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标内容标准

2024-10-07

历史课标内容标准(精选13篇)

1.历史课标内容标准 篇一

四、“课程内容”的修订

1.《实验》: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正式》: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正式》新增: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

否相等。

3.《正式》新增选学: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4.《正式》新增: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表达式化为

5.《正式》新增选学:知道给定不共线的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6.《正式》删去:梯形的概念和性质,平面图形的镶嵌;

7.《正式》删去: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8.《正式》新增选学: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

9.《正式》新增: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10.《正式》新增选学: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

11.《正式》新增: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12.《正式》新增:在尺规作图中,了解作图的道理,保留作图的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

13.《正式》新增: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14.《实验》:了解平行四边形、圆是中心对称图形;

《正式》: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

15.《正式》删去:视点、视角、盲区;了解并欣赏一些有趣的图形;知道物体的阴影是怎么形成的,能根据光线的方向辨认事物的阴影。

16.《正式》删去:通过实例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7.《实验》:“运用列表法、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正式》:“能通过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

18.《实验》: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正式》: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体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2.历史课标内容标准 篇二

一、古代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一) 职业的出现

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的“职业”, 这是由当时社会发展程度与分工程度低下决定的。但社会的运作和人类的生存总是需要社会中的个体承担一定的工作, 这些工作广泛分布于农耕、畜牧、手工业等领域, 它们以世袭的方式代代延续, 逐渐形成了职业特点。为了将这些职业领域中已有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传播给下一代或未来从事这些工作的人, 专门传授这些所谓的“职业技能”的教育在原始社会开始出现。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职业的划分。据《管子集校》所载, 管仲首次将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民, 且对“四民”分别提出了职业要求。“四民”分别集中居住, 一是便于传授职业道德和技能, 二是安心于继承父兄的职业, 这是最早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职业技术教育是随着职业划分而产生的, 正像工具和教育是人类进步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中介”一样, 职业和职业技术教育也是不可分割的。

我国古代社会职业划分的程度较低, 主要是农牧业, 虽然也有官吏、教师、僧侣、手工业者、商贩等其他职业, 但这些职业数量少且多为世袭或半世袭, 普通平民进入这些职业的社会机会少。社会各职业流动非常有限, 因而在我国古代没有建立起开放的、社会化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各职业技术教育仅局限在各个职业圈内进行。

(二) 古代关于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发展

1.课程内容与从事职业直接相关

我国古代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广义的职业教育和具有职业性的教育, 是培养国家及生产生活所需的职业教育。这个时期并没有形成专门的职业学校教育, 主要是以学徒制的教育形式存在。师傅通过口头传授和示范操作的方式将知识技术及经验传授给徒弟, 学徒一边学习知识技艺一边从事相关职业。由于不同师傅之间技艺、经验差别较大, 课程内容还体现出一定的随意性, 但所学内容都与从事职业直接相关。从事农业者必须学习农耕技术, 农桑水利技术, 关于大田农作、果树、蔬菜、豢养鸟兽等农业生产项目;从事手工业者有石器制作、制陶、制玉等, 以制陶技术为例, 所学内容包括洗泥术、成型术、慢轮制作术、快轮制作术、刻绘术、打磨术、烧制术等。可以说当时从事某项职业, 就学习该职业中要求的技术项目, 课程内容来自于从事该职业的技术要求, 与从事职业直接相关。

2.通过典籍专著直接传播职业要求的知识技术

我国古代许多“职业性”很强的文章典籍, 在流传过程中也会成为农工各业的学习内容和教育形式。先秦农家代表作《吕氏春秋》包含了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求的生产技术, 传授耕稼之道, 记载了土壤耕作和作物种植制度方面的知识, 书中内容均为农业领域的相关职业知识技术。古代一些知识分子注意总结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和创造发明, 撰写了许多学术专著, 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沈括的《梦溪笔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这些典籍的传播使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获得各种关于职业要求的知识和技术, 获得这些知识和技术后直接应用于从事的职业, 符合当时的职业要求及社会需要。

3.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方法, 直接参与职业领域的工场实践和培训

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是边做边学的教育, 是“教学做合一”的教育, 不论在哪个职业领域, 都是通过直接参与实践获得技术知识。古代的青铜铸造, 从制做范器到浇铸成型, 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 这些工艺要求正是该职业的技术要求, 工匠从师傅传授的技艺中不断学习技术, 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总结, 直接参与工场实践。宋元时期强调“法式”培训, 要求用“法式”教授工徒, 根据学徒的才能分配不同的任务, 在实训场地学习不同的产品制作。隋唐时期的医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临床实习, 一边学习医学知识技术, 一边在太医署实习培训, 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不仅使当时的学徒获得实际的知识技术, 还能直接参与实践实训, 在实践中获得职业要求的技术, 使所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要求相符。

4.每个职业领域都有各自的专职教学人员, 教授各职业技术知识

古代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师傅口头相传和示范操作的方式传授知识技术。然而当时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的专职教学人员, 他们所精通的职业领域各不相同。专职教学人员把自己精通领域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学徒, 使学徒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技术。夏商周时期农业教育中的大司徒把农业中关于稼樯树艺的知识传授给学徒;官府手工业中的“工师”, 既是各种工业制度的主管人, 也是训练手工业者的师傅, 他们将各工种, 如制陶、制玉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技术要求传授给学徒, 使学徒获得从事该工种的必备知识。针对不同的科别设不同的师傅传授相应的技术, 这种专职教学人员的设置, 有利于师傅把职业领域中更专业的知识技术传递给学徒, 使学徒获得从事该领域的技术, 提高学徒的职业技能。

二、近代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一) 以社会职业要求设立各类专门学堂, 开设相应的普通课、专业课及职业课

1.根据社会需要, 开设不同专业

中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形成以学徒制为主的教育形式转向以学校职业技术教育与学徒制并存的教育形式为标志。近代出现了许多新式学堂, 培养不同专业的技术人才。各学堂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及各生产部门行业的需要, 设立了不同的课程内容。由于外交的需要, 设立外国语学堂培养翻译、外交方面的人才, 学习国学、外语和科技三方面知识及算学、天文学、几何、物理等科技方面的知识;为满足造船行业的需要, 设立军事学堂, 制造行业的课程为法语、算术、几何、物理、力学及工厂实习, 驾驶行业的课程为英语、算术、几何、球面三角、航海理论、地理等科目, 虽说都是造船行业, 但各个行业里有不同的领域, 学习的课程内容都不相同。为满足社会及各不同行业的需要, 开设不同的课程内容, 使课程内容的设置符合行业要求。

2.根据专业特点, 开设相应课程

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推动了职业门类细化, 职业发展要求建立各类适应职业技术需要的学堂并设置相应的课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 根据农业、商业及商船行业的职业要求, 设立了初等实业学堂, 培养农业、商业、商船行业所需技术人才。各类学堂分科教学, 设有普通课和专业课。普通课是基础课程, 课程内容大致相同, 包括修身、文学、算术、体操等科目, 专业课是为满足各具体职业部门的要求而设, 课程内容不相同。如农业科学习土壤、作物、园艺等课程, 蚕业科学习养蚕及制种、桑树栽培等课程。根据不同的职业领域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 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当时行业所需。1922 年新学制颁布, 实业学校改名为职业学校, 根据各地实际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 用以传授各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术。随着职业学校数量不断增加, 职业课程受到重视, 职业学校根据各职业要求设置相应课程。

(二) 实行分科教学, 学校与工厂、农场等实习场地建立联系

职业学校的教育不仅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更应重视实践经验的培养。民国初期的实业教育重视实习与课堂, 在工业学校设立工场, 使学生在工业方面积累“确实经验”, 以便今后进入工厂实地工作。国民政府时期,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青年生活之知识与生产之技能, 注重学生实习。实习场所可以根据自身环境及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可以是职业学校与相关的农场、工厂和商店联合提供的实习场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时期的职业学校,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让学生参加实际工作, 使学生学习生产技能, 培养劳动习惯。学校还设有农业试验场, 既可以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同时也作为向当地民众传播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的示范性场所。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技能, 在工厂实践职业技术技能, 体现学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事实。

三、现代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一) 开展企业调研, 熟悉职业标准中的岗位能力

现代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进行专业调研, 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了解职业岗位群和各个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 对接行业职业标准。从近年的情况看, 与企业职业标准对接的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主要有以下方面: (1)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人诚信观、对企业的忠诚度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道德修养, 甚至于大部分企业将职业道德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2) 掌握计算机技术, 具备从事计算机一般事务处理与管理的能力。当今社会, 计算机应用已经普及。企业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处理各种一般性事务, 甚至进行网络办公或管理等。 (3) 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和开拓创新的综合能力。现在大部分民营企业非常希望所聘用的人员不仅具有沟通、开拓、商务谈判等能力, 还希望他们能够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

(二)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对接职业标准

职业院校的课程要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设置和安排, 对接职业标准。课程设置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切实反映先进技术水平和职业岗位要求。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职业院校应积极与企业联合办学,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设置课程体系时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及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参加, 根据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结构, 坚持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体系结构进行课程体系设计, 使专业课程设置对接职业标准。同时, 通过对专业现状、就业方向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共同制定并根据时代发展不断修订相关职业标准规范。

(三) 多元教学方法, 把职业标准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要对接职业标准, 除了改革课堂教学内容以外, 还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把原来仅在教室里学习的知识拿到实习车间或企业去学习。近年来各职业院校通过到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学习职业教育经验, 获取了更多职业教育改革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 更要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例如,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借鉴, 采取50%理论教学、50%实践教学的学习模式, 使学生一方面在企业以学徒身份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相应的知识培训, 一方面在学校以学生的身份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其实质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分工协作, 以行业、企业为主,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 目的是培养既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又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

(四) 企业专家参与实训基地与课程建设, 让学生熟悉职业标准

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使课程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 突出学生主体、职业能力本位, 体现职业标准。

校企合作编写“工学结合”教材。通过与企业的多方合作, 获取本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所需的第一手资料。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编写了“工学结合”的教材, 每一本教材的编写都有所属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 有大量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 内容生动直观, 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核心课程相融合, 对接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 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把职业资格考核内容与专业核心课程相融合, 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 掌握职业资格的内容与要求, 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的同时, 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具备与职业标准对应的岗位能力, 可与工作岗位实现对接。

纵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历史演变, 古代职业划分程度较低, 只需满足当时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当时并没有形成专门的职业技术学校教育, 职业教育以学徒制的形式存在, 是一种在做中学的教育。学生上课的地方就是工场实训基地, 师傅传授的课程内容与从事职业直接相关, 两者本身就存在依附关系, 不存在对接的问题。但这种课程知识技术的传授比较粗放、笼统, 课程内容单一, 主观随意性大, 受师傅自身知识经验影响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水平的提高, 行业规模化生产, 职业门类增多, 学校与企业逐渐分离, 学校教育传授的知识技术与企业要求的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出现不一致、不协调的现象, 这时便产生了“对接”问题, 需要将学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建立联系, 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

从古代到现代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发展中, 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 职业院校若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市场及行业需要的人才, 应展开调研, 熟悉各行各业职业标准中的岗位要求。 (2) 针对行业标准要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反映先进技术水平和职业岗位要求, 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3) 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 教学做合一”, 采用课堂教学与企业教学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方法。 (4) 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训基地与课程建设, 让学生熟悉职业标准。 (5) 聘请企业专业带头人与企业骨干教师, 充实教师队伍。 (6) 改变原来单一的课程评价体系, 以职业标准为依据, 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7) 确定与国家职业标准、企业的用人标准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佟颖.关于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的探索与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14 (58) .

[2]梁洁.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 2014 (7) .

[3]姜秀宇, 李福红.加快中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步伐, 促进学生优质就业[J].河南教育, 2013 (43) .

[4]王瑞亮.仓储与配送理论和实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研究[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 2014 (7) .

[5]张慧松.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137) .

[6]陈琼, 王尔茂.高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2 (31) .

[7]廖素清.高职院校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67) .

[8]倪中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研究[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3 (55) .

[9]李敏, 高波.实现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的探索与实践——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J].成人教育, 2013 (33) .

3.历史课标内容标准 篇三

关键词:内容标准;教学内容;比较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个系统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教学和评价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课程标准是指导性文件,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建议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而很多教师却认为课程标准太泛化,弹性太大,实际指导意义不强,那么,内容标准中的要求教师又是如何实施的呢?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与课标内容有哪些差异呢?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的探讨,对课程内容标准的实施与改进有很大的帮助。

一、“内容标准”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要求

内容标准指出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学习要求,首先是结合生产、生活、自然现象以及环境问题学习和应用元素化合物知识。另外,通过多样化的实验活动和丰富直观的实验现象学习和应用元素化合物知识。再者,提出了理性认识和思路方法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物质分类的观点,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原理及其思想方法指导对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认识,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要求通过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树立一些基本的态度和观念,例如,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以及在化学合成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等 。

二、实际课堂教学内容与内容标准的比较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从课程内容的“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俩个维度对教师的实际教学内容(以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例)进行了观察。

例如,讲到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列举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金属和金属制品,这即贴近生活又联系了学生已有经验;学完铝的性质和铝的氧化膜时,教师提出为什么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暖气片表面覆盖的一层银白色物质是什么?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科思想方法。在了解钠的性质时,教科书以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钠与水的反应为例,教师在课堂做演示实验,讲完性质后,教师进行比较了它们的活泼性大小比较,重点讲解了金属铝与酸、碱反应生成氢气的定量关系,定量关系内容标准中未提到。金属化合物的学习弹性较大,标准中只要求学习钠、镁、铝、铜性质及重要化合物,并未要求具体学习哪种化合物,教师一般会把所有化合物涉及到,在课堂讲解重要化合物,在习题中讲一些不常见的化合物,超出内容标准,也因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考点较多,使教师不得不去更进一步挖深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时,大部分教师没有让学生去探究,只体现了方法没有体现过程,内容也远远超过了课程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例如,设计实验装置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教师只是拿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一步步引导学生,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去设计装置。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内容讲解很简单,核心知识未掌握,但在做高考练习题时,加入更多内容,把核心知识的学习放在了练习题中而不是结合生活生产实践和情境学习核心知识。

三、结论

教师对内容标准的解读相对来说比较深入,但由于高考考试内容标准高,教师增添了许多内容。内容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的比较突出,教师能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使学生能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兴趣,热爱化学,但部分教师对STS教育还是流于表层,只能做到让生活走进化学,而不能让化学走进社会。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获得,教师也能在内容中涉及,但少部分老教师依然把原教学大纲内容作为教学的参照和依据或他们依据经验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缺乏处理好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与考试目标整合的能力。

四、建议

1.掌握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核心策略

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避免孤立的纯粹的进行物质性质的学习。

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8大元素,物质与性质都很多,如果逐一学习,导致教学时间不够,这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知识面多、广,不必太深究。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进行物质性质的具体获得,不要单一从结构出发,或从“族”的通性角度去阐述,因为新课程内容的改变,致使现有知识体系与旧知识体系有所不同。

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能动的学习研究物质性质。课标没有具体要求学习元素哪一种化合物,有很大的弹性,所以必须教给学生思路和方法自己去探究,避免学生被动地去接受这些元素的性质。

抓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抓住一个元素以点带面体现核心知识,运用分类的思想总结物质。

2.处理好教学内容、内容标准与考试内容要求的整合

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目标,课程内容目标和考试内容目标的关系。不要因考试目标一味的去加重教学内容,增加繁杂的课程内容。应多开展以实验教学和科学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偏重知识现状,从内容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科学探究实验内容尽量允许学生去查阅资料自己设计方案,逐步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体现核心知识,不但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把所学知识不仅仅用于考试,更要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胡久华,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到教学——以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氧化还原反应内容为例[J].化学教育,2008,29(9):14.

[3] 胡久华,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J].化学教育,2007,29(2):29-31.

作者简介:李锦娟(1988-2-10),女,甘肃人,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专业:教育学硕士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4.2014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 篇四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设计思路

5.历史课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五

刘梅芳

经过对“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我深刻的体会到过去的教学大纲中存在着种种问题。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知识点以及知识面都被僵化、模式化了,而且每节课所教的内容过于死板。除此之外,教师被规定必须完成知识范围,完成学校下达的成绩指标,而并不重视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能理解,上课的时候学生是被动的听课和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的学习和探究,教师留给学生讨论和自主研究的空间极其有限。另外,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过分强调选拔功能,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功能。这种评价方式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而现在的新课标强调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物体和实例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深化理论知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积累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理论并升华自己的认知能力,达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样做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达到理解知识并能运用知识的能力。古人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能只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历史新课程标准在以下两个方面有突出的优点。

第一、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新课标里面来看,教师不能被动的完成课程标准,而是应当成为课堂设计者与参与者,也要成为课程实施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要有较强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师德师风,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参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外,要具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在每一节课上完后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并不断的突破和改进教学方法。

第二、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新课程标准倡导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教育。所谓现代化教育,就是要改变以往只注重传授知识的模式,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告诉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 模式,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把学生学习策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强调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另外,新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加大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6.历史课标内容标准 篇六

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好!根据西安XXX公司的内审计划,已于18日19日对韩城集中供热项目部和华清学府二期项目部进行了内部审核,今天将对公司机关各职能部门进行内审,现在先介绍我们审核组成员:本人XXX,XXX河南公司安全与工程管理部部长,贯标办主任,担任本次审核组长,主要审核安全环境管理;组员:XXX,主要审核组织机构、文件资料、培训、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XXX,主要审核质量管理等;XXX,主要审核设备材料等。

请XXX介绍一下公司管理人员……

一、下面介绍本次审核的目的、依据、范围及方法:

1、审核目的:本次审核的目的是评价我公司“三标一体”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促进我公司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确保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审核依据:1)GB/T19001、GB/T50430、GB/T24001、GB/T28001标准;2)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3)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4)合同、协议;5)相关方的其它要求。

3、审核范围:本次审核包括公司体系内的所有部门和条款。

4、审核方法:1)与被审核部门、岗位人员交谈; 2)观察被审核部门、岗位人员的作业过程;3)查阅相关的文件资料和记录 ;4)对已完成质量活动的验证 ;

本次审核采取抽样的方法:抽取的样本包括:人员、设备、产品、文件资料及有关记录等;审核员会公正地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并在审核过程

中根据具体情况针对审核发现适当扩大样本量,以证明审核发现是偶然的还是普遍的。

5、需要说明的是审核是一个抽样调查活动,因此,审核结论是根据抽样中的审核发现作出的,这是抽样审核的局限性所在;抽样审核结果不是很好的地方,不代表同样的其他地方也做得不好,这是抽样审核对受审核部门存在的风险性;同样抽样很好的地方也不代表就100%做的很好,这是抽样方法对审核方的局限性所在。希望大家能够谅解并接受。

二、介绍有关审核活动的相关规定

1、关于不符合项 :不符合项的分类 ——严重不符合项:严重不满足规定的要求,可能导致管理体系的失效、或导致对过程控制能力的严重降低或丧失、或可能导致顾客或社会的严重不满意的客观事实。

一般不符合项:轻微不满足规定的要求,不会导致管理体系的失效、不会导致对过程控制能力的严重降低或丧失、不会导致顾客或社会的不满意的客观事实。

2、不符合项的形成:将在总结会上以书面的方式形成“不符合项报告”,告知被审核方,并明确不符合项确认人员。

3、保密制度,在本次审核中发现的与经营方面有关的数据保证不外传。

7.标普创历史新高的反思 篇七

首先,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从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进程来看,开市之初遵循市场化的“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机制,百年来无数的股票因不符合上市条件与规则,而被退市;同时又有成批的创新企业、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在规则面前,一律平等,哪怕你是内企,还是一家百年老店,还是刚上市不久的新公司。这种市场化运作,不仅实现了股票品种的优胜劣汰,也防范了多个财务造假、经营风险累积投资品种在市场中的累积,更利于优秀企业的脱颖而出。

事实上,道琼斯标普创历史新高,并非所有的个股一荣俱荣,都在创新高,很多垃圾股还在创新低,甚至前赴后继的退市。在美股已经翻了一番的市道下,被抛弃的就有许多中概股,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股价持续走低,直至成为垃圾股。在过去一年中,中概股不仅品尝了在交易所上市敲钟的亢奋、领教了美国监管层的铁面无情、遭遇了做空机构的残酷狙击。中国公司到纳斯达克、纽交所上市,曾经一度伴随着“一夜暴富”心态,但现在来看却是后悔莫及。从第一支中概股登陆美国市场至今,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然而,仿佛就在一夜之间,这一步伐开始放慢甚至倒退。

越来越多的中概股开始大举撤出美国市场。除了安博教育、分众传媒,七天连锁、先声药业、泰富机电等曾经风光登陆华尔街的中国企业,均选择了黯然离开。现在对一些公司来说,能够成功退市反而更值得庆祝。相比继续留在纳斯达克或纽交所,破产退市反而对已上市企业更划算。毕竟在上市过程中已经付出极大成本,如果退市没有足够吸引力,这些公司的董事会也不会心甘情愿让这笔钱“打水漂”。无锡尚德破产重整:行业"优等生"成为最差生就是典型案例。是美国投资者不懂中国企业?还是中国企业去美国“水土不服”?都不是,一句话管总,制假上市,粉饰报表的公司不管你包装多么漂亮,迟早会穿帮遭淘汰。像中国远洋上周五发布2012中期报告,公司上半年亏损48.7亿,而去年亏损105亿成为A股的“亏损王”。董事长今表示已向中央求援避免戴上ST帽子的非市场行为在美国绝对没有。

其次,股市“晴雨表”功能都失真。标普创历史新高的背景是:美国经济刚刚露出复苏迹象,现在失业人口增加,出口内需都不畅的问题并没解决。相反,中国经济平均增长8%左右,股市却每况愈下。不难看出,中国股市未能充当中国经济增长的“晴雨表”。究其因:中国股市扩容太快太猛,资金面却跟不上扩容步伐。加之中国人均收入也很低。美国投资者占人口40%左右,且大多从股市中赚钱;中国投资者只占人口9%左右。因而,高速扩容就成了股市下跌的重要原因,广大投资者成为亏损者就不难理解了。

总之,笔者认为要改变A股严重背离经济的颓势,延缓IPO重启,杜绝包装上市,政策鼓励股市上涨,恢复投资者信心,让投资者有赚钱效应,A股才能摆脱同全球股市背道而驰的窘境。

8.班组安全建设达标考核验收标标准 篇八

班组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基本单位,是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和规程的落脚点。抓安全工作必须从班组入手,化小安全管理单位,从每个员工抓起,坚持安全工作以人为本、标本兼治,做好安全工作的综合管理。

一、岗位安全责任制24分

1、班组长安全职责8分

2、班组安全员职责8分

3、员工安全职责8分

少一种职责扣8分;一人不熟悉扣10分;一人不执行扣12分。

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危险源22分

1、建立健全班组所有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10分

2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内容包括

控制标准、操作中的安全办法、岗位危险源和严禁事项4分

3、重大或重要危险源岗位,应有应急救援预案或应急措施4分

4、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投入使用前,应熟知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和安全 操作规程4分

技术操作规程和班组相对工种少一种扣10分;一人不熟悉扣10分;第2、3项未达到标准和要求的分别扣各项的0.5分~2分;第3项未有应急救援预案和措施的及员工不熟悉的扣本项全分。

三、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24分

1、班组生产工人在班前、班中、班后进行自检,规定要作记录的必须记录6分

2、班组长要进行日常的巡检和每周组织一次全面检查,并这做好记录6分

3、对查出的事故隐患要做到人员、时间、措施、责任四落实6分

4、对班组整改不了的应及时向上一级报告,未整改前要有可靠的安全防范措施6分 每周一次的检查与整改记录,少一次扣5分;发现一次隐患未整改的扣10分;应报上一级整改的隐患未上报且没有临时安全措施的,每一项扣15分;班组长未组织周检查或未作记录的扣6分;员工未做自检一次扣2~6分。

四、安全活动15分

1、每周开展一次安全活动5分

2、每周安全会全员参加5分

3、每周参加安全会的人员有考勤2分

4、每周安全会有记录。3分

少开一次安全会的扣0.5分;每月少于2次扣10分;一人一次未参加会的扣0.5分;考勤不全的扣2分;记录少一次扣0.5分。全年累加得分。

五、安全教育15分

1、三级安全教育。

2、变换工种教育。

3、复工教育。

三级教育少一次扣全分,变换工种教育少一人扣2分,复工教育少一人扣2分。注:

1、累计少于80分为不合格班组;

9.22标标准化工地安全工作方案 篇九

为进一步提高本项目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管理水平,全面贯彻和落实高速公路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创建精神,结合公司创建标准化示范工程的目标,特制定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工作方案:

一、管理目标:争创河南省高速公路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

二、选建项目:连霍高速改扩建(豫陕界)工程三门峡段TJ-22标。

三、实施方案:

(一)成立创建河南省高速公路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工程实施“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的创建工作。

创建河南省高速公路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TJ-22标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陈波

常务副组长: 王国明 宋建军

成员:朱瑾琳 陈治彪 汤清波 崔星辉 员卿华 赵一峰、吴龙 宋士永 孔翔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宋士永兼办公室主任,吴龙兼办公室副主任。

(二)、确定全面实施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目标:11、实施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工种的损失规程,严格坚持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执行平安工地之规定。

②由公司主要负责人亲自安排本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由生产副经理全面负责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全力配合落实到位。

③制定安全管理目标如下:安全达标:100%;伤亡制定:死亡为0;负伤率:0.07%;文明施工:优良;无重大设备事故;无重大火灾事故。

2、实施本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措施,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①有健全项目部质量管理机构且岗位人员到位,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健全。

制定工程质量管理目标如下:工程质量目标确保合格工程,争创优良品牌,各分部分项实测合格率在90%以上,工程技术资料检查得分90分以上,工程观感质量评定为“好”,不发生一般或重大工程质量事故。

②组建优秀施工项目部:安全组织机构健全,所有岗位人员全部到位。

③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齐全,并有具体的目标措施和考核规定及质量管理措施。

四、工作部署:

实施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主要形式以公司每周进行一

(一)1、管理工作的安排:

①项目部的所有岗位人员全部到位: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七大员、特殊工种操作人员、各工种负责人。

②各项规章制度上墙,收集各类工程开工相关资料,准备“创建河南省高速公路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资料。

③办理好建设工程项目开工安全生产条件审查手续及施工许可证等相关手续。

④按照《河南省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识别和控制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实施重大危险源监管。履行的管理职责为:a、制定重大危险源清单名录和安全管理措施;b、在相关位置张挂重大危险源公示牌和警示标志;c、相应的重大危险源按规定进行开工审查和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d、进行重大危险源安全生产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并记录;e、进行重大危险源专项检查并形成记录。

2、施工现场部署:

①设立坚固、封闭的工地大门,并设有企业标志,有门卫和健全的门卫制度,24小时有专职保安员值班,保安员有统一服装,穿戴整洁,进出口人员均实行胸牌制度。

②施工现场实行封闭管理,围挡坚固、稳定、整齐、美观、并沿四周连续设置,高度不低于2.5米。

③施工现场主要道路采用混凝土进行硬化,道路宽度约3.5米,设置畅通的排水系统和相应的排水设施,保持排水畅通地面

无积水,在工程大门处设置洗车漕及深沉池,配备冲洗设施。

④施工现场大门外侧按规定设置“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五牌二图”警标牌。“五牌二图”即为工程概况牌、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牌、消防保卫牌、安全生产牌、文明施工牌、施工现场平面图、施工现场安全警示标识图;在施工现场主要入口处设置宣传栏和项目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公示牌,内容为施工、监理单位项目组织机构图,施工监理项目部关键岗位只要职责,以及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栏。

(二)1、管理工作安排:

①向上级部门申报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相关资料。申请市州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确定。

2、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管理:

①在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具体部位设置重大危险源公示牌,并在醒目位置悬挂警示标志。

②深度超过2米的基坑设置临边防护措施。

③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采用三级配电、TN-S接零保护、二级漏电保护系统。总配电室内电源进线端总隔离开关前设置配电室专用事故照明回路,配电室上部留有散热空间并能自然通风。现场配电线路采用架空线时采用绝缘导线,架设在专用电杆上,采用埋地设置时在埋地电缆路径处设置方位标志。电缆线路严禁尚地面明设,严禁采用空越脚手架引入。

④在起重机构设备的醒目处悬挂公示“责任牌”,包括:产权单位备案牌、检测检验合格证、安装验收记录、使用登记证等。

⑤脚手架地基平整夯实后用厚度不小于20cm、强度不小于C20的混凝土进行硬化,并设置排水措施。每根立杆底部设置底座或垫板。脚手架基础搭设验收完毕后悬挂验收标牌。

(三)主体施工阶段:(时间为2012年1月13日-2012年7月1日)

1、管理工作安排:

①将本项目确定为创建湖南省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项目,经上级部门备案登记并建立创建档案。

2、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管理:

(1)在物体坠落半径范围内的人行通道处、作业区等部门设置双层防护棚。地面进出料口处设置双层防护棚。在施工现场入口处、施工起重机械、临时用电设施、脚手架、出入口通道处、楼梯口、孔洞口等危险部位,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2)临边的防护:基坑临边、高空平台临边、高边坡临边、等处设置临边防护。防护栏杆由上、下两道横杆及栏杆柱的距离小于2米,采用涂有黄、红相同颜色油漆的钢管,内侧设密目安全网、下部设180mm高的踢脚板。

(3)配电箱箱门表面标识有配电箱名称、安全责任人姓名、配电箱箱门表面粘贴醒电线路较长:线路颜色符合黄、绿、红、淡蓝、黄绿相间的颜色规定,漏电保护器的设置和选型符合要求,施工有电的设置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

(4)制定消防制度和应急救援预案,明确专人负责。在木工棚、宿舍、工地厨房等处配备消防器材;在作业楼层配备移动式

消防器材。材料堆放处设置标识牌,标识牌上标明材料的名称、规格型号等;易燃易爆物品分类存放,设置警示标示,配备防护器材;施工作业做到工完料清。

(四)、1、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管理

①高空作业人员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

②脚手架连墙件不得随意拆除,安全防护设施(防护栏杆、安全网等)完好有效。

10.中学历史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十

学习

中学历史新课标学习体会

作为大三的学生,很快就要参加教育实习,对于中学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可以使我们理解历史这门学科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了解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变化,帮助我们更快地进入教师角色。经过这两个月的学习,我觉得自己颇有收获,体会多多。

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

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对教学教学方法和理念的认识

由“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

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分依赖教师和教科书,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克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特别要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现实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11.历史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十一

做为一名踏上初中历史教学岗位已有二十年历程的教师,我一直都期待着能有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能和校外尽可能多的专家、教师同仁们一起研讨,交流教育教学的经验,解决各种问题,共同在新教材课改道路的起点上把握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新中考。这次的培训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搭建了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平台,让我们可以聆听专家的教诲、与其他地区的同仁交流经验,因此对该培训是十分期待的。

二、认真钻研教科书,把教学常规落到实处。

新教材相对于原来教材有很大的变化,国家精心组织编写的新课标旨在彻底扭转目前教育现状颇多指责。

通过专家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我们惊奇的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主动探究意识加强,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

三、改变教学理念,革故鼎新。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逐渐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陈出新,在形式上革故鼎新。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渐释然。

四、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1)对部编历史教材的认识。

原来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利用导言(传说、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文(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研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自行阅读)、“问题思考”(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课后活动”、“知识拓展”(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历史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2)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认识。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灵活编排内容,以新颖的形式,制作精美的课件,增强教材内容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12.历史课标内容标准 篇十二

定义:所谓“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以下简称《国务院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11〕11号,以下简称《国办通知》)精神,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强化安全基础管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国务院安委会在《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中指出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必要途径。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定明确要求,要严格企业安全管理,全面开展安全达标。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也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主体,要通过加强企业每个岗位和环节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13.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十三

桥头镇中心学校 祁国领

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已有好年多的时间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相信“课改”这一名词在我们的脑海里以不再陌生,他悄悄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完成这一光辉而艰巨的任务,不让自己被历史潮流 淘汰,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永远做个新老师。经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我对新的教学改革有了更高层次认识。一. 教育理念的不同。

留美博士黄全愈曾提出了一个水桶理论“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快桶板”。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的今天,中国要想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要想在竞争中成为胜利者,靠的并不全是占少数的博士、硕士或大学生等我们平时所说的“精英”,而是全体中国人民,全体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这次课改的不同首先在于认为要将“最差、最短的那快桶板”加长,才能“装更多的水”。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 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改变过去那种“一考定终生”的单一评价模式,转而关注对学生的综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将教师的评价、小组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更关注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仅要重结果,但更注重过程,要看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真伟大”、“很了不起”。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从别的实验区反馈的信息看,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事实上,有的实验区已经开始了综合课的实践,如深圳南山区开设的《历史与社会》,就综合了各学科的知识。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纠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分组或集体讨论;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布置的作业是诸如观察、制作、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在活动课上放手发动学生,从组织、主持到课程的实施都交给学生,老师在旁边协助;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当中等。教材第一课的活动建议:“想象北京人的一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在活动课中,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在共同的任中有个人的责任;小组的成员要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等。这种合作的学习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学习。

上一篇:西岗小区安置房转让协议范文下一篇:雷锋精神不过时攻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