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比例课件(精选11篇)
1.认识比例课件 篇一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比例尺》课件
1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教学过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作业设计等)
一、生活原型再现
师:(出示孙楠同学的照片)你们认识他吗?他是谁?
生:孙楠。
师: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这么小,怎么会是他呢?
生:是缩小了……
师:如果孙楠的眼睛不缩小,鼻子和嘴巴缩小了,那会怎么样?
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
师:那怎样才能像他呢?
生:都要缩小。
师:一起缩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缩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缩小10倍,像他吗?
生:不像,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同学们都喜欢足球,踢足球要讲究战术,要研究战术需要设计足球场的平面图,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出示:足球场:长 95米,宽60米。学生作图。
三、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学习要求。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2)画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3)写上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4)分别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
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贴在黑板上。
2、学生小组学习。
3、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生1: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0倍,图上的长就是9.5厘米,宽就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足球场的平面图。……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1:500的比例尺,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
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500;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米,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让学生掌握两种比例尺各自的特点。
四、加深理解,拓展应用。
(1)在咱学校校园的平面图上,用15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长度60米,你能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
(2)辨析:比例尺是一把尺吗?
(3)比例尺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地图上或平面图上)
(4)出示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师:在这张地图上,你去过什么地方?
师: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泰安登泰山,你能帮老师算一算烟台到泰安有多远吗?需要什么条件?
生:比例尺。出示比例尺 1∶8000000
生:图上距离。
师:给你一把尺子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解决。
交流:
生1:在这幅地图上,我用尺子量得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5.5 厘米,根据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千米,5.5×80=440千米。
生2:根据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可以用
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千米
生3:根据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8000000,也可以用
5.5÷1/8000000=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米
生4:老师,也可以用方程来解。
解:设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x厘米。
1:8000000=5.5:x
x=44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师:那老师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几小时就能到达?
生:4.4小时
师:可是老师以前去过泰安,是需要8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时,学生都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经过片刻的等待,终于有孩子举起了手:“老师,我们量出的图上距离是直线的,而实际的路线不可能是直的,汽车要走许多许多弯路的。”
忽有一学生喊到:“老师,如果我们通过飞机来计算,那肯定是准确的,因为飞机可是走直线的吧!”……
五、反思体验 拓展完善
1、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六、作业设计
自主练习:
2、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比例尺》课件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2、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
难点:
从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内容:
一、情景导入,明确比例尺用途。
师:同学们,我国国土面积有多大?(960万平方公里)
大家知道吗?我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这么大的面积,我可以现在就展示出来,大家相信吗?(大屏)我是怎样做到的呢?(缩小)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根据需要把图形放大或缩小若干倍再画到图纸上。那么大家猜猜:这张图把中国领土缩小了多少倍?(100000000)
二、归纳概念。
师:1:100000000中的1表示什么?(图上距离)那么,100000000呢?(实际距离)这两个距离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呢?(比)我们赋予这个比一个新的名称------比例尺。(板书课题)那么,比例尺怎么求呢??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比的形式。(板书)
理解1:100000000的意义。(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同桌互说。出示习题。
师:比例尺是一个大家族,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左面的这个比例尺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由于他们是数字组成的,我们称他们为数值比例尺。右面的这个比例尺所表示的意思是图上距离1厘米,实际距离50千米。也可以用它(大屏)表示。他们是由线段组成的,我们称为线段比例尺。在画线段比例尺的时候要注意线段的长度要是1厘米。在最后面的数字末尾加一个单位名称。
师: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尺寸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到图纸上。
师问:你知道2:1是什么意思吗?(图上距离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前项大于后项。这个图形比实际的要大。(比例尺前项比后项大时,就表示放大。)
师:请看大屏,仔细观察这2个比例尺,你发现了什么??(总有一个数字是1)(小结: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三、讲解例题。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2、结合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列式
3、强调:比例尺在计算的时候要统一单位。比例尺没有单位名称。
四、习题练习。
1、做一做 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填空
(1)()和()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的比。
(3)比例尺分()比例尺和()比例尺两种。
(4)比例尺 表示图上1cm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km,转化成数值比例尺是()。
3、判断
(1)所有的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2)一幅图的比例尺应根据图纸的大小来确定。()
(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4)地图上量得5cm的距离表示实际400m的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80。()
(5)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厘米。()
(6)比例尺就是一把尺子。()
2.认识比例课件 篇二
本课件的教学设计和课件整体设计都是从学生实际出发, 由简到难, 使用了多种交互。而且, 对于学生学习的反馈也能较快得知, 便于教师及时作出评价。将生活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 也是课件的可贵之处。
另外, 课件集成了大量的视频、动画、图形, 形象、直观地将平面知识以立体动画的形式呈现了出来, 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制作背景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课件是针对该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设计的。课件既适合教师教也适合学生自学, 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学习课件。
虽然我用Flash制作课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对课件制作的向往让我无法停止自己对课件制作的研究。在近5个月的时间里, 我一次次地请教同事, 寻求帮助, 胜利油田教育管理中心为我的课件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引导, 曾玲宏老师在技术上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就这样, 一次次的修改, 一次次的教学实践, 一次次的反馈, 再一次次的修改, 终于完成了课件的制作。
●教学策略
1.贴近生活
本课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以创设生活情境为主线, 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通过创设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情境, 让学生的知识经验系统化、数学化。课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学会学习、观察、思考, 在愉悦的心情中学数学、做数学、创造数学。使课堂生活真正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充满活力。
2.加强思维能力
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从直观出发, 力求让学生能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并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应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付钱、找钱、换钱的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本课件由四部分构成, 包含了七个环节。从主页面点击“进入”按钮进入到学习页面后, 在每一个页面的下方都有导航按钮。并且每页均设置了“上一步”、“下一步”和“快速退出”按钮。学习路径可选、学习进度可调, 操作灵活简便、交互性好。
1.问题情境
情境引入部分主要是“我会看”环节。
在问题情境中设计了付钱、找钱和差钱的问题 (如图1) , 用35元买2元的大象玩具, 小朋友该怎样付钱?用20元买35元的洋娃娃玩具, 小朋友还差多少钱?这主要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 唤醒学生对人民币的已有经验。
“我会看”环节中, 页面清晰美观, 人物形象鲜明, 声音清脆清晰,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另外, 可以通过调节页面上的声音控制器来调大、调小或者停止声音。课件人性化的设计增加了用户操作的方便性,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知识学习
作为本课的重点, 该部分通过形象直观的人民币的展示、辨别、分类、兑换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多媒体课件演示形象的人民币分类和换钱, 尤显优势。知识学习部分包含以下内容:
“我会认”环节主要是通过具体展示50元人民币的正面和反面, 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应从哪些细节去辨认人民币的面值。另外, 以5角硬币为例, 让学生了解如何辨别硬币的面值 (如图2、图3) 。
当学生已经明白了如何去辨认人民币后, 点击课件上的下一步按钮, 可以展示出完整的第五套人民币和部分第四套人民币。其中, 纸币包括: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硬币包括:1元、5角、1角、5分、2分、1分。当学生在人民币上单击时, 会发出相应的人民币面值声音。声形并茂的设计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操作。
通过“我会认”这一环节, 学生可以很好地认识人民币。因此本环节的学习是其他各个环节学习的基础。
3.知识应用
通过“我会认”环节, 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人民币的认识方法, 并且认识和了解了每一张人民币。本部分重在考查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 多次修改后才面向用户的。
(1) “我会分”
“我会分”环节是在学生对每一张人民币有了初步认识之后, 通过对人民币的分类, 来进一步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这里列举出三种分类方法, 分别为按单位、按材料、按面值。
图4是按单位元、角、分对人民币进行分类。操作者可以拖动人民币到相应位置区域, 我对每一张人民币都设置了相应的热区, 方便用户操作, 避免人民币叠加。
对于按人民币材质分类和按人民币面值分类也是一样, 通过简单的拖动人民币就可以实现操作。操作正确时, 会有“答对了”的判断, 错误的操作会有“答错了”的判断。这样的设计符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方便用户的操作。
(2) “我会换”
在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基础上, 学习1元和角的换算关系, 本环节由浅入深地设计了三个小环节:2角换一角、5角换2角或者1角、1元换5角、2角或者1角。
如图5所示, “1张2角可以换几张1角?”, 操作者可以拖动右边的1角硬币到红色区域, 点击“确定”按钮可以判断拖动是否正确, 可以点击“重做”按钮重新开始此操作。
通过学习一个2角等于几个1角, 学习5角等于几个1角, 慢慢地过渡到1元等于几个1角 (如图6) 。
在本环节中, 借助Flash代码实现对人民币交换的方式设计了多种方法。例如, 在1元人民币可以换多少角中, 可以是1元=5角+5角, 1元=5角+2角+2角+1角, 1元=2角+2角+2角+2角+2角, 等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1元=10角的知识, 同时发散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3) “我会买”
本环节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简单的买东西情境, 进一步实现对1元=10角知识的掌握的巩固。
所选商品是学生的学习用品, 便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如尺子、圆珠笔和书。点击商品进入付钱活动中。如图7所示, 买8角的尺子可以怎样付钱呢?操作者可以从左侧列出的人民币中拖动相应的人民币到付钱区域框内, 点击确定按钮可以对其进行判断。点击重做按钮可以重新开始。在此,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该课件中设计了多种付钱方式, 如对于8角的尺子, 可以这样付钱:一张5角、一张2角、一张1角 (如图7) , 也可以这样付钱:一张5角, 三张1角, 还可以这样付钱:四张2角。在这里, 借助Flash代码, 实现了多种付钱方式。
买1元6角的圆珠笔如何付钱, 买12元5角的书如何付钱, 是更复杂些的付钱方式。课件同样支持操作者进行多种付钱操作。因此, 我认为此环节的人性化设计是最让我感到满意的地方, 非常适合小学生自学。
(4) “我会做”
“我会做”环节是在以上三个环节的基础上, 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具有一定的人机交互性, 在实现相关评判功能的同时, 还以声音的形式进行鼓励与肯定。
练习题根据难度包含看图填空 (如图8) 、单位换算 (如图9) 和连线题 (如图10) 三种题型, 每道题目都可以查看答案和重做。在每个页面上都有“选择题目”按钮, 操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要练习的题目。
连线题是人机交互较为明显的一项, 其可对每一小题做出判断, 并计算得分, 给予操作者一个评价, 也可以点击重做按钮, 重新开始操作。
4.知识拓展
在知识拓展部分, 也就是第七个环节“我会辨”, 我主要是想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人民币。该环节, 课件展示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人民币, 并且教给学生如何辨别人民币的真假 (如图11、图12) 。
知识拓展的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和了解。同时, 帮助学生养成爱护人民币的好习惯。
●关键技术处理
1.情景动画
导入部分的情景动画, 并不是我个人一点一点画出来, 而是借助网络资源, 搜集到图片后, 利用Flash的动画功能设计成动画, 并配音, 从而创设出了形象逼真的问题情境。
2.拖动人民币防叠加
课件“我会分”、“我会换”、“我会买”这三个环节都用到了这一技术。之前尝试过直接拖动, 但是出现的现象就是之前进入区域里的人民币被覆盖在底下, 导致用户看不到。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在区域框中为每一张人民币都设好位置, 同时为每一张人民币赋一个值, 实现了人民币的对号入座。
3.多种付钱方式同时起作用
在“我会换”和“我会买”这两个环节中, 课件支持多种付钱方式。采用的技术是在Flash代码中, 为每一张人民币赋一个值, 如5角的人民币, 我就给它赋值为5, 1角的人民币我就给它赋值为1, 当要付8角钱时, 只要进入区域框中的人民币相加的和为8都是正确的。
4.连线题和计分板
连线题的设计进一步增加了课件的人机交互性能。该技术是在同事的帮助下完成的。主要代码如下:
●评价与反思
课件以Flash软件为平台将图片、文本和音视频兼容并蓄, 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将传统课堂中无法呈现的抽象知识鲜明、形象、具体、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但课件也有不足之处, 最突出的就是对细节的处理不到位, 我会在以后的学习和制作中继续努力。
我刚刚从事教学工作一年, 收获却很多。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 我会继续发挥我的专业优势, 今后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我要多下功夫, 掌握新型媒体和新型技术, 使课件的每个环节都更加完善, 深入研究和制作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课件, 让课件能真正为教师为学生服务。
●幕前幕后
我是第一次参加NOC活动, 也是第一次去北京市昌平区, 些许感触, 些许感动。在此特别感谢NOC活动给了我们一线老师展示自己的机会, 也感谢组委会给老师们搭建了观摩与交流的平台, 更感谢各位专家评委的指导与点评。
另外, 我也要感谢我的团队——胜利教育管理中心。从5月去威海之后, 我就一直以自己是一名胜利教育人而感到骄傲。此次赴京亦是, 在众多的选手中,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 我们有团队, 我们有指导老师, 我们有向导。正如我所在的比赛小组中, 评委老师听到胜利团队后的惊讶与惊喜。所以, 我特别感谢马建辉等几位老师的正确带领, 从3月便开始进行课件制作, 到7月底课件正式参加比赛, 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先后组织了大约4次的集体课件演示, 指导老师从颜色到结构、从字体到布局面面俱到, 不厌其烦地指点着近30位老师的课件。所以, 我们是一遍又一遍地设计, 一次又一次地修改课件, 有体力透支, 更有脑力透支, 但是对自己的信心和团队的信念让我坚持到最后, 回头看看, 一切还记忆犹新。
在北京参与活动的日子着实让我难忘, 记忆中的点点滴滴似潮水般再次涌上心头, 谨以下面几句话纪念与NOC活动相处的日子。
作者在活动现场
胜利赴京
青柳扶风伴彩霁,
胜利团队黄河启。
一笑一梦隔窗探,
半醉半醒京城里。
乍见昌平丝线密,
犹如女子着青衣。
晶莹双眸唇微启,
欲言又止欢而泣。
嘉禾长龙盘旋久,
对望无言诉肠饥。
暮霭沉沉天公急,
斜雨潇潇湿人衣。
京北香榭小汤山,
灯下掩面迎客栖。
京城长空添笑靥,
化工赛场谁得翼?
浅池映空云微动,
青莲翘首鱼儿嬉。
长风破浪附加项,
教管中心得佳绩。
问君胜利何所依,
且曰齐心又协力。
与时俱进为人先,
耕耘收获总相宜。
赴会朝阳现鸟巢,
龙腾擎柱又英奇。
犹如胜利正添翼,
展翅再约恩欧希。
评委印象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基础教育改革重要内容的时刻, 我们需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便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合作性、个性化学习的环境, 开发研究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为学生创设友好的学习环境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内容, 王老师制作的这一课件是针对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设计的。课件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学习课件。纵观整个课件, 体现了以下几方面原则:
印象一:符合相关课程标准要求。
新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 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 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本课件运用Flash制作, 利用这一资源, 进行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以学生实际为依托, 以直观为出发点, 在唤醒学生已有感知的同时, 展现出人民币的认识方式方法。可以便捷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通过大量信息的提供, 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 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这样的学习, 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会处于一种投入状态, 效率更高。
印象二:学生学习应用思路清晰。
本课件的设计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对象的特点, 合理地选择和组织媒体应用, 形成优化的教学系统结构, 确定教学知识点的排列顺序, 安排教学信息与反馈呈现的内容及方式, 以及人机交互的方式等。课件由四部分构成, 包含了七个学习环节。重难点突出, 层次清晰,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王老师还针对学生可以自己操作的每一个环节或题目都做了精心设计和及时反馈, 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即时评价, 达到“堂堂清”的目的。
印象三:界面美观, 操作便捷。
整个课件技术上以交互为主, 涉及点击、拖拽、输入、连线等易操作技术, 所使用到的交互技术, 都是采用方便用户操作的方式方法,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界面设置为绿色, 既保护学生的眼睛又可以给人一种欢乐明快的感觉。通过精巧的页面设计、完美的艺术构思、合理的色彩运用,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带给我们的美感。
3.多媒体课件的认识与应用 篇三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参与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教学中,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与应用逐渐成为教师或从事课件设计的专业人员需要掌握的不可缺少的知识。
一、什么是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的英文是“multimedia”,“mulit”意思是“很多”,“media”的意思是“媒体”的复数形式。媒体的本意是指各种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也称媒介或煤质。在现在的计算机领域媒体大体可以分为五类:(1)感觉媒体。(2)表示媒体。(3)表现媒体。(4)存储媒体。(5)传媒媒体。我们教学中所说多媒体主要是感觉媒体,它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知器官,包括语言、声音、图形、图像、文字、视频等。这些媒体经过表面媒体的加工,借助于其他某种媒体就成了课件,称为多媒体(CAI)课件。
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度
教学统计的认识时,书中呈现的是一幅学生在交通路口统计过往车辆图,而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这一场面,学生按组分工进行统计,人人参与,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再如:作文教学中写景文章的指导时,利用课件展示祖国的秀美山川、风景名胜,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写作素材。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想写,有的写,且写好。
2.加大教学容量,使教学节奏快、效率高
美术课上认识国粹中的脸谱与服饰,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了许多剧照,让学生从不同的人物角色去认识脸谱与服饰,加大了信息容量;同时运用幻灯演示,速度快,节省了时间,自然效率也会提高。
3.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媒体出示了停车标志“P”或是麦当劳的标志“M”,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种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要比教师用语言来描述更准确、更直观。再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课件演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表示,并将两份重叠,强调了平均分。
4.变抽象为具体,揭示规律,突破教学难点
文章中生动、形象的描写,是一种把具体事物用抽象文字表现的过程。有些描写,学生理解起来是很吃力的,如果借助于媒体展示,将所描写事物的形象、动作、表情、场面等展现出来,学生能利用感官去接受那些信息,更直观、更具体,有利于理解。再如,文中的大海、泰山、核电站等一些事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一个抽象概念,运用课件进行展示或演示,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帮助学生认识。
5.浓缩时空,集中展示
这是传统教具所不及的地方,也是多媒体课件优势所在。教学《蚕的蜕变》时,课件可以将蚕的生长过程用几分钟时间演示一遍,学生一目了然。再比如,种子发芽,花朵的绽放等等。此外,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解决跨越空间的问题,《月食的形成》《四季的形成》《昼夜的形成》《了解地震》等,都可以借助课件来模拟展示,帮助学生学习。
6.利于技能形成
体育课中的技能训练,多数是教师做师范后学生练习的模式。有时学生只能从某些角度去接受示范动作中的信息,造成信息不全面,学生无法准确地练习,也就无法形成技能。课件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还有计算机课中的鼠标练习等内容都可以得到课件的帮助,让学生加强练习,从而形成技能。
4.认识比例 篇四
(2016-03-03 16:37:00)转载▼
分类: 教学设计2015-2016第二学期六
首案编写者:李芳芳
教学内容
比例的认识 教材16——18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结合“图片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自学和合作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教学难点
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正确的写出比例。教法学法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学卡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复习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2.谈话引入新课。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吗?请联系比的知识,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你们能说出每幅图的长与宽的各是多少吗?请在学习卡上写下来。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完成学习卡的第一题。2.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1)交流反馈。(2)引出比例的意义,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等式,6:4=12:8,也可以写成6/4=12/8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比例)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处理好了讲授与自学的关系。】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师:在图上这五张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系统的总结,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考虑问题要多方位思考。】 5.内化意义,提高认识
(1)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2)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怎么办?” 6.引申应用
学生自学数学书的16页的问题三。7.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8.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17,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题略)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比例 比 = 比
12︰6 = 8︰4(12/6=8/4)内项
外项 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是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这一概念的建立很重要。
一、创造有效学习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1.在备课之前,我仔细阅读了课标,教学参考书,以及各种参考资料,不过对情境图的处理我还是大胆的对它进行了创新:那就是通过独立完成“学生学习卡”的第一题,(这里有二层意思,一是复习旧知,二是为比例的意义做准备。)让他们通过计算和归纳,将比或比值相等的比写在一起,把比或比值不相等的比的写在一起,让数据来说话,比值相等的图片就像,比值不相等的图片就不像。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
2.当引出比例的意义后,我又将自学与讲授相结合。让学生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这样做既符合“学法建议”里的“以学生自学为主,理解比例的意义”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成为习惯,合作成为常态。”我在这个环节特别安排了两组“数字相同,而组成的比例的不同”这样的例子,旨在通过这个练习给大家传递一个信号,“相同的四个数,由于不同的数字排列,比值不同,会组成不同的比例。”这个目的达到了。学生汇报完毕后,我让小组长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3.多次运用学习卡的“第一题”的数据,刚才“我们是纵向比较得出这几张图片像的理由的,其实我们还可以横向比较,比如:图片A的长与B图片的长比是6︰3,比值是2,A图片与B图片宽的比是4︰2,比值是2,因此他们也可以组成比例6︰3=4︰2”,这样设计的原因之一是:充分运用主题图的作用,原因之二是:主要体现同一个图形的长与宽的比,也可以是宽与长的比,每两张图片的长与长的比,宽与宽的比,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原因之三是通过系统的比较,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考虑问题可以多方位思考。4.通过“思考与讨论”环节,学生重温了刚刚学过的比例的知识,又将感性知识上升到了理性思考,小组间的互相交流与讨论,让每个孩子成了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当学生表述完,我都听着有点别扭的时候,我及时调整思路,让“小组长”到讲台上边举例边见解,当她自己觉得这样行不通的时候,他们就会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给小组长展示的平台,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拓宽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两个地方我觉得用得比较好:
1.这节课中我将情境图分“两次运用”,第一次先指定学生找“长与宽的比”,这样做,容易让学生迅速找到“比值相等的比,”——引出比例的意义,因为前二十分钟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概念的教学需要让学生把握它的实质;第二次是当学生知道比例的意义,初步了解到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让他们再去数据中找比例,这样分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5.关于《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五
《认识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例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对于比例尺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结合学生的认知实践,让学生逐步突破重、难点知识,即知道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类型,会求比例尺并进行不同比例尺之间的转化,同时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已经知道比例尺,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此,如何运用新的理念,如何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有更多自我体验和感悟时间,是我所思考的,而且学生在生活中见的比例尺多是前项为1的比例尺,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认识放大比例尺也是我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主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依托,通过观察、思考、归纳、对比等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的方法,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巩固新知,解决重难点,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1.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新课导入“说大不算大,小小地方放得下;说小不算小,五湖四海装得了。”和“以一当十”成语填空,引出今天要学的内容—比例尺,不仅很好的引出新课,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生活中不同的比例尺有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线段比例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整节课始终把数学和生活
联系在一起,这样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兴趣。2.以学生为本,不断设疑、解疑,在探究中认识比例尺 本节课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亲身经比例尺的形成过程,利用观察、思考、比较的方法设疑、解疑,通过观察知道中国地图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通过在纸上表示长1m的线段,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了比例尺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有的比例尺前项为1,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认识了放大比例尺。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比例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的认识到:
第一、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当作“收音机”,只接收信息。而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氛围。提供“舞台”,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这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真谛”。第二、学生方面注重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构建新知识,在体验中掌握学习方法。
第三、抓住要点、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在本节课中要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区别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知识点多,容量大。因此在引入数值比例尺时重点抓住比例尺的意义让学生说,介绍线段比例尺、强调千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等等,注重了细节的强调及学生易出错问题的强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6.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篇六
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它的设计和教学很关键。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教学难点是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学关键是重视不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本节课的优点:
1、整合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
我把“摞数学书”设为例题教学,在情境中进行教学。而不是采用传统的.路程速度的问题去教学。这样孩子兴趣很浓,容易在轻松中突破难点。为了不脱离书本,我把书上的例题设为了副例题,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成正比例的量之后,较为自主地进行小组探究,得出结论。
2、利用教学情境,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我从生活情景入手,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通过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创造性的思考、个性化地学习。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实践经验和主动构建之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研究的乐趣,让学生拥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有趣”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愉悦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牢固的。为此我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得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状态。
3、引入操作活动
我组织学生对数学书进行研究,相关联两个量的关系便丰富地呈现出来: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厚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重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的价格就越高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的张数就越多
▲书的厚度、重量、价格、总张数随着书的本数的增多而增多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更加明确本课的概念。
4、从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5.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6、坚持数学是美丽的。
从课件的设计到课堂的教学,我都力求让孩子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美丽的,不是枯燥的。
(二)本节课的不足:
1.没能给每个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
在小组合作这种有效教育的新学习方式下,我看到了优秀生的长足发展。比如在这节课当中,他们在小组活动中起到了灵魂作用。但是,我也看到了有个别孩子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他们变成了“边缘人”。
2.评价学生的方式过于单一、不及时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长大,但是竞争意识还是有的,教师应及时的表扬或指出不足,这样对孩子长远的发展和帮助是巨大的。本节课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不及时,学生积极性不大。
(三)小结:
7.写认识时钟课件 篇七
1、能辨认出钟表上的整点、半点。
2、知道时针、分针及它们的运转规律。
3、教育幼儿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
活动准备:
1、幼儿一日生活录像、课件。
2、实物钟表一人一份、小钟表模型若干。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主题----钟表
老师:小朋友在家喜欢做什么事情?(让幼儿自由说)老师最喜欢看电视了,每天晚上都要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
老师:小朋友知道新闻联播是几点开始的?怎样才能准时收看呢?做哪些事情还需要看钟表?
2、出示钟表,让幼儿观察
(1) 上面有什么?(数字、指针)
(2) 后面有什么?(齿轮)用手拨一拨,有什么发现?时针和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跑的快,时针跑的慢)
(3)教师拨动钟表引导幼儿发现时针和分针的运转规律。(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格)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个小时。
3、认识整点、半点
(1)(对比时间为11点、8点、2点钟表)老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12)
老师总结: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幼儿拨整点(6点和12点时针和分针的关系)
(2)(对比时间为1点半、3点半、7点半钟表)老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6)
师总结:分针指在6上,时针指在两个数字中间,就是半点,是两个数字中小的数的半。
4、巩固练习:设计食补。设计食谱要合理搭配营养,吃饭的时间要在钟表上画清楚。
5、帮助幼儿理解钟表的功能,教育幼儿珍惜时间、爱惜时间。
老师:钟表是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小朋友认识了钟表,就可以按时做事情。比如: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时间离开我们就不会回来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
6、延伸活动:做小小设计师。
8.大班认识整点课件 篇八
大班认识整点课件
活动目标:
1、认识整点
2、培养幼儿要遵守时间的`习惯
活动准备:大钟表1个,1-12数字卡一份,时钟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
师:小朋友们,咱们今天猜一个谜语好不好?那大家听好了,“滴答滴答滴答铛铛铛,滴答滴答滴答铛铛铛,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是什么呀?(钟表)
2、认识钟表
1)认识分针时针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就带来一个钟表,大家来看看上面有什么(分针、时针、秒针、数字1-12)。那谁能说说分针是什么样子,时针什么样子?谁能用身体来比划一下。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分针稍细一些、长一些;时针稍粗一些、短一些。并且用身体动作加深印象。
2)认识数字1-12,了解他们的位置。
师:表面上除了有针外还有什么呀?(数字1-12)那么现在我们来说一下都有哪些数字,那它们是怎么排队的?我们在按着从1-12这样的顺序来数就叫顺时针方向。那么在最上面正中的是谁?(12)和它是一条直线的是谁?(6),那么和3是一条直线的是谁?(9)。
3、认识整点
1)教师先出示几幅整点图,请幼儿观察,引导幼儿说出分针指在了12上,时针指在了几就是几点整。
2)教师示范拨钟表,幼儿说出几点整
3)教师小结:分针指在了12上,时针指在了几就是几点整。
4、游戏:时针分针转转转,
游戏规则:请12名幼儿头戴数字1-12,按位置站好,再请一名幼儿做分针时针,教师或其他幼儿说几点整,此幼儿就指向几点整。
5、教师出示幼儿生活中的图片,请幼儿说出发生事情的时间,然后拨出时间。
教师小结:我们生活中需要钟表来告诉我们准确的时间,让我们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那么如果我们到了时间却不吃早饭,会怎么样?到了时间,不睡午觉,又会怎么样?所以,我们要遵守时间,不要拖拖拉拉浪费时间。
9.认识树叶课件 篇九
1、观察银杏树、柳树、枫树叶子的特征,并尝试将同一种类的树叶归类
2、知道天气凉了,秋天来了,树叶落下来了
活动重点
认识银杏叶、柳叶、及枫叶的形状特征
活动难点
判断、尝试将同一种类的树叶进行归类
活动过程
一、情景游戏,引发兴趣
请小朋友到“公园”里捡树叶
二、认识树叶,发现特征
主要从树叶的形状认知
三、操作游戏,“树叶找家”
1、第一次操作:根据树叶的形状找到它们的家,贴在相应的树上
2、第二次操作:教师总结后,请幼儿再次贴树叶(其中可增加其它树叶的干扰)
活动评析
一、目标定位准确
教师对这一教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准确得制定了目标,以及重难点,活动中在几个环节中:“认识树叶、发现特征”和“操作游戏”体现了教师有目的的`教学,并采取情境、游戏等手段将难点一一化解,较好地达成了目标。
二、师幼互动和谐
科学活动对于小班来说较难执教,孩子们操作能力弱,科学知识又比较枯燥,但是这次活动教师以拟人化情境贯穿活动,调动了幼儿参与积极性,也通过这种手段帮助孩子了解了知识点,活动中在情境背景下师幼互动自然、和谐。
建议
1、活动中对知识点幼儿的发现、归纳不够,要多让幼儿发现问题,表达想法,解决问题后,尝试说说、表达;
10.认识比例课件 篇十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P53—54,练习十1、2、3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比的意义 ﹙2﹚化简比
2、原型:﹙1﹚分别画出5厘米、10厘米和10米长的线段。
﹙2﹚插图内容:中国地图、机器零件图。﹙3﹚例1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探究的问题:
﹙1﹚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什么叫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怎样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脑筋急转弯
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200千米,可是一只蚂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5秒钟,这是为什么? 生:它是在地图上爬的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让学生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学生很快画完﹚
3、再画一条长10米的线段。﹙学生迟疑﹚ 师: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本子没有那么长,画不出来。师:那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然后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画的线段是多少厘米,它是把10米长的线段进行怎样变化得到的。
师: 由于你们的标准不一样,因此大家画的线段长度不一样,所以画图时应该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叫比例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尺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探究与解决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1)阅读课本53页上面的内容(2)你认为什么叫比例?
让生说出自己画图的标准即比例尺,并分别说出1:100 1:200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什么叫比例尺。
师: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分数形式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师: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用处。﹙1﹚出示:标有数值比例尺的中国地图
让生说出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思。﹙当学生回答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师可引导学生说出也就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千米。﹚
﹙2﹚出示:机器零件图
说出图中的2:1表示什么意思。﹙图上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厘米,由于机器零件较小,需要把实际尺寸扩大。﹚
师:像1:100、1:100000000、2:1„这些比例尺有个特点,前项或后项都是1。为什么不是2或3或其他数呢?﹙生„﹚为了计算方便,一般都把前项或后项写成是1的比。像这样用数字比的方式表示的比例尺我们把它叫做数值比例尺。
﹙3﹚出示:标有线段比例尺的北京市地图
让生讨论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并介绍线段比例尺。过渡:那怎样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呢?
3、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学习例1: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师板书例1.师:谁能说说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
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2)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3)比的前项为1。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叫比例尺,还知道了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那你知道怎么算比例尺吗?
4、完成53页“做一做” 学生试做后,小组内交流做法。
全班交流,总结方法。﹙首先依据比例尺的意义确定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位置不要写错;前后项单位名称要统一;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是1的比。﹚
(三)训练与应用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
﹙2﹚ 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
2、完成练习十第1、2题
学生完成后,让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第3题
学生完成后,让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观察这个比例尺是将实际距离扩大。
(四)小结与提高
11.清醒地认识人生的正反比例散文 篇十一
每个人都期望付出与收获成为正比例,付出得越多,收获越丰厚,现实却往往令人无比失望,付出了很多汗水,却只能收获微薄的成果。
许多在工厂里打工的人,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工作环境恶劣,超强体力劳动,每月的薪水却是薄薄数张钞票,不敢奢侈地乱花,节俭着从胃里省下几张匀给父母与子女使用。即便是未婚的青年男女,捏着那几张钞票,也不敢进入服装专卖店,只能从路边摊上捡几件衣衫涂抹青春的色彩。
认识很多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他们的梦想与汗水洒落一地,却从未收获过理想中的闪光镜头,参差不齐的文字怎么会获得名刊的欣赏?即便地方小报,也不一定给他们留下零星版面,供他们崭露头角,倒是那些炙手可热的人物,得以连篇累牍地尽情挥洒用来教诲别人。
见过一位酷爱文学的中年人,他从青年开始,对文学不离不弃,在别人纷纷抛开文学,去社会舞台上寻找更多精彩时,他还是躲在文字里,寻找那片精神的高地。他付出了时间、精力、汗水,还有他的激情与梦想,可是文学对他是那么吝啬,只会偶尔给他一点机会,让他的名字在报刊上露一下脸,然后再也提不起半点兴趣。就像沙漠里遥远的绿色,在旅人几乎绝望时,又会在风中摇曳,激发起旅人的欲望与信念。
越是在底层,付出的汗水越多,获得的越少。有人说:在向上走的过程中,不要介意得失,多付出是为了以后的多获得。道理是如此,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收获季节。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并非全是坚持与否的缘故。
有的人,为了一个理想,矢志不渝,终生都在为之奋斗,也未必能够如愿以偿,其境况往往凄凉不堪,尤其是那些看似耀眼光鲜,却是令很多人无法做到的行业。明星、大款,成功者往往是众人趋之若鹜,他们背后的辛酸,及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有多少人可以承受?
而当成功之后,人生往往呈现出另一种反比例,即付出并不多,收获的却是丰厚的回报,不论金钱,还是荣耀。同一所学校里出来的学生,能获得学校邀请的,都是成功者,那些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者,一样被教书育人的学校所忽略与漠视。无论是舞台,还是灯光,甚至掌声与鲜花,都留给了拥有声望与地位者,他们的话语成为名言,他们的经历成为榜样,他们的习惯与动作被镜头摄下,在各种场合反复播放。
其实,成功者看似幸运与风光,也需要能力去把握。有的人,在这种舞台上享受此等荣耀时,往往忽略了之前的种种付出,变得头重脚轻,忘记了自己的位置与真实的分量,在飘飘然中又会跌下台来,成为众人口中的笑料。
秤砣虽小压千斤,不是秤砣的能耐,而是秤杆带来的能量,在成功者的舞台上,荣耀、地位、权力、财富,都是那秤杆,他们占有的越多,所能代表的分量越大,不过,也需要好好地使用,不能把属于社会与大众的东西统统揽进自己的口袋,虽然当时他们可以做到,最终却会得不偿失,把自己也装进去囚禁起来。
【认识比例课件】推荐阅读: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学反思08-13
解比例教学课件09-05
认识角课件10-07
认识千米优秀课件07-12
小学科学认识空气课件08-16
幼儿园认识钟表课件11-18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运用08-18
小学数学《圆锥的认识》课件教程12-08
认识图形幼儿园ppt课件06-17
小学生认识因特网课件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