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说课优秀

2024-09-20

高中数学说课优秀(精选11篇)

1.高中数学说课优秀 篇一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二次函数的图像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地位体现在它的思想的基础性。一方面,本节课是对初中有关内容的深化,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系数由常数转变为参数,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新课程标准精神,我确定了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中a、b、c、k、h的作用,能熟练地对二次函数的一般式进行配方,会对图像进行平移变换,领会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作图、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养成即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二次函数各系数对图像和形状的影响,利用二次函数图像平移的特例分析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划归思想。难点是图像的平移变换,关键是二次函数顶点式中h、k的正负取值对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感受数学的自然美。为了更好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此,我设计了5个环节: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交流探究——发现规律;③启发引导——形成结论;④训练小结——深化巩固;⑤思维拓展——提高能力。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注重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感受学习乐趣。根据教材内容,我首先出示一道题目,以需要画y=2x?图像为引子,让学生画y=x?和y=2x?图像,进而比较这两个图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背景切入,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函数y=x?与y=ax?图像的关系,得出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即二次项系数a决定图像的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

由浅入深,下面让学生画y=2x?,y=2(x+1)?与y=2(x+1)?+3的图像并寻找它们的联系,再让学生与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的图像进行对比,最后总结出图像的变换规律:a决定开口方向、h决定左右平移、k决定上下平移。由于二次函数的重要性,本节课我以考题为背景引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高考题就在我们的课本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练习中。

2.探究交流—发现规律

从特别到一般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本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让学生做出y=2x?与y=2x?+4x-1的图像,再与课件上的图像对比并叙述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得出结论: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bx+c,先将其化成y=a(x+h)?+k的形式,从而判断出y=ax?+bx+c的图像是如何由y=ax?变换得到的。在课本第42页例1(1)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在含有参数的解析式y=a(x+h)?+k中,顶点坐标应是(-h,k),而不是(h,k)。所以,例1(1)中二次函数f(x)顶点的横坐标是4,即-h=4,h=-4,括号里面就是x-4(这里容易出错)。例1(2)中h、k的值是已知的,只需要确定a的值就可以了。

3.启发引导—形成结论

前面的练习和例题,基本涵盖了二次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的各种情况,启发并引导了学生将实例的结论进行总结,得出y=x?到y=ax?,y=ax?到y=a(x+h)?+k,y=ax?到y=ax?+bx+c(其中,a均不为0)的图像变化过程,即a>0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h正左移,h负右移;k正上移,k负下移。

4.练习小结——巩固深化

为了巩固和加深二次函数y=ax?+bx+c中的a.b.c对图像的影响,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练习,完成课本44页练习1—3题。上课时间有限,为保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分练习和讨论,我一直坚持让学生规范使用演草本。课堂上需要学生动手演练的地方不急于安排学生马上讨论,而是让学生思考后将自己的答案整齐地写在演草本上,然后小组内四人相互交换进行量分,因为是在课堂上,量分标准要简单,我要求用30分的整分制。用时较短10分,书写整齐规范10分,解答正确10分。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学生之间的三次竞争:①看谁解的快、用时最短;②看谁书写的整齐;③看谁做的对。这个自己做和批阅的过程,也是学生对题目加深理解的过程。量完分后组织学生对不同解法进行探究,这又会产生学生之间的第四次竞争,看谁的方法简便,思维更严密。当然做题时有的学生会做的很快,可以让他们判断黑板上演示学生的解题得分情况,这也促进在黑板上演示的学生同下面学生之间的竞争。这个充满竞争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通过演草本无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收获新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思考、比较、辨别能力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这样每节课都有竞争,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的长处,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切实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真正的活起来。考试中,成绩必然会逐步提高,能避免现在我们教学中学生“考试什么都不会,考完后什么都会”以及阅卷中发现的学生书写凌乱的通病,经过长期这样的练习,每个学生练就了快思考、求准确、写整齐的能力。

5.延伸拓广——提高能力

课堂教学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分类推进,分层教学原则。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提高练习题组,共两道被选题目,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题能力,取得进一步提高。

2.高中数学说课优秀 篇二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分析

微积分的出现是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从生产实践和理论科学的需要中产生, 同时又回过头来深刻地影响着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定积分是继导数之后又一个微积分学的重要概念, 是微积分思想的直观体现, 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其微元法的使用更是妙不可言。它不但是学习微积分学后续课程的基础, 也是将来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工具。

教材的主体知识结构从四个层次进行揭示:第一层, 提出问题, 即:如何求曲边梯形的面积, 使学生初步认识微元法;第二层, 问题推广, 通过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 使学生深入了解微元法的普遍适用性, 渗透出定积分的思想;第三层, 导出定义, 结合实例给出定积分定义, 即:函数固定结构和式的极限;第四层, 定义与实例相对照, 揭示定积分的几何意义。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第一层是介绍方法与思路, 第二层是思路拓展, 第三层则是第一二层的理论升华, 第四层是对前面三个层次发展后的自然回归, 这种结构层次是一种典型的从特殊到一般, 再回到特殊的完备知识体系。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定积分概念的产生背景, 掌握定积分的本质涵义和几何意义与性质; (2)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极限的思想思考、处理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 (3) 德育方面, 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4) 情感上,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 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 教学重点、难点剖析

根据大纲要求以及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我认为本次课的重点是:理解微元法, 掌握定积分概念的本质涵义及其几何意义与性质。

鉴于学生容易忽视定积分的产生过程, 也就是重结果轻过程, 会求定积分, 却不清楚定积分的真正含义。因此, 我认为本次课的难点是:理解定积分的产生背景及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二、说教法与学法

1. 学情分析

(1)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高职一年级新生, 他们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2) 对教师的依赖性明显减弱, 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求知欲, 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的事务; (3) 由于生源广泛, 学生类型呈现多样化, 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有较大差异性, 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

2. 关于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融“教——学——做”为一体, 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我主要采用案例导入、相互讨论、探究规律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 通过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一步步创设出使学生有兴趣探索知识的“情境”, 通过反映定积分思想和本质的实例, 引导学生经历“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求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 理解定积分概念的产生背景与涵义, 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智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关于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掌握: (1) 探究式学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分析、探索, 求得曲边梯形的面积, 为正确理解定积分概念做好铺垫。 (2) 自主性学习法:鼓励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 查阅定积分产生背景的资料, 以数学小论文的形式相互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探索新知的能力。 (3) 反馈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 找出其差距。力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促使学生“学会设疑、学会发现、学会尝试、学会联想、学会总结”。

三、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首先将计算现实生活中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即:曲边梯形的面积作为引例, 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启动, 由于曲边梯形面积求解并不象正方形、长方形、圆等有现成的公式可用, 问题本身具有新鲜感和诱惑力, 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这样引入课题符合教学论中的激发性原则。

2. 主动参与, 探索新知

针对引例, 教师对学生事先完成的定积分产生背景小论文进行简短讲评, 通过数学史的学习, 更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习数学家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微元法讲解是本次课的重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 引导学生经历“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过程, 求得曲边梯形的面积, 深刻理解微元法的思想。

教师用简练的语言介绍微元法在求变速直线运动路程中的应用, 将微元法进一步拓展与推广:

4. 师生合作, 归纳总结

通过两个引例的介绍, 使学生认识到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微元法将问题归结为求函数和式的极限, 这个极限就是函数的定积分。此时给出定积分的定义:

定积分符号“”, 是一个拉长的S (英文Sum的首字母) , 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于1675年首次使用并沿用至今。它形象地描述了定积分是一个和式极限的本质含义, 简洁、美丽。这就是数学的美, 数学的过程之美, 方法之美, 严谨之美。定积分概念充分体现了奇妙而富有哲理的数学思想, 是牛顿莱、布尼兹等科学家在17世纪的伟大创举, 是人类智慧的骄傲, 让学生产生自然的, 自豪的情感流露。

此时, 师生一起回到本节课开始提出的问题:如何求曲边梯形面积?总结、归纳定积分的几何意义与性质。

5. 学以致用, 知识迁移

通过师生的互动, 设计例题, 例如:如何用定积分表示曲边梯形的面积?如何用定积分的几何意义求定积分的值?并配以适当的课堂练习,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当学生对定积分的概念理解后, 教师应趁热打铁提出新问题:定积分是否像导数那样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呢?在新问题的驱动下, 促使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同时, 将新知识有效迁移到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6. 课堂小节, 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使知识得以巩固与升华。

作业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通过作业, 反馈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 便于查陋补缺。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本次课后布置两个作业, 其中第二题作为选作, 留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完成, 体现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的思想。

板书的设计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和集中反映, 板书要要清晰、醒目、有序, 具有内在合理性。

四、说教学评价

教学中, 我主要采用过程性的评价, 及时点评, 延时点评, 与学生互评三结合, 时刻关注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信息, 并进行及时地调整和补充。

以上我对高职数学说课的举例说明,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应根据其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科学合理地设计各教学环节, 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说课是指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同行和专家,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将自己对课程标准 (大纲) 、教材的理解、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本文举例说明如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进行数学说课。

3.高中数学说课优秀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师 优秀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32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的作用,依然没有消减。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还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中阶段是学生进行数学学科学习的关键时期,本文就新时期如何做一名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展开论述。

一、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师首先要注重的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即可,没有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传统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对知识点进行灌输的过程,因此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没有提出过高要求。而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重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只有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如果教师除了掌握扎实的数学知识,还有较为宽阔的知识面,那么就能够很好地将数学知识点与一些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结合起来,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自然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时刻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充电,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科学习。

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

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理念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活动。从实际情况出发也是做好事情的前提,做事情是如此,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尤其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应该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

那么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活动呢?为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起来,需要教师首先有效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中国实行大班教学制,因此一个教师要负责的学生数量较多,虽然教师都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也能够把握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然而对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却把握的并不到位。例如有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数学成绩较差,教师可能只了解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却难以准确的把握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教师想要切实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活动,就要对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因素有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知识。

三、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方法性与技巧性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想要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本人认为不仅要能够认认真真的开展教学活动,还要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学科学习,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把数学学科学好,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抽象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与数学学科的特点展开教学活动。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更加高效,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学科学习的规律。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有效把握数学学科学习的规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严重困难。当然,教师想要使学生有效的把握数学学科学习的规律,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引导,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题目讲解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白,每一道数学题目都是有一定的解题规律的,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形成对数学题目进行归纳总结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而更好的把握数学学科学习的规律。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学科,作为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教师,既要有较强的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意识,同时又要有通过数学教学有效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意识。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重要要求,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起重视。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做数学题目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虽然学生在做数学题目过程中运用的知识点是一样的,但是每一道数学题目却是不一样的,因此,学生做每一道数学题目的过程,就是在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做数学题目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尽管学生在做数学题目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思维障碍,但是教师依然要鼓励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将问题加以解决,学生一旦有了活跃的思维,自然对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五、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幸福感

现代社会一直提倡提高人们的幸福感,高中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幸福感引起重视。那么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呢?本人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幸福感,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1.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轻松、幸福,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这样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更大的兴趣。

2.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在提高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幸福感的过程中,本人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幸福感。

4.优秀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本节是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六节内容,主要讲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正文开始>>

一、说教材:

本节是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六节内容,主要讲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气候因子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在这些因子长期相互作用下,导致世界各地区气候特点各不相同。本节内容的安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有很强的逻辑性,是自然地理部分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该部分是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初步根据地图和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对本部分知识应不断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某些气候不熟悉,可选取有关地理素材展示图片可以增加学生对气候特点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2.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2.在活动中锻炼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应用地理信息的技能,3.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气候,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通过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养成科学的世界观。3.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区域地理中并解决相关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2.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

五、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1、读图法;

2、直观教学法;

3、讨论式教学法。

六、说学法: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采取如下的学习法:(1)合作学习法;(2)讨论式学习法;(3)师生互动学习法

资料三

大气的运动》说课稿 课题选自高中地理上册第二单元《大气》中的第三节《大气的运动》。整个说课分四个部分: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前一节《大气的热力状况》对本节来讲,旨在说明地球表面冷热不均,可以说它是学习本节的前提,而本节知识又是学习下一节《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基础,是一节承上启下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②掌握“三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及其作用下风的方向。2.技能目标

通过对板图、板画和书中图示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并能够用本节学到的原理来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3.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大气运动: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并使学生能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指导今后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及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把“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确定为重点,因为它是学习下一节《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理论基础。2.教学难点及依据

根据现阶段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确定“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及其作用下风的方向”为本节教学难点,因为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物理知识,而此时高一物理还没讲到,为学生理解该过程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灵活运用新旧知识联系法、比较法、读图分析法、理解记忆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指导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读图方法,对教材中的案例、图示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相关交流、讨论,形成共识,总结得出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关于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让学生尽量回忆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这样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 1.引言

让学生自主学习,看课文第一自然段,并思考三个问题: 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②大气运动的成因 ③大气运动的分类

解决三个问题后,学生即可知道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热力环流的形成

利用多媒体显示热力环流的动画过程,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巩固练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利用热力环流知识解释城市风的形成。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感受到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先讲清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知道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绘制方法,并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风向的确定

首先让学生回忆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因为第一单元所学的地转偏向力很简单,而初中物理又学过摩擦力,所以在这里不必过深讲解。理解了这两个力后即可学习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 高空的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二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的方向”示意图,同时用多媒体展示二力对风的影响的动画过程。让学生交流,讨论二力影响下风向如何偏转及二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平行等压线的关系。

近地面的风,还必须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展示立体图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三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速的影响及三力达到平衡后风向与平行等压线的关系。最后展示“一月海平面的等压线”图,学生观察等压线分布状况(不是平直的,而是闭合的),指导学生绘制闭合等压线中三力平衡时的风向,并引导学生总结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空气运动的规律。

本部分教学注意指导学生绘制示意图的方法,训练学生绘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第三环节

课堂小结

请一同学做小结,教师引导,提示,并用多媒体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演示知识结构即板书内容)。

第四环节

课堂反馈与提高 让学生自己画出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图示,以及南半球的低压、高压中心的气流方向。知识迁移:①假如你是一位城市规划者,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何处? ②对城市进行环保,在什么位置植树造林最有效? ③如果该城市为上海,建设卫星城镇应在何处? 旨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用学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含义;培养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

总之,在整个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以灵活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感性认识出发,拓展思维,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获得理性知识。

资料四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

本节是继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之后,从微观角度介绍了锋面系统与天气,以点带面使学生理解不同时空的天气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并为接下来的气候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课改,个性普遍突出,他们富有好奇心又活跃;在心理上,他们渴望自主探究和表现,对感兴趣的知识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并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但应该清楚一个并不乐观的现实:地理空间分析能力较差。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 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

理解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②学会简易天气图的阅读和锋面系统示意图的绘制。【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介绍锋面系统,训练学生独立分析、推理的能力;

②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的预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懂得学科学、爱科学,献身气象事业。3.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

冷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依据:影响我国的锋面系统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北方冬、春季节的沙暴天气等。【教学难点】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与天气的关系。依据:该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学生为学习的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实践法、案例分析法、激励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

【说学法】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采用情景教学法

『学生』 欣赏视频“天气预报”。

『教师』 要想看懂和听懂天气预报,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视频的观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2.【锋面结构与特点】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 播放锋面动画,第一遍慢慢播放;播放第二遍前,设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学生』 欣赏锋面动画,了解其结构,思考老师的问题。『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空间分析能力。『预期效果』 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及天气特点。3.【冷锋】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师』 播放冷锋动画。

『学生』 观察冷锋过境,自主探究某地在冷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分别处于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呢?

『设计意图』 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教师』 播放第二遍冷锋动画,播放前设问: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②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③冷锋降水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

『学生』 分组讨论;发言时,每组各派一个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下一组发言时,只需说出不同的观点。

『教师』 走到学生中,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 学生的学习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讨论、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师生共同探讨,可以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预期效果』 学生能在头脑里演示冷锋的动画,理解其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4.【暖锋】

采用探究实践法和激励教学法

『学生』 参照冷锋动画,动手画一画某地在暖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三张示意图;然后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同学点评。

『设计意图』 由于时间的关系,学完冷锋后学生稍感疲倦,注意力有所不集中,让学生动动手,把心收回到课堂上。通过绘制,加深对暖锋的理解。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让学生感觉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在快乐中学习。『预期效果』 学会绘制简单的示意图,理解暖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5.【准静止锋】

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多媒体演示法

『学生』 阅读案例“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天气”和欣赏准静止锋动画。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学习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再通过动画演示进一步巩固知识。

『预期目标』 理解准静止锋连续性降水的特点。6.【比较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采用图表对比法和多媒体演示法

『教师』 展示图表和播放三种锋面的动画。分类 概念 暖气团

上升情况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天气实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学生』 欣赏动画;配合教师,完成图表。

『设计意图』 采用对比法对本课的易混淆知识点进行对比总结。通过比较,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进而更加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预期目标』 理解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区别。7.【巩固提高】 Ⅰ.读图回答问题: 8.【争当天气预报员】 采用角色扮演法

『教师』 展示一张简易天气图,请学生上台播报某地的天气形势,要求:用专业术语描述和分析。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天气预报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终身受用,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口头表达能力。

9.【学生反馈】

『学生』 把这节课感觉到困惑的内容反馈给教师。

『教师』 当场解答学生的问题;如果时间有限,建议学生到教师的博客上留言。教师的博客上还链接了中国气象局http://,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设计意图』 学习好的学生有可能结合课堂外的知识提出疑问,后进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或多或少都存在疑惑;给学生创造平等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 第 单元《

》第 节内容,主要讲述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教师过渡: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2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

难点:

(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二、说教法及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2)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教师过渡: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说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由于本部分内容抽象,使得学生对

的理解较难。因此,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给的材料,有效运用图表。再通过比较法,找出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最终达到对各种气候类型进行判断的目的。

(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三、说教学程序(1)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引导,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建构生成新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故本节课采用激疑导趣——设疑导读——启思乐动——概括升华的四个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理性——实践——感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

(2)具体教学过程 【激疑导趣】(课堂时间:

分钟)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图表教学 预期目标: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导入并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设疑导读】 【启思乐动】

请同学们按照课前要求分组入座,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 个探究任务。探究一(课前通过学案预习完成一部分,课堂时间:

分钟):有关概念性质等问题 探究二(课堂时间:

分钟)设置第一个教学高潮: 设计意图:

教育心理学上认为,在上课后第5分钟到第20分钟之间,这一段应该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一个教学高潮,以便利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特点,顺利的完成教学重点,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探究

(课堂时间:

分钟)设置第二个教学高潮: 设计意图:

教育心理学上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难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二个教学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希望能够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教学手段:小组合作探究

预期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整个课堂时间安排:根据各个学校一节课不同的时间长度,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时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的在时间分配上灵活点、机动点。【概括升华】

学生在我“知识小结”完成后,老师再出示板书以参考。板书:

教学手段:合作探究

预期目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四、说反馈练习设计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设置几道有梯度的常规性练习,如配套作业本;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一个半开放性题目,布置给学生小组作为课后研究性练习。

五、小结

5.高中生物优秀说课教案 篇五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与结构相适应,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膜结构的探索。而第二节内容又是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科学史的渗透,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说学情

本课所面对的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化合物”、“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在这一前提下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层层深入。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相关的生物学科的知识,初步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认同生物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2.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学方法

1.教法

通过讲授、讨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诱导探究的课堂模式,使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的实验变成一种探究式的实验,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探索真理的全过程,进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内容。

2.学法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利用课本和课件提供的资源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综合了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构建。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导入,多媒体展示:小龙虾—横纹肌溶解症—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尿。随后提出问题,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颜色和患者尿液颜色的区别,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随后补充,正常人的细胞膜没有破坏,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导学生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与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有关,从而引入本节的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症是生活中常见的示例,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回顾旧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引入新课,并且渗透健康饮食习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对这一知识点的教授,我打算采用:教师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教师提供实验验证,通过这种思路,可以将课本中的结论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一个验证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1.组成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一和实验二)

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循序渐进、层层诱导。并顺势引导学生提出何种假设?又如何来证实你的假说?学生根据实验一、二,能够得出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说,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随后称热打铁,继续提出问题,脂质和蛋白质又是如何组成细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体课件展示磷脂分子资料和实验三)

多媒体课件展示介绍磷脂的性质和细胞生存的条件,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小组讨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以及假设组织细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情况,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师评价,给出意见。最终得出细胞膜是一种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只有这种结构才可能稳定于细胞内外均为水的环境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蛋白质分子的排布(多媒体展示资料4和冰冻蚀刻显微技术)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如果把自己当作科学家,会得到怎么样的假设?同时表述模型。学生根据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的实验结果,描述细胞膜结构中的蛋白颗粒的存在状态。培养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4.细胞膜是静止的吗?(多媒体展示变形虫视频和实验五)

视频展示变形虫运动,动画展示荧光标记技术,启发诱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相应结论,并设计新的验证性实验证实细胞膜具有流动性。通过视频和动画的辅助,增加学生对微观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质疑、创新、探索的科学观点。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模型)

多媒体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实验探究上进行回顾,用自己的话说出基本要点。教师纠正、展示完整内容并进行详细讲解并补充糖蛋白等相关知识。

让学生进行回顾,增强口语表达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并检验教学效果。

环节三: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知识、形成概念图。为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教师布置课外思考题,之前所学习的知识中,哪些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哪些又体现了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点?

6.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篇六

下面我就来讲一讲我是怎样上《通分》这一堂课的。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通分”第一课时。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四、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借助投影的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运用口答、投影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七、教学过程:

1、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时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下这样填的根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这两题都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第(3)题是为例2学习异分母分数的比较作准备,并通过 和 的比较,设置悬念,引出今天的内容。

2、(1)在教学例1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 和 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6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图形的直观,采用抽拉投影片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在教学例1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练习十九第2题和练一练1,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在教学例2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想应该先通分再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了例1的教学通分的过程,学生已有能力解决,所以我让学生直接口答,没有作过多的追问,而且例2的最后一步的关系符号由学生自己填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教学例2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通分的关键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练习十九第1题:很快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练习了练习十九的第四题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4、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7.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说课 篇七

一、说课的特点和意义

1. 说课是教师钻研教材、备好课的好指导。

一般教师对备大纲、备教材、备教法、备教具、备作业很重视,但经常“忘记”(或不擅长)备学生、备语言,这样当然算不上“备好课”。说课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备学生包括了备学法,备学生要考虑到三个方面: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情况和心理特征。备语言即设计好课堂四种语言:引导语言、分析语言、过渡语言、总结语言,把教材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说课是教研结合、优化教学的好途径。

说课可以改变教研与教学的分离现象。当前的教育形式向广大教师提出许许多多的新课题、新挑战,所有问题都集中到一个“焦点”上: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必须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而科研不能离开教学这个中心。说课,把教学和教研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每一课时的具体活动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的交流,改变了长期以来只教不研,教研脱节的现象;或教研中只是空口谈教学的现象。说课把教师个人的备课置于集体监督之下,大大增强了教研意识,起到了教研结合、优化教学的作用。

3. 说课可以克服单纯模仿教学观摩的弊端。

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教师最感兴趣的是听别人怎样教,即现场观摩教学,这也能从现场教学中学到不少组织教学活动的手法,如课前的铺垫练习、新课的引入方法、启发性问语等,这些方法往往成为我们教学中效仿的内容。但单纯的观摩课的学习易于亦步亦趋,学习一招一式,硬性模仿多,从教法思想和教材教法的结合研究上思考不够。而说课则能围绕课的进行,教师讲意图、说设计、谈手法,能把具体的教学方法融于对课的设计的整体思路中,使我们能更深入更自觉地把握观摩教学的长处。

4.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说课要求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主观讲述课是怎样备和如何上的,这就促使教师对自己备课和上课的过程思考清楚。说课中的一个又一个“为什么”,又促使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运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抓住重点,找准难点,突破关键,了解学生基础,把握困难处,使自己的教法符合教学原则。长此下去,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水平,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5. 说课是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素质的好方法。

青年教师是新世纪教育的骨干力量,新世纪的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而这些目标均需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继续接受教育来实现。每个学校都存在以老带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群体优化的问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让教学科研上有闯劲、有创见、有成效的骨干教师在业务学习、教研活动或观摩教学中,为同行传经送宝。帮助青年教师通过钻研大纲和教材、分析学生情况、研究教法等一系列备课活动,来理解和掌握教材,明确教学目的, 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形成现实的教学能力。说课能起到直接助教、教研结合的作用,是一种促进教师钻研业务的好的活动形式,因而采用说课是比较恰当的。

二、说课的内容

1. 说教材。

即阐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只有教师对教材理解到位,才能制订出圆满的教学方案。说教材主要包括:(1)介绍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2)提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提出的目标越明确,具体反映教师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选择也就越合理。(3)分析教材的结构特点、前后联系及重点、难点,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等等。

2. 说教学程序设计。

即说一说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课堂结构。例如,本课教学分哪几个教学环节,各提出哪些主要问题,突破难点方法;如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讲与练是怎样结合的;练什么,怎样练,目的是什么;教学和学生实际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处理方法;教学过程的哪一部分完成了哪些教学目标。

3. 说教法、学法。

即叙述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所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办法。要说出教本节课应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及理论根据。说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优生积极思维和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等等。例如:如何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激起疑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如何通过剖析、解释、类比、辨异等方法使学生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的;叙述教法和学法,要注意使教法和学法的选择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的特征。

4. 说德育与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点。

对于寓思想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教师们普遍存在一个困难:不知如何寻求渗透德育、形成能力的结合点。说课,就能学用结合地解决大家的疑难问题。例如,讲分式方程的解法,如果平铺直叙地讲“(1)去分母(或换元法),(2)解整式方程,(3)验根”这三个步骤,学生虽然有了应试的知识技能,但却达不到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教育目标。实际上,在(1)中,既有对立统一、普遍联系、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又有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2)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一种化归意识———只要把新知化为旧知、未知化为已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至于(3)则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缜密、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教材蕴含的可教育因素,就能够适时施教,达到教育的佳境。

5. 说练习、作业的安排和板书设计。

练习、作业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说课就要谈谈是如何安排练习、作业的。比如:从内容上围绕重点,巩固新知;从层次上逐步深入,循序渐进;从教量上适度、适量、紧凑而可以完成,等等。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和集中反映。板书要醒目、突出,具有内在的合理性,要让听者体察到教学中的“序”。因此,说课时也有必要予以说明。

可见说课,教师不仅要回答“教什么”、“怎样教”,而且要交待为什么这样教的根据。这就要求说课老师要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应用教育理论。只有居高临下、独立驾驭教材,把握教材,说课才能条理清楚、抓住重点,才能说得清、说得明、说得有理有据、说出水平和创见。

8.高中英语说课教学的探索 篇八

认为说课便是说教学步骤。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说课的教师对说课的概念、步骤、方法领会不清。说课的内容几乎是课堂教学步骤的重现。没有把重点放在教法的提示和学法的指导上,只考虑教师的教,未考虑学生的学——即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相统一;教材处理的办法、教学过程设计方案及教学的指导思想都没有在说课中得到鲜明的体验,导致教学与研究相脱节。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说课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是在说课过程中,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理论运用得越多,自己的水平越高。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说课教师在没有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心中无数、还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情况之下,盲目地去搬用名家论述、滥用理论术语,而且这些罗列的空头理论也不可能指导实践,导致说课内容过空、过碎,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

忽视了学科特点。说课中情景教学设置不够、不灵活或不到位,忽视了英语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可操作性。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本身没有语言环境与生活环境,学生开口说的机会较少,而且对它比较陌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容易使学生形成怕开口的胆怯心理,丧失兴趣及信心。因此,外语说课中必须注意导入新课与灵活运用这两步中情景的设置。

说课中全中文说课者较多,偶而也有用几句英语的,违背了英语教学中控制使用本族语的原则。因为英语说课与上课虽然有区别,但是共同之处是教师都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并用英语适当地进行讲解,这样可以使说课的对象明白说课者是怎样创造语言环境,怎样使学生多接触英语,增强语感,促进外语思维的形成的。

二、关于说课的对策

弄清“说课”的概念,所谓说课,即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将一节课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讲述。它既要有一定的操作性,又要有一定的理论性。是比较科学化、理论化、涉及内容较多和层次较高的教研活动。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课内容的准备,说课之前,说课者要先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再去考虑如何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

说课的具体内容及方法,英语说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

首先是说教材,英语教学大纲是英语教材编写的依据,因此说教材即说英语教学大纲。英语教学大纲不仅能帮助英语教师明确教学必须达到的具体目标和标准以及基本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还能使教师更好地运用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达到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因此,认真学习大纲,才能说准教材、领会教材中的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分析所教教材的逻辑关系,把握重难点。说教材的时候,首先应认真阅读教材和教学大纲,了解大纲所规定的各项知识与能力目标。由宏观到微观,从树干到枝丫,说清本册教材特点,本课在全册中的地位作用,教材编写的意图,本课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如何安排分时,着重解决问题,如何突破难点,以前的知识和以后的知识如何联系和打伏笔。根据对以上教材内容的分析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就可以列出本课切实可行又可检测的教学目标了,应注意的是教学目标必须全面准确,它包含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陈述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陈述,并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制定。

其次是说教法学法,教法是指授课者运用哪些教学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的。学法是指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它的意义可以用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话来概括“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在说课过程中教法学法可以列出来单独讲,也可以渗透到教学步骤讲。但一定要有理论依据,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手段和教法的运用都必须依据学校的设备条件、教材、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师本人对器材的使用情况而定,不能为电教而电教。罗列到许多电教手段,却华而不实。学法指导是以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形式来体现的。学法指导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实现由“学会”过渡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再次是说教学程序,说课的对象是教师不是学生,所以说课时要说出每一具体教学步骤的做法,而且还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听说课的教师不仅了解你是怎样上这节课的,更要了解你为什么要上这节课。说教学过程时要简明扼要,不必像上课一样,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讲清楚教学思路:即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课型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大纲及英语教学法中的哪些教学原则、设计出哪些教学环节。每一教学环节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理论依据是什么及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和关键问题的处理就行了。

另外应该注意的是教学步骤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学生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学生如何主动地学习,要有师生的双边活动。问题的设计关键要有启发性、有思维力度、有思维的空间。练习的设计要求说明怎样的、哪方面的练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9.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篇九

一、高中语文优秀说课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

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这一单元为综合表达单元,教学上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为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将单元教学要求做为第三课时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本节课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体味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

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主要采取阅读感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质疑思辨,补充信息,突破重点、难点。

3、学法辅导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说明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课件展现北京秋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北京秋天的绚烂多姿,并配以轻松明快的音乐,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就在学生陶醉于这艳丽之美时,我将提出“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也为之后的深入分析做好充分的铺垫。

环节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默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思索:在郁达夫笔下,北国秋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要求学生尽量从原文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概括文本的能力。而此时,我将绚烂的图景换成色调灰暗的秋景图,将先前明快的音乐转换成低沉的音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在学生总结出北国之秋的总体特点为:清、静、悲凉之后,再提出疑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这一特点的呢?引起学生思考,详尽研读课文。

环节三:咀嚼语言,细品秋味 这一环节,将分成三个步骤进行。1.览秋色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并概括出这些色彩的特点,品味秋色的意境,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一:清。在这一环节,学生要去收集文本信息,并加以提炼,从而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闻秋声

让学生找出文中都提及了哪些声音,品味秋声的特点,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二:静。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找出很多声音,我将提出疑问:这么多的声响交织在一起,这秋天似乎是非常热闹的,是这样的吗?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了解“反衬”这一写作手法。

3.品秋味

这一步骤是将学生分组为五幅秋景图命名,要求用首字为“秋”的四字词语,并且要体现出画面中主要景物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文本的详细研读,经过收集、筛选、提炼信息,进而深切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然后教师给出自己的概括,让学生比对哪个更贴切。(秋院对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染色)这一步骤既对刚才的学生活动进行了点评,也明确了北国之秋的特点三:悲凉。

之后全班齐读秋槐落蕊图这一段落,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悲凉的秋味。环节四:介绍背景,追本溯源

这一环节中我将提出一系列问题,问题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设置的。本文除了作者写南国之秋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本身是南方人,可是为什么会喜欢北国的秋天呢? 喜欢的是北国哪里的秋天? 描写北国之秋外,还提及哪的秋天? 为什么作者所描写的景致和我们所感受到的明艳繁闹的秋景截然不同呢? 我将从四个方面去介绍:中国文人的传统--伤春悲秋;作者的生活经历--身世坎坷;当时的社会背景--动荡不安;作者的创作风格--静的文学。

通过设疑--解疑这一过程,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秋味之源,掌握阅读此类抒情散文的方法--知人论世,并充分体会“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主观色彩”的含义,掌握抒情散文的特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环节五:总结秋味,延伸拓展

教师给出小结语句: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抛砖引玉,学生依此做仿句练习,来把握秋味,体会作者情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环节六: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1.收集有关秋的诗句,至少4句以上。

10.初中数学《垂线》优秀说课稿 篇十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垂线和平行线》的第一课时《认识垂线》。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兴隆一小 刘淑丽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领域图形的认识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认识垂线》各种版本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首先我们看一下冀教版教材,教材通过几幅图片引出两条直线相交,通过让学生画两条直线相交,观察相交成的角引出垂直概念。

我们再看一下人教版教材,教材开始让学生任意画出两条直线,通过学生画线的情况引出平行和垂直。

纵观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我们会发现这两种教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让学生画直线,观察相交成的角引出垂直,人教版更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冀教版注重从现实生活情景中引入。因此,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测量、画图等数学活动中,经历认识垂线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观察、测量、画图等数学活动中,经历认识垂线的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达成以上学习目标,我进一步分析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角的基础知识,并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一些垂直的现象,学生具备一些简单的分类思想,能够从实际

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分析、思考,这也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

三、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我安排了4个环节:课前准备——口算;活动一——创设情景;活动二——构建模型;活动三——拓展交流;活动四——解释应用。下面,我将详细讲解每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

投影出示交叉的小棒、竹篱笆、十字路口。提问:这些现象可以看做什么?学生经过观察,指出这些现象都可以近似地看做两条直线相交。(设计意图:突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两条直线相交。通过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模型:

(一)认识交点

1、提出画图要求,让学生独立、任意画出两条相交直线,(你能画出几种情况)。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2、交流学生画的图形,让学生展示不同位置关系的图形。然后讨论“说一说”的问题,“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几个角?有几个交点?”

3、讨论结果:

(1)两条直线相交有四个角。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用数字标出四个角。

(2)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师应点明: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指交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观察、操作中使学生明白了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二)认识垂线

1、认真观察学生画出的两条直线相交图,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

讨论结果:

(1)∠1+∠2=180° ∠ 2+∠3=180 ° ∠ 1+∠4=180 °师最后应归到每相邻的两个角的和都是180度。

(2)在图形③中四个角可能都是直角。让学生用量角器去量一量,验证自己的想法。(验证成立)

2、教师介绍两条直线垂直的定义,认识垂线和垂足。

3、举生活中垂直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交流、操作、验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两条直线相交或垂直的基本特征,丰富学生对相交和垂直的感性经验。)

(三)点到线的距离

1、出示教材上的插图,让学生找一找A点到直线有几条线段,让学生估一估这四条线段中哪条最短?

2、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并把测量结果填在书上74页。

3、交流学生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4、教师介绍距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距离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想象、估计、猜测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线,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理解距离概念。)

三、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一练1、2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了解和深化。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11.高中数学说课优秀 篇十一

一、拓展一:突出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把说课程教学理念作为说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树立“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新课程教学理念在说课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说课时,应重视以下理念在说课过程中的运用: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等等。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课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设计相应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发展的独特平台,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思维习惯、兴趣爱好的学生的需要。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构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探究式课程教学模式。

3.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利用多媒体的简洁性和交互性,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变静态微观知识为鲜活有趣的宏观再现,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和求知的心理满足,以求得群体最优发展,并使个体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有所提高。

二、拓展二:诠释课程标准

说课,就是要把课标中的课程三维目标作为本课题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从课程论的高度驾驭教材和指导教学设计。因此,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是教师把握教学起点、制定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说课程标准,首先要准确把握好课标中的“内容标准”,分析行为动词所要求的层次要求,弄清行为条件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说课程标准还要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课程标准针对知识技巧内容二般有相应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要认真分析“知识技能”与“学习活动”之间的联系,从实际出发,既可利用建议中的某一个或多个活动,也可自行设计活动进行组织实施。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课程标准。

分析本节课涉及到的“内容标准”是:①简述细胞膜系统结构和功能;②举例说明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上述两条内容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标准”中的“简述”属了解性的知识层次水平;“举例说明”属理解性知识层次水平。

(2)结合“内容标准”及相关课程资源,教师应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二维目标上加以拓展。如通过尝试运用图示或文字描述各细胞器之间的关系等活动,体现“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对学生进行运动、发展等观点的教育;通过各细胞器在功能上的联系的教学使学生形式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三、拓展三:丰富学情分析

说课必须分析学生,对学生分析越准确、透彻、具体,教学活动安排得就越恰当,教学的效益就越高。新课程理念下,学情分析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基本内容有: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分析;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对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困难、问题的分析等。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障碍分析往往容易被忽视。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并估计学生原有基础,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课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基础:①细胞的化学组成;②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③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读图与绘图的能力。

2.学生新知识“生长点”:①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过渡延伸至细胞质知识的学习;②通过相关情境资料的展示比较总结出各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3.学生学习障碍分析:①结构相似的细胞器的学习;②对细胞器分工与合作的理解。这些障碍可通过列表比较、动画展示等方式得到排除。

四、拓展四:体现生成性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目标落实的保证,也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前提。从宏观上,教学策略中首先要求创设适合于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使用适合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提供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措施来完成个体的认知建构。新课程理念下的认知建构不应是计划与静态的,而应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关系,预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课堂预设到课堂生成是教学理念的嬗变与超越。说课时,教师要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在阐述教学过程安排时,突出生成性教学策略,说教学环节时要适时地提出生成性问题的创设,从而给学生留有自主建构的空间与时间,为课堂生成提供平台。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生成性教学策略的应用举例。

片段一:通过科学家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H标记亮氨酸出现场所与时间关系的文字材料与图片的呈现,请学生分组讨论:分泌蛋白在哪里合成?分泌蛋白从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经过了哪些细胞器?尝试描述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推断出各细胞器的功能?……讨论后,教师请代表上台交流,得出问题答案后,再动态展示分泌蛋白合成过程,完善学生的结论。这样,各细胞器相关知识就生成了。

片段二:利用角色扮演形式。通过学生趣味语言(各细胞器的功能称呼)描述各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或通过模拟制作形式,由学生设计制作模具饰物来完成各细胞器的相关内容的教学。

通过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预设,对学生的活动生成问题也进行了积极而充分的考虑,运用有弹性的预设,设计活动方案,如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境;运用角色扮演;制作模型模具等,充分运用生成性教学策略,为课堂上的生成提供了可能,以便实施过程中能更好地迎接教学中的生成。

上一篇:楼层杂物清理通告下一篇:如何育儿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