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心理健康教育

2024-08-20

体会心理健康教育(共15篇)

1.体会心理健康教育 篇一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体会

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我的收获很大。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来一再强调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是经过了此次学习,我真正感觉到了不仅学生要保持心理健康,教师本身也要保持心理健康,而这个问题一直是被我们大家忽视的。教师常常要做学生的心理工作,给学生排忧解难,而教师的心理压力又由谁给解决呢?教师这个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自身的社会角色和所承担的社会任务,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及社会的认可的不对等,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和压力。

教师的工作环境是学校,每天和自己的上级同事,又和自己的学生终日在一起。社会分工的其他工作都是针对物品或者人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时间段来服务,而老师的服务对象是人——成长中的人,并且肩负着指导他们成长的重任。那种八小时以外的时间还在为自己的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殚精竭虑的事情,是不做此项工作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做教师根本就是一个累身更累心的活计。而社会对老师的认同却是让老师不平衡的的。在外地的公汽里看到一句话:市民应该做到尊师重教。朋友看到了之后说:看你们教师多受重视。我苦笑了一下,说:“市民做不到什么,社会才提倡什么的。”因为教师的收入低,部分家长急功近利仅仅关注学生得的短期成绩对老师求全责备等原因,教师得不到社会的真正重视,压力太大。碍于自己的所谓“面子”,普遍的现象是有了心理问题不会疏导又不去找专业人士治疗,甚至于心理健康教育未能普及的情况下,教师有了心理障碍和疾病却不自知!积劳成疾是常有的事情,所以现在的舆论开始纷纷关注教师的”亚健康”状态,不仅是身体的,更多的问题来源于心理。那么,教师怎么样避免或者剪除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呢?

一、要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就我个人而言,运动是一个调节身心的好方法,找几个朋友,在运动场上大汗淋漓后,不仅疲劳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有资料指出:运动时,身体内部会分泌一种物质,俗称“快乐物质”——会让人们放松,高兴。

二、要有知心朋友。时常和他们聊天,好的,不好的;得意的,失意的:大的,小的„„把心事跟大家倾诉,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好办法。

三、利用好你的假期。对于平时假期少的教师,可以选择附近的地区游览,逛逛市区,或者去家乡有名的景区游览。当然。教师的两个长假是你放松自己调节情绪的最佳时间。

四、照顾好家庭。什么都不顺利的时候,家是你永远的避风港湾。永远不要试着只顾大家,不顾小家。最后的可能是会失去两个家。

以上,是我的体会,收获是巨大的,体会可能肤浅,一点建议仅给同行们参考,当然,切记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体健康!重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

2.体会心理健康教育 篇二

其实, 对于心理健康课来说, 许多人还存在着误解。当别人问我教什么学科时, 我会很自豪地告诉他们, 是心理健康课。首先迎来的是惊诧和质疑的目光, 高中还有心理健康课?面对这一质疑, 在讲第一节课时, 我们就强调,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对自身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中学阶段, 在一个人漫长的生命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 但它却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随着生理上的发育渐趋成熟, 他们心理上会发生巨大地变化, 特别是自我意识出现了质地飞跃。他们喜欢用自己的眼睛, 从自己的角度来观察周围的世界。所以, 他们也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思考问题比较片面, 心理健康课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心理自我保健的意识。

由于没有固定的课本, 也没有具体的课程要求, 所以, 心理健康课的自主性很大, 这就对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疑问, 心理健康课要带给学生什么?心理健康课以一个怎么样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课能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些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心理辅导课能真正把握住学生存在的问题, 触动学生的内心呢?

一、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走进学生的内心

心理健康课的内容, 必须紧贴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 才能达到它应有的作用。比如, 我们在上学期的课程内容设置上, 以体现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来设置每节课的内容, 刚入校时, 考虑到我校是一所寄宿制高中, 所以入学新生一般就会面临入学适应不良等问题, 比如, 独立生活的能力, 与宿舍同学相处的能力,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等问题。在考前和考后,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展相关的调节考试情绪和心态的讲座等。

二、课程形式——灵活多变, 但不盲目

心理健康课本质上不同于其他知识传授型的课程, 所以在教学形式上也没有很明确的规定, 这也决定了心理健康课的形式是多变的, 可以是理论性质的, 可以是活动性质的, 也可以是体会性质的,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发展健全的人格、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所以, 我们上课的过程中, 在理论讲解的同时, 会穿插一些心理游戏, 会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案例分析, 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进行一些实用的行为训练、自信心训练、社交能力训练等。

三、教学态度——宽容理解, 但不纵容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 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 他们的内心不断丰富起来, 但是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 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 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 他们又感觉到非常的孤独和寂寞, 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在这种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特点下, 他们对一些对世界的认识, 急待成人的肯定。如果心理辅导教师在此没有做到宽容和接纳, 对学生批评指责, 那么他们就很容易缺乏自信, 对你也心存戒备, 这样学生就不会信任你, 所以, 尊重平等的课堂心理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种氛围之下, 学生才能够敞开心扉, 我们的心理健康课也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 因此, 心理辅导教师对于学生的言语要宽容、接纳, 之后再适时的引导。

同时,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 在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 自身的保健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们要做到:首先, 保持合理的自我期待。我们要对自己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既要能看到自己的优势, 也必须看到自己的不足, 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和领导的评价。其次,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情感, 在学生面前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 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再次, 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当人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群体中, 其积极性与个人对群体的需要是交替上升的。

3.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 篇三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一、优化教育环境,重视感染熏陶

环境作为幼儿园的一种隐性课程,能对幼儿起到感染和熏陶的教育作用,尤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

1.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

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对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对幼儿缺乏爱心和耐心,整天阴沉着脸,动不动就对幼儿大声呵斥,那么幼儿园气氛一定很压抑,幼儿一定会感到恐惧、紧张,情绪不稳定。为此,我们要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人文关怀,在生活里学做孩子的母亲,游戏中学做孩子的伙伴,精神上学做孩子的朋友,困难前学做孩子的导师。

2.创造自由宽松的生态环境

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布置环境时,要经常更替交换,补充,以求新奇丰富。由此激发幼儿求知欲,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自主操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积极探索的心理需求。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也就会越来越好。

3.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学态度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温情、喜欢、关怀、尊重、认可、爱抚称为积极的关注。在孩子的活动过程中,多说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或对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消极。所以,教师的态度也是有助于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环境。

二、开展各项活动,进行全面渗透

活动是幼儿园进行教育的载体,也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活动,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1.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以班级为单位实施的常规性教育活动。平时,我们要努力挖掘心理健康要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心理影响,并自觉地使各项教育活动成为有助于提高幼儿心理素质的载体。如:在语言活动“冬爷爷的帽子”、“小猫生病了”等中引导幼儿体验关心爱护他人所获得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学会关心他人,萌发互爱情感;在社会活动“图书宝宝笑了”、“关心残疾人”等中,对幼儿进行相关的同情心和抗挫折教育等,引导幼儿感受体验乐曲的愉快情绪,以及各类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各种情感,始终保持愉快心情。

2.日常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日常生活是幼儿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我们要借鉴他人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在班内开展了一些活动,实实在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大班开展的“赞美时刻”活动,老师利用晨间谈话或餐前餐后的一段时间,让幼儿互相赞美优点,老师也参与其中,赞美的范围很广:谁做了好事、谁爱动脑筋、谁讲故事讲得好或有进步了等;中班段开展“老师,我有话说”活动;小班段开展“有个秘密告诉你”活动。此外,各班还纷纷为幼儿设立“心情屋”,为幼儿提供各种画纸、笔、小水桶等,供幼儿不高兴时自由进入,乱涂乱画,借此发泄不满。

三、尊重幼儿个性,加强个别辅导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针对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个别教育。具体地说,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个别辅导。对有问题的孩子,还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作为幼儿教师,在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提高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的能力,使每一个幼儿都逐步做到心理健康,都能安全、温馨和愉快地学习、生活。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密切联系家园,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幼儿心理健康障碍,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让我们用爱精心地呵护他们,用科学的理念去编织育儿的“摇篮”,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给他们插上展翅的双翼,我们共同期待今天的雏鸟,一定会变成明天的雄鹰,在浩瀚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参考文献:

[1]林莉.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粗浅探讨[J].教育界,2014(25).

4.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四

2013年,我光荣的成为了心语室的一位志愿者,孩子们心中的“知心姐姐”。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从此以后对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不由的留心注意起来了。

我们的宗旨是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适应与发展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使学生能适应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缓解情绪困扰,消除心理危机,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特别是我们学校的寄宿生,在校时间长,家庭生活环境复杂。造成了很多孩子心理的危机和困惑。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收到了很多同学的来信,针对孩子们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分类回信,最大程度的给予了心灵的帮助。

本学期我很荣幸的听了名师们的示范课。下面是我对此次活动的一些感想和大家来分享交流。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是那节由赵文芹老师讲的“唠叨声声、爱意浓浓”课堂中围绕学生在家都发生多被父母唠叨的事情,在这过程中孩子是如何应对的?为什么会造成家长唠叨以至于暴躁的表现呢?老师设计了这么几个大问题来进行的。其中又在小环节中有一个特别精彩的部分让我至今难忘,学生经过讨论老师提出的在家什么时候会让家长唠叨发脾气,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变现的淋漓尽致。当时场下也是掌声不断啊!这足以证明学生是能够理解体会到家长的心理角度的。在此老师也进行了总结分析:

1、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期望值过高;

2、父母的工作压力大;后面又通过播放老师对家长的一次采访录音,学生在课堂中听到了家长的心声。家长对孩子唠叨、发脾气的那份无奈;家长担心孩子的理由。学生通过课件上的父母是如何为自己的孩子时,那份真挚的爱时,联系实际你又是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恩父母的?能为父母做些什么?要求眼前就能做到的,要具体,有可行性。这时孩子们动手写出了自己的行动计划。在课后老师还留了作业,那就是“给父母的一份信”。学会用感恩的心去感恩父母用实际行动来感恩父母。课后的总结那就是:让学生理解父母,让父母理解学生,让理解搭起孩子与父母的桥梁。

那么具体自己的工作中又该怎么做呢?自己也在不断的查找资料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以下是自己的一些片面见解仅供参考。希望也能让老师们进行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臵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后,我引用美国的柯赖齐亚和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5.七小《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体会 篇五

丁爱霞

上周五我很有幸得听到了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导师樊富珉教授的报告会。

樊教授引用了教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各种案例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分析和讲解。做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的是心理健康。

给我印象深的是讲到针对教师压力,她做了详细地讲解:因为我深有感触,现时工作中,我做为一名教师确实有压力,尤其,讲道了我们做为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并且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内容,教师更要无条件的尊重学生的人格。

我们现在的学生在家里都是父母和长辈的掌上明珠,在学校里会有许多的坏习惯显露出来,这就要求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批评教育,尽量不动手打,有时打了学生反而起反作用,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我有过这样的错误。

我们的学生生性好动,他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当他们在成绩上不能得到老师的关注时,也无法取得自我表现和成功,就可能寻找其他的途径来完成自我的心理需要。

在对学生教育管理时,我们要经常想到学生是一位“受教育的人”他应该享受到老师给他带来的,慈母般的爱,必要时给某个学生要有身体的接触,比如说学生扭扣掉了,在教室里帮他缝上,他会感到很幸福,在其他学生面前感到很骄傲。别看我学习不好,看老师多喜欢我。

老师大部分,都有偏向心,这是韩老师问我们的话,确实有,当然也包括我,尤其是排座位,学习好的总是在前排,不管他的个子高矮,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永远在后排。

听了樊教授的报告,回来以后我把班里的座位马上调整,当然不按成绩的好坏,根据个子的大小,有的学上他的成绩不好,我们要用正常的眼光,去对待他,去挖掘该学生身上其它方面的长处,比如劳动,体育,画画等,要用赞扬的语气跟他说话,鼓励他把学习成绩搞上去。

听了樊教授的报告,使我明白了许多,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掉这些错误的做法。

做为教师要努力使教育适合学生的个别特点,教师要懂得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教育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策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报告》心得体会

李宝宝

短短的两个小时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报告,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现就对本次培训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要给孩子们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环境,给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和殿堂,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让学生们能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嘴头上说说也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就能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培养。所以学校日常活动就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个学生要在以后的生活中适应社会,就必须学会与人交往,沟通。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性格发展、与人沟通以及学生的目标培养上。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这才是我们作为教师积极追求的。

(二)教师要为人师表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导致学生的性格不完整,就不能正确的处理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家庭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爆发,就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其次教师要做到语言规范。小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另外,作为教师就要“学高为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6.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六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7.体会心理健康教育 篇七

教育家洛克说:“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随着社会的发展, 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在当前形势下, 如何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新时代人才是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是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和有效接受完整教育的良好基础。作为学生主要生活环境之一的学校及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 应该首当其冲去为他们做些什么, 怎么去做, 值得我们去探讨。

我在教育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体会。

一、敞开心扉, 真诚沟通

心理活动课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 体现的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在活动中,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真诚地与老师沟通, 说出自己的心理话。

1. 倾情投入

心理活动课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 要求教师掌握辅导的基本技巧, 如倾听、共鸣等。当教师进入活动中时, 就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 坦诚地面对自我和学生。在活动中, 我坚持这一原则, 努力调节好自己的心境。面带笑容, 倾情参与活动中,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真挚感情。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形象思维丰富, 感性认识充分, 教师的思想、情绪的轻微变化都能给他们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 教师倾情投入是整个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2. 倾诉真情

有些学生看见我就会说:“我最喜欢的课是心理活动课, 在这节课上, 我们可以各抒己见, 大胆地说出我们的心理话……”心理活动课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内心交流的良好场所, 在活动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心、诉真情, 体会情感交流带来的满足感。例如, 在我辅导《自信不倒翁》一活动中,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点。有一位学生就站起来告诉大家:“我身上有一个缺点, 那就是我的个头比较矮, 皮肤比较黑……”他不怕同学们笑话, 正确地对待自身的不足, 敢于向大家表露心迹, 充分说明了活动中融洽的气氛让他能敢于和别人真诚沟通、乐于和别人真诚沟通。再如, 我们班曾有这样一位女同学, 很长时间以来, 我发现她的胆量很小, 上课从不敢主动发言, 特别对考试很紧张, 答题时显得谨小慎微。

前不久, 我在她给我写的信中发现她对自己的父亲“积怨”很深, 认为父亲对自己极为“凶狠”, 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 其措辞令我很是震惊。课后我立刻找到这位同学, 同她谈话, 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此后, 我又赶紧与她的父亲取得了联系, 向这位父亲通报了孩子近期的表现, 以及孩子的心理负担, 并同他探讨了教育孩子的方式问题。交谈中, 孩子的父亲主动认识到, 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可能过于简单粗暴, 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过于苛刻了, 以至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 表示要和老师一道教育好孩子。第二天, 孩子主动找到了我, 告诉我, 爸爸昨天晚上和她谈了很久。她也认识到, 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成才, 只是方法不够好, 并表示今后要多理解爸爸、妈妈。在此后一段时间的观察中, 我发现孩子开朗、活泼了许多。

二、通过角色扮演, 感受真实生活

角色扮演, 就是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 如扮演班长、班主任、教师、服务员、主持人等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 来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 适应不同社会环境, 学会社交技巧。在角色扮演中, 学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 模仿现时生活情景, 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 达到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目的, 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化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学科渗透, 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 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事实上, 各科教学本身都含有心理教育的内容, 因此, 只要老师平时把心理教育的内容能渗透进去, 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 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 从而把心理教学与其它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思品课, 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 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 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使之敢于表现自我, 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 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 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四、创设育人情境,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园, 学生在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 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印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 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 在活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 性情暴躁, 逆反心理强, 教室里有纸屑箱, 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 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踩和踢, 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为改变这个坏毛病, 学校开展了“丢下的是垃圾, 拣起的是品质”活动, 并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环保型的果皮箱, 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 花坛内竖起木板, 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 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 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 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 创设各种情境, 通过心理暗示, 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 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 虽然,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 但事实证明了, 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 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 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 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与手段。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 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8.体会心理健康教育 篇八

一、关爱学生,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要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最主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护孩子。”在课堂上,学校规定,教师要做到态度和蔼亲切;对学生阐述的观点和问题,教师要认真倾听;在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时要采用商量的口吻。如教师说:这个问题,我请同学们谈谈个人的看法,听听他们讲的是否有道理?在课堂上师生要用礼貌用语,学生回答对了教师要给予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同时也拉近教师和学生情感上的距离,促进他们积极探索。此外,教师还要在平时多与学生接触,多与学生家长接触,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形成教学相长。我们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四要素“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精神,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等。我在教学中常常用作业设计的多样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习惯,促进其听、说、读、写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设计多样性作业时要防止题量过多和题型繁杂的倾向。作业题一定要精选精编,合理控制作业量,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达到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教学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我经常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性强的作业。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我可以设计不同的作业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树立责任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在自己刚刚带上或刚开学的时候,学习积极性往往都很高。可是,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慢慢减退。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是由于学生出于对新老师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的意识,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在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紧紧结合学科特点和心理规律的要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心理特点,加强指导,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思考、发问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四、在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

1.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少先队活动可采取自下而上的“自主式”组织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内容、研究活动方式、组织活动过程。教师只是提出活动目的从旁协助和指导。如“今天我当家”“小小环保员”“野炊”“参观”等活动中融入了磨炼意志、提高挫折耐受力、培养自立和合作精神等内容。

2.与日常活动相结合。如在班里实行“班主任助理”轮换制度,让学生轮流值日管理班里的日常工作,要求他们大胆负责,每周向全班总结工作,能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再如故事会、演讲会,书画、手工操作、小发明等,每个同学都有展示其个性与特长的机会,使学生从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与培养,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有意教育这一途径外,还有无意影响这一途径。如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学校的环境等,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优化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因此,新课程改革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提供了展示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广阔舞台。我们只有抓住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这个关键的思路,才能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愿所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关注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技巧、方法完全融入新课程。

参考文献:

[1] 心理健康辅导.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9.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大全) 篇九

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不仅要在学业上能为人师表,更应在人格和行动上成为示范。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具有基础与核心的作用。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教师要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身心素质;通过自身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否则,教师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必然会引起一些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如态度粗暴、挖苦讽刺学生和对学生冷漠等,这些不良的教育行为对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只有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观,较强的业务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必须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心理测量学等多学科知识。广大中小学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0.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十

一、初中生心理分析

如何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我们首先要对现在初中生的心理进行分析,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怎么想,想怎样。那么初中生心理特点是什么呢?归纳起来有一下三点:

1、自我意识高度膨胀

少年期是人类第二个自我意识发展高峰,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孩子在这个时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人际交往欲望强烈,此时学校和同伴的影响超过家庭和父母的影响。

2、性意识的骤然增长

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对异性神秘并好奇,表现出更多的关注,乐于接近异性,甚至对某一个异性若有所思、若有所失,这种关切若得不到控制将引发早恋,造成对学习没有兴趣(厌学)、上课走神,精神恍惚。

3、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思维活跃,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提高,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增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但尚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性意识的增长、智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孩子本来并不成熟的心理变得十分脆弱,导致孩子们情绪波动起伏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二、传统文化对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

传统文化主张修身养性,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孔子积极主张修身养性,提出“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强调“心正而后身修”,进而达到“德润身,心广体胖”。就是说人只要具备了较高的修养,就能心怀善,心无愧怍,进而感到舒泰宽阔。孔子还提出:“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身有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进一步阐述了修身养性与心理平衡的关系。此外,《论语》中还描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及“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人格特征,认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也就是说,作为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的平衡。适度的自信,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是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面对挫折,过于悲观沮丧会丧失意志,而毫无所谓则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只有掌握好尺度才能成为前进的真正动力。因此,要想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中”,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以坦然、平和的健康心理状态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

增强适应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孟子》强调“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心”。所谓知天命,就是能理解并实践仁、义、礼、智,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以礼义适应社会,适应自然。强调“君子不器”。孔子十分钦佩颜回,曾说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不仅如此,儒家还认为耐挫是一种美德,《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强调面对挫折、遭受冷遇也能坦然接受而不是耿耿于怀。《孟子》中的“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现于世。穷则独普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反映的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的人生理念,表达了得志则造福于黎民苍生,不得志也要洁身自好积极豁达的态度。不仅如此,还要能“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时,还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一些不顺利、小挫折要善于忍让、忍耐,以顾全大局,要有善待挫折的坦然心态,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匹夫不可夺志”、“自强不息”等人格品质。当前初中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良是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提高初中生的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儒家思想强调的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百折不挠、追求进取的精神对初中生来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思想对促进初中生增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社会的良好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此外,自强不息,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实现自我价值。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的运行,是刚劲强健的,有道德的人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的一切弱点。只有坚忍不拔、强力而行的人,才是一个有志气的人。“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些品质,无论对初中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还是对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非常好的启迪作用。

知足常乐,顺其自然的乐观心态。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生不要刻意去强求不现实的功利或物质需求,而要重视心理的满足。在获得这种心理满足的基础上实现“常乐”,由此可以看到国人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多么辛劳,只要有希望,便能知足常乐乃至以苦为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提出人类要“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做人的德行要重视“自然之德”。老子强调“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倡导人不要勉强去做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要顺其自然,保持心境的平和旷达,即不故意做作,目的就在于不扼杀事物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庄子主张不刻意追求个人生活中现实的东西,而应顺其自然,强调“天然”;超越一切功名利禄,做到“无功”;忘记一切荣辱毁誉等虚名,做到“无名”。“无为”而最终“无不为”,从而实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境界,尽管乐观知足的心态可能会影响人的上进与追求;但从健康心理的角度看,“知足常乐”与“顺其自然”却是初中生自我保护、自我保健的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反映。

三、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1)用传统文化对初中生教育的过程当中,学校老师应当身体力行,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学习,为初中生作出示范和榜样,此外,学校老师在对初中生日常教育中应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用实际行动教育鼓励初中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高道德素养。

(2)教育内容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文化水平,尽可能通俗易懂,并贴近初中生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比如《弟子规》《论语》《孝经》《中庸》,以及《道德经》《逍遥游》。

(3)教育方法上。注重初中生学习传统文化体验心得,加强互动交流,启发初中生“开悟”,注重在改造实践中落实道德细节,形式应丰富多样,切勿“纸上谈兵”。比如可以按学员的兴趣将学员分为三个兴趣小组:儒家学派、道家学派以及佛学派,定期开展辩论赛,并谈谈学习心得,各抒己见,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与心理咨询矫治部门紧密联系。传统文化教育与心理咨询矫治工作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彼此手段不同,可以互通有无,双管齐下,以传统文化教育引发初中生内心震撼、反思,以心理咨询矫治为渠道抒发感受,力争良性工作效能。

可见,倡导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初中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更好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并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11.产前诊断的健康教育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产前诊断;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实行优生优育,减少先天性缺陷儿的出生,生一个健康的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愿望。因此,产前诊断成为目前急需开展的项目。为了让更多的孕妇了解产前诊断,健康教育成为当前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康教育是以病人及家属为对象,通过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1〕,以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纠正不良的健康行为,促进疾病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举措〔2〕。本市级医院自2005年开展产前诊断以来,至今已为名近万名孕妇实行了产前诊断,通过积极的健康教育,使孕妇及家属得到了优生优育的健康知识,并最终获得优生,减少了先天性缺陷儿的出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健康教育的方法

通过孕妇学校以及各乡镇区医院的合作,利用电视、报刊等传播媒体,发放健康教育宣教表,入院后一对一宣教,出院电话访视等一系列健康教育方法,加大对孕妇实行产前诊断的重要性的宣教,使更多的人群了解产前诊断,并放心的实行产前诊断手术,达到优生的目的。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入院前健康教育 当孕妇在门诊进行产检时,被发现有适合产前诊断的指征,医生将为其建立产前诊断卡,护士发放产前诊断须知表,对其进行初步健康教育。讲解产前诊断的适应症,目的,以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让孕妇充分了解产前诊断的知识,并最终决定实行产前诊断,签订产前诊断预约表,等候通知进行产前诊断。

2.2入院后健康教育

2.2.1 术前宣教 做好孕妇的心理护理,解除心理压力。一般来说,由于对遗传医学知识不理解,或一知半解缺乏思想准备,凡进入产前诊断手术室的孕妇均有较明显的心理反应,在此期間,绝大多数孕妇心情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如恐惧手术疼痛,或担心手术对胎儿的影响等。为减轻这种心理压力,要热情和蔼地接待她们,言谈举止中充分体现对孕妇的关心,加强解释和沟通,应进行术前宣教,告知以下内容:(1)手术前一天于门诊抽血化验,手术当天8点前入院,当天上午手术,术后观察一天。(2)脐带穿刺者须遵医嘱服药,手术当天服药及注射针剂。(3)术前吃饱早餐,最好随身携带牛奶或甜点心以备术前进食。(4)请携带病历,相关化验单或外院的介绍信来给医生看。(5)讲解手术的全过程,介绍医生熟练的技巧,让孕妇对医生更加信任,对手术树立信心。(6)讲解情绪对手术的影响,使孕妇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7)签订产前诊断协议书。

2.2.2 术中宣教 为了消除孕妇的这些心理压力,医务人员应态度和蔼,举止端庄,语言亲切。术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1)放松心情,静候手术。可以看电视、报刊或聊天,以减少手术的焦虑。(2)术前排空膀胱。(3)术中保持平静,避免移动,以减低手术的风险。(4)减少医生手术操作中器械的碰击声,以免给孕妇造成恐惧不安。

2.2.3 术后宣教 (1)术后用手指按压腹部针口半小时。(2)每半小时听胎心音一次。(3)如术后胎动增加,胎心减慢,应考虑脐动脉痉挛可能,此时应立即让孕妇左侧卧位,高浓度鼻导管吸氧,并静脉内给氧,5%葡萄糖250ml+碳酸酰胺过氧化氢1g静脉滴注,注意胎心情况,一般经处理后症状可缓解(4)术后尽量卧床休息3天,禁止性生活一个月。(5)若出现以下症状:阴道流血,流水;腹部,尤其阵发性腹痛;针口渗血;胎动明显增多或减少消失;发热等不适,请立即去医院检查,并尽快与我们产前诊断中心联系。

2.3 出院后健康教育 (1)三天后凭化验单到产科优生门诊复查。(1)一般术后2周复查B超1次,排除胎儿畸形,完善产前诊断。(3)电话访视,追踪孕妇分娩情况,了解胎儿情况。

3 体会

产前诊断是提高人口素质,实行优生优育的一项重要方法,通过广泛的健康教育,使更多有需要的孕妇得到帮助,减少先天性缺陷儿的出生,,以获得优生,从而使更多的家庭得到幸福。

参考文献:

[1] 袁至英,张有琴,健康教育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护理,2005,11:116。

12.产科健康教育的实施及体会 篇十二

1 临床资料

2008年9月~2010年8月, 我科共收治孕产妇1938例, 平均每月收治53例。年龄21~40岁, 平均28岁;全部病例资料为孕周28~41周, 平均 (37.2±2.12) 周;分娩新生儿总数1940例, 平均每月分娩52例, 其中剖宫产术平均每月28例, 平均每月剖宫产率达53.8%。 收治孕产妇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程度居多, 约占5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23.2%;大学文化程度越占19%。

2 教育方法

2.1 医护人员的培训

首先由在顶级医院进修的医护人员对全科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 借鉴和学习大医院的健康教育经验, 从知识与技能、方式和方法方面, 开展全员的健康教育大讲堂活动。先在健康理论方面着手, 结合产科的工作特点和患者的知识需求, 制定科学适用的健康教育计划。采取口头讲解、实际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育形式, 还可以开办准妈妈学校, 都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2.2 孕期的健康教育

在科室里开设了孕妇课堂, 利用医院接待产前检查的孕妇集中的优势, 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单, 组织医护人员和孕妇进行集体座谈, 普及优生优育的知识, 及孕期的营养与保健工作等。组织专人定期在产前病房进行各种知识的宣传, 让住院待产的孕妇了解妊娠期的生理、心理变化, 讲解哪些情况适合剖宫产、剖宫产术后的常见症状及护理, 帮助孕妇及家属其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

2.3 入院教育

对患者的入院教育是住院健康教育的初始阶段, 这时的健康教育主要是帮助患者熟悉和了解医院的有关信息和住院期间的一些制度。介绍病友、医疗环境、作息时间等。其目的是使孕妇尽快适应医院环境, 密切医护患关系, 使其住院期间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2.4 产前教育

对孕妇产前的生化检查、B超、心电、胎儿监护等检查项目的告知教育, 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提醒教育。用药的作用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的知识教育。指导孕妇自我评估胎儿的健康情况, 比如每天早、午、晚胎动的检测。分娩环境、产房设施等的介绍。帮助产妇做好产前的心理准备。

2.5 产中的健康教育

分娩是一个女人一生中的关键时刻, 尤其是初产妇。所以当产妇进入待产室后, 这个陌生的环境会让她们产生孤独感, 担心随后的分娩过程。此时的医护人员要尽量做到一对一的全程陪护, 用语言、手势、眼神等, 表现出对他们真诚的关心、体贴, 讲解分娩知识, 使她们认识到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 不会有危险和意外, 消除恐惧心理。同时采取以人为本的医护方式, 允许产妇的丈夫陪伴分娩, 给予感情上的支持。爱人的鼓励和守候可以给产妇巨大的力量, 在产妇疼痛不安时给予爱抚和安慰, 从而消除和缓解孕妇的紧张恐惧心理促使分娩的顺利完成。产程系统监护是满足产妇心理护理的需要, 给孕妇以安全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讲解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在产房安装电视多媒体, 并且播放有关的孕、产、养的知识, 分散了产妇的疼痛感, 从主观上也调动了产妇的能动性。分娩时指导产妇正确应用腹压, 顺利完成分娩。

2.6 产后的健康教育

在产妇经历了艰苦的分娩过程后, 她们的身心都处于极度疲惫状态, 这个时间里医护人员应针对产妇的特点进行身心评估, 制订各具特色的健康教育计划。在正常产后24 h或剖宫产48 h后, 此时产妇的精神、体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要对其进行合理的饮食营养指导, 因为产妇饮食调配得当, 不仅能促进其的体力恢复, 还能促进乳汁的分泌。提醒剖宫产产妇术后三天内适当控制汤汁饮食量, 以免引起奶胀。指导产妇进食高热量、低脂肪、高蛋白、营养丰富的饮料和芝麻、鱼汤、鸡汤等, 还要补充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蔬菜和水果等食品。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也是产科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 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 做到早吸吮、早接触、早开奶, 指导和示范喂奶的正确姿势, 指导产妇按需哺乳和有效吸吮, 提高婴儿的哺乳质量。提醒产妇早日下床活动, 有利于尽早恢复健康。

正确指导产妇和家属做好新生儿的健康护理工作, 学会

观察和判断新生儿的哭声所体现的婴儿健康情况, 认真观察和记录大小便、脐部护理、新生儿预防接种、婴儿沐浴、黄疸情况, 讲解新生儿黄疸的出现的原因和消退时间等。指导产妇定时变换小儿的体位, 根据室内情况合理添加衣物;指导产妇逐渐地增加喂奶次数, 讲解婴儿生长过程中体重增加的正常范围, 普及特殊情况下必要的急救知识和育儿知识。

2.7 出院指导

出院的教育指导, 应该在出院前一天进行。此时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产妇的合理饮食、后续的避孕问题, 42天后的回院复查等。医护人员要在产妇出院7天后, 电话访视产妇及新生儿的生活情况, 包括日常饮食、新生儿的脐部护理、营养指导、康复指导等内容。

3 结束语

在产科开展健康教育, 可以减少新生儿窒息、产后尿潴留和产妇的产褥感染。产科的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效益的保健措施,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可观的发展前景。

摘要:在产科病人中实施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病房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医护人员用掌握的知识, 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系统教育活动, 利用医务人员的专业魅力影响和改变产妇的健康状态。日益成为孕产妇和新生儿医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病区中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 向孕产妇及家属普及健康知识, 从而提高孕产妇围产期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健康教育,产科,孕产妇,新生儿女,保健

参考文献

[1]岳喜格.心理护理在产科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7:11.

[2]高丽红, 周荣向.产褥期实施健康教育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31:56.

[3]徐莹莹.住院产妇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31:67.

[4]冯玉莲.产科实施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效果[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07:55

[5]徐淑琦, 刘来珍.浅谈产科的健康教育[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12:22.

13.心理健康教育个人心得体会 篇十三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经过培训,我领略了心理咨询的魅力,更意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这两天的培训中,老师们通过个案、小故事等从理论讲到实践,讲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及在学校如何开展、实施。其中薛老师的个案让我深受触动。这是一位漂亮的高中女孩,女孩很内向,不与人交流,课堂上也不回答问题。后来妈妈和女孩一起来找薛老师,据薛老师说,女孩第一次来几乎不说话,都是妈妈在讲述:在女孩8岁的时候,爸爸出车祸突然离开了这个家,那段时间所有人都忽略了女孩的.感受,没有人关注这个女孩。事情过后,女孩变得没有以前那样开朗、爱笑、爱说话了。就这样度过了小学、初中,直到高中女孩发展到不能参加集体活动,不能住宿舍,这才引起了关注。双方建立咨询关系后,薛老师让女孩做了几次箱庭,女孩在不断的叙述中自我疗愈,慢慢走出了童年的阴影。

14.谈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篇十四

刘本章小学 刘兴桂 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公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决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一些学者也认为,如果学校教育只强调知识、能力,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情感,行为,心理方面的发展,将是一个不完整的教育。鉴于此,近几年来,我根据教改需要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初步的探讨,以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为突破口,寻找“心育”资料,创设一个健康、融洽积极进取的氛围,面向全体学生发展预防性的心理辅导和面向少数学生个别辅导,形成全面展开全体推进的工作辅导格局,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健全人格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绝大多数的学生精神振奋,活泼开朗,朝气蓬勃,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能经受学习生活上的挫折使班风学风更好地向良好的方面发展。下面是我近几年在开展“心育”工作中的一些主要方法和体会:

一、让学生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现代化相适应 1的数以千百万计的有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的中小学生是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全体学生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

二、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科学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中,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在开展班级工作活动的过程中,一是要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经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二是要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的能力。

三、开展家教活动,上好“心育”课。

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活动是心育过程的一种实现的主要形式。我根据上级有关“心育“要求,隔周上一堂”心育“课。上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大体上分为自我意识

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青春期辅导和社会适应性辅导五部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实际因事因时设计不同的心育过程。例如:在二年级我就注重对全体学生进行适应新环境“如何上课”为重点辅导,当发现二年级有一部分学生常因小事与同桌闹矛盾,团结协作精神较差,就开展我和同桌手拉手,学会体谅的活动,到了三年级我发现班级里的学生的贫悬殊的状况,我就开展班级济贫小组,尽学生自己的能力献出爱心,帮助贫穷家庭的孩子,解决他们可以解决的经济问题。又如:我所任的三年级班主任时,有位同学叫小刘的成绩突然一落千丈。于是就找她谈话,从心理角度开展谈话。她只是流泪,不愿说出问题和原因。后来,在谈话的过程中,我总是亲热地拍着这位同学的肩膀,用最感动的语言去感化她,终于她说出来了,原来她的父母经常吵架,她很担心,总是无法集中精神学习。说出来又怕同学笑她,所以不与别人说,总是闷闷不乐的。最后通过对她的心理谈话,打消了小刘的心理压力,再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她的父母和好如初了,小刘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四、展个别辅导,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几年来,我都十分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个别学生的父母离异了,造成一些学生出现不和同学玩,不能集中精神学习的情况。因此,我对这些家庭的学生特别进

行了家访。另外,我还注意对个别学生的心态进行了探讨,从中摸出了一个“心育”教育的途径,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进行对症下药。让有心病的学生,能够药到病除。

15.放疗患者的健康教育及体会 篇十五

1 放疗患者健康教育的意义

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 由于肿瘤是不治之症的观念在中国人中已深入人心, 患肿瘤后恐惧、惊慌、绝望、焦虑及担忧等一系列不良情绪是贯穿于患者生病始终的心理反应;而患病以后的各种情绪反应可直接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一般来说, 积极向上的情绪往往有助于疾病的改善和缓解, 增加患者的抗病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应熟悉患者的心理特点, 让患者以最佳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如果患者心理反应过于消极, 就会导致其自身免疫力低下, 对于治疗及健康极为不利, 因此健康教育对于肿瘤患者极为重要。积极的健康教育, 有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增强各种治疗措施效果的作用。肿瘤患者是一组特殊的患病群体, 积极的健康教育对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对疾病的认知能力、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康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放疗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做好入院宣教

当患者得知自己被确诊患了肿瘤, 由于对肿瘤认识不足, 加之受社会上流传的肿瘤是不治之症, 给患者和家属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产生严重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患者来到陌生的环境, 生活角色发生了变化, 或由于多次治疗, 疾病缠身, 又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及对放疗的不了解, 也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此时除热情接待患者, 做好入院介绍, 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住院须知、探陪制度, 并陪同患者和家属一同到病房, 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 沟通是最好的疏导方式, 通过与患者的沟通, 了解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对所患疾病的认识和态度, 掌握其心理变化,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 使患者尽快消除陌生感, 适应新环境, 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开展放疗患者健康教育的前提。

2.2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因为负性情绪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 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 所以转变患者的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成为向病魔斗争的动力, 是放疗患者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国内外心理学家认为, 肿瘤患者如果动用体内足够的力量来抵抗疾病, 必将有助于改善病情或促进痊愈[4]。向患者讲解医学科学的发展、进步, 肿瘤是可以治愈的, 使患者看到治疗的希望;帮助患者适应现在, 配合治疗, 正确引导患者采取乐观的应对策略, 调整身心, 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 使患者的身体、心理、精神重新恢复平衡, 以积极的方式对待生活的挑战。Salovey认为积极和消极情绪呈负相关, 所以前者代替后者会有预防和治疗效果, 尤其对患者, 处于积极情绪的人更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 配合治疗并进行锻炼[5]。

2.3 重视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

癌症不仅给患者造成身心痛苦, 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家庭作为患者的主要支持系统, 对患者身体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 肿瘤患者的家属在社会支持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因受疾病的打击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患者家属常常不知道能发挥什么作用, 不知道如何给患者提供支持, 因此, 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患者所患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护理、康复等知识, 学会有效地向患者提供支持, 与患者相互鼓励, 共同分担心身痛苦[6]。有调查资料显示, 57%的癌症患者觉得自己妨碍了家庭生活, 成了家庭的累赘, 因此家庭成员的工作不容忽视, 家庭成员的支持和照顾对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举足轻重[7];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况、对疾病的认识、对治疗的了解程度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 家属的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要。

2.4 放疗知识的健康教育

近年来, 随着放射肿瘤学的不断发展, 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愈显重要, 65%~75%的肿瘤患者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因不同的目的需要接受放疗, 但是, 放疗将不可避免、不同程度地损伤肿瘤周围正常组织, 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如果在对患者接受放疗时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使他们掌握相关的放疗知识, 可以减少放疗带来的副作用, 减轻不良反应, 帮助患者安全顺利完成治疗。

2.4.1 讲解放疗知识

放疗对大多数人来讲是一个陌生的新名词, 更不用说具体的治疗方法了。放疗前应详细向患者讲解放疗的原理、方法、过程,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包括放射治疗的时间、疗程、治疗次数, 使患者放心地接受治疗;向患者讲解放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不良反应的相关措施, 如放疗引起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 这是暂时的放疗副作用, 应指导患者注意多卧床休息;放疗前向患者说明保护好照射区域皮肤的重要性, 做好放疗区域的皮肤护理, 教育患者放疗后禁用肥皂水擦洗, 避免外伤, 禁忌强热、强冷、强风刺激及日光暴晒, 穿棉质柔软内衣并勤更换, 保持皮肤清洁;放射定位标志不可洗掉, 标记不清应及时找医生标注, 不可随意添加, 以免发生错误。

2.4.2 饮食指导

放疗期间注意饮食平衡,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宜细软、清淡饮食, 患者有恶心、呕吐时应少食多餐, 避免饱腹感;多进易消化饮食, 多饮水、适量果汁或蔬菜汁, 每日至少3 000 ml, 保持食物和液体的充分摄入。教育内容要具体到食物如何选择、如何搭配, 选择患者喜欢的口味, 改善进餐环境, 鼓励患者进食;使患者和家属充分认识到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是更好地耐受放疗的前提。

2.5 出院指导

嘱患者及家属放射区域皮肤需要继续保护, 至少1个月以上;继续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适当活动锻炼, 恢复体力, 预防感冒、增强体质等;嘱患者3个月后复查, 不适时随时就诊, 对异常情况尽量早发现、早治疗;继续用药指导及注意事项、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等。

3 放疗患者健康教育的体会

要做好放疗患者的健康教育, 首先, 要增强健康教育的意识, 必须把放疗患者的健康教育作为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 健康教育涉及的学科广泛, 护士必须不断丰富多学科知识, 主动学习沟通技巧,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了解患者的心理及对疾病的态度和对知识的需求情况。良好的技术和全面的知识是维系沟通效果的纽带, 娴熟的技能是取得患者信任, 建立和维持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8]。尤其是癌症患者, 长期以来与痛苦和死亡形影不离, 护士应掌握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原则, 针对癌症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行不同的心理干预, 对患者各个阶段的心理过程进行认真的评估, 指导患者主动地掌握有益于心理健康的防御机制和行为应对方式, 发展积极的情绪, 防止或消除消极情绪。另外, 患者出院后家庭是患者康复的重要场所, 家属是患者主要的照顾者, 应重视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健康教育对放疗患者的影响及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笔者通过对2009年11月2010年8月收入我科的肿瘤放疗患者382例进行健康教育后, 382例放疗患者均安全顺利完成治疗,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因此, 对放疗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疾病和放疗知识的掌握, 积极配合治疗,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肿瘤,放疗患者,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沙立民, 陈小梅, 胡秀娟.癌症患者不遵医行为的调查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 2006, 5 (4) :1.

[2]刘安芳, 何靖贞.患者健康教育的进展[J].华夏医学, 2002, 15 (5) :710-713.

[3]吕资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1-20.

[4]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79-80.

[5]高春兰, 高学兰, 姚旭.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糖尿病心理护理初探[J].糖尿病天地.教育, 2010, 4 (1) :14-17.

[6]张惠兰, 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 1999:30.

[7]文朝阳, 冼慕慈, 冯惠珍, 等.癌症患者的心理素质与社会支持[J].实用护理杂志, 1998, 14 (4) :208-209.

上一篇:满月祝词40句下一篇:小学书香校园建设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