籍学者傅申,用检查笔迹内部变化的方法来确定黄庭坚的某件作品是原件还是后人摹本。

校勘是文献整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就书法文献而言,校勘在印刷文献整理中必不可少,对碑帖拓片来说也有校勘的问题存在。

在雕版印刷术未发明之前,书籍都由手写,在抄写过程中,文字及笔画的脱、衍、误、倒是很容易发生的。有时脱一字或误一字,就直接改变了文句的原意,更不用说脱一句或脱一段了。这些现象到印刷术普及之后仍大量存在。刻字的工人可能因为误认或错刻、漏刻,也可能所依据的书稿或前人刻本就已有错误。未经校正而照本翻刻,一误再误;同一部书,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刻本,都可能有文字上的参差,如清代“避讳”较严格,唐代就不太严格。同样是宋版书,杭州的坊刻本就比福建“麻沙本”错误少。有的错误是出于知识的贫乏,如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中有一条:“山东人刻《金石录》,于李易安后序‘绍兴二年,元黓岁,壮月朔,’不知‘壮月’之出于《尔雅》,而改为‘牡丹’,凡万历以来所刻之书,多牡丹之类也。”

文献能提供我们研究问题、解决疑惑,其前提是它的真实性、可靠性,然而正因为古代文献可能存在这些文字上的错误,就需要我们在使用之前先审视其可靠性。现在多数出版物经专家校勘,是对读者负责的;也有任选一粗劣底本,未经校勘即付印谋利的,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也是对学术的祸害。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印出版的《历代书法论文选》及其续集,及《中国书画全书》均由古籍整理方面的专家,择各本精校而成,质量相对较好。我们从事书法研究,能直接做一些校勘工作那是最好,即使暂时不必做,对书中别人所写的校论、注释多加关注,细加比较,也是会有收获的。

实物文献的校勘中,“校碑”是一项历来受到重视且成果较多的工作。清方若著、王壮弘增补的《增补校碑随笔》,杨震方编著的《碑帖叙录》、张彦生著《善本碑帖录》等,就是校碑成绩的记录。碑与帖都有因年代久远而脱漏字迹、或字迹漫漶不清的问题,也有后人补书补刻的现象,而碑在这方面更突出些。就文献的研究价值来说,当然字迹完整清晰的碑帖更为有用,而经人事变迁,光阴辗转,自然与人为的“侵略”必然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损失。像秦始皇时代的《泰山刻石》,存至今日已几乎无字可辨了,这样我们就不得不用早年的拓本;《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唐代碑铭,有宋代的拓本,明代的拓本,清代的拓本,越到后来缺字越多;而碑帖的翻刻,仿刻,又在历代书法文献中如汗牛充栋,良莠难辨。某一拓本可能被认为是字迹较全的“善本”,过一段时期却会发现还有字迹更全的、拓得更早的善本,而有些本子虽看上去字迹清晰,却可能是经后人修刻笔画的“肥本”或翻刻本、仿刻本。位于绍兴的《会稽刻石》就是显而易见的根据后人摹本刻的;而历代翻刻仿刻最多的恐怕要算《兰亭序》了,往往在江南大户人家的宅院墙上都可找到。

nlc202309030851

如果说印刷文献的校勘工作,主要是择一好的底本,再以其他版本对校,以上下文意及对有关文化历史知识的充分准确把握为依据,正误补缺,还书之原貌;那么实物文献的校勘工作,在方法上则同中有异。比如某碑帖有缺字,拓本或墨迹存世亦只此一本,就只能依靠上下文和其他有关文献中的文例及有关的知识来补其缺字。字找对了还不算,补刻或补书还要力追原作之形貌精神,这就与印刷文献的校勘工作不可同日而语了。

对个别的书法文献进行细致的辑佚、辨伪、校勘,使其能更具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这是文献整理工作中的一个方面,而目录提要工作则是文献整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对历代书法文献及近年出现的大量书法研究论著、出土文献作一完善的编目,这一工作至今尚未见成果。编目的前提是确立一种分类思想。如何对文献进行分类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学术观念与对文献的认识水平。汉时刘向主持整理群书,先为每一种书写一“叙录”,后集叙录为《别录》,其子刘歆又在《别录》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编成《七略》。班固作《汉书》,又在《七略》的基础上写成《艺文志》。《艺文志》与《七略》的分类是一致的,即将天下群书分成六“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加上总目性质的“辑略”而称《七略》。随着学术研究和文化科技的发展,各学科在中国的图书文献中所占的比重有了变化,人们对各种知识的价值也有了新的衡量标准,于是在唐代魏征等人撰的《隋书·经籍志》里,就提出了“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四部”与《七略》的“六分”明显的区别是,兵书、术数、方技都归入了“子部”,而“史部”是《七略》中连小类都列不上的,“集部”则包括了比原先“诗赋略”范围大得多的各种文学书籍。这种变化至少说明了几点:在“以史为鉴”的思想引导下,史书大量增加;文学创作大量增加;编目者正统思想明显,经、史在封建上层心目中是最重要的,而科技、儒家思想以外的论著则不被重视。

那么,书法类的文献在古代是处在什么地位的呢?如前所述,将书法看成是一种艺术是比较晚才有的,由于书法跟金石、文字、绘画的亲缘关系,古代目录书中有关的研究资料要分别从金石、文字、绘画这些小类中去寻绎,而金石在史部,文字在经部小学类,绘画在子部艺术类(参见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该书的四部分类基本与《四库全书总目》一致)。我们不能要求中国古代的学者(甚至包括近现代的学者)能以非常科学的学科分类思想将书法艺术置于一个十分合理的位置,事实上,直到当代还有人对书法是否属艺术持怀疑态度。当然,在大多数学者(包括海外学者)对书法是一门艺术持肯定意见的情况下,将书法归入“艺术”类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关注的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即书法艺术文献本身应该怎样类分,怎样著录?这里存在着几种选择:一、按书法载体的性质分类,即甲骨、金、石、简帛、纸等;二、按历史先后分,将书法文献按朝代、年代顺序排列;三、按内容之别分,可先分印刷文献与实物文献两大类。印刷文献中可分:1、书论、书评,2、书史、书家传记,3、题跋、笔论、手札,4、技法讲解,5、目录、工具书。实物文献可分:1、甲、金、篆,2、隶,3、楷,4、行、草,5、历代玺印。上述各小类,可按时代先后排列。三种分法,各有优劣短长,相比之下,值得推许的是第三种。将印刷文献与实物文献分开,有利于理顺两种不同文献的不同属类关系,具体分列时,又可按历史年代排,并顺带提到文献的载体,按这样的体例编制书法文献目录,应该是条理分明,符合文献的实际状况并较能满足研究、查找的需要。一部好的目录还应附一至两种“索引”,如人名索引,书名索引,一般按笔画数排,也可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另外,附一份“年表”也是非常有用的。

目录有“简目”和“提要目录“两种,简目一般只著录书名或作品名、作者、年代、出处;提要目录则要在上述几项之外增加作者简介,书或作品的流传、版本、校勘情况,书或作品的主要内容,对书或作品的简要评判,等于是写一篇简明扼要的介绍文章。显然,提要式目录对我们了解学术的发展脉络,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对我们选择合适的研究资料来完成某项课题,有着更具体更明确的帮助。

书法文献整理研究的内容当然远远不止上述,书法文献学更是一门系统性很强,学术特征很明确,内容很丰富,与史论和技法研究有密切关系的书法学分支学科。“书法文献学”的教学实际上是在部分地教从事书法专业学习的学生怎样做学问,它应该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问。

4.中国新闻史整理 篇四

——国内新闻总结1、9月13日夜 在结束对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国事访问并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后,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回到北京。

2、9月5日 “表哥”被判刑14年,然而“表哥”落马了,但他的问题与手表无关;“房叔”判刑了,他的腐败也与房子无关。

3、9月11日 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全会厅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开幕式上发表特别致辞。他表示,中国经济现在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经济运行是平稳的。

4、9月13日习近平首次亮相上合组织的元首峰会 “丝绸之路经济带”引关注。5、9月11日-13日 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在中国大连召开,此次论坛以“创新势在必行”为主题。

6、9月25日 杀死城管小贩被执行死刑。现阶段判断是非的价值观视角太多,而很多事情拿到历史中去看也许真的就是有价值的两面性。(价值观不能改变事实)

7、10月8日 台风“菲特”带来的狂风暴雨致浙江一片狼藉。浙江省防指办8日在杭州发布数据称,该省共631.4万人受灾,6人遇难,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3.68亿元人民币。

8、10月11日 应泰王国总理英拉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当地时间11日下午抵达曼谷廊曼机场,开始对泰国进行正式访问。

9、10月15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习仲勋同志诞生100周年纪念日。

10、10月16日 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1号,《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已经2013年9月18日国务院第2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11、10月17日 马英九强调,根据“中华民国宪法”,“中国大陆仍然是我们的领土,因此和大陆的关系不可能是国际关系,而是一种特殊关系”。

12、10月18日 越秀、花都、增城等区(县级市)近20万名18岁青年,以集体宣誓、感恩发言、诵读经典、义务献血、志愿服务等形式,庆祝“成人礼”。2013年广州成人宣誓活动,是举办以来的第20届。

13、10月25日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一审无期徒刑判决的原判。

14、10月25日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生一起患者刺伤医生案件,3名医生在门诊为病人看病时被一名男子捅伤,其中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王云杰因抢救无效死亡,另外2人还在抢救中。

15、10月26日 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广西南宁开幕,以“扩大交流合作,共同振兴中华”为主题,持续两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16、10月28日 吉普车撞击天安门金水桥起火致多人伤亡事件,目前已致5人死38人受伤,其中肇事车内3人死亡,另有1名菲籍女游客、1名广东男游客死亡。

17、10月29日 新华社称转基因食品是大趋势 已非有无之争18、11月8日 中央党史研究室阐释习近平“两个不能否定”论述。习近平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19、11月3日 总书记3日来到地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开展扶贫攻坚工作。武陵山片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20、11月4日 白宫4日宣布,美国副总统拜登将于12月初访问中国,这是拜登继2011年后第二次访华。

21、11月4日习近平到中南大学调研科技创新22、11月9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9日召开会议,讨论十八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审议并同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23、截止到 11 月 11 日,23 时 59 分 59 秒,本次淘宝“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总交易额高达350.19亿(去年为191亿),其中 53.5 亿来自手机淘宝。据淘宝官方公布的数据,手机淘宝 2013 年 11.11 整体支付宝成交额 53.5 亿,是去年的 5.6 倍(9.6 亿)。

24、11月14日 十八大后11位高官落马 为过去5年平均速度两倍。

25、11月15日 单独二胎正式开放,如进展顺利,将于2013年年底或2014年年初试行;同时,关于2015年之后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也正在拟议中。

26、11月17日 11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升至近20年新高。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公布数据显示,11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环比上涨1.3%,至117.8,为该数据自1994年公布以来新高。

27、11月18日 国家邮政局18日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月11日至16日“双11”期间,全国快递业务总量为3.46亿件,比去年“双11”同期增长73%。快件单日最高业务量出现在11月13日,为6517万件,比去年增长85%。

28、11月22日 凌晨3时许,青岛市黄岛区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一输油管道发生破裂事故,造成原油泄漏。上午10时30分左右,抢修过程中,管道破裂处起火。截至22日18时,事故已造成35人死亡,166人受伤。

29、11月22日 吉林松原发生5.3级地震 长春、哈尔滨震感明显。

30、11月2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根据一九九七年三月十四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一九九五年十月三十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二〇〇一年七月二十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

31、11月25日 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将于12月2日至4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32、11月26日 嫦娥三号月球车命名“玉兔号”,经全球征名产生。

33、11月26日 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宣布,如果气象等条件允许,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俗称月球车)共同组成的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12月上旬择机发射。如果发射、飞行顺利,嫦娥三号预计在12月中旬着陆月球。

34、11月28日 赴南海海域进行科研试验和训练任务的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及其伴随舰艇导弹驱逐舰沈阳舰、石家庄舰和导弹护卫舰烟台舰、潍坊舰,已通过台湾海峡进入南海,继续驶向预定试验和训练海域。

35、12月5日 新华网北京12月5日电 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法国总理让-马克·艾罗5日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为期5天的正式访问。艾罗表示,中国政府新一轮城镇化是中法合作新的机会。

5.外国新闻传播史法国整理 篇五

一、150多年王权对报刊的集权控制——三家官报统一天下

1485年,法国出现了一张印刷新闻纸。1488年起,巴黎出现了两中手抄报纸。1474年起,法国官方开始着手管理出版业。1537年建立出版检查制度控制思想传播。1

1631年,1月,让·马丁和书商路易·旺多姆出版了法国第一家新闻性周刊《普通新闻》(生命期六月)。

三大公报:

1、1631年5.30,泰·勒诺多创办了《公报》。得到当朝首相黎塞留的支持。

2、1665年1议员萨洛创办《学者报》。该刊旨在发表科学和文学报告、对作品的评价,以及对发明的评审。

3、1672年,国王宠信维泽创办《文雅信使》,月刊,开始内容复杂,后以刊载文学作品为主。

1777年元旦,法国出现了第一张日报。由印刷商科朗塞和化学家卡德·沃创办《巴黎日报》。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刊登一些实用资料和琐屑传闻。

二、1789-1881年:法国确立新闻出版自由的近百年磨难

1、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1789-1799)

(1)1792.8.22,制宪议会通过新闻责任法,对滥用出版自由作出规定。至此新闻出版自由的法律已经较为完善,但很快就被一系列的政治权利的更迭打破。

(2)1792年9月吉伦特派代表斐扬派掌握政权,君主立宪派的报刊被取缔。

(3)1793.6雅各宾派取代吉伦特派掌握政权,开始恐怖统治。八月公布监护者法令,民间报纸要么封闭,要么成为雅各宾派的喉舌。1793.8.25《巴黎新闻》的迪罗苏瓦被推上断头台,这是革命法庭处死的第一个职业记者

(4)1794年7月底,热月党人推翻雅各宾派政权,为压制反对派,在新闻出版仍实行高压政策,津贴拥护政府的报刊。

2、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1799-1814)

(1)拿破仑执政后,与1799.12.24公布《共和八年宪法》,取消了大革命的重要成果——新闻出版自由。1800.1颁布法令,取缔了60家报刊,巴黎只保留了13家。1811年,巴黎只剩四家报刊,并全部收归国有。

3、波旁复辟王朝时期(1814-1848)

(1)1814.5路易十八保证尊重新闻出版自由,1814.10的法令却借口整顿自由,维持出版特许贺印花税制度。

(2)1815.3至6月拿破仑百日复辟,法国新闻出版一度完全自由

(3)1819.3至6月,复辟王朝司法大臣塞尔伯爵在法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尝试制定新闻发布会,该法废除了预审制,报刊案件交陪审团审理。(生命3个月)

(4)1830年7月,首相波林尼雅克公爵颁布法律,废除所有报纸的发行权,实行新闻检查制,由此引发七月革命,复辟的波旁王朝长系被推翻。

4、七月王朝时期(1830-1848)

(1)七月王朝宣布取消一切新闻检查,减少了出版保证金,新闻出版获得相对自由。离出版自由还有相当的距离。

5、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时期(1848-1851)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初期,新闻出版自由得到1848年3月法令的保障。法令规定,废除印花税和保证金,报刊享有不受限制的自由。巴黎工人发动六月起义后的7.8月,资产阶级的政府公布亮相法令恢复了保证金和对报刊留在文学作品才印花税。

6、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1851-1870)

巴拿巴只允许巴黎保留11家报纸的发行权,在外则对“红色报纸”进行讨伐。1852年2月的法令,完全恢复对报刊的新闻检查制度。即使如此,仍有大量新报刊涌现。

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初期(1870-1881年)

1878年起制定新闻法,经过议会的多次辩论,《法国新闻自由法》终于在1881.7.29通过,该法取代了过去的42项法令中的三百多个关于报刊的条款,宣布了较为彻底的新闻出版自由。

8、1881年以后相对稳定的法国新闻出版自由政策

1881年新闻出版自由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新闻传播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虽然其后仍然发生一些政策变动问题,但总的来说,算是进入新闻政策的一个新时期。

三、从大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新闻传播业

1、报纸:报纸因政治造成断代现象,因此数目繁多但持续出版、影响社会打的报社并不多。

(1)两家子大革命出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报纸:A1789《总汇通报》,于1799年成为拿破仑一世政府的机关报。(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的主要报纸),1944年停刊。B1789年创刊的民营《辩论日报》,政治立场保守温和。

(2)“观点报刊“中最著名的是1789年9月由雅各宾派领导人之一—马拉创办的《人民之友》1793年马拉被刺杀后停刊。

(3)七月王朝时期,报纸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是日拉丹开创的报刊业。他于1831年创办《益知》杂志,1836年创办《新闻报》。他开创了法国廉价报刊的开端,为后来出现廉价的报刊奠定了基础。

(4)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时期社会上有影响的还是小资产阶级的《改革报》、资产阶级 共和派《国民报》,以及《新闻报》、《辩论日报》等等。帝国后期还出现了两家有些像英国《泰晤士报》那样“高级报纸”即《费加罗报》和《时报》。《费加罗报》瑜1854年将他改名为《费加罗报》周报,186年成为日报。《时报》有讷夫策创刊于1861年,以外交新闻为主,在国际上较有影响。

(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的初期,为最后确立新闻出版自由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由于以往政治斗争的传统,这个时期报刊的特点仍然是政党报刊与大众报刊混杂并举地发展。

(6)19世纪后期发生了一系列轰动欧洲的政治、社会事件,客观上为报刊提供了丰富的消息来源,刺激大众报业的发展。19世纪莫,法国四家大众报纸《小报》《小巴黎人报》《晨报》《日报》成为主要的面向大众的报纸。

(7)1940年,德国法西斯入侵法国,许多法国报刊停刊或是南迁。

2、通讯社

法国是世界最早的通讯社,于1835年诞生于巴黎,创办人哈瓦斯,通讯社名为哈瓦斯通讯社。1870年,该社与路通社和沃尔夫社划分报导范围。它虽然是民营通讯社,但政府给予大量补助,因而实际上长期是半官方通讯社。1940年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占领巴黎前夕,哈瓦斯社的股票被维希傀儡政府全部收买,改组为广告社、法国新闻社和射界电讯社三个社,后者实为德国通讯社的支社。

3、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1903年法斯赖特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上设立了实验广播电台。1922.2,发射装置架设在铁塔上的国营广播电台巴黎邮电电讯台(Pair PTT)正式播音,此为法国广播业的开端。1923年,财政法规定广播法为国家专利所有。最早的民营电台是拉迪奥拉台。法国的电视实验开始于1935年,1938年正式开播电视节目。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新闻界的受贿风气:法国长期处于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过渡时期,传媒的企业化水平低,管理不善,报价过低,因而多数报刊需要外部津贴才能维持。这个法国报刊带来了一种毁灭性的积习。

四、1944年法令,法国重新开始新闻媒介的格局

1、法国光复政府于1944.3.30颁布了法令,该法令规定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后,凡在德占区发行15天以上的报刊、1942年德军全部占领法国领土之日后在南方继续发行15天以上的报刊,一律停刊。法国战前的报刊中只有七家报刊可以继续存在,其中著名的仅《人道报》、《费加罗报》两家。

2、巴黎形成了所谓的“四大报纸”,即《法兰西晚报》、《费加罗报》《解放了的巴黎人报》《震旦报》。20世纪50年代起,法国报刊开始从以政论为主迅速转向以报导新闻和娱乐为主。

3、1944.12.18有伯尔·伯夫-梅里等30多位年轻记者共同创办《世界报》

4、根据1944.9.30的法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西斯通讯社(伦敦的法国独立社、阿尔及尔的法非社、沦陷区的自由社和新闻资料社)合并为法国新闻社(AFP),社址在原哈瓦斯社。(法新社)

5、1945.5取消民营广播电台,同年11月成立法国广播电视局(RTF)。1950年法国恢复电视播出。

五、法国新闻传播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和现状:

1、报纸

(1)战后实行的补贴报刊和抑制资本集中的政策,最终造成法国传统报业处于不景气的形势之中。

(2)光复后的法国报纸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遇到涨价和发行方面的危机。日报数量不断减少。目前法国报纸中《费加罗报》和《世界报》可以对外作为法国报纸的代表(高级报纸);《法兰西晚报》和《巴黎人报》可算是大众报纸的代表。

《费加罗报》是仅存的历史悠久的法国主要报纸。内容丰富,综合性强,无所不有。版面安排恰当,被认为是最能体现法兰西“贵族风格”的报纸。属于索克报业集团。

《世界报》法国唯一独立自主编辑发行的主要报纸,至今不属于任何媒介集团,产权为报纸人员合作所有。办的严肃,版面紧凑,没照片,有少量图表和漫画,广告较少。直到2004年才改变,有大量招聘并彩色化。该报对实时的评价水平很高,文字考究,在国际上颇有声望。

《法兰西晚报》是法国最大的大众报纸。只巴黎中下层公众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通俗,深入浅出,有较多的公众关心的社会内容,娱乐内容也较多。原为阿歇特出版集团,后转手于埃尔桑报团。

《巴黎人报》原名《解放了的巴黎人报》1944年创办,1986年更名,在法国出巴黎外地区叫《今日报》。该报注意反映公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淡化政治色彩,受到工薪阶层的欢迎,该报属于阿莫里报团所有。

(3)外省日报中,《法兰西西部报》发行量最大。

(4)今年出现免费报纸,巴黎和马赛分别发行首份免费报纸《地铁报》和《马赛更好日报》现在世界上免费发行的日报中,发行量最大是法国的《地铁报》

2、广播电视

(1)1984年建立统管各公营电视台的法国公共电视公司

(2)虽然1945年法令规定不准发展民营广播电视,但是就在当时亦存在法国人从邻国建立广播电台向国内广播的情况。

(3)1982.7起,法国政府允许民营广播电台存在,法国逐步形成了公营和民营并行的广播电视体质。

(4)主要的广播电台有成立与1987年的法国新闻台和卢森堡电台(RTL),前者是欧洲第一家新闻专业电台,后者则是法国开班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商业电台。法国第一家数字卫星电视台Canal Satellite于1996.4由新频道电视台开办。

3、媒介集团

(1)现在法国的综合集团不够发达,印刷媒介集团想电子媒介渗透不多,规模较小,在世界上排不上名次。

(2)法国目前比较大的报业和出版业集团分别是:索克报业集团、世界报报业集团、阿歇特新闻出版集团、阿莫里报团和埃尔桑报团

6.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 复习整理 篇六

1、述评消息:这是一种兼有新闻评论与消息两者特点的报道形式。“述”是对新闻事实(事件)所进行的叙述;“评”是对新闻事实(事件)所做的分析评论。在这种文本中,新闻评论的特点表现在对某些发人深省的事实(事件)进行的就事论事理的评析上;消息的特点体现在为受众提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上。撰写这一类消息,关键在于促成“述”和“评”的有机结合:以对新闻事实(事件)的简要的、抓住要点的叙述,为评析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对新闻事实(事件)的言简意赅、鞭辟入里的评析,对报道进行理性升华。

2、综合消息: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报道,他往往并不停留于一厂、一店、一村、一校,而是记者就某一现象或问题,在比较广阔的空间范围内进行采访,再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写成的消息。当然,他完全可以是从某一件具体的事实、某一个具体的人切入,但在报道过程中,不可拘泥于具体的人和事,总是体现出宏观中观报道的色彩。

3、动态消息:这是最常见的消息,就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事件)所作的最具有时效性的报道。既然是动态消息,就应当抓住动态进行报道,通过报道让受众获知事实(事件)的最新发展动向。在具体操作中应当抓住两点:① 关注事实的从无到有(其间体现出新闻价值),② 关注事实的从有到变(在变中体现出新闻价值)。

4、深度报道: 是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分析、解释、预测以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还应包括某些体现出深度报道理念的理念的独立文体,如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深度人物访谈)一部分深度报道,是以独立文体的面目出现的,主要与采访、写作有关;另一部分深度报道则是以连续报道、组合报道的方式出现的,除与采访写作有关外,还与编辑密切相关。

5、伪装式采访:以隐去真实身份的方法,隐藏采访目的,以获取所需信息的采访方式。

6、体验式采访:记者不暴露身份和目的,而作为普通公众去获取有有关信息的采访方式。

7、当事人: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采访对象。因为当事人通常就是新闻事实(事件)的主体,他(们)不但亲历了新闻事实(事件),而且对新闻事实(事件)有着较为深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于新闻采访来说,当事人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8、目击者:是那些亲眼目睹新闻事实(事件)发生的人。他们并没有参与新闻事实(事件),与新闻事实(事件)通常没有什么实际联系,但他们对新闻事实(事件)也有着强烈的现场感受。目击者的作用在于,他们可以提供所目击的新闻事实(事件)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因此,这是证实新闻事实(事件)真相的一个很好的视角。但由于目击者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上,因此他对于新闻事实(事件)的认识是较为表面化的。

9、说明性背景:这类背景的作用是:说明新闻事实(事件)的由来,或交代有关人物以往的经历,或对新闻事实(事件)本身从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进行解说,或对与新闻事实(事件)相关联的、重要的、难解的概念术语加以解释。

10、揭示性背景:用于披露新闻事实(事件)背后有关情况包括鲜为人知的情况(所谓新闻背后的新闻),为受众进行理性判断提供依据。这类背景所提供的情况,可以是统计数据,也可以是有关人和事的历史或现实的情况。

11、开放性提问:?。。不知道是当时听错了还是怎样,迷茫中。。

12、谈话实录型通讯:(叙事记述型通讯、调查分析型通讯、谈话实录型通讯)

是一种由谈话充当主要角色的通讯,谈话是主角:① 谈话在文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构成整个文本。② 谈话在文本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谈话的质量决定全篇的质量,谈话的成败决定通讯的成败。(有时甚至由谈话构成全篇通讯)。

13、怎样追求新闻时效性:

① 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拼抢意识。这要求新闻记者具备强烈的拼抢意识。在当今时代,各种新闻媒体围绕时效性而展开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新闻事件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突然发生的。此类事件一旦发生,各路记者都会力争在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对于这种报道来说,时效性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反应的灵敏、采访工作的有效以及写作时文思的流畅。二是按计划发生的。在记者进入现场之前,就已经利用各种途径做好了相对应的准备。对于这种报道来说,新闻的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现所做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

② 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新闻敏感。最求新闻时效性,有赖于新闻记者的高度的新闻敏感。要能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事件)面前立即做出反应,进行准确的瞬间判断。否则,就有可能与好新闻失之交臂,及时加以报道也会比别人慢一拍。可见,新闻作品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新闻敏感呈现为正相关关系。

③ 新闻的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性。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的时效性,两者都是新闻所应具备的品格。真实性被视为新闻的生命,时效性被理解为新闻的额要件。他们在许多情况下是完全可以统一的。在某些情况下,新闻真实性和新闻时效性往往并不能同时兼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只能是以时效性服从真实性,坚持将基本事实核实无误以后再行刊播。如果追求新闻时效性要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那么,宁肯放弃时效性也要确保真实性,以杜绝虚假新闻或不实新闻谬种流传。

④ 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写作能力。新闻时效性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记者的能力和素养。对于一名记者来说,新闻的时效性与其能力和素养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想要做到倚马可待且确保短时间内所写作品达到较高水平,就必须在平时练就扎实的基本功,除此没有更好的途径。

14、消息、通讯的异同

消息是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最为快捷的、撮要式的报道。它并不提供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详细情况,并不对细节进行充分展开。消息的分类:有动态消息(时效性报道)、综合消息、述评消息(兼有新闻评论与消息两者特点的报道形式)几种。消息的结构:

① 倒金字塔结构 以新闻价值大小来排列新闻事实的文体结构。导语、主要事实、次要事实、其他事实。

② 非金字塔结构:时序结构、并列结构、悬念式结构 消息文体结构特点:

① 重要信息提前“亮相”构成重心前置 ② 允许不完整消息结构的存在标题和导语的重要性超过主体 ;多用记叙和说明、描写 通讯:是关于新闻事实的延展性报道:新闻事实(通讯的对象不一定局限于人物或事件);报道(通讯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报道,属于新闻文体的范畴);延展性(通讯文体同属于新闻报道的消息文体相比,差别就在于他的延展性)① 内容的延展 :能报道新闻事实(事件)的全貌、全过程,更能完整的演绎新闻的诸种要素,展示新闻事实和新闻人物的细节。注重形成感染力,细节、情节描写较多② 时间的延展 :时间跨度可以有所延伸 ③ 空间的延展:可以将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的空间范围,空间可以频繁转换。④ 背景的延伸 :对有关背景可以写的相当充分

通讯的分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 通讯的文体特点:

① 内容的延展性

② 手法多样性: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传递新闻信息,陶冶受众情操,新闻、精神双重满足

③ 效果多层性:使人们获得丰富新闻信息;使人受感动、受感染; 使人进而得到理性启迪

通讯文体与消息文体的比较:

共同点:① 都讲究时效性 ② 都讲究新闻真实性 ③ 都注重凸现事实的新闻 不同点:① 时效差异 :消息时效性强于通讯

② 文本结构有差异:署名方式差异,记者署名标题之下(通讯),消息头之后(消息); 标题形态差异:正题【揭示主体,提出理念】+副题【交代报道对象、范围】(通讯),形态复杂,富于变化,正题明确展示新闻事实的完整句子居多(消息); 正文布局差异:消息重心前置

③ 文本容量差异: 通讯文本容量大于消息 ;

④ 文本表达差异:通讯用多种表达方式

15、怎样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1、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

①创造合适的采访环境(包括该地点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采访时间,注意不要在采访对象睡眠、吃饭或工作繁忙时打扰他们。其次,要注意营造比较温馨的采访气氛,常用的方法是私下约采访对象下班以后出来喝喝茶,或者在采访对象有空的时候去他们家坐坐、聊聊。

②创造合适的语境(找到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事先了解采访对象喜好

2、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 激将法往往也是很好的强硬之法

3、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采访对象主要为当事人身边的人)

好处:① 往往会使采访对象对记者的行动表示关注,并最终答应记者的采访要求

② 如果记者始终无法见到庐山真面目,迂回战术也能使记者获得足够多的新闻素材,有时甚至比直接采访当事人得到的材料还要丰富,还要精彩。

记者常常用这样一种迂回战术:他们通常要去采访20-30位采访对象身边的亲人和挚友。这种采访会给采访对象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采访对象的亲友会用各种方式告诉采访对象,有人对他很感兴趣。因此,采访对象总觉得似乎有人在背后调查他,议论他,不知记者有何用心,也不知会导致什么后果。因此他终于按捺不住,反过来要找记者谈谈。

另一种常见的迂回战术就是在采访对象的秘书们身上做文章。秘书们的地位颇为特殊。里根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不是他而是他的秘书,因为他作为美国总统,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是要秘书长安排的。通过秘书,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采访对象,而且还可能获得与采访对象见面的机会。因为,秘书常常可以提供记者与采访对象见面的机会。

4、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

① 在首次采访要求遭到拒绝后并不轻言放弃,明确表示自己还将登门拜访

② 使用任何可以抓住的机会进行采访,让采访对象的一些空闲时间得到充分利用(耐心等待,见机而上)

③ 软磨硬泡

5、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采访者在转化自身角色时要特别小心,不可以因此而与法律规范相违背,相抵触。)

16、真实性对写作有什么要求:真实的报道事实,这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它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对事实多作的报道与事实的原貌相一致。

1、从诸多方面确保新闻真实性:

① 新闻五要素真实准确

② 对现场的描写务求真实(记者确实到过现场,对现场有过精细的观察,对现场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描写。)

③ 追求细节的真实(包括人物细节、事件细节和场景细节)恰当的、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利于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在新闻作品中,细节应当是确有其事的,确凿无疑的,是经得起检验和推敲的,而不是由合理想象而来的。

④ 使用真实可靠的数据(新闻报道中使用的数据,大致是由有关部门或机构提供、由关个人提供、由记者亲自调查统计得出)

⑤ 确保引语的真实准确(人物语言真实准确)人物确有此言(并非报道者根据写作需要杜撰而成);间接引语符合人物语言的原意;直接引语与人物的原话高度一致(关键性的词语一致,表达的意思一致,语气、语调一致)

2、杜绝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都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需要记者在思想上增强责任意识,在理论上划清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界限,在行动上体现敬业精神)

在新闻报道中,不能无中生有、凭空虚构、任意杜撰,也不能移花接木、添油加醋、拼凑捏合。总之,新闻真实性要求报道与事实的原貌高度吻合。

杜绝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最根本的方法是:深入采访、严格审视、严加核实。要有严谨的态度,消除隐性失实现象(A、报道真实,欲以个案撑起普遍结论 B、结果真实,原因追寻与归根不对),同时还要对消息源提供的情况进行核实和辨别。

17、怎样在报道中凸显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

① 凸现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很重要的就是要在显著的位置让受众意识到所报道的事实何以是新闻,它的价值在哪里。而大量的新闻事实,其新闻价值是需要记者或通讯员特别加以凸现的。

② 凸现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前提,是记者能以慧眼识之。

③凸现事实的新闻价值,需要对此进行突出和放大。一是以较大的篇幅详细叙述。这样做通常是与对某些局部采用简略的叙述相结合的,有利于形成叙述上的强势和文字的凝聚中心。二是以相应背景进行烘托。在一部分新闻作品中,背景是因突出事实(事件)的新闻新闻价值而设计的。背景的交代有时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文字,但却对突出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恰当的对比可以造成强烈的反差,有利于突出事实的新闻价值和增强报道的效果。

7.新闻舆论监督与中国新闻立法 篇七

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思想由来已久,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欲谏之鼓”、“诽谤之木”, “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中有“为川者决之使导, 为民者宣之使言”。我国自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舆论监督”这一概念, 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发挥和加强舆论监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 让人民监督权力,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国《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国家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 但是不得捏造和歪曲事实进行诬告和陷害。宪法赋予了公民批评建议权, 确立了公民行使舆论监督权的原则规定和法律依据。公民的舆论监督权往往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来行使, 新闻舆论监督在我们的社会民主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新闻舆论监督也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网络信息传媒的广泛普及, 新闻媒体监督正在一步步扩大自身影响力, 提高监督可能性和效率性。

新闻舆论监督也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前景, 让人颇为担忧。首先就是有关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我国现有的法律并没有直接规定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 新闻媒体和记者进行新闻舆论监督还是主要依据行业规则;在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缺乏适当的法律监管, 新闻从业人员不遵守行业规则和职业道德时, 无法及时受到法律规制。从近几年的新闻侵权案来看, 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各地方法院判案标准不一, 导致有的新闻案件被排除在司法制裁之外。其次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的新闻工作者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还要懂经济, 懂法律, 熟悉与自己业务相关的知识, 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层次对信息的需求, 但目前的新闻工作者的现实情况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的, 有的新闻工作者法律意识淡薄, 曝光他人隐私;有的法律知识欠缺, 乱用法律概念等。再者, 近来涌现出不少新闻舆论监督的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由于主客观原因当新闻媒体损害被监督者权益时, 新闻媒体多会利用自己的”喉舌“优势来夸大事实, 误导民意, 影响司法监督的公正公平。

二、中国的新闻立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 充分发挥新闻监督作用意义重大。新闻立法既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新闻自由, 同时又要防止新闻自由权力的滥用。我国尚未指定一部完整的《新闻法》, 现有的仅仅是国家制定的为数不多的有关新闻工作的法律、法令、条例、决定、规则等法律文件形成大的概念的新闻法, 没有专门的《新闻法》这一单独法律来实现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现实监管。早在1998年3月的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上, 一份由广东代表提出, 32位代表复议的提案, 呼吁尽快制定《新闻法》。1984年, 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 新闻立法工作开始启动;八届人大期间提出的立法规划中就有《新闻法》, 《出版法》, 这个规划1994年得到中央的批准。不过值得欣慰的是, 近来来我国新闻立法也在不断进步着。2005年, 地方法规首次确定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深圳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第十九条规定, “新闻媒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并对其宣传报道负责。有关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 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了“责任追究”。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 规定全国新闻机构使用统一样式的记者证, 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编号并加盖新闻出版总署印章和新闻记者证核发专用章、新闻记者证年度审核专用章和本新闻机构钢印。

新闻立法在实现过程既要重视《新闻法》的立法, 还要关注相关的管理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法令、条例、决定、规则等法律文件的制定和修改完善。在新闻立法过程中, 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 要明确舆论监督的内容, 明确新闻媒体的地位, 界定其基本权利和义务, 并规范新闻机构的设立和运作, 明确监督方式, 明确舆论监督的保护措施, 明确舆论监督权与其他权利或利益冲突的解决原则, 建立不当监督处罚制度。新闻舆论监督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将会更好的发挥在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 对社会也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成为国家权力之外的重要的直辖社会力量。新闻立法是新闻舆论监督在今后持续发展的一个法律保障, 新闻立法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下将得到实现, 保障新闻自由, 防止新闻自由权力滥用。

参考文献

[1]张文婷.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研究综述[J].渤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年第6期.

[2]孙雷军.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现实困境[J].中国广播电视学报, 2011 (7) .

上一篇:广告材料购销合同doc下一篇:一封信教学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