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

2024-08-12

法院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精选8篇)

1.法院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 篇一

法院队伍建设经验材料

队伍建设是法院基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高素质法官队伍,就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在干实事、求实效、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我A各基层法院从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实现“公正与效率”世纪主题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努力在抓好审判工作的同时,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带出了一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秉公办案的队伍,为边疆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现从三个方面将我A法院基层建设中的一些做法简要介绍如下:

一、多管齐下,全面提升干警业务素质

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永恒主题和基本价值目标。司法公正的实现,不仅要有反映人类理性和良知的优秀法律和健全的司法体制,更要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法官。工作中,法官承担着处理、决断社会各种纷争的重任,其掌握和运用法律的水平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法律实施的效果。这就要求法官要有深厚的法律功底、广博的学识、敏捷的思维。近年来,我A各基层法院十分重视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提高队伍素质。

1.狠抓教育培训,夯实业务基础。由于司法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行使司法权的法官必须具备独特的知识结构、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丰富的司法经验和良好的道德素质。针对我A基层法院队伍学历偏低、业务素质不高的实际问题,各基层法院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法官的学识,改变法官的知识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才是我A法官及法院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全A各基层法(院想方设法地克服案多人少、工学矛盾突出的困难,纷纷做出规定,鼓励干警在职参加学历教育。广大干警也积极响应号召,努力克服工作及家庭等方面的困难,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形式参加学历教育。通过学习,很多干警不仅称心如意地拿到了文凭,而且在法学功底和理论素养上得到了极大提高,知识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变,司法理念得到更新,为今后较好地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全Z基层法院的学历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自2001年以来,仅B市法院就有16名干警取得本科学历,还有18名干警正在攻读本科,2名干警攻读研究生。1999年,全A基层法院有本科学历的仅有10人,专科学历的165人,专科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64%;到2003年底,全A基层法院有本科学历的已有51人,专科学历的138人,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79%,学历上升是比较明显的。

另外,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各基层法院还注重抓好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干警业务知识、法官审判艺术以及各种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我A的学习型、专家型及复合型法官,全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职业化法官队伍。

2.开展“法官讲坛”,提高干警综合素质。为使干警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共同练就司法为民本领,2003年起,C县法院在全院干警中开展了“法官讲坛”活动,由干警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轮流在全院干警中就业务知识、业务技能进行讲授,增加干警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这项活动中,对授课的干警来说,准备讲授内容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讲授中,还可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其自身素质得以提高。同时,对听课的广大干警来说,可以让不同部门和岗位的同志对其他部门和岗位业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通过开展这项活动,该院干警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目前,这项活动已开展了40期,该院还将把这项活动长期开展下去。

3.创新进人机制,引进外地优秀人才。我A地处边疆,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臵,很难吸收并留住优秀人才,致使我A现有法官的整体素质偏低,并造成我A多数基层法院严重缺编,极大地阻碍了审判任务的顺利完成。C县法院针对人员缺编严重而该县又无法律本科专业人才的实际,大胆创新进人机制,积极吸收外地优秀人才。2003年,该院在取得党委、人事部门的支持后,院领导亲自到H大学和J大学招录应届毕业生。通过筛选和面试,顺利引进了4名外地州的法律本科应届毕业生,初步缓解了该院审判任务重而审判力量薄弱的局面,促进了审判工作的正常开展。2003年12月,B市法院也借鉴C县法院的经验,通过公开招考,成功引进1名内地高素质人才。另外,其他县市法院也正准备通过这种方式引进人才,以解决因本地生源缺泛而难以招入优秀人才的困难局面。

4.基层法院选派干警到中院挂职锻炼。为了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指导,培养锻炼基层法院的干部,提高干警的业务素质,2004年初,中院党组做出决定,各基层法院选派干警到中院挂职锻炼。决定做出后,得到了基层法院的极大拥护和支持。除了D县法院因县委抽调部分干警到工作队人手紧缺未能派出干警到中院锻炼外,其他法院均积极派出干警到中院锻炼。4月底,首批上派锻炼的9名干警正式到中院上班。这些干警大多是各基层法院的中坚和骨干。他们将在中院进行为期4个月的跟班学习。目前,这些干警纷纷表示,通过3个月的锻炼,不仅让他们增长了知识,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技能,同时,还让他们开拓了视野,了解了中院法官办案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的业务能力提高很大。更重要的是,通过锻炼,进一步增进了两级法院之间的相互了解,便于今后两级法院之间在各项工作上配合和支持。锻炼的干警们还表示,他们将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剩下的时间里,争取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提高。从目前的情况看,广大锻炼的干警在工作中虚心求教,认真学习,确有很大的提高,中院将把这项工作长期开展下去。8月底,第一批干警锻炼的时间届满,中院将对锻炼干警的工作情况作出全面、客观的鉴定,同时,还将召开院务会,组织中院二级班子和锻炼干警认真总结和分析在开展该项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以便为今后继续开展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加强法院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真正把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秉公办案的同志选入法官队伍是法院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全A两级法院高度重视人才战略,不断探索用人新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对人事制度改革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

2001年以来,全A各基层法院陆续开展了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工作。其中,C法院、D县法院和B市法院开展得较为彻底,取得的成效较好。2001年,D县法院初次尝试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人事制度改革。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条件不成熟,致使改革工作不彻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2003年3月,该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总结初次改革的经验教训,形成正确的用人理念,积极稳妥地深入人事制度改革。在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后,该院正式启动了二级班子领导竞争上岗和一般干警双向选择的人事制度改革,采取述职、民主测评、自我推荐、资格审查、公开竞争、择优录取、公示、报批等方式,对二级班子领导进行选择任用。通过竞争上岗,使一大批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那些平庸无为、不思进取的领导及时得到更换,大大优化了二级班子领导结构,真正实现了想干事有机会,能干事有舞台,干成事有地位的氛围。一般干警则通过双向选择,真正走上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对此,C县法院和B市法院也开展了一系例卓有成效的工作。2002年10月,B市法院首次进行庭室负责人述职,干警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活动。通过此次活动,5名干警被选拨任命为庭室领导,大部分干警也如愿走上了自己选择的岗位。2003年12月,该院再次对7个部门的领导岗位开展竞争上岗。通过竞争,5名副职成为庭室负责人,两名干警担任了庭室副职。C县法院亦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对空缺庭室职位开展竞争上岗活动。通过法律业务考试、民主测评、竞职演讲等程序,从符合条件的人员中将群众公认、年富力强的干警充实到庭室正、副职的岗位上。

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进一步增强了干警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各基层法院呈现出精神饱满,真抓实干,积极进取的工作局面。特别是E法庭,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后,及时配备了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干警。在院党组的关心和法庭全体同志的努力下,法庭建设大为改观,建立健全了各项内部管理机制,彻底扭转往常懒、散、乱的现象。2003年底,无论是收结案数还是执行案件数均创下了E法庭历史之最,受到辖区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的一致好评,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2004年4月,E法庭被省法院、省司法厅评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法庭”。今后一段时期,用竞争机制选拔优秀人才,进行优胜劣汰和优化人才资源配臵,不断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择到领导岗位上,将成为我A基层法院选人、用人的新机制。

三、强化内外监督,提升法院和法官整体形象。

审判决定生杀予夺,关系人民法院切身利益。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法院队伍,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近年来,全A各基层院一手抓审判,一手抓队伍建设,积极采取措施,全面加强内外监督,使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执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树立了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由于思想工作做得扎实,1999年至2003年,全A5个基层法院中,干警被举报违法违纪后被查实的仅有1件1人。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A法院正在开展的聘请特邀监督员活动。为了认真开展“人民法院为人民,公正司法树形象”教育活动,今年5月,中法院决定,在教育活动开展期间,特别邀请40名人大代表和20名政协委员为特邀监督员,对全A两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其间,特邀监督员可以对全A两级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有无违法乱纪行为进行监督,如发现法院干警有违法乱纪行为,可以通过电话、书信、面谈等多种形式向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反映;特邀监督员在旁听案件时,可以记录,庭审结束后,可以针对案情向审判人员发问,审判人员必须做出解释;特邀监督员对案件的判决结果有疑问的,可以找庭长、副院长或院长询问。另外,特邀监督员还可以对全A两级法院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该项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拓宽了外部监督渠道,较好地弥补了内部监督的不足,使法院干警受到了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极大地促进了“人民法院为人民,公正司法树形象”教育活动的开展。

但是,尽管我A法院近年来在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人民法院来说,队伍建设的工作永远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法院工作,始终坚持把抓好队伍建设放在首位,真抓实干,切实造就一支纪律严明,本领过硬,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忠于国家和人民,忠于审判事业的优秀队伍。

2.法院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 篇二

一、树立法官终身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就是加强法官的再教育再培训, 使之不断适应审判职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我国《法官法》对法官接受终身再教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过去法官靠一纸文凭可以享受一生, 削弱了各方面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动力。而基层法官当前接触的案件数量不断增多, 难度越来越大, 只有不断接受教育, 提高内在素质,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才能准确裁判各类案件。一是加强自我学习。法学是一门系统的社会科学, 它不同于其他学科。法官应当首先加强对法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准确掌握法律规范的涵义和各部门法之间的联系及区别, 如果没有扎实的法学功底, 法官职业思维便失去得以养成的基础。学习和了解法律, 还应弄懂这样规定的立法目的和意图, 这对法官在司法实践中正确适用法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法官树立自我学习的根本和创新学习的合力。二是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深入实践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一项活动, 也是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的活动过程, 加强调研, 有利于法官透过复杂具体的社会现象总结符合时代特征的审判工作规律, 又有利于加深对审判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了解, 培养敏锐观察问题, 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已是伊春两级法院的共识。

二、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基层法官教育面涉及较广, 而又面向未来, 培养专家型法官不能以现在的模式培养未来的法官, 所以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势在必行。一是要加大高层次法律教育培训的力度。因为经济社会的急速发展, 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 基层法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学历教育, 以适应新时期审判工作的需要。如鼓励法官参加“专升本”教育, 选送具有本科学历的法官攻读研究生学历及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等, 建立学习奖励制度。二是要推行实践性教育法。实践性教育法定位于审判实践, 不断增进法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培训内容上要满足审判现实需要, 教学方式上要突破单纯课堂化, 结合基层法官的职业特点, 开展专题讲座、庭审观摩、案例分析、研讨会、辩论会等方式以开拓法官视野, 提高法官认知社会、解决纠纷的能力。同时, 在法官实践教育中加大交流, 鼓励高院、中院法官到基层挂职锻炼, 这对于缓解由于基层法院断层带来的问题, 促进基层法院司法水平提高, 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等产生良好效果。三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方式。基层法官的再学习课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上不可避免的受信息化等载体的影响, 在树立终身学习全过程中提倡“开放共享、全球受益”的教育新理念, 每位法官都在创造一流审判机关中享受一流法学知识教育, 结合自身优势孕育出新的学习模式, 提高了高等教育受知面, 为法官职业生涯铺平了道路。

三、加强教育载体建设

加强基层法官素质教育, 除了加快培训基地、设备、教材等载体建设外, 还要广泛利用网络、大众传媒等手段提升教育效能,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培训体系, 吸收、消化、扩展教育培训成果。时刻以改革创新精神, 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 努力推进案件流程管理网络化, 庭审活动数字化, 案卷公文电子化, 数据传输高速化, 形成法学教育是多种法学教育模式的结合, 法学教育体系框架内人才培养取向多元化。一是各级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要充分利用信息化为新时期法官学历再提升和知识再积累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 提供充实的技术力量, 抓好应用培训, 完善应用软件, 提高智能程度, 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帮助法官认识社会, 提高工作的预见性, 强化法官要有“双赢”的理念和换位思考。二是以最大限度开发基层法院法官法治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起到社会调节手段不可替代的价值功能, 充分体现法官在法治与道德相结合的治国理论基础, 时刻以公平、正义为尺度, 调节社会关系, 平衡社会利益, 整合社会资源, 最终以教育和培训载体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三是以落实法官助理试点工作为重点, 整合队伍资源, 推进人员分类管理, 进一步强化反腐倡廉, 加强教育, 完善制度, 严格管理, 努力实现队伍不出事, 案件不出错, 廉政不出规。[2]四是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在法官教育培训中,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陶冶法官情操, 提高人文素质, 使基层法官始终对其职业保持活力和自豪感, 并把接受再教育、再学习转化为法官的追求和自觉行动, 时刻以创新学习推动发展, 以发展促进创新, 开创审判机关工作新局面。

摘要:社会资本是一种重要的资本形式, 在法院建设发展过程中起着构建多项功能的重要作用,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法院信息化建设与社会资本的融合和整合, 使社会资本能为司法公正所用。

关键词:社会资本,信息化,整合,功能

参考文献

[1]高慧君.高校社会资本功能及其实现[J].成人教育, 2009, (11) :47-48.

3.法院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 篇三

一、《标准》推广实施情况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广明副主任作了“狠抓重点 进一步扩大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成果”的报告,他的报告重点介绍了教育部近年来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方面所做的工作:

1.《标准》的宣传

教育部先后在全国各省、市召开了《标准》的宣传推广会议,并通过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计算机报》等电视、报刊新闻媒体重点宣传《标准》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推广实施措施,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各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单位对《标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设

教育部在全国范围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以此带动《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实施。截至目前,全国共批复了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36个地区具有示范区建设资格,其中完成示范区建设的有12个,另有5个地区建设完毕等待验收,还有众多地区正在积极申报中。

3.教育管理软件评测

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2月20日下发了《教育管理软件评测管理办法》,开展教育管理软件的评测工作。同时成立了“教育管理软件评测委员会”,负责对教育管理软件评测工作的组织、监督和审核工作。

二、工作重点

在谈到今后的工作时,于广明副主任明确指出《标准》工作的重点:

1.《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标准》的内容也日趋丰富和完善,从最初的四大部分扩展到现在的六大部分,包括: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普通中小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幼儿园管理信息标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信息标准和教育卡标准,其中管理信息标准除包括信息集和代码集外,还将信息交换标准、软件设计规范以及应用测试要求一同纳入各标准中。目前已完成各标准的技术规范制定工作,正按照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进行修订和完善。

2.《标准》宣传和培训工作

《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是《标准》实施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宣传和培训,可以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各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单位进一步了解、熟悉、掌握和使用《标准》,是《标准》实施的关键。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分批、逐级开展《标准》的宣传与培训,原则上培训和宣传到每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每一所学校。

3. 加快《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步伐

示范区的建设工作依然是《标准》推广实施中重要的工作之一。要求各省市尤其是未申报示范区的省市,尽快完成本省市的示范区申报工作。已申报并经教育部批准实施的地区,要尽快完成示范区的建设工作。

4.深化《标准》应用层面,逐步构建区域教育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标准》在全国范围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地区,尤其是应用示范区,按照《标准》逐步建立了覆盖各类学校,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管理、后勤总务、体育卫生、经费及办学条件等基础数据的“学校基础数据库”。“学校基础数据库”不仅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详尽、及时、准确的教育数据信息,推动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建设,也提高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更为建立国家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5.开展试验研究,积极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方向

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使其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近期选择了部分地区开展了一些项目的试点工作,包括:英语信息化教学和学生综合信息评估项目。这些项目是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模式的一些试验和研究,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将在全国开展推广应用。

6.《标准》实施状况监测

开发《标准》检测软件,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贯标情况进行监测。

三、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

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黄宇,总结了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1.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效果显著

截止到2007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中小学拥有各种型号计算机设备22.1万台(套),“生机比”达到30∶1。目前,约有600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有计算机教室5100多间,有9个市教育城域网(建成和在建的)。25%左右的小学、80%的初中和所有普通高中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通过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培训的教师达331500多人次,45岁以下的教师在项目实施前只有14.20%的教师会使用计算机,项目实施后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教师百分比提高到64%,有42.62%的教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

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注重推进软硬件建设、网络资源建设的共享,例如玉林、贵港等市利用城域网互通互联,基础教育共用一个网,共用一套教学资源库,共用应用系统,共用一批技术队伍,促进信息技术为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服务、为教学服务。实现网络化管理和网络化办公,提高管理和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增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能力。

2.构建电子政务开放平台

结合广西本地实际情况,构建覆盖广泛的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广西壮族自治区在2004年实现了全区教育系统公文的无纸化传输,2005年实现了全区教育视频会议全覆盖。目前,包括全区地市教育局、高等学校和区直中等职业学校的190个客户可以通过自治区教育厅电子公文系统收发电子公文。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教育厅与教育部的连接、教育厅与各高等学校和各市、县教育局、示范性高中的连接,并且可以实现收播、组播、转播等功能。同时,桂林、柳州、玉林、百色、贵港等市也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公文传输电子化。

3.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2004年,桂林市和武鸣县被教育部批准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后,两地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工作,从《综合管理系统》的推广使用到基础数据录入、资金筹集、开展各种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两地应用《中小学综合管理系统》的学校350所,覆盖了示范区所有的市、县、区主要学校,建立了约4万名学生的基本数据。广大教师能够应用此系统建立教学档案,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通过应用示范区建设,极大地推进了示范区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四、构建教育信息服务体系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处处长戴井岗同志作了“夯实基础 推动应用 构建完善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的专题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标准》在指导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并重点说明了《标准》在日常教育信息收集、整理和统计工作情况:

1.教育统计信息平台建设

以“统计流程化、指标明确化、信息整合化、分析科学化、服务针对化”为目标,逐步建设一个符合教育和谐化发展要求,集教育统计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统计信息公布于一身,以服务为导向的教育部教育统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全部内容包括:“一个平台、两个框架、三大体系、分布数据、全面培训”。

2.学校基础数据库建设

以《标准》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撑,构建以“三个数据库、四级数据中心、四个应用系统”为主要内容,覆盖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含学生、教师、经费及办学条件等基础数据的“学校基础数据库”。建立全国的“学校基础数据库”,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详尽、及时、准确的教育数据信息,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建设,推动统计工作信息化,促进统计工作的整合和归口管理,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

3.《标准》的制定、完善与实施

《标准》的制定、推广和应用是一项长期的、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的工作成果,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工作重点仍将是制定、完善和实施一套覆盖我国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各个方面的《标准》,为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学校基础数据建设及教育管理数据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交流与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健康、规范化发展。

五、《标准》应用示范区进程

会上,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信息系统规划处副处长马亮同志作了“巩固工作成果,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进程”的报告。在他的报告中对示范区应用情况作了详细的说明:

1.示范区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效

在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采购,采用统一的《标准》软件,一些学校放弃了原本购买教育管理软件(不符合《标准》的)的计划,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通过示范区建设,加速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标准软件应用,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数据的标准化实现了数据的复用,初步形成了示范区基础教育数据库,规范了教育管理软件市场,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2.示范区建设经验

示范区《标准》的实施和应用的经验是“六个统一”:

示范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标准统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高度重视——思想统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内容——规划统一;加强《标准》宣传及人员培训——培训统一;务实推进,重在应用——软件统一;重点推进,示范带动,全面提高——进度统一。

在《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地方教育局采用“重点推进,示范带动,全面提高”的策略,先在部分信息化基础比较好的学校进行应用试验,取得一定的经验以后,再逐步推广普及。对一些基础薄弱和农村学校,教育部门在经费、培训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他们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3.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示范区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要持续发展,资金如何保证问题;投入产出,如何解决发展平衡问题;如何提高系统、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如何解决人才培训储备,满足信息化需要的问题。

4.示范区教育城域网建设的目标定位

关于未来示范区教育城域网建设的目标定位是:构建教育资源中心;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构建教师工作服务中心;构建学科教学服务中心 ;构建数字化学习服务中心;构建数字化教育行政管理中心;构建区域教育宣传窗口;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马亮副处长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措施与策略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略)。

在大会期间,来自哈尔滨、温州、郑州、重庆、桂林等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领导以及IBM公司、微软公司、广东北电的信息产业部专家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和专题讲座(略)。

六、小结

此次会议主要是通过总结《标准》在全国各地实施推广的成果,交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推广使用《标准》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把握工作重点,加快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进程,重点探讨《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成功经验以及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方向。

由于《标准》的制定、实施是一项长期、复杂和全面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仍将是紧紧围绕《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一方面要保持前期工作的延续性,巩固《标准》推广实施工作的应用成果,把已开展的实施工作做细、做好。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开展和推进《标准》实施相关的新工作和新内容,尤其是在已经建设完成的示范区或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地区首先开展相关的试验工作,努力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和发展方向。

4.法院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 篇四

××县人民法院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00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加强基层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县人民法院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积极推进“两庭”建设,抓住机遇求发展,“两庭”建设工作跃上新的台阶。4年来,我们本着“一手抓审判,一手抓两庭建设;先机关,后法庭;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思路,自力更生,攻坚破难,加快了“两庭建设”步伐。随着10月13日××法院新审判办公大楼投入使用,我院“两庭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今,××法院新审判办公大楼矗立在县城黄金口岸,造型独特、布局合理,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设有70余间办公室、8个审判法庭,会议室、阅览室、党员活动室等一应俱全,拟建电子显示、电子投影系统和计算机局域网。统一购置了法台、法椅、办公桌、资料柜,办公室设施整齐划一,审判法庭庄重肃穆。整幢大楼气势宏伟,已成为××县为数不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办公楼后面紧邻的是依山而建的的干警宿舍区,绿色、亮丽,与办公楼一道组成了一个充满人文、现代气息的园林小区,从一个侧面塑造和展示了现代法院形象,彰显了司法文明。在集中力量抓好院机关审判法庭迁建的同时,我们也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推进法庭建设。我们先后撤并了××法庭、××法庭,集中力量建设4个法庭,为××法庭购置了办公用房,对××法庭办公楼进行了重建,对其他法庭办公楼进行了维修和适当装修,并通过自己筹一点,院里支持一点,为法庭配备了办案用车和微机,极大地改善了法庭审判办公条件,促进了公正高效司法。

现将我院“两庭”建设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汇报如下,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指正。

一、穷则思变,是“两庭”建设的动力

××法院过去的物质条件可以用破烂不堪来形容,原使用多年的竹木结构办公楼房修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低矮、破旧,一遇暴雨天,屋顶就会渗水,一直靠修修补补使用。全院仅有4个车库替代作审判庭用,面积较小,无专门干警会议室,无法满足现代审判工作需要。干警宿舍是上个世纪80年代修建,最大的仅60平方米。××法院的办公、住宿条件在县级机关最差,在全省也属少见。原省高院副院长、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苏泽林同志到我院视察工作时曾感叹说:“××法院办公条件在全省仅好于三州地区个别法院”。我院原有7个人民法庭,几次机构改革陆续撤并后,现仅有4个法庭,办公楼房均是上个世纪80年代修建,受时代局限,设计上没有体现法院司法工作特色,早已落后于时代。其中晋新法庭在1998年以前还是在区工委借房办公;原太平法庭3面被其他楼房包围,法庭前仅有一条巷道进出;多扶法庭紧邻一机械厂,法官审案常被难以忍受的噪音打断,无法进行;槐树、双凤法庭办公楼因地基下陷,先后成为危房。物质装备也很落后,一度时间内,全院仅有2辆通工车、1台微机和1台手摇式油印机,多个电话因欠费被停机。这些均与审判机关应有的形象和依法治国要求格格不入,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审判工作的正常开展。

很多人第一次到××法院,看到这样的办公条件,现实与想象形成强烈反差,纷纷摇头。市精神文明办一位负责同志在检查工作时说,××法院能作为市级精神文明单位通过验收,不是说××法院工作就已经做得好了,而是××法院法官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还能积极工作。因条件差、单位穷,优秀人才不愿到法院工作。这种落后状况和社会各界的反映深深刺痛了几届班子成员和全院干警的心。如何加快“两庭”建设步伐,改变落后面貌,成为××法院几届党组思考最多、想得最多的问题,也是××法院干警最大的一个心愿。这种穷则思变的压力成为了推进“两庭”建设的根本动力。

2000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省、市法院先后几次召开“两庭”建设会议,对“两庭”建设进行全面强调和部署,为基层法院“两庭”建设指明了方向。××法院及时抓住这些发展机遇,制定了“两庭”建设规划,以院机关整体搬迁工程为重点,以确保法庭审判工作需要为基本要求,“两庭”建设迅速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二、思维更新,是“两庭”建设的活力

搞“两庭”建设,必然涉及到资金问题。××是省级贫困县,更是有名的财政赤字县,财政支付能力较为低下,“两庭”建设资金靠政府支持是非常有限的,同时向上争取资金也是个未知数。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法院家底也是一穷二白。在这种情况下,两庭”建设的路如何走,只有靠自己探索。市场经济是最好的老师,兄弟法院、县级机关、城市开发商搞基本建设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我院两届党组还先后组队到开县、梁平法院和合川检察院学习取经。从学习借鉴中,我们及时实现了“两庭”建设理念的更新和突破,坚定了“两庭”建设的决心和信心,成功推进“两庭”建设。

第一,不等不靠,抓住机遇求发展。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机遇也是稍纵即逝的。2001年,我们全面分析了形势,认识到国家重视“两庭”建设的形势是我院“两庭”建设顺利立项的大好机遇,乘此东风还可以享受一定的国家扶持优惠政策。如果等资金筹集齐,一切准备好了再上“两庭”建设项目,至少得十年以后。权衡利弊,我们及时将××法院整体迁建工程上报立项,顺利通过审批,工程于2001年12月正式动工。回过头来看,现在要上马基建工程,难度就比那时大得多。同时在工程修建过程中,我们边干边想办法,仍然不等不靠,以压力为动力,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其间成功争取到200万元国债资金。这些均验证了我们决策的正确性和政策的前瞻性。

第二,适额负债,超前办大事。我们在学习考察中发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单位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入,负债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负债后办没办成事,债务负得值不值得。很多地方采取单位筹措部分资金、开发商垫支部分资金,工程完工后一定时间内逐年偿还的方式,借债办成了大事。对此,我们加以借鉴,办公楼主体工程修建和装修均采用这一方式,有效解决了资金一时缺口巨大的困难,确保了工程的正常进行,最终完成了××法院整体迁建工程和太平法庭重建工程。

第三,精心设计,保证“两庭”建设先进性和适用性。人民法院“两庭”既是严肃的审判场所,又是法制建设的形象标志。随着公民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和审判机关权威作用的日益体现,人民群众对法院形象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法院形象最好载体的“两庭”,在设计上不仅应体现司法特色,更应与一般建筑相区别,绝不能“辛辛苦苦办落后的事”。我们新审判办公大楼无论在外观设计上,还是在内部实用上,均充分秉承了这一理念,外观壮观雄伟,新颖别致,充分体现了审判机关庄重、现代、文明的形象。内部简洁适用,处处大方得体,局域网、电子显示屏、多媒体等现代办公装备全部规划到位,充分满足了审判工作需要。这样完全避免了因设计落后导致短时间内重复建设。

第四,统筹规划,用有限的资金办更多的事。我院整体迁建工程,总计投资1000余万元,而我院在整个修建过程中,各种资金加在一起,投入的现金仅有300万元。为了用有限的资金办更多的事,我们不得不统筹规划,该节约的就节约,暂时不急需的,就留待以后资金宽裕了再说,把每分钱用在刀刃上,集中资金办大事、急事。在内部装修上,我们尽量从简,以保证办公基本需要为当,而在外部形象上,坚持了较高的质量要求;在办公设备添置上,办公桌、文件柜等必需设施,一次全部更新到位,但电梯及部分现代化办公设施等不是必需且暂时可以克服的,就预留好空间,适时进行补充和完善。

理念的突破,思维的更新,激发了我们的无穷智慧和工作创造性,让我们在地方经济落后、各种条件较差、资金缺口巨大的情况下,走出了自己的“两庭”建设路子。

三、团结奋斗,是“两庭”建设的内力

“两庭”建设说起容易,做起来难,我院整体迁建工程进行的两年,是最困难的两年,也是负重前行、艰苦奋斗的两年,但在上级法院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充分发扬了吃大苦、流大汗的创业精神,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众志成城,克服了重重困难。

第一,凝聚人心,艰苦创业。虽然全院干警都迫切想改变落后办公条件,但因资金缺口巨大,很多干警曾一度悲观,对迁建工程没有信心,更担心修成“胡子工程”,对“两庭建设”持消极态度,领导班子内部也有不同意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没有用会议再加会议的形式单纯进行说教,而是组织全体党组成员和中层干部到“两庭建设”搞得好的开县、梁平法院参观学习,兄弟法院气派壮观的审判办公大楼、宽敞漂亮的宿舍让参观的干警大开眼界,羡慕不已。当大家从介绍中得知兄弟法院地方经济条件和我们差不多,“两庭”建设搞得好关键在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敢于抓住机遇求发展时,更是叹服不已。参观回来后,我们把参观情况向全院干警作了介绍,兄弟法院的榜样作用有力激励和鼓舞了士气,大家看到了××法院迁建工程的希望,很快从党组成员到一般干警形成了抓住机遇求发展的共识,凝聚了人心,坚定了信心,汇成了××法院迁建工程的强大精神动力,奠定了众志成城、艰苦奋斗的思想基础。

第二,开源节流,广聚财源。“两庭”建设缺乏基本的周转资金就如同无水之鱼,工作根本无法开展。为了确保“两庭”建设周转资金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多方开源节流,广聚财源。一是领导带头过紧日子。党组成员主动放弃了部分政策性奖金及基本的福利待遇,同时在奖金发放、福利待遇领取上优先满足干警。由于领导带头在先,大家均没有怨言。二是在必要时牺牲干警福利待遇。在工程进行中,因按合同约定的部分资金我们难以及时拨付到位,工程修修停停,几次面临停工,为了筹措资金,我们不得不挤占干警的办案补助、政法津贴等费用。干警们工资不高,都需要这些钱,但在党组说明情况后,全院干警没有人吭一声,工作一如既往,默默地支持着院党组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持着××法院建设。三是尽力压缩各项开支。为了节约来客接待费用,我们专门建立了职工食堂。院领导乘坐的红旗轿车用了6年多时间,经过几次大修,严重超负荷运行,直到今年初才将红旗车变卖后购进了一辆12万元的普通警车。这在全市基层法院和县级机关中都是不多见的。通过努力,在工程进行的2年多时间内,我们硬是节约出了近100万元用于工程建设,确保了工程顺利进行。

第三,扎实工作,严把关口。院党组对“两庭”建设从始至终给予高度重视,一直将其作为××法院近两年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一是院长亲自抓。“两庭”建设与审判工作等其他工作相比,有更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院党组在工作分工上,将“两庭”建设工作优先于其他工作考虑,确定院长亲自抓,加强了组织领导。院长亲自过问,减少了请示、汇报环节,工程建设中的很多问题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二是成立专门机构具体抓。为了搞好“两庭”建设,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基建办公室,办公室工作人员采取干警推荐和党组指定相结合的方式确定,2名社会阅历丰富的干警专职从事“两庭”建设。三是严格把关。大到合同签定,小到材料选择、价格确定,我们都是多方调查,直到心中有底才作最后决定。为了使建修材料做到质优价廉,不乱花每一分钱,我们党组成员和基建办公室的同志早出晚归,先后往返10余次到南充、成都等建材市场考察,逐一比质量、问价格,最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最低的价格购进并投入工程使用。为采购到物美价廉的办公家俱,我们引入竞价机制,通过招、投标择优选择,在严格质量要求的情况下,成功节约资金近30万元。

第四,严格要求,强化监督。“两庭”建设事关法院和地方法制形象,绝不能搞成“豆腐渣”工程,更不能搞成腐败工程,这方面,我们注意抓好两个方面的监督,确保工程质量。一是抓好工程质量监督。我们严格按建筑法规进行,现场聘请专业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督,单项工程完工后及时进行质量验收。新审判办公大楼竣工后,顺利通过了工程质量验收。二是抓好纪律监督。工程发包、合同签订、工程材料选购、办公家俱招标等各阶段工作,我们都请纪检监察部门的同志参与,工程完工后,还公开向全院干警报帐,自觉把工程各环节工作置于纪检部门和干警监督之下。由于监督到位,我院“两庭”建设工作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和违纪违法问题,成为名符其实的“廉洁优质工程”。

四、各方支持,是“两庭”建设的外力

“两庭”建设不仅是法院的事,也是事关地方法制形象的事,必须依靠各方支持,通过社会合力共同完成。

第一,紧紧依靠地方党政,是推进法院“两庭建设”的根本保证。自我院“两庭”建设启动以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十分重视,从规划安排、资金筹措、土地征用、税费减免等方面均给予大力支持。院机关的整体迁建,无论是工程立项,还是项目资金的争取,县委、政府坚持特事特办,一律简化办事程序,在最短时间内研究并办理相关手续;在县城土地寸土寸金的情况下,我院迁建工程用地,县委、政府给予最大优惠,地点由我们选,出让价格按最低计算;在出现城市规划调整影响我院审判办公大楼施工的情况时,县委、政府领导更是现场办公,积极帮助解决;在各项税、费和资金统筹上,县委、政府在政策和法律许可范围内予以了最大限度减免,仅去年和今年就减免了我院数十万元的资金统筹;在资金拨付上,县委、政府克服县财政资金紧张的困难,尽力优先划拨;在工程修建过程中,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还经常到工地现场指导,确保了我院迁建工程的高质量、高标准;同时还把我院迁建工程作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积极向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介绍,在各种场合为我们呼吁,并邀请到××视察工作的各级领导到工程现场参观,尽可能创造条件帮助我们解决资金问题。各乡镇党委、政府对我院法庭建设也给予了有力支持。××法庭重建工程,××区工委和××镇党委、政府积极帮助解决了土地问题;××法庭维修工作,××区工委和××区工委先后给予了近1万元的资金支持;各乡镇还从他们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资金为法庭解决交通工具,让我们倍受鼓舞。

第二,积极求得各方支持,是推进法院“两庭”建设的坚强后盾。与全国数量众多的省级、国家级贫困县相比,我们向上争取资金的难度可想而知。为此,上级法院、计划、财政等职能部门,特别是省、市两级有关部门领导的关怀令我们倍受鼓舞。为了使上级领导了解情况,给予支持,我们先后十余次往返南充、成都甚至北京汇报工作,说明困难,还将××法院旧办公楼概貌制成光盘送到领导手中,使其有亲临其境之感。中央国家机关一位领导看后说:“是该给你们解决一些问题了”。一句简单的话语,言之真,情之切,使我们倍感温暖。也正是通过大量细致艰辛的工作,2003年××法院才成功争取到国债资金200万元,确保了审判大楼工程的最终完工。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5.法院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 篇五

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政法工作全局,各极人民法院责无旁贷。我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有效的找准结合点,按照王胜俊院长在福建调研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要求,把三项重点工作与我们的每一项职能、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干警密切地联系起来,不能搞“穿靴戴帽式”的贯彻。并根据审判职能和工作实际一项项去联系、去分解、去细化。现将我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完善与人民调解有效对接机制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对追索赡养及抚养(育)费案件、继承与收养案件、相邻纠纷案件、损害赔偿案件等一般合同纠纷等案件,诉讼服务中心加强与人民调解工作室沟通衔接,进行诉前调解,减轻当事人诉累,避免审判资源的浪费。

二、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

我院在案件流程中设置多个监督点进行跟踪,利用局域网分时限预警,督办临近审限案件,避免超审限情况发生,检查案件立案、送达、财产保全、庭审等各个环节是否规范、合法。

三、完善便民立案机制

我院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导诉员,随时接受当事人法律咨询,指引诉讼,做好风险提示和财产保全提醒。接访人员做好诉讼引导工作,减少当事人累诉、累访。想方设法为当事人提供立案便利,从诉状递交、证据审查、案件登记到诉讼费预交、开庭排期等各环节,均在诉讼服务中心内依次公开完成。

四、完善便民诉讼机制

并进一步完善电话立案、假日立案、上门立案、网上预约立案等便民措施,建立诉讼“绿色通道”,对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劳动报酬、人身损害赔偿费等案件,一律优先立案,快速移交审理。

五、完善巡回审判机制

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审判方式,千方百计解决农村群众诉讼难问题。巡回审判法庭设在法庭驻地以外乡镇政府驻地,在偏远村庄设立便民诉讼点,为地处偏远广大农村群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司法服务。基层人民法庭审判人员定期到巡回审判庭、巡回审判点办案,形成基层人民法庭、巡回审判庭、巡回审判点三位一体的便民诉讼网络体系,就地解决纠纷,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

六、完善司法救助机制

6.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六

讼档案的利用率也随之提高,而传统的主要依靠人力查询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当事人的需要。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诉讼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推进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目前之所需。

一、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的基本理论

“诉讼档案信息化是信息化在档案领域的具体实现, 其基本内涵与信息化的内涵是一致的。诉讼档案信息化是档案事业发展中的一项动态系统工程, 由诸多相关项目构成。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绝不是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事, 它也不是单纯的技术现代化、手段现代化过程, 也不能简单地与档案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等同起来。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包括了档案信息化建设, 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 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组织,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档案人才的培养与用户的培训,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和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等等。”[2]笔者认为:人民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是指在诉讼档案形成、收集、整理、归档、查询、管理等各个方面,推广和应用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科学技术,构筑由计算机网络硬件和软件实现的诉讼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优势,利用信息技术传播速度块、存储量大、查询快捷和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实现以科技手段智能化辅助法官办案的系统工程。

二、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诉讼档案是审判活动的真实记录,是法院众多信息资源中最基础的部分。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信息时代,诉讼档案面临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严峻考验,诉讼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历史必然。

(一)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深化法院改革的必由之路,关系到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信息化建设在法院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尤为关键。科学、有序、高效的档案管理模式将彻底改变法院过去传统的“看守库房式”档案管理办法,数字档案的全新管理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新型法院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为审判工作和司法实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全新、快捷、安全的服务。因此,诉讼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深化法院改革的必由之路,关系到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

(二)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法院“公正与效率”的技术保障。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传播速度快、存储量大、查询快捷等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手工操作的运行机制,在档案管理领域,计算机以其高速运算与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全新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先进快捷的检索办法。这将更有效地提高法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实现法院“公正与效率”的技术保障。

(三)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极大地提高法院挡案的安全保密性。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完全代替原纸制材料进行调阅,使得原本档案材料可以长期封存保护,避免纸质档案损毁。电子档案可有效防止案卷材料被删改、替换等问题。同时,诉讼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对案卷进行密级管理,对查询人员进行限制,特定档案只对有权限用户开放,设置安全级别,依权限分级管理,有效解决档案泄密等问题,能够极大地提高法院挡案的安全保密性。

三、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障碍

鉴于诉讼档案的重要性,推进其信息化建设已势在必行,然而在我国现有环境下,诉讼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存在着诸多障碍。

(一)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观念相对落后。尽管诉讼档案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但在我国仍有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档案意识淡薄, 认为档案无足轻重, 没有多大用途,这就造成了在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非积极投入及非规范行为, 最终会造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延缓, 造成档案信息交流的障碍, 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诉讼档案质量不高,档案管理混乱。《人民法院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办法》对诉讼档案的收集、排列的顺序、立卷编目、卷宗装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实践中诉讼材料排列次序混乱、目录和卷宗封面项目填写不全、装订不齐等等,严重影响了诉讼档案的质量和寿命。另一方面,部分法院档案管理人员责任不清,加之频频换岗、交接手续不完备,一部分档案借出后没有按期归还,有些卷宗材料放置较长时间得不到及时整理归档,造成了档案的残缺和遗失,[3]这些都造成了档案管理的混乱。而这势必影响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

进行。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滞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档案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 即用共同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语言组织档案信息。正如iso主席汉兹所说:“如果不靠国际标准来有效引导信息迅猛发展趋势, 必将出现一个电子混乱局面”。自1979年以来, 我国已颁布了不少档案工作标准, 但其中绝大多数是针对纸质、音像等

档案, 针对数字化档案的寥寥无几。而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面对的是数字化的档案信息, 这就需要从数字档案信息的著录、保护等方面入手, 制定新的标准来规范工作实践。

(四)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复合的档案管理人员,其不仅要有专业的法律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档案管理知识。实践中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收集、保存、维护与利用接触太少, 档案管理人员能熟练使用微机的为数不多, 能承担程序设计和数据维护的 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是推进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又一障碍。

四、完善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前已论及,在信息化时代推进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已势在必行,而在推进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系列主观客观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些障碍,如何推进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档案意识。在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中, 每个人都面临着传统观念的转变, 都要树立现代档案管理、利用意识, 逐步使档案工作从传统的馆藏模式向档案信息中心过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 认识档案资源信息化对档案事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性, 切实把档案资源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来思考, 这是档案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也是创新与改革的方向。同时,档案工作者应认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加强工作责任感, 树立现代化管理思想, 努力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去管理档案,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档案工作重心上, 要实现从过去较多强调安全和保密(重于保管、积累史料)向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重心转变, 要从用户出发, 研究用户的需求, 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这就为档案工作确定了操作性强的目标和主线, 也是转变观念的一个基点。[5]

(二)提高诉讼档案质量,规范诉讼档案管理。针对法院诉讼档案质量不高,管理混乱的局面,一方面,法院应严格规范卷宗评查和审核制度,提高诉讼档案质量。法院应把卷宗评查、审核纳入案件流程管理,建立严格的卷宗评查、审核制度,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规范卷宗评查、审核工作,对不合格的卷宗坚决不归档,严格规范卷宗归档。另一方面,强化诉讼档案管理机制,严格档案借阅制度。通过制定《档案管理办法》、《档案分类方案》、《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办法》、《档案保密制度》等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外调卷及法院内部调卷的规范管理。

(三)依法制定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制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相关的法律法规正逐步健全和完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档案载体也呈现多样性, 法院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其实际情况, 制定相关标准和制度, 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体系。首先, 电子档案的鉴定和原始属性的确认及电子文件的形成、保管、利用都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和办法, 使其规范化。其次, 加强档案信息开发的制度建设, 随着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出现, 适时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体系, 修订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标准、格式, 以健全档案信息管理体制、理论内涵, 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再者, 加强档案管理科学化的激励约束制度的建设, 保障档案信息化的推行和相关制度的落实, 促进档案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7.医院信息化建设经验谈 篇七

1 数字化医院概述

数字化医院是由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医疗和数字化服务构成的现代医院经营管理模式。它是基于现代数字技术和电脑信息处理技术产生的网络集成信息系统, 是当今信息社会一个组成部分。

数字化医院整合医院建设中以‘管理为基础’、‘医疗为核心’、‘病人为中心’的传统理念, 最终为医院提供一个可靠的、实用的、规范的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最突出的优势有两点, 一是数字信息技术直接服务支持医疗, 最大限度的帮助医护人员为病人提供全面、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例如医学影像存储与通信系统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 PACS利用计算机采集X光、核磁、CT、B超、内镜和病理等医疗设备的医学影像, 并通过模数转换为数字化形式加以存储和检索。结合HIS系统, 医务人员可以快速便捷地在计算机终端上检索并查看病人的影像资料和影像医师的诊断说明。实验室信息系统 (lab information system, LIS) 数据库和条码技术, 将病人的个人信息和生化检验结果存入LIS服务器, 再结合HIS提供给医务人员快速便捷地查询。在PACS和LIS的基础上, 直接利用门诊、住院医生工作站, 实现电子处方和电子病历, 从而为患者建立起一套终身健康档案, 为医务人员全面详细的了解患者的健康史、既往病史和治疗用药史提供了可能和很大的便利。二是数字信息技术服务支持医院管理,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是医院管理者忠实的情报员, 是管理者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把医院一线的最原始的数据无差错的汇总给管理者, 所有的数据都取自于源头, 绝没有人为的差错和水分, 为医院管理者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医院管理者管理思想最忠实的表达者和执行者。医院管理者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决定着医院不同岗位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固化下来, 再以医院信息系统为载体在全院不折不扣的执行。医院信息系统规范了医疗流程和就医模式, 规范了医院物资管理模式和药品材料管理模式, 使医院的工作模式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 我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院从1997年在本地县级医院中率先引进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建成了我院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利用数字信息技术, 改变了我院传统的管理、医疗、服务的模式, 使其规范化、科学化。数字化建设给医院带来的切实好处, 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 医院人深有体会:财务科可以方便实时的查询药品、医疗等各项收入、支出情况;经济管理科可以对任意不同时期、任意科室进行成本绩效核算;药品和医疗耗材实现了从金额管理到数量管理的转变, 而且可以动态跟踪药品和医疗耗材的使用情况, 及时调整库存;医生可以直接查询病人的数字化资料、开电子处方和生化检查;院长可以及时获得就诊人次、住院人数、各个科室医生的工作量, 药品、医疗耗材和各种物资的进、销、存情况, 财务各项报表, 核算各项报表等各项微观和宏观数据, 为领导层决策提供了真实的原始数据。

我院的信息系统是从小到大, 从局部到全院, 逐步建设, 分步完成的。1997年建成基于DOS操作系统的NETWARE/FOXPRO服务器, 下设十几台无盘工作站, 最初实现了门诊收费和门诊药房的网络信息化管理。接着后续工程又新增了病区医嘱管理模块、药库药房管理模块、器械和总务库房管理模块、财务和经济管理模块、院长查询模块。最后建成了覆盖全院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HIS) 。系统的建成和使用规范了我院的管理手段, 增强了管理水平, 提高了工作效率, 节约了人力资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系统使用了4年之后, 我院对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建成了基于WINDOWS SERVER 2000操作系统的SQL SERVER服务器, 客户端采用以WIN98为工作界面的有盘工作站, 补充完善了门诊收费系统、药品管理系统、医嘱管理系统、出入院系统、器械/总务库房管理系统、院长查询等等系统模块。2008年院领导以医院数字化建设为切入点, 狠抓医院建设与管理, 提出了医院信息化建设面向临床发展, 直接为临床服务, 建设数字化医院。建成了以条码输入为特点的检验信息系统 (LIS) , 以X光、CT、核磁为主体的医学影像存储和通信系统 (PACS) , 转变提升了医院信息系统 (HIS) , 建成了医生工作站, 实现了电子处方和电子病历。但是, 我院目前的医院信息系统只是整个数字化医院建设中在一定范围、一定功能内的实现, 数字化医院建设之路仍然很长。

在硬件方面,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 我院建成了四通八达、性能先进的网络硬件环境。以三条光纤为主干, 把医院的门诊楼、住院楼、综合楼和后勤楼连成一体。主交换机采用HUAWEI Quidway s5600 series光模块千兆交换机, 使得我院的网络性能大大提高。六台不同功能的服务器更是为我院数字化建设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

3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体会

1) 如何选择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则是中、小医院管理者首先应考虑的问题。“买软件就是买服务, 软件离不开服务”这已是IT用户的共识。软件不同于硬件, 硬件有统一的市场标准, 而软件没有, 作为软件的使用单位, 要多考察周围医院都是用的哪个公司的产品, 该产品在使用期间有无大的漏洞, 找一家在本地市场占有率高, 特别是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公司来合作。只有这样, 软件的后续服务才能得到保障。全国有上百家专业公司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技术服务, 面对诸多应用产品, 医院领导应结合自身实际, 从医院长远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 慎重挑选一套较为成熟的通用软件系统, 先按系统的流程和模式运行起来, 然后再逐步优化和完善。

2) 医院信息化建设要分步实施。先抓住医院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着“先易后难, 管用并举, 效率优先, 稳步推进”的原则制定分阶段实施策略, 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建设初期首先抓住主要功能 (基本功能) 的实现, 按照系统流程顺序启动, 再深入细化和延伸扩充。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求质量重实效。任何一种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其本身是不可能包容所有需求的, 不是所有的软件都适合你, 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合适的软件, 软件本身将永远落后于实际工作要求。因此中、小医院无论是选择医院信息系统软件还是制定实施规划都要量力而行, 稳步推进, 切忌一开始就追求完美无缺而急功近利。在系统建设中首先要重质量, 求实效, 把工夫下在软件应用上, 把效率和效益放在第一位, 待系统运行平稳、获得成效并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 再设法扩充系统功能, 营造完美或弥补不足。

3) 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克服应用信息系统的阻力。中、小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阻力往往来自于医院内部, 习惯势力和损害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阻力是建好用好医院信息系统的最大障碍。为此, 医院管理者则必须首先从思想上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克服杂念和阻力, 力求通过借助医院信息化建设推动医院尽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习惯的手工作业方式向计算机网络化工作模式转变;传统的决策管理手段向现代信息化科学管理模式转变;医院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其良好的医院形象赢得信誉, 以其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管理者和使用者的信心, 促进医院全面发展。

4)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主要管理者必须参与系统规划、流程和实施方案设计, 或对承建信息化工程公司提出的建设方案, 进行审核, 关键环节要进行把关。医疗卫生服务是一项信息密集型工作, 而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极大地影响着卫生服务运行的效率。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 中、小医院只有尽快实施医院信息化建设, 才能全面提升医院竞争力, 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不仅是管理思想建设、管理理念更新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 也是实施数字化医院战略决策的基础工程, 新制定的医院评审标准已把医院信息化的水平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因此, 中、小医院实施信息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医院一把手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 只有统一认识, 统一部署, 积极参与, 真抓实干, 才能避免在建设中兜圈子、走弯路, 确保建设力度和实效。我院在建设医院信息系统过程中, 始终坚持“一把手”原则落实到位, 立足在建好用好上下工夫。总体规划思路与医院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 具体实施方案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 领导决策指导与系统设计思想相适应。在整个网络施工建设和系统软件启动、运行中, 院领导密切参与了工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设计和工作流程设计全过程, 针对在系统管理模式、结构框架、综合布线、布点、设备选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医院领导充分听取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 反复研究论证, 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好各个环节的主要矛盾上, 集中解决建设经费困难、技术力量不足、认识观念滞后等问题, 积极筹措资金, 强化全员培训, 调动各方面力量, 确保信息系统建设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预期目标。

5) 医院信息化建设, 必须依赖于一个好的医院管理基础。一个管理有效的医院必须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执行制度必严、违反制度必究。平时医院管理有效, 在进行医院信息化建设时, 才能令行禁止, 全员步调一致, 才能不因为某个环节的延误而影响全局。如果医院管理松松垮垮, 管理不到位, 工作人员纪律散漫, 工作拖延, 那么信息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就难以落实到人, 即使落实到人, 工作也难以做到位。所以要想做好医院信息化建设, 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基础。

6) 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个性化的系统。各个医院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 中、小医院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应善于发挥自身优势, 在维护其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 要注重突出个性特征, 打造适合医院自身发展且具有个性化的网络信息应用系统。编制数据字典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础和保证, 不仅是系统具有个性化特征最直接体现, 还关系到系统能否顺畅运行, 确有医院不重视数据字典编写, 造成应用混乱导致系统运行麻烦不断的教训。数据字典编写工作量大, 涉及面广, 是医院信息系统应用的根本, 要指定专人负责。我院的数据编码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收集整理院内曾经使用过的所有编码, 对照《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等权威书籍规范临床诊断、治疗、手术、处置等名称的标准化书写;第二步按照《河北省医疗服务价格手册》, 根据本院收治疾病、手术、开展的各项诊疗项目逐一对照, 保证收费项目和价格对照准确无误;第三步按照系统软件编码规范化要求, 分门别类对《疾病诊断名称与代码》、《检查项目名称与代码》、《药品名称与代码》、《科室与人员名称代码》等组织人员进行综合审查修定。在系统应用过程中, 还要重视对编码的维护和管理, 根据软件升级、技术项目更新和人员等变化适时完成对编码的扩充、修改和调整, 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7) 医院信息系统是全员使用的系统, 必须调动全员接受培训, 积极使用, 形成整体氛围。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不是形象工程, 更不是建出来给别人看的, 而是在日常工作中实实在在要用的东西, 尤其在系统数据处理的过程中, 人既是计算机操作员、数据录入员、又是流程控制员, 人的素质、能力、观念, 以及对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熟练掌握的程度, 在系统运行质量中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 要特别强调全员参与的思想、全员培训的观点, 动员全员主动配合, 接受培训, 积极使用, 形成整体氛围。我院把全员化、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培训考核始终贯穿于系统建设和运行全过程并形成制度严格落实, 除了加强对本院工作人员计算机、系统应用能力的培训, 对招聘、进修、实习人员入科前也要组织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操作技能、系统软件 (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子系统等) 操作技能、网络安全知识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等, 先后举办10余期培训班, 培训各类人员500余人次, 通过培训促进全员信息化观念的转变, 激发全员积极参与、使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热情, 确保医院信息系统的有效应用。

医院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医院现代化、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是医疗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医院信息化和数字化是信息社会医疗产业的主要特征, 这对于IT专家、医学家和医院管理专家都是新的挑战。我们要面对这一挑战, 采取有效的战略措施, 推进医院信息化快速发展。

摘要:建设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面向临床的信息系统, 形成数字化医院是提高管理水平和医疗水平, 发展壮大医院的必由之路, 数字化医院是由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医疗和数字化服务构成的现代医院经营管理模式。数字化医院主要由三大部分HIS, LIS和PACS组成。该院的信息系统是从局部到全院, 逐步建设, 分步完成的, 现已形成了以HIS为核心, LIS/PACS延伸到临床的数字化医院基本框架, 最后总结了经验体会。

8.法院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 篇八

五年来,市级和城八区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从建设到运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加强城市部件和事件管理,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首都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首都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首都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开通运行以来,市级平台实现了与8个区级平台、33个城市管理相关委办局、19个公共服务企业、市政府信息平台和市应急指挥中心的对接,已初步成为全市城市管理信息的展示、交换、共享中心和城市管理事件的市级监督指挥中心,基本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常态化、高效化。在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城市管理资源,对已有的人员、设备、信息等进行优化和整合,发挥了存量资源的效力,降低了系统建设成本,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增强了综合管理和应急指挥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构建了相对独立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各类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和处置得到有效监控和监督

通过推行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构建了相对独立于作业、执法之外的城市管理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能够多渠道主动、及时发现城市管理问题,为管理、执法、作业提供快速而详实的问题信息,并对问题处置情况实施有效监督。目前监督渠道和手段,除监督员日常巡查上报外,还包括公众举报、视频监控、专项普查等多个方面。

(二)构建了问题处置的指挥协调机制,使发现上报的城市管理问题基本上都得到有效处置

通过推行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构建起了问题处置的指挥协调机制,实现了问题责任统一界定、问题处置按责任主体流转、问题处置结果有监督和反馈。明确了案件派遣原则,推行了案件分级派遣制度,建立了重要案件快速处理机制,并通过监督指挥平台实现了问题处置的协调联动,使发现上报的城市管理问题基本上都能够得到有效处置。

(三)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考核体系,推动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北京市城八区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监督考评工作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绝大多数都纳入了区政府行政绩效考核,有的甚至纳入了区委组织部门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推进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及城市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促使管理、执法、作业单位充分履职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提供了保障。

(四)基本摸清了全市城市管理的现状和底数

北京市城八区共划分城市管理网格24850个,覆盖了约1226平方公里的131个街道(乡镇、地区办事处),1826个社区(村),城八区拥有城管监督员3027人,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标准规范了7大类94小类部件和7大类68小类事件,共普查录入361万个城市部件,基本摸清了全市城市管理的现状和底数,建立起了比较完整和准确的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

(五)主动发现和解决了一大批城市管理问题,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四年来,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转通畅,在运行中取得显著效果。城八区共处置城市管理问题649余万件,90%以上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信息化城市管理推行之前相比,整个城市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都有了质的提升。

(六)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扩展到农村地区,实现了城乡覆盖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朝阳区率先将万米单元网格的范围扩展到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地区;海淀区全面推进农村地区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实现了全区城乡覆盖。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北京市城八区根据本区域各自的特点,赋予了网格化管理新的内涵,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这些成功经验,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有效解决了首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管理被动滞后、管理缺位和多头管理等“政府失灵”问题,真正建立起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市级平台:采取多种手段推进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

北京市城市综合管理协调办公室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利用电子标签技术对户外广告牌进行统一编制,并通过户外广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提高了广告牌信息管理的效率,实现了广告牌身份统一标示、信息统一编码、基础信息跨部门共享。二是开展了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向社区延伸及信息化城市管理社会评价系统的研究工作,探索拓展社区参与渠道,以补充和完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三是针对户外广告和夜景照明景观等城市管理部件的管理,开展了城市环境立面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工作,实现了城市环境立面高效管理的工程化实施模式和流程方法。四是开展了“北京一号”小卫星技术应用,借助遥感手段,对城中村环境及铁路周边环境整治进行动态监测,对新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垃圾卫生填埋场堆体内部积水情况及市重点地区市容环境污染源分布状况实时监测。五是在北京奥运期间依托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了北京市“2008”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开展城市运行体征指标监测工作,为市政府全面掌握城市运行状态、快速准确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东城区:监督体系“三个独立”确保监督公正

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在“三个独立”基础之上,即监督中心与指挥中心独立、监督中心与被监督部门独立、监督员管理独立。两个中心各负其责、相互制约,彻底解决了监督指挥合一情况下的监管惰性问题,有效避免了遇有疑难案件时,出于结案率考虑可能出现的隐瞒不报情况。

(三)西城区:“四位一体”体现高效统一,实现资源共享

西城区建设了以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为首的“四位一体”城市管理系统,将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区委区政府总值班室、应急指挥中心、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四个单位的职能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区级信息化城市管理平台,作为区政府应急指挥、城市管理和为民服务的基础平台,负责对全区城市管理工作进行日常监督指挥及考核评价。“四位一体”平台拓宽了城管问题上报渠道,使各种渠道反映上来的城管问题都能一并纳入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按照监督指挥中心的办案流程进行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事件的处理效率。

(四)朝阳区:“三化一体系”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朝阳区城管监督指挥中心提出了逐步推进城市管理的社会化、精细化、信息化,推进诚信评价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城市管理新理念。作为推进整体工作的理论指导,朝阳区通过两个“调整再造”来构建现代城市公共治理结构,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首先,调整再造城市治理的主体结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产权主体、责任主体、监督主体、管理主体、执法主体五类法定主体,及其在城市建设维护、管理、监督、执法中的责任。其次,调整再造城市治理的途径和方式。一是推进常态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建立了“六个天天”的管理流程。二是实行了精细化和信息化的城市管理方式。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人口、单位、房产等八大数据库和各类电子图层数据。三是推进朝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竞争机制和诚信约束机制引入城市管理。

(五)海淀区:“3+1”模式实现常态管理与应急指挥有机结合

海淀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拓展、完善了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功能,确定了具有海淀特色的“3+1”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3”是指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群众事务呼叫中心和科技创安图像信息系统指挥调度中心“三心合一”;“1”是指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区应急指挥中心也将依托此信息和指挥平台,进行应急反应、指挥。这一工作模式的确立,使该区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与社会管理、便民服务、科技创安、应急反应指挥等工作实现了有机衔接、高度整合和良性互动,使各种渠道发现和反映的城市管理、群众诉求、社会治安等问题,都能通过一个系统平台、一个部门进行统一受理,分拣转办,协调、调度和指挥。

(六)崇文区:“建、办、报、专、评”五字做法有效解决疑难案卷

对疑难案卷的处置是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对付此类问题,崇文区有一套独特的做法,可以用5个字加以概括,即“建、办、报、专、评”五字秘诀。每个字分别对应着一套专门的制度做法。“建”指创建疑难案卷数据库。“办”指疑难案卷准现场办公与现场办公制度。“报”指疑难案卷处理情况区长专报。“专”指疑难案卷专项处置资金制度。“评”指疑难案卷处理评价总结机制。

(七)丰台区:两个长效机制,减少部(事)件责任不清,产权不明,减少新生违法建设

一是部件普查和权属确认长效机制,二是新生违法建设管理机制。分六个环节:日常巡查、违法认定、案卷派遣、案卷处理、反馈核查、责任追究。将各相关单位整治新生违法建设工作情况纳入丰台区行政效能考核系统,对不履行职责或履责不力的单位及其负责人追究责任。

(八)石景山区:坚持和完善三级巡查和四级管理机制

石景山依托区市政市容委,充分发挥市政市容委职能整合、综合协调力度大的优势,由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市政市容委联合成立督察组,成员单位包括区城管大队、园林局、环卫局、市政所、市容所等单位,坚持和完善三级巡查和四级管理机制。

三、首都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是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不完善,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一些共性问题和全局性问题,事关信息化城市管理的未来发展。

(一)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运行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新模式法律地位不明

由于数字化城市管理还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使得新模式法律地位不明,作为运行管理重要因素的体制机制变革难。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是依据2005年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推广东城区城市管理经验,建立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意见》(京发[2005]7号),该《意见》只是一份规范性文件,其强制力和约束力有限,各区及市属相关部门参与的主动性差别很大。

(二)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缺乏统筹规划和规范指导

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发展缺乏市级层面强有力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和规范指导,各区在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上认识不一致,领导重视程度不同,设立的标准也不统一,整体发展不平衡。

(三)市级平台综合协调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首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管理领域的问题也日趋复杂,各类新问题、新矛盾、新案卷不断出现,疑难案卷在数量上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目前,区属案件结案率普遍在90%以上,但涉及市级单位的案件,结案率不到80%。许多涉及市级相关部门和专业公司的案件,经过长期积累,得不到有效解决成为了疑难案卷。在资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疑难案卷的处理资金往往得不到有效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疑难案件的结案率。

(四)市级监督评价约束力不强,区级监督评价发展不平衡

一是市级监督考核评价体系仍不够健全,对市级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和专业公司的监督考核力度不够。二是城八区大都将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监督考评结果纳入各部门年终考核当中,这从客观上促进各职能部门重视城市管理问题的解决。但各区监督评价发展不平衡,这与各区监督机构的设置、评价体系的设计及评价结果的实际运用都有关系。

(五)现有城管监督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

城管监督员队伍是监督中心工作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各区城管监督员队伍的建制及管理不尽一致。城八区城管监督员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从40、50下岗失业人员中招聘,这部分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较差,而且很多体弱多病,不能适应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

四、首都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发展建议

首都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已经建设运行四年多,城八区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也由当初的系统建设期逐步过渡到平稳运行期,下一步将从完善体制、健全机制、理顺关系、提高能力入手,继续深入探索和推广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展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功能,以求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城市管理。

(一)加快配套法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化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为推进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重要保障。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城市管理立法工作研究,逐步建立起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法规体系。

(二)明确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当前城市管理中的功能定位和拓展方向

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领域、范围具有很强的可拓展性,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但由于与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创新是涉及到复杂的利益格局和关系调整,因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其覆盖领域的扩张。要科学合理地定位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覆盖范围,对于各方面条件成熟而又不增加系统很大负担的管理事项和功能,可以考虑统一纳入。

(三)理顺城管监督员管理体制,出台统一的监督员队伍规范化建设意见或政策

北京市管理经验表明,只有坚持城市管理监督员人、财、物都由监督指挥中心管理的原则,才能保证监督工作的独立性,监督指挥中心监督评价工作也才会真正有力度,最终形成对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和街道乡镇的有效监督,促进城市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此,建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城管监督员管理体制进行统一规范,出台统一的监督员队伍规范化建设意见或政策。同时,建议拓宽监督员的选聘渠道,吸收更多人才参与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以适应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

(四)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制定科学、合理、权威、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

一是建议各区组建权威机构统筹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二是完善信息化城市管理的发现机制、解决机制、监督考评机制和预防机制。三是完善体制、理顺关系。建议各区组织、监察、人事和督查等部门参与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监督评价考核中,制定科学、合理、权威、有效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监督评价体系。

上一篇:村级“两委”班子自身建设方案及措施下一篇:关于加强职工培训、建设学习型机关