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册(共11篇)
1.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册 篇一
篇一: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课题6.1、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重、难点:
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
进行新课:
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有电源 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2)、单位:伏特,符号v,还有千伏(kv)、毫伏(mv)1kv=1000v 1v=1000mv 例:u=220v=kv= mv
2、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v(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压表的使用: ○1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2电压必须红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负极。○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边讲边演示一遍
(3)、读数:
1确定量程??选择 ○ 2确定分度值?? ○ 3读数,写上单位 ○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
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
3、动手做:
(1)、让学生连一电路,并连上电压表测电压。
(2)、读出电压的大小。
4、达标练习: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2、过程和方法
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难点:
连接串联、并联电路,作出电路图。
能用电压表测出各导体两端的电压,找出规律。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串联,2并联)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画出由两个灯泡组成的串、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1、在串联电路中(如上图),a、b、两用电器及
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2、在并联电路中(如上图),a、b、两用电器及
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1、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1)、学生猜想: ua=ub=u总
ua+ub=u总(2)、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a、b、电源两端,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
教师总结: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即u总=u1+u2+??(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规律)
2、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1)、学生猜想: u=u1+u2 u>u1>u2(2)、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a、b、电源两端,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4(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
教师总结: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即u1=u2=u3 =??(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3、实例:上两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三、电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阻及其单位。
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使用滑动变阻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试验、对比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电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电阻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重、难点:
电阻的大小因素。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阻丝
教学课时: 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导体?? 绝缘体??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试验:课本13页图6.3-1示 结果:不同的电阻丝,灯泡的亮度不同。
进行新课:
1、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1)符号:r 单位:欧姆(欧)(ω)其他单位:千欧(kω)兆欧(mω)61kω=1000ω 1mω=10ω
例:
(2)、一种元件:电阻器,符号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a、材料 b、长度: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c、横截面积:
学生阅读:13页表格,了解电阻的属性。
学生阅读: 半导体、超导现象(教师可进行一定解释)
3、变阻器: 电位器、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符号
(1)、结构:实物观察
(2)、原理: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改变电阻(3)、作用:
(4)、使用:
学生试验: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注意问题:滑动变阻器的连接?
电阻的大小如何判断?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四、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使学生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2、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
重、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出欧姆定律。
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教学课时:3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通过讲解上一节课的练习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阻变化,电流变化;电压改变,电流改变。电
流、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1课时)
猜想或假设:??学生完成设计实验:要测量的物理量
需要器材
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
篇二:最新整理新人教版中学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中学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七章
人教版中学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七章
篇三:最新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集
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第七章 力
教材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力(1课时)
第二节、弹力(1课时)
第三节、重力(1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第一节、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
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物体运动状态及形状的改变,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 教具准备
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两辆、旱冰鞋、弹簧、钢尺(或钢锯片)、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图片: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押加。
教师讲解:押加又称为大象拔河,比赛中两个人通过腿、腰、肩和颈用“力”拖动布袋互拉,以决胜负,引出力的概念。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力
1、力的概念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实例:
人推车,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
双手拉弹簧,人用了力,弹簧受到了力;
推土机推土,推土机对土施力;
磁铁吸引铁定时,磁铁对铁钉施力。
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两一个是受力物体。
2、分析实例:
人推车——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双手拉弹簧——人是施力物体,弹簧是受力物体
推土机推土——推土机是施力物体,土是受力物体;
磁铁吸引铁定——磁铁是施力物体,铁钉是受力物体。
3、力的单位
教师介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力的符号:f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演示
(1)、甲图用力捏橡皮泥,观察橡皮泥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2)、乙图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
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用力捏橡皮泥时,橡皮泥的形状发生
了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让学生再举些例子然后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效果。
例如:
1、射箭运动员拉弓射箭。(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2、用力捏充过气的气球。(气球形状发生了变化)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演示图7.1-2所示的实验:小铁球受到磁体 的作用
分析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
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
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
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
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
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
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
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
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
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
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2)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
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
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
引导学生分析。
2、想想做做:
引导学生分析想想做做。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
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
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p5页1、2、3、4题。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实验一定要做好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力的示意图画图时要强调先确定力的作用点、再画力的方向、最后标出力的大小,掌握这些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本节课内容。
第二节 弹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橡皮条、钢尺、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投影图片:撑杆跳、拉弓射箭等体育活动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以上
动作的完成有一个共同特点:弯曲时都产生了一种作用力,引出—
—弹力。
二、新课教学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弹簧产生弹力时,弹力的大小有什么特点?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呢?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1、制作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这个道
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
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4、教师介绍其他几种测力计。
(三)、阅读科学世界
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
分作课外练习。
五、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2.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册 篇二
一、注重细节、力求完美
第3版教材变化最多的地方是数字的书写形式, 从始至终共有十二处, 均将阿拉伯数字变为中文数字, 这些变化中除去第七页 (“6”名女中学生改为“六”名女中学生) , 其余均属法律、法规条款的摘选, 这一变化显示了编者使用法律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使用文字的规范性。教材83页相关链接中有一处非常细微的变化, 这段材料选自《世界人权宣言》, 第二版使用破折号注明出处, 第三版开门见山在首句用文字表明归属。事实上, 破折号的作用有 (1) 解释说明; (2) 话题的转换; (3) 语意的跃进; (4)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另外, 破折号还用于连接歇后语, 标明文章副标题和词、诗、文的作者及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间。此处使用破折号不尽合理、不够科学, 因而做此修改。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能引起编者的高度重视。这充分显示了编者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细节成就完美。
二、增配插图、更显生动
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便于自学方面下了一番苦功, 如学习导语引人入胜, 语言朴实简约、通俗易懂, 强调图文并茂等, 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插图多了, 文字少了, 注重活动设计, 涉及的知识面更宽了。一般来说, 课本中的故事以图片或漫画形式出现, 比较容易刺激感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3版较之于第2版, 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好。教材第12页设计的探究活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第19页“地理环保小组的行为” (法律要求做的, 必须去做) 、第113、115页“做正义感的人” (判断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徐洪刚的英雄壮举) 等处在原有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增配了插图 (照片) , 使情景更形象生动, 教材活泼有趣, 做到变静为动, 变抽象为直观, 更适应学生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更换材料、贴近生活
第3版教材更加注重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从学生自己的感受出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维权意识。教材在“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利”这一目中, 列举侵犯人身权利尤其是生命健康权的现象时选择了四种情景:三幅漫画 (P24) 、一则交通肇事的文字案例 (P25) 。第3版用“非法拘禁”替换了第2版的“煤矿爆炸”, 或许有些学生曾亲身经历过被家长拘禁的事情, 自然会有更深刻体会, 对自由会有更强烈的渴望。而“煤矿爆炸”事件虽然学生可以从媒体上了解它对人的生命健康的危害, 但这总不及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得直接、深刻。“交通肇事”案例列举了学生同龄人生命健康权遭到侵犯的事实, 更易打动学生, 引发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加强防范、避免伤害、关爱生命。
四、结合国情、激发情感
第3版教材“智力成果受法律保护”一目中以插图的形式列举了一组国内、国外的智力成果 (P8) , 在第2版教材中只有外国的, 新教材将缝纫机、互联网换成了中国的造纸术和明小说《西游记》,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五、理顺关系、突出主题
第3版教材将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的主题探究活动的主题和第一框“生命与健康的权利”第一目的标题中的“人格权”改为“人身权利”。第一框题首先将原来两段正文详细介绍人格权的重要性、构成及其特点, 改为一段简短的正文和相关链接简要说明了人身权利的重要性和构成, 突出了“人身权利”单元主题。然后教材又将原先安排在后面的人身自由权的有关内容调整到前面, 最后重点说明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和法律对生命健康权的保护。这样循序渐进、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又突出了“生命与健康的权利”的框题。这一处修改是教材正文改动最大的地方, 原先的按排给人乱的感觉, 修改后使得概念的逻辑关系清楚, 中心突出。
几点建议和几处疑惑:
1教材第五页“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材料, 是否考虑换成2008年3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样, 材料更新颖、更具时代性。
2关于义务教育的统一性特征,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司长、教育部法制办公室主任孙霄兵解读新《义务教育法》指出“在新法中, 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 这个统一性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教材中对统一性包含的内容丢掉了“经费标准”, 是考虑到列举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这一项, 避免重复而省去?还是因为这里本身就是个不完全列举, 没必要面面俱到?“经费标准”与“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是不是一回事?如果不是, 是否应加上“经费标准”, 使引用更完整。
3.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册 篇三
[关键词]读写结合写作目标课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11
语文教学历来重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但现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隔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和写作能力呢?
“写和读密切相关。它们各自的过程并非孤立地发生发展,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转移的。”我们的教材虽然把阅读和写作分开,但它们实际是紧密连结的,有着共同的过程。“提高写作能力,必须以学习阅读为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阅读教材来指导学生写作。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为例,笔者在学期初就思考着如何构架课文阅读教学和单元写作目标之间的联系,在备课过程中心中始终牵挂着单元写作目标这个“纲”,在具体的教学中适时调整自己阅读教学的步骤及相关内容。以下便是笔者践行读写结合,将单元写作指导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的几个方法。
一、水到渠成,课后归纳总结写作方法
当写作目标与该单元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一致之处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文阅读教学结束后来个“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地将其作为写作方法传授给学生。
比如,第一单元的写作目标——记叙的线索。它包括以下内容:
1.记叙文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2.记叙的线索可以是人物、事件、一个具体的事物、情感的发展变化等。
3.写作时可以设计明、暗两条线索。
4.记叙的线索应该隐含在文章中,与文章内容吻合。
其中第三点提到记叙线索可以设计明、暗两条线索,这也是该单元第一课《藤野先生》的一个重要的写作特点。《藤野先生》的叙事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另一条是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已经讲解清楚了,那么在总结课文内容时,就可把它作为写作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等进入单元写作训练时,学生对这一方法也就驾轻就熟了。
二、移花接木,将单元写作目标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有些单元写作目标可能不是课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但它与课文内容又有一定内在的联系。这时需要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给予“植入”,也就是将写作训练目标部分迁移到课文阅读教学中。
如第六单元的写作目标——学写游记。具体要求是:
1.写游记要写清楚游览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
2.在写景时,可以移步换景,也可以定点观察。
3.游记要注意详略得当,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
4.还可以适当介绍与游览地相关的知识。
该单元的四篇文言文以游记为主,但很难说以上四点是它们阅读教学的重点。毕竟又是文言文,教师在教学中可能很容易忽略其写作方法的指导,那么就可能错失很好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的良机。
因为有了单元写作目标这个“纲”,所以笔者从一开始备课的时候,就在寻找它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契合点,最后发现完全可行。就单元写作目标的第一点而言,要写清楚游览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柳宗元写《小石潭记》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的:“从小丘西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鱼……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其中既有移步换景也有定点观察。教师可以边讲授课文内容,边补充说明这便是游记的写法之一——交代清楚游览的经过。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单元写作目标也迎刃而解了。
再举写作目标的第三点来讲,游记要注意详略得当,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可以举《满井游记》为例,课文对满井初春的景色进行了细致描写,尤其是山光水色,最后作者用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画龙点睛地表明了自己對初春景色的喜爱。如果仅仅依据教参的要求,只要解释清楚这议论语句的内在含义即可。但如果教师能把其作为游记的写法之一传授给学生,这既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又部分完成了单元写作目标,何乐而不为呢?
可见,只要教师心中有写作教学这根弦,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将单元写作目标这朵“花”移植到课文阅读教学这棵“树”上,那么植根于课文阅读教学的写作指导必将“盛放”。
三、深入挖掘、提炼、归纳和总结
教材编者在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里都附上了“写作导引”,它一方面简要介绍单元写作的要求,另一方面还结合具体的课文篇章加以举例分析。这样理论和实践结合,学生的确容易理解和体会。但仔细研究:“写作导引”里所举的课文实例是有限的,有些甚至是“过时”的。那么,是否可以引用单元课文内容来作为写作指导的实例呢?回答是肯定的。
以第四单元为例,其写作目标是:记叙中的描写和抒情。具体要求为两方面:其一,写记叙文时,往往要在一些重要的地方加入适当的描写。描写能让文章更加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还可以突出重点和中心。其二,在记叙文中适当加入抒情,能使作者的情感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为了说明描写的作用,教材以冯骥才的《泥人张》(第四单元)为例,即作者通过对“海张五”的外貌、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目中无人的恶霸形象。对于抒情的作用,编者以朱自清的《背影》(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文中几句简短的抒情,道出了作者的追悔、思念,及内心的五味杂陈……
如果教师仅是把这两个案例和学生交流或解读一遍,学生对写作要求的理解很难说是深刻的。其实,我们阅读教学的课文资源既丰富又鲜活。
就这个单元而言,教师可以举的课文实例是不少的。《云南的歌会》中作者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分别侧重于人物、环境和场面的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欣赏和赞美,其中对人物(年轻女子)的描写是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
还有《端午的鸭蛋》中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一个简单的动作细节描写就把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语言诙谐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和自豪。而《春酒》中描写和抒情的语句更是俯拾皆是。结尾“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可见,这些记叙类文章中描写和抒情的手法都运用得十分巧妙。教师可采用串讲的方式,将其写法加以提炼、归纳,经整合后传授给学生。比如,以《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中有关描写的语段为例,告诉学生记叙文中描写所起到的作用,也可以举《端午的鸭蛋》《春酒》等中有关抒情的语段,和学生阐述记叙文中抒情的意义所在。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写作技法的认识,而且也是对文本的又一次解读,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教材在与时俱进,无论是作为阅读教学的课文篇目,还是单元写作设计都在改变,日趋完善。而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也必然是一种趋势。针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笔者先摸透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再将单元写作目标分散、渗透到单元课文阅读教学中,或是根据单元写作目标的要求,对单元课文的相关写法做提炼和整合。这样的过程算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益尝试吧。
[参考文献]
[1]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M].苏州: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篇四
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1.幻灯机和投影仪 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注意事项:幻灯片要倒着放(上下颠倒,左右颠倒)。
2.照相机 成像物点: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思考1:照完集体照照单人照 (相机离人近些,暗箱拉长)
5.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册 篇五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知道重力产生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学习重点】力的概念、重力产生原因
【知识回顾】
一、力
1.概念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重力、电磁力等。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加速度。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1)力的图示:力的图示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只能粗略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不能表示力的大小。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
3.g的特点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2)g值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4.方向:竖直向下。
5.重心
(1)相关因素:物体的几何形状;物体的质量分布。
(2)位置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6.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册 篇六
题
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会判断力是否做功;
(3)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
(4)会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二、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认识“劳而无功”和“不劳无功”的意义,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应刻苦学习练好基本“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做功的两个要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正确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难点:会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初次接触物理,好奇心强,要抓住他们的特点,鼓励他们学习好物理知识。
六、教学方法
复习巩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测
七、教学资源
教学参考书、百度文库
八、教学过程
每日安全教育:在家时,注意用水用电安全。
(一)复习巩固
1、纠错
2、复习
(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公式?
(2)物体的浮沉条件?
3、导入:用叉车搬运货物时,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提升到一定高度。叉车用力托起货物,使货物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动。我们看到了叉车工作的成效。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本节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做“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3.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功的计算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
5.用5N的力沿水平方向拉着小车前进了2m,拉力做了多少功?
(三)合作探究:
用力拉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了“成效”?
物理学中的功主要是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如果某个力对物体的移动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作了功。
一、功的定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二、做功的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三、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但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零
(2)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
(3)有力,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例题:下列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有的打“√”,没有的打“×”)
1.你把书包举高过程中是否对书包做功?(√)
2.将书包举在高处停留不动的过程中是否做功?
(×)
3.提着水桶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张明对水桶做功了吗?
(×)
4.李强同学用脚踢足球,足球离开脚在地面上滚动的过程中,脚对足球做功了吗?
(×)
5.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有力对小球做功吗?
(×)
四、功的计算
定义:功的大小等于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单位:J、N、m
(四)当堂检测:
1.下列情况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D)
A.背着书包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
B.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C.用力搬石头但没有搬动
D.推着小车前进
2.如图所示情景中的各个力,没有做功的是(B)
A.石头被橇起的过程中手向下压橇棍的力
B.足球飞向空中后踢球的力
C.货物被提升的过程中绳子对货物的拉力
D.爬楼梯时人的重力
3.在水平地面上,用60
N的力沿水平方向拉着重为200
N的小车前进5
m,拉力做功__300__J,重力做功___0__J。
4.小明从一楼提20个普通鸡蛋送给三楼的爷爷,小明对这些鸡蛋大约做了多少功(C)
A.0
J
B.600
J
C.60
J
D.6
J
九、课堂作业:能力培养与测试
十、板书设计:
1、功的定义
2、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4、功的计算
十一、教学反思:
1、亮点:
7.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册 篇七
《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读的五级目标前3条要求: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 理解故事的情节, 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教育部2012) 。从阅读教学现状看, 存在着诸多由忽视文本解读或者文本解读不到位而引发的教学失误及低效现象 (顾敏2014) , 如脱离文本讲解语言知识, 文本信息处理零散, 文本中的文化因素被忽略等。教师“包办式”的讲解代替了学生参与式的学习, 学生难以深入文本、挖掘内涵、享受阅读, 从而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杨延从2013) 。因此, 这里希望运用“三点一线”的文本解读实践方法, 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三点一线”文本解读理论框架
英语阅读文本是教学的载体, 它承载着话题、语言、结构等功能信息, 是作者思想的表现, 对其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钟颖芳2015) 。根据文本话题, 将解读文本分为三大层次:一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即了解文本知识 (what) 、梳理文本结构;二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 即了解文本内涵, 体验作者用意 (why) ;三是教师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 即如何读写一体化 (how) , 前两个层次是input, 后一个层次是output。下面是“三点一线”的简易示意图 (见图1) , 以帮助我们理解:
二、以“三点一线”解读英语阅读文本的实践
(一) 介绍背景知识, 串联文本话题
阅读文本是初中学生学习英语和教师讲解语言点的主要材料。文本处理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意识, 即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文本阅读。如果在学生尚未了解背景的情况下, 教师就讲解所谓的语言点, 学生不停地做笔记, 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 虽然学生碰到的语言障碍少了, 但是话题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很突兀。所以, 教师应先介绍文本的背景知识, 通过各种方法引入话题, 唤起学生获得与文本相关知识的热情。教师在帮助学生激活背景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获得了理解文本更充分的信息 (Anderson 2009:12) 。
本文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6 A 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Section A.3a-3c中的阅读课教学 (Page 43) 为例, 谈谈笔者处理文本的方式。
阅读文本分析:本单元学习中外传统故事, 本阅读文本的文体是记叙文 (描述故事) 。中心话题是讲述孙悟空的故事。学生比较熟悉《西游记》, 因此, 在背景知识介绍和导入话题环节, 笔者采用了以下做法:
Activity 1:Do a survey (见表1)
反思: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知道传统故事的中文名, 但英文名就不一定知晓。通过此活动, 让学生快速了解故事的英文名称, 为阅读环节做好准备。
Activity 2:Having an eye test
Students try to say the name of the story as soon as they see the picture.
反思: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进一步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 创造气氛, 串联了文本话题。
Activity 3:Watch a short video about Journey to the West and have a Prediction.
(1) Which book is talked about?
(2) 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反思:笔者通过简短视频, 使学生回忆电影、电视及图书等对《西游记》人物的描述, 为文本的阅读做好铺垫。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背景图式非常重要, 尤其当学生接触到节选的或是不够熟悉的文本材料时, 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先前知识水平的前提下, 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源。在文本阅读前激活背景知识,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 剖析语篇结构, 梳理文本脉络
经过前面的背景介绍和话题导入, 学生对该文本的话题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即以主人公Monkey Kind为主线索, 引导学生寻找作者如何描写这个人物, 从外貌、性格、行为习惯及人们对Monkey Kind的评价等三点进行快速阅读 (Skimming) , 帮助学生获得文章的主旨, 从而快速清楚地梳理文本脉络。
Activity 4:Skimming
(1) 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2) What can he do?
(3) Why do people like the Monkey King?
反思:阅读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 也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尤其对于二语学习者, 由于条件的限制, 阅读是其获得信息和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略读的目的是通过梳理文本脉络让学生找到故事的主旨 (观点) , 明确作者的观点。学生通过回答问题, 了解作者的思路, 学习作者的文本结构, 获得该文本故事情节发展的基本要素, 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文本结构及作者的行文方式。
(三) 深挖文本内涵, 升华情感目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二者密不可分。在《英语课程标准》的分级标准中, 文化意识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 提高人文素养。在古典文学《西游记》中, 孙悟空是个机智勇敢、无私无畏、是非分明、目标明确、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人物。笔者在教学中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引导学生学习Monkey King的精神, 弘扬正能量。
1.We can infer from the passage that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ren are_________when they watch the Monkey King.
A.excitedB.bored C.worried
2.We can learn from the Monkey King: (T or F)
(1) He is clever and brave.
(2) He likes helping the weak.
(3) He never gives up when he meets problems.
(4) He often asks for help from others when he can’t solve the problems by himself.
(5) To achieve your dream, you should keep on working for it.
(6) No one is perfect!Trust yourself!
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使其能够理解“No one is perfect!Trust yourself!”学生不仅要读懂文本的内容, 更要读出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 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Unless he can hide his tail, he can not turn himself into a man.”Means:
■If he can hide his tail, he can not turn himself into a man.
■If he can not hide his tail, he can not turn himself into a man.
■If he can hide his tail, he can turn himself into a man.
反思:推断深层含义策略 (Making inference) 是阅读理解的最高层次, 也是训练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这要求学生综合理解文本信息, 识别作者的语气、态度、观点等, 从而做出评价性判断 (杨延从2013) , 提高学生对阅读文本信息的深层次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 活用文脉思维, 强化语言运用
采用“三点一线”的文本解读法, 学生能较快抓住文章主线。当学生搭建文本框架、明了文本的内容后, 教师应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快速朗读、理解、背诵并内化, 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和语言运用。拓展阅读运用, 即找准阅读拓展的切入点, 通过复述课文、角色扮演、辩论、采访、演讲、改写、仿写或续写文本等形式, 激活学生思维, 诱发其表达欲望, 促使其体验、感受、领悟和思考文本 (杨延从2013) 。在输出环节, 笔者设计了几个课堂活动任务 (见图2、图3、图4) :
Task 1:Retell the story
反思:贯穿主线的三个核心话题简单明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关键词来复述文本内容, 作为口语输出的重要载体。教师带领学生体验讲故事的全过程, 学生在深入理解信息、内化文本的基础上, 能更好地体会作者在行文中的逻辑关系, 学会有逻辑地进行思维和表达。
Task 2:Writing
Write another traditional folk story—Nezha Conq uers The Dragon King
1.Who is Nezha?
2.What can he do?
3.What can you learn from him?
反思:通过学习, Monkey King“不畏强权、为民忘我”的精神已深入学生的内心。同样不畏强权的民间故事还有很多, 如哪吒闹海。
三、反思与建议
采用“三点一线”的文本解读方式是笔者这两年来的研究课题。这种文本解读方式不仅让阅读材料有明确的框架, 学生易于分析、理解并运用, 而且为阅读后的写作做了铺垫。只要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 就说明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课堂效率。当然, 各种文体的最佳解读法也还在探索中, 还应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语言能力等方面下工夫。
参考文献
付薇.2015.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1) :51-54.
顾敏.2014.融入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J].教学与管理, (5) .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莎日娜.2015.以文本解读为基础, 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能力[N].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7) :124-126.
杨延从.2013.运用语篇模式分析促进意义建构的实践[J].基础英语教育, (5) :44-48.
钟颖芳.2015.基于文本阅读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1) .
8.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册 篇八
教材简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和步感受了排列组合的思想的方法。本节课是搭配问题的延续和提升。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学习排列组合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重在引导学生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教学内容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科书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不重复,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星期六是小红的生日,她打算和几个小伙伴到数学乐园里去玩。一大早,妈妈就给她准备了几件衣服,请看(课件出示几件衣服)这些衣服漂亮吗?(漂亮)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2件上装,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是一种穿法的话,你觉得小红一共有几种穿法?(学生说)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展开,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的导课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小红的这五件衣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呀?请大家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卡片(两件上装、三件下装)摆一摆,看一看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摆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
2、汇报展示搭配方法
师把教具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组里的代表上讲台把自己的搭配方法介绍给大家,谁愿意?(请三四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操作并口语表达自己的思路),预设:①先固定上装,再用2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②先固定下装,再用三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几个同学展示并表达了自己的搭配过程,结果都是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你比较喜欢刚才哪位同学的描述?为什么?(生答)
小结: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其实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再次走进了数学广角,学习数学广角里面的知识搭配(板书:数学广角→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嘴说一说,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搭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并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
3、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学具卡片摆出了五件衣服的6种搭配方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學具,你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请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方法)
(学情预设:可以用文字表达,用符号代替,可以连线……)
师:请大家在答题卡上把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再列式算一算,有几种搭配方法。
(生记录、计算,师巡视、了解、指导)
请三四名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说明自己的记录方法
预设1:有序,用文字表达
灰短袖—花裙子 灰短袖—长裤 灰短袖—包裙
蓝长袖—花裙子 蓝长袖—长裤 蓝长袖—包裙
3×2=6种
预设2:有序,用符号表达
① ② A1 A2
B1 B2 B3
3×2=6种 3×2=6种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答)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搭配事物的时候,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一定要有顺序地进行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对比学生的作业,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深化有序思考的意识。在描述记录的方法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三、巩固新知,实践应用
1、早餐的搭配
①操作并列算式
师:小红看到大家这么热心地帮她搭配衣服,她真高兴,她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套衣服,出发前,要填饱肚子呀!瞧,妈妈已经给小红准备好了早餐(课件出示早餐),这些早餐有什么特点?(上面两种是喝的,下面4种是吃的)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这些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呢?请大家在答题卡上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搭配连线,并列出算式。
(学生在答题上记录,列算式,师巡视、了解、指导)
②展示作业
请两三个同学展示作业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如果再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你能直接列算式吗?同桌说一说,指名答,3×4=12(种)
2、照相搭配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小红的早餐找出了8种不同的吃法,小红感谢大家,她匆匆地吃了早餐就出发了。和小伙伴汇合后,他们一路蹦蹦跳跳地很快便来到了数学乐园,还没进门,他们便碰见了多久不见的好朋友聪聪、明明。他们4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
②现场表演、操作
老师请4名学生当小红和小伙伴,请2人当聪聪和明明上讲台,再请学生上台操作怎么照相。
③请学生列出算式,2×4=8(张)理解两种方法:一种是2个4张,一种是4个2张。
师:通过照相,我们又巩固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照完相,小红和小伙伴高兴地进入数学乐园玩去了。
【设计意图:目标达成练习,强化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进而抽象到直接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师进行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课本102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105页第6题。
教学反思:
9.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册 篇九
浮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只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密度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操作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展示教学图片:展示木筏、帆船、轮船、航空母舰、鸭子、救生圈、热气球、飞艇、潜水艇等图片。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
2、人在死海中游泳,为什么漂浮在海面上?
3、孔明灯为什么能升空?
二、新课导学:
(一)探究点:浮力及其测量
1、演示实验:并画出漂浮在水面的木块所受的力
2、归纳得出:浮力的定义、符号、方向、施力物体。
3、提出问题:铁块在水中会沉底,铁块在水中受浮力吗?画出铁块所受到的力。
第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二)探究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1、如右图所示,我们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长方体,分析它的受力情况。
h1
h2
(1)左、右表面和前、后表面所处的深度相同,受到的压强相等
受到的压力也相等,可以相互平衡。
(2)
∵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2大于上表面所处的深度h1,∴下表面受到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压强,因为上下表面的面积相等,并由F
=
PS,可知下表面的受到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压力。
(3)
实验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不同。
计算浮力大小的第二种方法(压力差法):法F浮=F向上-F向下
3、演示实验:(再次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
乒乓球实验现象:
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
2.将瓶下口堵住,乒乓球浮起
(三)探究点: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固体密度、液体密度、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浸没的深度等因素有关。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3、实验探究:
(1)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有关?要保证浸入液体中的体积不变,分别停在液体内不同的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不同?
(2)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把一个柱状固体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3)浮力的大小是否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准备好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清水和盐水),把这些液体按密度大小的顺序排列。再把悬挂在测力计下的同一物体先后浸没在这些液体中,观察测力计示数是否变化?
4、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板书设计】
10.1
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符号:F浮
3、方向:竖直向上
4、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5、产生原因: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不同。
10.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
4.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目标导学二: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明确:(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2)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第(3)句,“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11.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册 篇十一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所选课文除《诗五首》外,均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浏览山水名胜并记录所见所感,是古代文人追求的风雅韵事。
本单元的山水游记均系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入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僻地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超越单纯写山水楼阁的狭小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重心放到纵议政治理想上,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则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以宽和仁爱之心“乐民之乐”。而在《满井游记》中,作者袁宏道纵情山水,陶醉于郊野春朝的美景,既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又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和古诗文名句;理解、把握这个单元古诗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语言和意境。
2.方法与过程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能根据要求查找一般的资料,初步懂得利用资料帮助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操;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蒙蒙的细雨飘洒在静静的长安大街上。这轻柔细润、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滋润着大地。不经意间,你放眼远眺,山坡上,原野间,到处是一抹抹新绿。当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好好观赏一番,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了,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但毕竟还太小、太嫩。是的,早春是春天的开始,大地转绿,生机勃勃,哪个时节能唤起这么多的希望呢?早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晚春!
【赏析】
这首小诗是韩愈写给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朗朗上口,表达新巧,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句诗中,绝妙佳句便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我们可以想一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没见。不着急,一番小雨滋润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田间山野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的颜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燃起了希望。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却是稀疏的极为纤细的芽,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墨的妙笔,隐隐泛出的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是一抹新绿,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二、课文导读:
柳宗元在游记《小石潭记》中,寄情于山水之间,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融入寻访山水胜景的闲情雅趣之中,使情与景水乳交融,别具一格。因而,作者的游山玩水实则是烦闷的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借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抑郁苦闷。“似与游者相乐”等句子,看似写潭中游鱼的自由、欢快,实际也折射出作者的孤寂与忧伤。
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声朗读,当然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课文大意。在诵读时,不妨放声朗读或是摇头晃脑唱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一)文题理解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曾被贬为永州司马,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钅母潭记》《钴钅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卷石(quán)参差(cēn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
悄怆(chuàng)俶尔(chù)佁然(yǐ) 嵁(kān)
翕忽(xī) 幽邃(suì)坻(chí)
2.文言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表示承接,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小石潭的位置,描写其特点和潭边景色。
第二部分(第2~4段):从三个方面写小石潭。①写潭中游鱼;②写潭水的来源;③写潭水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三部分(第5段):交代同游者的姓名。
(五)《小石潭记》写作特色
《小石潭记》是一篇篇幅短小、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文章采用多种手法,有声、有形、有色地刻画了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幽美和宁静。
1.内容驳杂,题旨鲜明。文章以游踪为序,依次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如鸣佩环),后写“形”;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清;石,怪;树,美;鱼,乐),后写远望(岸势,犬牙差互;水源,不可知);最后写潭境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从而抒发凄苦孤寂的心境。纵观全文,作者不是因景而写景,而是借景来抒情,主旨鲜明,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手法灵活,结构井然。文章采用先声夺人、动静结合等手法,把景写得玲珑剔透、精美绝伦。无论写潭的出现,还是写游鱼、竹树、岩石、溪水都惟妙惟肖,形神毕现,富有诗情画意。写小潭出现时,先写隔竹林听到流水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第二段用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此段以实写虚,以动写静,其中以写鱼为实,以写潭水和天气为虚;以写鱼在水中游为动,以写日光照映下的鱼影投在水底石上,历历在目,清晰可辨为静。鱼儿往来翕忽之动,名为写动,实则衬出潭之静。作者用一“乐”字,真实表达了自己的由衷欢乐。
全篇从发现小潭到概括石潭全貌,从写潭水到写气氛感受,由远到近,由总到分,由景到人,结构井然有序。
3.摹形言事,造语典雅。文章运用修辞手法,精巧传神。开篇形容水声清脆悦耳用“如鸣佩环”;第三段作者把镜头推向远方,描摹溪岸的曲折,用“斗折”为喻;描摹溪流的蜿蜒用“蛇行”为喻;用“犬牙差互”为喻来写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用“亻台然”“俶尔”“翕忽”把鱼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用“蒙络摇缀”四个字写出了潭边的景物。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根据自己的具体感受取喻,使得文章语言精当贴切,生动传神。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虽把小石潭的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实际上渗透着作者惨遭不幸的感受和无比失落的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环抱,清静幽美,却不被世人所闻,这正是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内心写照。作者来到这过于清冷的环境,触景伤情,激起了他愤世嫉俗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不可久居”便真实地流露出作者无法摆脱现实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六)问题探究
1.第二段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惟妙惟肖,这里除了对鱼的刻画外,还有怎样的作用?
这一段正面描写游鱼,侧面表现水清。仅“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便将水之至清若无的境界表达了出来,另外从“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等五句描写来看,或静或动尽显游鱼形态,也可见水之清。另外,“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看来是写鱼之乐,实际上是写人之乐,是作者观鱼时心情快乐的外化。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表现了小石潭周围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四段表现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实际上透露出作者贬居期间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情感又会流露出来。
4.品味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渗透在景物描写中,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把自己的不幸遭遇融入观景的感受中: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被竹树环抱,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触景伤情,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境。然而,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反衬出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三、阅读精品屋
(一)阅读郑板桥的《靳秋田索画》,然后答题。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窗外修竹②良朋辄至
③绝不知乐在何处④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2.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这篇文章,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是一类人,请你说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段文章中你可以看出郑板桥擅长画______,其依据是 _______。
(二)阅读《小石城山记》,然后答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选自《柳河东集》)
6.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和韩愈倡导了__________,因而同被列入____________ 。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往北 )
B. 其旁,出堡坞(从……出来)
C. 不得一售其伎(通“技”,技巧,这里指奇景)
D. 神者倘不宜如是(这样)
8.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 土断而川分B.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
C.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益奇而坚②是二者③良久乃已 ④余未信之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仔细阅读全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石城山上的石头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山一定有水,水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石城山也有树,树长在什么地方?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文章中,作者怀疑什么?责怪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在结尾作者说“余未信之”,他不相信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长 ;②就;③断然,绝对(根本);④宽慰。
2.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的。
3.①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②不是用来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的。
4.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5.兰、竹、石;画兰画竹画石。
6.柳宗元;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
7.B8.C9.①更; ②这; ③很; ④我。
10.①这个地方的灵秀之气,不创造伟大人物,而只创造这些景物,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少而石头多。②来慰藉那些被贬在这个地方的贤人。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册】推荐阅读: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10-13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汇总(最新版)7-8章节04-23
八年级物理上教案人教版11-2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09-1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反思12-01
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总结人教版11-07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02-05
最新人教版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文 检查01-03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知识点01-1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