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论文

2024-09-11

小议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论文(18篇)

1.小议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论文 篇一

小议小学英语字母教学

黑龙江省海伦市共荣乡中心小学 朱红宇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英汉双语教学日益红火。有关双语教学实践证明,多种语言同时学习,更有利于学习者语言素养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汉语环境的限制,小学生的初学年龄、英语师资质量的欠缺以及小学生专用的英语教辅材的缺乏等因素,影响了小学生英语的兴趣,降低了教学质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大量使用电脑辅助小学生学英语,把英语学习与电脑学习结合在一起,以字母教学和电脑指法练习作为儿童英语学习的切入点,通过英语和电脑双项有机结合训练,使语言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手脑并用,既增强儿童对英文的记忆,又训练儿童初步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在此过程中,配合美妙的音乐旋律,寓教于“机”,寓教于 “乐”,可大大提高儿童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为小学英语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一、巧用电脑教受英语

1.手脑并用,以机代笔

传统小学英语教育中计算机只是英语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这里的巧用计算机,是指在传统媒体对教学作用基础上,在字母教学最初阶段,通过键盘字母所在位置教学字母,让学生手脑并用,以机代笔,真正做到英语教学与电脑教学的完美结合。字母教学是儿童英语学习乃至成人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儿童英语教学仅仅停留在一般简单的口语训练上,很难持续下去作更深入地学习,因此恰恰是26个字母教学是儿童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基础与关键。电脑中指法练习使得这一学习变得轻松、活泼、自由、充满生趣。以机代笔,从小便让他们使用现代化的学习工具,培养儿童的现代化意识。当孩子们好奇的大眼瞪着五颜六色的键盘进行各种操作,他们所有的感官能够被充分地调动。托尼.斯托克威尔说:“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快速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传统儿童英语教学中正因为缺乏这一充满趣味的“感觉”而显得枯燥、单调、无味。电脑中的指法练习则在儿童接触英语的最初一刹那就捕捉到每一位儿童好奇之心,让他们在愉悦的身心活动、游戏中,不知不觉走上了英语学习的人生历程。字母教学与电脑指法练习相结合仅是方法而非目的本身,其最终目标是为了讲说英语、学习英语。儿童具有内语言倾向即天生的语言能力,母语与非母语是相对的,越是儿童时期,这种内在的语言能力越强(2岁左右),而正是这种强大的内在语言能力在驱使并影响着儿童的字母学习与指法练习,使这种训练以最快捷的方式为语言学习服务。

2.字母教学打破思维定式

利用电脑键盘所在位置教学字母,改变了传统的字母顺序教学方法,打破了学生思维定

式,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传统的字母教学,一般是将二十六个字母│a, b, c, d, e│,f g, h, ,i j│

k, ,l m, n│o, p, q, r│s, ,t u, v│w, x, y, z│分几组来教学,只是简单地化难为易,既杂乱又没有

规律可循。其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早已通过汉语拼音的学习对26个字母的顺序熟记于心,且用此顺序教学,易使汉语拼音的读音对英语字母的学习产生负效应。因此当老师教授英文字母的正确读音时,有的学生则根据已掌握的字母顺序顺出字母的读音,从而再也没有耐心跟老师认真模仿,而当老师再将字母顺序打乱,让其认读时,有的学生却不能见其形,读其音,要么将形状相近的字母读音混淆,如“i”和“j”, “I”和“J”,“p”

和“q”等等,要么读汉语拼音的发音,如“a”读成“啊”、“j”读成“季”、“i”读成 “依”、“g”读成“咯”,有的学生几年英语学下来,仍然认不全26个字母。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新加坡泛太平洋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出版的新小学英语教材,则把26个字母按其读音分成│a, h│,j k│e, b│c, d│g, p│,t v│,i y│o│u│q│w│,f l│m, n│s, x, z│r│等,分十四课时完成二十六个字母的教学,尽管也打破了字母顺序教学的常规,但每课时学两、三个字母看来容易,但是字母学习历时太长,难免前学后忘,效果不十分理想。按照二十六个字母在键盘上的位置,将字母分为│a, s, d, ,f g│h, ,j k, l│q, w, e, r, t│y, u, ,i o, p│z, x, c, v, b│n,m│等六组来教学效果则不同,每教一组字母时,都是先教给学生字母的正确读音,然后让学生在键盘上找字母,再在老师的示范下将手指与字母在键盘上一一对应,然后老师朗读字母,学生边跟读,边在键盘上用手指点击该字母,速度由慢到快,由单一的左手到右手到左右手交替,到任意字母,待熟练后,再用电脑上

《CAI》指法练习的软件和字母游戏软件进行按键练习,直至自由练习,最后打单词、句子。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我们再将26个字母按发音规律,用不同的颜色做成卡片,先让学生按顺序朗读,再将顺序打乱,本以为会出现混淆,或认不得的现象,没想到学生却个个字母发音准确,然后我们又将同色字母让学生读出,并要求说出其中的发音规律,学生读完一组字母后,纷纷举手说出其中包含的一个共同的发音│ei│、│ai│、│:i│等。由此可见,利用电脑改变传统字母教学顺序的方法,便于知识的掌握,尤其在发音的准确、辨别方面是任何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

3.多种感官协调配合字母教学与电脑指法练习相结合使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情智统一发展自然得到很好的体现。以往的字母学习巩固是通过拼读单词来进行的,如“face, f-a-c-e”,现在通过英文打字练习,就可达到巩固目的,既丰富多彩,又快速而令人激动,在认读字母的同时,使用电脑软件进行按键指

法练习,并使这一练习在单词、句型学习时得到延伸,学什么,打什么,学生在练习的同时,看到电脑屏幕上的正确的击键手指.一、从形式上看。

纯英文字母词采用了拉丁字母,并非汉字,它们的基础形式是英文中的词或短语,是由英文词或短语缩略而成的词。如cm-centimetre;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这些字母词与原形式在语言的运用中是并存的,他们的关系如同汉语中的减缩造词,理据突出鲜明。因为缩略词比原形词简洁,书写便利,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而使用频率更高。从书写形式上看,这类词没有被汉化的痕迹。

二、对读音的探索。

目前字母词的读音相当混乱,至今也没有达成统一的读音标准,学者们见仁见智争论不休。有人主张用汉语拼音和声调给英文字母标音;有人主张名从主人,即它源自何地就按它原来的发音;甚至还有人索性采取折中态度,主张两种方式并行不悖,即可以采用汉语拼音读,也可以按英文字母原来的读音读,完全忽视了定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书面上用英文字母形式书写的字母词,读音已经用汉语语音加以改造,完全可以用汉语拼音或汉语拼音加声调给英文字母标音,如:

MTV-ai mu ti viCD-sei di(xi di)

UFO-you aifu ouVCD-vei seidi

似乎这样读就等于完成了对英文字母读音的汉化,但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样处理是不够严谨的。英语语音系统与汉语语音系统有很大的相似性,正是由于这种

相似性决定了一部分英文字母的读音有相应的汉语音节来表示,因而也就具有了汉语的读音。但相似性并不就是等同性,多数英文字母的读音在汉语中不便于用汉语拼音来标音。拿上边的一个例子来说,MTV-ai mu ti vi 是由music television 这个英文短语缩略而成的,由3个英语音节组成,分别是“M”、“T”、“V”,用汉语拼音注音后,这个词却包含了4个音节,即“ai”“mu”“ti”“vei”,前后的两种读音明显不对称。《现代汉语词典》给“阿Q”中的“Q”注了“kiu”和“Qiu”;给“三K党”中的“K”注了“kei”。“kiu”“Qiu”“kei”这些音节超出了汉语语音系统的范围,并不符合汉语声韵拼合规律中舌根音不能与齐齿呼相拼的规律。我们不难看出用汉语拼音来读英文字母违背了汉语语音系统的规律,打破了汉语语音系统的完整性,用拼音拟音不具有可操作性。在分析某种语言现象时,我们应尊重语言事实与原则,反对理论先行的唯心主义观点,不能为使英文缩略词成为汉语词汇而刻意追求汉化。相反,李小华先生对字母词的读音情况进行了社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分析,他认为“当前存在的字母词的读音差异……是英文字母读音的内部差异,是标准音与非标准音的差异。”并确立以标准英文字母音为字母词的规范读音,这也是目前较为流行且较容易接受的观点。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注脚中指出“在汉语中西文字母一般是按西文的音读的,在这里就不用汉语拼音标注读音,词目中的汉字部分仍用汉语拼音标注读音。”

因此,小学英语首先要从字母开始。

2.小议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论文 篇二

一、课前准备的有效落实是放手让学生体验的前提

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与否, 将直接导致课堂效率和教学的成功与否, 是放手让学生体验的前提。课前准备要求教师把力度放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材料上。备教材时, 要求教师在编写科学课堂教学预案时, 要理解教材, 研究教材中每个活动内容及活动的内涵, 研究教材中每个探究性活动之间的结构及前后联系, 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基于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活动线索。备学生时, 要准确了解学生的现状, 明白学生的起点在何处, 已掌握哪些知识或哪些技能, 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平台,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备材料时, 要充分考虑材料优化组合与材料适时使用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此,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数量的材料、是必需的还是可有可无的、是指向概念的还是容易引起学生无关注意的、何时呈现、以何种方式呈现等, 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

在备完教材、学生、材料后, 教师还要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 要充分考虑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可能会做些什么、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他们会发现什么、可能会得出哪些结论等, 要做到提前设计应对措施, 以便减少因准备不足而派生出的无用环节, 从而节约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体验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指导是放手让学生体验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主渠道。要实现教学目标首先需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再好的教学设计意图也不能顺利实施, 放手让学生体验就成了乱哄哄的无序活动,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其次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次是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 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例如, 在教学《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 对于这个体验活动首先要制订研究计划, 明确盐要一勺一勺地放, 每一勺都要用小棒在勺子上划一下, 达到每勺盐一样多, 每放一勺盐要搅拌到完全溶解才能放下一勺盐, 最后到盐不能溶解为止。这样学生明白了体验活动的要求, 实验起来就不会乱作一团。当学生体验活动时, 教师应深入到各个活动小组中, 把自己作为一名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和学生“打成一片”, 以一个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间。一方面, 教师可以敏锐地观察学生活动中的困惑、需要以及他们的投入程度等等;另一方面, 加强了对活动过程的科学指导和引导, 不让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及时指导和个别指导, 对这一小组来说是最有效的教学。另外, 也应注意指导的针对性。对优生以“放”为主, “放”中有“扶”;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 “扶”中有“放”, 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有效的指导提高放手让学生体验的有效性。

三、小组合作的有效组织是放手让学生体验的基础

在科学教学中, 观察、实验、思考的活动比较多, 这些活动大多需要分组、分工合作来完成。如果在合作前不教给学生恰当的方法, 学生就会各做各的, 合作时一团乱。所以, 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前, 要求小组中同学间确定目标, 明确分工, 分步实施。合作时, 教师要适当点拨, 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实践, 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后,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使学生认识到人多力量大, 体会到合作的快乐, 并对下次合作产生新的向往。对于学生来说:一要学会倾听。不随便插嘴打断, 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二要学会发言。要学会独立思考并围绕中心话题发言, 看法要有理有据, 语言要清晰, 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要耐心解释。三要学会帮助。帮助他人要热情耐心, 要善于启发他人思考。例如在教学《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 放盐每人放一次, 一个一个轮下去, 一轮结束第二轮接上。在教学《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课时, 学生对高锰酸钾很陌生, 每人都想自己来完成这次体验活动。我早已考虑到学生的好奇, 在活动前强调每位同学放一点, 小组合作很重要。这样在活动中就没有只有一人占领活动器材的现象, 学生其乐融融。还有在教学《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时, 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划火柴, 有的同学因害怕退缩了, 但在小组同伴的指导与鼓励下, 许多学生生平第一次点燃了火柴。

教师还要及时评价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 使每位组员更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 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对小组学习的评价应该坚持以评集体为主, 评个人为辅;以评全面为主, 评特色为辅;以评过程为主, 评结果为辅。活动结束时, 教师可给这个小组星级评定, 不断提高放手让学生体验的有效性。

四、课外拓展的有效反馈是放手让学生体验的保障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时, 总习惯把拓展活动当做标签, 在每节课的最后说上一句“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这个问题我们课后继续研究”, 而如何研究却无后话。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 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时, 要加强实效性。如12月10日晚上八九点, 宁波上空出现了近十年来最美丽的月全食。当我知道这一信息后, 及时发校讯通给家长, 请家长与孩子一起欣赏。许多孩子都是收到信息后马上进行观赏, 有的家长还一边观察, 一边与我短信联系, 及时辅导学生观看。周一回学校让孩子汇报, 很多孩子说这是他第一次看月全食, 印象很深刻;也有的说很神奇, 问我怎么会产生月全食的;还有的孩子写了观月全食的日记, 被班主任大大表扬了一番。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喜悦, 我想这次突如其来的课外拓展活动带给他们的活动体验会终生难忘。

3.小议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论文 篇三

一、增加探索性实验,培养科学素养

探索性试验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教材,阅读资料,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为探索科学现象和规律而设计的切实可行的实验研究方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尽可能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对初中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适时的点拨和引导。笔者是分五个阶段引导学生的。第一个阶段是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熟知各种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作用。本阶段采取游戏、小竞赛等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各种实验器材,这一阶段对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有一定作用。第二个阶段是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要求完成有关实验,用于培养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实验操作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家里利用废铝线、食醋、雪碧塑料瓶、塑料管、茶杯来制取一瓶氢气,先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好实验方案,再动手做一做。这一阶段对学生们正确规范地使用各种实验器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阶段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化学知识,用实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例如,在演示铁钉生锈的实验结束后,分别给学生一些铁钉做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探究铁钉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这一阶段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观察能力有独到的作用。第四阶段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来证明一些结论。例如,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制造蜡烛的石蜡具有有机化合物的一些共同性质。这一阶段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最后一个阶段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方面的一些规律。例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木炭的吸附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种创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展示,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

二、运用媒体技术,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

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可以使教学更加有趣,使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事物,使复杂的过程简单化,能帮助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一)媒体技术在演示实验中的运用

演示实验一般是指教师单独表演实验,它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也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但是有些实验由于反应现象细微,多数学生看不清,教师只能拿着反应容器穿梭在学生中间。装置复杂的实验只能让学生轮流到讲台前观看。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课堂秩序。如果利用投影演示,上述缺点就能克服。例如,铁跟稀盐酸的反应演示实验,按传统的做法,由于反应速度慢,学生很难看到气泡的产生,在演示时笔者利用了投影仪把实验做了如下改动:增加了金属锌和铜,同时把每种金属制成了其元素符号的形状,把金属放在表面器皿中,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就能清楚、形象的看到实验现象了。通过实验学生既复习了元素符号的知识,又理解了金属铁为什么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整个过程非常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增加了其求知欲,优化了演示效果。

(二)媒体技术在学生实验中的运用

学生实验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如何组织好学生实验有很高的艺术性,是值得钻研的课题。实验前和实验中对学生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把实验目的、方法和步骤及注意事项讲解一下,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做“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时,笔者先把制取氧气的课件投到屏幕上,同学们看到了氧气制取装置分步组装及正确收集氧气的过程,同时把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撤酒精灯后撤导气管的错误操作出现的后果演示了一次。通过媒体的运用,学生们能够规范实验步骤,通过实验,同学们加强了对实验装置和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认识。

三、变演示实验为随堂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

随堂实验又称为边讲边实验,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边观察实验现象,一边思考,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得出结论的一种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常处于存疑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以便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在引入新课后,进行“设疑引导,逐一操作”(每桌上发下实验用品)。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己动手做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1.铁片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和生活中的铁制品差异很大?

2.实验中的铁片为什么折成A的形状?

3.铁片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是什么?

4.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学生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问题,获得了更多的基本操作机会,培养了更多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能力。

四、重视课内外结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课本上的知识同现实的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实验与自然现象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完“水”一节的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外调查本地水的污染情况,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水质的监测,治理水质污染采取了何种措施……这种课内外结合的实验,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4.小议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论文 篇四

一、前言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全曰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新一轮的数学课程实验的开展,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随之迎来了一场新的变革。《新课标》提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理念具有跨越式的意义,对于全国的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正确理解《新课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对其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调整与改进,是其面临的主要任务。

二、新课改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1.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转变教学思想

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对学生充分尊重并及时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予以积极评价,进而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踊跃展示自己的个性,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关注,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出现错误的学生要予以耐心地引导,帮助他们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2.新课改要求能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造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摆正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导与主体的地位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动口、动脑和动手的机会,通过启发或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得出结论,最终达到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过程的目标。

新课改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启发学生通过自身的认真观察,主动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概括和应用对规律予以发现和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新课改要求教学方法能够更贴近生活

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能够更贴近生活,能够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其实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存在,并非遥不可及,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与发现数学。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与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善于利用生活中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高效导人课堂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情感活动会影响其认知活动,愉悦的情感会使小学生的感知更加敏锐,思维更加活跃,记性也会更好。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小学生愉快地走进数学世界。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动的开场白、新奇的教学方法、有趣的案例、精彩的结尾,都会让小学生处于兴奋的情绪状态,学习激情爆棚。

小学生正是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纪,在课堂伊始如果能用一个新奇有趣的案例导人教学,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那么他们就会有浓厚的兴趣听完整节课,进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必然会比开篇就直接进人教学内容的效果来得高。

2.合理选用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传统的因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以及教师缺乏教学技巧而采取的填鸭式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标所倡导的新型教育理论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及时淘汰传统的教育方法,及时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与革新。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小学生们就像一张张纯洁的白纸,需要教师拥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与呵护,帮助学生培养和锻炼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深人研究教材,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改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促使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人研究,以教材的内容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得教材的作用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更要引导学生主动从生活中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主动发现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自身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进而通过合作或者其他方法对其教学加以改进。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可以从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得失进行分析,其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结论

发现新问题。小学数学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客观分析,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以后的教学更是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进而指导今后的教学,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结语

5.小议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论文 篇五

绥阳县郑场镇莲花小学:明

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教育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有很多,有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课,有以综合主题形式为主的法制教育活动,如主题班队会,红领巾法制知识广播,也有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整合型法制教育。然而实施渠道纵然有许多条,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有必要在各科教学中都要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培养的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冯恩红教授曾说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的是真正能适应社会、造福社会的人。因此,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祖国接班人。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此方面应抓好以下几点: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从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二、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三、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四、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1.将法制教育渗透到问题设计中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在《鹿与狼的故事》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故事情节上。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故事情节之后,引领学生关注造成鹿的悲剧的“罪魁祸首”――罗斯福的狩猎命令,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中捕杀狼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教师要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罗斯福写一封信,谴责他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2.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语文活动中

每学期,语文教师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五年级有一个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可以开展“珍惜青春,远离网吧” 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辩论赛,主题可以设置成这样:“我们究竟该不该和陌生人说话”,“钱是不是万能”,“当官就一定要贪污吗”……

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时刻注意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渗透的点太多太多,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去探索、实践。

6.小议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论文 篇六

第二步,研究杠杆的秘密。为了让同学们收集数据的时候能有规律,我先进行了示范,选定左边第二格,作为固定的阻力点,分别在上面挂一个、两个钩码,看右边第几格挂几个时杠杆平衡,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们进行了尝试,成功后列出数据,让大家看我记录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学生动手的时候了。我在教室里巡视,这个组看看,那个组看看,发现没有章法的就指导一下。可是这一看不得了,二十分钟过去了,有的组只列出三四组数据,稍一仔细看,发现有的数据根本就不对。一共十五行呢,这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测完?放学铃响了,我等不及了,就让大家看着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进行指导,得出左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然后让大家加快速度继续测。我继续巡视,发现有的组把原来的数据全擦了,有的组组长和组员争执,有的组里一部分人在测,一部分人在打闹或者趴在那不动。这哪是科学实验课?于是,我叫停了测试,让大家就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分析,生拉硬拽着总结了杠杆省力或不省力的规律,让大家放了学。

放学后,我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费了这么大的劲,用了这么多的时间,连想要的基本效果也没达到,原因到底在哪呢?我在懊恼中反思着。

首先,天时不对,上这节课时已经是自习了,而且学生二节课后没下课休息,直接上的自习课,还学的是新课。

其次,地利不利,窗外面有一个办丧事的,鞭炮声、音乐声,念词的声音那么响,直接传到了教室里,学生难免分心。科学探究课,分了心怎么行?

第三,人和不和。作为教师,我没有考虑到以上具体情况,只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就能去上课了;在1班上好了,就能在2班上好。作为学生……算了,他们毕竟是学生,还处在可塑阶段,如果说学习习惯有待养成,或者合作状态有待磨合,那也首先是我这个教师该考虑的问题。也许,这个班就是锻炼我的一个班呢!抱怨没用!

接下来,想想补救措施。下节课上,

1、复习杠杆有三个点。

2、说说杠杆处在平衡状态时的意义(可以清楚地看到哪边力大)。

3、挂钩码,让学生尝试利用乘法口诀使杠杆平衡。

7.小议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方法 篇七

一、让学生自主选择、创新交流识字方法

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语言、动作进行教学, 可以利用谜语记忆法, 也可以利用顺口溜趣味法, 还可以运用偏旁部首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其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 让学生在识字时不望而生畏, 而是学之有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我个人认为, 学生通过学习, 已经总结出了很多好的识字方法, 我们不防放手让他们自己进行学习。在课堂上, 在学习每一课要认识的生字时, 一般情况下, 我先请学生在初读课文时, 借助拼音把生字的音读准, 然后请他们教教旁边的同学。在记忆字形时, 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自主选择, 自主创新, 随时交流识字方法, 任何稚嫩可笑的方法, 只要是学生的良方, 我们就不能否定, 都应鼓励。我平常经常这样提问:“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你用的是什么好办法?你能教教大家吗?”“你觉得哪些字难记, 最容易写错, 能提醒大家怎样记吗?”这样既能让大家分享到识字的乐趣, 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通过形象记忆使学生主动识字

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 教师们就要想办法把一些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 不仅识字的效率低,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 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 充分调动儿童识字的兴趣, 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乐于识字, 主动识字。如在教学“口、耳、目”这一课时, 我在开课初, 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几个学生在学前接触过的有代表性的象形字, 通过画面与文字的演变, 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源与眼前所见的画面产生联系, 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祖国文字奥秘的欲望, 对学习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结合学生已学熟字, 在活动中复习巩固

在识字过程中, 学生记得快, 忘得也快。针对学生这一识记特点, 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根据熟字换偏旁这类字的特点, 用加减法识记生字。如“报”与“服”“近”与“听”“惊”与“就”等, 通过对比记忆, 学生不仅能较快掌握新字, 而且还能在对比中与以往的熟字多次见面, 进一步巩固旧字, 可谓一举两得。教师还要经常指导学生把学过的字进行整理, 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一方面防止遗忘, 另一方面也为以后学习同类生字打基础, 提高识字、写字能力。汉字中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 要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不断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如说说字形, 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换部首、去部首、加部首、数笔画、编故事、讲故事、联系生活经验等) 。

四、用灵活多样的作业巩固识字

语文的识字教学是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 为此, 让学生多识字、快识字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实践中用精心设置的作业来巩固学生识字, 比如用一字开花, 词语接龙, 办生字报”等方式, 就能让学生多识字、快识字, 学生识字的积极性非常高。同时也采用“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的形式来使学生巩固识字, 理解字义, 撑握生字的运用。这种将“字、词、句”连为“一体化”的作业设置对低级学生识字的巩固非常有效。

8.小议小学和初中数学的教学衔接 篇八

【关键词】小学阶段 初中阶段 教学衔接点 差异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78-02

从小学进入初中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生的适应能力还不强,初中的学习内容虽然加深了但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提高,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些学生在小学时成绩很好,但是到了初中后成绩明显下滑。出现这种情况时,小学教师会认为是中学老师给予学生的自由空间太大;中学教师则会认为是学生在小学时期没有打好基础,小学教育通常是单纯的灌输教育,没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我看来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是存在的,以下就是我通过分析影响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衔接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影响数学教学衔接的主要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差异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知识更强调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等。小学数学中数的部分只涉及关于自然数和分数的知识,而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增了负数、有理数的计算有了符号的变化,对学生注意力的分配要求明显变高了。接踵而至的绝对值、相反数、数轴有了抽象思维的要求,部分学生更是丢三落四,无从下手。

2.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机械记忆,很多知识是通过背诵获取的。初中学生的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当然仍有一些是机械性的记忆。目前的小学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直观,语言通俗、易懂, 很多知识是通过卡片、表格给出的,趣味性强, 结论也很容易记忆。初中教材的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有些知识往往通过类比、归纳之后得出结论,虽然没有书本的结论精简, 但探究出其中的性质, 就可以认为抓住事物的本质,对初中学生而言,已经达到目的。

3.教师教学方法和模式上的差异

小学的数学课时足容量小,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例题进行详细的讲解,进行多次的练习,很容易掌握;而初中的课时紧,课容量大,题的类型变化多端,侧重的是学生方法上的渗透,更注重探究式教学,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小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提高对课堂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获取知识也是通过自己的主观感觉并对知识进行简单记诵。初中数学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难度比较高,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思想,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自主进行数学学习。

4.教育工作侧重点的差异。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小学在阶段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小学取消了小升初考试,而小学由于免试入学,尽管毕业年级有质量抽测,但对学习结果的要求比较低,造成了教育工作的侧重点的不一致。但是初中还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初中教师不得不把学习的结果放在首位,暴露了部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在接受新知识、自我管理、学习心态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二、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对策和措施

1.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教学中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来分析和研究,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搞好新旧知识的过渡,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同时,有意引导学生练习、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容易出错、混淆的知识加以区别、分析和比较,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建立中小学数学知识的网络。

2.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初一学生的思维带有小学的特点,而中学数学由于内容多,进度快,使得学生不易适应。因此,讲课时要有意地放慢进度,概念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深入浅出地讲,适当增加课堂练习次数,严格要求规范的书写格式,使学生学习既不感到困难,又有章可循。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特点,要适当地安排学习与练习的时间。

3.学习评价的衔接。

小学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数学教学同样应注意到这些,并不断开拓他们的思路,激发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答案的多样性、正确性。

4.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都将是十分有益的。

5.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过渡,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方法,首先要做到使学生重视课本,因为小学生大多是依赖教师的讲解,初中则更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自学习惯的培养。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先预习后听课的习惯,还要重视初中阶段数学的启蒙教学,特别要使学生重视基本概念的学习,对公式、法则做到不死记硬背,弄清楚来龙去脉理解记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6.学生心理方面的衔接

学生由小学升初入中,在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都发生着变化,教师应指导他们迅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较快地熟悉新的学习环境。在开始讲课时的举例多通过实际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多引导,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素质。另外,我们还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拓展其心理空间,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总结

小学到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过渡时期,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将小学数学知识与初中数学知识进行衔接.初中数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改变,学生经历六年的小学学习所形成的学习思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 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改变教学方式, 以学生尽快投入初中数学学习中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孙玉玺.浅谈中小学数学衔接[J].教育教学论坛,2013(01).

[2]何立德.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漫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9).

9.小议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论文 篇九

鞍山市立山区友谊小学 于蕾

小学科学是一门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培养的重大学科, 随着新课改的一步步施行,科学这门课程在小学应运而生,逐步 得到重视和提升。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学习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观察为主。这不仅标志着该课程从单一的学科教育转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上来,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要飞跃和教 学 不断深化。回顾前后教学,现对本人在《科学》科目的教育教学中的体会做一梳理。

一、科学探究活动是不可替代的

不要用教师的多次讲解和重复的演示替代学生的动手。科学课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认识科学事物和应用所获取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启发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要缩短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和多次演示,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要引导学生亲自感知,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经历“问题——猜测——实验——结论——猜测——实验”的探究过程 , 充分体现做科学、体验科学、感受科学、领悟科学的思想。如:在一杯满了的水中能再放入多少个回形针水会溢出来这一实验?教师先请学生把杯中的水倒满,(觉得不能再倒进为止),然后猜一猜能放入几个回形针水会溢出来?学生有的就说五个,有的说十个有的说二十个等等,接着就请两位同学为一组开始做这实验,教师再作指导,放的时候要轻、快、要平。一个两个、、、一直到二十个水还是没有溢出来,这时大家交流一下观点,再继续猜猜还能再放几个,然后继续做实验。探究对于科学教师而言,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教师突破传统“知识传授”的做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观察现象、设计实验、形成理论、交流观点的能力,并能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精神、情感和价值观。

总之,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二、认真深入地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把握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重要前 提,把握教材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教学的前提是必须“用教材教”,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所做的适当的调整。是否善于运用教例如: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 :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科学教师的知识面要广,要具备一定的扎实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注意拓展教材,对教材的改进和补充,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符合科学探究的方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因此,老师到底如何掌握教材的变化程度,与教师自身钻研教材的深度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课程标准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就能做到对教材的最有效的使用。

三要学会化繁为简 科学课的教学 要得到家长理解和支持,得到他们的配合,进而形成亲师生三者互相成长的良性发展。例如:《养蚕》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能观察到蚕,开展养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历蚕的“卵-幼虫-蛹-成虫”的完全变化过程,使学生感悟生命的短暂和存在的意义,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意识。有位教师就让每位学生养了十几条蚕,随着蚕慢慢的长大,蚕叶越来越不够吃了,家长只能开车到很远的郊区买,很麻烦的。所以教师就改为号召学生在教室指定的一个角落养十几只。大家共同养,做好观察记录,这样也能达到观察的效果。让学生和家长体会了自然真切、简捷方便。

四。注意安全

小学生对科学充满着好奇,而动手也是他们探寻奥秘的第一特征,然而在孩子们的动手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潜在危险,如果教师不引起注意或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对学生的伤害。例如:有些实验要用到稀盐酸、酒精等比较危险的化学用品,酒精灯火焰温度高,碰翻了火会随着酒精的流动四处蔓延,熄灭不当有爆炸危险,所以一点都不能含糊。还有实验中水温的控制等等,教师一定要规范学生的动手操作,及时指出学生活动的错误,所以上科学课时安全教育需要时时做、处处做。

10.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探讨 篇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日常教学中,实验教学就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下面我就实验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课堂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科学课对于学生来说,内容十分丰富而又有趣,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说老师只是单纯的嘴上说说实验如何操作,或者只是在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学生要么是囫囵吞枣,只知大意;要么就是云山雾里,不知所云。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正面、直观地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先明白实验目的,再认真观察实验步骤,注意实验过程中出现哪些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同时让他们清楚正确的操作流程,了解结果究竟是如何出现的,知其所以然。

二、分组实验,培养合作精神

亲自进行实验操作也是学生很乐意参与的事情。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巩固知识,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课,可以安排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操作,学会使用显微镜,学会画生物简图;另一方面进行分组实验,可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精神,让他们自己协作得到结果。同时他们也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校园生物大搜索》一课中,就可以安排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验。比如,可以安排第一小组搜索操场,第二小组搜索教室,第三小组搜索花坛等,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深刻体会活动目的,为下一课教学作铺垫。

三、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如《铁生锈的快慢》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人们是怎样防止铁生锈、减缓铁生锈的速度?同学们回答很多,有的说保持铁制品干燥(防水从而防锈),有的说刷漆(隔绝氧气,防止生锈)等等。这时,可以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去比较哪一种方法能更有效防止铁生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设计,去操作,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还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11.小议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论文 篇十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 2015 )06-0049-02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3.朗读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了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了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了,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至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教师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了,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的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教师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了》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了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12.小学数学教学小议 篇十二

小数乘法教学,是小学五年级教学内容,看似简单,相对于整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类似,都是求几个类似加数的和的运算。但是区别就是多了小数点这么一个问题,所以对于整数乘法意义的理解程度就是本节学习的基础。

1. 关注积的小数点位置

当我们学习了整数乘法之后,再学习小数乘法,最关键的就是计算出小数点的位置。准确的确定因数与积的关系,明确小数的意义和计算规则是本节课的重点,明确计算规则可以制止出现积的小数点位置的错误。

我觉得求积的类似值是以求一个小数的类似值为基础的,但新就新在要团结现实无原则要取类似值,使学生找到数学知识和生存现实的密切关系,也作为教育学生具体题目具体解决的能力。

2. 清楚小数点的变化情况

在本节学习中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一些运算序次和整数是一模一样的,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相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这说明乘法的运算定律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在此给学生们讲清楚小数点的变化情况,更好地让学生树立“轻便”“机敏”的解题意识。

因为小数乘法的意义、盘算规则、运算序次以及应用运算定律简算等知识,都与整数乘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重点复习回顾整数乘法的相关知识重点,在相互比较反复计算中找出它们的异同,既能够让学生找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能帮助门学生构建比力完备的知识体系,还能大大降低教学的难度。比如,教学小数乘法的盘算要领时,先让学生完成一些整数乘法运算题,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因数添上小数点再让学生讨论并实验完成,说出得数原因,再比较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在盘算上的异同,在学习应用乘法运算定律举行简算时也是如此,先利用一些整数中的简算题目入手,再变更成小数。以此类推迁移使学生真正领会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广泛意义,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3. 计算小数乘法中的简算

在教学小数乘法盘算、简算时要特别注意练习学生们的计算熟练水平。由于它是第二单元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直接基础,在确保准确的基础上练习学生的熟练性,可以让学生们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上得心应手。计算小数乘法中的简算,应重视学生解题思路和差异要领的指导,并与口算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领悟运算本领。比如,2. 5×1. 2,既可以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2. 5×0. 4×3) ,又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2. 5× ( 1+ 0. 2) = 2. 5×1 + 2. 5×0. 2,像一些简算题,可以把它融入到口算题中去。在每天的口算练习中,可以口算的题目,让学生说出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比较中找出最优。

4. 求积的类似值

在本节学习中还遇到了求积的类似值等问题,其实它是在求小数的类似数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没有更多新的知识,因此要与学生的学习现实进行认真的讨论,使学生学完之后能够使用这部分知识去解决遇到的现实题目,如购物时算总价,盘算家里每月的电费、水费。学会看发票核对账目、丈量、计算黑板的长、宽、面积,桌面的面积,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实践活动,既能增长学生解决现实题目的本事,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适当地补充一些相干的课外知识。比如,“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一法”,还有“四舍六入法”,等等,以此来开阔学生的眼界。

二、教学中的其它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关于后进生

有的学生学习很差,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的纯粹是由于懒惰不喜欢学习,有的则是因为没有找到学习的方法,教师要给它们的鼓励,拿出更多的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教学,千万不能够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免得让他们的学习越来越吃力,最后干脆是自暴自弃———不想学了。要仔细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帮助这部分后进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优秀的学生带动他们,在课堂上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对于后进生的作业,尽量当堂面批,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以便及时更正、补救。要观察这些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让他们当然来学习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大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历史上任何伟大的事业,没有一个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干成的。作为一个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美德,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一种必备素质,这是一个优秀的未来的人才的标志。在学习当中有很多地方需要学生的合作,但是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合作的意识,没有养成合作的习惯,他们都是家中的王子和公主,他们唯我独尊,非常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教学当中要善于研究,对他们创造出合作的机会,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同学们学会了互相帮助,不仅仅有效地解决了数学问题,更主要的学会了关心他人,知道了怎样的与同学们和睦相处,保持个人与环境的协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处世能力和道德情操。

3. 帮助学生消除过度的数学焦虑情绪

数学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学科,它不像语文历史那样有故事性,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时间长了形成恶性循环,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数学焦虑,数学焦虑是由数学问题和情境而引起的病态恐惧症,一提起数学学习,他可能就会头昏脑涨,考试的结果也是一塌糊涂,这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没有正确认识数学,如此而产生的恐惧感、急躁感等不良的情绪反应。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他们的恐惧,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在生活当中为他们创高学习情境,让他们学有所用,在使用过程当中产生一种成就感,慢慢地就会消除掉学习的焦虑,让学生对学习有一种真切地认识,学生有了错误不能顾盲目地批评,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解决他们的问题,化难为易,语言要亲切台态度要和蔼,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教师对他们满含期待,用实际行动持证明他们能行,可以学习得更好,彻底让他们消除掉学习焦虑。需要考虑的是,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不同,要妥善地加以区别,分别对待,循循善诱,发扬学生的个性。

13.小学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 篇十三

一、重视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科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学生实验,对每一个实验,我都要亲自给学生演示1-2遍,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仔细体验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体会成功的快乐。本学期我组织学生做了制作雨量器、制作天气日历、自制风向标、溶解实验、分离食盐与水、土电话的制作、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等,大大小小的实验有20多个。通过实验,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浓厚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增强,科学课堂一片欢声笑语。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实验中获得知识

我让学生大量的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是教学目标之一,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从实验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知识。本学期,学生不仅记住了科学书本上的知识,而且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比如,如何减少噪声、怎样加快物质的溶解、怎样观测天气,同学们做的井井有条,而且有一定的深度。知识掌握了,学习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学生更是体验深刻。

三、不足

重视了实验,也重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但却忽视了学生的记忆,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好多的知识,学生能够解释很多相关的现象,但要学生准确的去吧它表达出来,却漏洞百出,词不达意。孩子还小,心里明白不一定就能说的出来,更别说写出来了。一次科学考试中,学生的实验题、选择题、判断题都得了满分,可是填空题、问答题却出现了很多的笑话。

14.小议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论文 篇十四

——科学教学中合作探究的有效性探索

[摘要] 现阶段,对如何有效开展科学课堂活动,提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已成为共同讨论的话题。科学教材是由一个个探究活动组成的,本人认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有效性

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

科学教材是由一个个探究活动组成的,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适宜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有效探究不够,深度思考不足,合作效益差,使教学目标难以完成,教师身心疲惫,学生收获较少。

本人认为,合作学习只有解决了过去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目标不明、分工不清、训练不够的问题,让学生逐步学会团结协作,互助交流,耐心倾听,反思纠偏,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

一、精心组建合作小组,形成学生合作探究团体

建立合作小组不能简单地把几位学生就近按座位组合在一起,要将班内学生按成绩、性格、爱好等进行分类梳理,然后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4~5名学生编排成合作小组,推选了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保管员等角色,明确小组内每个人的分工,使每个人都有事情可做。这样既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及特长,又给组员提供互帮互学的机会,同时也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公开竞争创造条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观察实验能力,小组成员间还要注意定期更换角色,使每位小组成员都能体验、体会到每个角色的工作和责任,切实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用科学,在合作中互相理解、支持,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能。为了让学生有更广泛的接触和合作机会,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轮换、重组。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首先,从材料分发的方式入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小组只发一份材料或几份不同的材料。这样在使用材料过程中,小组成员只有协调配合,才能共同达到探究目标。

其次,利用作业收交的方法树立合作探究意识,要求每一个小组指教一份作业,包括小组代表的发言,实验报告,作品或一般的书面作业,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在上交的作业上签名,以表示同意这份作业的结论,并能解释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合理分工,互相讨论、争辩、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完成集体作业,提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关心集体活动的思想意识和集体观念。

最后,利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教师每堂课或某一探究活动结束后,对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评定,定期对学习小组评定汇总,对各个小组作出综合评价,个人成绩由小组成绩评定。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给与优秀组和星级组一定的精神奖励,如自制奖章,上光荣榜,发小红花等,激发各小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与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

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按照课本提示独立制作电磁铁,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比一比哪组同学的动作最快。为了争做最快的那一组,每个同学都积极投入到学习、制作中。动作快的同学自动给同组的人当起了“小老师” “小助手”。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不仅体现在相互帮助上,还渗透在小组讨论、协商、探究上。在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探究,并将竞争意识贯穿其中。很快地,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进行了有效的分工:你制作10匝线圈的电磁铁,你制作20匝的,你负责记录结果……整个实验过程显得仅仅有条,分工合作使得活动效率得到了提高。“比赛制作电磁铁,看一看哪组电磁铁力大”这一活动将学生的兴趣点推向了高潮。每一合作探究小组的四个人头碰头挤在一起讨论、协商制作方案,通过四人的共同努力,他们敲定了认为最精妙的方案,满怀信心地去向其他小组挑战。获胜组体会到了合作的优势,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其他小组也不甘示弱,扬言:“等着瞧,还有下次呢!”

三、把握合作探究时机,设计生动的合作性活动

把握合作探究时机,是有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关键。当出现以下几种时机就需要及时把握:

1、探寻规律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去寻找规律,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同伴的启发下发现规律。此时教师要有耐心,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不要过早抛出结论。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才能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2、验证猜想时。提出探究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大胆地预测一下,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去验证猜想。如教学《有趣的沉浮现象》一课时,探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活动时,然后再验证。最后让学生讨论:你闷是根据什么推测的?通过实验你又有哪些收获?

3、攻克疑难时。当教学中出现一些富有挑战性内容时,由于思维跨度大,开放性强,学生容易出现观点、意见不一,甚至争执不下的情况,这时仅靠个人力量难以找到解答方法,此时需要小组合作,开展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在讨论中,通过相互启发,也许会顺利地找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争执和实践,澄清了是非,并渗透了“不被表象所迷惑”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的科学价值观。

四、适时适度方法指导,提高合作探究学习效率

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否取得成功,还需要教师及时有地指导。教师应改变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控制者的身份,做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

1、创设情景,诱导探究。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源于充满疑问的情景。因此,我们在提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材料时,要在学习内容和学生求职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去,伴以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去寻求方法。

2、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应深入到学生中。认真倾听并观察每个小组的活动,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如教学《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学生在做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的实验室时,采用了串联的方法。可是由于电压的缘故,往往是靠近正极的一个灯泡亮,而另一个灯泡不亮,这时绝大多数的小组都认为这种连接的方法不能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对于出现这种共性的问题,我便引导学生从“第一个灯泡亮了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电流流过灯丝)?” “整个电路有没有断路(说明电流同时也流过了另一个灯泡)?”这两个问题去加以讨论,于是在师生共同合作探究下,这个看似难以说清的问题迎刃而解。

3、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学会说悄悄话;有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观点,要学会欣赏,并合理借鉴;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等。

总之,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的作探究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地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5.小议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论文 篇十五

关键词:环境科学,对象任务,发生发展

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1.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它在宏观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 尤其是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富集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 探索它们对生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等。

2. 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掌握它的发展规律, 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以改善环境质量, 造福人民, 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为此, 环境科学首先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所引起的较近期的直接影响, 并预测较长期的间接影响。在研究中, 不仅要考虑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改造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 也要考虑生产关系的制约作用。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 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 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 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第二, 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第三, 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 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 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第四, 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二、环境科学的发生及发展

环境科学是一门独立的新科学, 虽然只有四五十年的历史, 但它的孕育过程却是源远流长, 由来已久。

人类首先通过生产过程, 主要从环境中获取生活资料, 然后再通过消费过程, 主要以生活“三废”的形式归还给环境。在长时间内, 人类在采集和捕获自然食品的过程中积累了利用和滥用生物资料的正、负两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随着农业的发展, 又积累了利用和改造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的正、负两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随着工业的出现, 特别是近代大工业、大农业以及相应的交通运输等的发展, 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 (很大一部分是非再生资源) 的活动日益频繁和重要, 利用之后主要以工业“三废”的形式排放进入环境中。

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 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中现代化工业和农业, 以及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在发生“资源危机”的同时, 也出现了“环境危机”。“环境公害”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成为推动环境科学发生和发展的巨大社会力量。环境科学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环境科学发展的初级阶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由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生产和消费规模日益扩大, 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后, 明确提出了“环境问题”或“公害”的概念, 用以概括和反映人类与环境系统关系的失调, 并且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人为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同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灾害”区分开来, 开辟为专门的科学研究领域, 作为确定的科学研究任务。而首先承担这一学科研究任务的, 还是一些有关的先导科学, 它们在已有涉及环境问题研究的基础上, 适应当代环境问题发展的新形式, 进一步发展了环境科学, 在其内部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立的新分支科学并明确提出“环境科学”这一新词汇, 用以概括这些新的分支学科。

由于环境科学分别是不同学科内部分化的产物, 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因而它们分别用不同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属于多学科性的。我们把这一阶段也称为多学科发展阶段。它的特点是一系列环境科学分支分别发展, 大大促进了各项专门课题的研究, 但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各自分别研究状态, 环境科学也只是一个多学科的集合概念, 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统一体系。但它的发展, 为适应全面贯彻环境保护方针的需要, 统筹兼顾, 更好地处理人类与环境系统的关系, 使环境科学向更高层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环境科学向整体化发展阶段

环境科学在分别发展阶段已初步形成的分化状态和它所研究对象的整体性越来越不相适应, 这就促进了环境科学向整体化方向发展。它的特点是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 把人类与环境系统看作是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组合的方法, 对人类与环境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 从而把环境科学发展推进到与当代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实践需要相适应的新阶段。

自1978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以来, 特别是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 全世界掀起了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热潮, 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可持续发展”思想, 重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及防治环境污染问题, 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16.小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六

一.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

读写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写记的实践。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的读写习惯的培养。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多记。用笔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做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勤做笔记可积累有用材料,开拓视野,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读后做笔记会产生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有利于研究新问题。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4)默读。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5)与人分享你读过的好书。古人云“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会与同伴分享读书的乐趣,把读书的喜悦扩散,这样可以收获一个浓厚的阅读氛围。

(6)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课改后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宽裕,首先,合理利用零碎时间,例如,在课间或饭间读一篇简短的文章;其次,利用整块时间,在保证休息的前提下每天晚上用四十分钟的时间集中精力的读一篇文章并记下读书心得,照此法练习,不出半月学生便可感受到自己阅读能力的明显提高。

三、要精讲多读,注重学生情感的融入。

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然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教师再适当引导。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这样,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个性化阅读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学生的一切,使学生受益终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特别是小学中年级学生刚刚开始从识字阶段向阅读阶段过渡,加强这一阶段小学生的阅读指导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四、尊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时期下,如何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成为我们小学语文老师所必须面临的新课题。

17.小学科学《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篇十七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的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学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发生的变化,另一类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蜡台,酒精灯,火柴,铁架台,石棉网,大烧杯3(其中一个有石灰水),蒸发皿,瓷砖,抹布等。

自选材料:白醋,鸡蛋,易拉罐,碱,石灰水,吸管,白糖,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像今天今天的课堂,就和以往不同,那位细心的同学观察到了,有什么不同?(举起手中的粉笔,)像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

生:身高增长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我们就先从蜡烛开始来认识物质的变化。(板:蜡烛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以饱满的热情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1、谈话:蜡烛是我们都用过的东西,太熟悉了,那么你对它的认识有多少呢?请同学们拿起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蜡烛,认真观察,把你们看到的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蜡烛油哪些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2、师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

生:回答。

3、师问: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使蜡烛变化的方法

4、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要想使蜡烛发生变化,我们还要借助一些工具,看看老师都为同学们准备了那些器材。

师逐个拿起器材,生说出器材的名称。

5、下面,根据你们想到的使蜡烛发生变化方法,借助这些器材,设计实验,看看怎么做。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根据小组汇报的情况,提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其它注意事项。

6、各项组根据汇报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记录。

7、汇报实验结果,师适时板书。

8、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蜡烛燃烧的3个实验,老师接着引导:

过渡语:其实,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借助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瓷砖,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发现。让我们来看一看,怎么做。(出示课件)

学生读实验方法,师提出注意事项。

小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根据板书,提出形态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现在,让你们给蜡烛的变化分类,你们怎么分?

(两类:形态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同学们的这个发现和科学家们的发现是不谋而合,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给物质变化分类的。(课件出示物质变化的分类)

(1)、找生读

(2)、强调产生新物质变化的特征:颜色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

小结:只有形态变化的还叫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只是形态改变,化学变化不仅仅产生新物质,一定还会伴随着物理变化。

三、探究其它物质的变化

1、蜡烛的变化分为两大类,其他物质的变化又会是怎样呢,我们来看下面的探究活动,课件出示。

物质的变化实验记录

探 究 活 动

现 象

变化种类

把生鸡蛋放入白醋中

压扁易拉罐

向碱水中倒入少量白醋

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2、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石灰水、白醋、生鸡蛋、碱、易拉罐。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把4个实验全部都做。每组只能选1个实验进行探究。现在小组成员凑在一起,赶快做出决定。(小组商量)

3、猜测:小组长领取实验材料。其他同学先猜测一下,你们要做的实验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4、展示自己的成果。

5、总结:

通过对其他物质变化的研究,我们进一步证明物质变化有两类,一类是仅仅是形态发生变化,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出示课件

四、分析生活现象巩固所学新知

1、过渡:我们知道了物质的变化分为两大类,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课件出示)学生结合图片逐一解释。

1.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2.面粉做成馒头

3.枫叶颜色发生变化

4.铁水变钢锭

5.火柴燃烧

6.水的三态变化

7.盐酸点在石灰石上

8.白糖加热至融化

9.白糖加热至焦黑

物质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但我们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只要同学们课后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一定能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

版式设计:

蜡烛 的 变 化

加热 固体-----液体

液体-----固体

点燃 水、二氧化碳、黑色碳

18.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篇十八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中心学校邮编:812100

姓名:吴生春电话号码:***电子邮箱:

dhllkxx@163.com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小学科学教材虽然已经走进了课堂,但未能引起教育局界人士的特别关注。我们农村没有专科教师,科学教学只是语文、数学教师的兼职,这些教师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语文、数学教学当中,把科学课的教学当做辅助任务。通过本次培训,我认识到了科学课的重要性,应把科学教学推到高峰,引起各位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为此,本人将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对策

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科学教师以兼职为主,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很不令人满意:①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讲授得多,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少;教师讲解分析得多,很多学校没有实验室,学生自由活动少,更谈不上亲手做实验;“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多,学生自主地向教师发问的少。久而久之,课堂缺少生活化,学生几乎成为教师的奴隶。②在教学中教师最先考虑的是自己如何试图“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往往设计教学环节如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挖掘知识的深度,扩大知识的广度,习惯于在“学科知识”的范围中规划一切教学活动。学生的生活、快乐,学生是否真正需要教师,教师往往不予充分关注,这势必使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使生动鲜活的自然科学失去应有的活性。③学生虽从三年级就开始与科学课程打交道,但平时的学习时间大多用于主科学习,对生活中的科学不够重视,缺乏运用科学原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大多数教师虽知道一些生活化策略,在教学中也有所运用,但是到底怎样运用,在什么时候运用对学生的发展最大还不得而知。

针对上述现状,我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发现了许多问题与困惑,如教材中内容过多、教师如何正确处理好教材、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大班额下学生

纪律的调控、教学时间的正确分配、学校实验室的建立、实验中学生对问题的选择、学生学习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

学校硬件条件和教师理念虽然相对之后,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并不是让课程脱离学术轨道,而是让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这就有必要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本校三至五年级学生整班抽样调查发现:有93%的学生认为课堂上能自己动手做实验是最快乐的;有65%的同学对有关生活中的科学感兴趣,有29%的同学对未知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感兴趣。法国著名启蒙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所以,我认为将科学问题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非常有价值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去尝试。

一、立足生活----将科学问题生活化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努力在学生生活与科学教学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只要教者有心,科学知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生活化,把科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教材处理生活化

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的差异,风情的差异,生活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生活化。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改一改,在教材中,编者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我国地域辽阔,这些例子不可能是每一个学生都熟悉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改编教材;(2)添一添,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3)减一减;(4)排一排,根据季节时令,将每册的内容体系重新编排,使教材更能联系生活。

2.探究材料生活化

“有结构的材料”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思考,能提升科学概念反映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有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完整的形象,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我们发现,材料的选择一旦脱离学生的生活,一会分散学生探究的注意力;二可能无法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三是这些材料学生不易找到。因此,我们觉得“有结构的材料”选择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实施:(1)从学生身边的物品中选择;(2)从学生周围的环境中选择;(3)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4)在学生经验范围内选择。

二、走近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

问题提出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可以是独立探究、师生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其中,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从而改进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形式不仅充分调动不同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相互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1.课堂导入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学生看不到课题与生活的关系,就无法形成高水平的学习

动机,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我们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作为课堂的切入点,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提出相关的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每次上课用生活例子引入课题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2.教学过程情境化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采用语言引导暗示、实物设境、游戏设境、多媒体设境、网络设境等方法来创设生活化的意境,进行情景教学。这种方法的教学,虽然教师在课前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投入,记忆深刻。所以,科学教师要努力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如在教学《研究纸》一课时,课前我们让学生去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纸做的,以及纸的种类。上课时让学生汇报了解到的情况。学生在了解和汇报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纸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纸的品种也很多。至此,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课堂上,敏敏突然流鼻血,她该选择哪种纸呢?是呀,“这些纸各有什么特点呢?”“包装邮件的纸必须具备怎样的特点呢?”“这些纸各有什么用途呢?”„„一个个问题油然而生。很显然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来学习,唤起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它不是枯燥的,而是无比有趣的。

3.在探究中思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如探究:《磁铁的磁力》这节课我先在课桌上预先装好了两个回形针的一杯水,让同学们不动杯子不碰水,取出回形针。第一个上台的男生把磁铁悬在瓶口上,反复几次,回形针动都不动;第二个男生把磁铁直接搭在瓶口上,他认为这样更近一些,结果回形针仍然无动于衷;第三个孩子用磁铁的一端,回形针虽然动了,但还是没有取出来;

最后一个孩子用磁铁的另一端,轻轻的把回形针取出了„„”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还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发现和关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返回生活----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要把新知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老师必须安排一个“知识回归”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以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1.课外活动科学化

课堂探究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有许多活动不能展开,课外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了蜗牛的外在显性特征后,指导学生在班上开辟生物角饲养蜗牛,继续研究它们的一些生活特性等内在特点。

2.家庭生活科学化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更能刺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更应关注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喜欢探索的是什么。例如,在探究厨房中的科学:(1)醋、糖、盐、酱油等的性质用途;(2)用什么方法除热水瓶中的水垢;(3)清洗厨房油烟;

(4)把蛋壳放入醋中,看看有什么现象等。另外如洗衣服时看到五颜六色的肥皂泡,现代化的科学电器设备,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等等,无一不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在探索感兴趣的事物中,点燃智慧火花,搞“小发明”、写“小论文”等,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3.科学作业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巩固而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等的作业形式,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表面》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的沙坑里边去动手做一做盆地、丘陵等各种地形。玩泥、玩沙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利用课余休息的时间玩沙造地形,在玩的活动中进一步建构知识。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并实践新的课改理念,因地制宜地为学生搭建学习科学的生活化平台,潜心研究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案例,我们滞后的教学现状一定会快速更新。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上一篇:合肥市供电局下一篇:“增强生命的韧性”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