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精选8篇)
1.中国商业地产发展 篇一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先后发生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产品有了剩余,为了互通有无,不同部落间的交换活动成为经常的现象。这种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是最原始的商业活动。传说神农氏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原始商业的反映。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尚书•酒浩》记载有殷人“肇牵牛远服贾”,意思是说商代有人专门用牛车到远处做买卖。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代后期出现了铜币。但是,当时商业行为主要发生于方国部落之间,并且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只起着微小的作用。西周时,商业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但是,商业由奴隶主官府垄断,并没有专门的职官来管理市场。《周礼•地官•质人》记载:“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亻卖者质剂焉。”“质人”就是管理市场的经纪人。市场交换的商品有奴隶、牛马、兵器、珍宝等,凡成交的商品都要由“质人”给买卖双方立书契券约。那时的商人和百工一样,是属于奴隶主贵族的,称为“工商食官”,他们主要是替奴隶主贵族经营,为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服务。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私商兴起,有的大商人周游列国做生意,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和各国之间的交际,能和诸侯“分庭抗礼”。弦高假借郑国君命犒秦师的故事是很出名的。可见当时大商人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地位了。
到了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城、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各中等城市均设有市,连军队驻地、屯戍地区也设有军市。当时城市的市场有固定的地点,叫做“市井”。长安城最初有东、西二市,后增至九市。市井同宅区严格分开,周围有墙,叫,市门叫。市内设有供摆设出卖商品的店铺“商肆”(又叫“市肆”),同类商品集中在一起,称做“列肆”。另有存放货物的仓库“店”,或称“邸舍”、“廛”。官府对市井控制、管理很严,市门有专职的门吏掌管。市内设官署,置“市令”或“市长”管理、监督交易,还有专管治安的官吏。市井官署设于市楼(旗亭),楼皆重屋,上悬大鼓,以击鼓来通知开市和闭市。闭市后,市门关闭,不再有任何营业活动,逗留市内不去的人要处罚。凡在市井营业的商人,须向市井官署登记,交纳市租。四川新繁出上的汉代市井画像砖,较全面地表现了当时城市中的市井容貌,是我们了解汉代商业情况的形象资料。
唐代,随着农业、手工业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商业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全国县以上的城镇都有市。长安和洛阳的市最大。都城长安是国内外贸易的中心。城内有东西对称的商业区一东市和西市,占地都很大,四面八方的商客和外国商人在此交易。唐和汉代一样,市内的店铺叫“肆”,出售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一个区域内,组成“行”,行有“行头”。行是保护同行商人的利益,应付官府交涉事务的组织。据《长安志》记载,东市有“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邸是供客商居住和存放货物的地方。1956年在北京房山发现的唐代石刻佛经里,记载幽州(北京)的商行有米行、白米行、大米行、粳米行、屠行、肉行、油行、果子行、炭行、磨行、染行、布行、绢行、大绢行、小绢行、新绢行、丝绵行、丝帛行、生铁行、杂货行等。唐代对商业的管理很严。商业区和居民区分开。市场有市令、市丞等负责管理征收商税,凡买卖奴婢、牲口等,均需立契,违者犯法。市场活动有时间限制,中午击鼓三百声,开始贸易,日落前三刻,击钲三百下,停止贸易。
唐代对外贸易很发达,“丝绸之路”是陆上对外商业交通要道。沿海的广州、扬州、明州(宁波)、登州(山东蓬莱)等,是亚、非各国来往贸易的重要城市和港口,当地设有“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宋代商品经济有了新发展.商业发达的城市更多了,中小城镇和农村集市贸易也渐繁盛,城市的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以前固定于一定地方的制度,取消了营业时间的限制。北宋都城汴京(开封)是全国商业和交通中心。城内外商店铺席遍布,还有定期的集市贸易,有的店铺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每一交易,动即千万”。城里到处有酒楼、食店、茶坊、妓馆,有的
酒搂饮客常至千余人。出现了晚问营业的“夜市”。市场上有南方的米、果品、名茶、丝织品,有沿海的水产,西北的牛羊、煤,成都、福建、杭州的纸、印本书籍、有两浙的漆器和各地的陶瓷器、药材、珠玉金银器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墨料,大食的香料、珍珠等也在市上销售,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北宋都城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
宋代同行业的商户,组成“商行”,人行的商户称“行户”,东京市上至少有160行,行户有6400多户。据说各行衣着不同,在街上行走,一看便知道是那一行的。外来的商人不经投行,不得在市上经商。商行又是官府敲榨剥削商人的工具。那时宫廷所需货物,向商人征购,而多拖欠几年不给钱。
随着商业和商行组织的发达,北宋时,市场上开始出现卖货时不用现钱的信用交易“赊卖”,和官营的汇兑机构“便钱条”。当时货币铸造量猛增,仍满足不了需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手工业生产者为了推销商品,维持荣誉,还设计使用了商标。山东济南有一家专造功夫细针的刘家针铺,以白兔为商品标记。这块印制白兔商标的铜版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个商标。
明代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地区性分工的出现以及分工门类的增多,投入市场的商品品种和数量大为增加,并且从过去的以奢侈品为主转为以人民生活、生产的必需品为主,从而更加促进商业的繁荣。商人数量大增,明中叶以后,商人的行会组织向着“会馆”发展。会馆是按地域组成,会馆内又按行业分成“帮”。这些既同乡又同行的会馆行帮组织,为保护自身利益,共同协商价格,相互借贷,合力对外。当然,它仍被豪商富贾所操纵,一般中小商人只能唯命是从,任其宰割。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城镇大量兴起,尤其是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有的在明初还是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到明末已成为拥有几万人口的大市镇了。商业资本也慢慢渗入生产领域,有的以包买商的形式出现,有的商人直接投资开设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到了清代,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更加活跃。但是,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摧残束缚,几经曲折,发展极为缓慢。在全国范围内,明清时期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居统治地位。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2.中国商业地产发展 篇二
[15]姜望琪:从《语用学手册》看语用学的最新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2) :1~7
[16]况新华谢华:国内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6) :6~8
[17]李广凤:浅谈外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11) :63~64
[18]廖定中蒋澄生:于细微处听“弦音”——略谈语用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界, 2001, (2) :60~63
[19]林俐杨晶雷聪:论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语用学教学改革及语用能力培养[J].南昌高专学报, 2008, (4) :123~125
[20]刘根辉李德华:中国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发展方向[J].现代外语, 2005, (1) :72~81
[21]刘建达:语用能力测试研究:现状、问题与启示[J].外语研究, 2008, (4) :52~58
[22]刘建达:中国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测试[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4) :259~265
[23]刘芹戴炜华:语用测试及其在英语口语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04, (1) :61~66
[24]刘润清刘思:语用习得的认知特性和影响因素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3) :218~225
[25]刘小珊:跨文化交际中褒奖行为的比较及语用失误[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2) :40~43
[26]蒲婧新:语用失误现象与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8, (3) :104~106
[27]钱冠连:语用学:中国的位置在哪里?—国内外语用学选题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 2001, (4) :7~16
[28]钱冠连:语用学在中国:起步与展望[J].现代外语, 1990, (2) :
[29]冉永平:外语学习的语用学综览与管见[J].外语研究, 2006,
[30]沈家煊:我国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1) :
[31]孙亚戴凌: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J].外语与外语教学,
[32]魏玉燕:2001, 语用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109~113
[33]文旭:中国语用学20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34]吴亚欣于国栋:《语言教学中的语用问题》评介[J].现代外语, 2003, (3) :326~330
[35]许国璋:语言学译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
[36]杨维秀宋云霞:语用测试与复合式听写评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5) :172~173
[37]叶邵宁滕巧云:英语教学与语用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
[38]张巨文: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4) :52.1~82.1
[39]庄冬文:语用失误与英语口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近年来, 全球性的能源及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能源利用及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发展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解决能源与环境危机的根本措施。当前, “绿色”作为—个国际化的理念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大力发展绿色商业已经成为21世纪商业发展的主流, 成为我国“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时代要求。
中国商业已驶入绿色商业年代,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商业创新快速发展, 倡导应用和销售节能绿色商品, 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当前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及实现节能减排“十一五”目标面临的关键及迫切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商业联合会将于2010年元月在北京举办首届“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论坛将围绕“走绿色创新之路、发展商业新机遇”为主题, 邀请国家领导、专家学者、国内外商业企业高层权威人士与会演讲交流, 具体包括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战略及热点问题高层研讨、绿色商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研讨、商业节能减排专题研讨、节能减排高新技术产品推介会、优秀绿色商业企业及节能减排优秀企业实地考察及企业个性化商务对接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为全面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经验及成就, 进一步提升优秀绿色商业企业品牌形象, 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树立标杆和楷模, 促进商业企业绿色品牌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快速提升, 大会同期举办“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奖”推介表彰活动。“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奖”推介表彰活动表彰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企业家及绿色产品, 在大会期间举办隆重的颁奖典礼。活动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推介原则, 通过建立客观完整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流程, 倾力打造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权威荣誉平台, 向全行业及全社会广泛推广, 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树立标杆和楷模, 以榜样的力量推动中国绿色商业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及“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奖”推介表彰活动无论是从规格水平还是权威效应方面都将成为观察和了解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窗口, 也是展示和弘扬我国绿色商业优秀企业风采和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炫色舞台。截止目前, 大会已引起各级政府商业主管部门、各商业企业及媒体的广泛关注, 全国已有200多家媒体对大会进行了宣传报道, 已有国内外近百家知名企业与组委会商谈参会事宜。“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将成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和强劲引擎。
3.中国商业保险发展探究 篇三
关键词:保险深化 问题 对策
1、保险深化相关概念
发展中国家作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经济发展重要保障的金融行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金融深化理论也随之出现,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特定的金融政策和环境而产生的理论。金融深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干预往往也更多,如何取消金融市场的过度干预也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保险作为中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受到国家政策的重大影响。
2、当前我国商业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2.1、商业保险产品自身结构
2.1.1、保险结构仍然是寡头垄断
我国的保险市场分为人寿险和财产险两种,但是无论是寿险还是财产险,我国国内的保险市场都是是一个寡头市场,市场集中程度非常高。相对于财产险极高的集中程度而言,寿险相对较为分散。
2.1.2、商业保险在区域布局上不合理
所谓商业保险的区域结构,实际上就是商业保险在地域分布上的结构。当前我国的商业保险地域分布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一样,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均衡的状况非常明显。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商业保险的发展非常的充分,竞争也十分的激烈。而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在西藏等偏远地区,商业保险的发展还非常弱,同时西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有限,本身对于灾害的风控能力有限,尤其是在农业方面的风险抵抗能力有限。因此西部地区巨大的商业保险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需求空间非常大,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2.2、商业保险外部监督环境
2.2.1、我国保险产业发展战略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是对于商业保险发展的引导缺乏战略考虑,市场的逻辑是资源向经济集中地区流动,但是作为外部监管部门。政府对于商业保险的引导明显不足,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区域性不合理;其次是保险产品和保險类型的过度集中,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尤其以人身险和财产险为主,在投资型产品上也相对集中;最后是商业保险中市场占有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几个较大的保险公司手中,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保险市场竞争有限,寡头之间协议控制市场。另外在政府外部监管方面,目前商业保险行业的税收比例较高,这对于商业保险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2.2、我国商业保险监管制度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是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不足,尤其是当前金融市场大发展的背景下,很多的保险企业将资本投入到风险较大的其他金融产品之中,使得保险公司的保障能力受到限制;其次是对公司管理制度和保险从业人员的监督不足,导致市场混乱,保险公司在市场的形象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市场质疑声不断。
2.2.3、我国保险企业产权改革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有一部分企业存在流于形式,公司的治理思路仍然是老一套。我国的很多商业保险公司都是原有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有着很浓厚的国有企业治理色彩,虽然在形式上是市场经济规律的治理模式,但是其真正的运行规则却与之不相符合。具体出现的问题就是企业内部权力缺乏制衡、公司的管理层和直接经营者在实现公司利益的同时也在为个人谋取利益,从而不利于企业发展。
3、我国商业保险深化的对策
3.1、调整商业保险的发展战略
具体来说要改变商业保险市场现有的市场结构,当前的商业保险市场主要由大中型保险公司掌控,为了能够丰富市场,增强保险市场的丰富性,应该加大对于中小型商业保险公司的支持,从而为市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的个性选择。同时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利用中介机构帮助中小保险公司建立全国统一的产品和服务网络。其次也是相对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支持商业保险的推广,在政策上和税收上给予适当的优惠,这样能够吸引更多的商业保险公司进入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为中西部地区的保险市场提供更多的选择。尤其是加大政策性商业保险的补贴力度,让更多的弱势群体和更多的行业能够享受到保险带来的实惠。
3.2、完善商业保险监督体系
政府对于商业保险行业的监督室商业保险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与其他行业的监督一样,监督是为了促进发展,要防止政府过分干预从而影响企业发展的情况发生。
3.2.1、加强保险企业偿付能力和企业资产监督。偿付能力是保险行业得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强化对保险公司的资本约束;规范保险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实行企业负责人任职资格与偿付能力挂钩的评估制度,从而在客观上保证企业偿付能力。提高风险意识,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的关键步骤是保证资金的安全,尤其是当前金融市场异常活跃的情况下,应该规范保险公司的资金管理体系,严格控制资金的异常流动。
3.2.2、强化企业治理,加强人员监督
加强企业治理首先是要规范企业产权制度,实现保险企业内部管理的现代化和规范化,同时让更多身份背景的企业进去保险市场。保险市场混乱和地位尴尬除了政策上的的失误更多的是商业保险企业本身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以及保险从业人员的不规范、不正当的行为造成的。因此要加强对于保险企业的市场行为,严格准入制度和事后监督制度,对于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予以坚决的打击。
3.3、制度为先,积极推广普及诚信意识
保险市场的不诚信行为是限制保险市场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全社会范围内的诚信监督,市场主体和客体之间违约成本非常低是最根本问题。因此要在金融保险领域建立起完善的信用档案,超多一定程度的违约要承担相应的诚信违约责任。以制度为依托,建立起全社会范围内的诚信体系,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广保险知识和风险意识的推广,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有险可依。
参考文献:
[1]王绪瑾.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分析[J].保险研究,2009,01
[2]郭金龙,胡宏兵.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J].保险研究,2009,09
[3]姚志勇,夏凡.最优存款保险设计——国际经验与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12,07
作者简介:
4.中国房地产发展大事记 篇四
(1978年—2008年)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业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国房地产业20年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写照。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自此,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开始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
★1980年4月,邓小平指出:住房要进行商品化,住房分配制度应该考虑调整,房子可以作为商品出售。
★1982年,国务院在常州、郑州、沙市、四平4个城市进行了新建公有住宅补贴出售试点。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是成功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经验。
★1987年12月1日,中国土地“第一拍”。这是一次历史性突破,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标志着我国的根本大法承认了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跨出了土地商品化、市场化的重大一步。”
★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0年5月,《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出台,为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提供了具体依据,为建立可流转的房地产和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91年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规范了房改的分阶段及总目标、基本原则、有关政策、工作部署、工作领导等。对房改的深化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依据作用。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带动下,我国对外开放及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快。从此,全国房地产价格放开,许多政府审批权利下放,金融机构开始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借助宏观经济的“加快改革开放建设步伐”的大环境,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快速扩张期。
★1993年6月23日,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政策措施,引导过热经济实现软着陆。自此,国家开始了对房地产市场大规模的清理和整顿。
★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发布实施。此后,房改加入了建立住房公积金、开展国家安居工程等内容。建立住房公积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的起点、新的住房制度的雏形。
★1995年,海南地产泡沫破灭。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事件成为中国局部泡沫经济的典型样本,在中国地产的发展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1996年10月24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
★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不仅给按揭业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对房地产金融也是一大突破。
★1998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文件出台,这是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这项重大改革举措对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至此,福利分房制度被取消。
★1999年4月,建设部发布《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暂行办法》及《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
★2000年房企上市禁令到期,1993年起我国的资本市场对房地产企业关闭的大门重新开启。
★2001年建设部发布我国第一部《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重点解决商品房销售环节中存在的广告、定金、面积纠纷以及质量等问题。该办法的实施,对于规范房地产市场销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001年7月13日,北京成功申办第29界奥运会,自此,以北京为代表的房地产市场进入“奥运时代”,在“奥运”的强大利好刺激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几年的时间房价翻了好几番。
★2002年 7月1日,国土资源部颁布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规定》(2002国土资源部“11号”令)开始实施,助推了政府基础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大了征地、拆迁的行为,创造了大量的强制性消费需求,无意中成了房价上涨的助推器。
★2003年1月1日开始,经市区政府批准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都由土地整理储备中心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一级开发单位,开发商不能再介入这一领域。由此,北京正式进入了以土地储备制度为主要特征的供地新机制时代,实行多年的土地协议转让制度终于寿终正寝。
★2004年7月,根据国土资源部、监察部2004年第71号文件规定:2004年8月31日起,所有六类土地全部实行公开的土地出让制度,采取公开招标、公开拍卖、公开挂牌的方式出让土地。此为房地产业界有名的“8·31大限”。住宅土地用地价格由此一路狂涨。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旧国八条”)。同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条措施》(新“国八条”)。5月,国务院转发了建设部等七部委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25号文)。至此,国家开启了控制房价的大幕。
★2006年5月,九部门制定《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37号文)被国务院转发。文件明确要求各城市在2006年9月底前公布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目标,“90/70”政策(套型在90平方米以下的住宅比率必须达到开发面积的70%)被提了出来,税收和信贷等政策进一步紧缩。
★2007年8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24号文),该文件被认为是对“房改”的总结,是住房新模式的转折点。9月,央行、银监会发布第359号文,要求提高第二套房首付比例。10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第39号令,规定未缴清全部土地出让价款,不得分割发放土地证。10月1日起,《物权法》正式施行,动拆迁须进一步合法化。但农民的房产、地权问题悬而未决,只能留待法律实施过程中去逐步完善、解决。
★2008年2月18日,北京市两限房购买、管理等相关政策试行办法出台。
★2008年3月,国务院成立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2008年8月8日,第29界北京奥运会开幕,而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也开始进入“寒冬”,楼市成交低迷,观望气氛浓烈,房价开始下降。
5.中国商业地产发展 篇五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改革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商业银行金融活动全球化、组织机构虚拟化、业务经营全能化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关键词】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1979~1993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商品和市场转化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基本形成;1994~199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实质性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997年~2003年是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体系实现了分离,不良贷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政府控制银行和银行财政化经营机制开始扭转;2003年至今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并上市实施产权多元化,市场化经营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一)1979-1993年:基本建成多元化金融业组织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这种银行体制承袭了前苏联的银行体制模式,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银行体制。由于当时整个社会处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始阶段,我国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单一银行体制不再适应经济改革开放对金融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呼吁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大发展;二是,刚刚诞生的专业银行带有的强烈政府行政色彩与放开搞活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改革要求银行自身走出政府行政序列进入市场;三是,经济改革呼唤金融市场的成立,金融市场建设亟待“零”的突破。在此期间,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促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萌芽和银行间竞争的发端。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同年3月、8月又先后批准建立了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同月,已开展基建和拨改贷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脱离财政部,正式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金融体系。1984年1月,组建专门从事信贷和储蓄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自此,经历了四年的时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先后从人民银行的母体中分立出来,中国金融业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与4家专业银行各司其职的二元银行体制。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体系的分立是我国银行业在组织体系上的第一次大革命,这次革命在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上实现了政商分离。
此后至1994年,历经近10年时间,我国又成立了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深圳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12家[1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与12家中小商业银行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数量众多的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遍及全国各地的城乡信用社。在最高峰时期,全国有近800家信托公司,3000多家城市信用社,上万家农村信用社。包括北方、海通、申银、万国等著名大中型证券公司和一大批地方证券公司纷纷出现。在这10年间,中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总数达到历史最高峰。一个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比较健全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
(二)1993-1997年:建立商业银行的阶段
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把中国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1994年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国有银行改革“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按照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更新经营管理制度;第二步,将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 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步,将符合条件的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开上市。
1994年政府对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国家开发银行成立,接过了中国建设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政策性业务,而中国建设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2)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接过了进出口方面的政策性业务,另国家外汇的管理职责由外汇管理局统一承担,中国银行也转变为商业银行;(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接过了中国农业银行在农业金融方面的政策性业务,另1996年全国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中国农业银行也转变为商业银行。至此,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分家,分别成为两个不同的系统。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从而明确了4家专业银行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法律地位。
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股份制银行在这一阶段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从1992年到1996年,先后增添了这些新生力量:由光大集团创办的光大银行,由上海地方金融力量创办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由首钢等北京企业力量创办的华夏银行,由全国工商联牵头组建的民生银行。其中民生银行是第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投资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为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中央金融主管部门决定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当时全国5000多家城市信用社,一部分关闭或停业整顿,剩下2000多家组建为110多个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也实质上从具有草根意味的合作金融组织,逐步转化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和地方金融机构的代表。
(三)1997-2003年: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
强烈触动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这根敏感神经,并使其加速提上日程的莫过于来自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巨大教训以及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截至1996年6月底,我国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币贷款余额为3.4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为8400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4.75%,有的银行实际上已是资不抵债。全国城市信用社亏损面占20%,农村信用社亏损面
[2]占44.7%,不少农村合作基金会纷纷倒闭,人寿保险也存在到期不能足额给付的隐患。
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1997年11月,国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此后实施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
(一)成立金融工作委员会,对全国性金融机构组织关系实行垂直领导,改革四家银行干部任免制度,试图解决地方政府干预银行业务问题。
(二)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提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中央政府于1998 年发行 2700 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 年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约 1.4万亿元左右。
(三)全面推行资产质量五级分类制度以取代原来的“一逾二呆”分类方法,同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审慎会计原则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
(四)国务院向四大银行派驻监事会,强化监督制约机制,这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国有商业银行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问题,并开始着手改进。
上述的改革措施充实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改善了财务状况,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四家银行的历史包袱。随着宏观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四家银行在2000年第四季度出现了不良贷款总额和比例“双降”的良好局面。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计划经济的烙印太深,历史包袱积重难返,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效的资本金补充、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没有形成,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风险资产相应增加,[3]资本充足率进一步下降,不良资产再次反弹。按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统计,2002年底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21350亿元,不良贷款率25.12%。伴随着资产规模的高速扩张,四家银行面对的是盈利水平的低下,2003年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为-0.2%,而国际前100家银行平均水平为1%;平均股本回报率(ROE)为-0.5%,而国际前100家银行平均为13%。在此状况下,1998年充实的资本金已基本消耗殆尽,单独依靠银行自身的经营来化解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几乎没有可能。按照审慎会计原则计算,四家银行2003年底的资本充足率均为负数,最高的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也仅为-2.02%,外界因此有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早已“技术上破产”这一论断。这样的局面与改革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银行还没有成为真正的银行,进一步的改革势所难免。
(四)2003年至今: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
中国入世后,必须抢在入世过渡期结束前基本解决国有商业银行问题,使之具有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入世后当务之急。2003年9月,中央和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汇报》,决定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银行,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补充资本金,进一步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国家根据产权明晰的原则,于2003年12月16日依《公司法》设立了中央汇金公司,由其运用国家外汇储备向试点银行注资,并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汇金公司的成立是国有商业银行业改革的一个重大创新,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产权主体虚位局面由此得到根本性改变。此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试点银行的改革工作按照改革总体方案,根据“一行一策”的原则稳步开展。
根据改革方案,三家试点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基本分为三个主要步骤:第一步:实行财务重组。即在国家帮助下消化历史存留的不良资产包袱,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彻底改善财务状况。财务重组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第二步:完善公司治理。即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参照国际先进银行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有银行的具体国情、行情,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进行改造,建立起适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完善公司治理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第三步:公开上市。即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公开上市,使国有银行成为公众化的银行。上市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实现市场化转轨改制的重要路径。
2010年7月,伴随着中国农业银行在上海敲响钟声,4大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并完成A+H上市的目标顺利实现。截至2013年底[4],四家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超过11.5%,不良贷款率下降到1.5%以下,税后利润总额超过8000亿元。目前来看,这场以产权改革为特征、以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为目的的新一轮改革已基本实现了改革的初衷,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在这一阶段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改进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快理念、技术、产品的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自身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此外,在股改过程中,银行的治理架构不断细化清晰,各部门有了更为明确的分工和职责。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各司其职又相互制衡。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使得银行的经营管理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银行的经营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在另一个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充分学习其带来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使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应对危机的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与此同时,结合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国有银行不断开拓新的业务渠道,加强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求有效协调统一,不断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投资和业务需求。从银行资金的角度来看,由于股票发行和上市工作的基本完成,银行从资本交易市场筹得大量的资金,建立起市场化的资本金补充机制。财务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也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银行抗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这些都使得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
二、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历史贡献与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成功地实现了改制转型。具体表现为四点:一是提高了资本充足率。2013年工、农、中、建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11.5%以上。二是彻底解决了资产质量的历史包袱,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双下降。至2013年末,工、农、中、建行的不良贷款率都控制在1.5%以内。三是效益明显改善,竞争力明显增强。2013年末,工、农、中、建行的净利润分别为2629.7亿、1662.1亿、1637.4亿和2151.2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平均增长10%以上。上市后,按市值计算工、农、中、建行均进入国际前十大银行,其中工商银行已经排名第一位。四是国家注资取得明显收益。可以说,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变革对整个国家的金融体制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促成了中国金融体制向现代金融制度转型。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所进行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探索带来了中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变革和内部经营管理体制与内控机制的重大变化,从而引起中国银行体制乃至整个金融体制的变革,并积极促进整个经济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转型。
国有商业银行的成功上市还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转折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银行绩优股板块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为稳定的基础板块,促进了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由价格投机型向价值投资型转化,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成熟。二是上市后国有商业银行体制转轨与经营转型并举,资本市场成为银行营运资本、扩展业务、获取收益的新平台。在促进自身资产多元化、为自身创造多种经营收入的同时,也将促进和繁荣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现存的困难和问题
在看到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商业银行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向现代金融制度迈进和缩小与国外发展比较健全的商业银行体制之间的差距过程中,还有不少障碍要消除,还有不少瓶颈要疏通。
第一,商业银行之间发展不均衡,银行业市场结构呈现比较明显的垄断特征,市场竞争还不太充分。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中,尽管有100多家中资银行,但能跻身于世界[5]1000家大银行的只有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极少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无论是资本规模还是资产规模都普遍弱小。显然,这种非均衡的银行体系结构不利于我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就我国进入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银行数量而言,不仅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无法相比,而且不能与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甚至比我国的香港和台湾还少。商业银行之间发展不均衡,使我国银行业市场上的垄断一直难以动摇,尽管近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长使得高度垄断的格局有所改观,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资产方面仍占据国内银行业市场90%左右的份额,存款和贷款一直在70%以上。这说明,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具有比较明显的垄断特征,市场竞争不够充分。
第二,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相对较弱。从1000家大银行排名看,我国银行业在税前利润、利润增长率、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反映经营效益的指标排名中都属于相对较低水平。在国内需求不足仍未明显缓解、金融开放步伐加快、商业银行的国内外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中国的银行业亟需更深刻的变革。
第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目前仍处于传统金融业务阶段,未能完全实现向现代金融业务的转变。在世界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趋势不断强化的助推下,目前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从传统金融业务向融存款、贷款、投资、证券、保险业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金融业务的转移。与之相比,基于历史原因和体制约束,我国银行业从传统金融业务向现代金融业务的转变可能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这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我国银行业与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距离,不利于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当然,在商业银行发展前沿——网上银行发展方面,我国银行业与世界银行业的差距不太大。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不仅在国内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某些方面即使在国际银行业也处于领先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能实现战略扩展,那么我国的网上银行发展可能只会在低层次水平上徘徊。
总体而言,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比较,我国银行业整体上呈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而不强”,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强不大”的发展格局,并存在着许多抑制我国银行业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的问题。面对世界银行业的巨大变革并基于我国即将加入WTO这一客观现实,迅速缩小与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差距,加快中国银行业全面融入国际金融社会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心。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展望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金融自由化国际浪潮的推动下,银行业正朝着以金融品牌为主导、以全面服务为内涵、以互联网络为依托、以物理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化、全球化、电子化、集团化、虚拟化的全能服务机构的方向发展。同时也面临着现代信息技术、客户需求多样化、金融风险控制、管理效率、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挑战。中国正在向世界敞开开放的大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后关口已经在望,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放眼全球,认清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谋求更大发展而整理思路:
(一)重组商业银行体系,实现均衡发展
重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实现我国银行业的均衡发展,是矫正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非均衡结构态势,造就更多国际化大银行,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制度转轨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体系重组的基点应定位于金融改革、金融发展和金融开放“三位一体”基础上的金融制度变迁,其根本目标是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和配置机制,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持金融稳定和良性发展。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及未来趋势看,商业银行体系的重组必须实行“改革主体,发展两翼”战略。“改革主体”是指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解决发展的体制约束和产权主体缺位问题。同时,要在系统内进行机构撤并重组,实现减员增效。“发展两翼”是指大力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战略选择和既定目标下的努力程度,而且从根本上有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现实途径是通过上市和资本运作,实现低成本规模迅速扩张。
(二)推动并购重组,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银行业呈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而不强”,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强不大”的发展格局,不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启示我们:提高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现实而有效的途径是在商业银行体系内引入购并重组机制。根据国际经验,银行并购的指的是市场化的“效率性”购并,而不是命令式的“行政性”购并。我国银行业实施“效率性”银行购并重组应在政策上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近期应侧重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购并重组,以国内市场为主,购并对象主要是其所要涉足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或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应在国际市场上寻找购并对象,进行购并活动。其二,银行业的购并重组不能就银行购并自身而进行购并,要根据世界银行业综合化全能经营这一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银行的集团化发展道路。其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正确定位政府在银行购并重组中的功能角色。其四,健全法律法规,确保银行购并重组在法制基础有序进行。
(三)实施多元化经营,积极应对国外竞争
正确把握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政策内涵和国际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大势,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的要求,逐步放松以至解除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业经营限制。
出于分散银行经营风险、规范银行银行运作的初衷,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但面对世界银行业的综合化发展的潮流,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平等竞争的要求,这一制度已经显露出其不适应性。尽管政策界已承认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是一种过渡性的体制原则,但至尽尚难看到废除这一原则的“时间表”。我们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不能为分业而分业,现在实行的分业,必须为向将来的全能经营创造条件。在最终解除分业限制之间的过渡期间,可以试行混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方式,成立以大银行为主体的金融集团控股公司。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在银行、证券、保险和资产管理领域开展分业经营,并对其下属金融性子公司实施统一管理。
(四)建立健全融资渠道,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资本供给机制,多渠道筹集商业银行资本金,在实现资本结构合理化基础上确保商业银行的资本有稳定广泛的供给,不断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商业银行资本供给机制包括外部供给机制和内部供给机制。内部供给机制的核心是关于留存收益的诸多安排。外部供给机制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普通股和优先证券发行的诸多安排。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政策条件以及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内部供给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现实有效的途径是发挥外部供给机制的作用,目前较为可性的方式途径可考虑:一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扩股增资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上市;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三是扩大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规模。
(五)加快电子化建设,加速网上银行发展
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面对网络经济引发的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和动荡,网络经济时代的银行家应该具有更加敏锐的目光和超前的思维,必须彻底改变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以及战略导向,以适应电子商务的需求、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在业务体系上,银行业必须积极创新,完善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品种,提供“金融超市”式的服务。面对资本性和技术性“脱媒”的压力,银行业必须重新构造业务体系,要以网络为业务发展平台,以银行业务为核心,构筑辐射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服务领域的“金融超市”,为“E-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服务。在经营方式上,银行业应该把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紧密结合起来,走 “多渠道并存”的道路。一方面,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银行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面对面式的互动交流必不可少,而擅长于高效率、大批量地处理标准化业务的网络银行也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发展“多渠道”营销方式,不仅可以利用网络化新服务手段维护原有客户资源,还有助于提高网络银行的发展起点。在经营理念上,银行业必须实现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的转变。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核心是“以量胜出”和“产品驱动”,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随着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迫使商业银行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以质胜出”和“客户驱动”,为客户提供“量身度造”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战略导向上,银行业必须整合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争取成为网络经济的金融门户。网络经济对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整合和协同的要求,各类金融机构将以建立金融门户的形式共享资源、提升效率。网上金融门户是多家金融机构网上服务的结合,与各类金融机构交易系统之间存在直接连接。其建立和经营是各类金融服务机构间关系从冲突到协同的过程,对于中国金融业向综合化、全能化转型具有特别的意义。
(六)正视入世机遇与挑战,加强与外资银行的竞合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商业银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乃大势所趋,国内商业银行将迎来全面竞争时代。在大力改革经营体制的同时,国内银行必须在技术、人才、服务、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迎头赶上,逐步缩小与国际银行业的差距,在竞争中壮大规模、扩展势力。在战略上重视外资银行,并积极了解、学习其先进经验,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也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之间既有竞争,还有相当多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的机会,我们既可以与其展开股权形式的合作,设立中外合资银行,也可以开展业务上的合作,诸如参与银团贷款、项目贷款、债券投资等。
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和中国入世,为中国银行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第一,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风险正在显露,银行资产质量面临新的考验。周期性波动是经济运行不可避免的规律性表现。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体,我国已经经历了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在高速稳定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如发展不均衡以及环境污染和过高能耗等不可承受之矛盾,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风险逐步积累起来。近来,国际外部环境的恶化加剧了中国经济波动的风险。特别是爆发于2007年第三季度的美国次贷危机,把全世界带到了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悬崖边,至今仍处在缓慢复苏阶段,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升级转型的支撑有限。目前,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做出重大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转向扩张,扩大内需再度成为经济工作的主导方针。今后几年,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面临较多困难,国内商业银行将经历重大的经济波动风险的考验并将面临资产质量恶化的可能。
第二,中国商业银行将经历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双重夹击,利差将收窄。目前除本币存贷款利率维持管制利率外,利率市场化在我国已经在较大范围内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走势就是银行存贷利差收窄,我国将由目前3%左右的净利差向发达经济体2%以内的净利差靠拢,这将对那些以传统存贷款为主体的商业银行形成严重的生存威胁。利率风险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今后面对的最主要的经营风险。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将得到进一步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将会有更快的发展。证券业和保险业发展滞后于银行业的局面将得到改善。可以预计,下一步资本市场的恢复性发展将进一步增加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金融脱媒现象将更加剧烈和明显。金融脱媒将从两个方面削弱银行的生存能力:一是日益活跃的直接融资将加速分流银行的存款,迫使银行提高存款利率,使银行在存款减少的同时增大成本支出;二是直接融资将加速分流银行的贷款客户,有竞争力的优质客户更倾向于直接入市筹融资,从而减少甚至放弃贷款,迫使银行降低贷款利息来吸引客户,使银行在贷款减少的同时利息收入总量和水平下降。
第三,全面开放为中资银行带来极大挑战。我国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呈全面和加速之势,外资金融机构密集抢滩,而且更加注重通过资本融合成为国内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快捷地获取金融服务网络和客户资源。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正在快速演变为不同中外资金融机构联盟体之间的竞争,对中资银行形成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在次贷问题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间接负面影响不可小觑。除了我国经济下滑有可能带来的银行资产质量和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外,国内银行众多国际战略投资者已经深陷次贷危机的泥潭,由此带来的突发性风险也是需要我们预先有所考虑和应对的。参考文献
6.中国房地产发展史PP演讲稿 篇六
首先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史,它总共分为四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二、推进阶段,三、发展阶段,四、价格持续上扬阶段,出台多项调控措施。(念PPT)
2003以后,房地产价格开始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尤其是一线城市更加突出,因此国家出台了多项调控措施,我们湖南的房地产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升温的,那个时候在长沙慢慢出现经济适用房,商品房的竞争也更加明显,大大小小的代理公司也开始在湖南地产发展起来,湖南的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也开始有了意识。
中国房地产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我国居民的住房一直是按福利分房的政策来解决。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按照分配住房的时间、数量和地点考虑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设想,指出改革的方向是住房商品化。首先改革围绕“三三”制补巾出售新建住房政策进行试点。按照这个政策,个人购买住房的房价款,由个人、单位和政府各承担1/3,即个人只需支付房价款的1/3,就可以买到住房,其余房价款由单位和政府补贴。1987年9月,深圳经济特区率先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随后,福州、厦门、广州、上海等城市也开始试行。
1988年4月,规定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从而使房地产市场有了法律上的保障。
1989年,由于政治形势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991年5月,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加上浦东开发的带动作用,1991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回升趋势。
初步形成阶段(1992—1995年)。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从1992年市场兴起。1992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而此前的“房改”、“地改”始终步履维艰。房地产业在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得到了迅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兴起,交易活跃。其重要标志是1992年前几个月社会各界普遍公认的一个社会新热点----“房地产热”的出现:全国前四个月与上年同期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8.3%,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6%,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14.6%,而商品房完成投资却增长78%,商品房销额增长63.3%。
1992年下半年膨胀,1992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比1991年底增长175%,新开工面积增长78.1%,利用外资增长228%,全年商品房销售额比1991年增长80%,房地产公司增加2倍。
1993年上半年顶峰,这期间,全国商品房完成开发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43.5%,新开工面积增长136%,新增开发公司6000余家,至此,全国房地产开发公司已达19000多家。
1993年下半年----1994年3月受挫折相持,1993年7月起,政府开始对房地产业实施宏观调节控政策。“相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心态上看,很多人认为宏观调控是暂时的,“年底将出现新一轮高潮”;二是从实际价格上看,很多大城市基本不见降价,“有价无市”的局面非常明显;三是完成的投资增速比上半圻有所下降,但仍比1992年高,这种局面大致持续到1993年3月。
1994年3月-----1995年:理性回落、平稳发展。1994年3月“两会”之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理性回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9%的经济增长速度和13000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计划,逐渐平静了社会上期望房地产市场出现新一轮高潮的心态。
1995年是国家宏观调控继续深化的一年,在房地产领域,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房地产市场步入平稳发展阶段。住宅、办公用房、商业服务业用房等
商品房的投资比重更趋于市场需求结构;地区差异有所缩小;用于炒作的资金和投机性的投资明显减少;中介咨询、物业管理也获相应的重视和发展。
1997年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解决商品房空置的办法和实施住房担保贷款的办法,一些城市决定停止福利分房,实行新房新制度。
从98年下半年起全国城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贷币化。新建住房原则上只售不租;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多层次新的住房供应体系,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供应不同的住房,实行不同的定价原则:对收入较高的家庭提供经济适用的商品住房实行政府指指导价,对最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金实行政府定价,对高收入家庭则实行自由购买商品房。
自99年起,全国的商品房开始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实行住房“按揭”政策及存、贷款利率的下调后,全国人民的购房热情空前高涨,中国的房地产也迎来了高速的膨胀发展期。
2003-2005年,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在2006年房价也一度拉到迄今为止的最高点;
由于国家各种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中国的房地产在2007年开始回归理性,在07年的下半年,部分城市的房价已开始回落;
7.浅析中国休闲地产未来发展趋势 篇七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海子在其作品中所描绘的梦想人生,也是今天人们开始“上山下海”所要追寻的幸福生活。远离尘嚣、回归自然,越来越多的人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开始在自然资源丰富的近郊及旅游城市置业。休闲地产也就应运而生,并在强大需求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作为复合地产的一支新生力量———休闲地产,在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产业限制政策的影响下,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调控的限制下,开发企业纷纷进军休闲地产领域;另一方面,人们对于“上山下海”美好生活的渴盼,使开发企业对休闲地产的发展前景信心十足。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未来休闲地产的发展之路将是广阔的,但也充满着荆棘。
一、行业发展趋势及现状
休闲地产在中国的成长历程虽然不长,但发展却十分迅速,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起步阶段:将住宅产品建造在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区域,或者以项目自身的景观园林营造出休闲氛围。从产品本身来说,此阶段的产品与普通住宅没有太大差别,仅是通过优势资源以及产品的舒适度来实现项目价值。
发展阶段:中国的休闲地产正处于此阶段的初期,开发企业依托稀缺的自然、人文资源,将休闲旅游相关的配套物业引入到项目当中,休闲度假的理念开始逐渐融入到规划、设计和产品等方面。
虽然中国休闲地产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与国外成熟休闲地产相比,行业的发展仍受休闲理念、意识等方面因素的制约:(1)目前国内休闲地产需求仍以经济实力较高的中高端人群为主,真正的全民休闲时代尚未到来,这是制约休闲地产发展最本质的因素。(2)虽然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休闲地产产品与普通住宅的本质区别,并不断探索改进,但休闲地产产品与住宅的差异仍不明显,作为休闲地产的产品特色尚未完全体现。(3)休闲度假配套物业与休闲地产的相互依存关系十分紧密。配套产品的成熟,将会吸引更多的潜在购买需求,同样购买需求反过来也会为配套产品带来更多的消费需求。虽然开发企业已经意识到配套物业的重要性,但配套物业的开发和经营存在资金需求量大、配套成熟期长的特点,许多开发企业在这些方面仍欠缺经验。(4)目前许多开发企业仍以传统的住宅开发经营模式来经营休闲地产,但休闲地产作为新兴产业,其与传统住宅仍存在本质区别。休闲地产的发展亟需开发企业在开发经营模式上寻求新的转变。(5)部分休闲地产选址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然而这些区域大部分均存在生活、交通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对休闲地产项目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休闲地产项目的成功不仅要依靠开发企业的开发与运作能力,更需要政府对区域成熟度和基础配套建设的支持和投入。
中国拥有众多世界级的自然景观资源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宝贵的资源将成为休闲地产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随着休闲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对于休闲度假的强大需求也将成为休闲地产成长的源动力。未来在优势资源和强大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休闲地产将步入快速发展期。随着休闲观念以及休闲地产发展的不断成熟,休闲地产也将逐步带动上下游休闲产业发展并逐渐形成规模效应。未来中国将会出现以休闲产业为支撑的国际性休闲城市,目前,海南岛的休闲地产在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国家、地方政策的带动下,正在朝这个目标努力。休闲地产的成功不像住宅产品能够快速实现,需要经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营运作,中国的休闲地产未来同样也要经历漫长的成熟发展阶段。
二、未来政策趋势
休闲地产作为一个复合产业,首先要受到国家对于房地产业、休闲旅游业相关政策的指导和影响。同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国家对休闲地产也会出台相关的行业政策,指导其发展方向。这些相关政策将是指引休闲地产未来发展的方向标。
1. 房地产政策:
休闲地产作为地产行业的一部分,首先受房地产政策影响,从政府当前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和方向来看,本轮房地产调控短期内仍将继续,并且长效机制将逐渐取代行政管制。虽然休闲地产与住宅产品仍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作为地产行业的组成部分,仍然会受到政策波及。因此,开发企业应做好应对调控的准备。
2. 行业政策:
休闲地产作为新兴的行业,在行业规范和市场秩序方面仍有诸多有待完善的方面。目前,政府也针对休闲地产的相关领域出台限制政策,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市场并清理市场中的不合格企业;另一方面由于休闲地产与住宅之间的界限尚不清晰,造成休闲地产部分领域(包括高尔夫、主题公园等)被行业政策误伤。相信随着政府以及市场各参与主体对行业的理解进一步成熟,政府对于休闲地产的行业指导将更加有效。
3. 旅游业政策:
据统计,中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的“十二五”规划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中重点发展的产业,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休闲地产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与旅游行业政策的支持息息相关,作为休闲旅游度假与地产联姻的产物,在房地产宏观调控持续进行的背景下,休闲旅游业的政策与支持将会大大促进休闲地产的发展。
三、购买力量趋势
强大的购买需求是休闲地产发展的源动力,从短期来看,休闲地产的购买方仍然集中在经济实力较强的中高端人群,以及国外人群,其需求主要包括休闲度假、投资以及养老;从长期来看,随着休闲度假逐渐大众化、长时化,需求人群将扩大到社会各个阶层,其需求将包括休闲度假、养老、自住以及投资等多个方面。
1. 休闲度假需求:
“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年均增长3.5%,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度假型置业需求以每年24%的速度增长。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测算,中国旅游及旅行业在未来十年有望实现10.4%的年增长率,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业发展经济体。另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随着休闲时代的全面到来,未来中国将承载巨大的国内外休闲度假需求,这部分需求也成为休闲地产最大的潜在需求方。
2. 养老需求:
根据国家老龄委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67亿,而且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亿多,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养老需求虽然属于自住需求的一种,但相对于自住需求而言,这部分需求对项目的生活环境和服务配套要求更高,且在未来将会成为中国十分巨大的特色需求市场。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适宜老年人居住的自然环境优美、配套服务完善的休闲地产将会迎来一个快速的发展期。
3. 投资需求:
房地产本身具有良好的保值增值特性,而休闲地产拥有的超越其他地产项目的稀缺土地、环境资源优势,将成为其未来稳定收益的保障。因此,其增值性较一般地产产品更加突出,同时,也将吸引更多投资需求的关注。
4. 自住需求:
位于近郊或市区内的休闲地产,由于拥有成熟的生活、交通配套条件,会吸引相当数量的自住需求。从长期发展来看,随着休闲城市的出现,以及交通配套的完善,自住需求的数量也将会显著增加,成为支撑休闲地产的又一大潜在需求群体。
四、市场竞争趋势
未来不断增加的休闲度假需求,将会使休闲地产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同样也会吸引更多有实力的开发企业进入到这个领域。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开发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表现在区域间的客群竞争,以及产品和服务竞争等方面。
1. 开发企业竞争。
从近期来看,部分有实力的开发企业纷纷进军休闲地产领域(如:万达、万科、恒大、保利等),这些企业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品牌号召力,将使得休闲地产市场中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休闲地产对开发企业的资金及经营能力要求较高,休闲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将会不断淘汰不合格的开发企业,并会出现专业化细分。未来一个项目甚至一个区域的开发和运作会需要由多个精通特定领域的开发企业合作开发,开发企业之间的关系将由竞争转向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特殊竞争关系。
2. 各区域间竞争。
休闲地产基本上都要依托某些有限的稀缺资源,资源相近的不同区域之间,由于部分客群重叠(外国或者全国范围的客群需求),使得区域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特定客户群体的竞争关系。
3. 产品、服务竞争。
促使需求者决定购买的动机,除了项目依托的优势资源之外,就是项目自身的产品品质以及优质且有特色的服务。目前,部分开发企业已经意识到产品创新的积极作用,未来随着休闲理念的普及,开发企业应根据不同的休闲需求,提供更多的针对性强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客群的需求。休闲地产作为休闲度假为主的物业,客户对于物业管理服务和休闲度假方面的专业服务的要求更高,也是开发企业增加产品价值、吸引客户的另一重要的方向。
总结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支撑下,未来休闲地产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市场会为开发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机遇与挑战永远都是共存的,开发企业也应做好时刻面对挑战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段枚焱.休闲地产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9.
[2]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3]Katherine.休闲地产中国地产业下一个执牛耳者[J].房地产导刊,2009,(5).
[4]陈琴,李俊,张述林.旅游综合体开发——一种旅游房地产全新开发模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4).
8.中国商业地产发展 篇八
[关键词]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商业美术;《商美》;全国商业美术作品展;《现代中国(工)商业美术选集》
[Abstract] Early 20th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siness, popular culture and mass consumption began to rise. It has created the materi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rt. Chinese businessmen and artists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art in business, they started to research commercial art work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set up an academic group-Chinese Commercial Artists Association. Their main mission is to serve the community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rt and indust- rial & commercial by concrete actions. Like founded the journals of Commercial Art, sponsored the first national commercial art exhibition, published two anthologies of members’art works, and trained the new commercial artists.
[Key words] Chinese commercial artists association; Commercial art; Commercial Art; National commercial art works exhibition;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Commercial Art
中国早期商业美术是随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浸入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孕育而生,是一种立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新兴美术设计,区别于传统美术,注重实用性,同时更强调其具有设计的性格与意义。商业美术与工商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包含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体现在印刷品上。庞薰琹先生认为商标设计、包装设计、包含招贴、路牌广告与报刊广告等的广告设计、店面装修与橱窗设计等都属于商业美术的范畴。
商业美术满足商品包装和设计的需要,通过视觉形式向消费者传达商品性能、特点、用途,是以文字、图形、色彩为基本要素,加上技巧迎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艺术创作。其作为宣传手段,主要目的是促进商品销售,如陆守伦在为《中国广告事业史》所作的序中所言:
人类文明愈进化,生活情形必然愈繁复,日常生活上之需要,因之而如波纹层推,逐渐扩展。情形既呈复杂,生活需要刺激生产,生产品追逐需求,形成供求上之循环竞争,广告事业应此环境而日新月异,成为产销与购买间最大媒介,最大推动。1
商业美术是沟通企业、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引起兴趣的共鸣,在精神文化领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激发并引导人们的消费。
一、商业美术的激活
20世纪前期,中国工商界与艺术家多不注重商业美术,导致商业美术落后,继而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滞后。
西方近代美术的发展中,商业美术占有重要的地位,普遍流行,成为一种重要的美术思潮。但是商业美术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商业美术’(Commercial Art)还是一个崭新的名词,可是商业美术本身从来便已存在”。2中国的商业美术源远流长,在传统社会中商业美术多为招牌旗幌,生存空间狭窄。近代商业美术,是以招贴画为中心,主要是装饰绘画,体现东方化,具有中西融合的风格。绘画性手法占统治地位,所以也一度被认为是处于纯美术的依附地位。起初,我国商业美术人才比较稀缺,显得气候不足。从事商业美术的画家一部分来自于百货公司的商业从业员,另一部分就是当时有名的艺术家。这些有名的艺术家,大多服务于专门艺术机构,或任教,或研究,对于商业美术的创作属于兼职性质。可以说,这一时期尚无专业的商业美术队伍存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与商业美术家泾渭分明,艺术家不愿与商业美术为伍,对商业美术嗤之以鼻。一方面,艺术家好自鸣高,不屑从事工艺美术、商业美术创作,认为商业美术只不过是雕虫小技。他们眼里的美术,不外乎是名山大川的写生以及抒发个人内心的感情之作。另一方面,艺术家认为自己所从事的美术属于精英文化,应该展示于博物馆、美术馆当中,而不能流于世俗。所以美术加上“商业”二字,就会充斥着铜臭气,这样的观念也是普遍大众的心理。
nlc202309081234
中国工商业快速发展,通俗文化与大众消费开始兴起,为商业美术的“激活”创造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首先,商业美术是贴近大众生活的美术,可谓是大众化的美术。在当时美术离普罗大众的生活很遥远,似乎在刻意与大众生活保持距离。美术不应该只是属于精英的文化,而应该为美化生活而服务,美术不能只藏于博物馆中,更应该普遍现身于大众生活,为大众所见。其次,就美术教育而言,商业美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商业与美术的结合,使得日用品也具备艺术的个性,使得生活得到美化,这对于大众化的美术教育有着巨大作用。极简单的几根线条,可以引起人们对于美的兴趣,一幅纯粹的图案,就可以增加日用品的美观。这一时期,较有特色的商业美术——月份牌广告画的发行印制步入兴旺,其令人愉悦的审美功能,在商业宣传行为中,对社会民众大量传播了新文明的信息。
20世纪20年代,商业竞争异常激烈,面对外商的经济侵略,为了获利图存,挽救民族危机,“实业救国”成为社会的主旋律,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运动,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长足的发展。外商的商业美术宣传客观上刺激中国民族工商业加大了对商业美术的投入,同时也具有示范作用。
商标、包装、广告、招贴、月份牌、橱窗等商业美术得以迅速发展。社会人士和工商界对于商业美术的认识日益清楚,利用美术的力量,服务于工商业,它与各界发生关系的范围很广泛。助国民经济建设,为工商界实现减低成本,大量产销的目的,商业美术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具有“意想不到之效力”。工商企业家们在销售产品时,相关工商美术设计需求量也在
不断增加。于是,商业美术热闹而改进起来,商业美术广告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当时不少有名的画家都从事一些商业美术项目,主持撰文,画图,设计,出版。例如“决澜社”的发起人庞薰琹,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巨匠,也是“工艺美术的启蒙者”。1932年庞薰琹先生与周多、段平右共同组建的“大熊工商美术社”是中国最早的设计机构之一,在30年代的上海也产生较大影响。该社在商业美术领域对外承接广告画、商标没汁、布匹花纹设计、包装设计等业务,且举办过商业美术展览会(图1、2、3)。他们都是具有先锋意识的现代派画家,所创作的美术设计带有明显现代意识,说明了中国商业美术的现代广告意识开始萌芽。
可以说,工商业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力量,共同促进了商业美术家专业队伍力量的形成,促进商业美术的发展。
二、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之创办
20世纪20至30年代,是商业美术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商业美术在都市崇尚西洋文化的时尚中,呈现出了新的属性。这一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刺激了大众社会的消费观念。虽然民族工商业日益辉煌,但面对舶来品良好的品质、动人的色彩、精致的包装,则显得力量单薄,无法抗衡。激烈的中外商战,要求美术研究注重工商界实用的美术;要求美术家担负起协助国内工商业复兴的艰巨责任;要求中国商业美术跳脱出传统形态的藩篱,呈现崭新的面貌。专业的美术人才意识到商业美术的重要性,纷纷加入到商业美术的研究创作中,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从事商业美术的专业人员开始逐渐增多,这些商业美术家希望成立组织进行活动,联络关系。
适逢国货运动带来的契机,商业美术、印刷、出版业都进入鼎盛时期。在王扆昌、赵子祥、徐民智等人的发起组织下,1935年10月在上海正式成立了组织学术研究团体,定名为“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总会设于上海公共租界宁波路446弄13号(图4)。
商业美术制作,关系于工商业发展甚巨,中国商业美术制作者,素无正式之集团,以研讨改进而各自东西,涣散异常。今由沪上各大公司美术制作者,发起组织一商业美术作家协会,于本月十七日开成立大会于新新酒楼,新新公司、王启昌、徐民智、卢新、萧剑青、何一鸣、邝昇、吴朗轩、郑汝良、永安公司薛萍、先施公司赵子祥、徐金荣、刘琯、中国国货公司柯定盒、陈施君、林蔚如、泰康公司朱槑、天厨味精厂严次平、中华书局陈青如、大陆报明忠彪、大晚报胡中帆等,闻该会宗旨以联络商业美术大家,研讨实用商业美术之理论,并促进制作技巧,以发展中国工商业及保护商业美术作家之进展为目的,内设展览编审出版研讨图书文书会科交际庶务诸股,并继续征求商业美术制作者加入该会,闻该会将扩大宣传,征求会员作品,公开展览,并觅相当会址,现暂设通讯处于新新公司美术部。3
《申报》这则文字报导里(图5),我们可以读到的信息主要有:1.中国商业美术协会堪称全国商业美术作家首次大集合,是中国实用美术界首创的大规模同仁团体。2.商美协会的会员大多是当时的百货公司的广告部从业人员。3.协会秉着服务社会,服务工商实业的初衷,以“联络全国工艺美术家、商业美术家整个力量研讨商业实用美术协助国内工商事业之发展”为宗旨。4.商美协会不单单服务于工商企业,更是为了艺术研究服务,是将艺术大众化实现的学术团体,是一支有力的学术力量。5.商美协会甫一成立即倡导“实用美术”。6.商美协会当时的计划很多,设想周密深远。
商美协会详尽的计划,例如拟办商美图书馆,失业会员介绍所,开展览会,设立分会、出版选刊、还出期刊,筹备商业美术专科。这在后来所出版的《现代中国工商业美术选集》所刊会员征求广告中可以详细看到:
本会在联络全国工商业美术作家研讨工商业美术复兴全国工商事业之主旨之下先后兴办“全国工商业美术展览会”,“国际工商业考察团”,“全国工商业参观团”,“现代中国工商业美术选集”,“工商业美术专门参考图书馆”,“失业会员职业介绍所”,“工商业美术代办所”,“会员研究座谈会”,“商业美术函授学校”,“本会与沪江大学商学院合办商业美术科”,“工商业美术学术咨询处”等事业均著成效,兹拟广征会员遍设分会更某基础之巩固欢迎全国同志一致参加。4
nlc202309081234
此时已经改名为“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总会地址已经搬至上海市汉口路恭庆大楼309号。商美协会之所以受到美术人才的拥护,各个会员积极参与和共同发展商业美术,是因为这样的团体和组织极具社会意义,给当时艺术界注入一剂强有力的兴奋剂。
商美协会前后活动约5年时间,除叶鉴修、王扆昌、杭穉英、陈青如,张雪父等理事和监事之外,还聘请雷圭元、汪亚尘、陈之佛、颜文樑、郑可、张聿光、潘玉良等人为会董。自成立后,会员发展到了五百余人,分会遍及南京、杭州、北平、宁波、无锡、青岛、汉口、苏州、雷州、广州、长沙、天津等处。全国著名的工商美术家基本包容无遗。
商业美术是广告手段,是发展工商业的宣传手段,在发展之初,中国工商企业家还没有意识到商业美术的力量所在,并不注重艺术审美性,也不要求商业美术家的美术功底。但随着商业的竞争越发激烈,商业美术也越来越追求艺术的时效性。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对于审美的水平也在提高,这就要求商业美术必须推陈出新,商业美术家必须注重绘画基础,努力将实用美术达到艺术化的效果,创作出深入人心的商业广告。中国早期商业美术未能充分发展,是因为中国商人和艺术家都不注重商业美术。所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的创办与努力发展,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对商业美术不正确的观念,而且还可以促进中国商业的繁荣。
三、《商美》月刊
商业美术,不仅仅在工商界有着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就美术立场而言,商业美术在近代美术史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商美协会是实用美术界首个协会,促进了中国商业美术的快速发展。商业美术的激活并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大众与学术界也逐渐认识到商业美术的重要性,认为商业美术也是现代美术的重要部分。
商美协会成立后于1935年1月创办了《商美》月刊,在当时,是中国商业美术界唯一的专门刊物。商美协会创办《商美》期刊的宗旨则是:“以促进中国商业美术及唤起中国工商界注重美术以振兴工商业并负指导之责。”5叶鉴修在创刊号《前言》中也有交代《商美》问世的原因,即希望在商业美术创作技巧上,以及商业美术学识上能够给商业美术从业员以指导作用,同时希望能够增进商业美术作家的感情,团结一致,促进商业美术发展。
但是过去因为一般商业美术的从业员,对于技巧上缺少训练,学识上缺少进修,感情上缺少联络,因此对于商业上还不能充分地挥发各人的力量,使商业美术臻于更完善更重要的地位。这不得不说是过去的一种错误和遗憾!在最近,上海一埠的商业作家们,已经一致的从过去的错误中觉醒过来,大家感于商业美术的重要,个人力量的单薄,而团结起来,站在商业美术作家协会的集团之下,大家作一致的努力,这一个重要的结合,我们深信与商业美术的前途上,是会发生更伟大的力量与结果出来。本会感于商业美术的重要和各会员间需要一个进修联络的机会,因此,在商业美术作家协会成立之后,便首先编印《商美》问世。在这本刊物中,我们将用我们的全力,从事于商美的理论探讨与技术进修。对外,我们将宣示本会的态度与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们想用商美的力量,来挽回近世商业不景气的狂潮,使国内的工商业,从衰落中发展进步起来。6
《商美》创刊号封面作品为郑慎斋之作《晨》(图6),这幅作品后又在《现代中国商业美术选集》第一集中有刊载,即郑人仄《书面设计》(图7),有着明显的装饰艺术风格。商美协会会徽由邝昇所设计,“本会会徽寓意,将以商业美术作者之群策群力,开发天赋我们物产丰富之中国宝库”7,会徽为钥匙的形象加以美术字体,有着开启商业美术这扇紧闭之门的深意(图8)。创刊号中叶鉴修所撰《前言》,罗林《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筹备经过》详尽又恳切地说明了协会的筹备宗旨与经过,同时也有详细登载协会成立过程中多次会议纪要。另外又发表了会员的多幅商业美术作品以及相关商业美术的理论文章,如有陈亚平《窗饰研究》、斯德《创作图案琐谈》、CS译《欧美广告艺术的趋势》、朴厂《商品与广告美术》等数篇。《商美》创刊号目次见下图(图9)。
虽然美术于商业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但对于发展商业美术事业,商美协会似乎力量单薄。因此协会创办《商美》月刊,以此作为学术研究交流平台,发展商业美术。另外,《商美》成为商美协会与社会发生紧密联系的媒介,协会借此向社会呐喊,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帮助协会发展,共同协助商业美术和工商业发展。
陈施君在《编辑后记》中指出《商美》杂志创刊号因为时间与资金的原因,存在着不足。他认为内容不够充实,且因为资金的原因,无法采取彩色影印,只能铜版印制,使得原本设色与构图都极为精彩的画作变得模糊不清。另一不足之处,是研究的内容不够丰富,所以协会设想增加研究一栏,增加商业美术方面学术研究的内容。协会秉着服务于社会的初衷,希望对商业美术的范围内做出相当指导,如商店广告的设计、橱窗的布置、商品的装饰等方面。但目前《商美》存见仅一期,这些原有的计划以及此前因为篇幅原因未发表的稿子是否获得见世,不得而知。
四、首次全国商业美展与会员作品集
1936年,商业美术作家协会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商业美术展览会,在南京路大陆商场六楼举行,具有破天荒的意义,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据《申报》报导(图10),这次展览会作品丰富,实为精彩。
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主办第一次商业美术展览会,六月一日起,在南京路大陆商场六楼开幕,作品计有建筑设计、织物图案、招贴图案以及家具设计、室内装饰锦、舞台装置、书面签面、伞扇图案、屏风设计等,有数百余件,昨日参观来宾,在一千人以上,无不赞誉,诸作家作品精审,匠心独出,诚数年,业为中国商业作家放一异彩,闻闭幕期至七日止。8
nlc202309081234
叶鉴修撰写《现代中国商业美术选集一》卷首语,提到展览会举办之经过:“近鉴于吾国商业美术之落后,实由于社会人士之漠视所致,于以研究部同志,创议举行全国商业美术展览会于中外属目之上海,推举筹备员,组织筹备会,募经费,征作品,几经奔走,历时三月,而此中国以商业美术举行展览会之创举,始告成功。”9
尽管规模庞大,但商业美术展览会的举办仍然遭到了部分人的漠视。金年在《首次商美作展》中写到一般人都认为商业美术是有悖于“艺术不能妄加批评”的神秘气质,对于“商美作展”是持讽刺的态度。“现在‘商业美术’居然也大规模的开起展览会来了!在一般崇奉艺术为至上主义的信徒们,或许不免讥笑几句甚且要摇头太息!因为这个多少是有渎他们的艺术的尊严的!而一般社会的人士,大概也不会对它(商美作展)有什么良好的印象!”10
但是展览会举办后,却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每日前往参观的观众有五千人以上,于是商美协会决定延长开放时间满足观众。
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主办第一届商业美术展览会,自六月一日起,假座南京路大陆商场六楼,举行以来,以该会所陈列各项作品,悉为全国各商业美术作家精心之作,因是参观者日有五千人以上,闻该会已将开放时间,延长三小时,每日上午八时起至下午七时止,以克参观者之向隅云。11
首次商业美术展览会之后,协会又选取展览会作品“便于制版之作品若干帧辑印是集”,出版了会员美术作品选集,即1936年《现代中国商业美术选集一》(图11),1937年协会已经改名为“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又出版《现代中国工商业美术选集二》(图12),凡工艺、美术、商品广告各种材料,搜集宏富,印刷也极豪华。商业美术作品选集,可以说是为迎合时代需求而作:
怎样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呢?我以为应该适合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大众化,另一个是经济生活化。所谓大众化的“美”,自然是为大多数人所爱好的“美”,不是供给少数特殊人物欣赏的“美”;所谓经济生活的“美”,这是大多数人民的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之类,都含有“美”的成分。12
《现代中国(工)商业美术选集》的刊行,意义重大,不仅仅是提供鉴赏,而是要将美术神秘的面纱去掉,是艺术真正实现大众化的需要。选集不但印刷精美,会员作品本身的质与量都非常突出。第一集张雪父作封面,共刊有作品53件,第二集刊有共148件,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商业美术与大众生活的关系。“本着实用的宗旨:在题材上力求新颖,在结构上力求完美,在色彩上力求调和,在表现上力求充实” 。13
而当时的商业美术创作,已经较之前有了飞跃的进步,商业美术现代意识越来越明显,作品也受着西方现代美术的影响,开始走上天马行空的自由。“巧妙地利用立体派的立体感,毕加生的变形(Deformation),野兽派的单纯化,未来派的四次元,构成派的结构(Construction),超现实派的幻想等等” 。14
结语
商业美术事业的落后,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缺失,要想发展商业美术,必须要培养人才。商美协会意识到人才的重要,设有“商业美术函授学校”,并与沪江大学商学院计划合办商业美术科,公开招生,培育工商美术人才。可以说,商美协会既是商业美术设计的经营场所,又是商业美术人才的培训基地。
抗战爆发后,工商业萧条,从业员弃行改业,人才与物质损失直接导致商业美术事业进入衰弱时期。尽管环境日益恶劣,商美协会许多会员没有因为抗战而停止活动,开始参加美术救亡工作,表达强烈的抗日愿望。其中王扆昌的行动最为积极,负责编印《救亡画报》。出于维持商美协会和救济难民的目的,协会曾先后两次在大新画厅举行了上海美术界义卖救难展览会,展览深得社会的同情和赞助。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活动一直到1941年,之后又悄然停顿。
商美协会在抗战期间的美术救亡运动,实际上是美术经历着艺术风格到美术自身价值的转变,也是协会秉承服务社会初衷的体现。中国早期商业美术家队伍,是一群能够接受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并能满足大众需求的艺术家,始终为大众生活服务的艺术实践家和实用美术家,对于商业美术在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1陆守伦作序言,如来生《中国广告事业史》,新文化社,1948年7月.
2郎述《商业美术》,载《美术生活》,1934年第3期. 3报导《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成立》,《申报》1934年8月22日第14版.
4《现代中国工商业美术选集二》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出版事业委员会,1937年4月20日. 5《征稿简章》,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编《商美》1935年第1卷第1期,第16页.
6叶鉴修《前言》,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编《商美》1935年第1卷第1期,第3页.
7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编《商美》1935年第1卷第1期,第3页.
8《商业美术展览会开幕》,《申报》1936年6月2日,第15版.
9叶鉴修《卷头语》,《现在中国商业美术选集一》,上海亚平艺术装饰公司,1936年5月20日.
10金年《首次商美作展》,载《现代中国商业美术选集一》,上海亚平艺术装饰公司,1936年5月20日.
11《商业美术展览会盛况》,《申报》1936年6月6日,第16版.
12潘公展《序一》,《现代中国工商业美术选集二》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出版事业委员会,1937年4月20日.
13叶鉴修:序七,《现代中国工商业美术选集二》,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出版事业委员会,1937年4月20日.
14郎述《商业美术》,载《美术生活》,1934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郎述.商业美术[J].美术生活,1934(3).
[2]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编.商美[M].1935,1(1).
[3]上海亚平艺术装饰公司.现代中国商业美术选集一[M].上海:亚平艺术装饰公司出版,1936.
[4]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出版事业委员会.现代中国工商业美术选集二[M].上海: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出版,1937.
[5]如来生.中国广告事业史[M].上海:新文化社,1948.
[6]袁韵宜.庞薰·传[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5.
[7]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8]林家治.民国商业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推荐阅读:
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历程08-27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0-09
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概述11-04
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06-18
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现状与未来10-07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08-01
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06-29
2018-2023年中国酒类流通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