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知识人生

2024-10-21

读书知识人生(共15篇)

1.读书知识人生 篇一

儿时爱读书,读美人鱼的奋不顾身,读灰姑娘的坚强善良,读丑小鸭的隐忍追求,也读十万个为什么,读日月星辰东升西落,读春夏秋冬循环往复。年少时爱读书,读李白的狂放不羁,读海子的浪漫忧伤,读王小波的幽默睿智,也读地理,读历史,读天下大事,读世间风云。于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在前人的经历中成长,更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巨人的肩上眺望未来。

走进大学,读了更多的书,认识了更多的人,有喜欢原创音乐的朋友拜托我写歌词,一次聊天时他惊讶地问我:“你竟然是农村的?这么有才,一点也不像!”当时我只能对他报以微笑,心里却五味杂陈。一方面因为自己受到肯定而高兴,一方面也为别人对农村的偏见和误解而无奈。的确,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的生活便局限于那一方水土,但幸好,我热爱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知识滋养了我幼年时单调的时光,是知识让我自信,让我觉得人生熠熠生辉!“书中日月长”,是知识为我敞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更高更远的天空,想去更深更广的海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知识增长了我的才能,启迪了我的智慧,让我追求的脚步更加沉稳有力!可以说,正是读书改变了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务农命运,是读书铸就了我“业精于勤,荒于嬉”的人生追求,也是读书让我今天有幸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畅谈阅读的力量。

人,与书籍为伴,才懂求知之乐。人,与墨香为伍,才能玉成人生。生活中没有书,就好像天地间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就仿佛鸟儿没

有翅膀。学生时代爱读书,陶醉于诗意的情怀,沉浸在知识的世界。悠悠的岁月,浓浓的墨香,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已经走出了校园,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对于阅读我有着更加开阔的需求,这种开阔不仅是阅读范围的开阔,更是一种感受各种思想观念的包容。我虽然工作在基层,但感知的触角从未局限于社会一隅。我希望通过书本,去了解来自不同世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关于历史关于现实的解读和看法,让自己的视角和思想放宽。也希望通过书本,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让自己不断进步,做更多的事,做更好的人。

以前我虽然熟悉农村,却不熟悉农村的工作,刚刚成为村官的时候,每当书记和村主任讨论工作,我在旁边听的一知半解,心里只能干着急,又不能事无巨细都向别人请教,于是书本成了我最好的老师,黑龙江省图书馆的龙江学习的平台、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检索平台也为我架起了一个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海量知识信息的平台,让我拓宽了视野,学会了村官工作的一些方法,让我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村官”的身份。

村委会有间农家书屋,可是平时来看书的人却寥寥无几。我工作不忙的时候总喜欢泡在那里,除了读我喜欢的文学和科普类书籍,也有意地读一些种植养殖技术,从而对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了解,跟村民们聊天时也更容易找到共同的话题。村民们都说我虽然看起来一身书卷气,说起咱们农村的事情却头头是道、明明白白。我也因此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在我的带动下,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农闲时放下扑克牌,离开麻将桌,来到农家书屋,看新闻、读经典、学技术,在书里学到致富新项目,在

书里学到病虫害防治方法,有位大哥说他照着菜谱学了很多好吃的菜,经常做给家人吃,有位阿姨看书学习手工编织,还送了我一个她做的小包„„读书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中大大小小各个方面,村里的气氛也越来越和谐、向上、富足、融洽,这些都是读书带来的改变。

回顾过往二十年,我生命中几乎所有的亮点都是因读书而起,可以说,我的人生是因为知识才更加丰富,因为阅读才更加精彩。或许正因为我见过城市的时尚繁华,也体验过乡村的质朴恬静,所以对于生活、对于世界才有更多的感悟和思索。有人问我,上了大学却还回到农村,那读书还有意义吗?可是我知道,我虽然兜兜转转回到了原地,但我的心却早已高飞。奉献是青春的热血,理想是人生的路标,让知识绽放出人生的芳华,用阅读灌溉生命的土壤。是书籍在我的世界里点亮光芒万丈,筑起高楼林立,铺开繁花似锦。

很多人说我们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是来自城市,扎根农村。但我却是一直在这里,从未离开。这里有我热爱的大山,有我眷恋的河流,有我魂牵梦萦的土地。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农村”二字可能就意味着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意味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我深知,这里的人们一样勤劳、奋进、智慧、聪敏,一样热爱学习,一样渴望求知。我希望可以用自己的经历感染他人,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以知识改变命运,用阅读助力人生,编织更加美好的未来,实现我们明天的梦想!

2.读书知识人生 篇二

在父亲的教诲下, 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考入一所大专院校的数学系, 毕业后, 成为一名教书人和读书人, 直到后来成为“平度市首届教科研带头人”、“青岛市教育读书人物”和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 我没有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父亲生前曾多次对我说过, 将来挣多少钱, 当多大的官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读好书, 教好书, 写好书, 因为书代表着人类的良知, 书是最好的历史记载。现在想来, 父亲的话就是真理。他老人家溘然长逝时, 百年老屋中, 他的枕边还摆放着纸张泛黄的《中国历史》和《新华字典》, 父亲是在用生命读书, 这种无功利读书给我的心灵带来强烈震撼, 是父亲开启了我的阅读之旅, 让我的精神世界焕发出勃勃生机。我感激已经故去的父亲, 也感激辛勤培育过我的园丁们!

读书是获得智慧的重要源泉, 也是我专业成长的起点。难忘啊, 在乡下教书的日日夜夜, 黑暗的小屋子里, 微弱的灯光下, 我认识了文学巨匠托尔斯泰、高尔基、雨果、海明威;菜畦边, 我结识了大科学家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麦田中, 我走进屈原、司马迁、曹雪芹、鲁迅的家园……读书, 驱除了心灵的孤独与寂寞, 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读书, 开阔了我的求知视野, 让我踏进了人类的智慧之门;读书, 让我在学者型教师之路上, 越走越远!

“读教育名著, 做智慧教师。”读书, 为我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2011年, 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十二五”读书实践工程开展以来, 我就像古代流传下来的“枕上、马上、厕上”那样, 捕捉一切时机, 读名家经典, 读大师的著作。从蔡元培、鲁迅、陶行知, 走进魏书生、李希贵、李振村;从苏霍姆林斯基, 走进美国的第56号教室……我边读书, 边运用, 边思考, 体味大师思想的精髓, 为从事创新教学实践, 自觉探寻教育规律,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譬如编写数学歌诀辅助教学, 像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时, 我将数形结合起来编写道:“大大取大, 小小取小, 大小小大中间找, 大大小小解不了。”由于遵循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方, 但教无定法。我想, 尤其在当下扑朔迷离的教学改革中, 只有读经典原著, 才会有自己的主见, 才不会因“东施效颦”而迷失方向。

铁肩担道义, 读书图国强。读书的确是推动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潜在力量, 苏联作家布罗茨基说:“一个不读书的民族, 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代教育大家朱永新认为,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水平”。2012年4月20日, 我聆听了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李振村先生的读书报告, 其中涉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中华民族最大的危机是什么?”我在心中沉思着……振村先生站起来疾呼:“是读书人越来越少!”振村先生振聋发聩之语, 一直在我心中徜徉。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和教育读书人物, 我深感肩上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不仅自己要继续读好书, 还要引领我的学生好读书, 感召我周围的教师好读书, 呼吁和推动全社会的人都来好读书, 读好书。唯有如此, 我们的教育事业、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和持久的繁荣!

3.读书就是体验人生 篇三

从小就喜欢看书,但并没有看多少课本之外的书,我小时候的读书条件跟现在比起来,差得太多了,我读的书很有限。那时,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观念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也非常广,以至于一拿起课本之外的书,父母就会说:“不许读闲书”。

什么是闲书?

小说、连环画册……总之,一切和课堂学习无关的书都是闲书。现在,教育观念已经转变了,讲究的是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课堂,所以很多书都在学习阅读范围之内。可就是这些趣味盎然的书,在我小时候却被打入闲书甚至“禁书”之列了。那时的农村,最忌讳的,一个是闲,一个是懒。如果这两样沾上其一,就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大人们一致认为,既然进了学校去读书,就不能分心,不刻苦学功课是成不了大器的,这跟种田一个道理:人懒地就荒。

可是我还是喜欢看书,为此受了家长不少的责骂。父亲的责骂多含着气,母亲更多的则是忧:家里能省吃俭用让你上学,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为何还不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呢?我很理解二老的心,但对闲书的爱却没有因此有丝毫的减弱。

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去世,家里没有了支柱,年少的我只能到工厂里去做学徒。离开了学校,却从来没有失去对书的热爱。最终使我走进大学课堂的,是读书的欲望。幼时的嗜读替我打下良好的基础。工作之余,我省钱买了高中教材,自己在家里学。几年之后,我终于步入了大学校园。

不是说父母对自己的管教不好,天下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只是那时他们还不理解,书有很多种,只要不读坏书,读书就是学习。

现在,如果你问我最后悔的是什么,我会说,是书读得太少。因为爱书的人永远不会嫌书读得多,多读一本书,就是多体验一次人生。

饭后闲步至书店,看到那些躲在角落里啃书的“书虫”们,我总是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感觉就像看到幼时的我,点着蜡烛躲在桌子下面读书,只是他们没有我那时的惶恐和不安。我心里悄悄送他们一个祝福:读书愉快!

孩子们,记住:世界上没有闲书,书对于人们成长的好处是无法估量的。

4.读书演讲稿:读书与人生 篇四

读书,让人对未来充满想象。读书与人生,自古至今多少人一生平凡而伟大的课题。一位伟人说:“书籍将引入万花筒般的未来世界。”古人教诲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从书中获得人生智慧,又用这些智慧去取得人生一次又一次的收获。

星光隐退在浩瀚的天际里,此刻正是夜深人寂之时,白日的喧嚣嘈杂倏然退去,心灵静谧得如一泉清水。独自坐在桌前,拾一本书,再慢慢品味书中的韵味,这或许也是一种境界、一种享受吧!

如果说人生如画,书就是那多彩的颜色;

如果说人生如海,书就是那奔泻的江河;

如果说人生如山,书就是那绵延的山峰。

灯光如豆,一卷在握,可以和屈子同愤,跟李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的短暂从志多慷慨的曹操口中娓娓道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的价值从范仲淹笔端流露;“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人生的无奈从杜甫对诸葛亮的叹息中表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的伟绩从英勇无畏的文天祥的悲歌中流传!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通过阅读你可以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

读书,就是读人生,读祖先的人生,读作者的人生,读自己的人生。当孤独、寂寞时,我们读书;当失意、困惑时,我们读书;当成功、喜悦时,我们也读书。读到悲伤处,我们为之流泪;读到高兴处,我们为之兴奋。好如酷夏之凉风,更似寒冬之暖阳,给人力量、使人乐观、催人奋进,贯穿了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的人生拥有了迷人的色彩和温馨的梦想。当我们读着那满页的文字,再透过那文字背后的栅栏时,我们会看到那人世的沧桑、历史的变迁,还有那祖辈的身影。是书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也是书给了我们人生的起点,扬起我们生命长河的风帆。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无不从读书来,又从读书中大进步。读书是人生最大的法宝。

书能让愚人变智者,落后变先进,平凡成伟大。我们这些羽翼未丰的小学生,如能朝书本指引的光明之路而行之,势必笨鸟先飞早出林。也一定能在持久深入的读书人生中改善自我,改变人生。这样才不会白来一趟世界,才会让父母亲养育我们有所期待,让亲人朋友有所期许。

5.读书引领人生 篇五

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心里“咯噔”了一下。我想,好奇的你一定会问为什么。原因是,很久没有买书看的我,就在几天前“鬼使神差”从网上买了两本书回来看。你说是不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呢?

正在看的这本书的名字是《解忧杂货店》,故事说的是,三个无业青年,因为偷东西,加上倒霉,偷的车抛锚了,只好选择弃车他们在躲避警察抓捕的过程中,慌乱的进到一家废弃的名字叫“浪矢杂货店”里面。他们无意中在店里的牛奶箱里接到了一封来自于过去的咨询信。原来这个杂货店在三十多年前,是一家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杂货店,晚年丧偶的店主因为一封封求助的来信,重新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觉。可以说是因为某种机缘吧,店主去世之后的来信,就这样来到了他们的手中。而那种被人信任和需要的感觉,是他们在很久以来都没有感受过的,因此,他们开始提笔,以“浪矢杂货店”的名义给人回信——尽管错别字很多,语气也粗鲁不文,但是他们和浪矢爷爷一样,是真心对待这些信的。

因为男友身患癌症,在参加奥运集训和陪伴男友的选择中迷茫的“月兔小姐”;为了音乐梦想漂泊异乡数年的“鱼店音乐人”,在看到老迈患病的父亲之后不知何去何从;家庭遭逢巨变,原本是高帅富的“保罗•列侬”,即将和父母踏上逃债的不归路,对父母、未来,和曾经喜欢的披头士都丧失了信心;还有想尽快解决养父母的经济窘境,不知道该不该去做陪酒小姐的“迷途的小狗”„„一封封来自过去的困惑通过牛奶箱来到了现在,不知不觉的,这些信改变了过去那些人的人生,也改变了信箱这头三个青年的人生。

看完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会让你知道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也会让你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意义,是它让我们不再孤独,是它成为了我们一生都愿意去背负的、甜蜜的负担。就像浪矢爷爷曾经和他的儿子说,“很多时候,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这就像抛硬币一样,把硬币抛到空中的时候,也是有了选择的时候。他们只是迷途的羔羊,手中都有地图,却没有去看,或是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所以回信的人只要点出他们的羁绊所在,他们就知道该如何走下去。

以书为伴,我们可以学到做人的本领,同时也可以由此去辨识一个人。通常看一个人读什么书就可知道他的为人,就像看他同什么人交往就可知道他的品性一样,因为人以人为伴,人也有以书为伴。一个人应该与他最好的伴侣在一起,无论它是一个人还是一本书。

一本好书是永远珍重的朋友。它存在亘古不变的价值,所度过的每一天都是相同的今天。它是最有耐心,也是最开朗的同伴。它不会背弃我们在无论在逆境或困境。它总是无限的包容我们,并时刻给予我们以同样的善意,在我们的青年时期指导我们,在我们年老无力时,悉心安慰我们。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他们可以是人类努力而获得的最持久的产物。寺庙和佛像会腐朽,而书依然如初。时间对于伟大的思想只是毫无影响的路人,多少年代前初次闪现在作者脑海里的伟大思想,至今依然清晰如故。在无法被同金钱一样储存的时间前,那些思想生动得像创始者站在我们面前,第一次对别人娓娓诉说一般。

时间唯一的作用是淘汰不好的作品,只有真正的佳作才能长存于世。书籍把我们引入最佳的环境,使我们与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促膝谈心。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同他们真的还活着;我们同情他们,与他们悲喜与共;他们的经验同样成为我们的,我们觉得,我们像是演员,在他们所描绘的舞台上和他们一起粉墨登场。一本书是活着的声音,他们的传达者即使身处凡世同样永生不灭。被刻录于柔软的纸张上,传之天下。书是智慧的声音,人类至今都在聆听。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孟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从老庄学得无欲达观的品行,从毕淑敏学得博爱的胸怀,从荀子学得好学的学风,从巴金学得求真的意识,从墨子学得兼爱非攻的正义,从曹禺学得知错谦逊的好脾气;从古今浩瀚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杜甫《登高》的忧国伤时,李清照《声声慢》的感伤孤独,苏轼《赤壁赋》的空灵纯净,王维《观猎》的意气风发,陆游《书愤》的壮志未酬。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记得吴下阿蒙的典故吗?三国时期东吴王国的缔造者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军中事务,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成为传授经书的官吗!只不过要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要说事务多,谁像我事务多?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受益良多。”于是吕蒙开始进行学习。等到鲁肃来到浔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议事,鲁肃故意拿出几个兵法上的难题难为吕蒙,吕蒙对答如流。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之后就应重新另眼看待他的才能,大哥知道这件事太迟了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而去。这个典故启发我们,读书能够改变命运。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读书无用论”,这实际上指的是庞大的教育成本,置换来相对较低的回报,造成人们对读书的现实功效的一种否定与怀疑。敢问读书真的无用吗?英国著名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就会告诉大家:“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玛克西姆·高尔基就会告诉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生百忌,忌不读书。听了这两位先贤的回答,你还会认为书无用吗?

在物质文明高速膨胀的今天,有人倾心于秀美的山水,有人沉醉于华美的音乐,有人习惯于都市的喧嚣,而读书依然是我不变的坚持。徜徉书海,那些神奇的文字会洗涤你内心的凄苦与无奈,也许有时,朋友会出卖你,亲人会误解你,唯有书,对你还将一如既往的虔诚;也是书,让你释然一切名利与诱惑,成为你人生永久的避风港;徜徉书海,其痴、其醉,扰同咸亨酒店站着用茴香豆喝酒的孔乙己,其个中滋味是局外人不能体会的。

6.让读书充盈人生 篇六

【摘要】:

书籍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更加理性,更加成功。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阅读史。有阅读习惯的人的道德基准不会有大偏差,精神世界不会萎缩。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公民整体阅读水平。人类精神延续主要因为书。

读书,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人生阅历更丰富,让我们的生命积淀了更多,也让我们更出色地担负教育的使命。智者的片言只语,启迪我们的心灵,书写教育故事,让我们的生命更美丽。

【正文】:

知识改变命运,阅读滋养心灵。书籍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更加理性,更加成功。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阅读史。有阅读习惯的人的道德基准不会有大偏差,精神世界不会萎缩。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公民整体阅读水平。人类精神延续主要因为书。

有人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优劣、综合素质的高低、个人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在于书籍的陶冶和读书的多寡。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就谈到这样一件事:一个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使听课的领导与同行入了迷,以至忘了记听课记录。课后,一位邻校的老师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课?可能不止一小时吧?”而这位历史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节课我都准备一辈子。”这位教师的答案的内涵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解读说:“这种准备空间是什么呢?这就是阅读。要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优秀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正是由于这样经常性的阅读不断地补充了他们的知识海洋。”

过去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实,这种说法已经不合时宜。对教师而言,一桶水的量太少了,何况桶水易腐?教师应该是江河,而学生则是海洋。江河长流才能成就海洋之大。一支军队要保持在现代战争中的竞争实力,需要不断更新武器装备,而一支教师队伍要在新课改中决战决胜,也要更新知识。知识如何更新?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如果不及时更新,也会很快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应把这个说法改为: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做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只有当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只是他全部知识的冰山一角时,他在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他的课堂才显现出一种广博的美和深刻的美。这样的课堂才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这样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折服甚至崇拜。当学生发自内心地敬服、崇拜你时,你的教学质量想不高都是不可能的。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意识地影响。所以,我一直认为,你要想把学生和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你首先要做这样的人。很难想象,一个本人不爱读书,家里也没有几本像样的藏书的教师,能够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和孩子?

读书,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教师要点亮学生心中阅读的那盏灯,要成为学生精神的导师,自己就先得读书。唯有如此,教师的世界才会更加辽阔,教师的生命才会更有活力。有了教师的榜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阅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就能感受到阅读的喜悦。

记得一次课上,与学生交流李白的古诗时,一位学生慷慨激昂地背诵《将进酒》。他潇洒地表现,获得了大家热情、赞赏的掌声。我也毫不吝啬地赞许了他,但是话锋一转:“同学们,这个‘将’,到底读什么音?”通过翻查字典,孩子们才知道“将”原来在这首诗中读“qiānɡ”。学生对我是非常佩服,其实这也是我在课外阅读中掌握的这个读音。

在我眼里,书是炎炎夏日的一阵凉风,是数九寒冬的一缕阳光,是可以倾诉衷肠的亲密朋友,是令人魂牵梦萦的故地,更是牵着手一起慢慢变老的知心爱人。它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不因为身份的高低而显出不同的脸色;它安静平和,无论世界怎样风云变幻,它依然从容淡定;它可靠,不会因为你得势而奉承更不会因为你失败而远离你。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愿意成为你心灵的避风港,为你撑起一方晴空。

书让我的生活变得精彩,充满乐趣。我常常静静地坐在书桌旁,时而深思,时而幻想,时而快乐,时而忧伤。在《水浒传》里,我结识了忠义宽容的宋江;在《三国演义》里,我认识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鲁滨逊漂流记》里,我懂得了遇事要坚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里,我汲取了战胜困难的力量!读《乡村教师》,我被男教师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精神所感动;读《谁给了你机会》我为主人公的聪明才智而自豪;读《中华国宝》和《中华国恨》,让我知道了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也让我知道了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更让我在心中立下了和周恩来总理一样的志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努力读书,振兴中华!虽然我不能有周总理那样的丰功伟绩,但我会把我的志愿、我的爱好传给我的学生们!书是无穷的宝藏,为我增添了丰富的知识;书是快乐的天堂,让我忘记了所有的忧伤。书犹如冬日里的阳光,带给我春的温暖;书又似沙漠里的绿洲,给予我新的希望!就这样,书陪伴我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我在书香中渐渐成长!

书读得多了,不仅写作能力提高了,心灵也仿佛被清泉洗过一般,变得清澈、明亮。掩卷之后,思想仍然在活跃中,并努力试图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思想也就被抻长了,心也长高了,而读书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就浸润到我们的生命里,生命之源便丰富而厚实起来。于是教师这份工作做起来也不再那么生涩,竟也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这都归功于一本本好书,阅读让我的心智慢慢成熟,让我的工作慢慢起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我感受到把心灵给了孩子的无与伦比的幸福。读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给我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让我明白了班主任原来应该这样做。阅读魏书生,我明白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充满激情的窦桂梅老师更是令我敬佩不已,阅读窦桂梅,我领悟到教育就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而她的《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给我的阅读教学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帮助,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阅读李镇西,我懂得了没有民主的教育就没有民主的未来。最喜欢李镇西老师的“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句话,我也经常把这句话说给班上的孩子们听,那些从不善于发言的孩子也大胆地站来发言了,怕做作业的孩子也能坚持完成作业了,我也坚信,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的,无论是做人还是教学都如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功成名就非一时之功。诗仙李白,天资聪慧,而他的成功也来自那“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的勤奋;诗圣杜甫,生性睿智,他的神来之笔也来自“读书破万卷”的积累。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尽可能高的学历,还要有尽可能多的阅历。增加阅历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于职业特点的限制,“行万里路”不太现实,但是“读万卷书”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其实,读书也是认识社会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任何人都只能经历一种人生,你选择了这样,就不可能拥有那样。读书却能弥补这种缺憾;在书中我们能体验形形色色的人生,领略丰富多彩的思想。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代表着那个时代一流的思维、顶尖的智慧。如果我们坚持阅读经典,向高人学习,和大师对话,何愁不变得聪明起来?

我们在读名著的时候也有这样一种感觉。比如读夏洛特·勃良特的《简爱》,我们从中充分感受到了简爱的那种善良、质朴、坚韧,远远比受上十天,八天的空洞的思想教育要起作用的多。因此说,从读书中来完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让我们领悟周作人的清淡平和、许地山的睿智自然、丰子恺的细腻亲切、冰心的典雅飘逸、钟敬文的清朗绝俗。书让我们感受海明威的冷峻、伏尔泰的咏叹、川端康成的精美、郁达夫的颓废、张爱玲的华丽、鲁迅的激愤、沈从文的恬淡、林语堂的幽默。

我很欣赏毕淑敏说过的一段话:“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让我们品味人生,感悟人生!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她的宽度!我们不期望控制他人,但可以好好把握自己!通过名著、教育专著、网络资源专家的好文章等,与同行互相交流

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相互的阅读交流中,逐步走出井底之蛙的尴尬境地!心境开阔了,人也豁达了!作为教师,只要把阅读得来的新理念新方法用来更新教育观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让听课的孩子,能收获他们该收获的知识,得到他们该得到的教育,这就是教师的成功!

7.读书知识人生 篇七

(1) 阅读的资料单一, 学习的知识也片面化, 不能了解知识的全貌;对书上讲的内容深信不疑, 缺乏怀疑精神和创造力; (2) 脱离社会实际、远离生活现实情况, 使得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不能体会学习的真正乐趣, 缺乏学习的兴趣; (3) 缺乏灵活运用, 当熟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 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解决, 对于某些知识的理解不透彻, 所以不能学以致用。

2 用数学史知识解决的方法

2.1 按数学发展的顺序来学习数学知识

简单地说, 研究数学的历史就是数学史,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现有的顺序学习, 虽然有的可以加快学习的过程, 却很容易使人们在没有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时就有先入为主地总结出不全面的性质或定理, 进而得到不正确的数学结论。如果按照数学发展顺序来学习数学知识, 以这种方式, 在学习这些数学概念、结构和观点的同时, 也能够从它们是为什么被创造中获得启发。从数学历史的起源学习, 认识数学知识背后的历史, 这样可以用最自然的方式, 最好的方法来描述数学, 并保持最少的逻辑代沟, 更有效的理解数学概念和证明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现在有关微积分的资料中, 一般是先讲微分, 再讲积分, 极限、导数、微分一一介绍完后才开始引入积分。但是在数学史上, 微分思想是在17世纪才出现的, 而积分思想那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果按照数学史发展顺序先学积分再学微分, 这样更利于人们接受的微积分思想,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数学史料与数学知识的结合

数学史中有许多创造数学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事迹, 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数学中深奥的概念。例如, 球的体积公式非常简单, 但从它的发现过程中, 人们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的古人在求球体积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考虑问题的方法和创造性的思维。

公元前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是用了一种称为“平衡法”的方法来推算球体积的公式。而中国数学家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 他创造了一个称之为“牟合方盖”的立体图形, 但是刘徽未能解决“牟合方盖”的体积, 之后祖冲之和他的儿子祖暅继承了刘徽的思路, 计算出球的体积公式。那么, 将中国人求球体积的方法跟阿基米德的方法做一比较, 就会发现对于不同时空、不同文化、不同人的来说, 对同一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往往是不同的。

再如刘徽在《九章算术》的注释中还提出了计算圆周长的“割圆”思想, 刘徽本人精辟的论述:“割之弥细, 所失弥少, 割之又割, 以至于不可割, 则与圆周合体, 而无所失矣!”再如在《九章算术》中也有中学数学中的求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 如邪田 (梯形) 的面积的算法是“并两邪而半之, 以乘正从若广”, 就是说:上底与下底之和的一半再乘高就是梯形面积。

数学家们的这些数学方法和思想能开阔视野, 发展思维, 可以让数学过程变得有意义, 然后最大限度地引导人们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 学习数学史可以改变人们的思考的角度。

2.3 深入了解数学, 提高创造力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历史, 如文学有文学史, 哲学有哲学史, 天文学有天文学史等等。当然, 数学也有它的历史。只是它与其它学科相比, 数学有它的独特之处, 就是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累积性很强的科学, 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系的严谨性, 也就是它要求每一个概念都要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数学”这个概念本身, 却很难给出一个完美的定义, 根本的原因是数学这门科学还在不断地发展之中。

数学的历史过程中许多新发现都能让人们体会到数学的创造性, 如数的起源与记法;无理数的导入与确立;圆周率、勾股定理的应用;笛卡尔对直角坐标系的贡献;微积分概念的发展;函数概念的演变;非欧几何的创立。1901年英国数学家罗素曾提出过一个集合论的悖论, 罗素为了让普通老百姓了解数学本身存在的矛盾, 后来又把它改编成通俗的形式, 即所谓“理发师悖论”, 一个村庄里的理发师说:“我只给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这个理发师该不该给自己理发呢?如此简单的问题, 却成为数学第三次危机的“导火索”。

所以, 数学历史的发展就是不断创新, 不断进步。人们要学会的就是在学习中找准切入点, 恰当地、有效地使用数学史知识, 使得学习数学的热情高涨起来, 创造力将会得到最大的提升。

2.4 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外一些学者指出, 学习数学时所犯的错误和理解的难点与数学历史发展中的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并且坚信历史上大数学家所遇到的困难正是人们学习时会遇到的困难, 因而历史是学习的指南。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之后, 许多科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为了维护宣传日心说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 其中著名的伽利略就曾因此被宗教裁判所判终身监禁, 还有一位意大利人布鲁诺也因宣传日心说和反宗教的罪名被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很多人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抛头颅洒热血, 但是宗教并没有因此而让步。事件的转折点是牛顿用微积分等先进的数学工具准确地计算了太阳系运动轨迹, 哥白尼的“日心说”才被确立的。在数学的计算与逻辑面前, 宗教终于被迫让步, 近年来梵蒂冈甚至还要给伽利略平反。所以, 哥白尼日心说的地位确立很有力地说明了数学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定性作用。

数学史的知识告诉人们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本书中的某一种思想方法, 而是要拥有相关的概念、定理、思想方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这样才能拓宽视野, 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能力。

3 结论

对于学习数学时所要求的推理严密, 计算准确, 要正确理解, 不能把这些当成教条, 养成“死读书”的习惯。学习数学知识必须得通过具体的事实、生动的材料, 体会什么是数学精神, 才能更有效地学习数学, 而数学史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特别是科学家和数学家的事迹, 都是比较易于取得共识和付诸实施的。再通过自我鼓励提出问题, 产生推测, 积极地证明它们, 这样会自然地走出“死读书”的怪圈了。

摘要:“死读书”是缺乏创造力的表现, 创造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学习数学史知识来实现。本文指出人们学习时“死读书”的表现, 提出用数学史知识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用数学史知识调动学习数学的热情, 可以使人们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并且会从数学的产生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数学学习方法, 从而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意识, 继而自我鼓励提出问题, 主动积极地进行推理和证明, 从而改变“死读书”的习惯。

关键词:死读书,数学史,创新意识,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蒋贤德.浅谈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魅力中国, 2010 (8) .

[2]张永吉.如何培养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促进发展 (应用版) , 2010 (2) .

[3]李素梅.浅议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魅力中国, 2010 (4) .

[4]李邦军.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法宝[J].职业圈, 2007 (19) .

[5]冷继强, 冷凤玲, 张尊永.浅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网络财富, 2010 (15) .

[6]杨庆林.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华商, 2008 (12) .

8.读书改变人生 篇八

这是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写的一首诗,写的是小河和村庄的关系。它让我知道了文字怎么和生命世界联系在一起。文字如果不属于你的村庄,它就不能流穿你的灵魂,那么这样的文字也不值得一读。许多好书都具有穿透生命的力量。

读书,特别是读那些经典的、人们熟悉的文字,这些文字使我们对生命、审美、真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有了直接的感觉。我认为我人生所走的捷径就是,用时间和生命去读书。

人生好比一次长长的旅行,途中有快乐也有烦恼,还要面临那么多的挑战,进行那么多的尝试,这其中的力量从哪里来呢?我认为是书给了我们力量。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

“爸爸,我能买老师推荐的那本书吗?”

“可以,需要多少钱呢?”爸爸捋了捋额前的乱发问道。

“10元!”我怯怯地回答。

爸爸解开外套,从贴身衣服的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钞票。我突然看到爸爸因劳累而变得瘦弱、高耸的锁骨,一下子愣住了。

“孩子,拿去吧!”爸爸把那张钞票小心翼翼地递给我。我接过那张带着爸爸体温的钞票,眼中隐隐约约有泪光在闪烁。

这10元钱让我和外面的世界拉起了手,使我从此与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书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书的陪伴,那是一件多么乏味的事情。”我当时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只想把课本里的知识学好就满足了,其实这些还不够。因为我以前看书的时候,只是读那些文字,我还没有能力透过文字的栅栏,看到作者的身影。现在,当我回过头去读小时候读过的那些书的时候,就看到了一个个不同的、可敬又可爱的身影,是他们陪伴我度过了童年。现在,我终于明白“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书的陪伴,那是一件多么乏味的事情”这句话的含义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千百年来,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书籍的帮助。书像一盏灯,点燃过去,照亮未来。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开启我们的心智,教会我们怎样做人,给人生之路增光添彩。

陶醉在书海中,我慢慢长大了。书,陪伴我茁壮成长。我上了中学,读了大学,一直念完了博士。

在这段旅程中,我不断读书,在或长或短的阅读中沉醉,在时间轴和空间轴上随心所欲地奔跑。我开心着,幸福着,思索着,收获着……书带给我各种各样的人生阅历,让我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探究更多的未知谜团,寻找更准确精妙的答案。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拿起一本书随手翻了起来,一个哲理故事映入我的眼帘。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里干活儿,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把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挡在了一朵在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读了这个故事,我悟出一个道理:因为有爱,有责任,所以我们能够将事情做好,做完整。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有多大的力量,或者有多少钱,而是他愿不愿意帮助别人,付出自己的爱。

读书,可以为自己点亮一盏灯,照亮人生的路;读书,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质,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轻轻地啜一口茉莉花茶,唇齿留香,我又开始了今天的阅读。

一个农民,初中只读了两年,家里就没钱继续供他上学了。他辍学回家,帮父亲耕种三亩薄田。在他19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还有瘫痪在床的祖母。

改革开放初期,他把一块水田挖成池塘,想养鱼。但乡里的干部告诉他,水田不能用来养鱼,只能种庄稼,他只好又把池塘填平。这件事成了一个笑话,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个想发财但又非常愚蠢的人。

听说养鸡能赚钱,他向亲戚借了500元钱,办起了养鸡场。但是一场洪水过后,鸡得了鸡瘟,几天内全部死光了。500元对别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一个只靠三亩薄田生活的家庭而言,不啻于一个天文数字。他的母亲受不了这个刺激,竟然忧郁而死。

后来,他酿过酒,捕过鱼,甚至还在石矿的悬崖上帮人打过炮眼……可都没有赚到钱。但他还想搏一搏,就四处借钱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不料,上路不到半个月,这辆拖拉机就载着他冲入一条河里。他断了一条腿,成了瘸子。而那辆拖拉机,也已经彻底报废了。所有的人都说他这辈子完了。

出人意料的是,后来他却成了一家公司的老总,有两亿元的资产。现在,许多人都知道他苦难的过去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经历。一次,一个记者去采访他,问道:“在苦难的日子里,你为什么没有退缩?”

他坐在椅子上,喝完了杯子里的水。然后,他把玻璃杯握在手里,反问记者:“如果我松手,这只杯子会怎样?”

记者说:“摔在地上,碎掉。”

“那我们试试看。”他说。

他手一松,杯子掉到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但并没有破碎,而是完好无损。他说:“即使有10个人在场,他们也都会认为这只杯子必碎无疑。但是,这只杯子不是普通的玻璃杯,而是用玻璃钢制作而成的。”

读完这个故事,我记住了这段经典绝妙的对话。这样的人,即使只有一口气,他也会努力去拉住成功的手……

博士毕业后,我成了一名高校教师。读书,已成为我不可或缺的习惯,厚厚的书籍成为我业余时间的寄托。开心时,阅读使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就像是清晨玫瑰花瓣上的露珠一样,那么纯洁简单,晶莹剔透;心情沉重时,阅读就像一剂良药,慰藉我的心灵。

在阅读中,我开始思索,并伏案疾书,记录读书的心得,抒发内心的感受,并把我的读书经验、体会与我的学生分享。

在阅读中,我成长着,历练着……

岁月悠悠,墨香浓浓,读书应该是伴人终生的事。民谚说得好:生活没有书籍,好比大地没有阳光;人生没有阅读,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文明的火种,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同学们,让我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书,读好书,从浩若星海的书籍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增长本领,启迪心智,提升修养!

[老师登台]

周成贤,高校教师,作家,儿童阅读推广人。在《文艺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儿童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近百篇,著有多部理论专著,多篇作品入选年度优秀读本。

寄语《语文世界》小读者:

改变人生,从读书开始!

——周成贤

9.读书点亮人生 篇九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点亮历史轨迹的火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推动人类文明的巨手,书更是历史长河中最闪亮的明珠。

从小我就开始迷恋书,家里那个四扇门的书柜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爸爸妈妈经常把买回来的书放进书柜,又常常从里面拿出书来给我讲一些闻所未闻,神奇动人的故事。每当我抬起头来,望着五颜六色,大小不同的书籍,就会深深的着迷,当时在我看来,书柜是家中最神秘的地方。

我一天天长大了,看的书也从最早的《婴儿画报》变成了《儿童漫画》,接着变成了《我们爱科学》。从妈妈一字一句的给我讲解每一幅图,到自己连看带蒙的在书上比划,到现在不借助字典也可以流利的阅读大部头书籍了。现在,我已经开始在看《世界上下五千年》、《春秋战国》、《国家地理杂志》、《二战风云》这些书了。

看的书越多,我越是体会到了人生的各种滋味。

记得在看《岳飞传》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坚强。看到岳飞在**亭上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时,我又不解又气愤的问妈妈:“妈妈,莫须有是什么意思?”妈妈说:“就是‘也许有’的意思,用这样的罪名给岳飞定罪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连罪名都懒得编造就要害死岳飞,他们一定要让岳飞死,他们恨岳飞。”“你觉得当时岳飞是什么心情?”“妈妈,岳飞一定很委屈吧!”“儿子,也许吧,但是我觉得岳飞更是遗憾,你看看这首据说是岳飞临死前写的诗——

—《满江红》”。我要求妈妈把《满江红》一字一句的讲解给我听,被岳飞“一念所至,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最后,我把这首词牢牢的背了下来,时常口中默念:“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后来,当我见到了岳飞的另一首词《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时,更深深体会到了岳飞满腹抱负急待施展的心情———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而当我看完《战乱中的世界》后,感到的是一种深刻的悲哀。书的封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每个镜头都是对战争所代表的野蛮和残忍的责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样的一组图片:一名受伤的塔利班士兵被北方联盟的大部队俘虏。也许是预见到了自己难以逃脱的悲惨结局,他的眼睛充满了惊恐,好像在向这些无情的刽子手求饶。几名失去耐心的士兵将他拖往行刑地,他的裤子在撕扯中被扯破了,腿上血肉模糊,他双手合十,拼命的祈求对方放过自己。他那充满了恐惧和哀求的眼睛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他也许有妻子,有像我这样大小的儿子,他们都盼着他早日回家,要是他的儿子看见父亲遭受这样的伤害心里会怎么想?如果他知道了父亲的哀求最终还是没打动这几个刽子手,最终被抛尸荒野,他又会有多么痛苦?当然,他也许什么也不知道,只是会永远的等待着父亲遥遥无期的归来„..每看完一本书,我都会从书中看到一些我不知道的东西:看了《孙子兵法》,我明白了想要获得胜利不能全靠武力;看了《岳飞传》,我知道了勇敢的人都可以成为英雄;看了《杨家将》,我树立了要成为一个永远爱国的中国人的决心;看了《中国上下五千年》,我知晓了

中国近代衰败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落后,但是不可以落后在一个文明的时代;看了《美国国家地理》,我发现了中国之外原来也有这么多风景宜人的地方;看了《UFO与外星人》,我知道了宇宙中还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揭晓„„

10.《人生》读书笔记摘抄 篇十

书中有几段风景的描写,很传神,看着仿佛身临其境。

外面的阳光多刺眼啊!他好像一下子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天蓝得像水洗过一般。雪白的云朵静静地飘浮在空中。大川道里,连片的玉米绿毡似的一直铺到西面的老牛山下。川道两过的大山挡住了视线,更远的天边弥漫着一层淡蓝色的雾霭。向阳的山坡大高分是麦田,有的已经翻过,土是深棕色的;有的没有翻过,被太阳晒得白花花的,像刚熟过的羊皮。所有麦田里复种的糜子和荞麦都已经出齐,泛出一层淡淡浅绿。川道上下的几个村庄,全都罩在枣树的绿荫中,很少看得见房屋;只看见每上村前的打麦场上,都立着密集的麦秸垛,远远望去像黄色的蘑菇一般。

太阳刚刚落山,西边的天上飞起了一大片红色的霞朵。除过山尖上染着一抹淡淡的桔黄色的光芒,川两边大山浓重的阴影已经笼罩了川道,空气也显得凉森森的了。大马河两岸所有的高秆作物现在都在出穗吐缨。玉米、高粱、谷子,长得齐楚楚的。都已冒过了人头。各种豆类作物都在开花,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淡芬芳的香耒。远处的山坡上,羊群正在下沟,绿草丛中滚动着点点白色。富丽的夏日的大地,在傍晚显得格外宁静而庄严。

他们默默地偎在一起,像牵牛花绕着向日葵。星星如同亮闪闪的珍珠一般撒满了暗蓝色的天空。西边老牛山起伏不平的曲线,像谁用碳笔勾出来似的柔美;大马河在远处潺潺地流淌,像二胡拉出来的旋律一般好听。一阵轻风吹过来,遍地的谷叶响起了沙沙沙的响声。风停了,身边一切便又寂静下来。头顶上,婆娑的、墨绿色的叶丛中,不成熟的杜梨在朦胧的月下泛着点点青光。

虽然这书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并且还是农村的故事,但是对现在依然很有教育意义。有多少人不被物质迷惑,有多少人不是活在别人的眼神里。加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对自己想要的是否是正确的缺乏判断。在别人的眼里,他找到了自己。这个被认为是“自己”的人,是否是真正的自己他是迷失了。准确的说,他迷失在别人的眼神里。人生的价值体系到现在也没有建立起来。我为什么而活,这个命题没有被深刻的思考。甚至连榜样的力量也没有。我们看到的是纷繁无非是 “名”、“利”二字,虽然谁都明白这个道理,却没有人脱的开。我们比从前更羡慕别人的权、钱、势、优越,我们比从前活的更自卑。甚至自卑到猥琐。

我们不能正视生活带给我们的苦难,不能正视贫穷带给我们的无奈。我们的哀怨盖过了坦然。热情没了,勇气都没了,甚至连心都没了。我们选择了盲从,选择了随波逐流。我们忘了自己还有热忱,忘了去改变,忘了跃出云层我们就都看到曙光。位置决定我们的眼界,前面的主语被忽略了,那是我们心的位置决定了我们的眼界。可是没了心又怎能看远?

《人生》结尾处有几句话,让我格外感动:

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相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11.读书成就自我阅读丰富人生 篇十一

一、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只有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每天早晨,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我都会带领着孩子们诵读《三字经》,《论语》,《经典诗文》,给孩子们营造读书氛围,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

真想让太阳长上一对翅膀,

天上就多了一只太阳鸟,

让它在蓝天里自由飞翔,

一边飞,一边自由的鸣叫,

长翅膀的太阳是我们的心,

把光和热送给所有人。

………

一段语言的描述既让学生重温花开声音的美好,又为开启新诗埋下伏笔,从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对于新诗的期待。在学生期待的眼睛中,大屏幕上一个长着翅膀的太阳由远及近,缓缓向着大家飞来,一边飞一边扇动着那对洁白的翅膀。金波的诗自然、清新富有情趣,是向孩子们展示美好大自然的窗口,把孩子们引入美好天地,了解人间真情的大门。那真诚、朴实的语言,像一把把金钥匙,引领着孩子们去发现美,启发着孩子们去寻找爱和希望。

二、创设良好阅读环境,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让学生爱上读书,快乐的享受阅读,老师只是授学生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和技巧,更多的鱼还得靠学生自己打。对于学生来说,阅读不仅仅意味着教科书,更主要的是大量长期而专注的课外阅读。为了将课堂上的快乐延伸到课外,形成让学生终身收益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为此,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建立班级图书角,提倡同学把自己的课外书带到学校里和大家分享,方便学生借阅。有条件的可以定期到学校图书室统一借阅,或到校外图书室借阅。我给班里建立了图书档案,制定了图书借阅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定期借阅,在班里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调动了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课余时间,学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读书,班级里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平时那些喜欢打打闹闹的孩子也能安静下来读书了。

2.安排每日阅读,可以是在学校,也可以在家里,前期由教师和家长负责监督,后期逐步转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时间不用太长,贵在坚持。我给班里的孩子们设计了读书记录卡,用来记录平时和假期的读书情况。因为是低年级,可以侧重于识字和好词好句积累,孩子们也可以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仿写,或者随时记录自己读书时的感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项活动,读书成了孩子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日必读。阅读不仅仅扩大了孩子的知识面,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也提高了。

3.每周或隔周安排一次读书分享会,不断加强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活动中我会展出学生们的读书摘录笔记、读书随笔、书报剪贴本,组织学生传阅。同时利用课前五分钟和早自习,随机抽取个别同学交流自己前一天读书的内容及自己的收获和疑惑。这样的方法加强了对学生课外活动阅读的监督,及巩固了已经养成的阅读习惯。因为班里的图书互相传阅,读过同一本书的同学有好几个,各自的想法和感受不同,话题也就多了。经过交流,不仅纠正了部分孩子的错误认识,也让学生们也积累了新的知识,强化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创设优质问题,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出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是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有益建议。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讨同一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读中理解。标识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所谓标识,其一指在重点关键的地方画标记;其二是作精当简洁的笔记。在阅读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动脑动口,而且要求学生笔不离手,对文中重点词语、句子、段落,要圈圈,画画,对老师和学生分析的精彩内容要及时记录。

阅读习惯不仅仅是本文所述的几个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长期性。阅读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是几次重复和短时间所形成的。二是连贯性。阅读习惯的培养,必须经常坚持,多次重复,才能从有意控制到无意行为,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三是易变性。阅读习惯要有一个统一的一贯要求,不能今天一个要求,明天一个要求;你一个要求,他一个要求。否则,学生的阅读行为在不稳定的状态下容易改变,而使阅读习惯的培养前功尽弃。

12.读书知识人生 篇十二

年轻时的弗兰克是一个思想激进的学生, 20世纪70年代开始, 他就已经参与了左翼政治, 并脱颖而出, 建立了革命共产党并担任主席一职。20世纪90年代, 他活跃于人道主义这一重要议题, 尤其是言论自由运动。弗兰克的学术研究肇始于帝国主义与种族关系, 近年来, 他的工作开始着眼于探索社会学的风险以及低期望。正是弗兰克勇于求知的迫切心情让其在这本书中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声音。21世纪的社会环境呈现出这样的两种情况:一方面, 知识分子独守自己的象牙塔, 为适应瞬息变化的知识经济社会, 攥取工具主义之利器, 安于一隅。另一反面, 公众的大体倾向让知识分子从象牙塔中推了出来, 从被迫到主动, 把他们的头脑与知识变成服务大众的工具, 媚俗文化又一次成为知识界的主流文化。“知识分子”在成为脑力活动代名词的同时被知识界的人士抛弃。大学也愈发成为工具主义的发源地, 被培养成各种工具的学生大批涌入社会, 新时代的庸俗之气可见一斑。对知识和真理的悲观怀疑似乎使得知识分子消失了, 沉默在庸人的世界里。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弗兰克·富里迪不甘沉默, 宣称“一场对抗庸人的战争早就该开始”。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还有一个响亮的副标题《对抗21世纪的庸人主义》, 这样的标题更像是一场战争前的号角声, 告诉前方的敌人我军已经整装待发。弗兰克·富里迪在这场知识分子的对抗赛中思想的激进性由此可见。

在这本书中, 似乎可以看到弗兰克·富里迪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抱怨身影, 全书看似平和, 却无不透露出其间的抱怨, 抱怨21世纪庸人主义的盛行和知识分子的沦落与失声。那么, 什么是知识分子?富里迪将知识分子范围局限于文学确实有他的道理:其一, 科技知识分子是现代社会的支柱, 是科技进步的代表, 他们一直就在那里, 不用寻找;其二,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 “知识分子”一词出现在中世纪的晚期, 它指的是以思想和传授其思想为职业的人。那时的大学由教会创办, 在大学里教书的是教士, 他们的职业与思想的传授自然越不出“文科”的范围。如今这一滥用的名词已经被运用到每个上过几年学的人身上。

知识分子在不断贬值, “你才是知识分子, 你们全家都是知识分子”, 这句话成为对知识分子的惯常回避。反而那些充满热情地追求自己爱好的个别学者面临着被贴上“不切实际”“精英”“脱离实际”和“边缘化”标签的危险。不仅个人如此描述知识分子, 社会所形成的“脑体倒挂”现象更是促成了知识分子的进一步消亡:社会上的蓝领工人工资高过白领工人, 当然, 这里不是仇视或看不起蓝领工人, 只是知识分子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这样的现象难道不值得反思吗?人们崇拜平庸, 庸俗化的进程前赴后继, 对真理的描述进化为古怪的、任性的、不切实际的。“多少有些不可靠”, 这是英国教育大臣查尔斯·克拉克为对教育而教育这一理念的描述。克拉克把对知识的描述引申为中世纪的偏见, 这证实了目前教育政策和文化政策中弥漫的庸人之气。并且这一影响并非只是从外部指向教育和文化, 它们也已经在政策这一最高层面被制度化了。

知识分子为思想而活, 并不是靠思想而活。或者说知识分子也许靠思想而活, 但它们也必须为思想而活。成为知识分子意味着“投入到创造性的思想活动中, 担负起社会责任, 承担一份政治立场”。这一政治立场不一定是站在政府的角度, 更多的是代表民众的心灵和思想。米歇尔·福柯说:“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真理”, 真理被降格为主观的阐释和看法。在一个真理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的时代里, 人们对“优秀”即有了多元的解读。任何所谓的“优秀”, 如果被特殊的往某一领域偏执, 则会遭受到贬斥, 理由是与其他人和其他文化在不同条件下取得的那些成就相比, 不足道也。因此, “标准”作为评判“优秀”的根基自然就土崩瓦解, 在“标准”面前, 人们一再讨价还价, 并把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美其名曰为“包容”。

事态的发展并不是能随意控制的, “包容”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媚俗文化”一个肆虐的场所, 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不分轩轾。以大学为例, 取悦学生成为一项重要的标准准则。学校在慢慢变得麦当劳化, 与相对应的是转换为顾客角色的学生, 学生被暗暗鼓励以一种被动的态度接受褒扬, 而不是主动积极地学习。媚俗文化得以支撑, 还不是因为有着将民众当做儿童的逻辑思维, 民众似乎需要被牵引着才会完成对知识的理解。知识此时被赋予了几近庸俗的特性, 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 “知识”像是“产品”, 在创造的过程中, 被“包装”“配发”“销售”。

“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21世纪的快节奏、高科技给了世界富足的生活环境, 但同时让原本应该细细品味的知识与经济迅速挂钩, 成为牟利的工具。经济上发展了, 思想上平庸了, 我们该说这样的时代是“好”还是“坏”?弗兰克·富里迪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对当下的中国有着深刻的启蒙意义。作为一名当代中国大学生, 最能引起我共鸣的即是本书中对于高等教育和文化机构的思索。一方面, 大学里的知识分子成为当代嘲讽的一个对象, “教授”一词有名无实, 成为“叫兽”, 在中国这个骨子里就把老师奉为与人父母一样的社会地位之下的国家, 发生如此现代化的冲击也是万万没有想到的。另一方面, 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让老师们改变思想观念, 使大学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就像是商店里奉行的真理“顾客是上帝”一样, 大学的麦当劳化使学生成为顾客。如此这般, 本是崇高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生关系, 也无法避免步入庸俗的物物交换的层面上了。这种情况也不止是在中国, 一位不满美国现状的美国左翼知识分子贾克比写了一本书主张:在美国“非学院的知识分子”已经完全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整群怯儒、满口术语的大学教授, 而社会上没有人很重视这些人的意见。今天的知识分子很可能成为关在小房间里的文学教授, 有着安稳的收入, 却没有兴趣与课堂外的世界打交道。他认为, 知识分子是“不对任何人负责的坚定独立的灵魂。这种已经失去社会中文化目标, 而盲目地坚持那些制度化手段的形式主义有待批判”。

学生不是为了知识而学习, 老师不是为了知识而育人, 归根究底, 其中存在个人的因素:最该指责的就是知识分子的逃避, 转移明知正确的、困难的、有原则的立场, 畏首畏尾躲在权威身后, 不出一份力, 就想得到平和、客观的美誉。终至戕害热情知识分子的生命。往深了说, 制度建设永远是一块大头, 学生地位的膨胀和老师地位的相对萎缩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期间必定是有着深刻的追究。我们是否应该为知识分子腾出一丝空间, 让他们做做梦, 幻幻想?我国在高等教育这一块总是不尽如人意, 过去就理性和信仰的价值而展开的哲学性争论, 已经成为学生时代的回忆。大学的浮夸之风培养出的一代代变形的“人才”如今几乎都成为潜在的“杀手”, 学府太过浮躁, 纵观近几年的新闻事件, 复旦大学投毒案件、武汉投毒案件等, 公众在谴责大学生的同时也该反思是什么样的大环境扭曲了这些高等学子?中国对于人才的考核标准和指标被限定在一个死胡同里, 制度喜欢抓几条活鱼放在死潭里, 哪里来的生机?真正的研究知识分子得不到重视, 不是知识分子不作为, 是体制不允许知识分子作为。

通读全书, 看不到任何怨言, 却在无形中, 体会到弗兰克对与21世纪知识分子现状的深刻批驳, 因此, 我将其归结为“21世纪的怒号”, 对于富里迪的这本书做出相应的一些评价。书名即是一个问句:知识分子都到哪儿去了?富里迪看来, 工具主义成为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之间的一道红线, 这条线一边站的是为思想而思想的知识分子, 一边是为人类活动提供脑力的人。但是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务实”与“务虚”是人类思想和行为活动的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富里迪自己也说:“即便是在最好的时代, 为思想而思想也只是伟大的理想”。由此推断, 不应该只是现在的知识分子都去哪儿了?其中应该包括对于历史上的知识分子都到哪儿去了的诘问。那么这本书即是富里迪发出的对于整个人类进程的呼号了。

富里迪认为, 在法国这个被称作为“知识分子故乡”的地方, 今天的知识分子看起来更像是小技术官僚。这样看来, 过去曾经把希望寄托在知识分子身上的人们, 如今又该把思想的灵魂寄放在何处呢?书中没有提到这个问题, 作者死亡、书籍死亡、主体死亡、教授死亡, 富里迪希望知识分子复活, 却没有提出能够让他们起死回生的办法。

弗兰克·富里迪在书中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悲哀, 明晰而有力的呼号中充满了对社会的批判和讽刺, 这让我们在阅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快感, 仿佛又看到了作为知识分子良知的存在, 但是书中充满了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不由得令人担忧, 如果连“知识分子”这一称谓都带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这难道不是社会的悲哀吗?不能怪富里迪, 在21世纪的大浪潮下, 富里迪就像是一个挂在悬崖边上的探险者, 他愤懑于知识分子的沦落, 只能顺藤摸瓜, 在抓住工具主义, 实用主义的藤蔓后, 努力挣扎, 将罪责归咎于庸人主义的蔓延。这样的呼号不能说是值得赞赏的举动, 只能算是生存的期望里, 好歹存留着一丝活气。

参考文献

[1] (美) 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2]《江南时报》.《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读有所思) 》, 2005.

[3] (美) 拉塞尔·雅各比.《最后的知识分子》,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4]戴从容.《世俗批评家和流亡的知识分子——爱德华·赛义德的知识分子观》, 2004.

13.读书人生 篇十三

设置置顶

 推荐日志

 转为私密日志

满月清辉发表于2008年01月13日 15:08 阅读(35)评论(1)分类: 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

闲暇时,我最大的乐趣是读书。捧一本闲书,或在春天清晨的微风中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或在秋日淫雨霏霏的午后侧卧床头,抑或在东日飘雪的黄昏围坐暖炉,一任信马由缰,暂时远离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琐碎,走进异域怪异神奇另类迥然,与远去的圣人对酌,和虚无的智者神聊——国民之忧,义气江湖,爱恨情仇,都在纵横交织中汇集于斯,俨然经历了时空的回归,灵魂也因劳累而得以喘息。

我没有哲人的睿智,也没有学人的高深,不想冒充作秀而勉为其难拜读经典古今,那需要一定的境界。但我知道,一个人在而立之年前,应完成一件阅读上的大事:浏览大量的名著,年轻时接受名著的熏陶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洗礼。一个朋友告诉我,“我们只能有一次生命,而书,让更多的生命展现在我们面前,就如我们活过了多次。”的确,书籍的魅力本在于此。后来,我便开始阅读经典。卡夫卡《变形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余华《活者》、万方《明明白白》等,一篇篇精美的画卷,一个全新的世界真的就呈现在眼前了。想起了余华在随笔中的话:“经典并不意味着完美,而是意味着忠诚。”在飞逝而又漫长的读书岁月里,我发现自己的性格也变化不少。体验了书中太多悲欢离合、人间百态,忽然觉得自己大了很多,很多的想法已不如从前那样的稚嫩,也已经开始意识到了生活与存在的艰辛。“要真正了解一个人,最好去看看他在读什么书。”

朋友推荐我读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借我一生》《山居笔记》《行者无疆》,林语堂的散文,贾平凹的小说,电视散文等。渐渐地,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自然的空灵,生活的恬淡。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诧异地发现,我的心态是如此的平和与安宁,使我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便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拥有丰富阅历的、一个永远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是从来不会感觉孤独的。的确,书籍可以使生活变得五光十色,但时下写书的人简直太多,而写的人一多,水平就参差不齐了。因此,我在读散文之前,选择时常是慎重的。小女人的散文不读,过分风花雪月的不读,太时尚、太前卫的不读„„虽然是这样,但也时常看走眼。在所有的文学作品里,诗歌是最为浓缩的,与其说它是用笔写成的,不如说是用心写成的。也因此,读诗便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心灵碰撞。“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膀上痛苦一晚。”“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样的诗句早已刻进生命中,思考也因此而产生。但遗憾的是,现在可读的诗却慢慢没了,让我感动的诗也少了。于是,读诗的快乐与震撼只能在回忆中寻找。读传记是体验不同人生的最好方法。可惜,读传记在我们青少年当中没有成为时尚。现在中央三套的“艺术人生”,其实就是传记的一种。看传记不是看人的一帆风顺,而是看传记中的人物在苦难面前是如何走过的。看多了别人的传记,关键时自己的主意也就好拿,会避免一些错误,这是一种实用性的做法,而更多的,在优秀的人物传记中,我们会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这正是开卷有益之处。

14.读书与人生报告 篇十四

今日,有幸聆听毕教授讲授读书的心得与想法,传承读书的美德,作为我们的领路人,照亮了前方黑暗的道路,真是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本次报告的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读书的意义

读书对于我们不同阶段的意义是不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于书籍的意义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我们可以将读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初始阶段—在我们刚刚接触到书籍的时候,是一种本能的行为,是消遣许乐的一种形式,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这些行为归为——饥不择食、杂乱、以及追求吸引我们的故事情节。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 表面上看讲的是唐僧取经,师徒四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终成正果,儿时的我们所追求的只是一个热闹,只是凭借着自己的喜欢而去看。然而,随着时间的增长,进入高中大学的我们,读书到达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

我们从儿时单纯的喜欢变成了自觉、自主、有意识、有选择的读书。

在这一阶段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阅读社会和人生

对于《西游记》的理解,我们有了自己更深一步的品读与理解,西游记告诉我们, 成功的法则主要有三:

1.能力

西游记展示给我们的是: 成功, 不仅需要手段, 而且还要不择手段。当然, 老君、如来、观音的手段太高, 不是我们一般人模仿得了的。不过, 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我们还是可以学的。

你是精英, 就学孙悟空, 你是卖苦力的就学猪八戒, 既不是精英, 又不肯卖苦力, 你可以学沙和尚紧跟着有望成功的团队。

总之, 有什么长处, 使什么长处。

2.合作

成功需要合作。合作, 还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 一个叫互助, 一个叫勾结。其实是一样的, 请我们注意, 这些感性认识的词汇仅仅只是生动形象而已, 没什么实际意义的。唐僧靠徒弟保护,徒弟靠唐僧解脱,彼此扶持, 两不相谢。合作得以成功。

如来靠取经团队, 传经得以成功, 取经团队得如来封授得以成功。

成功是互利的, 现在的说法叫:双赢。

3.坚持

成功, 是由若干个因素构成的, 其中, 最为重要的一点, 就是坚持。

要做成任何一件事, 至少有个必要时间, 取经的必要时间是两三年, 那么, 无论如何在两三年之内是难于完成的。在成功的过程中, 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 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 两三年时间就够了, 那么, 有阻力呢? 有强大的阻力呢? 需要多长时间? 这就是不确定的了。

唐僧本打算三年完成的, 结果却用了14年, 这14年他一直坚持着, 其中的任意一个时候, 他只要一放弃, 就彻底的失败了。

二、在阅读中决定人生的去向

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我们不能只是过眼云烟,应该在阅读中不断的思考,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为毕业后能够找到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而努力奋斗,做好一切的理论知识的准备。

三、求知识做事业

当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就应该考虑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此考研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只有在理论知识充足的情况下,实践上才可能得到较大的提升。求知欲,无论我们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这是我们在读书中应该时刻保持的原则与目标。读书的三个不同的层次: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读书对人生的意义

读书的方式我们可以分为三种:

1、浏览

不是所有的书籍我们都是一字一句的去读,有的书我们可以大致的浏览,比如期刊报纸,我们完全可以只读文章的标题,达到一个博览群书的目的,以至于当走向工作岗位,书到用时方恨少。

2、泛读

人各有所志,人各有所长,长各有所取。我们可以通过泛读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以及对莫一职业的喜爱,相对于广泛培养,来考虑自己的人生取向。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是自己成为可负荷型人才,具有可塑性,打破了从一而终的形式。

古代社会的女子是不允许改嫁的,如果改嫁,社会的舆论则会认为不守妇道,但是现在则是婚姻自由,从古自今已经打破了从一而终的形式。

有的人从工作的那天起,即使自己对现在的工作不感兴趣,也不会改变,没有勇气打破从一而终的形式。

3、精读

精读是在自己西黄的基础上再对其慢慢的研究,不仅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做笔记,而且背诵其中的几段,达到精读的目的,使其能够在生活中学友所用。

比如说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都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轨道。

四、如何读书

博——博的中文意思多,大,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努力的汲取多方面的知识,中国有一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

广——广通“博”虽然在含义上都有多,大的意思,但是也有一些差异,博,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汲取而获得知识,在博的基础上来增长自己的知识。专约——我们可想而知,“专”即专心,专一,“约”即约束自己,年少的我们必须有一定的约束力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积——积,让我们从表面的意思就是积累,如果我们像童话里小熊那样,吃一半,丢一半,我想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不会剩下多少有用的知识,我们不仅仅应该不断地增加我们的知识面而且更应该在学习中不断地积累下来,让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这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才能应用的活灵活现,让书本上的知识具体化。

行——“行”即“实践”,“天才等于一分智慧加九十九分汗水”,这句格言的含义是何等的深刻啊!

15.知识改变命运  素质决定人生 篇十五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全面落实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针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洛阳师范学院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了科学规范、富有特色的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领导高度重视,坚定不移地把素质拓展计划作为学校共青团的统揽性工作

2002年,团中央开始试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下简称“素质拓展计划”),洛阳师院并不是试点单;位。但是,学校党委认准了形势,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它作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求校团委坚定不移地把素质拓展计划作为学校共青团的统揽性工作来抓,而且要抓出实效。为此,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提高认识。素质拓展计划使高校的素质教育和共青团工作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具体化,增强了素质教育的可操作性,在共青团工作中具有统揽性。所谓统揽性,主要是指素质拓展计划的全局性、全面性和重要性,对共青团的各项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要主动更新思想观念,全力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二是抓组织建设。我们率先在全省高校中建立了由校领导牵头,校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素质拓展计划领导小组和校级认证中心,宏观指导各项工作,要求各院(系)团总支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工作的组织实施。三是抓阵地建设。学校投资近80万元建立了“河洛大讲堂”“21世纪数码影院”“素质拓展特色学校”等、批深受学生欢迎的素质拓展基地,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四是抓保障机制建设。学校把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整体规划,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统一谋划、统一部署,设立了专项经费,配备了专用电脑和档案柜,有效地保证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坚持“三个原则”,不断改革创新,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拓展计划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全面落实。人要发展,更要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发展作㈩科学的规划,从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潜能出发,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全体性、全面性、选择性三个原则,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全体性是指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首先体现,也是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我们一改过去少数“精英表演式”的活动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性则是指要保证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从思想政治素质到身心发展素质、德智体美全面涵盖,这是在素质拓展內容体系上要把握的原则。选择性则更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坚持“三个原则”,必须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并加以完善。2002年,学校在全省高校率先建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制定了《洛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2005年,校团委制定了《洛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把活动分为必修活动、选修活动和自主活动,分院(系)、分专业、分年级实施,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6年,学校印发《洛阳师范学院大学生(本科生)素质拓展“第二课堂”奖励学分制实施办法》,规定了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的必修和奖励学分;2007年,学校针对学生当前成才就业必备的五个方面的素质,提出了素质拓展“五大计划”,层层推进,逐步完善了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

三、围绕“第一课堂”实施“五大计划”,构建科学的“第二课堂”素质拓展体系

校团委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精心设计了富有本校特色的素质拓展“五大计划”,从政治思想教育、专业技能、科技创新、学习就业等方面更好地服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厚德计划”——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工作,打造德优人才。“博学计划”——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为目的,以加强学风建设为重点,以开展读书活动为载体,实现学生在专业学习基础上的知识体系扩展,打造博学人才。“笃行计划”——大学生全程专业技能实践。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为内容,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开展学生全程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教育,打造专业精才。“创新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加强创新教育为重点,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打造创新人才。“远航计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职业竞争力,实现职业目标规划与理想。“五大计划”分年级、分专业逐年实施,层层推进,涵盖每一个专业的每一名学生。“五大计划”的出台,标志着学校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工作体系,进一步推动了素质拓展计划的深入实施。

四、依托社团组织开展拓展训练,打造素质拓展特色课堂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积极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开展素质拓展特色课程,并将其纳入选修课程体系统一管理,在经费上予以支持。目前,全校有43个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他们依托社团活动,先后开展了学生干部素质拓展训练营、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等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特色课,使活动真正由原来的关注比赛成绩转向关注素质提高上来,大大增强了活动的实效。同时,“十佳未来教学明星”大赛、播音主持人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网页设计大赛、书画才艺大赛等一批品牌活动和素质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素质拓展特色课堂实现了由个别学生参与竞赛到带动全体学生参加训练的良好态势。

与此同时,学校还依托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底蕴深厚的河洛文化,举办“河洛大讲堂”,广泛开展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几年来,学校共举办师范论

坛、河洛论坛、博士论坛等各类学术讲座220余期,“河洛大讲堂”被学生誉为“文化的殿堂,知识的海洋”,校团委也因此被团省委命名为“河南省青少年学习型组织”。

五、完善“四个体系”,建立长效机制,保障素质拓展工作有效开展

素质拓展计划要想长期有效地开展,离不开科学严密的工作机制。为此,学校制定了严密的素质拓展計划工作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体系。

组织管理体系。这是实施素质拓展计划的基础。学校建立了以拓展认证中心宏观领导、院(系)团总支具体指导、班(级)团支部负责实施的共同监督认证、上下齐抓共管、个人积极参与的三级组织管理体系,以保障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

活动拓展体系。这是素质拓展计划的核心内容。校团委结合学校实际,围绕素质拓展计划的具体内容,参照“第一课堂”的教学大纲,按年级、按专业规划出科学的必修活动、选修活动和自主活动,逐步构建出了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素质拓展“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监督认证体系。这是素质拓展计划的重点部分。机构建立了,活动开展了,培训进行了,最后怎样才能科学地填写素质拓展证书,一直是素质拓展工作推进的难题。为此,我们制订了素质拓展计划的监督认证体系,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个人申报、团支部公示及认证、院(系)团总支公示及认证、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认证。经过层层申报和审批,保证每个学生的素质拓展证书内容的准确性、合理性和独特性。

评价考核体系。这是素质拓展计划的关键环节。评价考核的内容包括:组织建设、活动建设、制度建设、学生评价、社会认同等五部分。校、院(系)、团支部分别成立评价考核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座谈、调查问卷等考核方式,对以上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考核。在考核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反馈情况,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大大调动了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

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素质的普遍提高,近年来,洛阳师院学生在全国、全省的各类赛事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先后荣获全国三等奖2项,河南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9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先后获得全国一、二等奖各1项,河南省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二等奖20项,在河南省同类院校名列第一。三年来,在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共获得一等奖41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39项,并连续获得优秀组织奖,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层次均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

素质拓展计划是一项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程,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共青团组织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着力推进。洛阳师院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仍然需要在实施素质拓展计划过程中多研究、多思考、多总结,不断创新工作手段、拓展活动渠道,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为载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团委)

上一篇:小学秋季开学典礼致下一篇:公安机关权力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