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山行教学反思(共9篇)
1.古诗山行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两首——《山行》
《山行》这首由晚唐诗人杜牧所写清新俊逸的小诗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中,我以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为出发点。利用学生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再加上诗画相通的特点,大胆让学生想象画面,说画面,将片段的意象展现出来,再让学生加以综合,展示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走进夕阳西下,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温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诗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于内容的写景诗,又有基于作者的写景诗,达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积淀。
另外,时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
人,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实,还有一点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于诗画相通的特点,让绘画成为理解古诗,体会意境的方法。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可行,但还需完善。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
其一,课堂上描绘画境,有些耽误时间,影响了诵读,导致读得不够。
其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虽活跃,也使教师在时间调控上不好把握。
其三,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具体修改意见为:
其一,缩短描绘画境的时间,那背诵和默写的环节就都可以完成。
其二,质疑处也可以压缩时间,随机加进阅读的环节,会增强读的效果。
其三,拓展积累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积累,再多背一背写景的古诗就更好了。
其四,板书的设计,可以图文并茂,突出本节课的特点。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也让我遗憾。因为,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讲师培训,让我错过了最精彩的两节课,学习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好在,前三节课我听到了,杨老师的沉稳教风;林老师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师的适度引导,都是
我学习的地方。而我在异地异生的挑战下,能够做到顺利的完成一节课,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我很满足。我将以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
2.古诗山行教学反思 篇二
【困惑再现】
教授八年级课外古诗词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时,两堂课下来,在诵读学习上,基本没什么问题,但在最后用练笔强化对古诗词的感悟与运用中却“卡了壳”。虽然我再三引导学生调动现代汉语词汇和生活体验来立体地理解、欣赏古诗。但在交上来的练笔中,极少有“佳作”。大都不知所云,甚至寥寥数字。问题在哪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反思诊断】
经过与学生的交流,与同事交流,结合自己的深入思考,我渐渐“号准了脉”。1. 对学情把握不到位。农村初中受各方面条件限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若教学目标“一刀切”,自然会使大多数学生陷入迷茫。2. 对古诗词立体化教学的方式和意义未体现。古诗词往往短小精悍,但语言、写法、思想内涵一样不缺,不同题材的古诗词也提供了不同的写景、叙事、说理的感悟角度。教师没有在课前或课上充分说明古诗词立体化教学的方式和意义。3. 教师引导缺乏具体策略。教师只是在宏观上提出教学要求,大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基础所限,领悟不足。
【重构与升华】
课下,我重新整理思路,调整学案。1. 对全班同学进行摸底分层。根据平时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了解,将全班学生按A、B、C三层进行分层。A层学生为语文学习能力较强,书面表达优秀,接受能力强并能举一反三的学生。B层学生为语文学习能力一般,表达较好,接受能力尚可的学生。C类学生归为“潜质生”,学习较有困难,但经降低难度,耐心指导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2. 调动积累,阐明古诗词如何立体理解的方式和意义。在课上调动学生已学古诗词积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练笔的方式加以感悟与运用。3. 针对不能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策略。教师对每一层次学生都制定相应的任务要求和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B类、C类学生可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而A类学生只需按A类要求继续训练,更趋完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当下的学习现状,找准自己的定位,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努力达成目标。这实际上符合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课堂重构实践后,再次收上来学生的练笔作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现将古诗词立体化教学几点策略升华小结如下:
1. 积累词句,直化法。“直化”,即直接化为现代文,保留古诗词中至今仍沿用的词句,其余结合注释及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转化成具体流畅的现代文。这一步起点低,难度小,有利于C层学生语言积累,为下一步打好扎实基础。
2. 运用想象,补化法。“补化”指在“直化”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合理想象,补充不曾出现的但可能有的事、物和景象,使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新课标》中指出“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这一步稍增加了难度,非常适合B层学生操作。
以刘桢的《赠从弟》(其二)为例,这首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表达了诗人对他堂弟的劝勉之意。补化时,应抓住关键词“亭亭”“瑟瑟”“盛”“劲”,关键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展开想象和描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使原诗句生动化、具体化。
3. 联系生活,代化法。“代化”,即让学生在正式习作中,在消化吸收的古诗词中代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古为今用,举一反三,达到既运用古诗词,又打开练笔思维的目的。这一步非常适合A层学生,他们思路广,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强,又有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运用此策略,必会继续强化他们对古诗词的感悟和运用。
如《赠从弟》由松树的坚韧,大风的肆虐,可以代入生活中某个困难与自身坚持引发的收获和感悟,有学生根据此诗写了一篇《松的哲学》,代入自己遇上父母离异那段灰暗的日子,爬山观松,由松及己,最终走出阴暗的心情。整篇练笔结构完整,描写生动,中心突出,是一篇值得击节赞叹的佳作。
显然,古诗词立体化教学,除了诵读积累外,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学情,以学定教,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前提下,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从而增强对学习成功的体验,才有可能达到课堂的全面有效性。
3.古诗山行教学反思 篇三
主备人:郭正洁 三年级 班 学生姓名: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同时画出生字并书写,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山行》是___代诗人_____写的。“山行”就是说_________________。
3、边读边想:这首诗描写的是___(季节)天山中景色,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山林秋色图。
4、诗这么美,景这么美,请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背诵古诗。
三、合作学习:
1、讨论,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远上、石径、斜、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山行》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远处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了近处景色。
3、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你从这个字中体会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四、我的疑惑:
我还有以下问题不明白,想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古诗两首《山行》第一课时教案
主备人:郭正洁 三年级 班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三、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山行。简单介绍诗人杜牧。
2、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同时画出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山行》是___代诗人_____写的。“山行”就是_________________。(3)边读边想:这首诗描写的是___(季节)天山中景色,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山林秋色图。(4)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请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背诵古诗。
3、合作学习:
(1)互相讨论,理解词语“远上、石径、斜、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山行》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远处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了近处景色。(3)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你从这个字中体会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山中景色,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理解词语“远上、石径、斜、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山行》这首诗哪两句写远景,哪两句写近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巩固提升:
感受古诗《山行》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6、课堂检测:
背诵古诗《山行》。
四、板书设计:
山 行
远 景: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4.《山行》教学反思 篇四
但第三步出了问题,按照预设,是出示图片,先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再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让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句。图上有什么景物,诗句写了哪些景物学生都能说出来,但是让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没几个人举手了,与第一步让学生说看了枫叶后的感受时的那份兴致、兴趣、热情相比,这一步就冷清了很多,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
面对这种情况,我只能放弃原先的预设,耐心地给学生逐字地讲解起来。从“径”的意思到“石径”的意思,从“斜”理解到“远上”的语序,从“生”的“产生”意到诗中的“飘浮”意,最后再让学生将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就这两句诗的意思前前后后就花了十几分钟,导致后面还有几个教学步骤没有完成。
5.解读古诗《山行》 篇五
几个淘气的孩子高高的挽着裤腿,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玩耍,在水底的石缝里捉螃蟹,捞小鱼、小虾,他们的欢笑声在静静的山谷里久久的回荡。
傍晚时分,童子赶着车缓缓地驶过了一座石拱桥,举目望去,一条用青石铺成的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的伸向山顶,几户人家在云雾缭绕的山腰上时隐时现,如果仔细听,还能听到公鸡和小狗们欢快的叫声。附近的山坡上有一片美丽的枫林,在夕阳的映照下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耀眼夺目。二月里的鲜花虽然美丽,但是,它们是那么娇嫩,经不得半点风雨,怎么敢来和这些在秋风,秋雨,秋霜的侵袭下越变越美的枫叶比美呢?
这么诱人的风景怎么舍得错过呢?顾不得山高路远,急忙叫童子停下车,走上前去仔仔细细的欣赏,情不自禁地吟诵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山行》古诗词鉴赏 篇六
山 行
杜 牧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é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
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
作者背景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注词释义
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7.山行课堂反思总结 篇七
让学生身临其境:我让全班同学把自己都当作“杜牧”,然后我边创设情境边问:“小杜牧,你在这秋天的山林里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美丽如花的枫叶,有的说看到了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的小路,余璇绚同学竟说她看到了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抓住她的这几句话追问道:“你怎么看出是‘隐隐约约’呢?”她说:“我感觉是‘隐隐约约’”我鼓励她说:“你的感觉真好,能说出原因吗?”这时,戴浩然同学高举起小手,我请他回答,他说:“我从‘白云生处’这个地方知道是隐隐约约看得到,因为那些人家都被白云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说得太好了,这才是会读书的孩子!”我夸赞道。这时的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他们被那美丽的意境所感染,这时,我再锦上添花:“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诗,我们怎么读出它的美呢?”这时他们读起诗来,感情全有了。看着他们一个个眉飞色舞,摇头晃脑,我在心里笑了。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也让我遗憾。因为,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讲师培训,让我错过了最精彩的两节课,学习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好在,前三节课我听到了,杨老师的沉稳教风;林老师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师的适度引导,都是我学习的地方。而我在异地异生的挑战下,能够做到顺利的完成一节课,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我很满足。我将以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
8.古诗四首教学反思 篇八
临高思源实验学校 胡传亮
教过《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特别是听了老师们的点评后,我感受颇深。现将教学反思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学成功点:
我认为本堂课教学有以下优点:
1、教学目标清楚,教学重点把握较好。主要体现在始终以读、思、背、写为主线,以理解诗歌、背诵诗歌为重点,体现了古诗教学的客观规律与学习要求。
2、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积极尝试使用导学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体现了较为强烈的新课改意识;
4、授课充满激情,能用自身的情绪感染学生。
二、教学不足点: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学生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很多学生一问三不知。主要原因是:客观上,学生基础差,参与意识淡泊,或者羞于回答问题,参与学习活动;主观上,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的实际,过高估计了学生水平,问题设置的难易系数没有把握好,事先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供学生预习。
2、教学内容不够精炼,时间把握不太好。主要原因是:学生预习不好,学习内容安排也较多,导学案学习进程滞缓,直接影响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改进方法:
1、多向同事们学习,尽快把握整个初中语文教材编排意图,按照初中语文教学规律教学。
2、认真备课,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任务与教学环节,力争教学符合学生实际。
3、认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与实际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搞好语文教学。
9.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篇九
沈燕琴
中国,诗的国度,在我国亿万人民的血脉里奔流着诗的灵感,诗的激情。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直至元曲,名家辈出,璀璨夺目。那些千古传诵的诗词名篇,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艺术珍宝和精神财富: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传承文明,让中华古诗文绽放她的魅力,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对于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我有以下想法,下面我就结合今天的教学来谈一谈:
一、允许“模糊解读”。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中,只要学生把握了的大体意思就可以,我并没有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而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
二、反复吟诵。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吟诵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联想、体验和感受,自有无穷乐趣。所以本堂课我非常重视诗歌的朗读,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三、有分寸地把握诗词背景介绍。学诗词仅靠朗读是不够的,还要注意结合诗词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经历遭遇。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遭遇关系密切,可以说,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遭遇决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对古诗词的理解都会有帮助。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两首诗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我在对比学习环节补充了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学生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蕴含的道理理解得更轻松更透彻。
四、比较阅读,激活思维。“有比较才有鉴别”,利用比较阅读法设计古诗词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本节课我就充分运用了这一学法,不仅对比学习了《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还拓展对比学习了《泊船瓜洲》《登飞来峰》;《大林寺桃花》与《望庐山瀑布》,让学生尝试用课内学到的审美方法去鉴赏新的作品。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山行古诗《山行》11-27
山行杜牧古诗拼音版01-09
山行留客古诗原文及翻译11-03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古诗教案《山行》06-18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06-21
杜牧《山行》优秀教学设计12-26
杜牧《山行》优秀的教学设计11-30
《山行》诗歌赏析08-27
山行的作者11-26
《山行》全诗翻译赏析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