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9篇)
1.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篇一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其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纵览李白诗歌,不论是古体诗、律诗、还是乐府诗、歌行体诗歌的确给人留下了通俗、精炼、明朗而含蓄又清新明丽的深刻印象,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这与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特别是乐府诗歌的学习和借鉴系系相关。例如李白的《长干行》在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继承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创作手法,李诗中“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偿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等句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极为相似。在他的《上三峡》中,又是以古代名歌《三峡谣》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诗为“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正是因为李白善于学习乐府民歌诗歌就有了民歌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的特点。就像出水芙蓉,不禁有让人采而啖之的迫切愿望。除此之外,像《独坐静亭山》《赠汪伦》等清新流畅的七绝也显其诗风的清新自然的特点。在《赠汪伦》中诗人以故事体的格式引出了诗歌,又用口语般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汪伦的一片真情,似行去流水般自然,但又扣人心弦,让人深受感动和震撼。在《独坐静亭山》中作者与静亭山相顾无言,但又心有灵犀,人山在静默之中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惆怅。语言朴实无华却让人深思并达到共鸣。于无华之处显其精神的升华。他的自然质朴绝不是简单的除去雕琢,浅显明白,而是语近情遥有丰富的意味,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
为了更进一步从语言风格上欣赏李白诗歌,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言学分析
李白现有诗歌九百多首,一般评论家认为他擅长七古和七绝,通过对李白绝句的分析可以看出李白在语音的韵角上善于多用anang韵。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本诗中“烟、川、天”以an韵一韵到底;在《望天门山中》中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本诗中“开、回、来”以ai韵一韵到底;在《独坐静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去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闲、厌、山”以an韵一韵到底;在《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以ang韵一韵到底;在《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丈、长、霜”以ang韵一韵到底;在《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去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间、还、山”以an韵一韵到底。
综上所述,李白在创作中多以anang韵为韵角,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李白诗歌明快、清新、明丽的语言风格,这也是李白诗歌语言的一大亮点。
二、语汇学分析
纵览李白的古诗、律诗、乐府诗等各种体裁的诗歌,“山、水、月、仙、酒”这些词汇比比皆是,现就山、水做一简要分析。诗人笔下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天门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天姥山;“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之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进万重山”的三峡之山;“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中的静亭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的莲花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庐山。
当然诗人写山并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把山和水紧密的结为一体,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记录着人间真情;“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惟见长江天际流”显示了浩淼无边的长江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瀑布之水尽收眼底;“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洞庭湖之水碧波荡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之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之水。
山与水是李白的最爱,当然也就变成了李白的常用词汇了,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众多的名山大川,把自己的兴衰成败、荣耀屈辱都寄托在山水之中,或直接写山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或以山为衬托表现自己的人生际遇。李白之所以如此衷情于山水,就是因为山中积蓄着诗人傲视一切、伟岸不屈、岿然不动的人格力量,水中折射出诗人飘逸、潇洒、仙风仙骨的人格魅力。
诗人在反复描山摹水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嗅觉。也把一个亘古不变的山水留给了后代山水诗人和作家。
三、语法学分析
1.炼句
在古代诗歌中炼字往往也就是炼动词.现就李白诗歌试举一些例子来证明。读李白的诗歌最大的感觉就是清新飘逸但又字字千钧。特别是谓语动词在李白的绝句中尤为突出。现在试举一些例子来证明。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说法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在《北风行》 中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鞴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诗人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
2.语序
在李白诗歌中,其语序绝大多数都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但也有个别情况存在。在《把酒问月》中诗人开篇写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两句语序倒装,以问句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另外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这是明显的定语后置的现象。
四、修辞学分析
李白在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1.夸张和比喻的综合运用。
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他最拿手的常规武器,他以现实为基础,借助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抓住对象的某些特征加以夸大和强调,收缩自如,千变万化,把主观感情、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有飘逸和灵动之美。《赠汪伦》中诗人以千尺之水来比喻诗人与汪伦的深情,并用不及一词巧妙连接,成为不同寻常的比喻,喻中有比,情比水深,写出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诗人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把潭水和友情相比,用极具夸张的深千尺吟唱了人间真情之所在,给人以温暖的传递和生活的鼓舞。在《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飘落轩辕台”中,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将雪花比喻成“席”,夸张到了极点,强烈刺激了读者的感观。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简直天衣无缝,全诗读来韵味无穷,令人久久回味。
2.夸张与反复的综合运用。
诗人在《蜀道难》中对蜀道的描写开篇既写“噫吁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极力夸张蜀道的高峻,一语惊人,不免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接着写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借助想象、神话传说大肆通过夸张渲染蜀道山之高峻,路之艰险,气氛之愁苦,增强了诗篇动人心魄的力量,最后又两次重复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夸张中反复,在反复中夸张,夸张、反复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使作者感情的爆发如火山喷涌般不可遏止。
3.夸张手法与数字的有机结合。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天姥山的雄姿“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中用五岳相映衬,用四万八千丈这离奇的数字进行夸张写出了天姥山的气势和雄姿,为诗人梦游天姥做好了铺垫。另外,在李白的绝句中也经常用到数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本诗中“三千尺”极力夸张,写了山的高峻,到此还不能表现淋漓尽致地瀑布的壮观,以写到“疑是银河落九天”,怀疑瀑布是从九天倾泻而下,“九天”再言其高,让读者领略庐山山势之高峻、雄壮。本诗中的“三千”、“九天”相互映衬对照,形成了双重夸张,写出了大瀑布的汹涌壮丽,山岩的陡峭,气势的惊心动魄,在想象中变换空间,以壮大的声势令人惊叹,更令人神往。在《秋浦歌》中作者也写到“白发三千丈,怨愁似个长”,用“三千丈”这个具体的数字来夸张白发,头发三丈已经够长了,三十丈就更长了,三百丈就不可思议了,可他却写有三千丈长,为什么不改为
四、王、六千丈呢?读过古代汉语我们就知道了,三、六、九在古文中是虚指,极言其多,为什么不改为三万呢?多读几遍就会发现本句仄声太多,用“千”更流畅一些!在《蜀道难》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万八千”岁多么具体的数字,极言历史的久远。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也写到“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又是“四万八千”。总而言之,诗人正是用具体的有形来表现无形的精神,集中反映了李白“狂”的一面,夸张大胆、狂放、奔涌着诗人内心的激越情感。读完之后不免在嗟叹中为之震撼不已,同时产生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4.比喻与典故的结合。
诗人从典故中寻找到具有比喻性的意象。这种喻象打通了诗人与遥远历史时空中先人的精神通道,使诗歌更加蕴藉而生动。如:《赠薛校书》:“我有吴越曲,无人知此音。姑苏成蔓草,麋鹿空悲吟。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举手谢东海,虚行归故林。“吴越曲、钓鳌心”用的就是典故。《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鱼水三顾合”用的就是刘备三顾茅宇的典故。还有如《临路歌》用的就是孔子哭麒麟的典故。特别是在赠给僧人的一些诗歌中诗人以喻象表现佛理,显得神秘古雅。如:《赠僧行融》:“海若不隐珠,骊龙吐明月。大海乘虚舟,随波任安流。”《赠宣州灵源寺仲睿公》:“观心同水月,解悟的明珠。今日逢支遁,高谈出有无。这里的“珠、月”就是佛理意象。
5.借代手法的运用。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用“权贵”代替有权势的豪门贵族,是借抽象代具体。在《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一句借特称代替泛称。绿绮,古代著名的琴,这里用来代替琴。在《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中,用“帆”代指船,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以“龙标”代指王昌龄的官职,这是以官名代具体之人。
总之,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李白的诗歌具有了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充分体现了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五、从诗歌语言的抒情方式上进行分析。
李白的抒情方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是一个很情绪化的人,或者说是喜形于色的人。稍有不顺还感慨万千,直言而出、毫无遮掩。同样在春风得意时也直抒胸臆,决不收敛,质朴、纯真、率直的性格在诗歌中得到了全面展示。
李白抒情方式最鲜明的特点是:喷发式,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狂飙和喷溢的火山。最典型的就是《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句,作者以为实现抱负的时机到了,内心极其兴奋,诗人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积聚多年的心愿一吐为快,虽有些出言不逊,但这样直抒胸臆的方式却让人久久回味。《将进酒》中开篇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个排比句构成天风海雨的气势,抒发了人生的苦短,其激越的情感简直不可阻挡,有穿透天地贯穿日月的力量。还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自我吹捧达到了极至,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语无他虑,让人折服。《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中结尾写道“安能屈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表现了对自由光明的渴望,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蔑视权贵、不卑不亢的叛逆精神。
正是这喷涌而出的激情成就了李白可望而不可及的艺术风格,只有李白才能写出如此酣畅淋漓、痛快爽哉的诗句。
读罢李白的诗歌,不禁心潮澎湃,长久而不得平静。不知是李白伟岸的人格触动了自己脆弱的心灵,还是浪漫的笔调划开了我们久违的沉寂。我们不能为了读诗而读诗,更应该从李白诗歌中让我们自身日趋完美。
历史湮灭了诗人的容颜,却永远不能抹灭李白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为一名浪漫主义的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杜甫称他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正是他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统一。李白的诗风与同时代现主义诗人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各辟奚径,但却殊途同归。共同展示了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的辉煌和荣耀,达到了艺术创作的巅峰。千百年来,早有定论。韩愈高度赞扬“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和杜甫的诗歌一向被人们认为是古典诗歌的最高典范,后代的重要诗人,从唐代韩愈、李贺,宋代的陆游、苏轼及清代的垄自珍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过李杜的影响,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诗人更是世界著名的大诗人,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敬重。
胡亚云
2011年9月1日
2.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篇二
关键词:李白,诗歌,艺术风格
李白是一位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 被誉为“诗仙”, 是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也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为大众所熟悉和喜爱的诗人。他身受晋代名士陶渊明、阮籍等不为权势所屈, 追求本真自由的独立人格的影响, 再加上盛唐时期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 给李白提供了追求个性自由、彰显自我的土壤。李白“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下颇得闻矣”, “十五观奇书, 做赋凌相如”, 造就了他出类拔萃的才华, 使他无比自信, 甚至自负。18岁时因兴趣而投师赵蕤门下, 身为纵横家的赵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堪称独特, 他自编教材《长短经》, 其中的知识虽芜杂, 却显得鲜活、独到, 师生二人以相互问答、共同切磋为教学方式, 这既利于调动李白的思维活力, 又有助于培养李白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精神, 使李白形成了不依附于任何势力, 不屑成为附庸的独立人格。李白一生虽希望“济苍生”、“安社稷”, 但对于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始终坚持“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的文人气节。
秦牧《在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中指出:“一个作家的生活道路、思想、感情、个性、选择的题材, 运用文学语言的习惯和特色, 生活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这一切总汇起来构成他的风格。”
李白一生虽不以功名显, 但在文学上, 尤其是诗歌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成就, 他的诗篇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而他诗歌中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完美诠释了他的人性光辉。
一、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诗人发自肺腑的真情, 使读者内心激荡不已, “遂觉诗人之言, 字字为心中所欲言, 而又非我之所能言” (《清真先生遗事》) 。
1. 对人生无比热爱。
李白诗中洋溢着童真的情趣, 如“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 , 生活如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 诗人的这种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 达到“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的旷达境界。率真的李白在人生得意时更是毫不掩饰“仰天大笑出门去, 吾辈岂是蓬蒿人”。人生之路向来多艰, 而又转瞬即逝, 何必辜负这美好时光。对时间的紧迫感, 纠结于李白的血液里, 深入骨髓, 直抵心灵, 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 是为留住美好时光所表述的一种自然和高贵的深情。诗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充满热爱之情。“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 , 诗人骑着白鹿游山玩水, 与神仙一起游玩, 快乐无比。
2. 对友情真挚。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沙丘城下寄杜甫》) , 更有对已故贺知章的追忆, “念此杳如梦, 凄然伤我情” (《对酒忆贺监》) , 物是人非, 内心深感凄凉。
3. 对权贵蔑视, 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 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
李白的反权贵思想意识, 随着生活实践的丰富而自觉和成熟起来的。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 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意识, 如“昔在长安醉花柳, 王侯士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 风流肯落他人后” (《流夜郎赠辛判官》) 。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了解的加深, 最终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甚至借古讽今, 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 如《古风》第五十一首、《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 未尝一日低颜色” (《杂言寄李白》) , 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 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 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
总之, 李白诗中无论是对人生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还是对权贵的藐视, 都能深刻地感受到李白发自内心的情感, 把率性自然、人格独立、重视友情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阅读他的诗有一种畅快淋漓之感, 或随李白对人生感悟, 或随李白思念追忆挚友, 或随李白藐视权贵的坦率而钦佩不已。李白诗歌以其真情实感激荡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二、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诗人所描绘的景物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从而鲜明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如身临其境。李白在描写山川景物时多用整齐的五言、七言、九言, 抒发强烈感情时则多用长短句。
《渡荆门送别》中诗人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景物的变化, 船由蜀地到荆门, 山峦从作者眼中一点一点地消失, 奔腾的水从山峦中奔向江河中。“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想象瑰丽, 写得逼真如画, 使读者有如置身在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之中。
《望庐山瀑布》中诗人描写的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 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 临空而落, 自然使人联想到好像银河从天而降, 显示出李白写景诗那种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有形有神, 奔放空灵之感,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诗人运用夸张手法, 由静而动, 写出水石激荡, 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 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 万壑雷鸣的音响, 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 这一切产生了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使人读之便感山势高危而望而生畏, 山川险要而惊心动魄。
总之, 李白擅长利用瑰奇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动态的观感, 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读其诗仿佛把读者带入其景之中, 流连忘返。
三、其文辞脱口而出, 无矫揉装束之态
文学语言讲究浑然天成, 不假雕琢, 似初发芙蓉, 如行云流水, “极练不如不炼, 出色而本色, 人籁悉归天籁”, 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静夜思》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语言描绘出了月静醉人的秋夜意境, 以清新朴素的语言抒写了丰富深刻的内容。“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对自己是何等自信又勇敢, 如此坦率的语言表达, 唯李白也。
海德格尔在论及诗人与诗歌时说:“诗人愈诗性其言说就愈自由, 对本能预见之物愈能敞开而从容。”
《梦游天姥吟留别》语言流利自然, 不事雕琢。全诗以七言为主, 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 灵活多样的句式利于诗人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诗中有时用了一些很普通的字眼, 但有极强的表现力。例如, “天姥连天向天横”, “对此欲倒东南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等等。这些语句的表现力与诗的意境浑然一体, 毫无雕琢之感, 于平淡之中有震撼心灵之意。
林庚先生评价李白的诗是最天真的, 其风格达于惊人的淳朴, 这就是说李白诗歌的语言自然朴素, 吟如“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正如李白诗歌《草书歌行》中的“古来万事贵天生”, 是他诗歌语言的毕生追求。
综上所述, 李白这位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以其独特的成长经历, 外儒内道的矛盾性格, 在诗歌方面的天才造诣, 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诗中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真挚直率的情感表达, “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想象力,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 “自然、清新”, “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语言特点, 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巅峰地位。
参考文献
[1]陈燕华.李白与李白诗歌的研究[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07 (7) :59.
[2]何念龙.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异景观—“李白文化现象”阐释.人文杂志, 2002 (4) :85-90.
[3]孙沛东.李白精神和个人悲剧[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4, 24 (4) :228-230.
[4]陈静.李白七绝艺术风格论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2 (1) :21-25.
[5]高亚超.浅析李白诗歌的独特艺术风格.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0 (7) :8.
3.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篇三
关键词:饮酒诗 托物言志 写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93-01
伊斯兰教明令禁止饮酒。阿拔斯时期,在外来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下,饮酒风极盛。诗歌题材也因此扩展到与酒相关的领域,出现了饮酒诗。其中,艾布·努瓦斯所作的饮酒诗可谓是阿拉伯诗坛上的不朽之作。与此同时,唐朝诗人李白的酒诗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将进酒》,其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更是脍炙人口。本论文通过两位代表性诗人饮酒诗的写作风格对比研究,深入了解中阿当时的社会文化及其发展。
1 表现手法的异同
1.1 相同之处
1.1.1 铺陈开来、重重叠叠咏饮酒
李白与艾布·努瓦斯是嗜酒的,均可谓是“饮酒的魁首”,也是“说酒的魁首”,他们饮酒诗数量之多,风味之独特是古往今来任何诗人所无法比拟的。例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欢,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饮,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又如艾布·努瓦斯的“侍者把灯点燃,又将金杯斟满;顷刻之间堂内光闪烁,犹如双灯放亮吐红焰。一阵疑惑起心头,虽然我明明知道还是欲发问:‘是酒发出火样光,还是火像酒在燃?’”
1.1.2 大胆豪放、任情而为
两位诗人对酒的热情胜过一切,如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来换美酒及努瓦斯的“一旦我死了,把我埋在葡萄树下,让葡萄汁液把我的骨头浸泡”。前者号称“酒仙”,后者则是“酒诗魁首”。王安石说李白:“其识污下,十句九句言妇人与酒”,这固然是污蔑夸张,但由于其一生仕途上的不得志,李白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借酒消愁,发泄愤懑、麻痹自己,以此宣扬人生如梦、及时行乐。如李白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而努瓦斯的“赏乐酣酒结高朋,此生不乐又奈何?”诗中流露出他对宗教的不满和他世俗主义的倾向。
1.2 相异之处—— 开门见山与烘云托月
艾布·努瓦斯描绘酒的色、香、味及它对感官和心里的影响。他的描绘是十分自然的,没有任何造作。他对酒的形象化的比喻、借喻诙谐动人;他对酒女、酒肆环境的描写更富声色。读其诗篇,大有趋之能闻酒香,合目能见杯酒闪烁,竖耳能听歌女吟唱的感受。例如努瓦斯的“那是黄金熔化在杯中,像大海里鲸睛在翻动。”和“玫瑰红酒饮不尽,醇醪入咽染醉眼。红映对腮胜玫艳,甘醇美酒殷红玉。杯酒烁闪珍珠光,秀媚侍女纤细段。手捧琼浆口含蜜,尽令酒郎醉达旦。”相反,李白的饮酒诗不是用浓墨重彩来渲染酒的形、色、味,而是侧重言情述志,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用心。他的诗中多以酒醉抒发平生抱负、讽喻时政时事、倾吐真挚友情。如“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行》),“如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乌栖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前者开门见山、形象生动,后者烘云托月、托物言志。
2 思想感情的异同
2.1 相同之处
2.1.1 把酒言欢、及时行乐
“是酒就说明白,让我豪饮开怀!别让我偷偷的喝,如果能公开。人生就是酒醉一场又一场,唯有长醉岁月才逍遥自在。在清醒时我总能失意潦倒,烂醉如泥才走鸿运发大财。大胆指名说出我之所爱,欢乐幸福怎好遮遮盖盖!寻欢作乐难免放荡不羁,循规蹈矩岂能得到欢快。哪一个酒徒不似新月当空,周围美女如群星大放光彩。”这是艾布·努瓦斯的著名诗句,在努瓦斯看来,在酣酒、歌声、歌女之中寻找欢乐就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和唯一追求。同样,像李白的“把酒领美人,请歌邯郸句。”(《邯郸南亭观妓》),“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江山吟》)等诗句中宣扬人生如梦,提倡及时行乐。两位诗人的这种自我昏秽的行为,是由于处于苦闷中的痛苦与狂喜交织而颠狂的状态。但这种提倡及时享乐的思想不宜传倡为是。
2.1.2 率性由真、自由自在
李白喜欢陶渊明,学习陶渊明,向往隐居的田园生活。如“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留别王司马嵩》)“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艾布·努瓦斯天性酷爱自由,向往丰富多彩、不受束缚的自由生活。如诗句“寻欢作乐难免放荡不羁,循规蹈矩岂能得到欢快。”(《人生就是酒醉一场又一场》)
2.2 不同之处—— 寻欢作乐与雄心壮志
艾布·努瓦斯幼时家境贫寒,6岁丧父,生活艰难,母亲不得不将其送到一个香料商那里当佣工。后经过一番努力与奋斗之后,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君王身边,一度成为哈里发宫廷的座上宾,后出于政治原因,被拘禁在狱中。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他更加觉得人生无常、生命无法掌握,应举杯畅饮,从夜晚到天明。相反,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将进酒》)诗句中虽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惆怅,却又体现出作者的雄心壮志以及自我肯定、乐观向上的心态。
3 结语
李白与怒瓦斯的诗歌创作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诗人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不仅在唐诗的发展中占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在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也是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峰。其饮酒诗所体现的诗人追求自由主义的精神等思想对后来的诗人在文学创作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阿拉伯诗人艾布?努瓦斯,作为阿巴斯王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反映了诗人大胆豪放,落拓不羁的性格和主张自由解放,反对宗教禁欲的思想,可以说对后来阿拉伯诗人饮酒诗的创作影响很大。总的说来,两位诗人以诗为抒情工具,以酒来衬托自己,为盛世积累下不朽的诗作,流芳万年,影响后世。
此外,两位诗人细腻、出色地描绘出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饮酒诗中所体现的思想,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无一不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蔡伟良,周顺贤.阿拉伯文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 国少华.阿拉伯—— 伊斯兰文化研究[M].时事出版社,2009.
4.魏晋风度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 篇四
摘 要: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它对我国中古以后历代士人均有广泛影响。李白不仅继承了魏晋风度中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而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开拓,形成了自己气势奔逸的风格。关键词:魏晋风度 李白 诗歌 风格 影响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它对中国中古以后历代士人均有广泛影响。特别是盛唐时期,由于士人开放浪漫,个性发扬,对魏晋风度尤其怀有浓厚的兴趣。魏晋名士的思想、风度和作品,对“诗仙”李白产生了全面的影响。杜甫早已指出了这一点:“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诗史》也说“江淹云:„蝴蝶飞南园。‟李白云„春园绿花蝴蝶飞‟,语意相似。”而赵翼也认识到李白诗未脱古诗遗风——“梁陈宫掖之风,究未扫尽”。李白不仅继承了魏晋风度中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而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开拓。下面就来探讨一下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与魏晋风度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自然清新
魏晋人一反两汉时以学问为本,尚苦节,重章句,论世事,矜容饰,持典而乏通,拘礼而不达的风气,宗老庄,喜清谈,崇尚自然,不饰仪表而贵在得神。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举止上,也表现在他们的审美观上。魏晋人在品藻人物时,常用自然、玄远、超逸、高、深、简、约等概念。他们在评论文艺作品时,也把 “自然”、“清”作为高标准。由此可见,自然清新之美在魏晋时以为人们所崇尚。所以,宗白华先生曾指出:“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李白正继承了魏晋以来以自然清新为美的审美观点,特别是对小谢诗风的继承。李白经常在诗中提到谢朓,并对其人其诗大加赞赏,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王渔洋在《论诗绝句》中说:“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虽然言过其实,却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谢脁对李白的影响之大。
李白在诗里经常使用“清真”、“清芬”等词来赞美美好的人及事物。在对文艺作品的评价上,他也以清真、自然为标准。在《古风》第一首里他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这里,他反对“绮丽”,提倡“清真”。王安石曾说:“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
由此可见,魏晋人的审美观是他自然清新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一往情深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说:“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如:
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世说新语·任诞》)
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世说新语·栖逸》》)
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晋人富于这种宇宙的深情,所以在艺术文学上有那样不可企及的成就,文学的抒情性日益得到加强。
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李十二白二十韵》)。李诗之所以撼人心魄,动神荡情,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歌中强烈的抒情性。他的诗歌有着最充沛、最饱满、最深厚的情感。读他的诗,我们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情感脉搏的跳动和变化,喜怒哀乐、长吁短叹无不可见可感。他狂放起来就“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消沉起来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苦闷起来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无论爱情、友情、亲情,还是爱国之情,李白皆有可叙,皆写得情真意切,在歌咏情性这一点上确实深得魏晋风度之精髓。
三、光洁虚灵
魏晋时期,玄风大炽,文人学士企慕隐逸,寄情山水。他们不仅发现了山水美,而且以玄学的眼光看待山水。他们不只把山水当作一种客观欣赏对象,而且把自己与山水同样地当成了自然的表现。他们“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他们的审美观对诗歌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陶渊明的诗:“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晶晶川上平”(《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巳酉岁九月九日》)。
5.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篇五
摘要: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时事著就英雄”。生活在唐朝盛世,特殊的时代(历史)背景,铸就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改变由盛转衰终至灭亡的命运。在强盛的唐王朝走向衰败的同时,也诞生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李白作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其文学地位以及对文学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
自李白成名一来,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论作是多之又多,但都基本上是言其诗歌风格的“飘逸”、“豪放”,“飘逸”、“豪放”固然是李白的诗歌风格,但只是其中之一,其诗歌风格除了“飘逸”、“豪放”之外还有其他风格。对此,安旗先生也曾经发表过专题论述,且言李白的诗歌风格不是“飘逸”、“豪放”就能够概括的,学术界对此也是颇为关注的,但目前新兴的对李白的“论述”也大多是论述李白诗歌风格的“飘逸”、“豪放”。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时事著就英雄”。可见,英雄本身的因素固不可少,但其外在的时代背景也是无比重要的,李白独特的诗歌风格与其个性密切相关,但其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是不可分割的。在不同的时期,也显示出其不同的风格特色。总的说来,其诗歌风格可分为早期的“飘逸”,中期的“豪放”,以及晚期的“悲壮”。
一、少年的“飘逸”与“浪漫”
李白的生世是扑朔迷离的:有的说他是陇西人(今甘肃),有的说他是四川人,有的说他是山东人,也有人说他是外国人(今吉尔吉斯碎叶城)。李白的出生是个迷,没有具体的史料能确切说明他的生世,就是李白本人在不同的场合都会说出不同的籍贯;但可以证实的是李白从五岁以后的二十年里都是生活在四川,其父李客在其五岁时迁居到四川绵阳,当时的绵阳青莲乡;因此,李白在后来也有了“青莲居士”的称号。李白的父亲是个商人,曾经几次迁居,其名“客”也值得人们深为探讨;李白曾自称是飞将军李广之后,但也有人认为李白祖上可能与皇室有关,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曾大肆屠杀李姓宗嗣,而使李客几次迁居,其名也改一“客”字。
李白年少时很好学,读遍诸子百家,又习剑术,是其自己的爱好呢,还是其家世的关系?这就无从得之了。李白的出生虽然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年幼时是生活在“开元盛世”的时代,安宁的社会也带给人们安宁的生活,李白对老子、庄子的道是有很深见解的,从其一生的创作和生活都可以明显的看出。而四川也不缺乏名山大川,李白的成长之路是从四川开始的,四川雄奇壮丽的自然山水和特殊的人文环境培养了李白“飘逸”和“浪漫”的气质,他行侠仗义,炼丹求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李白成就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四川,当时最为人们传诵的人物莫过于司马相如;每个少年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偶像,我想李白心中的偶像便是这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在蜀地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文气纵云,还拐走富家千金卓文君,可以说司马相如是要才有才,要钱有钱,要权有权,又得美女青睐,这又怎能叫人不羡慕呢?少年的李白便向着司马相如的方向发展,模仿司马相如的赋写下了《明堂赋》《大猎赋》等作品,其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天纵奇才。对于李白的“飘逸”和“浪漫”,人们都一致认为是天生的,别人是学不来的;正如唐寅的《桃花庵歌》所言:“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李白是有着狂傲的资本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这是一种傲视天下舍我其谁的狂。
巴山蜀水养育了“飘逸”、“浪漫”的李白,李白在二十五岁出穿以后,便再也没有回到过四川。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春,他带着一名随从离开了生活过二十年的地方,他先是在蜀中游走了大半年,重登峨眉山。次年春天才真正出川,巴蜀的险山涉水、崇山峻岭被抛到身后,李白曾有诗《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说到此,可以说李白还是一个没接触到社会,没接触到官场,身居世外的单纯青年,他狂傲不羁、满怀抱负,他希望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洒向大唐王朝,他描绘自己说:“身不满七尺,而心胸万丈。”
二、“豪放”并自信的宦海挣扎
李白自离开巴蜀以后,一路顺江而下,并且向着自己的仕途迈进。对于李白而言,他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考上了还得从小官一步步往上怕;在汉朝有举孝廉,在唐朝则有取诗士,以诗取士成为了诗人踏入仕途的一条捷径。在唐朝,这个开放的朝代,各种社会风气流行,只要有所为便能出名,就想现在的网络时代,网络名人也是很多的,真正有才学的人是会被认知的。李白便是以诗出名的人,他游览到楚地时,已经成就了其名气,李白很自信,他相信自己的仕途定能有所成就。他的诗歌风格仍然保持着“飘逸”,但此时,给人感觉更多的是“豪放”,还有“浪漫”。朝鲜诗家李瀷认为李白的“浪漫”风格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李白的“浪漫”是受到屈原《离骚》的影响。此外,李白在楚地认识了一个朋友吴指南,吴指南也是四川人,在旅途中染病身亡,李白出钱安葬了他,后来过了几年,李白又将其迁葬于鄂城(今武昌)之东;经此一事,人们都称赞李白很讲义气,但也有人认为李白有借此扬名之嫌,就像现在的一些名人总爱搞点八卦新闻出来,以此引起别人的关注来增加人气。李白讲义气埋葬了朋友,但为何又要多此一举,过了几年又来迁葬。
李白经楚到了扬州,在扬州后的一年里,李白广交朋友挥金如土,过的都是豪放不羁的浪漫生活;在尘世潇洒够了还进到天姥山,留下了其寻仙求道的见证《梦游天姥呤留别》(有的诗学家认为这首诗歌是后期李白被唐玄宗罢去,李白游览众山后而作)。待其飘渺够后,回到扬州,李白病倒了,而原来一起潇洒挥霍的朋友都不来看他,一个个都躲了起来,李白饱偿了人间冷暖,写下了《静夜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也许是李白出家外游以来第一次思想之作。就在李白最危难之时,他的一个朋友还记得他,那就是同是伟大诗人的`孟浩然,孟浩然请郎中为他看病,并为他张罗了一门婚事,女家的祖父曾做过宰相,穷困潦倒的李白应下了婚事,并且是倒插门;此后李白又有了钱,又过上了豪放不羁的生活。后来孟浩然去了扬州,李白作诗送其上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后便再也没有和孟浩然相见。李白有着任侠的风格,对于一个侠客来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真正的情谊是存在心间的,这也表现出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
李白入赘宰相家,又有了钱,但许家的关系已经是“人去茶凉”,不足以让李白踏上仕途之路。李白为了踏入仕途不停地与地方官交接,但其狂傲不羁的性格又注定李白不可能以此踏入仕途阶层。李白以:“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的姿态来拜会官员,又怎么能得到官员们的好眼,这样的狂傲,注定李白的仕途之路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
为了踏上仕途,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白第一次来到了长安这个唐王朝的政治中心。虽然李白进了长安,但又因其狂傲不羁的性格得罪了当朝权贵,权贵们从中作梗,使李白空怀抱负而不得施展,李白的希望也化为泡影。李白原抱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希望来到长安,有望成就一番事业,结果却出呼意料。这时候的唐王朝仍然处于开元盛世的余光中,全国还是一片繁荣的局面;李白也正处于旭日动升的状态,正是生命力最为强劲的时候,加之这是李白在唐王朝政治中心的第一次挫折,可以说并没有真正触动李白的信心。李白“豪放”、“飘逸”的个性,他写下了《长相思》《将进酒》等巨作。他怀才不遇,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有结绿珍,久藏浊水泥。”、“宝刀隐玉匣,锈涩空莓苔。”但他仍然豪情不倒,仍向着理想的高峰冲击,说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理想抱负,这时的李白还是满怀豪情壮志的。
就这样,李白在宦海摸爬滚打了十年。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终在机缘之下结识了玉真公主,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唐玄宗召见了李白,李白一跃成为了天子近臣。李白接到诏令只身骑马飞奔赴长安,他说:“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书情赠蔡舍人言》),“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赠溧阳宋少府陟》),“昔骑天子大宛马, 今乘款段诸侯门。”(《江夏赠韦南韩陵冰》),“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他到晚年都还在回忆:“凤凰初下紫泥诏, 谒帝称觞登御筵。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玉壶吟》)
在李白进长安时,所谓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他终于如愿以偿,就像司马相如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在京城里,受到皇帝召见之人又岂会是无名之辈,李太白的名字也不胫而走,可谓是门庭若市,拜访他的人很多;李白最终凭其才华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奉为供奉翰林。可以说李白实现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豪言。李白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他在长安一待三年,作为供奉就必须赞誉皇帝及有权势的人,他有三首诗赞誉杨贵妃,就是《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其中《李白大辞典》言:李白的三首《清平调》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讽刺。不过大部分人不这么认为,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结合李白的心境和他急于仕途的心情,李白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赞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李白生性狂傲,加上他那“豪放”的作风,不免得罪一些小人,从杨国忠捧砚、高力士脱鞋这两个事件来看,李白的本性可见其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杨国忠捧砚,有后人说是杨国忠尊重人才,因为杨国忠的种种劣行,人们才把此事当作是李白在教训杨国忠;但是高力士呢?太监是封建王朝的特殊产物,尤其是皇帝身边的太监,这个太监总管也许就怀恨在心,谗陷李白,加之李白那“豪放”的酒鬼形象,最终也使唐玄宗对李白产生了厌恶,以“非廊庙器”和“此人固穷相”为借口,“赐金放还”打发李白走人,实际上就是把李白放逐出京城。
李白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人间,长安这个让李白风华三年的城市也成了李白的伤心之地。此时,李白的诗歌风格也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变,“一别蹉跎朝市间,青云之高不可攀。”、“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李白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也激起了李白的愤慨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唐王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日中则移,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经过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唐王朝最终也由光明走向黑暗,由兴盛走向衰弱,由高峰走向低谷。在一时期,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李白”,这个伟大诗人的创作也发生了转变。
李白对自己被小人谗言离间而离开长安,使自己的理想抱负真正化为泡影而愤慨,同时也对贤人受到迫害而抗议。李白往后的诗歌作品也常常喊屈叫冤,为自己鸣不平,并自比于屈原,如同屈原一样,把权贵、小人比作是:“鼠虎”、“无盐”、“东施”、“萧艾”、“浮云”、“燕雀”、“群鸡”等等;而把自己比作“松柏”、“芳草”、“天马”、“大鹏”、“鸾凤”、“明珠”等等。这些在李白此间的许多作品中都经常出现,表现出李白愤慨、郁闷的心情。同时,也展现了这一时代的风貌,唐玄宗从开始的励精图治到贪奢淫欲、腐败昏庸,听信小人的谗言,使得一批真正的文人治士离开了黑暗的官场,忠仁之士惨遭小人毒害,这在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也不足贵,穷也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弥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表现的淋漓尽至。这些都表现出李白对自己鸣不平,对时世的变迁——王朝由盛转衰、君主由明转庸,而发出强烈的抗议。
6.论李白诗歌的特色 篇六
内容摘要: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一生都在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努力。他揭露现实,抨击时政。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但同时李白还是一个关心人民生活的诗人。一生留下许多著作。
关键词:李白 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
李白是唐代诗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李白是站在唐诗顶峰上的一颗奇松。他的诗歌很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有“诗仙”之称,他留给后人的诗有今存近千首,其内容十分丰富,既反映了李白一生的经历和思想轨迹,又表现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特有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风貌,是一个天才诗人。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努力,同时又念念不忘归隐江湖;李白一生都渴望为国家效力,同时又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有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色,当主观愿望与社会现实产生冲突,就有了李白抒发愤怒的豪情悲壮;当他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从中获得情趣和愉悦时,就产生了一系列大胆想象,夸张和语言优美的诗。
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正是唐代社会表面繁荣然而却是危机四伏的时期。李白关怀社会现实,有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之心,讴歌理想,抒发悲愤,是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其二)“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留别王司马嵩》)但是却处处碰壁,遭受嘲笑和打击,所以他的诗歌既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又宣泄了理想破灭的痛苦;既为自己不幸命运而悲慨,也批判了污浊黑暗的社会现实。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行路难》、《古风》其二十四等诗。
如《古风》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唐玄宗后期,生活腐化,当时,贵族中盛行斗鸡的游戏,唐玄宗酷爱此道,斗鸡人也因此成为特权阶层的人物。李白诗中所揭露的就是这样的现象。
他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朝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卑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人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行路难》其一,集中地表现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交织着失望和自信,既有愤怒的抗争,又有执着的追求,是他的崇高理想与黑暗现实相撞击后发出的电闪雷鸣,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
但同时李白还是一个关心人民生活的诗人,他的诗歌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丁都护歌》中“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等都对下层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当安史之乱发生时,李白痛苦而悲愤地写道:“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对劳动人民给予热情地赞美,如《秋浦歌》、《越女词》中,都表达了他对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和。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以生花之笔,描绘了许多各具形态的山水,他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挚爱之情。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迴。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多么雄伟灵秀的山,多么矫健潇洒的帆,多么奔放活泼的水!青年李白饱蘸着青春的激情写下了这一首美妙的山水诗。
李白歌颂友谊、热爱生活。真挚的友情,是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的许多诗歌就是为友谊而作的。如《金陵酒肆送别》、《劳劳亭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他的《赠汪伦》是脍炙人口的歌颂友谊的名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化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全诗写友情,朴素自然,“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唐汝询《唐诗解》卷二五)。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诗歌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俶傥不群的形象。
7.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篇七
一、从悖立走向整合的转换中介
东方古典诗学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萌芽, 但是, 在庞杂的诗学思潮中, 只有儒家诗学和道家诗学终成“显学”。杨乃乔先生在其所著《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中指出, 儒家诗学在经学的经典文本上“立言”从而建构起栖居和生存的语言家园, 在其中规避死亡和追寻永恒, 而道家诗学主体生存的渴望是语言家园的“颠覆”, 力图以“立意”取代“立言”。从春秋时期孔子删“六经”到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家诗学逐渐占据了文化的中心, 而道家则被推到了文化边缘, 因此在东方诗学中, 儒家经典文本由于“经”的学术宗教地位成为最高诗学批评原则, 形成经学中心主义。
然而, 经学达到鼎盛之后, 走向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化, “儒家学派的衰落和道家学派的崛起使何晏、王弼、向秀和郭象等人从老庄的角度对儒家经典文本的意义进行重新解读和阐释”, “至此儒道两家在冲突的悖立中形成了互补的整合趋势” (2) 。由于玄学中儒道的冲突与互补的势态和方法决定了儒家和道家诗学在冲突中转为互补的表现形式, 杨乃乔先生把儒道冲突之悖立与互补之整合分为五种势态和方法, 其中儒道冲突的两种势态和方法有“以道攻儒”和“以儒攻道”, 而儒道互补的三种势态和方法包括“内道外儒”、“内儒外道”和“贵儒尊道”。
同时, 儒家诗学和道家诗学在冲突中的互补在整合东方文化心理时空的同时, 也对批评主体心理时空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当儒道两家诗学作为存立于主体之外的继承文化现象, 同时对阐释主体进行渗透、共同内化于阐释主体人格的内部时, 儒道两家诗学冲突与悖立的外在条件就必然转换为互补与整合的内在可能性了”, 所以“阐释主体之外的冲突与悖立的儒道两家诗学, 在阐释主体人格之内的积淀便形成了互补与整合的势态”, 构成了“内儒外道”型和“内道外儒”型这两种人格类型 (3) 。因此, 这些阐释主体便成为了儒道两家诗学在冲突中的互补的中介, 他们的理论人格———由儒道两家诗学的不同文化和价值心理时空所构成的复合结构:既指儒道两家诗学在阐释主体内部积淀所形成的两种互补的人格类型, 也指儒道两家诗学在冲突中走向互补的两种势态和方法。
在这两种势态和方法中, “内儒外道”是指“在儒道两家的互补中, 向秀和郭象把儒家主体在经典文本上“立言”所设立的最高道德伦理规范--名教阐释为主体内在的自然本性”, 他们用儒家主体在经典文本上“立言”所获取的意义来阐释道家的文本, 把名教融于老庄中玄学化了 (4) 。判断东方诗学文化传统发展历程上的儒道人格互补类型时, 最重要的是“判断一个阐释主体其诗学体系在儒道冲突与互补的建构, 其理论基点是建构在儒家主体栖居和生存的家园, 还是建构在道家主体栖居和生存的家园” (5) 。“内儒外道”不同于“内道外儒”, 其在基点上还是立足于儒家主体栖居和生存的语言家园———经典文本上的, 构成了向秀和郭象这种“内儒外道”型主体人格。
“内儒外道”人格互补类型对东方诗学体系的建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从向秀和郭象开始建构, 到南朝的刘勰的成熟, 再到后来的陈子昂、杜甫、柳宗元、欧阳修、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的不断发展, 这种人格类型在东方诗学文化传统的发展历程上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惯性系统 (6) 。下面, 我们就来从“内儒”和“外道”两个层面来论证李白的“内儒外道”人格互补类型及其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
二、李白诗学的“外道”与“内儒”
“内儒外道”人格互补类型的主体精神扎根于“内儒”这一层面, 而方法论则扎根于“外道”这一层面。“内儒”对应于刘勰诗学体系中的“文之枢纽”, 他把“宗经”、“征圣”、“原道”尊为“文之枢纽”, 将阐释主体把儒家学术思潮崇尚在经典文本上的立言转型为对“宗经”、“征圣”、“原道”, 作为批评文学现象所奉行的主线 (7) 。“外道”是道家诗学在宇宙本体上崇尚的“立意”渗透于阐释主义人格的内部之后内化为支撑“内儒外道”人格互补理论的方法论, “立意”要求主体摆脱“宗经”、“征圣”、“原道”的极端功利性束缚, 复归文化规范之外的“自然”之境 (8) 。李白诗学理论的主体精神也是儒家的, 而方法论是道家的。
由表及里,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李白“外道”这一层面。李白一生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盛唐崇道, 统治者奉老子李耳为祖先, 时风决定了他的道家倾向;他出生于蜀中, 而蜀是道教重镇, 所以他早年就与道家结缘;他小时候曾赴山中学道, 而非入州县之学, 习辞赋多于读经籍, 这都在他的人格中注入了许多道家的元素。
李白身上体现了道家诗学对“出世”精神的偏爱。李白好游, 二十四岁即开始离蜀漫游, “南穷苍梧, 东涉溟海。见乡人相如大夸云之事, 云楚有七泽, 遂来观焉。” (《上安州裴长史书》) 。他“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只爱名山游”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缘于道家情结, 道家诗学在审美中追寻的“自然”之境, 就是《庄子·齐物论》所设定的那方“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审美境界 (9) , 因此学道之人喜亲近自然, 对自然山水有着道家的想象。“十五游神仙, 游仙未曾歇” (《感兴》八首其五) , 李白在游历中求仙访道, 如《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飡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中即显李白求仙迹之愿望:“吾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合, 结神仙交, 殊身同心, 誓老云海, 不可夺也, 历行天下, 周求名山”, 他结识了司马承祯、吴筠、元丹邱、胡紫阳等当世名道, 与他们谈玄论道, 酬唱往还, 操术修身。他炼过大丹。受过符篆, 还曾送妻子许氏去学道 (10) 。另外, 李白因嗜酒成性号称“酒仙”, 他身上具有源自道家哲学的在醉态思维中寻求超越的酒神精神。庄周主张, 物我合一, 天人合一, 齐一生死, 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 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他还常怀隐逸意识, 四十岁时与韩准、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沔等人隐于祖徕山, 纵酒酣歌, 时号“竹溪六隐”, 这也是隐于自然之境以忘却儒家主体“入世”的烦恼的体现。
然而, 道家诗学思想在李白身上是作为方法论的存在, 而非其精神主体。儒家思想在唐朝仍属于主流文化思想, 李白也从深受儒风影响, 他“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 (《上安州裴长史书》) , 小时候就接触到了儒家教育。
首先, 儒家诗学崇尚在经典文本上的“立言”赋予了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这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表达:“苟无济代心, 独善亦何益”, “谢公不徒然, 起来为苍生” (《赠韦秘书子春》) , “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慧, 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从“十五观奇书, 作赋凌相如” (《赠张相镐》二首之二) , “余小时, 大人令诵《子虚赋》, 私心慕之” (《秋于敬亭送从侄端游庐山序》) , 都能看出他早年在文学上的工夫主要是下在赋上。虽习辞赋多于读经籍说明他所受儒家教育并不如很多文人全面, 但赋在当时仍是文学之正宗, 被认为最能体现文人才能的体裁, 科举考试考律赋且仍有献赋自荐的制度, 他也因此较早就有了以文章进取之心, 苦练辞赋主要是为了求仕, 这更加说明了他的儒心。另外, 他“十五好剣术, 遍干诸侯” (《与韩州书》) , 即干谒请托, 随唐士人求仕之风, 希望得到当权者的引荐。其《上安州裴长史书》:“又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 白于路中投刺, 待以布衣之礼。”他远游目的之一也是结交名人寻求出仕出名的机会, 自言:“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 射乎四方, 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乃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 。
其次, 李白的“征圣”意向也很明显, 他对孔夫子的敬仰之情常常表露无遗:“君看我才能, 何似鲁仲尼, 大圣犹不遇, 小儒安足悲”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临终歌》) 他认同儒家诗学体系中尊孔子为圣人偶像的思想, “仲尼, 大圣也, 宰中都而四方取则;子贱, 大贤也, 宰单父人到于今而思之” (《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 , 也想如孔子一样以“立言”取得不朽, “大雅久不作, 吾衰竟谁陈”, “我志在删述, 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 绝笔于获麟” (《古风》五十九首其一) 。
而仔细想来, 他崇道的许多表现也只是为了儒家的入世求仕, 道家印记都属于手段和途径。当时唐朝统治者推崇道家, 玄宗还以天子之尊亲注《老子》, 颁行天下, 因此《老子》、《庄子》成为唐代士大夫的必读之书, 李白崇道有迎合帝王口味之嫌;另外, 他听从司马承祯走终南捷径的道路, 以隐求名, 隐逸也只是入世的一种手段, 虽然后来也开始享受隐逸带来的清幽, 但毕竟初衷还是为了实现其政治抱负。而李白常借酒浇愁、寻求超脱, 也多是因为怀才不遇, 他是由于儒家诗学崇尚在经典文本上的“立言”没有给其带来功利才转向道家寻求慰藉, 苦闷常伴正说明了他从未放弃入世的“内儒”层面。
三、“内儒外道”的整合
李白同杜甫一样以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调和着自己“得”与“失”的生存心, “从人格心理学的深层维度看, 极端功利性的渴望往往使主体在功利的一无所获中失落于极端的失望, 而产生一种幻灭感, 这种幻灭感反过来迫使主体必然对自己追慕已久的理念和信念给予反价值的毁灭” (11) , 李白也正是因为儒家思想功利性所带来的失望才求助于道家思想。于是, “内儒”与“外道”这两个层面共同构成了他的理论人格, 两个层面在主体内的整合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内儒”层面上, 对仕途而言, 诗人屡屡失败, 但正是这种失败也一再激发了诗人诗情, 其以强烈的功名热望与怀才不遇的情绪传递出盛唐之音。他在诗中抒发伟大志向, 理想壮阔高远, 极有气势;由于对自己政治才能的自信, 诗中理想尤其激切, 多有时不我待的激情, 在受折后, 更为愤嫉, 增加了对现实的批判力度与抒发情感的强度。同时, 他在方法论上继承了道家诗学“立意”的非功利性, 李诗作表现出一种任意驰骋、无拘无束的气质, 这是李白道家文化人格在其诗作中的渗透, 是道家逍遥游精神的外露, “自心自虚渺, 外物空颓靡。自世如两忘, 从君老烟水” (《金门答苏秀才》) ,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惟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12) 。于是, 他的诗歌既有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的, 也有在清静幽深中追求道家纤尘不染的, 既有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也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审美风格。
清人龚自珍曾说:“庄屈实二, 不可以并, 并之以为心, 自白始。”而就李白的一生经历与创作来看, 李白诗学思想的理论基点是建构在儒家主体栖居和生存的家园上的, 以儒家主体精神和道家方法论, 儒道两家诗学思想在李白身上互补整合, 形成了“内儒外道”的互补人格类型, 使其诗歌创作具有了独特且经久不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乃乔.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2]杨朝红.庄屈为心儒貌道骨——李白儒道思想纵横谈.电影评介, 2009, (5) .
[3]王霞.李白双重文化人格的美学诠释[A].兰州学刊, 2006, (2) .
[4]郁贤皓编选.李白集.凤凰出版社, 2008.
8.论唐朝边塞诗歌的艺术风格 篇八
【关键词】唐朝 边塞诗 艺术风格
唐代边塞诗的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就艺术风格来讲,唐边塞诗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初、盛、中、晚,先后承革,约计二千首的系列之作,形成了一条多姿多采的艺术画廊。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这种郁勃特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代表是骆宾王,如《夕次蒲类津》: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氣,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月照边塞,寒气袭人,壁垒森严,烽烟报警,衬托边塞气氛的紧张和征战生活的艰辛。但戍边的将士却不顾环境的恶劣,依旧杀敌报国,凸显出高昂的爱国主情。
二是对于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代表是陈子昂,如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他们都不止一次地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熟悉,感触深沉。用自己的笔墨描绘了塞外迥异的风光,抒发了独特而真实的感受。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1.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
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残酷艰苦以及敌军的凶悍边境的荒凉。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这种气势是盛唐诗歌所特有的,是盛唐气象的衍生物。
2.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
例如,王维《少年行》四首: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臂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通过写汉代大将霍去病建功立业的过程,鼓励当代的人投身军旅,报效国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武艺超群、刚猛顽强、豪气干云、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3.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
例如,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而王昌龄《从军行》中,开始便用风沙遮天蔽日的恶劣环境塑造了一个艰苦的大背景,而此时沙漠中的却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行到半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既写出了唐军的强大,又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4.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另外,还常看到一种无畏的“拿来”精神,对塞外的乐舞、风俗、物产等多所赞美,对民族友谊有许多感人的描写。
以上诸端,使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迸发。
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安史乱后,唐王朝从繁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对外战争的优势随之丧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土沦丧,无力收复。诗人们常常对庸懦的朝廷给予辛辣的讽刺。为光复旧物,诗中时时发出深沉的怒吼,表现出昂扬的斗志;时而又传来悲愤的叹息和凄凉的哀怨。旧时的换兵制度已经废毁,边愁乡思成为诗中的突出主题。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大量增加,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佳篇杰构。
例如,张籍的《凉州词三首(其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经相当淡薄,而厌战之心、思乡之情却极为浓烈,因而反映到诗歌作品中来,往往感伤多于乐观,凄凉多于雄浑。在整个创作中,理想的光辉逐渐淡弱,现实的色彩愈益加浓。
晚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则是萧飒。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抑,意绪低沉。诗中多写战士的苦难,其中对血与死的描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把边塞与死亡连在一起,成为常见的现象,英雄主义的热情日趋消冷,人道主义的新潮代之而起,对凡庸军将的批评更为尖锐突出,为士兵的呼号更见痛切。与此相应,景物描写也常显出一片萧瑟悲苦,沮丧、绝望情绪十分沉重。
例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无定河边白骨无人收,何等凄苦;春闺梦里,久别重逢,何等温馨。现实与梦幻两个不同场景各自延续着,而永远没有一个交点。白骨永远回不了家乡,妻子美好的愿望永远不能实现。战士久死的现实与亲人苦苦的期盼形成巨大反差。对穷兵黩武的批判由此切入,角度新颖,给人心灵以巨大的震撼。
9.论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篇九
一、李白诗句的艺术成就:
1、综述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句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句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句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句的巨大影响。
2、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3、特征
李白的诗句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句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句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句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句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4、手法
李白诗句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句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句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
5、语言
李白诗句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孟棨《本事诗·高逸》)他崇尚“清真”,讽刺“雕虫丧天真”的丑女效颦,邯郸学步。他的诗句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白如话,通俗生动。
二、扩展知识:
1、个人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2、后世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辛弃疾:“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忆李白》)
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贺知章:“谪仙”(《本事诗》)。
魏颢:“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句、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推荐阅读:
浅谈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09-05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07-16
试论李白与杜甫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06-09
李白最著名的诗歌08-26
李白诗歌的数字研究11-06
关于李白诗歌的作文11-07
李白诗歌里月的意象11-08
李白篇诗歌07-27
李白诗歌教案10-08
李白诗歌特色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