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证考试条件(精选12篇)
1.教师证考试条件 篇一
教师资格考试的条件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教师法》明确规定,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没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不能聘为教师。教师资格法定凭证为《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教师资格证书, 在全国范围内适用。
教师资格考试的条件
1.思想品德条件
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经申请人员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应届毕业生由所在学校进行思想品德鉴定。
2.各种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要求
(1)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幼儿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其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学历应当视为不合格学历。
(2)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其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学历应当视为不合格学历
(3)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岁;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4)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职、出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5)取得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技艺的人员.学历要求还可以适当放宽,具体放宽到什么程度,要根据个人所具有的特殊技艺而论.而且要经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才能放宽。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除了有学历要求外.还应当同时具备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这是和其他6种教师资格的显著区别。
(6)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3.担任教师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身体条件
身体条件应为教育教学能力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硬件,因为教师(特别是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身体条件对教育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教师资格条例》第六条规定:有教育教学能力应当包括符合国家规定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身体条件。教师身体条件主要是要求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有完全的法律行为能力等。身体条件的具体标准参照师范教育类专业招生体检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4.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也就是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按照不同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传授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习能力和道德人格,使学生的特长和潜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教育教学能力的内容广泛,要求较高,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公民的素质差异较大,因此,《(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规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具体测试办法和标准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5.普通话水平要求
《教育法》规定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都应当推广使用普通话。《(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第八条规定: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少数方言复杂地区的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标准;使用汉语和当地民族语言教学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普通话水平,由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标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范围越来越大,普通话作为交往的重要工具日益为社会所重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对推广使用普通话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具有比其他社会成员有更高的普通话水平。
6.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专业技术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国民经济部门需要的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性质,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实习和实际操作的内容较多,这些实习和实际操作任务是由实习指导教师承担的,这些实际操作教学水平,除了要有一定的学历作基础外,还要有相当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实践锻炼才能达到。所以,在《教师资格条例》第七条第二款中规定:取得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历,并应当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7.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求
学习、掌握并能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原理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对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申请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可以要求申请人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并取得结业证书。根据这条规定和不同教师资格的不同要求、不同地区和不同的申请人的实际情况,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和考查(考试)等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具体办法。
2.教师证考试条件 篇二
1 数据挖掘和可拓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KDD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 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同时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是采用机器学习、统计等方法进行知识学习的阶段。
可拓学作为“介于试验与数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诺贝尔奖获得者H.A.Simom) 与数学、哲学、行为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在理论上, 可拓学已初步形成了其特有的理论框架;目前, 可拓学正向应用方向发展。可拓工程作为可拓学特有的方法, 在产品设计、企业策划、过程控制、识别与评价、技术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
可拓数据挖掘以可拓集为集合论基础, 结合可拓方法与现有数据挖掘方法去挖掘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基于可拓变换的知识, 为经济、金融、管理、营销、策划、医学、设计等领域的决策和技术创新提供依据。
1.1 决策树
传统的数据挖掘的方法存在忽视数据变化的局限性, 而决策树分类是一种从无次序、无规则的训练样本集中推理出决策树表示形式的分类规则的方法。它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 在决策树的内部结点进行属性值的比较并根据不同的属性值判断从该结点向下的分支, 在决策树的叶结点得到结论。所以从根结点到任一个叶结点所形成的一条路径就构成了一条分类规则, 其中路径中的属性值偶对就构成了分类规则条件部分 (IF部分) 中的一个合取项, 叶结点所标记的类别就构成了规则的结论内容 (THEN部分) 。如图1所示, 决策树的生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树的构造和树的剪枝[2]。
1.2 决策树的构造
决策树采用自顶向下的递归方式:从根节点开始在每个节点上按照给定标准选择测试属性, 然后按照相应属性的所有可能取值向下建立分枝、划分训练样本, 直到一个节点上的所有样本都被划分到同一个类, 或者某一节点中的样本数量低于给定值时为止。这一阶段最关键的操作是在树的节点上选择最佳测试属性, 该属性可以将训练样本进行最好的划分。最佳测试属性的选择标准有信息增益、基尼指数以及基于距离的划分等。
1.3 ID3算法
当前最有影响的决策树算法是Quinlan于1986年提出的ID3和1993年提出的C4.5算法。ID3算法是较早出现也是最著名的决策树归纳算法。C4.5是ID3的改进算法, 不仅可以处理离散值属性, 还能处理连续值属性[3]。
ID3算法是基本的决策树生成算法, 属于贪心算法。
ID3算法的基本原理:在ID3决策树归纳方法中, 通常使用信息增益方法来帮助确定生成每个结点时所应采用的合适属性。这样就可以选择具有最高信息增益 (熵减少的程度最大) 的属性作为当前结点的测试属性, 以便对之后划分获得的训练样本子集进行分类所需要信息最小, 也就是说, 利用该属性进行当前 (结点所含) 样本集合划分, 将会使得所产生的各样本子集中的“不同类别混合程度”降为最低。因此, 采用这样一种信息论方法将有效减少对象分类所需要的次数, 从而确保所产生的决策树最为简单。
ID3算法是将信息增益分析技术和基于多维数据分析的方法集成在一起, 删除信息量较少的属性, 收集信息量较多的属性, 常用于概念分析。设C是样本中类的数目, S是样本数, p (s, j) 表示样本S中样本属于第j类的概率, 也即p (s, j) =sj/S, sj是样本S中属于类j的样本数。因此, 对于一个给定的样本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增益是:
具有值{a1, a2, …ak}的属性T可以将S划分为子集{S1, S2, …Sk}, 其中Sj包括样本S中T的值为aj的那些样本。设Sj包括类Ci的Sij个样本, 根据T的这种划分的期望信息称作T的熵。其加权平均为:
决策树归纳算法可以用于抽取能够描述重要数据集合或预测未来数据趋势的模型, 因此它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
2基于ID3算法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条件结论信息数据挖掘
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情况问题, 选择条件和结论:条件:英语基础、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兴趣、社会压力和英语氛围, 并有相应值, 如下表:
采用问卷的形式发放并收集结论, 汇总到如下execl表格:
由ID3算法得出一棵正确分类训练集中每个样例的决策树。
为了下次使用方便, 采用数据结构中树的父子表示法[4], 将生成的决策树保存到数据库中。表结构如下:
根据ID3算法, 所有从根结点出发到叶子结点的路径, 每条路径将对应一条规则。提取决策树中的叶子结点, 生成规则, 汇总成规则集表如下:
3 结语
作为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 应将研究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读者可参考规则集表的信息,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调整自己的条件, 提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信息。
参考文献
[1]蔡文, 杨春燕, 陈文伟, 李兴森著.可拓集与可拓数据挖掘[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谢金梅, 王艳妮.决策树算法综述[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3.教师证考试条件 篇三
一、进一步完善有关内容,增强《条件》的前瞻性,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条件》对职教教师各个等级的专业技术资格提出了比较全面、系统、客观的要求,对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职教形势,有些内容还应该进一步充实与完善。如《条件》比较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素养,对教师专业品质的要求略显单薄,,一些体现时代特征与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素质未能及时得到反映。比如,当代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已不仅仅表现为传统的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善于尊重学生、研究学生、发展学生,保持与学生畅通、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业需求,为学生的学习乃至整个生涯发展作出专业指导,更好地体现教师专业的服务性,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此外,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仅指教师个人的发展。“教师职业发展极为重要的是与同事合作,要成长为一个专业人员,教师必须想办法克服课堂上和学校中存在的隔离状态”。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突出强调教师合作的重要,无论是专业课程教学、学生的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都需要教师团队的努力,需要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教师能否顺利融入专业共同体,与同事分享个人实践成果,并在其中与团队成员一起成功,不仅是教师专业品质的重要方面,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与途径,更是优质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不仅日益全面,而且应更加多元化、情境化,更加着力于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二、进一步贴近教育实践,提升《条件》的可行性,维护教师的专业发展
制定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的根本目的在于严格规范教师职业资格制度,确保教师队伍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不是盲目提高要求,限制教师的职称晋升与专业发展。因此,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的制定,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立足教师专业工作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脉搏。做到严格要求与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为教师专业发展成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从而起到既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又能真正促进并维护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的《条件》还需要对教师的职业现状做更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困难,了解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际需求,制定出适合不同类型教师、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技术资格标准,让每个教师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专业发展的成就。例如,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要求,虽然新的《条件》已经提供了多种途径,但不外乎三种:发表作品类(包括论文与著作)、获奖类、技术创新类(尤其是企业生产技术),这些方面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育教学来说确实很重要,但作为教师来说,其最本质的工作是教学,体现其专业水平的也是教学,因此,考察教师科研水平最重要的是能否有效地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提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并不是要求教师像专职科研人员,从事深奥的纯理论研究,而是强调教师从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研究;职教教师的科研成果也不仅仅是学术成果与技术创新,更多地应该是以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问题或改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职教教师的研究是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行动研究、校本研究和叙事研究。而这些不一定能通过上述三个方面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对培养学生的质量、对教师平时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评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引导他们投入专业研究,而不是急功近利,忙着发表论文、编书、得奖,以至于很多教师不安心教学,热心于从事所谓的科研。此外,关于教师的专业实践,在《条件》中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生比超标的情况下,在不影响教师休息与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如何保障这一规定的切实可行,仍需作进一步明确规定。
三、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保障《条件》的可操作性,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
职教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相关政策制度的保障,《条件》的制定,不能仅仅只是对教师提出要求,而且要积极创造条件,探索有效途径,为教师达到这些要求提供制度保障。从《条件》的规定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当前亟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主要有:
1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今天,世界整体上的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的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他们的知识和技术。”当前,我国非常重视职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为此,专门制订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然而,很多继续教育的制度设计都只是针对骨干教师、新教师等特定群体制定的l临时性政策,缺乏延续性。广大教师希望的是有一个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能够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有计划、有重点、形式多样的终身性继续教育,为教师提供适当的继续教育时间、经费资助、工作支持、专业帮助,这样才能持续深入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顺利实施。
2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条件》对教师下企业实践、提高专业实践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中等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然而,教师下企业实践,并不是靠教师个人努力就能实现的,涉及学校的工作实际、与企业的协作联系、教师的时间安排等,因此,需要建立更完善更详细的规章制度,督促学校与企业、教师共同努力,切实落实这一制度,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真正融入企业,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4.教师证考试条件 篇四
教师资格考试经验:小学教师资格证需要哪些条件
一、考教师资格证的思想品德条件
首先要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责任与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并经申请人员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在校应届毕业生,由所在学校进行思想品德鉴定。
二、考教师资格证的学历条件
种类学历要求
幼儿教师资格必须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小学教师资格
中学教师资格
初级中学教师必须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高级中学教师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
三、考教师资格证的教育教学能力条件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jiaoshi.koolearn.com/)分享
考生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按照不同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特长和潜力。
四、考教师资格证的理论知识条件
考取教师资格证,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均需先学习《综合素质》《幼儿保教知识能力》《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等理论课程,参加笔试考试,且成绩合格。
五、考教师资格证的普通话水平条件
按照要求普通话至少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并取得相应等级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特别注意一点:考生在申报语文学科时普通话水平需达到二级甲等或以上;申报其他学科则只需要二级乙等以上。
六、考教师资格证的身心素质条件
考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精神病史和传染性疾病,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在县级以上医院体检达到合格。
七、考教师资格的户籍条件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jiaoshi.koolearn.com/)分享
考生的户籍或人事档案必须在当地,才可以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如果二者一个都没有则必须要返回户籍所在地方可报名。
八、考教师资格证对在校学生的条件
在校生报考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幼儿、小学教师资格,专科大
二、大三学生都可以参加笔试考试,但只有大三毕业生可以参加面试考试;考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本科大
三、大四学生都可以参加笔试考试,但只有大四毕业生可以参加面试考试。毕业之后的学生均可考教师资格证。应届毕业生可以在学 校报考,毕业之后就必须得在社会指定的机构报考了。
5.教师证考试条件 篇五
1、学历要求:高中或中专教师要求本科(非师范生或毕业生均可报考)。初中教师要求大专(非师范大专生或毕业生均可报考)。小学教师要求中专(非师范大专生或毕业生均可报考)。
2、考试时间:2011年1月(加考)、4月(大考)、7月(加考)、10月(大考),一年考四次。考试内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应用能力、普通话。考试成绩全国有效。
广东省教师资格培训中心网关于2011年广东省教师资格考试报名要求及考前培训资讯:
广东省教师资格证2011年考试考前培训工作,根据领导会议研究决定,全省按三个培训教学区进行:广州教学区、深圳教学区和珠海教学区,其中广州教学区的教师资格考试培训工作在华南师范大学进行。深圳教师资格培训在深圳大学授课。珠海教师资格培训班集中在暨南大学珠海校区授课。作为省级教师资格考试培训重点单位,本中心师资力量雄厚权威,专家委员会成员包括中科院院士、省厅领导、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等重点大学院校领导、省级专家教授和博士。本中心教师资格培训班学员每年都以99%的全省最高通过率名列前茅,多次受到上级领导表扬和历届学员家长好评。
关于广东省暨广州市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时间、考试科目等内容详见上栏;关于2011年教师资格考前培训各项课程安排详见下栏: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班
考试内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应用能力、普通话。
考前培训: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应用能力、普通话、考试重点、考试范围、考试题型、标准答题格式、答题技巧、普通话考试注意事项、说课试讲注意事项等完整内容。
辅导老师:华南师范大学校本部教育学心理学权威老师和博士(本辅导班学员通过率高达99%)
上课地址:华南师范大学校本部电教楼D01多媒体电教厅。
点此调阅: 简 章
开课时间: 2月27日(周日班,逢周日9.00-17.00,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应用能力,培训+考试+教材资料:980元现金,10月份考试)(网上预报名)
开课时间: 3月12日(周六班,逢周六9.00-17.00,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应用能力,培训+考试+教材资料:980元现金,10月份考试)(网上预报名)
开课时间: 4月30日(周六班,逢周六9.00-17.00,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应用能力,培训+考试+教材资料:980元现金,10月份考试)(网上预报名)
开课时间: 5月8日(周日班,逢周日9.00-17.00,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应用能力,培训+考试+教材资料:980元现金,10月份考试)(网上预报名)
开课时间: 5月14日(周六班,逢周六9.00-17.00,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应用能力,培训+考试+教材资料:980元现金,10月份考试)(网上预报名)
开课时间: 5月15日(周日班,逢周日9.00-17.00,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应用能力,培训+考试+教材资料:980元现金,10月份考试)(网上预报名)
开课时间: 5月21日(周六班,逢周六9.00-17.00,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应用能力,培训+考试+教材资料:980元现金,10月份考试)(网上预报名)
开课时间: 6月19日(周日班,逢周日9.00-17.00,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应用能力,培训+考试+教材资料:980元现金,10月份考试)(网上预报名)
开课时间: 6月25日(周六班,逢周六9.00-17.00,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应用能力,培训+考试+教材资料:980元现金,10月份考试)(网上预报名)
开课时间: 7月10日(周日班,逢周日9.00-17.00,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应用能力,培训+考试+教材资料:980元现金,10月份考试)(网上预报名)
开课时间:7月16日(周六班,上午9.00-17.00,普通话,培训 + 报考 + 教材资料:共计300元现金)(网上预报名)开课时间: 7月17日(周日班,逢周日9.00-17.00,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应用能力,培训+考试+教材资料:980元现金,10月份考试)(网上预报名)
开课时间: 7月23日(周六班,逢周六9.00-17.00,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应用能力,培训+考试+教材资料:980元现金,10月份考试)(网上预报名)
开课时间: 8月21日(周日班,逢周日9.00-17.00,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应用能力,培训+考试+教材资料:980元现金,10月份考试)(网上预报名)
开课时间: 8月27日(周六班,逢周六9.00-17.00,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应用能力,培训+考试+教材资料:980元现金,10月份考试)(网上预报名)
报名地址: 华师电子大厦603、102办公室(华南师范大学正门东侧第一栋办公楼-电子科技大厦603、102办公室)(调阅华师地图)
办公电话: 020-85265836、85512177、87792209。
报名资料: 身份证复印件1份、彩色小一寸照片1张、蓝底大一寸照片一张(蓝底大一寸照片要电子版,可在报名现场或以后上课时提交U盘即可)。
办公时间: 每天上午9.00 — 下午6.00,若晚过6.00请电话预约,中午和节假日及周末有老师值班,均可报名。名额有限,先到先得,额满即止。
教师资格有关问题咨询与答复
()
1、问: 到何处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答: 申请者须根据本人拟申请教师资格种类,按照教师资格认定权限,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工作单位所在地的相应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提出申请。、问: 教师资格认定的权限是如何划分的?
答: 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省辖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是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含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越级认定。、问: 对普通话水平及证书有何要求?
答: 申请人普通话必须达到二级乙等及其以上水平,并取得由国家语委统一印制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证书须加盖省级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章和钢印,否则无效。、问: 什么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
答: 1997 年经国家标准局审定,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为部颁标准。该标准把普通话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每级各设甲、乙、丙,共三级六等。、问: 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哪些人员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不需要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
答: 以下三类人员可以免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1)已在高等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或者通过国家自学考试等途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并取得单科结业证书者。(2)参加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举办或委托师范院校组织举办的高校岗前培训,学习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程,并取得合格证书者。(3)参加地级以上市教育局(教委)组织举办或委托市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培训(每门课程 32 学时以上),并取得合格证书者。、问: 什么是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有哪些测评项目?
答: 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身体条件、普通话水平和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就是对申请人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测定与评价,考察其是否具备当教师的基本职业能力和素质。测评项目包括试讲和面试两部分。通过试讲,考察申请人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通过面试,考察申请人的仪表仪态、行为举止、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广东省教师资格考试备考复习方法
()
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较多,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几乎遍及教材各有关章节,要记住全部内容,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如果在成考补习的过程中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则可以利用笔记将 “ 厚 ” 书读 “ 薄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怎样做好读书笔记呢?
一是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做摘要笔记,概括其要点,提纲挈领,提炼出全书的内容和逻辑结构,同时,还要结合教材的详细内容,依据考试大纲,认真研读,真正吃透,抓住重点。
二是在教材的相应位置做好眉批笔记,可圈可点,可增可减,边看边做。这一过程既是读书的过程,也是记忆的过程。
三是对所学内容做好心得笔记。根据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考、对比、分析、体会等随手记下来,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大有裨益。
另外要做好我省教师资格考试备考应试 8 件事:
1、复习计划
有必要制定一个适宜的复习计划,严格规定每天的作息时间,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攻克所有难点,背熟重点笔记,牢记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大家的标准解题格式、标准解题内容和标准解题方法。
(提示:背资料方法——背资料要长期背才能记住,短期背大量信息是很难记住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同学第一天猛背,第二天几乎忘得一干二净然后埋怨自己笨的原因。“少而精”是人类大脑记忆信息的方式。世界最新记忆科学研究再次证实,即使短期记忆也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因此不是笨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向自然杂志社申请免费电子版欣赏一下,也可点此调阅:《自然》--详见第12篇论文简介)。
2、强化总复习
临考前几周,根据复习计划,对照考试大纲和笔记,将老师上课的内容和复习过的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中再回忆一遍。对记忆模糊的知识点,重新记忆;对以前没有发现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巩固;对新发现的难点、疑点尽可能攻克,但由于离考试时间很近,不要钻进牛角尖儿出不来,费时太多,贻误 “ 战机 ”。
3、考前准备
在会计考试 的前一天,去熟悉一下考场环境,将考试必需品(包括准考证、身份证、钢笔、圆珠笔、橡皮、尺子等)集中到一起,以免赶考时忘掉,同时要记得考点地址、自己的考场号、座位号,做好各种应急准备,以免出现不应有的差错导致迟到而影响考试情绪。
4、稳定情绪
进入考场以后,首先要稳定情绪,认真填写卷头,检查试卷印刷质量,如遇不清、错印、漏印、破损等情况,举手报告监考老师。
5、审明题意,弄清答题方向
审题对于回答各类试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正式答题前,要仔细地逐字逐句地搞清题目的含义,尤其是对那些意思相近的词或字的不同含义,要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弄清题意后,确定答题方向,再认真按要求作答。
6、答题要规范、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对主观题型,切忌动笔就写,信口开河。应在答题前理出思路,拟定一个结论性的要点,然后才动笔作答,避免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得不到分数却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答题时,注意规范和条理,答案要准确、简洁、明了,并注意逻辑顺序。
书写也要规范,不可用网络字,忌潦草、勾勾划划,保持卷面整洁。
7、先易后难,尽量少留空白
本着先易后难的顺序,保证时间的合理分配。容易的题目先把分数拿到手,做完整个试卷后再回头将难题攻克,不轻易放弃是拿高分的关键,能解几步就写几步,争取分步得分。但注意不要仅仅为了填充空白而漫无边际乱写一通(胡乱作答,会影响判卷老师对你的水平的判断且浪费时间)。
8、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做完试卷后:
(1)认真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2)字母、符号是否准确无误;
(3)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整个试卷是否有会做而忘了做的漏题,等等。
在确信万无一失的情况下交卷,以保证较高的成功率。
6.研究学生: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条件 篇六
一、师生积极有效互动:教师专业化的本质特征
一名专业化了的教师具备许多条件, 这些条件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为必要条件, 如渊博的知识、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一类为充分条件, 如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必要条件为事件发生所必须, 但只有它们时却不能导致事件的必然发生。而充分条件一旦产生, 与之相对应的事件就必然会发生。如教育教学的经验所示, 当师生之间产生积极有效互动的时候, 学生的积极变化就开始了, 或者说学生的发展就开始了, 教育就开始了。
发展是内在地发生在学生自己身心两方面积极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师生之间的积极有效互动是学生发展的外在条件。从理论上讲, 学校是专门提供师生相互作用的机构, 通过对教师的选拔、培训、激发与控制应该能够形成师生之间的积极有效互动, 保证学生发展的方向、水平和效率, 从而通过培养出足够发展了的学生保证社会发展的方向、水平和效率, 彰显教育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教育实践中, 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并不总是存在:师生之间如同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有之;师生之间的消极互动有之;甚至教师虐待学生 (包括幼儿) 从而对学生造成身心极大的伤害有之。也就是说, 现实中并不是所有学校中的每一个教师都能够促进学生发展, 有些教师甚至是阻碍、伤害、扼杀了学生的发展并危及社会的发展。
师生之间正向、积极、有效的互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 是教师教育能力的直接展现, 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 也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源泉和参与社会历史创造的形式。
如果把教师的专业素质看作是一个由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构成的三维一体的结构的话, 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就是这个素质结构良好、功能正常发挥的集中表现。因为它内在地包含并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以及教师的反思与发展能力。一名教师无论在上述的哪一项能力上有缺陷, 都不能长期、稳定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都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 师生之间都难以形成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并不断扩大这种对话的深度与广度, 建构起学生的精神世界, 丰富学生的体验, 促进学生的发展。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内在地包含并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如果一名教师缺乏对教育专业的正确理解与认识, 缺乏对待学生的正确态度与行为, 缺乏个人修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集中体现就是师生之间不匹配、不相交、总是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以及“战争”的不断升级, 这就根本谈不上教育。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内在地包含并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只有掌握了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与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知识, 才可能形成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 并通过师生积极有效互动集中体现出来, 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获得动力与支持。所以, 师生积极有效互动是教师专业化的本质特征, 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本质属性。这一特征与属性把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区别开来, 把教师与家长区别开来。教师正是通过能动地、持续地作用于学生, 把促进学生发展的愿望对象化为学生自己要发展的愿望, 并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建构, 才实现了学生自身的发展, 彰显了教师的使命与教育的责任。
二、深入研究学生:师生积极有效互动的重要前提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评价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师生之间是否能够进行积极有效互动, 决定权在教师。如果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有效的相互作用,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 那一定首先意味着教师触动了学生的心底:这种触动可能是教师或教师与学生共同创建出的问题情境, 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强烈的不平衡感, 这种感受促使学生去获得答案。于是产生了学生自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通过对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的倾听、判断、筛选、提炼、重组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不断地建构出适合于学生的阶梯式递进的探索情境, 推动学生解决问题,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意识与能力;这种触动可能是教师创建的某种情绪情感情境, 它激发了学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并产生了共鸣, 使学生沉浸、陶醉在某种情绪情感状态中———美的享受、紧张与焦虑、欣喜与自豪、庄严与崇高等等, 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精神世界获得洗礼, 灵魂变得高尚, 成长具有动力;这种触动可能是教师建立的恰当的操作情境, 学生有兴趣、有能力模仿、练习直到形成技能技巧, 使学生获得改变自己、改变周围环境的直接操作方式, 感受到本领的增强与成长的力量;这种触动也可能是教师的一个笑脸、一个拥抱、一句赞扬、甚至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批评等等, 总之, 它们触动了学生的心底, 并持续激发、维持这种触动, 使学生发生某种改变, 实现教育的意义。
对学生心底的触动是建立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研究学生, 才能弄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其所创设的各种情境、发出的各种信息信号、采取的各种方法手段才能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匹配, 才能成为激发、支持、指导学生发展的动力与条件,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并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然而, 在现行的教师培养培训中, 研究学生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来看, 基本上还是老三门课: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材教法虽然各自在本专业开设, 但它是一门侧重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课程, 对学生的关注与研究不足。从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来看, 基本上还是老师讲学生听, 实际上更普遍的是老师讲学生不听———学生在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老师们很少做出把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改革尝试, 很少能为学生提供师生积极有效互动的良好示范, 学生没有体验到、积累起来师生积极有效互动的经验、认识以至于操作方式。从实践教学来看, 目前师范院校的见习实习一般都是一次, 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不讨论现实中存在的见习实习走过场现象, 也不讨论见习实习次数的多少与时间的长短是否合理的问题。假设实习基地校的指导教师认真负责, 精心指导, 实习生也真实地备课上课, 那也不能认为实习生就了解了学生, 形成了对学生真实的认识和理解。因为尽管新课程改革已多年, 以学生为本已为广大教师耳熟能详, 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 大多数老师实际关注的还是教材的处理、方法的选择、程序的安排、时间的把握、教学任务的完成, 而不是学生。中小学教师普遍既缺乏研究学生的理念与方法, 也没有实际的研究学生的尝试性行为, 这必然影响实习生的价值取向和工作的思路与方法。整体来看, 学生在教师的头脑中仅是一个模糊的、被动的群体, 在个别学生身上所发生的教育事件给教师留下的往往是负面经验, 这种负面经验常常使教师觉得应该把学生当作防范、控制的对象, 而不是独特的主体, 学生需要管束而不是尊重和研究。所以, 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许多教师认为应该显示出自己的威严, 让学生怕自己。这也是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听到的最多的、最有害的一句“忠告”。殊不知正是因为教师疏于对学生的研究与理解, 教师发出的各种招数才点不准学生的穴位, 才触动不了学生, 才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无事生非”。而面对“生非”的学生, 老师们往往不反思自己, 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处理, 造成了现实教育中的许多不良后果, 阻碍甚至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新课程改革以来, 一轮又一轮的教师培训都在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但几乎没有如何尊重学生、如何观察学生、如何对学生进行研究并根据所得结论改进教育教学的实际训练。尊重学生、研究学生的文化也还没有在中小学形成:学校的教研活动少有真实研究自己面对的学生的情况;观摩教学后老师们会把观摩课原样搬回, 而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学生的特点等等。所以, 教师教育———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 鲜活的学生都没有真正进入到教育者的视野。无学生的教师教育怎能培养出心中有学生的教师?心中没有学生又怎能去关注学生、热爱学生、研究学生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当教师心中没有学生的时候, 当教育的意义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得到实现的时候, 能说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专业吗?
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研究学生的重要途径
研究学生有多种方法与途径, 比如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档案袋评价、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考试考察等等, 都可以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漏洞与不足、学业上的进步与特点, 并通过这些特点间接反映出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特点。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因为教师不仅要知道这些特点, 更要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特点, 才能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按照现象学的观点:生活世界“是一个包括人们的一切实际生活 (包括科学的思想生活) 的世界, 是在我们具体的世界生活中不断作为实际的东西给予我们的世界, 是一切已知的和未知的东西的世界, 是被经验着的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1]。也就是说生活世界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现实世界, 它是由具有互为需求与被需求的人们建立起实在的联系、上演着一系列故事和事件的世界, 是丰富多彩、正在发生、鲜活生动的现实世界。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现实世界———这个完整的生活世界是由若干个子生活世界构成的:如学校的生活世界、家庭的生活世界、医院的生活世界等等。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子生活世界中, 而且不只生活于其中一个具体的子生活世界中。在不同的时间地点, 由于不同的原因, 人会生活在不同的子生活世界中。例如学生, 既生活在学校的生活世界中, 也生活在家庭的生活世界中等等。正是由于学生生活在复杂多样的具体子生活世界中, 这些子生活世界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才建构了学生自己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 同时又在这复杂多样的子生活世界中展现着自己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所以, 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研究学生的生活世界, 才有可能了解、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 并对症下药, 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切实的鼓励与支持。
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意味着教师要走进学生生活于其中的多个子生活世界, 了解不同的子生活世界给学生提供了怎样的生活环境, 发生过和正在发生什么样的生活事件, 尤其是在这些生活事件中的其他主体怎样对待这个学生, 他们之间产生了什么样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对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意味着当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与行为, 尤其是不符合教师要求的想法与行为的时候, 教师不是以己之心度学生之腹, 把自己对成人世界的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 而是因为明白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世界, 他们有自己的运行轨迹, 他们的各种表达自有他们的原因, 从而采取严肃、谨慎、宽厚的态度, 认真寻求针对这个学生的教育教学行为;意味着教师要认真掌握好自己所教的学科, 因为这是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理解学生、研究学生、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工具之一。如果没有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 没有对本学科促进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义的理解, 教师就失去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资格, 失去了研究学生的权利和研究学生的角度;意味着教师要学习教育科学知识, 掌握丰富多样的教育科学理论与方法, 并通过实际锻炼转化为自身的才能。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意识、有方法、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恰当的预测, 通过提供正确的措施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发展。总之, 教育就发生在教育现场, 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间丰富、生动、充盈的相互影响和人格的建构之中。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相互作用是实现这种影响与建构的条件与过程, 这一条件的提供和过程的实现依赖于教师基于研究学生的生活世界、对教育情境全身心投入的能力和对出乎预料的和无法预测的教育事件做出正确反应的能力, 依赖于教师把师生间积极有效的互动不断推向前进的能力。
参考文献
7.研究学生: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条件 篇七
师生积极有效互动 研究学生 生活世界
从理论上讲,学校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阻碍甚至伤害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缺乏尊重、研究、理解、引导学生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所致。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研究与理解学生,构建师生积极有效相互作用的情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教师专业化的特征与表现,也是教师的任务与责任。
一、师生积极有效互动:教师专业化的本质特征
一名专业化了的教师具备许多条件,这些条件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为必要条件,如渊博的知识、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一类为充分条件,如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必要条件为事件发生所必须,但只有它们时却不能导致事件的必然发生。而充分条件一旦产生,与之相对应的事件就必然会发生。如教育教学的经验所示,当师生之间产生积极有效互动的时候,学生的积极变化就开始了,或者说学生的发展就开始了,教育就开始了。
发展是内在地发生在学生自己身心两方面积极变化的过程与结果,师生之间的积极有效互动是学生发展的外在条件。从理论上讲,学校是专门提供师生相互作用的机构,通过对教师的选拔、培训、激发与控制应该能够形成师生之间的积极有效互动,保证学生发展的方向、水平和效率,从而通过培养出足够发展了的学生保证社会发展的方向、水平和效率,彰显教育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教育实践中,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并不总是存在:师生之间如同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有之;师生之间的消极互动有之;甚至教师虐待学生(包括幼儿)从而对学生造成身心极大的伤害有之。也就是说,现实中并不是所有学校中的每一个教师都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有些教师甚至是阻碍、伤害、扼杀了学生的发展并危及社会的发展。
师生之间正向、积极、有效的互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教师教育能力的直接展现,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也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源泉和参与社会历史创造的形式。
如果把教师的专业素质看作是一个由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构成的三维一体的结构的话,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就是这个素质结构良好、功能正常发挥的集中表现。因为它内在地包含并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以及教师的反思与发展能力。一名教师无论在上述的哪一项能力上有缺陷,都不能长期、稳定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都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都难以形成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并不断扩大这种对话的深度与广度,建构起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发展。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内在地包含并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如果一名教师缺乏对教育专业的正确理解与认识,缺乏对待学生的正确态度与行为,缺乏个人修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集中体现就是师生之间不匹配、不相交、总是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以及“战争”的不断升级,这就根本谈不上教育。师生积极有效互动内在地包含并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只有掌握了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与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才可能形成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并通过师生积极有效互动集中体现出来,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获得动力与支持。所以,师生积极有效互动是教师专业化的本质特征,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本质属性。这一特征与属性把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区别开来,把教师与家长区别开来。教师正是通过能动地、持续地作用于学生,把促进学生发展的愿望对象化为学生自己要发展的愿望,并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建构,才实现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彰显了教师的使命与教育的责任。
二、深入研究学生:师生积极有效互动的重要前提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评价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是否能够进行积极有效互动,决定权在教师。如果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有效的相互作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那一定首先意味着教师触动了学生的心底:这种触动可能是教师或教师与学生共同创建出的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强烈的不平衡感,这种感受促使学生去获得答案。于是产生了学生自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通过对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的倾听、判断、筛选、提炼、重组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不断地建构出适合于学生的阶梯式递进的探索情境,推动学生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意识与能力;这种触动可能是教师创建的某种情绪情感情境,它激发了学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并产生了共鸣,使学生沉浸、陶醉在某种情绪情感状态中——美的享受、紧张与焦虑、欣喜与自豪、庄严与崇高等等,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世界获得洗礼,灵魂变得高尚,成长具有动力;这种触动可能是教师建立的恰当的操作情境,学生有兴趣、有能力模仿、练习直到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获得改变自己、改变周围环境的直接操作方式,感受到本领的增强与成长的力量;这种触动也可能是教师的一个笑脸、一个拥抱、一句赞扬、甚至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批评等等,总之,它们触动了学生的心底,并持续激发、维持这种触动,使学生发生某种改变,实现教育的意义。
对学生心底的触动是建立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才能弄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其所创设的各种情境、发出的各种信息信号、采取的各种方法手段才能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匹配,才能成为激发、支持、指导学生发展的动力与条件,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无限的可能性,并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然而,在现行的教师培养培训中,研究学生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来看,基本上还是老三门课: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材教法虽然各自在本专业开设,但它是一门侧重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课程,对学生的关注与研究不足。从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来看,基本上还是老师讲学生听,实际上更普遍的是老师讲学生不听——学生在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老师们很少做出把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改革尝试,很少能为学生提供师生积极有效互动的良好示范,学生没有体验到、积累起来师生积极有效互动的经验、认识以至于操作方式。从实践教学来看,目前师范院校的见习实习一般都是一次,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不讨论现实中存在的见习实习走过场现象,也不讨论见习实习次数的多少与时间的长短是否合理的问题。假设实习基地校的指导教师认真负责,精心指导,实习生也真实地备课上课,那也不能认为实习生就了解了学生,形成了对学生真实的认识和理解。因为尽管新课程改革已多年,以学生为本已为广大教师耳熟能详,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老师实际关注的还是教材的处理、方法的选择、程序的安排、时间的把握、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是学生。中小学教师普遍既缺乏研究学生的理念与方法,也没有实际的研究学生的尝试性行为,这必然影响实习生的价值取向和工作的思路与方法。整体来看,学生在教师的头脑中仅是一个模糊的、被动的群体,在个别学生身上所发生的教育事件给教师留下的往往是负面经验,这种负面经验常常使教师觉得应该把学生当作防范、控制的对象,而不是独特的主体,学生需要管束而不是尊重和研究。所以,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许多教师认为应该显示出自己的威严,让学生怕自己。这也是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听到的最多的、最有害的一句“忠告”。殊不知正是因为教师疏于对学生的研究与理解,教师发出的各种招数才点不准学生的穴位,才触动不了学生,才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无事生非”。而面对“生非”的学生,老师们往往不反思自己,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处理,造成了现实教育中的许多不良后果,阻碍甚至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轮又一轮的教师培训都在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几乎没有如何尊重学生、如何观察学生、如何对学生进行研究并根据所得结论改进教育教学的实际训练。尊重学生、研究学生的文化也还没有在中小学形成:学校的教研活动少有真实研究自己面对的学生的情况;观摩教学后老师们会把观摩课原样搬回,而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学生的特点等等。所以,教师教育——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鲜活的学生都没有真正进入到教育者的视野。无学生的教师教育怎能培养出心中有学生的教师?心中没有学生又怎能去关注学生、热爱学生、研究学生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当教师心中没有学生的时候,当教育的意义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得到实现的时候,能说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专业吗?
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研究学生的重要途径
研究学生有多种方法与途径,比如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档案袋评价、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考试考察等等,都可以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漏洞与不足、学业上的进步与特点,并通过这些特点间接反映出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特点。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教师不仅要知道这些特点,更要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按照现象学的观点:生活世界“是一个包括人们的一切实际生活(包括科学的思想生活)的世界,是在我们具体的世界生活中不断作为实际的东西给予我们的世界,是一切已知的和未知的东西的世界,是被经验着的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1]。也就是说生活世界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现实世界,它是由具有互为需求与被需求的人们建立起实在的联系、上演着一系列故事和事件的世界,是丰富多彩、正在发生、鲜活生动的现实世界。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现实世界——这个完整的生活世界是由若干个子生活世界构成的:如学校的生活世界、家庭的生活世界、医院的生活世界等等。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子生活世界中,而且不只生活于其中一个具体的子生活世界中。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由于不同的原因,人会生活在不同的子生活世界中。例如学生,既生活在学校的生活世界中,也生活在家庭的生活世界中等等。正是由于学生生活在复杂多样的具体子生活世界中,这些子生活世界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才建构了学生自己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同时又在这复杂多样的子生活世界中展现着自己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所以,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研究学生的生活世界,才有可能了解、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对症下药,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切实的鼓励与支持。
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意味着教师要走进学生生活于其中的多个子生活世界,了解不同的子生活世界给学生提供了怎样的生活环境,发生过和正在发生什么样的生活事件,尤其是在这些生活事件中的其他主体怎样对待这个学生,他们之间产生了什么样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对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意味着当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与行为,尤其是不符合教师要求的想法与行为的时候,教师不是以己之心度学生之腹,把自己对成人世界的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而是因为明白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世界,他们有自己的运行轨迹,他们的各种表达自有他们的原因,从而采取严肃、谨慎、宽厚的态度,认真寻求针对这个学生的教育教学行为;意味着教师要认真掌握好自己所教的学科,因为这是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理解学生、研究学生、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工具之一。如果没有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没有对本学科促进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义的理解,教师就失去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资格,失去了研究学生的权利和研究学生的角度;意味着教师要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掌握丰富多样的教育科学理论与方法,并通过实际锻炼转化为自身的才能。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意识、有方法、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恰当的预测,通过提供正确的措施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发展。总之,教育就发生在教育现场,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间丰富、生动、充盈的相互影响和人格的建构之中。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相互作用是实现这种影响与建构的条件与过程,这一条件的提供和过程的实现依赖于教师基于研究学生的生活世界、对教育情境全身心投入的能力和对出乎预料的和无法预测的教育事件做出正确反应的能力,依赖于教师把师生间积极有效的互动不断推向前进的能力。
——————
参考文献
[1] 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丁相平(1963-),女,山西大同人,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硕士。]
8.教师证考试条件 篇八
PMP是英文“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的缩写,中文意思是“项目管理职业经理人”。它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简称PMI)在全球范围内对项目管理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PMP认证1984年最先在美国推广,目前已遍及全球。
二、PMP报名条件
报名考生必须具备35小时以上涵盖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九大知识领域的培训经历。报名考试者必须具备以下两类情况之一(可去PMP团购网核实报考资格)
第一类:申请者需具有学士学位或同等的大学学历或以上者。
PMI要求申请者在项目管理五大过程中(项目的起始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控制阶段和收尾阶段)至少具有4500小时的项目管理经验,并且,在申请之日前6年内,累计项目管理月数至少达36个月。并且要求这36个月是不重叠的、单独的。
第二类:申请者不具备学士学位或同等大学学历或以下者。
PMI要求申请者在项目管理五大过程中(项目的起始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控制阶段和收尾阶段)至少具有7500小时的项目管理经验,并且,在申请之日前8年内,累计项目管理月数至少达60个月。并且要求这60个月是不重叠的、单独的。
三、PMP考试时间
PMP认证一年有四次考试,时间分别为3月,6月,9月,12月,每次考试必须提前3个月进行英文与中文报名,考试的具体时间由PMI在3个月之前通知。
四、考试内容及形式
考试大纲————PMBOK(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题型————全球统一的考题,全球统一的认证标准,PMI直接进行认证工作。试题是中英文对照式,200道4选1的情景式选择题,4小时答完。
五、PMP报名流程
1、获取35小时以上涵盖美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九大知识领域的培训证书(可通过PMP团购网节省费用http://);
2、在网上提交英文申请材料;
3、材料申报递交一周后会收到PMI回复的确认函,确认审核通过后,可以参加PMP认证考试,随后需进行中文报名;
4、中文报名审核后,可以进行中国区安排的PMP认证考试;
6、申请资料审查即复审(PMP认证部按一定比例抽查审核申请资料。提交给PMI证书部的任何虚假和错误信息将受到惩罚,包括中止或撤消考试资格或证书。);
申请合格通知(如果考生的报名资料合格的话,在PMP考试前1-2周左右,PMI会将合格申请者的PMP认证考试资格信寄给PMI中国代表处,大陆各地考试报名点会通知考生。);
7、收到PMI确认信(即准考证),表示已被允许考试;
8、向考试中心核实考试时间、地点及其他安排;
9、参加考试;
10、在考试后4—6周,您可以登陆PMI网站查看自己是否通过考试;
11、在考后8—12周,PMI会将证书邮寄给PMI中国代表处,由PMI中国代表处发放通过学员的证书。
9.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条件 篇九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法律;
(2)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3)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
(4)已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疗机构的医师须取得该培训合格证书。
2、报名参加外科主治医师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备上述所规定的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医学中专学历,受聘担任医师职务满7年医学.全在.线.提供。
(2)取得医学大专学历,从事医师工作满6年。
(3)取得医学本科学历,从事医师工作满4年。
(4)取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从事医师工作满2年。
(5)取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1.2017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条件
2.吉林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报考条件
3.湖北省2016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报考条件
4.贵州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报考条件详情
5.江西2017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报考条件
6.重庆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报考条件
7.盘点河北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报考条件
8.海南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报考条件
9.福建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报考条件
10.教师证考试条件 篇十
一、教师要善于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如:小组讨论(其实在聊天),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一堂课下来,什么问题也没解决。教育教学及其改革实验,总是按一定的模式进行的,实施素质教育也应当有一定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呢?近年来,国内的一些中小学曾做了有益的探索。例如 “自主创新学习”的教育模式。
到了六年级下学期,大多教师都忽略了文化课的创新教育,只进行应试教育。然而,课堂上总是满堂灌,一天一次练习,讲评、考试没完没了,何来创新教育?其实,每一个合情合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别人是否提过,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通过努力完全能够挖掘教材,创新教法,高效地驾驭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要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并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例如在试卷讲评课的普遍方法历来都是逐题讲解,教师问,学生答,然后纠正错误,这千篇一律的讲解模式有碍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是让学生自己先提问,尤其是选择题,每道题都让学生轮流如实说出自己的选项,自己分析错误原因,有的学生说看错了,有的说不理解题意,甚至有的学生认为题意不明确。然后他们向我质疑,向做对的同学质询,展开讨论。对于学生的求知、求思,我都及时给予肯定,并用“大胆地说”“你是怎么想的”“你不是找到了答案吗?”“非常好”等一系列激励的语言,欣赏他们敢于提出问题,积极探索,面对自己的错误的勇气。我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补漏,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这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我们就可以借此掌握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对症下药,以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师要抓住契机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而化学教学过程恰好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思维过程,我们只有把创新思维的培养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高层次的思考,才有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每堂课都要进行各种总结,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了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如在复习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内在资源,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请一些学生上台进行归纳、串讲。他们往往能举一反三地借助知识迁移探索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上面的学生头头是道,台下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收获不小于教师在上面讲的效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新力会令我们赞叹不已。当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将会发现学生身上隐藏着的巨大的潜力。充分发挥优等生的资源,以优导差,以差激优,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团结协作、师生互动的课堂机制。
11.教师证考试条件 篇十一
一、树立全面的科学教育观
(一)构建新的科学知识体系
笔者认为,学生获得具体的化学知识、形成化学学科最基本的概念系统和事实,不是化学教学与教育的全部内容.化学知识教育是化学教育的基础,但对知识的选定要服从于整个科学体系的需要,单从学科内部逻辑来选定具体知识内容不是全面的科学教育观.从新课程的编制方案可以看出,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时代性、生活性
新课程必修模块第一部分便是“认识化学科学”,一改原化学教材开始即为《摩尔》这一让学生一看就陌生的内容;选修模块增设“化学与生活”的内容.可见新课程内容的选择跳出了纯学科知识体系而广泛联系实际,非常注重时代性、实用性和生活性,特别注重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繁、难、偏和过于关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知识内容实际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2.注重基础性,关注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的必修模块内容分别为“认识化学科学”、“实验化学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可见新课程主要以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主干内容,强调掌握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习知识过程化.
(二)追求获取知识过程的科学性
科学和科学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比具体科学知识更重要,对人的未来发展也更有价值,影响也更深远.中学化学不能只记忆具体化学知识,而应该多创设教学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和创造,尽可能利用“实验探究法”、 “发现法”进行教学.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在于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
(三)强化科学思想与方法教育
科学源于系统的观察.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尤其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教师可设计一些观察要点,引导学生科学地观察,科学地思考问题.如:①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让学生观察钠投入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现象,注意观察是否得到单质铜; ②研究NO2与N2O4相互转化的平衡移动时,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是否符合勒夏特列原理等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假设与实验.科学假设需要经过实验证实,科学实验一定要亲身实践.某些过去验证失败的假设在科学研究的条件发展后有可能重新被证实.科学的进步需要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
二、树立“平等交往、合作互动”的师生观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太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师生互教互学,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三、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这就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在执行新课程中,应当摒弃单一的教科书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让学生从多种媒体和不同场所获取知识.
新课程中“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模块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这些知识仅依靠教材,让学生阅读、教师讲解,辅以看看录像材料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实施这些课程必须要有全新的课程资源观,除了充分利用校内的化学实验室和图书馆外,还可以广泛联系当地环境监测站、环境保护局、化工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去具体感知化学与生活以及化学与技术的关系.
12.药学副高职称考试条件 篇十二
药学副高级职称报考条件及相关要求
1、具有相应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取得主管药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7年。
2、具有相应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取得主管药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3、具有相应专业硕士学位,认定主管药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4年。
4、具有相应专业博士学位,认定主管药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一)专业理论知识
1、基本理论知识
全面掌握药理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代动力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化、药事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医院药学专业的某个方面有所研究。
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并符合相应专业工作岗位条件:
(1)调剂及药事管理:掌握与常见疾病有关的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合理用药、药物相互作用及药品不良反应等方面有较深入了解;熟悉医院药事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工作程序。
(2)制剂与药检:掌握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与保养。
2、相关理论知识
熟悉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常见病的基本理论知识。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并符合相应专业工作岗位条件:
(1)调剂及药事管理:熟悉医学统计学、药物经济学知识;充分了解《药品管理法》及相关医院药事管理法规。
(2)制剂与药检:熟悉医院制剂生产质量控制程序和操作方法;了解建立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保养知识。
3、学识水平
较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外文期刊,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并用于实践。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医院药学工作
(1)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
担任主管药师期间,平均每年参加本专业工作时间不少于40周。
(2)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具有协助上级药师进行科室业务技术管理的能力,参与组织对临床用药的业务指导,并符合相应专业工作岗位条件:
a.调剂及药事管理:熟练掌握药品供应、调配、制剂配制、质量检验等药剂科日常工作;具备解决日常工作中疑难问题的能力。
b.制剂与药检:熟练掌握制剂生产各环节工作规程,具有解决制剂生产过程中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的能力;熟悉医院制剂生产的质量保证体系、各种剂型生产技术要求和医院制剂管理规范;具有控制药检质量的能力;能根据检验结果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3)应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
圆满完成单位交给的日常技术工作,每年为临床服务时间不少于本专业工作时间的2/3,并符合相应专业工作岗位条件:
a.调剂及药事管理:指导下级药师从事调剂工作,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处方和医嘱中出现的各种不合理用药现象,有组织初、中级药师的教学与培训的能力;经常参与本专业课题研究;开展新业务、使用新技术不少于1项,并取得良好效果。
b.制剂与药检:组织医院制剂的生产和检验,对改进制剂生产关键环节及提高制剂生产质量进行评价;考察医院制剂的临床疗效,了解临床对制剂需求情况;积极参与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主持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参与新制剂研究开发项目或主持制定制剂质量标准不少于1项。
2、带教
具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对本专业初、中级专业人员的带教能力;每年为下级药师及临床医师开展与医院药学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专题讲座或授课不少于2次;能完成医院安排的相关教学任务;有带教下级药师不少于2名或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不少于1名的经历。
3、科研
能根据本专业工作需要提出科研课题,完成课题设计,组织实施,撰写总结报告;具有参与本专业涉及的相关领域课题研究的能力;能承担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或技术研究任务;担任主管药师期间,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
【教师证考试条件】推荐阅读:
中学教师应聘条件08-08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08-21
科研型教师评选条件11-07
乡村教师职称评审条件12-27
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推荐条件06-09
宝鸡市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条件08-25
骨干教师选拔条件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11-07
09年教师绩效工资标准计算方法及实施条件12-07
教师证考试总结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