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山川颂》教案-精选文档

2024-08-31

《祖国山川颂》教案-精选文档(3篇)

1.《祖国山川颂》教案-精选文档 篇一

祖国山川颂教案

【学习目标】

.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所以,陈独秀在谈到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前三项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一、导入新课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了解作者: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是的内容

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

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思路结构:

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2段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13-25段是第三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是对主题的升华。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3.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抒情的语句如:第1、2节,第5、8、9、10节开头,第34节等。

讨论: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为什么?

第34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感。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语言特点

讨论归纳:①诗化的语言;

②直抒胸臆;

③这篇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

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2.祖国山川颂教学反思 篇二

《祖国山川颂》是必修三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其途径是通过对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的鉴赏,感受作者的情感。

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是提高语言的审美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当前语文教学很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上成艺术课从而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所以在自己教这篇文章时,一直很注重语言的分析。值得记录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朗读很成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早自习学生已经有过一次的齐读,对文章已有了初步的感知。上课开始就让他们带着问题朗读。解读大致完成之后,让学生再次齐读,这次的效果已经比前面第一次朗读好的多,理解内容之后已经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3.《祖国颂》教案 篇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歌唱祖国》。2.管弦乐《红旗颂》。【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歌唱祖国》,感知音乐结构,掌握歌曲演唱风格,复习乐谱知识。

2.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语言形象的能力。

3.抒发对“国旗”、“国歌”的热爱之情和对幸福生活的赞颂。【教学重点】

1.通过在课堂上学唱《歌唱祖国》达到会背唱的目的。

2.欣赏管弦乐《红旗颂》,感受乐曲的气势,理解作品的内涵。【教学难点】

1.主要掌握歌曲《歌唱祖国》的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从理论上理解时值关系,从感觉上体会节奏的特点。

2.理解乐曲《红旗颂》的内涵。【教学准备】

钢琴、CD机、多媒体。【教材分析】

1.歌曲《歌唱祖国》

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是王莘,作于20世纪50年代。这首歌曲因其明快雄壮的韵律而广为传唱,表现了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和民族自豪感,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歌唱和赞颂。

歌曲是D大调,四二拍。采用三段体——ABA的结构形式。2.乐曲《红旗颂》

《红旗颂》是作曲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序曲。在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式上,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弦乐团联合首演,取得了成功。之后传遍大江南北、华夏两岸。

这首乐曲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段 嘹亮的小号奏出了乐曲的引子,指引着革命道路前进的方向。再经圆号反复,引出弓弦乐器演奏的歌颂红旗的主题,这一主题在钢琴的伴奏下,给人以光辉和庄严的深切感受,人们被音乐带到幸福激荡的回忆之中: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宏伟庄严的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主题又一次转调出现,转调后的音乐色彩显得更加明亮辉煌,仿佛是亿万人民热烈欢腾的情景。优美深情的旋律,倾注了多少英雄儿女的热血啊!

第二乐段

双簧管奏出深情如歌的旋律,描写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五星红旗,心潮澎湃的情怀,传达出人民对红旗至深的情与爱。

接着连续的三连音,使节奏富于动力,节奏紧缩,速度加快,歌颂的主题变成豪迈的进行曲,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英勇战斗,顽强拼搏,他们怀着必胜的信念;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在红旗的指引下昂首阔步地奋勇向前,这进行曲的节奏正是我们时代前进的步伐。

号角又响了,红旗高高飘扬,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五星红旗,心潮澎湃。第三乐段

这是主题的再现部分。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了亿万人民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尽情歌颂的情怀,人们尽情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是一首深情的颂歌,这是一支气势恢弘的乐曲。红旗在迎风招展,中国人民在猎猎飞舞的红旗下满怀豪情,奋发前进。

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形成强有力的高潮。乐曲气壮山河。【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唱祖国》歌曲,给学生讲诉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感受我国繁荣、蒸蒸日上的新面貌,激起学生爱国之情。

二、学唱歌曲《歌唱祖国》

1.播放歌曲让学生体验歌曲的进行曲节奏和雄壮的风格。2.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曲。

3.教师进行乐谱分析(如果学生音乐基础好,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分析),并做练习。

(1)调式、调性和唱名。

(2)节拍及其特点(四二拍子、弱起小节、附点音符)。(3)节奏型。(4)旋律进行特点。(5)音乐结构,乐段和乐句。(6)词曲关系。

4.教师引导学生唱歌谱,然后边听录音(或跟钢琴)边唱乐谱,直到唱熟。5.再听一遍录音,在课堂上讨论歌曲的演唱风格,包括力度、速度、节拍、节奏,旋律线等。同时,说出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三段体,以及它们所造成的“陈述——对比——再现”的艺术效果。

6.按照讨论出的音乐演唱风格,以自然、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并背唱。

三、欣赏乐曲《红旗颂》

1.播放乐曲,让学生聆听乐曲,初步了解乐曲。2.分段欣赏乐曲。

(1)欣赏并分析《红旗颂》主题旋律。

教师:听主题旋律,说出乐曲的节拍、力度和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2)学生跟随乐曲主题哼唱唱名。(3)聆听引子部分。

教师播放乐曲,让学生欣赏“引子”部分。

教师:乐曲开头运用了哪种乐器来演奏?同时又采用哪种歌曲的音调? 学生:小号,《国歌》。(4)聆听乐曲“第一乐段”。

教师:聆听过“第一乐段”,同学们感受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音乐主旋律出现过几次?

学生回答。

(5)聆听乐曲“第二乐段”。

教师:主题旋律在本段中再次出现了吗?与第一乐段在演奏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

(6)聆听歌曲“第三乐段”。3.完整欣赏乐曲。4.总结乐曲结构。第一乐段:再现开国大典,宽广、辉煌。第二乐段:回忆战争时期,坚定、豪迈。第三乐段:饱含胜利喜悦,深情、歌颂。

5.欣赏完乐曲,请同学们分辨乐曲中颂歌主题共出现几次并谈谈乐曲对自己的启示。【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唱了歌曲《歌唱祖国》及欣赏了乐曲《红旗颂》,进一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热情带入学习等各方面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神圣的战争》。2.管弦乐曲《伏尔塔瓦河》。3.歌曲《在灿烂阳光下》。【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神圣的战争》。

2.通过交响诗《伏尔塔瓦河》的欣赏,使学生感受、了解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 的代表作,并认识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3.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音色、调式、曲式等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感受、分析、理

解作品、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的品味和修养。

4.欣赏合唱歌曲《在灿烂阳光下》。【教学重点】

1.了解歌曲《神圣的战争》的创作背景。2.掌握《伏尔塔瓦河》主旋律。【教学难点】

欣赏管弦乐曲《伏尔塔瓦河》的同时,听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教学准备】

钢琴、CD机、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在上一节课,我们学唱了一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中国歌曲《歌唱祖国》,并且还欣赏了一首中国管弦乐曲《红旗颂》,在这节课当中我们继续欣赏两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音乐作品。

二、欣赏歌曲《神圣的战争》

1.学生感受歌曲中进行曲节奏和具有史诗般气质的特点。2.介绍歌曲的作者及创作乐曲的背景(加入拓展资料)。

3.教师进行乐谱分析(如果学生音乐基础好,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分析),并做练习。

(1)调式、调性和唱名。

(2)节拍及其特点(四三拍子、附点音符)。(3)典型节奏型。(4)旋律进行特点。(5)音乐结构,乐段和乐句。(6)词曲关系。

三、欣赏交响曲《伏尔塔瓦河》 1.介绍捷克和伏尔塔瓦河。

在欧洲有一个国家叫捷克,捷克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是“伏尔塔瓦河”。(出示地图)

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是一部著名的赞美祖国的音乐作品。(出示斯美塔那的画像,简介交响套曲和《我的祖国》)

其中的第二曲《伏尔塔瓦河》是最著名的,它的主题旋律优美、宽广,形象地描绘了沃尔塔瓦河,充满了对它的歌颂和赞美。

2.欣赏主题旋律。(摘录乐曲中的主题旋律)请同学们跟随录音,看着乐谱哼唱。

3.介绍乐曲内容,分段欣赏。启发学生感知在这个作品中典型的音乐形象是用什么乐器表现的?并引导学生听辨乐器音色。

(1)沃尔塔瓦河的源头:以长笛、单簧管为主,后弦乐器加入,大提琴音色明显。

(2)沃尔塔瓦河主题旋律:小提琴为主,还有管乐、三角铁等。(3)林中狩猎:圆号的狩猎号角节奏型,小号等。

(4)乡村婚礼——波尔卡舞曲:弦乐为主,乐队全奏(有三角铁)。(5)月亮、水仙的舞蹈:长笛吹出流水的波纹(水仙主题),弦乐奏出平静的旋律(月亮的主题),竖琴间插的琶音如水波。

(6)伏尔塔瓦河主题旋律。

(7)圣·约翰峡谷:木管组和长号奏出和弦长音,大管奏出长音和上行级进旋律,圆号和小号奏出连续一拍的和弦音型,弦乐组奏出各种不同音型,大鼓和定音鼓奏出长音,以较的地速度和很强的力度描绘河水波涛汹涌。

(8)伏尔塔瓦河的滔滔流水和“谢维格拉德”动机。乐队全奏。

4.听赏全曲。随音乐画出想象的图画。在听赏音乐时,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听音乐时在头脑中产生的画面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

四、欣赏歌曲《在灿烂阳光下》

1.聆听《在灿烂的阳光下》第一乐段的旋律。

教师:欣赏《在灿烂阳光下》。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

2.学生按照谱例进行哼唱。3.完整欣赏歌曲《在灿烂阳光下》。【课堂小结】

上一篇:加油站租赁合同协议书下一篇:汕头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