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培养方案

2024-10-19

土木工程培养方案(共10篇)

1.土木工程培养方案 篇一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广州大学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2012级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852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工程硕士

专业领域代码:085213专业领域名称: 建筑与土木工程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非全日制

二、专业领域介绍: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土木工程方向主要为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该领域拥有雄厚的科研教学师资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44人,副教授46人,博士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3人。

土木工程方向带头人周福霖教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兼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常务理事和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防灾减灾研究会常务理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长期从事建筑结构抗震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对我国工程结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体系的建立、应用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成果显著。

该领域的学科建设成果丰硕,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程抗震中心和结构实验室,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东省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实验室”,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地震工程与应用技术实验室 ”;拥有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筑节能与应用技术实验室 ”;拥有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市政公用工程实验室”。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为广东省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学科、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近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承担国家“97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10余项,承担各类工程技术服务项目50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

三、培养目标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主要面向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工程领域,具有独立进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能力,能够胜任工程勘察与设计、施工、监测与检测、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四、培养方式

1.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实行双导师制。采用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并重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用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实践环节主要是根据研究生所在单位的特点,结合培养目标和选题意向,深化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第二学年下学期除安排一定选修课外,还应开展学位论文工作,作论文开题报告,第三学年上学期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在撰写论文期间,学员应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到校接受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

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本专业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组成导师小组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广州大学研究生处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五、课程设置与要求

研究生须修读32学分,其中学位课19学分,工程案例分析报告2学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2学分,学位论文中期报告2学分。16学时计1学分。

具体参见广州大学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六、课程教学大纲

见“广州大学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七、实践学习规划

实践环节主要是根据研究生所在单位的特点,结合培养目标和选题意向,深化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践成果直接服务于本单位的技术改造和高效生产。

研究生要制定实践学习计划,交导师审核批准;实践学习应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完成,并提交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字数不少于5000字,交导师考核。

八、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选题。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技术改造项目或施工项目等,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2.学位论文形式。按照教指委[2011]11号文,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五种形式。具体标准见广州大学有关规定。3.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在第4学期初进行。

4.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学位论文由2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由3~5位专家组成;评阅人和答辩委员均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实际工程单位的专家;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且学位论文评阅合格方能进入答辩环节。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完成所有培养环节,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同意者,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具体参照《广州大学研究生手册》有关规定执行。

十、必读、选读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1.结构动力学,R.W.克拉夫、J.彭津,科学出版社

2.结构动力学,刘晶波,杜修力,机械工业出版社 3.结构振动控制,欧进萍,科学出版社 4.有限单元法,王勖成,清华大学出版社

5.有限单元法教程,王焕定,王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6.非线性有限元及程序,凌道盛、徐兴,浙江大学出版社 7.桩基础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地基处理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基坑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土工原理与计算,钱家欢等.水力水电出版社 11.土塑性力学,龚晓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基础工程分析与设计,约瑟夫·E·波勒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高等桥梁结构理论,项海帆,人民交通出版社 14.现代斜拉桥,严国敏,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5.现代悬索桥,严国敏,人民交通出版社

16.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范立础,人民交通出版社

17.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邓学钧、黄晓明,人民交通出版社 18.路面力学计算,朱照宏等,人民交通出版社

19.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王传志、藤智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结构概念和体系,林同炎、S.D.斯多台伯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1.钢结构设计原理,陈绍蕃,科学出版社

22.钢结构构件稳定理论,吕烈武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3.现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赵西安,科学出版社

24.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鄂华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5.钢结构稳定理论与设计,陈骥,科学出版社

26.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江见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7.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过镇海、时旭东,清华大学出版社 28.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周云,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9.高层建筑结构,陈忠范,东南大学出版社 30.土木工程抗震设计,周云,科学出版社

31.钢筋混凝土抗震结构非线性分析,张新培,科学出版社

32.江亿等,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研究报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8~2011 33.李先庭,石文星,人工环境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4.银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5.陈沛霖,空调负荷计算理论与方法,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 36.彦启森,陈在康等,建筑热过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7.崔海亭,杨锋,蓄热技术及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

438.J.R.威尔特,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

539.杨强生,浦保荣,高等传热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第二版)40.陶文铨,数值传热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41.杨静,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142.《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许保玖 龙腾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3.《给水管网系统理论与分析》赵洪宾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4.《生物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器》戚以政,汪叔雄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45.《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高明远岳秀萍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6.《水处理实验技术》张可方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47.《流体力学》张兆顺、崔桂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8.《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陈卫,张金松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49.《水污染控制工程》,成官文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50.《活性污泥法理论与技术》李亚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51.《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王占生、刘文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2.《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王琳、王宝贞,化学工业工业出版社,2002; 53.《污水生物与化学处理技术》,(美)R.E.斯皮思(R.E.Speece)著,李亚新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200154.《废水生物脱氮处理新技术》,叶建锋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广州大学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2.土木工程培养方案 篇二

建筑业已成为江苏省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由“建筑大省”迈向“建筑强省”的攻坚时期。建筑业要实施向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的转变, 关键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其中建筑企业中经济技术管理人员比例的提高是重中之重。而目前江苏省572.50万建筑企业从业人员中, 全行业技术经济管理人员总数为95.46万人, 仅占从业人员的16.67%。因此, 江苏建筑业对技术经济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材料的推广使用, 使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更为紧缺。以当前572.50万建筑业从业人数为基数, 其中技术经济管理人员占25%, 到2015年江苏建筑类院校仍然需要培养47.6万名毕业生才能满足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由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同举办的“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的设立, 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 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丰富了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对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化、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 实施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 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是提升从业人员质量, 也是江苏实施建筑强省目标的人才战略需要。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也是江苏省教育厅“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群中的专业之一。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江苏省首批特色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近年来, 依托国家和省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两校大力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工业大学良好的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以及专业建设成果为项目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桥梁隧道工程、道路工程以及其他土木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情况看, 这些学生应具有的岗位能力有:基本的土木工程结构分析与设计能力和现代施工组织管理能力;了解本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应用研究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掌握本学科的专业核心知识, 包括学科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工程力学、工程数学、工程结构的基本理论;掌握土木工程项目的勘测、规划、材料、构造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专业软件应用技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具有进行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项目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 该专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高端技能培养为核心,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项目规划和开发能力的本科层次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构建

土木工程专业面向技术和管理工作, 岗位能力明确, 各类能力培养可通过课程模块实施。校企合作构建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衔接课程体系, 分段培养既保持高职段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 重点加强高职段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又深化后续本科段课程改革, 增强本科段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职业能力递进与课程设置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整个专业所有教学环节分为基本素质和素质拓展两大模块。其中, 基本素质模块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三个子模块, 素质拓展模块分为限选类和任选类两个子模块。

公共基础模块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大学体育、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A、大学物理、程序设计 (VB) 、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工程化学、电工电子学等16门课程, 均在高职段开设。

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主要有理论力学★ (★为方案中核心课程)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1) ★、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测量学、专业外语★、文献检索等10门课程, 在高职段开设;结构力学 (2) ★、流体力学、土质学与土力学★、弹性力学与有限元、工程地质、建筑结构试验★等6门课程, 在本科段开设。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主要有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基础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房屋建筑构造、土木工程造价、土木工程施工、施工组织设计等7门课程, 在高职段开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工程结构抗震原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结构专业软件使用★、房屋建筑学、建筑设计初步、高层建筑施工等9门课程, 在本科段开设。

限选类模块主要有岗位员实务、工程建设监理概论、工程建设法规、建设工程经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设备概论、路基路面工程等7门课程, 在高职段开设;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建筑钢结构设计、混凝土桥梁结构设计、桥梁工程、桥梁施工、建筑结构检测与加固、岩土工程勘察等7门课程, 在本科段开设。

任选类模块有人文类、经管类等2门课程在高职段开设;人文类、经管类和课外及其他课程4门开设在本科段。

各类集中实践、实训教学环节31个。主要有:报到与入学教育、军训、土木工程认识实习、土木工程制图大作业、劳动、CAD实训、混凝土结构课程实训、工程测量实训、暑期社会实践、基础结构课程实训、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实训、钢结构课程实训、生产实习、施工组织课程实训、土木工程造价课程实训、岗位能力综合实训等, 开设在高职段;工程地质实习、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建筑钢结构课程设计、创新综合试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教育等, 开设在本科段。

南京工业大学根据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 负责本科段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计划以及毕业论文 (设计) 撰写和答辩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 负责高职段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实施本方案及分段选拔的几点说明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合作协议书, 制定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3+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实施办法, 联合成立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教学指导与管理委员会。双方成立由院系主任领衔的项目小组, 协商制定适合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五年制本科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籍管理制度、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实训实习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加强双方教师的交流学习, 建设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大投入,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建立双方实践教学设备仪器等共享机制;由双方有关职能部门牵头成立课题组, 提供专项经费, 就高职与本科分段式培养合作过程中的难点及热点, 加强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

方案具体实施时, 因涉及高职与本科接轨, 高职进入本科的条件为:达到高职段毕业条件学分绩点在2.0以上, 无违规违纪处分;必须参加由本科段学校组织的选拔考试, 考试科目为“高等数学”、“结构力学 (1) ”和“混凝土结构原理”, 考试合格后, 方可转入本科阶段学习;选拔考核时间为第五学期结束前, 对选拔不合格或不愿升学的学生, 符合高职段毕业条件的颁发高职毕业证书;凡已修主干课程平均学分绩点在本试点专业排名前20%, 且入校以来无违规违纪处分的学生, 转段考试免试。本科段合格者颁发“专科起点本科毕业证书”。

本方案为五年制“3+2”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试点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程、各类实践环节的开设与衔接安排还需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不断地做动态调整优化。方案中核心课程的教学, 尽可能采用小班化的教学形式, 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力求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

实施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 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是提升从业人员质量, 也是江苏实施建筑强省的人才战略需要。

摘要:对“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衔接课程体系构建, 提出既保持高职段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 强化高职段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又深化本科段课程改革, 增强本科段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基本素质和素质拓展两大模块, 其中基本素质模块开设48门课程, 素质拓展模块开设16门课程, 并包括各类实践实训环节31个。

关键词:“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标准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3.土木工程培养方案 篇三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车辆工程;企业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04-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该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要求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四年内必须要有累计一年的企业学习时间,即学生的学习要分为校内和企业两个阶段。在校内学习阶段,学校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感受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开发。[2]

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相应的企业培养方案也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企业培养方案是在企业实施,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各项培养内容的考核和培养质量的评价要单独进行,因此,企业培养方案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是相对独立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计划、工程实践条件、师资配备等。[3]

三亚学院于2012年同吉利集团签署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借助吉利集团的硬件条件,共建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即“三亚学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依托该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三亚学院同吉利集团产教协同委员会共同制订了企业培养方案,为车辆工程专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教育及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4]

一、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

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目标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卓越工程师计划”机械行业标准》以及国家高等教育、三亚学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制订。通过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在生产实际环境中的学习、顶岗工作,深入了解工程实际,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实际动手能力与工程素质的协调发展。

学生在完成企业阶段的学习后,其专业素养和专业基本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工程研发及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工程组织和领导能力均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其国际视野及社会竞争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企业学习阶段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结合汽车企业的现场情况,将与生产一线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汽车构造等,采用现场实践和理论教学并举,感性观察和理性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在全面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第二,通过企业实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车辆工程专业,并热爱本专业;在加强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学习汽车企业的生产流程、实验方法、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锻炼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劳动光荣的观念,加深与生产制造企业的深厚感情。

第三,为学生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汽车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或为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学习奠定工程实践基础。

第四,在企业工程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在汽车企业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完成毕业设计。

三、企业学习阶段的基本要求

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学校完成了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部分专业选修课的学习。通过在吉利汽车集团及其发动机、变速器等配套企业的生产实践,了解汽车企业重点产品加工制造的整个流程;通过在加工制造部门、装配检验部门、工艺设计及管理部门等轮岗实践,初步了解汽车产品的生产制造及工艺管理流程;熟悉重要的生产设备、检验仪器的结构特征、技术指标和操作规范。

首先,企业实践期间,所有学生均须全面参与汽车企业的诸多方面,通过轮岗实习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了解并掌握实践企业重要产品的制造工艺、质量管理和设备管理情况,随时做好记录,并与所学知识进行对比总结。

其次,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掌握汽车企业重要产品的生产制造流程,体验现代化数控设备流水作业的高效性,记录并整理在线生产的技术参数。

再次,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学生还应了解现代化汽车企业的运行管理及经营状况,主要是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配置、生产车间的布置、机械设备的常规管理、汽车产品的销售运输等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最后,要求学生积极和工程师、现场工人师傅沟通,认真讨论或请教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实践总结并完成实践报告,同时在企业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四、企业学习阶段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三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拥有“三亚学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了“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通过聘请企业导师,联合学校教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为学生授课,学生在生产一线实践并学习,参与工程项目,参与吉利集团汽车产品的开发与科研实验,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最终完成整个企业阶段的学习任务。[5]企业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安排如表1所示。

(一)企业阶段的课程学习

企业阶段学习的课程,包括汽车检测技术、变速器检测技术等,由汽车企业派出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或学校兼职教师进行授课,并组织考试或考核,学生必须选修全部课程。

(二)企业阶段的实习安排

整个企业阶段的实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生即将进入专业课程之前的认识实习与金工实习。其中认识实习主要以企业参观为主,通过在机械加工、汽车装配、检测实验等相关部门的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并熟悉企业环境与企业文化,掌握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及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标准知识,增强学生的工程认知水平,培养学生适应汽车企业工作氛围的能力,并进一步了解车辆工程专业的特点,提高对本专业的认可度。金工实习按照机械制造的整个流程及涉及的设备和技术,制订系列化的实习内容,由浅入深,认识和掌握机械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熟悉相关的设备和技术,完成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机械结构设计分析等方面的实习内容。

第二阶段实习的重点是本专业的特色培养方向,即汽车动力总成和汽车变速器方向,时间是在学生学习了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部分专业选修课以后进行。通过汽车企业的参观和生产实践,了解汽车整车的装配流程;通过在冲压厂、焊装厂、涂装厂、总装厂的实习,全面了解汽车零部件的加工过程。通过在发动机厂的实习,了解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机体、气缸盖、气缸套、齿轮等重要部件的加工工艺;了解铸造、锻造、热处理等工艺流程。通过在变速器厂的实习,了解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双离合变速器的装配工艺及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阶段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在企业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发现和凝练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现场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制订出可行的技术路线,并得出具体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工程实践,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能够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五、企业实践环节的具体内容

(一)认识实习

1.汽车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基本知识与规定,各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措施,特殊设备及特殊工种的安全教育。

2.汽车产品或零部件设计的基本流程学习。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跟随某特定机件的设计过程,了解该机件各设计阶段的基本目标、设计方法及实现形式;了解机件设计标准化方面的基本内容。

3.汽车产品或零部件的工艺设计与管理学习。跟随某特定机件的机械加工过程,了解其工艺设计与管理的基本技术,以及装配工艺设计的基本知识;了解机件的工艺安排与制造单位实施之间的配合情况,生产制造部门正常运行模式与管理方法,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协作运行;了解典型产品或零部件生产制造过程的基本环节与管理模式。

(二)金工实习

1.金属切削加工实习

通过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实习,了解车刀的基本机构、车削角度的设置、常见的刀具材料以及对刀具材料的性能要求;熟悉卧式车床的组成结构、运动原理、传动方式及常见用途。对于轴类和盘套类零件,应能掌握其装夹方法,了解其常见附件的结构,并进一步掌握通槽、断面、锥面、圆柱面、成型面及内外螺纹的车削加工方法。了解铣削、刨削、磨削及齿轮的加工方法,对车间常见的铣床、刨床、磨床,应熟悉其工作原理和加工方式,并了解各种刀具及附件的总体结构和简单分度的方法。

2.钳工实习

深刻理解钳工工种在汽车制造业、机械加工及维修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掌握制作钳工件时划线、锯削、锉削、钻孔、攻螺纹以及套螺纹的基本方法;了解扩孔、铰孔和锪孔的基本原理;了解金属刮削的基本方法和应用范围;在钳工实习过程中加深理解钻床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并掌握钳工工具和量具的使用方法,独立完成钳工件的制作。

(三)专业实习

1.整车厂实习内容

冲压厂、焊装厂、涂装厂、总装厂实习,吉利汽车整车生产线装配实习。

2.发动机模块实习内容

曲轴、连杆、活塞等运动件生产车间实习,凸轮轴、气门组等配气机构重要部件的生产车间实习,气缸套、气缸盖、机体等固定件的生产车间实习,齿轮生产车间实习,金属毛坯的锻造、铸造及热处理车间实习,发动机总成装配流水线实习,发动机总成性能指标的测试及实验实习。

3.变速器模块实习内容

手动变速器的装配线、性能测试实习,自动变速器的装配线、性能测试实习,双离合变速器的装配线、性能测试实习。

(四)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的同时,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结合工程实际需要共同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明确课题的任务、目标和要求,并查阅资料,进行项目调研,制订研究方案及执行计划,最终完成毕业设计。

六、培养质量考核

汽车检测技术和变速器检测技术由企业授课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在做检测技术实验方面的表现,主要是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面有没有工程创新意识,还包括授课教师对学生出试卷考核。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和专业实习的考核主要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实习过程,能否和企业导师进行有效的讨论,对发现的问题能否提出解决方案,还要看实习报告的撰写水平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也会采取过程考核的办法,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所形成的论文进行评审和答辩,由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给出最终的成绩。

七、企业导师队伍建设

在企业学习阶段,学校派出“双师型”教师参与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双师型”教师是学校专门建立的一批理论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有丰富的工程科学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及方法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一方面从企业、科研院所引进,另一方面是学校教师承担科研项目,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提高其研究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或者选派中青年教师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锻炼。企业方面,学校从企业中直接聘任工程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受教育程度高且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导师一起,联合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2]

八、结束语

目前,三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正在参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进行人才培养,相应的企业培养方案也在逐步完善之中。但卓越计划作为我国工程教育领域的新模式,对民办本科院校和企业而言都是新鲜事物,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调整。特别是在第一届学生毕业后,还要根据社会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监督评价和教育部对本专业的认证评估,来进一步完善企业培养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2] 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1-74.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4]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5] 戴玉华,顾凯,黄建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制定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2):159-161.

4.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篇四

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交通工程设施和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交通系统设计与控制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与省、市、县的发展计划部门、公路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运输管理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交通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系统工程学、交通工程学及土木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识图制图、计算机应用、工程测量、交通工程设计、结构设计、工程经济与管理等基本技能训练,掌握进行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与施工,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分析、设计、营运管理与控制,工程项目评价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较系统的系统工程及交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系统工程的一般分析方法和系统控制的基本技术;

3.具有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和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的初步能力;

4.具有道路工程和桥梁工程设计的初步能力;

5.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交通工程,了解智能交通的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外语的阅读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勇于进取、勇于开拓,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主干学科:交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

四、主要课程(学位课程):工程力学Ⅰ-Ⅱ、交通工程系统分析、道路勘测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运输经济学、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投影制图及计算机制图、测量实习、综合运输认识实习、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桥梁工程课程设计、交通规划课程设计、交通工程实习、交通工程设计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军事训练等。

六、主要专业实验:交通控制系统仿真实验、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工程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交通计算机辅助工程上机等实验。

七、学制:四年

八、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总体安排表

交通工程专业单位:周注:括号内为暑期实践教学

交通工程专业单位:周注:括号内为暑期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理论课教学安排表

交通工程专业

注:括号内为实践教学学时

理论课教学安排表

交通工程专业

5.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定稿] 篇五

1.总体思路

主要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以及“电子信息工程”等传统优势特色专业,联合国内一些知名企业,按过渡期、正常试招和正常招生三个阶段分步参加试点,逐步稳妥地推进,总结并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科学定位各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标准和培养目标,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探索适于区域与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重点大学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与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适应各种工程实践需求的能力。

2.组织管理体系

(1)学校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及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成员由相关学院、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人事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科学设计和部署各阶段的建设任务,提供政策、人力、财力保障,督促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互相协作,指导解决推进工作中出现的复杂问题。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组的成员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人事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及相关学院教学院长、工程教育专家、部分企业领导组成,下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具体负责该项计划的实施,就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学籍管理、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改革、教学计划、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质量保障、招生方式、毕业要求等方面开展工作。

(3)学校成立专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聘请教学、科研及工程经验丰富的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等担任委员,负责“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与重大事宜决策。如提出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实施步骤,审定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等重大事项。

(4)参加试点的学院成立相应的院属特设机构“XX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办公室”,该办公室由所在学院院长任主任,教学院长任副主任,成员由学院教务科、学生科、科研科负责人、各个专业方向负责人和相关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和学生管理。该办公室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制订相关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日常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合作联系、实践基地建设管理、监控各教学环节以及审核学生毕业资格等。

3.实施计划的专业领域和学生规模

试点专业领域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在2009级和2010级学生中,从上述专业中遴选优秀的学生单独组成“卓越工程师”班,进行特殊培养。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每个年级各招1个班,每个年级共3个班(80~90人)。

2011级招生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分别各招1个“卓越工程师”试点班。

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2012级及以后招生时,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在上述三个专业正式单独招收“卓越工程师”班,按“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4.学生来源方式

学生来源全部为全国统招本科一批学生。

过渡期:2009级、2010级从相同或相邻专业以及转专业学生中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统一遴选;

过渡期学生遴选条件: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工程研究、科技活动或工程实践有浓厚的兴趣。

正常试招:2011级,招生计划中单列“卓越工程师”班招生;

正常招生:2012级以后,招生计划中单列“卓越工程师”班招生。

5.培养模式

本科工程型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四年制本科,“3+1”模式,即在校累计学习3年,力争实现在企业累计实习和实践1年。

6.学籍管理

单独编班,按现有学制实施培养,即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实施弹性学制,采取灵活的学籍管理机制,允许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

对于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由学校和企业按要求设立管理小组进行联合管理。管理小组要加强学生在企业学习的管理、安全的管理。为了有效管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要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确保学生安全和学习收获。

7.师资配备

聘任校内工程能力强或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和校外优秀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卓越计划”试点班的教学工作。

(1)聘任校内教师

从校内教师中聘任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同时选派指导教师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践锻炼2个月。

6.土木工程培养方案 篇六

摘要:为了优化春季高考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春季、夏季高考对比,分析了生源差异、考试科目差异、实施效果差异,指出了省内外春季高考的发展差异。针对地方高校春季高考土木工程学生的培养,需要解决培养模式定位、专业方向等问题,提出了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强化实践教学,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中职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

关键词::春季高考;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春季高考是在春季组织的高等学校统一入学考试,是高考招生改革的产物[1]。以山东省为例,春季高考是重点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同时也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统一招生考试;而夏季高考是重点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同时也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统一招生考试[2]。春季高考破解了夏季高考“独木桥”难题,带给考生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3]。自始,全国有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天津、山东、福建等7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过春季高考的试点工作。春季高考自推进以来,出现了大量有别于夏季高考的问题,甚至造成了部分省市的停招,现有经验不能给地方高校培养春季高考本科生足够的帮助,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春季高考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生源复杂春季高考的生源群体复杂。有中等学校毕业生(含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夏季高考落榜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如北京、上海、安徽和内蒙古等地春季高考的最初主要是夏季高考的落榜生,后来因为生源不足,才将放宽至应届生。山东省春季高考最初主要面向三校生(职专、中专、技校生),代替了对口高职考试,允许普高学生参与其中,允许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兼报。山东春季高考实际报名的学生,目前还是以中等学校毕业生为主,另外有部分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普高生,也就是参加夏季高考难以保证被本科录取的普高学生。虽然山东春季高考将技能考试列入,但技能考题过于简单,考试难度系数小,普高生通过短期培训也能考出较好成绩[3-4]。总体上来说,春季高考学生语数英等课程成绩比夏季高考学生相对偏低,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二)春夏季高考考试科目不同山东春季高考采取“知识+技能”的考试形式,“知识”部分考4科,为语文、数学、英语及专业知识;“技能”部分考专业基本技能,学生实际操作。夏季高考科目属于“知识”,采用“3+综合”模式,除考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外,还选考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而天津春季高考考试内容为中职学校所学语文、计算机基础、数学、外语四科。与夏季高考“3+综合”的考试模式也有不同。上海的春季高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夏季高考为“3+1”(报考普通高校本科),两者也有所不同。(三)全国未推广,多省市停招国内春季招生改革在天津、北京、安徽、内蒙古等省市有试点,但总体并不成功,并没有在全国推广,相反进行春季高考的改革的很多省份已终止[4]。如北京20始,停止;安徽年始,停止;内蒙古始,停止。还在实行春季高考的上海,招生也在萎缩,从20的1300人,降至的270人。与之相反,山东省的春季高考发展迅速。山东春考本科招生人数为2600人,达到5200人,10460人,778人。20参加山东春季高考的学生为40160人,20为50485人,20为78240人,年达到110885人。从图1可知招生人数和考生人数,逐年递增,发展形势较好。在大学转型的大背景下,自年,山东理工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多所传统的一本、二本高校开始招收春季高考本科学生。(四)春季招生本科学生培养经验不足笔者所在学院2014年春季高考招收了3个本科专业,但春季招生计划下达前,在教学管理、培养模式、授课方式等方面都缺乏针对性研究。经调查发现,个别高校对春季招生学生与秋季招生学生采用相同的培养模式,造成春季招生学生不适应,大面积不及格现象频发。本科招生数量较多的山东省,春季招生计划数也仅占到山东高考本科招生计划的1/20,针对春季招生学生培养的研究非常少。(五)国外经验无法借鉴国外的招生制度与国内不同。如美国高校的招生模式,根据高校类型和层次的不同,以高校为主体,在中学和各种考试机构的配合下,实行三种不同的.招生政策,即选拔性招生制度、开放性招生制度和特殊招生制度并存的高校招生模式。英国是高校招生采取证书制国家的典型代表,只要学生通过高中毕业考试(或会考),并获得毕业资格证书,同时也就基本获得了大学学籍登陆权和进入大学学习的资格。法国也没有全国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也是采取高校入学证书制的国家。只要学生通过高中毕业考试,并获得毕业资格证书,同时也就获得了进入大学学习的预备资格[5]。因此,国外没有春季招生这一特殊现象,无法复制国外的培养模式。

二、春季高考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理论基础问题对2014年入学的土木工程(春季招生)40名学生所做的调查发现,90%的学生来自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对学生个人调查及中职学校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调查发现:(1)培养计划不同,开设课程有差异。中职学校开设语文、数学、外语与专业课类课程,偏重于实用。而普高学校开设语文、数学、外语以外,还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课程,偏重于基础。(2)相同的课程执行不同的课程大纲。以数学为例,中职数学较简单,更偏重于专业方向上对数学的要求,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知识。而普高数学是比较全面的,以提高数学素养,满足个性发展为目标。通过表1的课程对比可发现,中职学校数学学习的广度和难度要小于普高学校,中职学生缺乏幂函数、空间向量、导数等知识点的学习。按照山东省春季高考数学大纲,考试内容包括代数、三角函数、平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初步五部分。按照山东省夏季高考数学大纲,考试内容包括表1中的数学1至数学5,选修2,及选修4的第5部分,内容深而广。(二)专业主干学科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力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对学生的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而中职学生在这些相关课程上的知识储备不足,成为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障碍。调查还发现,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学以春季高考科目为主要内容,技能课学习简单而不系统。(三)专业方向土木工程专业所招收的春季考生来自房屋建筑、交通土建等中职学校,学生培养面向的行业有一定差异,需要在本科培养阶段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四)专业定位职业教育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培养岗位技术人员为目标,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在应用型与研究型上有不同的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强调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更多侧重于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强调具备科学研究人员的基本素质。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机对接与互动。

三、春季高考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的具体做法

(一)学生培养定位的确定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以下原因决定:一是生源特点,春季高考学生具有中职教育背景;二是承担培养任务的学校定位,学校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三是就业去向,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往届毕业生约80%到施工、监理、管理等部门就业。(二)学生培养计划的调整制定了专门针对春季招生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依据主要有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制定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7]、专业评估与认证要求、生源学生特点及知识背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与夏季招生的土木工程专业相比,有一定差别。(1)适当增加总学时,由182学时增加到184.5学时。(2)不分专业方向。采用“大土木”的培养标准,以房屋建筑课程体系为主,兼顾道桥核心课程,提供一定的选修课程,增加学生的就业面,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3)补充部分普高知识。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中,增加中职学生没有学习的,但是专业需要的数学及物理等基础知识。(4)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比重,由37周调整为48周。(三)教学方法的改进因材施教,推动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学习方法,启动主干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基于渐进式和项目化,研究并确定“做中学”工程案例。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改革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段式演绎教学法,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归纳教学法,进行教学与工程实践的对接。研究并筛选多个完整的工程案例,分解成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课程设计原始资料。在做每门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时,取其中一部分来做,学生做完全部课程设计,即为完成整个项目设计。前序课程的设计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后续课程的设计是前序课程的继续与提高,根据课程关系递进进行。同时,改革考核方式,以项目实施过程考核代替终结性考核。编写《项目化教学案例库》《土木工程材料》等教材,在按照专业核心能力重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设面向春季招生,与教学方法改革相配套的教材。开发网络教学平台,方便自主性学习与引导性教学,增加师生互动渠道。在校内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建设了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路基路面工程等课程网站及虚拟实验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形成网上教学、讨论的互动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满足学生选择性学习的要求。(四)反馈机制的建立跟踪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记录发现的问题,作为下一次调整的依据。(1)形成培养计划的调整制度。首先保证培养计划执行的严肃性,严谨随意调整培养计划。同时,考虑到春季招生学生培养经验的缺乏,实行2年小调、4年大调的培养计划修订周期。(2)建立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反馈机制。任课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开展,反馈培养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座谈会的形式征求学生对培养计划的意见与建议,同时邀请相关高校同行专家和用人单位专家论证、评审培养计划,征求制(修)定意见。由教学秘书和系主任负责该项工作的落实。(五)学生管理的调整配备专职辅导员及兼职班级导师,重点帮助学生从中职教育向本科教育过渡,尽快适应新的大学文化。

四、结语

春季招生与夏季招生不仅仅是招生时间不同,更重要的是生源的差异,这需要高校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教学方法。学校在调研的基础上,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定了针对春季招生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与学生管理方法。春季招生学生培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综合的培养效果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李木洲.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与变迁:成效、难点及趋势[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38-143.

[2]徐丽.春季高考的理性分析[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

[3]杨东.“春季高考”实施六年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34-36.

[4]徐丽.春季高考的理性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0.

[5]殷志.我国高考制度改革趋向及分类招生考试探索[J].大学教育,2015(3):15-16.

[6]陈月娥.中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课程之比较[J].湖南农机,(9):172-173,175.

7.土木工程培养方案 篇七

1现有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1.1考核观念陈旧落后, 与现代高等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不协调。在现行考核方法下, 学生基本上被动参加考试, 尤其是笔试考试大都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考核, 学生缺少自由发挥的空间, 制约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倾向于把要考核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甚至作为教学目标, 使得二者的关系本末倒置。

1.2现有考核评价标准与实际建设企业要求存在差距。今年通过走访工程建设单位, 了解到企业在对学生最为关心的是他们掌握了多少从事业务工作所必需的职业能力, 这些能力往往与专业岗位的需求关系密切, 而与传统的课程存在一些差距。也就是说, 当前的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只注重对课程成绩的评价, 而这些课程成绩所反映的是相对抽象的, 并没有把企业最为关心的职业能力放在核心考核位置。

1.3考核环节理论与实践分离, 偏离了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现有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中, 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常常分开, 背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好, 但操作技能很差的情况, 造成评价考核的误差。

1.4构建专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意义。新评价体系符合实现现代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传统的百分制评价一般形式是书面评价, 主要采取纸笔形式, , 这种评价模式过于偏重学术性学习的结果, 很少顾及被评价者的实际工作能力, 其缺陷十分明显, 那就是所评价的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 而不是技术实践能力, 学生上课记笔记, 考试前背笔记, 甚至考试时抄笔记, 最终导致只会理论不会操作。我们构建新型的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是努力评价“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 力图把“能力”而不是“书面知识”作为评价对象, 这有利于促进学生重视工作本位学习, 可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此外, 新体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的强调抽象思维的考核内容, 而重点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对于形象思维活跃的学生而言可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2基于能力培养新评价体系的构建

2.1通过企业调研获得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评价内容。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 将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个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 不同专业课程的专业教师根据专项能力给出评价内容。评价类型可分为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建筑力学、项目管理、工程监理等专业。这种组成方式, 充分发挥了不通专业的自身特长, 将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有利于保证建立出的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在各专项能力评价内容中, 考虑评价权重系数的不通, 给出综合能力评价的水平。

2.2根据企业需求确定每项专项能力的定位和标准。建设企业是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 他们对毕业生各种能力的评价最为直接和有效, 有他们给出的对毕业生能力的定位和评判标准也更为合理。因此在设计能力考核评价过程中, 我们让工程建设单位根据实际情况, 给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各种工程应用能力的评价标准。通过标准化的处理, 是各项评价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和合理性。这些评价内容包括实际操作、管理监理、沟通合作、执行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良好的评价内容可以对毕业生的工程能力水平进行综合性的考察, 具有较好地可操作性。

2.3根据专项能力定位和标准构建新型能力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教师考核和企业考核、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笔试考核和面试考核等多种考试, 全方位对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并以此为依托全面规范和标准化了相关教学过程。在明确考核评价标准的前提下, 指导教学改革的开展, 推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实施模块化教学, 明确学习方向。通过对完成一个实际工程项目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分析, 整合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课程模块的功能, 科学选择项目以项目带动教学内容的组织, 使之有效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某实际工程项目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全面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2.4能力评价体系的实施保障。为促进学生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 需要建立较为完备齐全的资料室, 资料室内要包括完善的专业标准、规范、规程资料 (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完整的土木工程施工标准图集;专业教学所需的多媒体案例资源库;具有能从事资源库建设所必需的部分软硬件设备。能实现教学资源随时收集随时制作随时使用的效果;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网络教学资料库, 实现教学资料数字化保存。此外, 为教学重还应积极组织开发相关的现代化教学工具, 拟开发网络化施工图识读测试练习软件, 通过此软件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施工图识读的练习和自我测试。

3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应用情况介绍

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4年建院招生, 目前以后七届毕业生。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其学院的骨干专业, 一直按照会施工的要求培养毕业生, 毕业生有很大一部分在建筑施工单位就业。根据原有能力评价考核要求, 我院毕业设计内容分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设计三阶段, 学生将大量时间花在结构设计上, 而施工设计往往被压缩, 学生的施工管理能力只能靠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中去锻炼。2012年, 我院调整了评价考核体系, 强化施工管理能力, 毕业设计也改为以施工图识读、施工组织设计、塔吊基础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高层施工设计。新评价体系以施工管理实践训练为重点, 以一个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 设立能力项目, 逐个进行考核, 整个实施过程称之为“项目教学法”。经过几年实践探索, 我们不断改革教学侧重点, 强化施工与管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出的学生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4结论

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是关于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较早地开始关注该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通过建筑企业调研收集了大量资料, 针对毕业学生构建专项能力评价和综合能力评价等两种评价类型, 组织相关老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给出了评价标准。通过应用这一评价方式改进了本科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所培养毕业生获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

摘要:土木工程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学科, 培养出的学生要具有一定工程技术操作能力, 满足工程建设现场处理各种问题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如何对学生的建筑工程技术能力培养进行评价和考核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将对相关能力评价体系进行介绍。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韩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职业能力构成及评价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14, 2.

[2]余晓, 孔寒冰.能力导向的工程实践模式比较与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3.

8.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路径 篇八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能力;创新能力

一、前言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覆盖面广,与其它学科关联较多、融合紧密的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要体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突出“适应性宽、动手能力强、富有创造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开阔的知识视野,能跟上未来科技发展的步伐。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土木工程人才,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始终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土建专业人才为育人目标,通过打造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构建科技活动体系、发挥学术竞赛作用,联合企业社会力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育“善创想、敢创新、能创业”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学生,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二、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要求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知识拓宽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立足于广东,面向全国,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掌握现代化土木工程技术,具有创新精神的土木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方面,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适应广、后劲足”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特征的要求,重视创新创业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实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造条件。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

为了实现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始终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同时把学生思想工作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立体式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第一课堂:培养学生宽厚的专业知识

1、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发挥学科潜力。从事土木工程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数理化、外语、材料性能、结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知识积累以及技术发展的速度都很快,学生在校短短几年时间里所学到的知识远远不够,加之目前有些课本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使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可能面临老化的危险。为开放国内建筑市场的需要,建设部对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重大调整,国家大力提倡绿色建筑设计、施工,为了解决能源,在民用建筑工程领域进行建筑节能强制性设计,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与国际建筑市场接轨,而这些较新的知识内容学生通过教材是学习不到的,这就需要通过讲授专题,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求学生不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稳固,而且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技术创新能力,有在实践中发展工程技术学科的潜力,更好地在高科技发展中立足,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明确工程技术应用方向,构造专业知识结构。拓宽专业知识,是多年来教育界不断研讨的课题。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广泛的知识覆盖范围和知识内涵,因此,在培养目标上要确立宽窄合适的技术应用方向,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从专业结构模式方面探讨,可以结合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知识,综合分析研究课程设置,拓宽土木工程知识面和生产施工工艺过程。尤其是目前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分配去了施工单位的现实情况,更应该加强学生对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在施工技术的教学上,应当考虑到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增加大学生去施工现场从事实践活动的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拓宽知识面,培养实用型人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土木专业人才在社会中角色随时间发展而改变。一份报告表明“土木工程学生毕业后的5~10年内可能从事技术工作,10~15年后从事经济管理方面工作的会占较大的比重,20年以后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将会突出出来”。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直接从事管理工作和经济活动,而且要具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这就需要在专业调整中考虑到工科和文科知识的兼容,紧跟时代的发展和根据中国同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应付未来环境变化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二)第二课堂:培养学生扎实的创新能力

1、联动师生,打造平台培育创新意识。学院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组织化的管理与创新氛围的营造为支撑,成立了学生创新工作室,延伸课堂教育,打造专有平台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基础能力。学生创新工作室脱胎于学院的兴趣社团“创想工作室”,聚集了具有科研兴趣与实践热情的学生,形成一定的群众基础。学生创新工作室接受本科生与研究生创新创业团队进驻,为学生提供办公设备与实验条件,便于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或者项目研发。通过指导教师的教育、启发与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促进与竞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与创造潜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创新品格与团队协作精神。

2、构建体系,丰富活动强化创新能力。学院积极承办学校学术科技节活动,并始终以“专业特色显、科技含量高、文化氛围浓”为导向,学院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与创意文化活动,通过整合提升,创办了系列活动品牌“鲁班节”,以我国古代著名的土木工匠、发明家鲁班命名,旨在弘扬善于发明创造的“鲁班精神”,鼓励广大学子培育科学创新精神,增强实践动手的能力。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改革,“鲁班节”科技创新系列活动已形成力学架构大赛为核心,多项与专业相对接的比赛并存的活动体系。

3、以赛代培,拓展渠道孵化创新项目。除了搭建课外科技活动平台,营造浓厚的创新实践氛围,学院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例如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测绘工程测量技能大赛、中南地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竞赛、“广厦杯”粤港澳高校结构涉及信息技术大赛、广东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国家级、省级竞赛。学院以参赛为契机,检验育人成果,拓展育人途径,进一步提升同学们运用理论知识,实际动手操作,凝练创新成果等方面的能力,全面增强综合素质。依托各类比赛,学院开展赛事宣讲、专业辅导、优秀作品展示与评比表彰等,有效提升各项赛事的群众基础。此外,选拔一批创意好、技术含量与实用价值高的学生作品,组织专家教授进行重点技术指导与资金资源支持,参加“挑战杯”竞赛等重点国家级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4、协同校企,聚集资源助推创新成果。学院积极开拓途径,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建立多个校外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协同社会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学生的整体创新与实践能力,吸收企业资金赞助,用于支持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表彰优秀学生等。在我院的推动下,学校与广东中山环宇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实习基地),中心成立十多年来,为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参与科技竞赛等提供了活动场地、实验设备、学习模具、企业导师、后勤服务等环境与人员保障,成为我院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重要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企业实践实习活动,或依托企业生产需求开展科研项目,邀请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为学生做主题讲座或项目指导,通过多项举措引入企业加入学生创新培养,引导学生开展贴近生产及研发需求的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与企业的沟通,解决学生创新资源及活动不足的难题,开创学生、学院与企业共建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基于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强调学生应做一个“又土又木”的专业人才。一方面,要求学生学好“土木”专业课程,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为人处世上也要体现“土木”特色。其中,以“土”为本,要求学生要接地气,少一些花哨的“洋气”,多一些脚踏实地的“土气”;以“木”为魂,要求学生要懂得“木讷”的精髓,孔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土木专业的“木”就是要做一个“木讷”的人才,即“纳言、敏行”。

四、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我院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式人才培养,学生培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近年来,我院本科生成功申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0多项,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数学竞赛、力学竞赛、结构设计大赛、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等各种竞赛中等课外科技竞赛和实践活动,综合能力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和提高。学院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先后在相关大型企业建立了多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始终立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与专业相关的行业领域保持紧密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就业服务形式,增强就业工作成效,助力广大同学充分挖掘自身优势,顺利走上工岗位,开创美好未来,总体就业率连续五年达到99%以上。

参考文献

[1]唐艳娟等.“专业竞赛”在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石河子大学水建学院为例[J].中国西部科技,2013,(01):105-106.

[2]付云松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规格探究[J].大学教育,2015,(10):134-136

[3]陈爱玖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5,(01):1-3.

作者简介

9.工程方案选择与价值工程分析 篇九

工程方案选择与价值工程分析

应用价值工程的方法,构建模糊矩阵及计算方案价值指数来对工程方案进行选择,其结果比较符合工程实际.

作 者:王光杰 Wang Guangjie 作者单位: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刊 名: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AUTOMOTIVE POLYTECHNIC UNIVERSITY年,卷(期):22(4)分类号:F270.7关键词:价值工程 功能指数 成本指数 价值指数

10.教师素质提高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篇十

为全面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实现职业教育内涵的提高,建设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为培养一批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生产实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我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特制定本方案如下。

一、我校教师队伍现状的突出表现 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双师型”教师整体数量偏少且素质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难以满足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部分专业教师只懂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水平或技能操作水平老化不能与现代技术发展同步的现象,出现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习训练教学相分离,造成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学生学到的技能落后且水平又低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有些教师仍习惯按照普通学校的授课方式进行,缺乏实践技能培养意识。新进的专业师资,多是从大学校门进入中职校门,缺乏相应的实践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教育教学才能。同时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崛起,专业教师必须学习和利用新技术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职业教育,并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以课程为基础的知识和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就业能力。

二、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培养工程的主要途径

1、校本培训

各专业科(教研组)要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重点,在推荐选送教师外出培训的同时,制订校内培训计划,采取老带新、高带低等形式,围绕学校实际教学中的问题,积极组织教师修炼内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教育信息,并组织参加社会实践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认定考核,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培养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训指导能力,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水平。

2、骨干教师培训

依托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省职教师资培训中心,拓宽高层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师参加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训,并使其达到高级工及以上职业技能资格,努力形成一支适应我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同时,要结合专业设置的实际,积极选派中青年专业课骨干教师攻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一批有较高水平的专业骨干教师。

3、双师型教师培养(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指一个专业教师既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又有相关行业的职业素质。也就是说应当既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能力,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联系和规律。“双师”既指“教师”,又指“师傅”“双师型”教师,就是既能像传统的“教师”那样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像企业中的“师傅”那样示范并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并且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教师。简单地说,“双师型”教师就是“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即“教师+非教师系列中级以上技术资格(或高级工职业资格或高级技术等级以上证书或在企业等工作二年以上的实践年限)”,如“教师 +技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

(2)“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层次 ①初级“双师型”教师

具备中职教师任职资格,承担一门及以上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下同)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又取得本专业岗位中级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等,并具有中级技能等级的实际操作水平。积极参加校级及以上教学比武或评比活动,教学科研论文在县级及以上评比中获奖,近年来参与校级及以上教学科研课题研究。

②中级“双师型”教师

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具备中职中级教师任职资格,承担二门及以上专业实践教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又取得本专业非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如会计师、造价师、工程师、国家 级注册建筑师等),并具有高级技能等级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积极参加县级及以上教学比武及评比活动并获奖,教学科研论文在市级及以上评比中获奖,近年来参与或主持过县级及以上教学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已被学校或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③专家级“双师型”教师

具有较高造诣、丰富的教学科研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具备中职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承担本专业三门及以上专业实践教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和毕业设计,又取得本专业非教师系列技师及高级技师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并具有技师或高级技师技能等级的实际操作水平;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强,积极参加市级及以上教学比武及评比活动并获奖,教学科研论文在省级及以上评比中获奖,并在省级及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近年来主持过省级及以上专业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已被学校或企业使用,效益良好。(3)“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原则

坚持专职与兼职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培养与引进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并重、学历提高与专业培训并重的基本原则。

4、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

坚持“工学结合”,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生产服务一线岗位锻炼。各专业科(教研组)可选择若干主体专业,定期推荐选送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参与相关专业工作,或采取挂职锻炼、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培训,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培训时间计算为继续教育学时和交流任教年限,严格执行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进行实践的规定,并作为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

5、教师转岗培训

鼓励文化课教师转岗培训紧缺专业课教师,制定专业教师的进修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不断调整专业教师的结构和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从而优化教师结构。

6、技能鉴定考评员、职业指导师、心理指导师等培训

根据专业设置实际,加强技能鉴定考评员队伍建设,适时安排考评员参加培训,努力实现所开设的专业都有考评员。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培训,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后安排从事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工作。根据学校需要安排教师参加心理指导师培训,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

7、聘请企事业的“能工巧匠”从事兼职任教工作 积极推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加强兼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力聘请企事业单位的“能工巧匠”兼职任教。

三、教师素质提高培养工程的激励措施

1、校内培训的主讲教师,由已经获得相关专业资格认定证书的教师负责。课时费参照教务处平时教师的授课课时费待遇执行,逢节假日和寒暑假,按照学校的加班制度参照执行。

2、由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专业教师师资培训,学费报销参照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执行。

3、根据学校每学年专业师资培训计划实施的培训。在符合确定培训人员的工作流程和审批程序的前提下,已取得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者,对其交通费、住宿费、培训费和取证费学校予以全部报销。对于教师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与学校专业教学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在事先书面申请并经学校同意的,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的取证有关费用,也予以报销。

4、加快推进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把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受聘岗位以及个人工作绩效挂钩,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结构工资标准,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专业教师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5、鼓励“双师型”教师评聘两种专业技术职务。依照教师职务和技能考核有关规定和评聘办法,开通专业课教师评聘第二专业技术职务的渠道。专业教师职务晋升与其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相挂钩,凡属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并在已经开考的职业工种岗位上任教的,申报专业课中级或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取得中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实践性较强专业的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对专业课教师评聘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工资待遇就高不就低,并实行“双师型”教师岗位津贴,按高、中、初级技能等级每月给予适当津贴。“双师型”教师离开专业岗位,即取消高套的工资待遇和专业岗位津贴,实行岗变薪变。

6、定期开展专业技能考核和比武。鼓励教师在取得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同时,积极参加由教育、劳动等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大赛,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四、教师素质提高培养的计划、申报、审批与管理

1、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实际制定出教师素质提高培养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各专业科(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总体计划和要求,制定本专业科教师素质提高培养,并报学校审批与汇总,作为安排教师培训的依据。

2、根据每学年学校专业师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人员,按程序进行 审批。

(1)学校在学年初公布学年教师培训总体计划,及时公布上级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门组织的培训计划。

(2)教师根据学校培训计划和本人的专业教学实际向学校提出素质提高培训申请,填写《专业教师师资培训申请表》,交专业科(教研组)负责人,经专业科(教研组)研讨、专业负责人和教务处初审合格后,由教务处上报学校审核。

(3)经学校研究后,确定教师培训人员。

(4)公示已确定的教师培训人员名单(时间3天)。

(5)已确定的师资培训人员参加培训前,填写《 年专业教师师资培训登记表》,由教务处负责组织

3、加强培训管理。加强对专业课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及考核、考证情况要载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晋级、评优、评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上一篇:坚持四个结合,创新推进国有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途径下一篇:校本培训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