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精选15篇)
1.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篇一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透过学生的课堂练习,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发现自己讲课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措施。因此,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那如何优化语文课堂练习设计,提高练习有效性呢?
一、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点
所谓教学点,是课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它是一节课的灵魂,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就把教学用书的教学目标或教学重难点随手拈来,直接就当作了这一课的教学点。其实这样做,是不恰当的。虽然教学点是在教学目标基础上提炼的,但它并不等同于教学目标。那如何确定教学点呢?其实它是师出有名,有依有据的。我们的依据从何而来呢?主要是依“四书”——《课程标准》、《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教参、教材。教学点一旦确定,就要求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点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我们要紧扣教学点从而设计相应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机械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使练习形式除了听、说、读、写的有机融合,还可以增设其它的形式,如演、评、画、游戏、参观。访问等形式与听、说、读、写巧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做练习的兴趣,使其主动练习。
1、画一画。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多彩的画面感兴趣。在练习中如果设计一些让他们随手随手画上几笔的练习,同学们一定非常乐意。在学了课文《忆江南》后,让同学们反复地感情朗读古诗,在朗读中尽情地领略江南美丽的风光,随后设计了一组练习:“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江南美丽的风景并拿起你手中的彩笔,画一画江南美丽的风景。”顿时学生们兴趣大发,欣然提笔,那“日出江花红胜火”、“流动的江水”好一幅江南美景图通过学生的想象跃然纸上。
2、演一演。儿童生性活泼好动,表演就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因此,运用表演,就会使课堂变得愉快、活跃,学生的兴趣将会更浓。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课文我是什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小组里练习分角色表演,特别是学生带上精美的头饰表演,再加上学生的稚气,把“水、云、雨、雹、雪”演得形象生动。学生们们们兴趣盎然,这样使学生实践与表演相结合,以趣引思,使学生愉快地受到了观察,思维和和语言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三、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层次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练习,肯定会造成优生“吃不饱”,中下生“吃不了”的现象。为此,教师在练习设计时应掌握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层练习,因人评价,有的放矢,使全体学生通过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达到朱熹所言:“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大以大成,小以小成。”如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一课,针对“有……有……还有……”这一句式,教师可设计如下分层弹性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能力任选两题来完成。
1.海滩上有各种形状的贝壳,有(),有(),还有()。2.公园里有各种好玩的玩具,有(),有(),还有()。3.(),有(),有(),还有()。
这样的作业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既可满足优等生的要求,又可使中下等生练有所得,不同层次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们又具有好强的心理,往往会知难而进,满足自己探索和发展的需要,主动探究更高要求的作业,获得更大的提高。
四、练习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的目标可分为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就是进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发展性目标则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在练习中我们要注重注重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如在教《乌鸦喝水》、《小白免搬西瓜》、《称象》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比聪明,开动脑筋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又如,《忆铁人》中有“哦?……咳!”一句,省略号省去了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硬性要求多,自主选择少 笔者的调查显示,很少有教师,在课堂练习作业的设计上体现分层性。如,抄写生字新词一项,教师几乎都让学生抄写完所有要求识记的生字,而很少会有教师允许学生有选择地抄写,学生认为已经掌握的可以不抄。课堂练习的作业形式也比较单一,主要以抄写、说话写话、完成填空、做配套作业为主。因此,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小,兴趣也不浓厚。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作业上学生应有自己的选择权。只有自己选择的,才有动力和信心去完成好。分层作业需要教师十分用心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布置,并运用发展的眼光,不断依据学生的情况改变自己的作法。因此,分层作业使教师敢于创新,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发展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强调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而知识要转化成能力,必须要有语言训练环节的介入和支持。正确认识语言训练,遵循教学原则,在课堂中设计好最优化最合理的语言训练,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进而转化为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课文语言的发散点,立足文本,让学生进行超越文本的语言训练,能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语言学习生长点。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设计语言表达拓展题作为课堂练习:“多么痛苦的三十六小时啊!。”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着当时的情景。声声泪,句句情:“父亲没吃没喝,体力不支,憔悴不堪。”“灰尘满天,石块太重,父亲伤痕累累。”“余震不断,在废墟里的父亲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发散的思维,自由的表达,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不顾一切的拳拳爱子之心。
(一)作业设计要注重目标性和明确性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可见,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之作用有多么重要。课堂练习题的设计目标要明确,要突出教学重难点。一节课只有40分钟,所以课堂上的练习时间不可能长,因此课内应设计一些简短的题目,达到让学生能复习所教的内容,并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有位方老师在执教《画风》这一课时巧妙地利用文中的一句话“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通过让学生现场表演吹风车,到课文中“找风”,要求学生用“是风,风把()吹得()”的句式说话,达到了课堂说话训练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教师还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恰当地引导学生想象、构思,以写话的方式把文本中的“空白”补充出来。这样做既充分利用了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笔者还有一位同事在执教《杨氏之子》这一课时在与学生学习了课文内容后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孔君平看了杨氏之子的表现,他会说些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一写。交流结果是:大部分学生都夸奖杨氏之子聪明。这样既达到了训练学生想象写话能力的目的,又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三)作业设计要注重层次性和开放性 层次性,就是指语言训练要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语言表达从正确、规范到形象、生动;开放性是指允许学生的语言表达多样化,不能强求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肯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各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相等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也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而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各有所获,这是素质教育内涵之所在。一个班级学生不只一两个,存在个别差异,每个学生的基础都不一样,对他们的要求就不可能统一,设计课堂练习也要考虑到这个因素,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训练。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掌握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层练习,因人评价,有的放矢,使全体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达到朱熹所言:“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大以大成,小以小成。”
如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一课,针对“有……有……还有……”这一句式,教师可设计如下分层弹性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能力任选两题来完成。
1.海滩上有各种形状的贝壳,有(),有(),还有()。2.公园里有各种好玩的玩具,有(),有(),还有()。3.(),有(),有(),还有()。
这样的作业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既可满足优等生的要求,又可使中下等生练有所得,不同层次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们又具有好强的心理,往往会知难而进,满足自己探索和发展的需要,主动探究更高要求的作业,获得更大的提高。
(四)作业设计要注重发散性和创造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它能发散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并极有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结果。因此,多维性的练习设计要重在引导学生多思路、多层次、多结果地去思考问题,寻求多种正确的答案。如针对同一种词义,写出不同的词语;针对同一种意思,用不同的句式去表达;针对同一篇课文,作不同层面的理解等。
为了训练学生的拟题能力,曾经有位老师教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课文另拟几个题目。结果,学生们列出了《作家与少年》、《二十九年前的回忆》、《(一张画像)引发的故事》、《叶老帮我改作文》、《可敬的叶老》等题目。尽管有些题目不够恰当,但毕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了他们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其创造性地练习。因为活动性、实践性的作业无现成的东西可照搬,无固定模式可遵循,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及时捕捉信息、深入细致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作业练习,使学生在自觉自愿,动情愉快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形成能力。如,在学习《乌鸦喝水》、《小白免搬西瓜》、《称象》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比聪明,开动脑筋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又如,《忆铁人》中有“哦?……咳!”一句,省略号省去了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火烧云》一课,当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多”时,抓住课文中“还有很多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句话让学生帮作者说出来。
总之,基于有效语言训练的课堂练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提升语言品质,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这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科学实施。作业的设计是一个充满艺术的课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应努力加强改革。以上所述,仅仅是我对于课堂练习的粗浅认识,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究和思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设计有效的语文课堂作业。让课堂练习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质,为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增添活力,增加魅力。
【 参考文献 】
1.谢利民 郑百伟主编《现代教学基础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王豫川《浅谈语文作业的认识和应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练习是为了配合教学设计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练习的指向对象为学生,学生是练习的受用者,练习设计的科学合理与否可从学生的使用情况窥见一斑。课堂练习应当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其中的练习形成应该形成一个训练的梯度,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的纵向的训练序列。如写作相关练习是低年级说话写话,中高年级习作。
有效的课堂练习要紧扣教学目标,选择练习的内容与数量应凸显精致。任何练习的设计,需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即练习的设计应该反映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基本经验和基本方法,必须符合教学目标,服从教学重点。另外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在设计和布置练习时可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做作业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双基”的落实和个性发展,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课堂练习设计的一些尝试:
一、课堂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首先要围绕课标要求和教师用书,制定出适当而明确、具体、易操作、易检测的课时目标;而后再深思熟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练习题,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逐步靠拢目标,最终达到目标。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9课《台湾的蝴蝶谷》时,将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积累一些描写色彩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想象、看图等感受蝴蝶谷的美丽迷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及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课堂练习是教师设计的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的课堂作业。它不同于课后作业、家庭作业,具有激情、启迪、发现、尝试、巩固、熟练等多项功能,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强化、优化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二、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练习,学生不仅要参与,而且要主动参与。因此,必须重视练习的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练习的形式要因文而异。有的课文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散文诗、散文等可来一回“诗文配画”练习,有的课文可让学生为课文画插图。还有的课文可让学生三五成群,自由组合说说、演演、评评。这样的练习,形式多样且富有趣味性。因此,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变“苦练”为“乐练”,变“被动练习”为“主动出击”,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梯度练习,实现训练的全效
一个教学班几十人,要求统一但程度又不齐。若以大多数中等生为准设计练习,置优差两头而不顾,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完不成,优等生受束缚,这是因为同一练习不大可能适应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就不能使全体学生受益。因此,练习须精心考虑因材施练。使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实现真正的全效。
我们曾运用了“梯次练习”的方法,上了一节作文指导课。文题《我喜欢的电视剧中的一个人物》,指导重点是选材。在师生共同总结出三选的步骤基础上(先选电视剧;再选剧中人;最后选人中典型事),以某一电视剧为例引路,然后按学生不同水平分为低、中、高三组,同时分别拟自己的三选提纲。甲组(优):按三选列提纲。不得再选此剧,要独立另选电视剧。乙组(中):按三选列提纲。可以选此剧。但要独立另选剧中人物。丙组(差):按三选列提纲。可以选此剧,也可以选此剧人物,但要另选典型事。在这个过程中,优等生创作,中等生独作,差生仿作,各自从自己的起点向着同一目标迈进。这样,既发挥了教学班大面积的教学优势,又避免了它不易照顾每个学生的弱点,可称“同一年级的复式练习”,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通过分层次作业,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够得着”,后进生“消化得了”,使全体学生各有所获。
四、创新练习,达到训练的创造性
设计练习要有远见,这个远见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及时捕捉信息、深入细致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活动性、实践性等练习,使学生在自觉自愿,动情愉快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形成能力。
2.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篇二
设计在知识的“衔接点”上,为学习铺路搭桥。数学知识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知识的“衔接点”就是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地方。例如,在教学“笔算三位数乘法”时,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两位数乘法与三位数乘法之间的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总结出计算方法。首先出示题目:413×26=?学生板演后,重点分析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2去乘413,表示20个413,乘得的积就是816个10,所以积的末位“6”要写在十位上。抓住这一新旧知识的关键转折点,就为下面学习三位数乘法解决百位上的数,乘得的积末位对位问题打下了基础,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
二、根据知识要点,优化针对练习
1.运用题组练习,培养解题能力。题组练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时,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设计了以下的一组题:
公路长180千米,一辆汽车第一小时行了它的1/6,第二小时行了它的2/5。
(1)第一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2)第二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3)第一、二小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4)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了多少千米?
(5)还剩下多少千米?
(6)已行的比剩下的多多少千米?
这样的题组,意图明确,主题集中,可以突出解题规律和解法概念:“求谁,就用单位1的量乘谁的分率。”这样概念得到强化,规律得以强调,且信息量大,效果好。
2.通过一题多解,促进思维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思维,可以设计一题多解的题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例如,在学习了“正反比例”之后,设计这样一道题:“甲、乙两站相距1260千米,一列火车3小时行了180千米,如果速度不变,这列火车从甲站行驶到乙站需要多少小时?”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提出了下面几种解法:
(1)用归一法解:1260÷(180÷3)=1260÷60=21(小时)
(2)用倍比法解:3×(1260÷80)=3×7=21(小时)
(3)用比例解:设这列火车从甲站行驶到乙站需要x小时。
1260∶x=180∶3 x=1260×3÷180 x=21(小时)
在反馈中,再让学生思考、讨论,选择个人认为最好的解法,并说明理由。最后肯定学生的结论,鼓励学生善于动脑,算法多样,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把握心理特点,优化巩固练习
1.根据好胜心理,巧设竞赛。儿童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适时、适度地设计竞赛活动,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为避免计算形式的单一,设计了一个“攀登高峰”竞赛练习。课件展示一座山,山的两边分别有几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算式,谁能又快又对地解答出来,谁就第一个登上山顶。这样,使全班学生个个踊跃参加,既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又注意了渗透思想教育,学习就像登山一样,要坚持不懈地攀登,才能达到知识的高峰。
2.根据好奇心理,巧设悬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心理特点,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后,设计这样一个悬念:三角形一个内角是30°,截去这个角,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180°截去30°,所以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150°。这个学生的回答马上遭到一些同学的反对。有个学生回答:因为截去一个角,这个图形多出了一个角,因此新图形的内角和是360°,理由是只要在新图形中添加一条线,就成了两个三角形。还有一个学生发表新的意见:新图形的内角和不一定是360°,因为截去一个角,新图形也可以是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仍是180°。学生在大胆的想象和讨论中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巩固了新知识。
四、体现数学价值,优化提高练习
1.实践运用,检验效果。数学教学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效果如何,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练习给教室刷石灰怎么计算;又如,在教学“容积”时,拿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让学生求出它的体积。这样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巩固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2.趣味活动,锻炼能力。在教学中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在学习了“元、角、分”之后,组织一次趣味活动,具体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几组,每4人为一组,轮流任选一人当售货员,其他人当顾客,以课桌为柜台,把书包、文具盒、课本、铅笔、练习本等当作出售物品,让学生进行买和卖的活动。这样,让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应用于数学实际,不仅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还培养了实际运用能力。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优化练习设计,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通过恰到好处的练习,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巩固知识,实践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篇三
关键词: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
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效率,那么,现如今小学数学教学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改善呢?
一、现如今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小学数学课堂的局面已经有所改观,但是,对于课堂练习的环节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比如,教师总是在课堂练习时布置大量的作业,教师们认为,只要学生做的题多了,自然也就会了。教师们似乎忘记,这种练习题的安排常常没有目的性,根本无法加深学生对基本法则、知识概念的理解。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能力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然而,教师在布置练习题时,从不考虑这些问题,这就会导致课堂练习效率不高。
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1.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
有些教师在讲解课程中,不会抓重点,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特征,来强化他们对于数学课程的弱点。有些问题学生明明已经会了,老师还是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练习,浪费时间。因此,教师应该时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根据他们学习上的问题进行课堂强化,提高效率。
2.增加课堂练习环节的趣味性,联系实际,结合生活
传统的教学课堂往往都是死板、枯燥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来说,一切能够激发他们兴趣的事物他们都愿意去了解。所以,教师应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结合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真正地让学生学到知识。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的第八课《认识钟表》课程中,老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准备几个挂钟和手表,通过学生对钟表的实物观察来更全面地认识这一课程。
3.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
我认为,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应该只是根据学习结果的好坏来评价学生,不要光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教师要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时,教师应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面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应该进行鼓励,鼓励他们勇敢地回答问题,再接再厉。有的时候,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能对学生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这样,在数学课堂练习中,才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
总之,小学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米文香.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J].读写算:教研版,2012,02(9).
[2]林淑娟.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4(10).
4.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篇四
研究开题报告
数学科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这种理念已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当然也渗透到每节数学练习课堂中。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优化练习课堂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让数学练习课散发新课程的气息,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们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任何年龄的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我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使得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差距很大。然而,我校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必然显得死板、机械、沉闷,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脚踏西瓜皮,练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得不到主动的发展;也没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并给予切实指导的研究,也是为好落实和实施《数学课程标准》,推动我校小学数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堂中的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策略:强化教师“预设”意识,促进学生“生成”达成,提高教师有效练习教学的策略,使学生更快速、更深刻地巩固知识,更熟练技能,同时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研究内容:(1)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原则。
(2)探讨不同类型的数学课型的练习设计策略研究。
2、建构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合理的练习结构和学生喜欢的课堂练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研究内容: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3、探索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课堂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利用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知识的逻辑化和数学应用的三个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因素,全面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思维等,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对练习课的精心设计、合理布置作业,能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研究内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和问卷法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抽样法、观察法、数学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1、抽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按一定的方式从各个年级中选取两个班做样本,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将这一部分调查研究的结果推论到总体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为课题的研究作一个全面了解。
2、问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一套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而收集资料。在实施阶段之前和实施阶段之后各设计一套问卷,为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提供有效的数据。
3、观察法:根据研究课题,有选择地针对学困生课堂练习的各种情况,采取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并借助于其他摄像、照片等,注视课题研究的现象,探寻课题研究的本质的方法。
4、数学法: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找出一些课题研究在数量上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时总结、修改、不断完善,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
(二)研究进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
(1)制定课题方案与申报工作。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2)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做好成员分工。
(3)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至2014年3月)
(1)确定发展目标。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定时交流研讨,做好阶段小结。
(2)通过和实验教师的共同研究,撰写实验方案。
(3)前测,调查问卷
(一)。
(4)开展评价活动、验证实验方案。
(5)注意资料收集归档。
(6)后测,调查问卷
(二)。
(7)积累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效果。
(8)初步评选优秀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6月至2014年8月)
(1)按计划完成实验任务。
(2)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
(3)指导参与课题的教师进行实验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总结研究成果。
四、预期成果及推广应用
(一)文本成果
1、研究报告:开题报告(研究背景及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阶段性报告(研究过程及成果);结题报告(研究结论及观点、存在问题及今后方向)。
2、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提高练习课有效性的《东怡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精编》;
3、形成提高练习课有效性的相关研究论文《东怡小学数学论文集》;
4、形成提高练习课有效性的《东怡小学数学练习课优秀课例》、《东怡小学练习课案例分析》;
5、进行提高练习课有效性的教后探讨与总结并作文字记录。
(二)非文本成果
通过本课题研究,对学生来说,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实践性、自主性,以及创造性思维的积极发挥,减低学生练习时的疲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猜想、证明、概括、判断、推理等过程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练习中尽情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体验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对教师而言,探讨出“有效练习的途径”,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全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推广应用
1、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课堂的有效性策略,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练习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更加有效地发挥数学练习在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识能力;
2、通过实验,形成若干系列化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有效性的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
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
4、发挥小学数学练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练习在评定检测学生数学成绩方面的评价功能,以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5.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篇五
本学期来,课题《 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实效性的研究》,在各级部门的关怀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有计划、有目标的顺利展开,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现将2016年上半年所做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
1、做好课题组研究工作
课题研究质量如何,与课题研究的人员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为更好落实研究工作,我们重视研究阶段性成果巩固的同时,继续为教师充好电,进一步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结合的方式以促进教师成长。
2、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研究的脚步,为提高全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以课题组为核心,辐射到年级组。每学期课题组教师在年级组内要展示一节研讨课,经过这一系列的观课,练课,评课,研课的活动,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各年级组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或困惑,选择适当的角度,以尽可能小的切入口进行相关研究。如:“新课程导入的有效性”、“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等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3、以竞赛促学生提高
为了更好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我们课题组牵头组织开展了一次数学竞赛活动。先由各班级教师进行初赛,而后每班确定10名学生参加了决赛,最后按照年级总人数的百分比对学生进行最终的奖励。活动的开展,极大的提高了教师责任心、进取心;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教师们能认真出题、细心阅卷,孩子们积极准备、用心答卷。
4、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丰富课题研究的内核,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千金难买回头看”,反思和研究,是一对连体婴儿。反思就是研究,反思需要进一步研究,离开了研究,反思就成了单纯的回忆,同样研究少不了反思,离开了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研究就显得很苍白。如何反思,课题组的教师采用“纪实+思考”的方式,真实地记录课堂教学实践与当时的想法。教师就研究过程中一些好的做法、有待改进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于后来者借鉴,少走弯路。
5、继续开展复习题设计工作
有了上学期开展复习题的经验,加之活动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本学期里,结合学校当前教学状况,我们一如既往的投入到复习题编写过程中来,再次用考试成绩验证了它的价值。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的收获
1.课题组教师通过实践,已经初步掌握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得以体现,教师素养得到提升,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教师“满堂灌,满堂问,满堂动,满堂夸,满堂放”的教学方式得到改变,以“启发,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得到落实,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得到凸显。2.教师业务能力得到普遍性提升。在整体把握教材设计意图方面有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对于练习题的编写意图、个人设计思路、处理办法上显得更灵活了;编写的学期复习题较之上学期与学情更贴近,考虑更加细致全面,习题精炼性、实用性得到提升。
3、课题组成员初步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方法,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相应地撰写了教学案例、反思、论文及策略等,科研兴趣大增。
4、一系列教师研究活动、学生竞赛等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发现了学数学的乐趣、找到了自信心,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被开发,效率效果大大提高。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部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提高了,钻研业务的能力有所提高,如:经常性讨论相关问题、研究教材、解读学习之友、编写习题的质量等方面。但是教师精力毕竟还是有限的,有时仍存在萎缩、被动的现象。
2、对于信息技术时代来讲,电子白板的充分利用很利于一些数学难点的突破的,然而大部分教师操作技术还很生疏,仅限于一些皮毛操作,还需要专项训练。
3、研究过程中对于一些准备性的工作做得较好,而在课堂教学技巧、艺术上研究涉及的还比较欠缺,可以作为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或作为此次研究任务后的一个研究内容进一步开展工作。
四、今后的研究方向
1、在巩固前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好教材解读、教学设计、学友分析、听评课等活动,争取能有一个新的质量上的突破,使得研究工作更具实效性,更利于教师的发展于学生的成长。
2、适度地进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学习课堂提问的更多高效的策略。课堂提问过程中注意层次和梯度,努力做到提问目的明确,在引入新课、新旧迁移、解决难点、促使学生思考等方面进行提问,尽可能地设计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课堂教学知识穿针引线。
6.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篇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日益提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准确地分析和灵活地使用教材
(一)对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把握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小学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教师在授课之前,要深入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做到在教学中抓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正确使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往往呈现一些生活、学习现象和事实,不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数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建立合作小组,提供主动参与的合作伙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让每个学生明确讨论的内容、要求之后,可采取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以 4---6 人一组为标准,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别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四、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提高师生友好互动的有效性
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浅谈如何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日益提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7.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篇七
一、营造民主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亲其师,信其道”这一名言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小学生则更为强烈,学生如果对你有感情,就会喜欢你所教的课。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更应重视情感信息的交流。这就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即创设对数学学习能起衬托、渲染、促进作用的一种底纹。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在举手投足之间都应充满对学生的爱意,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愉快地进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和蔼可亲、自然幽默的语言。记得有一次“解答平均数应用题”时,有位学生求出的敬老院里老爷爷,老奶奶的平均年龄为17岁多,当时我走到他跟前笑着说:“如果敬老院的老爷爷、老奶奶真能借你的这只‘妙手’而长生不老,那该多好哇!”他摸摸头,在笑声中意识到了自己计算出错了,并予以改正。教师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经常找机会表扬他们,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鼓励敢于质疑,重视提问方法指导的有效性
质疑问难是探究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此,从儿童的好奇心、好问,求知欲望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措施。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有意识让学生计算7÷3,58.6÷11,学生在计算时发现总是不断重复出现,于是心里充满了好奇疑问。这时教师适时地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这两道题总是除不尽?为什么“商”当中总有重复的数字?教师指出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疑问,给循环小数下定义。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三、培养合作学习,提高讨论交流的有效性
有人说过:“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而一种思维交换后,每个人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思维。”这句话非常形象直观地描述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一个课堂背景下,通过完成真正任务来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潜力非常大,所以要合理的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它有助于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上互动和对课堂的积极参与来弥补差距,提高课堂有效性。例如: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怎样的规律。
3、5、7、__、___、__。
笔者首先是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就可以给予肯定。
有的学生说:在横线上依次填入9、11、13,形成奇数列。
有的学生说:在横线上依次填入11、17、27,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减1。
还有的学生说:在横线上依次填入27、181、4879,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积减8等等。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利于培养学生寻求数的规律的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思考、争辩,在体验中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的有效性
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新课开始,教师利用多媒体先演示课本的主题图,再从中抽出一些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的比较,然后通过课件的重叠功能演示。这三类角的大小比较,让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三类角的大小关系,再引出这三类角的名称,这样认识三类角学生觉得很自然,最后再让学生用三角板分别画出三类角,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手脑并用,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与进步,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达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的目的。
又如:数学活动课“周长与面积”的教学中,我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设置如下教学环节:(1)网络搜索,获取信息。从中选择自己认识的最喜欢图形的相关内容来学习;(2)运用信息,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理解图意,遇到困难,通过“电子举手”向老师请教;(3)积极参与,创建信息。把自己喜欢的图形及其周长与面积的解法下载或自己在电脑中设计,再根据图意,把想象的图形画出来;(4)资源共享,评价信息。通过网络,用简练的语言介绍自己喜欢的图形解法和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在数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注重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识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教师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而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教学时围绕例题6/7÷2重点展开探索,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继续让学生口算做一做,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分数除以整数,当分数的分子能整除整数时,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这样的简便计算方法,并通过学生动态生成例题,如:3/8的分子不能被除数2整除,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这时应采用“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虽然整节课都没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谓形式上的计算法则,但学生所说的不就是算理算法的核心内容吗?这样的计算教学,使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计算法则、计算方法,更多的是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笔者觉得,只要教师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地位,正确认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自主、和谐、多元、审美的境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课,爱上数学课,自然就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只要教师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地位,正确认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自主、和谐、多元、审美的境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课,爱上数学课。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8.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篇八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如我在讲“圆的认识”时,采用动画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这样开头:我想问一下,大家喜欢动画片吗?(喜欢)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想看吗?(想)请大家看屏幕,(出示课件)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小狗)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那你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这时老师停止播放,问:同学们,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牵引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老师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学生总结为把边长为1厘米正方形依次摆放在长方形上,看摆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那样就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数。老师为这一举动叫好。接着再问:“学校的操场(长方形的)用摆一摆的方法行吗?简便吗?”有的同学互相看看,“不简便,很麻烦!”大家的意见很一致。“怎样做简便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好奇心一起迸发出来。老师再适当点拨,学生就能总结出“使用摆、数的方法不是最好的计算方法,而且有时还使用不上这个数学方法”的结论。这种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学生有了参与意识之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教学的过程。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课程,提供参与机会,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后思考以下问题: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这些图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小组讨论,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长方形。再通过有关演示和共同讨论,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直接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不仅理解了这一公式的含义,更明白了这一公式的由来,从而也实现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这一目标。
四、注重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当今的数学课堂“你真聪明”“你真棒”“好、真好”等表扬学生的评价越来越多,即使是回答了一道简单的计算题,也夸奖“你真棒”……似乎表扬越多,越能体验新课程的理念,这其实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评价应从多方位评价,如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步;还应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并且评价标准要多样,学生的数学基础各有差异,课堂上我们不能只用“一把尺”去衡量所有学生,要根据学生不同个性、学习水平作出针对性的评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激发及知识的深化,使课堂评价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有效的教学手段。
9.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九
一、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二、教学有效性理论依据是什么?
------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三、研究教学有效性有哪些背景与意义?
1、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1).三维目标的割裂: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2).教学内容的泛化: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3).教学活动的外化: “自主”变成“自流”;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探究有形无实。(4).教学层次的低下: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5).预设生成的冲突:一是出现不负责任的没有预设的课堂,二是出现没有生成的不精彩的课堂。
2、理想的数学教学不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追求,但又能够经得住应有的考试。即不为分数却能赢得分数。实现“教得有效、考得满意、学得快乐。”(崔永郭)
3、课堂教学六个层面:魅力课堂——优质课堂——高效课堂——有效教学——低效课堂——无效课堂——负效课堂。
四、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每一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四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五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又提升能力培养的效果。
五、怎样克服低效、无效与负效?
1、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
2、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3、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10.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篇十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老师们对于课堂练习的选择和设计都非常的重视。但自从使用新教材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认为新教材的例题比较简单,可是练习题却很难,而且很多的学生出现了“一看就懂,一说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为什么有这些现象呢?我们的练习设计重复、单调,训练机械,缺少创造性,抹杀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成绩优异者品尝不到创造的快乐,成绩落后的者体会得最深的却是挫败感。于是,作业成为了“负担、累赘”的代名词,学生也就只能像应付差事一样,搪塞老师,敷衍了事。可见,练习设计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无效、低效。这样的结果直接威胁着我们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讲究课堂练习策略,精心设计数学课堂习题,严密组织课堂练习结构,提高课堂练习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需要。
一、习题设计要到位,讲究实效
1、针对性
短短的40分钟内,既要完成新授知识,又要及时的进行练习巩固,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课堂练习更有效呢?首先要做到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练习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尤其是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的练在关键处。所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巧妙而恰到好处的课堂练习,可以使教学过程优化,从而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层次性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根据教材本身内在的逻辑及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使练习有一定的层次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既不超越教材,也不降低要求。
3、系统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意新授知识的系统性,也应注意练习的系统性,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以旧导新,促进调整与同化,使之连成一体,发挥知识整体结构在学生认识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4、丰富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材编写时,应采用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像、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教材编写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么对教师在平常的练习设计中,也应努力做到这一点,使自己所设计的练习不管在内容还是在呈现形式上都要丰富多彩,从而改变过去在练习中的严肃有余,生动不够,活泼不足的形式。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以达到练习的有效性。
二、讲究练习策略,优化练习效果。
为了减轻学生因为过多的作业量而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要提高练习效率,教师应讲究科学的练习策略。
1、新知识及时练。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人在学习之后,遗忘便立即开始,且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可见,学生学习的新知识要及时练,以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使大脑的神经联系得到强化。教师在教完新的知识点之后,应及时针对这个知识点的本质特征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如教学“角的知识”后,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通过及时的练习,学生明确角的基本特征:从一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的边,就是角。
2、易混知识对比练。
对于易混的概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对比的练习方法来认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处。例如在学习除数是一位的除法估算新课练习中,学生对于估值何时要估大或估小易混淆,设计如下两道对比的题目,得出估值要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估大或估小的结论。
1、每瓶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几瓶?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帐篷?
3、相关知识结合练。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知识后,应把与此相关的旧知识结合在一起,选择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促使学习迁移往正向发展,把新旧知识连成片,串成线,形成知识网络,减少单一的练习时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求两数的相差数和求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可以综合练习:
男生15人,女生7人,男生比女生多几人? 男生15人,女生7人,女生比男生少几人? 男生15人,女生比男生少8人,女生有几人? 女生7人,男生比女生多8人,男生有几个?
4、重要知识加强练。
对教材中的一些重点的、难点的、关键的知识,教师应在题目的数量和质量的选择上下功夫,不要随心所欲,信手拾来让学生练习。一般来说,在讲了一个新的重要概念之后,应选配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习题用以增强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些稍复杂的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5、适时适量练
适时适量是指练习设计要有时间和一定数量的控制。课堂上用于练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对于低年级来说,新授课练习的时间一般占一节课的二分之一;中高年级练习的时间占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练习没有一定的量,就难以保证适度的质。练习过的过多,学生在预定时间内完不成,教师就无法及时了解反馈信息;练习太少,则达不到练习的目的,教学信息反馈也不完整不全面。教师应按照教材内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来决定练习量的多少。
6、在错误中练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而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错。如:在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不是抄错数字了,就是背错乘法口诀了,要么是小数点点错了,都是一些极小的错误,但却经常出现,让人忽视不得。也因此,课堂作业我总是坚持进行面批,每每批到错题,我常会多问学生一句:“来,检查一下,你这题哪里错了?”可是,却往往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看不出来,你让我重新算一遍吧!”看来,有些学生还是不善于进行检验。针对这一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更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计算方法和检验方法的指导;碰到错题了,要追着问一句:“错在哪里了?”要求学生在原题上找出错误,找不出来,就师生一起找;同时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整理成错题集,以提醒自己和警戒自己。
三、注重教学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11.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 数学课堂
一、小学数学课堂要重视情境创设,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创设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大家眼界大开。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境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
1、故事情境—充满儿童情趣。 爱听故事是每个人儿童时期最大的爱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故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更多的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自行创编,这样更具有实效性。
2、 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时,便产生新的知识。有效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面对新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经历新知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3、活动情境—启迪深层思考。有效的数学情境应该成为使学生更快、更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助推器,“数学味”应浓于“生活味”。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通常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然活泼的情境;二是散发着浓郁数学味。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始终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必须以思维为核心及时实现数学化。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意图和本质,然后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创设情境,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对情境的呈现时机、形式和内容进行加工。
二、小学数学教师要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一是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二是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三是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四是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小学数学课堂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效的数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创设学习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是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情境。二是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響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调控状况、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心理学》;
[2]《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年8月第4期 ,作者:冯文忠;
12.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研究 篇十二
一、增强课堂练习设计的灵活性
要想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激发学生对练习的兴趣是关键。因此, 要灵活设计课堂练习, 变枯燥的练习为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目时, 要注重挖掘习题的内在力量, 让所有的学生都思考起来, 都参与进去。学生只有真正动起来, 才能对练习产生兴趣, 才能获得强烈的学习动机, 才能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这样的练习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比如在教“质数与合数”这节课时, 由于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 可以巧妙的设计练习题, 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采用填空的方式, 给学生出这样一个题目:在1至20中, 偶数有___, 奇数有___, 质数有___, 合数有___。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后, 进行小组讨论, 把每一位同学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 讨论后得出结论。这样的练习增加了趣味性, 又使每一位学生都进行了积极思考, 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收获。
二、课堂练习设计要体现生活性
单纯的数学模型是抽象的, 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是难以理解的,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就要增加课堂练习的生活性, 将数学课堂练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数学问题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做到学以致用。此外, 教学中, 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为学生提高一些的实践活动, 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数学问题, 掌握数学知识。比如, 在对“人民币的认识”进行授课时, 教师可以将练习情境设计为“超市购物”, 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 一部分学生扮演超市收银员。在交钱、找零的过程中, 学生掌握了人民币的换算, 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并自觉地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巩固了课堂所学内容, 提高了数学应用能力。[2]
三、课堂练习要具有典型性
课堂上的时间非常有限, 因此, 设计的课堂练习题目一定要具有典型性, 题量要恰到好处, 要做到少而精, 要既能够体现课堂教学的内容, 又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 要达到巩固课堂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比如, 在进行“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授课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习题目:“计算圆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题, 得出结果后进行了交流, 他们大部分人的方法都是将几块阴影部分进行了移动, 计算移动后的面积, 经交流, 总结出圆形内的空白处处于任何位置的计算阴影部分面积的方法。学生在解答这一道题的过程中, 得到了启发, 总结出了解答类似题目的方法, 做到了举一反三。这个题目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应用意识。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多设计类似的题目。[3]
四、课堂练习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式的课堂练习是指问题不明确、答案不统一、条件不具备、解题方法不固定的练习, 开放式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开放性练习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活动,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拓展思路, 寻找解题的最佳方法和答案。在教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文字题时, 可以让学生任意选四个数,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编文字题目, 改变以往教师出题, 学生答题的模式, 让学生之间互相出题, 互相答题, 把问题、方式、条件全部放开, 比一比看哪组编得最多最好。这样开放式的题目,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优化了课堂教学, 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4]
五、课堂练习要具有综合性
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的价值在于拉近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距离, 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也就是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 可以引用其他学科知识, 以情境主题为背景, 综合运用学生的各学科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这样丰富多彩的形式会带给学生意外的惊喜,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 巩固了其他学科知识, 体会了数学的精彩。如在练习“百分比”这个知识点时, 给学生设计这样两个题目:春人饮春酒, 春鸟戏春风。春池春水满, 春时春草生。求“春”字在这首诗总字数中所占百分比;用百分比表示百发百中、百里挑一这两个成语。这两道题目中加入了古诗和成语, 融合了语文知识,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 巩固了语文知识, 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要想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还有讲求一些策略, 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相应的策略, 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但是, 运用策略的同时还要坚持一些原则, 就是数学作业的布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 布置的练习要在大量基础性资料中精选而出, 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练习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要让学生多动手实践, 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又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数学作业的布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 布置的练习要在大量基础性资料中精选而出, 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有很多策略,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 要体现出灵活性、生活性、典型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东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 2005, (6) .
[2]顾冷沉, 杨玉东.反思数学教育研究的目的与方法[J].数学教育学报, 2003, (5) .
[3]陈柏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6, (6) .
1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篇十三
双河二小 苏春莲
学生生来就有一种好奇的倾向,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是怎样发生的?教师的教学就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养成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如果一堂课上得好,学生不仅知识掌握得好,而且应用自如。如果一堂课上不理想,课后即使多花多少时间来“恶补”也是有限的。因而,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呢?这已成为许多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这里谈谈一些看法。
一、营造氛围,培养自信。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的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个体的潜能也才能得以释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教师每一句激励的语言、每一个赞赏的眼神、每一个鼓励的手势等,都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般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怕说,更怕说错。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心多让这部分的同学回答问题,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会把更多的机会让给他们。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人格得到真正的尊重。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车间要生产144台彩电,工人们每小时装配18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台没有装?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应用题,一般的解法是:144-18×5=54(台)。可是,一位女生在黑板上把算式列成“144÷18=8”,就做不下去了。坐在下面的同学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甚至还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做,真笨!”这位女生更是涨红了脸。为了给这位女生争得面子,我先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转向那位女生说:“你做的并没有错,只是还没做完。”听了我的话,全班同学都愣住了,个个都睁大着眼睛。我告诉学生,她这一步是先求这个车间装配完所有的任务所需的时间,现在装配了5小时,还要装配8-5=3(小时),那么没有装配的就是18×3=54(台)。经这样解释后,这位同学很高兴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由于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会到敢于发言、敢于表现都是光荣的,这样,同学们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的脑海里是决对不会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小悬念”,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和实践的机会。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锥体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它的体积。有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马上兴趣盎然,经过思考后,有的说捏成正方体、长方体,也有的说捏成圆柱体,有的说把它浸没在盛有水的容器中,求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在肯定了学生各种有效的方法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想办法求出老师手中的这个用厚纸制作的圆锥的体积吗?”
这时,学生感到刚才的体积变形和放入水中的方法都不管用了,从而感悟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都有自己的体积公式,有没有一个计算圆锥的体积公式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自行领悟,这样,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的同时,建立了积极健康的数学情感,从而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
三、大胆创设,更新案例。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教材的使用需要作为学生活动创造者的教师去实践、去丰富、去完善,变传统的死搬教材为灵活处理教材、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自主的驾驭教材,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上,灵活加工、整合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生活材料。
本着这一认识,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就摆脱了课本和教案的设计方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另行设计。我是这样设计的:准备三袋弹珠,告诉学生这三袋弹珠的个数是相同的,(里面都有九个弹珠)要分给三个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但不是每人分一袋,而是第一个拿第一袋的1/3,第二个人拿第二袋的2/6,第三个人拿第三袋的3/9,你们说这三个同学哪个人拿得的弹珠最多呢?同学们立刻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但由于没有充足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老师让同学们推选三个发言积极的同学上来拿弹珠。中间的一位同学还请教另一位同学帮助分,三位同学按老师的要求拿完后,同学们哗然了,“怎样会是一样多呢?” “三个分数怎么会是一样大呢?”学生不相信眼前的事实,对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寻找规律。这样,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然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捕捉“资源”,引导创新。
一个几十人的班级,由于程度的不同,每个人处于不同的思维水平,那么每个人就都有自己不同的“数学现实”。他们都有“再创造”的能力,而有意义的指导则意味着教的“强迫性”和学的“自由性”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微妙的平衡,对于学生各种独特的想法,应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这里所说的“独特的想法”多是指老师所不曾想到的,它也许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都是课堂生成的“资源”,作为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创新。例如,在推导梯形面积的公式时,有位学生就先找出两腰的中点,沿着腰的中点将两角折出剪下旋转到上底中,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是把梯形转化为长方形后,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有效渠道,这就是“资源”,如果教师固守原先预设的“方案”——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忽视了课堂中生成的这一“资源”,只是轻描淡写说一句“你的想法也不错”就请另一位同学说下一种方法了,这将极大地扼杀了这位学生的这一创新意识,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种“扼杀”。这里教师不仅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赞赏,还应组织学生对这样的“资源”加以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踊跃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创新,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成功和喜悦,获得再创造的信心。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思维。以上提到的是正确的“资源”,而在实际教学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学家盖耶说的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正是教学的巨大的“资源”。因此,教学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发现学生经常出现类似0.49÷0.23=2„„3的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调整了教学预设将学生们的错误改编成一道判断题:0.49÷0.23=2„„3(),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待学生作出判断后,接着问:“你是怎么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很快找到了不同判断错误的方法。有的利用验算、有的利用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方法、有的利用商变化规律将余数还原100倍的方法„„。这样在纠正错误的同时,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而,把握错误的“资源”,帮助学生就错寻因,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积极评价,及时反馈。
积极的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这里的评价主要包含有“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两种形式。一般在课堂让学生先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应努力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都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陶行之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就只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多数是有问题不敢问,据我调查,学生不敢问,主要有两个怕:一是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是怕问题偏离方向,老师责怪。对此,我鼓励学生多提问,谁多提问,谁就是最爱动脑的人,这样一来,学生果然提出的许许多多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例,为什么我们写的“9”和书中的“9”不同;又有一位同学提出: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表示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不够准确,因为如果是乘比1大的小数呢?他建议应改为:一个数乘比1小的小数时,表示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再如:有个学生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句话不妥,原因是:角的边是两条射线,既是射线,说明已承认两条边没有长短,可无限延长,又何必再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呢?对这一问题,老师先组织学生讨论评价。结果,学生的评价是:这位学生读书很认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我们在研究角的大小时,即使把角的两边无限延长,角的大小也不会改变。这里,教师对于学生的独立见解,及时的给予了正确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会学”、“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
14.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篇十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达到学语文——做语文——会语文——用语文的目的。在当前减负增效,向课堂要质量,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的大背景下,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练习的预设、实施、反馈、矫正,提高其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清醒认识当前语文课堂练习的现状,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前提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言语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六个方面。对于以上六点,我们认为,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在对前三者的教与学的反复实践中,达成对后三者的培养目标。而知识、语言材料、技能的获得和提升都离不开训练,也就是练习。可是,近几年,在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多种理念急剧交汇,使得很多教师无所适从,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对练习的认识,就曾一度迷失,谈“练”色变,认为练习就是应试教育,练习就是“题海战术”,练习就是机械、重复、刻板教条,练习就是不人文等等。所以,在教师内心对练习的重视不够,为创新而反传统,彻底与传统决裂,致使传统中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得不到继承与发扬。在实际的操作中,更是不断弱化练习,不断挤压、蚕食练习的空间,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充斥着形式至上和虚浮的情绪,“泛人文”盛行,语文教学走向了“消解语文”的误区,语文不像语文,学生不愿意学语文。
二、准确理解,科学定位,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基础
其实,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决不是它的附庸。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储备知识,理解与巩固知识,从而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训练思维,形成能力;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深化认识,升华素养。科学的、有效的练习,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20世纪语文教学“低效”的“百年难题”。我们学校将“练习的有效性策略研究”作为研究的课题,就是想通过我们的思考与实践,从练习的层面,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应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练习。传统的练习仅是对教学的补充,对知识的机械的强化训练,方式陈旧、呆板以及大量无味的重复练习的因素,更多要求的是规范、统一,结果是学生缺少一种灵性、活泼、有趣的学习,倍感语文学习的枯燥,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与新课程标准一致的课堂练习,不是为难学生,不是为了考学生的薄弱环节,而应重在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生成性、发展性训练。形式上,应从传统的“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转向多样化,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层次上,因人而异,体现差异,分层要求,尽量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力求人人都有信心“动”起来;内容上应从侧重“温故”转向“探究创新”,“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
能的训练”,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活用知识,培养能力,体现和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
在诸因素中,练习内容的选择、确定与框架构建,直接决定了练习的含金量,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一环。
三、积极创新语文课堂练习的预设策略,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关键
(一)、基础性练习预设
要完成语文课程积累的任务,基础性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其预设首先要体现针对性,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整理工作,从浩繁的材料中筛选出重点、难点、关键点,如从“读一读,写一写”和课文注释中筛选出重点生字、词,要求学生当堂练习注音,解释,完成识记,积累;在学习应背诵的经典名篇时,探讨或直接教给方法,要求学生练习背诵,当堂完成积累;有意识地选择易错、易混、易忘的知识点,或正面强化,或反面设陷,强化印象,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如形似字、同音字、同义词辨析、成语运用、朗读节奏划分等;其次,与教材紧扣的基础练习要力求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体现出多样性和趣味性,这样的练习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做好记。教师要处理好基础性练习的预设,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还需要博览群书,注重积累,掌握丰富的练习素材,这样才能优化组合,推陈出新。面,应注意涵盖语音、字形、词义、成语积累与运用、句子、朗读、文言文常用实虚词积累及句子翻译、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等。好的内容需要科学多样的形式来突破,如同样是语音练习,可以变换成三种形式: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选择注音正确或错误的项;如成语的积累,可以设计为明出处、讲故事、同义比较、接龙等;枯燥的知识还可以以猜谜、对联、编故事和编顺口溜等形式来完成,如标调口诀、“而”字的用法与含义用故事的形式展示等。学生为能求“解”,愿意去讨论,去寻求答案,学习就非常主动、有效。
(二)、渗透发展阅读能力的练习预设
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占有较大比重。语文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部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可见,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所以,强化渗透阅读能力的练习,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切入时机的选择、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切入时机,有预先铺垫,中途强化、典型矫正、拓展延伸等选择;呈现方式,可以书面练习与操作练习、口头练习相结合;个体练习与团队练习相结合;收敛性练习与开放性练习相结合;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等。如此种种,不是几句话或一、二篇文章能够阐述清楚的。但只要老师们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练习观;平时用心收集,建立题库;注重筛选整合,科学预设;精心实施,强化反馈和矫正,努力做到环环相扣,互相呼应,共同作用,就能逐步优化,逐步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
15.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篇十五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无效低效的主要表现
1.教学情境花哨离题
数学学习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 新课程重视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数学情境具有趣味性、生活性, 它把学生的思维放到了广阔的生活背景中,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使枯燥、抽象的数学学习富有了生机与活力, 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我们也发现, 有些教师费尽心机创设情境, 表面上热热闹闹, 效果却不很理想。
2.教学起点把握不准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一堂完整的数学课堂学习, 可以描述为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到教学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教师如何选取教学起点, 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 认知起点的选择也就决定了学习过程的长短, 找准学生的认识起点, 就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
3.教学提问简单空泛
提问, 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对话教学技能。教师若能注意把握好提问时机和提问内容,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自我, 成为学习的主人, 则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教师的提问还存在一些不足, 无效、低效现象普遍存在。
4.教学评价廉价模糊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数学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老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 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 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能根据学情的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 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要教师勇于创新, 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重视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要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的行为都应精心的思考、精巧的设计。
3.注重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 教师就努力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开放式教学, 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 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在活动中发现创新, 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4.让学生当“老师”,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当“老师”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 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帮扶其他同学解答问题。学生在教其他学生的时候, 往往学得更好。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教”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发表自己的见解。
5.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
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和的课堂氛围, 课堂提问时应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 要积极与学生共同讨论, 创设和谐民主氛围。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 喜欢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教师应依此在课堂中给予答题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 使提问的气氛和谐愉快。
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的方法之一, 就是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起到引发思考的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 达到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而情境创设方法多种多样, 有悬念情境、现实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等, 但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能够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创设教学情境还要紧扣数学内容, 突出数学本质, 不能脱离教材的范围, 凭空去创设情境。那种不讲思维, 游离于数学主题之外, 化费大量宝贵时间而创设的情境不仅是无效的, 而且是有害的。只有建立在教材内容之中和民主氛围上的情境教学, 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开放思维, 大胆交流,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6.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大多都比较好动, 思维比较活跃。因此, 你引出问题时,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路, 从而达到点拨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使学生变学为思, 以诱达思,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特别是在公式和新概念的引入上, 如果只以习题的形式引入, 对有些学生来说, 很难找到解题思路。若以诱导的方式提出, 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提问的时候, 不但要考虑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对某一问题, 教师认为是简明、清晰的, 而对于学生来说, 由于受基本知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 就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 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连贯的、逐步的设计问题。
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 可以分散难点, 突出重点, 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 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时, 让学生用一些小正方体, 自由进行组合拼成长方体。同时, 老师进行提问:大家能拼成几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然后请班长把大家拼后的长方体的长、宽、高都记录下来, 紧接着问:长、宽、高的乘积等于多少?通过合作性学习同学们发现它们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 而且还发现长、宽、高的乘积就是它的体积。这些适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提问,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 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 在教学中,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好方案, 把握好动机, 并注意聆听学生的心声, 尽量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真正提高探究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是有百利而无一弊。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追求形式的浮华, 教学的有效性不够, 背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对待小学数学课堂丰富多彩的形式, 我们不能一概否定, 但有一点我们要坚持:拒绝形式主义, 追求教学实效。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性,层次性,数学情境
参考文献
[1]杜洪.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类型的探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2008, (37) .
[2]龚美萍.课堂提问——师生交流的最佳纽带.教学探蹊, 2009, 11 (52) .
[3]黄学松.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形式.教育导刊, 1999, (8) .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8-24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6-28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11-02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08-31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10-19
浅谈小学英语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07-03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07-11
浅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祝义敏08-22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物流配送车辆的管理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