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第三章回顾与思考

2024-11-28

34第三章回顾与思考(精选8篇)

1.34第三章回顾与思考 篇一

《法律与生活》回顾与思考

这学期选择了《法律与生活》作为选修课,我收获很多,我从中了解了很多法律及道德方面的知识。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很不错,每节课安排一段视频,让我们从观看视频中了解到其中所讲述的法律知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感受也最深的几节课分别是

一、法治的力量-201110大法治人物;

二、法眼看醉驾-高晓松醉驾被捕;

三、消费与维权-观看央视3.15晚会;

四、村规与国法-观看电影《被告山杠爷》;

五、观看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看了走进法治人物,感受法治力量的颁奖典礼后,感受颇深的是他们既有个人,也有集体。他们来自于社会各个层面,具有不同的职业背景,年龄层次,教育程度,他们的故事也呈现出丰富的内容与形态,种种不同的基础上,有着一个基本共性-他们承载了中国的法治进程中的点滴进步,他们用实际行动推动了中国的法治进程。律师施杰,是孙伟铭案中被告的二审辩护律师。在辩护过程中,他发现类似的醉驾案件在适用法律上存在两难境地。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以及与国内一些知名的刑法学专家、医学专家的深入探讨,2010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施杰率先提交了一份《关于增加危险驾驶罪》的提案,并很快得到采纳。与此同时,一些法律界人士也开始呼吁“醉驾入刑”。2011年2月,刑法修正案将醉酒驾驶列为犯罪,5月1日正式施行。因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醉驾入刑”成为了2011年的法治热点,引起广泛热议。

郑喜兰,现任唐山市丰润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长。在任基层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长的十多年里,她组织立案查处贪污贿赂案件93件,侦破过某国企会计挪用公款1150万元等大案要案,有罪判决率100%,挽回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并亲自组织抓逃3次4人。郑喜兰先后被高检院记一等功,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三八红旗手”等56项荣誉及奖励,被群众誉为“执法为民的好检察官”。

虽然评选出了十大法治人物,但是他们都是用自身的力量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杰出代表,她们的行动也必将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法制建设当中,并将不断地完善和创新。看完了法治人物颁奖典礼,更多的是感动,那么下面要说的则是高晓松醉驾案以及一些感想。

当年以一首《同桌的你》而走红乐坛的知名音乐人高晓松,2011年5月9日22时50分,在北京东城区驾车与前车追尾因醉驾被拘,造成四车连撞,4人轻伤。因涉嫌酒后驾车,高晓松随后被警方带走。5月10日凌晨1时30分,警方对高晓松进行抽取血液样本检测,结果为每百毫升血液中C2H5OH含量为243.04毫克,已经超过醉酒驾车标准3倍。事发后,高晓松写下简短的保证书:“对不起!永不酒驾!”

5月11日,高晓松因涉嫌危险驾驶罪,被警方刑事拘留。5月16日,北京交管部门将在东城法院吊销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的驾驶执照。17日下午,相关案件公开审理,高晓松以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人民币,成为“醉驾入刑第一明星”。

2011年11月8日凌晨,因醉驾被判六个月拘役的高晓松从北京

东城区看守所获释。由于认罪态度良好,高晓松人气不跌反升。

对此我想说人孰无过,知错能承认、悔过、改正,就值得认可,同时,我们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之前都要考虑后果,不能做危害自己和他人的事,严格遵守法律,做一位守法的公民。

下面要讲的是带给人们对道德的审视的3.15晚会。

“名义上是公益,该收钱时我们也绝不手软。”打着“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旗号的“工程理事长”“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是近几年活跃在全国很多县市的一项活动,在全国有上百个工作站。然而这个公益组织并不存在,它只是一个打着公益慈善为幌子的骗钱公司。这个所谓的爱眼工程,丧尽了爱心。

作为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店,在北京三里屯麦当劳店却执行着双重标准。该公司的“品质参考手册”明确规定食品的保存时间,而在实际操作中,确使用着过期食品。虽然事后,麦当劳公司给晚会发来邮件表示会就这一个别事件立即进行认真调查,并严肃处理,以实际行动向消费者表示歉意。但这件事,也给国人提了一个醒,不一定外国货都是好的,对于舶来品我们同样要注意食品安全。

“人无信则不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诚信,也同样不能立足这个社会。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在利益面前却也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甚至被践踏的道理,从今年3.15晚会所曝光的事件来看,也同样反映出这点。

下面我来介绍一部关于法律方面的影片《被告山杠爷》。影片中山杠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村主任,在那个公安都很少去的太平的村子

里,山杠爷一直很好的主持着大局。后来因为用游街的方式教育村里的一名叼妇而使其上吊自杀,被人检举揭发而被告。影片中我对于山杠爷的孙子这个角色思索了很久。自己的爷爷做的,和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完全不同。他问过他爷爷,得到的回答是:国有国法,村有村规。如果把一个村看成一个国家,那么村规就是国法。而似懂非懂的孙子直接写信给了《法制报》引出了下面的情节。

看完这部影片,我感受良多:农村社会是一个 “熟人”社会,大家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村规是大家所认同的行政规范,而山杠爷那种方式,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合理的。只有他孙子认为那似乎是违法的,这反映出当代人们特别是在农村法制观念的淡薄。出了事情总是按照村约民规来解决。当然这同时也反映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法制的不健全,导致这一法律所不能触及的事情只能用村约民规来解决的尴尬局面出现。这一局面,我相信会逐步得到改善。可是我不禁在想:堆堆村里一直所认同的权威去坐牢了,村名的脑海里隐约有了一个法治社会的概念。

法制是人们创造出的政治文明成果,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在社会人人都应该依法办事,也就是说,要依法治国。这是当代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情理与法律的冲突。这又该如何处理呢?我想,立法者是不是应该更加深入民情,考虑到实际的民情呢?是不是应该考虑到去填补现代法律的空白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而我们作为公民,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遵守维护法律。这是这部影片

带给我们的启示。

下面要说的是观看《肖申克的救赎》后带给我的一些想法与感触: 事业有成的银行家安迪因被误认为谋杀自己的妻子和情夫,在肖申克监狱终身监禁。沉重压抑的背景,还有瑞德那平静缓慢的叙述,让作为观影者的我一开始一直为安迪的命运纠结着,无法想象这该有一个怎样的合理结局。

影片中这个意味深长的句子“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希望是件好事,也许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而且美好的事情永不磨灭。),一个普通的词——“希望”,却因他在狱中用一把六英寸长的小石锤掘出了一条逃往外界之路,于19年后成功越狱的那刻给予了深刻的诠释。安迪在那个司法黑暗狱政暴戾的环境中坚守,尽管现实的残酷吞噬着他的肉体,而他那永不放弃希望的人性却在自我救赎中,净化了许多人的心灵。狱中几乎每个人都觉得“希望在这里是个可怕的东西”,因为哪怕是个无谓的逃跑的念头也会遭到典狱官们的毒打。他在肖申克似乎是个异数,喜欢整天把玩各种石子,阅读很多书籍„„

老布在肖申克服刑50年后假释出狱。本应该庆幸他获得了自由,然而长年累月的“制度化”生活,让他在陌生的社会中如同一只没有了翅膀的鸟儿,无助地生活着。终于,在墙上刻下“老布到此一游”的留言后放弃了生命。自由给了他希望,而这希望带给他的却是惶恐不安的生活,每次噩梦过后都要思考一番后才能明白自己身处何方。也许,那50年监狱生涯让他忘却了自由之感,而所谓希望,则只是

心中的那份虚妄罢了,所以他选择了死亡。

瑞德在狱中多次申请假释,却一次又一次未能获准。当他几乎绝望时,却又戏剧般获得自由。狱中的他神通广大,似乎没有他买不到的物品。然而当他重获自由回归社会后,却也如老布般感到无助与失落。看到了墙上老布的遗言,本以为他也会追随老布而去,幸而他想起了安迪留给他的话,重拾了希望之火。最终他见到了老友,并拥有了真正自由的生活。

安迪在狱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后,当他爬出污水管道,在雨中张开双臂,犹如囚鸟重新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之后,他用了在狱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典狱长洗钱时虚构出的那个人的身份取得了那些账款,过上了自由的生活。同时,把典狱长的罪证曝光于社会,让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他怀抱希望,所以能成功地为狱友争取到一瓶冰啤;他怀抱希望,所以能够用特长取得狱官信任而在广播室播放音乐;他怀抱希望,所以每周一封信最终为监狱争取到了图书馆的旧书;他怀抱希望,所以能够帮助一些狱友学习并获得学历;他怀抱希望,所以最终逃离了肖申克,获得了人生的自由。正因为有了希望,他才一直维持着自己的信仰,一直在前进。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希望,有了希望,你的人生才是积极有意义的,它将带着你走向成功,走向光明的未来。

2.34第三章回顾与思考 篇二

一、关于会计准则性质的几种观点

1、技术手段论。

“技术手段论”认为, 会计准则是一种纯客观的技术性规范 (江金锁, 2005) 。王建新 (2006) 认为, “会计准则制定应以技术性为基础、中立性为原则。会计准则制定要看技术是否可行, 会计环境是否可取, 是否与客观经济条件和实务处理相符, 会计准则制定应尽可能的反应经济现实。”并且认为, 从技术水平上考察会计准则, 他有可能达到“完整、有序、系统和内在统一”。事实上, 美国会计界曾一度热衷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可以说正是该观点的一种延伸。但以美国为代表的会计原则发展史可以表明, 这一完善的会计准则从未出现。綦好东 (2000) 认为, “将会计准则看成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 只是看到了会计准则实施过程所呈现的技术规范这一外在形式, 而没有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及实施结果给予足够的关注。”客观地讲, 技术手段的确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基础, 但会计准则决不单单是一项纯客观的技术规范, 会计准则的完善过程也绝不仅是会计技术水平的提高。因而, 一项“完善的会计准则”或“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也许仅是一种假设的“理想状态”, 或者说是会计准则变革和发展的“方向”或“目标”。

2、经济后果论和政治程序论。

“经济后果论”是与“技术手段论”直接对立的。所谓“经济后果”, 按照泽夫 (1978) 的解释, 是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 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的利益。关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有一种更通俗的理解, 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经济业务的复杂性日趋提高, 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越来越成为一种“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存在状态 (刘峰, 2003) , 它只能通过会计数据对外表达, 因而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将导致不同的“经营成果”, 从而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经济后果论”为会计研究领域的许多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由此,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会计准则不再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规范, 而被理解为公司利益集团关系的调节器 (曲晓辉, 2003) 。

“政治程序论”是“经济后果论”的进一步延伸。它着眼于准则的制定过程, 并认为准则的制定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政治过程。“泽夫 (2002) 对准则制定征求意见过程中的‘政治’游说进行了探讨, 他对‘政治’一词的解释是:报表编制者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出于自利的考虑或劝说, 可能会损害到投资者或其他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可见, “政治程序”和“经济后果”二者是内在一致的:正是因为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存在, 才促使各利益集团设法干预准则的制定过程, 最终将准则的制定演变成一种“政治程序”。两者相比较而言, 经济后果是目的, 政治程序是手段。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 必须协调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 以期寻找可获得相关利益集团各方能够接受的准则。在这方面, 发达资本市场上的准则制定过程最为典型。可以说, 这两种观点都能够较好地解释英美模式下的会计准则制定。

3、公共合约论 (契约属性论) 。

谢德仁 (1997) 认为, “会计准则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项关于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公共合约。”綦好东 (2000) 认为, “将会计准则定义为一种公共合约能够更好地解释会计准则制定、实施及实施后果的系统性特征。”王建新 (2006) 进一步指出, “会计准则是一种不完全合约。由于外部世界的复杂性、不确定性, 合约当事人不能完全预见到与合约相关的可能事件出现的情况;也由于当事人的机会主义和风险规避、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 合约当事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到与交易合约相关的全部信息……合约总是不完全的,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规范会计行为的合约关系, 同样也是不完全合约”。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考察, 合约的不完全性是客观存在的, 会计准则这种合约的不完全性, 是由准则制定者的有限理性、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准则执行机制的不完善性等因素所造成的。无论是在发达国家, 还是在转轨时期不尽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 准则的这种不完全性都是存在的。会计准则的不完全契约属性, 可以解释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曲折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征。

4、制度安排论。

刘峰 (2000) 提出, 会计准则的本质是一项制度安排, 具体来说是一项用来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按照诺斯 (1971) 将制度分为“降低交易成本和降低风险两种”的观点, 他认为会计准则这项制度安排主要是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同时附带具有降低风险的作用。綦好东 (2000) 也认为, “从本质上讲, 会计制度也是调节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准则……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制度安排, 与其他制度安排的重要区别是, 它通过提供会计信息加工的技术标准, 来减少会计信息使用者搜集、鉴证、利用会计信息的交易成本, 以减少不确定性, 从而实现制度所具有的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功能。”另外, 刘峰 (2006) 又进一步阐述了这种观点, 指出:“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制度安排, 其本质目标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对资本市场的投资信心……会计准则之所以存在, 是为了有助于方便地达成交易契约并使该契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一套普遍接受的会计准则是公司交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准则的改变也就意味着公司交易行为的变更……根据Black和Kraakman (1996) 的观点, 会计准则的制定应主要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是能够为公司管理人员提供足够的职业判断空间以促进交易结构实现的灵活性;二是有效保护外部投资者免受公司内部人 (包括管理人员和大股东) 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利益侵占。”很显然, 他认为会计准则这项制度安排主要是为了服务资本市场发展和保护投资者 (特别是外部投资者) 的目的而存在。将会计准则的性质定义为一种制度安排, 还可以解释准则在制定、执行、变迁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5、其他观点。

主流观点之外, 也存在着一些不甚一致的新鲜观点。宋英惠 (2006) 认为, 会计准则本质上是一种“均衡博弈规则”。其实质是“产权利益主体为了保护各自的产权利益进行重复博弈而自发演进的结果。”这一观点是从博弈均衡观出发所得出的新鲜观点。但实质上, 它与其他观点是相通的。产权利益主体为了保护各自的产权利益进行重复博弈的过程, 表现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就是利益主体为了不同的经济后果而干预会计准则的政治化过程。换句话说, 准则的制定过程就是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博弈过程。由此而产生的“博弈均衡规则”实质上体现了“公共合约”的性质。周华、戴德明 (2006) 同样从制度分析入手, 通过考察会计制度的演进, 提出:“会计制度 (广义会计制度) 的本质是财税制度、法律制度、与会计技术体系相互融合所形成的会计政策的集合, 是法律制度、财税制度规定的企业利益分配机制的具体实现程序。在这个意义上, 会计制度可视为民商法和税法的实施规则, 而会计计量技术则是现代会计、法律财政制度之间的结合点。”该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将会计制度的服务对象扩展到资本市场之外, 会计制度的本质是“企业利益分配机制的具体实现程序”, 是一种内在遵从于财政税收体制和法律秩序的会计行为规则, 其目标是“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利益分配的均衡”, 从而最终达到“确定经济关系、规范经济行为、维护经济秩序和服务经济活动”的宏观目标。正如笔者所言, 该观点所传递的是一种“体现本土价值观的会计理论”, 所倡导的是一种“按照财税法、民商法和会计制度一体化的改革路径来进一步提高会计制度的可用性。”

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德日会计准则 (或法规) 、国际会计准则的性质特征

考察我国会计准则的性质定位之前, 有必要了解几种国外会计准则的性质特征。按照国际会计模式的一般分类 (即英美法系的会计模式和大陆法系的会计模式) , 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会计准则、德日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性质特征。

1、美国公认会计原则 (GAAP) :

介于经济后果论和政治程序论之间。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当介于经济后果论和政治程序论之间 (刘峰, 2004) 。“亦即, 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将会对那些受约束的企业产生差异悬殊的经济后果;在美国的政治制度下, 那些因此而出现不利后果的企业必然寻求立法者的干预和保护;国会的介入使得会计准则的制定变成一个政治过程:在指向分散的多重利益集团之间寻求一个所有参与方都能接受和认同的平衡点。”

美国的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认为, 美国的资本市场是全世界最发达的, 美国的会计准则也是全世界质量最高的会计准则。作为英美法系国家的代表, 美国的会计准则不是法律条文, 而是由一整套会计文告构成的公认会计原则 (GAAP) , 这一公认会计原则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公认性;二是权威性 (曲晓辉, 2004) 。一般认为, 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会计职业团体, 其间经历了由会计程序委员会 (CAP) 和会计原则委员会 (APB) 到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的转变, 其准则制定的权威性, 主要来自于权威机构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的支持和认可。根据1934年发布的《证券交易法》, 所有上市公司都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 并于1934年成立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 要求SEC负责制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遵循的统一的会计规则或准则。1937年SEC授权会计职业团体美国会计师协会 (AIA) 制定会计准则, 而自己却保留了财务报告规则的制定权和对会计准则的最终审查权。SEC的第150号会计系列公告 (ASR150) 指出, 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制定发布的会计准则属于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其会计处理方法是为证券法所认可的会计方法。由于SEC的支持, FASB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SFAS) 和《解释》被会计界视为半官方的准法规。

从准则的法律地位上来讲, 美国的会计准则即不是法律, 也不是法律的具体化;从准则导向上来讲, 美国会计准则应当是一种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 或者至少是一种“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的混合体”。民间职业团体的制定模式, 原则性的准则导向, 这些因素似乎决定了美国会计准则较弱的“自我执行”特征, 但是由于美国相对完善的市场环境、高效率的司法体系、适时的政府干预等因素的存在, 依然较好的保证了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 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 履行了准则制定的投资者保护观。

2、法、德、日等国家的会计准则:

法律的具体化。德国会计法规一直由政府制定, 并包含在商法内, 近年来, 商法已被修改, 明确规定德国的上市公司可以选用德国会计规则、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会计准则;法国的会计规则由国家会计委员会拟订, 交有关政府部门审定, 并体现在商法内;日本企业会计商会 (BADC) 及其前身作为财政部下设的咨询机构, 一直负责制定日本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在成文法国家, 如法国、德国, 相当一部分会计规范散见于商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典中, 在这种会计模式下, 会计准则本身是一般法律的一部分, 因而广义的会计准则就具有法律地位。这种会计模式的特点是:会计准则由政府制定;会计规范严重受税法、商法等的制约;真实公允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被置于次要地位;企业管理人员和注册会计师在会计处理上几乎没有判断权。在会计国际化的浪潮中, 大陆法系会计模式正朝英美会计模式转变 (郭永清, 2003) 。

3、国际会计准则 (I AS) :

明显的“政治程序”特征。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充分表现出“政治程序”的特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 其制定过程常常表现为:世界各国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而借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这一平台争夺制定权的博弈 (王建新, 2002) 。从技术层面考察, 国际会计准则有两大特点:“处理重要项目是国际会计准则的一项基本原则;广阔的被选空间是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个局限 (曲晓辉, 2001) ”, 国际会计准则是典型的原则导向会计准则, 这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个基本观点;从另一个角度讲, 国际会计准则也只有实行原则导向才能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制度环境差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致力于会计的国际协调, 一心想为世界资本市场提供一套“为投资者所信任的全球化的会计准则”, 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IFRS目标, 定位于全球资本市场跨国上市和筹资的财务信息的决策导向。但是, 国际会计准则从立项阶段主要考虑的就是发达国家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取向, 准则的最终出台不可避免地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利益斗争的结果。曲晓辉 (2003) 指出:“毋庸讳言, 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组织结构、人事安排、发展目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建设计划和国际会计准则 (IAS) 修订计划等方面, 清楚地表现出维护发达国家利益、为发达资本市场服务的趋向。”

三、我国会计准则的性质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 将我国会计准则定义为一种制度安排, 它不仅仅具有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 还是技术手段与经济功能的综合, 是法制化经济手段的一部分, 是适应我国特殊制度环境的配套性的制度安排。

首先,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会计司, 就准则体系的法律定位而言,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属于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 法规体系通常由四部分构成:一是法律;二是行政法规;三是部门规章;四是规范性文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基本准则属于“部门规章”, 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属于规范性文件。会计准则作为法规体系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要求企业必须执行, 否则就属于违法行为。因而在我国, 会计准则不单单是一项公共合约, 它是一项制度安排, 属于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 从形式上具有了一般公共合约无法比拟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其次, 会计制度规范在一个经济系统内由政府制定施行而发挥作用, 就是一个会计管制的过程 (马骏, 2005) 。就我国准则体系的内涵而言, 强调的是会计要素和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同时兼顾了会计记录的要求。显然, 这种管制实际上是对会计信息的管制, 是对会计信息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信息生成过程的管制。会计管制是现代市场经济政府干预的重要形式之一,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不但是一项技术规范, 它是技术手段与经济管制功能的综合, 是“法制化经济手段的一部分 (冯淑萍, 2004) ”。

再次, 就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直接动因而言, 我国之所以要制定会计准则, 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1) 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较为彻底的转变, 旧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要求, 要构建新的会计核算规范, 而会计准则是较为恰当的形式; (2) 会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组成成分之一, 理所当然要与其他宏观管理政策相协调、相配套; (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 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为了方便引进外资, 也为了我国企业能够走向世界, 我们应该在经济上向国际靠拢。因此, 比照世界上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 制定会计准则, 以取代统一的会计制度势在必行 (刘峰, 2000) 。刘峰将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定义为一种“被动的创新”。笔者认为, “被动”二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准则制定的直接动因。会计准则更多地体现为人为设计的结果, 以准则为指导的会计实务更多地体现为遵循一种“安排”而不是“惯例”。

3.34第三章回顾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700-03

21世纪的脚步以刻不容缓的步伐走进了发展尽千年的中国武术,在国际化和东西方文化及诸方面不断的碰击和交流中,中国土生土长的武术不断的进行自我改革与完善,形成了现代竞赛体系完备的竞技武术和多姿多态的大众传统武术。武术的现代化路程是坎坷和艰辛的,回顾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分析武术发展的过去和现存的问题和矛盾,对于中国武术的今后长远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中国近代武术发展回顾

1.120世纪初期传统武术的低谷发展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农民为主、以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宗教和拳术为主要武器的反帝爱国斗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清政府对武术的偏远和禁止。清政府对于西方火器乃至兵操的崇拜和迷恋以及对民间习武的严厉禁止,促使了武术不得不从公开转入了地下。据马良评论:“盖因义和团起事,惟持刀枪棍棒各器械,且其平时操练,亦是武术。故政府既以为民间自由存置武器,堪致巨变,遂严禁人民存置武器,纨绔书因亦大受影响……。又各村镇庄乡,经此巨变,籍武术之力得保平安者,亦复不少,此等庄乡对于武术教育,不惟不见退化,反从此愈加进步。”[1]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义和团的失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术的公开发展,但也为武术的后期发展提供了后续力量。

如果说义和团的失败为武术的低谷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那么武举制的废除则是武术向民间的转移的关键因素。1898年,清廷“内外臣工请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马步射无与兵事,废之。”[1]武举制的废除切断了中国习武者的仕途,武术从此从官方走向了民间。这在客观上虽然降低了习武人的积极性,但却为以后武术价值的多元化提供了发展空间条件。同时,由于科举已废,习武之人“遂多改事他业,故各省各处之武学馆,亦入天演之淘汰。”[1]武术从此与社会活动开始了广阔而复杂的联系。这为以后的武术教师、保镖、武术会组织的创办等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总之,在这一阶段,由于义和团事件和武举废除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从整体上看,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走入了一个低谷时期。其特点是武术职业由官方走向民间,武术活动由公开转入底下。但同时由于大量武术人员向民间的转流,从而为下一阶段武术飞跃发展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1.220世纪20年代传统武术自身体系的分化辛亥革命的成功和清政府的倒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这一复杂的历史阶段,特别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不断冲击,以及中国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西方式的物质和精神的科学、民主等理性观念大潮的影响下,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武术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和变革。其中沸腾一时的“国术改良运动”就是中国武术与西方文明所碰击出的火花。而改良运动中较为著名而影响深远的“当首推马良所提倡之中华新武术,次当述及天津之武士会及北京之体育学校。”[1]“新武术”实际上是从武术套路中抽取基本动作,归类整理,再编排连接成新的套路,其“教材及教授法,概受瑞典式体操之影响。”[1]从此可以明显看出,“新武术”的创立和发展主要是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然而,它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却起到了历史上的一个分界点,即“新武术”所代表的武术体系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对立。尽管当时“新武术”并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竞技武术,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长期的中国武术界的争论。其影响一直波及至今。由于当时的“新武术”比较适合与学校体育教学,所以被教育界大为欢迎。1919年经国会辩论通过,成为全国学校体操的正式内容。[1]

传统武术由于“新武术”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其自身体系已经开始发生了潜移默化的量变,其表现为新武术体系与传统武术体系在力量方面的转移和对抗,但尽管如此,这种转移和对抗是不明显的,相对处于萌发状态。

1.320世纪30、40年代武术体系自身的正式裂变1927年中央武术馆成立,次年改为中央国术馆。此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大量的省市国术馆。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1933年底,全国已有25个省市建立国术馆,共计300余所。中央国术馆得到了当时教育部的大力资助,并在政府的干预下,对下属各级国术馆统一领导,从而打破了中国武术长期分散发展的无控局面。中央国术馆的工作性质和作用主要有:1) 大力开办武术训练班和国术学校,促进武术教学的规范化;2) 举办各级国术考试,促进武术赛事的规范化以及相关比赛规则的改革;3) 编著武术书籍和出版武术期刊,推进武术学术研究;4) 管理全国武术事宜等。从中央国术馆所履行的工作职能,可以看出中央国术馆的创立和发展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传统武术已经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体系分化。

在中央国术馆地位以官方的形式确立以后,中国武术活动的中心地位就逐渐被国术馆、武术团、武术学校等新型的武术组织所取代。其结果是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新武术”体系和传统武术体系的严重分离和对立。传统武术自身体系出现了正式裂变。这种体系的裂变为建国后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产生和对抗做下了伏笔。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国术馆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武术自我改革的产物,武术从此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2传统武术向竞技武术的转型与发展

2.1建国初期传统武术向竞技武术的转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环境的改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以及政府的重视,中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武术作为人民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文化大革命前,武术无论在管理、政策方针、理论以及活动等各方面得到了旧中国所未有的良好发展。

在这一时期,传统武术处于向竞技武术的缓慢转化阶段。在运动会和各类比赛中,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互容生长,传统武术多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如1953年11月在天津举行了以武术为主要项目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当时兼任国家体委主任的政务院副总理贺龙对武术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会后,组织了传统武术优秀项目赴中南海进行汇报表演,朱德看后说,要珍视几千年的传统。可见,传统武术向竞技武术的转化阶段呈并列发展,两者体系并无明显的分离标志。

2.280年代后传统武术向竞技武术的转型与传统武术发展的局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整个武术事业暂时走入了低谷。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武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在80年代后,武术面貌皆是日新月异。从此,中国武术打开了历史发展的新局面。但由于国家政策和国际体育化的影响,武术工作重点由传统武术转移向竞技武术。从而使传统武术完成了向竞技武术的转型过程。这也决定了传统武术地位和发展空间的以后走向。特别是在1983年到1986年,经历了由国家体委领导下轰轰烈烈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遗产”的工作后,传统武术除了几年一次的地方传统武术观摩交流赛外,整个形势基本上走向了没落,并由官方再次走回了民间,开始了缓慢无序发展。而传统武术自身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竞技武术则走上了历史新舞台,开始了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武术国家相关机构的建立、武术竞赛的蓬勃发展和武术规则的相对完善、武术科研体系的完备和飞跃、武术走向国际的快速发展。

相比之下,传统武术在这一阶段无论从相关机构、比赛规模、科研队伍、国际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发展状态。传统武术活动主要以民间武馆、群众活动等方式进行。在海外主要以传统武术拳师开设武馆以求生存和发展。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由于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严重分离和竞技散打在国际地位的日益下降,从而使国家有关机构和武术界从新开始重视传统武术。从此,传统武术的发展成为与竞技武术发展的同等焦点问题研究。

3现代武术发展的问题思考

3.1文化的差异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根源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说过:“文化就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方式。”[2]而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武术文化概念已被文学界和武术界所接受),无疑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对传统武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传统武术是带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一种特殊的体育运动。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充满着普遍联系和因果辨证的观点,而西方人却以对事物分割式的形而上学态度对待[3]。哲学上的这种观点、思维的差异对于体育方面的影响是昭然可见的。东方人认为体育在于生活,西方则崇尚体育在于运动。西方人认为技击是为了达到人体超越自然,显示个人价值的目的。东方人则在学习技击这一过程中体会和升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乃至对宇宙“道”的理解的有效途径。

当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仅从东西方哲学观点上的这一最根本也是最重要差异这个角度,概要分析了中国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的差别。可以看出,中国武术是一种在中国浓厚哲学体系氛围中生长的特殊体育运动。如果忽略了这一事实,那么,对于传统武术在现代体育队伍中的落伍就显的毫无思绪。因此,正确看待传统武术面临的困境,是十分必要的。

3.2武术文化与武术技术的融合发展使武术难以与西方体育谐和共处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下熏陶的武术文化,其文化的表现必然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上述的武术概念的模糊性、武术拳谚的简约性、阴阳互变的技术原理等。除此之外,其武术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即思想、心理、道德等方面也是影响极深。因此,武术技术理论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和中国传统文化走在了一起,这也就基本上确定了武术体系的发展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哲学的基本思想确立了中国武术的基本风格,以“礼”、“谦和”、“中庸”为核心的种种规范,构成了中国武术主“静”的一面,以“阴阳”、“五行”变化及种种对于社会、人生实践以及自然的体验思想又形成了其“变”的饿一面,通过变来达到自身的平衡调节。[4]如太极拳的阴阳哲理、八卦掌的太极易学原理、形意拳的五行生克原理以及整个传统武术所推崇的“天人合一”、“形神兼备”、“阴阳和谐”等传统武学理念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印记。因此,具有整体综合性的武术体系已不是单纯的一种运动,这也就决定了武术必然无法与西方体育运动和谐统一发展。在现代以单项身体机能为主的国际化竞技体育运动中,

所以,由于武术运动与之特点的格然不如,所造成的远离和黯然失色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由于现代化快节奏的社会发展,简单、清晰、快速的体育运动模式已逐渐呈主导趋势。这也正是传统武术在现代体育发展中所遇到的最大难题。

3.3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对立与和谐发展20世纪末的中国,是竞技武术一统天下的时代。其竞赛体系庞大,后备队伍充足在武术发展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无论从人才后备、学历教育、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其具有的竞技武术发展模式在我国武术发展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尽管传统武术观摩交流会以及其他传统武术比赛的存在,但由于竞技武术模式的大规模发展对传统武术所造成的影响仍然是巨大而不可回避的。

目前,以竞技武术为主要项目的国内武术比赛较多。从整个形式看,武术基本上沿着竞技比赛模式在国内和国际上发展。而传统武术仅仅限于一些武术观摩交流会以及太极拳比赛等等。因此,竞赛市场空间的缩小限制了传统武术活动的发展。尽管以武术文化节为领头的地方传统武术比赛得以发展的空间,但是传统武术只停留到表演、献艺、交流和一些有限的比赛。其层次只能滞留在民间。而无法与教为正式的竞技武术比赛相媲美。从而也导致了对传统武术始终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偏见和观念产生。

现代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尽管在现代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然而,竞技武术在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以后,在推向国际发展的同时,已经无法忽略对传统武术的割爱。近年来,国家武术管理部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改革和措施,相继开发和举办了多种以传统武术为主题的武术竞赛活动。不难看出,现代武术的发展应该是在兼顾传统与竞技相结合的发展,是一种和谐式的发展。中国武术也只有在兼顾两者的基础上,才能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推动武术的长远发展。

4结语

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充满着艰辛,尽管如此,中国武术一直保持着较好的活力和进取精神。无论武术的现代发展存在着何种问题,武术的自身改革和发展是成功的,因此,在如此基础上,回顾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找寻武术发展中的缺失,弥补发展中问题,实施传统与竞技的和谐发展,不失是一种中国武术今后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易剑东.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面向21世纪的中国武术[J].体育文史,1998(1-4).

[2] 习云太,等.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23.

[3] 马中.中国哲人的大思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234.

4.勾股定理回顾与思考教案 篇四

对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全面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本章的知识,同时重温这些知识尤其是勾股定理的获得和验证的过程,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过程中,体会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能力训练要求

体会在结论获得和验证过程中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回顾与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要善于思考、善于创新。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反思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带来的无尽乐趣。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体验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力量。教学重点

回顾并思考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获得和验证过程;总结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分别存在的关系。

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过程中,体会各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难点

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过程中,体会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教学方法

交流与反思-----合作与探究 教具准备 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一:展示两幅图片,第一幅图片为2002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场景,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会的会徽,为著名的赵爽弦图。

第二幅图片为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提议的向宇宙发射的勾股定理的图形,用来与外星人联系。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把勾股定理送到外星球,与外星人进行数学交流”。

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及应用的过程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回顾与思考中的几个问题更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和它的广泛应用。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富有科学特色和浓郁的数学气息,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反思交流,探求新知,:

一、议一议:

1、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分别存在什么关系? ⑴在△ABC中,∠C=90º,a,b,c为三角形的三边,则 角与角之间的关系:∠A+∠B=90º 边与边之间的关系:a2 + b2 = c2 ⑵在△ABC中,a,b,c为三角形的三边,如果∠A+∠B=90º,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a2 + b2 = c2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活动三:回顾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 + b2 = 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 +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a2 +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游戏:叫一列学生玩常见勾股数的接龙游戏。3、4、5;6、8、10;9、12、15;15、20、25;5、12、13;8、15、17;7、24、25;9、40、41等。

二、方格纸中勾股定理的验证

方法一:分割为四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

方法二:补成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方法三:将几个小块拼成一个正方形,如图中两块红色(或绿色)可拼成一个小正方形。方法四:利用皮克公式

正方形周边上的格点数a=12,正方形内部的格点数b=13,所以,正方形C的面积为:S=1/2a+b-1.三、史话勾股定理的证明

1、三国时期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也称为“弦图”,这是我国对勾股定理最早的证明.它用几何图形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体现了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的紧密结合.2、传说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用下面的两个图形证明了勾股定理,你能直接观察验证勾股定理吗?

活动:通过本章的学习,你还知道勾股定理的哪些证明方法?请同学们介绍。

1、美国总统伽菲尔德的证明.他的方法直观、简捷、易懂、明了。

2、刘徽的“青朱出入图”,证明不需用任何数学符号和文字,更不需进行运算,隐含在图中的勾股定理便清晰地呈现,整个证明单靠移动几块图形而得出,被称为“无字证明”.3、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证明 同学们,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我们感受到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成就和勾股定理丰富的文化价值,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探索,善于创新,并且把这些成就发扬光大。

四、欣赏美丽的勾股树,感受数学图形之美,创造之美。

五、拓展与应用勾股定理中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正解的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成功解题的关键.尤其是在运用勾股定理解题时,更应注重思想方法的运用,那么你知道运用勾股定理解题应注重哪些思想方法呢?为了帮助同学们能清楚地知道这一问题,现就常用的思想方法举例说明,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类型之

一、分类讨论思想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是和,求第三边的长. 分析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并没有指明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因此要分类讨论. 解 当和是两条直角边时,则利用勾股定理求得第三条边即斜边是=5;当是直角边,是斜边时,仍由勾股定理求得另一条直角边是㎝.

说明 求解本题许多同学往往受勾3股4弦5的思维定势,而误认为和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斜边当然是了,从而漏掉一解导致错误. 构造直角三角形解题

类型之二转化思想台阶中的最值问题

空间图形的距离最短问题是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一般地求距离最短问题要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再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来解决问题,这类问题涉及的几何体主要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

1、台阶中的最值问题

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等于5cm,3cm和1cm,A和B是这个台阶的两个相对的端点,A点上有一只蚂蚁,想到B点去吃可口的食物。请你想一想,这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着台阶面爬到B点,最短线路是多少? 解:台阶展开成平面如图所示,连接AB 因为BC=3×3+1×3=12,AC=5,所以AB2=AC2+BC2=169,AB=13㎝,所以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为13㎝。B 类型之三方程思想

3、如图,在波平如镜的湖面上,有一朵美丽的红莲,它高出水面3尺。突然,一阵大风吹过,红莲被吹至一边,花朵刚好齐及水面,如果知道红莲移动的水平距离为6尺,请问水深多少? 分析:由题意,我们知在图1-1中为AB湖水的深度,AC为荷花的长,△ABC为直角三角形. 解:设水深为x尺,则荷花的长为(x+3)尺,由勾股定理得: 62+ x2=(x+3)2

解得:x=4.5,所以这个湖的水深为4.5尺. 类型之四数形结合思想

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用解决有关航海问题的应用题,首先要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画出图形,结合其他知识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或相关的量。

例如:甲、乙两船从港口A同时出发,甲船以3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北偏东35°的方向航行,乙船以40海里/小时的速度另一个方向航行,2小时后,甲船达到C岛,乙船到达B岛。若两岛相距100海里,问:乙船航行的方向是南偏东多少度? 解:如图所示,在△ABC中,因为AC=2 × 30=60,AB=2 × 40=80,BC=100,所以AC2+BC2=602+802=3600+6400=10000=1002=BC2,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且∠BAC=90°.由于180°-35°- 90°= 55°,所以乙船航行的方向是南偏东55 °。

六、跟踪练习

1、已知一个Rt△ABC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

2、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3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一只蚂蚁从距底面1米的A点爬行到对角B点处去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解: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连接AB 因为AC=13-1=12㎝,BC=3×3=9㎝,所以AB2=AC2+BC2=225,AB=15㎝,所以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为15㎝。

七、感悟与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那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3、学习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困惑?

八、分层作业 必做题:

1、课本第16页复习题

3,4,5

B组1

2、独立完成一份小结,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本章的内容。选做题:

5.34第三章回顾与思考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自我回顾及小组交流活动对本章所研究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本章知识的框架。

2.数学思考: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3.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4.情感与态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总结本章的知识框架。〖难点〗正确写出并理解框架图。〖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上“回顾与思考”课时要打破以往复习课的题海战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而本节课恰恰体现出这一特点,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合作、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学会学习。教师在习题的设计上别具匠心,题目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能运用学生关注或感兴趣的实例作为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教学手段〗

本节课选择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

(一)写一写

教师课前提前布置学生准备提纲:

1.对于本章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尝试画出本章的框架图。

2.你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帮助?

3.小组交流你对本章认识。

(二)说一说

1.教师请2~3个小组的代表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本小组的框架图,并说出本小组的想法,小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

2.教师展示本章的,并对学生阐述自己对本章的理解:

(三)比一比

抢答题:

1.选一选(10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个。

①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有三个交点

②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③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④平面内,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⑤平面内,若线段AB=BC,则

(A)1(B)2(C)3(D)4

2.填一填(10分)

(1)要把木条水平地钉在墙上至少需要钉钉子,用数学知识解释为;

(2)1.6°=()′=()″,1800″

(3)两条相交直线所成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

B为AC=(°;

的中点)′=()

(4)找找看图中共有()条线段,()个小于平角的角。

3.画一画(10分)

为方便居民出入,要从某居民点A修两条马路,一条要求与东海路平行,另外一条要求与它垂直,你能画出图形吗?

4.拼一拼(20分)

请你用一副三角尺拼出135°,75°,15°的角。

5.算一算(10分)

(1)如图:∠AOB=∠COD=90°,那么∠AOC

若∠BOD=150°,求∠BOC等于多少度?

(2)当钟表上的时间是12:30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6.想一想(20分)(1)已知:如图,B为线段AC上的一点,点M,N分别为填空:MN=()+(),MN=()-(),MN=()-()-();

(2)已知:如图,B为线段AC上的一点,点M,N分别为BOD相等吗

AB,BC的中点。AB,BC的中点,? ?

与∠

AB=m,BC=n,求:MN。

7.做一做(10分)

利用方格纸,分别画出MN的平行线段、8.辨一辨(10分)

如图是一个公园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海洋世界在大门口的北偏东90°

(B)猴山在大门的正北方向

PQ的垂线段。()。

(C)大象馆在大门的北偏东60°

(D)虎豹园在大门的南偏东30°

9.议一议(20分)

如图,如图,AOC 为一条直线,OB、OD、OE是三条射线,且∠AOD=∠BOD,∠COE =

10玩一玩 用你手中的七巧板拼一个可爱的小狐狸。

(四)谈一谈

1.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还有哪些困难需要帮助

(五)作业

完成一份小结,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本章的内容,并写出本章学习中的收获、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装入成长记录袋。BOE,请判断(10分)

OE与OD是否互相垂直,为什么? ?

6.34第三章回顾与思考 篇六

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基于以上考虑,我今天专门讲讲改革开放30年铁路的建设与发展。30年铁路的建设时间跨度长,这里,我只是从有限的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步认识和思考,同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一、30年铁路的发展与建设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铁路仍然是客运和货运兼顾的常规铁路,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和常规铁路虽然基本形式相同,但在技术方面,包括机车和车辆、线路和轨道以及列车的编组和运行都各不相同。因此,各国铁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修建或改造本国的铁路。铁路运输的这些发展,成为铁路新发展时期的突出特点。

中国铁路的发展中国从1876年修建淞沪铁路以来,到1981年止的105年内,共建铁路50181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只修建铁路 300余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铁路的修建有了统筹规划,修建铁路的速度达到平均每年800余公里。到1981年底中国大陆铁路营业里程为50181公里,其中双线铁路为8263公里,电气化铁路为1667公里。铁路总延展里程为89580公里。从1876年到1981年止,中国铁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即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

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在此以前,英国商人曾在北京宣武门外建筑一条 500米长的小铁路,只能供人玩赏。

1881年河北省唐山开平矿务局为了运煤而修建了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条铁路长9.7公里,后展筑至天津,称为唐津铁路。1890年自唐山展筑至山海关,称为关内外铁路。

1887年,台湾省巡抚刘铭传主持修建从台北至基隆铁路,长28.6公里,1891年完成。至1893年自台北展修至新竹,长78.1公里。这是我国台湾省最早的1067毫米轨距的铁路。

俄国在建成西伯利亚铁路后,于1898年强行在中国建筑自满洲里至绥芬河的中东铁路和自**至大连的南满铁路这两条铁路按俄国铁路标准修筑的,采用1524毫米宽轨距这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铁路日本于1905年也在中国东北建筑安东至沈阳和沈阳至新民的窄轨铁路,后又于1911年建成安东至朝鲜新义州的鸭绿江桥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后,1904年建成济南至青岛的胶济铁路。1895年法国要求修筑自云南省昆明至边境城市河口的滇越铁路这条铁路为1000毫米窄轨铁路,1910年完成通车。

1889年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比利时银公司借款兴建北京芦沟桥至汉口的芦汉铁路。这条铁路先由政府拨款修建芦沟桥至保定及汉口至滠口两段。通车后,于1901年从芦沟桥展筑至北京前门。1906年北京至汉口全线通车。1898年清政府向英商汇丰银行借款修建关外铁路,即现在的沈阳至山海关铁路。同年,清政府向美国合兴公司借款,修建武昌至广州的粤汉铁路和广州至三水的广三支线。后以合兴公司违反合同规定,清政府于1905年收回筑路权,交由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分别建筑。1904年完成广三支线,1911年完成长沙至株洲段,1918年完成武昌至长沙段,1916年完成广州至韶关段。

英国取得了道口至清化焦作矿区铁路的筑路权,由英国福公司承建,1907年完成。又取得了广州至九龙铁路的筑路权,后由中英两国合建广州至深圳段,1911年完工。

清政府向英国银公司借款修建苏杭甬铁路,由英国公司建筑南京至上海铁路,于1908年完成。并重建淞沪铁路作为支线。上海经杭州至宁波铁路,由于江苏、浙江两省官绅反对在英国控制下修建铁路,各自组成公司分别修建上海至枫泾及枫泾至杭州段,于1908年完工。杭州至宁波的铁路从宁波开始建至曹娥江边,因桥梁未能建成而停顿。

英国取得了天津至镇江的筑路权后,将天津至韩庄段让归德国承建。韩庄至镇江段归英国承建。1908年签订借款合同时,上海至南京铁路即将建成,遂将铁路终点由镇江改为南京对岸的浦口,此路改称津浦铁路,1912年建成。

1898年清政府向华俄道胜银行借款,建筑柳林堡至太原的1000毫米窄轨铁路,称为正太铁路,即现在的石太铁路,于1907年完工。

承建芦汉铁路的比利时银团(后改为俄法比银团)在建筑芦汉铁路的同时,承建开封经郑州至洛阳的铁路,称为汴洛铁路,为芦汉铁路的支线。1903年签订汴洛铁路条约,于1909年完工。是现

在陇海铁路中的一段。

1903年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撤销中国铁路总公司,允许组织商办公司修建铁路从1907年至1921年的15年内,建成了九江至南昌、齐齐哈尔至红旗营、斗山至北街、潮州至汕头、个旧至碧色寨以及漳州至厦门的铁路,都是较短的次要干线。

自北京至张家口的京张铁路是通往西北铁路干线的首段。清政府决定用

官款自行建筑。这条铁路在詹天佑主持下,用了四年时间于1909年建成,全长201公里,是我国以自己的技术力量建成的第一条铁路。1912年至1923年间展筑至归绥(今呼和浩特市),称为京绥铁路。

辛亥革命后,从1911年至1949年这38年内,修建铁路的技术力量有所发展。

1913年日本从中华民国政府取得修建满蒙五条铁路的特权,即四洮、开海、长洮三条铁路的借款权及洮承、吉海两条铁路的借款优先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开始侵入中国整个东北地区,强占东北铁路。其中属于有借款权的有:吉长、四洮、洮昂、吉敦等线;属于有委托营业权的有:沈海、呼海、吉海、齐克、洮索及沈山等线;属于委托承建和经营的有敦图、拉哈、秦海等线。1935年,苏联把中东铁路作价让给伪满政权。此后日本将**至长春段以及满洲里至绥芬河段分别于1935年、1936年和1937年改为标准轨距铁路。孟家屯(长春附近)至旅顺间原修建为1524毫米轨距的铁路,日俄战争后,俄国将宽城子(长春)以南的南满支线转让给日本,日本则于1904~1906年间将孟家屯至旅顺间铁路改为1067毫米轨距的窄轨铁路,1907年又改为1435毫米的标准轨距铁路。

1921~1930年的10年内,东北地方政府以地方拨款修建了沈海、呼海、吉海、齐克、洮索等线及大通支线。以上是中国东北地区从1911~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前的铁路建设情况。

1912年中国政府与比利时签订陇秦豫海铁路借款合同,将已建成的汴洛铁路向东展延至海州,向西展延至兰州,成为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称为陇海铁路。这条铁路的开封至徐州段及洛阳至观音堂段于1915年完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程停顿。1921年起由荷兰、比利时两国分别担任东西段的展筑工程。东段铁路及连云港港口工程由荷兰公司承建,于1925年通至海州;西段1934年通至西安,1936年通至宝鸡。

1932年山西省地方政府开始修建大同至风陵渡的南北同蒲铁路,采用1000毫米轨距,于1935年完成。北同蒲铁路自大同至太原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时期改为标准轨距;南同蒲铁路自太原至风陵渡于1956年改为标准轨距。

粤汉铁路的株洲至韶关段工程艰巨。1929年中国政府派鸿勋主持修建,于1936年完工。从此,自武昌至广州的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并与广九线接轨。

1930年浙江省地方政府开始修建杭州至江山的杭江铁路,于1933年完成,并建成金华至兰溪支线。以后向西展延至江西省,称为浙赣铁路,于1936年通至南昌,1937年通至萍乡,与株萍铁路联接。

1932年中国政府决定修建芜湖至孙家埠铁路,后又建筑芜湖至南京段。1935年自南京至孙家埠全线建成通车。1934年中国政府为将淮南煤矿所产煤炭运至长江边,决定修建从田家庵至裕溪口铁路,称为淮南铁路,于1935年完成通车。

沪杭甬铁路的萧山至曹娥江段,于1936年继续开工,同时修建曹娥江桥,于1937年11月完成1933年浙江省地方政府为沟通钱塘江两岸交通拨款兴建钱塘江桥,桥址在杭州闸口,为公路、铁路两用桥。于1935年开工,1937年9月完成。至此,上海经杭州至宁波的沪杭甬铁路全线通车。当时中国全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已经开始。在抗战开始以前不久,中国政府修建的铁路还有苏州至嘉兴的铁路以减少绕经上海的运输量,于1936年建成通车,后于1944年拆除。计划修建株洲至贵阳的湘黔铁路,于1937年开工,1938年从株洲铺轨至兰田后停工,并于1939年拆除。1936年开始修建重庆至成都的成渝铁路,仅完成一部分路基工程和个别隧道和桥墩即停工。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修建铁路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有自己的技术力量,也有一些统一的技术标准,并开始有了制造机车车辆的能力。

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修建的铁路主要有湘桂铁路、滇缅铁路、叙昆铁路、湘黔铁路和陇海铁路的宝鸡至天水段。湘桂铁路原计划从衡阳开始经桂林、柳州、南宁至友谊关(当时称为镇南关)。衡桂段于1937年10月通车,1939年12月通至柳州。后因战争原因,柳州至南宁段在建成柳州至来宾段后即停工,南宁至友谊关一段亦仅建成友谊关至明江段。滇缅铁路是从昆明至中缅边境的铁路,采用1000毫米轨距,1940年从昆明至安宁段建成通车,安宁以西则因战争原因停工。叙昆铁路是从昆明至叙府的铁路,也是采用1000毫米轨距,到1941年建成昆明至沾益段后停工。湘黔铁路是从柳州至贵阳的标准轨距铁路,线路横越云贵大山脉,工程艰巨,1939年开工,1944年从柳州至都匀段建成通车后即停工。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于1939年开工,1945年建成通车。当时陇海西段未被日军侵占,铁路仍维持运营,为运营需要用煤,于1941年建成咸阳至同官煤矿的咸同支线。

1937~1945年,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区修建新线如下:在华北地区有北京至古北口铁路、石家庄至德州铁路、新乡至开封铁路、东观至潞安铁路等,共长608公里;在东北地区有图佳、拉滨、长白等线,共长4752公里;在海南岛有榆林港至北黎铁路及八所至石碌铁路等共长254公里。均为 1067毫米轨距的窄轨铁路。

在台湾省,1907~1947年先后修建了台北至淡水、新竹至彰化等铁路,共长 645公里;基隆至台北等复线109公里。轨距均为1067毫米。

中国从1876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1945年这70年中,中国大陆共有铁路25523公里。到 1949年可以通车的铁路为21989公里。

新中国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修建铁路有了统筹的规划和统一的标准。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从北向南推进,受到战争破坏的京包、陇海、京汉、南同蒲、浙赣、南浔及粤汉等铁路先后修复通车,并开展运输业务。1949~1981年的32年内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为了加强既有线的运输能力,修建双线、扩建枢纽编组站、改善线路的平剖面及轨道结构、建设电气化铁路、设置自动闭塞,以及发展蒸汽、内燃、电力机车和车辆的制造业等,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成都至重庆、天水至兰州、来宾至凭祥、丰台至沙城、集宁至二连浩特、兰村至烟台、黎塘至湛江、宝鸡至成都以及鹰潭至厦门等铁路。1958~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萧山至穿山、包头至兰州、南平至福州、北京至承德、兰州至西宁等铁路,并重建了柳州至贵阳的铁路。1963~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兰州至乌鲁木齐、贵阳至重庆等铁路。1966~197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期内修建的新干线有:贵阳至昆明、通辽至让葫芦、成都至昆明等铁路。1971~1975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期内修建的新干线有:北京至原平、焦作至枝城、通县至古冶、株洲至贵阳等铁路。1976~1980年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期内修建的新干线有:阳平关至安康、太原至焦作等铁路。1981年又建成北京至通辽、襄樊至重庆等铁路;枝城至柳州以及芜湖至贵溪等铁路亦相继完成。

以上新铁路干线的建成,使铁路先后伸展到烟台、宁波、福州、厦门、湛江等沿海城市和港口,继而又伸展到西北、西南边远地区,初步改变了中国过去偏重在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铁路布局,使大陆上各省省会和自治区首府(除西藏拉萨外)均有铁路同首都北京相连,并沟通沿海和内地之间的铁路运输。

新建的支线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平顶山、西户等线;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铁岭、法库、女儿河、丰城、洛宜、包白、新密等线;三年调整期间建成的有泰肥、海拉、向乐、博新、北黑等线;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吉舒、娄邵、汤林线的伊乌段、牙林、符夹、镜铁山、吉兰太等线;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开阳、芜铜、宁菏、红会、东川、汝箕沟、郭查、漳坎、杭长、醴茶、盘西、长林等线;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万白、烟白、嫩林、宜珙等线;1981年建成阜淮等线。

到1981年止,在原有铁路线旁增建第二线的双线工程主要有北京至上海、北京至衡阳以及其他铁路的运输繁忙区段。将原有铁路改建成电气化铁路以增加运输量的有宝鸡至成都、宝鸡至天水以及阳平关至安康等铁路。建成的枢纽共有42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北京、郑州、武汉、天津、上海、沈阳、太原等,这些枢纽中包括87个编组站。这些枢纽根据运输的需要,还在不断扩建中。

到1981年底止,全国大陆上铁路营业里程是50181公里,另有地方铁路3725公里。在这些铁路线上共有隧道4493座,长度总计2010公里,最长的隧道长 7.032公里;共有桥梁28945座,长度总计1344公里。1949年前,黄河上只有两座铁路桥梁,长江上则没有铁路桥梁。到1981年止,跨黄河的铁路桥梁共有16座,跨长江的铁路桥梁共有7座。其中南京长江桥最长,计长6772米,此外还有新型的来宾红水河预应力斜拉桥和安康汉江薄壁箱型斜腿刚构钢梁桥也都相继建成。

32年内中国铁路大修更换新钢轨共41614公里,钢轨类型逐渐加重,到1981年止,每米50公斤的钢轨长度约占营业铁路总长的50%。线路和桥梁等设施逐年进行改建和加强,铁路设备的技术标准也逐年提高。实际最高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110公里。

1949年前,中国铁路用的机车车辆,极大部分依赖进口。1949年以后,中国铁路逐渐建成机车车辆工厂。1952年开始自制蒸汽机车,1958年开始自制内燃机车,1960年开始自制电力机车。到1981年止,三种机车的总台数为1949年的2.5倍;客车的总辆数为1949年的4倍,货车的总辆数为 1949年的5.7倍。主要干线上的列车牵引总重由1949年的1600吨提高到1981年的3500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铁路承担的客货运量也逐年增长,到1981年,中国铁路承担的年客运量为9.53亿人,占当年全国现代化旅客运输的24.3%,为1949年的9.2倍;承担的年货运量为10.77亿吨,占当年全国现代化货物运输的49.4%,为1949年的19.2倍。

二、30年中火车的六次大提速

1997年4月1日第一次提速:提速主要在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进行。允许时速超过12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1398公里,时速超过14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588公里,时速超过16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752公里。

1998年10月1日第二次提速:提速范围重点还是上述三大干线。允许时速超过12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6449公里,时速超过14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3522公里,时速超过16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1104公里。

2000年10月21日第三次提速:提速范围主要是陇海、兰新、京

九、和浙赣线。允许时速超过12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9581公里,时速超过14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6458公里,时速超过160公里的线路为1104公里。

2001年10月21日第四次提速:提速范围主要是京九线、武昌-成都(汉丹、襄渝、达成)、京广线南段、浙赣线和哈大线。允许时速超过12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13166公里,时速超过14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9779公里,时速超过160公里的线路为1104公里。

2004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

2007年4月18日,铁道部决定实施第6次提速,一条银龙静静的俯卧在华北平原上,从此把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一列列国产动车组呼啸而过,引领着中国铁路跑出了令人心跳的速度:394.3公里/小时!2008年8月1日,耗时仅三年建成的京津城际铁路如期运营,作为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城际铁路,它翻开了中国铁路史新的一页,高速铁路时代已经已扑面而来。中国铁路仅3年时间就跨越了发达国家铁路30年的高速历程,这不仅令世界铁路同行惊叹,也让我们开始思考,这样的奇迹是如何诞生的?

同年11月16日,铁路提速牵引实验圆满结束并取得成功,技术装备取得8方面26项技术创新成果。中国铁路既有线提速改造水平已跨进世界先进行列,提速增开动车组和客车货运同步提高,新动车组舒适度大提高考虑集中配餐自动售检票,客运专线建设大规模展开批准11重点工程,全国铁路第六次提速北京到上海只花10小时,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依旧继续坚持“提速不提价”原则。

三、我国铁路五年走了别的国家铁路30年的路

其实远观国外,我国铁路五年走了别的国家铁路30年的路,其他国家高速列车在30年前时速就达300公里以上,而当时我国铁路旅客列车平均技术时速仅为54公里。到2002年底,我国人年均乘车次数还不到一次,装车满足率仅50%,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紧张局面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发展高速铁路刻不容缓!在2004年1月时,国务院批准了《中长期铁路路网规划》,确立可客运高速、货运重载的发展方向,拉开了大规模铁路建设的序幕,要求在3-5年时间。2004年4月,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有关问题,并下发了《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确定要用3—5年时间实现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2005年7月4日,京津城际铁路——中国第一条城际高速铁路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正式开通运营,国产crh3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成为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速列车。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自信的说:“我们一下子在速度上把世界发达国家甩下了30公里。”

5年就走完了外国30年的发展之路,这夺目的成绩在于我国高速铁路选择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自主创新之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我国长期有一种现象,说到原始创新大家腰板挺得很硬,说到集成创新说话有点突噜,说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时候,前面几个字说得很轻,只突出后面三个字,我认为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办法是最智慧的办法”,在他看来在中国搞创新需要一种大智慧,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通过消化吸收使之为我所用,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形成后发优势,“我们应该随时准备踩着别人的肩膀往前走”。

我国铁路装备现代化的具体方案是在铁道部的主导下,利用我国巨大的市场形成拳头,联合国内科研、设计、制造企业,实现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让。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我国其他行业的“市场换技术”,高铁在向国外引进技术时,是铁道部对技术引进工作全面负责,支付技术引进费用,选择国内质量最好的制造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各制造企业按照铁道部的统一部署进行技术引进和项目实施。而不像汽车行业那样一个省设一个企业分别去和外商谈判。这样能在与外商谈判时避免了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压价,同时也形成了很强大竞争力,“我们把几个巴掌形成了一个拳头,一致对外,以很低的成本完成了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只要按这种方式走下去,中国国情决定了未来世界高速铁路的技术中心必将在中国。”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自信地说到。

技术引进来了,但最关键的还是在再创新方面,在研发设计方面,铁道部组织高校、各科研院所及各主机厂分别签订了动车组引进技术消吸收再创新重点项目合作协议书,确定由高校负责九大重点攻关项目研究,主机厂和各科研院所作为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主体参与,共有8名院士和近百名教授和研究员、960余名高级工程师、50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铁道部和科研单位以重点项目为纽带,建立了一个开放的、产学研一体的“高速铁路建设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平台”,打响了我国铁路及相关领域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的联合技术攻坚战。

作为空气动力学方面的专家,清华大学的卢强教授对于此次参与科研攻关的经历感触颇深,他的项目与铁道部五分钟定下了意向、七天签下了合同、半年时间就拿出了报告,“在一般情况下,一个项目从立项、研究、交出报告一般至少都需要3到5年”,而更让这位老教授兴奋的是,在奥运前被邀请去试乘京津城际时,他惊奇的发现在车头一个装饰性的车头已经被抹平了,这正是在他交出的报告中提出一个结论:这样一个装饰性的车窗会造成气流的断裂,产生的阻力会使列车速度降低,其他在报告中提及的需要修改的地方都做了修改。“以我科研多年的经验,一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概都是以5年为单位的,我国真正创新的成果不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更是少得可怜,而我们半年时间研究成果在两个月以后就被采用了,这样的转化速度是以月来计算的,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专家也提到,这次集体科研攻关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铁道部打破了以前的封闭,充分利用了铁道部外的科研单位;产学研紧密联系,研究小组和动车组方面直接结合;再就是打破科研单位之间的界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科研单位一起组建了规格最高的国家队!”

就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科研国家队的集体努力下,我们在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技术平台上,掌握了高速铁路的九大关键技术和十大配套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取得了200多项技术报告和成果,我国高速铁路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四、生产企业的速度:现在的一年顶以前五年

2005年11月,中国铁道部与西门子签下6.9亿欧元(折合人民币63.5亿元)的框架协议,中方购买60列高速列车,这也是中国铁路首次引进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速列车。首批3列机车和一些重要部件在德国制造,其余57列将在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车公司)进行,正是这57列使这家老国企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唐车公司是我国第一家铁路工厂,具有127年代铁路客车制造的悠久历史,1994年至今,为中国铁路6次大提速批量提供了新型客车。2005年,公司成为铁道部确定的高速铁路客运装备制造基地之一,乘着300km/h动车组项目的东风,唐车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的高速动车组制造基地,成为河北省唯一进入国家103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这是一次很大的机遇,我们收获最大的是因此建设了一流的设计技术平台、工艺技术平台、物流管理平台、人才队伍平台、企业文化平台,完成了自身的工业化改造。”唐车公司的董事长余卫平这样说到。

为生产350公里动车组,唐车已投入了7.5亿元进行工业化改造,投入1亿多元安排人员赴德国培训,创新投入比例达到了1:10,在谈及国产动车组盈利的情况时余卫平说,“目前我们还处于投入期,利润非常微薄,远未到谈利润的时候”,但由于掌握了世界最先进高速动车组设计制造技术,形成了核心制造能力,他对未来的市场充满了信心。一位唐车的员工感叹道,“这几年一年干掉活相当于以前五年干的活。”虽然目前只拿着1500元左右的工资,但他觉得照这样的发展速度,两三年后将迎来好日子。

7.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篇七

一、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回顾

针对我国会计改革的发展,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是必须了解的, 只有了解其发展的历程, 才能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到企业会计的核心理念, 并能在改革中不断的进行拓展, 从而实现了工作的全面探索模式。本文主要是通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三十多年时间段为基础, 对企业会计改革状况进行研究与分析。众所周知, 我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实施改革开放的主要标志, 自那时起,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逐步迎来了发展高潮。企业会计改革不断取得发展的高潮, 展示出了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壮观丽景。在这一时间段, 我们的企业会计改革经历了一些重大事件, 也逐步揭示了企业会计改革历程和工作流程, 其中最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 即1993年, 当时随着两制的实施使得会计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第二各阶段即为2001年, 当时的《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为会计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平台;第三个阶段为2006年至今, 其主要是由于《新会计准则》的推出为企业发展和商业发展带来了法律依据。

1993年的“两则”和“两制”颁布之前, 有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例如实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这些措施都相对分散, 是不够的系统, 而且施行范围上是局限的, 因此它可以被视为部分的改革和尝试性改革。这些早期的改革措施, 后来专注于“两制”。在这时我国才准确的实施会计全面性的管理控制定位, 清晰的理论性和配置文件的统一性, 从此我国有了正式的技术标准在我们的企业会计方面。

二、我国企业会计发展的思考

在06年, 我国公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与颁布使得我国为我国会计发展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06年会计准则的制定中, 主要是针对01年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总结与探讨, 同时对于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与定位, 使得我国的会计工作更加贴近企业基层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 对于维护我国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保障公民利益提供了有效的基础, 也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与01年的会计准则相比, 06年的会计准则更加完善, 先进性与科学性更加突出。

2006年制定的新的《会计准则》整体性和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在新会计标准的制定下, 其涉及到多种新的指导方针和工作体系, 截至目前, 在工作中基本上包含了企业经营活动中撞见了诸多的所有重大事故和会计活动模式, 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模式涵盖了迄今为止我国企业经济活动中所遇到的所有的重大事项和核心问题, 其涵盖面积广泛、适用范围广的特点。此特性表现在目前工作中其主要的含义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 企业经济活动更为广泛, 对市场经济的掌握要求更加熟练。新会计准则自2006年颁布以来, 成为我国一个最基本的系统模式, 是完整企业会计工作标准的关键, 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会计工作建设的和新成果。

其次, 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本质。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我国企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会计趋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以投资者服务的经济决策为目标, 按照国际会计管理会计确认, 计量和报告标准, 会计准则不仅使自己变得更科学, 更符合国际规范, 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信息提供者的刚性约束, 有利于有效地维护投资者的知情权, 为市民作出理性的决策, 从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并提供一个更好的制度保障。

提出了“趋同只是第一步, 等效才是目标”的目标定位。这次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国际趋同。在目标提出之初, 设计工作者主要是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服务投资经营决策为主要目标, 按照轨迹会计管理来对会计准则和会计策略给予相应的支持与理解, 从而使其不仅自身更加的科学、完善, 更有利于进一步的加强对信息提供者的硬性约束, 有利于维护投资者的知情权和决策者的理性决策与判断。

其三, 创新会计准则内涵。2006年准则的内容包括会计要素和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 同时兼顾会计记录的要求, 创造了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近, 又不完全一致, 带有中国特色的准则内涵。在会计准则中明确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原则与标准, 是各国会计准则通行的做法, 但以何种方式规范会计记录, 一直是我国会计改革中摸索的问题。

三、总结

企业会计改革要符合国情, 顺应民意, 并紧跟国际会计发展的步伐, 做到实事求是, 精益求精,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让我国的会计发展, 能很好地存进企业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 身为一名会计人员, 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巧, 熟悉领会心的准则体系, 才能在工作中以做出出色的业绩, 为企业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会计核算工作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涉及到设计工作的方方面面, 也促使会计工作形成一种复杂、系统的工作模式。本文仅对改革开放至今这一时间段我国会计工作发展历程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在目前社会发展中, 企业会计已成为现代化会计工作的核心, 是体现现代会计的基础平台, 也是对改革开放以及未来企业会计发展变化研究的关键, 熟练的掌握这一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掌握我国会计改革的主脉络。

8.34第三章回顾与思考 篇八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同年10月30日又发布了38项具体准则的应用指南,从而宣告了我国历时13年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基本完成,这是我国会计改革(主要指会计核算制度改革——下同)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也是我国会计标准实现国际趋同的重要跨越。按照财政部的要求,它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也鼓励其他企业施行。

一、会计改革与时俱进——简要回顾

我国会计改革可以追溯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80年。当时我党根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分析,英明地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为什么要改革?简单地说,就是原有的上层建筑(含体制、制度、法规)已经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为促进经济发展,必须改革体制、修改或制定新的制度和法规。按制度经济学的说法,就是制度变迁。从会计的角度来看,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离不开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则需要专业人士进行鉴证。于是,1980年12月财政部发文成立会计顾问处(即后来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说,这个文件的发布吹响了我国会计改革的号角,也是实现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趋同迈出的第一步。可以把此后27年中我国的会计改革进程划分为两大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80—1992)的会计改革和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7)的会计改革。

(一)计划经济时期(1980—1992)的会计改革与实现国际趋同方面的重大事件大致如下

1.经过努力,在1982年,我国成为联合国成立的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成员国,从而对会计国际协调有了一定的发言权。

2.1985年,我国颁布了建国后的第一部《会计法》,将会计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结束了会计工作无法可依的局面。同年,财政部发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两项制度。制度中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财务报告等方面第一次借鉴了国际惯例,为吸收外资奠定了基础。

3.1988年成立会计准则研究组,它是后来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前身,开始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并考虑制定我国会计准则。

4.1992年1月,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解决了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姓“社”姓“资”问题。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个大环境为我国会计改革创造了极好的机遇。1992年5月,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其内容比1985年财政部发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更加向国际惯例靠拢,它为建立我国资本市场做好了准备。同年6月,又修订颁发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扩大了原“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

十四大刚结束的1992年底,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了“两则两制”(包括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工业、商业、农业、交通运输等13大行业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财务制度),并决定在次年7月1日起施行,结束了我国长期只依赖会计制度而没有会计准则的局面,“为我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核算模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项怀诚,2000),也开始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的时期。

(二)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7),我国在会计改革和国际趋同方面大致做了以下工作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于1993年开始施行。严格地说,至今为止,我国经济仍然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会计改革也处于转型时期,它与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这里不仅有会计改革与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问题,还有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认识、理解和消化、借鉴问题。

1.1993年财政部用招标方式聘请德勤国际会计公司作为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咨询顾问,第一期(1993—1996)合作完成了30项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

2.1997年5月起,发布第一项会计准则至2004年底我国陆续发布了16项具体准则并在上市公司施行。

1997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成为后者的观察员,通过国际交流我国更好地了解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动向和趋向,也为我国制定和修改会计准则明确了思路和方向。

3.1998年,我国正式成立会计准则委员会,同年修改了1993年发布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4.2000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会计改革,打破了此前的按行业按所有制划分的会计制度,制定了“企业会计制度”(实际上是大中型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起在上市公司中施行。

2001年发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于2002年1月施行,2004年发布“小企业会计制度”于2005年1月施行。至此,“企业会计制度”的三个分支制度全部完成。

5.2004年起,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新修改的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全面研究,并将我国已发布的16项具体准则与之对比,寻找和分析了差距。这一工作对日后制定的38项准则起了重要作用。

6.2005年修订了会计基本准则,拟订了全部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并于2006年2月发布。至此,历时13年的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基本完成,实现了我国会计标准的历史性转变。我国会计改革的27年中,1980、1992、2000和2006年这四个年份是重要的转折点。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几点思考

新准则的发布完善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在所有重大方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现在的问题是全国广大会计工作者尤其是企业会计人员如何进一步学习、领会和掌握它,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准确地运用它。

(一)新准则的结构

从准则体系上看,新准则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准则应用指南。这三个层次之间是顺次制约的关系,后两个规定都必须服从基本准则的规定,从而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

从38项具体准则的体例来看,每个准则都有总则和披露两章,多数准则有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及后续计量的章节,涉及资产的准则有的还有“处置“的章节。会计是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系统,因此确认和计量(包括后续计量)理应成为会计准则规定的核心内容。从38项准则的排列次序来看,大致是按照资产(1—8号)、利润分配(9—11号)、负债(12—13号)、收入(14—16号)、费用(17—18号)来排列的。其余的20项准则是关于特殊业务和会计报告方面的准则,例如外币折算、企业合并、租赁、保险合同、金融工具、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准则属于特殊业务,其他都是会计报告方面的准则。总的来看,这个排列也是比较合理的。

(二)新准则的特点

笔者认为,新准则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全面:38项准则规定了我国企业目前经济活动和会计处理要遇到的经济业务,涵盖了会计六大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方法。从会计业务来看,它包括一般业务和特殊业务(如生物资产、外币折算、租赁、保险合同、石油天然气开采等)的会计处理。有的准则所规定的内容还有一定的超前性,如套期保值准则、衍生金融工具等。

2.尽可能地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例如,在会计目标方面,一直存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孰重孰轻的争论,美国强调决策有用观;根据我国国情(国家投资和国家控股的情况较多),基本准则中将会计目标定位在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结合上,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将旧准则中的12个“会计核算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准则中规定的8个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重要性、谨慎性、清晰性、及时性和实质重于形式)与国际会计准则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基本一致(删除了旧准则中已上升为会计假设的权责发生制及其派生的配比原则和区分资本支出与收益支出原则以及包含在一致性原则中的可比性原则);专门规定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的使用,尤其是公允价值的全面应用;又如投资的分类,在旧准则中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新准则安排为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投资(包括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等)则包括在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准则中;企业对房地产的投资单独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来规定;对已消耗存货的计量,准则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等等。这些内容的修改都充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3.既坚持了会计的国际趋同,又保留了中国会计特色,顾及了中国国情。我国强调会计的国际趋同,但趋同不等于完全相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与别国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我国是公有制为主的国家,目前还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资本市场也不发达,这些都对会计工作产生了制约和影响。因此,会计准则也必须根据这个国情来加以规定。新准则中保留了中国特色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内容:(1)我国把会计基本准则仍然叫做基本准则,而不叫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但基本内容相当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样处理一是能够与具体准则对称和呼应;二是基本准则由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财政部发布,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合乎我国国情。(2)在资产减值准备方面,我国暂时不允许已减值的资产在条件成熟后再转回来,而是采取一次性减值的做法;在对关联方关系的处理上,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所有关联方交易都要进行披露。我国规定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其交易可以不披露;在企业合并方面,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所有企业的合并都要用购买法进行核算。我国规定,两个完全独立的企业合并时才用购买法核算,对同一控制主体之下的两个企业合并不用购买法;在政府补助方面,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全部作为企业的收入,计入当期损益。我国规定,有的作为企业收入,有文件规定的作为资本公积,有条件补助的作为企业的负债处理。

4.体系完整。我国新准则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准则,它相当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说它是我国会计具体准则的准则,内容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计量、会计计量属性、会计报告和披露等内容;第二层次为具体准则,其内容包括一般(或通用)业务准则和特殊行业与特殊业务准则,可以解决当前我国企业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问题;第三层次为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解释了36项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和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两个准则除外)的疑难之处,为会计人员理解和操作准则的精神提供了方便。

(三)应用指南的不足

应用指南顾名思义是要解决应用问题的。新准则由于强调国际趋同,在许多方面参考和借用了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内容。由于我国广大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对具体准则中的许多说法还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应用指南来解决。然而遗憾的是,应用指南没有很好地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很多情况下又把具体准则重抄了一遍,既无具体的举例,又无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那么会计人员究竟该如何操作和“应用”?根据财政部财会[2006]3号文的要求,“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于是,一些会计人员问: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科目还用不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涉及的会计科目如何设置?有关分录如何做?总之,应用指南的可操作性很差!这样一来是不是还要搞会计准则的第四个层次——会计科目说明和使用?

(四)培训力度不够

由于新准则在2007年1月1日起要在上市公司中施行,因此2006年是新准则的学习年、宣传年,有关人士说这个学习和宣传应当不亚于1993年上半年学习“两则两制”的劲头,显然这个要求是正确的。但是据笔者所了解,2006年的学习远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例如,有关部门举办过上市公司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培训班,那么全国1400多家上市公司的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是不是都去学习了?他们回来后是不是都组织了本单位的会计人员集体学习了新准则?掌握得程度如何?因为这关系到2006年年报的编制(按证监会的要求,2006年年报仍然按旧准则和制度编制外,还要按新准则进行调整)。如果会计人员没有很好地掌握新准则,那么调整出来的报表就会达不到新准则的要求。财政部的[2006]3号文件还规定“鼓励其他企业执行”,那么“其他企业”的会计人员又有多少参加过新准则的培训班?还有,会计师事务所的几万名注册会计师是否都经过了培训?据悉,他们大多数参加了新审计准则的培训(这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参加新会计准则的培训恐怕也是不行的,因为新审计准则解决的是如何把握自己、如何去审计(如何减少审计风险、如何发现重大错报)的问题,而新会计准则解决的是如何把握别人、依据什么去审计的问题。还有广大内部审计人员,他们是不是都学习了新准则?恐怕是少之又少,这也是不行的,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比其会计人员学得更好。可见,2006年对新准则的培训力度是不够的,有关部门和各单位在2007年还应该下大力气抓培训,要掀起一个学习新准则的新高潮。

廖洪教授简介

廖洪,男,1944年10月出生,湖南省永州市人,汉族,中共党员。现任武汉大学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1966年在湖南财经学院会计系学习;1967—1979年在湖北随洲棉纺织厂财务科工作,曾任会计和财务负责人;1979—1982年在中南财经大学会计系攻读硕士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2—1987年在中南财经大学任教,其中1984—1986年任该校财务处副处长并主持工作。

1987年11月至今在武汉大学会计系任教,历任会计系副主任、主任至1999年。1989年起担任硕士生导师,1993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担任博士生导师至今。现已出版学术著作5部(独著)、主编著作6部,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经济管理》、《财务与会计》、《财会通讯》等期刊上发表审计和会计等文章120 余篇。独著和主编的著作有《会计制度设计》(1986年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银行会计与审计》(1991年版中国科技出版社)、《会计学原理》(1996、2001武汉大学出版社)、《高等学校审计》(1989武汉大学出版社)、《新编会计制度设计》(1996年版中国审计出版社)、《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2001年版中国时代出版社)等。在湖北省和全国有关部委举办的各类财会、审计人员培训班上多次为实际工作者讲授会计、财务和审计理论与实务,深受大家欢迎。曾被载入《中国优秀财务专家会计师名典》、香港版《世界名人录》。

上一篇:农民工法律保护问题研究下一篇:浦发银行面试笔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